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上册第十六单元教案(冬天)设计

2024-09-06

一年级上册第十六单元教案(冬天)设计(精选13篇)

一年级上册第十六单元教案(冬天)设计 第1篇

雪地里的小画家

教学目标:

㈠知识与技能:

⒈认识11个生字,会写6个生字,背诵课文积累语言。

⒉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使学生知道小鸡、小鸭、小狗、小马四种动物爪(蹄)子的不同形状,知道青蛙冬眠的特点,并知道还有哪些冬眠的动物。

㈡过程与方法

⒈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合作意识,掌握更多的识字方法。

⒉让孩子领悟看图读文、个性化读背文的妙处,并加以巩固。

⒊通过当小画家画画,充分发挥学生的思维力和想象力。

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⒈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使学生在雪的世界里感知生活,激发学生亲近大自然的热情。

⒉使学生在情境的语言文字中受到熏陶,训练学生个性化朗读。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课文第四句话(小鸡画竹叶、小狗画梅花、小鸭画枫叶、小马画月牙。)知道小动物脚印的形状。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小动物卡片、生字卡片、奖品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教师在黑板上写一个雪字,让

学生用雪字组词、说一句话、背和雪有关的儿歌或古诗。

二、感知新授

⒈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师:从同学们用雪说的句子和背古诗、儿歌当中,老师可以看出你们非常喜欢雪,对吗?你们知道吗,不仅你们喜欢,他们也特别喜欢。他们是谁?老师也不知道。谁想知道就快快读读课文吧!(学生读课文)

师:课文读完了,你一定有话要说。(学生自由谈,老师根据学生回答随机板书课题,给予及时鼓励。)同学们还知道哪些动物可以冬眠?学生自由回答。

师:同学们真了不起!刚上一年级,书只读了一遍,大家就有这么多的收获。老师相信在读一遍课文,同学们的收获会更大。用你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可以大声读、小声读、同桌读、小组读,还可以找你的好朋友读。(学生读)

⒉解决生字词。

师:又读了一遍课文,刚才有几个同学告诉我他们认识了好多生字呢!是啊,读一遍书就有一遍的收获。我来看看同学们的收获大不大?(出示生字)你们先试着读一读。

⑴学生自由读。

⑵找几名学生读,如不熟练可找小老师领读。

⑶开火车读,看哪列小火车开的又快又稳。

⑷抢读比赛。谁会读谁就站起来读。

⑸出示生字,学生随机提问并组词和说句子。

⒊再读课文。

师:生字词我们读熟了,读起课文来就更轻松了,不信你们再试着读读课文。(学生读)

师:同学们通过读课文,知道了小画家都有谁?(学生回答,教师把小动物的图片发给学生

贴在黑板上:小鸡、小狗、小鸭、小马)

⒋个性化朗读课文。

师:你们想不想当雪地里的小画家?(老师随机问同学师哪位小画家)

师:下雪啦,你们的心情是什么样的?

(生自由发言)

师:谁能用高兴的、快乐的语气来读一读课文的第一句话。(找四名学生分别扮演四名小画家,一边做动作,一边有个性地朗读课文)

师:哪位同学能完整地把课文读一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老师觉得这位同学师我们班读书最好地同学。你们服气吗?

生:不服。

师:谁敢向他挑战?(学生纷纷举手,让学生准备)

(抽几名学生有感情地读,其他学生评价。)

⒌小画家画画。

师:通过读课文,我们都知道小鸡画的是什么?(教师放课件)因为小鸡的脚印像竹叶,所以小鸡画竹叶。学生用因为&&所以&&说句子。(其他三个同上。)

师:小画家们,现在我们该把自己画画的本领展现一下了。你是哪位小画家就把你的脚印画在纸上。画好了就请你们到前面来把自己画好的脚印贴在黑板上,看谁画的又快又好?开始。(学生画脚印。画好的贴在黑板上。)

师:小画家们画的大大小小的脚印各不相同,老师仿佛看到了你们在雪地上快乐地采脚印地情景。我们一起看着黑板排着手来说一说谁画什么?

⒍画雪

师:小画家的画画的这么棒,课文读得又好,不知道歌唱得怎么样?谁能唱和雪有关的歌?(学生唱)

⒎拓展练习。

师:从同学们的歌声中老师能听出来你们非常喜欢雪,我们北方的孩子都有过玩雪的经历。同学们想象一下下雪啦,我们来到雪地里会干什么呢?

出示课件:下雪啦!下雪啦!

雪地里来了一群小朋友。

一年级上册第十六单元教案(冬天)设计 第2篇

()()()()

méiyǒu yèzi tǔdì wèishénme

()()()()

二、比一比,再组成词语。

笔()几()看()天()

毛()儿()着()田()

地()画()叶()办()

他()用()什()为()

三、选合适的字填在括号里。

风 枫

①小鸭画()叶。

青 清

②红掌拨()波。

四、给字变小魔术。

1、给“自”减一笔,可变成(),减两笔,可变成()。

2、给“会”去一部分是(),给剩下的部分再加上一部分,是()。

3、把“叶”“什”两个字的偏旁都去掉,变成(),再给这个字加一笔,可变成()或()。

五、挑出每行不是一类的词写在后面的()里。

1、白开水 可乐 茶水 毛巾 果汁()

2、爸爸 妈妈 爷爷 书本 儿子()

3、白色 星星 月亮 太阳 地球()

读写训练场

小鱼,你睡在哪里

夜里很黑,夜里很静,小鱼小鱼,你睡在哪里?

狐狸的脚印通向洞里,小狗的脚印通向窝里,松鼠的脚印通向树洞,老鼠的脚印通向地洞。

河里没有,水里没有,你的脚印,哪也没有。

黑乎乎的,静悄悄的,小鱼小鱼,你睡在哪里?

你还知道谁的脚印伸向哪里?说一说,写一写。的脚印通向。的脚印通向。

实践小天地

一年级上册第十六单元教案(冬天)设计 第3篇

活动目标:

1、让学生在情境中产主动交友的愿望;

2、通过情境创设让学生明白交朋友的好处并学会主动与人交朋友;

3、在交际环境中通过教师评价让学生学会与人交流时眼睛要看着对方的眼睛。

重点难点:学会主动与人交朋友。

活动准备:《找朋友》动画视频

活动过程:

一、向往交友

导入语:孩子们,今天教室里一下子来了这么多老师,你们看,我们的校长啊,主任啊,还有其它年级的老师,来了这么多!我们先来猜一猜,他们来干什么?(学生自由回答或抽学生回答:主要答案集中在“听课”上)老师们究竟来干什么呢?这是一个秘密,暂时不告诉你们!一会我们在课堂上揭晓答案,看你猜对没有。不管怎样,这么多老师看着我们,我们就应该好好表现自己,争取让老师们都记住你的名字,那请同学们先按规矩坐好,每个同学都坐好了老师就会给同学们一个神秘礼物。

1、播放动画视频——《找朋友》(此环节教师要故作神秘状,创设揭晓神秘礼物的答案的情境)

师过渡:孩子们,好玩吧!如果好好表现,会有更多意想不到的收获等着我们。

2、谁来告诉我,刚才的这个音乐视频的名字——找朋友。

3、视频中讲了谁找朋友呢?(猫咪、兔子、松鼠)最后都找到了吗?

