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教育中的规范

2024-05-25

学校教育中的规范(精选6篇)

学校教育中的规范 第1篇

警告!创业教育中的4种不规范语言

自从参加了江苏学信学院举办的第五期PTT国际专业讲师培训,让我意识到我创业教育上课时的很多不规范语言,今天与大家分享:

(一)家常语言or随性语言

来吃饭了,再过会饭都快凉了;你先吃,我把你的衣服扣子订好了再吃。

(二)暴力语言—吵架专用或远距离出送信息

每小时用1次,1分钟以内。

你这个混蛋,会不会干活?你骂谁呢?有本事你再骂一遍。这种语言没有艺术性,听久了累,思绪不连贯。

(三)顺势语言—理性创业语言,要求精炼

买家:你这个产品,我发现三个问题,一价格太高,二质量不好,三,款式难看

卖家:你不要光挑毛病,你要想想我们的难处。1现在采购成本高;2工人工资高

(四)发嗲语言

亲爱的,我好想你啊。——演小品时候可用。

想了解更多创业教育内容或PTT国际专业讲师培训内容请关注微信公共平台“名师会”“mingshihuiju”。

学校教育中的规范 第2篇

管理中的要求

一、素质教育

(一)主要途径

1.以品德课教学为主渠道,要求学生在课堂上发言、讨论、提问、回答问题时使用普通话,注重培养学生普通话口语的能力,使学生语言应用能力得到普遍提高,按教学计划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

2.以舆论为先导,抓好校园的宣传主阵地,在师生中掀起学习普通话、使用普通话、使用规范语、书写规范字、树立语言规范意识的高潮。

3.有计划地开展各项德育教育活动,利用升旗仪式、班会、板报、广播等形式和途径,大力宣传并及时发布相关信息。

(二)要求

1.所有教育内容面向全校学生,所有教育活动要全面贯彻国家语言文字法律法规、方针政策和语言文字规范标准。

2.各项活动要求见《中小学生思想品德操行考核实施细则》。

二、常规管理

(一)要求

1.将语言文字工作列入学校常规管理工作中,分管领导每学期至少召开2次会议。

2.将语言文字工作纳入学校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内容,营造语言文字规范化氛围,主管领导认真检查落实。

3.校园设警示标语牌、永久性标语牌;在学校走廊、张贴有关讲普通话的宣传标语,时时提醒学生养成加强说普通话的意识;在教学楼、图书室等公共场所设“请说普通话,请用规范字”的提示牌;使校园内形成人人都说普通话,都使用规范汉字的氛围。

4.对校内所有公示牌、上墙的制度、办法及所发文件、所写文字材料负责监督审查,对不规范用字现象要立即纠正、整改。

5.校名牌、室名牌及校徽、学校的公文、文件和校刊校报的刊头报头、学校的公章、印鉴、图章、自编自印的各类印刷品等用字必须规范标准。

(二)教学管理

1.教师在课堂教学和日常教育中应使用普通话,在板书、批改作业、家庭联系册、科研论文、案例等方面写规范汉字;每学期对教师教案、板书、论文、科研材料等进行一次抽样检查。

2.在听课、评课等教研活动中将用语用字规范作为考核指标之一。3.加强对各类教材、教辅读物、讲义、试卷、教案等用语用字的规范审核把关。

4.语文教师应把普通话口语训练纳入教学计划,日常教学中注重提高学生口语表达能力。

(三)师资管理

1.将普通话合格作为录用教师条件,新教师上岗条件,教师继续教育内容。

2.把语言文字应用能力作为对教师业务考核的一项重要内容。3.将普通话和规范汉字使用能力纳入教师业务学习、职后培训、教学基

本功训练的基本内容。

(四)学生管理

1.各科教学都应加强对学生规范意识和能力进行培养、对“作业规范”提出明确要求。课堂中与教师和同学交流必须使用普通话,语言力求清晰明了。作业书写工整,不写繁体字、异体字、错别字。

2.学生在校园内讲普通话,写规范字是学生行为规范的基本要求。3.将语言文字规范意识、语文综合能力等纳入学生评优评先的基本条件。学生不会说普通话的,不能评为“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

