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三地球上的大气

2024-06-26

专题三地球上的大气(精选9篇)

专题三地球上的大气 第1篇

《地球上的大气――大气受热过程》教学设计

一、教材地位作用

本课是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二章,大气圈层的开篇内容。“大气的受热过程”为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的第一课时。设计将:大气受热过程、大气受热原理的实践运用,两部分内容融合为一堂课,突出地理原理规律的实践意义。其中重要的知识点“地面是大气的直接热源”是后面学习热力环流的理论基础,是深入学习“气压带和风带”等知识的前提条件,各知识环环相扣。所以,本课作为本章开篇,既具有其地理实践意义,又是后面章节的知识、理论基础。

二、教材内容分析

课标要求运用图表说明大气受热过程。

从正文看,教材的编排紧贴课标的要求,以大版面图2.1“大气的受热过程”,结合文字说明,引导学生分析大气受热过程。因此,本图的深入分析是本课教学核心。

与太阳辐射、地面辐射相对应,大气辐射也是一个重要概念。以地球和月球表面昼夜温差的差异现象为案例,运用图示对比呈现的方式,意在使学生通过读图分析,理解大气保温作用的重要意义。

三、教学目标

1.根据图示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明确地面是近地面大气最主要、直接的热源。

2.理解大气热力作用形式、特点、过程和意义。

3.对比青藏高原、成都平原两地太阳辐射状况,理解大气削弱作用的意义。

4.探究“地球和月球表面昼夜温差大”的原因,理解大气保温作用的意义。

5.运用大气受热原理解释相应地理现象,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

6.通过“全球变暖“视频播放,加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重难点:

重点:完整大气受热过程(削弱作用、保温作用)

难点:近地面大气的主要、直接热源――地面(容易混淆为“太阳是近地面直接热源”)

运用大气受热过程原理,解释地理现象,解决实际问题(考查学生热迁移能力,且大气受热过程步骤众多,学生易混淆)

四、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以“美女来找茬”的活动幽默开场。引导学生对比藏族女孩和成都女孩皮肤差异,引发两大问题思考。

问题导学:

1、为什么云层厚度会影响辐射强度(地理环境对比);

2、为什么青藏高原辐射强烈,温差却那么大(俗语:早上穿皮袄,中午赤膊佬)?

此导入有趣且具启发性,贴近现实生活,意在激发学生兴趣,引发学生思考。自然过渡至学习主题。

新课学习:

环节一:知识铺垫:对太阳辐射的认识

大气受热过程涉及较多物理知识,其中,关于太阳辐射原理、太阳辐射能量分布以及大气成分和分层,这三点学生理解较困难。虽新教材将此部分内容删除,但要使学生全面认识大气的受热过程,有必要对以上知识做补充。

环节二: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探索

向学生展示大气削弱作用图示,从图中获取:

1.各大气成分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强调:O3吸收紫外线CO2、水汽,吸收红外线,为理解地面为大气直接热源做铺垫)。

2.大气削弱作用分类。

在对削弱作用原理阐释后,回归课堂开始“问题导学”第1问。引导学生得出“大气削弱”所起作用。并给出常见自然现象,考查学生对三大削弱作用的迁移运用情况。

环节三1:大气受热过程图解梳理(总)

环节三2:地面辐射形成过程分析(分)――太阳暖大地――大地暖大气

环节三3:保温作用分析(分)――大气还大地

1.以教材图2.1的分析,引导学生读图归纳大气如何受热增温,使学生从总体了解大气受热各过程。

2.以动画形式,带领学生描述大气受热各步骤,并总结归纳为“太阳暖大地、大地暖大气”两大步骤,为学生理清思路。自然引发出“谁是近地面大气直接热源”的思考。解决第一大难点。

为使学生更深刻认识近地面大气热源这一难点、易错点,以山地温差实例调动学生感官积累,理解:地面是近地面大气直接热源,使得气温从山脚到山顶依次降低。

3.对大气受热过程的全面理解,还应深入分析大气逆辐射带来的保温作用。这一重点将结合教材活动开展。

环节四:活动探究:月球昼夜温差为何比地球大?

