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农村教育的社会调查报告

2024-07-06

有关农村教育的社会调查报告(精选10篇)

有关农村教育的社会调查报告 第1篇

关于农村教育的调查报告

如今在农村,教育之风大为下降。随着改革开放,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大部分农村的中年劳动力涌向大中型城市。孩子随着爷爷奶奶抑或外公外婆一同生活,因长辈的过分宠爱或是教育方法不当,使许多小孩从小就养成了骄纵、自私、飞扬跋扈等性格。再加上随着计划生育的普及,大部分家庭都是独生子女,许多村小学不得不关门大吉。教师年龄的普遍增加,使孩子和教师的沟通有点困难,老师他们以前的那套骂、罚抄作业、留童等惩罚手段于现在已不能适用,这亦是孩子对教育失去兴趣的一大原因。

今年暑假,我去我以前的小学—邱佳完小。见到了我以前的班主任。通过和班主任的交谈,我得到了最简单的一条信息,就是他现在教书比教我们时吃力。老师说,教我们那会儿,说要留堂,我们就赶紧乖乖地留在教室做作业。但现在这一代,说留堂,学生们早逃跑了。老师说,现在的小孩好骄纵,随便牵一下耳朵,学生就回去告状说老师打他了。当我问到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时,老师说出了他自己的见解,现在他们班是54个同学,有21个学生的父母全在外地。学生跟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一起生活,有18人跟随爸爸或妈妈生活。只有15个学生,爸爸妈妈全在身边。凭他的观察,跟父母一起生活的学生态度认真一些,当然这是比较所得。平时非常顽皮,和别人打架的一般是和爷爷奶奶一起生活的。听了老师的话,我感慨良多。

一个人的成长和他所生活的环境是有巨大作用的。这里的环境是指对个体成长自发地发生作用的外部世界。主要是指教育以外的社会环

境,它包括个体接触并参与其中的社会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以及家庭生活,乃至邻里、亲戚、朋友的交往等。

可现在的父母,却恰恰忽视了这一点。

环境对人的身心发展的影响,以及人们的教育观念对孩子健康成长的影响,是难以低估的,社会大变动往往引起人命运的起伏或者在人的身上留下时代印痕。如美国曾出现过的所谓迷茫的一代,垮掉的一代,都与社会环境的状况相关联。同样可以肯定,我国独生子女化的社会现实,也必然改变孩子成长的交往环境,重塑诸多社会关系,这种状况必然对独生子女身心发展有着以前不曾有过的特殊影响。事实上,在中外历史上,有很多人十分重视环境对人发展的重要影响。如孟母三迁的故事,就堪称一个中国经典。正如我国古代教育的荀子所言,“蓬生麻中,不扶自直;自少在涅,与之俱黑。”环境对人发展确实存在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人们利用环境产生积极的浸染作用是可以收到重要教育效果的。

由于农村教师的老龄化,以及新课改的不断推进,使得那些一从中专毕业就从事教育者行列的老师有点力不从心。我从前的老师,他说以前那套死记硬背的方法于今已行不通,这个问题让我深思。

其实,教育的对象是人。人的一些基本特点决定了教育不能像产生物质产品一样只需要遵循工艺的要求。由于人的能动性和对教育过程的反作用,教育必须考虑人身心发展和基本规律,才能适应和促进人的发展。

1、身心发展具有顺序性,教育要循序渐进地促进人的发展。

儿童从出生到成人,他们的身心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量变到质变的连续不断的发展过程。儿童的发展过程是有一定顺序的。我们在教育中,必须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遵循由具体到抽象,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低级到高级的顺序,安排教学内容,不能拔苗助长。否则,不但不能得到应有的效果,甚至危害身体和心理的正常发展。

2、身心发展具有阶段性,教育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在教育内容和方法上区别对待。

在儿童发展过程中,在不同年龄阶段表现出不同的特征。如幼儿期,他们没有出现守恒的概念,思维不具有可逆性,我们不能用成人的思维方法去理解儿童的行为,也不能用成人的方法去要求幼儿。在童年期,儿童的思维具有明显的具体性和形象性。抽象思维能力比较弱,教学需要自观教具,帮助他们思考问题。在童年期,我们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时,应该讲具体的知识和浅显的道理,朱熹所认为的小学应该是“用事教”。大学的理教是很有道理的。对青少年期的学生,我们不能把教育儿童化,对他们的思想道德教育,不应该停留在具体行为习惯的养成上,而应该提高他们的辩证逻辑思维能力,懂得行为的深层意义,达到伦理学的高度,而不应该变成单纯的说教,这样才能使青少年学生心悦诚服。儿童教育成人化和成人教育儿童化,都是忽视身心发展阶段性的表现,也就是自然不可能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中国的百分之七十的人口在农村,而一个家庭的未来取决于下一代,一个国家的未来取决于这个国家的小孩。所以,希望父母和教师

能挑起这个重任,开辟农村教育的一个新天地。

有关农村教育的社会调查报告 第2篇

、有关新疆的新农村建设的社会调查报告

【目的】

为了了解新疆在新时代下的新农村的建设情况。【时间】

寒假期间 【地点】

部分村镇 【调查方式】

实地走访、网上查阅资料 【调查内容】

农村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改革开放以来,虽然新疆农村文化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是,与内地发达省区相比,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标要求相比,还存在着不小的差距。正视并着力缩小这些差距,对于促进新疆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有着重要的意义。

随着备受关注的《关于加快推进“十二五”期间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正式出台。《意见》紧扣中央1号文件精神,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向我们描绘了一个富裕、文明、和谐的新农村。农村经济发展重在提高科技含量。地委书记李湘林在地区农村工作会议上强调:“加快农村经济发展、促进农牧民增收,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根本任务。”《意见》提出,农村经济总收入达到25亿元,农牧民人均收入达到4544元,较2005年增加1000元。认真分析各项指标不难发现,内涵挖潜,提高农牧业生产的科技含量将是繁荣农村经济的重要突破口。

向科技要效益。制定涉及种植、畜牧、林业、渔业、农机等农业地方标准206项,全力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青贮玉米、牧草机械化收割程度达到70%以上,全地区耕、播、收农业机械化综合水平达到85%,中耕、植保、灌溉、运输等作业的机械化程度力争提高10—20个百分点;农区和牧民定居点牲畜冷配推广面达到100%,牛的改良数量达到70%(较2005年提高了16%),阿勒泰羊的良种率达到97%,绒山羊的良种率达到75%;牧民定居半定居率达到98%,定居率提高11.7%。

《意见》对改善农牧民生产生活条件提出了具体性的指标要求。

解决农牧区16.93万人饮水安全问题;新增灌溉面积100万亩,节水灌溉面积达到100万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达到3500平方公里;完成改造中低产田35万亩,农田保护面积达到153.59万亩。实现牧民户均50亩以上草料地、农民人均10亩以上耕地的目标。

所有具备条件的行政村通公路,100%的乡镇通沥青路,65%以上的行政村通沥青路,基本完成乡镇客运站的标准化建设。30%的村庄实现信息化、网络化。乡村通电率达到98%以上,户通电率达到99%,建设4000台户用型太阳能照明系统。农牧区广播覆盖率达到97%,电视覆盖率达到95%。

全面推行新型农牧区合作医疗制度,建立健全农牧区医疗救助制度。村级卫生组织覆盖率达到100%,村卫生室80%以上符合国家标准,其中甲级卫生室达到70%,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75%。

这是摘自《关于加快推进“十二五”期间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施意见》的部分内容,这里向我们描绘了一幅非常具有发展前景的新农村局面。当然,事实上领导班子也向我们交出了满意的答卷。

