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校本课程开发计划

2024-06-29

中职校本课程开发计划(精选8篇)

中职校本课程开发计划 第1篇

七、研究步骤

(一)准备阶段(2008年12月---------------2009年4月)重点做好调查研究工作

1、主要工作(1)成立学校校本课程开发工作领导小组,制订学校校本课程开发实施方案(学校校本课程开发工作领导小组);(2)成立课题研究小组,确定课题研究人员,明确责任及分工(学校校本课程开发工作领导小组);(3)制订课题研究方案(学校教科室);(4)召开校本教材开发工作会议(学校校本课程开发工作领导小组);(5)组织课题组成员对全校课程设置与行业需求情况进行调查,形成调查报告(学校校本课程开发工作领导小组和教科室);(6)形成校本教材开发指导手册(学校校本课程开发工作领导小组)。

2、阶段成果(1)《东西湖职校课程设置与行业需求现状调查与分析报告》;(2)《校本教材开发指导手册》。

(二)研究阶段(2009年5月----------------2010年6月)重点抓好教材开发重

1、主要工作(1)确定校本课程开发试点专业或学科(学校校本课程开发工作领导小组);(2)制订校本教材开发计划(学校校本课程开发工作领导小组);(3)发布研究子课题,组织申报(学校校本课程开发工作领导小组、教务处);(4)开展校本教材研究工作,定期召开课题研讨会,聘请专家指导工作(学校校本课程开发工作领导小组);(5)阶段小结,及时推广好的经验及做法(学校校本课程开发工作领导小组)。

(三)总结阶段(2010年6----------------2010年10月)

1、主要工作(1)做好结题筹备工作(学校校本课程开发工作领导小组(2)完成研究论文、总结的编辑成册工作(学校校本课程开发工作领导小组);(3)撰写课题结题报告(学校校本课程开发工作领导小组、教科室);(4)召开课题结题评审会。

2、阶段成果(1)《中职学校校本课程开发与研究报告》;(2)课题论文集;(3)校本教材八本

中职校本课程开发计划 第2篇

[论文摘要]:目前中职学校所用化学课程不能适应各专业教学发展,化学教材编排不合理,教学内容偏多,与专业相互联系的内容却偏少。为此,有必要对化学课程进行开发,以适应各专业的教学发展。本文探讨如何在中职教育体系下重新定位化学学科教学,并通过改革,突破传统化学教学框架,将重点转换到与专业教学相结合的交叉领域、与学生生活工作密切相关的应用领域上。

[论文关键词]:中等职业学校 化学 校本课程 开发

校本课程开发是以国家及地方制定的课程纲要为指导,依据学校自身的办学理念,满足学生发展为需求,以教师为主体进行的课程开发活动,是一个持续和动态的课程改进过程。化学在中职教学中往往被忽略,主要是因为现在中职学校只重视专业课的教学而忽略化学知识与专业知识的联系,使专业课教学处在被动的状态,因此,这有必要对化学课程进行开发。

一、化学校本课程开发的必要性

(一)化学校本课程的开发是适应职业学校办学方针的需要

职校办学方针是“培养合格的实用型人才”,这要求改变现有的职业学校教学千篇 一律的普高教材代替应富有专业地方特色的校本教材的模式,这一切必须要从职业学校课程改革做起,从文化课程改革做起,从校本教材的开发做起。

(二)化学校本课程的开发是更好地完成中职教学目标的需要

职业学校教学目标是为了培养出当今及未来市场所需要大量技术人才、创新人才、职业人才。要完成这个教学目标,学生必须有扎实的专业知识,比较宽泛的文化基础知识和较高的文化修养,如果没有基础学科知识,培养拥有“知识整合能力”、能不断进行“知识升级”的“技术人才”、“创新人才”都只是夸夸其谈。基础学科给学生提供超越创新的前提,它的知识学习一方面有助于开阔学生的视野,另一方面与各专业有密切的联系。

二、化学校本课程开发的要素

(一)化学校本课程的目标

化学课程是专业课基础,既要面对眼前就业市场知识的“够用”,又要着眼未来社会发展知识的“适用”;既要把握学习理论知识的尺度,又要侧重职业教育操作技能培养的特点。为此,化学教师要遵循“能力为本位,需求为依据”的原则,从学生实际出发,积极稳妥地调整课程结构,由理论型变实用型,着重充实有关化学知识在专业的具体应用及化学有关的实用新科技。因材施教,使教育更贴近社会,贴近职业需要。

(二)化学校本课程开发的内容

校本课程是为了适应当地学校以及学生的实际需要而自主开发的新课程,这就决定了校本课程的设置必须更为实用性。化学校本课程内容可分为“专业与化学”、“化学综合实践” 二个模块。

三、课程知识主动对接专业教学,实现化学课程专业化

职校的实际,决定了其基础课程应主动地为专业教学服务。化学课程的专业化,就是将化学教学活动置于专业背景之中,在职业的引领下,把化学课程学习与专业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以机械类专业教学为例,对化学课程专业化进行探讨。

(一)机械类专业课程中包含大量的化学知识,但这些知识却是零散分布的,未成体系。对此,应尝试打破化学教材的原有章节,将与模具、数控、机电等机械类专业密切相关的化学应用知识与专业课程对应整合,形成新的体系,实现化学知识与专业课程的“无缝对接”。例如,机械类专业的金属工艺学课程,可对接化学课程的“金属、晶体、电解电镀”知识体系学习;机械制造基础课程,可对接化学课程的“工程材料,金属学,热处理”知识体系学习;热工基础课程,可对接化学课程“热力学、化工工艺学表面处理、材料”知识体系学习,等等。基础课程与专业学习同步对接,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根据专业的需要,对课程内容进行适当处理。如对机械类专业,金属的性质,合金的成分、性能;炼铁、炼钢的原理及过程;金属的腐蚀,电解、电镀等化学知识,与机械专业联系极为密切,教师应讲深讲透,对深度、广度加以要求,与机械专业联系不大的`,如氮族元素等就可简讲或刪除这部分的内容。以专业化知识的融入,主动地为专业教学服务。