前面已对大气受热过程进行了分析,此活动将采用“学生为主体进行探究,教师以原理动画分析指导”的方式进行。

具体操作为:引出大气逆辐射概念后,学生阅读图2.2,小组讨论探究问题(2);最后,教师采用动画演示,对比分析得出大气保温作用的深刻意义,并引导学生迁移解释“问题导学”第二问;为使学生全面、辩证看待问题,以正反两面案例,启发学生思考。

正面案例为:农业生产利用保温作用原理,采用塑料大棚、人造烟雾等预防农作物受冻害。

反面案例为:温室效应(视频)

(人类的肆意破坏给自己带来恶果,从而激发其环保意识)

环节五:知识总结(三大削弱作用、保温作用、大气受热完整过程)

课后探究:阿拉伯人的服饰和当地气候有怎样的联系?

(进一步贯彻”人地关系“理念)

专题三地球上的大气 第2篇

(1)大气受热过程

(2)大气的保温作用

2.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

(1)形成原理示意图

(2)温压关系:(如图中甲、乙、丙三地所示)

近地面气温高的地方(如甲地),空气膨胀上升,则近地面形成低压;近地面气温低的地方(如乙地、丙地),空气冷却收缩下沉,则近地面形成高压。

(3)风压关系:水平方向上,风总是从高压吹向低压(如图中箭头①②③④)。

(4)近地面气压与高空气压的关系:同一个地点,近地面的气压总是高于高空的气压。

(5)气压高低与等压面弯曲的关系:在同一水平面上,高压处等压面弯(凸)向高空;低压处等压面弯(凸)向低空。

(6)气压高低与天气的关系:低压区多阴雨天气,高压区多晴朗天气。

3.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与分布

(1)由于赤道和极地间受热不均及地转偏向力的作用,全球形成了不同的气压带和风带,具体图示如下(春、秋分日时):

(2)气压带和风带位置的移动是由太阳直射点的季节移动引起的。就北半球来说,相对于二分日,大致是夏至日位置偏北,冬至日位置偏南。

4.锋面

(1)锋面的判读

(2)锋面气旋的判读(以下图为例)

①锋面位置:锋面出现在低压槽中。气旋在等压线向外弯曲处形成锋面,其中甲处形成冷锋,乙处形成暖锋。

②锋面性质:一般来说,无论是北半球还是南半球,气旋中心东侧的低压槽处形成暖锋,西侧低压槽处形成冷锋。

③天气:锋面附近气流上升强烈,往往产生云、雨、雪,甚至会形成雷雨、暴雨、暴雪等天气。甲锋面附近的降雨主要在A处(冷锋锋后),而乙锋面附近的降水主要在D处(暖锋锋前)。

5.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形成的影响

(1)单一气压带、风带影响下形成的气候类型和特点

(2)气压带和风带交替控制形成的气候类型和特点

6.气候类型分布模式图(北半球)

7.气候类型及其判断

(1)影响气候的因素:太阳辐射(纬度)、大气环流、下垫面(地形起伏状况、海陆分布、寒暖流等)、人类活动。

(2)气候类型的判断根据气候统计资料判断——“以温定带、以水定型”:

根据所处的特定环境判断:

(3)注意几个非地带性热带雨林气候分布区:澳大利亚东北部、马达加斯加岛东侧、巴西东南部、中美洲东北部。原因:信风带的迎风坡+暖流经过。

8.气候变化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1)气候变化规律:全球气候变化存在冷暖或干湿交替变化的特点,地质时期以冰期和间冰期交替出现为特点;历史时期以冰和寒冷交替出现、气温变化幅度减小为特点;近代以气温波动上升为特点。目前气温上升既有自然原因,也有人为原因(主要是人类活动排放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增多)。

(2)气候变化对近代人类活动的影响

①对农业:积温增加,高纬度地区农业产量增加;热带半干旱地区更加干旱,农作物减产;中纬度地区“谷物带”产量下降。由于高纬度地区耕地面积小,总体来看,世界农业总产量下降。

