浅谈作文教学中的尝试

2024-07-16

浅谈作文教学中的尝试(精选8篇)

浅谈作文教学中的尝试 第1篇

浅谈作文教学中的尝试

“每一个儿童,就其天资来说都是诗人”,这是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学生观。那么,如何在老师的引导下解决学生们面对习作普遍感到的两大难题:一是没材料写,二是有话写不出来呢?如何化“难”为“易”,使学生“诗”兴大发,使习作成为孩子们的乐园,并能通过习作激励他们展现自我,传递信息,交流感情,驰骋想象,憧憬未来呢?我想,正如叶圣陶先生说的“生活如源泉,文章如溪水,源泉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母语的学习不同于一般的学习活动,尤其是习作教学,习作的外延应该与生活相等,哪里有生活,哪里就有习作的源泉,应该让学生在亲身体验生活中作文。下面我就谈一点自己的做法和尝试。

一、拓宽视野,积累感性体验

叶圣陶在《文章例话》的“序”中说:“生活就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流,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活泼泼地流个不停。”小学生的作文也不例外,教师要调动学生多种感官,怀着真挚的感情去观察、体验生活,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学生喜闻乐见的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尽可能扩展学生的生活空间,接触自然,深入社会,让沸腾的社会生活、奇异的自然景物、温馨的家庭环境、多彩的校园生活映入学生的脑海,丰富学生的感性体验。

1.记录家庭生活的丰富

家庭对小学生来说是重要的。“家”,是学生最熟悉的环境,“家”对儿童来说就是爱的代名词。家庭生活的点点滴滴,是学生习作不竭的源泉。教学中,教师可以将家庭生活分为几个清晰的板块,便于学生有意识地观察并记录:①个性(即家庭成员不同的性格、特点);②沟通(成员之间因交往引发的趣事、烦恼事、开心事等);③劳动(包括家务劳动、种植花草、饲养小动物等)。有一位学生在“沟通”这一板块中记录了这样一件事:“放学后,我走进家门,就觉得不对劲儿,空气中弥漫着一股火药味。原来,是爸爸、妈妈吵架了。唉,怎么办呢?我灵机一动,计上心来。我嚷着让爸爸妈妈带我去散步。散步时,我和他们作游戏。哈哈,他们和好了。”这是一则典型以沟通为主题的家庭生活记录。虽然细节部分不够具体,但事情的前因后果基本交代清楚,能为习作提供原汁原味的素材。

2.观察自物物象的奇妙

自然之景,四时之景,各有所胜,它极大地丰富着学生的审美感受,陶冶着他们的审美情致。围绕自然生活情境去选择美的场景,组织充满美感享受的活动,带领同学们到大自然的怀抱中,引导学生在自然生活情境中,发现美的形象,描述美的表现,进入想象美的活动,抒发爱美的激情。

比如,今年春天,罕见地下了一场雪。下课后,同学们全都拥到走廊上,欣赏空中飘飞的雪花。“再下大一些,就可以打雪仗了。”“中午,我们去堆雪人、掷雪球吧!”……几个男同学几乎已按捺不住,直向操场奔去。看到这一情景,我灵机一动,决定抓住这一契机,指导写作。一上课,我像拉家常似的说:“大家刚才为什么被雪吸引了?它到底美在何处?”我从四个方面指导欣赏雪景:看、听、闻、触,并鼓励他们大胆展开联想和想象。有学生说:“看着这雪景,就像走进童话故事里,多么神奇呀!”有的说:“雪花仿佛是一个精灵,奏着欢快的乐曲。”“愿意用你手中的笔留下这美好的雪景吗?”我趁机说。同学们余兴未尽,又身临其境,于是纷纷拿笔写起来,把观察、感受到的美景,栩栩如生地表现出来,为今后的习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3.关注校园生活的多彩

小学生绝大部分时间在学校度过,学生最熟悉的是老师和同学,他们对学校生活非常熟悉,对校园环境也了如指掌。但是,如果老师不引导学生细心观察,不引导学生进行有序思维,学生也难以用语言表达出对学校生活的热爱之情,难以做到言之有序,言之有物。于是,我常在课间带学生去校园走一走、看一看、闻一闻,用心灵聆听,用感官记录。为了让学生更细致、有序地体验学校生活,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分栏目记录校园生活:(1)学校美景(校园里的一草一木);(《校园的梧桐树》)的作文时,我首先让学生准备好笔和本子,再把学生带到校园里选定操场中央那棵年长的梧桐树,引导学生仔细观看梧桐树,并不断提示学生:先远看,观察树的整体形状;再近看,观察树的叶、枝、茎;最后点明梧桐树有什么作用?经过观察后让学生细细思考,正确进行描述并展开联想。再让学生进行讨论,有的学生说:“远看,梧桐树像一朵蘑菇开在校园。近看,叶子是绿的,形状像大簿扇,枝条不计其数,树围由几个小朋友手拉手都抱不来”;有的学生说:“落下的叶可作肥料,叶、枝、根可作柴火,它全身都是宝。奉献的多,吸取的少”;有的学生说:“树上是鸟‘安家’的好地方,树下是同学们玩耍的乐园。”还有的学生说:“梧桐树就像一位慈祥的老爷爷,每天迎送我们上学、放学。”…… 多好的想象啊!在观察的基础上,学生能把自己的独特真实感受写下来。 (2)人物素描(老师和同学的特点、个性)如在教“写人”(《我的同桌》)的作文时,先让学生互相仔细观察自己同桌的外貌特征,然后由几名学生向同学们口头介绍自己的同桌,后由学生自由评论,说得好的在哪?不足又在哪?并给予补述。这样即可以创设说话情境,又为作文提供丰富的材料。;(3)人际交往(与同学、老师交往过程)。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为学生的素材库增添了一笔不小的财富。