今年以来,阿勒泰地区认真贯彻中央和自治区党委两个一号文件精神,按照中央提出的新农村建设二十字方针,结合本地实际,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一、发展农村经济,促进农牧民增收

一是突出发展壮大畜牧业。在发展草原畜牧业方面,各县(市)围绕牧民定居、完善定居配套设施建设,重点抓好饲草料基地开发,改善牧民生产生活条件,增强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在发展农区畜牧业方面,各县(市)积极开展了“小畜换大畜、劣质畜换优质畜”工作,大力实施了“千、百、十优质奶牛工程”,加快了传统生产方式的转变,推进科学化饲养管理。在发展城郊畜牧业方面,依托养殖小区,建设以海明乳业、阿尔曼乳业为龙头,阿勒泰市、福海县为重点的3万吨商品奶生产基地。计划今年建成千头优质奶牛乡5个,百头优质奶牛村50个,10头优质奶牛户1000户,小畜换大畜舍饲圈养示范村50个。加快牲畜品种改良步伐,大力引进优质奶牛,建立健全以引进和自繁自育为主的畜禽良繁体系,促进畜种、畜群结构的优化,目前,全地区已引进优质奶牛2328头,全年计划引导优质奶牛5000头,黄牛改良20万头。

二是抓基地建设,优化种植业结构。重点建设“四大基地”,带动粮食生产,促进特色农业发展。即,建设以攀星制粉为龙头,青河县、吉木乃县为重点的30万亩优质春小麦生产基地;以中良工贸为龙头,布尔津县、哈巴河县为重点的30万亩优质豆类生产基地;以金屯油脂为龙头,阿勒泰市、福海县为重点的30万亩优质油料生产基地;以鑫盛科技为龙头,富蕴县、青河县为重点的400万袋阿魏菇生产基地。青河县依托“中国阿魏菇之乡”和青格里阿魏菇“绿标”品牌优势,做大做强阿魏菇产业。目前,已投入资金100万元新建阿魏菇大棚100座,已完成阿魏菇生产1000吨。

三是推进农牧业产业化经营,壮大农村合作经济组织。重点支持攀星制粉、中良工贸、金屯油脂、鑫盛科技、海明乳业、阿尔曼乳业、草原兴发、三合糖业等产业化龙头企业加快发展,今年要通过推进农牧业产业化经营,使龙头企业带动农牧民人均增收50元。目前,福海县支持三合公司增加原料收购和加工量,已签定甜菜区域订单10万亩(本县2万亩)。草原兴发肉食加工厂已在福海正式注册,今年将进一步扩大规模,生产的品种由一种发展到五种。哈巴河县为扶持阿山乳业,采取由企业主体投资,政府补贴的形式,新建6个鲜奶收购站。培育发展多种形式的农牧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加快培育农牧民经纪人。今年全面完成组建农村合作经济组织50个,入户数5000户,带动农牧民20000人,人均增收100元。四是广辟农民增收渠道。地区提出今年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744元,增收200元,其中,非农人均增收100元。各县(市)采取挖掘农牧业内部增收潜力、扩大绿色食品的加工生产、完善各项惠农富民政策、发展乡村集体经济、化解乡村不良债务、减轻农牧民负担等多种措施,促进农牧民增收,尤其在非农产业增收方面狠下工夫,布尔津县、阿勒泰市依托旅游业,通过景点辐射、景点建设、开发“农家乐”等,带动劳动力转移增收;富蕴县、哈巴河县依托矿业,引导农村劳动力向周边矿山企业转移增收;引导农牧民参与退牧还草、牧区水利、道路建设等各类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实现农牧民增收,同时发挥地缘优势,积极引导农牧民进城从事运输、建筑、餐饮、家政服务等行业,通过开展多种经营增加收入。

二、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在水利建设方面,突出抓好水利工程项目建设,由额河建管局负责筹建的克孜加尔、黄泥滩两个大型水库正在积极筹备开工,工程建成后,可新开发水土面积近40万亩。富蕴县财政划拨专项资金1000万元,以峡口南干渠为依托,在乌河以南杜热乡恰布拉平台开发土地3万亩,用于300户牧民定居和零星散村聚集整合。地区全年计划新增灌溉面积10万亩,节水灌溉面积10万亩,改良盐碱地面积10万亩,完成能够解决1.53万人、7.3万头(只)牲畜的农村饮水工程。在生态环境建设方面,突出生态区位优势,挖掘林业发展潜力。加快实施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森林分类经营、“三北”防护林、野生动植物保护等工程,加强防护林生态保护体系和农田防护林体系建设,大力开展植树种草,进一步加大防风治沙、平原绿化、村镇绿化和水土保持力度,强化农村“无树村”、“无树户”的绿化工作。确保全年完成人工林6万亩、河谷林封育3.5万亩,示范乡镇、村所在地绿化覆盖率达到32%,示范村基本实现条田林网化。

三、加强村镇规划与建设,改善农牧区面貌

地区计划今年完成编制乡镇规划15个,村庄规划135个;新建示范乡(镇)7个,示范村50个;整治乡(镇)7个,整治村100个;新建加固与改造抗震安居16502户(包括城镇)。年初以来,全地区以“新村杯”竞赛活动为抓手,进一步加强乡(镇)、村的规划和建设,地区建设局组织举办了二期村镇规划、建设、管理培训班,培训乡镇领导和村镇助理员123人。继续实施抗震安居工程及农村“三清三改”工程,改变农村“脏乱差”现象。在此过程中,各县(市)都制定了优惠政策,对农牧民改建、新建住房、建沼气池、改厕等进行资金补助。福海县在抗震安居方面,县财政对10户以上集中连片建设的住房每户补助5000元,各乡财政给每户补助2000-5000元不等,院墙每3米补1米,农村改厕每户补助250元,新建沼气池项目资金为农牧民每户补助1200元,县财政为每户补助800元。布尔津县对远冬牧场牧民新建住房每户给予2000元的补助。

四、强化基层组织,加大农牧民培训力度

继续开展农村党的建设“三级联创”活动,大力实施“班子带村、阵地固村、经济强村、人才兴村、民主管村”党建工程。加强基层政权建设,进一步提高村民自治水平。千方百计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全年计划完成新建、重建村级组织活动阵地94个,实现集体经济年收入50万元以上的乡(镇)达到9个,年收入10万元以上的村30个的目标。按照“一人一户学一技”,“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教什么”的要求,采取多种形式、多个渠道,加大农牧民技能培训和科技培训力度,使他们掌握一定的实用科技知识和职业技能,成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牧民。目前,全区已完成科技培训22.7万人次,劳动力技能培训1万人次。同时,加大村级“两委”班子干部的培训力度,大力实施“村干部素质工程”,今年以来,地区已举办村委会主任培训班2期,培训村委会主任189人,组织参加自治区举办的培训班2期,培训村支部书记83人。

五、调整投资结构,加大对新农村建设投资力度

地区专门制定了《关于推进新农村建设资金整合工作指导意见》,要求各县(市)安排的财政支农支出预算总量,要保证在上年预算安排数的基础上有所增加;国家对各县(市)财政转移支付的边境建设事业费,除用于“边境口岸建设及边贸市场建设”资金外,其余资金100%要用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意见》明确了整合使用新农村建设资金的原则、范围、和要求,加大了支农资金整合力度,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据统计,今年全地区用于新农村建设的资金预计将超过5亿元。其中,富蕴、哈巴河两个上年财政增收最多的县,将增收资金的50%以上用于新农村建设。哈巴河县今年用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综合资金达9158万元,其中县财政投入1408万元,主要用于发展奶业、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农村交通、农村社会事业。富蕴县财政预算超过1000万元,主要用于推进新农村建设规划、产业支撑、农村社会保障、农牧民科教、农村文卫等五大体系建设。

