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支持产业政策发展

2024-09-08

佛山支持产业政策发展(精选6篇)

佛山支持产业政策发展 第1篇

佛山陶瓷产业发展报告

一、佛山陶瓷产业概况

陶瓷在中国的陶瓷行业中拥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佛山,是我国最大的、最重要的陶瓷生产基地,而石湾陶瓷则是佛山一张亮丽的“名片”。正因为有了石湾陶瓷,佛山享有了“南国陶都”的桂冠;正因为有了石湾,才形成了今天以石湾为基础延伸发展起来的“大佛山陶瓷”这一地域经济的概念。

2004年,佛山市禅城区石湾街道被中国建筑材料工业协会、中国建筑卫生陶瓷协会授予“中国陶瓷名镇”,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强烈关注。2005年12月,佛山禅城陶瓷产业被列入“广东省首批产业集群升级示范区”。

佛山陶瓷源远流长,已有5000多年的历史。20世纪80年代从意大利引进了第一条国外建筑陶瓷生产线,佛山陶瓷产业开始进入规模化、产业化的阶段,发展速度不断加快,技术水平不断提高。目前,陶瓷已发展成为佛山主要传统支柱产业之一,其产业基础雄厚,辐射力广,就业者众,在佛山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佛山陶瓷经过多年的发展,形成了六大特点。

佛山陶瓷具有一大批竞争力强的企业,涌现了鹰牌、东鹏、新中源、新明珠、蒙娜丽莎、钻石、金舵、箭牌等八个中国名牌,新中源、东鹏还获得了中国驰名商标的殊荣,此外还有一大批行业知名企业。可见佛山陶瓷品牌优势明显。根据佛山市禅城区经济贸易局消息,2005年底“佛山陶瓷”普通商标申报已经获得国家有关部门批准,标志着“佛山陶瓷”区域品牌的创建工作向前迈出了重要一步。以后“佛山陶瓷”将有标准。

据了解,正在申报中的“佛山陶瓷”区域品牌主要包括了“普通商标”、“证明商标”和“集体商标”三大部分。据悉,为配合“佛山陶瓷”区域品牌的使用,禅城区正在加紧对佛山陶瓷产业技术标准的制定和推广工作。

佛山是我国建筑陶瓷最为集中的产地,包括了佛山及周边清远、肇庆、河源以及泛珠三角地区,产量约占全国的50%。

二、佛山陶瓷行业发展情况

根据佛山陶瓷的实际发展,佛山市政府近三年连续出台了《佛山市陶瓷产业发展规划(2008-2015)》、《佛山市陶瓷产业结构调整评价指导方案》、《佛山市陶瓷产业扶优扶强若干政策措施》等政策,对佛山陶企进行调整与扶持。确定污染整治的目标为:截止2009年底,在原有的363家陶瓷企业中,重点扶持42家销售总额占60%-70%的企业,调整146家,关闭与转移175家。而根据“双转移”的工作要求,属于调整范围的146家企业,大部分也进行了国内产业转移。佛山在实现“双转移”的同时加快了建设具有鲜明优势特色的陶瓷产业集群,形成了“总部经济”。

1、佛山陶瓷行业发展现状

(1)产业集群优势:佛山是全国最大的陶瓷装备制造业基地,产值占全国的80%以上;同时也是全国最大的陶瓷化工色釉料生产基地,陶瓷色釉料生产约占全国的50%以上。市场:佛山陶瓷专业市场发达,形成了中国陶瓷城、华夏陶瓷博览城两大陶瓷展示和会展中心,青柯、瓷海国际等六大陶瓷专业批发市场,南庄大道、季华路(佛山大道以西部分)等三大陶瓷专业街,以及众多的陶瓷企业展厅。

渠道:佛山陶瓷会展经济活跃,培育了“中国佛山(国际)陶瓷博览交易会”(每年春秋两届交易会同期举行)、“中国佛山(国际)陶瓷工业展览会”、“中国(石湾)陶艺文

化节”等知名展会。

(2)品牌集群优势:目前佛山市拥有新明珠、新中源、东鹏、宏宇、欧神诺、顺成等一大批骨干企业及著名品牌,有中国驰名商标6个、中国名牌产品8个。

佛山市被国家有关部门和协会认定为“中国建筑卫生陶瓷特色产业基地”、“中国建筑卫生陶瓷出口基地”、“中国陶瓷名都”,被省认定为“广东省产业集群升级示范区”。

(3)发展趋势

“总部经济,基地外迁”

根据佛山市政府针对陶瓷行业所出台的各项政策来看,在生产方面佛山本地仅保留少数实力较强且环保过硬的企业,并建立瓷海国际、中国陶瓷总部基地、中国陶瓷城、华夏陶瓷城等规模较大的陶瓷商贸集群,形成总部经济模式生产基地上陶瓷企业根据发展特点进行外迁,外迁的路径有以下特点:

第一、跟着原料走;第二、跟着燃料走;

第三、跟着市场走;第四、跟着政策走。

三、佛山陶瓷行业发展目标

根据政府有关部门的规划,到2015年,佛山陶瓷上下游整个产业链,预计总产值可以接近1000亿元。其中建筑陶瓷的工业总产值约为500—550亿元。日用陶瓷、工艺美术陶瓷、特种陶瓷约为150亿元,陶瓷装备、辅助材料、服务行业约为300亿元。陶瓷产品出口量大幅提升,出口比例接近30%,行业总出口量超过200亿元。行业素质明显提高,生产规模超20亿元的陶瓷企业2~4家,其中超10亿元的10~15家,中国驰名商标达到8个、中国名牌产品达到12个;

通过全力推进陶瓷产业的改造提升,促进陶瓷产业与城市、环境、资源和谐发展,促进产业链由低端向高端跃升,逐步建成“六个基地”(产业总部、陶瓷装备、高端建筑卫生陶瓷、工艺美术陶瓷、特种陶瓷、化工色釉料生产基地)和“六个中心”(研发设计、检测认证、会展商务、商贸物流、文化旅游、电子商务中心),以创新、创意推动佛山陶瓷从传统走向现代,促进佛山陶瓷文化的传承发扬和陶瓷区域品牌的巩固提升,努力把佛山打造成为中国陶瓷总部基地。

四、佛山陶瓷行业发展优势

1、消费观念的转变

作为传承了几千年文化精髓的一个重要载体,建陶产业本身是有生命力的。在今年时兴的主流生活方式中,或产生自流行服饰,或来源于汽车、数码,但仍然值得大书特书的是由陶瓷产生的奢瓷生活之流行。这种生活方式由原创精品的陶瓷来创造,借助陶瓷铺贴营造的空间,以及这种空间带来的新奢华生活体验,完成生活内涵和品质的升华。这里的陶瓷主要是指铂金、ic微晶、天岩、奢华风等顶级的原创精品奢瓷。

2、物流和信息流通优势

中国陶瓷城、华夏陶瓷城、瓷海国际、中国陶瓷产业总部基地等一大批大型陶瓷展示与交易平台的建成,不仅仅是一般“物流”意义上的产品流通的途径,更是整合物流方向、环节、条件的控制与调节的枢纽,整合陶瓷产品贸易、陶瓷产业信息、陶瓷产业博览、陶瓷生产配套、陶瓷仓储等多重资源优势建设现代化物流窗口,大大强化了佛山作为中国建陶物流中心的地位。同时,佛山已成了国内外陶瓷信息交汇的集中地,与世界著名陶瓷企业的紧密联系,使佛山始终拥有新鲜的信息资源。

3、环境优势

位于珠江三角洲的佛山,其经营环境要比内地宽松优越得多,再加上交通的便

利及靠近优质原材料产地的优势,民营陶企的崛起和民间资本的介入,撑起了佛山陶瓷产业的框架,其运营成本和管理效率,要比其它产区的陶企好得多。

4、政策优势

在节能减排、清洁生产背景下,佛山陶瓷转移在几年前已经展开,并且一直是广受关注的事情,一些地方为承接产业转移,提供了优厚的招商政策,比如四通一平、五通一平,甚至六通一平等,有业内人士声称,目前全国大约有数十家陶瓷工业园区在建。同时,几年中,佛山陶瓷行业中已经有相当一部分企业在外地选择合适的地方建立生产基地。

5、工艺水平不断提高

佛山陶瓷在新技术、新产品等方面不断钻研,在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装备的基础上,消化吸收并不断地改进和创新,在产品研制和工艺创新上处于全国先进地位,如墙地砖一次、二次烧成技术,低温快烧技术、辊筒印花技术、微粉砖生产技术等都被广泛地应用。瓷质耐磨抛光砖技术已达到世界领先水平。新产品更是不断地推陈出新。

五、佛山陶瓷行业发展的不利因素

1、环保问题引爆佛山陶业危机

从目前来看,广东的环境,以珠三角最为恶劣,而珠三角的环境,又是佛山首当其冲。而在公众印象中,佛山的空气差主要是建陶企业造成的,所以建陶产业不仅被视为污染佛山环境的罪魁祸首,甚至被视为整个珠三角乃至香港的最大污染源。正因如此,佛山市政府大力整治环境也就势在必行,使得佛山建陶产业总体上面临的政策形势非常严峻。

2、燃料成本的增高

佛山制瓷业的主要燃料是煤和天然气,佛山地区的陶瓷企业基本没有选择重油或柴油等燃料进行生产。其中水煤气的使用占据80%以上。该技术主要是依靠煤气发生炉,将烟块煤或焦煤燃烧后产生的气体进行罐体储存,通过管道直接传到窑炉的一种烧制技术,也称煤转气或煤制气。由于佛山本地不产煤,需要从外省购买(主要以航运方式),随着运输成本的增加煤价大幅涨价。佛山市面销售的原煤价格,从2006年的680元/吨,大幅度增加到1150元/吨,几乎翻了一倍。

六、发展方向

一是大力发展总部经济,做强建陶企业总部。从整个佛山市的经济发展水平来看,政府的产业政策导向必然是要走新型的工业化道路,因此也必然优先选择发展总部经济。对建陶产业而言,发展总部经济可以强化产业链上的高附加值环节,譬如研发、设计、营销、物流等,也可以将企业总部与生产基地分离,但不能使产业完全空心化。从建陶产业的特性来看,发展总部经济还在一定程度上需要制造业的支撑,譬如享誉全球的意大利萨索罗地区,就是以制造业为重要依托的总部经济范例,如果将所有的建陶工厂都迁移到异地,其他经营环节也将逐渐虚化,所谓总部经济也就失去了实质性的依托。

目前在中国还没有成熟的建陶总部经济模式可以借鉴,因此佛山地方政府和建陶企业都应加强对建陶产业总部经济的研究,探寻一种符合建陶产业特性的总部经济模式,尤其是在资金运筹、税务安排等方面,需要省市区三级政府的统一布置和协调。佛山现有的布局,离正真意义上的总部概念还有很大的距离,总体而言,还需要不断探索尝试和调整提升,让企业总部功能真正强大起来。

