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关系管理教学大纲

2024-06-03

劳动关系管理教学大纲(精选8篇)

劳动关系管理教学大纲 第1篇

《劳动关系管理》课程教学大纲

授课专业:高职人力资源管理

学 时 数:48

学 分 数:

3课程教材:《劳动关系管理》,肖传亮 童丽 王贵军编著,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7年

参考教材:(1)、《劳动关系》程艳延园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企业劳动关系管理》郭庆松南开大学出版社

(3)、《劳动法学》 李景森、贾俊玲北京大学出版社

(4)、《劳工关系》丹尼尔·奎因·米尔斯(美)机械出版社

一、课程的性质、目的和教学方法

1.课程性质

本课程是为人力资源管理类高职学生开设的专业必修核心课程。

2.课程目的本课程是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开设的一门重要的专业课,它研究的对象是企业劳动关系的发展规律以及企业劳动关系管理的方法和规律,这是一门理论性、应用性较强的课程,它主要为培养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具有本科水平的、复合型、应用型经济管理人才服务的。

通过学习本课程,使学生能够掌握企业劳动关系管理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加强对我国现行的劳动法律、法规的认识和理解,并使其初步具有运用自己掌握的管理方法以及相关劳动法律知识观察、分析、处理有关劳动关系问题的能力。

3.教学方法

以教师课堂理论教学以及课堂案例分析为主要方式,辅之以课后练习,加强学生对相关概念、原理、方法的理解。

二、课程内容

第一章劳动关系概论(4学时)

1.教学目标

了解劳动关系的概念及特征,以及劳动关系与人力资源管理的相互关系,明确劳动关系与事实劳动关系的联系与区别,熟知如何正确界定事实劳动关系,掌握劳动争议中的举证责任问题。

2.主要内容

劳动关系的释义与特征; 劳动关系与事实劳动关系; 劳动关系与劳务关系 ‘劳动关系与人力资源管理

3.课堂案例:Andy有理说不清

第二章劳动合同管理(6学时)

1.教学目标

了解劳动合同的含义与特点,明确劳动合同的内容,熟知劳动合同与专项协议、劳务合同的区别;掌握如何订立、变更、终止、续订劳动合同。

2.主要内容

劳动合同;劳动合同的订立;劳动合同的变更;劳动合同的解除;劳动合同的终止与续订

3.课堂案例:人力资源经理桑大鹏的头痛事

第三章集体合同管理(4学时)

1.教学目标

了解集体协商的含义及特征;明确集体合同的内容;熟知集体合同争议处理程序;掌握集团合同订立、变更和解除的程序。

2.主要内容

集体协商制度;集体合同制度

3.课堂案例:集体合同的效力高于劳动合同

集体合同对制药分厂工人是否有效

第四章社会保险管理(4学时)

1.教学目标

了解社会保险的几种基本形式;明确社会保险的日常业务处理;熟知不同社会保险类型的缴费基数和比率;掌握不同社会保险类型的待遇享受。

2.主要内容

社会保险日常业务的办理;社会保险缴费;社会保险待遇简介

3.案例分析:医疗保险如何为民众减负

公司不交社保的苦果

第五章劳动安全卫生管理(4学时)

1.教学目标

了解企业安全卫生管理工作的重要性;明确伤亡事故的概念、分类、和工伤的认定;熟知女职工禁忌的劳动范围;掌握劳护用品的选用、配备和使用的相关方法,以及特殊作业环境中劳动保护的一些方法与技巧。

2.主要内容

劳动安全卫生管理概述; 劳动安全管理 ;劳动卫生管理 ;劳动保护; 企业劳动安全卫生管理措施建议

3.课堂案例:劳动安全卫生争议处理

第六章劳动争议管理(4学时)

1.教学目标

了解何谓劳动争议、劳动争议产生的系列原因;明确劳动争议的途径及一般程序;熟知劳动争议过程中的系列法律文书写作;掌握劳动争议的处理。

2.主要内容

劳动争议的定义及产生原因 ;劳动争议的解决途径及程序; 典型劳动争议的处理 ;劳动争议处理法律文书写作; 劳动争议的预防

3.课堂案例 :企业用人自主权受法律约束吗?

我可以拒绝公司的合同变更要求吗

第七章员工沟通管理(6学时)

1.教学目标

了解沟通的定义及过程;明确沟通的类型;熟知沟通的障碍及解决途径;掌握员工满意度调查基本内容。

2.主要内容

沟通的定义及过程;沟通的类型;沟通的障碍及解决途径;问题员工的有效沟通; 员工满意度调查

3.课堂案例:员工关系经理

课堂实训:某企业员工满意度调查问卷

第八章劳动关系管理的相关制度(4学时)

1.教学目标

了解民主管理制度的性质、特点,以及职工代表大会职权的主要内容;明确平等协商制度、信息沟通制度的主要内容;熟知工资形式及其主要核定、支付方法与规定;掌握企业奖惩的主要内容与方法,以及企业处理申诉的主要方法。

2.主要内容

劳动关系管理的相关制度;职工民主管理制度;工资制度;企业内部劳动规则;奖惩与申诉制度

3.课堂案例:透过员工罢工事件的反思

涉及职工切身利益的会议,必须有工会代表参加

第九章和谐劳动关系的构建(4学时)

1.教学目标

了解劳动关系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明确当前劳动关系不和谐的一些原因;熟知并掌握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一些措施。

2.主要内容

当前劳动关系中存在的问题;当前劳动关系不和谐的原因;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措施

3.课堂案例:

综合案例:举国上下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厂方扣证强留人 劳动合同无效

第十章劳动关系管理全景案例——辞职门事件始末(4学时)

1.教学目标

知晓案例中劳动关系管理的基础知识;掌握劳动关系管理的工作重点。

2.主要内容

企业背景;事件始末;事件评析;企业回应;事件结局;事件影响

三、考核办法.期末闭卷考试占总分的70%,重点考核知识点,采用标准化规范试题;2.小组综合案例分析成绩占10%,同组成员分数相同;

3.个人表现分占10%,根据单个学生的课堂表现打分;

4.课堂到课率和平时作业占10%。

劳动关系管理教学大纲 第2篇

课程英文名称:Customer Relationship Management 学 分:2 课程学时:总学时30 适用专业:工商管理类专业 教学大纲编写人:

一、课程的性质、目的与任务:

《客户关系管理》是一门古老而又充满新意的应用学科。是工商管理类专业本专科学生的专业基础课,也可以是其它本科和研究生的选修课。

客户关系管理是研究客户关系管理的科学和运作规律。客户关系管理作为电子商务应用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全面解决了针对企业外部及企业内部的客户问题,实现了对客户资源的有效挖掘和利用。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可以使学生对客户关系管理的基本理论和内容有初步的了解,并为学习其它课程奠定一定基础,能够运用客户关系管理的原理和方法给出解决方案。

二、教学基本要求:

本门课程教学必须按照客观经济规律和自然规律进行,通过教学环节的实施,要求学生:

1、了解客户关系管理产生的背景,系统理解客户关系管理的理念,掌握客户收益性分析、客户细分及其管理策略等内容,了解数据挖掘方法在客户关系管理中基本应用;

2、树立客户关系意识,对本课程的性质、任务、结构有一个全面明确的体会了解,建立一个完整的构架;

3、较好地掌握客户关系管理的基本理论、原理和方法;

4、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和实践,能够培养出学生在客户关系管理上的浓厚兴趣,具备良好的深入自学能力。

三、理论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

第一章 客户关系管理概述

2学时

内容:第一节 客户关系管理的起源

第二节 客户关系管理解决问题的思路、具体内容及其意义 第三节 当前客户关系管理的研究与应用现状 重难点:客户关系管理的含义及其基本内容 第二章 客户关系管理理论基础

4学时

内容:第一节 客户细分理论、第二节 客户价值理论

第三节 客户满意与客户忠诚理论 重难点:客户满意与客户忠诚的相关理论 第三章 客户关系管理系统理论

内容:第一节 客户关系管理系统概述、4学时

第二节 客户关系管理系统的具体功能划分 第三节 客户关系管理系统的分类及功能

重难点:客户关系管理系统的具体功能,三类CRM系统的定位及其关系 第四章 客户关系管理战略与客户分析 内容:第一节 客户关系管理战略概述

4学时

第二节 客户关系管理战略环境分析

第三节 客户关系管理战略分类理论及分类矩阵与转化

第四节 客户关系管理战略目标制定与战略实施

重难点:客户关系管理战略的流程,客户互动、客户保持、客户投诉、客户流失的概念

第五章 客户关系管理与企业战略管理变革

内容:第一节 客户关系管理战略与企业组织重构

第二节 客户关系管理战略与企业业务流程再造 第三节 客户关系管理与企业资源规划

2学时

第四节 客户关系管理与企业供应链管理

重难点:企业再造重构,业务流程再造,供应链管理 第六章 客户关系管理系统的技术支持(1)

内容:第一节 客户关系管理系统中的呼叫中心技术

第二节 客户关系管理系统中的数据管理技术 第三节 客户关系管理系统中的商业智能技术 重难点:呼叫中心技术及其在CRM中的应用 第七章 客户关系管理系统的技术支持(2)内容:第一节 CRM系统中的企业应用集成技术

第二节 CRM与软件在线服务技术 第三节 CRM与移动互联网应用技术

2学时

2学时

重难点:EAI及其对CRM的作用,ASP到SAAS的演变及SAAS对CRM的作用 第八章 客户关系管理系统设计与实施

6学时 内容:第一节 客户关系管理系统设计

第二节 客户关系管理系统实施

重难点:客户关系管理系统设计与开发的流程,客户关系管理系统实施的步骤,客户关系管理系统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

第九章 客户关系管理的运行绩效评价

4学时

内容:第一节 CRM的运行绩效评价的一般原理

第二节 基于平衡计分卡的CRM运行绩效评价模型的评价及改进 第三节 CRM运行风险、成本与效益分析

重难点:基于平衡计分卡的CRM运行绩效评价模型的评价方法与模型的构建

四、考试考核办法:

1、重视对学生平时的考核,结合期末考试进行总考评;

2、注重学生对理论的把握,重视学生的实践;

3、课内课外,综合考核;

4、建议按一定比例对课堂出勤(10分)、课外作业(20分)、期末卷面考试(70%)等三方面考核计算出总成绩。

五、教材及参考书:(一)教材:

夏永林,顾新.客户关系管理理论与实践.(第一版).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1.2(二)参考书:

[1]邵兵家,于同奎.客户关系管理—理论与实践.(第一版).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2]唐璎璋,孙黎.一对一营销——客户关系管理的核心战略.(第一版).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2.[3]罗纳德·S·史威福特.客户关系管理:加速利润和优势提升.(第一版).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1.[4]肯·伯内特.核心客户关系管理.(第一版).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2.六、课程网站及其它网络教学资源:

劳动关系管理教学大纲 第3篇

1 “劳动关系管理实训”课程教学改革的意义

劳动关系是一门综合性、应用性非常强的学科。当前社会对劳动关系专业人才的需求, 越来越重视实际运作能力。如何加强实践能力的培养, 使学生在学习中不仅掌握扎实的理论知识, 同时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 是劳动关系专业建设必须思考的问题。从具体的教学方面来讲, 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是两个相对独立、并行不悖而又相辅相成的教育过程, 就“劳动关系管理实训”这门课程而言, 实践教学的意义高于单纯的理论阐释。学生在实践过程中, 运用所学的知识和理论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有助于培养学生不断探索的精神和勇于创新能力。21世纪高技能人才的知识、能力、技能应是一个完整的体系, 具有优化的结构。因此, 探讨构建一个适应市场需要的, 能培养学生劳动关系管理实战能力的实践教学体系, 对目前劳动关系专业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第一, 对完善劳动关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强化实践教学理念, 形成有效的实践教学机制具有积极的实践意义。“劳动关系管理实训”课程的开设, 是根据劳动关系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和学生的特点和知识结构, 结合社会的需要和学生的要求, 不断完善实践教学体系, 改革实践教学模式。并且通过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实践教学体系, 优化实践教学内容, 培养教师重视实践教学的理念, 改革传统的实验教学方法, 强化理论学习与实践的结合, 提高实践性教学质量和学生的综合素质。

