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创新创业环境排行榜 西安人才环境排第一

2024-08-25

城市创新创业环境排行榜 西安人才环境排第一(精选3篇)

城市创新创业环境排行榜 西安人才环境排第一 第1篇

城市创新创业环境排行榜 西安人才环境排第一 西安晚报-西安新闻网2013-09-10 11:50

本报讯(记者 魏鑫)第五届启迪创新论坛昨日在西安开幕,由清华大学启迪创新研究院完成的《2013中国城市创新创业环境排行榜》在论坛上正式发布。深圳蝉联排行榜榜首,西安位列第10。

据悉,《中国城市创新创业环境排行榜》自2011年首度发布。作为专注于区域创新创业软环境的权威榜单,该排行榜对于真实客观地反映我国创新创业环境建设情况、指导地方政府促进科技创新工作,以及企业投资和个人创业等方面,均极具参考价值。

2013年度排行榜围绕“政府支持”、“产业发展”、“人才环境”、“研发环境”、“金融支持”、“中介服务”、“市场环境”、“创新知名度”等八项一级指标展开,统计了我国大陆地区173个GDP过千亿的地级以上城市(不含直辖市),并对排名前100位城市进行了系统评价。

从整体排行结果来看,中国城市创新创业环境20强中,西安名列第10。从单项指标排名情况来看,深圳在8个单项指标排名中有4个排名第1,分别是政策、产业、研发和创新知名度。西安在人才环境方面排名第1,科教资源优势凸显。此外,西安在产业环境20强排名中排第7名;研发环境20强中排第2名,仅次于深圳。

城市创新创业环境排行榜 西安人才环境排第一 第2篇

1 创业型创新人才的内涵与特征

对于创业型创新人才这一新的概念,目前学术界还没有统一的表述或一致的界定。创业型创新人才具有创业和创新双重特征。概括当前学术界对于“创新人才”和“创业人才”的定义,所谓创新人才就是具有创新素质和创新能力,并能将自身的创新素质合理地与其专业领域相结合,开发出创造性成果的人才。所谓创业人才就是在经济领域创办企业的人才。人们对创业的理解有各种各样,但概括起来有以下共同点:创业是一种开拓性的活动;创业是一种创造性的创新活动;创业是有风险并要自己承担风险的活动;创业是一种创造价值并努力实现价值的过程。

综上所述,所谓创业型创新人才,是指具有较高的创新素质和创新能力,具有较强技术研发能力和企业经营管理能力,以拥有技术、携带项目、投入资金等形式创办科技型生产企业或现代服务企业的创业人才。

创业型创新人才的主要特征有:

(1)创业型创新人才是在经济领域带领团队或个人创办科技型企业的人才。

(2)创业型创新人才是带有创新内涵的科技项目创业行为的人才,即在某领域的科技研发方面有技术有项目或有专利,以创新技术项目或专利项目为依托创办创新型科技企业。

(3)创业型创新人才敢于创业勇于创新,具有创新能力和创业激情,善于发现创业机会、把握创业机会。

(4)创业型创新人才是具有冒险精神,敢于承担各种风险,不怕挫折,具有摆脱困难和战胜困难的能力。

(5)创业型创新人才具有强烈的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有强烈的事业心。

2 创业型创新人才发展环境所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企业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将遇到各类不同发展瓶颈问题。在此我们主要针对创业型创新人才在企业初创阶段由于资金匮乏、经营能力不足、宏观政策环境制约、信息不对称等原因所带来的创业困难。如何营造良好服务于创业型创新人才发展的配套政策环境,成为当前我国各地急需突破的一个难题。

2.1 创新创业金融支持环境还很薄弱,创新风险投资基金的运行机制尚不完善

当前,我国创业型创新人才在企业初创阶段,投融资渠道不畅,往往会遇到融资难的难题。创办科技型企业特别是风险性较大的科技创新项目很难获得银行的贷款支持,获得政府支持的受众面偏小。政府对创业型创新人才创办的中小型科技企业投资担保体系尚不健全,使得一些确实有发展潜力的创新企业和创新项目难以得到有力的金融支持,创业融资成本较高,发展风险较大。带有创新内涵的高科技项目创业中风险投资较多,但国内创新风险投资基金的运行机制尚不完善,风险投资基金直接支持创新体系的健全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力度不够,风险投资资金来源仍以政府为主,渠道单一,投资行为的市场化运行程度不高,风险投资的利益分享、风险退出等运行机制也不完善,创新创业融资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

