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翻译英语的认识

2024-05-14

对翻译英语的认识(精选6篇)

对翻译英语的认识 第1篇

TO Success Opportunity or hard-working?

Every body wants to succeed. But when it comes to the question that which factor leads to success, opportunity or hard-work, different people will offer different answers.

Some people think that opportunity is the first factor leading to success. They hold the idea, as a proverb saying, “Man proposes, god disposes”. Because almost all successful people have good luck and have caught their valuable opportunities, they believe that opportunity is a leading condition of the success. If seizes and makes the best use of opportunity available, one can succeed surely. In summary, to them, chances and lucks play the most important role on the road to success.

However, others maintain that “no pains, no gains” .Without exerting oneself, one could never expect to achieve success in no matter what one is doing. As is known to all, there is no royal road to the summit of success. One is likely to succeed only when one has worked with whole-hearted devotion and perseverance. Those who are lazy, sloppy and indifferent to their work, those who never concentrate on work will definitely end in failure. On the whole, as far as they are concerned, hard-working is the decisive factor to success.

In my view, both hard work and opportunity eventually matters. They are inseparable from each other, and put together, they make a great success. Hard work is to luck what fish is to water, and can be seen as an interior precondition of success. It lays the corner-stone for building a house while luck serves to cement it, to make the building bricks adherent to one another. They are the twins that contribute to success together. They are the factors from within and without respectively. We must work hard, make efforts and get prepared. When opportunities come, meet and make full use of them. Only in this way can we succeed one day.

成功:机遇还是努力工作?

每个人都想成功。但当涉及到哪些因素导致成功,机会和辛勤工作,不同的人会给出不同的答案。

有些人认为机会是第一个成功的主要因素。他们认为,作为一个谚语说,“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因为几乎所有成功的人都有好运气,抓住宝贵的机会,他们认为机会是成功的主要条件。如果抓住和充分利用机会,一定可以成功。总之,对他们来说,机会和运气在成功的道路上扮演最重要的角色。

然而,另一些人则认为“没有痛苦,就没有收获”。没有发挥自己,没有人能指望取得成功,无论你在干什么。众所周知,没有捷径成功的首脑会议。一个成功的可能只有一个曾与全心的奉献精神和毅力。那些懒惰的,草率的和对他们的工作,那些不专心的工作一定会失败。总体上,就他们而言,勤奋是成功的决定性因素。

在我看来,都努力工作,最终事情的机会。他们互相离不开,放在一起,他们让一个巨大的成功。勤奋是好运什么鱼是水,可以视为一个内部成功的前提。它奠定了基础,为建设一个房子虽然运气用于水泥,使建筑砖块附着到另一个。他们是双胞胎,一起有助于成功。他们是从内部和外部因素分别。我们必须努力工作,努力做好准备。每当机遇降临,达到充分利用他们。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有成功的一天。

对翻译英语的认识 第2篇

翻译是文化的跨文化交际,一种语言的文字是语言符号,而附着于这种语言文字之上的非语言符号便是文化。翻译便是将一种文字符号转换为另外一种文字符号的过程,但是翻译不仅仅是要替读者解读原文的语言符号,而且还必须破解原文的非语言符号也就是文化内涵,所以只有深刻细致的了解一个国家的历史、文化、传统、风俗习惯、生活方式以至生活细节,才能正确理解和准确讲语言的文化底蕴表达出来。

翻译的分类论述的内容杂而多,包括口译和笔译,口译又包括交替口译、同声传译、耳语传译等等。

翻译按方式来分,有汉语译成外语和外语译成汉语两种。翻译按翻译客体性质或文体分,可分为:文学翻译和非文学翻译。文学翻译强调文学作品文本的艺术审美与文学欣赏,风格、价值观和思想,再显的是原文作者的精神活动和语言艺术美,这些文学作品包括诗歌、小说、戏剧、故事、叙事文学、散文等;非文学翻译涉及的内容和学科知识十分广泛,强调的是现实世界中的知识、事实、事件和信息,再显的是实用性事实、信息的交际性和功能功利。翻译按翻译工具形式来分,可分为:口译和听译、手语翻译、视译和笔译;口译是一种促成分属不同语言的人们有声言语交际活动,口译与笔译相对,按传送方式分为同声传译、交替传译、耳语传译;按场合和内容可分为外交口译、技术口译、学术口译、工程谈判口译、会议口译、陪同口译、法庭口译、媒体口译、商务口译、社区口译;按就工作性质而

言,口译可以划分为外事翻译、军事翻译、商贸翻译、医学翻译、联络翻译、会议翻译、法庭翻译、技术翻译、展览翻译、导游翻译、生活翻译等;听译主要针对在听力理解的基础上,利用短时记忆和简要的笔录进行即时翻译;手语翻译可分为手译、口译和手语手译三种类型。手译是把健听人的口语翻译成聋人手语传达给听力障碍的人。手译一般用在谈话、开会、讲课、新闻联播等场合。口译是把聋人的手语翻译成健听人的口语和书面语。口译一般用在聋人作报告、聋人企业家的业务洽谈、座谈会等场合。手语手译在使用两种不同手语的聋人之间把一种翻译成另一种,如将中国手语翻译成美国手语等;视译是指同传译员拿着讲话人的发言稿,边听发言、边看原稿、边进行同声传译。需要注意的是口译、听译、手语翻译和视译均不属于本书探讨的范围。翻译按翻译主体来分,可分为:人工翻译、机器翻译、机器辅助翻译、人机交互翻译,以及网络辅助翻译 等;人工翻译主要是指译者借助工具书,利用一定的翻译知识和技巧完成翻译的整个过程;机器翻译,又称自动翻译,就是利用机械(主要是计算机)按一定程序自动进行自然语言之间的翻译过程,它主要是建立在语言学、计算机科学技术、自动化技术和数学等多门学科基础上,可以分为:语料库辅助翻译、读者型机器翻译、作者型机器翻译;机器辅助翻译,或称计算机辅助翻译,是指“译者运用计算机程序部分参与翻译过程度一种翻译策略” 它利用计算机软件和翻译记忆技术来实现翻译过程,计算机辅助翻译根据辅助工具还可以分为:电子词典翻译和软件辅助翻译等;网络辅助翻译,也称在线翻译,主要是指

