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茶散文随笔

2024-07-13

普洱茶散文随笔(精选12篇)

普洱茶散文随笔 第1篇

普洱茶散文随笔

极少喝茶的我,走进一家位置不起眼,门面不招人的茶叶店。

一进店门,迎眼的不是色泽鲜艳的茶品,却是古色古香的一张盘根茶桌,几张树桩凳,各种茶叶,围墙摆放。茶叶店?茶肆?老板一人专心致志地做着茶道,表演?品茗?店很怪,老板很怪。

入座后,老板不问生意,却像是见了久未逢面的友人,热情地邀我品茗。老板很好客,家长里短,热络攀谈,其间,动作娴熟地表演着茶道,仿佛一手画圆,一手画方的武林高手,又仿佛经年的.舞女在熟悉的舞台中央翩翩起舞。一举手,一投足,无不清新雅致。

老板请我品铁观音,听说我胃不好,又改请我品普洱,一边细细品茶,一边娓娓讲茶。我不解地问老板,这样的陈设,这样的盛情,却怎么赚钱。老板淡然一笑,说:“我爱茶,爱品茶,早已乐在其中,以茶会友,才是我想要的。”老板一席话,让我感慨在这充满欲望的城市里,还能有这么一片清净的天地,还能有这固守其中,淡然其他的桃源之人。

普洱茶,入口温顺,入胃平和,细腻有余,不显张扬。普洱茶,色泽亲和,淡淡而有奶味,看似浓郁,饮则不腻。人如其茶,茶如其人。

普洱茶,我一生的朋友。

普洱茶散文随笔 第2篇

滇藏古道,起点在普洱,具体地址则在那柯里。

那柯里,是一处千年古驿站,也是滇藏茶马古道起始的第一站。至今,这儿仍古楼高耸,飞檐如画,显示着那个岁月的繁华。荣发马店,如一个沧桑老者,阅尽历史,波澜不惊;风雨桥,仍在风雨中一派古朴,如大写意里的风景,淡出淡入。村里的水车、木楼,虽老,却给人一种田园牧歌的感觉。

村子的砖墁铺地上,有一巨石,上刻“那柯里茶马古道驿站”,旁边一石为“大茶马古道示意图”,图上,以普洱为起点,红色线头,如血脉四处流通,其终点东南西北都有,尼泊尔、缅甸、越南皆在其覆盖范围,北方直到北京。

这,是茶马古道创造的历史奇迹。

没有一种开拓的、积极进取的精神,马队是无论如何不可能走遍千山万水的;没有博大胸怀,马队也不可能踏遍四方的。

那时,马队来到那柯里,这儿一定铃声一片,货积如山吧;那时,那柯里的街道上一定客栈、马店林立,人来人往吧;那时,天刚亮,蹄声得得,一队队马队大概就踏过千年桥,急急上路了吧。

那柯里,是普洱的缩影。

这儿,千年之后,一派祥和之中仍不失包容,不失团结。

小小那柯里,六十六户人家二百六十余人里,就有汉、彝族、白族等六个民族。去河边洗菜洗衣的女子,有戴头巾,有围围裙的,也有汉人着装的。大家相视一笑,其乐融融。

普洱茶茶艺 第3篇

普洱茶按加工工艺及品质特征分为生茶和熟茶两大类。按形制普洱茶有散茶和紧压茶之分。

普洱生茶是用晒青毛茶经筛分、捡剔、拼配、蒸压造型、干燥而成的各种形制的紧压茶。其形状有饼形、碗臼形(沱茶)、砖形、柱形等多种,要求外形匀称端正、压制松紧适度、不起层脱面。其品质特征为:外形色泽墨绿,香气清纯持久,滋味醇厚回甘,汤色橙黄明亮,叶底肥厚黄绿。普洱生茶出厂时仍是晒青状态,必须经长时间的自然缓慢的后发酵才能成为熟茶。

普洱熟茶的生产始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是以符合普洱茶产地环境条件的云南大叶种晒青茶为原料,将晒青毛茶分级归堆、潮水渥堆、风干醇化、筛分拣剔、拼配或蒸压造型加工形成的散茶或紧压茶。从外形上看包括散茶和紧压茶两大类。其品质特点是外形条索粗壮肥大,色泽乌润或褐红(俗称猪肝色),内质汤色红浓或深红明亮,香气独特陈香(或枣香、槟榔香、桂圆香),滋味醇厚回甘,叶底褐红。

普洱茶的汤色、香气、滋味随着贮藏年限的增加而变化,有越陈越香之美誉。饮后令人口齿生香,回味无穷,而且有较好的减肥降脂、防癌抗癌、养胃护胃、抗衰老等药理作用[2]。但冲泡普洱茶要有较高的技巧,否则很难泡出普洱茶的真香本味,更难品味到普洱茶的陈香陈韵了。

1 普洱茶的冲泡要领

1.1 器皿选择

冲泡普洱茶最好选用紫砂壶,也可选择瓷盖碗、瓷壶、土陶壶具。公道杯宜选玻璃杯,玻璃制品透明,可直视杯中汤色,起到观赏汤色的作用,普洱茶汤色红浓明亮,盛在玻璃公道杯中,如红酒一般,晶莹剔透,极具观赏性。品茗杯可选择玻璃、瓷质或内壁纯白的紫砂杯。

1.2 水温控制

冲泡普洱茶水温要高,一般要用95℃~100℃的沸水冲泡。水温对香气和滋味都有很大的影响。低温香气不易充分展现,滋味亦欠醇和。原料细嫩、陈期较短的生茶水温可稍低(95℃左右);原料成熟度较高、陈期较长的老茶和熟茶水温要高,不但要用100℃的二沸之水冲泡,还要在壶外浇淋开水,以提高壶温,逼发茶香。

1.3 润茶或温茶

为了使普洱茶的香味更加纯正,在冲泡时先进行润茶。即第一次冲下去的沸水,立即倒出。倒出水后可以闻其叶底的香气,如果香气不够纯正,可再重复温茶一次,待叶底香气达到纯正后再正式冲泡。润茶可进行1~2次,速度要快,要控制在2s~5s内,以免影响茶汤汤色和滋味,润茶的轻重要根据茶叶品质决定,一般香气纯正、无陈杂味的润茶可轻,香气不纯正、陈杂味重者润茶要重。普洱茶的润茶水应直接倒掉,不要再用来温洗品茗杯,可用润茶的水浇淋茶桌上的陶制雅玩(也称茶宠)。

1.4 投茶量

普洱茶的投茶量一般以3g~5g茶叶,150ml的水为宜,茶水比例为1:50-1:30。依个人口味可适量增减。普洱熟茶茶性较温和,投茶量可稍大,普洱生茶茶性较烈,投茶量可少一些。

1.5 浸润时间

普洱茶实施了润茶,润茶后茶叶已吸收了一定的热量和水分,内含物质浸出速度快,因此第一泡一般1 min左右即可将茶汤倒入公道杯中,叶底可继续冲泡,随着冲泡次数的增加,浸润时间可逐渐延长。每一次加进的水要在适当的时间内倒出,下一次要喝再加水冲泡,不要长时间浸泡,以免影响色泽、香气和滋味。

2 普洱茶的品饮要领

2.1 鉴赏干茶(干品)

冲泡前可先鉴赏干茶。普洱散茶外形色泽褐红(俗称猪肝色),条索肥壮紧结(不同级别有其不同的标准),有陈香。普洱紧压茶要求形状匀整端正,棱角整齐,模纹清晰,不起层掉面,洒面均匀,松紧适度,闻一闻干茶,有甜香或陈香等香气。

2.2 观赏汤色

当茶汤泡出后,倒入玻璃公道杯中,就可观赏茶汤的色泽。普洱生茶的汤色依陈化程度的不同而深浅不同,有黄绿、橙黄、黄红、橙红、红亮不一。但好的普洱生茶的汤色一定是明亮的;普洱熟茶的汤色是红浓或深红明亮,好的普洱熟茶其汤色按品质的不同呈现宝石红、玛瑙红、石榴红、陈酒红、琥珀红等,并且很亮,像玫瑰一般红艳,似琥珀一样晶莹。

2.3 闻香

主要是闻倒出茶汤后叶底的香气。普洱生茶的香气常常是淡淡的荷香、清香、蜜香,随着陈化时间的延长,逐渐出现陈香;普洱熟茶的香气,或似槟榔香、桂圆香,很难形容只能是一种淡淡的幽香或暗香。

2.4 品尝滋味

将茶汤倒入品茗杯中就可细品尝滋味:醇和、爽滑、回甘。好的普洱茶的滋味应具备甘、滑、醇、厚、顺、柔、甜、活、洁、稠的特点。反之,如果品尝中有麻、叮、刺、刮、挂、酸、苦、涩、燥、干、杂、怪、异、霉、辛、飘(浮)等表现均为不好的普洱茶。

2.5 看叶底

主要看嫩度、色泽、匀度。嫩度好的叶底含芽(带毫)量多,叶质柔软、肥嫩、有弹性;嫩度差的叶底没有芽毫,叶张较粗大、叶底硬、无弹性。色泽:褐红、均匀一致的好,色泽花杂不匀,或发黑、碳化、或腐烂如泥、叶张不开展(泡不开)都属品质不好。

要鉴评一种普洱茶品质的好坏与有无品饮价值、收藏价值,在鉴评技巧上必须通过三次以上高温、长时的冲泡。如果每次冲泡的色、香、味变化不大,具备色亮、香郁、味醇、爽滑、柔顺、甜、活等特点的普洱茶,才是好茶。

3 普洱生茶茶艺

3.1 静气备具

冲泡原生青饼要用瓷器才能充分展现,所以我们选择一个青花瓷盖碗、若干只同花色的青花瓷品茗杯、一个同花色的公道杯、一套煮水器、一套茶匙组合、一个茶盘,一套汤滤、一条茶巾。

3.2 活煮清泉

选用清澈、透明、鲜活、甘冽的泉水,“活水还需活火烹”,现时烹煮的清泉会让清冽的原生茶的品质尽善尽美。

3.3 鉴赏团月

原生青饼是云南云县澜沧江集团茶叶公司生产的一款青饼,饼形匀整、漂亮。苏东坡形容团茶的形状之美为天上小团月,请各位佳宾欣赏这圆似三秋皓月轮的原生青饼,看看它是不是有着动人无比的风采。在鼻前深深一吸,你是否感到了那浓浓的蜜香、惬意的暖暖的太阳的气息。

3.4 轻解团月

用茶刀轻轻松解这片小小的团月,要解得均匀不可伤到茶身。

3.5 清泉净盏

用沸腾的水将美丽的杯具润洗一遍,即可起到提高器皿温度的目的,同时也再次清洗了杯具,以示对各位宾客的尊敬。

3.6 仙茗入瓯

将解好的茶轻轻拨入温热的青花瓷碗中。轻轻飘然而下的茶叶仿佛深山中的仙子轻松、欢快地展现她那清丽、活泼的仙姿。

3.7 润泽仙茗

以稍降之沸水快速醒茶,一抬手将碗中之水迅速倒出,开盖闻叶底,清新之气、青鲜之韵、亲切之感扑面而来,让人感受到原生青饼那生动、充满生命力的山野茶灵。

3.8 仙茗起舞

在悠扬的古典乐曲声中,沸水低吟轻唱冲入茶碗。犹如出水芙蓉一般清丽绝俗的“自然之茶”原生青饼,在瓯中轻盈摇曳起舞。

3.9 玉液盈杯

无需过多等待,轻轻一抬手,自然轻松地将茶汤倒出,再将公道杯中的茶汤均匀分到品茗中,橙黄明亮的茶汤在洁白细腻的瓷杯的映衬下意蕴无穷。

3.10 仙茗敬客

将茶敬奉给各位嘉宾。

3.11赏色闻香

浅色瓷杯里的茶汤橙黄、明亮,自然的本色尽显杯里,让人心旷神怡;轻吸一口气,清冽茶香阵阵袭来,那一种天然的幽香,让我们不禁为之沉醉。

3.12慢品茶韵

茶汤含在口里无需细细品味,就可以感受到茶汤的层次感很丰富,一点淡淡的苦涩之后浮现清冽、细腻之感,只留一段芙蓉初绽的香气在唇齿之间徘徊,茶汤入喉之后,口里溢满芳香,甘甜生津,真正使人感到齿有余香,口有余甘。

3.13谢客收具

品了原生茶,清新的茶味一定会让各位宾客为之沉醉,美妙的茶香,会让您品味到彩云之南春天的气息、澜沧江中游茶之故乡的古朴自然的风韵,也定然会让您享受到清风两腋生、何似在人间的美妙境界。