2.2 创业软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很难满足创业型创新人才创新创业的全方位需求

创业软环境指非物质方面的条件,主要包括法制法规环境、政府行政管理环境、人力资源环境、信息环境、人文教育环境等。当前,我国创业的软环境还比较薄弱,很难满足创业型创新人才开创科技型企业的全方位需求。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一是创业发展的政策法规十分缺乏,在知识成果创新保护、反不正当竞争、改善工作条件、增强创业保障、激发创新动力等方面的制度体系亟待确立,尤其是知识产权保障的法律法规有待进一步健全,对知识产权拥有人必要权益保护的执法力度有待增强。二是行政管理部门审批程序的繁琐和低效已影响到人才的创新创业环境,在创业型创新人才创业过程中依然面临行政审批环节过多、程序设置不尽合理、审批手续繁琐等相关方面的制约。三是中介服务机构发育不健全,政府培育和扶持社会中介组织、行业协会的力度不够,社会中介组织在人才服务、人才资源配置、人才信息提供、人才培训等方面的创业支持不力,公共创业服务存在一定程度上的缺位,人才市场发展尚不完善,创业时不容易轻易获得相应的人才。四是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人才创业发展“软环境”尚未有效形成。在创新精神、风险意识、竞争观念及开放兼容等人文价值取向方面均与创新型国家建设的要求有一定差距,支持创业勇于创新的文化培育力度不够,鼓励创新、宽容失败、勇于冒险的创业型创新人才培育“土壤环境”有待进一步营造。

2.3 人才创业成本不断上涨,科技创新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仍需进一步完善

由于物价、房价和商务成本近年来在全国各大城市出现了持续上涨趋势,造成创业型创新人才在初创企业阶段的创业成本压力不断攀升,创业场地获得越来越显困难,这在不同程度上限制了创业。科技创新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仍需加强,大型科研仪器设备设施、科技数据信息和公共实验室的开放共享机制有待完善,为各种产业研发提供设计、检测、标准化等专业技术服务的公共专业技术服务网络有待建立,公共信息平台建设、战略技术联盟、产学研合作组织建设、行业共性技术研究等方面做得还很不够,科技资源共享的运行机制尚未有效形成。

2.4 对中小型科技企业的税收政策优惠与支持仍显不足,个税改革有待进一步激发人才创新创业动力

我国现行税法对中小型科技企业的税收优惠不够,企业税负相对较为沉重,且各种形式的收费、摊派以及政府职能转移而转嫁给企业的额外负担,影响到人才初创科技型企业进行自主创新的资金投入。在企业所得税中,企业职工教育经费提取比例过低,尤其对于知识更新快、技术要求高的高新技术企业而言,已远远不能满足其用于科技人才培养和员工培训的需要。我国现行的个人所得税税种比较单一,基本采取全国统一的税制,对于创业型创新人才来说,因起征点低、累进税率高,实际税负较重,而国外通行的税前列支,在我国的个人所得税管理上还是一块空白,这种税收制度不利于调动创业型创新人才的创新积极性和工作能动性。

3 优化创业型创新人才发展环境的对策与措施

推动创新人才创业是培育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化的重要途径,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都非常重视并积极采取一系列优惠政策扶持创新人才创业,采取了包括建立完善的政策法规为创业型科技人才构建良好的创新平台;营造浓厚的创新文化氛围激发科技创新人才的创业创新意愿;不断加大科技投入为科技人才进行科技创新和创业提供有力的支持;设立专门机构,运用风险投资基金、股票上市等金融手段,为创新创业提供全方位的服务等措施。直面我国创业型创新人才发展环境所存在的问题与挑战,要集聚优势服务资源,以政策创新为突破,逐步形成了有利于创业型创新人才发展的制度安排、政策体系、社会环境及其实体支撑系统,强化对高科技创新人才创办企业进行扶持和服务,积极优化我国创业型创新人才发展环境。