(二)设置与机械专业实训相结合的化学实验课程。化学是建立在实验基础之上的学科,中职学校,应明确化学实验为专业实训服务的目的,增加验证性实验及实用性实验。

1.开展验证性实验,运用“电刷镀”修复模具。模具在机械制造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而提高模具寿命最简单、最经济、最现实的方法是采用电刷镀技术。电刷镀是利用电化学沉积的新型电镀方法。电刷镀一般工艺过程主要由镀前预处理,镀件刷镀和镀后处理三部分组成,这三部分的化学工艺过程完全可以在化学实验中进行。电刷镀技术不仅可以修复模具,也可以在汽车、航天、机械、仪器等领域都得到广泛的应用。开展“电刷镀”验证性实验,可使学生加深对电刷镀技术的理解,进而形成职业能力。

2.开展实用性实验。如局部被磨损的零件,可将刷镀设备及有关溶液拿到现场,在现场进行修复,不需要将零件从机器上拆下,省去拆装的时间与费用。又如,在切削加工过程中,合理使用切削液,可以改善切屑、工件与刀具间的摩擦状况,降低切削力和切削温度,延长刀具使用寿命。因此,机械专业的学生对切削液的研究和应用应予以重视。开展实用性实验,可让学生有直观的理解和全面的认知,以便更好掌握专业知识。

四、课程内容紧跟时代特点,适应社会要求

中职化学教学内容确定,既要适应今天的市场需要,为社会培养紧缺人才,又要适应明天的市场发展。化学与机械、化学与汽车、化学与美术、化学与电子专业等都有密切关系,能源、材料的研制和开发,环境保护与人类生存均与化学息息相关。生活中处处有化学,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化学。因此,校本课程开发要与社会紧密联系,校本课程的开发如果脱离了社会,那它一定没有生存的余地,化学校本课程的开发必须考虑到这一点。因此,化学校本课程可以开发“化学综合实践”模块,开发化学知识搜索课题、专业与化学关系现状调查课题、生活化学课题等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社会适应能力,社会实践能力等等,通过课堂教学和课外科技活动,对学生进行化学教育,为今后的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打下基础。

上述是本人对中职化学校本课程开发进行初步探讨,显然,社会在不断发展,社会对职业教育不断提出新的要求,作为基础课的化学课,更要不断改革以适应新的变化。这需要教学一线的化学教师,要不断地进行实践总结与探索,以寻求更好的办法,将化学知识与专业课程内容更好地衔接,便于学生学习专业课,真正做到基础课为专业课服务。

参考文献:

[1]蔡亚萍.化学实验中创造思维的培养[J].化学教学,,7.

[2]郑金洲.校本研究指导[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8.

中职校本课程开发计划 第3篇

然而, 反观中职教育, 一段时间以来出现了一味强调“就业导向”的倾向, 学校在课程设置上往往过多倾向专业理论与职业技能, 导致文化基础课要求降低和人文素养教育的缺失, 影响到中职毕业生职业竞争力和职业幸福感指数。为此, 中等职校通过开发德育校本课程, 实施人文素养教育势在必行。我们要从职业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出发, 挖掘人文素养的资源, 开发更加贴近社会、贴近实际、贴近学生的德育校本课程, 加强课程的组织实施与评价, 切实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真正发挥德育在育人工程中的导向、动力和保证作用, 培养具有文化底蕴的技能人才。

一、南通地区中职生人文素养教育的现状

1. 学生人文素养教育亟待提高

课题研究小组以“人文知识、哲学政治、精神追求、道德修养、人文行为”五个维度的内容为基础展开调研, 发现中职生人文知识方面严重不足, 在文学、艺术、历史上体现尤为突出。有56.8%的学生背诵不出10首中国古诗词;29.2%的学生根本没有看过中外世界名著;37.5%的学生略微知晓中国近代历史重大事件, 如卢沟桥事变、九一八事变等历史事件。对政治、哲学等兴趣比较低, 每天看新闻的仅占14.6%;对阅读哲学类文章态度, 39.3%的学生觉得哲学没用处。人生价值取向有明显世俗化、功利化倾向。调查显示, 19.2%的学生想拥有权力、地位、荣誉, 只有27.1%的学生希望对国家、社会有所贡献。社会责任感与爱心低, 尊老爱幼, 善待他人还不是学生自觉的内心行为。面对“让座”等情况, 29.7%的学生需要一定的外力迫使, 而非出自其内心的意愿表达。此外, 在对待合作意识的调查中, 只有37%的学生表示出较强合作能力, 44%的学生有较强的责任感, 35%的学生表现出有敬业精神。从学生就业发展状况, 企业用人的新要求已经说明, 人文素养的缺失必将成为制约广大中职生职业生涯可持续发展的障碍。

2. 人文教育类德育校本课程设置不足

调查表明, 目前南通地区的职业学校还没有将人文教育课程列入整体的教学规划设计之中, 个别学校在学校德育活动如社团活动、集中教育活动中组织进行了人文知识、文明礼仪等专题讲座。学校领导层面对人文教育的重要性缺乏足够认识, 把人文素养教育作为与技能培养相对立的“软任务”看待。具体而言, 人文素养教育比较零散, 质量层次不齐。学校开发了以校风校纪、规章制度、优秀毕业生事迹、创业教育、心理健康、职业生涯、文明礼仪、专题教育活动等主题内容的学生校本读本, 缺少对中职生人文素养的内涵研究, 导致人文素养教育的针对性不强。德育必修课程资源建设忽视人文素养教育内容的开发。虽然借助“两课”评比、“信息化大赛”, 对德育课程资源进行了积累, 尤其“哲学与人生”这门课程, 通过省级资源库建设的推进, 成果比较丰硕, 但是同样存在资源开发没有专门指向人文素养教育的问题。相反, 调查中有近85%的学生认为“开展人文素养教育”非常必要, 对社团活动、专题讲座也有较浓兴趣。这表明, 职校生对人文素养教育不是不感兴趣, 而是有比较高的期望。人文素养教育的教学内容还缺乏针对性、教学课时不固定性等等, 给人文素养教育的空间很小, 这种课程建设的现状与学生迫切的需求形成了矛盾。