4 普洱熟茶茶艺

4.1 展示茶具

选择古朴的厚胎紫砂壶为主泡器,配上玻璃公道杯、品茗杯,紫砂茶叶罐一个,紫砂茶荷或茶碟一个,木茶匙组合一套,汤滤一套,茶盘一个,茶巾一条,奉茶盘一个。

4.2 煮泉候汤

将泡茶所需的清甜、甘冽、鲜活的泉水烧开。

4.3 普洱出世

用茶则将普洱茶从茶叶罐取出,放于茶荷中。请各位客人欣赏。这是一款用帮东晒茶制作的宫廷普洱茶,外形条索紧直细嫩,金毫显著,色泽红褐油润,闻之陈香浓郁。

4.4 紫砂沐霖

即烫洗茶壶,用烧沸的水注入茶壶,既清洁茶壶,又起到提高壶温的作用。

4.5 海纳清泉

将紫砂壶中的水注入茶海(公道杯)中,温洗茶海。然后将茶海中的开水分入各个品茗杯中,用来温杯。

4.6 玉洁冰清

茶是洁净之物,泡茶要水清器净。从左到右将品茗杯逐一清洁一遍,既可突出净土净茶之韵味,又是对各位宾客的尊敬。

4.7 普洱入宫

将普洱茶轻轻拨入茶壶中。

4.8 烫壶润茗

将沸水注入壶中,润泽茶叶,使泡出的普洱茶香气纯正、滋味醇和。

4.9 普洱初醒

将紫砂壶中润茶的水快速倒入茶海中。宫廷普洱茶经过润茶后,吸收了一定的热量和水分,徐徐舒展,犹如沉睡的少女慢慢苏醒。

4.10 高山流水

高冲泡,茶叶在壶中随着水流翻腾,翩翩起舞,使内含物质快速溶出,让大家可以真正品味到普洱茶的韵味。

4.11淋壶蕴香

将开水浇淋紫砂壶外壁,以提高壶温,更好地蕴育茶汤。

4.12游龙戏珠

将紫砂壶轻轻摇晃几下,使壶上的水珠滴落。

4.13流霞初现

把茶汤斟入公道杯中。

4.14醉赏流霞

我国古代茶人把色彩艳丽的茶汤称为流霞,这道程序是观赏玻璃公道杯中红浓明亮宛如葡萄美酒般的茶汤。如流霞一般美丽的茶汤让人为之沉醉。

4.15茶海慈航

将茶海中的茶汤均匀地斟入各个品茗杯中。

4.16礼敬嘉宾

把分好的茶敬给客人。

4.17品味陈韵

品茶。宫廷普洱茶汤色红浓明亮,陈香浓郁,滋味醇和爽滑回甘,饮之齿颊生津,陈韵悠然。品宫廷普洱茶,在品其色、香、味的同时,也是在悠然中品味人生。

参考文献

[1]《地里标志产品普洱茶》国家标准(GB/T22111-2008)

[2]周红杰云南普洱茶[M].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2 004.3

普洱茶散文随笔 第4篇

一、吃茶起源

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

话说神农在采药的过程中,尝到了一种毒草,当他坐下来休息时,一阵风吹过,落下了几片嫩小的叶子,他便捡起来放进口中,谁知刚才的不适完全消失,他便采集一些回去,并起名为茶。

于是,茶之为饮,发乎神农,追根溯源,“吃茶”是起初。

随着茶叶的食用和发展,唐煮也好、宋点也好实际上就是在吃茶,烤成金黄色捣成碎末,用一个小筛子筛一遍,去掉粗糙的茶骨,放进水里去煮,抑或放进黑色的茶碗里,加入少量开水,搅拌调匀,调成膏状,再放水,茶溶于水,这时候的饮茶其实也是在吃茶,所有的营养物质在饮中吃下。

明朝时期废饼成散,冲泡法开始,于是饮茶、喝茶概念基本定型。

二、吃茶缘由

茶叶中很多营养难溶于水,只喝茶会造成浪费。

中国人喜欢喝茶,但很少有人知道,这其实是对茶叶中营养的浪费。茶叶的营养包括水溶性和脂溶性两部分,后者不溶于水,不管饮用多少次,始终会残留在茶叶中。因此,只有吃茶才能更好地吸收茶叶的营养。

回到吃、喝的本来,其实是为了提供、补充身体所必须的营养物质,吃、喝进身体里的各种食物,身体必须的营养物质都会吸收代谢,其余的会直接排泄,神奇而强大的身体代谢系统让食物价值充分体现和发挥。

对于茶,泡茶是将茶的营养物质的溶出交给水,营养物质溶于水之后再喝进身体里,交给代谢系统,比之起初的吃茶,让身体代谢系统直接来决定营养物质的代谢和吸收,吃茶更值得提倡。

在华东一带盛产品质好的茶叶,人们喝茶时,不小心把茶叶喝到嘴里,是不会吐出来的,而是把茶叶嚼碎,吞入腹中,这说明:吃茶,其实一直都是有传承的。

而事实上,更多茶叶粗糙的茶经、茶骨是有一定的营养,但吃起来会难下咽,一些古茶、老茶更是如此,特别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和品质的提升,更多人是不喜欢,或者这也是即便损失浪费一些营养物质的泡茶饮用法得以传承发展的主要原因。

那么问题来了,如何才能在饮用过程中将茶叶的价值充分发挥呢?现代科技手段为茶叶价值的更大发挥提供了可能性,就是将茶叶中有益成分全部提取出来,然后再进行饮食,这样就实现了茶叶营养的全吸收和价值的全发挥。其实,这就是速溶茶诞生的根本原因,也是帝泊洱的“初心”,源于人们对茶叶价值最大发挥的深度思考和现代科技力量的支撑。

三、帝泊洱即溶普洱茶珍

帝泊洱是天士力旗下核心健康品牌,以“深度纯净”和“深度健康”为品牌内涵,选用中国云南省普洱市高海拔优质大叶种普洱茶为原料,经现代生物技术加工、科学叶组配比和数字化提取分离工艺提炼而成高倍普洱茶精华——即溶普洱茶珍,科学地保留和富集了普洱茶中茶多糖、茶褐素、茶多酚等有益成分,即冲即饮,独特醇香、红艳明亮,无任何添加剂,更有益人体吸收,充分发挥健康效能,是健康生活的好伴侣。

帝泊洱茶珍源于传统又突破传统,取自普洱又高于普洱。

在帝泊洱吃的第一层意思是:帝泊洱即溶普洱茶珍提取了茶叶中有效成分,相当于把茶叶全都吃了,而且纳米级的普洱茶珍更有利于营养物质的全部吸收,饮帝泊洱其实就是在吃茶,所有的营养在饮中吃下。

在帝泊洱吃的第二层意思是:吃讲究“色、香、味”,然后就是营养而产生的功能功效,帝泊洱是普洱精华,既是时尚、快捷的健康饮品,又能随意添加到其他饮品、食品中,不改变饮食原有味道,并能享受帝泊洱的健康功效,帝泊洱即溶普洱茶珍可以为饮品、食品、菜品增色、添香、提味。

四、丰富多彩的吃茶法

前文提到的唐煮吃茶法,可单纯 “吃茶”,还可将茶与葱、姜、枣、橘皮、茱萸、薄荷等熬成粥吃,在唐代已经非常流行。陆羽在《茶经》中就记载了这种吃法。

中国人善饮,于是又从茶中延伸出庞大的茶文化,茶食即是其中一种。在中国人的心目中,茶食往往是一个泛指名称,而在茶学界,茶食是指用茶搀和其他可食之物料,调制成茶菜肴、茶粥饭等茶食品,即是指含茶的食物。以茶入食,水乳交融、茶食交融。

用茶汤烹制菜肴自然有茶香,淡淡的清清的香味很容易调味。茶汤,本着不影响菜肴本身香味的原则,只是在初品与回味中在你的味蕾上落下淡淡的茶香。而茶的作用不仅局限于菜肴的味道,关键是分解营养,以帮助人体的吸收,减肥、促进脂肪的分解等。

茶点的品种更加丰富,制作起来也更加方便,把各种茶叶弄成粉末,搀到点心馅中即可。这样的茶点品种丰富,吃起来口感也不会腻。

我们发现,传统的以茶入食、烹制菜肴、素食茶点等等,要么是调制茶汤入食,要么是捣成碎沫做馅,都缺乏标准化,难以广泛推广传播,也因此茶叶的广义市场被限制发展。茶汤调制受到茶叶的品质、水的品质、手法差异对茶食、菜肴味道影响较大,而且会不一致,出现一食一味现象;捣成碎沫做馅,口感也是有局限的。

帝泊洱即溶普洱茶珍的诞生,作为普洱茶精华,在餐饮世界里,为茶的新发展带来了新机遇,对新饮食主义的形成和发展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和力量。

五、新饮食主义

新饮食主义讲究时尚感觉、视觉冲击、特色味道、健康品质、与众不同等等。茶饮作为21世纪的代表性饮品,融入科技之后的更是有着无限的可能,以帝泊洱为代表的速溶类茶饮将引领健康、时尚、品位新生活,开创新饮食主义下的新餐饮时代。

1.基于帝泊洱自制饮品,自由选择,更多喜欢,迎合不同季节设计不同的饮品,突出“健康”价值。比如在夏季,可以DIY柠檬帝泊洱、菊花帝泊洱、奶茶帝泊洱等冰饮系列,在秋冬可以DIY相应的热饮系列,如枸杞帝泊洱,洋参帝泊洱等。各种DIY增添服务花色和品种色彩,并具健康价值。

2.基于帝泊洱的甜品糕点,休闲美味,不怕长胖。比如冰激凌、曲奇、芝士蛋糕等等,帝泊洱能够将甜品糕点的香味感觉融合茶的香味感觉,时尚休闲,品质品味,给休闲食品一个新机会、新天地。

3.基于帝泊洱的创新菜品,更多健康,更大市场。帝泊洱可创新饮品、甜品、糕点,亦可进厨房,比如帝泊洱红烧肉、茶香排骨、烟熏鸡翅、烤羊腿等,为厨房产品增色添香,淡淡茶香、诱人色泽和健康味道,美味挡不住。

4.套餐伴侣。餐前推荐红酒开胃,餐后推荐帝泊洱或帝泊洱饮品,养胃!帝泊洱佐餐,能使食材的口感发挥得更好,经典搭配健康套餐,不油腻,更健康。

新饮食主义正在流行,带给你新生活感觉和动力,请不要OUT哦!

帝泊洱喊你吃茶去,走起!

帝泊洱即溶普洱茶珍诞生已经有8年时间,如果从研究开始已经有十数年,受到广大消费者的喜欢,已经作为中国餐饮联合推荐饮品、食品,在北、上、广以及一些重要省会城市的规模餐饮店已经将帝泊洱作为重要的饮品、食材进厨房、上餐桌,新饮食主义时代已经来临,下一期我们将走进北京花舍咖啡,一起见证他们对帝泊洱新品开发的创新实践和对餐饮行业、舌尖味道的努力和贡献。

普洱茶散文随笔 第5篇

现在卖茶难,卖普洱茶更难。

当然,卖茶的技术也要提升。

为了卖茶,我们穷尽天下知识,为我所用。

阴阳八卦,风水地理,国学科学,无所不包。

茶中最难是普洱,要想卖好普洱茶,不仅仅需要普洱茶知识,更需要与时俱进,不断更新知识。

以下,我们列举作为普洱茶从业者必须修炼的功夫。

第一 文字功夫

在回答许多茶友问题的时候,各位都有太多难言之隐。许多诚信的茶人明明把真相在茶的说明里写得很清楚,但茶友的理解总是让各位失望。

当发生某些争执的时候,茶友会认为某些茶商不诚信,某些品牌不诚信。在这种情况下,帝益普洱只能给茶友解释,维护某些品牌或者厂家。帝益普洱来看一些说法。

1、来自勐海古茶园

有茶友就以为是买的古树茶,这个理解对吗?

当然不对。

茶友收货后投诉说是台地茶,谁说了古茶园里就不能种台地茶了?当然,类似的说法,还有 源自世界上最古老的茶园,遇到这些说法,你会怎么想?这个茶是古树茶吗?人家可没说。

如果凭这些一厢情愿认为是古树茶,我认为投诉某些商家,消费者自己是有问题的。

帝益评论:语文学得好不好,关系到你买茶的成败。

2、大树茶拼配,拼配大树茶与纯大树茶拼配

这三者的不同在于,前二者都可能是非常少比例的大树茶与台地茶拼配,而非纯大树茶之间的拼配。请注意某些品牌的说明。这里要强调,帝益普洱系列中的拼配强调了纯大树茶拼配。与某些品牌拼配大树茶或者大树茶拼配完全不同。

3、麻黑茶,纯料麻黑,纯料麻黑春茶之间的区别

关于这些,价格之间会有明显区别:麻黑茶的价格在10元一饼是正常的,因为里面也许只有一片叶子;纯料麻黑在100元也是正常的,因为也许是夏天的麻黑茶而已。这些说法会不同,价格不同,请注意这中间的逻辑区别。在大多数情况下,许多茶友让解释为什么麻黑有10元一片的,也有几百元一片的,根源就在这里。在许多商家的说明里,其实早已经说明了这一切。

所以帝益希望茶友们在PK一款茶的时候,尽量读懂这些茶,不要因为品牌大,或者某名人说,就来质疑这么一个新品牌 我对较大产量的小树茶台地茶,工艺上面抓得不那么严格,但是,产地的确定性是完全没有问题的。引用任何大品牌或者权威来质疑,比不过事实更有力。

第二 国学的引入

现在无数茶商在谈国学,这个没有错,本身茶文化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但如果引入的目的是把人搞晕,我以为过了,似懂非懂地把国学引入普洱茶,并不利于普洱茶的普及。国学,经络,太极,可以跟普洱茶完全没关系,事实上,也根本没有关系。茶之体验,完全是身体自然反应。中国茶要做大,要走向世界,只能走标准化,简单明了。一个中医就足以搞晕全世界,更何况要加上更多的东西,普洱茶实在承载不了那么多沉重!

