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概论

2024-07-27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概论(精选6篇)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概论 第1篇

第三讲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

一、本章在教材中的地位和逻辑结构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是本章论述的中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起点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逻辑起点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和世界观基础,它贯穿于邓小平理论体系之中,体现在邓小平理论的各个方面;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党的思想路线的丰富与发展。

本章分为四节:第一节对“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科学含义进行了深刻阐述,在空间上展开了党的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对“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解是理解全章内容的一把钥匙,也是理解整个邓小平理论的思想基础。第二节阐述了毛泽东对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确立、邓小平在“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对思想路线的拨乱反正和“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重新强调了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从而在时间上呈现出党的思想路线在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中不断丰富、不断深化的历史轨迹。第三节对“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辩证统一进行阐述,并且对如何做到这种辩证统一和处理好“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统一思想的关系做了探讨。如果说前两节是在理论上对“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进行阐述的话,那么,本节则是进一步说明它对实践的指导意义。第四节强调了“与时俱进”对“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发展以及对我们党保持其先进性的关键作用。

四节内容在逻辑上由空间到时间,由理论到实践,由党的思想路线的确立到重新确立再到发展创新,思路清晰,层层深入。

二、本章主要内容

本章紧紧围绕“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展开论述,全章共有四个方面的内容:

(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科学含义 ⒈解放思想的科学含义。

解放思想就是要求我们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就是要从教条主义、错误的观念和“左”的思想束缚中解放出来,努力开拓进取;就是在尊重科学、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⒉实事求是的科学含义。

毛泽东说:“‘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实事求是最根本的是一切从实际出发,使思想符合实际,主观符合客观。

⒊与时俱进的科学含义。

江泽民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强调:“与时俱进,就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

(二)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和发展 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⒈毛泽东确立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

毛泽东确立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后来,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受到“左”的思想和教条主义的冲击。

⒉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和发展。

为了冲破禁区,打开局面,邓小平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⒊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贯穿于邓小平理论体系的始终。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邓小平理论的哲学基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邓小平理论的根本立场和方法;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在邓小平理论发展中的关键作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邓小平理论的灵魂和精髓。⒋党的十六大把“与时俱进”的精神贯彻到党的思想路线之中。

(三)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基本要求

⒈对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的辩证关系作了全面分析。

解放思想是实事求是的内在要求和前提;实事求是是解放思想的目的和归宿。⒉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基本要求。

实事求是的根本体现是尊重实践和尊重群众,坚持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根本体现就是尊重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尊重人民群众的愿望与首创精神;要做到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的统一,在实际工作中必须确立科学的创新精神和求实精神;把握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内在统一,要处理好主观预想与实际需要、实际可能的关系,处理好敢闯和敢试与从实际出发的关系;把握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的内在统一,要处理好外地经验与本地实情的关系。调查研究是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前提和基本过程,也是防止和克服主观主义的有效方法。

⒊对如何坚持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的辩证统一作了论述。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统一思想的辩证统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为统一思想提供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统一思想的前提和基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统一思想是不断发展的过程。社会主义国家执政党所领导的事业,是前无古人的开创性事业,不断地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基础上统一思想,就成为一个永无止境的课题;要实现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统一思想的统一,关键是要对马克思主义有科学态度和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

如何坚持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的辩证统一:一是正确处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关系;二是正确处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个别具体结论的关系;三是正确处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的关系;四是正确处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与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关系。

(四)弘扬与时俱进的精神 主要论述了以下基本观点:

⒈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与时俱进既是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规律,也是人类实践和认识的发展规律。马克思主义本身就是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党要真正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党必须不断地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决不能停留在已有的水平上。

⒉创新是党永葆生机的源泉。

坚持马克思主义,离不开实践的观点、发展的观点和创造的观点,实践、发展和创造是在更深的层次和更广阔的范围内发现和认识规律,是时代赋予的课题。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没有现成的模式可以参照,更需要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冲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和新问题,在实践中探索、发展。

⒊与时俱进是党坚持先进性的决定性因素。

党要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和历史方位上始终保持先进性,就必须与时俱进,紧跟时代发展潮流,不断创造、发展自身的理论与实践。

三、理论研讨与现实思考

(一)邓小平对党的思想路线的发展。

邓小平对毛泽东倡导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作了以下四个方面的发展: ⒈第一次明确将实事求是规定为党的思想路线。毛泽东首创了实事求是理论,并且首次提出了思想路线的概念,在革命实践中也明确将实事求是作为党的思想路线。但是,他并没有在理论上将党的思想路线明确概括为实事求是,没有对党的思想路线做出完整的理论表述。邓小平深刻反思了建国以来党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深深感到实事求是对党、对中华民族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因此,他倡导并第一次对党的思想路线进行了概括,指出,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这就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邓小平还将党的思想路线的各部分进行了阐述,认为“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党的思想路线的起点,“理论联系实际”是党的思想路线的特征,“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是实现党的思想路线的途径,这一切的核心是实事求是。邓小平使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的内在要素合乎规律地、有序地组成了严密的结构,使党的思想路线有一个完备的理论形态。邓小平对党的思想路线的科学规定,在理论上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发展,在实践上为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

⒉第一次确立了实事求是思想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理论体系中的地位。邓小平精辟地指出: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根本点、出发点。毛泽东思想的基本点就是实事求是,就是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毛泽东在延安为中央党校的题词就是“实事求是”四个大字,这是毛泽东哲学思想的精髓,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邓小平之所以将实事求是提高到无产阶级世界观和马克思主义基础及毛泽东思想精髓、出发点、根本点、活的灵魂的高度,就是把实事求是思想路线与党的政治路线紧密结合在一起。他反复强调思想路线不是小问题,这是确定政治路线的基础。只有解放思想,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我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才能顺利进行。1978年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不仅是哲学问题,而且是政治问题,邓小平说,从这个意义上说,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争论,的确是个思想路线问题,是个政治问题,是个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的问题。

⒊在反对思想僵化,倡导解放思想中发展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毛泽东的实事求是思想是在反对主观主义,特别是反对教条主义的斗争中确立和发展起来的。而邓小平恢复和发展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则是根据新时期的特点,在反对思想僵化,倡导解放思想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对立面是主观主义,而主观主义的主要表现是教条主义,教条主义的基本特征是唯上、唯书、,理论与实际相脱节。就其本质而言,教条主义也是一种思想僵化。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实事求是思想的对立面有两个,一个是主观主义,一个是思想僵化。主观主义主要表现为对国家政治形势估计失误,夸大了阶级斗争,在经济建设上急于求成,违背了经济规律。而思想僵化则主要表现为对毛泽东的个人迷信,表现为不能完整、准确、全面地理解毛泽东思想。就其本质而言,思想僵化也是一种教条主义。因此,毛泽东和邓小平提倡实事求是,反对主观主义,反对思想僵化,其根本目的都是为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但是,解放思想的口号是由邓小平首先明确提出来的。邓小平一复出就向人们发出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伟大号召,强调解放思想是指“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解放思想就是使思想和实际相符合,就是实事求是,今后,在一切工作中要真正坚持实事求是,就必须继续解放思想。”在这里,邓小平将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结合起来:一方面,解放思想是坚持实事求是的前提。只有思想解放了,我们才能正确地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解决过去遗留下来的问题和新出现的一系列问题,正确地改革同生产力迅速发展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确定现代化建设的具体道路、方针、方法和措施。另一方面,实事求是是解放思想的基础。解放思想必须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解放思想的依据是实事求是,解放思想的关键也是实事求是。解放思想是实事求是的先声,实事求是是解放思想的归宿。坚持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的辩证统一,就必须坚持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统一,既防止思想僵化又防止夸大主观能动性的倾向。邓小平将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紧密联系在一起,使实事求是思想具有批判的、革命的意义,更充满生机和活力。