二是造就一批强势的建陶企业。最好的陶瓷必然出自最好的建陶企业,而最好的建陶企业必然是素质优秀的、能够代表产业发展主流的强势企业。强势企业群体的形成主要有两条捷径:强强联合与上市。佛山市各级政府在这两个方面都可以发挥重要的促进作用,扶持一批强势企业,带动整个产业升级。目前佛山已经有多家建陶企业正在积极筹备上市,地方政府可以因势利导,从中选择符合产业政策导向与上市条件的优秀企业重点扶持,树立优秀建陶企业的样板,从而进一步提升佛山建陶产业的经营水平与竞争层次。

三是提高价值创新能力。做最好的建陶,核心在于价值创新。产业领域的强者之所以能够占据主导地位,凭借的并非生产制造方面的竞争优势,而是在研发创新、国际分销网络以及品牌效应等方面的综合竞争优势。与生产制造方面的硬性竞争力相比,这些方面的产业竞争力更趋于软性并具有明显的技术经济、知识经济与品牌经济的综合特征,在产业价值链中属于具有高附加值的环节。这种模式主要是以价值创新为核心竞争力,也就是所谓的“智式产业”,从“制式产业”到“智式产业”。

对佛山建陶企业而言,提高价值创新能力的关键途径在于加大创新力度与研发投入,通过设计与工艺创新开发出更多具有高附加值的新产品,同时还要加强品牌建立,造就名牌产品,倡导具备条件的企业实施差别化经营,造就出真正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品牌。应当强调的是,做最好的建陶产品固然要追求高质量,但同时也要防止功能过剩,譬如过大、过厚。因此,企业应当大力开发具有节能、降耗及其他环保功能的新型产品。

在这一方面,佛山可以凭借强大产业集群的优势在全国率先垂范,地方政府可以在诸如人才引进、税收优惠、重奖模范企业等方面出台相关政策扶持建陶企业的经营转型。而在鼓励企业自主创新等方面,政府需要双管齐下,一方面加大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另一方面还要加大对企业自主创新的扶持力度.七、建议

1、大力抓好节能减排。陶瓷行业要使用高效节能型的窑炉,并向辊道化、轻型化、燃气化、自动化、大型化方向发展。要严格控制各种燃料含硫量在0.5%以下,并做好脱硫工作。做好原材料在运输、储存和生产过程中的密封处理,减少粉尘,还要做好厂区的绿化,治好了污染,才能做强陶都。

2、实现薄砖生产,推广循环经济。

3、下大决心搞好原料标准化。

4、抓好陶瓷产品的设计和创新。

5、搞好陶瓷人才的培训教育。一流的产业需要有一流的教育为后盾。争取在佛山科技学院内创建国内一流水平的陶瓷学院,也要培养技师、工艺美术师,重点培养陶瓷产业发展适用人才,为佛山陶瓷优化升级提供人才,智力支撑。

6、注重绿化。种树植草除了能调节温度和湿度外还有一项重要功能,就是能净化大气中的有毒物质。

7、噪音污染源控制。认真对待,切实做好防护措施,环境噪声污染一定能够逐步得到控制。

8、以新工艺控制尘源。为了减少和避免粉尘的扩散,可采取削弱尘化强度和控制携尘气流的措施,在防尘技术上称之为尘源控制。

佛山支持产业政策发展 第2篇

摘要:本文对佛山市近年来文化产业发展概况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发展文化产业的重要意义和相关对策。文章认为,发展文化产业必须依托自身优势,整合内外资源,坚持保护开发,加快文化与经济融合发展的步伐,才能促进文化产业快速有序的发展。关键词:文化产业

佛山“肇迹于晋,得名于唐”,是一座具有1300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是岭南文化发祥地之一。自古以来人文荟萃,形成了大量体现岭南文化精髓的民间艺术和民俗文化,同时商业意识浓厚,商品经济发达,清代时与湖北的汉口镇、江西的景德镇、河南的朱仙镇并称全国“四大名镇”,与北京、汉口、苏州并称天下“四大聚”,文化产业发展根基扎实。近年来,佛山立足历史文化和产业发展优势,紧扣城市发展新定位,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增长极,形成了一定规模,文化产业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和人均劳动生产率明显高于全国相应平均指标,对提升佛山的城市综合竞争力起了重要作用。

一、加强政策引领,立足资源优势,是发展文化产业的重要基础

(一)因势利导,加强规划,营造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良好氛围。佛山市根据佛山阶段性发展特征和加快发展、科学发展、率先发展,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的需要,明确以“现代制造基地、产业服务中心、岭南文化名城、美丽富裕家园”为城市发展定位,加快建设以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低能耗、低污染、自主创新能力强的有机产业群为核心,以技术、人才、资本、信息等高效运转的产业辅助系统为支撑,以环境优美、基础设施完备、社会保障有力、市场秩序良好的产业发展环境为依托,并具有创新性、开放性、融合性、集聚性和可持续性特征的现代产业体系。城市文化产业作为城市现代产业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佛山城市发展定位中得到重要彰显,取得了较大发展。

2009年5月,佛山市出台了《佛山市文化产业发展规划(2008—2020年)》,明确了佛山城市文化产业要实现“岭南文化传承重镇,创意经济集聚高地,现代产业服务中心,休闲娱乐魅力家园”的战略目标。根据规划,佛山市文化产业的未来发展将从建设广府文化旅游之城和国际家居文化之城,以及岭南文化创新基地、科技型文化产品和用品制造基地、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国际贸易基地等“两城三基地”入手,力争在2020年建设成为“辐射泛珠三角地区和东南亚地区,具有创新活力、优势规模、品牌集群和‘增长极’效应的文化产业特色城市”。

为营造城市文化产业发展的良好文化氛围,佛山市还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推进岭南文化名城建设的若干意见》,其中的重点项目包括:整合现有文化艺术创作研究资源,对佛山陶艺、剪纸、木版年画、灯色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进行研发,发掘传统民间工艺的产业价值,发展一批既有传统特色、又适应现代消费需求的民俗文化及民间工艺品,带动相关城市文化产业的产品创新和技术创新;加强佛山陶艺、剪纸、灯色、龙狮等特色民间艺术的名家、名作的对外宣传;鼓励和支持在佛山传统工艺美术的继承和创新、市场化和产业化方面有突出贡献的机构、个人和项目发展等。目前,这些项目的实施已初见成效。

(二)突出重点,以点带面,全方位推进文化产业发展。按照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要求,佛山市紧紧抓住重点环节、重点领域,以点带面,整体、全方位推进城市文化产业发展。

1.进一步完善城市文化产业的市场主体。改革开放以来,佛山市社会文化市场一直以民营经济为主体,而在传媒领域,则由分散的多家国营经营单位组成。为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城市文化产业发展步伐,2005年,佛山市以转换体制、壮大实力、面向市场、自我发展为重点,将平面媒体与广播电视媒体进行资源整合,成立了佛山传媒集团,下辖佛山报业发展有限公司、佛山广播电视有限公司和佛山珠江传媒网络有限公司。除横向整合之外,旗下媒体佛山电台、佛山电视台还分别进行了市、区、镇(街道)三级的纵向整合。集团内部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大大扩张了市场份额,增强了影响力和竞争力。此后,佛山市对经营性文化单位市电影发行放映中心和红星影剧院实行转企改制,划转并移交市国资委管理。至此,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工作基本完成,市场主体地位进一步确立和完善,为城市文化产业的快速健康发展扫清了体制壁垒和障碍。

2.以地方特色提升城市文化产业发展水平。一是发展工艺美术业。近年来,佛山市经常组织舞龙、醒狮、灯色、陶艺、龙舟等民间艺术参加对外文化交流和国内外各类展览展示活动,推动佛山文化“走出去”,增强影响力,扩大生存空间;成立了佛山市文化交流协会,成为佛山开展对外文化交流活动的重要平台。2009年启动了“佛山工艺美术走出去”系列活动,大力推动陶艺、剪纸、灯色、龙狮等特色民间艺术名家、名作的对外交流,展示了佛山工艺美术的实力和魅力。二是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业。佛山市地处珠江三角洲腹地,区位优势明显,是岭南文化的核心地区和重要发祥地,历史文化资源丰富,特别适合发展文化旅游业。如利用祖庙、南风古灶和高灶等影响较大的国家、省和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开设的文化旅游项目,已引起海内外关注。广东粤剧博物馆、黄飞鸿纪念馆、鸿胜纪念馆、叶问堂、李小龙纪念馆相继建成,不仅弘扬了粤剧和南派武术文化,也提升了佛山作为岭南文化重要发祥地的吸引力和知名度。目前,佛山市正在抓紧进行祖庙-东华里片区改造,打造“岭南天地”,最终将其建设成为融合岭南民俗文化、佛山时代特色和现代商业文明的综合旅游基地。三是扶持示范基地和重点园区创新发展。佛山市采取“政府扶持和引导、企业主体参与、市场化运作”的模式,推动城市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和重点园区发展,成效显著。佛山民间艺术研究社、孔雀廊娱乐唱片有限公司等两家全国城市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在行业内占据独特优势,由民间资本运营的佛山创意产业园、1506创意城已颇具规模,对全市城市文化产业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引领示范作用。此外,还着力引导各区充分利用自身的产业基础和历史文化资源,实现城市文化产业的错位发展,形成区区有重点、市区联动的城市文化产业创新发展格局。如禅城区和顺德区分别依托各自文化资源和产业基础,重点发展工艺美术与工业设计创意产业。

3.积极培育城市的各种文化消费。城市文化产业的发展,客观上不仅需要一定的整体经济实力和购买力,还与人们的日常消费习惯和个人文化素质关系密切。从2003年起,在举办各类大型文化活动的过程中,佛山市采取政府指导与社会参与、市场运作有机结合的方式,合理配置各类资源,大大激发了企业和社会参与建设文化、享受文化的热情。2009年,佛山市通过财政专项补贴引导社会资金投入,以市场运作方式,全年引进了《云南的响声》、《雷雨》、《天鹅湖》等15场高雅艺术展演活动,并实行了20%半价票政策,使更多市民能够低价享受到高雅艺术,从已经上演的剧目看,上座率较高,观众反响强烈。同时,国内外、港澳台演员来佛山举办的各类演出和现场演唱会达40余场(次),演艺业对周边城市和地区的辐射力日渐增强。

4.充分发挥标志性公共文化设施的引领作用。能够体现城市风貌精髓和地方文化特色的标志性公共设施,是引领市民文化生活、塑造城市文化品格的重要载体,对提升城市凝聚力、创造力和文化品位具有重要作用。2009年,位于佛山市东平新城的“佛山市公共文化综合体”(又称文化“Mall”)开工建设,市图书馆、博物馆、艺术馆新馆等悉数被纳入首期工程项目,这是佛山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公共文化设施建设项目。其他公共文化设施的建设也如火如荼,南海区博物馆新馆建设工作正在推进;高明区启动了新城文化活动中心概念性规划工作;三水区新建的白坭文化中心、西南文化中心也相继投入使用。早在2005年建成的世纪莲体育中心、岭南明珠体育馆,近年来成为佛山重要的演艺场所。