3. 教师本身人文教育教学能力不强

课题组调查发现, 85%的教师认为在职业学校开设人文素养教育是必要和非常必要的, 但是, 专业课老师本身存在人文素养知识和能力欠缺的情况。30%的教师反映专业课教学中实施人文素养教育难度较大, 文化课老师表现出一定兴趣, 但是学校缺乏鼓励与创新机制, 教师对人文素养教育还停留在思考、尝试阶段, 没有做到深入实施。课题组在访谈中发现, 学校领导以专业发展作为教学重点, 教师把专业课作为主要课程, 把占用时间开展人文素养教育、参与人文素养教学活动视作负担。个别学校虽然开设了人文讲堂等人文素养教育形式, 教师虽参与了讲座稿的撰写, 但是参与教师仅仅从授课或讲座的任务出发, 缺乏课程开发意识和精品意识, 从而导致讲座流于形式, 和学生需求、课程建设形成差距。这些因素都造成了人文素养教育在中等职校被忽视, 达不到预期的目标。

二、德育校本课程开发实现人文素养教育的基本思路

德育课是中等职校德育工作的主渠道和主阵地, 能有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综合能力形成。人文素养教育是职业学校学生个性成长、道德完善的重要途径。开发德育校本课程, 实现人文素养教育, 对增强学生走向社会的岗位适应力和职业竞争力有着重要的作用。

1. 准确把握中职生人文素养内涵

描述、提炼、把握好当前中职生人文素养的内涵是实施人文教育类德育校本课程开发的前提和关键。人文素养的内涵一般包括人文知识、人文精神和人文行为三个方面。中职生人文素养是在“中职教育”这个特定前提下, 基于中职生人文素养教育现状分析基础上, 服务于学生专业技能、就业能力、职业持续发展能力需求, 是对普遍意义上“知识、精神、行为”三个方面定向优化, 更具有针对性、现实性。具体而言, 人文知识应该主要是指具有较强实用性的文学、哲学、历史、科学、艺术等基础性、普及性知识, 如教育部提倡的以“古诗、名曲、名画”作为中职生人文素养基础———人文知识。人文精神是人文素养的核心, 具有时代的主题和烙印, 反映了鲜明的时代精神和价值取向。因此, 当前和以后一段时间内, 中职生要培育和养成的人文精神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即“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自由、平等、公正、法治,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中职生人文行为自然应该融合优秀的企业文化, 在职业、社会行为中表现出真诚、勇敢、正义、诚信等优秀的道德品质, 如图1所示。

2. 详细调研本地人文类德育资源

德育资源是校本德育课程开发的条件, 一般包括文本资源、自然与人文景观、乡土资源等。以南通地区而言, 有着丰富的人文德育资源。如自然人文类, 张謇历史名人及以其为主要代表的南通近代第一城的人文资源, 南通地区的紫琅文化、如皋水绘园文化、通州的忠孝园文化、启东的圆陀角文化、海安的青墩文化等都蕴含着丰富的人文资源;乡土文化类, 海门的沈绣、通州板鹞、海安花鼓等一批国家、省、市级非物质文化传承项目。此外, 各职业学校悠久办学文化的底蕴, 优秀的校园文化标识、毕业生事迹, 优质就业企业的文化、员工制度等等, 这些都是最直接、最有说服力、影响力的德育资源。

3. 确立人文教育类德育校本课程目标

德育校本课程目标的设定必须依据德育理念、大纲、国家德育目标、已有条件和资源来进行设定。人文教育类德育校本课程的目标不仅体现校本化, 更是要突出人文素养教育的针对性。因此, 在课程目标确立上要统筹兼顾好两个方面。一是以《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和《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程教学大纲》为依据, 结合民族精神、理想信念、遵纪守法、心理健康等教育内容进行设定, 将人文素养教育较好地嵌入其中, 实施渗透教育;二是结合当前中职生人文素养教育的现状与需求, 将人文素养教育的总体目标分解到各年级, 分年级组织实施。如中职一年级以“适应”教育为主, 培养学生基础的人文知识素养, 着重进行文明素养、人文知识、审美情趣、人际关系等方面提供指导和帮助, 为学生在中职阶段学习奠定积极向上、健康成长的基础。中职二年级以“人格”教育为主, 着重进行情感、意志、个性及价值取向等人文精神方面教育和引导, 帮助学生确立健康的情感体验和坚强的意志品质, 养成良好的个性特征,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为学生步入成年创造条件。中职三年级以“成人”教育为主, 着重培养学生公民意识, 做优秀员工的品质和人文行为, 为学生步入社会成为合格公民、优秀员工奠定坚实基础。