利用互联网资源、在线词典和编程、协议完成翻译的一个实时查询、浏览、翻译系统;等等,还有很多分类。

在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的今天,翻译也越来越重要,但是翻译的目的是什么?翻译不仅仅依靠语言学,因为第一翻译不单单是甚至并不主要是语言的过程,第二,语言还没有提出真正针对翻译困难的问题,因此,翻译也是一种有目的的行为,译者应该按照目的的指引,考虑一切与翻译有关的因素,从而选出最适合的翻译方法,使得译文达到预期目的,也就是说,翻译行为所要达到的目的决定整个翻译行为的过程。

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日益加强,中西方的交往与联系日益密切,因此翻译者本人对文化知识的掌握是非常重要的,甚至这对推动经济发展也有一定的积极作用。本文就词汇翻译、短语翻译、句子翻译等方面分析了文化知识对其的影响,旨在说明英语翻译与语言所反映的文化是密不可分的,进一步强调翻译者的文化常识在翻译工作中的重要性。

翻译的过程绝不是简单地把一种文字直接转换成另一种文字,它是一个复杂而又曲折的过程。首先要反复研读原文内容,弄清原文题材、文体、作者写作态度和作品主旨,并借助词典弄清楚那些不太熟悉的诸如人名、地名、历史事件名称。科技术语的翻译方式等。不能一拿到原文就下笔翻译,因为准确的翻译必须基于对原文的正确理解基础之上。不研读原文便下笔翻译必将会产生以偏概全、译文不自然、欠通顺、前后不统一的错误。接着根据原文作者的思想,揣摩译文中

将要采用的句型,选定译文与原文句子类型相近的句子结构,确定句子基本框架后,初步完成译文,还要运用翻译过程中常用的增删词汇、转换成分等技巧和手段,并使其与原文的韵味基本相同,最后检查译文是否有错误。

对语法翻译法的再认识 第3篇

1. 从语法翻译法到交际教学法。

语法翻译法, 也称翻译法, 历史上曾是欧洲中世纪学习古希腊文和拉丁文所采用的教学法。当时人们学习这两种古典文字的目的主要是阅读古代文献, 没有机会或者没有必要进行言语交际, 所以学习的重点就放在对字、词、句和篇章的理解上, 而理解的方法就是通过母语对其进行一对一的翻译, 并在充分理解和掌握语法规则的基础上进行语句的生成。中国的外语教学可以追溯到1862年的京师同文馆。当时的外语教学中, 语法翻译法就已经开始广泛运用, 并作为外语教学的主要方法。从低年级的“浅解句子、练习句法、翻译句子”, 到高年级的“翻译选篇、翻译公文、练习译书”。这种教学方法一直主导并支配着中国的外语教学, 一直到20世纪40年代以后才逐渐被直接法、对比法、视听法、听说法、认知法、功能法和现在比较流行的交际法等其它教学法所“淹没”。翻译法的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阅读和翻译古典文献和模仿范文进行写作的能力。因此在教学中注重系统地讲授外语语言知识, 尤其是词汇的分析讲解、语法规则的学习和在此基础上的模仿造句、句子成分的分析和句子类型的辨析运用。讲解的方法就是示范和演绎, 要求学生能够记忆和运用语法规则。课堂上以教师为主, 向学生灌输;教师是课堂的中心, 是知识的传授者, 学生少有提问和交流的机会。教学语言和学习的对象主要是文学语言。课堂教授强调外语和母语的对译。在这个教学理念指导下培养的学生, 阅读能力、翻译能力和写作能力都较强。但因语言交际的机会少, 人们产生误解, 以为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培养的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和听的能力较弱。“哑巴英语”现象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而这一点也成了语法翻译法遭到人们诟病并竭力否定的主要原因。随着现代语言学的发展, 尤其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行为主义和结构主义理论的影响, 交际理论的传播, 二语习得理论得以长足发展, 新的教学法理论得到广泛的推广使用, 尤其是“听说领先法”、“直接法”、“情景教学法”、“交际法”等方法。这些方法名称不同, 但共同点却是基本一致的, 即强调语言的运用, 强调语言的交际功能, 将听、说放在第一位。语言教学的媒介是日常生活中的口语。开始在基础阶段做大量的口头句型操练, 然后在此基础上才见到课文。忽视或忽略语言基本规则的学习和把握。强调学生在语言学习中的中心作用。要求教师只是引导学生。教师开始重视在课堂上创造不同的情境, 帮助学生理解和使用语言, 课堂上教师一言堂的传统教学模式逐渐被学生参与的不断增多所打破。所以才有了“I am not a good teacher.I am just a...”之类的观点。其中著名语言学家温德尔·约翰森还提出过一个比较过激的观点, 他说:“看起来好像是, 教英语的老师教得如此之差的主要原因是他们教语法教得太好了。”他甚至还认为, 经过教学以后语法意识特别强的学生, 不一定能讲出或写出地地道道的英语。

二、交际教学法的困境和误区

交际教学法的出现, 是有其明确的针对性的。在直接法的基础上分出了情景教学法和听说法, 又在这二者的基础上合并而成交际法。首先它是针对生活中的实际语言交际而应运而生的。语言的基本功能就是交际, 而交际的最基本表现形式就是能听得懂, 讲得出。交际法等现代教学法理论在这个方面是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的。其次是现代语言学的推动。尤其是二语习得理论。再次是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参与性和积极性, 学生的学习兴趣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交际法等现代的外语教学方法对教师的要求比较高。比如要谙熟目的语, 有一定的目的语的语言环境和氛围的熏陶。对教学设施的要求也比较高, 比如要小班化教学, 班级的规模一般要控制在20人以内。而现在的外语教学, 因为教学规模的不断扩大, 班级都在40~50人左右。即使是英语专业教学班也多在20到30人之间。教师很难开展这些需要与学生进行一对一操练的教学方法。