②对海平面和海岸带:海平面上升,淹没沿海低地;海水入侵,地下水盐度升高,导致土壤盐渍化;海平面上升,淹没和破坏港口设施,影响航运和水产养殖业。

③对生态系统:全球变暖,大多数陆地生物不能适应气候变化,物种将减少;全球变暖也会影响海洋渔场;干旱和半干旱地区土地荒漠化加剧。

“地球上的大气”导学 第3篇

1.大气受热过程与大气保温作用

(1)对流层大气受热状况主要表现在“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对地面辐射的保温作用”上,其实质是一个热量的连续传输过程。

(2)大气保温作用原理:大气中的水汽、二氧化碳吸收地面辐射,把地面辐射释放的能量截留在大气中,并通过大气逆辐射又将热量返还给地面,这在一定程度上补偿了地面损失的热量。

2.热力环流与城市热岛效应

(1)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如下图)

(2)城市热岛效应

热力环流是一种最简单的大气运动形式。海陆热力性质不同,山谷、山坡冷热不均,人类活动等都有可能导致热力环流的形成。如城市热岛效应就是人类活动释放大量的热量而在市区和郊区之间形成的热力环流。

因此,为了减轻城市的大气污染,在城市规划时,一定要注意研究城市上空的风到郊区下沉的距离。一方面将污染严重的工业企业布局在城市风的下沉距离之外,避免这些工厂排出的污染物从近地面流向城区。另一方面,应将卫星城建在城市风环流之外,以避免相互污染。

例1自某城市市中心向南、向北分别设若干站点,监测城市气温的时空分布。监测时间为8日(多云)9时到9日(晴)18时。监测结果如下图所示。据此回答:

(1)监测时段被监测区域气温( )

A.最高值多云天高于晴天

B.白天变化晴天比多云天强烈

C.从正午到午夜逐渐降低

D.白天变化比夜间变化平缓

(2)下列时间中热岛效应最强的是( )

A.8日15时左右B.8日22时左右

C.9日15时左右D.9日18时左右

解析(1)此题解题关键是理解等温线的密集程度与天气变化的影响、白天与夜间的气温变化幅度大小的影响因素等。监测时段中监测区域气温最高值多云天低于晴天,故A项错误。从正午到午夜气温整体先升高后降低,故C项错误。9日9时到18时比之前时段等温线更密集,说明白天变化比夜间变化剧烈,故D项错误。白天变化晴天比多云天强烈,故B项正确。

(2)此题解题关键是明确城市热岛效应。城市热岛效应是指由于城市废热排放,使城市温度明显高于郊区的现象,所以热岛效应最强的时段应是城郊温差较大的时段。市中心与郊区的温差最大,8日22时左右,市中心区的等温线弯曲最大,说明市中心与郊区的温差最大。故B项正确。

答案(1)B(2)B

二、气压带和风带

1.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与移动

全球共有七个气压带和六个风带。由于地球保持一定偏转角度不停地绕太阳公转,导致太阳直射点随季节而南北移动,引起气压带和风带在一年内也作周期性季节移动。就北半球来说,大致是夏季北移,冬季南移。

2.季风环流(以亚洲季风为例)

3.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1)全年受单一气压带、风带控制的气候类型

(2)受气压带、风带移动而形成的气候类型及其气候特征

例2亚洲某地,位于45°E、20°N,其所在国家有着独特的景观。其所属的气候类型是( )

A.热带季风气候

B.热带稀疏草原气候

C.热带沙漠气候

D.热带雨林气候

解析此题解题关键是根据图示区域已有的经纬线数值确定“该地”(45°E、20°N)的位置。图中给出了45°E经线及其它几条未知度数的经线,但可以确定经过台湾岛西侧的经线度数为120°E,由此推知图中相邻两条经线相差30°及45°E经线穿过地区;图中给出了北回归线及30°N纬线,由此推知图中的纬度差及20°N穿过地区, 最终确定45°E、 20°N位于沙特(阿拉伯半岛最大的国家,东经35°到东经55°,北纬16°到北纬32°。东临波斯湾,西濒红海),该地常年受副热带高气压带和信风带控制下,终年高温少雨,属于典型的热带沙漠气候,故C项正确。