4. 合理设计人文教育类德育校本课程

在调研、分析、目标确立的基础上, 中等职校要合理设置德育校本课程。一是选择课程内容。人文教育类德育校本课程的内容要在贴切性、实用性、生活性上下功夫。如针对学生人文知识缺失, 阅读量少, 从浩瀚的古今中外经典中选取经典名篇, 编写《中职生人文素养阅读书目推荐读本》, 组织教师撰写推荐阅读书目, 设计“作品介绍、推荐理由、阅读提示、阅读思考”等阅读板块, 短小精炼, 让推荐读本成为学生选择性人文书目阅读的一个工具和指南, 有效填补学生人文基础知识的匮乏;挖掘区域乡土资源, 吸取优秀传统文化, 彰显地域文化特色, 编写《非遗传承项目简明读本》, 不仅可以增强学生对本地民风民俗、生产经验的了解, 还大大增强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怀。二是选择课程类型及实施方法。人文教育类德育校本课程的类型主要应是选修课程和活动课程, 这样便于在实践中灵活操作, 不仅满足学生兴趣需求, 也是对学校必修课程的有益补充, 更能提高德育实效性、针对性和时代感。实施时, 采用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在课堂教学中, 以选修课为主, 列入学校教学计划, 精心组织学生选课, 加强实施过程管理;在课外活动中, 以社团活动、兴趣小组、第二课堂、主题班会、专题讲座、实践体验等具有职教特色的方式进行组织实施。三是评价考核。评价考核是对课程实施地有效反馈和质量监控。通过统一备课标准、统一活动时间, 规范管理课程的实施, 采用问卷、访谈等方式把握课程进展和实施质量, 在总结的基础上不断提升质量, 从而提高人文教育类德育校本课程的实效。

摘要:目前, 中职生人文素养的缺失, 影响了职校生职业的持续发展。德育课程是人文素养教育实施的重要载体之一。把握中职生人文素养的主要内涵, 利用丰富的课程资源, 选取适合中职学生认知、品味、践行的课程内容, 开发中职德育校本课程, 能有效提升中职学生人文素养, 提升学生走向社会的岗位适应力与职业竞争力。

关键词:人文素养教育,德育校本课程,开发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EB/OL]. (2014-5-2) [2014-10-10]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4-06/22/content_8901.htm.

[2]教育部, 国家发展改革委等.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 (2014-2020年) [EB/OL]. (2014-6-16) [2014-10-10]http://www.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630/201406/170737.html.

[3]王继平.进一步增强德育课针对性、实效性和时代感[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9, (13) .

[4]管小青, 朱世德.关于中职德育核心维度之人文素养培育[J].职业教育研究, 2012, (4) .

中职学校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 第4篇

在教育改革中,教师是改革的关键。一项新的课程变革提倡的是一种新的课程理念和教师文化,只有教师接受这种新的理念和文化,并逐渐改变自身的教育观念,提升自身的专业发展水平,课程的变革才能真正实现。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强调教师对课程开发、设计、实施、评价的全程参与,教师专业发展的水平是影响教师参与课程开发、设计、实施的一个关键因素,同时教师也正是在参与过程中,其自身的专业水平才得以提高。随着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对教师的专业水平要求(尤其是专业课教师)会越来越高。

一、校本课程开发——教师专业发展水平的新挑战

我国正在进行的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其中一个重要的目标就是改革职业教育现有的课程管理体制。《江苏省职业教育课程改革行动计划》明确提出建立国家、省、学校三级课程管理体系,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倡导校本课程开发。所谓校本课程开发存在多种意义上的理解,笔者认为是指开发的课程可以针对国家、省、学校全部的课程,包括对国家和地方课程的有效实施,这样的“校本课程开发”就是对学校的全部课程事务都享有自主决策的权力,这样开发出的课程更可以说成是一种“学校课程”或者课程的“校本化”过程。

校本课程的开发是课程管理机制上的权力分享与责任共担,教师成为了课程开发的主体,恢复了教师对于课程开发的专业自主权。可以说,校本课程开发直接对教师个体的专业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严峻的挑战,为此各级职业教育机构正在对教师进行培训,但是传统上静态的个人的教师素质培训是不足以来应对这样的挑战,因为,校本课程开发对教师的影响已经不仅仅停留在对于教师个人的知识和技能的要求,在深层次上是对教师文化以及教师专业发展的模式提出了整体性的挑战。剖析影响校本课程开发的教师因素必然要涉及教师专业文化以及教师专业发展模式等问题。教师专业发展是一个连续的过程,而且这种过程也是教师文化不断演进的过程,借助于这样的一个视角对校本课程开发问题进行探讨有助于更清楚地理清深层次的问题。

二、在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教师专业发展的现实性问题

在目前的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教师的专业发展水平已经成为制约项目教学的校本课程开发的现实性问题。具体表现在教师文化对于校本课程开发的影响、教师的工作压力和负担沉重以及无效的教师培训等几方面。

首先,教师文化与校本课程开发合作性、整体性是存在抵制的。一般来说,教师抵制课程的变革主要有个体的心理因素和组织文化上的因素,从个体心理因素而言,人们习惯于自己所熟悉的范围,并在这个活动范围内形成了自己的经验,一旦遇到危险和挑战,很多人宁愿选择自己熟悉的范围而不愿意面对外部的变迁。从教师群体的组织文化上而言,教学是一个比较稳定的职业,这样教师与生俱来的是一个弱冒险精神的群体,而且教师的课堂生活往往是“自给自足”的。孤立、孤单是大多数教师日常工作中的状态,教师职业的这些特点,使教师可能会抵制改革,特别是当改革的措施要打破教师已经习惯的生活方式的时候。因此教师也是一个弱合作的群体,这种抵制是整个变革过程中的必然出现的产物,是具体情境中的一种适当的反应。

校本课程加强了课程的综合性,多学科的交叉,校本课程的开发要求教师从相对独立的文化走向一种合作、交流的共同文化。教师对于课程的实施不再是一种个人经验化的课程执行,而是强调课程理论、资源共享对于课程开发、课程实施的意义与作用。教师在专业领域的权威被分化,取而代之的是教师集体的专业文化背景,因此这是与教师传统的独立文化相悖的。