交际法对教师课堂实践的要求已经远远超过了语言学理论的范畴, 它要求教师深刻地认识到语言学习不仅是对语言知识的理解和对语言结构的分析, 更重要的是语言在不同语境下的运用;它需要教师具有更多的语言知识以外的能力来实施教学, 根据学生的能力和特点调动学生积极运用语言、学习语言。交际法等新的教学方法的提出, 是把语言研究的成果不加区别地植入了语言教学, 尤其是外语教学。要区别作为外语的英语教学 (EFL) 和作为第二语言的英语教学 (ESL) 的差异。这两者在方法上是有较大差别的。作为外语的英语教学, 要恰当地利用母语的媒介作用。而作为第二语言的外语教学, 因为有良好的外语学习氛围, 宜于开展诸如直接法、交际法、听说法等强调语言环境的教学方法。

三、对语法翻译法的再认识

1. 语法翻译法是各种教学法的基础。

语法翻译法是其它一切教学法的基础。因其是最古老的教学法, 所以在生发新的教学理念和方法时难免就成为了“攻击”的靶子。语法翻译法强调的是语言基本知识的学习和训练。只有掌握了一定量的语言知识、语言规则以后, 才能进行模仿训练, 并进而培养运用能力。翻译对语言教学有着重要的意义。其一, 翻译可以有效地描述和比较母语与外语的结构和体系, 揭示出两种语言在形式上的对应关系;其二, 翻译可以在比较和描述过程中研究各种等值关系的概率, 揭示语言之间的差异。语言之所以为语言就在于它的系统性, 而系统性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在它的语法结构上。语法和词汇是交际的源泉。离开了对词汇的深刻理解和精细把握, 离开了对语法规则的熟悉和熟练, 交际能力就成了无源之水。

2. 语法翻译法是实现各种教学法的有效途径。

语法翻译法可以有效化解教学中的难点, 帮助学生精准把握两种语言的特点和差异。正如著名语言学家F.G.French所说的:“再说一遍, 语法上的要点要用母语来解释透彻。把英语语法要点和母语的相比较, 也是一个有用的做法。”他还说, “有些词、字眼, 若无翻译的帮忙, 是很难解释清楚的”。语法翻译法还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增强学习的动力。适度减少学生的学习焦虑和压力。对于母语和外语间的细微差异的顿悟和精巧运用的把握, 都会使学生产生强烈的自我实现感, 引发浓厚的外语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3. 语法翻译法也是语言教学的终极目的之一。

“听说读写译”五种技能的提出, 本身就十分强调翻译的重要性。翻译既是外语学习的过程和要素, 也是学习的目的之一。从某种程度上讲也是非常重要的目的。语法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有助于学习者分析和领会英语文章和信息。翻译有助于学习者自己学习和领会新的知识, 也有助于学习者帮助他人学习新的知识。翻译是语言检测中的一个可靠方式。翻译法对于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甚至也是口语交际能力培养的重要手段。

四、语法翻译法和交际教学法相互依存的综合教学法

任何一种教学方法的应用, 既要考虑其科学性、合理性, 也要充分考虑诸如生源、师资、语言环境、教学条件等相关的制约性因素。而语言运用能力的提高, 一定要基于对书面文字的理解和运用才能实现。外语教学是要帮助学生学会英语的运用 (learn English) 而不是研究英语的用法 (study English) 。由此, 我们提出了以下三点:

1. 重视基础阶段、基本技能培养训练过程中的严格训练和养成。

按照语法翻译法的理念和方法组织和实施教学。Wilga Rivers说:“语言学生在没有牢固掌握语言结构的情况下, 要想自由地表达思想时, 不正确的交际手段会过早定型。他们以后再要修正错误, 即便他们原来有学语言的天才或动力, 那也简直不可能。因此, 要能流畅地用外语表达思想让使用该外语人士理解, 语言结构的准确性是极为重要的。”所以一定要重视核心词汇、基本句型和基本概念的讲解、操练和模仿。要打下非常扎实的基本功。在教学过程中, 可以先拿一篇文章让学生翻译, 然后再针对学生在翻译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修改, 往往可以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教师既能对学生的学习情况有清晰的了解, 也能帮助学生提高阅读、理解、翻译、写作的能力。还有一种得到大家普遍重视的方法, 就是“回译” (back translation) , 把自己或别人翻译的文章翻回原文。让学生将英语文章翻成汉语, 然后在教师指导修改之后, 要求学生再次将译文翻回成原来的英语。通过这种外语和母语之间的循环反复, 学生对外语的理解就会达到一个更高的层次。

2. 鼓励学生大胆实践和运用。

运用交际教学法的策略和手段组织课堂教学。教师要认识到, 交际教学法和语法教学法并不矛盾, 而是一个统一体。交际能力包括语言能力, 交际能力的培养必须建立在语言能力的基础之上。坚持语言能力的基础地位, 既要强调运用语言的正确性、流利性, 也要强调语言运用的得体性。在课堂教学中, 重视发挥学生的作用, 给学生创造良好的活跃的氛围。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 多说多讲。鼓励学生敢于运用所学知识。

3. 重视语言输入。

重视阅读和诵读在语言教学中的至关重要的作用。语言学习是一种习惯的养成。要养成良好的语言习惯必须要通过背诵记忆这一途径的。所以有学者把“背诵法”称为是中国教育的“文化遗产”。背诵的基础是理解。是基于对文章的词汇、语法、篇章结构等都有了清晰明了的把握之上的背诵。在背诵的过程中, 鼓励学生大声诵读。有了一个清晰的英语语法知识, 又有较大量的词汇积累, 在这个基础上的阅读理解能力是能够比较容易地带动听、说、写能力的培养和提高的。

摘要:外语教学中有许多教学方法。作为最早的教学方法, 语法翻译法在外语教学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后来却因误解而被抛弃, 被以交际法为代表的新的教学法所取代。本文在分析语法翻译法和以交际法为代表的新的教学法的优势和困惑的基础上, 提出了两者并重的综合教学法。

关键词:外语教学,语法翻译法,交际教学法,综合教学法

参考文献

[1]付克.中国外语教育史[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86.