第二, 劳动关系管理实训实践教学是劳动关系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改革的重要突破口。当前, 劳动关系实践教学普遍存在实践教学模式单一、实践教学效率不高的问题, 因此, 探索和研究更加适合实践教学需求的教学策略是劳动关系专业实践教学所必须要面对的一个瓶颈。在目前教学实践中, 很多非劳动关系专业也开设了劳动关系管理的相关课程, 而且课程目标是使学生能熟练地掌握并应用相关的知识及技能, 所以, 劳动关系管理实训实践教学研究的成果对其他专业的劳动关系管理实践教学同样适用, 对其他课程的实践教学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第三, 可以促进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通过学习可以促进学生的劳动关系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活动的融合, 有助于学生更快的消化理论知识, 不仅对“劳动关系管理实训”这一门课程, 同时对其他相关专业课程的实践教学模式研究及应用推广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四, 可以有效促进教师的自身发展。近年来, 各高等院校十分重视师资队伍建设, 并投入大量财力用于师资培训和队伍建设。然而, 真正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具有“双师型”特质的教师数量还是很有限的, 并且如何将项目实施与教学工作有机地结合起来还有待研究。因此, 本项目的研究对于促进教师自身的发展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2 “劳动关系管理实训”课程教学现状及分析

在具体调研的过程中, 笔者主要从学生开展相关实践课程及社会需求两方面分别进行。一方面, 通过与学生座谈和问卷调查的方式, 了解相关专业实验环节在教学实施中所遇到的现实情况, 深入地了解大家对“劳动关系管理实训”课程的需求;另一方面, 通过组织专业研讨会, 深入到企事业单位调研, 共同探讨研究本课程教学改革中的难点与重点问题, 总结出当前课程教学中主要存在以下三方面问题:

第一, 劳动关系专业仍偏重理论教学环节, 实践教学环节方面较为薄弱。据调查, 毕业学生们反映最多的问题是感到自己在大学学习过程中, 实践能力没有得到有效锻炼。客观地说, 这些年来, 实践教学的环节得到了一定的加强, 但整个教学计划的设置中仍有80%以上的是课堂教学, 学生实践锻炼的时间偏少, 也无法获取更为有效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技能, 导致大多数毕业生缺乏动手能力, 难以更好地服务社会, 影响了学生的就业和社会适应。

第二, 实践教学手段单一, 理论联系实际较少。学生实践能力得不到良好锻炼, 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实践教学的手段偏于单一。在实践教学环节中, 由于受到师资、实验经费、实验设施等软硬件条件的局限, 导致实践教学手段无法全面展开, 教学方式方法还是比较单一, 实践教学过程中缺乏创新性和灵活性, 理论教学不能很好地融入社会实践当中, 造成理论学习与社会生活实际脱节的现象。在针对企事业单位的调研中, 笔者发现目前劳动关系专业毕业生具备的基本素质与实际需求不符。

第三, 实验设施不够完备, 实验教学内容相对单薄。为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教师想方设法地改善教学方法, 但仍不能取得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主要原因是由于传统的实践教学模式存在着明显的“先天不足”, 实践教学的手段显得形单影只, 不能全方位地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高质量的提高。另外, 是由于实验设施不够完备, 现有的实验设施不能充分满足全面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目的。

3 “劳动关系管理实训”教学改革的建议

作为新设立的单独实验课程, 本课程围绕劳动关系管理涉及的工作任务, 以劳动法律法规的应用及人力资源综合能力培养为核心, 依据职业岗位工作领域的要求来确定课程, 注重发挥相关知识对技能的支撑作用, 并兼顾学生技能素质的拓展, 优化整合实验教学内容。因此, 要根据实验内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式, 重新设计实验教学大纲, 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实现理论教学效果与实践教学效果的有机统一。

3.1 要实现实验任务的系统化与条理化

由于劳动关系管理课程本身涵盖的内容十分广泛, 其能力与素质要求体现在企业人力资源部门、工会部门及劳动行政部门的不同岗位之中。在设计教学大纲过程中, 要全面了解不同类型的工作过程及主要工作环节, 明确完成工作任务所需的知识和能力, 并进行梳理与分类, 实现实验任务的系统化与条理化。

3.2 要注重以任务为导向的教学环节设计

教学过程的组织环节需要与实际工作任务密切结合, 在进行大量细致研究的基础上, 将理论知识、能力与素质相结合。因此, 要打破传统学科教材的“三段式”课程设置模式, 把知识、技能、态度贯穿于各项目训练系统中, 通过情景、过程、模拟等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此外, 教师将与教学活动相关的企事业单位人员进行研讨, 根据能力与素质培养要求系统地分析与整理工作任务, 设计完善的教学过程, 并针对性地设定教学环节, 包括实验情景、学时、基本目标及考核评价方式等。

3.3 要创新实验教学平台

在实际教学中, 如何选择恰当的校外实习基地与学生的课程学习对接, 使学生能够及时进入实习基地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 全方位地感知人力资源管理的实务是一个难点, 也是一个重点。在这方面, 有部分高职院校尝试与企事业单位、科研机构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共同建立了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专家委员会, 这样就可以在约定的时间内到相关的企事业单位进行参观、见习等实习活动, 保障实践教学地顺利推进, 而且还可以随时聘请相关单位的人力资源主管进行专题演讲、座谈、答疑、研讨或针对性的实践活动, 保持学生与社会专业人士之间交流, 随时掌握行业动态。此外, 可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 辅以电子邮件、网络聊天工具等网络信息通信工具, 搭建信息化、网络化的技术平台, 同时, 在实验课程实施过程中随时聘请相关专业人员进行专题座谈、答疑、研讨或针对性评价, 使学生与专业人员之间形成有效互动。

3.4 要确立以工作能力为重点的课程教学效果评价研究体系

要改变以往侧重考核学生掌握课程, 知识的难度、深度为重点的教学效果评价导向。取而代之的是以职业能力和素质为考核重点, 开展实验课程教学实施评价, 重视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估, 以及在情景模拟与流程环节的行为表现进行评价, 通过考核评价的引导作用, 使学生更加注重劳动法律法规及人力资源综合知识的运用, 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参考文献

[1]王成云.高职院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研究现状与改革[J].北京:中国集体经济, 2009 (9) .