5.大力开展各类有特色的文化活动。城市文化产业经济在很大程度上讲是“眼球经济”、“注意力经济”。依托深厚的文化积淀,近几年来佛山市承办和举办的各类文化活动有

声有色,地域文化特色得到了彰显。2004年琼花粤剧艺术节、2005年亚洲文化部长论坛暨第七届亚洲艺术节、2006年第十二届广东省运动会闭幕式大型文艺晚会、2007广东国际旅游文化节闭幕式大型文艺晚会、2009年广东省与东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交流会以及佛山秋色大巡游等等,各类大型活动精彩纷呈。此外,依托“魅力佛山”文化艺术工程及“一区一品牌”的模式,整合粤剧、武术、陶瓷、民俗、民间工艺、饮食等历史文化资源,举办各种文化艺术节、行通济、美食节等活动,佛山市人文环境进一步优化,人民群众获得文化享受、参与文化生活的权利得到满足和保障,城市知名度和美誉度不断提高。

二、抓好文化开发,顺应发展趋势,是发展文化产业的可靠保证

(一)发展城市文化产业,必须注重提升历史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价值。在妥善做好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工作的同时,充分做好开发利用工作,既是佛山市建设“岭南文化名城”的要求,也是佛山市城市文化产业获得长足发展的关键。其中有两个重要方面:一是陶瓷业。陶瓷业既是佛山市重要的工业产业,也是佛山市深厚的历史文化资源。挖掘和整合资源,发展新型创意产业,重新擦亮陶瓷文化品牌、重新焕发陶瓷产业活力,是佛山市调整和优化产业发展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以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南风古灶为核心资源建立的1506创意城,就是因应陶瓷产业的转型升级需要而诞生的,目前已成为佛山市重点发展的产业园区。二是文化旅游业。早在2005年,佛山市出台的《关于加快旅游业发展的意见》就提出“通过大力发展现代理念的旅游彰显历史文化名城的功能,使旅游业成为佛山市第三产业的一大支柱产业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点”。近几年佛山市文化旅游业稳步增长,为经济和文化发展注入新活力。

(二)发展城市文化产业,必须发挥文化形态的多元化优势。佛山市为适应人口结构变化,聚集精英人才,顺应人民群众文化需求日渐多样化、分层次的趋势,在大力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同时,注意扶持各种现代艺术形态的发展,增添佛山文化的时代气息和创新能力,从而形成丰富多元的城市文化产业结构和布局,增强了城市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

(三)发展城市文化产业,必须加大政策的扶持力度。改革开放以来,佛山市经济社会发展保持持续稳定增长,2008年,全市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10660美元。而国际上通常认为,当一国或地区的人均GDP接近1万美元以上时,该国或地区的城市文化产业开始进入快速增长期①。实践经验证明,佛山市城市文化产业已基本具备率先发展的基础条件:首先,国家层面上的三个城市文化产业行业主管部门——文化、广播电影电视、新闻出版,在佛山市已于2005年完成了行政资源的整合,城市文化产业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能够得到保障。其次,政府与市场在城市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关系明确,基本不存在历史包袱和体制障碍。再次,经过近几年的发展,培育市场消费的能力日益提高,公共、准公共、市场化文化产品的提供手段和渠道也相对明晰,城市文化产业的市场环境发育较为成熟。这些也是佛山市近年来城市文化产业政策扶持力度加大且能奏效的根本原因。

三、抓好文化开发,顺应发展趋势,是发展文化产业的可靠保证

城市文化产业的迅速发展已成为一种世界潮流。从世界看,城市文化产业已成为一些发达国家的支柱产业。有资料显示,在过去的二三十年中,文化商品的国际贸易额呈几何级数增长,美国等发达国家的城市文化产业产值甚至占到GDP的约1/5②。从国内看,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城市,城市文化产业或已成为其支柱产业,或成为支柱产业的态势初见端倪③。佛山市应以国内乃至国际城市文化产业为参照,紧抓经济全球化、《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实施、广佛同城化发展等机遇,全面实施城市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大力推进城市文化产业尤其是优势、特色城市文化产业发展,不断增强城市文化产业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加快构建特色鲜明、结构优化、科技含量高的城市文化产业体系,使之成为佛山市新的经济增长点、增长极。

(一)加紧实施城市文化产业发展规划与配套政策。在佛山市城市文化产业发展规划的指引下,制订出台促进城市文化产业发展的扶持政策,在鼓励产业创新、鼓励金融机构扶持城市文化产业发展、鼓励多元文化投入、培育文化市场、城市文化产业人力资源开发等多方面,为城市文化产业发展创造良好环境。设立城市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纳入财政预算,合理安排资金投入,用于扶持具有示范性和引导性的重大城市文化产业项目建设,支持重点文化创意项目开发和优秀作品创作。建立和完善城市文化产业公共服务平台,引导和推动城市文化产业发展。

(二)推动城市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和专业化发展。鼓励和引导各区加快优势城市文化产业门类集聚,壮大发展规模。继续加强对工业设计、工艺美术等特色城市文化产业集群的培育,加大对佛山民间艺术研究社、石湾美术陶瓷厂、佛山创意产业园等重点企业(园区)以及各区重点项目的扶持力度。同时,大力发展属于城市文化产业核心层的新闻服务、出版发行和版权服务、广播电视电影服务、文化艺术服务,构建合理的产业结构;加大投资力度,提高文化用品、文化设备及相关文化产品制造行业的研发和自主创新能力;拓宽城市文化产业的投融资渠道,完善产品流通机制,建立完整的城市文化产业链,确保产业链产值、利润的最大化。

(三)促进广佛城市文化产业同城化的发展。通过向广佛都市圈这一大市场提供文化服务,大力发展城市文化产业。如充分利用广佛轨道交通网的优势,大力发展文化产品的现代物流,使佛山市成为珠三角连接全国和海内外的文化产品贸易港。利用南海区毗邻广州的区位优势,大力促进数字化内容、工艺美术、民俗节庆、会展交易等现代文化服务业的发展,重点发展千灯湖金融高新服务区、桂城玉器艺术品交易市场等区域,打造佛山市城市文化产业领域承接离岸服务外包和在岸服务外包的重要基地。此外,以两地城市文化产业中介服务组织为纽带,促进城市文化产业的合作交流。

(四)进一步发挥本土文化资源的竞争优势。继续深化对本土文化资源的价值认识,拓宽历史文化资源利用途径,将文化资源的传承创新与产业开发紧密结合,探索符合佛山实际的城市文化产业发展道路,形成城市文化产业竞争优势。重点加大对陶塑、剪纸、狮头、香云纱染整技艺等产业发展空间较大的民间工艺美术项目的研究和开发,鼓励传承人或相关企业加大技术创新力度和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保持行业优势,争取市场份额。

(五)营造更加良好的城市文化产业发展环境。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形成管理、执法与监督相互配合、相互制约的管理体制,促进文化市场的繁荣发展,丰富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的供给。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培养成熟有序的市场体系,为经营者创造公平的竞争秩序。加强文化产品的内容监管,加大打击侵权盗版行为,净化城市文化产业发展环境。开展版权创新登记和保护工作,提升城市文化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发挥行业组织和中介机构在政府和相关城市文化产业组织、文化企事业单位、从业者之间的桥梁、纽带作用,加强行业引导、沟通协调和交流合作,促进行业自律,搭建整合优化产业资源、完善城市文化产业链的服务平台。

注释:

佛山支持产业政策发展 第3篇

文化产业在当今社会生活和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正在迅速上升, 在世界许多国家已成为重要的支柱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我国进入小康社会后, 群众的文化消费进入旺盛期, 据有关部门估算, 到2010年, 我国文化消费能力将突破万亿元。目前, 世界许多发达国家已经关注我国潜在的巨大的文化市场, 急于抢滩登陆, 时不我待。佛山是我国最早实行对外开放的城市之一, 经济发展速度和经济实力居全省乃至全国前列, 借助地处珠三角核心地带的区位优势, 佛山主动承接产业转移, 大力发展产业集群, 形成颇具规模与特色的区域经济和簇群经济。“十一五”期间, 佛山年工业总产值已超过万亿元, 经济发展实现了重大跨越。据不完全调查, 随着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的提高, 除了汽车、住房的消费之外, 佛山人对教育、旅游、文化品位、康体等的文化消费已成为热点和时尚。佛山还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 是中国粤剧的发源地, 著名的武术之乡、艺术之乡、陶瓷之乡、美食之乡。佛山的旅游资源丰富, 自然景观、人文景观以及人造文化游乐景观五彩缤纷、多姿多彩, 文化产业市场在佛山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

2 佛山市文化产业发展的现状和问题所在

近几年, 佛山将建设文化名城作为“产业强市、文化名城、现代化大城市与富裕和谐佛山”四大战略之一, 努力构建文化与市场相适应的文化体制, 通过组建佛山传媒集团, 成功举办了亚洲文化部长论坛暨第七届亚洲艺术节、琼花粤剧艺术节、武术文化节、中国陶艺文化节等系列活动, 城市内涵和品位得到了很好的提升, 促进了佛山市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2008年佛山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达10667亿元, 比上年增长22.5%;2008年财政收入达到4300亿元, 比上年增长15.4%;居民存贷款余额分别是5713.95亿元及3003.19亿元。科技创新工作取得新成效, 2008年全市省级高新技术企业达到500多家, 比2005年的357家增加了150家左右;各级企业工程技术研发中心280个, 比2005年增加60多个。教育事业取得新发展, 教育综合实力处在全省前列, 成为广东省教育强市。公共卫生体系建设进一步加强, 形成覆盖全市的公共卫生三级网络。竞技体育水平跃上新台阶, 群众性体育活动蓬勃开展, 可以说, 经过几年的努力, 佛山市的文化建设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为今后建设文化名城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然而, 如果把佛山的文化作为一个产业来看, 它并没有给这个城市带来比较理想的经济效应, 更没有形成一个产业链, 乃至一个产业群。例如, 佛山的旅游业之所以在珠三角地区发展缓慢, 其实不完全是没有旅游资源, 而是政府没有足够地给予注重建设和开发, 尽管也曾提出过发展旅游业的口号, 但还是没有真正去抓、去落实。2006年, 佛山市“十一五”规划中明确提出:“发展文化产业, 吸引社会资本进入文化领域, 推动文化与经济的进一步融合, 促进文化产业发展。” 市政府已经充分认识到文化产业对经济的推动作用, 发展文化产业, 将会是佛山经济再度腾飞的良好契机。佛山市委宣传部副部长马梓能表示:“发展文化产业是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贯彻广东建设‘文化大省’、佛山建设‘文化名城’的精神, 同时发展文化产业也是顺应世界潮流。”今后发展文化产业必须要有品牌意识、市场意识、产业意识, 要有一个清晰的思路, 一个全新的机制, 一套产业政策, 以及一个良好的运作方法。