(五)德育教育

1.开展多层次的普通话演讲、朗诵、书法及规范字知识竞赛、口语表达争章活动,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字水平;每年9月开展“推普宣传周”活动,形式多样,内容丰富。

2.校红领巾广播站每学期播出宣传语言文字规范化的节目2次以上;每学期至少出一期专题黑板报;积极宣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和有关文件。

3.开展形式多样的推普活动;开展普及普通话专题宣传活动,提高师生语言文字水平;开展综合性社会实践活动,参与社会语言文字工作,促进语言文字规范化。

行为规范衔接教育中的三重构建 第3篇

一、第一重构建——品格引领

行为规范养成教育中最直接、最容易见效的就是榜样的力量。按照建构主义思想对教育的认识,让学生在榜样中仿效榜样的行为、体悟做人的真谛,其实质就是一种品格的引领。建构主义者认为:第一,个人的形成是一种社会活动,是一个加入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一个新来者把一种特定的社会现实当作生活的本来样子加以接受。第二,从广义上讲,维持与组织一个集体的社会意义是随人们在生活中,由相互之间日常相处的一贯模式而创造的。[1]在行为规范教育中,为学生制定行为准则、树立榜样,通过教师良好的自身素质影响和感染学生,通过教师丰富的口头语言和肢体语言激发学生良好的情感,用一贯的、持之以恒的、各年级和学段互相衔接和融合的准则要求学生。这样就能帮助学生避开那种陌生、害怕、退缩、挫折、苦恼、不适应等负面心理状态,让他们在上下一体、互相协调的教育活动中感受遵守规则的愉悦,不断规范自己的行为,从而实现优秀品格的建构。

上海市崇明县海洪小学是一所具有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百年老校,学校在创建行为规范示范校的过程中,十分重视品格引领。该校从制定“德育岗位职责”、签订教师“德育岗位承诺书”、倡导“五有”德育要求(一有意,有较强的育人意识;二有序,遵从规律将行为规范教育具体化;三有机,准确抓住育人契机;四有度,力求对德育点到为止,不画蛇添足;五有效,讲求方法,注重实效)到建设教师服务团队,努力提升教师的规范,从而让教师行有所规、动有所范、率先垂范,成为学生成长的楷模,使养成教育变得“可见、可学、可仿、可行”,从而实现师生之间品格引领的有效衔接。对于小学生来说,引领的最佳载体就是榜样。因此,他们还在学生身边寻找榜样,如通过表彰“五小”标兵(孝顺长辈、勤俭节约、热爱劳动的小帮手,热爱祖国、诚实守信、尊纪守法的小标兵,团结友爱、尊重他人、善于合作的小伙伴,爱护公物、讲究卫生、保护环境的小卫士,主动向上的少先队小主人),让学生在朋辈中寻找榜样。这样的做法,促使良好品格在学生之间、年级与年级之间得以衔接,体现了行为规范教育与生活的融合,与学生逐步增长的经验吻合,彰显了行为规范在解决具体问题中的生命力。