[2]李观仪.具有中国特色的英语教学法[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4.

[3]袁秀凤.英语教学的全新理念与全新探索——评《以写促学—英语写长法的理念与操作》[J].外国语言文学, 2005, (1) .

[4]袁燕华.对语法翻译教学法的批评之批评[J].常熟理工学院学报, 2005, (5) .

[5]郑庆珠, 孙会军.翻译教学法:回眸与展望[J].外语研究, 2004, (4) .

[6]陶华.论翻译法与外语教学[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05, (3) .

对文学翻译中的交互主体性再认识 第4篇

摘 要:学界对于当前文学翻译中的交互主体性的认识有一定的局限性。对文学翻译中的交互主体性内涵进行了分析,认为应该赋予其“社会环境”主体性特质。在此基础上探讨广义的文学翻译过程中原作者、译者、赞助人、译文读者等有生命要素和接受环境、文本等无生命要素之间的多元翻译主体关系, 从而为界定翻译各要素之间的关系提供支持,建立翻译主体间正常的交互关系。

关键词:非生命要素;社会环境;主体性;交互主体性;文学翻译

中图分类号:H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101(2014)02-0098-03

收稿日期:2013-11-20

基金项目: 安徽省高等学校省级优秀青年人才基金项目(2011SQRW115); 安徽省高校省级科学研究项目(2011sk373)资助

作者简介:孙艳(1981-), 女,安徽凤台人, 讲师,硕士, 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

On intersubjectivity in literature translation

SUN Yan ,WANG Kai

(Department of Foreign Languages, Huainan Normal University, Huainan, Anhui 232038, China)

Abstract:As there is certain limitation with the academic circles current knowledge about the intersubjectivity in literature translation, this paper, based on the subjectivity of social environment, discusses the communicative behaviors among various subjects such as people( the author, the translator, patronage, target readers ) and the non-life elements (reception environment, the source text, and the target text), which can provide theoretical basis for the relationships among different elements and guides for literature translation.

Key words:non-life elements; social environment; subjectivity; intersubjectivity; literature translation

随着西方哲学由主体性研究向主体间性研究的转向,国内译界对“翻译主体性”研究也逐渐深入,并于20世纪初将“主体交互性”概念引入国内翻译领域。人们越来越清醒地意识到整个翻译活动不能只停留在译者主体性上,而应该转向对译者、读者等多重主体交互的研究,即“翻译的主体间性”研究。但是无论是对翻译的主体研究,还是对翻译的交互主体性,亦或是翻译中的主体间性研究,大多是围绕“人”来展开,几乎未提及在文学翻译中社会环境等非生命要素在翻译过程中的主体性作用及其与译者、读者、原作者等有生命要素多重主体间的交互。而对作为主体的“人”之间的交互性,也基本都是以译者作为核心主体,对于其他主体之间的交互研究尚未达成一致意见。此外,对各主体间的互动研究较多停留在理论层面,论及译文的较少,因此很有必要继续进行深入研究。

一、文学翻译中的交互主体性内涵

对于主体间性或交互主体性的认识,国内译界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两大类:

一是把翻译的交互主体性理解为参与翻译活动、作为主体的人的交互性,如杨恒达[1]、许钧[2]、梁淑梅[3]等着重强调了译者、原作者和读者三个主体间的平等对话;王湘玲[4]、罗丹[5]等在肯定这三个主体的交互前提下又补充了译者与赞助人和翻译的评论者的双向交互关系; 而宋晓春[6]则研究了译者与作者、译者与读者、译者与文中人物、译者与翻译发起者之间的双主体间关系。可见,不少翻译研究者认为只有“人”才能构成翻译的主体,对交互主体性的研究也都是停留在人与人之间的交互层面上。但是“只有人才能构成翻译的主体”这个观点早自黑格尔开始就受到了批判。主体应该是“一种具有能动性的因素或者是力量”[7]。而能动性指“对外界或内部的刺激或影响作出积极的、有选择的反应或回答”。 因素或者是力量不是仅仅指人,而对外界或内部刺激作出反应或回答的也不一定是人,包括一切参与整个翻译活动的要素——文本和社会环境。

二是把翻译的交互主体性理解为有生命的主体和与无生命的文本之间的交互性。如郑耀军[8]探讨了原作者与原作和译者、译者与译文读者、译者和赞助者的主体间性;李明[9]阐释了原文作者、译者、读者、复译者、原文、译文、复译文本6个因素都是文学作品的主体;方兴[10]认为,交互主体性是人与人、人与其共享世界的交互性,并用戴维森语言交流的“三角测量”模式具体分析了译者与原文作者通过文本实现互动,从而肯定了翻译不仅涉及“人”,还涉及原语文本、译本等非生命要素的作用。