其次,校本课程开发为教师增加了一定的工作量和负担。这是在校本课程开发中不可回避的问题。由于职业教育近几年规模的扩大,专业课教师严重缺乏,必然使专业课教师承担超额的工作量。

教师的传统观点认为:课程开发不是教师“分内”的工作。加之,专业课教师超额的工作量,将教师的工作日程安排得很满,很难为教师提供用于开发校本课程的时间和空间。校本课程的开发作为课程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教师持续地投入相当多的精力和时间,就目前教师的工作状态而言,这对教师来说是有一定困难的。

最后,教师专业发展体制的不完善,制约了校本课程的开发。从教师专业发展模式的演变历史来看,教师的专业发展需要完善的专业发展体制的支持。早期的教师专业发展表现为教师的被动专业化。从教师自身来看,教师被看做是谋生手段。在整个职业生涯中,也是把个人职业阶梯的上升作为工作主要动力,教师的专业发展被认为是个人的私事。近代以来的教育背景下,课程目标、内容、实施和评价过程均被“科学化”“标准化”,教师成了“教书匠”,教师所谓的专业化程度取决于其专业领域的知识和技术的熟练程度,教师专业发展被视为学科内容的知识、教学论、心理学原理及其技术的合理应用。在这种范式下,教师专业发展被认为是“教”出来的。

我国以往的教师专业发展模式更多的是一种培训——技能的模式即行政部门更多的是组织短期培训班,进行教学技能上的培训,这些培训多以讲授的授课方式为主,期望通过这种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可以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这种低质量的、缺乏持续的帮助和指导,缺少对于教师进步的监控和反馈的培训,其目的更多的是为评价教师提供一种依据。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教师的专业发展如果仅仅停留在知识和技能的培训上,校本课程的开发将会失去质量上的保证。

三、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的教师专业发展实现路径

教师专业发展的水平作为影响校本课程开发的一个因素,同时他们也是交互影响的。如果没有教师专业发展的实现,校本课程开发也就无法成为一次真实的变革。

从学校内部来说,应该重建学校文化,为教师参与课程开发提供良好的学校氛围。按照课程专家的观点,课程改革的实施策略有三种观点,即技术观、政治观和文化观。课程改革实际上是新旧文化的冲突与重建的过程,如果试图将新的课程改革嵌入到旧的文化中,那么校本课程开发将不会收到预期的效果。为此,形成教师——学生——学校共同发展、提倡民主、合作、交流的文化氛围,是保证校本课程开发的关键。

1.校本课程开发应该是一种多元化的共同参与

从教师而言,学校应该为不同发展水平的教师创造不同的参与机会。校本课程的开发提倡的是全员参与。但是参与酌程度是应该有所不同的,大致可以分成三个层次:较低水平的参与是课程材料和活动的校本化;中间水平的参与是教师教学的行为的校本化;较高水平的参与是教师对于课程与教学的价值观、情感等内在意识和教学思想的校本化。要从教师现有的专业水平出发,让教师自己制定切实可行课程开发的目标和计划,要尊重教师的选择,而不能强加于教师,为教师带来一种额外的负担,超越教师现有的专业水平而去进行校本课程的开发注定是要失败的。对于学校而言,学校不应该盲目地攀比和追随上级的政策,而应该基于学校的现有学生水平、实验实训能力来进行校本课程的开发。对于一些教学力量相对薄弱的专业学而言,校本课程的开发,应该更加注重对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校本化实施和改造的过程;而一些基础较好的专业可以在此基础上,进行有特色的课程开发。

2.完善学校内教师评价机制

在传统的教师评价制度下,教师有一种“评价依附心理”,他们最关注的是行政或外界对于其所进行的活动的评价,形成了一种过于注重结果的驱动模式。在校本课程开发中,往往会误以为校本课程开发就是每个人要开发出一套教材,然后,教师在实施结束后,看看谁教的学生成绩最好,以此来评价教师的工作能力和水平。教师狭隘地理解了校本课程的内涵,将校本课程的开发视为又一个互相攀比、追逐名利的功利化工具,忽视了教师自身专业发展的过程。校本课程开发是教师获得专业发展的一种有效途径,同时校本课程的成功开发与实施也是教师专业发展的一个结果。因此,对于教师的评价要将过程与结果结合起来。注重教师在课程开发中的过程性评价,同时对于教师所开发的校本课程要给予精神和物质上的奖励,教师感受到参与校本课程开发的回报。因为在短期内,校本课程开发不会出现比较明显的成果,这容易使教师产生消极、泄气的心理,适当的物质和精神鼓励可以为教师提供充足的动力。

从学校外部来看,校本课程的开发需要稳定、长期的专业发展体制的支持。首先,建立以专业—学术为核心的教师专业发展制度。校本课程的开发就是专业自主权的回归过程,这种专业—学术为核心的教师专业发展制度是以教师与课程专家或者教授的互动来运转的。这种制度更多的是以“院校协作”为主要形式,大学教授和专家应该意识到教师的专业不是在“教”的过程中逐步获得发展的,而是教师在一种反思性的行动研究中获得的。大学教师和专家不再是课程权威,而是一个能不断为教师提供帮助的专业群体。在双方的合作对话中,教师才能实现自身的专业发展。

3.要转变行政部门的课程管理职能

各学校进行的校本课程开发还处于初级阶段,并没有形成一定的模式和理论。因此在制度层面并没有对校本课程总体的标准和要求进行规定。校本课程是一个权力下放的过程,但是在下放课程权力的过程中,如果缺少了对这种课程权力的监督,放任自流,那么只能使校本课程的开发始终处于盲目的无系统、经验化的阶段(起码目前大部分学校是这样)。行政部门的职能应该体现在课程专家——教师之间的桥梁作用,推广成功的校本课程开发经验,建立校之间、教师之间进行经验交流和资源的平台,实现资源共享。

校本课程开发计划 第5篇

为使我校的校本课程开发落到实处,特制定计划如下:

一、课程的内容安排:课程内容包括:“安全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

二、课程的实施方法:我们初步设想一、二年级开设“安全教育”,三、四、五、六年级开设“安全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

1、专项课程设置。我们把该课程纳入正式课表,每班每周安排一个课时。教师通过课堂主阵地,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系统的“安全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粗通安全知识,从整体上让学生的安全意识和心理健康得到提高。

2、学科渗透。各科教学之中继续渗透安全知识,切合时机地进行实践能力培养。

3、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应注意以下的原则:主体性原则、开放性原则、实践性原则、合作性原则、活动性原则、趣味性原则、民主性原则、灵活性原则等等。

三、适度的评价标准:

评价的目的,是为了教师和学生的发展,是为了鼓励和促进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因此,我们应该做好如下几方面的工作。

1、学校对教师的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工作要给予充分的肯定,教师撰写《校本课程教案(设计)》的情况也应给予适当的评价。发现比较突出的,有创新的要给予及时的表扬和奖励。

2、教师对学生在学习、活动当中,应当以鼓励性的评价为主,及时发现、发挥学生的闪光点,及时给予肯定、评价。对学生独创性的思维、见解要加以赞扬,号召大家向他学习,等等。

四、保障的措施:

1、坚持教研制度,保证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工作不断地完善和向纵深发展。

2、学校将尽力地在经费、人力和物力上给予最大的支持。

3、学校将对参加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工作的教师给予一定的奖励。如有突出成绩的,将在评优、评先时给予倾斜。

五、课程实施效果设想:

1、教材内容不断充实,教学案例不断完善,逐渐构建一套完整的校本课程体系,形成一套适合本校学生的校本课程教材。

2、促进教师实施素质教育的坚定信念,改变教育观念,更新知识,提高业务水平以及发展专业,增强教师的课程意识和课程开发的能力。

北颜武小学

校本课程开发计划 第6篇

一、指导思想。

新课程的理念已逐渐被广大教师所接受并付之于教学实践。我校校本课程活动也积极投入课改,并探索符合学校特色的新路子,在课程内容设置、学习活动方式改变、评价标准多元上自主探究、不断创新。在管理方式上采取由校长室→教科室的管理网络,最大限度发挥人力、物力资源优势,为学校文化的塑造、特色的形成、品牌的打造发挥应有的作用,为学生兴趣的培养、技能特长的锤炼不断努力,为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提升而积极探索。

二、确立目标、制订计划。

1、确立目标

本学期我校校本课程将被分为选修校本课程、必修校本课程两类。必修校本课程直接反映我校课改效果和办学特色,每班每周将开设两节校本课程,课程列入课表;选修校本课程共开设6个小组,被安排在每周三下午的两节课。各活动班组都要结合课改要求,及所带班组特点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受到思想道德教育,提升情感、态度、价值观;扩大视野,动手动脑,提高综合素质;发展兴趣特长,丰富精神生活,增进身心健康。

2、制定计划

各辅导老师要在认真总结反思的基础上,树立质量意识、品牌意识、效益意识。结合新课程理念,根据学科特点及班组学生实际制定切实可行计划。在制订计划前要反思上学期活动课存在问题,考虑好改进方法,再从活动目标、活动内容、活动方式、成果展示几个方面入手,确定活动目标时,要写清质量目标、效能目标,既要有定量的,又要定性的。目标要合理可行,并在活动过程中体现。

活动内容与方式这块要围绕目标,写清开展哪些活动及活动进程,通过什么方式方法、采取哪些措施来达成目标。内容的确定要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方式方法要灵活多样,能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为学生知识的习得、技能特长的形成、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统一协调发展而服务。

成果展示形式可以是组织竞赛、汇报演出、作品展览、档案袋展示等,各辅导老师可结合组特点在制订计划时指明。在制订计划过程中要让学生共同参与,让学生明确活动目标,使之成为师生共同的活动计划与奋斗目标。活动计划制订好后上交教科室审核、修订后,作为教师校本课程考核的重要依据。

三、全心服务、打造品牌。

要围绕学校文化塑造和品牌质量提升这个核心,确立服务观念,以责任心、事业心、进取心对待工作,以爱心、真心、诚心面对学生。

1、辅导老师要提前5分钟到岗,预先准备好活动器材、工具等,保证学生活动时间,下课铃未响,学生不得提前脱离活动状态。建立点名制度,每次都要确保每位学生参与活动。缺席的学生要把情况反馈给班主任,协商共同配合教育。

2、学生活动期间辅导老师须自始自终担任组织指导工作,活动巡视要面向全体学生。不坐堂批改作业或干其它有碍于指导工作的事。

3、要确保每次活动课的质量。严格按照计划内容上课,同时要发挥创造性,活动方式要灵活多样,可结合趣味游戏、趣味故事等,激发学生的活动情趣,吸引学生,留得住学生。要能让学生在活动课上形成的兴趣和热情扩展延伸到课外、家庭,使校本课程更富有可持续发展的生命力。可把校本课程与学科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结合起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学生兴趣特长。

四、规范管理、提高质量。

1、辅导老师要做好活动班组学生活动期间的常规教育和管理工作。去专用教室上课的小组,辅导老师更要加强管理和教育,不得随便动用室内物品,一经损坏、遗失或造成事故,要追究辅导老师责任。活动结束,要做好室内卫生打扫,门窗关锁工作。

2、分层管理,提高质量。由校长、教科室人员组成管理层。树立管理就是服务的观念。教科室审核各活动班组计划及班组学生名单,然后由教科室对照计划及小组名单监督检查,记录情况。管理人员还要以参与者、研讨者身份深入课堂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及时和活动组老师一起解决活动过程中的困难与问题,还要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听好部分班组老师的课,做到对组内每位老师平时的活动质量有一个清晰地了解。