师相机小结:是呀,他们最后都找到了自己的朋友,你们看看,他们在一起玩得多开心呀!有了自己的朋友就是幸福:你们可以一起上学放学,不再孤单害怕;你们可以一起读书写字,不再枯燥乏味;你们可以一起游戏玩耍,不再寂寞无聊。我们小孩子来到一个新的班级,来到一所新的学校,来到任何一个新的集体,我们就应该像动画中的小猫、兔子和松鼠一样,要主动地去和别交往、主动地去找自己的伙伴。

二、学习交友

师过渡:除了主动以外,我们应该怎样才能找到自己的朋友呢?我们一起再来看看视频,向视频中的猫咪、兔子、松鼠学习学习,看看他们是怎样找朋友的。

1、播放动画视频——《找朋友》

2、学生讨论:动画中的猫咪、兔子、松鼠是怎样找朋友的,哪句歌词可以告诉你这个问题?(敬个礼来握握手,你是我的好朋友。)

师过渡:对了,同学们,看来要找到自己的朋友得懂礼貌,主动握手也是一种礼貌行为。

3、教学生握手问好打招呼(师生演练、生生演练),评价表扬交流时眼睛看着对方的同学。

师过渡:同学们,刚才我们从视频里发现,动画里的猫咪、兔子、松鼠只有动作没有语言,同学们想想,他们在握手的同时肯定还会干什么?——说话。对了,只握手不说话交流肯定找不到朋友。那请你们想想,他们握手时除了问好打招呼,还会说什么呢?

4、学生思考并讨论:动画里的猫咪、兔子、松鼠们在握手时还会说什么?

5、师引导总结:

①自我介绍:师生演练、生生演练“握手打招呼+简单自我介绍”;评价时强调有哪些同学已经学会了说话时眼睛看着对方的眼睛。

②向对方介绍自己的爱好特长:师生演练、生生演练“握手打招呼+简单自我介绍+介绍爱好特长”;评价提醒哪些同学交流时眼睛没有看着对方的眼睛(先表扬让孩子跟着学,现在就是挑刺提醒映入他们的脑海)。

③发出交友邀请:师生演练、生生演练“握手打招呼+简单自我介绍+介绍爱好特长+发出交友邀请”;评价时强调“交流时眼睛一定要看着对方,并且接收到邀请后要主动积极回应”。

6、向学生提出连贯整个学习交友过程的更高要求,强调说话交流时要看着对方的眼睛,语气要真诚。然后再师生演练、生生演练。

三、友好結盟

同学们,现在知道怎样才能找到自己的朋友了吧!那好,知道了我们就一定要用上,今天现场这么多人,有你的同学,有你们的校长主任,还有老师,都可以成为你的好朋友。现在可以揭晓开课时的秘密了,今天现场这么多的老师,他们来就是想和你们做朋友的,下面请同学们大胆地向别人介绍你自己,发出真诚的邀请——我们做朋友吧!(板书课题)

1、老师带头,学生上台或在位置上向全体介绍自己,发出交友邀请。

2、愿意和台上的同学交朋友的老师或学生主动出列与其结盟成为朋友。

四、小结收获

1、师小结:怎样交朋友,勉励孩子们多交朋友,祝贺孩子们今天收获自己的朋友。

一年级上册第十六单元教案(冬天)设计 第4篇

1、复习合体字的构成部件;练习写字;认识多音字并能口头组词;

2、练习补充句子;

3、读读《锄禾》这首古诗的含义;

4、阅读练习,使学生养成爱劳动的好习惯,并通过家校联系,具体落实劳动的细则;

5、复习巩固前几个单元所学的内容,做好自我评价。

教学时间:三课时

教学准备:《小母鸡种稻子》这课的头饰、《劳动公约》表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学写字。

1、指导学生读题,弄清要求。

2、出示他和她字,比较字形,练习书空。

3、观察他和她在田字格里的位置,描一描。

4、学生练习写他和她字。

二、看一看。

1、指导学生读题,弄清要求。

2、出示米和立,读一读,想想它们和起来组成什么字?

3、抽学生口头组词。

4、学生分小组自己学习其他几组。

5、学生在全班交流。

三、读多音字,组成词语。

1、指导学生读题,弄清要求。

2、出示种字,想想读什么音?分别用两个读音组词。

3、再学习着,读读不同的音,再用不同的音组词。

4、做在书上,学生互相订正。

四、老师小结。

第二、三课时

一、照样子,说一说。

1、指导学生读题,弄清要求。

2、读例句,说说谁在干什么?

3、指导完成补充句子,再读一读句子。

4、分小组将自己补充的句子读给同学听听。

二、读一读。

1、指导学生读题,弄清要求。

2、老师范读短文,学生认真听。

3、学生自己读短文。遇到不认识的字,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解决。

4、同桌互相读读课文,正音。

5、全班齐读课文,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三、复习课文《小母鸡种稻子》,分角色表演课文内容。

四、分小组说说自己是怎么爱劳动的?选代表在全班发言。

第四课时

一、跟着老师读一读,唱一唱。

1、指导学生读题,弄清要求。

2、老师范读儿歌,想想儿歌有几个小节,讲的是什么?

3、学生自己读读短文,读准字音。

4、全班齐读儿歌,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5、老师小结。

二、和爸爸、妈妈订一个《家庭劳动公约》。

1、出示丁丁家的《劳动公约》;

2、你准备订一个什么样的公约?(小组讨论)

3、老师小结。

三、丁丁送给你的金钥匙:写字不能看一笔写一笔,要先把这个字每笔都看清楚,再完整地写出来。

四、复习第13、14、15单元的字,背背课文。如果你已经全部会了,就奖励自己几个大蘑菇。

一年级上册第十六单元教案(冬天)设计 第5篇

练习十三(教材第96页第1-4题)

课时

第八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帮助学生巩固6、5、4、3、2加几的计算方法,使学生能正确熟练的计算。

2、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形成一定的计算技能。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的学习态度。

教学重点

正确熟练的计算6、5、4、3、2加几。

教学难点

同上。

教学具准备

口算卡片。

教学环节

一、复习

1、口算。

老师出示口算卡片,学生口答。

选其中的一两道说说计算的想法。

2、说说括号里面填写几。

8+(   )=10

(  )+2=7

5+(   )=8

7+(   )=9

二、进行练习

1、完成第1题。

(1)课件出示第1题三组题,学生在书上算出每组题的得数。

(2)比较每组中两道加法算式,看看有什么联系。

2、完成第2题。

(1)课件出示第2题情境图。

(2)请两个学生进行示范,介绍游戏方法。

(2)组织游戏:

两人一组,一人按顺序报题,一人说得数。

注意点:练习前,要让两个汇报交流,选择几题让学生说说计算的想法。

3、完成第3题。

(1)用2分钟左右的时间让学生独立在书上计算。

(2)汇报答案,统计做对做错的情况。

(3)请做错的同学说说是怎样想的。

(4)订正做错的题目。

4、完成第4题。

(1)课件出示情境图,说说小朋友在干什么,分别有几人?

(2)出示第一个问题:跳绳的和拍球的一共有多少人?

(3)学生独立在书上计算填空后组织汇报交流。

(4)出示第二个问题:拍球的和打乒乓的一共有多少人?