普洱茶作文 第6篇

普洱茶的种类很多,从压制的形状来分,有散茶、饼茶、沱茶、砖茶和柱茶等。按制法来分,又可分为生茶和熟茶。还可以按照它的出产年份来分,比如号级茶,红印、黄印、蓝印等。

普洱茶的制作过程也比较讲究,也可称得上是一种艺术文化呢。制茶的第一步是“杀青”和揉捻。杀青是使鲜嫩的茶叶失水,炒制时,必须用手工团揉,这样的揉捻一来是打破了叶肉组织,便于以后茶汁容易泡出,二来是塑造形态,为后期干燥工艺打下基础。第二步是置于烈日下摊薄晒干,如果不巧下雨,就只能用火烤,不过这样茶有可能会有烟味。晒干后的毛茶还要用筛、簸拣等方法来“拣剔”,再按成品制作的需要分出粗细、大小和长短,这道工序叫“拼配”。然后将茶放进铜蒸桶里蒸,同时在茶的表层压一张“内飞”。“内飞”是用糯米所做、上面印有茶厂的名称,就犹如它的身份证明。茶叶蒸熟后,再倒入特制的布袋内,并收紧袋口整理形状。最后装有茶叶的布袋冷却后用石磨压住,人站在石磨上,靠身体的重量将茶压实成饼,晒干。终于,一块饼茶大功告成!

普洱茶的制法很讲究,它的泡茶过程也不一般,处处体现了中国文化的特色,比如“金、木、水、火、土”五行,就体现在泡茶的整个过程中:炉为金,柴为木,火为火,茶水为水,置于地上为土。五行的完美融合才能泡出一杯浓醇的普洱茶。

诗意普洱茶 第7篇

秋风丝丝凉,秋雨滴滴寒。窗外的秋风秋雨盘桓数日,把秋生生地塞进了暖暖的心窝。气温骤降,早已没有了夏的刚猛,更接近了冬的阴柔。这样的时日,虽于行人不便,但于我这闲散之人却别有一番风味。正好可以来一壶普洱熟茶。秋凉冬寒适宜饮熟普洱茶,暖润之茶,含在舌上,犹如品评一首绝好的诗歌。明亮,红润,温厚。像是美人,亦似葡萄酒。这就是令人遐想难忘的普洱茶。它更似一首诗或者一阕词。只要轻轻晃动一下,一个淳朴、安详而灵动的生活世界就呈现出来了。青山绿水、葱葱郁郁的热带植物、天然氧吧、阳光充足、水丰而清澈如诗如画展开。高原人们的纯朴和善良静静地卧在崇山峻岭之中,知足常乐的心态在水烟筒里袅袅升起,亚热带自由活泼的生命气息洋溢在葱茏的植被上。而这里的风土人情和古老的智慧,凝结在一片叶子上,经水一泡,便释放出无穷的魔力。华丽如汉赋,却又不失宋词的忧思,亦不失唐诗的飘逸。于我而言,更为奇特的便是,它不仅有诗意,亦是高原的诗,还能生无尽的文思。而今一喝茶,很多人就想到茶的保健和养生。普洱茶被誉为“长寿茶”,是暖胃、降脂、养气、延年益寿与品茗之圣品。还被称为“可以喝的古董”,能够长期存放,且愈陈愈香。也许是多年来不经意间养成的习惯,在写作时常常泡一小壶普洱熟茶,写写喝喝,喝喝泡泡,一泡二泡„„休息、写作、思考与喝茶得到完美的结合。文思不曾间断,绵绵不绝。以至于不知是思之神力,还是茶之妙笔。此实为余独爱普洱茶之故。有君,思不竭。茶之道,便是禅,是人生哲学。茶之美,即是诗,余韵不绝。一叶,一娑婆。一叶,一诗歌。

咏普洱茶诗集 第8篇

赞普洱名茶“八色贡茶”

李萌(云南·巍山)

普洱名茶八色清,龙芽早占一枝春。

香闻百里芝兰气,翠满千山瑞草芬。

贡献人民涤俗气,欢谈国事振芳心。

金瓯喜浴花中露,玉盏频添竹叶青。

普洱茶送北京

李卫华(云南·思茅)

大雾青山名茗香,东风浩荡绕南疆。

深情厚意夸茶好,呼唤京华四海扬。

贡品茶

李哲初

普洱龙涎独占春,人间历久系芳名。

当年贡品香金殿,玉碗盘中动帝京。

普洱生态茶吟

陈天一(云南·思茅)

采天地灵气,孕日月豪光。

汇山水丹秀,聚草木幽香。

融云雾甘露,吸谷雨琼浆。

成生态佳茗,得红楼赞扬。

分一滴玉液,醒四座尘网。

饮金芽三味,除众民病伤。

颂茶节盛会,扬洱茶名芳。

促经济发展,垦万项茶乡。

会天下茶友,奔生活小康。

评云南普洱名茶

云南普洱美名扬,腊茗春芽分外香。

多谢村姑精制作,遂教身价入华堂。

普洱茶的五言诗

普洱茶的五言诗

咏普洱茶

嫩绿邀春焙,余甘浃齿牙.神清非澡雪,普洱誉仙家.普洱茶

瑞草翠南天,春尖煮矿泉。

绿波涤俗事,芳茗溢长轩。

客来茶当酒;

普洱满腹香;

朝朝入君口;

弃酒不思量;

天下名茶多;

普洱美名扬;

茶叶何其多;

普洱绕梁香;

普茶吟:普洱茶诗

山川有灵气盘郁,不钟于人即于物。蛮江瘴岭剧可憎,何处灵芽出岑蔚。

茶山僻在西南夷,鸟吻毒闵纷胶葛。岂知瑞草种无方,独破蛮烟动蓬勃。

味厚还卑日注从,香清不数蒙阴窟。始信到处有佳人,岂必赵燕与吴越。

千枝峭茜蟠陈根,万树槎芽带余蘖。春雷震厉勾渐萌,夜雨沾濡叶争发。

绣臂蛮子头无巾,花裙夷妇脚不袜。竞向山头采拮来,芦笙唱和声嘈赞。

一摘嫩蕊含白毛,再摘细芽抽绿发。三摘青黄杂揉登,便知粳稻参糖核。

筠蓝乱叠碧燥燥,楹炭微烘香馞馞。夷人恃此御饥寒,贾客谁教半干没。

冬前给本春收茶,利重逋多同攘夺。土官尤复事诛求,杂派抽分苦难脱。

满园茶树积年功,只与豪强作生活。山中焙就来市中,人肩浃汗牛蹄蹶。

万片扬簸分精粗,千指搜剔穷毫末。丁妃壬女共薰蒸,笋叶腾丝重捡括。

好随筐篚贡官家,直上梯航到官阙。区区茗饮何足奇,费尽人工非仓卒。

我量不禁三碗多,醉时每带姜盐吃。休休两腋自生风,何用团来三百月。

(光绪《普洱府志》)

《普洱茶山春曲》普洱茶诗

一叠清波一叠云,青岚绿雾卷红裙。

山泉玉笛鸣春鸟,领悟春吟脱俗人。

咏普洱茶

天下茶乡第一村,茶名普洱久传闻。物饶地利千山碧,时泰民康万户春。

雅友相邀芬远逸,佳人对饮味犹真。何须远学仙家术,信手一杯便出神。

普洱茶保存方法 第9篇

如果你不是茶商或者没有收藏茶叶的习惯,只是喜欢喝茶。那么这个方法是最省钱省力,并且非常实用。先用塑料袋将茶叶装好,然后将茶叶放置在纸箱当中。切记不能将纸箱放在靠墙或者地上,要尽量避免纸箱直接接触到墙壁、地板。

因为纸箱会吸收墙壁或者地面的水汽,导致茶叶潮湿、发霉,特别是广东、福建、浙江、上海等地,这些地方的空气湿度较大,不注意容易导致茶叶受潮。最好将装好茶叶的纸箱放在阴凉、干燥、通风地方,比如书柜、木制架子之类的。

存储茶叶需要特别注意的时期:“梅雨季节”,每年到这个时候墙上都会有水珠。如果放置茶叶的纸箱挨墙壁或者地面太近很容易受潮,建议在梅雨季节,茶友最好定期查看,检查一下茶叶是否受潮。

除此之外,存储普洱茶还要避免被阳光照射,长期被阳光照射会导致茶叶变质。

二、强烈推荐的罐子存法

罐子存储茶叶的方法比较科学,因为罐子存储茶叶能有效的防止茶叶受潮,还能避免与空气接触,产生氧化反应,另外,罐子存茶还有醒茶的效果,可以说是一举两得。推荐罐子:陶罐或者紫砂罐。

除此之外,存储普洱茶还要避免被阳光照射,长期被阳光照射会导致茶叶变质。

二、强烈推荐的罐子存法

罐子存储茶叶的方法比较科学,因为罐子存储茶叶能有效的防止茶叶受潮,还能避免与空气接触,产生氧化反应,另外,罐子存茶还有醒茶的效果,可以说是一举两得。推荐罐子:陶罐或者紫砂罐。

生茶和熟茶也要分开存放,不能放置在一起。对熟茶而言,最好是用紫砂罐存储,因为紫砂罐的透气性能很好。另外老茶需要醒茶,醒茶之后的老茶口感会更醇厚。将老茶提前一个月撬散放置在紫砂罐中,可以起到醒茶的效果。

三、散茶的存放

茶姐建议散茶最好不要存储,因为散茶没有被压制过,极易散味。存储一至两年的散茶香味、口感都已经大不如从前。短期存储散茶可以用塑料袋封好或者存放在紫砂罐当中(注:一定要密封存储)。

很多茶友会用冰箱来存储普洱茶,这个存储方法是错误的。普洱茶在存储过程中会不断变化,如果放置在冰箱中,茶叶中的内含物质会被遏制,自然不可能“越陈越香”。除此之外,冰箱长期放置各种食物,普洱茶放置在冰箱中容易吸收其它异味。

什么是普洱茶 第10篇

普洱茶是历史以来形成的云南特有的地方名茶,

 

什么是普洱茶

 

普洱茶食用方法 第11篇

⒉普洱茶冲泡份量:冲泡普洱时茶叶份量大约占壶身20%,将茶砖、茶饼拨开后,暴露空气2星期,再冲泡味道更好。

⒊冲泡普洱茶:要先冲过一次热水对于普洱茶来说这是不可缺少的程序。因为好的陈年普洱茶至少要储存十年左右,所以可能会带有部分的灰尘在里面。第一次冲泡茶叶的热水除了可以唤醒茶叶的味道之外,还具有将茶叶中的杂质一并洗净。第一次的冲泡速度要快,只要能将茶叶洗净即可,不须将它的味道浸泡出来;而第二次以后浓淡的选择就可依照个人喜好来决定。普洱茶即使变冷以后还是风味十足,所以夏天的时候可以弄得冷一些或者是冰过以后再喝。

⒋品饮普洱茶必须趁热闻香,举杯鼻前,此时即可感受陈味芳香如泉涌般扑鼻而来,其高雅沁心之感,不在幽兰清菊之下。

⒌普洱茶需用心品茗,啜饮入口,始能得其真韵,虽茶汤入口略感苦涩,但待茶汤于喉舌间略作停留时,即可感受茶汤穿透牙缝、沁渗齿龈,并由舌根产生甘津送回舌面,此时满口芳香,甘露“生津”,令人神清气爽,而且津液四溢,持久不散不渴,此乃品茗之最佳感受“回韵”。

⒍普洱茶是否能过夜喝。从理论上讲,任何茶叶都是一样的,放过夜喝对健康都没有坏处。茶多酚的浸出量会较多,比较苦,口感就不好喝了。其实放过夜的茶和从早上放到晚上的茶,其性质是一样的,都是放得久了的茶。就理论上讲,不管从茶汤的新鲜度,滋味的好喝程度,保健功效上,还是卫生角度来看,还是建议大家喝新鲜的茶。几天前泡的茶,时间太久了,当然不喝最好啦。

⒎喝普洱茶为什么胀气。喝完普洱茶后会出现有点胀气,喜欢嗳气.还有点便秘的迹象.有可能是你刚开始喝还不太适应,过段时间看看,如果还会出现这种情况的话,那就是你的体质不太适合喝普洱了,换种别的茶喝喝。

⒏普洱茶应怎样喝最好。普洱茶饭后半小时喝最好。你饮食过少的话,普洱也不宜多喝,不然人还没瘦就要刮油刮得倒下了。其实适当的进餐,餐后普洱,配以适当的运动,减肥的效果还是明显的。

茶气对普洱品茗者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也是普洱茶最重要的特色之一。古往今来饮茶品茗者千千万万,有几人真正体会到茶气的美妙境地?一是真懂得品茶气的不多,二是有茶气的好茶来之不易。

普洱茶界名人 第12篇

大滇说茶1001夜之58 七剑下天山(上)

今天大滇说茶,七剑下天山,来谈下一些对普洱茶的发展起到重要作用的人物,这个是大滇的个人看法,不代表有关部分,也不代表权威机构,只代表他们做的事,让我觉得对普洱茶这个行业的发展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

呵呵,七剑中的很多人物,相信大家都很陌生,这个并不是大滇故意要显摆,而是透过岁月的痕迹,我们看见了很多幕后的英雄,不是现在市面上很光鲜那种,我在了解普洱茶的发展过程中,看到了这些人的贡献,至关重要的贡献。同时,这些人的存在,对于辨别普洱茶的年代,分辨老茶的真伪起到了活生生的人证。

大滇在刚结束的训练营上说,对于老茶,不一定要喝的,看包装,看年代,你会秒杀90%的假老茶,因为根据年代推测,那个年代是不可能用上手机的,也不能上网,所以当然也不会产生某些包装纸,以及用上海德堡印刷机。呵呵,闲话少说,猜猜大滇第一个要说的是谁?