五、多元评价、严格考核。

1、校本活动课的评价重视过程评价胜于重视结果评价,对学生评价的主要着眼点应放在活动过程中学生的表现和态度的变化上。评价方式采取自评与互评相结合,横向评价与纵向评价相结合。

2、对教师的评价重视过程与成果呈现两方面。过程评价将从态度、责任心、事业心、常规管理、课堂质量几方面入手;成果显现通过现场展示、实际操作、竞赛评比、物化成果展示、提交相应资料、档案袋检查、学生问卷、座谈等多种方式、方法考核。

六、日常工作安排。

1、学习校本课程计划,结合实际在两周内制订好计划、落实好各小组人员,第二周正常开展活动。

2、加强过程研讨,解决活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3、管理层教师做好检查记录工作。

4、校本课程期末考核工作。

5、学生考核评价工作。

说明:专职老师所辅导内容作为工作内容之一,成果显现作为重要考核依据。所以除学校安排这些训练时间外,自己还需利用时间进行训练,以保证学生特长、技能形成。

七、课程设置

1、必修课程 硬笔书法 经典诵读(普通话)

2、选修课程 舞蹈 软笔书法 绘画 篮球 科技

校本课程开发计划 第7篇

新的课程改革显出勃勃生机和旺盛的生命力,任何课程改革政策的推行必须有课程资源的支持。

课程知识观的转变和丰富,突出作为课程内容选择来源的课程资源不再局限教材灌输的“全科玉律”,不再倒重知识的确定性、结果性。对过去奉为权威的具有严密逻辑体系、不具有个人意识的书本知识是一个彻底的拒斥和挑战。而这对于课程资源开发,必然要求重视知识的来龙去脉,左右关联,知识的个人过程实践等,而不是侧重接受听从,机械接受。而且这也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真实面目的认识和检验,以及在理解和反思中创生自己的知识。因此学生作为“个体乃知识与文化的创作者”的角色参与探究和接受知识的过程中。从本质上讲,对知识的考察和追问,明确知识意义化,本身也是课程内容的一部分。

中职校本课程开发计划 第8篇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校本课程

0 引言

当前中职物理教育中存在着许多困难,例如:一、课本知识体系跨度大、实地教学时间紧,学生很难在有限的课本篇幅和教学时间里达到中职物理教学大纲的要求,很难对中职物理知识进行全面和系统的认识;二、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局限于课本,大多处在就书论书的层面,不能紧密地与现代科技与企业技术相联系,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原创性等各种问题。而研究性学习作为新型的学习方式,能够很好的解决以上问题,值得我们在现代中职物理教育中广泛使用。研究性学习是指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索性学习为基础,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要以个人或小组作用的方式进行,通过亲自实践获取直接经验,养成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提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1]。鉴于以上情况,研究性学习校本课程的开发也就应时而生,并引起了越来越多教师的关注,许多人已做了不少有益的工作。为了适应国家课程改革需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体现中职学校的办学特色,培养中职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课程更加贴近中职学生的学习与生活。本文通过分析研究性学习与校本课程所特有的特征属性,就开发研究性学习在校本课程中的实施进行了相关探讨。

1 特点分析

1.1 研究性学习特点分析

研究性学习的核心是要改变传统教学方式下学生单纯地、被动地接受教师所讲授的知识的学习方式,建构开放的、互动的学习环境,倡导积极的、主动的探究式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2]。研究性学习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教育主体,以能力发展为培养目标”,即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其主要有以下几个主要特征:

1.1.1 自主行

研究性学习的自主性,主要是指在整个研究性学习的实施过程中,充分发挥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创新性,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欲望,培养学生实践生活中的动手能力。

1.1.2 实践性

研究性学习的实践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研究性学习的实践性是指其研究的课题主要是人们日常的社会生活实践,是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生产密切相关的活动、现象。第二、研究性学习的实践性是指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过程的探索性,即学生自己通过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来培养参与意识和动手能力,学会学习,掌握知识,理解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进而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价值观。

1.1.3 开放、互动性

研究性学习的开放性,主要是指学习氛围的开放与民主。即在课堂教学和课后讨论中,要为学生创造一个宽松民主的学习环境,营造一个有利于群体交流的活动氛围。引导他们进入自由探索,积极探究的亢奋状态,最大限度的激发他们的参与意识,调动他们主观能动性。使学生能够应用已学的知识与现有的生活常识,通过查询各种信息资料,结合现代生活,大胆想象,充分联想,开阔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

1.2 中职校本课程特点分析

校本课程是一门以学校教师为主体,在对本校学生进行科学评估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当地社区与学校资源,根据国家制定的教育目的与学校的办学思想而开发的具有多样性的,供学生选择的课程,是三级课程管理体系下学校权利与责任的体现[3]。校本课程是中职新课程改革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其克服、弥补了国家课程的不足;促进了中职教育的民主化进程;加强了中职学生个性成长与教师的专业发展;形成了中职学校的办学特色。接下来就校本课程的特点加以研究分析。

1.2.1 互异性

各个中职学校所处的地区背景,教育、教学的设备条件,师资队伍水平以及学校教育发展的目标等都是不一样的,因此开展校本课程不可能有统一的计划、要求、内容与实施方案。各学校必须认真分析学校学生、教师与教育教学资源,结合当地特色与地方教育现状,逐步建立适合地方适合学校自身办学特色与发展需求的校本课程。进而不断加强教师团队的教育教学水平和学生多元化与个性化发展。

1.2.2 需求性

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是和社会的发展与需求为基准的。在开发校本课程时必须考虑到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有针对性的开展相应的课程活动,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多样化、实用化的生活技能,建立积极健康的人生观与价值观。这里所提及的需求性除了社会需求还包括学生自身的需求,不同的学生关注的事物往往并不相同,对事物的理解也往往不同,所以校本课程的开发必须全面分析本校学生的整体兴趣走向与其认知事物的能力。通过对个人、对社会有针对性的课程开发与实施,全方位的培养学生的个性发展。正所谓“因材施教”。