4.撷取社会生活的点滴

社会是一个万花筒,习作素材很多,缺少的是发现的眼睛。大街、公园、菜场、公交车上、游乐场内,每时每刻都在发生一些事,值得学生去思索、去记录。一位学生曾记录下这么一件会人深思的事:他生病在医院输液,左边是个孩子,右边是位老人。他发现孩子,有四个大人陪着,要什么有什么。而老人呢,一个人寂寞地坐着。他的儿子给他送饭来,只是寒暄几句,匆匆走了。这件人们司空见惯的`事却让他捕捉到了。它反映了一个主题:敬老应落实在行动上,当学生用笔记录时,才惊叹于社会上有许多事值得记,值得写。教师应当因地制宜地为学生设计、推荐实践的项目、计划,鼓励学生大胆勇敢地参加实践。暑假开始,学生有了较充裕的时间,正是学生体验生活的最佳时期。我充分利用这个良机,布置学生在社区开展各种活动;如有爱好文艺的学生为社区的老人表演节目,来丰富老人们的生活;有的走上街头帮助亲戚朋友卖东西,来减轻亲戚朋友的负担。暑假正值冷饮销售旺季,有兴趣的学生也可以从批发商手里批发一些冷饮到街道社区去卖等,每位学生都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去体验生活。这样,学生们的素材、视野开阔了,思维也活跃了,再也不会为“无米之炊”而咬笔头,苦思冥想了。

二、因势利导,表达真实体验。

刘勰认为:“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纬。”即情感乃是文章的生命。小学生的作文也应当是真情的流露,实感的抒发。当学生获取生动、丰富的感受,触动情感,唤起情感体验时,教师要细心体察,把握情感火候,因势利导,使之“经正而后纬成,理定而后辞畅。”

1.营造乐写氛围,体验自由作文乐趣

新课程改革对作文提出了这样的要求:“允许学生不按照提出的内容范围来写,虽然提供的内容很宽泛,但学生有可能有更想写的内容,这是允许的,”因此,教师在作文指导课上,可以让学生想怎么说就怎么写,不受条条框框的约束,像小鸟奋飞,爱怎么飞就怎么飞。但是自由作文不等于放任自由,必要的指导仍不可少。应从学生最感兴趣的地方入手,给学生一个思维可以自由驰骋的广阔空间: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交流,让学生敞开心扉谈谈自己感兴趣的话题,互相启发,进一步激励表达欲望,调动学生生活的积累。

2.捕捉偶发事件,激发学生习作兴趣

课堂是个动态资源的生成场,课堂上即兴生成的信息,生生之间的差异,乃至课堂中的错误,都可成为一种非常宝贵的资源,成为非常有价值“真实素材”,抓住这些及时的信息,有效利用,往往给作文教学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例如,有一次临时换课,我迟到了5分钟左右才进教室,透过教室敞开的后门,远远看见教室里热闹非凡,欢声笑语此起彼伏,这时,调皮鬼董振华主动当起了“侦察兵”,离开位置跑到讲台桌东张西望,发现了我,立即汇报:“老师来了!”随着他的一声喊叫,教室里马上安静下来。课堂里,我临时改变授课计划,笑着对同学们说:“你们是不是经常和我玩‘猫捉老鼠’的游戏吗?能不能把刚才的精彩‘表演’讲给我听听。”同学们没有受到批评,胆子放大了,把做眼保健操、晨会课以及午睡时的种种‘精彩’一一供出。《校园里的好戏看过来》、《猫捉老鼠》、《课间十分钟现场直播》,同学们兴趣盎然地拿起笔,一篇篇精美的习作在笔尖流淌。

在作文教学中,教师不要为预先设计好的教学计划所束缚,要抓住各种有利时机,适时引导学生及时摄取鲜活的生活素材,让学生体会到“真实”的作文素材就在身边,从而帮助学生打开选材的门径。

3.抓住内心感受,引导学生乐于表达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喜怒哀乐的内心世界。他们在同伴交往中,在学校学习生活中,在家庭中,总会产生各种心理变化。这种变化就是心灵体验的一种类型,教师要抓住学生这种变化,引导学生关注并体悟这种变化的种种感受,让学生从说到写,真情流露,这是写作文最真实的好材料。于是,我给学生出了个题目:老师,我很 (伤心、烦恼、幸福、委屈、苦恼、快乐……)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心理感受造词补题目,并鼓励大家:“同学们一定有很多心里话要对老师说,就借此作文机会,尽量表达出来,实话实说,把老师当作知心朋友,想写啥就写啥。”“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兴趣盎然,因为他们早有许多心里话要对老师说,只是不敢面对老师。批改作文时,我被同学们的恳切、真诚、坦然所感动。有的写道:“老师,我有一点小小的要求,当我考试成绩不理想时,请您不要在同学面前公布分数,我羞愧得无地自容……”有的写道:“老师,我很苦恼。在家里,爸爸妈妈经常为买股票的事吵架,我伤心极了……”同学们一个个畅所欲言,一篇篇感人肺腑的作文一下子缩短了师生间的距离,同学们也在这种和谐愉悦的学习氛围中开始对作文产生了兴趣。

4.创设实践机会,提供施展才华平台

小学生的学习,最初是对学习的过程、学习的外部活动更感兴趣,以后逐步过渡到对学习内容感兴趣的。我们有时为了丰富学生的感性知识和写作素材,组织开展一些实践活动,以活动本身的生动活泼的形式去激发他们的写作兴趣,为他们提供施展习作才能的平台。比如,在教“写事”(《我学会了缝纽扣》)的作文时,我让学生事先准备好的针、线、布、纽扣,在课堂上亲身体验缝纽扣的经过,缝完之后由老师评出优秀作品,接着指名几个学生把缝的经过和感受进行口述,再让学生自由评论,教师加以指导。这样通过劳动实践不仅使学生感到作文有话可写,还调动了学生的写作积极性。

例如给熊猫贴鼻子的游戏,为了训练学生的观察动脑的能力,在贴鼻子的准确位置折出两条相互垂直交叉的线。活动开始了,学生们劲头十足,每个人都把手举得老高。几个学生蒙上眼睛去贴,一个贴到了熊猫的脸颊上,一个贴到熊猫的头顶上,还有的贴到了肚皮上,教室里爆发出了一阵阵哄堂大笑。终于有学生开始注意折线,用手摸出交叉点,把鼻子准确地贴上去,后面几个同学也跟着贴对了,教室里面响起了一阵阵掌声。总结时,我让学生谈谈应该怎样贴才对。他们都明白了应该仔细观察,根据这折线交叉点判断确切位置,才能贴准,悟到了仔细观察的重要。叶老师说过:“写作的根源是发表的欲望,正同说话一样,胸中有所积蓄,不吐不快。”当同学们在活动中尽情地欢乐,并且最终战胜困难,获得成功,并做了回味总结之后,心中有说不出的喜悦,于是不吐不快。下笔成文,已是理所当然,一篇篇优秀的作文就产生了。