⒋邓小平把正确对待领袖作为贯彻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要方面。邓小平在贯彻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时,针对当时的具体情况,不仅从正确运用理论的角度,反对把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教条化,而且也从理论和理论创造者本身的角度,反对把无产阶级领袖及其理论神化。因此,在邓小平那里,贯彻实事求是不仅包括正确运用理论的问题,而且还包括正确对待理论和理论创造者本身的问题。在如何实事求是地对待革命领袖及其理论的问题上,邓小平坚持两种正确态度:第一,反对个人崇拜、个人迷信,坚持领袖是人不是神。毛泽东逝世后,当大多数人的思想还受到极“左”错误的严重束缚时,邓小平就给党中央写信,表示了对毛泽东同志的深切哀悼,严肃地提出要完整地准确地全面地理解毛泽东思想,用完整的准确的毛泽东思想指导全党、全军、全国人民。这在当时需要多么大的政治勇气和清醒的理论头脑!根据邓小平的观点,对待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应采取实事求是的态度:突破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教条式的理解。即使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中正确的,在现有条件下仍然适用的原理,也必须灵活运用,与实际相结合,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扬弃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已经过时的结论,代之以符合新的历史条件的新结论;剔除附加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中的错误成份;区别毛泽东晚年的错误观点与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坚持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摒弃毛泽东晚年的错误思想;创造性地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马克思列宁主义是开放的体系,它只是给人们开辟了认识真理的道路,而决不是认识真理的终结。它从不把自身视为超时空超历史的绝对真理,而是强调要在历史的时空中超越自身,突破局限,永葆活力。因此,实事求是地对待马克思主义理论和革命领袖本身,正是马克思主义自身生命力之所在。第二,反对否定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如何正确评价毛泽东同志的历史地位及毛泽东思想的问题,是关系到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性问题。邓小平始终坚持:毛泽东同志的功绩是第一位的,错误是第二位的,毛泽东同志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立下的伟大功勋是永远不可磨灭的;要从集体责任出发分析毛泽东晚年的错误。邓小平对毛泽东同志历史地位的科学评价,不仅否定了“文化大革命”的错误实践和理论,而且坚决顶住了否定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的错误思想,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从以上四个方面可以看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邓小平不仅恢复了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而且丰富和发展了这一路线,并运用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引导全党全国人民创造了辉煌的业绩。(作者:林宇宏 参见吴圣苓等主编《邓小平理论学习与研究》同济大学出版社,2000。)

(二)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赋予党的思想路线新的内涵。国内外社会主义运动的历史证明,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科学的思想路线,才能制定和贯彻正确的政治路线、组织路线和方针政策,引导革命、建设事业不断走向胜利。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的一个伟大贡献,就是把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贯彻于党的根本指导思想,在我们党的历史上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从而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和新中国成立以后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奠定了科学的思想基础。邓小平的伟大贡献之一,则是在我国社会主义事业遭受“左”的路线严重破坏的形势下,重新恢复了我们党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引导中国走上了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科学总结党的历史经验,反复强调全党要增强坚持贯彻党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坚定性和自觉性,并结合跨世纪改革和建设的新实践,对党的思想路线进行了新概括和新阐述。

⒈坚持贯彻党的思想路线,必须做到“一个中心,三个着眼于”。

“一个中心,三个着眼于”是坚持和贯彻党的思想路线的落脚点。对待马克思主义,究竟是从本本出发,还是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来研究和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这是党的思想路线所要解决的一个基本问题,也是一个关系到党和国家事业兴衰成败的重大政治问题。我们的着眼点和落脚点只能是时代提出的崭新课题,现实需要回答的实际问题,人民群众创造的新鲜经验。坚持马克思主义,一定要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这就是坚持和贯彻党的思想路线的落脚点。

坚持党的思想路线要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和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要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这是相辅相成的。我们必须运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去分析和解决现实生活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使思想跟上不断变化的新形势。同时,也要自觉防止事务主义、经验主义,学会并善于对实际问题做理论思考,在研究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理论总结和创造,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坚持党的思想路线要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马克思主义是科学,它始终严格地以客观事实为根据,而客观生活总是不断发展变化的。近一百年来,这种变化越来越剧烈和深刻。马克思主义随着时代变化、随着实践和科学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在更深的层次和更广阔的范围内发现和认识新的规律,是时代提出的永恒课题。

⒉坚持党的思想路线,必须弘扬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在思想路线方面特别强调“与时俱进”、“开拓创新”。认为在新世纪里坚持党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必须弘扬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品格,大力弘扬创新精神,不断根据实践要求进行创新,推动各项工作创造性地向前发展。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关于创新问题的理论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深刻总结和概括了创新的意义。认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江泽民:《论“三个代表”》,人民出版社,2001,第46页)二是全面论述了创新的内涵。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认为创新就是要使我们党的基本理论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吸取新的实践经验、新的思想而向前发展。创新包括理论创新、体制创新、科技创新等。三是把“创新”看作是党的思想路线的内容。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从党的思想路线的基本要求的高度去理解创新问题,使其成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新内容。

⒊坚持党的思想路线,必须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来衡量和检验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

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新时期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提出了新的要求。“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在新世纪,我们党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就必须以“三个代表”为标准来衡量我们的思想认识、方针政策和具体工作,看其是否符合“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符合的就坚持,不符合的就纠正。

(三)“十六大”精神与党的思想路线创新。

⒈“创新”是“十六大”精神贯穿始终的一条红线。从《江泽民在党的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以下简称《报告》)到修改后的《中国共产党章程》(以下简称“新《党章》”)都始终贯穿着“创新”的精神。《报告》所提出的大会主题是: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继往开来,与时俱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而奋斗。(《报告》第1页)这里虽然没有直接提到“创新”二字,但其中包含的创新精神是显而易见的。《报告》在总结十三年来的宝贵经验时,第一条就是:“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不断推进理论创新”。特别强调了坚持与发展理论的辩证关系:邓小平理论是我们的旗帜,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是各项工作的根本指针。无论遇到什么困难和风险,都必须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不动摇。坚持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不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通过实践来检验和发展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报告》第7页)《报告》在谈到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时,对创新问题讲得最多,把与时俱进看作是坚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关键。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键在坚持与时俱进,核心在坚持党的先进性,本质在坚持执政为民。全党同志要牢牢把握这个根本要求,不断增强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自觉性和坚定性。(《报告》第12页)在这一部分还强调了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进行创新的意义和具体做法。指出:“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必须使全党始终保持与时俱进的精神状态,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新境界。”(《报告》第12页)

⒉党的“十六大”对党的思想路线的创新。

通过对“与时俱进”的阐述特别强调了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观。在过去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后面又加上了“与时俱进”四个字,什么叫做与时俱进?与时俱进,就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报告》第12页)在1980年12月25日的中共中央工作会议上,邓小平明确提出:“解放思想,就是使思想和实际相符合,使主观和客观相符合,就是实事求是。”真正坚持党正确的认识路线、思想路线,就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统一。解放思想同实事求是的一致性,体现了辩证法和唯物论的有机统一,革命精神和科学态度的有机统一。如果说:“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注重要求人们从旧的、教条主义的思想中解放出来,做到按客观规律办事的话,那么,“与时俱进”则更强调了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观”,更注重要求人们在新形势下不断进行理论的发展、创新和实践的进步、创造。但这种发展又不是脱离实际的发展,而是按照客观事物发展的规律性去寻求发展。

把党的思想路线与“创新”范畴联系起来,用“创新”范畴突出党的思想路线的精神实质。创新就要不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实践没有止境,创新也没有止境。我们要突破前人,后人也必然会突破我们。这是社会前进的必然规律。(《报告》第13页)在新《党章》中,党的思想路线是这样表述的: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新《党章》)在这里虽然没有直接使用“创新”范畴,但全面贯彻了创新精神: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全党必须坚持这条思想路线,积极探索,大胆试验,开拓创新,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不断研究新情况,总结新经验,解决新问题,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新《党章》原文)怎样做到思想路线的创新?《报告》号召人们要做到三个“解放出来”:我们一定要适应实践的发展,以实践来检验一切,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报告》第13页)《报告》特别强调在解放思想中统一思想。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又要谱写新的理论篇章,要发扬革命传统,又要创造新鲜经验。善于在解放思想中统一思想,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报告》第13页)统一思想就是要统一到党的思想路线上来,统一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上来。