在上海市吴泾中学我们看到了同样的情景。该校提出凡是要求学生做到的,无论是日常行为的养成还是参与学校活动,教师也必须做到。如该校全体教师参加了团体操等课外活动,在校园里实现了师生行为互动的教育衔接,有效促进了学生良好行为的习得。班杜拉把人的模仿活动分为两个既有差别又有相互影响的成分,即观察学习和模仿性操作。这些学校在行为规范教育过程中,认识到为学生提供榜样是远远不够的,榜样仅仅是给学生提供一种信息,行为规范的达成还需要强化操作,而操作就要避开过去那种各自为政的状态,倡导互相学习、互相依托、.共同成长的教育生态,让教育的内容和过程充分衔接。为了确保行为规范养成教育的整体一贯性,基层学校通过宣传、表彰、引导等多种引领方式,让学生不仅从教师的行为模式中体悟正确的行为办事方式,更通过实际操作训练,把榜样行为转化为记忆符号,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并不断实践和强化。由于人的行为是受一定动机制约的,学生比较容易接受符合自己行为模式、符合自己价值取向的榜样行为。通过教育衔接,把榜样构建在学生的身边,就能让学生在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中接受教育。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以身作则、率先示范和学生同伴的榜样作用很重要,这样才能使学生做到“见贤思齐”,把良好的行为习惯建构到自己的行为模式中。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人都有填补道德空缺、维护认知平衡以及解决思想冲突的本能,通过行为规范养成教育中的有效衔接,可以使人的这种本能得以充分释放。这些学校的实践经验表明,当学生一旦有了榜样和行为准则以后,他们就会有主动去思考、去行动、去解决矛盾的欲望,而这种欲望正好可以成为学生形成良好行为习惯的前提。劳伦斯·科尔伯格提出的道德教育三原则中有一条就是“要向儿童揭示出一定程度上高于他已有发展阶段的道德思维方式”。[2]显然,仅仅为学生提供榜样是不够的,在行为规范教育过程中,真正要让榜样发挥作用,就应该认真思考如何引领学生,帮助学生把榜样的行为准则外化为自己的行为。这里,正确的评价、引导、模仿、操作、甚至训练等教育方法都需要有一种衔接,确保教育目标的一致性和教育内容的连续性。这种以品格引领为核心的教育衔接,可以给学生的成长带来更多、更有价值的启迪。在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思考运用新的载体,通过教育的有效衔接,不断为学生提供更丰富、更广泛的榜样,并让他们在这些信息的汲取、分析、扬弃、采纳的过程中,促成良好行为养成教育中的品格建构,是一个值得重视的新课题。

二、第二重构建——思想交流

思想交流是行为规范衔接教育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墨西哥作家卡洛斯·富恩特斯·马西亚斯,在他的《被埋葬的镜子:反思西班牙和新世界》中说道:“人类以及他们的文明在孤立中死亡,却在同另一种文化、信仰或种族的男女交融中诞生和重生。如果我们没有在别人身上认识到人性,我们同样不会在自己身上认识到它。”交往是人与人沟通的桥梁,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生存工具。因此,在行为规范教育中,有意识地培养青少年学生与他人交流的能力,让学生在人与人的思想交流中形成自己的行为准则是非常有意义的。学生在与同伴相处中,那些跨年级、跨学校的平等交流、相互学习和交流互动是对学校行为规范教育形式的有效补充。许多学校运用生生交流、师生交流等方式促进学生在交往中认识他人,并在认识他人的过程中感悟行为品格的真谛,从而促进他们形成对行为品格的正确认识。上海市毓秀学校设计的“行为规范50问”就创设了这样一种交流的教育情境。

该校累积多年实践操作的经验,在分段分层的基础上筛选出需经常反复教育、不断强化的行为规范要点,采用符合儿童和青少年心理特点的提问形式制定了“毓秀学生行为规范50问”,并在实际使用中努力创设生生交流、师生交流的平台,让学生在互问交流中形成对行为习惯的正确看法,构建自己的行为模式。如在编制行为规范50问的过程中,学校就组织师生开展大讨论,让不同班级、不同年级的学生展开对行为规范认识的思想交流,通过学生的充分讨论、形成共识是行为规范认知内容衔接的一个好方法。为了强化交流,该校还在主题班会中,让学生共同讨论学生应该养成哪些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哪些好习惯最需要形成等等,并将交流的要点经书面整理后汇总。然后,学校在这一基础上再组织师生交流讨论,并选取其中最具代表性的问题,结合《上海市中小学生守则》和学校具体情况,整理出50个问题。其中有“每天上学不迟到,不无故缺席,有事有病要请假,我做到了吗?”“上课前,我的学习用品准备好了吗?”“午餐时,不奔跑,不拥挤,我做到了吗?”等等。围绕这些问题,学生既可以自问自答,又可以互相询问、互相督促。该校这种以问题为切入口,引导学生围绕行为规范充分交流的做法,有效地通过认知内容的衔接,让学生对行为规范的认识从模糊到精准,从照章办事到自觉要求,让学生在交流中认识到良好行为习惯对个人成长的价值,从而自觉规范自身行为习惯,取得了较好的教育效果。