三、精心讲评,提高写作的自信心。

作文讲评,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它对已完成的作文是一个小结,对下次至以后是一个指导,我是这样来讲评的。(一)对作文的交流和品味,(二)对作文得失的分析。(三)对文字的推敲。同时注意抓住重点,要重在鼓励,先让学生自己改,然后组织讨论,肯定成绩,发扬优点,找出不足。通过一堂课,比如:“第一次___________”让学生通过回忆,交流,想想许许多多的“第一次”:第一次学穿衣服,第一次扫地,第一次洗碗,第一次做饭,第一次买菜,第一次坐火车……,而且曾经经历过的这些“第一次”的种种情景和场面再次在学生头脑中浮现,人人有个性,内容几乎没有相同的,要善于引导学生产生丰富的联想,从不同角度选择材料。再如:练习写“我的朋友”的作文,一般从同学、邻居的小伙伴方面选择材料,这样通过写得好的在班里推广,让学生自己评议,让学生自己先说,是否贴近生活实际。

总之,作文教学应跳出文体框格,让学生不拘泥于某一文体,“我手写我口”,“我手写我心”,自由地把自己的见闻和想象写出来。

指导学生口头作文,写观察日记,读书心得等,也是颇具实用价值而又不使学生负担过重,束缚过多的有效方法。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要写好文章,除了要有生活基础之外,还要多读点书,多吸收营养,写起文章来才得心应手,左右逢源。所以,应跳出课本,扩大阅读范围,课外与课内阅读教学相结合,体现“课内打基础,课外求发展”的宗旨。

经过以上一系列的训练,使学生作文由苦写、厌写到乐写、善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作文训练要准确把握作文要求,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促进观察思维,表达的有机统一,学生“无米之炊”的难处就迎刃而解了。

浅谈作文教学中的尝试 第2篇

众所周知,数学知识具有抽象性和逻辑性两个特点,对3-6岁的幼儿来说是不太容易接受的。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教师讲幼儿听,幼儿往往是通过学习示范凭记忆和模式掌握一些数学知识,缺少主动学习的精神,这种教学方法已远远不能适应现代教育的要求。根据新《纲要》的精神,让幼儿主动学习,成为教学的主体这一要求。我在计算教学中运用了尝试教学法,其具体的模式为:教师提供材料——提出问题——幼儿第一次尝试——展示尝试结果——教师引导——幼儿再次尝试——得出结果——形成正确的概念。

一、创设宽松、和谐的尝试环境

数学知识其实质是反映客观事物之间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幼儿的思维水平处于具体形象思维阶段,对数量和空间关系的认识和理解不是从客体本身获得的,而要从与客体交互动作中获得。尝试过程就是幼儿用脑、用手在“做”和“玩”的过程。课前,教师应为幼儿提供丰富的尝试材料,包括:操作材料、活动材料。丰富的尝试材料是幼儿进行尝试的物质基础,这也为创设良好的数学环境奠定了基础,让幼儿在与材料和环境相互作用过程中探索学习。如学习测量“轻重”,我为幼儿每组准备天平一台,广口瓶两只(其中一只内盛水),大小相同的木球、铁球各一只用相同颜色的纸包上,大小不同的积木若干块,各种贴绒教具,幼儿练习用的各种工具:海绵、木片、铁片、积木等。幼儿通过自己玩一玩、试一试、记一记,来测量物体的轻重,达到了教学目的。

二、鼓励幼儿大胆尝试,直至得出正确结论

在教师的启发下,幼儿往往对某一问题产生好奇心,这时,他们就有了试一试的愿望,然后他们通过操作、实验、运用感官,开展探索,获得了直接体验。如在学习“比较多少”时,我首先让幼儿玩“抢椅子”的游戏,我将本班幼儿分成人数相等的三组,小椅子也分成三组,但椅子比幼儿人数少1个,幼儿听音乐为着椅子转,当音乐停止时,幼儿进行抢椅子。但每次结果都是一个答案,总有一个没椅子坐。我问小朋友:“这是怎么回事,怎么会有人没椅子坐呢?”有一个聪明的幼儿回答:“我发现人多椅子少?”那到底是不是呢?我启发幼儿试着数一数各组人数和各组椅子的数,通过他们自己动手点数,使他们明白:人数比小椅子数多1个,小椅子数比人数少1个(也就是说4比3多1,3比4少1)。尔后,我又提出下一个问题,请他们再想一想:如果把各组调换一下位置,那么人数和椅子数还是不是一样多呢?后来,经过幼儿再次点数,他们懂得:无论在什么时间、地点,自然数中相邻数间是少1或多1的关系,从而经过幼儿一系列的尝试活动,得出正确的结论。这种教法,强调的不是把结论告诉幼儿,而是变幼儿被动接受为主动尝试探索寻求,强调的是保持幼儿的主动地位和教师的引导作用。

三、在尝试过程中,教师的指导要适时、适当。

在尝试教学中,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的指导艺术在于适时地把握时机,激发幼儿尝试欲望和探索的热情,为幼儿指明探索方向,时刻鼓励幼儿直至探索成功。如为了使幼儿区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我首先引导幼儿对长方形与正方形的积木进行观察,然后适时地引导他们试着用手摸一摸,比一比,通过摆弄进行比较,这时幼儿的发现是丰富而零散的。因此,在让幼儿充分感知后,须通过教师的引导、归纳、帮助幼儿掌握了正方形和长方形的异同,是幼儿认识更加清晰准确。

四、尝试中允许幼儿出现错误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曲折的,都在曲折中前进,那么幼儿在尝试中也要允许出现错误,教师要认识到出现错误是难免的,而且十分有意义。错误孕育着成功,从错误到成功的转变过程,需要幼儿付出一定的努力,也就是说需要尝试、尝试再尝试,一次次地去发现问题,然后通过教师引导,再尝试解决问题,正是这种努力促进幼儿的发展。因此,在引导幼儿学习数学时,我允许幼儿出现失误。如学习区别“宽窄”时,我为幼儿准备了许多尝试材料,如宽窄不同的纸、带子、木片、树叶等,把它们分别放在每个人的小盘子内。开始我让幼儿试着从盘子里任意找两样东西,然后回答问题。通过教师引导说出是看出来的或是用重叠方法比出来的。然后请幼儿比比教室里风琴和黑板哪个宽,哪个窄,又是用什么方法测量的。这时再让幼儿动手尝试测量,通过观察发现,有的测量使用带子,有的幼儿使用尺子等测量工具,有的测量方法正确,有的测量方法不正确,有的用窗户的长去比桌子的宽进行比较。这时就需要教师耐心指出错误原因,直到他们通过再次尝试找到正确的方法与结果。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尝试教学法 第3篇