⒊思想路线创新是一切创新活动的“灵魂”。江泽民指出:“坚持党的思想路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我们党坚持先进性和增强创造力的决定性因素。(《报告》第12页)“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世界在变化,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在前进,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在发展,迫切要求我们党以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勇气,总结实践的新经验,借鉴当代人类文明的有益成果,在理论上不断扩展新视野,作出新概括。只有这样,党的思想理论才能引导和鼓舞全党和全国人民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推向前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通过理论创新推动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创新,不断在实践中探索前进,永不自满,永不懈怠,这是我们要长期坚持的治党治国之道。”(《报告》第12—13页)

四、练习题及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⒈邓小平理论世界观、方法论的基础和邓小平理论的精髓是(答:AB)。A、解放思想 B、实事求是 C、为人民服务 D、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E、发展是硬道理 ⒉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基本要求是(ABCDE)。A、尊重群众

B、尊重实践 C、确立科学的创新精神和求实精神

D、处理好主观预想与实际需要、实际可能的关系 E、注重调查研究

⒊坚持与时俱进就是(ABC)。

A、要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来指导我们的工作

B、我们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 C、要用理论创新来带动各方面的创新

D、要对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立场、方法进行修改、完善 E、要不断改变我们党的性质和阶级基础

⒋邓小平在重新恢复和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过程中,提出(ABCDE)

A、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

B、不大大解放思想,四个现代化就没有希望 C、民主是解放思想的重要条件

D、什么叫社会主义这个问题也要解放思想 E、解放思想就是使思想和实际相符合

(二)辨析题

⒈从一定意义上说,解放思想也就是实事求是。

答:正确。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是以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世界观为哲学基础的。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是辩证统一、不可分割的。解放思想同实事求是的一致性,体现了辩证法和唯物主义的有机统一,革命精神和科学态度的有机统一。第一,解放思想是实事求是的内在要求和前提。第二,实事求是是解放思想的目的和归宿。要做到实事求是,就必须把实践当作最高权威,不做本本、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奴隶。解放思想就是在研究新情况、新问题的过程中做到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使我们的思想符合时代特征和中国实际,真正解决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的问题。总之,越是解放思想,就越要实事求是,离开了实事求是,解放思想就会走入主观主义的歧途。

⒉创新是一个民族永葆生机的源泉。

答:正确。江泽民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指出:创新是党永葆生机的源泉。这句话用到一个民族也同样是正确的,对于当代的中华民族尤其是如此。坚持马克思主义,离不开实践的观点、发展的观点和创造的观点,实践、发展和创造是在更深的层次和更广阔的范围内发现和认识规律,是时代赋予的课题。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没有现成的模式可以参照,更需要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冲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和新问题,在实践中探索、发展。

(三)问答题

⒈如何理解“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思想路线的科学内涵与意义? 解放思想是针对思想僵化的教条主义和个人迷信等错误倾向提出来的。“我们讲解放思想,是指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279页)“解放思想就是使思想和实际相符合,使主观和客观相符合,就是实事求是。”(《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364页)毛泽东曾经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一文中对“实事求是”作了通俗易懂的解释,他说:“‘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与时俱进,就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江泽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江泽民同志根据马克思主义实践论的基本观点,根据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和经济、科技竞争与迅速发展的形势,提出了与时俱进的要求,并对与时俱进的内涵与作用进行了明确界定,从而继承、丰富和发展了党的思想路线,使全党和全国人民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有了更明确的指导思想。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思想路线具有重要意义。首先,“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思想路线是邓小平理论产生、发展的哲学基础;其次,“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思想路线是邓小平理论的根本立场和方法;再次,“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思想路线在邓小平理论发展中起着关键作用;最后,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邓小平理论的灵魂和精髓。

⒉为什么说“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

邓小平认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灵魂和精髓,同样,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也是邓小平理论的灵魂和精髓,它贯穿于邓小平理论体系的始终,是这一理论赖以产生和发展的基础,也是理解这一理论体系的钥匙。

依据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邓小平分析了国际形势的新变化,作出了和平与发展已成为当代世界主题的新判断;总结了以往在经济建设和生产关系改造方面超越历史阶段的经验教训,作出了我国社会主义还处在初级阶段的新判断。这两大判断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立论根据。

依据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邓小平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胜利和挫折的历史经验并借鉴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兴衰成败历史经验的基础上,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理论问题。

依据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邓小平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划了一整套新的蓝图。

依据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邓小平确定了检验认识正确与否和判断工作是非得失的根本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总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每一个重大理论问题的提出、形成和发展,都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尊重实践、尊重群众的成果。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邓小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精髓。他贯穿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形成和发展的全过程,贯穿于这一理论的各个方面,是这一理论的思想基础。只有掌握这个理论的思想精髓,才能深刻理解整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只有坚持这个精髓,才能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这一理论。⒊联系当代社会实际,说明为什么我们要弘扬与时俱进的精神?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也是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关键。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使马克思主义主动地接受实践的检验,并在这个检验中不断进行理论创新。正是由于坚持了与时俱进,列宁完成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俄国具体实际的结合,取得了社会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正是由于坚持了与时俱进,毛泽东创造性地提出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把马克思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形成了毛泽东思想;正是由于坚持了与时俱进,邓小平提出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从根本上否定了文化大革命,突破了苏联社会主义模式,创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实现了马克思义在中国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开创了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与时俱进既是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规律,也是人类实践和认识的发展规律。

与时俱进是党坚持先进性的决定性因素。马克思主义本身就是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党要真正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党必须不断地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决不能停留在已有的水平上。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概论 第2篇

【内容摘要】 :本论文深刻总结从毛泽东思想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方面的历史经验及其启示,同时对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历史进程,即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日益结合的过程。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征途上形成的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又包含了中华民族的优秀思想文化和中国共产党人的实践经验,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

中国化

历史经验

启示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道路是上升的也是曲折的

马克思主义产生于资本主义发达的西欧,主要的矛头是反对资本主义,主要依靠的力量是工人群众,而且它是用欧洲的语言形式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所有这些,就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为一项十分重要而艰巨的事业。理论必须与实际相结合方能有生命力,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必须与中国的具体国情和实践需要相结合,才能发挥指导作用。80多年来,中国党人在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 和艰难曲折的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成功地实现了这种结合。其重要标志就是先后形成了既适应特定的时空条件,又一脉相承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正是在这些适应中国实际需要、符合时代特征要求、富有鲜明民族特色的理论和思想指导下,中国的民主革命才走向了胜利,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才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重大理论成果是毛泽东思想。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共产党人集体智慧的结晶。毛泽东提出的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的理论、路线、方针原则,他在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外交和党的建设方面做出的不朽贡献,他对社会主义建设一系列重大问题提出的正确思想,都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丰富和发展,都是我们党宝贵的精神财富。其主要内容可以概括为三个基本方面,即创立了一条思想路线(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探索了三条道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中国式独特的革命道路;中国式的社会主义道路;中国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形成了三套理论(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中国式社会主义改造理论;中国式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理论)。毛泽东对中国革命和建设基本经验的总结,经历了一个由浅入深、由不太完善到比较完善的过程。从1957年反右扩大化到 “文化大革命”结束以后的1978年,由于我们党在指导思想上的“左”的错误的影响,党对历史经验的总结也不能不存在着局限,并由此而造成了理论上的不成熟,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走了一段曲折的道路。对此,我们应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结合新的实践中加以认真的总结。

自上世纪50年代末之后的20年来,由于毛泽东的晚年错误,使“左”的教条主义重新笼罩了中国大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也因此而中断,历史的重任落到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肩上。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党人破除思想僵化,冲破个人崇拜的束缚,在党内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在此基础上,将党和国家工作的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做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并在党的十二大上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崭新命题,为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奠定了思想和理论的准备。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和扩大,邓小平理论也逐步展开和发展,到党的十三大,通过总结改革开放的现实经验,比较系统地论述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明确概括和全面阐发了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同时,还发挥和发展了一系列对社会主义再认识的科学理论观点,包括关于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以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观点;关于在经济文化落后的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须有一个很长的初级阶段的观点;关于建设社会主义必须根据本国国情,走自己的路的观点;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集中力量实现现代化的观点等。这些观点构建起邓小平理论的基本轮廓,标志着邓小平理论已经形成。