事实上,主体间性或交互主体性是指两个或多个主体的交互关系,是涉及多主体共同参与的活动,是各个主体之间的相互认同、平等互动。方兴[10]指出,“语言交流是一种涉及交流者及其话语论及的世界的活动,成功的语言交流需要这些因素的共同参与。”根据该提法,那么,我们可以说文学翻译也不再仅仅指有生命的人——读者、原作者、赞助人等的活动,也不是仅仅指有生命的人和无生命的文本之间的活动,而是翻译中各主体包括人和话语论及的世界(文本和社会环境)等以参与者的态度、以平等的身份相互作用的活动。早在1999年,谢天振教授在《译介学》一书中就指出,“通常以为,文学翻译中创造性叛逆的主体仅仅是译者,其实不然,除译者外,读者和接受环境等同样是创造性叛逆的主体。”[11]常晖、黄振定[12]在西方“主体间性”理论的指导下梳理了3个有生命要素,如原作者、译者和译文读者以及5个无生命要素,如原文、译文、原文化、译者文化和译文读者文化这8个翻译要素,并把它们都视为相互作用的主体。在这里,“译者文化和译文读者文化”指的就是社会环境。但是令人遗憾的是他们对译者与客观要素的具体互动课题没能完成,且缺乏具体译例进行阐释。此外,无论是探讨人的主体间性,还是探讨人与无生命要素的主体交互性,以上所有文章都把重点放在了两个主体的双向交互上,未系统论述多重主体的交互。所以这将是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endprint

二、 文学翻译中各主体之间的交互性体现

文学翻译具备三个特点:创造性、叛逆性和制约性。这三个特点强调了“译者”在自己意愿选择或受出版商和赞助人的委托之下,通过对“原文”的理解与“原作者”进行沟通,受“原文本”和”原作者”制约的基础之上作出的对“原文”的创造和对“原作者”的背叛,从而使“译文”符合译入语“读者”的期待视野,顺应译入语所处的社会环境和时代背景。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翻译研究开始出现文化转向,翻译活动不再是两个语言之间的转化,而是涉及到两个文化之间的交流。根据这一发展趋势,结合“交互主体性”理论,我们可以判断:文学翻译是多个有生命的翻译主体受社会环境的制约,通过无生命文本的交流而进行的翻译活动,是多个主体交互的文学活动。针对这些要素之间的交互关系,我们可从以下三组多重主体交互进行详尽论述:

(一) 以译者为纽带,实现译者与原作者、原文本和译者所处社会环境的交互

译者对文学作品的翻译不是任意、想当然的,而是先要对文学作品进行选择,选取与其禀性、脾气相投的作者的作品。只有这样,译者才能感同身受,对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和情节分析透彻,深刻体会原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所要传达的真实情感。以杨宪益版的《老残游记》为例。杨宪益(1915-2009)选择《老残游记》的原因在于:首先,他了解了原作者刘鄂(1857-1909)的出身背景、教育经历、性格和意识形态倾向与他非常相似;其次,杨当时所处的时代正是处于长期的腐败统治之下,而刘鹗创作此作品时所处的时代背景也正是封建王朝统治即将灭亡的前夕,所以他可以通过对原文本人物和情节的解读,深刻地体会到刘鹗借此文章“抒发他对晚清的衰败、人民的苦难和自己不得志的痛苦情感,以及由此产生的对‘清官的万分憎恶和无情揭露”的思想价值,从而采用了较尖锐的翻译风格,实现了对原文的真正理解。此外,原文本中的主人翁“老残”正是早年学医、悬壶济世的刘鹗自己的真实写照。杨宪益通过该人物加深了对刘鄂的了解,实现了与原作者在心灵上的沟通和共鸣。而杨的教育背景和知识背景也赋予了他欣赏该小说所呈现的艺术价值的能力,实现了他与原作和原作者的互动。

不仅如此,杨宪益所处的社会环境又能帮助他更好的发挥其主体性。如在翻译“目下鄙人要往济南府去看看大明湖的风景”一句中,受中国文化意识形态的影响,深刻体会到“府”在过去的中国就是指某个省的省会,所以在翻译时直接对“府”进行删减,只保留了“Jinan”的地名,从而实现了他与所处社会环境的沟通和互动。

(二)以译者为纽带,实现译者与原作者、原作、出版商和译者所处社会环境的交互

勒弗菲尔(Andre Lefevere)曾指出,意识形态、诗学和赞助人是操纵文学翻译的三种主要力量。表面上由译者做出的对原文的创造性叛逆其实是译者在社会环境中的各种要素,如意识形态、诗学、赞助人以及社会文化等规范的支配下被迫做出的,是社会环境中的各种要素迫使译者做出的创造性叛逆行为。其中赞助人主要指“可能有助于文学作品的产生和传播,同时又可能妨碍、禁止、毁灭文学作品的力量。”[13]赞助人大致分为三类:在某个特定时期具有影响力的个人、与出版公司有关联的出版商和媒体、影响文学和文学思想传播的机构。中国的文学翻译家, 大多数都是自己选择自己喜欢的文学原作进行翻译,这类翻译所体现的译者的主体性和自由度较高,译者都能从自己的审美情趣和社会环境的需求出发,根据自己的翻译标准对原文进行保留或删减。而当赞助人为出版商和机构时,译者进行的翻译所体现的译者的主体性和自由度相对较低。译者为了让自己的译作被出版社出版,与译文读者进行交流,对原文的翻译必须受制于出版社的翻译指令,得到出版社的认可。举英国小说家戴维·赫伯特·劳伦斯《查特莱夫人的情人》中译本为例。作为英国比较有影响力的长篇小说之一,《查特莱夫人的情人》被多次翻译成中文,其中在中国比较有反响的就是赵苏苏受人民出版社之邀重译,并于2004年出版的版本。此版本与其他版本相比,之所以受欢迎、成为畅销书的原因就是译者在尽量尊重原作者和保持原文本风格、主题及完整、尽量做到对原文的客观还原的基础上,进行了有关性描写的删节,受到了代表中国主流意识形态的机构和出版社的认可,顺应了译者所处社会环境和意识形态的发展。