(5)学生独立在书上计算填空后组织汇报交流。

(6)让学生思考还能解决什么问题?

(7)汇报交流,指名进行列式计算。

三、总结评价

一年级上册第十六单元教案(冬天)设计 第6篇

复习(一)(教材第97-98页第1-5题)

课时

第九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20以内的加法计算,引导学生按一定的排列顺序回忆已学过的加法算

式,整理成加法表,帮助学生完整系统地掌握加法。

2、在复习过程中,使学生的计算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

3、用多种形式组织学生练习,使学生产生学习数学的亲切感和成功感。

教学重点

巩固20以内的加法。

教学难点

整理出系统的加法表。

教学环节

一、复习

1、第1题

(1)课件出示两幅图,看图让学生说说图意。

(2)指名列出算式,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

(3)交流:你是怎样算的?

第一幅图: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思考过程。

第二幅图:出示两个不同的算式4+7=11和7+4=11

(4)小结:像计算9+5这样的题目时,得数超过10,我们可以用“凑十法”凑满10后再算。像第二幅图,在用加法算一共有多少个时,我们可以交换一下位置,列出两个不同的加法算式。

2、加法表

(1)课件出示加法表图。

(2)竖着读一读第一行,你发现了什么规律?你能在空格里填上合适的数吗?横着看,你发现了什么规律?斜着看呢?

(3)小组讨论、找规律、填算式:

竖着看:第一个加数不变,第二个加数从小到大排列。

横着看:第二个加数不变,第一个加数从大到小排列。

斜着看:两个加数都从大到小排列。

(4)汇报交流。

(5)背加法表。

二、进行练习

1、第3题。

(1)把得数是11、12、13的加法算式一组一组地说一说。

(2)两人一组,一人指加法表中的算式,一人直接说出结果。

(3)交换进行练习。

2、第4题。

(1)出示题目后先说一说每组中左右两边算式的关系。

两个算式的得数都是一样的。

(2)学生在书上根据第一题,再写出其它得数一样的算式。

3、第5题。

(1)学生独立练习,比比谁算得又对又快。

(2)汇报交流,针对错误的题说说计算方法。

三、总结评价

一年级上册第十六单元教案(冬天)设计 第7篇

复习(四)(教材第103-104页第15-18题)

课时

第四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让学生对本学期所学的数的组成、加与减等知识进行综合实际运用。

2、强调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在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的能力的同时,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全面达到本学期的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

复习巩固知识体系,加强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应用。

教学难点

让学生独立自主地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

教学具准备

口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梳理知识

1、讲故事:从前一直聪明的猴子,要上山去学艺,走了一天又一天,终于见到了师傅,可师傅想考考他:你要来我这里学艺,可以,你只要把这些长方形的树皮卷成圆筒,罩在树苗上保护好树苗就好了。猴子想了想,该怎么卷呢?你能帮一帮小猴子吗?

2、思考问题,长方形树皮可以怎样卷成圆筒呢?

用身边的长方形纸来卷一卷。

3、对,很正确。谢谢你们帮助了小猴子!下面我们来看看书上的练习。

二、进行练习

1、第16题。

(1)课件先出示第16题第一组图。

(2)提问引导:第一个小朋友说“我后面有8人”,数一数,这个小朋友后面只有5个人,这是怎么回事呢?(还有几个人被树挡住了)

(3)要求一共有多少人,可以怎样算呢?

学生独立在书填写后汇报交流。8+1=9

(4)课件先出示第16题第二组图。

思考:“我前面有几人?”应该怎样算?

刚才算出小朋友一共是9人,所以用9-1=8。

2、第17题。

(1)小朋友们已经挖了7个树坑,可是小明说,“不够,还差很多!”还差很多呢,那你想一想,一共大概要挖多少个树坑?

(2)想一想,“还差很多”是什么意思。

(3)学生选一个答案,并说说理由。

3、第18题。

(1)幼儿园一共有15人,每个人发一个面包,需要多少个面包?

(2)数出每盒的面包数,看哪两盒合起来是15就选哪两盒。

(3)想一想数的大小比较方法,自己完成19题目。相互交流意见。

三、总结评价

一年级上册第十六单元教案(冬天)设计 第8篇

复习(三)(教材第102-103页第11-14题)

课时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复习20以内的进位加法,能以一定的运算速度完成进位加法的运算。

2、在复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的习惯和运用知识的技巧。

3、结合本班情况有针对地组织复习,培养学生的数感,巩固和复习加减法内容。

教学重点

20以内的进位加法。

教学难点

在进位的过程中对十位上数意义的理解。

教学具准备

口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梳理知识

1、上节课,我们复习了10以内的加减法,这节课我们来复习20以内的进位加法。下面我们先练习一道题14-5=?

2、板书:5+8=

说说这道题我们可以怎样算?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思考过程。

板书:凑十法

二、进行练习

1、第11题。

小组两人合作:一人从卡片中拿出两张,另一人将卡片上的两个数字加起来,算出结果是多少。交换练习。

2、第12题。

规定时间看谁算得又快又准。

3、第13题。

学生独立在书上完成,每题指名说说你是怎样比较大小的。

4、第14题。

(1)课件出示主题图。

(2)学生说说图意后独立列式计算。

(3)说说你是怎样算出现在有多少辆的?

三、总结评价

一年级上册第十六单元教案(冬天)设计 第9篇

教材分析

本单元共有三篇主体课文,《扫一室与扫天下》《井底之蛙》《三颗钮扣的房子》这组课文体裁各异,以古喻今,从不同角度阐述大与小的相对性,启发学生对问题进行一些理性的思考。语文天地围绕主体从积累、阅读、口语交际、习作等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中创设了一个更大的语文学习空间,是主体课文的内容更加开阔。

学情分析

学生在三年级的语文学习中通过摘抄好词佳句积累了一定的词语,口语表达能力有所提高。部分学生与老师的交流较多,口语表达、情感表达较好,还有部分学生却不善于表达自己的感情。

教学目标

1、认识34个生字,读准字音,记准字形。

2、通过课文学习,体会之间的辩证关系,学会脚踏实地的做事情,不盲目自大,学会容纳别人、善待他人。

3、在阅读实践中有选择的运用略读与精读。

4、在习作与口语交际中联系使用所学成语典故。

重点难点

1、体会“大”与“小”这两种相对的现象,感受它们之间的辩证关系

2、运用自己所积累纪录的词汇。

教学策略

先让学生自读课文、自学生字,以读代讲,感悟文章内涵

教学过程

1《“扫一室”与“扫天下”》

第一课时

一、大家自由朗读课文,从整体上把握课文。

讲的是什么时候的事情?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本文讲的是东汉时代,有个青年陈蕃,志存高远,喜好读书,但生活很懒散,连自己的书房也很少打扫。他的父亲的朋友告诫他:连一件小小的屋子都不扫,是扫不了天下的。这个故事还警示人们,不积硅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溪,无以成江河;只有勤于“扫一室”,才能“扫天下”。

二、找学生朗读课文,检查一下生字掌握情况。

蕃 薛 喧 蜘 蛛

三、小组讨论学习,找出课文的层次。„

第一自然段,整体概述东汉时代的青年陈蕃志存高远,但生活懒惰。

第二自然段——第五自然段,描述薛勤针对陈蕃的“扫天下”和“扫一室”的观点,阐述了小小的屋子都不扫,是扫不了天下的道理。

第三自然段,写了陈蕃的感悟。

四、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1、同学们,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经常发生许多琐碎的小事,有些同学善于从小事中汲取经验教训,养成良好的习惯;而有些同学则认为事太小,无关紧要,往往忽略不计。那么这些事小吗?它们与同学们眼中的大事有什么联系呢?今天咱们就一起来学习一篇相关的课文。

2、齐读课题——“扫一室”与“扫天下”。

从课题中你读懂了什么?推测一下课文可能写些什么?