3.1 拓展筹融资渠道,建立完善创业型创新人才初创企业的融资平台

从根本上解决创业型创新人才融资难问题,要进一步放宽金融管制,建立以风险投资为主体的多元化投融资体系,健全创立科技型企业的信用担保体系,降低信贷门槛,大力改善融资环境。一是鼓励各地发展一批小型的民营贷款机构。发展一批城市信用合作社类型的小型金融机构,形成小额贷款服务的融资体系。在加强对金融机构运行的监管与指导的同时,在政策上给予扶持,对创业型创新人才的项目发放的贷款,政府提供担保服务,并通过贷款贴息支持信贷活动。二是建立创业型创新人才创办企业专项贷款服务和信贷专管制度,建立“银行+担保+额外风险补偿机制”的贷款合作模式,拓展知识产权抵押等融资渠道,落实定点银行,依据其知识产权的评定价值提供专项贷款,为创业企业迅速壮大提供资金支撑。三是开展无抵押信贷或知识产权抵押信贷。鼓励有条件的地方设立专项担保基金,促进成长型的中小科技企业以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降低创业型创新人才贷款门槛,引入无抵押担保的信贷方式或实行知识产权抵押信贷,简化贷款申请程序,提高审批效率。对于属于国家和地方政策大力鼓励发展的创新创业项目,可由政府系列的信用担保机构给予信用担保。四是积极引入和扩大风险投资基金规模,建立完善以风险投资为主体的多元化投融资体系。加快发展各类创投机构,建立多元化的创新创业风险投融资机制和信贷风险分担机制,建立风险投资市场的政策驱动机制,积极对创业型创新人才的科技项目进行创新创业风险投资,建立多元化的创新创业风险投融资平台,建立完善风险投资退出机制,切实解决影响创业型创新人才创业发展的资金等瓶颈问题。五是积极扶持风险投融资中介机构的发展,大力培育发展技术市场和科技中介组织,积极推进产权交易,拓宽科技成果推广平台和转化平台,为科技创新和人才创业提供专业化、市场化的科技咨询、技术推广等服务,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

3.2 对科技人才创业项目实行鼓励性税收激励优惠政策,充分运用税收杠杆激发人才创新创业动力

对创业型创新人才初创的科技企业,采取鼓励创新研发的税收优惠政策,加大财政贴息力度和个人税收奖励性补贴政策,降低创新投资风险。一是制定鼓励企业研发积极性和加强科技人才培养的税收激励优惠政策。对科技人才创业项目实行税收优惠政策,实行企业研发投入的税前扣除等激励政策,对于科研成果产业化取得重大利润的科技型企业,在两年内免征地方税收。在企业所得税方面,要加强对科技人才培养和研发积极性的税收支持。建立返税制度,借鉴发达国家通常做法,如美国的“国内税收法”规定:一切商业性公司和机构从事研发活动的经费同以前相比有所增加的话,可获得相当新增值20%的退税。对于知识更新快、技术要求高的高新技术企业要增加职工教育经费提取比例,加强对科技人才培养的税收支持。二是提取技术准备金。技术准备金是为减少企业研发投资风险而设立的备用资金,是税式支出的一种形式,可以不纳税。例如,韩国的“技术开发准备金”制度规定,企业可按收入总额的3%-5%提留技术开发准备金;新加坡科技准备金提取比例高达销售收入的20%。我国应该允许科技型企业按销售收入的一定比例(如5%-10%)提取技术开发准备金,自提留之日起在规定的期限内(如3年)用于研究开发、技术革新、技术改造和技术培训。三是制定创业型创新人才税收奖励性补贴政策。对创业型创新人才个人所得税缴纳超过一定比例(如25%)的,可适当上浮起征点,同时降低累进税率,设立政府专项资金并给予一定的政府奖励性补贴。在个人所得税方面,对创业型创新人才以技术入股、期权激励所获得的股权收益,减征或免征个人所得税,对科技创新人才从事科技研究工薪收入的所得税给予较高的起征点或减免额等,并扩大对技术成果的免税范围。四是对于一些特定的地区,允许实行与其他地区有所不同的个人所得税政策。比如在沿海发达地区的一些高科技园区的创业型创新人才,可适当下调个人所得税率,适当增加税前列支项目,如购房租房、子女教育、家属抚养等,按一定的比例在税前列支。探索以年度、家庭为单位缴纳个人所得税。