1.2.3 生成性

校本课程的生成性是校本课程的基本属性之一。校本课程的建立是在结合当地具体情况的前提下,通过不断探究与摸索逐步建立起来的。是对自身情况充分了解与发掘的反映,是师生共同智慧的结晶。

2 开发的原则

中职物理研究性学习课程资源开发的方向应坚持“生活世界处处有课程资源”、“教师、学生是重要的课程资源”、“教材、课程标准是基本而特殊的课程资源”、“教学过程是课程资源生成的过程”、“课程资源要突出特色”等新课程改革下的课程资源观[3]。从实际出发,从教育目标出发,从学校的办学理念出发。因地制宜、因时制宜。通过有组织、有层次的研究性学习课程,在学生全面掌握课本知识的同时,进一步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建立一个有益、有趣、有效的课程。让学生在趣味中学习,在学习中成长,在成长中发展。在内容的确立上要充分考虑以下几点要求。

2.1 内容组织的关联性

中职物理研究性学习的开发与设计不应该是孤立的、封闭的。其课题的选定和内容的组织要与相关的课程有机的联系起来,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技能与社会经验作为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支撑点。通过研究性学习课程,使学生在进一步了解课本知识的前提下,充分感受学科知识的融合与魅力。

2.2 能力训练的阶梯型

能力训练的阶梯型是指研究性学习的开发应该以学生能力发展的序列为线索,体现由低到高、由易到难的顺序,使之成为一个层次清楚、排列有序的系统。此外本课程主要是为学生提供一个将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加以综合和实践的机会,而不是刻意追求大纲以外的新知识。所以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上应充分考虑学生现有的综合能力。不可揠苗助长。

2.3 功能指向的双重性

本课程的指向:既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又促使教师改变教学方式,并以教师教学方式的改变为先导[3]。第一、通过研究性学习帮助学生意识到活动空间的拓展,学会在更加广阔的时空中去发现与利用丰富的课程资源,在身体力行的实践活动中,使自己得到充分的锻炼。第二、通过研究性学习指导教师的教学方法,帮助教师形成正确的师生观、教学观,建立新型、和谐的新师生关系。

3 开发的内容

笔者认为根据中职学校各自的实际情况,可着重从三大方面开发研究性学习的课程资源。第一、从服务于人文素养的层面。培养中职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树立远大的理想。激励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掌握处理问题的方法,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与方法论。传承中华名族的优良传统,努力培养乐观、健康、积极的人生态度。物理学科中很多真理的发现过程都体现着许多人文精神,包括团队合作精神、理论探索与实践证明等多种当代社会必须具备的精神特色。例如通过研究“日心说与地心说”、“万有引力定律”等知识不仅可以学到物理知识,而且可以感悟真理的来之不易与知识中的人性美。再比如通过“探究外力做功与动能的改变的关系”可以体验研究事物的一般法则:理论———实验———实践。从服务于人文素养的层面开发研究性学习的课程资源,可以有效地促进以上目标的实现。让学生在趣味中学习,在学习中成长,在成长中发展。第二、从服务于科技创新(深化学科知识)的层面。通过在科技创新层面上开发课程资源,积极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精神与科研精神,沟通生活世界与科学世界。当今世界是一个知识交融与信息交融的世界[4]。物理以其独特的科学魅力屹立在世界科学之林几百年,不仅指导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好,而且也孕育出许多奇妙的学科领域。所以在新课程的物理课程观里现代科学技术的交流、创新精神、实践精神以及对于当代前沿知识的了解都是物理学科的教学目标。所以应在服务于科技创新的层面开发相关的资源。例如以下几个课题:城市噪音污染与人体健康的关系研究;静电现象在现代科技领域中的应用;核能———未来的主流能源。第三、从服务于课本知识的层面。从服务于课本知识的层面开发课程资源是求真务实的表现,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在这一领域可以考虑将各学科的开放性实验引入研究性学习的课题选择。例如以下几个课题:万有引力定律在天体运动中的应用;实验、图表在中职物理学习中的应用;探究外力做功与系统动能变化的关系。

4 结语

校本课程的开发,为师生提供了自我完善与发展的广阔空间,但它毕竟处于起步阶段,还没有形成有效的促进机制,还需要开发者做出积极的努力。第一,要有一个积极肯干、团结协作的开发团队,营造一个较为有利的开发环境。要尽量多争取一些有利条件。例如:一定的课程自主权、相关的硬件条件、有效的合作机制、校内外的交流学习等,营造一个良好的开发环境。第二,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校本课程的开发是以促进学生有个性、有创建地成长为宗旨,它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实际需要。因此,课程的开发,必须注重实际效果。从编写的内容上讲,既要考虑面向全体又要考虑个体差异,使学生能够感受到在传统课程之外的拓展提高。第三,要循序渐进,不可急于求成。现行教材的编写有其科学性与系统性,如果另起炉灶、求新求异,效果未必就好。校本课程的开发,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工作,一旦干起来,就得全身心投入[5]。面对意想不到的困难,我们仍要尽心尽力地干。

参考文献

[1]朱德全,易连云.教育学概论[M].重庆市: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汤桂仙.关于研究性学习的几点思考[J].昆明大学学报,2008,19(4):92-93.

[3]范蔚,彭泽平.基础教育课程改革[M].重庆市:重庆出版社,2006.

[4]史宏凯.我校物理研究性学习课程资源的开发[DB/OL].http://zxwl.dgjyw.com/Article/ShowArticle.asp?ArticleID=4424.

上一篇:寒露经典的短信祝福句子下一篇:800字的初中叙事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