六、加强组织领导,完善工作机制

地委、行署高度重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成立了以行署专员为组长,地委、行署主管副书记、副专员为副组长,有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在地委农办下设了办公室,配备了工作人员,划拔了经费。同时,在地区建设局成立了新农村建设规划编制办公室,健全了村镇规划管理机构,完善了工作机制。各县(市)也都成立了由主要领导负责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确保新农村建设各项工作顺利开展。全区基本形成了“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其他领导协助抓、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建立起了“党委领导、政府负责、各部门齐抓共管、全社会积极参与”的工作机制,形成了强大的社会合力。地、县(市)、乡(镇)、村层层签定责任状,明确各级领导责任,将新农村建设纳入年终绩效考核范围。实行了示范乡(镇)、村和重点整治乡(镇)帮扶制度。各结对帮扶部门(单位)会同乡(镇)、村和工作组制定帮扶计划,采取多种形式,调查研究,督促检查,指导工作,解决困难,支援和扶持新农村建设。各县(市)还抽调人员组成专门的工作组,进村入户,深入一线,广泛宣传群众,加强政策引导,深入调查研究,掌握工作动态,及时反映存在的问题,确保新农村建设健康稳步推进。

有关加强农村小学素质教育的思考 第3篇

一、规范课程设置,把学生从繁重的课业中解脱出来,使学生真正做到全面发展

素质教育不是“应试教育”,更不是“精品教育”,而是力求教育好每一个学生,让每个学生获得全面发展。并不是语文、数学、英语成绩决定学生的优劣,而是要在抓好基础课程的同时重视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各方面的全面进步。因此在课程的设置上不能偏重于语、数、英的学习,在时间安排上要合理。此外,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素质教育的主要目标必须在课堂教学中完成。要给学生更多的课外实践的机会,当堂课当堂练习,不能有太多的课后作业,给学生充分的自由去引导学生全面提高,为终身持续发展打下扎实的基础。

二、思想是行为的先导,要彻底更新教育观念,让素质教育在农村小学深深扎根

各级党政部门,特别是教育行政领导和广大教师要深入学习领会素质教育的内涵和外延,把握其实质,实现自上而下的教育观念更新、教育思想转变,最终形成一种自觉意识。必须使学生认识到:在未来的社会,需要的是有知识、有专长、有实践能力、有开拓精神,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高素质人才。要矫正学生及家长将升学视为读书唯一目标的陈腐观念,帮助他们认识到应以提高学生自身素质为主。因为农村孩子最终进入大学殿堂的毕竟是少数,更多的则要在农村第一线为社会做贡献。作为教师,不能只重视少数成绩优异的学生,忽视大多数人的发展;要消除传统的教育方式,不能只为考试而教学,导致学生为考试而学习,这很明显是只偏重于单纯的知识教育,忽略教育对象的全面发展。

1. 因地制宜,建立合理的教师评价机制,并着力提高教师素质

教师既是学校教学工作的主体,同时又是决定教育教学工作的关键因素。所以,素质教育的关键是教师素质,只有高素质的教师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学生,建立健全素质教育所要求的教师评价机制是至关重要的,这一机制将规定合格教师所应该具备的知识技能水平、实际操作能力、职业道德等基本要求。中国农村小学教师担负着基础改革和发展及素质教育实施的伟大历史重任。“身正为师、学高为范”,作为教师必须不断学习,努力提高自己的道德素质和思想境界,提高知识水平和业务能力。实施素质教育,要改进教学方法,不断学习,定期参加各级培训,掌握相关的其他学科知识,健全知识结构,成为终身教育的先行者。同时,要引进竞争机制,大胆进行教育教学改革。

2. 各级政府增加对农村小学教育的投入,确保农村小学教育的基本需要

教育部部长周济指出:要把农村教育摆在农村工作优先发展和教育工作重中之重的位置,以创新精神推动农村教育持续发展。学校不是经济实体,教育不是赢利企业,需要政府的扶持、社会的资助,但最主要的应该还是政府的投资。各级政府要在抓好经济发展的同时,抓好对农村小学的投入,切实改进农村小学教育的硬件配置。硬件建设是软件建设的基础,没有足够的投入,扩大教育规模、提高教育质量、推进素质教育、培养优秀人才等许多美好的愿望只能是空中楼阁。同时,政府可以通过运用高薪等方式,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投入到农村小学的教学中。

有关农村教育的社会调查报告 第4篇

关键词 关注农村 留守少年 教育状况 措施及途径

中图分类号:G633.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7-0070-02

一、永平县农村留守青少年的基本情况

围绕研究的方向,笔者在永平县11所学校抽取88名留守青少年,采用发放调查问卷、走访与教师交流等形式开展研究。经分析,留守监护情况基本分以下几种:一是隔代监护,即由爷爷、监护者多采用溺爱的管教方式。二是上代监护,即由父母的同辈人,如叔、伯、姑、姨、舅等亲戚或他人抚养的监护方式。由于监护对象并非己子,监护人在教养过程中难免有所顾虑,不敢严格管教。这样,上代监护也大多属于物质型和放任型的管教方式,容易养成儿童任性的心理行为。而对于较为敏感的儿童来说,又容易产生寄人篱下的感觉,从而形成怕事、孤僻、内向的性格。

一、永平县农村留守青少年社会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家庭教育的缺失。首先,父母教育的缺位;其次,监护人教育的缺位;最后,自我教育的缺位。

(二)社会教育的缺乏

1.父母期望过低和监护人的知识水平低使得农村留守青少年的学习成绩整体上要比其他孩子差;

2.父母关爱的缺失和监护人管理不到位严重影响了留守青少年的性格形成;

3.父母的长期缺位使留守青少年缺乏亲情温暖;

4.监护人对留守青少年的心理问题介入少,使得留守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状况堪忧;

5.缺乏必要的管教和约束使得部分留守青少年出现了行为偏差;

6.父母的补偿教育不利于留守青少年形成健康的价值观

二、农村留守青少年社会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

(一)从社会整体发展来看,农村劳动力大规模流动与城乡壁垒存在矛盾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农村流动人口数量不断扩大,家庭化流动的趋势日益明显,但城乡二元结构使进城务工农民不可能将子女带在身边。根源在于城乡隔离的户籍制度以及随之产生的子女免费或低收费入学、必须在原籍所在地中考、高考等制度形成的壁垒。农民工无法承担子女入学的高昂费用问题、在简陋的农民工子弟学校入学无法解决升学考试问题、各地教材的选用不同使得这些群体的子女在转学后面临两地教育内容不能衔接的困境等问题,直接推动了留守青少年这一群体的产生。

(二)从农村家庭现状来看,教育意识薄弱和教育方式不当是两大顽症

由于家庭生活的不完整,留守青少年在心理发展上存在更多的困惑与问题,他们需要学校给予更多的帮助与疏导,需要通过教师、集体的温暖弥补亲子关系缺失对其人格健全发展形成的消极影响。但由于教育理念、办学条件、师资力量等多方面的制约,农村学校很少开设专门的心理课程并配备专门的心理教师。也很少有组织、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生存教育、安全教育和法制教育。