近一年来,我对邱老师的《尝试教学法》进行了反复研读及课堂实践,感觉这样的教学方法不但减轻了教师的负担,而且也让学生学得轻松。在语文教学中应用尝试教学法,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促使他们更主动地、积极地学习。

我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和自己的教学实际,借鉴一些学校进行尝试教学的成功经验,并在邱老师七步教学法的基础上,结合语文教学的特点和学生的基本情况,形成了在语文教学中“三模块、六环节”的教学模式,其中,三模块是指“预习、展示、反馈”,六环节的基本步骤是:预习交流—出示尝试题—尝试自学—小组讨论—精讲点拨—练习巩固。下面以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19课《草船借箭》的教学为例,谈一谈六步骤的具体实施及注意的问题。

一、运用尝试教学法的六步骤

第一步:预习交流

教师课前设计好预习的学案,并发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前根据学案预习课文,先整体粗略地感知课文。上课后,先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预习的成果和体会,教师巡视,了解学生的预习情况,并根据学生的预习情况准备好尝试题。

第二步:出示尝试题

教师根据教材的需要及学生的预习情况提出尝试问题:

1. 诸葛亮的才干怎样?周瑜妒忌诸葛亮是一般的妒忌吗?文中哪些词可说明,请画出来。

2. 认真读课文,请按照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的顺序,用自己的话说说故事的主要内容。

3. 你怎样评价《草船借箭》中的“四大人物”:

诸葛亮、周瑜、鲁肃、曹操呢?请大胆地说出自己的看法,可以是一个词,可以是一句话,也可以是其他你所想到的方式。相信你是一个有自己独特见解的孩子。

4.“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

”“神机妙算”是什么意思?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表现在哪些地方?请在文中画出相关语句,读一读,在一旁写一写自己的体会。

(关于尝试题的设计,要因文而异,要充分体现课文的重点、难点、特点、疑点,问题宜少而精,且能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又能将新旧知识融会贯通,是学习课文内容的“纲”,并能激发学生尝试学习的兴趣。)

第三步:尝试自学

这一步骤要求学生围绕尝试题深读课文。在学生自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教给学生恰当的学习方法,如,让学生读、拼、圈、划、注、查、问、练,并鼓励他们敢于发问,质疑问难,锻炼学生的思维,使其思维过程逐步清晰化。为保证学生的学习效果,这一步骤要切实给学生以充足的自学时间,相信其自学能力,不可浅尝辄止。

第四步:讨论交流

学生进行小组交流,就自学与尝试练习中的得与疑,自由发表意见,展开讨论。重点解决3、4题。

在第三、四两环节的进行中,教师要充分发挥穿针引线的导引作用,要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能动思维,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对出现的问题和疑问不做包办代替,又要以解决教学中的重、难点为目的,适时调控各学习小组的讨论学习进程,并集合各小组在学习中的疑难,为精讲点拨做准备,力求体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

第五步:精讲点拨

重点就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和文中出现的人物特点进行讲解。(教师的讲解要精炼,它不是对课文的复述,不是对学生答案的复述,而是紧扣教材的重点和难点,对学生理解不准、理解不深、认识片面的地方加以辩证、点拨和明确,起点石成金、画龙点睛的作用。)

第六步:练习巩固

完成教师设计的训练案。(这一环节既是对整堂课学生尝试学习的一个巩固,又是用延伸性的练习使学生尝试获得知识的学习能力得以提高。)

二、运用尝试教学法要注意的问题

尝试教学法的实质就是教师指导下的学生的尝试活动,尝试教学法的基本精神是“先练后讲”,一开始要求学生进行尝试练习,把学生推到主体的地位。学生的尝试以教师的指导为前提,教师的指导以学生的尝试为目标。这就要求教师要做到三点:

1. 在学生尝试前,教师要认真制订课时计划,规定学生尝试的步骤,编拟准备题和尝试题,指导学生自学课本,要设计指导语或提出自学思考提纲。

2. 在学生尝试中,教师要为学生创设尝试条件,如,发挥旧知识的迁移作用、准备题的作用、课本的示范作用、学生之间的互补作用等。

并且教师要巡回指导,了解学生尝试的情况,特别对学困生要耐心辅导,帮助他们完成尝试任务。

3. 在学生尝试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讨论,判断尝试的正误,对正确答案进行强化,对错误答案进行矫正。

根据学生尝试练习的反馈情况,教师针对学生探索中感到困难和教材关键的地方进行重点讲解,以确保学生系统掌握知识。

总之,尝试教学法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运用可以改变以往“教师讲—学生学”的“满堂灌”或“满堂问”的教学模式,摒弃繁琐无味的讲解、分析,使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得以回归与凸显,学生学得主动、学得愉快,教学效果十分显著。因此,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要让学生尝试学习、尝试成功,学会主动学习,自主获得知识与能力,为其将来的自主学习、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李玲玲.尝试教学法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J].小学教学参考,2013(6).

浅谈作文教学中的尝试 第4篇

【关键词】“先练后讲,先学后教” 人物课例 作文教学

新课程强调教师的主要任务是让学生学会学习,这就要求教师有强烈的“学法”意识。而邱学华教授的“尝试教学法”实质是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学习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学生的预习先学是保证,教师的引导后教是重点,课堂上的强化训练是主线。课堂教学过程应成为学生获取新知、掌握学法的过程,教师通过示范引路使学生自悟学法。

在英语高考中,作文占据了整张卷子的25分,是我们教学的重头戏。那么,怎么样才能让学生的作文在这种模式下能有质的变化?下面就一个写人物的基础写作课例,浅谈一下如何能把“先练后讲,先学后教”的模式灵活地用于高中英语作文教学中。

一、“先学”

在布置作文任务之前,教师可让学生收集相关词组短语,并可以翻译一些与这个话题有关的复合句,以便了解学生的疑难问题,在授课过程中能有所侧重。一上课,老师应该跟学生简短地明确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和重点,让学生在思想上和资料上有所准备。另外,我们在先学活动中先积累一定的相关单词和短语句型,这样一来,在課堂上训练的时候就能快速进入主题。

预习题目:翻译句子:

1.概况:王先生,出生于富裕家庭,毕生致力于教学事业中。

2.外貌: 王先生,我们的历史老师,是一位优秀的老师。他有一双黑眼睛。

3.兴趣爱好:他不仅对科学有兴趣,而且对集邮也有兴趣。

4.职业,主要事迹:他致力于教学事业。2006年,打破世界纪录后,他成了青年们的偶像。

5.教育背景:1999年,他被哈佛大学录取。大学毕业后,他出国继续深造。

答案:(1)Mr Wang,the son of a rich family,devoted his whole life to teaching.(同位语)

(2)Mr Wang,our history teacher,is an excellent teacher with big eyes(同位语,with)

(3)Not only is he interested in science but also he loves collecting stamps.(句型,倒装).