(三) 以译者为纽带,实现译者、译本与读者和接受环境的交互

译者虽要受原文和原作者的影响和制约,尽可能做到对原文和原作者的“忠诚”,但是译者对原文的解读又不是带着空白进行的理解,而是有其自己的知识结构和期待视野,同时还要考虑到译文读者和接受环境的接受问题,所以在翻译时会最大限度地做到对原作者和原作忠诚的同时又出现了对原文有意识的删减和背离。如杨宪益在翻译《老残游记》时考虑到译文读者,即生活在发达国家的西方人对超自然力量无法理解和认同,而对原作中的第16、18、19章以及和20章的部分内容进行了删减,因为他认为这几章节里提及到了一个与超自然因素有关的谋杀案,而这是译文读者和接受环境所不能接受的。再如林纾和魏易于1901年合作把斯托夫人的Uncle Toms Cabin翻译成《黑奴吁天录》,大量删减了该作品中浓重的宗教宣传和人道主义成分,凸显了黑人的悲惨境遇。译者在此作出的对原作的背离正是考虑到当时中国读者群的期待视野和当时“中国的衰弱国力,中国劳工备受美国欺凌”的社会文化背景,旨在激发国人的爱国热忱和亡国意识,振作国人士气,从而实现了译者、译本与读者和接受环境的互动。

三、结语

主体间性给每一个主体的存在提供了合理的依据,从理论上解决了原作、原作者、译者、译本、赞助人、读者、接受环境等主体之间的关系以及各自主体性的表现,超越了翻译研究中二元对立的形而上学的思维模式,揭示了人与人、人与物、主体与客体、自我与对象之间相互生成、相互渗透、相互依存的交互主体关系,为界定翻译各要素之间的关系提供了理论支持,对于建立翻译主体间正常的交互关系,从而平衡和协调各种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起着非常有利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杨恒达.作为交往行为的翻译[A]. 谢天振.翻译的理论建构与文化透视[C].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2:97-106.

[2] 许钧. 翻译的主体间性与视界融合[J]. 外语教学与研究 ,2003(4):290-295.

[3] 梁淑梅,李媛媛. 从翻译的主体性走向主体间性[J].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77-79.

[4] 王湘玲,蒋坚松. 论从翻译的主体性到主体间性[J]. 外语学刊, 2008(6):107.

[5] 罗丹. 从杨译《老残游记》看翻译中的交互主体性[J].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10(8):1-6.

[6] 宋晓春. 论翻译中的主体间性[J]. 外语学刊,2006(1):89-92.

[7] 刘小刚. 创造性叛逆:概念、理论与历史描述[D].上海: 复旦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69.

[8] 郑耀军.翻译的主体研究范式的新转向:从单一主体性到翻译的主体间性[J]. 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4):71-74.

[9] 李明. 从主体间性理论看文学作品的复译[J]. 外国语,2006:66-72.

[10] 方兴. 从戴维森语言交流的“三角测量”模式看翻译的主体间性[J]. 外语学刊,2011(3):117-120.

[11] 谢天振.译介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14.

[12] 常晖, 黄振定. 翻译“主体间性”的辩证理解[J]. 外语学刊, 2011(3):113-116.

[13] Lefevere, Andre& Susan Bassnett.Translation Histroy and Culture[M].London & New York: Routledge, 1992:17.

对翻译英语的认识 第5篇

自从网络博客开始流行以来,我一直颇为关注,而且从很多人的博客中也学习到了很多东西,了解到很多有用的信息,获得了一些启发,并从中受益匪浅。网络的优势在于能够让更多的人更快速地获得自己感兴趣的资讯,并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有效地加以利用。还有就是很多具有奉献精神的人乐意与他人分享其人生经历和宝贵的经验,并与别人共享其总结的适用知识。

由于本人创办并经营的是一家翻译公司,自然对翻译这个职业及翻译这个行业有一些实际观察和自己亲身的体会。有些体会和认识是总结别人的知识和经验,有些确实是自己独到的见解,无论是哪个方面,本人都认为对那些英语爱好者、梦想成为翻译的大学生会有些许帮助。本人不会奢望这些一孔之见能够成为即将踏入社会的莘莘学子的就业指南,但是如果对他们择业有一定的启发或者对他们踏上翻译这个行业有一定的帮助,那本人就心满意足了。

本人的博客将从多个方面就翻译和翻译这个行业做些分析并提出一些建议,供那些梦想成为英语翻译的在校大学生或已经毕业并工作了一段时间但是很想踏入翻译这个行业的年轻人参考。

据本人观察和分析,很多不了解翻译行业的人对翻译的理解就是:某某人在大学学习的是外语专业,将来肯定能够成为那种外语的翻译;某某人外语口语不错,那我们有业务同外国人谈判或与外国公司进行技术交流时就可以请他或她做我们的翻译;某某人是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学成回国的海归,那他或她做翻译肯定没有问题;某某人拿到了英语专业四级或八级,或者是获得了上海市高级口译或笔译资格证书,或者是全国外语翻译证书考试证书(CATTI-China1

Aptitude Test for Translators and Interpreters),或者是全国翻译专业资格(水平)考试证书(NAETI-National Accreditation Examinations for Translators and Interpreters),那就聘用他或她成为我们公司的翻译吧。

举几个例子来证明现在很多人对翻译或翻译行业理解认识上存在的误区。

案例1:我曾经认识某个知名英语培训学校(获得国外授权)的一个负责英语培训事务的英国人,跟他有几次交流。有一年,这个培训学校与国外授权机构的合同需要更新了,那个国外机构把英文版合同发给了这家培训中心,我认识的这个英国人跟学校的校长说,我认识一个翻译公司的老总,可以请他们公司翻译一下,等你们完全理解合同条款,再同对方洽谈后签字盖章。于是,校长委托其助理打电话给我并把合同发给我,让我报价。合同不大,我估计数量后告诉她,大概需要千元左右。这个助理汇报给校长后,校长说:这么贵啊。然后就开始找他认为能够翻译的亲戚、朋友。最后找了一个英语专业的大四学生翻译。那个大四学生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终于翻译出来了。但是,校长根本就看不懂翻译出来的合同中文版。后来,还是找我们重新翻译了一遍。这里的误区就是,在外国人的眼里,专业的事情就得找专业化的公司来做;而我们中国人一心想省钱,以为只要是学习英文的人就能够翻译,不管他有没有受过专业化翻译的培训或者具有实际的翻译经验。