二、检查预习,全文初探。

1、昨天布置了预习,检查预习情况。

(出示课件)这些生字词,你认识了吗?请几位同学度,视情况决定人数。

2、认识了生字词,我们请几位同学来读读课文。其余学生注意:

①认真听,在你有疑问或有感受的地方做记号。

②思考:课文写了件什么事?

3、讨论交流,理清层次。

①(1)陈蕃志存高远,但生活懒散。

②(2-5)薛勤告诫陈蕃,不扫一室是扫不了天下的。

③(6)陈蕃的感悟。

(梳理课文顺序,以学生回答问题的内容为契机,相机进行。)

三、精读课文,深层感悟。

1、自己再小声读读书,你认为陈蕃是个怎样的人?并谈出你这样认为的理由。

全班交流。

(估计学生会谈到“勤奋好学”“志存高远”“懒散”……,引导学生将课文一二三自然段中的内容尽数找出)

2、相机出示句子:薛勤一进书房,着实吓了一跳。

薛勤一进书房,吓了一跳。

(通过比较,使学生了解陈蕃书房的肮脏,体会出他的懒散、不拘小节,同时感受作者用词的精确)

3、你认为陈蕃这样对吗?可他却怎么认为?指导学生体会“理直气壮”“得意”,试着读出这几句话。

4、如果让你劝劝他,你会怎样说?拿起笔简单列一列你发言的提纲。(将写引入课堂,读写结合,使学生在读中悟理,在写中明理。)

5、全班交流。

6、和我们大家的观点一致,薛勤也认为陈蕃的做法欠妥,他是怎样劝诫的?指名生读第五自然段。

出示句子:年轻人,你连一间小小的屋子都不扫,又怎么去扫天下呢?

这句话什么意思?你能换种说法保持意思不变吗?

7、如果你是陈蕃,你听了薛勤这句话会想些什么,又会怎么做呢?在小组中交流一下。陈蕃到底是怎样做的呢?找课文答案或交流查找资料。

四、总结课文,提高认识。

学习了课文,你懂得了什么?是呀,要想干轰轰烈烈的大事,必须从小事一点一滴积累。那些课前认为:只要学习好就行了,课桌、位洞脏点不要紧;考上清华大学是大事,平日的学习是小事……的同学们,现在你们还认为小事可以不计吗?

五、布置作业:

1、仔细读读课文,把这个故事讲给家长听。

2、从陈蕃的身上你受到了什么启发?写一写,在下次语文综合实践时交流。

板书设计:

“扫一室”与“扫天下”

(平凡小事)(轰轰烈烈的伟业)

陈蕃 不扫 只扫

↑(告诫)从小事做起

薛勤 不扫 更 不能扫

2《井底之蛙》

第一课时

一、指导朗读、理解课文

1、自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板书课题] 井底之蛙

[出示生字卡片] 检查读音。

二、读课文,理解青蛙和鳖对世界的不同看法

1、想一想,青蛙住在什么样的地方,鳖住在什么样的地方?

2、青蛙住在什么样的井里?它的态度是什么样的?画出相关的句子,谈谈你的认识

3、鳖住在什么样的环境里,他对自己的生活环境的态度是怎样的?和相关的词句谈谈你的感受

4、鳖和青蛙的生活环境有什么不同?

三、对青蛙和鳖的不同见识,感受青蛙的浅陋无知

1、提问:他们的生活环境差别这么大,青蛙却仍然自吹自擂,尽情的夸耀

2、谁愿意告诉大家,鳖和青蛙为什么对井有不同的态度?

3、听了鳖的话青蛙有什么表现呢?

[板书] “井底”、“大海”

4、指板书小结:青蛙盲目自大是因为它的见识浅薄。

5、同学们讨论一下,生活当中有没有像青蛙一样没见过世面却又安于现状,容易满足的人

四、指导朗读,进一步理解课文意思

1、放幻灯及教学录音。

你最喜欢读几句,读给大家听听。

第二课时

一、指读课文

二、谈谈这篇课文给你的启发

三、表演“井底之蛙”,进一步体会寓意

1、假如你是青蛙,来到海边之后,你会看见些什么,你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

2、带上头饰即兴表演,大家评议。

3、这个寓言故事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4、小结:小鸟和青蛙都是说的实话,可是由于它们所见的世面不同,得出的结论就不一样。“井底之蛙”是一个比喻,就是把那些目光狭小、自以为是的人比做“井底之蛙”。通过学习这篇课文,启发我们要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去看问题,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四、对比古文,体会文言文的韵律

师范读古文:

夫/千里之远,不足/以/举其大;千仞/之/高,不足/以/极其深。禹之时/十年九潦,而/水/弗为加益;汤之时/八年九旱,而/崖/不加损。夫/不为/顷久推移,不以/多少/进退/者,此/亦/东海/之/大乐/也。

对照古文找出课文中相关段落。

跟读古文,感悟古文句中的停顿和朗读的节奏

五、课堂练习

1、提问:

(1)你在学习这课生字时有什么发现没有?谁能告诉大家?

2、听写生词

3、写一写:为什么青蛙原来觉得自己很快活,后来为什么觉得自己很渺小呢?

3《“三颗纽扣”的房子》

第一课时

一、激情导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童话故事么?今天我们就来读一篇意大利童话:三颗钮扣的房子

二、学习课文。

1、请同学们自读课文,注意,课文较长,可以先快速的看完一遍了解课文大意,再有重点的读课文。

2、认读生字:

钮扣 出租 搁置 锤子 刨子

锯 门槛 膝盖 拒绝 仆人 嘭嘭

寡妇 喇叭 娶亲 笑眯眯

开火车读生词。

3、默读课文,自己看看课文可以分成几部分。说说自己的理由。

4、三颗钮扣都为人们做了些什么事情?

5、它的小木屋为什么能够容纳这么多的人?

6、默读课文,找出能够概括课文内容的句子?

品读国王的话,体会问题不在于房子,而在于心。

三、小结:

想一想,老国王为什么摘下自己的王冠?

木匠用它博大纯朴的爱心容纳了自己身边的人,它的爱心虽小却能温暖众生,我们能为身边的人做些什么呢?

想一想,写下来。

第二课时

一、复习生字

开火车读生字,注意:“槛”“囔”的读音。

二、表演

请同学把自己组编的故事演一演,想一想,木匠的房子为什么能够容纳下这么多的人?

作业:

如果你是那位国王,你会为自己的人民做些什么?