3 充分认识发展佛山文化产业的地位和作用

美国著名学者约瑟夫·奈认为, 相对于政治经济的“硬力量”, 文化是一种“软力量”, 但是它对经济社会的影响力和渗透力却是持续不断的。各层面和领域的竞争, 包括产业竞争、经济竞争、体制竞争、政权竞争、国家实力的竞争在一定程度上都可归结为文化竞争。在大竞争时代, 文化之于一个国家或城市的重要性就如同知识和技能之于现代社会的个人一样。加快推进佛山文化产业的发展对于推进产业强市、文化名城、现代化大城市与富裕和谐佛山建设, 实现加快发展、率先发展、协调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文化产业作为三大新兴服务业之一, 怎样发挥推动佛山经济发展的作用, 怎样能够真正提升一个城市的内涵和品位, 怎样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消费需求, 需要我们很好地去了解、认识和认真地研究文化产业的内涵、核心和效应, 结合佛山市的历史文化背景和现状, 提出相应的对策以实现佛山市文化与经济、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的互相融合, 从而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

3.1 佛山经济发展水平已达到相当高程度

2007年全市工业总产值接近1万亿元, 生产总值3588亿元, 税收总额547亿元, 在GDP增幅上, 佛山以同比增长19.3%的速度, 成为前60名城市中GDP增速最快的城市。同时2007年佛山被评为中国两岸四地城市综合竞争力第9位城市。在2008年“中国大陆最佳商业城市”排行榜中, 佛山延续强劲势头, 首次挺进“十佳”的基础上, 排名升至榜单的第七位, 并成为广东省排名最靠前的城市。随着近两年全球性金融危机的爆发, 我们已看到:经济增长不能只靠工业一驾马车拉动, 必须另辟蹊径。以麦当劳“薯片” (饮食文化) 、好莱坞“大片” (电影文化) 和硅谷“芯片” (信息文明) 为概括的美国文化产业, 既是美国文化全球性扩张的急先锋, 也是美国经济增长的重要推手, 其产值已占到GDP的31%。西方很多学者认为, 21世纪经济发展的领头羊不再是制造业, 而是文化产业。今后佛山仅靠工业发展来推动经济增长还远远不够, 文化产业理所应当担负起拉动佛山经济增长的重任。

3.2 文化产业是佛山吸引高级有创意思想人才的强磁场

文化产品的形成是不同势力共同作用的结果。文化产业和形成它的各种因素之间的关系是一个金字塔, 处于金字塔顶端的是文化产业, 金字塔底部是由技术、经济和文化组成的三角。文化产业的发展需要技术、经济和文化的支撑, 反过来, 文化产业的大发展也会对经济、技术和文化产生新的需求, 拓展了“以知识和信息为资本”的生产空间, 从而吸引各种有创意思想的人才会聚佛山。

3.3 发挥文化产业强大的创造性将会直接构成佛山城市竞争力的主要来源

文化产业巨大的附加值及其对相关产业的带动作用, 将使整个佛山城市增值, 并以巨额利润吸引来越来越多的投资者, 而它所催生的城市新环境, 又将加快人流、资金流、物流、信息流的流动速度, 从而大大提升佛山城市的集聚和扩散功能。佛山文化产业发展还要注重传统和现代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发扬。近年来, 佛山把建设文化名城作为城市发展的战略目标, 结合城市发展的具体情况, 把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城市总体规划, 配合亚洲文化部长论坛暨第七届亚洲艺术节等大型文化活动, 有计划地重点建设或改造了一批现代文化设施, 如佛山新闻中心、顺德演艺中心、琼花大剧院等。目前, 佛山市图书馆和佛山市博物馆新馆建设也即将开始。这些文化设施不仅为佛山发展文化产业奠定了基础, 而且从整体上为改善佛山城市形象作出重大贡献。

3.4 旅游产业的兴起和发展将成为佛山文化名城的一大亮点

始建于北宋元丰年间 (1078—1085年) 的佛山祖庙, 是集佛山古代的陶塑、木雕、铸造、建筑艺术于一体的殿堂, 据传始建于北宋元丰年间, 是供奉道教崇信的北方玄天大帝的神庙, 名“北帝庙”。原建筑于元代末年被焚毁, 明初洪武五年 (1372年) 重建。之所以称为祖庙, 据载是因为“历岁久远, 且为 (佛山) 诸庙首”的缘故。清代广东四大名园之二顺德清晖园和佛山梁园, 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南海西樵山, 以及古迹市区孔庙、仁寿寺, 南海康有为故居, 顺德西山庙, 顺德李小龙纪念馆, 三水芦苞胥江祖庙、文塔, 高明文昌塔、灵龟塔等, 吸引着众多的旅游者。2004年1月, 佛山从25个候选景点中评出了佛山新八景。这新八景分别是:西樵叠翠 (南海西樵山) 、祖庙圣域 (佛山祖庙) 、清晖毓秀 (顺德清晖园) 、古灶薪传 (禅城南风古灶) 、花海奇观 (顺德花卉世界) 、云水荷香 (三水荷花世界) 、皂幕凌云 (高明皂幕山) 、南国桃源 (南海南国桃园) 。可见, 丰富的旅游资源对提高佛山文化名城的知名度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 对文化产业的发展更是一把双刃剑。

4 发展佛山文化产业相应的政策措施与对策建议

4.1 进一步转变观念

在过去, 文化行业是非生产性部门, 文化没有经济价值, 而且文化行业只能由国家花钱。文化行业不能赚钱, 不能成为产业, 这种观念应该转变。随着21世纪高新技术的发展, 文化艺术品可以大批量的生产和复制, 可以通过现代传媒技术在全世界迅速传播, 获得亿万观众, 同时可以运用现代经济管理方式和组织方式, 通过市场交换, 实现自身的价值。因而, 文化产业的迅速发展, 已经成为一股不可忽视的世界潮流。

4.2 加大政府对基础性文化的资金投入

一些基础性的文化投资, 如大型剧场、博物馆、艺术中心、培训机构、会展中心等, 这些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在文化产业的起步阶段作用尤其重要, 它可以凝聚人气, 推动文化产业迅速起飞。由于投资金额巨大, 主要以政府投入为主, 它不是为某一家企业去赢利, 而是首先着眼于降低公众消费文化产品的代价, 并打下一个基础, 让后来的企业或私人投资者可以从此起步, 进一步增加投入。因为大型机构有广泛的品牌效应, 是文化产业的中坚, 需要政府先期投入建设, 以凝聚人气, 推动文化产业迅速起飞。

4.3 研讨制定完善的文化产业政策体制, 创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求的文化产业经营体制和经营组织

通过广泛调研和深入的研究, 为市政府“十一五”规划提出相应的政策措施和建议。从政策上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 尽快制定快速发展和孵化文化产业的“游戏规则”, 借鉴发达国家在鼓励发展和孵化文化产业方面的经验, 因地制宜, 开拓创新;拓宽文化产业的运作范围, 鼓励多种经济资本进入文化产业, 繁荣文化产业;运用政策杠杆和经济杠杆, 鼓励有识之士进入文化产业, 创造更多就业机会和岗位;组织力量研究如何把高科技引入文化艺术领域, 开发新的产品, 加大文化产品的高科技含量。北大物理系甘子钊院士认为, 文化产品的高科技有很大的发展空间。科技含量高, 含金量也高, 从而提高文化产品的竞争力。建构文化产业风险基金, 滋养和孵化有发展潜力的、式样各异的文化产业具体形态。

4.4 佛山市要想新兴和发展文化产业, 必须建立一个完善的人才机制, 人才是制约一个地区文化产业发展的瓶颈

文化产业是由市场主体实施的, 以满足人们精神文化消费需求为目的的文化产品或文化服务的商业活动的集合。文化产业区别于其他产业关键点在于创造性和精神性, 所以要尽快实施发展文化产业的人才工程, 组建比如像文化产业的学院, 开设各种提高文化修养的培训班, 大批量培养各种层次文化产业专家, 经营管理人才和创新人才, 包括具有较高文化素质的旅游产业所需要的人才。

4.5 注重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和文化产业链的培养

文化产业是高文化含量、高科技含量的智能产业, 创新是文化产业发展的灵魂。只有有了自主知识产权, 产品的附加值才能体现。美国作为发达国家, 20世纪80年代在发展文化产业时就十分注意原创能力的培育和提高, 注重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 并在版权输出的同时开发产业链, 由此引领全球文化产业的发展。因此, 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 是佛山文化产业发展最紧迫的问题, 也是佛山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变“佛山制造”为“佛山创造”的关键。同时我们知道:文化产业要做大做强, 有持续性, 关键是在衍生产品的开发和生产上。谁的衍生产品开发成功, 谁就掘到了源源不断生产财富的“金矿”。佛山在粤剧、陶瓷、武术、民间工艺等方面历史悠久, 资源丰富, 并形成了一定程度的产业开发, 但在衍生产品开发上还很不够, 未能形成相关的产业链。以陶瓷工艺品产业为例, 佛山陶塑历史悠久, 声名远播, 尤其在创作上实力雄厚, 但多年来由于未能形成相关的产业链, 年产值仅一两个亿。目前我们的陶瓷工艺产业主要集中在陶艺品的生产上, 今后应该在衍生产品的开发上多做文章, 比如陶艺品的鉴定、拍卖、会展, 城市环境艺术产品的开发、生产, 陶瓷主题旅游的开发等。政府应对此制定一套完整的政策, 引导市场按产业链的方式发展。同时要加大执法力度, 并通过品牌的建设、商标专利权的保护, 来维护产业链的完整, 确保产业链产值、利润的最大化, 推动文化产业健康、稳定发展。

4.6 大力发展城市文化旅游业与保护现有的文化遗产

佛山支持产业政策发展 第4篇

佛山市政府副市长赵海表示,佛山市委市政府对环投公司的成立,寄予了厚望,希望将来成为国资系统的一个重大平台,通过这个重大平台的建设,把环境工作推向一个新的高度。

愿景:打造成为国家骨干环境综合服务商

佛山环投公司将立足佛山,面向华南,以“打造成为国家骨干环境综合服务商”为愿景,力争建设成为将投资、建设、运营、技术、研发、咨询服务融为一体,社会效益与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并重,可持续发展的大型环保公司。

该公司由佛山市水业集团负责组建。佛山市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和佛山市公用事业控股有限公司负责佛山环投公司的资产和行政管理,佛山市环境保护局负责业务指导和行业主管。

据介绍,今后该公司将对佛山的环保产业发挥战略引导、资金撬动、创新孵化的作用,承担长期性、复杂性、应急性的重大环境政策研究和跨区域污染治理以及环境污染应急处置等任务,致力于佛山重大环保项目的投资、建设与运营,并为政府和企业提供环保咨询、检测、“互联网+监测”、排污权交易、环保展览等相关服务。

计划:

近期将打造“四个一”平台

“我们公司近期将推进生活垃圾餐厨垃圾处理、建筑余泥处理、农村污水处理、‘互联网+监测’等多个环保项目,并积极打造‘一院、一会、一基金、一中心’四个平台。”佛山环投公司有关负责人说。