其实,谁都猜不到的,因为这是两个人,一对夫妇,张木兰和肖时英夫妇。如果一个人尊重事实,那么,排在第一位,就算是我后面提到的那些老前辈,也不敢有意见。我不清楚有多少了解这两个名字,我也不清楚细节,我只知道,他们是很多普洱茶种的培育人,大叶种茶树的无性繁殖技术的主要发明人,这使得云南省增加了数百万亩茶园。

一个湖南人,一个湖北人,在1953年,从武汉大学(这个时候的武汉大学,可以膜拜,)茶学系毕业。来到了美丽的西双版纳,自愿申请来的。当年,从内地来到云南的茶学专业大学生,就这两人,从昆明,经历了11天的长途跋涉,来到了勐海茶科所,这一来,就是永远。他们,改变的是整个茶树树种的繁殖方式。从用茶果繁殖到扦插繁殖,基本等于从奴隶社会到资本主义的跨越。生产方式的变迁,才使得云南现在有这么多老茶园。群里,有湖南、湖北的朋友,为你们的老乡赞一个,我冒昧代表云南人民,感谢你们,云南大叶种大规模繁殖的奠基者!云南人民已经建起了铜像,在2006年8月8日。不能忘记,大滇七剑下天山之前两位,张木兰,肖时英。呵呵,喝口水。。

继续,我们把第三位给到一位湖北人,张顺高先生,1960年,大学毕业来到云南,茶学专业。在昆明,我有幸见过几面,现在应该有78岁了,张老曾经给我们销售的中茶2001年布朗生熟砖 签名,茶魂。张老的贡献,我只说一点,扦插密植,扦插密植,即构成了现代台地茶的基础,这一贡献,在产量方面提升巨大,影响了整个产业以及数百万茶农家庭,当然,还有我不知道的其他贡献,但人一生,做这一点事,就足够了。这也让我觉得,真正的专家、教授,国务院津贴专家,这个不是虚名。张老名副其实。

第一第二位,发明了大叶种扦插的方法,并开发出许多茶树的新品种,第三位,则 实现了密植高产。那么,我们回头再来分析很多新茶园。时间的断代就很清楚了,我想,50年代-60年代,那个时候应该是没有密植的大叶种茶园,我所了解的比较靠谱的是在1970年后,才有了现代密植的台地茶,1978-1982,许多台地茶是这个阶段的茶,由此,那么,采摘期来算,起码也是要在3年后,即1980年后了,我们保守推断,那么,1960年代之前的普洱茶产品,就算不是百分之百的大树茶,起码也是小树茶,独立的乔木形态的茶树,而不是目前灌木形态的茶树。所以,再回到1940年代,之前的普洱茶,基本都是乔木茶,继续推测历史上的号级茶,印级茶,用料显然不会是台地茶,因为,很简单,那时没有台地茶,所以,研究普洱茶人物,以及历史,会明晰,古代的,近代的普洱茶,收藏级的普洱茶,用料绝非我们现在大规模生产,随便一饼都能越陈越香。

第四位,无数人都熟悉,咱老吴家的人,表面看起来跟我又千丝万缕的关系,都在中茶呆过,又同姓,吴启英,但其实,真没啥关系。普洱茶熟茶渥堆技术的改进者,或者说组织改进的人,在中茶的历史上,关于1973年,去广东学习渥堆发酵的人中,唯一只有吴老,是提名了,吴启英,其他都属于闲杂人等,没有提名,吴启英和公司的一些同事而已。许多人,误会了一个事实,当时吴老还不是厂长,只是一个普通的技术人员,我来简单理清一些事,大家可以自行判断:

1973年去广东学习,1975年规模化熟茶产品上市,1978年,升任昆明茶厂审检股股长,股级干部,咱们组织部的人应该可以鉴定是什么职位,云南中茶公司的老大是处级干部,昆明茶厂,勐海茶厂 下关茶厂的老大是科级干部,然后。。很多80后 90年后的同学不了解,那么咱说俗气一点,云南中茶的老大跟县长平级,昆明茶厂厂长是 乡长级别,股长是? 我不懂,村长级别?

1978年后,经过5年的时间,1983年,吴老升任昆明茶厂厂长,1988年被评为高级工程师。2005年8月去世。所以,我们现在不要神化,在当时的省公司里,无数的科级干部副处级干部,无数的高级工程师,无数的教授级高工,工厂的地位在公司里,并不高。

现在关于,吴老是普洱熟茶的发明者,熟茶之母什么的,我想,吴老泉下有知,一定是不满意的。大滇说茶,我们承认事实,但绝不虚夸,绝不抬高以及贬低。以上所有内容,只属于大滇个人印象里的事情,也许他们的主要事迹,我反而没有注意。因为我关注对普洱茶这个产业的推动。

感谢大家,今晚大滇说茶,结束,明晚继续,后面还有几位人物。over!大滇说茶1001夜之59 七剑下天山(下)

大滇说茶1001夜,有同行茶商说我胡扯,是的,我就是胡扯,全是个人看法。既然倪萍可以被评为共和国脊梁,那么我把这几个人封为“普洱茶之七剑”,也无不可。至少,无人否认他们对普洱茶的基础性贡献。做基础研究的人,往往是最寂寞的,成名的,往往不是他们,但总会有一些人记得他们。比如大滇。

我当然不会看到什么世界普洱茶协会某会长之类,在香港或者台湾成立个这样的组织太容易了,但我的老家,云南的茶树并不是他们种出来的,这些,由七剑中的前几位育种并科学繁殖,然后再发明密植高产技术,使得云南的大叶种茶园达到了数百万亩,在这里,大滇得道歉,因为大滇说茶,是很随意的网聊,很多精确的数据大滇并没有去查证,只是凭大概印象,所以,招致了很多茶商在各个论坛的攻击,对于这些,有错就改,并无问题,但某些茶商不顾事实,鸡蛋里要挑骨头,大滇也无意搭理。大滇努力在做一些普及普洱知识的工作,而经常被什么也不做的人攻击,这就是中国的现状,不是我特意在意,是因为有茶友给我留言,我已经很久不上各论坛了,这个大家都知道的,苍蝇太多,把自己的事做好是最重要的。毕竟,最好要以茶说话。

今天,我们要说的第五个人物是唐庆阳,这些人物都是足以让我膜拜的,提到这个名字,可能给我的印象是最丰富的,好多历史性的事跟唐庆阳有关。勐海茶厂厂长,这个是最为人所熟知的,但再说一个年代,1951年-1986年,任勐海茶厂副厂长、厂长。江苏的茶油,今晚我要致敬,向江苏致敬,唐庆阳,是江苏南京人,出生于1919年,1938年在云南某茶厂任职技术员,云南普洱茶,就是在昨晚给大家所讲的湖北、湖南、云南、江苏这些英豪的巨大贡献下形成的历史财富。并非全部由云南人贡献。

唐老所做的事太多,我只记得一件事,就是把传统手工压茶的工艺继承下来,传统手工石磨压制。这个技术之所以没有断代,主要是由于唐庆阳的贡献。后来易武正山普洱茶的压制工艺,是易武乡长张毅等请教唐庆阳而学习来的,足够了,足够了,对普洱茶的贡献有这么一点,足以名列大滇七剑下天山之五!

请记住,这个也是未来判断普洱茶年份的依据!不要给我拿出一饼茶,石磨压制,说是1980年代的茶。1951-1986年任职勐海茶厂主要的职务,让人谈起很多老茶,不能不问唐庆阳,1994年,唐老去世。

七剑下天山之六——张毅,现代易武茶的发起者,大滇给出这样的定位,足以说明张毅的历史地位。

在易武,说起张毅,那也是无人可以质疑的。张毅,易武本地人,长期担任易武乡长,这个并不令人敬佩,刚才已经提到了,张毅的历史贡献在于发掘出了现代易武茶的压制方法,张毅多方请教前辈,并自行实践,成功地用石磨压制出易武元宝茶(饼茶)。在90年代中期推向台湾,然后引来了易武茶风暴,台商云集易武,开始完善易武茶的制作,并推动到台湾香港大马,最终带动了整个普洱茶产业,迎来了普洱茶在2006-2007年的大爆发,使得普洱茶在全国实现了大面积的推广普及。始作俑者,张毅。

谈及张毅的顺时兴号,必须谈到两点,第一是石磨压制得歪歪斜斜,并不工整,这个是早期实践过程中不完整所致;第二是用料,采用了老茶园的料,即目前所称的老树茶,古树茶,一炮而红。红的原因之一,是在官方机构检测里,农残指标遥遥领先,达到国际领先,远超国内标准。之二,是口感优良,超越了当时市面上的茶。这也使得易武正山大树茶(野生茶)驰名四海。

张毅最令人敬佩的是,他把这套东西传给了乡亲,使得在2000年后,易武压制普洱茶成为一个普遍大家熟知的技术。如果要是申请专利或者用其他方法保密,那显然,石磨压制的成熟技术,就不会普及那么快!张毅,无愧七剑下天山之六!

最后一位,七剑之七,可能会令人吃惊,也比较出人意表,我把这个名分给予邹家驹先生。

两个贡献,第一,来自邹先生的书,指证了所谓普洱茶的圣经的许多错误,普洱茶辨伪 一书,把某些权威打下了讲台,而我在反复推敲邹先生的书时,找不到漏洞,因此,我给出了一个结论,邹先生是说真话的人。这本书没有假话,这本书,把某些老茶的年份至少降低了30年,让某些港台的错误知识在明确的证据面前无可避免现出原形,这对我影响很深。

第二点,来源于邹先生所监制的茶,虽然现在已经不再生产,但我试过的茶,让我能够肯定说,没有坏茶。也许对某些人来说,这个评价不算高,但这已经是我能给出的最高评价了。作为制茶人,难的不是偶尔做出一个好茶,而是始终没做出坏茶。

我不评论众多人物的私生活或者其他,邹先生,用翔实的证据,纠正了普洱茶方面许多错误的说法,使得普洱茶知识,能够有个正确的导向。所以,我给出了这个排名。而忽略掉了很多很多,听起来更有名的人物。

七剑下天山,在普洱茶发展的各个时期,都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作为后辈,大滇在此致敬!大滇,作为一个自信的人,对于很多东西都有信心超越,但对前辈们的贡献,始终铭记于心。站在这些前辈的基础上,我们必须有使命感,做出更好的普洱茶,做出能够在未来有人记得起的普洱茶。

未来普洱茶的历史,我希望,有人会记起,2008年,普洱茶的新时代,OVER!