3.3 建设优质高效的人才创新创业服务体系,优化人才创业服务环境

加快技术研发、人才资源、信息服务、创业咨询服务等高效共享的创新服务体系建设,营造良好的人才创业服务环境。一是实施创业型创新人才重点扶持政策。对创业型创新人才的科技项目准入进行重点扶持,对产业转型升级和新兴产业发展具有引领和带动作用的科技项目给予重点资助,对携带高新技术项目的创业型创新人才和创新创业团队在投入、土地、金融、服务等方面进行政策扶持,在工商注册、科创引导资金投入、科技信贷、孵化器准入、政府采购等方面予以倾斜。二是建立创业型创新人才服务“绿色通道”和办事“窗口”。简化人才创业发展、资格评价等方面的审批程序,重点为人才提供创业项目选择、公司项目申报、办公场地、注册登记、投融资、市场开发等各类服务,为创业人才在创业服务上提供一条龙高效服务等,为创业者提供包括项目开发、方案设计、风险评估、开业指导、融资服务、人才资源服务、跟踪服务等方面的创业服务,着力提升创业企业的稳定性。三是健全创业咨询服务。充分发挥政府部门在创业过程中的各种咨询服务功能,加强对创业型创新人才创办企业进行创业投融资咨询服务、创业技术咨询服务、创新技术咨询服务和创业协作咨询服务等。四是完善科技创新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以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等公共技术领域平台建设为重点,促进大型科学仪器、重要科研设备和公共实验室的开发共享,研究制定新兴产业技术研发中心、重点实验室、科技中介机构、科技孵化器、加速器、企业研发设计中心和工程技术中心等公共创新平台与技术创新载体建设的扶持政策,继续推进高科技园区建设,引导国家和社会力量到高科技园区建立科研基础设施、专业技术服务中心和科技数据、技术标准信息库等基础性平台,实行科技公共设施“零阻碍”开放制度,建立有效的科技资源配置共享和协作机制,打造资源共享、技术交流的公共技术平台,为创业型创新人才提供高效的创新技术支持服务。

3.4 健全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执行力

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保护创新人才和创新企业的创新权益。一是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的执法力度。在制度执行方面,要充分发挥行业协会、人才社团的作用,赋予其维权、监督的职能,健全知识产权保护执法体系。二是构建知识产权服务平台。建立形成符合国际惯例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培育多种形式、不同层次的知识产权专业服务机构,利用统一的知识产权交易中心、各种商标交易、版权交易和专利技术交易等专业交易机构,为知识产权的创造、占有、运用、实施、保护、转化等提供一系列便捷高效的服务,形成融交易服务系统、信息服务系统、保障服务系统为一体的知识产权服务体系。

3.5 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社会风尚,优化人才创新创业的“软环境”

要积极培育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大力倡导敢于创新、敢冒风险和宽容失败的精神,努力为人才实现创新创造有利条件,在全社会形成宽容、爱惜创新人才的社会风尚,为人才创新成长提供肥沃的土壤。一要打破因循守旧的保守思维,培养敢为人先、敢冒风险的创新精神,弘扬中华民族崇尚创新、鼓励创新的优良传统,努力形成探索进取、自强不息的社会风尚与全民共识。二要造就宽容失败、鼓励争鸣的创新氛围。要允许和宽容人才创新失败,要以宽容之心,关心和爱护在探索中受挫的人才,给予更多的物质支持和精神鼓励,帮助他们在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继续创新探索。三要解放迷信权威的传统观念,要鼓励支持人才敢于挑战权威,允许他们在学术上发表新见解新主张,鼓励他们不畏挫折失败,最大限度地激发人才创新内驱动力。四要摒弃急功近利、急于求成的浮躁习性,倡导淡泊名利、坚持不懈、“十年磨一剑”的创新求索精神。五要培育勤于交流的开放意识。鼓励创新人才加强与国内外同行的交流与合作,搭建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同国际科技界和海外研究开发机构多种形式的交流合作的平台,鼓励创新人才及时跟踪和汲取世界先进的科技成果和知识,鼓励他们赶超世界先进科技水平。

参考文献

[1]肖红伟.论创业型人才的内涵特征及其培养策略[J].企业经济,2009(7):56-57

[2]刘阳.国外创业扶持政策对南京的借鉴[J].南京社会科学,2004(9):386-387

城市创新创业环境排行榜 西安人才环境排第一 第3篇

中国的创新创业环境如何?各大城市的优势和劣势怎样?政策环境、产业环境、人才环境、研发环境、市场环境、中介服务环境……哪个城市最好?