三、农村留守青少年社会教育存在问题的对策与建议

(一)政府加大投入

从横向看,各部委应协调以尽本部门应尽的责任,如政府的公安、新闻等职能部门,应切实履行自己的职能,与学校共同承担起留守儿童的教育和保护责任。从纵向来看,中央、省市和地方政府,应协调政策和统整资源来有效解决这个问题。例如,政府有关部门应该对进城务工的农村家长进行引导和教育,强化农民工家长的家庭教育观念,让农民工家长学会与孩子交流沟通及教育孩子的正确方式,发挥家长对孩子独特的教育功能。政府应该主动承担相应的责任,提前做好准备。有条件的农村,地方政府可为开办寄宿制学校创造条件,尽量为留守青少年提供住宿方便的同时,让他们在老师、同学等群体中得到温暖。

(二)打造充满关爱的学校环境

1.建立专门档案。不管是班级还是学校必须建立留守青少年专门档案,跟踪他们的成长过程,从而对他们生活提供必要的帮助,对他们的心理问题及时进行疏导。学校每学期要建立留守青少年情况登记表,对留守青少年登记造册,建立留守青少年的档案,以全面掌握留守青少年的家庭情况、身体状况、心理状况、生活情况、兴趣爱好等,以利于有针对性地开展管理和教育工作。

2.定期召开会议。不管是学校还是班级,都要定期召开专题会议研究留守青少年问题,要形成会议制度,通过会议形成解决留守青少年问题的决议和制度,从而保证班级、学校在决策上的“政策”支持。

3.建立代管家长制。在各学校建立代管家长制,让老师行使家长的职能,在生活中和学习上给留守孩子更多的关心,像家长一样经常和他们促膝谈心,和他们一起游戏,让他们感受到父母般的爱。

4.开展自律自强教育。班级要成立“独立青少年小组”,学校成立“独立青少年”委员会,选用其中独立能力较强的孩子担当成员,发挥他们的辐射带动作用,让留守青少年在学校、老师、同伴的引导下自己管理自己。这样,既可以增加心理倾诉渠道,增进伙伴之间的友情,又可以找到“家”的感觉,同时便于留守青少年随时请教,随时求助。

(三)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

1.开辟宣传阵地。开展争做“合格家长、培养合格人才”等家庭教育宣传活动。大力宣传留守青少年家庭教育优秀典型,扩大其社会影响力,在全社会形成重视留守青少年家庭教育的良好氛围。

2.努力办好家长学校,建立家长联系卡、开通家长热线、定期召开家长会。有针对性地对家长和临时监护人进行系列教育,不断提高他们的素质,增强对教育的正确认识。

(四)完善优化农村社区教育环境

1.学校建立激励机制。在留守青少年中打破年级、班级界限,组建校外学习小组,由各方面表现好的高年级学生担任小组长。每个小组指定一名指导老师负责,每周组织一次集体活动,比如小组成员互相检查作业、开展校外表现评议等。

2.建立和完善农村社区对留守青少年的教育和监护体系。可由村委会牵头,联合妇联、工会、学校和派出所, 积极争取校外教育资源,建立农村留守青少年的教育和监护体系。如可以从本地有较高威望的党员、教师、干部中聘请一批编外家长,其主要职责是做好留守青少年品行方面的教育引导工作,定期向学校反映孩子在校外的表现。也可鼓励有条件的退休教师或个人创办留守青少年托管中心,请他们帮助管理照看等。

3.调动一切可利用的教育资源。争取全社会的积极配合,共同关注、关爱留守青少年。观察留守青少年的生活、学习、成长情况,发现问题及早处理并告知他们的法定监护人,督促监护人对孩子进行教育、指导,定期督促外出务工家长经常了解自己孩子的学习、生活、思想情况。

4.定期免费举办各种形式的老年培训班。把老人集中起来学习一些实用的知识,帮助他们树立科学的教育理念,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从而使他们更好地承担起教育孙辈们的职责。

有关农村教育的社会调查报告 第5篇

摘要:在党的领导下,在新农村建设政策的指导下,我国的农村地区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已经今非昔比了。告别了原来的土瓦房,家家都住上了装修一新的房子,新农村居民的收入有了很大的提高,新农村居民精神世界得到了丰富和提高。

目的:为了调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这一政策的实施情况,以及农村的现状,特进行了此次调查。

背景:中国共产党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时间:2010年2月4日星期四——2010年二月18日星期四 地点:洛阳市

人员:辽宁大学人力资源管理李高泰

调查手段:实地考察面对面交谈

我一共走访了四个村子下面是我的一些见闻以及我和当地居民的谈话内容。

见闻:

新农村居民的住房

与原来的住房相比,新农村的住房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告别

了原来的土瓦房,家家都住上了装修一新的房子,房子里家具一应俱。学校里教学器材齐全,更加的有利于学生的学习,解决了农村学习难

得难题,宿舍也十分完备,为家较远的孩子提供了方便。

新农村居民的收入来源

新农村居民的收入由传统的向地要钱如右图的农作物小麦向养

殖业等高收入的行业发展具有规模化和科技化,收入有了很大的提

高,据中国科学院预测科学研究中心日前发布的《2009中国经济

预测与展望》报告,2009年我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5176.9

元,将突破5000元大关。

新农村居民的生活

新农村居民从传统的体力劳动中解脱出来,农闲时学习农业科技和其他实用技术,村子里建有图书舍可以供村民借阅书籍,极大的丰富了村民的业余生活。精神世界得到了提高。

访谈:我主要就收入来源和农闲生活与村民进行了交流,下面是我的统计结果。

从我的调查数据中可以看出,靠农业技术赚钱已经成为了主导,这也是农村收入提高的主要原因之一。农村居民的农闲生活也逐渐的由打牌慢慢的向学习技术,精神层次在逐渐的提高。

下面是自陈锡文(中央财经办公室副主任、中央农办主任)的报告中摘录的内容:

近年来,我国采取了一系列重大政策措施支持农村的发展。从2004年开始,为了帮助农民增收,我国推出了农业直接补贴制度,对农民种粮、购买粮种、购买农机具、农业生产资料等4项进行补贴。2004年,直接补贴金额为140多亿元。到今年,这一数据已经达到了1230亿元。除增加补贴外,我国还为农民减负。自2006年取消农业税制度以来,我国农民直接和间接减轻负担1600亿元。除直接补贴农业生产外,我国还把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的重点转向农村。农民最关注的路、电、水、气、教育、文化、医疗、社保等问题,这几年发生了非常明显的变化。

从道路建设来看,目前,我国87%的行政村已经通达客运班车。电网建设方面,除西藏外,我国其他地区均已纳入两大电网覆盖区域。饮水安全方面,2000年全国饮水不安全农民总量约有3.4亿人,经过近年来的治理,截至去年底已经解决了其中1.6亿人的饮水安全问题。环境方面,截至去年底,全国已有3000多万农户使用上了清洁安全的沼气。

教育方面,新世纪以来,我国建立了农村义务教育的经费保障制度,并于2006年开始,我国对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实行免交学杂费制度,农村孩子的教科书也由政府免费提供。医疗方面,我国建立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从而避免了很多农民家庭因病致贫。文化事业方面,近几年来,我国致力于广播电视村村通工作,并实施了农村电影放映工程,部分地方建立了每月免费放一场电影的制度。

从陈主任的报告中可以看出,在党的领导下,在新农村建设政策的指导下,我国的农村地区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已经今非昔比了。

不过在发展背后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下面是我在调查过程中发现的一些问题。

1.农村地区仍然有不少的文盲

2.仍有人思想守旧

针对以上问题,我提出了四条建议

1.加大科技下乡力度,使科学技术深入人心,多进行科技辅导使农

民切实体会到科技的好处。

2.在居民之间举行农业科技小知识竞赛,提高农民对科技的了解。

3.多举行类似文化节的活动,使居民在娱乐的同时也学会了知识。

4.定期的进行文化辅导,使那些缺乏文化教育的人早日摆脱文盲的帽子。

有关农村教育的社会调查报告 第6篇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涵盖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面临诸多亟待解决的难题。为了不断推进我市新农村建设的发展,近期,市政府办公室组织专班对我市胡集桥垱、磷矿陈安等村目前在推进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遇到的相关问题进行了调研。