56位知名普洱茶人的介绍

01、张宏达

张宏达年轻的时候,他用生物学方法论证,茶的故乡在中国,把阿萨姆茶种改名为普洱茶种;他踏遍国土,发现了两个新的茶种——可可茶和苦茶。如今,虽已跨入94岁高龄,但他体魄康健,精神矍铄,思路敏捷,以耄耋之年继续关心着茶事业的发展和建设——他就是茶学泰斗张宏达教授,2009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中国植物志》的编研”课题组的10位主要完成人之一。在他60多年学术生涯中为我国的植物分类研究和科教事业作出卓越的贡献。

张宏达教授在山茶属分类上的贡献不仅在于他发现了众多的新种,而且在于他奠定和构建了山茶属的系统分类基础,其影响遍及世界范围。他以蜚声国际的科学成就被教研界尊称为“大师”。他毕生在植物系统分类学上耕耘,编著了山茶属植物的系统研究,全面提出山茶属的分类系统,调整和修改外国人的山茶属系统,并以充分的事实和根据把阿萨姆种改为普洱茶种,作为世界茶树原种,由此在现代科学视角上奠定了中国是世界茶树原产地的地位。

02、邱辉

邱辉,原名邱维藩,字辉,男,云南昆明人,1929年 5月生。1947年考入云南大学农学院森林系。1949年5月参加革命,中共党员。自参加工作以来,历任滇桂黔边纵第九支队政工队员、边纵四期干校政干班学员、武工队长、指导员、原普洱专署(今思茅市)建设科农林股长。1952年,先后任中茶普洱支公司股长、思茅行署外贸局茶叶科科长,行署茶叶领导小组副组长、行署茶办主要负责人。1995年12月离休,离休后至今继续在云南茶界发挥余热。

50年代中期,邱辉与同仁一道,组建茶区基层收购站(组),积极开展收购运销,深入茶山宣传,组织茶农垦复茶园,促进茶叶生产迅速恢复。他参与组织研制了第一台手摇、畜力和水力揉茶机,后推广应用传动、电机揉茶机,建立第一座节能土烘房和使用烘干机,促进从手工艺揉制到机械加工的转变。

撰写发表大量论文和其它相关文章:《论思茅地区茶叶生产区划》、《关于加速发展普洱茶生产若干问题的意见》、《茶叶技术培训教材》(主编)、《思茅地区茶树品种资源普查试点总结》、《茶叶(思茅茶叶篇)》、《关于在滇南江城县开发茶叶资源建立出口红茶基地的评估论证报告》、《漫话普洱茶》、《从邦崴古茶树的发现看茶树的起源与演化》、《论千家寨原始野生茶树植物群落在茶树起源进化中的地位》等。

03、张顺高

张顺高,湖北五峰人,1933年生,土家族,1960年毕业于湖南农学院茶叶专业,自愿赴边到云南茶叶科学研究所工作,1961年考察发现勐海巴达野生大茶树,1963年在湖南《茶叶通讯》发表考察报告。主编过《西双版纳文史资料茶叶专辑》。云南省农科院茶叶研究所第二任所长,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副研究员,中华茶人联谊会荣誉理事、云南省茶叶学会(1981~1997)副理事长、云南省茶业协会荣誉理事,西双版纳州茶业协会顾问,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享受者。

1992年10月,他作为专家组成员,参与思茅地区澜沧邦崴大茶树考察论证会。1993年4月,他出席在思茅举行的中国普洱茶国际学术研讨会暨中国古茶树遗产保护研讨会,任组委会委员,会上交流了他与梁凤铭副研究员合写的论文《古生态学与茶树起源传播驯化的系统猜测》,被收入《中国普洱茶文化研究》一书。1996年11月中旬,他作为专家组副组长,参与了“哀牢山国家自然保护区云南省镇沅千家寨野生古茶树考察论证会”,提出了“净光合值法”类推测算出了千家寨古茶树树龄。

04、张毅

张毅,男,1941年生人,彝族,云南易武区区长,易武乡乡乡长,主任科员,于1996年退休。亲自组织指导发展新式茶园5000多亩;继承普洱茶传统制作工艺,并无偿传授给易武、象明、景洪、勐连、广西、南宁、韩国(李连喜)等地区喜欢制作普洱茶的人员,使古六大茶山以传统工艺制作普洱茶的大小厂家发展到100余家,使普洱茶的古老制法得到传承、延续,也使我们领略到了民间传统手工制茶的流风遗韵。大大增加了茶农及地方财政的收入,带动了群众种茶的积极性,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主要著作有:《易武乡茶叶发展概况》、《中国普洱茶古六大茶山》、《易武人物谱》、《隶书字贴唐宋绝》。其中《中国普洱茶古六大茶山的过去和现在》被收录入《国饮时代•普洱茶文化系列丛书》之一《普洱茶•经典文选》。

05、卢国龄

卢国龄所演绎的人生,在别人眼里不管怎样富于传奇色彩,但她自己总是把这些往事和现实,都付与淡定而亲切的笑意——眼睛里依然清澈的光芒,透露着那种卢国龄特有的正直仁爱、自信坚定,构成一种超越了时空的、令人感动和尊敬的美丽:一幅幅历史画面依然生动,充满了卢国龄昂扬向上的生命力已离休10余年,但她的目光依然凝望远方,她的脚步依然坚实:和老厂长邹炳良一道,带着勐海精神,创办了海湾茶厂,海湾茶厂的产品又创造了太多太多的荣誉。这些荣誉意味着,天下有好多好多的爱茶者能喝到质量卓越的好普洱茶。吉人天相,茶人茶寿。

06、邹炳良

邹炳良,男,汉族,生于1939年,云南省祥云县人,中国采用渥堆方法生产普洱茶最早探索、研究、重要的实践者之一。1957年到勐海茶厂,1984年至1996年任勐海茶厂厂长、总工程师,大益品牌创始人之一。勐海县第七届、第八届、西双版纳州第七届、第八届,云南省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邹炳良中学毕业后于1957年来到茶乡勐海,从此他在勐海茶厂一直工作至1996年。40多年间,他先后当过工人、一般干部、股所长,一步一个脚印,不断成长,1984年当选为勐海茶厂厂长至1996年退休,是勐海茶厂历届厂长中任职时间最长者之一。任职期间,勐海茶厂把发展生产力放在首位,工业产值、利润、上交利税、职工收入连续11年同步增长,成为勐海县的纳税大户。

邹炳良先生和卢国龄女士在1984年至1996年勐海茶厂工作期间配制出来的优良普洱茶产品有7542七子饼、7572七子饼、7532 七子饼、8582七子饼、7262七子饼等,都是普洱茶爱好者捧追茶品。

07、邹家驹

邹家驹,1953年生,中共党员,籍贯四川合理。曾任两任云南省茶叶协会会长,现任云南省茶叶协会副会长、秘书长,是蜚声国际内外普洱茶专家。

邹家驹1976年云南大学外语系毕业后分配至云南省外贸局业务处工作,1978年至1999年先后任云南茶叶进出口公司外销员、副科长、副总经理、总经理。1999年任云南茶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邹家驹出版有《漫话普洱茶•普洱茶辨伪》、《漫话普洱茶•金戈铁马大叶种》,另有多种上乘作品刊于海内外各种刊物。有人将他称为捍卫普洱茶的卫道士,在众生狂热的普洱潮中幸有他这样一个只身孤影的理性斗士。08、张宝三

张宝三云南省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现任省关工委执行主任,省茶叶协会会长,省茶马古道研究会会长、中国茶叶流通协会常务副会长。云南省普洱茶协会会长。他在担任云南思茅地委书记期间积极倡导“三结合一体化”,致力于推动普洱茶产业的发展。云南省委把思茅的经验以省委1993年1号文件下发,在全省推广。他到省里工作以后,仍然一如既往研究、宣传普洱茶文化。2006年4月,在他的成功牵头组织下,云南全省性的普洱茶行业协会云南省普洱茶协会宣告成立。同年11月,协会建立起了完善的组织机构,涵盖学术、技术质量、茶道茶艺、市场、咨询等专业委员会。普洱茶的证明商标也由以前的3个州(市)21个县(区)扩大到了11个州(市)55个县(区)。在协会的努力下,普洱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在2006年12月获得国家工商总局批准,并将于2007年7月1日正式启用。

09、苏芳华

中国土产畜产云南茶叶进出口公司高级工程师、云南省茶叶商会副会长、云南省茶马古道研究会副会长;云南省茶业协会秘书长。从1965起分配到云南省农业厅经济作物处从事茶叶技术推广工作。1976年,转到云南茶叶进出口公司工作,直到2002年退休,历任科长、办公室主任等职。1981年起,开始担任云南省茶叶学会副秘书长。1986年,荣获云南省人民政府“低产茶园改造、提高单产技术推广项目”科技进步三等奖。多次被评为云南茶叶进出口公司先进工作者,1988年被云南省对外贸易经济合作厅授予云南省对外经济贸易业务能手称号;1986年和1988年被省农学会评为先进工作者。1990年,他率领云南茶叶进出口公司组建的“云茶苑”民族茶艺表演队一行17人到北京老舍茶馆为亚运会义演,在一个月中,共演出35场,先后有21个国家和地区的4000多客人观看了演出,开创了茶艺表演的先河,推动了全国茶文化活动的开展。1991年,他荣获首届云南省科协先进工作者称号。1997年,云南省茶叶学会更名为云南省茶业协会,他任秘书长。2000年,在他积极奔波参与下,云南茶叶批发市场正式建成,结束了产茶大省的省会昆明没有茶叶批发市场的历史。2001年,他提议在云南茶叶批发市场举办“中国云南首届春茶交易会”,取得圆满成功。他先后主持举办了三届“云茶杯”名优茶评比,推动了名优茶的生产。由于他的卓越贡献,2001年6月,经省科协推荐,当选为中国科协“六大”代表,光荣出席了“中国科协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为全国茶界仅有的三名代表之一,受到江泽民总书记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并合影留念。参编或主编的著作有《中国茶经》、《中国名优茶选集》、《世界茶叶100年》、《中国茶叶进出口公司经营史录》、《茶树原产地——云南》、《中国茶叶五千年》、《中国茶叶大辞典》等,是《中国名茶志》(云南卷)主编。主编《茶文化学》、《茶的故乡——云南》、《茶叶生产技术》教材、《云南茶叶发展论坛》、《2002中国普洱茶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10、张勤民

云南省省茶业协会副会长、国家高级评茶技师。

11、王星银

云南省茶叶协会副秘书长、国家一级评茶技师。普洱茶国家标准GB/T 14456起草人之一。

12、李文华

李文华,普洱茶国家标准GB/T 22111起草人之一。2004年11月-2008年12月任大益集团勐海茶厂常务副厂长、主拼配师。大益茶多款经典茶品之发明人。2009年-2010年潜心研习国学,习悟茶之道。2011年3月返回普洱茶界。

1973年,普洱茶熟茶的快速发酵工艺创始,经过三十多个春秋的磨砺与海内外市场的反复检验,现在的普洱茶熟茶产品,其用料、工艺、产品线已经日趋成熟和丰富。在这30多年间,为适应经济发展和市场需求,在毛茶茶菁等级使用,发酵成熟度,以及拼配配方等方面,云南普洱茶界有过许多实践,才铸就了目前丰富多彩的普洱茶熟茶产品线。

就勐海茶厂产品而言,普洱散茶与普洱紧压茶,发酵成熟度是略有不同的。普洱散茶产品:历史上大宗的普洱茶产品(唛号79072、79082、79092、79102等),发酵是全熟的(发酵成熟度十成,100%),主要是满足市场“及时品饮的需要”。当然,前面也说过,即使发酵全熟,这种普洱熟茶的收藏变化也是有的。普洱紧压茶产品:发酵并非是全熟的,这就为收藏中的后发酵留有不少变化的空间,为老熟茶的品味风格走向“润滑,砂化”奠定基础。总结说,和普洱茶生茶产品一样,普洱熟茶的紧压茶也是独具收藏价值的,特别是偏轻发酵的普洱熟茶产品。

13、木霁弘

木霁弘,男,纳西族,1963年出生。云南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中文系教授、云南茶马古道研究会副会长。主要从事古汉语、民俗学及民族文化的研究。著有《滇藏川大三角文化探秘》、《茶马古道上的民族文化》、《普洱茶》等三十余部作品。同田壮壮一道拍摄了《茶马古道系列——德拉姆》。另有文学作品若干。

10余年的考察研究之后,木霁弘最早提出了“茶马古道”这一名称。今年,云南省茶马古道研究会成立,木霁弘担任该研究会副会长。1987年,木霁弘和同学徐涌涛得知金沙江边有一条通往西藏的古道,人称“南方丝绸之路”。通过研究,他们想出一个称呼——“茶马之道”,最后定名“茶马古道”。1999,中国第五代著名导演田壮壮与木霁弘相识,此后他们与著名作家阿城一道多次前往茶马古道考察采访。2004年,田壮壮导演的中国首部高清纪录片《茶马古道系列之德拉姆》在全球公映。由此,茶马古道文化成为了国内一大文化热点。

14、高照

云南大学退休教授,现年66岁。1962年,从云南大学植物遗传专业毕业后,被分配到农垦局河口热带作物研究所工作。20世纪70年代以后,在云南大学从事植物、微生物遗传学方面的研究至今。1999年,在爱好普洱茶的台湾亲戚的影响下,高照收集了云南各茶区80多个厂家、近200个品种的普洱茶。在具备了研究普洱茶的丰富样品之后,他开始了普洱茶生命奥秘的研究。