在创建行为规范示范校的过程中,交流已经成为许多学校各年级教育衔接的重要形式。这种交流有通常的主题班会、十分钟队会等传统形式;也有“大手牵小手”高年级学生扶助低年级学生的活动;更有通过值日周、行为规范检查、师生恳谈、与校长面对面等平台,让学生、教师、校领导等有充分交流、面对面对话的机会。这种交流是一种跨班级、跨年级的交流,完全改变了过去那种死记硬背行为规范条例或者单一班单一年级的简单教育方式,让师生在全校师生的思想交流中打破传统他律的束缚,体悟行为规范对自身发展的意义,在交流中发现行为规范对人生发展的价值,为自律夯实基础。

交流之所以能在行为规范衔接教育中发挥作用,还在于交流本身就是思想与思想的碰撞、心与心的交融。从今天的家庭结构看,学生与其父母的交流和与社会的交流都极其有限。缺乏交流,就容易使得感情闭塞、心理封闭,成为行为扭曲的动因。交流在行为规范衔接教育中之所以重要,是因为行为不只是一种习得,也是一种礼仪,一种生活方式,一种对人生、对事业的态度。如果没有超越班级、年级本体的衔接交流,学生就不可能从人的整体发展的角度审视自身,也不可能有对人生的更全面更客观的体悟,因此也就不可能让外显的行为真正扎根在思想坚实的土壤里。

三、第三重构建—文化传承

在争创行为规范示范校的过程中,文化已经成为许多学校教育的主旋律。他们普遍重视学校文化的传承。校风、校史、学校故事、学校发展愿景等都已经成为良好的文化传承载体,有了这些厚实的文化积淀,学校的行为规范要求或发展目标构建就很自然地成为学生行为规范教育衔接的助推器。以上海市大同中学的分年级目标(部分)为例:

高一年级——学大同文化,立大同精神。引导学生认知大同文化、热爱大同文化,树立“做一个合格的大同学子”的意识。通过班级文化建设,侧重培养学生“对自己负责、对家庭负责、对集体负责”的情怀;引导学生树立规则意识,学会自主管理、自我教育,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学习习惯,养成自立自理、诚实守信、团结友善、知书达礼的品质。

高二年级——学大同英才,明社会责任。指导学生开展“与校友共话成长”、“学前贤、促发展”等活动,以大同历代贤达英才为榜样,知行统一,学会担当,积极开展各类社会实践活动,侧重培养“对他人负责、对公众负责、对社会负责”的情怀;引导学生从“学做大同人”提升至“立志成为大同优秀学子”,养成自信自强、恪守规范、勤奋踏实、好学多思的品质。

高三年级——展大同风采,强报国才智。以“明报国责任,树成才理想”为重心,侧重培养学生“对国家负责、对人类负责、对未来负责”的情怀;营造“乐学”氛围,巩固、优化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引导学生养成方向明确、信念坚定、刻苦学习、锐意进取的品质,给学弟学妹做榜样,为学校添光彩。

显然,在制定这些目标的过程中,学校十分重视构建具有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环境,并在分年级的有机衔接中让学生经历学校文化的熏陶。该校创设的院士墙、校友墙、校史博物馆等文化载体,让学生感受到学校文化的博大精深,感受到前辈的精神和睿智,感受到良好行为规范对人生发展的意义,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爱学校做起,形成对自己、对社会、对国家、对人类负责的宽宏情怀,并在这一过程中,逐步涵养自己的品格。这种运用学校文化传承的衔接教育,不仅体现在学校文化硬环境和软环境的整体设计中,还体现在学生发展的过程中,他们把各种教育活动环环相扣、层层连接,让学生高中三年在学校文化的熏陶下,不断锤炼自己的品格,形成良好的行为规范。

持文化传播主义想法的教育家认为,教育的主要目标是传递信息、规范和价值,使一些成功的经验和传统得以保持下去。大同中学成功的秘诀在于让学校文化从精神层面引导学生认识自己应有的精神归属,逐步认同前辈的追求、向往,并使之引领自身的行为和精神追求。正如每个人的气质不同,每一所学校都有自己的特点,这些特点就体现在学校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教育风格和价值观念上,这些本身就是一种文化衔接和文化传承。文化的传承和衔接表现在行为规范教育中,就是要有意识地张扬学校文化的内涵,为学生的成长提供正能量。就像大同中学那样,不但以目标引领学生,更要在学生整个学习生活中创设许多以这些文化为根基的教育活动,以文化的影响力推动行为规范教育的有效衔接,从而促进学生自己的修炼,让学生始终保持一种积极向上、努力拼搏的良好状态。从这个意义上讲,行为规范衔接的文化传承就是一种文化认同,而文化认同则是文化自觉的基础。