(4)He devoted himself to teaching career.

(5)In 2006,having broken the world record,he became the idol of the youth. (分词)

(6)In 1999,he was admitted to Harvard University.

(7)Having graduated from college,he went on further abroad.

二、“后教”

1.明确教的内容。教的内容应该是学生自学后还不能掌握的地方,对学生通过自学已掌握的,一律不教。

2.明确教的方式。应该是兵教兵,会的学生教不会的,教师只评定对不对,完整不完整,对“不对”的要帮助更正,对“不完整的”要帮助补充。

3.明确教的要求。要不折不扣达到大纲规定的要求,不能就题讲题,只找出答案,而要寻找出规律,真正让学生知其所以然。

三、“当堂训练”

教师要保证训练的时间在20分钟左右,让学生在实践中,把之前预习的内容和刚刚学到的知识转化为能力;训练的内容重在应用学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创造性地“做”。它能够检测课堂教学的效果,反馈准确的信息便于教师课外有针对性的辅导,布置延伸、拓宽性的作业。另外,在这个阶段,学生预习中学生所呈现出来的问题,教师应该有所侧重地跟学生点明。由于基础薄弱,很多学生在写作上暴露出种种的语法问题。就这篇小作,作文中的问题呈现如下:1.5个基本句型掌握不牢固,谓语动词缺漏或多余。2.语态时态混乱3.缺乏固定句型结构,没有增分点。4.中式英文 “先练后讲,先学后教” 这个模式的特点就是教和练有机结合在一起。即教中有练,寓教于练。展示了学生问题后,我们就采用”兵教兵“的方式让学生互相讨论学习其中的问题和改正方法。而教师则走进其中,给予适当的鼓励和帮助。

四、“综合评价”

1.落实基本功,落实五个基本句型。五种基本句型虽然能表达一定的意思,但无法自由地表达思想,因此还必须对学生进一步进行扩展句子训练。

2.强化作文训练,落实作文模式。在高中的作文教学当中,尤其是小作,给学生总结出一定的作文模式是很有必要的。我们应该有目的地强化各类型的作文,确保学生在高考前写过所有的类型文章。

3.落实关键性有用词组和句型。对于一些高级词汇和句型,教师都要在这个阶段逐步渗透。比如一些从句,和一些Not only…but also…等等,一些with 结构,倒装句来提高作文的档次。通过长短句的交换结合,高级句型的合适使用来抓住评卷老师的眼球。

当然,不能生搬硬套地使用 “先练后讲,先学后教”的课堂教学模式。采用“先练后讲,先学后教”的模式,课型是动态的,学生的思维呈运动状,知识、技能和能力呈积极状,因此,不同的课型有不同的训练程序。

参考文献:

[1]邱学华.尝试教学论[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浅谈作文教学中的尝试 第5篇

绥德县第二小学 崔欢

【内容提要】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重视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在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的过程中不断得到发展”。所以在教学中倡导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性学习是十分必要的。而邱学华老师创立的尝试教学法正切合新课程改革的这一理念,其精髓是“先试后导、先练后讲、以练为主”。它不是教师先讲,而是让学生在联系旧知的基础上先尝试探究,在探究的过程中总结归纳,它讲求“先学后教,先练后讲”,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教学活动中的主体作用。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和探究能力,而且还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关键词】

尝试教学法 数学教学 运用 闲暇之余,在一份数学教学杂志上,看到一篇关于邱学华先生阐述“尝试教学法”的文章,细细读来,顿觉眼前一亮。尝试教学法改变了传统的注入式教学方式,它提倡“学生为主、自学为主、练习为主”,以“先试后导、先练后讲”为基本特征,充分体现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细思自己教学中遇到的种种困惑,在“尝试教学法”的引导下不是都迎刃而解了吗?从此,我明确了自己课堂教学改革的方向,有意识地在自己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实践中应用“尝试教学法”。经过两年多的学习和实践,我对“尝试教学法”有了更深更全面的认识,下面我就谈谈自己教学实践中的点滴体会。

一、运用尝试教学法的妙处

1、在尝试教学中实现角色的转变。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倡“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人的能力并不是“听”会的,而是“做”会的,只有动手操作和积极思考才能出真知。因此,我们不能让学生在课堂上做“听客"和”“看客”,要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亲身参与课堂和实践。根据“尝试教学法”的放手让学生大胆尝试的理念,我本着“凡能由学生解的题目,教师不作解答;凡由学生能表述的,教师不包办代替”的原则,每节新授课,我都先复习相关的旧知识,再设计好尝试题,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在学生充分自学讨论的基础上进行精讲点拨,然后再进行二次尝试,最后进行课堂检测。例如在教学《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时候,我先复习了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然后让学生自学课本例题,看看谁能最快掌握具体的方法。这样一来,学生兴致盎然地纷纷投入学习中。自学课本例题后,再让学生完成黑板上的尝试题,结果,大多数同学都做对了。这时我对学生易错的地方进行了强调,在第二次尝试时,每一名学生都很好地掌握了异分母分数的加减这一知识,这样的课堂使学生学习的兴趣更浓了,他们学好数学的信心也更足了。

2、在尝试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自学能力。尝试教学法先让学生大胆地去尝试练习,长此以往,就能逐步形成学生敢于探索的精神,一改传统“注入式”教学方法对学生的束缚。在学生先尝试解决问题时,教师只起辅助、引导作用。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学习《用正比例方法解应用题》时,针对

教材重点,我出示了三个思考题:(1)题中哪两个量是相关联的量?(2)它们的关系是不是正比例关系?(3)怎样根据正比例关系列出等量关系式?这样把学生的思路很快引向学习的重点。当学生将尝试题顺利解答出来之后,我立即报以微笑,并表扬了他。那个学生立刻高兴得跳了起来。接着我再让他到黑板上当小老师给全班同学讲解一下。由于他讲解清楚,思路清晰,讲完后,全班响起了热烈的掌声。学生从中获得了多大的前进动力,同时也加深了对正比例应用题的理解。