15、胡明方

胡明方出身寒门,饿过肚子,却大笔如椽、出手不凡,组织援建了十几所“希望小学“;他为人谦和,说话礼貌,却“喜新厌旧”、一举出位,颠覆了中国茶界的传统外宣模式。

他就是云南省青年联合会常委、首届“马帮茶道瑞贡京城”普洱茶文化北京行组委会执行主席兼秘书长胡明方。有人说,在交通高度发达的今天,用马这样的“交通工具”驮茶进京,是场代价高昂的“文化秀”。对此,胡明方非但不气恼,还“呵呵”地笑了:云南这支由120匹骡马、6位马锅头、37位赶马人组成的独特的大马帮,在跨过长江、黄河,翻越哀牢山、乌蒙、秦岭、太行山,穿越6个省市,用脚丈量祖国的名山大川的同时,不仅掀起了此起彼伏的“云南热”、“普洱茶热”,使茶马文化、云南影响从南到北淋漓尽致地传播到首都北京。

16、邓时海

邓时海(1941年11月15日-),台湾师范大学教授,台湾“中国普洱茶学会”创会会长,著名学者,被业内誉称为中国“普洱茶第一人”。台湾是大茶艺社创社,杨式太极武艺第六代传人。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紫砂壶炒作泡沫爆破,在穷途末路之际,邓时海转行卖茶。1992年,邓时海在香港向陈姓茶商买了一批号级普洱茶回台湾,开始时无人问津,更有人指他的茶乃假茶,有害健康,生意就搁着了。他去香港跟陈某交涉,并要求退货,但货主说钱早已用完且手头甚紧,让他把茶运回香港寄卖,清货后才换钱给他。假茶市场的人三教九流,邓时海怎会把货交给他人寄卖。回台湾后突然灵机一动,倒不如写一本书说茶。其时,邓时海很早就接触到了普洱茶,而且一开始就是宋聘同兴,一生惟茶是命。1995年,当普洱茶对海峡两岸最广大的人民群众来说还仅仅是水中月雾中花的时候,邓时海出版了他那本后来被公认为普洱茶圣经的巨著——《普洱茶》,被研究、销售普洱茶的人视为必读之书。《普洱茶》的出版,让许多台湾茶人和有钱有闲的人转向品饮、收藏普洱茶,进而带动了韩国、泰国的普洱茶市场。此后,以广州为中心的珠江三角洲吹起了普洱茶流行风,并逐渐影响到长江三角洲地区。

17、陳智同

台灣陳廣和堂主事,陳智同長期收藏紫砂及陳年普洱茶經歷,並對於陳年普洱的鑑識及收藏觀念上向有獨到的見解,在業界多年,發表許多陳年普洱形制的資訊及市場發展觀點。為國際印級普洱品茶會主講人、《茶藝.普洱壺藝》雜誌社長期專欄作家、顧問、《深邃的七子世界》作者,現為陳廣和堂主事。

18、呂禮臻 臻味號主人,呂禮臻資深的茶文化工作者,在八○年代初與茶藝館業者共同成立中華茶藝事業聯誼會且曾任台灣中華茶聯總會長,為台灣茶文化起了火車頭的作用,除了舉辦形形色色的茶藝活動、培養茶藝人才、提升社會飲茶風氣,也帶動了茶產業。

19、黃傳芳

弗茶居主人,黃傳芳從事茶藝工作已25年,自稱「抱拙」、「弗茶居主人」,研究內部聚熱加熱法將茶的雜質穢氣驅逐,此「弗茶式烘焙法」已研究十八年經過不斷修正,找到烘焙茶的週期性及規律性建立起烘焙茶的理論性及科學性,發願奉獻茶藝當個終生志工。20、白水清

白水清,1955年出生,香港普洱茶王、世界茶文化交流协会会长、香港安溪同乡会副会长。在香港普洱茶陈货市场占有60%以上的份额。由于他在普洱茶界的突出贡献,曾当选第一届“全球十大普洱茶杰出人物”,并于2003年6月被福建省人民政府授予“银质奖章”。

2007年8月5日,世界茶文化交流协会在美丽的羊城——广州,召开了成立五周年暨第三届董事会就职典礼。也是在这天,香港著名茶专家白水清先生,荣膺世界茶文化交流协会会长一职,可谓众望所归。众所周知,白先生对普洱茶的定论、仓储和品鉴都有自己独到的看法和观点,特别在老茶的领域,他的造诣至今很少有人能超越。及至1993年年,他差不多集齐了所有年份的普洱,单是超过100年的古董普洱就有10种之多,在香港普洱茶陈货市场,他占有大多份额。

21、陳淦邦

香港浮雲集團副總裁,陳淦邦私人收藏家,任職香港法律服務行業,嗜好研究陳年普洱茶。1993年開始藏茶,應《茶藝.普洱壺藝》雜誌社邀請陸續於各專題上撰稿發表。並於2006年出版《The First Step to Chinese uerh Tea》。

22、何景成

香港惜壺茶舍負責人,何景成1996年在香港與友人合資設立惜壺茶舍,現為香港惜壺茶舍有限公司負責人,2002年應《茶藝.普洱壺藝》雜誌社邀請撰稿至今。2003年,致力生產了一套下關茶廠從1951年至2003年曾經生產過的沱茶花色品種。

23、林镇浩

林镇浩先生继承了其先父创立于1960年的香港岭南茶业公司,把中国悠久的茶文化和祖国各地的名茶销至港九地区、台、东南亚、日本、韩国、美国、加拿大等地。较好的向世界展示了中国茶的魅力,为港九地区普洱茶品饮与文化推广做出较大的贡献。

24、李达朝

香港同安茶行主事,李达朝同安茶行是由李協(字:玉庭)先生於一九四二年在香港創辦的。之前,李先生在九龍已開辦有寶蘭生茶荘,為躲避在戰亂時期被洗刧,保護家產及實力,務求日後東山再起,李先生特意在港島的核心商業區—皇后大道中開設了同安店,當時中國正被日本軍侵佔,香港也已淪陷,時局很不穩定,大多親朋好友都返回老家逃避戰爭的蹂躪,李先生特以”同安”為號,祈求香港早日天下太平,共同安康。日本投降後,同安在李先生的努力下得到迅猛的發展,以做批發業務為主,兼營店面零售,盛行時雇有三十多位員工,也是全香港火柴的獨家經銷商。在雲南茶出口緊缺時期,同安在香港的新界建立了大型倉庫,一方面貯藏暢銷貨品,另一方面進口曬青毛茶加工發酵,並掌握了發酵貯存的方法,建有保濕保溫的地窖,產品還遠銷東南亞、臺灣、韓國、日本、美国市場,是深受消費者的好評。同安茶行歷經了三代人的苦心經營,一直秉承著賣老茶,存新茶的宗旨,為廣大市民提供優質的茶品。發展至今,同安已具有一定的規模,產品品質穩定,品種豐富,風格各異,甚具品茗價值,吸引了不少普洱愛好者的青睞。同安茶行仝人將繼續發揚光大,積極推動普洱茶市場的發展,挑選加工出最好的茶品,同時希望廣大普洱茶愛好者繼續支持同安,給同安的工作多提寶貴意見,共同推動普洱茶市場的發展,讓中國茶文化更加豐富,茶葉事業更加輝煌。

25、谭松发

香港港九茶业商会副会长谭松发汇源茶行自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注册成立,为中国茶叶出口及经销,至今历经超过半个多世纪。七十年代谭松发从事超级市场零售工作十多年之久,对海外、内地及香港市场的零售情况十分熟悉,因此影响了他日后在茶叶市场的销售模式。八十年代初,谭松发代表汇源茶行出任港九茶业商会理事之职,由于当时年纪轻且个子稍胖,人称“小胖子”。是国内与港九地区茶业界有“未见其人,先闻其名”的茶人名家。八十年代中期,他致力于茶文化研究,考查六大茶类之文化与历史,略有收获和认识,在商会中历任福利主任及副理事长之职,与商会一起成长。见证香港茶业的演变与盛衰,可说是香港茶业近代史上的一本活字典。谭先生为人健谈、风趣、乐于助人及爱好爬山,有空必约同十数知己一起出游。对茶文化方面之推广更是不遗余力,常应各大公司及社团邀请出任茶业顾问,讲授及培训员工。06年更为香港荣华食品公司,在昂坪大佛建立全港第一间现代化及电脑化资讯的荣华昂坪茶馆,并以中、英、日三国文字及图片介绍茶知识。使来自世界各地的之中外游人都能领略到中国茶文化的真谛。

香港永利茶庄主事钟汉荣钟汉荣先生从1962年8月开始经营茶叶并研究普洱茶至今,在多年的茶叶经销生涯中,钟先生不惧千辛万苦,多次往返云南各处茶山和普洱茶原料基地考察与研究,对普洱茶的各大茶区、茶山、原料的情况了解甚透。为了把普洱茶更好的推广,他结合港人饮茶习惯,研究出适合香港地区与广东等地品饮与仓储的茶品。钟汉荣先生于1964年创办永利茶庄注册的普洱茶商标是《双象牌》,由于长期来受到消费者与市场的欢迎和赞誉。钟汉荣先生于2007年在国内注册了《金象献瑞》商标,为国内广大消费者提供优质的普洱茶品和分享香港的饮茶文化。钟汉荣先生是海内外普洱茶界里有着较大影响的一个名家,他多年来对普洱茶的研究与茶文化传播丰富了人们对茶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26、陈德

香港茗香茶庄公司主事,茗香茶庄成立于1963年春,初期以经销广东潮洲工夫茶大出名堂,产品深受南洋、泰国、及越南等地侨胞欢迎,影响日增。七十年代产品行销台湾,“香港茶”撑起了台胞思乡之情。因台湾当局限制入口,市场上反而供不应求。一九九九开始茗香茶庄进入国内,为普洱茶的行销、加工和品饮推广、文化传播作出贡献。

27、郭宏隆

香港高山茶业公司主事郭宏隆先生出生于民国30年,一九七五年加入香港东荣茶业有限公司并于不久后任公司经理。一九八七后历任港九茶业商会副理事长、理事长等职。为香港地区普洱茶的行销、加工和品饮推广、行业发展作出贡献。

28、林君贤林

香港林奇苑主人,君贤先生祖籍广东潮洲,于17岁时到香港,进入茶行当学徒。他做人诚实勤奋,得到老师傅传授一手制茶手艺。林先生于1995年创立了《林奇苑茶行》经营福建乌龙茶(铁观音)为主,并专营国产各类茶类,供销香港各大茶楼酒家。普洱茶一直为港人所喜爱,因普洱茶久存不坏、越陈越香、醇滑甘甜、汤浓耐泡、暖胃消脂。故获得港人收藏兴趣。林先生于80年代初期取得宜兴紫砂壶经销权,又打开了台湾经销市场。80年后期,台湾人热切转向对普洱茶的兴趣,林先生为了台湾普洱茶爱好者的需求,便率先为茶界收集古董饼茶及印级饼茶,作为两地交流桥梁,并将产品扩销到韩国、与东南亚地区。现年75岁的林先生开拓普洱茶市场,已是经历了半个世纪的茶人,对普洱茶之产地、质量、拼配工序等均有资深研究。他誠信且專業的經營手法廣受茶人喜愛,亦於二○○一年於溫哥華成立分店。

29、钟汉荣

香港永利茶庄主事,钟汉荣先生从1962年8月开始经营茶叶并研究普洱茶至今,在多年的茶叶经销生涯中,钟先生不惧千辛万苦,多次往返云南各处茶山和普洱茶原料基地考察与研究,对普洱茶的各大茶区、茶山、原料的情况了解甚透。为了把普洱茶更好的推广,他结合港人饮茶习惯,研究出适合香港地区与广东等地品饮与仓储的茶品。钟汉荣先生于1964年创办永利茶庄注册的普洱茶商标是《双象牌》,由于长期来受到消费者与市场的欢迎和赞誉。钟汉荣先生于2007年在国内注册了《金象献瑞》商标,为国内广大消费者提供优质的普洱茶品和分享香港的饮茶文化。钟汉荣先生是海内外普洱茶界里有着较大影响的一个名家,他多年来对普洱茶的研究与茶文化传播丰富了人们对茶文化的认识和理解。30、曾志揮

澳門茶商工會永遠榮譽會長,曾志揮1936年出生於南海九江,現任中華總商會榮譽理事,澳門茶藝協會永遠會長,澳門人稱其為「普洱茶王」。

31、林平祥

馬來西亞資深茶人,林平祥馬來西亞茶文化推廣先驅,時常代表馬來西亞主持茶藝之演講。現任馬來西亞主要茶藝中心及茶坊顧問。曾兩次受邀到英國,先後為VA Museum及Lipton茶公司主持茶藝講座及研習班教學。

32、林聖泰

日本中國茶講師協會理事長,林聖泰現任中國茶講師協會理事長,並於日本東京涉谷開設「華泰茶莊」,除了經營茶葉、茶器外,尚規劃有中國風味濃厚的中國茶藝館「華泰茶館」,其致力於將源遠流長的茶文化推廣至日本人的生活中。