[2]方妙英.案例教学法在“劳动关系理论与实践”课程中的应用研究[J].科教文汇, 2010 (2) .

[3]竹文君.“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教学问题探讨[J].南京:南京工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7 (4) .

[4]童丽.互动模式在《劳动法》高职教学中的应用[J].科技咨询导报, 2007 (7) .

历史与高校教学管理的关系 第4篇

关键词:历史;高校;教学管理;关系

中图分类号:G4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949X(2010)-05-0071-002

历史只有发挥了指导现实的科学作用,才可能具有顽强的生命力。著名影星李连杰,曾在一档电视节目《论道》中说道:“人类历史的改变是根据人的需要而改变的,如果人不需要它,历史就自然被淘汰了,人生的最高境界就是做到手中无剑,心中也无剑”。在这里,“手中无剑”可诠释为历史强加给人的一种与生俱来的力量,“心中无剑”可诠释为历史与现实的相互溶合。由此可延伸,历史其实就是“月落乌啼”,就是“千年的风霜”,就是“尘封的日子”,就是理所当然的“不会是一片云烟”。由此还可延伸,今天的我们,该怎样重复昨天的故事?该怎样继承历史的传统?该怎样认识今天的高校改革?由此还可延伸,尝试用现代观念去解读历史观念,在新旧观念的撞击中,将传统教学管理与现代高校教学管理相联系,站在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的立场上,深刻地记忆历史,进一步认识历史的必然性,最后达到在借鉴历史中求创新、探索历史中求发展的总体目标。

世界文化中心,经历了一个从古代东方移向近代西方的过程,现在又已出现从西方移向太平洋、移向东方,移向亚洲、移向中国的趋势。因而历史科学必须适应这个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才能够担负起指导现实的重任。但是历史不是政治的附属品,只有真正用马克思主义观点来研究历史,才能发挥出历史的科学作用。邵燕祥说:“从语文课变成政治课,发展到取消历史、地理课,而所谓政治成为德育的核心,德育则照搬成人社会违心变态一套,无形中培育出说假话的风气”。马克思主义和毛泽东思想的精髓就是实事求是,坚持科学性。“实事求是”的原话出自班固的《汉书》,毛泽东在继承中作出最精确的阐释。因此必须尊重史实才能真正发挥史学的功能。对于历史科学,过去一部分人只注重了宏观的规律性研究,乃至出现把马克思主义当成教条的现象,甚至提出了“厚古薄今”或“厚今薄古”的错误口号,完全忽视了微观的具体进程的探讨,忽视了个人和偶然事件对具体历史的作用。所以,真正的马克思主义史学才能指导和完成历史科学的任务,也才能真正发挥出指导现实的科学作用。

一、历史是高校教学管理的镜子

唐太宗李世民的“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的道理,能在隋朝短命的教训中认识到君和民是舟与水的关系,因而注意守成,能“偃武修文”,励精图治,进行改革,从而造就了“贞观之治”的局面。历代几乎都曾出现过机构臃肿、贪污腐败的现象,因而从先秦起,历次裁汰冗员,精简机构的改革都值得我们认真总结。新中国建立以来,我们曾无数次反对官僚主义、反对宗教主义,精简机构以提高工作效率,为什么直到今天还无法彻底根治呢?历史正向我们提出拷问。梁步庭说:“我们改革有一大弊端,不敢动政治,甚至不敢说民主,这是很危险的”。毛泽东说:“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由此可见,历史在现实中确实起到了一面镜子的作用,它照亮了我们前行的道路,使我们今天的高校教学管理改革能在历史的借鉴中真正通达其精髓,舍弊取益,扬长避短,为我所用。

如今,我们的党正从历史的经验和客观实践中得出了认真解决这一问题的结论,揭开了政治体制改革的序幕,提出了党政分开、精简机构等一系列合乎历史潮流的方针政策,并正在逐步引向深入。

二、历史是高校教学管理的动力

“欲明大义,必先知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是我们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是我们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的精神动力。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巍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就在于中国人民有一种数千年形成发展的内聚力和凝聚力。这种奇异的力量不仅使我国的历史保持了从未中断的特点,而且也使古代的中国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哲学、外交等各个领域曾遥遥领先,仅火药、造纸术、印刷术、指南针就改变了整个世界的面貌,几百项发明创造在世界上都处于第一的地位,并长期广泛影响了人类的生产和生活。这是我们炎黄子孙的骄傲,也足以树立起我们民族的自信心和自尊心。

我们敬爱的周恩来总理,十二岁就发出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誓言。1919年3月,周恩来为了中国的反帝反封建大业,毅然决定放弃在日本求学的机会,归国加入革命,回国前夕,赋诗一首赠给为他饯行的同窗好友:“大江歌罢掉头东,邃密群科济世穷。面壁十年图破壁,难酬蹈海亦英雄”。这首诗形象地再现了五四那一代知识分子的爱国主义精神。郭沫若、巴金、鲁迅等等,无不胸怀为国家民族繁荣富强、为人类团结友爱的坚强信念。

进入新时代,在当代中国人民的伟大奋斗中,我们不断培育、积累和形成了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与时俱进、开拓进取、求真务实、奋勇争先的时代精神。正是依靠这种精神,我们战胜了各种艰难险阻,经受了各种严峻考验,取得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辉煌成就,开辟了中国百年来发展最快最好的历史新时代。

三、历史是高校教学管理的依据

秦用“才”而后来居上,一统天下;楚失“才”而国衰,直至灭亡。历代有作为的君主都非常注重人才。齐恒公不记一箭之仇任用管仲为相而成就霸主之业。楚庄王任用孙叔敖而问鼎中原。春始皇用李斯、尉僚而一统天下。刘邦任用韩信、萧何、张良“三杰”而开创了西汉。汉武帝任用卫青、霍去病等一大批人才而雄才拓疆。刘秀善于用人,促进了“光武中兴”。唐太宗、唐玄宗用人促成了“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宋太祖虽行伍起家,也认识到了“宰相须用读书人”的道理,作出了“不行杀士大夫”的规定。明太祖出身微贱,能打出天下在于他礼贤下士,拥有一个为他出谋划策的智囊团。历史充分证明了知识人才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谁改变了这个规律,谁就要受到历史的惩罚和唾弃。秦始皇“焚书坑儒”的野蛮政策使大好的秦朝其锐也速其亡更速。