以邓小平南巡谈话和党的十四大为标志,通过进一步总结我国和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经验教训,总结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鲜经验,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又从理论上做出了一系列新的回答和概括,共包括九个方面:在社会主义发展道路问题上,强调走自己的路;在发展阶段上,强调不能脱离实际,超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根本任务问题上,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推动社会全面进步;在发展动力问题上,强调改革是中国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在外部条件上,指出既要坚持独立自主,又必须实行对外开放;在政治保证上,强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在战略步骤上,提出基本实现现代化要分三步走;在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问题上,强调中国党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广大工人、农 民、知识分子以及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是依靠力量;在祖国统一问题上,提出了“一国两制”的创造性构想。使邓小平理论进一步系统化,从而走向成熟。到党的十五大,邓小平理论作为全党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思想被正式确立,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实现了又一次飞跃。

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内外形势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国际上,科技革命迅猛发展,经济全球化和政治多极化的新格局开始形成,围绕知识经济而展开的综合国力的竞争日益激烈。从国内情况看,我国社会已经和正在发生着广泛而深刻的变化,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社会结构、利益关系、分配方式日趋多样化,新事物、新情况、新问题大量涌现。这一切既给领导人民掌握着全国政权并长期执政的中国党带来了机遇,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和考验。所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保证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不断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不断增强;如何使党在领导全国人民迎接21世纪的进程中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过程中,始终成为坚强的领导核心,就成为中国党面对的又一重大课题。

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创造性地继承和运用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 和邓小平理论,以其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理论品格,从事关党和国家命运前途的高度,经过十几年的探索和总结,科学地回答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和怎样建设党这一重大历史课题,这就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即中国党要始终代表 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中国党巩固立党根本,坚实执政基础,扩大力量源泉的必由之路。因为,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就使其取得了历史的合法性;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就使其获得了道义的合法性;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就使其争取了现实的合法性,即赢得了人民群众的拥护和爱戴。因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中国党永葆先进性的政治宣言和执政兴国的指导思想,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党建学说,成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又一新的具体理论成果。

实事求是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精髓 1937年8月毛泽东在《实践论》和《矛盾论》中,结合中国革命的实践经验深刻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辩证法,奠定了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理论基础。在20世纪40年代初,他亲自领导发动了延安整风运动,在全党确立了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科学态度,明确指出: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就是实事求是。他要求全党尤其是党的高中级干部,“要从国内外、省内外、县内外、区内外的实际情况出发,从其中引出其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即找出周围事变的内部联系,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而要这样做,就须不凭主观想象,不凭一时的热情,不凭死的书本,而凭客观存在的事实,详细地占有材料,在马克思列宁主义一般原理的指导下,从这些材料中引出正确的结论”。从此,实事求是成为毛泽东思想最重要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成为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继续强调实事求是,指出理论与实践的同意,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最基本的原则。他通过《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的矛盾》等著作,初步总结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提出了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任务。不过在1957年下半年以后,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被不同程度地偏离了。虽然在全面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毛泽东曾在发现“大跃进”的错误并加以纠正是,号召全党“大兴调查研究之风”,把实事求是的精神恢复起来;强调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而且只有经过时间的检验,才能证明其是否反映了客观外界的规律。但是,党在实际工作中偏离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问题并没有真正解决,以至于发生了长达十年之久的“文化大革命”。

邓小平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结合拨乱反正进行的总结。主要是总结建国以来历史经验,特别是总结“文化大革命”及其以前“左”的错误所提供的教训。1977年7月复出后,邓小平立即表现出作为战略家的远见卓识,在千头万绪中抓住了具有决定意义的环节。首先推动思想路线的拨乱反正,领导和支持开展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1978年12月召开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党的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确定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开辟了改革开放和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新时期。此后,邓小平深刻地总结了“文化大革命”的经验教训,科学准确完整地阐述与评价了毛泽东思想科学体系和毛泽东的历史地位,领导全党完成了指导思想的拨乱反正。从而为我们在新的历史时期继续前进奠定了重要的思想基础,避免了思想和政治上的混乱。

三 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必须保持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品质

历史是稳定凝固了的现实,现实是流动变化了的历史。鉴往可以知来。重视对历史经验的总结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毛泽东特别强调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总结中国革命斗争的经验,认识中国革命的规律,引导革命斗争走向胜利。他多次指出,历史的经验值得注意,强调只有把党的路线政策的历史发展搞清楚才能把事情办得更好。邓小平也积极倡导总结历史经验,强调要学点历史,指出,历史上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都是宝贵财富。江泽民继承了毛泽东、邓小平注重总结历史经验的传统,指出:“我们党领导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是一部蕴涵和体现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活生生的教科书。”所以我们必须从历史中学习并且从中总结经验教训。

经验是人们对实践活动认识的概括和总结,是人们认识从感性发展到理性的基础,是人们的认识接近真理、把握规律的重要环节。理论是实践经验的总结,是对客观规律的本质把握。历史经验只有升华为理论,才能避免经验的缺失。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中,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运用于中国实际,总结历史经验,创造出了伟大的历史成果。这主要表现在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两次历史性飞跃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形成更好地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指引着中国走出了一条具有特色的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道路。在从经验到理论飞跃的过程中,我们要反对经验论和唯理论两种错误倾向。经验论就是迷信和固守狭隘的经验,不重视、不学习、不研究已经为实践证明了的正确理论;唯理论则把理性知识当作永恒的绝对真理,当客观实际的过程变化了时,仍固守原有的知识,这就使原先正确的认识也变成谬误。因此这种理性主义观点常被称为独断论,也就是教条主义。经验论和唯理论的危害,历史上已屡次得到证明。所以我们要努力促成从经验到理论的飞跃。

总结经验不是目的,是为了上升为理论。这就要求用科学的方法总结历史经验。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社会变革、发展的过程中坚持科学理论的指导,密切联系实际,依靠集体智慧,形成了全面、辩证、客观的总结经验的方法。一是,把总结历史经验与总结现实经验相结合,以总结现实经验为主要着眼点,以中国自己的经验为主要着眼点;二是,把总结中国经验与总结外国经验相结合;三是,把总结正面经验与总结反面经验相结合,以正面经验为主要着眼点;四是,把总结经验与学习理论相结合,以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推进理论与实践创新。五是,把总结经验与学习理论相结合,以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推进理论与实践创新。六是,重视群众的经验,把党的领导与群众在实践中的创造相结合,以发扬群众的首创精神为主要着眼点。

四 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根本保证

人民群众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实践主体,其实践是创立和发展科学理论的源泉。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归根到底要同人民群众的实践相结合;坚持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归根到底要以人民群众的实践经验为源泉。离开人民群众,离开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科学理论就将失去其真理性和指导性,变成毫无意义的空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既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内容,又是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毛泽东同志反复强调,只要我们依靠人民,信任人民,和人民打成一片,就可以克服任何困难,战胜任何敌人。他还把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同党的群众路线有机统一起来,强调领导人民群众进行一切实际工作,都必须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实行领导和群众相结合的科学方法。正是毛泽东同志大力倡导并身体力行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确保了中国革命的成功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条宝贵经验,也是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强大动力和根本保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邓小平同志把生产力的基础作用与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高度统一起来,并始终不渝地贯穿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之中。他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这一社会主义本质要求出发,对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给予了非同寻常的重视。他善于概括人民群众的新鲜经验,并将之上升到理论上来指导实践,根据人民群众的主体愿望和实践指向,敏锐地捕捉和把握中国改革开放的契机,不失时机地依靠人民群众的力量促进社会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他尊重人民群众的实际利益,强调要把人民答应不答应、满意不满意、拥护不拥护作为衡量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是否正确的根本标准。邓小平同志的这种特色鲜明的群众立场、观点和方法,是对毛泽东同志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创造性的坚持和发展。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和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首先,“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胡锦涛总书记深刻指出:“始终做到‘三个代表’,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这里的‘本’、‘基’、‘源’,说到底就是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这是对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群众路线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之间本质关系的深刻阐述。把握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才能真正学懂“三个代表”,实践“三个代表”。其次,“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是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归根到底是为实现人民的根本利益提供雄厚的物质基础;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不断繁荣和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归根到底是要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人民群众既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创造者,又是其成果的享有者,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目的和归宿。最后,全面贯彻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根本保证是一切以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是否依靠群众,是否为了群众,是能否真正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试金石。我们只有真正做到心里装着群众,凡事想着群众,工作依靠群众,真正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真正为群众诚心诚意办实事,尽心竭力解难事,坚持不懈做好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才能真正落到实处,人民群众才能从不断发展的经济、政治、文化利益中领会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真谛。