为了更好地了解各地创新创业环境建设情况,为更多的城市持续发展建设提供参考与支撑,清华大学启迪创新研究院基于清华科技园近20年的创新创业环境建设的实践经验,开展了“中国城市创新创业环境排行榜”研究,选择了我国大陆地区GDP过千亿、人均GDP排名前100的地级以上城市(不包括直辖市),通过对“政、产、学、研、金、介、贸、媒”等软硬环境指标进行对比分析,分析不同城市创新创业环境的特点,以期为区域政府完善创新创业环境提供借鉴和参考。

继2011年10月13日在广州番禺首次向社会公开发布《2011中国城市创新创业环境排行榜》总榜单后,清华大学启迪创新研究院又于2011年12月16日在北京正式发布《中国城市创新创业环境排行榜》子榜单,全面介绍中国100个城市在政策环境、产业发展、人力資本、研发投入和产出、金融支持、中介服务、市场环境、创新知名度等方面的排行结果。

创新创业环境是创新实现的重要保障,一流的创新创业环境可以吸引一流的创新要素聚集,可以创造出一流的创新绩效,可以塑造一流的创新型企业。实践证明,在被称作为创新时代的21世纪的第一个10年里,具备优良创新创业环境的城市都是全球创新的引领者。

在党中央、国务院提出到2020年实现创新型国家的宏伟目标之后,国内有近200个城市开始规划布局创新型城市建设。截至2011年上半年,国家发改委、科技部先后批准了42个创新型城市建设试点。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批准了82个城市进行创业型城市创建试点。以城市为重点,推进创新和创业已经成为国家经济转型的重要抓手之一。

然而,高端人才供给不足、创新资本投入不足、创新创业活力不足、体制机制效率不足等问题,直接考验我国多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大部分城市已经认识到问题的紧迫性,系统化的变革正在展开。营造城市创新创业环境的改善是城市创新发展的关键,其变革需经历一个渐进的系统过程,更像一个系统工程。因此,建立系统的研究分析框架,对我国城市创新创业环境的跟踪、监测和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本研究采用三级指标体系。三级指标体系共有包括一级指标10个、二级指标16个和三级指标28个。这些指标从经济基础、产业发展、政策环境、人才环境、研发环境、金融支持、中介服务、市场基础、创新知名度等十个方面对城市进行了分析与评价,其中产业发展分别从三次产业结构、高技术产业发展、创业活跃度等方面进行了分析;政策环境、人才环境与研发环境分别从地方财政科技投入、科技人力资本、研发投入、创新成果等方面进行了测度;金融支持、中介服务则从金融服务、企业融资、商务中介服务等面进行研究;市场环境、创新知名度则重点关注城市的市场消费能力、城市交通与房价水平等方面的内容。

值得一提的是,作为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大学科技园和中关村内入驻企业质量最好、现代增值服务体系最完善的科技园区之一,清华科技园早在1994年就在教育部和北京市政府的支持下获准建立。近20年来,清华科技园一直坚持于创新的探索和实践,在推动区域自主创新、搭建产学研合作平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孵化创业企业等方面都探索出了自己的经验。清华科技园的运营模式2006年被总结为“四聚”法则,即“聚集、聚合、聚焦、聚变”,并形成系统的理论化模式进而指导整个科技园行业的发展。

近20年中,清华科技园采取“孵化器+创业投资”的模式运营清华创业园和清华留创园,同时推出面向成长型企业的“钻石计划”。截止2009年底,清华创业园和留创园累计孵化企业600余家,提供孵化场地面积约4万平方米,成为清华科技园中最为活跃的企业群体,其中包括海兰信、数码视讯、中文在线等优秀企业已经上市或行将上市。

上一篇:幼儿园大班下学期语言教案《睡觉》及教学反思下一篇:派出所大练兵上半年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