3、在尝试操作中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小学生的认知特点从形象思维为主向抽象思维为主过渡,在教学中,利用实物、图形等直观教具或学具进行演示和操作,帮助学生在尝试的过程中获得感性认识,提高思维能力。如我在教学《圆锥体体积公式的推导》时,引导学生在尝试操作中学习,即先要求学生准备等底等高的圆柱体和圆锥体各一个,一盆清水,并在清水里滴点红墨水。引导学生按要求进行操作:(1)把圆柱体的底面和圆锥体的底面合在一起,两个底面完全重合。(2)把圆柱体和圆锥体平放在桌面上,量一量它们的高是否相等。(3)在空圆锥体里装满水,然后倒入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里,倒三次正好装满。反过来把圆柱体里的水倒入与它等底等高的圆锥体里,倒三次也正好倒完。最后引导学生归纳出圆锥体体积计算公式:圆锥体体积等于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的三分之一。

4、在尝试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尝试教学法的运用可以使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发挥其主体地位,提高学生的主体意

识,即学生对于自己学习主体地位、主体能力、主体价值的一种自觉意识,课堂上唤醒和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营造平等、民主和和谐的课堂气氛。这种良好的课堂气氛,能促进师生双方交往互动,分享彼此的思考、见解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观念与理念,能真正把教师转变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把学生转变为真正学习的主人。

5、在尝试教学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减轻学生课外作业负担。“尝试教学法”一开始就向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自己先尝试一番,在这基础上教师再进行讲解。这种方法开门见山,有的放矢,花时少,效果好。运用尝试法后,教师讲解时间减少,学生练习时间增多,学生作业基本上能够当堂完成。教师可以在学生做作业时在课堂内巡回辅导,并重点辅导学困生。学困生在课堂里做作业,有一个安静的环境,能安心思考,认真作业,遇到困难可以及时向老师请教。真正使学生能练有所获,练有所乐!

二、运用“尝试教学法”的注意方面

1、运用“尝试教学法”,设计尝试题的基本要求。

一是尝试题与例题要有关联性,二是尝试题与例题要有相似性,三是尝试题要凸显基础性,四是尝试题要体现层次性。

2、对于初步概念的引入课,一般不适合于应用尝试教学法。一般来说,前后有密切联系的教材,作为后继教材内容,应用尝试教学效果较好。例如,有了百以内加减法知识基础,再学万以内多位加减法;有了简单应用题的知识基础再学复合应用题;有了通分的

知识,再学分数加减法。这些后继教材的教学适于应用尝试教学法。不过,前面的基础知识一定要学好,才能取得尝试教学法的教学效果。

3、应用尝试教学操作模式,学生要有一定的自学能力。因此要注意学生对象的具体情况,如年龄,基础等。一般来说,从三年级开始逐步应用,在中、高年级应用效果较好。自学能力是逐步培养起来的,开始可能不太顺利,教师要加强引导。如果坚持长期应用,就能够得心应手了。

浅谈作文教学中的尝试 第6篇

奓山中心小学 金敏

摘 要 新课程倡导课堂教学科学化、民主化,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求知。而“研学后教”的教学方法是对陈旧的、传统的课堂结构的一种更新、一种优化。结合自己“研学后教”的实践体会,摸索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运用“研学后教”的教学方法,从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语文综合运用能力,为学生的语文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 研学后教 小学语文教学 运用

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倡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它所倡导的自主学习方式,对于教育变革及学生个体成长都有重要的意义。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为个体继续学习和终身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其社会意义是十分深远的。目前,自主学习已经被广大教师看成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课堂教学也已经朝着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向转变,但是客观地看,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讲授式教学仍然根深蒂固,传统的讲授式教学依然十分盛行。语文课堂教学整体效率低下,教师教得很累,学生学得很苦,不该学的大行其道,该学的没有真正学到手。要想提高课堂的有效性,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唯一的途径就是要变学生的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尝试教学法从根本上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的教学方式,真正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让孩子处于主动学习的状态之中,并让语文课堂变得更加高效。

一、尝试教学法的内涵。

自从学校实施“尝试教学法”以来,我对它的理解就是“研学后教”。所谓的“研学”,我的理解是教师在深入研究学情、学法和课标、教材的基础上,提出引导学生学习目标、内容、方法的“学案”,学生在“学案”的指引下通过自主、合作、探究,钻研知识和方法,生生互动,提升能力。而“后教”主要针对学生钻研后存留的困惑与问题,展示交流,生生互教,教师进行恰当的点拨、拓展和延伸,让学生再进一步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充分有效地达成教学目标。“研学后教”的最终目的是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研”上着力,“教”有突破,“研”“教”结合,以“研”促学,以“研”促教,从而达到让学生自我创造、主动建构,师生互动提升,共同进步的目标。

二、研学后教模式下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

新课程倡导课堂教学科学化、民主化,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求知。而“研学后教”的教学方法是对陈旧的、传统的课堂结构的一种更新、一种优化。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教师在开展语文教学时,结合自己“研学后教”的实践体会,摸索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运用“研学后教”的教学方法,从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语文综合运用能力,为学生的语文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1.切实做好课前预习,以激发表达欲望。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要求已经不仅仅是“教学生学会”,更重要的是“教学生会学”。我认为“研学后教”教学模式的推进最为关键的是学生的课前预习。对于小学生而言,缺乏独立学习的能力。教师指导重点要放在方法指导上,一定要让学生学会课前预习的方法,避免学生学习的盲目性。因此在新课之前我会设计一份合理的预习案,以供学生有方向,求实效的预习。如在教学《可爱的地球》第一课时,始终把预习的重点放在“字词的初步学习”和“主要内容的概括”等常规教学任务。其次是“地球的知识”“其他星球的介绍”及“破坏地球的现象”,充分调动学生搜集资料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学生做了课前的准备,在课堂上,学生就有话可说,从而激发学生表达的欲望,让课堂充满活力。综上所述,课前预习的效果直接影响课堂教学的效果。在预习案的引领下,预习有目标、有方法,预习的效果好,就会省出大量的时间进行课堂探究,学生可以更好地熟练掌握和应用所学知识,学习技能有所加强,语文课堂也更加高效。2.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习惯。

古人云:“学而无友,则孤陋寡闻。”研学后教的精髓就在于有效合作,它主要是出于克服传统教学存在的弊端,改革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让每位学生在独立探索的基础上,交换彼此的独立见解,展示个性思维的方法与过程,在交流中反思,使自己的见解更加丰富和全面。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资源得到了共享,人格得到了尊重,智慧得到了认可和赞赏。同时,在合作式的民主互动氛围内进行学习,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养成。