答案 C

三、锋面气旋图的判读

当锋与气旋活动联系在一起,就形成锋面气旋,它主要分布(活动)在中高纬地区。在近地面天气系统中,与我国关系密切的就是锋面气旋系统,它的识读方法如下:

1.锋面气旋中冷锋和暖锋的判定

以下图为例,首先确定冷暖气团,在一个低压系统中,两个锋面将低压区分为两部分,其中北部纬度较高,为冷气团控制;南部纬度较低,为暖气团控制。然后再根据气旋中气流呈逆时针向中心辐合,推理出锋面B、D是冷气团主动向暖气团移动,故为冷锋;锋面A、E是暖气团主动向冷气团移动,故为暖锋。

2.锋面气旋中雨区的确定

冷锋降雨发生在锋后,雨区比较狭窄;暖锋降雨发生在锋前,雨区比较大。锋面气旋的前方是宽阔的暖锋云系及其相伴的连续性降水天气;气旋中部是暖气团控制的天气;气旋后方是比较狭窄的冷锋云系和降水天气。

例3下图是某地某时地面天气简图。读图回答:

1. 图中M地的风向是( )

A.东北B.东南C.西北D.西南

2. 产生图示区域降水的天气系统是( )

A.气旋B.反气旋 C.暖锋 D.冷锋

解析(1)由M点附近的等压线的数值大小可以判断M点处于高压中心的东侧,然后考虑风的形成及受力状况。由于题图反映的是地面天气简图,故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三个力的作用。首先是水平气压梯度力从高压指向低压,并垂直于等压线(右图中的虚线箭头方向);其次是地转偏风力在北半球向右偏(据图中的纬度变化可知该区域位于北半球);最后考虑摩擦力因素,确定M地风向为西北(右图中的实线箭头方向),故C项正确。

(2)由图中的等压线的数值分布状况可知,降水区域位于M点所在的高压(反气旋)中心东南方向,而反气旋不会形成降水,故B项错误;但在M点东北方向存在一个低压(气旋)中心,虽然气旋中心会形成降水,但降水区域没有出现在气旋中心,故A项错误;该低压中心等压线凸出方向存在一个低压槽,根据北半球气旋的旋转方向可以判断该低压槽附近形成冷锋系统,冷锋的锋后会形成降水,图中降水区域正好位于该区域,故C项错误,D项正确。

答案(1)C(2)D

[【练习】]

一般情况下空气的密度与气候,空气中的水汽含量呈负相关。下图示意北半球中纬某区域的地形和8小时气温状况割面,离空自西向东的气流速均20千米/时。据此完成1~2题。

1.此时甲、乙、丙三地的大气垂直状况相比较( )

A.甲地比乙地稳定

B.乙地对流最旺盛

C.乙地比丙地稳定

D.丙地最稳定

2. 正午前后( )

A.甲地气温上升最快

B.乙地可能出现强对流天气

C.丙地刮起东北风

D.甲地出现强劲的偏南风

3.暖锋过境期间的天气一般表现为( )

A. 锋前气压急剧升高,常出现雷暴天气

B. 锋后空气湿度增加,常形成大范围降水

C. 锋前水汽凝结,常形成雨、雾天气

D. 锋后气温降低,常出现晴朗天气

下图的四幅天气图反映了一次寒潮的天气过程。结合图文材料,回答4~5题。

4.按照此次寒潮天气发生的过程,四幅天气图由先到后的排序应为( )

A.a→c→b→d B. b→c→d→a

C. c→b→d→a D. d→a→c→b

5.据图中的四幅天气判断,下列城市的天气状况接近实际的是( )