孟子的“士者仕也,犹农夫之耕也”,为知识分子的事业找到了理论根据,且说明知识分子也是创造社会生产力的劳动者。历史证明,知识就是力量,在现代化事业中,知识和人才已成为最宝贵的生产力。我国《高等教育法》规定:“高等学校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而教学管理工作是高校的核心部分,它是有效连接教与学过程中各个环节的纽带,高效、有序的教学管理是深化教学改革和培养创新人才成功的前提和保障。因此踏着历史的足迹,建立起规范化、现代化的教学管理运行机制,创造良好的教学秩序是新时代教学管理的重要任务,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的唯一途径。

四、历史是高校教学管理的内容

从孔子到蔡元培,这些人都是大教育家,是教育人和科研的模范。孔子首创私学,有教无类、教学“六艺”本是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儒家学派的核心是中庸之道指导下的“仁”。《说文》解儒字曰:“柔也,术士之称”。“柔”实际上就是“不偏不倚”的中庸之道,要求处事刚柔相济、稳妥适当、不走极端,是带有朴素唯物主义色彩的世界观。这是儒学的基调,是完全可以批判继承的。孟子则主张“以德服人”,反对“以力服人”。司马光在《资治通鉴》里说过:“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孔子作为教育家培育了几千弟子,掀起了思想解放的潮流,也适应时代的需要完成了《六经》的修订,留下了很多具有永久生命力的科研成果。蔡元培重视人才,主张“思想自由、兼容并包”,招收女学生,破格聘请教授,提倡学术争鸣,写出了一篇篇论文,使北京大学成为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的摇篮。邓小平曾说:“专不等于红,但红一定要专”的真理。

历史实践经验证明,教学和科研才是高校教学管理的核心内容。历史是科学,是知识,是生产力。科研学术是育人的最高境界,具有强大的力量。因此,毋庸置疑,学术才是一个学科的生命,也是高校教学管理的血脉。教学需要科研,科研推动教学,最终推动学科的发展,从而培养出具有独立精神和开拓创新的人才,最大限度地显示出高校教学管理的价值。

人之所以伟大就在于能追求科学和真理,学术只有忠于科学才能真正取得育人的效果,也才能真正具有指导现实的作用。

五、历史是高校教学管理的传承

中国的传统文化并不封闭和保守,汉族文化就是华夏文化和夷狄等族文化融合的结果,而且始终在发展中吸收着外来文化。佛教自两汉之际传入中国,经过了800年的相互斗争和融合,至隋唐才使佛教中国化。明清又大量吸收了基督教文化,但都是在开放中以我为主的融合。中华民族的历史始终具有自己的特色,对于传统文化,我们既不能简单的肯定或否定,又不能全盘肯定或否定,只能在创新中取其精华、保存财富。《易传》云:“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人文主义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调,孔子正是这种传统文化承上启下的伟大人物。儒家学说促成了中国两千年的稳定发展,切不可全盘否定,世界学孔浪潮足以说明问题。中国历史的连续性决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性和复杂性,其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等等积极内容必然注入振兴中华的洪流之中。

商品经济对史学的冲击有利于进一步解放思想,打破谨小慎微、僵化的教学模式,推动历史教学科研的发展,只会使历史科学在改革开放中走向更加健康发展并不断延续的道路。因此,认可历史在现实中的作用,实际也就认可了历史在现实中的传承。

总而言之,历史与高校教学管理的关系是不能割断的昨天和今天及明天的关系,是成正比例继承和发展的关系。我们越注重历史,就越能促进现实的发展。我们越注重现实的发展,就越能推动社会的进步,从而创造出更美好的未来。

参考文献:

[1]党国英.《学者视角与政府视角》[J]中国国情国力-1999年11期

[2]邵燕祥.《我们将亡于教育吗》[J]同舟共进-1994年1期

[3]王志纲.《青岛行》[N]南方周末-1993年1月29日

员工关系管理实务课程教学大纲 第5篇

课程名称(中文):员工关系管理实务

课程名称(英文):management practice of Employer Relations 开课学院:经济管理 授课对象:研究生 任课教师:颜丽娟 学时: 36学分:学期: 考核方式: 撰写论文 适用专业:企业管理 课程简介:

一、教学目的与基本要求:

员工关系是组织中由于雇佣行为而产生的关系,是人力资源管理的一个特定领域。本课程的学习目的在于深刻了解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员工关系管理在现代企业中的重要性,并结合我国企业现状和我国的相关法律知识,在分析中西方差异的基础上,充分认识员工关系管理对我国企业及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

在本课程的学习过程中,要求全面、准确地理解和掌握员工关系管理基本理论,在此基础上,对当前国内外本学科的不同学术观点及发展动态加以适当了解。同时,要注重加强理论知识和分析方法的运用,用本课程中所学的知识对人力资源管理尤其是员工关系中的实际问题认真分析,并能提出解决方案。

二、课程内容与学时分配1.课程主要内容:

该课程被喻为“企业管理和员工管理的金钥匙”,它融汇了西方企业界管理实践的最优秀的经验,是公司赢得人才、稳定人才的致胜关键。有效地运用员工关系管理可以促进各级管理人员管理素质的大幅度提高。

通过本门课明确员工关系管理对于现代组织人力资源管理的重大意义;详细了解员工关系管理的实施框架和实务技巧;熟练掌握员工关系管理的典型工作内容和实务操作;全面了解劳动关系、劳动合同、劳动纠纷、职业生涯规划、员工满意度调查、员工敬业度调查、以及组织变革条件下的员工关系管理; 2.课程具体安排:

三、实验、实践环节及习题内容与要求

每一章将附有相应的案例题和辩析题,要求学生利用课下时间独自完成。

四、教材及主要参考文献:

教材:《员工关系管理》程延园.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 主要参考文献:

1.《劳工关系》第5版 [美]丹尼尔·奎因·米尔斯.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年 2.《劳动法概要》[美]道格拉斯·L·莱斯利.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 3.《集体谈判制度研究》程延园.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

撰写人:颜丽娟

学科带头人(负责人)签字:院学位评定分委员会主任签字:

《客户关系管理A》课程教学大纲 第6篇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编号: 09060200 课程中文名称:客户关系管理A 课程英文名称: Customer Relationships Management A 课程性质:专业指定选修 考核方式:考试/考查 开课专业: 电子商务 开课学期:6 总学时:48(其中理论32学时,上机16学时)学分: 3

二、课程目的和任务

本课程的目的是使学生了解市场营销学的最新进展,系统理解客户关系管理的理论、方法与策略,掌握客户关系管理的思想与工作技能。本课程是电子商务专业的专业课程。

三、教学基本要求(含素质教育与创新能力培养的要求)

了解客户关系管理产生的背景,以及市场份额竞争与顾客份额竞争的基本策略,系统理解客户关系管理的理念,掌握客户收益性分析、客户细分及其管理策略、接触点管理策略等内容,了解数据挖掘方法在客户关系管理中基本应用。

四、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

主要内容包括:

客户关系管理理论产生的背景,市场份额竞争与顾客份额竞争的相关策略及其关系,客户关系管理理论的系统架构,客户关系管理的理念,客户收益性分析与客户细分及其管理策略,客户获取、客户维持、客户升级等管理策略,客户流失分析与对策等。学时分配如下:

客户关系管理理论产生的背景 2学时 市场份额竞争与顾客份额竞争策略 4学时 客户关系管理理论体系架构 2学时 客户关系管理的理念 2学时 客户收益性分析 6学时 客户细分及其管理策略 6学时 客户获取、客户维持、客户升级管理策略 8学时 客户流失分析与对策 2学时

五、教学方法及手段(含现代化教学手段)

理论教学为主,同时辅以课堂讨论、实验室实验等方式。

六、实验(或上机)内容

1、上机试验:选择Turbo、奥杰特、用友等3~4个CRM解决方案,进行对比记录。

2、大作业:撰写综述型论文一篇,主要内容包括客户关系管理在中国的起步、发展趋势、存在问题及解决问题的对策。

七、前续课程、后续课程

前续课程:《电子商务》、《网络营销》

后续课程:《电子商务案例分析》、课程设计、毕业设计

八、教材及主要参考资料

教材:

《一对一营销——客户关系管理的核心战略》,唐璎璋,孙黎,中国经济出版社,2002 参考资料:

(1)《客户关系管理:加速利润和优势提升》,罗纳德·S·史威福特,中国经济出版社,2001(2)《核心客户关系管理》,肯·伯内特编,电子工业出版社,2002

撰写人签字:

抓教学管理应注意六大关系 第7篇

教导工作是学校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的子系统,它又自成一个系统。而教学工作是教导工作系统中最重要、最复杂的一个因素。笔者在横向管理的实践中,运用“两手抓”的方法得出一个结论,那就是教学管理应注意6大关系。

一、课堂与课外

目前,小学授课形式是课堂教学,课堂成了传授知识的重要阵地,那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课堂教学必须下大力抓好,要重视基础知识的教学和基本功的训练,这“两基”一定要扎扎实实,不能耍花拳绣腿,华而不实。但是,课堂教学的时空毕竟有限,如果学生仅仅局限在课堂上的学习,这是远远不够的,其知识面必然窄。事实上,一个人的很多知识是在生活实践、社会交往、信息交流、耳闻目睹、独立自学中得来的。学校就应该为学生创造这样的条件,引导他们向这方面发展。学校要开辟第二课堂,建立各种兴趣小组,让学生脱颖而出,课堂与课外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第二课堂不能成为课堂教学的延续,不能变成第三节课。但第二课堂与课堂教学又要有机联系。(2)得法于课堂,受益于课外。课堂教学要强调教给方法;第二课堂要指导学生用学到的方法去“精读”、“博学”、“广练”。

(3)兴趣组一定要体现“兴”,要成为能吸引学生自愿参加的乐园,在娱乐中增长知识,增长才干。不能把它办成补习班。

二、教法与学法

教学是双边活动,有教无学,或有学无教,就不成为教学。会教不会学,也不能提高教学质量。在教学研究中,我们既注重教法,也注重学法。衡量教得好与否,当然有很多标准,要看学生能不能接受,能不能受到启发,能不能学到方法。我们要求教师备课时既考虑教法,也考虑学法。教学时要授之以渔,善于举一反三,进行学法迁移。教法要能体现学法,学生从教师的教法中悟到学法。

三、要求与示范

在教学中,我们要求教师加强学习,明确教学指导思想,不断改进教学方法,适应教改的形势;组织教师学习大纲,要求教师按大纲精神与要求教学;经常派教师到外地学习,要求他们把学到的新经验、新教法移植到本校;制订了“一堂优质课的教学标准”,要求他们按“标准”参加优质课教学比赛。这些要求无疑都是对的,对教学都有促进作用。但可能有的教师对你的要求接受不了,持怀疑态度,或认为“理论上说得对,实际上行不通”;“看花容易绣花难”;“可望而不可及”。教师的思想上有了障碍,光“言管”就不足以说服教师了,还需“身管”。那就是教导主任要披挂上阵,亲自上示范课,用事实,用效果消除教师的疑虑,这样就最具有说服力,也具有号召力,“身管”,也就不失为最好的管理方法之一了。

四、全面提高与因材施教

学校的教学工作,应以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学质量为宗旨。不能不顾多数,只抓少数,搞应赛教育、应试教育。提高全体学生的素质是关系到全民素质的大事,学校应该重视素质教育。当然,学校也不应排除发现和从小培养冒尖的学生,这也是振兴国家的大事,不能谈虎色变。再者,“尖子”、“优生”是建立在全体学生素质的基础上的,正所谓“水涨船高”,有了全体学生素质的提高,那么“尖子”、“优生”才如源头活水了。这两者是相辅相成,并行不悖的。我们一方面端正办学思想,重视学生的素质教育,提高全体学生的素质,一方面又抓冒出来的“尖子”,因材施教。