法国文化学家路易·多洛曾经说过:“文化超越于享有,它是作为自身的天赋,作为参与人类的追求,作为分享才能、分享知识与希望来理解的。它不是排他的享乐,不是奢侈品,不是特权,也不是训练和教育之后的补充培训,而是高级的生活形式。”[3]从这个视角认识学校文化在行为规范衔接教育中的地位,它不仅是一种引导,更是一种分享。在呼唤创新的时代,校园里可以分享的行为准则还有很多,如有些学校正在实施的“无监考考场”、班级网页、中学易班等,它们正是以分享文化的形式为行为规范教育提供一种有意义的尝试,为我们的行为规范教育的衔接提供新鲜经验。

综上所述,上海中小学的行为规范教育正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而发展,一些学校针对当前青少年思想和文化的新特点,结合思想道德建设的新要求和新任务,通过品格引领、思想交流和文化传承的三重构建,逐步在行为规范养成教育中走出了新路。这种构建打破了原来那种单一的、碎片化的、机械的、追求显性目标的操作方式,在行为规范衔接教育中,努力促进生生之间、师生之间和校际之间的交流与学习,使行为规范内化于心、外显于行,真正成为学生为人处事的行为准则。这种发展,对于在青少年学生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升文明意识,创设与历史文化传统相承接、与时代发展相一致的青少年文化,必将具有积极的意义。相信通过广大中小学校的共同努力,中小学行为规范衔接教育一定能在新的历史时期彰显其育人的价值。

参考文献

[1][美]迈克尔·W·阿普尔.意识形态与课程[M].译者:黄忠敬.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30.

[2]檀传宝.世界教育思想地图[C].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0:358.

学校教育中的规范 第4篇

学校规范教育收费问题自查报告 第5篇

一、加强学习、提高认识

为使规范教育收费的有关精神能够深入人心,工作要求能落到实处,每学期开学第一次相关部门负责人会议以及教职工大会,学校都组织全体教职工对文件进行认真的学习,并就文件的有关要求进行细化落实。每学期除了按规定对收费项目的内容、要求、依据等进行公示以外,学校还在网站上开辟了政务公开专栏、公布了监督电话、校长联系电话和电子信箱,并定期与学生进行沟通,反馈学校行风建设的情况,听取社会对学校行风建设工作,特别是收费情况的意见和建议,接受群众的监督。

二、广开言路、查找问题

为了开展好规范教育收费工作,确保学校的收费工作能够完全符

合上级有关文件精神的要求,能够得到群众的认可,取信于民,我们围绕办学行为、学校收费、师德师风、收费管理等热点问题,通过不同形式,广泛征求大家对学校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学校将收集到的各种意见和建议进行了认真的梳理,主要归为:师德师风、办学思想和办学行为、征订使用教辅资料等三大类。通过反馈,比较真实地反映了学校工作中需要重点关注的热点和可能产生违规收费情况的隐患。

三、突出重点、认真执行

1、我校没有收取任何学费、住宿费、搭伙费等费用,教育经费由国家全额拨付。

2、没有自立收费项目,没有收取学生的补课费、择班费等。

3、本期学生进餐实行自愿刷卡消费,没有一次性收取一个学期的伙食费行为。

4、教辅资料本着学生自愿的原则,做到先预约后征订,严格执行上级一科一辅的规定。

5、学校、班主任和科任教师没有同商家一起强制学生饮用学生奶,定制学生服,更没有加价从中牟取利益的行为。

6、我校注重长效机制的建设,用制度规范人,用监督约束人。学校制定了《钱场镇初级中学规范收费具体措施》、《钱场镇初级中学师德规范细则》和《钱场镇初级中学教师教学工作规范细则》等一系列规章制度,以日臻完善的制度来规范学校和教师的办学、教学行为,自觉接受老师、家长和社会的监督。

通过历年来加强规范教育收费自查和整改工作,我校校风、教

风、学风受到学生家长和社会群众的肯定。我们将继续抓好规范教育收费工作,为治理教育领域“三乱”工作作出贡献,竭尽全力办好人民满意学校,真正实现“让学生成才、让家长放心、让社会满意”承诺。