在语文课堂教学活动中开展小组合作,我认真编设学习小组,按座位就近四人一组,按学习能力有机组合,指定组长负责本组学习讨论活动的开展,发挥“小能手”作用。集体交流时,以小组为单位,小组四名成员先后分别汇报发言,也可以先由组长主要发言,其他成员补充。苏霍姆林斯基说:“人的内心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总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寻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求特别强烈”。因此,在课堂上应该有意识地、尽量多地为每位学生创设展示的机会,提供展示的舞台。如:在教学《我的故乡在北京》时,这篇课文是一篇写景散文,很适合朗读,可是要怎样读才能把文中的重点句子读出感情呢?我把这个问题交给了四人小组,让他们通过合作,把课文读得有感情。在小组中,每个同学都发表了自己的意见,并且范读给同学听,最后讨论总结谁读得最好,就采用了谁的读法。整个过程在想、说、读、讨论的协作中进行,从而达到推陈出新,自主探索,自得其知。但是四人小组合作学习,一定要体现“合作”,而不能随意的走过场,所以在小组合作交流讨论的过程中,教师要加强巡视,重视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教育学生要虚心地倾听同学的发言,特别要认真地去思考和自己的想法不完全一致的意见,善于吸取其正确的部分,补充修正自己的认识。在发表意见时,要做到以理服人,使交流的内容不断地深入。教师还要及时纠正发言普遍的现象,进行课堂调控。当个别学生胆小或有自卑心理,羞于启齿时,则教育他们大胆地说出自己的想法,激励他们不要怕说错,暴露错误则有利于进步。还可以通过兵教兵(会的学生教不会的学生)的方式,带动学习上有困难的孩子,让学生共同进步。

3.教师适时点拨,提高质疑探究的能力。

语文教学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教学中给学生足够的体验机会,应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材中蕴含着丰富多彩的探究性学习资源。“研学后教”教学模式则给孩子们提供了更为广阔的质疑探究的空间。

学生研学过程中发现问题后,要引导学生针对质疑提出的有价值的问题进行“标新立异”的探究。课堂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经过自己独立思考后提出问题,并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和判断问题,鼓励学生对问题有不同的看法,培植了学生不迷信、敢于标新立异、独立质疑的思想。如《空城计》这个故事,写诸葛亮笑的地方就有三处,学生围绕着研学问题:“你们说说,诸葛亮在笑谁?”,“他的三次笑有何不同?”议论十分踊跃:一是他在嘲笑笑司马懿果然中计;二是他为自己空城计成功而得意的笑;三是他在自作镇定,佯装假笑。教师这一于无疑处求疑,在“研学后教”这种开放式的课堂教学模式下,学生情绪高涨,思维活跃,再适时点拨,促进了学生对课文的深层感悟。

浅谈作文教学中的尝试 第7篇

[论文摘要]本文以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尊重学生个体差异”为准则,以中学生的心理特征和学习的差异性为切入点,详细地说明了分层教学法在课堂教学中的实施过程:层次的划分、分层原则的确定、实施教学过程、分层进行的课堂活动和多样化的评价体系。

“尊重个体差异”是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也是指导我们实施英语课程的基本准则。为了在教学活动中充分体现这一基本课程标准,我在课堂上尝试运用分层教学法,以学生学习程度的差异和心理特点为基础将他们分成不同的教学群体,依照教学大纲和教材对具有不同学习能力和特点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和方法,为每一位学生提供充分施展才能的空间。

一、充分尊重个体差异,正确划分学生层次

作为教师要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同时还要对这种客观存在给予充分地尊重,也就是要体现“英语课程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现有基础、学习潜能、兴趣爱好、学习风格等方面存在差异的客观现实。在英语课程实施过程中应尽可能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 的精神。在进行分层教学时,依据什么对学生进行层次的划分呢?仅仅是学生的学习成绩吗?“实验证明,多数外语学习者的成绩与他们的性格有关。一般说来,性格开朗,自信心强,认真负责的外语学习者的成绩要好于性格内向、缺乏自信心的人。” 因此,我根据中学生心理特征以及学习状况的两方面情况,把学生分为不同的组别或类型。如:A组——外向型、成绩较好(Extroverted learners);B组——内向型、成绩较好(Introverted learners);C组——外向型、成绩较差;D组——内向型、成绩较差。各类别的划分可随学生学习情况的变化而进行调整。

二、依据新课程标准和教材,确定分层教学的目标

英语新教材在形式上力图新颖、活泼,同时还注重了可读性、突出了交际性,有利提高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但学生在学习英语过程中由于心理和能力的不同而产生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这种差异既表现在学生的心理特征上,又反映在学习成绩上。所以如果片面地按照单一目标来执行教学计划或简单地把学生看作自身素质与学习能力相同的一个整体,必然会在教学工作中造成教学活动只适应部分学生而不是全体的情况。只有根据学生不同特征,合理地准备教材,科学地设计教学程序,才能使每一个学生的求知欲望都能在课堂学习中获得最大程度的激发。

三、突破传统课堂活动模式,满足学生自我发展的需要

传统的英语教学课堂是根据固定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制定唯一的教学程序并采用单一的教学活动模式。这种单一的课堂活动模式只适合个别或少部分学生的心理及学习需要,对于全部学生则无法做到“因材施教”。而在教学中实施分层教学法可以有效地在教学过程中满足每个学生的需求,达到促进每个学生全面发展的目的。在教学活动中分层教学法分以下三步进行。

1、首先制定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的制定,要根据新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的要求来编撰,同时还要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及知识水平所体现出的差异性。教师在展示目标的时候,也要指导学生根据自身的情况,科学地选择符合自己的学习目标。这样就能给学生创造多种尝试、选择、发现、发展的机会和条件,使他们的学习状态始终处于兴奋之中,最终实现较好的学习效果。例如,在学习“过去进行时”(Past Progressive Tense),对于C、D 两类的学生只按照大纲和教材的要求,讲授陈述句的用法。A、B两类的学生在学习陈述句的基础上,要独立总结“过去进行时”的否定句、一般疑问句和特殊疑问句的用法。再如,在进行听力训练时,A类:在听懂的基础上表演短文并回答问题;B类:在听懂的基础上复述短文并回答问题;C类:在教师指导下听懂短文,回答问题;D类:在教师指导下听懂短文。在需要学生进行知识运用的教学中,分层教学的优势表现的更为突出。A类:在学新口语之后,既进行对话表演,并能熟练运用新口语;B类:在学新口语之后,既能运用新口语;C类:在学新口语之后,既进行对话练习;D类:在学新口语之后,进行简单的对话练习。

2、制定分层教学活动,实行因材施教

分层设置递进式问题。对A、B两组学生设置较简单的,以课本为基础的问题;对C、D 两组学生应设置深层次的,具有较深难度的问题。例如在学习The Man Upstairs时,教师分别提出四个问题:

A: How do you think the two men? If you are one of them, what will you do?