【参考文献】:

(1)《毛泽东选集》 人民出版社 1991年版

(2)《邓小平文选》 人民出版社 1993年版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概论 第3篇

一、以教学内容凸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以教学内容凸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就必须深刻领会党的十八大基本精神和新提法、新观点、新部署、新要求。这是做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课堂工作的前提和基础。因此,我们必须认真学习研究党的十八大报告,在这方面上下功夫。

(一)把握一条主线及其围绕这条主线深刻领会五个方面的基本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时指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贯穿党的十八大报告的一条主线。”“我们要紧紧抓住这条主线,把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的聚焦点、着力点、落脚点,只有这样,才能把党的十八大精神学得更加深入、领会得更加透彻、贯彻得更加自觉。”[3]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条主线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我们应该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把握好五个方面。一是要“深刻领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党和人民长期实践取得的根本成就。”二是要“深刻领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由道路、理论体系、制度三位一体构成的。”三是要“深刻领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总布局、总任务。”四是要“深刻领会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基本要求。”五是要“深刻领会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牢牢把握党的十八大报告的基本精神,就是把握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进课堂的正确方向。

(二)把握党的十八大提出的一系列新观点、新部署、新要求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的新观点、新部署、新要求主要有以下几点。

(1)科学发展观的新定位.(2)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了新阐述。(3)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由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四位一体”变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4)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变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并从“五个方面”进一步充实完善了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5)提出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任务。(6)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7)提出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8)提出在改善民生和创新管理中加强社会建设。(9)建设美丽中国。(10)在国家安全上,提出“高度关注海洋、太空、网络空间安全”。(11)增进维护一个中国框架的共同认知。(12)对党的建设主线做了新的概括,将纯洁性建设纳入党的建设主线,明确提出“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党建新要求,等等。

(三)把握党的十八大提出的一系列新提法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一系列新提法,如“五位一体、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国土空间、社会体制、政资分开、政事分开、节水型社会、耕地保护红线、海洋安全、太空安全、网络安全、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廉洁政治等。“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把握的整体性、时代性、科学性、与世界发展的对接性和思想上的与时俱进性,也是中国共产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思想新理念的具体反映”[4]。

二、以社会实践体验和感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社会实践是课堂教学的延伸,也是教学活动的必要环节。社会实践模式有两种方式。第一种方式是与企事业单位共建思想政治教育基地,组织学生前往参观、考察,把课堂延伸到社会,以进一步加深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理解和认识,使他们从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中了解国情民情,从感性体验中得到启迪,深化了他们在课堂教学中所学理论。目前我们已经与亚洲最大的电站设备制造企业———哈尔滨电站设备集团股份公司、五常市兴盛乡等企事业、文化单位共建思想政治教育基地。同学们可以听到国企改革前进的脚步声,直接感受到了党中央解决“三农”问题的决心,也想到了城乡差距的巨大和自己的责任。第二种方式是社会实践教学的重点,其主要规程是:学生依据《社会实践实习手册》,在课程结束后,充分利用假期在家乡所在地进行调研,任课教师参与指导。调研内容,从历史和现实不同角度反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如家乡(本村、本镇、本社区、本工厂、本企业、本学校、本地区等)是如何宣传、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家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具体做法及成效、家乡的社会主义民主建设情况、农民增收情况、文化生活情况、生态状况、环保工作落实状基层党政干部反腐倡廉、加强党风建设的情况等。我们通过引导学生自觉地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深入基层,对当前的实际进行专题调查研究,使其在直接观察、亲身参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加深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理解,提高自己的思想水平和综合素质,特别是运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课堂教学中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

这是做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课堂工作的中心环节。邓小平曾经指出:“政治工作的根本的任务、根本的内容没有变,我们的优良传统也还是那一些。但是,时间不同了,条件不同了,对象不同了,因此解决问题的方法也不同。”[5]确实,只有最大化地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发挥各种教学方法的群集优势,才有可能使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同时最优化[6]。如果教学方法过于单调和片面,是无助于教学质量的实质性提高的,也难以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头脑。简而言之就是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提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些教学方法至少包括:专题化教学、案例式教学(案例教学以两个“实”为基础,第一个“实”是史实,所有思想政治教育的重大理论观点、重要论断都产生在具体历史实践中。案例“还原历史实貌”,让学生在特定历史环境中分析、思辨。第二个“实”是“现实”,把现实中学生关心、关注的国内外重大政治、经济、社会问题即时变成案例)、专题讨论、文献导读法、多媒体教学等。还有老师自己的个性化教学。实践表明,这种群集性的、多样化的教学形式,能够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达到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参考文献

[1]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R].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31.

[2]人民日报[N].2012-11-26.

[3]《十八大报告辅导读本》编写组.十八大报告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2.

[4]孙华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应遵循的基本原则[J].学术交流,2013,(1).

[5]邓小平.在全军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A].邓小平文选·第2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19.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概论 第4篇

关键词:中国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思政课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26-0166-02

中国梦是当代中国最耀眼的时代主题,并日益成为实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高昂旋律和精神旗帜。“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以下简称原理)课重点讲述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是中国梦教育的理论基础,同时,“原理”课在立德树人中担负着重要的使命,在校大学生未来将肩负起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因此,应该找准切入点把中国梦融入“原理”课教学中,推动中国梦教育的“三进”工作,帮助大学生理解中国梦的精神实质,认清中国梦的实现必须走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自觉成为实现伟大的中国梦的重要生力军。

一、用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阐明走中国道路是实现中国梦的唯一正确途径

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也是理解矛盾学说的关键。该原理揭示了任何事物都具有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体,共性只是包括个性中共同的、本质的东西,个性总有自己独有的特点,这是共性囊括不了的。另一方面,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又是相互联结的,即矛盾的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通过个性而存在;而任何事物虽然都具有区别与其他事物的特殊属性,但无论它怎样特殊,它总是与同类中的其他事物具有相同之处,服从这类事物的一般规律,不包含普遍性的特殊性也是不存在的。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是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这一基本思想原则的理论基础,也是我们党提出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的理论基础。

首先,中国梦就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梦想。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中国梦的基本内涵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中国梦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是国家梦、民族梦和个人梦的统一。中国梦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更加形象、生动地体现出来,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典范,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伟大梦想。

其次,梦想决定方向,道路决定命运。梦想要成为现实,必须以正确的道路为依托。根据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选择实现中国梦的道路或途径必须从中国国情和实际出发,对于中国社会来说,实现中国梦唯一正确的途径就是必须走中国道路,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是因为:第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现实基础,是为中国的历史和实践证明的适合中国国情的正确道路,是属于我们自己的道路。第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与中国梦的内涵具有内在的一致性。第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有正确理论的指引和制度的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行动指南,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为保障,三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保证了中国梦的实现。

因此,在“原理”课教学中,应该将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当前的具体实践相结合,让大学生真正了解中国梦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梦,明白实现中国梦为什么必须走中国道路,坚定大学生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

二、用质变和量变的辩证关系原理,阐明脚踏实地不懈奋斗是实现中国梦的根本前提

质变和量变辩证关系是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重要原理之一,该原理揭示了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发展的两种不同状态,但世界上任何事物的运动和发展又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表现为一方面任何事物的质变都不可能凭空发生,而是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要以一定量变的积累为前提;任何事物的量变也不可能永远持续下去,量变达到关节点必然引起事物的质变。另一方面,事物的质变和量变还相互渗透,在总的量变中有部分质变,质变中有量的扩张。因此,事物的发展总是呈现出由量变到质变,质变又引起新的量变的无限推移过程。量变和质变辩证关系原理要求我们在实际生活和工作中必须将树立远大的理想与脚踏实地、埋头苦干、锲而不舍的精神统一起来,不能急躁冒进,幻想在一朝一夕实现理想和目标,其结果只能是事与愿违。这一原理对于中国梦的实现同样具有方法论意义,应结合此原理从以下三个方面阐明脚踏实地不懈奋斗是实现中国梦的根本前提。