建设新农村必须加大对村级债务的化解力度

“债务象座山,卸不掉、背不动,压得我们几乎喘不过气来,逢年过节不敢回家,不敢开手机”,这是在调研过程中村干部普遍反映的问题。

据市经管局提供的资料显示,2003年我市锁定村级债务46134万元,村平91.3万元。2004年以来,我市虽采取多种措施化解村级债务,但至2005年末,仅化解村级债务9415万元。目前,全市506个村,村平负债73万元,全市只有17个村没有债务。由于债务缠身,一些村干部把主要精力用在如何偿还外债上,无心、无力搞建设,积极有效地化解村级债务成了新农村建设的当务之急。

我市的村级债务普遍是为“普九”达标、办集体企业和完成税费而举债,主要是从信用社贷款和农民手中借款。通过调查的情况来看,目前,我市有290多个村都有闲置资产和资源性资产,我们认为各村首先应采取提前续延承包合同、拍卖闲置资产和资源性资产等方式偿还部分债务,农民手中的借款要优先偿还,余额部分村集体要拿出部分上级转移支付逐年偿还。同时,国家应出资核销部分信用社贷款,“普九”达标、办集体企业和完成税费借债,有因国家政策造成的负债。对特别困难的村,各级政府每年应拿出部分资金帮助化解债务,防止因债务纠纷而引发各种矛盾,确保农村社会稳定。

建设新农村应注重培养高素质农民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最终目的是要建设繁荣、富裕、民主、文明、和谐的新农村,这就要求我们的广大农民必须具有较高的思想境界和较强的大局意识与之相适应。

通过这次调查的情况来看,绝大多数农民在这些方面都很欠缺,普遍认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和政府为了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举措,是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应该由政府把城里的建设资金转移到农村来搞建设”,也有人认为“‘两工’取消了,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应该由政府买单”,所以很多农民不愿投工投劳投资参与村里的公益性事业,即使是与自己息息相关的事也不愿做。据调查反映,很多群众在通村公路修到自家门口了,村里组织培路肩,都不愿参加,更不用说搞其它的建设。群众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表现出的“冷”与政府的“热”,极不协调,这无疑将会成为我市新农村建设的最大障碍。

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力军,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是将农村巨大的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的根本途径。在下一阶段的工作中,我们必须加大宣传力度,让广大群众了解国家政策,增强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性、长期性和艰巨性认识,让他们在新农村的建设过程中充分发挥主体作用;要采取举办培训班、走出去学、请进来教和农业科技下乡等形式,提高农民素质,增强他们的法律意识,让他们掌握致富实用技术,用现代农业科技、法律知识武装农民;要加强农村的思想道德建设,积极开展“文明家庭”、“和谐村组”创建活动,坚持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让群众自觉抵制封建迷信活动,树立社会主义新风尚。

建设新农村首先要大力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小车挂底板,大车断钢板;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有旱难灌,有涝难排”,是在调研过程中,农民对当前交通、水利基础设施现状的描述。

农村税费改革前,农村公益性基础设施维修、建设、管理主要依靠群众投工投资来解决。国家在推行税费改革时,虽然对兴修农村公益性设施出台了“一事一议”的办法,但在实际操作中因组织不到位、群众素质低,加之跨村、乡镇的公益性设施多,造成群众思想难统一,导致急需建设维修的公益性设施无法实施。同时,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也严重不足。近几年来,我市每年虽采取以“以奖代补”的形式对水利和通村公路建设进行补贴,但因我市的交通水利建设任务重,补贴只是杯水车薪。长期对农村的投入不足,致使农村基础设施严重老化,直接影响农业的正常生产发展。据统计,我市目前还有916公里的通村公路需硬化,76座病险水库、42座涵闸需整修,23座大中型排灌泵站需更新改造,520千米大中型排灌沟渠需清淤硬化。初步概算,完成这些水利、交通基础等设施建设需资金46000万元。

农村基础设施是农业生产发展和农民增收的重要保障,建设新农村应该首先抓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我们认为要在以下几个方面着力:一是要结合新农村建设规划,合理制定水利、交通建设规划;二是要加大向上汇报的力度,争取各级领导的重视和支持,以解决建设资金不足的问题;三要用足用活“一事一议”政策,组织群众投劳投资参与公益事业;四是对经济发展落后的村,在进行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时,要适当提高补助标准,激发群众参与公益事业的积极性。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以产业为支撑

在调研的过程中,我们发现胡集桥垱、磷矿陈安等基础设施建设较好的村产业化很有特色。桥垱村现有1.3万人,人均耕地仅0.6亩。一直以来,桥垱村都很重视产业化经营。他们立足当地实际,以磷矿资源和火车站为依托,成立了装卸运输公司,从事磷矿石的装卸运输工作,仅此一项,每年可为村增加收入80万元,同时他们大力发展建筑、建材和磷化工业,每年为村增加积累50多万元。可观的产业效益为该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创造了条件。目前,全村都已用上清洁的自来水,硬化村级公路4.5公里,最后一批村级公路硬化基础已完工,硬化工程将在年底前完工。桥垱村实施的是工业化模式,而陈安村则是走农业化的道路。他们把发展花卉苗木产业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来抓,全村发展花卉苗木550多亩,从业人员100多人,年销售收入近200万元。在该村花卉苗木产业不仅扮靓了农村,致富了农民,而且基础设施建设也走在前面,全村50%的公路已硬化,90%的群众吃上了自来水。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长期、艰巨、复杂的过程,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各级政府投入极其有限,主要是依靠村集体和群众投入。自实施农村税费改革以来,农民的生活水平虽逐步得到提高,但与城市居民的生活水平相比,仍有较大的差距;全市90%的村因债务重而举步维艰。在这样的情况下,依靠村集体和群众投入建设新农村不合实际。要解决投入不足的问题,就必须立足当地实际,大力实施产业化经营。一是要大力抓好农产品基地建设,按照“一镇一业、一村一品”的发展思路,整合资源,调优布局,加快农产品基地建设,培植壮大主导产业;二是大力发展畜牧水产业,我市畜牧水产业的发展基础好,要进一步加快畜牧养殖小区建设,扩大养殖规模,提高养殖标准,改善养殖模式,更新养殖品种,提高产品品质。三是要充分发挥我市林特产资源优势,大力发展花卉苗木业,做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双丰收。

建设新农村要求农村基层干部不断提高素质、转变作风

“大搞大贪,小搞小贪,不搞叫他难贪”,“宁可不搞也不能让他们占便宜”,这是目前部分群众不愿投劳投资参与公益性事业的理由。这一方面说明了我们部分基层干部在过去的工作中存在民主不够、财务不公开等一系列问题;另一方面也说明我们部分基层干部已失去了群众的信任。

农村基层干部是农业现代化的排头兵,是农民致富的领头雁,失去农民的信任是因为我们的基层干部素质不高,不能适应形势发展需要。建设新农村的首要任务是要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发展农业,用现代发展理念指导农业,提高农业生产水平。这就要求我们广大农村基层干部要掌握现代农业科学技术和法律等知识,习惯了催收催种的基层干部在此刻对自己该干什么心里自然没了底,面对新形势下的农村工作难免茫然失措。