五、远期与近期

学校的工作是培养人的工作,周期较长。教学工作也是这样。如教学改革是一个长期的任务。教导处应有一个长期的考虑,常抓不懈。另外,教改在发展,每个时期上级有任务,教导处又要根据当前教改的动向,上级教育部门的工作重点,以及本校教学的实际,制定近期的研究课题或工作重点,着重抓,并使近期目标隶属于远期目标中,形成调整后的新系统,这样就不会觉得是东鳞西爪了,也不会见木不见林了。在学生方面,提高素质是远期目标,培养各种拔尖人才也应是远期目标。但在一个学期或学年里,区、市时有不同的项目竞赛,这是近期任务。如果我们把眼光放长一些,一切从低一段的年级开始,又与第二课堂中的兴趣小组结合起来,这就无异有了各种“常备军”了,届时就不会“突击”,不会干扰学校的正常教学秩序。

六、普遍与重点

一个学校的教学水平如何、与一个学校的教研风气以及教研的深度有着密切的联系。作为一个教导主任,在各项教导工作中,教学工作是重点。在教学工作中,教学研究又是重点。小学开设的学科比较多,不可能每科都具体抓,因为精力有限,一个教导主任不可能对每一科都懂都精,都能作指导,因为能力有限。

但不抓不行,不指导也不行,解决的办法是:亲自抓与依靠教研组长抓。在作法上,教导主任重点抓一个教研组,其他组由教研组长抓,点面结合,以点促面。

劳动关系管理教学大纲 第8篇

一、劳动关系与劳动法课程案例教学的必要性。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具有专业化程度高、实践应用性强的特点,同时,劳动关系与劳动法课程内容涉及的很多是劳动法律法规的硬性规定,其适用要求具备精准、唯一且具有底限性的特征,因而凸显了案例教学在巩固课程知识方面的重要性。

(一)劳动关系与劳动法案例教学效果分析

案例教学法作为首创并应用于法学教育的教学方法,深受学生的欢迎。但是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劳动关系与劳动法课程并非一门专业的法学课程,所以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的案例教学方法必须不同于法学专业的劳动法学,而应该将管理学元素与法学元素结合起来应用到案例教学中方能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下表是笔者教授的三个年级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的章节测验成绩统计结果,学生关于劳动合同管理的章节内容的平均成绩是最高的,究其原因,是劳动合同的内容教师应用的案例教学内容是最丰富的,由此可见,案例教学确实是迅速增强教学效果的有效手段。

备注:1.教学方法分理论教学(L)和实践教学(S)两种,案例教学包含在实践教学中;2.教学手段分传统教学(C)和多媒体教学(D)两种。

(二)劳动关系与劳动法案例教学的作用分析

案例教学是连接实践和理论的桥梁。在劳动关系与劳动法教学过程中,案例教学之所以能够实现良好的教学效果,是因为案例教学在教学实践中所起的作用。

1. 对案例的应用模拟可以实现巩固理论知识的目的。

单一的理论教学手段使学生对有关知识的理解过于抽象,辅助多种形式的案例教学可以帮助学生将抽象知识形象化,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从而达到巩固理论知识的目的。

2. 对案例的排比分析有助于梳理理论知识体系。

在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劳动关系与劳动法案例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案例选取的典型性与关联性。教师通过对关联案例的比较、综合案例的分析,建立案例库,可以帮助学生树立理论知识体系,快速地提升其综合应用学科知识的能力。

3. 对案例的理论分析有助于提高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

劳动关系与劳动法在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中是一门极其重要的主干课程,对学生将来从事本专业工作具有极强的指导意义。因此,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非常关注此门课程的教学实践应用效果。案例教学本身就是一种源于理论、用于理论的教学手段,之所以深受学生欢迎,就是因为这种教学手段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

4. 对案例的价值导向分析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属于应用型专业,专业学习导向并非基础理论研究。因此,在开展教学过程中,丰富的案例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应用,能够使学生感知到本课程的应用价值。借鉴马克思的商品使用价值理论的精髓,当一门课程的应用价值得到充分体现,就能迅速激发学生对该门课程的学习热情。劳动关系与劳动法的案例教学正是起到这样的作用。

二、人力资源管理的专业性对劳动关系与劳动法案例教学方法的要求。

(一)案例选取要有典型性。

根据人力资源管理应用性专业的特点,教师在进行劳动关系与劳动法案例教学时要注重选取的案例具有典型性的特征。

1. 针对劳动纠纷的多发点选取案例。

比如对工资制度的案例教学应该结合农民工工资拖欠问题展开。除此之外,劳动关系与劳动法案例教学中可以重点分析的现实问题还有:劳动合同管理中关于劳动合同形式、试用期、劳动合同必备条款、劳动合同期限等。基于此,教师在开展教学前,首先要深入企业和劳动行政管理部门展开调研,梳理出问题多发点,选择性地摘取案例分析点,最终结合相关的法律规定展开针对性分析。

2. 结合学生的就业实践选取案例。

所有的高校毕业生最终都将面临就业问题,在如今就业压力较大的形势下,要在实际教学中,结合大学生就业过程中实际遇到的问题选取案例,这样更容易引起学生关注。因此,教师要及时掌握学生就业动态,建立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就业信息反馈机制。比较可取的办法是与学生保持网络联系或通讯联系、与学生就业管理部门保持密切联系。

3. 学会从社会热点话题中选取案例。

这一类问题比较容易截取,比如针对规避劳动合同法的华为解雇风波,河南农民张海超的“开胸验肺”事件,富士康的员工跳楼事件,还有当下热门的“萝卜招”等社会热点话题都可以作为选取案例的依据。此类问题由于社会关注度高,容易引起学生讨论的兴趣,在研讨式和辩论式案例教学过程中应用度很高。

4. 注重点面结合地选取案例。

对于单元学习而言,选取一些足以说明对应的知识点的小型案例实施教学进度控制。此外,教师要适时地选取一些综合性案例展开分析,以便于学生形成系统的知识链。综合性案例由于涉及的知识点较多,宜采用研讨式、情境式、辩论式的教学方法。

(二)案例应用要有实践性

案例应用的实践性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使用的案例必须具有实践价值,解决实际就业问题。除了上述案例选用技巧中论及的方法,教师还可以在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中选取一些说法类节目中的实际案例启发学生思维。此外,教师还可以带领学生一起参与用工调研,帮助学生理解课堂教学案例分析的内容。

(三)案例分析要思维多元化

劳动关系与劳动法的课程设置特点与劳动法学是存在本质区别的,其涉及的内容不仅仅是个法学问题,还包括管理学的相关问题。由此,教师在该门课程的案例教学中要应用多元化思维剖析,即既要从非法学的思维去学习法学及与法学相关的管理学问题,又要从管理学思维去理解法学相关命题。