从中国梦的基本内涵看,中国梦是国家、民族、人民共有、共建和共享的同一个梦。中国梦的目标高远,建立繁荣强盛的中国、文明的中国、和谐的中国、美丽的中国、幸福的中国与和平的中国都是其目标。但我们应该清醒地看到,虽然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梦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同行,创造了中国奇迹和中国神话,但是今天的中国还有1.28亿人处在贫困线以下,人均经济总量排位靠后,科技水平与发达国家之间仍然存在差距,城乡差距、居民收入差距、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等问题亟待解决[1],实现中国梦还需要付出更多的艰辛。梦想与现实的差距昭示我们必须在中国梦的指引下,艰苦奋斗,顽强努力,实干兴邦,实干圆梦,否则梦想就会变成空想。

从中国梦的实现时间看,我们现在距离第一个一百年目标还有6年,距离第二个一百年目标还有34年。实现中国梦,创造一个中华民族和全国人民生活更幸福、更美好的和谐社会,任重而道远,需要坚忍不拔和求真务实的精神,需要凝聚中华儿女的集体智慧和力量,需要我们每一个人的艰苦努力和锲而不舍的奋斗。

从通往梦想的道路看,中国梦是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无可以借鉴的成功经验,这就注定通往梦想的道路不会一帆风顺,在前进的道路上会不断遭遇新问题,遭受挫折和困难。这就需要我们有顽强奋斗的精神和勇气,敢于直面问题和考验;需要我们有艰苦奋斗的精神,厉行勤俭节约;需要我们有永不放弃、百折不挠、不懈奋斗的精神,以应对挑战,成就梦想。

三、用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原理,阐明依靠全体民众是实现中国梦的根本途径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和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基础的前提出发,得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科学结论。该原理表明人民群众既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也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我党根据该原理提出了党的群众路线和群众观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以人为本等思想。中国梦归根结底是人民的梦,其实现也必须以人民群众为主体,依靠人民群众造福人民群众。因此,“原理”课教学可以以此为切入点给学生阐明依靠人民群众是实现中国梦的根本途径,并让学生知晓自己作为人民群众的一员在实现中国梦中应担负的责任。

首先,人民群众作为中华民族的主体,是实现民族复兴的根本力量,是实现中国梦必须依靠的中坚力量。自古以来人民群众就是历史的创造者,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的,璀璨的中华文明是人民群众集体智慧的结晶;每一次大灾大难面前,是人民群众众志成城汇集成磅礴伟力,战胜各种困难和风险;人民群众是我党的力量源泉和胜利之本,中国共产党成立至今所取得的每一个胜利、所获得的每一个成功都离不开人民群众的支持。所以,毛泽东在《论联合政府》中曾指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历史的真正动力。”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人民群众,我国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时期,实现中国梦是空前艰巨的宏伟事业,必须凝聚人民群众的力量,紧紧依靠人民,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依靠人民群众是实现中国梦的根本途径。

其次,中国梦能凝聚人民群众力量。中国梦的实现不仅要依靠人民群众,还必须凝聚群众力量,而我们有能力凝聚群众力量。其一,中国梦是国家梦、民族梦和人民梦的统一体,中国梦归根结底是人民的梦,是实现好、维护好人民群众利益的“民生梦”,是让人民群众过上有尊严生活的“尊严梦”,是让每一个中国人都有机会出彩的“成功梦”[2]。毋庸置疑,人民群众是中国梦的最终受益者,这样的梦能赢得民心,能得到人民的支持和拥护。其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凝聚群众力量的优势。一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人民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人民利益至上,将实现民族复兴的大业与为人民谋福祉的追求统一起来,使群众能切身体会到自己是民族大业的直接受益者,国家、民族的前途与自己的幸福息息相关。另一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发展人民民主,使人民群众真正感受到自己是民族复兴伟业的主人,能增强人民群众对民族复兴伟业担当的自觉性,从而凝聚人民群众的力量[3]。其三,作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宗旨,把群众路线作为党的生命线,坚持从人民群众的需要出发,切实为群众做实事,谋福利,始终同人民群众保持血肉联系,在新形势下全党范围内广泛开展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更是顺应人民群众的期盼。因此,这样的执政党能凝聚群众力量,推动梦想一步一步变为现实。

四、结合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能动反作用原理,阐明弘扬中国精神是实现中国梦的内在要求

唯物史观在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前提下,也承认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這种反作用具有两重性,即先进的社会意识反映了社会发展的趋势和要求,对社会发展起促进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不符合社会发展的趋势和要求,对社会发展起阻碍作用。社会意识的能动反作用必须通过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才能实现。根据此原理,伟大的事业需要崇高精神的支撑和推动,中国梦的实现必须弘扬中国精神,以凝心聚力,汇聚成民族复兴的磅礴力量,推动中国梦早日实现。因此,“原理”课教学可以以此为切入点,帮助大学生明白中国精神的内涵以及弘扬中国精神对实现中国梦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使大学生自觉成为中国精神的践行者和弘扬者。

中国精神是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国家精神,这种精神是凝心聚力的兴国之魂、强国之魂,体现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有机统一。其中爱国主义始终是把中华民族坚强团结在一起的精神力量,改革创新始终是鞭策我们在改革开放中与时俱进的精神力量。中国精神与中国梦具有内在的一致性,是实现中国梦的强大精神支柱,贯穿于实现中国梦全过程,弘扬中国精神是实现中国梦的内在要求。

首先,弘扬中国精神是实现中国梦的题中应有之意。中国梦的目标是要把中国建设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国家,因此,中国梦不是单一的经济发展的富强梦,中国梦是多元的、多维的。中国梦不仅追求高度的物质文明,也追求高度的精神文明,中国不仅要成为物质上强大的中国,也要成为精神上强大的中国,具有民族特质和时代特质的中国精神是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之林的精神支撑,是中国梦的题中应有之意,弘扬傲然挺立的中国精神是实现中国梦内在要求。

其次,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为凝聚中国心、实现中国梦提供强大精神力量。在实现中国梦的征途中,我们已经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今天我们必须面对全球化浪潮带来的诸多风险挑战,这就需要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凝聚中国心,聚集中国力量。因为爱国主义精神是对祖国和人民的真挚热爱之情,是对祖国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是对国家前途、民族命运和人民幸福的责任感。爱国主义精神能弥合国内各个民族、各阶层之间的隔阂,形成一种强烈的民族归属感,能够激发每一位中华儿女的拳拳之心,形成报效祖国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并转化为实际的行动。在爱国主义的感召下,能够把中华民族团结在一起,集聚伟力,鼓舞中华民族迎难而上,攻坚克难,战胜一切困难和风险,形成推动中国梦实现的磅礴力量。

最后,弘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为实现中国梦提供不竭的动力。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为中国精神注入了新的时代元素,形成了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三十多年来的实践事实证明,我们以改革创新精神为指导,解放思想,突破常规,大胆探索,勇于创新,造就了中国的历史巨变,成就了今天的中国奇迹。实现中国梦必须走坚持改革开放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今天我们踏上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改革进入攻坚区和深水区,面对思想观念的障碍和利益固化的藩篱,面对发展中的瓶颈和深层次的矛盾问题,如何攻坚克难,破除壁垒,都需要继续弘扬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为实现中国梦提供不竭的动力,以抓住战略机遇期,确保21世纪中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参考文献:

[1]人民日报评论员.担起我们这代人的使命——九论同心共筑中国梦[EB/OL].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pol

itics/2013-03/28/c 115200413.htm2013-10-08.