为了改变这种被动的局面,我们的基层干部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一是要加强对农业科技、法律法规等知识的学习,用来指导农民发展生产,促进农民增收;二是要加强交通水利等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三是要坚持村务公开、财务公开和直选村官的制度,广泛听取群众的意见,充分尊重群众的意愿,不断提高群众的参与度,使群众充分享有知情权、决策权、选举权和监督权,健全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

劳务经济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经济补充

磷矿镇陈安村除大力培植花卉业外,另一方面不断发展劳务经济。据统计,陈安村213户460个劳力,有209户近400个劳力在东莞务工,主要从事汽车运输。在东莞万江开发区的大道上,每五分钟就有一辆挂着××牌照的陈安车驶过。这些外出打工人员每年赚回910万元,全村户平4.3万元,人平1.05万元。石牌镇姚台村共有333户,其中有270户近600人在全国各地从事豆制品加工,平均每人每年的收入在2万元以上。致富的农民加大了对生产生活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生产条件不但改善,生活水平逐步提高,为我市推进新农村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近几年,为促进劳务经济的发展,我市通过实施“阳光工程”,拓宽农民就业的渠道和空间,加大了对剩余劳动力的输出力度,仅2003年到2005年的3年时间,就输出2.5万人,而且外出从业人员的收入明显高于在家经营一产业的农民收入。据调查,2005年外出从业人员劳均创造纯收入5122元,而从事第一产业的劳动力劳均创造纯收入3063元,外出从业比经营第一产业劳均收入高2059元,高出67.2%。

有关农村音乐教育的调研报告 第7篇

前言

随着我国教育体制的改革,素质教育越来越来重要,但是在我国由于考试体制的局限性,许多学生的教育出现了轻美智体,重语数英等考试科目的现象。在高中以及大学校园中,有许多学生甚至都不懂音乐,这让我们不禁担心起农村小学的素质教育,尤其是音乐教育。

一、农村音乐教育现状

在2012.10.29-2012.11.2期间,笔者作为一名调研志愿者,去九江县岷山乡中心小学进行了调研。在其间,笔者与岷山乡中心小学的校长、老师、学生进行了交谈,笔者认为岷山乡中心小学的音乐教育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师资不足,缺少音乐老师

在农村小学,由于生活条件和教学条件比较艰苦,很多老师不愿意来农村小学教书。大部分老师认为在农村小学教书没有发展前途,也没有好的条件,这是农村小学无法吸引新的教师力量的原因。没有新的师资,师资自然就不足,音乐老师自然也就缺少。

2、学校教育轻音美体,重语数英

据老师说,现在虽说是义务教育,但是由于学生基数大,学校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学生想要考进好的初中,必须加强考试科目的成绩。学校为了让学生能够考进好的初中学校,只好多放时间在智教上,这样一来也就忽视了体美音教育。

3、学生没有认识到音乐教育的重要性

据大多数学生说,他们认为音乐教育是没意义的。虽然音乐教育很有趣,但是与语数英相比,音乐教育似乎并不重要。

4、对学生的评价标准是成绩的好坏

在现今的学生评价标准中,不论是老师、家长,还是学生自己,都认为学习成绩好的学生才是好学生,至于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则不在好学生的行列。所以大部分人只注意学习成绩,而忽视了其他才能的培养。

二、导致该音乐教育状况的原因

1、在江西,由于中考和高考对音乐的考核要求几乎是没有的,所以导致了学校对音乐教育的不重视。在与校长老师的交谈中,笔者了解到岷山乡中心小学的音乐课很少上,也没有音乐考试。

2、农村的老师待遇差,所以一般的音乐老师,宁愿在城里代课,或者开辅导班,也不愿意在农村教学音乐。

3、在农村由于社会环境的影响,学生家长认为唱歌是一件很不正经的事,人们也不认同音乐对孩子来说是必要的教育。

三、解决措施

1、改善农村教师的待遇,创造好的环境来吸引新生的教育者扎根农村从事教育。改变人们的思想,给予音乐教育者足够的尊重,真正做到从思想到物质条件的改善。

2、加强各级教育机构的领导与管理。

3、灌输新的思想。音乐可以给我们带来自信、勇气,可以提高我们的审美能力。要这样时时教育学生及其家长。

4、给予足够的发展资金。有了足够的资金,学校想要开展音乐教育也就有了最基本的条件。

四、结束语

有关农村教育的社会调查报告 第8篇

1. 不恰当的教育教学方法

在农村中学中大多数的学校和政治教师不重视思想政治教育课, 思想政治课已经演变成一种简单的教育。教师往往强调单向的灌输与说教, 没有与学生的互动, 更不会考虑到学生是否真正理解, 思想政治教育课成了教师的照本宣科疲于应付的课程, 最严重的是教师在上课时只是照着课本读, 而不是讲课。有的教师注重学生机械地记忆教学内容, 不重视学生的理解与运用, 其灌输模式使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 无法形成自己的理解。长期下去, 也就使思想政治教育课无法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2. 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课不感兴趣

由于农村中学和家长对思想政治教育课的不重视, 使得学生认为这门课是可有可无的, 也不重视思想政治教育课。一般情况下, 在思想政治教育课堂上, 气氛都是沉闷的, 教师只是单一的灌输式的教授知识, 这使得学生对于这门课的学习没有强烈的动机, 更加没有兴趣。长期下去学生就会对思想政治教育课产生逆反心理, 不但给思想政治教育课带来了极大的阻力, 而且也使得思想政治教育课没有达到预期的教育效果。

3. 缺乏高素质的思想政治课教师队伍

由于农村地区经济的落后, 发展缓慢, 用于教育的投资少, 对于高素质、高学历的教师到农村中学执教缺乏吸引力, 导致农村中学教师整体素质不高。另外, 有些农村中学教师不能从学生的立场去思考问题, 其教学效果也是不理想的。思想政治教育课中的德育教育在这种情况下越来越背离原始的初衷。

4. 教师对这门学科的教育目标把握的不准

中学思想政治课的教学目标是通过思想政治课的教育、教学活动, 一是使学生掌握这门学科的基础知识, 二是在学习过程中要培养学生使用科学的学习方法, 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 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只有这样才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但是, 现在有的教师只是注重这门课的第一个目标, 也就是让学生掌握这门学科的基础知识, 从而在升学考试中取得理想的分数, 而不重视思想政治这门学科德育这方面的功能, 使得这门学科失去了原有的作用。

5. 在课堂教学中师生地位不平等

在农村中学中仍实行以教师为中心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即在教育实践过程中以教师为主体, 以学生为客体的一种教育模式。这种教育模式主要采用单向灌输式的教学方法, 在课堂上形成了“主—客”两级框架, 就是教师处于绝对的支配地位, 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 师生之间不能以平等的姿态相处。这样的课堂过分强调教师的作用而忽视学生的感受和理解, 而使得课堂的教学效果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

二、了解现在中学学生的身心特征, 制定适当的教学方法

了解当今中学学生的身心特征, 特别是心理特征, 根据学生的特点而因材施教是最有效的教学。

1. 现在中学生的身体特征

人的身体特征在这一阶段变化是明显的。一是外形的变化包括:身体长高、体重增加、第二性征出现。二是内部生理机能的变化包括:心脏机能的增强、肺的发育。三是性的发育与成熟。四是脑和神经的发育包括:脑重量与脑电波的发展、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发育。这些特征都直接影响中学学生的心理变化, 敏感、自尊心, 自我形象关注等, 间接影响中学学生通过中介因素对学生产生影响, 如果教师很好地掌握中学学生的这些身体特征一定会给课堂教学提供好一方面的影响。

2. 现在中学学生的心理特征

对于一名教师来说了解学生的心理特征尤其重要, 教师了解了学生的心特征就会根据学生的特点来设计自己的教学方法, 做到因材施教这样教学效果才能事半功倍。中学学生的心理特征有:

(1) 过渡性。中学学生是由儿童“心理场”向成人“心理场”的过渡, 是儿童和成人之间的“边缘人”。

(2) 矛盾动荡性。这有四个表现, 一是生理和性成熟带来的新需要与社会地位的矛盾;二是自我独立性需要与社会地位的矛盾;三是自我独立性需要与心理成熟水平的矛盾;四是性成熟性意识增强与心理上道德上准备不足的矛盾。

三、改革农村中学思想政治教育课教学方法, 提高农村中学思想政治教育课的有效性

1. 正确地运用案例教学法

在农村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中, 部分教师将案例教学法与举例混为一谈, 这是不妥的。教师应正确地运用案例教学法, 这样才能更好地实现由以“教”为中心到以“学”为中心的转变, 也有利于实现由“苦学”到“乐学”的转变。

2. 去除课堂上的照本宣科, 改进课堂讲授

不可否认讲授法一直是教师传授思想政治知识的主要的课堂教学方法, 但这种方法要求教师在形式上要创新, 要加大现代技术如幻灯片等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充分发挥多媒体的生动性和直观性特点, 增强教学的吸引力, 努力使课堂讲授法生动活泼, 改变过去政治课枯燥的说教和抽象的理论灌输。

3.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 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现代信息技术包含很多, 比如:幻灯片、投影、录像、电视、计算机软件等现代教学用具等。随着他们进入到思想政治课课堂, 从而丰富了教学内容, 教师的讲授也变得生动直观, 课堂氛围生动活泼, 丰富多彩, 更具吸引力。因此, 思想政治课教学一定要充分运用这些现代教学媒体, 增强思想政治课教学的生动性, 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思想政治课的有效性。

4. 搞活课堂氛围,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在以往的思想政治课上, 只是教师一个人在讲台上教授知识, 学生在课桌前机械地听, 气氛都是沉闷的, 这样的学习是苦闷的, 课堂教学效果也是不好的。如果在课堂上加入一些适当的小游戏, 比如教师说学生做动作, 或者请学生将生硬的定义变成有韵律RAP, 大家一起读出来, 这样的一些小游戏不仅能搞活课堂氛围, 也能让学生开心地学习, 提高课堂效率。

5. 灵活多样地运用各种教学方法

随着思想政治教育的课程理念的不断变化, 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按照新课程理念的要求, 以课本为基础, 参考学生的实际情况, 灵活多样地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具体的方法有:一是采用情境加问题式就是以采用教材中的情境为主, 依据情境提出问题。问题可由教师和学生共同设计, 改变以往一问一答的方式, 允许不同观点的表达,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 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二是积极参加第二课堂活动, 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三是在教学设备不足, 教学用具单一的情况下教师可以自己制作一些教学用具, 或者激发学生自制教学用具, 引导学生创造性地制作力所能及的教学用具, 这样可以使课堂气氛异常活跃, 也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摘要:在中学思想政治教育课中, 采用有效的教育方法能够促进学生更好地学习思想政治的知识, 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德育水平。然而现在农村中学的思想政治教育课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 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思想政治教育课教学方法运用得不恰当。改进中学思想政治教育课教育教学方法是当务之急。

关键词:农村中学思想政治教育课,教学方法,教学效果,创新

参考文献

[1]伍先平.农村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现状与改革对策初探[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 2006:28-33.

[2]吴传波.当前农村中学思想政治教育效益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潍坊教育学院学报, 2012, (2) .

[3]郑永廷.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

[4]刘强主.思想政治学科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

有关农村教育的社会调查报告 第9篇

关键词 新农村 辩证唯物主义 历史唯物主义 城镇化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也是我国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战略举措。早在20世纪50年代,我国就提出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由于当时国内矛盾突出等因素,该提议搁浅。2005年10月,胡锦涛在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集中国内力量,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构建出“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农村风貌。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两大部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伟大战略,不仅是一部系统的理论蓝图,更将是一项改造农村面貌、城乡关系的伟大实践,而在建设过程中,存在着理论方面、政策方面和实践方面的诸多错综复杂的关系,需要我们以需要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等哲学头脑去分析,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思想体系的方法论指导下展现出蓬勃的生命力。

一、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一切从实际出发

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统一性原理是我们一切实际工作的立足点。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实事求是。“按照实际情况决定工作方针,这是一切共产党员所必须牢牢记住的最基本的工作方法。我们所犯的错误,研究其发生的原因,都是由于我们离开了当时当地的实际情况,主观地决定自己的工作方针。”(《毛泽东选集》第3卷)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全国人民共同期待的奋斗目标,但是,任何工作都要在符合我国基本国情的条件下才能顺利展开,虽然我国已由农业国发展成为现代工业国,GDP总值连续攀升至世界前列,但我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城乡差别大。因此,在我国实行的新农村建设需要符合中国特色,而且在不同地区、不同省份的建设应当有不同的具体规划。只有坚持从实际出发,具体分析不同地区的情况和条件,创造性地开创各具特色的发展模式。

二、尊重规律,积极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

唯物论认为,意识是对客观物质的反映,并且这种反映功能具有能动的反作用。规律具有客观性,但是人的主观能动性可以改变规律发生作用的條件,从能够按照自己的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改造客观世界。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主动性和创造精神,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成败的关键因素。在人类社会领域,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但同时社会意识也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我国城乡差距大,农村精神文明和文化建设比较落后,因此,一方面要大力实施一些惠民政策,如适当增加建设新农村的补助、政策上鼓励农民自主创业、改变愚昧落后,倡导文明科学。另一方面,要尊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规律和经济全球化发展规律,探究和总结新农村建设规律,激发农民的主观能动性,为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注入不竭动力。

三、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的原则

“你要有知识,你就得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变革梨子,亲口吃一吃。”(《毛泽东选集》第1卷)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没有太多的经验可供借鉴,唯一的办法就是在实践中获得真知,在连续的乡村调查中制定方案。需要大批专家学者和领导干部深入乡村学习、调查研究,对理论进行检验和升华。再从实践中归来,做出具有全局性、前瞻性、战略性的重大统筹与安排。

四、实现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统一

唯物辩证法认为任何事物都是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统一,普遍性即寓于特殊性之中,特殊性也必然与普遍性相联系而存在。要求我们既要能够从特殊性中概括出普遍性,又要在普遍性的指导下去研究特殊性。即遵循从特殊到普遍,再由普遍到特殊的认识秩序。 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是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哲学依据。新农村建设不仅有“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这20?字方针,但还有坚持从各地实际出发、实稳步推进的要求。体现出先从具体地区的个性中总结统一的共性标准,又以共性要求指导地区建设。及统筹兼顾,又鼓励个性发展。鼓励“一般号召和个别指导相结合”、抓好典型,鼓励示范,反对“跟风跑”和“一刀切”盲目作风。

五、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原理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生产关系能够反作用于生产力系。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是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的基本矛盾,其中生产力其决定性作用生产力的因素包括生产工具、生产资料和劳动者。因此在新农村建设中,一方面要实现生产工具的革新,另一方面要着力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与进步,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也最具革命性的因素,也就是说新型农民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最具活力、最能够赖以支撑的力量。从生产关系角度讲,生产关系的变革也不容小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也要不断地进行制度创新,不仅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更要激发农民参加生产的积极性。保持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脚步和谐一致,稳步推进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参考文献:

[1]勾靖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思考[J].财会通讯,2006 (01).

[2]张勇. 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哲学思考[J].现代农业,2007 (07).

[3]温铁军.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J].人民网,2005 (12).