案例2:我们有个客户,几年前他们要建设一个大项目,由于采用国外专利技术和进口设备较多,在项目建设过程中无疑需要很多翻译。公司领导确实很有前瞻性,在项目筹备过程中,领导层就指示人力资源部门到几所高校招聘了10个即将毕业的英文专业毕业生,这

些学生都有英语专业八级证书,所在的学校在全国排名至少前100名。招聘过来后,也没有马上要这些毕业生投入工作。公司也知道入厂培训的重要性。于是,花了几十万把这些人送到他们所在行业的一个培训机构进行职业化英语培训。3个月后,这些学生终于培训完毕,回到公司。公司对这批学成回来的大学毕业生充满了期望,他们自己也是信心满满,以为可以回到公司大显身手了。结果当然是令人大跌眼镜。来了一批技术资料,相关负责人安排他们翻译,他们一试,傻眼了。有的根本看不懂,生词一大堆,好在有词典,有网络,勤快一点吧。费了很大的劲,终于有了一定的成果了。但是交出去的时候自己都没有信心,发给相关的工程师一看,根本不知所云。公司这下知道实际情况了,这批大学生自己也知道暂时还不能干翻译这一行。好在公司有几个签约的专业化翻译公司,暂时用不上也没关系。但是,既然已经把他们招聘进来了,总归不能放在那儿不用吧。干什么呢?好像每个部门都有老外,可以分配他们去给各个部门的领导当助理啊。这个主意不错,就这么办。把这些人分配完毕后。各个部门也欢迎啊,有大学生当助理,当然好啊。但是他们才踏入社会,能干什么呢?从最简单的干起吧,开会时做会议记录,然后写会议纪要吧。这些大学生刚开始认为,不就是做个会议记录,写个纪要吗,那有什么难的啊,反正人家说什么,我记什么吧。可结果是,部门相关人员开会了,无非是下属汇报工作、大家讨论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或想法、领导讲话或安排任务等等,讲的语言好像听不懂啊(请注意,完全是中文,当然可能有人普通话不太标准,甚至地方口音很重)。因为他们听不懂大多数会议内容。没办法,只有先用别字代替,或干脆用拼音替代,会后再向参加了会议的热心的技术人员请教。日积月累,几个月下来会议纪要差不多能基本完成了。但是,还是翻译不了那些企业内部管理文件和技术资料。殊不知,一个企业或一个行业有

那个企业或那个行业的特点,一个企业或一个行业有他们独特的语言或术语,你如果不懂得这些语言或术语的话,根本不可能听得懂。这样大家就应该明白为什么他们刚开始做不了翻译的原因了吧。当然,经过几年在企业一线的摸爬滚打,他们中有几个后来成了企业翻译中的骨干力量。

案例3:另外一个误区是那些在大学教授翻译课程的教授们(相当一部分)头脑中存在的,他们也是这样向弟子们灌输的。他们认为只要你的英语基础好,你掌握了一定的翻译技巧,有了一定的翻译经验,在你接到某个翻译任务(此处特指口译)之前,你花上一定的时间把可能会涉及的一些术语记住了,你就一定能够顺利的完成任务了。如果真是这样,每个人把英语学习到一定程度后,背诵一本专业词典,那他就能够成为某个方面的合格翻译了。大错特错,每个专业英文单词背后都有相关的知识,你如果不了解相关的知识,你是不可能真正记住某个专业单词,更不可能随心所欲地加以应用。我们拿“valve(阀门)”这个词做个例子来详细说明。如果中国某个用户欲进口国外某个知名品牌公司的一种型号的valve(阀门),外国工程师到该客户处对该产品进行介绍并回答中国用户的专业工程师们的提问。在此过程中可能要谈到阀门的结构、材质、运行条件、输送的介质、各个部件、规格、采用的标准等等方面,难道你记住阀门的一些术语你就能够搞定吗?更大的可能是你既听不懂中文,又听不懂英文,更谈不上高质量地完成翻译任务了。在工业企业,我们经常听到诸如“开车”“停车”等,实际上对应的英文单词也很简单,即“start up” “shut down”。我曾经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下,向应聘翻译的求职者就此提问,多数人根本不知道“开车”和“停车”在工业企业中的中文含义,他们还以为是开汽车和把汽车停住呢。说真的,我们的企业工人都知道这两个词的中文含义。我不知道有多少在大学

教授学生翻译课程的老师能够在外面胜任实际的翻译工作。一个很简单的道理是:一个不会打网球或不会踢足球的人,他能够教出会打网球或踢足球的运动员吗?

案例4:还有一个认识上的误区就是在我们的客户中存在的。很多翻译或翻译公司都经常碰到客户对交稿时间要求太急的案例。有的客户拿着一篇可能2万字的稿件,他们自己编写该稿件可能花了1周的时间,但是要求翻译公司2天之内交稿。翻译又不是机器或流水生产线,不可能连续24小时工作,而是需要一个一个字地爬格子弄出来的,有的地方甚至需要仔细推敲的。为了满足客户的需要,那只能把该稿件化整为零,同时安排个几个翻译进行翻译。由于每个翻译水平参差不齐、背景知识或经验大不相同,那最后合并起来的译稿就会出现用词不一致、风格迥异、甚至有可能出现前后矛盾的现象。虽然每个公司都有校对、译审,但是时间那么紧,翻译返回稿件时已经到了交稿时间了。最后只能应付了事,译文质量可想而知。