把你自己的想法写下来。

《语文天地》

第一课时

一、交流摘录笔记

1、读一读自己从课文中摘抄下来的好词佳句

2、说一说自己在阅读中还收集到了哪些课外词句,比较难以理解的要为同学们加以讲解。

3、读例句考虑冬冬提出的问题:

人的心只有拳头那么大,可一个好人的心容的下全世界的人。

考虑:前半句说“小”后半句说 “大”,用可连接,“可”还能换成什么词?

你能不能再说几句这样的话?

二、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你一定有了解到不少名人名言吧,互相读一读谈谈自己的理解: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溪,无以成江海。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进一步理解心存大志也要从小事做起

班级交流,并进行板书

根据同学的交流,在自己的摘录本上进行补充。

三、读开卷有益

自己读文章,说说你从中受到的启发。

一年级上册第十六单元教案(冬天)设计 第10篇

第四单元是银冬

单位目标:

1.情感与态度:通过了解冬天的祖国和家乡的壮丽风光,发展接近大自然,爱自然的感觉,感受自然的美。在创意观察和经验活动中,产生自然观察,探索自然的兴趣。爱和积极参与新年的庆祝,体验节日的温暖气氛和愉快的心情。

2.行为习惯:初始健康生活发展良好的健康习惯和习惯。发展尊重长者,礼貌和其他好习惯。

3.知识和技能:在积极参与和动手活动中增加想象力,创造力和动手能力。加强自我意识和安全保护。了解冬季科学,尝试小实验和小块,并获得探索问题的经验。

4.过程和方法:了解如何使用不同的方法通过了解和收集材料的活动来获取信息。可以尝试小观察,小实验等探索活动,在活动中学习与他人合作分享活动结果。

小时:

12耶和华 问:2小时

第13主题:2?3小时

第14主题:2?3小时

总等级:6?8小时

13雪和冰世界更有趣

主题goal:

1.在各种活动和游戏中体验冬天的美丽和乐趣,增强对冬天的热爱。

2.了解什么样的冰科学知识,锻炼实际能力,学会制作简单美丽的冰装饰。3.从各种方法学习理解冬季的基本保健知识,提高自我护理能力。

教学重点:

结合当地气候特点,提供儿童活动和娱乐内容,让他们体验合作游戏的乐趣,并注意安全。

难以教:

让学生知道冬季活动后的常识,指导学生学习自我保健的重要性。

活动时间:2小时。

第一类

活动:雪地游戏

活动准备:

1.老师准备组织学生开展滑稽的雪地游戏活动。例如:玩具铲,胡萝卜,小帽子和其他雪人工具。

2.老师收集孩子们关于雪地游戏,故事等的歌曲。

学生准备在雪地游戏中执行各种工具。活动程序:

1.儿童歌曲:引导孩子们背诵孩子的歌曲,感受雪和冰雪人的快乐。

除了背诵儿童的歌曲,老师还可以让学生记住雪景或雪中的戏剧的回忆,或请妈妈和爸爸谈论他们的童年雪游戏,以获得雪的直接体验游戏

2.谈谈你最想玩什么游戏?怎么玩?请学生有自己的个人经验,充分沟通。3.小组讨论:出了游戏应该注意什么?冬天如何保护自己? 指导学生在户外活动中要了解的应注意保暖,防止冻伤,教学生游戏规则和注意事项,特别注重冰雪注意安全事宜。

4.总结点:冬天,天气寒冷,河水冻结,游戏时一定要注意安全,冰薄的地方不能走。学生在比赛中应注意安全和团结。

5.户外活动:让学生自由组成活动组,到操场上进行各种雪地游戏,体验冰雪天,开展各种有趣的游戏。

6.交流讨论:记忆雪在户外的雪中玩冰的乐趣,交换雪中的游戏快乐和快乐的事情。第2课

活动内容:冰吧!

活动准备:

1.老师准备冰测试材料(杯,水,温度计),冰块。2.学生收集各种冰,冰柱,冰图片。

活动程序:

1.儿童歌曲:小学生歌曲,猜猜猜:冬天爷爷水晶宫是什么?

2.照片欣赏:很多东西在冬天冰,很漂亮。指导学生享受冰,冰柱,冰图片的收集,并谈论什么东西在冬天冻结?

3.启发的问题:看到美丽的冰,冰柱,冰装饰,你想知道什么吗?

小实验:冰如何形成?冰融化?

5.教师总结:从实验中发现,冰是水下0摄氏度以下固体形成后的固体形式。冬天的温度在北方非常低,一般低于零度十度甚至几十度,所以无处不在可以看到冰,冰柱,甚至河流都有一层厚厚的冰层。人们特别喜欢上河去滑冰。6.小生产:美丽的冰装饰。

首先,请学生欣赏一组冰装饰作品或冰图片,帮助学生知道什么叫冰,让学生组自己想做一个组 什么样的冰作品,然后在小组里的学生完成一两件作品。

一年级上册第十六单元教案(冬天)设计 第11篇

教学目标

1.学会细致地观察,抓住自然景物特点描写的手法。2.学习文章严谨而精美的结构安排。

3.了解、区分、并学会使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教学重难点

1.领会语言的准确性、生动性、情感性。

2.培养学生,细致观察事物,抓住特点描述的能力。导入新课

说起冬,尤其是中国北方的寒冬,脑海中浮现的多是朔风怒号、冰封雪飘、天寒地冻的萧条画面。但在老舍先生的这篇文章中,不仅感受不到这些,反而使人感到温暖的春意。那么,称为“宝地”的济南的冬天的确如作者描绘的那样诗情画意吗?今天,就让我们在老舍的引领下,一起去观赏济南冬天的水墨画,去感受济南冬天的温馨,去体味蕴涵其间的浓郁情致。

教学过程

一、初读课文 整体感知 自学提示及要求:

1.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感情。2.思考:济南的冬天独具一格的风貌是什么? 3.试着划分本文的段落,并归纳段落大意。【明确】 1.略。

2.济南冬天的“温晴”。

3.本文共6个自然段,可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通过对比突出济南的冬天的特点。第二部分(第2~6自然段):具体描绘济南冬天的美景。

二、梳理思路 探究文意 1.研读第1自然段。

1(1)济南的冬天给作者的总印象是什么?为什么?

【明确】济南的冬天给作者的总印象是“有温晴的天气,真得算个宝地”,因为一是“济南的冬天是没有风声的”,二是“济南的冬天是响晴的”。

(2)作者是运用什么方法写出济南冬天“温晴”的特点的? 【明确】作者通过把济南与北平、伦敦和热带对比写出来的。北平风大总写―→温晴―→伦敦雾多对比

热带日光毒2.研读第2~3自然段。

(1)文章怎样转入写阳光朗照下的山景?

用过渡句“设若单单是有阳光,那也算不了出奇”,转到写冬天的山。(2)济南的这些小山有什么地理特征?

“小山整把济南围了个圈儿,只有北边缺着点口儿。”写出济南小山围城的地理环境。(3)作者怎样写出阳光朗照下的小山特别可爱?

①用拟人手法:“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用一“晒”、一“睡”、一“醒”,一连串相关的拟人手法,烘托舒适温暖的环境。②用比喻、拟人手法:“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它们安静不动地低声地说……”用“小摇篮”比喻小山围城的地理环境。③从人们的感受:“面上含笑”;“一看那些小山,心中便觉得有了着落,有了依靠”;人们的幻想:不仅描绘笑容,更突出心理活动。

3.研读第4自然段。

(1)文章按怎样的顺序描写雪后的山景?