(四)案例教学方法多样化

如果将劳动关系与劳动法课程的案例教学方法局限于课堂教学,那么将无法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在开展本课程的案例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应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使教学内容精彩纷呈。尤其要注意的是,针对不同章节的不同知识点必须采用不同的案例教学方法。

三、针对教学对象特点进行案例教学改进的若干方法。

劳动关系与劳动法课程的案例教学方法改进思路应该是,针对教学对象的特点分步骤、有计划、灵活性地推动,切忌教学手段单一化、教学方法模式化、教学内容模块化。为此,针对面向对象的特点提出的案例教学方法改进的内容如下。

(一)教学理念突破

传统的案例教学应用往往是教师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某个知识点而进行的辅助性说明,建立在这种理念下的案例教学存在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难以形成知识系统化;二是难以形成教学互动。对传统案例教学理念的突破就是要实现“让学生学会知识”到“让学生会用知识”的转变,把案例教学不再作为辅助性手段而是作为主要教学手段应用于教学过程中。

(二)教学手段改进

劳动关系与劳动法课程的案例教学手段改进并不仅仅指要采用多媒体手段教学,而是指要针对课程章节特点灵活运用传统教学手段与现代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应用在某些时候产生的教学效果并不强于传统教学手段。对本课程理论性较强的内容部分宜采用传统教学手段,以课堂讲授为主;对实践应用性较强的内容可以选择性地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值得一提的是,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并不是简单地把案例的文字阐述简单地从教材搬到幻灯片上,而是要学会使用多种幻灯片制作技术,灵活应用动画、视频、声音等多种丰富幻灯片画面效果的处理技术。

(三)教学对象梳理

思想家孔子教学成功之道在于因材施教,劳动关系与劳动法课程的案例教学各种方法的应用也要注意因人而异,因此,教师首先要对自己的教学对象展开摸底,对学生进行简单分类。分类的依据主要是学生的性格特征和学习能动性。分类的目的是针对不同性格特征和学习能动性的学生应用不同的案例教学方法。比如外向型的学生往往在进行角色模拟的时候会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经典案例选择

劳动关系与劳动法课程案例的选取尤为重要。选取案例时要把握案例的代表性、前沿性和时效性。案例选取的来源主要有:(1)电视、网络等媒体报道的重要社会事件或案件;(2)参考书中编写的一些模拟性教学案例;(3)教师根据自己掌握的学科知识动态编制的案例。

(五)具体方法改进

劳动关系与劳动法课程的案例教学的具体方法应用中要改变过去单一讲授的方法,灵活运用多种方式,变学生被动为主动,形成教学相长的良好局面。具体可以应用的教学方法有以下几种。

1. 研讨式案例教学。

主要是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分组讨论、集中座谈等方式,让学生对案例问题进行自主讨论。这种教学方法比较容易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是改变传统填鸭式教学的重要手段,但在过去的教学实践中应用得不多,是劳动关系与劳动法案例教学方法改进中重点要改造的领域。

2. 情境式案例教学。

又称为角色模拟式案例教学,主要是让学生扮演案例角色,将案情以真实情景再现。这种教学方法能够有效地活跃课堂气氛。情境式案例教学往往是一些外向型学生乐于参与的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方式由于耗时较长,应用频率不宜过高。

3. 辩论式案例教学。

主要是教师拿出一些有争论的案例,在学生中展开正反相对的辩论。这种教学方法要求学生具有快速的应变能力和高度的知识驾驭能力。尽管这种方式学生们都有较高的参与积极性,但由于难度较大,也不宜经常使用。根据辩论设置的规则要求,为了改变部分学生的学习惯性,可以让一些性格内向和学习能动性不强的学生作为一辩,使他们尽快融入集体氛围。

4. 讲授式案例教学。

这是一种最传统、应用最普及的案例教学方式。主要是教师针对课程知识举出案例,然后进行案例讲授分析。为了控制课程进度,讲授式依然是当今开展劳动关系与劳动法案例教学的最主要的授课方式。但对这种传统的案例教学方式是可以通过改良手段使之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的。在讲授过程中,可以辅助以课堂提问、误导性假设、各抒己见等手段使学生思考。

5. 反串式案例教学。

是指教师和学生之间进行角色反串,由学生临时性担任教师角色来分析案例,教师作为学生听取学生的分析意见并适时提出问题启发学生思考。这种教学方法应该提前布置,给学生足够的准备时间。这种方法适时采用可以帮助学生提前预习课程内容,但由于难度较大,也不宜经常采用。

四、劳动关系与劳动法案例教学多种教学方法应用推广的限制条件克服措施。

应用多种教学方法是当前开展劳动关系与劳动法案例教学中必须推广的做法,但由于现实存在的诸多限制因素,教师必须想办法尽力克服。

(一)课时限制条件的克服

由于课时总量的限制,辩论式和情境式案例教学方式采用频率不宜过高。为了控制教学进度,教师和学生都要提前做好准备工作,充分利用课余时间预习、讨论,以确保一些比较耗时的案例教学方式顺利推进。

(二)学生参与面局限性的克服

辩论式、情境式、反串式等案例教学方法的学生参与面是有限的,为了避免在准备和开展过程中苦乐不均的现象,教师可以进行分组,不确定参与直接参与人选,由各小组集体讨论后再确定参与人选,而此时的参与人实际不过是小组意见的代言人。由此,可以避免学生参与面过于狭小的局限性。

(三)学生积极性调动的限制因素克服

部分内向性格和学习能动性不强的学生往往不愿意参加一些需要公开发言的场合,为了调动这部分人的参与积极性,可以通过课堂提问阶段的针对性提问、辩论阶段安排非自由辩手、角色模拟中分配非主要角色等方式提高其参与度,逐步调动其参与积极性。

(四)学生知识能力的局限性的克服

有些案例教学方法的应用需要学生有较强的知识驾驭能力,为了实现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可以通过安排学生提前预习、团队讨论、开展单元测验等方式克服学生知识能力局限。

上一篇:上好初中地理课的方法下一篇:幼儿园大班荷花荷花几时开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