[2]辛鸣.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N].人民日报,2013-

06-26(07)

[3]章传家.实现中国梦的伟大道路[N].光明日报,2013-03-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概论 第5篇

一、多选题(共 10 道试题,共 20 分。)

1.我国个体经济和私营经济的共同点是()。A.都是以私有制为基础 B.都依靠雇工经营 C.都是小农经济

D.都是社会主义经济的补充部分

E.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满分:2 分 得分:2

2.邓小平在阐述社会主义本质和根本任务时,曾经指出()A.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 B.马克思主义最注重发展生产力

C.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不同的特点就是共同富裕,不搞两极分化 D.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就是消灭贫穷 E.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 满分:2 分 得分:2

3.现代企业制度的特征()A.产权明晰 B.权责明确 C.政企分开 D.决策民主 E.管理科学 满分:2 分 得分:2

4.现阶段,我国确立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的依据是()。A.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 B.公有制经济实行多种经营方式 C.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 D.资本、土地等生产要素也创造价值 E.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 满分:2 分 得分:1

5.衡量各方面工作成败的得失“三个有利于”标准是____ A.是否以利于安定团结

B.是否以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

C.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 D.是否有利于国家的国际地位提高 E.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满分:2 分 得分:2 6.社会保障是一个庞大的体系,主要包括()A.社会救济 B.社会保险 C.社会福利 D.社会优抚 E.社会互助 满分:2 分 得分:2

7.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内涵包括()。A.市场经济是资源配置的一种方式 B.市场经济不具有社会制度的属性 C.市场调节可以与计划调节相结合 D.市场经济更有利于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E.市场经济可以与公有制相结合 满分:2 分 得分:2

8.当前我国要振兴的支柱产业有()A.机械、电子 B.石油化工 C.汽车制造 D.建筑业 E.加工业

满分:2 分 得分:2

9.我国承认按生产要素分配是()A.对社会主义初级分阶段分配理论的重大突破 B.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 C.由于生产要素创造价值 D.发展生产要素市场的需要 E.有利于充分合理利用各种生产要素 满分:2 分 得分:2

10.我国社会主义新时期党的建设主要包括()A.思想建设 B.文化建设 C.经济建设 D.组织建设 E.作风建设 满分:2 分 得分:2

二、单选题(共 40 道试题,共 80 分。)

1.中国对外政策的根本原则是()。A.独立自主 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

D.加强与第三世界国家的团结与合作 满分:2 分 得分:2

2.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核心在坚持()。A.与时俱进 B.党的先进性 C.执政为民 D.执政兴国 满分:2 分 得分:2

3.最早提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概念是()A.叶剑英 B.邓小平C.华国峰 D.毛泽东

满分:2 分 得分:2

4.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战略目标是()。A.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技现代化 B.实现工业化和经济的社会化、市场化和现代化 C.实现政治、经济、文化现代化

D.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满分:2 分 得分:2

5.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是()A.马克思主义 B.“三个有利于” C.实践 D.生产力

满分:2 分 得分:2

6.第一次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这一概念的是()。A.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 B.1982的党的十二大 C.1987年党的十三大 D.1992年党的十四大 满分:2 分 得分:2

7.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使经济建设真正转到依靠()。A.科学研究和科技开发的轨道上来 B.科研、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轨道上来 C.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 D.科研、教育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的轨道上来 满分:2 分 得分:2

8.在我国现阶段的所有制结构中,国有经济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这种作用主要体现在()。A.在社会总资产中占量的优势 B.在所有制结构中占主体地位 C.对国民经济发展的控制力上 D.对非公有制经济的领导上 满分:2 分 得分:2

9.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党的十二大,这是邓小平理论的()。A.初步形成时期

B.逐步发展并形成轮廓时期 C.走向成熟并形成理论体系时期 D.萌芽时期 满分:2 分 得分:2

10.明确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基本命题是在()A.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 B.1982的党的十二大 C.1987年党的十三大 D.1992年的南方谈话 满分:2 分 得分:2

11.实行对外开放是我国()A.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政策 B.长期的基本国策 C.改革开放新时期的政策 D.当前的权宜之计 满分:2 分 得分:2

12.我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应坚持把()A.和平友好关系放在首位 B.扩大我国的势力和影响放在首位 C.避免战争放在首位

D.国家主权和国家利益放在首位 满分:2 分 得分:2

13.邓小平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或走“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的依据是()。A.底子薄、生产力落后 B.人口多、耕地少

C.一切从实际出发,走自己的路 D.资源相对不足 满分:2 分 得分:2

14.在社会主义所有制结构中处于主体地位的是()。A.公有制经济 B.国有经济 C.非公有制经济 D.三资经济 满分:2 分 得分:2

15.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阶级和最基本的动力是()。A.工人阶级 B.农民阶级 C.知识分子 D.官僚资产阶级 满分:2 分 得分:2

16.谋求世界各国经济共同发展的根本途径是()。A.加速各国经济结构的调整 B.推动南北对话 C.加强南南合作

D.建立公正、合理、平等、互利的国际经济新秩序 满分:2 分 得分:2

17.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的现代化,这个论断指出了()。A.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 B.社会主义民主的特点 C.社会主义民主的性质

D.民主和社会主义、民主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内在联系 满分:2 分 得分:2

18.()结合军队建设实际,提出“政治合格、军事过硬、作风优良、纪律严明、保障有力”的总要求。A.邓小平B.江泽民 C.胡锦涛 D.毛泽东

满分:2 分 得分:2

19.和平与发展的核心问题是()。A.南北问题 B.东西问题

C.世界多极化的趋势问题 D.经济全球化的趋势问题 满分:2 分 得分:2 20.《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文最早发表在()A.《光明日报》 B.《人民日报》

C.中央党校《理论动态》 D.《红旗》 满分:2 分 得分:2

21.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的关键是()。A.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不动摇 B.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 C.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不动摇 D.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 满分:2 分 得分:2

22.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是()。A.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 B.人民当家作主 C.民主集中制 D.人民民主专政 满分:2 分 得分:2

23.解决国内和国际所有问题的关键是()。A.高举马列主义的旗帜 B.靠自己的发展 C.坚持社会主义制度 D.搞好国有企业改革 满分:2 分 得分:2

24.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A.是唯一的社会主义模式 B.是唯一正确的社会主义 C.不是建设社会主义的唯一模式

D.是曾经正确现在变得不正确的社会主义模式 满分:2 分 得分:2

25.“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是从解决()A.香港问题开始的 B.台湾问题开始的 C.澳门问题开始的 D.香港和澳门问题开始的 满分:2 分 得分:2

26.按劳分配的尺度是()。A.工作能力 B.需要 C.劳动 D.资本

满分:2 分 得分:2

27.中国共产党的宗旨是()。A.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B.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C.实现共产主义 D.实现祖国统一大业 满分:2 分 得分:2

28.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在宏观调控下使()A.市场在社会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 B.市场在社会资源配置中起重要作用 C.市场在社会资源配置中起辅助作用

D.计划和市场在社会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 满分:2 分 得分:2

29.地区经济协调发展是指()。A.各地区齐头并进发展 B.经济发达地区放慢发展 C.由发达地区补贴欠发达地区发展 D.地区经济梯次推进 满分:2 分 得分:2

30.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A.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之间的矛盾

B.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与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C.农民阶级与知识分子之间的矛盾 D.改革与开放的矛盾 满分:2 分 得分:2

31.邓小平理论的精髓是()。A.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B.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C.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D.社会主义的本质论 满分:2 分 得分:2

32.邓小平理论走向成熟,形成理论体系是在党的()。A.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党的十二大时期 B.十二大到党的十三大时期 C.十三大到党的十四大时期 D.十四大到党的十五大时期 满分:2 分 得分:2

33.“一国两制”的构想最早开始于()A.香港问题 B.澳门问题 C.台湾问题 D.西藏问题 满分:2 分 得分:2

34.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指()A.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要经历的启始阶段

B.我国在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阶段 C.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阶段 D.从社会主义社会向共产主义社会过渡的阶段 满分:2 分 得分:2

35.1953年6月,中央政治局会议上()第一次比较完整地提出了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A.刘少奇 B.周恩来 C.邓小平D.毛泽东