按照空间顺序,从山上、山尖至山坡、山腰,有层次地写出秀美的山景。(2)“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雪后山景“妙”在何处?

①妙在雪光、雪色:“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松的翠与雪的白相映生色;“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如洗的蓝天与似银的雪相映生辉;“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白雪与暗黄的草色,组成彩色的美景。②妙在雪态:“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以动写静,写出动人的形态;“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把薄雪比喻成害羞的少女,写出雪的情态。(3)这段文字用什么修辞手法写雪后的山景?

①比喻:用“日本看护妇”比喻雪后矮松秀美形态,借矮松写出雪的形态;用“花衣”比喻雪色。②拟人:“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运用比喻、拟人手法,写出动人的雪态。

4.研读第5自然段。

(1)本段写什么?写出了它的什么特征?

本段承接上文写城外远山,写出的特征是像张“小水墨画”(比喻)。(2)这一段怎样写城外的远山?

用城内的“狭窄”映衬城外的“宽敞”,用两个“卧”字,传神、形象地照应了上文“暖和安适地睡着”。用“唐代名手画的小水墨画”比喻城外的远山。三笔两笔就勾画了济南冬天城外远山的特点。

5.本文第3.4.5自然段都是写山的,请概括说明写出了山怎样的特点。阳光朗照下的山:温暖山薄雪覆盖下的山:秀气 城外的远山:淡雅6.研读第6自然段。

(1)这一段写济南冬天的水有什么特点?

①水的暖:作者描写水不但不结冰,还冒着热气,写出了水的暖。②水的绿:作者描写绿萍的绿、水藻的绿、水面柳影的绿,衬托出水绿。由水的绿

联想到绿的精神,联想到春意盎然的生机。③水的清、亮:作者描写澄清的河水,自上而下全是那么清亮,那么蓝汪汪的,整个的是块空灵的蓝水晶。

反在绿萍上冒着点热气:暖水把终年贮蓄的绿色全拿出来:绿 整个的是块空灵的蓝水晶:清、亮(2)这段文字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①拟人:“水藻真绿,把终年贮蓄的绿色全拿出来了。”“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况且那些长枝的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儿呢!”突出水的绿的特征。②比喻:“整个的是块空灵的蓝水晶”突出水的清亮的特征。

(3)文章的结尾“这就是冬天的济南”一句该如何理解?

这一句是全文的结束语,抒发了作者对“冬天”这个特定季节里的济南的总的观感。这

样的结尾,既和开头“济南真得算个宝地”相呼应,又点明题旨,抒发了作者的赞美之情,给人以回味的余地。

三、研讨释疑 重点探究

1.作者是从哪些角度来描写济南的冬天的?

作者抓住济南冬天“温晴”的特点,描写济南的山和水,主要借三幅画来描写济南的冬景。第一幅画描绘了阳光下济南的全景。第二幅画描绘了秀美的雪景。第三幅画描绘了澄清温暖的河水。作者以这样三幅美景,描绘出了济南特有的动人的冬景。

2.课文是从什么角度,用什么手法来表现济南冬天“温晴”这一特点的?

写“温晴”是从自身感受的角度来写的,采用“曲折行文”的对比方式。北平、伦敦、济南是老舍生活之舟的三个主要停靠站,因此,他拥有评判对比的资格。通过和北平冬天多风、伦敦多雾、热带日光的毒和响亮(根据语境是指“晴朗得刺眼”)作对比,写济南冬天无风声、无重雾、无毒日的“奇迹”“怪事”,突出它独有的“温晴”美景,赞赏它是个“宝地”。画面中“寒”与“暖”、“暗”与“明”、“热”与“温”的色调烘托出济南冬令阳光和煦、天朗地秀的总体形象。在结构上是全文的总起,为下文具体描述作铺垫。

3.总结本文的主题思想。

作者通过细致的观察,形象地描写、寓情于意,情景交融地展示了人间宝地——济南的特色,生动而真切地描写了济南的冬天气候温和,山青水绿,度冬如春,美丽如画的景色。抒发了作者的赞美之情。

四、字斟句酌 名句品析

1.“济南的冬天是没有风声的。”去掉“声”字可以吗?为什么?

【品析】不可以。“没有风声”并不是没有风,济南的冬天只是没有那种令人战栗的呼啸的北风而已,如果去掉“声”就说成了“没有风”,那是不切合实际情况的。

2.“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雪”这里为什么用“卧”字?和文章什么地方相呼应?

【品析】用“卧”字传神地写出了村庄和雪的情态,表达了一种安适平静的气氛,与文章基调相和谐,有一字传神之效。和前文“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相呼应。

五、技法赏析 写作借鉴 1.布局合理,层次井然。

文章开头第一段,写济南的天气,突出它的“温晴”,是个“宝地”。这是贯穿全文的主线,济南冬天独有的美景,都是与此相联系的。第二段第一句承上启下,转入对济南冬天的山、水的描写。下面用三段文字写冬天的山,先写阳光下的山,再写小雪下的山,再写城外的远山,“这是张小水墨画”。最后一段写济南冬天的水。作者写水藻之绿,以衬托水之清澈、透明。最后,以简明有力的句子结束,使全文浑然一体。

2.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文章在描写济南冬景时,处处流露出作者的赞美之情。有直接抒发感情,如“济南真得算个宝地”,既写出了自己的独特感受,又显得情真意切。有创造意境、流露深情,如“请闭上眼睛想:一个老城……这是不是个理想的境界?”在优美的意境中,表达作者的赞美之情。有虚实结合,展开想象,抒发感情,如“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饱含喜爱之情。

3.比喻拟人,巧妙运用。

本文比喻生动贴切。如:把济南比作“小摇篮”,把山坡上小村庄的雪景比作“小水墨画”,把整个冬天的济南比作一块“蓝水晶”。拟人的句子更显个性化特征。如把小山写得很有温情,“它们安静不动地低声地说:‘你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把水、水藻、垂柳都人格化了。如“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儿呢!”这些都表现出济南冬天的无限生机。

六、多元智能 拓展延伸

《济南的冬天》在写法上与朱自清先生的《春》有些什么相同的地方?你更喜欢哪一篇?说出理由。

两篇散文都通过几幅具体生动的画面来表现特征。《春》一文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描绘了春草、春花、春风、春雨、迎春等五幅画面,体现了春的“新、美、力”的特点。而《济南的冬天》同样运用比喻、拟人手法,描绘了阳光下的济南全景、雪后的小山、澄清的水等画图,表现济南冬天“温晴”的特点。

附板书设计:

总特点:温晴(宝地)―→对比(突出特点)阳光下的小山:温暖―→拟人济南的冬天冬天的济南 小雪后的小山:秀气―→比喻山水:温暖、澄澈城外远山:淡雅布置作业

一年级上册第十六单元教案(冬天)设计 第12篇

上课时间:5月23日, 累计课时:52。

教学内容:教材地92到94页。

教学目标:

1、在具体问题情境中,感受求平均数是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需要,并通过进一步的操作和思考体会平均数的意义,学会计算简单数据的平均数(结果是整数)。

2、在运用平均数的知识解决简单生活现象、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的方法,发展统计观念。

3、进一步增强与他人交流的意识与能力,体验运用已学过的统计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建立学习数学的信心。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一、谈话激发兴趣

出示运动会的投影:

你想知道些什么?