据介绍,“一院”为环境研究院,重点与国内外知名研究机构、科研院校合作,带动佛山本土化环境服务供给能力提升;“一会”为环境博览会,协助政府为企业搭建服务交流平台,助推本土企业的升级转型;“一基金”为环境治理和产业发展基金,积极吸收引进社会资本,参与佛山环保产业生态环境和治理项目的投资建设;“一中心”为排污权交易管理服务中心,为企业提供优质便捷的交易服务,促进排污权交易市场的健康、活跃发展。

意义:

推动佛山环保产业发展

节能环保产业是国家加快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是珠江西岸先进装备制造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佛山正在积极打造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中重点发展的六大领域之一。目前,佛山制造业面临转型升级,水、气、土方面的污染治理也迫切需要大量的资金、技术和服务,环保产业市场潜力巨大,预计今后30年将是环保产业发展的黄金时期,发展环保产业将有力促进佛山制造业转型升级,成为未来拉动经济增长的推动力。

据透露,佛山环投公司的组建,将有利于充分发挥市级统筹作用,有效整合各项财政资金,形成规模效应,撬动和引进金融资金、社会资本投入。有效解决单靠财政投入环境治理资金不足,融资难、融资成本高等问题;有利于强化区域统筹,打破以单个片区为单位的治理模式,采取打捆方式进行整体式设计、模块化建设、一体化运营,形成科学系统的治污体系;有利于通过企业化运作的灵活机制,为政府提供环境治理、环境管理方面科学、专业的意见建议,为本土企业提供持续优质的环境治理第三方服务;有利于充分利用佛山的制造业优势和环境治理的市场需求,通过搭建产业促进平台,吸引国际国内知名环保企业来佛山投资,发展环保产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Links

对如何发挥好佛山环投公司这个平台,赵海提出了“四个突破”和“四个定位”。

“四个突破”:一是在佛山环保项目、环保建设、环保产业发展方面起到统筹作用,佛山的环保建设需要“一个拳头砸出去,而不是一个手掌打出去”。二是在国家、省优惠政策利用方面起到资源整合的重要作用。三是发挥引领作用,吸引国内外知名环保企业来佛山投资,发展环保产业。四是能推进佛山环保产业的水平,为环境治理提供优质的投资运营服务。

“四个定位”:一是要与国内外重大环境研究院开展各种层面的合作;二是要打开思路,充分吸收社会资金;三是要与国内外各环保运营企业、环保展会公司合作,引进更多国内国际的环保高端技术、产品、产业。四是要在政府相关部门的指导下,做好排污交易中心的探索及政府资源的整合。

佛山支持产业政策发展 第5篇

为贯彻落实国家《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和市委市政府“两转型、一再造”的有关精神,增强新材料领域自主创新能力,优化材料产业结构,构建新材料产业体系,推进佛山新材料产业基地的建设,促进佛山市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和发展方式的根本性转变,特制订本规划。

一、发展环境

(一)基础与优势

新材料是指新近发展起来的或正在研发的、比传统材料性能更加优异的材料。传统材料经过组成、结构的重新设计,应用新的制备与加工技术提高性能后都可发展成为新材料。新材料产业是指主要产品是新材料及其延伸产品的产业,包括高性能结构材料、电子信息材料、新能源材料、新型功能材料、新型建材及化工新材料、纳米材料、先进复合材料、先进陶瓷材料、生态环境材料、生物医用材料、智能材料等产业。

佛山市已形成了以铝合金、不锈钢等金属结构材料为龙头,以电子信息材料、化工新材料、先进高分子材料等为代表,特色明显、优势突出的材料产业体系。该产业具有以下基础与优势:

一是发展基础雄厚,产业特色明显。家用电器产业、机械装备产业和材料产业是佛山市的三大支柱产业。据不完全统计,2009年全市涉及材料产业的工业总产值达到4500亿元(约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三分之一),规模以上材料企业740家,从业人员约133100人。佛山市新材料产业是依托金属制品、化工、纺织、机械装备等传统产业,通过技术改造逐步发展起来的。庞大的材料产业规模为新材料产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2009年新材料产业工业总产值达480亿元,相关企业250家。

佛山的材料产业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是全国最大的铝型材和建筑陶瓷材料生产、研发和营销中心;拥有全国最大的不锈钢制品生产、加工和营销中心;拥有全国最大的以包装膜、偏光膜和功能膜为代表的先进高分子材料研发和生产基地。截止2009年底,佛山市的铝型材产量约占全国的40%;陶瓷色釉料占全国的50%;不锈钢产量约占全国的35%;小五金产品产量占全国的20%以上;化纤产量占全国的16%,先进塑料管和薄膜产量占全国25%。电热及温控附件占产量全国40%,照明灯具产量占全国40%,LED液晶模配件产量占全国20%。二是同类产业聚集发展,品牌优势明显。专业镇是佛山材料产业发展的一个显著特色,拥有中国不锈钢名镇--澜石镇、中国陶瓷第一镇--石湾镇、中国铝材第一镇--大沥镇、中国模具重镇--容桂镇、中国纺织产业基地--西樵镇、中国五金加工基地--勒流镇、中国平板(液晶)显示基地--狮山镇等14个材料产业名镇。大企业领跑和名牌带动战略取得明显成效。到2009年末,佛山材料产业拥有中国驰名商标10个,为佛山市赢得“中国品牌经济城市”和“中国品牌之都”的称号做出了重要贡献。

三是研发基础较好,创新体系初步建立。佛山新材料产业拥有1个“国家火炬计划新材料产业基地”(高明区沧江工业园),2个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个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孵化器,20个广东省工程技术研发中心(包括铝材、汽车配件、建筑特种陶瓷、塑料稀土助剂、电缆工程等),16个市级工程技术研发中心(包括特种化纤、电子半导体元器、精细化工新材料、PVC材料、精密塑料模具等)。自2000年以来,佛山市累计申请材料领域发明专利581项,设立与新材料相关的博士后科研工作站8个。

四是区位优势突出,服务体系比较完善。佛山市交通发达,已经形成公路、铁道、河运和航空相互衔接配套的交通运输网络,有对外口岸15个,集装箱码头11个,产品可以快速直达国内外主要市场,在“广佛经济圈”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佛山市现拥有“华南(国际)物流钢铁交易中心”、“大沥有色金属交易中心”、“澜石(国际)金属物流交易中心”、“九江金属材料市场”等多个综合型、多功能的大型金属物流市场;拥有国家级产品质量计量检验站,省级不锈钢、铝型材产品质量监督检验站、南方纺织检测中心等多个权威材料检测机构。建立了一批为新材料产业服务的协会,包括不锈钢、铝型材、电子信息、医疗器械、机械装备、模具、纺织服装、五金及船舶等行业协会。

(二)瓶颈与挑战

一是产品结构不合理,多数处于价值链的低端。佛山市新材料和传统材料产品比例严重失调,产品档次较低,初级产品多,高附加值产品少。产值超亿元以上的材料企业中95%的产品为低端不锈钢、日用陶瓷、建筑铝型材、PVC管等传统产品,新材料产品的比重仅为5%。新材料产业链不完整,上下游不配套,缺乏高级别模具钢、高性能塑料母料、不锈钢板、原铝等原料制造企业,大部分原材料需外购,物流成本很高。

二是资源缺乏,能耗高,污染严重。佛山市属于资源相对缺乏地区,人均耕地面积只有0.027公顷,不及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半;人均水资源量2117立方米/年,水质性缺水问题日益突出;珠江三角洲环境容量已被过度占用,酸雨频率高达42%。佛山的能源自给率低,90%左右的一次能源、资源需外购。传统材料产业是高耗能产业,高于全市平均能耗。长期生产排放的污染物没有得到合理的处理和资源化利用。

三是自主创新能力差,高端人才缺乏。佛山大多数材料企业产品雷同、对高新技术的研发投入不足,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产品少。材料企业拥有的技术中心和工程研究中心仅占全市总量的7%和5%,缺乏国家级的材料企业技术中心或工程中心。2009年全市总的专利申请和授权数量超过了10000件,但发明专利仅占4%。新材料企业很少承担“863计划”、“科技支撑计划”等国家级的科技计划项目,很少获得国家级的科技奖励。

高层次创新人才不足,人才流失严重。2009年在佛山市材料行业工作的研究人员中硕士以上学历的不足1000人,“两院”院士和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为零。材料领域先后引进136名博士,但目前留在佛山工作的仅28人。

(三)需求与机遇

新材料的应用范围非常广泛,发展前景十分广阔,其研发水平及产业化规模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科技进步和国防实力的重要标志,新材料产业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首先,新材料产业是实现世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支撑。全球都在致力于研究和发展新材料并加大投入,美国把新材料列入《国防领域的研究、开发、实验及评估计划》,日本把开发新材料列为国家高新技术的第二大目标,德国将新材料放在9大重点发展领域之首。

其次,发展新材料是抢占产业发展的制高点。国家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为新材料发展带来机遇。新材料产业是我国未来重点发展的7个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珠三角地区的装备制造业、家电业、汽车产业等对佛山市的新材料产业有着巨大的需求,产业成长空间广阔。国家大飞机、高速铁路等重大工程的实施,也为新材料产业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从发展前景看,新材料产业将成为经济全球化下新一轮产业升级的制高点。发展新材料产业成为推动佛山市产业升级的必然选择。

第三,发展新材料是低碳经济的迫切需求。低碳经济一方面是要求发展太阳能、风能等新能源产业,另一方面要求对传统产业进行升级改造,这些都离不开相关新材料产业的支撑。佛山市正在实施的“3+9”特色产业基地中新型显示器件、白色家电产业、现代金属加工等产业急需低碳节能材料。佛山市有可能突破的低碳节能材料有:白光LED材料、有机发光材料、三维显示和FED材料、锂电池隔离膜、燃料电池材料、晶体硅太阳能电池、薄膜太阳能电池、高性能储能电池材料、稀土发光材料、稀土催化材料、PAN碳纤维、芳纶、聚乙烯等高性能纤维、轻质高强铝合金、耐热镁合金、变形镁合金等。

二、指导思想和原则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和市委市政府“两转型、一再造”的要求,围绕建设“国家新材料产业基地”的目标,以发展低碳经济、大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契机,以装备制造、平板显示、交通运输等产业对新材料的需求为牵引,以调整产业结构、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合理规划产业布局,实施集群化发展战略和产业链延伸战略,扶持目前以加工制造为主体的产业向技术环节、市场环节延伸,培育一批创新成效显著的新材料企业和公共技术平台,促进新材料产业跨越式发展,最终形成集技术研发、生产制造和产业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国家级新材料产业基地。

(二)指导原则

1.当前需求与长远发展相结合

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与先导,材料产业不仅是促进节能减排、应对金融危机和助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重要结合点,也是催生新技术和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支撑经济发展方式根本转变的重要突破口。

2.新兴材料产业与传统材料产业相结合

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在佛山经济整体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的过渡中,一方面要加速传统材料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另一方面更要注重新兴战略产业的引导和培育。