有关农村教育的社会调查报告 第10篇

本次实践采用的是走访式调查,通过对家长、学生、老师三方面的调查,全面的了解了农村中小学的教育问题。在采访前期,首先对各个学校的规模、师资情况做了初步的了解,然后针对该校的具体情况及当地的农民生活水平做了一定的对比分析,在整个实践过程中,可以很明显的发现农村教育中存在很严重的弊端。下面针对各种情况做一下具体的利弊分析:

首先讲一下学校的师资问题,据我了解,在我们镇上共有32所小学,3所中学,相对其他镇算是一个规模比较大的教学团队。但看似师资规模很大的教学团队,却存在很严重的师资匮乏问题。就如我的母校而言,学校规模相对其他学校算是一个比较大的学校,在校学生大概有三百人左右,按此学生规模,学校至少要14名老师才能做到正常的分课、授课。但事实并不如人意,目前真正在校的老师只有7人,其中还有1人请了长期病假。也就是说,真正能够代课的老师只有6人,其中还有经常要开会、忙于一般琐事的校长,这样一来,耽误的只有那些孩子们。可我们应该都明白,对于小学教育而言,是孩子们打好基础的阶段,就如同孩子学步阶段。如果连最起码的走路都不会,还何谈跑步呢?所以,小学教育应该予以重视,做到对学生负责、对社会负责!但一个学校,要想完成社会使命,真正的履行对国家的承诺,若没有足够的师资力量做后盾又怎能承担起这份神圣的责任呢?就这次调查,可以很明显的发现,农村学校师资力量相当薄弱,并且这不仅仅是一个学校的问题,而是普遍存在的现象!

针对师资匮乏的问题,我在这次调查中着重关注了一下,后来通过一些调访,我有了详细的了解。总的来说,造成这一问题可以归纳为三个原因,第一,没有多少老师愿意在工资极少的情况下来到农村执教;第二,虽然现在从事教育行业的人比较多,但入编人员却极为有限,所以真正的老师依旧很缺乏,从而造成农村学校只有出没有进,退休的不少却没有新分配的老师;第三,就是入编的老师虽然没有,但政府每年会为农村学校提供一些聘职老师,当然聘任的这部分老师需要学校自己承担聘任资金。按理每年国家补助的资金足够聘任老师的,但真正的原因并不是学校没钱,而是因为校长的私心。作为一校之长,本应尽到为人师表、为人师长的责任,做到对学校、对老师、对学生、对家长、对社会负责,但

事实并不理想。就像所说的“天高皇帝远”那样,他们的顾虑比较小,压力也比较小,所以尽可能的利用手中的那点权利收揽钱财,对于学生得过且过,把所有的压力都放在老师身上,却没有半点鼓励措施,因为欠缺老师,所以采用包班制,一个老师既要教语文又要教数学,英语当然是没有老师了„„

师资力量的薄弱造成农村教育近二十年来不但教学质量没有提高,反而呈现倒退的趋势。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也随着城镇对农村孩子的吸引,越来越多的农村孩子去了县城,再加上农村学校内部腐败比较严重,所以农村教育正在向一个死胡同里钻。如果政府不能给以重视,惩处一些当地官员,适当施加一定的压力,农村教育绝对不会有真正的改善。当然这并非危言耸听,而是真实存在的问题。只要深入农村,就会发现只有责任心比较强的老师才会真正的想到学生们,其他的都在得过且过,积极性很低。

师资匮乏是农村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其次,就是学校的留守儿童问题。目前国家一直在关注着农村的教育,减免学费、助学补偿、无偿建房„„几乎是农村学校的一切费用支出都可以由国家来承担,主要目的是为了改善农村教学质量、减轻家长的负担。对于国家而言,做到这样已经很不错了。这一举动,不仅减轻了家长的负担,而且也引来了社会各阶层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关注。经常性捐赠一些书籍、衣服、书包等等。看似很好的举动,却并没给农村孩子的教育带来实质性的改变。因为这些东西并没有全部转交于他们的手中,而是被相关负责人占为己有。这样一来,社会的关注不但没有带给他们好处,反而影响了他们平静的生活。

总的来讲,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也取决于三个方面,第一,是农村监督机构不健全,从而导致一些人钻了空子;第二,是当地政府只是响应国家号召,并没有实质性的去监督、去执行,从而致使下级人员恣意妄为,欺上瞒下;第三,就是针对到具体的责任人了,他的意识较为薄弱,没有真正的大爱意识,私心较重,不足以做到为人师表的典范。

目前,虽然国家越来越注重教育行业,老师的工资水平也在不断的提高,但教师待遇问题仍然是至今教育行业不容忽视的问题之一。记得在我上小学那个年代,虽然老师工资不高,但每当到教师节那一天,总会放一天假,老师们都会去镇上开教师会,政府会为每位老师准备一份礼物。但现在呢,几乎让人可以忽视

教师节这一天,没了庆祝、没了鼓励。国家一直在大力发展教育事业,但如果把教育行业放在市场上比较一下,农村的教师待遇依旧属于中低层阶段。当然了,相对于以前,工资待遇还是有了很大改善,但在物质改善的同时,精神鼓励却显得越来越脆弱,没有多少人真得记得老师的节日和平时的付出。其实作为老师,更在乎的还是他们的学生,因为只有学生的认可才能真正体现出自身的价值。

作为政府,要想真正的发展教育事业,教师是发展的源泉。我想这一点应该向日本学习,日本的老师无论走到哪,都会被人崇拜与尊敬,正因为这样,日本的人才才很多,科技才很发达。所以,国家在不断改善教师工资水平的同时,也应给予适当的精神鼓励。虽然每年国家都会评出各种优秀教师,但在农村这种体制却并不完善,很难起到激励作用。

另外,在这次调查中,家长反应比较强烈的就是学生的入学问题。现在农村学校也在奉行国家的政策,非满七周岁的孩子不准入学,哪怕差一天也不行,不过可以旁听,只是没有学籍。现在随着家长对孩子受教育的重视,所以孩子接受教育的年龄都比以前较早,在这些年龄不足七周岁的孩子们中,有的孩子在班里成绩非常好,据后来从他的代课老师那里得之有几个一直在班里名列前茅。但可惜的是他们无法升级,必须留下来明年继续上一年级。听到这些,我真的很困扰,不知道这个国家明文规定的入学条件是合理呢还是不合理?对于那些因为年龄而无法升级的优秀生有点遗憾,感觉在耽误他们,有的明明就差那几天或几个月就到七周岁的孩子,无论心智还是行为与七周岁并没有明显区别,而且成绩也相当好,如果不准升级,是不是相当于耽误一个孩子的时间呢?

对于这个入学条件,尽管也有一定的道理,可以避免孩子过早的接受非他们那个年龄要承受的压力,有利于心理健康发展,但随着国际化的日益突出,竞争压力越来越大,孩子的接受能力也在日益增强,是不是可以适当的放松一下入学条件呢?当然,在增强孩子竞争力的同时,也要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要想既增强孩子的竞争力又让孩子能够永远充满朝气,就应改变目前的教育体制,让孩子在玩中找到兴趣,在兴趣中得到动力,从而推动他们不断的自我探索和进取。在玩中学到知识,在实践中获得经验,在不断地探索中增强竞争力。

除此之外,在农村的教育行业中还存在其他一些细节问题,例如农村信息获取资源较少、农村孩子接触面太窄、实践能力比较弱、学校领导责任感不强„„

总而言之,要想真正提高农村教育问题,不仅要得到国家的重视,还要加强学校的内部管理,校长要起到好的带头作用,给予老师适当的鼓励,真正的为学生负起责任。

上一篇:市场部员工工作小结下一篇:我决定......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