同学们想知道的问题真多,学习了统计你就会明白这些问题。

二、自主探索,理解平均数

1、谈话:这是王小明统计的结果,仔细观察你知道些什么?出示图表。

老师板书:    6+9+7+6=28(个)

10+4+7+5+4=30(个)

男生中28个,女生中30个,是否女生赢了呢?

谈话:

看来只看个别人的成绩,或不管人数只看总成绩都无法解决今天的问题,现在4名男生套中28个,5名女生中30个,就根据这些条件你能想办法知道到底是男生套的准一些,还是女生准一些吗?

2、问:男女生平均每人套中多少个?

老师汇总学生的方法,问:你是怎样想的?

3、问平均数是7个和每个男生套中的个数比,你发现什么没有?

4、问:现在知道男生套的准还是女生准没有?

5、指出:当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多种时,我们要针对不同的实际情况选择最恰当的方法。

三、巩固练习,学以致用

1、完成想做第1题

出示三筒铅笔。谈话:你能知道平均每个筒里有几枝铅笔吗?

2、做想做第2题。

3、做第3题

指名读题目。

4、完成第4题

仔细观察统计图。

问: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吗?

四、全课总结

今天你学习了些什么内容?板书   平均数,你对平均数有什么看法呢?你能用今天的知识解决生活里的问题吗?

学生活动:

学生回答。

小组互相说,指名回答。

指名回答,问:怎样才公平呢?

小组讨论,指名回答。

小组讨论,交流算的方法。

学生有的可能是移多补少的方法,也有是总数再除以人数求出。

你能猜出女生平均每人中多少个?算出女生的平均数。

学生回答。

先学生分别数数,同桌讨论,指名回答。

指名板演,其他自己练。后集体校对讨论:平均数18和每根丝带的长度有什么关系?

小组讨论第3题,指名回答,要求说明理由。

互相说说你知道些什么。指名回答1,把第2小题做在练习本上。

学生回答。

练习九(1)

上课时间:5月24日, 累计课时:53。

教学内容:教材的95到96页的1到5题。

教学目标:

1. 加深对平均数一样的理解,体会平均数在生活中的广泛运用。

2. 比较熟练地求平均数,并且能进行简单地对平均数的估计。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一. 复习回顾: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

你是怎样理解平均数的呢?

二、巩固练习。

1. 完成练习九的第1题

出示情境图:

这个小朋友认为自己的身高是145厘米没有危险,是不是呢?

指出:平均数是在最高的数和最底的数中间范围,小朋友认为身高比110厘米这一平均数高就没有危险是错误的认为。因为还有可能比110甚至更深的水域,所以是错误的。

2. 完成第2题。

出示第2题的题目。说明要求。

集体进行交流。

强调:

第2小题不能用平均数的方法来理解,因为比赛总得要有结果,不能平均用你进2个我也进2个理解。

3、完成第3题。

理解题目意思。

全班校对。

问:你还想到了什么?

4、完成第4题

出示题目     理解题意。

全班校对。

问:你还能怎样说明三年级的植树情况?

二. 总结全课。

今天你对平均数有怎样的理解呢? 学生活动:

学生回答。

指名回答。

学生讨论,然后指名口答。

学生独立完成3小题。

请同学说明具体的理解方法。

学生独立完成后同桌交流结果

同桌相互说说各自想到的。。

学生独立完成。

学生思考,指明回答。

练习九(2)

上课时间:5月25日, 累计课时:54。

教学内容:教材地96到97页第6到8题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提高能够对平均数意义的深层次理解。

2、培养学生的组织交流的能力,深刻体会到统计是解决问题、说明情况的有效方法。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1、完成第6题

出示题目理解意思。

全班校对。

先前估计的结果和自己算出的结果相差大吗,你认为估计平均数怎样最合理?

问:你还能说出这组同学身高的哪些情况?

2、完成第7题。

出示第7题题目    理解。

集体评讲。

问:你还能从记录中发现些什么呢?

3、完成第8题

组织活动。

计算完后,你能说出些什么感想吗?

www.xkb1.com

4、阅读“你知道吗?”

集体进行交流理解。

5、全课总结。

今天你有些什么收获? 学生活动:

学生尝试完成各小题。

学生个别回答。

学生相互说说。指名说说。

学生独立计算平均气温。

请两个学生板演。

学生思考,指名回答。

小组合作完成调查男生和女生的体重,填在表里,再分别算平均体重。男、女生人数各6人。

学生独立阅读。

运动与身体变化

上课时间:5月26日, 累计课时:55。

教学内容:  第98-99页。

教学目标:

1.进一步体会平均数的意义,练习收集数据、求平均数、分析数据。

2.学习运用实验和统计的方法研究、解决问题,体会统计是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发展统计观念。

3.培养探究和合作意识,体验实验活动的乐趣,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经历在实验活动中收集数据、求平均数、分析数据等数学活动。

教学难点:体验和感受生活中的数学,并运用所学过的知识, 探究运动与生命的科学常识。

教学准备:秒表,跳绳、毽子。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一、师生谈话 引出问题

1.同学们,你们喜欢体育运动吗?经常参加体育运动对身体有什么好处?你知道在运动后,身体会发生哪些变化吗?

2.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运动会给身体带来什么变化(板书课题)研究的方法是做实验,进行统计,相互合作,探讨结论。

二、分组实验 得出结论

1.研究原地跑步引起的脉搏跳动变化

(1)同学们已经认识到运动会给身体带来很多方面的变化,这节课我们先通过实验了解原地跑步给脉搏带来什么变化。首先我们学习测脉搏的方法。(教师讲解)

(3)介绍实验方法:四人一组,先各自测出运动前1分钟脉搏跳动多少次,报告给组长,组长记录在第98页表格里,再同时原地跑步30秒,停下来各自立即测出1分钟里脉搏跳动的次数,组长再做记录。休息3-4分钟后,再一起原地跑步1分钟,要用力跑,然后再测脉搏,组长再做记录。最后全组同学一起计算本组四人运动前的脉搏跳动次数的平均数、原地跑步30秒后的平均数以及原地跑步1分钟后的平均数,再分析每个人的三个数据及全组的三个平均数,看看原地跑步给脉搏带来什么变化。

2.研究不同的运动给身体带来的变化是否相同。

(1)通过刚才的实验,我们发现运动可以使脉搏跳动加快,运动强度越大,每分钟脉搏跳动次数越多。那么同样的时间进行不同的运动,脉搏变化的情况会相同吗?请每个小组的同学商量一下,选择两项强度不同的运动做实验,组长先把这两次运动的名称填在第99页表格的第一横行里。然后每人都先进行第一项运动,1分钟后测脉搏;休息一会再一起进行第二项运动,再测脉搏。组长记录好每次运动后各人1分钟脉搏跳动的次数,并求出全组同学每次测量的脉搏平均数。

三、引申反思 升华认知

1.通过两次实验,同学们已经了解运动会使脉搏跳动加快,不同的运动项目,如果运动强度不同,带来的脉搏变化情况也有所不同,运动强度越大,脉搏跳动次数越多。一般来讲,通过体育活动使脉搏跳动加快,对人体是有好处的,但是运动强度过大,脉搏跳动过块,也会给身体带来伤害。那么在体育课上每分钟脉搏最多跳动多少次比较合适呢?体育老师心中有数,课后可以向体育老师了解一下,他希望你们通过运动每分钟脉搏跳动最高达到多少次,以及他如何为达到这个指标安排活动。了解了老师的想法你们可以更好地按老师的要求参加活动。

四、布置作业

课后设计并完成一项实验活动,测量你在不同运动前后呼吸次数的变化情况,制成统计表。

学生活动:

让学生自由发表意见和想法。

新课标第一网

(2)学生练习测脉搏,教师巡视指导。

(4)学生分组活动,汇报结果。

xkb1.com

(2)分组活动,各组汇报实验结论。

2.阅读课本第99页“你知道吗?”