3.技术创新与市场牵引相结合

注重新技术引领和新需求催生两方面内容,在遵循产业创新规律,以新技术引领未来发展的同时,也要注重通过科学引导,以企业为主体,以应用促发展,协调发挥“创新推动”和“市场带动”两个驱动作用。

4.市场机制与宏观调控相结合

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科学规划新材料产业的布局,明晰政府与市场的作用,不断创新体制机制、优化发展环境,引导和扶持优势骨干企业,积极培育中小型创新企业,促进新材料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三、目标与任务

(一)发展目标

1.总体目标

抓住国家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机遇,把佛山市建设成为国家重要的新材料制备、研发和服务中心,进一步强化佛山市新材料产业的支柱地位,树立珠三角“新材料之都”的城市新形象。围绕高性能金属结构材料、先进高分子材料和电子信息材料等领域,建设三个全国有重要影响的产业集群;围绕化工新材料、化纤及其复合材料和高性能陶瓷材料等领域建设一批辐射全省的特色产业基地。培育一批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龙头企业,建设一批富有活力的创新和公共服务平台。

2.总量目标(1)到2012年,建成全国具有较大影响力的新材料产业基地,新材料产业实现工业总产值1050亿元,增加值280亿元;到2015年,新材料产业实现工业总产值1800亿元,增加值500亿元。

(2)到2012年,年销售收入超50亿元的企业4-5家;到2015年,年销售收入超100亿元的新材料企业2-3家,超50亿元的企业6-8家。

(3)把“国家火炬计划佛山新材料产业基地”建成国家级新材料产业基地,形成5-6个有特色的新材料产业集群,成为全国新材料研发和成果转化的中心之一。

(4)建设2—3个全国甚至全球范围内都具有较强辐射力的专业新材料物流市场,使新材料物流吞吐量达到1000万吨。

3.质量目标

(1)到2012年,工业和航天航空用铝材、特种不锈钢、新能源和显示器用高分子薄膜材料、功能陶瓷基板、抗老化色釉料、新型防水涂料、高强复合材料等高新技术产品产值达到行业总产值的10%以上;到2015年,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行业总产值的20%以上。

(2)到2012年,省级工程技术中心达30家;到2015年,在龙头企业技术中心的基础上,建设2-3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在健力宝富特容器、川东热敏、炜林纳等重点骨干企业建立省级技术中心或工程中心,使省级工程技术中心数量达50家。建设6个公共服务平台,重点企业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例超过6%。

(3)企业创新能力得到较大提升,年专利申请量达到1400件以上,装备制造、新能源、交通运输、节能环保和电子信息等关键领域材料研发和行业标准制定等方面取得新突破。

4.节能减排目标

加快建设新材料的循环经济建设(南海生态工业示范园)。开展清洁生产及三废的回收利用,减少污染和降低能耗,提高能源利用率,行业能耗指标达到国家标准要求。

(二)主要任务

1.创建一个国家新材料产业基地

依托佛山的区位优势、产业基础和研发能力,在高明“国家火炬计划新材料产业基地”的基础上,整合现有资源,创建一个国家新材料产业基地,大幅度提升高性能金属结构材料、先进高分子材料和新型电子信息等材料的研发和生产能力,为珠三角地区的装备制造、电子信息和交通运输等产业提供新材料支撑。

2.形成三大优势产业集群

重点发展高性能金属结构材料、先进高分子材料和新型电子信息材料等高技术产业,形成三大高技术产业集群。其中,高性能金属结构材料产业集群以高性能交通运输铝材、工业不锈钢、特种功能材料为拳头产品,覆盖禅城区、南海区、三水区等;先进高分子产业集群以功能高分子薄膜材料、高性能塑料管材、汽车工程塑料及助剂为拳头产品,覆盖顺德区、高明区等;新型电子信息材料产业集群以功能薄膜材料、电子功能材料、节能照明材料等为拳头产品,覆盖南海区、高明区、三水区等。

3.打造四类创新平台

(1)建设工程研究中心

加大对华南不锈钢技术创新中心、广东有色金属技术创新中心和广东五金技术创新中心等行业性技术创新中心的投入,完善其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在主要行业和骨干企业中新建2-3个国家级工程研究中心,积极申报“高性能金属结构材料国家工程研究中心”、“高性能陶瓷材料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和“光电显示材料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制订和完善铝型材、不锈钢等新材料行业标准,培养高层次工程技术和管理人员,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为区域内企业提供技术咨询服务,促进相关行业技术进步。将现有的佛山市节能电子照明、特种电线电缆、智能小家电、高性能铝电解电容器等市级工程中心提升为广东省工程中心。

(2)建立联合实验室 引导市工程中心联合省外科研资源设立联合实验室,如华南精密制造研究院。与中科院理化技术研究所共建工程塑料国家工程中心佛山分站、与中科院化学所共建高分子助剂研发中心、与景德镇陶瓷学院共建陶瓷色釉料研发中心、与比亚迪公司合作共建电池交换膜研发中心。

(3)完善公共检测平台

依托佛山市质量计量监督检测中心、华南不锈钢工程研究中心和广东省铝型材加工中心,组建金属结构材料检测和交流中心,新设立广东省五金产品质量监督检验站;依托佛塑集团、日丰集团、溢达纺织等企业联合组建高分子及复合材料检测中心;依托佛山照明、川东热敏等企业组建电子信息材料检测中心,进一步完善佛山市新材料产业检测评价体系建设。

(4)构建产学研创新联盟

鼓励新材料企业与装备制造应用企业、知名高校院所、下游新材料用户等联合建立产学研技术创新联盟,重点支持组建交通装备关键材料及应用、平板显示材料、节能照明材料、环保涂料、轻质复合材料、高分子功能膜等一批产学研技术创新联盟。依托联盟企业开展新材料及关键技术的联合研发,推动新材料产业高新技术的孵化与转化。

4.发展五区特色产业 在现有的五区材料产业基础上,错位发展,逐渐形成各区新材料产业的特色:

禅城区—重点发展与新材料产业配套的各类生产性服务业,包括新材料产业升级配套的公共创新平台,科技服务平台,联合实验室,技术贸易中心,展销和会展中心,职业培训基地。

南海区—重点发展高附加值、低能耗的新材料产业。建设新型电子信息材料产业园、高性能金属结构材料产业基地、循环经济产业基地,完善新材料产品检测基地。

顺德区—重点发展先进高分子材料、新型电子信息材料和新能源材料。

高明区—重点发展化工新材料、高技术化纤及复合材料和高性能陶瓷材料。

三水区—重点发展新能源材料、生物医用材料、高性能金属结构材料。

5.实施八项新材料工程

围绕佛山市重点发展的装备制造、平板显示、智能家电等产业对新材料的需求,实施以下八项重大关键材料工程:(1)重点发展高性能金属结构材料、先进高分子材料和新型电子信息材料;

(2)大力发展化工新材料、高技术化纤及复合材料和高性能陶瓷材料;

(3)积极扶持新能源材料和生物医用材料。

四、发展重点

(一)重点发展高性能金属结构材料、先进高分子材料和新型电子信息材料

1.高性能金属结构材料

重点发展交通运输用新型工业铝型材(石油钻井平台、集装箱、船舶制造、轨道交通车体、汽车用铝合金);积极开发轿车、化学化工、机械制造用不锈钢制品(排气管、海水淡化用不锈钢管、316L耐热不锈钢、抗菌不锈钢);特种金属材料(高导耐热铝合金导线、印刷线路板用高纯铜、包装用金属材料、新型耐磨五金等);家电、汽车等用高档彩绘钢/镀锌钢等。

攻克以下关键技术:节能环保型铝熔炼炉的开发与应用、高强铝合金大规格锭坯铸造技术、大断面铝型材模具设计及挤压技术、无铬化铝合金表面处理技术、不同类别铝合金分类回收及利用技术、节能复合铝合金型材、复杂薄壁型材模具设计及制造技术、大尺寸厚壁不锈钢管在线减径技术、不锈钢管快速分断技术、异型不锈钢的焊接技术、五金刀具表面长效钝化技术、新型模具材料制备技术、钢铁和有色金属等循环利用技术。

重点建设和发展一批有优势特色的产业园和中心,如禅城区澜石不锈钢创新中心、南海区大沥有色金属技术中心、丹灶镇五金产业园、顺德特殊钢产业园、南海区九江华南金属物流园、南海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

重点扶持一批发展潜力大、效益好的龙头企业:

铝型材行业:兴发铝业、坚美铝业、广亚铝业、凤铝铝业、银一百铝业、澳美铝业等。

不锈钢行业:宇航不锈、金兰集团、基业冷轧板、诚德特钢、百年卓越等。

其它金属:广东电缆、承安铜业、华鸿铜管、浦项钢铁、顺钢平板分条、珠江五金、阳晨厨具、健力宝富特容器等。

再生金属行业:汇美鸿发、北方光电等。

到2012年产值达400亿元,年均增速26%左右,到2015年产值达650亿元。在产值超亿元企业建立技术研发机构;创建国家级铝合金挤压和不锈钢工程中心,省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增加10个以上;起草或参与国家相关行业标准的企业达30家以上。佛山高性能金属结构材料发展路线简图如图4-1所示。

图4-1 佛山高性能金属结构材料发展路线简图

2.先进高分子材料

重点发展功能高分子薄膜材料(高档食品包装膜、锂离子电池和燃料电池用电解质隔膜、平板显示器用偏光膜、高分子量高拉伸倍率PAV膜、沼气池用密封膜、灯箱布膜、阻氦耐紫外臭氧老化膜等)、高性能塑料管材(采暖用高分子复合管材等)、汽车用工程塑料、高分子助剂(无毒抗老化橡塑助剂、食品包装材料用无毒助剂等)、高分子涂层布(低面密度涂层布、装备储运和伪装用多层复合轻质涂层布、PVC涂层布等)。

引进1-2家母料生产企业,克服产业上游母料缺乏的瓶颈。

攻克特高倍率双向拉伸膜、低面密度膜、高阻氦耐紫外臭氧老化膜、高效导电膜、无溶剂粘合膜等特种功能膜的制备技术,有机多孔膜上制备无机涂层,新型医用高分子材料的制备技术。

重点扶持佛塑集团、联塑科技、纬达光电、晨宝树脂、德冠包装、顺通聚酯、日丰集团、威仕达、明宝复合、聚菱燕、亿来、兆丰泰、冠龙、高明大洋、多能薄膜、易乐工程塑料等一批高分子材料龙头企业。到2012年产值达135亿元,年均增速31%左右,到2015年产值达230亿元。新增国家驰名商标4个、省级工程中心5个。

佛山先进高分子材料发展路线简图如图4-2所示。

3.新型电子信息材料

重点发展功能薄膜材料(ITO膜、ATO膜和OLED膜等)、高性能电子材料(无镉电工合金、封装材料、衬底材料、靶材、多晶硅等)、新型光电照明材料(LED芯片材料、稀土荧光材料、LCD平板液晶显示器及其配件材料)。

攻克低能耗半导体照明(LED节能灯)、高清平板显示器、智能家用电器、太阳能发电、光电转换材料等产品的制备技术;半导体材料的外延生长技术;大型ITO成套镀膜设备和大尺寸OLED真空蒸镀技术、高平整度和大尺寸玻璃基板制备技术。