满分:2 分 得分:2

36.社会主义改革是()。A.改变基本制度 B.改变表面的规则

C.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 D.是一场政治革命 满分:2 分 得分:2

37.各国综合国力的竞争,其基础在教育,核心是()。A.人才 B.技术 C.政策 D.稳定

满分:2 分 得分:2

38.2004年8月22日是邓小平同志诞辰100周年,海内外各界以各种形式悼念小平同志,缅怀他的丰功伟绩。纪念小平同志,最重要的是要学习和发扬他的()A.敢于碰硬的精神

B.“三落三起”,百折不挠的精神 C.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精神 D.无产阶级革命家宽广的胸怀 满分:2 分 得分:2

39.党的十五大提出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是()。A.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B.以国有经济为主导,多种经营方式并存 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D.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满分:2 分 得分:2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概论 第6篇

【摘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是高校“两课”中的主干课程,这门课的关键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更是要求学生能理论联系实际,提高解决事情的能力。发展中的马克思主义是一个与时俱进的学科,这与“中国梦”的提出巧妙的结合在了一起,两者都具备了鲜明的时代特征。主要介绍在“马原”课程中渗透“中国梦”教育,从课本中的知识点结合、学校学生应具备的条件到社会实践带来的感染,分析在“中国梦”启示下,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实现伟大民族梦想的课程探索。

【关键词】“中国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探索

“中国梦”――一个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一个涉及到我国社会每一个阶层的梦想。此梦想由总书记在2012年提出,他曾经对其内核做出了言简意赅的阐述:“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既深深体现了中国人的理想,也深深反映了我们先人们不懈追求进步的光荣传统。”①“中国梦”的提出让广大的国人为之振奋,特别是我们当代的大学生,他为大学生如何实现肩上的的责任指出了重要的方向。

如何让学生在高校的知识学习中,把“中国梦”和自己的梦完美的结合,这就不得不提到我们的高校思政“两课”建设。其中,《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是高校“两课”中的主干课程,在课程中通过对基本的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的讲授,让学生在学习中充分了解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梦”的基本内涵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科学理论,这与“中国梦”的提出巧妙的结合在了一起,两者都具备了鲜明的时代特征。因此,在“中国梦”的启示下探索《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显得尤为必要。

一、“中国梦”融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的理论依据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主要分为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这三大版块都能为“中国梦”融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提供大量而深刻的理论依据。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梦”中的体现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中有大量的哲学观点能阐释“中国梦”,其中包括:

1、“个别与一般”、“整体与局部”

“中国梦”是什么?对于中国梦的解释是把个人与民族、个人与国家、民族与国家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在其中既强调“每个人的前途命运都与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又强调“中国梦是民族的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即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又把这种整体利益与每个人现实的具体利益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一言以蔽之,只有广大人民都能拥有出彩的机会,创造出彩的人生,那么就会有共同享有美梦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与祖国共同进步的机会。这让每一个老百姓充分地感受到国家民族利益与个人利益的高度统一,国家梦、民族梦与个人梦的高度统一。

2、“价值观”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中提到,“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观是以绝大多数人的利益为评价是非、善恶、美丑的标准,归根结底是以社会的进步和人类的彻底解放为标准的。”个人价值的实现是“中国梦”的起跑线,全国人民承载着梦想而起跑,踏向“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终点线。每个人的梦想都折射着追梦者的价值追求,这种价值追求是以国家的需要为标准的。“中国梦”为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提供了实践方向。用“中国梦”引领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就是要引导大学生树立明确的价值方向、引导大学生把握正确的价值评价标准,将个人价值的实现与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紧密联系起来,明确人生目标,形成富有时代精神的价值观。

3、“人民群众”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指出人民群众是一切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推动作用的人们,从量上说是指社会人口中的绝大多数。“中国梦”的实现必须依靠广大的人民群众,这是其实现的直接动力。人民群众观也是党的根本观点,人民群众创造了历史,人民群众必然也会创造出我们伟大的中国梦想。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又是一次对“中国梦”中“人民群众观”的很好阐述。十八届三中全会上把工作的重点放到了广大老百姓最关心的“民生”问题上,老百姓是人民群众的主要构成部分,这表示出我们国家要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老百姓的利益得到保障,人民群众在社会发展中体现出主体地位,也是我们实现“中国梦”的基础保障。

(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在“中国梦”中的体现

“经济全球化”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的一个重点专题。如何做到中国与世界经济更好的接轨也是我们党和国家一直探索的问题。

2014年11月,APEC会议在中国北京胜利召开,本次会议有三个重要的议题: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促进经济创新发展、改革与增长,加强全方位互联互通和基础设施建设。这次会议中大到各种政策、措施和协议的签订,小到中国公民出国签证的更便利,中国人的护照更有分量,种种这些也为中国和世界的经济接轨创造了更好的条件。可见,国家的努力也是为了更好地为我们国家的广大人民谋求更大的福利,中国要傲立在世界的“梦”也反作用于我们每个公民的更幸福、更富有、更“全球化”的“梦”。

(三)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梦”中的体现

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纲领和落脚点,其中“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体现“中国梦”的代表观点。

马克思主义青年观的核心内容就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这也是每一个大学生成才成功的必然基础,正犹如一栋雄伟气派的高楼大厦必须有牢固的地基。这个基础就是在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理想信念对于一个人相当重要,更是到现在,我们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大学生的思想、信念教育工作,我国始终坚持着一个重要的人本主义思想,既是我们将“培养什么人、这样培养人”。这也充分证明了马克思主义青年观在我国的具体教育实践中得到了科学的继承、发展和创新。

在“中国梦”的引领之下,大学生必须学习好科学文化知识,特别是把马克思主义主义作为行动的指南,勇敢地追求个人的理想,在振兴祖国的事业中奋斗终身。

二、“中国梦”融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的实践方法

在实际的教学中,要采用多种方式、多个层面去讲解“中国梦”的精神,引导学生学习和体会其丰富内涵。除了传统的课堂讲授以外,还可加入新闻事实穿插和社会实践:

第一,新闻事实穿插。“中国梦”是中国在世界范围内和平崛起的梦,在这个前提下,应该加强社会现实问题的分析,锻炼学生运用知识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新闻事件和时事新闻是提供给教师上课资料中最鲜活的案例。教师在授课过程中选取与“中国梦”有关系的新闻,把握好切入点,就能让学生非常直观地去感受什么是中国梦?他们应该怎样做才能实现中国梦?比如,我们党一直倡导的反腐问题:向学生介绍什么是“裸官”;我们国家是如何在处理“裸官”这个问题;党和国家为什么要处理这些官员;处理起来有什么难度;如果这个问题处理好之后会对我们国家有什么利益,能不能为实现我们的“中国梦”而加速;我们要用哪些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观点去分析和解释?教师并且可以在讲解的过程中就这些时事新闻问题加以讨论,这就非常充分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通过以上的例子可以看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必须教育大学生能把所知所学的马克思主义原理运用到实际的生活当中。在课堂的学习中,教师可以穿插多种类型的新闻时事,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培养学生们独立思考、辨别是非的能力,不断增强他们学习政治理论的自觉性等等。

第二,社会实践的感染。社会实践也是进行“中国梦”学习的重要阵地。大学生在社会活动实践中能更深刻地认识和体会到“艰苦奋斗”、“立志成才”、“创新创业”等内涵和意义,为拓展“中国梦”教育增添了更广阔的空间。在教学设计中,要留出适当的时间,比如课后要求学生就一些民生问题做一些社会调查;去学校周边的农村开展义务支教活动;利用周末去福利院或者养老院等参与献爱心活动等,在课外的活动中引导学生了解社会、增长才干、奉献社会。

大学生是构成我们社会发展的重要补给力量,“中国梦”对于他们的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实现“中国梦”需要强有力的理论支撑,要应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通过“中国梦”的实践促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丰富、检验和发展,将会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当代化具有重要的实践基础和理论价值。如何在高校的“两课”教学中做好对于“中国梦”的探索,还将是我们高校任课教师应该一直探索的重要课程。

【参考文献】

上一篇:有关圆明园作文下一篇:教师资格承诺书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