33、周渝

紫藤廬主人,1981年改建老家經營紫藤廬,目前是紫藤廬負責人。潛修老莊思想的周渝,心目中有個「茶文化三部曲」的巧思,所謂「茶文化三部曲」包括茶藝,屬於「術」的層次之外,希望更進一步弘揚漢文化的傳統茶道。

34、姜育

韓國中國普洱茶研究所所長,姜育發從事普洱茶研究二十餘年,現任韓國韓瑞大學校茶學系主任教授、韓國中國普洱茶研究所所長。

35、黄刚

在北京的普洱茶界,有一个叫“京茶东邪”的人物,他就是黄刚。他说他从喝到第一杯普洱茶开始,自己的一生都无法抵御普洱茶的诱惑,他的“邪”都是普洱茶惹的祸。从一名军龄20年,具有中校军衔的转业军官,到一个对普洱茶如痴如醉的茶人,黄刚常会做出一些让人觉得邪乎的事情:他会因为得到一片好茶而大哭一场;他会拿价值不菲的老茶来培训自己茶馆的员工;他会在普洱茶最低迷的时候提着自己的行头奔走于全国各地开办普洱茶讲习班——“黄普茶校”;连邮件附件都不会发的他却能把自己的博客经营得风生水起,几乎日日更新,日日有看点,点击率超过50万。

36、史军超

史军超,男,1946年生于云南省红河县,哈尼族,云南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特聘“世界文化遗产中国专家组”成员。从事民族文化研究工作三十年,出版学术专著十余部,学术论文百余篇。两次获得中国图书奖。是“红河哈尼梯田”申报世界遗产的提出、论证人及专家组组长,是“思茅、西双版纳、临沧世界茶树原产地及普洱茶”申报世界遗产的提出人及课题组组长。

他认为,普洱茶申报“双遗产”,其内涵不仅包含了世界茶树原产地所依据的古地质、古生物、古气候,茶树对土壤、气候的物理、化学条件所需要的自然系统,以及普洱茶文化所包含的诸要素,如民族、历史、文化、工艺、商贸等,及所体现的地球史、茶属史的自然演化过程和人与自然高度融合的可持续发展的内容,而且必将极大地提升普洱茶的经济价值,同时也将保护蕴涵着极为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发源于云南的大叶种茶树。

37、戎加升

戎加升是个个体老板,先后从事过农业种植、建设工程、茶叶生产、经营活动。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依靠党的富民政策,加上自己对茶叶事业的酷爱,1993年在勐库镇创办初、精制加工的“勐库茶叶配制厂”,赚到第一桶金。当年的双江茶厂厂区,空地上杂草丛生,车间内蜘蛛网重重,令人心酸,但他没有气馁。他安排员工把厂区厂房打扫干净,自己率队到省内外考察,了解各地茶叶行情,暗访市场到底需要什么样的产品。

功夫不负有心人,考察结束后,他得出一个结论:临沧地区,特别是双江,历史上是普洱茶的原产地,就目前国内外市场而言,下关、勐海等茶厂生产的普洱茶牌子硬、产品畅销不说,价格还挺高。可是,下关茶厂的原料,可以说大多数是从临沧地区各县购买的。从另一个角度上看,普洱茶是云南独有的品牌,外省的小叶种茶做不出来,而云南只承认临沧、思茅、西双版纳三地茶区生产的普洱茶。这样好的资源优势不利用,还端着“金饭碗”到处讨饭吃,这是何苦呢!于是,他痛下决心搞普洱茶。什么块型、饼型、南瓜型、塔型、沱型他都尝试,用纸包、篾盒装、笋叶包都有,第一次拿到昆交会展示,就引起了韩国、马来西亚等国客商的关注,订单逐年增加,产品越销越远。他直接与茶农购买鲜叶加工,提高了普洱茶的质量。随后,他注册成立了双江勐库茶叶有限责任公司,打造了勐库“陈香牌”普洱茶系列产品。

38、朱卫东

“壶里乾坤大,杯中日月长。”到双江喝茶不喝双江沙河精制茶厂的“东半山”系列朱氏普洱茶,你等于没有喝到好茶,更没有品尝到双江的味道,就像到了北京你不去长城等于没到北京一样。双江,秘境临沧里一个太阳转身的地方,一个汉子,怀着对普洱茶的一颗赤诚之心,从一个种茶人,一路走来,一蓑烟雨,八千里路云和月,终成境界。

1987年,朱卫东在澜沧供销社走上了种茶之路,四年的种茶路让他了解了普洱茶,爱上了普洱茶,并在心中暗暗许下此生定与普洱茶结缘,一定要在普洱茶树上结出自己的事业之果。四年的种茶中,一个学习的机会让他不仅会种茶,更让他学到了制茶的技术。到精制普洱茶历史最老的勐海茶厂学习,让他初步掌握了制茶技术。“老朱”以驰名中外的勐库大叶种茶为原料,采用传统的普洱茶工艺,经过层层质量把关,生产出了远近闻名的东半山系列品种。2006年,朱卫东的双江沙河乡精制茶厂顺利通过国家食品生产许可证核查,并取得QS市场准入资格,为普洱茶的研究和发展创造了条件。

茶文化传播机构的王美津博士,在参观访问茶厂时结识了这位“嗜茶无度”饱经风霜的制茶汉子,在品尝了老朱亲手泡就的普洱茶后饶有兴味地在他的居室的墙壁上留下了“吃茶无度”的题字,并附题“双江朱卫东制茶一流”的赞誉。

39、王霞

王霞,女,1960年生,评茶师、茶艺师,思茅市茶叶协会副会长。普洱江湖,王霞无疑是茶坛大姐大。王霞18岁就进入了勐海茶厂,她的青春岁月仿佛注定了与普洱茶息息相关,是茶成就了她的事业和人生。在勐海茶厂,王霞靠自己的努力,从一个普通的工人成长为一位主管普洱茶生产加工的技术人员。她到杭州学习,成为当时云南少有的质检员,能分辨出放在她面前的每种茶的茶性,人们都说她很神,每一个细微的味道变化都逃不过她的味觉,凭着这份“内功”,王霞成为了现行的普洱茶鉴定标准起草人、产品质量标准起草修订人、名优产品技术审定人、标准参考样品的制定人之一。1999年至2004年,王霞任思茅古普洱茶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在古普洱茶业公司,她既是总经理,又是生产工艺技术、产品质量标准、工艺操作规程的制定人。她精于选料,熟于制茶。2004年冬她辞去原职,独资组建“云南思茅王霞普洱茶有限公司”,任董事长兼总经理。在众多的普洱茶生产企业中,王霞是以自己姓名命名公司的第一家。40、詹英佩

詹英佩,一个貌似柔弱的昆明女子,1986年毕业于云南广播电视大学经济系,现为云南政协报《观察周刊》记者,云南省茶业协会、昆明民族茶文化促进会会员。凭着自己对故土的热爱,对普洱茶和古茶山人民的热爱,自2000年以来,一直致力于云南普洱茶历史、古茶山历史和茶马古道的研究和考察。古六大茶山在历史上曾是普洱茶的主产区和贡茶的采办地,书写过普洱茶最为辉煌的历史,因抗战爆发辉煌了几百年的六大茶山茶业衰退,许多重要的史料和史实被掩藏在深山中。为了收集、整理、发掘古六大茶山的历史、文化,寻找明、清时期的古茶园、古村落、古茶庄。詹英佩五年来先后11次走访古茶山,在高山密林中只身徒步行程千余公里,寻访过50多个村寨、100多位老人,拍摄了2000多张六大茶山古茶庄,古茶园、茶马古道、文物古迹留存情况和知情人的照片。为了寻找古茶庄后裔,还赴石屏、元江、江川、思茅、勐海、勐腊等地寻访他们的后人。这样一个弱女子,对普洱茶古茶山文化的研究发掘是如此的深入细微,不仅自费考察、收集史料,绘制古茶山地图,捐出百幅珍贵照片,还最终完成了订正普洱茶古茶山、古茶庄史实长篇纪实文学《中国普洱茶古六大茶山》一书。

41、杨崇仁

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药学博士,植物化学与西部植物资源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中药资源与化学研究组负责人,承担国家科技部中药现代化研究等重点项目。美国“科学进步协会”、“纽约科学院”会员,法国国家天然产物化学研究所客座教授。作为一名植物化学家,多年来,他一直关注着云南茶尤其普洱茶的学术研究状况以及茶叶产业化的发展,并为普洱茶科学知识的普及和茶文化的提升、传播,尽了自己力所能及的贡献。

42、劭宛芳

邵宛芳,女,云南农业大学园林园艺学院副院长,教授、硕士生导师,云南省茶业协会第三届理事会副会长、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理事、民盟省委委员、民盟云南农业大学委员会主任、云南省科协六届委员会委员。在20余年的教学、科研工作中,承担过“茶叶生物化学”、“茶叶审评与检验”、“茶文化学”、“高级茶叶生物化学” 及“茶叶品质鉴评”等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硕士生课程及全校公共选修课程的教学工作。主编云南农业大学校公共选修课专用教材《茶文化学》,参编《99’中国昆明世界园艺博览会园艺百科全书》、参编全国统编教材《茶叶生物化学》、参编云南省农业函授大学教材《茶叶生产知识》等书籍多部。

43、格达娜

格达娜——大型纪录片《最后的马帮》中的女主角,一个颇具传奇色彩的藏族女性。她20多岁的时候就闯入了男性世界——马帮,以她的果敢、坚毅挑起了家庭的重任,并在长期的马帮生活中闯出了自己的一片天空,担任了马帮的马锅头。2005年举办的“马帮茶道.瑞贡京城”普洱茶文化北京行启程伊始,云南省相关领导就亲自将“马帮大旗”授予了47岁的她。她的一家:丈夫(巴德)、两个儿子、一个侄儿都加入了马帮队伍。他们说,虽然行程很远,但能把家乡的茶叶带到北京,他们是非常高兴的,而且这次的远行,对他们来意义的。

44、杨加龙

杨加龙,男,白族,1960年生人。2004年以个体加工户身份注册双江双龙古茶园茶厂;2005年双江双龙古茶园茶厂成功收购双江县供销社茶厂,年产量达到250吨,成为双江县规模较大的个人独资茶叶精制加工企业。茶厂位于双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县,茶厂占地面积4380平方米,已经通过ISO2001:2000质量体系认证。现有自主品牌“庄硚”和“勐康”。庄硚古茶系列产品是选用临沧双江大叶种茶为原料,紧精心加工制作而成。产品主要有普洱七子饼茶、各型沱茶、砖茶等,深受广大茶友和消费者的青睐。茶厂生产的庄硚牌普洱七子饼茶荣获2005年云南省消费者喜爱商品称号。

45、罗乃炘

罗乃炘,1951年生于剑川。1971年,进入下关茶厂。广阔的舞台,为罗乃炘展示其才华提供了自由的空间。由于较高的悟性,不到一年,罗乃炘就被提为车间质量检验员。长期的工作实践,练就了他对茶叶优劣准确而快速的识别能力,被人们誉为“探测器”。同样,在长达10多年的副厂长岗位上,使他精于对原料市场和销售市场的分析和把握。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他就提出了“市场是企业生存的根本”的观点。比温州人的市场意识还早2年多。下关茶厂的产品市场也因之而不断拓展,经济效益持续增长,先后被评为全国质量效益型先进企业(云南仅玉溪卷烟厂、下关茶厂两家)和“中国质量万里行活动”先进企业(云南仅有三家)。

1994年8月,下关茶厂顺应市场发展的规律,改制为国有控股的股份有限公司,1999年规范为云南下关茶厂沱茶(集团)股份有限公司。2001年8月,罗乃炘担当起改制后的企业董事长。这时,全国茶叶流通领域正处于改革的浪潮中。两头在外的企业,首先就是把握住两个市场。一个原料市场,一个是产品销售市场。二者缺一不可。

当年,市场疲软,原料价格却一升再升。许多厂商顶不住了。云南其他两个较大的制茶企业也陷入了困境。罗乃炘却对原料大胆提价,对产品进行全面调整,千方百计开拓市场;采取“三定”(定人、定市场、定销售指标)的市场销售办法;经过艰苦努力,取得了进出口经营权,获得国际市场准入权;利用网络技术,建起了“下关沱茶茶文化网站”,同日本、韩国,以及东南亚国家建立起了业务关系;通过了原产地标记注册。这在云南省茶叶流通领域中为首家;今年9月,公司又荣登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金榜,也是云南省的惟一。

46、周红杰

周红杰出生于1962年,云南鹤庆人。1984年毕业于西南农业大学食品学系茶学专业,一直从事茶学教育及科研工作。1999年,世博会在昆明召开,他参加了世博会茶园工程建设,作为项目的主要骨干,负责茶园中茶文化项目,同时积极开展了普洱茶、有机茶、保健茶、茶叶功能食品以及饮料的研究和探索,主攻普洱茶研究。