钱场镇初级中学

学校规范教育收费工作总结 第6篇

我校本在争创“规范教育收费先进”活动中,力求以良好的教育教学质量树立积极的社会形象,力求通过学校的努力,不断规范办学行为,通过学习,管理层和教师不断提高思想认识,积极做好自查自纠,以制度建设引领行风建设和收费行为规范化,杜绝乱收费。具体工作如下:

一、重视凝共识,立德树师风

师德建设:我校将行政管理、教育教学管理与校风建设、师德建设紧密结合,切实做好部署,落实措施,学校经常召开校务会、中层干部会,教职工大会,从思想上提高认识,使行风建设,规范教育收费成为全体师生的共识。众多教师的事迹在市、区教育行业具有先锋示范作用,充分展现我校对师德师风建设的高度重视及成果。

另外,我校每年分别有“优秀班主任”、“校骨干教师”、“集团青年教师”等评选活动,该项活动都由全体师生共同参与、经历了候选人事迹宣讲、人人参加投票选举的过程,选举日不亚于一个盛大的校园活动节,可见,学校对师德建设、“先进人物”评选的重视,已经在全校凝成共识,这些人物的事迹在学校的影响力和示范作用有目共睹。广大教师在教育岗位上默默耕耘、无私奉献。也逐渐形成一支品格高尚、知识丰富、精于教书、勤于育人的高素质教师队伍,赢得了家长和社会的尊重。学校通过多种形式、途径不断激发老师们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与时俱进地更新教育理念,有效提升了老师们的育德水平,建设起一支为人师表的学校德育骨干队伍。

学校在专题德育活动系列的设计、实施、研讨、展示为形式的主题活动中,以校内观摩研讨、校际联动、专家指导、个案研究等为主要形式提升育德能力。

教研组建设重视发挥教师的集体智慧,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效益。今年,我校组室建设重点加强了教研组教学资源共享,一方面实现资源利用的最优化,对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都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另一方面实现以教研组为主体的“同创共享”。通过一课多磨、同课异构等方式融教师个人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为一体的新型教学资源共享策略,有利于促进教师教学过程中实现专业成长,提升资源共享的品质。有些教研组逐渐形成并实现了“精品教案”“测试题集”“基

知拓展”等教学资源的积累。这种教研组研修形式促使学校教学更校本化,更具特色,并促进师资队伍的集体成长。

二、校风示行风,规范促发展

加强行风建设,规范收费行为,其目的是强化依法治校意识,促进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加强行风建设必然促进提高教职员工思想素质,提高教师师德修养;收费检查、监督,也必然会促进学校对照要求,规范办学行为。为此,我校成立以校长任组长的领导小组,班子成员统一认识,强化责任,把规范收费工作列入学校各级干部的责任目标,坚持常抓不懈。紧抓学期初、考试前这些主要时间节点,对各环节、各处室成员责任落实,形成多管齐下、分级管理的工作格局,拒绝乱收费的可能性,保障收费的规范性。

1,健全制度,规范收费行为。一是学校实行教育收费公示制度。每学期开学之前学校在显著位置公示收费项目,收费标准,并发放家长信收回执单;二是学校自觉接受社会监督。通过不断加强规范教育收费管理工作,增加收费透明度,杜绝乱收费情况的发生,为学校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树立良好的形象;

2.对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在收取代办服务费时,对她们进行帮困和资助;

3.学校在新生招收或学生转学时不向家长收取任何名义的转学费、赞助等费用;

4.学校无违规补课收费等情况。学校严格控制教材征订,所有书本全部按市局的要求进行订购,学校无违规订教辅材料现象;

5.学校完善并严格执行财务制度,财务管理规范,能按市局“会计结算中心”的要求办,财务结报规范,代办费结算项目清单明晰;

6.招生工作方面,我校按照教育局的要求,不招收任何择校生。学校招生工作由陶校长任组长的招生领导小组负责,严格按照教育局批准的班额招生,不分重点班等违规行为。

上一篇:文明校园主要事迹介绍下一篇:2023年羊安春节联欢晚会主持人串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