A.a—武汉地区晴朗温暖

B.b—天津地区大风降温

C.c—北京地区雷雨交加

D.d—杭州地区阴雨连绵

下图表示某区域降水量的空间分布。读图,完成6~7题。

6.下图中的气候资料,与上图中R城市气候相符的是( )

7.Q地降水量多于其周边地区,主要是因为Q地( )

A.距海洋近B.气旋活动频繁

C.多地形雨D.多锋面雨

8.根据材料和图,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亚洲冷高压一般形成于9月份,并逐步影响我国大部分地区冬半年的天气,受其影响,2006年9月3日至5日,四川盆地经历一次暴雨过程。图表示2006年9月3日20时地面气压场。

(1)图示时间银川气温 (高/低)于成都,分析成因。

(2)指出图中成都的风向,判断过境成都的天气系统并简述理由。

9.下图是21世纪初某年世界部分国家碳排放状况分布示意图。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在美国、俄罗斯、法国、印度四国中任选一个国家,指出该国相对于中国的碳排放特点。

(2)说明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增加对大气受热过程的影响。

[【参考答案】]

1.D 2.B 3.C 4.C 5.B 6.B 7.C

8.(1)低与成都相比,银川纬度较高,海拔较高,湿度较小,云量较少,大气逆辐射弱,接近冷气团的源地;成都北侧的山脉削弱了冷空气的势力,且热岛效应较强。

(2)偏北风冷锋成都北为高压,南为低压;冷气团主动向南移动,与暖气团相遇形成锋面;过境时形成暴雨。(判断为低压,言之有理,酌情给分)

9.(1)美国碳排放总量和人均排放量均较多;或俄罗斯碳排放总量较少,人均排放量较多;或法国碳排放总量较少,人均排放量较多;或印度碳排放总量较少,人均排放量接近。(四选其一)

高中地理必修一地球上的大气 第4篇

1.大气的受热过程

(1)两个来源

①地球大气受热能量的根本来源:A太阳辐射。

②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B地面辐射。

(2)两大过程

①地面增温:大部分太阳辐射能够透过大气射到地面,使地面增温。

②大气增温:地面被加热,并以长波辐射的形式向大气传递热量。

(3)两大作用

①削弱作用:大气层中的水汽、云层、尘埃等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反射和散射作用。

②保温作用:C大气逆辐射对近地面大气热量的补偿作用。

提示:任何物体温度最高时,其辐射最强。就某一地区而言,地方时12点时,太阳辐射最强;地方时13点时,地面温度最高,地面辐射最强;地方时14点时,大气温度最高,大气辐射(包括大气逆辐射)最强。

答题套路:

影响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多少的因素分析

(1)纬度因素:纬度低,正午太阳高度大,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多;纬度高,正午太阳高度小,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少。

(2)日照时数(白昼长短):一般地,白昼越长,日照时数越长,地面获得的太阳辐射越多;反之,地面获得的太阳辐射越少。

(3)海拔高低:一般地,海拔越高,空气越稀薄,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越弱,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越多;反之,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越少。

(4)天气状况:阴天时(或有雾霾时),云层较厚,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少;晴天时,云层较薄,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多。

思考:为什么“高处不胜寒”?

提示: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为地面辐射,海拔越低,距离地面越近,获得的地面辐射越多,气温越高;海拔越高,距离地面越远,获得的地面辐射越少,气温越低。

考点一:大气的受热过程及其应用

1.大气的受热过程及其地理意义

大气通过对太阳短波辐射和地面长波辐射的吸收,实现了受热过程,而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是大气受热过程的延续。

2.大气保温作用的应用

(1)解释温室气体大量排放对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

(2)分析农业实践中的一些常见现象

①我国北方地区利用温室大棚生产反季节蔬菜。

②深秋农民燃烧秸秆制造烟雾来预防霜冻。

③早春华北地区农民利用地膜覆盖进行农作物种植。

④干旱、半干旱地区果园中铺沙或鹅卵石,不仅能防止土壤水分蒸发,还能增大昼夜温差,有利于水果的糖分积累等。

3.利用大气削弱作用原理分析某地区太阳能的多寡

(1)高海拔地区(以青藏高原地区为例)