在云南农大,他主要讲授《茶叶贸易学》和《茶叶综合利用》等专业课。著有教材《茶叶贸易学》、主编教材《茶文化学》,发表研究论文三十余篇,绝大部分论文被大型丛书收录并获奖。“普洱茶的特点及健身作用”等三篇论文先后被收入《当代管理艺术》,并获二等奖。论文“保健止咳茶研究”被收录入《中国实用科技大辞典》。其业绩先后被收录入《中国农林牧专家辞典》、《中国特色名医大辞典》、《中国英才》、《科学中国人?中国专家人才库》、《中华风流人物志》、《中国当代医药界精英录》,并获中国国际名人协会学术委员会、中国养生工程研究院等授予的“全国医药界精英奖”。他目前正在做三个课题:《云南普洱茶化学成分及品质标准研究》(省级自然科学重点基金),《普洱茶品质形成机理与保健成分变化的研究》(省教育厅课题),《普洱茶新产品的开发研究》(农大发展基金)。

47、朱志安

1965年在思茅地委农业办公室,1980年调入思茅市政策研究室担任主任从事农林茶业调研工作的朱志安,注定与茶结下不解之缘。早在政策研究室工作的时候,朱志安就开始了万亩茶园的跟踪调研活动,总结了厂农、商农、乡农、农垦、科农相结合的五条兴农发展之路,并无数次到江城展开调研,写下了《牛洛河之路》的调研文章。

思茅是世界茶叶发祥地,是普洱茶的故乡,但却一直没有自己的茶业协会,爱茶的朱志安坐不住了。2004年初,在思茅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朱志安与同仁们开始了紧锣密鼓的筹备,于2004年8月18日,成立了思茅市茶业协会,茶城终于有了自己的家。“茶企业之间不能说长道短,而是要取长补短。”朱志安说,我们需要的是叫得响的品牌,是能弘扬民族文化并将民族文化融于企业文化、融于产品的特色品牌。

48、冯炎培

冯炎培,经济师,男,大理白族,生于1939年4月,中共党员。原任云南下关茶厂厂长、党委书记、云南下关沱茶(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冯炎培1952年进入下关茶厂工作,先后担任过物资采购、茶园负责人、车队负责人、车间主任等职务,从事茶叶工作近50年。1982年1月,在全省茶叶生产不景气的时侯,他受命担任厂长。冯炎培同志担任下关茶厂厂长的近20年间,自觉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勇于开拓、不断创新、科学管理、从严治厂。他以丰富的制茶经验和不断进取的开拓精神,潜心研究探索云南沱茶的最佳原料配比,提出了恢复传统的加工工艺,使“云南沱茶”的外形内质更加完美,产品质量达到和超过国家标准,得到了国家质量部门的认可和广大消费者的青睐。他十分注重新产品开发,与其他领导同志一起先后联合研制了“沱茶•珍珠草(护肝)袋泡茶”、联合开发了“云南三宝”;他努力发掘传统茶饮,闻名遐迩的白族三道茶是采用下关茶厂生产的三种名茶,即:云南沱茶、感通茶、苍山雪绿茶,而这三种名茶均扬名中外。

49、曾云荣

曾云荣,男,拉祜族,生于1942年9月29日,高级农艺师、云南省劳动模范、全国先进工作者。曾云荣1961年从云南大理农校茶叶专业班毕业分配到勐海工作至今,一直都在与茶叶打交道。可以说,为古老茶乡勐海茶业发展献计出力是他今生最大的心愿和无悔的选择。

早在20世纪60年代,他就对勐海茶业的历史、现状作过调研。他根据勐海茶区茶株稀少,老茶树多,树势差,产量低,而茶叶又是当地居民尤其是山区少数民族群众收入的主要来源这一实际,把改造老茶园、建立新茶园作为振兴勐海茶叶生产的主要战略任务来开展。20世纪70年代初,他曾在勐遮乡景真村蹲点达8年之久,先后建立试验示范茶园521亩,公社茶山6个、大队茶山74个,茶园面积计32000亩。

20世纪80年代在勐阿乡南朗河村进行低产茶园改造,其中一亩茶叶产量达260.65千克,而改造前每亩平均单产只有21.1千克,以后,勐海县政府根据这一成果实施改造老茶园10万亩,单产目标100斤的“101”基本茶园建设工程,到2000年时实际已完成100634亩改造任务。他还组织实施建立茶叶技术辅导站、茶叶技术推广站、茶叶生产示范站、茶树良种繁育场,还设计组织实施“茶樟间作”、“茶树丰产栽培”、“茶园综合技术栽培试验示范”、“无性系良种茶园丰产栽培技术研究”等科研课题,并获得成功。曾云荣在实践工作中通过传帮带培养乡土人才36名,其中农艺师5名。此外,与县职中联合创办茶叶高中职业班3个、学生147名,培养茶叶技勐海县茶叶生产、加工、科研的中坚力量。

50、何仕华

何仕华,男,四川通江人,1942年生。原思茅地区外经贸局副局长,普洱茶研究会副会长,昆明民族茶文化促进会副秘书长,云南茶马古道研究会副秘书长。何仕华从事茶业和对外贸易经济工作40余年,对行业管理、茶叶技术推广、茶树栽培管理、初精制茶加工、名优茶开发等有较深入的研究。他深入边远茶区解决茶叶生产、加工技术疑难问题,举办茶叶商品基地建设、茶树栽培等短期培训班。先后在惠民、黄草坝、朗勒、景迈等地蹬点,组织指导新茶园建设,主持和参加 25个茶叶项目基地论证、实施项目、组织发展密植速生高产生态有机茶园20万亩。孟连县朗勒茶树栽培试验示范项目,获科技进步奖。何仕华说,他这辈子最爱的事就是研究保护古茶树。自1984年至2005年的二十年间,他多次跋山涉水、深入原始森林腹地和边远山区,并对小景谷、老乌山、景星、邦奈、佛殿山等古茶树资源进行调查,对澜沧景迈万亩古茶园进行调研,对镇沅和平乡千家寨野生古茶树植物群落进行考察。

何仕华还带领思茅普洱茶艺表演队,到泰国表演由哈尼族、彝族、拉祜族、佤族饮茶习俗组合而成的民族茶艺,以“清、敬、和、爱”的茶艺精髓,展示地方民族茶饮文化,进一步宣传和弘扬云南的普洱茶文化。

51、林超民

林超民,男,汉族,1945年8月生于云南省保山市。1995年3月担任云南大学副校长。同时兼任中国历史学会理事、云南历史学会会长、中华民族学会副会长、中华民族史学会副会长、中国汉民族研究学会副会长、中国影视人类学会副会长、云南民族学会副会长等学术职务。历史学、民族学教授,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专家。云南大学林超民教授提出,云南茶业界应致力于为把普洱茶从农副产品提升到文化产品的定位而努力。与普洱茶结缘,源于大学毕业后在勐海茶厂当工人。那时,他对普洱茶的种植、生产、加工、运输、贸易等各方面有了直接的接触和认识,又站在自己所学专业的角度上,把普洱茶文化和历史学、民族民俗学结合,先后发表了《普洱茶史话》、《普洱茶与少数民族》、《普洱茶散论》等论著。他认为:普洱茶不仅是少数民族生活中的必需品,更是民族团结、国家统一的纽带和象征。在普洱茶宣传上,林超民教授认为,普洱茶暂时是有茶类无品牌,产品定位更是只在农副产品,普洱茶的宣传与推广,一定要与其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结合起来,并且一定要注意到其与云南少数民族文化的紧密联系,少一点商业附会,多一些文化附加值。

52、艾田

艾田爱茶,几十年如一日地爱,堪称当今云南茶界一大神人。凭着自己悉心研究多年得出的对普洱茶茶色、茶形、茶味、茶气、茶性、茶理、茶义、茶境、茶情的准确理解,于1994年开设“百茶堂”。由他制作的“陈香”普洱茶荣获中国茶叶学会“中华杯”全国名优茶一等奖。艾田懂茶识茶,艾老师之名,当之无愧,他的普洱“茶经”曾令台湾“普洱茶王”邓时海教授为之惊叹,并由此结下深厚友谊;他的茶艺引来了无数中外爱茶人前来拜师学艺,门中数十弟子个个是品普洱的高手;他的百茶堂令无数鉴茶、品茶、购茶学茶者神往不已。

静、直、和、清、敬,是茶友总结艾田做人之德。在创出品牌后,甘于静守一堂,把售茶的所有利润统统买成自己喜欢的各种普洱好茶收集,或取出给来品茶的朋友分享。好茶润出了艾老师的淡泊个性,也滋养了茶人的才情才艺,艾老师不仅是个茶专家,还写得一手好文章,百茶堂中那一枚枚盖在茶堂出品的茶包上的各式押印均出自艾老师之手。

53、王树文

为人处事质朴谦和的王树文,很难让人把他与什么“创意”、“奇思妙想”等词连在一起,但普洱茶文化却永远不能忽略王树文,不能忽略他几项非常重要的创意和奇思妙想。

这有两个基本原因,一是他的内秀,爱读书,喜艺术,培养了他被人由于质朴谦虚而忽略的内秀;第二个原因更重要,发自他事茶爱茶的心性之真;

1989年初夏,发起云南11位书法家书写不同风格的“茶”字108个,寓意茶寿,深得社会欢迎,甚至到了现在,这“百八滇茶万里香”更成了茶文化的象征符号之一; 组建了“云茶苑”民族茶艺表演队,亚运会期间领队在首都表演,轰动京城茶界;随后到全国各地、世界各地表演,让更多的人注意到形式美丽和内涵丰富的云南民族茶文化;

巴达山大茶树不幸遭到雷劈,劈断十多米,王树文费尽心力从当地运回一段树干,使之免遭柴薪之用。这段古茶木,王树文请剑川木雕高手雕成神农之像。以古茶树为奉祀茶祖之用,茶心茶想,令人感念;

最早有意识地系统性收集整理云南民族饮茶习俗,并且对很多茶俗作了命名:如基诺族的凉拌茶、傣族的竹筒茶、纳西族的龙虎斗等,开研究的另一领域。

54、何健玲

何健玲爱茶、喜欢与茶有关的-切事情。她热爱茶文化,和张顺高、周红杰、艾田等人共同发起、组织、成立了昆明民族茶文化促进会,并任常务理事。她还积极参加各类茶文化活动,诸如2000年在广州举行的第六届国际茶文化研讨会,2001在思茅举行的第五届中国普洱茶国际学术研讨会,2004年在四川雅安举行的第八届国际茶文化研讨会等。

她开的“庆茗园”目前是“云南茶业协会团体会员单位”、“昆明民族茶文化促进会理事单位”、云南省首批29家普洱茶文化精品店之一,2005年被认定为“四星级茶馆”,同年入选“全国百家品茗佳处”,此外,“庆茗园”还取得了培训、认证“茶艺师”的资格,而何健玲早于2004年便获得了高级茶艺师的资格并在当年的首届“世博杯”茶艺、花艺职业技能竞赛中,获得了茶艺个人赛银奖。茶是怡情养性的灵物。何健玲说,茶是有灵性的东西,喝茶讲究的是茶缘,人与茶的缘,也是人与人的缘。她还有一句经常说的话:“人品即茶品,品茶即品人”,55、段国成

段国成,生于1955年,云县涌宝镇人。1979年至1986年在云县茶厂成品车间工作,历任车间副主任、主任,半成品组组长,精通茶叶筛制和审评。1990年至1997年任茶厂副厂长、厂长,熟悉茶厂综合管理和营销。1997年至2002年任临沧双银茶叶制品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研制出CTC绿碎茶,已申报专利。2003年任云南临沧交通运输集团云县天龙公司总经理。2004至今任云县嘉木茶业制品有限责任公司任董事长。

2002年3月,他提出了在茶房乡境内创办“嘉木茶业制品有限责任公司”的项目论证,并毛遂自荐担任法人代表,负责整个项目的实施。功夫不负有心人,段国成宏观上的远见卓识,微观上的慎密思考,项目论证获得一致通过。2002年5月奠基开工,2003年4月投产。

茶厂建好了,选择什么样的设备的问题又摆在了段国成面前。于是,他给股东们出了这一个考题:“选什么样的设备为宜?”股东们面面相觑,最后请他拿主意。段国成提出3点建议:“

一、嘉木必须选购国际上目前最先进的CTC红碎茶生产线一条,保证24小时加工生产14万斤鲜叶。

二、必须配备有传统制茶工艺和现代制茶工艺相配套的机械3套。

三、必须在临沧地区首家采用蒸气杀青和烘干工艺相结合的设备。”嘉木公司形成“公司+基地+农户”,产供销一条龙的经营模式,创新经营思路,采取“利益共享和利益的二次分配”的办法,积极争取政策扶持,公司给予资金支持和技术指导,各部门合力攻坚,实行定单收购,分户管理,做得越好公司越扶持等措施,推动云县近10万亩茶园低改高或高优生态茶园建设,今年又在野鸭塘茶园发展了1000余亩高优生态茶园。

56、周德光

上一篇:中国石化油田企业下一篇:食堂标准化建设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