B: Was the man downstairs happy because the man upstairs didn’t throw his second boot? If not, why?

C: What did the man upstairs say to the other man downstairs?

D: Where did the man downstairs live? Why did he like to live there?

2)分层进行练习。分层练习可以让不同类别的学生,根据学习目标的不同,在教师的帮助下,以练习为主要手段,提高学习能力。在设计练习时要注意:练习题的层次性一定要符合新课程标准和教材的要求;练习题的难度要与学习目标的要求相适应;不同层次练习题的难度要有交叉。此外,低层次的习题中的个别题要与中等层次习题难度相当,中等层次习题中的部分题目也要有与高层次习题难度相当。

3、分层指导,分层教学

在学生学习期间,教师应当针对不同的类别学生,组织不同的教学活动。既要有适合学习成绩好,学习能力强的学生的教学活动,又要满低层次学生的需要。对高水平的学生,应以自学为主,指导为辅。对于他们不理解的问题,在课堂上要深入讲解,充分练习,使其能够领会、理解、掌握并运用。

分层评价,促进具有不同学习能力学生的共同进步。

英语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通过评价,使学生在英语课程的学习过程中不断体验进步与成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由此可见,课堂教学中的评价就是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探究创新精神。因此在教学中,没有分层的教学评价是会妨碍学生发表不同的见解,抹杀学生的个性,无法鼓励不同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当然也就谈不上尊重学生个人在学习中的发展方向。以下是我个人的一些尝试:

首先,树立“因人而异,分层而评”的评价思想。在课堂教学中最忌讳对所有同学采用同一个尺度,这样会极大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相反,我会根据评价对象的不同,应使用不同的评价方式。

其次,在课堂教学中,把握好学生的年龄特征,心理特点,知识结构,认知能力和思维方法。在学习过程中,对不同学习层次的学生,给予他们适时、适当的鼓励、表扬、赞许,让各类学生都能够体验成功的喜悦,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比如,在我的课堂上,如果有学困生举手要求发言,我总会给他们机会。但有一些同学总是由于这些学困生的发言迟缓,而抢先发表自己的见解。这时候,我会说:“请大家帮帮忙,××今天能举手,说明他有充分的准备,这是良好的学习开端,也是我们学习的榜样,让我们把这个机会给他,好么?”。同学们不再出声,耐心地等待他的发言。之后,对他正确的回答报以热烈的掌声,使发言者获得了极大的成功的喜悦。当然,对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当他们的学习表现的确有水平或见解独特时,同样要给予热情的肯定,以激发他们更大的向上动力。

最后,在书面测试中,要避免使用单一的试卷而产生无法全面检验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水平的情况,要避免使许多已取得进步的学生们,在简单的分数前失去信心,并导致产生厌学心理。分层测试,分层评价,可以使每一位学习者都能找到自己进步的痕迹,获得成功的喜悦。在每次考试中,教师把试题分为两种题型:基础题和能力题。基础题为100分,能力题为50分。教师根据学生在不同题型中得到的分值和以往的成绩进行比较,得出学生的进步幅度,依此来评价学生的综合成绩。这种带有纵向(与自身比)和横向(与同学比)比较的综合成绩具有明显合理性与科学性,不但能测出各层次学生的实际水平,而且还提高了他们的兴趣。

浅谈作文教学中的尝试 第8篇

一、创设宽松、和谐的尝试环境

数学知识其实质是反映客观事物之间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 儿童的思维水平处于具体形象思维阶段, 对数量和空间关系的认识和理解不是从客体本身获得的, 而要从与客体交互动作中获得。尝试过程就是儿童用脑、用手在“做”和“玩”的过程。课前, 教师应为儿童提供丰富的尝试材料, 包括操作材料和活动材料。丰富的尝试材料是儿童进行尝试的物质基础, 这也为创设良好的数学环境奠定了基础, 让儿童在与材料和环境的相互作用过程中探索学习。

二、鼓励儿童大胆尝试, 直至得出正确结论

在教师的启发下, 儿童往往对某一问题产生好奇心, 这时, 他们就有了试一试的愿望, 然后他们通过操作、实验、运用感官, 开展探索, 获得直接体验。如在学习“比较多少”时, 我首先让儿童玩“抢椅子”的游戏, 我将本班儿童分成人数相等的三组, 小椅子也分成三组, 但椅子比儿童人数少1个, 儿童听音乐围着椅子转, 当音乐停止时, 儿童进行抢椅子。但每次结果都是一个答案, 总有一个小朋友没椅子坐。我问小朋友:“这是怎么回事, 怎么会有人没椅子坐呢?”有一个聪明的儿童回答:“我发现人多椅子少。”那到底是不是呢?我启发儿童试着数一数各组人数和各组椅子的数目, 通过他们自己动手点数, 使他们明白:人数比小椅子数多1个, 小椅子数比人数少1个 (也就是说4比3多1, 3比4少1) 。从而经过儿童一系列的尝试活动, 得出正确的结论。这种教法, 强调的不是把结论告诉儿童, 而是变儿童被动接受为主动尝试探索寻求, 强调的是保持儿童的主动地位和教师的引导作用。

三、在尝试过程中, 教师的指导要适时、适当

在尝试教学中, 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教师的指导艺术在于适时地把握时机, 激发儿童的尝试欲望和探索的热情, 为儿童指明探索方向, 时刻鼓励儿童直至探索成功。如为了使儿童区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我首先引导儿童对长方形与正方形的积木进行观察, 然后适时地引导他们试着用手摸一摸, 比一比, 通过摆弄进行比较, 这时儿童的发现是丰富而零散的。因此, 在让儿童充分感知后, 须通过教师的引导、归纳, 帮助儿童掌握正方形和长方形的异同, 使儿童认识更加清晰准确。

上一篇:格调神话美容院经典拓客方案下一篇:大学生银行实习报告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