本人经营翻译公司多年,我们一直在通过几个专业化网站或专业化人才招聘公司招聘翻译,但是每年如果能够招聘到2到3个合格的、能用的翻译就很不错了。虽然我们每天都能够接收到很多投寄的简历,但是真正令我们有兴趣通知来面试或电话面试的候选人都很少。我们也选择了其中一些人参加我们的面试或测试,但是合格的人非常少。有些人口语不错,尤其是那些从美国或英国或加拿大的海归或者是国内一些好的大学的毕业生,但是这些人要么没有任何翻译经验,要么没有我们需要的工程翻译方面的背景知识或经验。有些来参加面试的人,可能拥有CET-4/CET-6(College English Test),TEM-4/TEM-8(Test for English Major),或CATTI、NAETI、上海市高口/笔译、中口/笔译证书,但是请他们用英语介绍时,一上来就说:I was/am

graduated from 某某大学;或者I came from Jiangsu,Nantong等等。如果让他们用英语介绍一下自己所在的学校时,说了几句后就无话可说。如果问他们,你不是获得了这个证那个证吗,那么CET,TEM的英文全称是什么,有的要么蒙了不知如何回答,要么根本就是错的。绝大部分人缺乏相关行业的基本知识,更谈不上相关经验了。

实话实说,由于改革开放政策实行多年,经济全球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现在会讲英语、听懂英语、能够看懂一些英文资料的人越来越多,但是,真正能够成为某个行业合格翻译的人却很少。试想一下,如果那些海归、那些拿到各种翻译证书的人都是或者能够成为合格翻译,我们这些翻译公司还会为翻译人才问题发愁吗?至少我还不知道哪家翻译公司不为缺乏合格的翻译人才发愁。

对英语音标教学的认识 第6篇

中图分类号:G633.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1-0054-01

英语学习的第一步就是学音标,对于初学者,看到这么多音标总是感到无从下手。有的学生一开始记不住单词的正确发音,许多学生往往会用汉字来标注英文单词的发音,因此,没有一个好的学习方法,学生学起来就会相当困难,而且往往收效不是很大。但是我们不要怨学习音标有怎样的枯燥无味,我们要做的就是用比较省时和比较有效的方法来攻克这一难关。

一、从基础开始,学会26个字词的音标

首先,教会学生26个字母的音标,然后再把字母的音标拆开,认读单个的音素。这样学生就很容易明白音标是什么,并记住字母的音标。要求学生注意嘴唇、牙齿、舌头的位置、气音、声带振动等发音技巧。课后学生用复读机一个个音标仔细听,仔细跟读。同时让学生注意英语语音与汉语语音之间的差异,英语的单元音有长短之分,而普通话的声韵母没有长短之分。

二、进行元音和辅音的教学

教师要让学生知道发音的常识要比盲目被动的模仿收效更大。在教元音时首先要强调舌位,使学生有意识地感受到音所发部位的前、中、后、高、中、低之分。英语元音字母和元音音素数目差别很大,我们应把二者结合起来进行教学,牢记并反复跟读国际音标的语音并掌握其拼读规则。

英语音素分为元音和辅音两大类。元音分单元音和双元音,发音时声带振动。辅音可分为清辅音和浊辅音,清辅音发音时声带不产生振动,浊辅音发音时声带振动。所以在教辅音时首先要强调声带的振动与否,这恰恰是区分清辅音和浊辅音的关键。辅音的清浊对语义影响比较大,所以可将浊音与清音放一起练习。我们在给一个单词标注音标时,先应判断是开音节还是闭音节,然后再在单词里寻找元音。是开音节的,元音发它字母本身的音。是闭音节的,发它规定的音。(词尾是e,一般不发音。两个e除外。如:see)。相反,看见音标写出单词也是一样,根据它的读音规则可写出相应的单词,不规则的单词除外。1.开音节。如: late―[leit],[gei]―gate等等。2.字母组合按发音规则记。如,tea― [ti:],[si:t]― seat,[ni:d]―need,[nau] ―now等等。

三、让学生学会划分音节,巩固记忆

首先,教会学生有关音节的基本知识:1.音节是读音的基本单位,单词读音都是分解为一个个音节读出来的。单音节(只有一个音节构成)。如she,he,sing等。双音节(有两个音节构成)。如seldom,writer等。多音节(三个或三个以上的音节称为多音节)。如reporter,beautiful,congratulation等。2.划分音节时必须知道元音是构成音节的主体,辅音是音节的分界。(1)两辅音之间不管有几个元音,通常都是一个音节。如:bad(坏的),beat(打败)。(2)两元音字母之间有一个辅音字母时,辅音字母归后一音节,如:writer(作者)。(3)有两个辅音字母时,一个辅音字母归前一音节,一个归后一音节,如:window(窗户)。(4)不能拆的字母组合就按组合划分音节。如:leader。3.音节按读音可以分为开音节和闭音节,开音节又可分为绝对开音节和相对开音节。(1)绝对开音节是指一个元音字母后面没有辅音字母而构成的音节,例如:we hi。(2)相对开音节则是指一个元音字母之后有一个辅音字母(r除外),后面是不发音的e构成的音节,如:lake。在开音节中,该元音字母发“字母”本音,例如 gate[geit]。(3)闭音节:指元音字母后面有辅音字母(字母r除外)构成的音节,如:beg。4.音节按重读可以分为重读音节和非重读音节。(1)单音节词作重读处理,不标重音符号。(2)重读音节是指在双音节或多音节词中有一个发音特别响亮的音节,用重音符号“`”标在相应位置,其他音节为非重读音节,如re`tell。当学生了解音节的基本知识以后,就可通过单词的读音来划分音节,这样更容易理解和掌握音节。

四、读写结合

一开始对于音标的教学通常是以认读和拼读为主比较恰当,在与字母的对比中教授音标。让学生边读边写边比较,根据音标写单词,同时也要根据单词写音标。读和写应同时进行,这样更有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记忆。要求学生做到看到音标能够将其读出,并能写出音标,听到音标也能写出单词。

五、及时纠错,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发音习惯

上一篇:给教授的英文感谢信下一篇:环游太空想象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