重点扶持国星光电、中显科技、旭瑞光电、奇美电子、川东热敏、精密电工、彩虹、柯维光电、昭信、祥新电子等一批电子信息材料龙头企业,抓紧推进彩虹OLED、低温多晶硅AMOLED、昭信MOCVD等项目建设。推进广东(罗村)新光源基地建设。到2012年产值达200亿元,年均增速58%左右,到2015年产值达350亿元。形成一个以太阳能薄膜材料、节能照明材料等为主的产业集群。实现高清平板显示器和OLED平板光源的规模化生产,创建光电显示材料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佛山新型电子信息材料发展路线简图如图4-3所示。

(二)大力发展化工新材料、高技术化纤及其复合材料和高性能陶瓷材料

1.化工新材料

重点发展环保型涂料(水性涂料、自润滑涂料、荧光涂料、高分子弹性体防水涂料、高档汽车光亮漆)、绿色防水材料(喷涂聚脲、改性聚氨酯、聚氯乙烯、聚乙烯丙纶、聚碳酸酯材料)、环保型高档印染颜料及助剂、高性能纳米陶瓷釉料和有机硅单体。

攻克以下关键技术:氟碳涂料、聚脲涂料、聚氨酯涂料等环保涂料的制备技术;水性涂料快速固化技术;膨润土防水毯、聚氯乙烯、聚乙烯丙纶、聚碳酸酯等绿色防水材料的制备技术;印染污水无害化处理技术、有机硅改性技术等。重点扶持炜林纳、莱雅化工、嘉乐士化工、德美化工、神州化学工业、鸿昌化工、美涂士化工、华隆涂料、华润涂料等一批化工新材料龙头企业。

到2012年产值达120亿元,年均增速20%左右,到2015年产值达200亿元。佛山市化工新材料要在水性涂料、环保油漆、绿色防水材料等领域成为珠三角地区乃至全国的生产基地,新增省级工程中心3个。

佛山化工新材料发展路线简图如图4-4所示。

2.高技术化纤及其复合材料

重点发展高新技术纤维(高强耐高温芳纶、超高强聚乙烯纤维)、差别化纤维(差别化腈纶、功能性锦纶、聚酯涤纶、高强高模类纤维、耐高温或抗燃纤维、耐强腐蚀及特种功能纤维)、新型聚酯产品(纤维级聚酯、差别化聚酯、增粘切片、吸湿排汗聚酯纤维、PTT和PEN聚酯)、多功能复合和混纤技术涤纶产品(涤纶短纤维、POY丝、高档丝织、针织面料)、可再生和可降解生物资源产品(生物法多元醇、聚乳酸纤维、蛋白纤维及制品、再生多糖纤维、化纤环保助剂)、纳米材料改性高档功能面料和游艇用玻璃钢等复合材料制品。攻克高技术纤维、差别化纤维、高性能聚酯、中空纤维、纤维素纤维(人造纤维)等产品的制备技术;固相增粘技术和高强高模、低缩等功能性聚酯纤维制备技术;绿色纤维和再生纤维的制造技术;生物医用高技术纤维的制造技术。

重点扶持佛山化纤、溢达纺织、英威达、粤中高分子、宝达游艇、冠达复合等一批化纤及其复合材料的龙头企业。

到2012年产值达70亿元,年均增速16%左右,到2015年产值达120亿元。实现化纤及其复合材料产品升级,掌握差别化纤维、高技术纤维以及生物工程纤维的自主研发和生产技术。

佛山高技术化纤及其复合材料发展路线简图如图4-5所示。

3.高性能陶瓷材料

重点发展先进结构陶瓷(陶瓷辊棒、模具陶瓷、增韧陶瓷、超高温陶瓷、薄板陶瓷、蜂窝陶瓷、新型建筑卫生陶瓷等)、功能陶瓷(氮化铝基片、氧化铝陶瓷、氧化锆陶瓷、研磨体、自清洁陶瓷、陶瓷封装材料和生物医学陶瓷等)、高档家电陶瓷(陶瓷传感器、陶瓷过滤器、电磁炉用陶瓷等)。

攻克高性能工业陶瓷、电子陶瓷、生物医用陶瓷等先进结构陶瓷和功能陶瓷产品的制备技术;超大规格陶瓷薄板的成型和烧结技术;新型陶瓷窑炉设计及节能技术;纳米粉体分散技术;高耐磨耐热导辊制备技术和新型釉料的设计与开发。

大力扶持佛山陶瓷研究所、欧神诺、东鹏、蒙娜丽莎、新明珠、新中源、鹰牌、宏陶、博得精工等一批陶瓷材料的龙头企业。

到2012年产值达40亿元,年均增速17%左右,到2015年产值达70亿元。建立以生产高档装饰陶瓷、先进结构陶瓷和功能陶瓷为主的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有机结合的陶瓷产业集群。新建国家级先进结构和功能陶瓷工程研发中心。

佛山高性能陶瓷材料发展路线简图如图4-6所示。

(三)积极培育新能源材料和生物医用材料 1.新能源材料

重点发展绿色二次电池材料(大功率锂离子电池产品、聚合物锂离子电极材料)、太阳能转换材料(高性能、低成本的单晶硅、多晶硅、非晶硅、纳米晶二氧化钛、电致变色材料),积极培育风能与燃料电池关键材料。

攻克高性能金属氧化物的制备技术、高转换率光伏薄膜制备技术、耐高低温电池材料制备技术、大功率充放电技术、锂离子电池的安全性技术以及超级电容器集成技术,车载制氢和纯化技术。积极扶持佛山照明、中研非晶、柯维光电、中建材集团、纬达光电、凯盛科技、佛塑集团、广顺电器、爱康科技等一批新能源材料的龙头企业。

到2012年产值达70亿元,年均增速52%左右,到2015年产值达150亿元。在太阳能、风能等新能源产业的基础上,建立新能源材料研发基地。

佛山新能源材料发展路线简图如图4-7所示。

2.生物医用材料

重点发展血液净化耗材、抗菌导管和生物涂层导管(中心静脉导管,动脉导管鞘和不锈钢导丝等);积极培育第三类医用植入类材料(新型医用合金人工骨板、人工关节、手术器械等)、新型和新概念医用材料(药物控制释放材料、生物活性材料、介入诊断和治疗材料、可降解和吸收生物材料)。

攻克第三类生物医用植入类材料的生物涂层制备技术、表面处理技术、人体器官仿真及植入物的精密加工技术等。

积极扶持特种医用导管、百合医疗科技、东方医疗设备厂、广顺电器、勤联医疗、凯洋医疗、佛乙太、佛亿波、雅佛医疗、盛田医疗等医用产品的龙头企业。到2012年产值达15亿元,年均增速14%左右,到2015年产值达30亿元。佛山市生物医用材料应发展成为珠三角地区高附加值医用材料的研发和生产基地,逐步摆脱以低附加值产品为主的局面,掌握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生物医用材料的性能评价技术和表面工程技术。

佛山生物医用材料发展路线简图如图4-8所示。

五、发展措施

(一)创新管理模式

成立佛山新材料产业发展领导小组,由市政府分管领导任组长,由市经贸、发改、科技、国土、信产、高新委等有关部门担任小组成员,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经贸局,为新材料产业的发展提供政策保障和协调服务。

成立新材料产业咨询专家委员会,负责新材料产业发展规划和科技项目指南的制定、产业与科技项目评审、成果鉴定和项目推荐等,对新材料产业化的项目进行评审,对企业和行业协会进行技术指导和咨询,为政府决策提供技术咨询服务,协助政府引进新材料产业项目和人才。以骨干企业与国内重点高校与研究院所(中南大学、华南理工大学、中山大学、广州有色金属研究院等)为龙头,成立若干个新材料产学研联盟,实现科研资源的共享,促进新材料产业的关键技术研发、推广、应用和转让,组织申报国家和省级的重大科技项目等。利用高校、科研单位的检测和分析设备,建立资源共享和协作机制,为新材料企业服务。

(二)优化区域布局

通过土地投放、园区规划、投融资方式、人才引进、项目扶持、税收优惠等政策的实施进一步优化产业布局,促进生产要素的流动。佛山市新材料产业区域布局如图5-1所示。

禅城区—重点发展与新材料产业配套的各类生产性服务业,建设新材料产业的展销中心和教育培训基地;建设科技型中小企业孵化基地,促进新知识和高新技术的转化;打造高新技术转化和交易平台,推进新材料技术贸易中心,展销和会展中心,职业培训基地的建设;建立现代物流中心,推广智能化物流管理,实现物流业的低碳经济发展。

南海区—建设新型电子信息材料产业园、高性能金属结构材料、循环经济产业基地,完善新材料产品质量检测基地;结合龙头企业的工程研发中心,建设科技创新联合实验室;推进南海科技创新城建设。顺德区—重点发展先进高分子材料、新型电子信息材料和新能源材料,建设新材料产业中试和应用基地,建设智能家电和材料研究中心。

高明区—深化“国家火炬计划新材料产业基地” 和“中科院高明区新材料中心”的建设,重点发展化工新材料、高技术化纤及复合材料和高性能陶瓷材料。

三水区—重点发展新能源材料、生物医用材料、高性能金属结构材料,积极引入高新技术成果,进行环境友好型新材料工业园试点工作。

图5.1 佛山市新材料产业布局图

(三)加速人才培养

依托佛山大学,与国内外知名高校合作,创办佛山大学材料工程学院,或创办佛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或佛山理工学院,积极建设人才培养基地,加速培养本地人才,开展学历教育和非学历的技能培训。积极引进高端人才,鼓励高新技术企业增设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吸引更多高层次人才。与广东及全国的知名高校建立更坚实的产学研联盟与研发机构。

(四)推进平台建设

建设各类创新科研平台,强化技术支撑。建设国家级工程研究中心,支持省级企业技术中心申报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争取获得国家创新能力建设重大专项的支持。整合龙头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资源,组建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与国内外科研院所和大专院校合作,建设一批新材料联合实验室,力争使这些实验室成为省级工程实验室或重点实验室。

建设高水准公共检测平台,建设金属结构材料分析检测中心、高分子及复合材料分析检测评价中心、新能源材料及化工新材料分析检测评价中心、陶瓷材料分析检测评价中心、建筑材料分析测评中心、发光和显示材料及器件分析检测评价中心等。

以龙头企业为核心,联合省内外高校和科研院所组建一批产学研技术创新联盟;增设企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引进更多的博士后科研人员来企业从事科研工作,努力提高企业的研发与创新能力。

(五)加大扶持政策 积极规划和鼓励新兴材料产业发展,出台各项政策引导新材料产业快速发展。重点关注新材料龙头企业在发展中遇到的问题,落实“一企一策”制度。加大中小企业扶持力度,引导和激励大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