单元测试+试卷讲评

一年级上册第十六单元教案(冬天)设计 第13篇

知识目标:使学生在观察、操作、画图等活动中感受并发现圆的有关特征

能力目标:在活动积累认识图形的学习经验,增强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考。

情感目标:提高数学学习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难点:

在观察、操作、画图等活动中感受并发现圆的有关特征

教学过程:

我们曾一起探寻过美丽的图形王国里很多图形的奥秘,如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和圆形(黑板上贴出),你能找出其中与众不同的图形吗?

(学生的答案是丰富多彩的,只要合理就行,教师引导学生说出--圆,从而引导出圆是由曲线围成的平面图形)那老师要问一问了,你打算怎样研究圆,从哪些方面入手呢?

(小组同学互相说一说)生汇报,教师适当板书

那这一些呢?它们的圆又藏在哪里?(生答,教师引导学生用手指一指)仔细看!(

据你对圆的一些了解,你能简单介绍一下圆吗?(生介绍)

对于圆,同学们一定不会感到陌生吧?(是)在生活中,我们经常看到许多圆形的物体,瞧,这些物体上都有圆,你能把它们找出来并指一指吗?除了刚才这一些,能说说你在哪里还看到过圆形吗?

(生:钟面上有圆、轮胎上有圆、钮扣是圆的……)

同学们,你们还想不想自己动手来研究研究圆的有关知识?(想!)好吧,就用我们手头的工具,先自己画一个圆。开始!(请一部分学生上黑板画,画好先不下去,介绍一下画法)

【二】画圆部分

刚才我们用自己的聪明想到了很多画圆的方法,画圆的感觉怎么样?(歪歪扭扭的,不大好画……)

你知道为什么会这样吗?

在交流中再次强调:以前学过的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都是由线段围成的,而圆是由曲线围成的图形。

(1)把圆规的两脚分开,定好两脚间的距离。

(2)把有针尖的一只脚固定在一点上。

(3)把装有铅笔尖的一只脚旋转一周,就画出一个圆。]

[集体交流时,引导学生总结出画圆的注意点:针尖必须固定在一点不可移动;两脚间的距离必须保持不变;要旋转一周。(定点、定长、旋转)]

圆的面积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03~105页的例7、例8、例9和练一练,练习十九的第一题。

教学目标:1、使学生经历操作、观察、天表、验证和讨论归纳等数学活动的过程,探索并掌握圆的面积公式,能正确计算圆的面积,并能应用公式解决相关的简单实际问题。

2、使学生进一步体会“转化”方法的价值,培养运用已有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发展空间观念和初步的推理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谈话:关于圆这个图形,我们已经认识了它的特征和画法,还掌握了它的周长 ,今天我们要继续学习圆的有关知识。那么你们还向学习关于圆的哪些知识呢?(学生回答后揭示课题:圆的面积)

2、追问:你认为要学习圆的面积,我们需要研究哪些问题?

根据学生的回答重点整理出:(1)圆的面积公式是怎样的?这样推倒出圆的面积公式?

二、教学例7。

1、初步猜想:圆的面积可能与什么有关?

2、实验验证:圆的面积和半径或直径究竟有着怎样的关系呢?我们可以开做个实验。

(1) 出示例题第一幅图。

提问:图中正方形的面积和圆的半径有什么关系?猜一猜,圆的面积大约是正方形的几倍?(引导学生观察得出圆的面积小于正方形的4倍,有可能是3倍多一些,并让学生适当说明自己的想法)

出示方格图后指出:用数方格的方法验证猜想。

交流数方格的方法。

计算:这个圆的面积大约是正方形面积的几倍,并将结果记录下来。

(2) 指出:只用一个圆,还不足验证猜想,我们再找两个圆,并用上面的方法算一算。

让学生观察例题中的下面两幅图,计算并填写图下的表格。

3、交流归纳:从上面的过程中,你能发现圆的面积和它的半径之间有什么关系吗?

学生交流中相机总结:(1)圆的面积是它的半径平方的3倍多一些。(2)圆的面积可能是半径平方的π倍。

三、教学例8。

1、谈话:经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圆的面积大约是它半径平方的3倍多一些。那么圆的面积究竟应该怎样来计算呢?我们继续学习。

2、2、操作体验:教师演示把圆平均分成16份,并拼成一个近似的平行四边形。再让学生用预先已经平均分成16份的圆,仿照教师的拼法拼一拼。

提问:拼成的图形像个什么图形?

追问:为什么说它像一个平行四边形?(拼成的图形上下的边不够直。)

3、初步想象:如果把圆平均分成32份,也用类似的方法拼一拼,想一想,品成的图形与前面的图形相比竟回有怎样的变化?用实物或投影演示,验证或修正学生的想象。

4、进一步想象:如果将圆平均分成64份、128份)--也用类似的方法拼一拼。闭上眼睛想一想,随着份数的增加,拼成的图形回越来越接近一个什么图形?

5、交流后,教师出示推导图。

6、推导公式。

(1)拼成的长方形与原来的圆有什么联系?在小组中讨论交流。

交流中借助图示小结:长方形的面积与员的面积相等;长方形的宽是圆的半径;长方形的长是圆周长的一半。

追问:如果圆的半径是R,长方形的长和宽个应怎样表示?(重点引导学生理解C2 =       )

(3) 根据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怎样来计算圆的面积?

根据学生的回答,完成形如教科书第105页上的板书,并得出公式:S=πr.

追问:(1)看着公式再回忆一下刚才的猜想,圆的面积是半径平方的多少倍?

(2)有了这样一个公式,知道圆的什么条件,就可以计算圆的面积了?

7、做练一练。

核对答案后,先引导学生比较两体的不同之处,再引导学生总结已知直径求圆面积的方法。

四、教学例9。

1、出示例9。学生读题后,可以先问问献身个有没有在生活中见过自动旋转喷水器,西崽让学生想象自动喷水器旋转一周后喷灌的地方是什么图形,最后借助图形帮助学生理解喷灌的地方是一个近似的圆,圆的半径就是喷水的最远的距离。

2、学生独立列式解答,并组织交流。5

五、练习。

1、指名读题,并要求说说对题意的理解。

2、学生独立尝试解答。

3、反馈交流,

六、全课小结。

上一篇:五段教学法名词解释下一篇:撒娇的意思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