统筹佛山市经济科技专项资金,每年安排一定资金,设立佛山市新材料产业发展导向资金,引导投向符合佛山市新材料产业发展规划的高端产业,重点支持关键领域及新兴产业的项目。对本地企业承担的国家、省重大项目,给予配套资金支持。加快建立以市、区两级财政投入为引导、企业和社会投入为主体的多元化新材料产业发展投入机制,加大财政对企业自主创新的扶持力度。完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引导资金使用规则,大力发展孵化资金,支持技术成果转化。

贯彻落实国家、省对企业的增值税转型、研究开发费税前扣除等各项税收优惠政策,对引进的新材料项目实施倾斜政策。对全市行政收费进行清理,通过报纸、网络等媒体定期公布收费目录,进一步规范收费行为,减轻企业负担。

设立人才引进资金,鼓励企业引进博士和博士后人员,解决高层次人才的住房及家属就业问题。

加快推进与广州的同城化发展,按照广佛一体化来布局新材料产业发展,通过错位发展、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构建新材料产业发展合作共赢格局。佛山的高性能金属结构材料、先进高分子材料、新型电子信息材料等产业要加强同广州的合作,联手打造世界先进制造业基地和新材料生产基地。同时,发挥区位优势,利用广州港口、机场、铁路站、科技、人才、资讯、消费等资源为佛山新材料产业发展服务。

借助粤港澳经济圈快速发展的契机,进一步加快新材料产业与香港、澳门的融合,充分利用香港在金融和贸易方面的优势和地位,使之成为佛山市新材料产品走向世界的窗口,同时,佛山在新材料产业方面也要成为港澳的广阔腹地,成为其新材料及其加工制造业的坚强后方。

以市场为导向,重点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市场占有率高的新材料龙头企业和驰名产品,带动优势产业发展。梳理和推广一批驰名商品,重点从产品品质、市场定位、品牌文化、标准化及品质保障、品牌形象等方面,加强现有品牌内涵的提升和市场推广。推动企业把佛山品牌产品的标准转化为国家标准或国际标准,鼓励品牌企业商标在国外注册。

探索通过集体商标的形式,发挥新材料产业名镇效应,整合区域品牌,减少区域内无序竞争,增强区域整体竞争力。推动不锈钢、铝合金、高性能陶瓷、高分子材料等区域品牌建设。积极探索区域品牌发展模式,支持更多特色优势产业以“地理标志”方式进行商标注册申请。

(六)完善服务体系 鼓励金融机构开展知识产权质押及股权质押融资,建立风险分担机制。支持企业上市融资,引导企业通过发行公司债券、企业债券、中期票据、信托产品、短期融资和租赁、股权融资、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等方式筹资。积极发展私募基金、中小企业互助担保、中小企业集合债券,推动高新园区内非上市股份公司进入证券公司代办股权转让系统。加强银企沟通,积极争取银行的支持,与银行签署授信协议,组织企业与银行对接落实协议融资项目。在企业与银行机构之间逐步建立信息沟通机制,促进融资合作。搭建银企交流平台,通过召开银企衔接座谈会、银企合作洽谈会等多种形式,促进银企衔接,拓展企业融资渠道,扩大银企合作空间。

建设绿树成荫、鲜花盛开、适宜创业和居住的生态城市。加大环境综合整治,强化对绿地、水系、生态保护区的保护,提升城市发展的承载力,推进主要产业园区的配套设施建设,如公共道路、公共交通、医疗机构、超级市场等的建设。

文化产业发展的财税政策支持 第6篇

内容摘要:文化产业政策是国家产业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文化产业”为政策对象的产业政策。它的发展离不开财税政策的支持。只要政府干预得当、政策设计得当,就能够有效的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

关键词:文化产业、财税政策、政府职能

当今时代,人类社会已经进入全球化发展时期。经济全球化步伐加快,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综合国力竞争日益激烈,知识经济时代已经到来,人们面临着一场新的知识价值革命和一场深刻的文化变革。在这大悲背景下,文化产业作为知识经济时代以满足人类精神文化生活需要为目标的新兴产业,正以其附加值、高价值、高关联值影响着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特殊作用表现出了更多的关注,文化实力已经成为综合国力的只要内容,文化产业发展已经成为当今世界的新型战略课题。

一、文化产业的概念:

“文化产业”(Cultural Industry)这一概念最早是由法兰克福学派于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提出的。他们主要从批判的角度理解“文化产业”,认为文化产业是商业资本对大众娱乐和媒体的垄断,其本质是资产阶级实行意识形态控制的重要手段。目前,对于“文化产业”比较权威的定义主要采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蒙特利尔会议上的定义:将“文化产业”定义为“按照 工业 标准生产、再生产、储存以及分配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一系列活动”,是以文化产品和文化活动为主体对象,从事其生产经营、开发建设、管理服务的第三产业。

二、文化产业与财税政策的关系

(一)文化产业的发展离不开财税政策的扶持

1政府每年通过财政支出,采用担保、贴息、鼓励、资助等形式支持文化产业的发展,不断扩大专项资金数额。如果没有财政,那么政府就不能更好的实现这项职能。因此说文化产业的发展离不开财税政策的扶持。

2对于文化产业的发展,政府通过调整文化产业的税收政策,对文化产业涉及到的税种,在政府的职权范围内给予税收优惠。如:新办文化企业3年内免征

1企业所得税;试点文化集团的核心企业对其成员企业100%投资控股的,可合并缴纳企业所得税;对在境外提供文化劳务取得的境外收入不征收营业税、免征企业所得税;对列入政府鼓励范围的文化企业,凡符合国家现行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政策规定的,可享受相应的税收优惠政策;对从事信息服务业的企业,可享受信息服务业有关优惠政策;公益性单位等举办文化活动门票收入免征营业税。对公益性青少年活动场所暂免征企业所得税等。

3文化产品具有公共产品属性,而这一公共属性产品特性,决定了市场难以实现最优供给,政府需要对文化产业进行分类指导,包括通过财政投入,保护文化资源,扶持公益性服务部门,引导、鼓励社会各方面参与兴办民营文化产业并对公益性文化产品的生产和经营给予必要的扶持。

(二)文化产业推动财税政策的发展

1发展文化产业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强大动力,它作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与政治文明建设的重要结合点。是构建和谐社会不可分割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是加快小康社会建设的重要推动力。从而推动财税政策的发展。

2发展文化产业是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有效保障,国名经济发展了就能够是财政收入的增加,因此文化产业推动财税政策的发展。

三、现行文化产业财税政策存在的问题

(一)对文化产业的投入资金不足,造成了文化现有的现有资金短缺,虽然与前些年相比,经营性单位的资产负责有所降低,但仍然很高

在西方发达国家,政府非常重视财税政策对文化产业的扶持,这是他们文化产业发达的重要原因之一。而我国文化产业的财政税收政策虽然也在不断鼓励投融资主体进入文化产业领域,但力度不够,对投资者没有足够的吸引力,不能有力地引导资金流入到文化产业领域并制约文化产业发展,导致资本向文化产业投入的不足,进而影响文化产业发展进程。

(二)文化产业的发展财税政策配套不够完善

其一在税收方面没有适当合理的实行和减免各种相应的税收政策,如对公益性文化企业事业单位进口物品、广播、影视、新闻出版发行及国家重点扶持的文化行业及给予减免税政策.其二在财政方面没有合理的发挥中央财政的导向性和示范性作用增强对文化

产业发展的宏观调控能力的宏观调控能力.如,对新兴的和创新型的文化产业项目实行低息或贴息贷款,促进文化产业迅速发展;建立文化采购制度,通过不同文化单位平等参与竞标来提高公共支出效率,促进文化管理体制改革创新.四、财税政策促进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建议

(一)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力度

文化产业的发展需要稳定的资金投入,所以要进一步加大国家财政的文化经费投入,改进投入方式、调整投入结构,在预算安排上要“尽可能达到总体事业经费的合理比例,集中有限的财政资金,确保重点公共文化服务的提供和优质文化产品的生产” 形成稳定的经费保障机制,确保对文化建设的财政投入逐年增长。同时,强调支出重点:一方面要增加对公益文化事业和文物古迹保护的经费投入,推动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承,提高人民群众的文化素质;另一方面要加强基层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满足人民群众基本文化生活的需要。,(二)政府应进一步加大对文化产业实行税收优惠政策的力度

其一要继续实行文化系统内的税收返还政策,对文化艺术、新闻出版、广播影视、音响、文物等部门上缴的税收和利润,在财税、审计部门监督下,由同级财政部门返还给同级文化主管部门,设立各种文化基金或专项资金集中用于扶持优秀的、民族的、传统的和高层次的文化事业或补充重大的节日文化活动和大型文化活动经费的不足,奖励做出突出贡献的文化工作者和集体,以及抢救和保护遭到破坏、濒临消失的传统文化等。

其二要实行相应的税收减免政策,在继续执行文化企业特种经营的减免税政策的基础上,对公益性文化企业事业单位进口物品、广播、影视、新闻出版发行及国家重点扶持的文化行业及给予减免税政策。如对科研机构、公共图书馆、博物馆、艺术表演团体等非营利或微利单位进口必要的设备和相关文献资料等,应列入海关进口免税范围。

同时为了调整文化产业结构,引导财政资金流向,可对不同种类的文化产业和不同社会效应的文化产品以及文化服务实行差别税率。

(三)综合运用各种财政优惠政策

其一在加大对文化产业财政投入力度的同时,也要综合运用财政补贴、转移支付、政府采购等手段,发挥中央财政的导向性和示范性作用增强对文化事业发

展的宏观调控能力。如,对新兴的和创新型的文化产业项目实行低息或贴息贷款,促进文化产业迅速发展;建立文化采购制度,通过不同文化单位平等参与竞标来提高公共支出效率,促进文化管理体制改革创新,加快文化事业单位转换内部机制;对优秀的、国内外市场前景广阔的文化服务商品的生产和经营给予财政补贴;投入一部分财政资金并吸引社会资金组建文化产业再担保基金,解决政府为贷款担保优惠的融资瓶颈问题;与企业建立技术联盟,促进文化产业共性技术开发等。

其二发展文化产业专项基金,我们可以借鉴韩国在设立文化产业政府发展基金上的成功经验,在已有的全国艺术科学规划课题基金、文化科技项目基金、宣传文化发展专项资金等专项基金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财政投入力度,有计划、有重点、有规划的设立各种文化产业发展专项基金,以财政划拨、专项奖励等转移支付的方式积极扶持民间文化经营主体的发展,保障文化产业的主导行业和重要产品的资金支持。同时,针对部分文化行业或项目资金回收周期长、经营风险大、民间资本投资积极性较低的特点,可以运作文化产业专项投资基金,运用国家宏观调控的导向功能,以国家参股等形式吸引社会资金参与文化项目,从而培育文化产业的民间投资主体。

参考文献:

1.董为民,《国化文化产业现状、发展措施与经验》。2006.6

2.谭丹,《论我国文化产业科技竞争力的提升》。2009.43.韩慧、吴江,《促进文化发展的财税政策研究》。2010.3

4.马国强,《进一步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税收政策选择》。2008

上一篇:新员工试用期总结简短下一篇:安徽施工员考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