(2)内陆地区(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3)湿润内陆盆地(以四川盆地为例)

考点二:影响气温的因素

1.影响气温的因素分析

2.昼夜温差大小的分析

分析昼夜温差的大小要结合大气受热过程原理,主要从地势高低、天气状况、下垫面性质等几方面分析。

(1)地势高低:地势高→大气稀薄→白天大气的削弱作用和夜晚大气的保温作用都弱→昼夜温差大。

(2)天气状况:晴朗的天气条件下,白天大气的削弱作用和夜晚大气的保温作用都弱→昼夜温差大。

(3)下垫面性质:下垫面的比热容大→增温和降温速度都慢→昼夜温差小,如海洋的昼夜温差一般小于陆地。

2.热力环流的形成和等压面图的判读

1.热力环流的形成原因:地面冷热不均。

2.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地面冷热不均→空气的上升或下沉→同一水平面上的气压差异→大气的水平运动。

2.常见热力环流

(1)海陆风

①成因分析——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是前提和关键。

②影响与应用:海陆风使海滨地区气温日较差减小,夏季气温低,空气较湿润,是避暑的好地方。

(2)山谷风

①成因分析——山坡的热力变化是关键。

②影响与应用:山谷和盆地常因夜间冷的山风吹向谷底,使谷底和盆地内形成逆温层,大气稳定,易造成大气污染。所以,山谷地区不宜布局有污染的工业。

(3)市区与郊区之间的热力环流

①成因分析——“城市热岛”的形成是突破口。

②影响与应用:一般将绿化带布置在气流下沉处以及下沉距离以内,而将卫星城或污染较重的工厂布置在下沉距离之外。

考点一:热力环流的形成

掌握热力环流要抓住“一个过程、两个方向、三个关系”

(1)一个过程

近地面冷热不均引起 (――→)空气的垂直运动(上升或下沉)造成 (――→)同一水平面上存在气压差异导致 (――→)空气的水平运动形成 (――→)热力环流。

(2)两个气流运动方向

①垂直运动——受热上升,冷却下沉。

②水平运动——从高压指向低压。

(3)三个关系

①近地面和高空的气压类型相反关系

②温压关系:热低压、冷高压

③风压关系:水平方向上,风总是从高压吹向低压(如上图中a、b、c、d处所示)。

考点二:等压(温)面图的判读

1.等压面图的判读

(1)判断气压大小

①由于大气密度随高度增加而降低,不同高度的大气所承担的空气柱高度不同,导致在垂直方向上随着高度增加气压降低。如图,PA>PC,PB>PD。

②因地面冷热不均,导致同一水平面上出现气压差异,进而等压面发生弯曲;同一水平面上,等压面上凸处气压高,下凹处气压低。如图,PC>PD,PB>PA。

③同一垂直方向上,近地面和高空的气压类型相反,若近地面为高压,则高空为低压。

(2)判断下垫面的性质

①判断陆地与海洋(湖泊):夏季,等压面下凹处为陆地,上凸处为海洋(湖泊);冬季,等压面下凹处为海洋(湖泊),上凸处为陆地。

②判断裸地与绿地:裸地同陆地,绿地同海洋。

③判断城区与郊区:等压面下凹处为城区,上凸处为郊区。

(3)判断近地面天气状况和气温日较差大小

等压面下凹处,多阴雨天气,气温日较差较小,如上图中甲地;等压面上凸处,多晴朗天气,气温日较差较大,如上图中乙地。

2.等温面图的判读

等温面图与等压面图的判读有很多相似之处,可借用等压面图的判读方法来判读等温面图。

(1)随着海拔升高,等温面的温度数值逐渐降低。

(2)等温面向下凹的地区,气温较同高度其他地区低;等温面向上凸的地区,气温较同高度其他地区高。如上图中甲地为低温中心,乙地为高温中心。

(3)夏季:陆地上等温面向上凸,海洋上等温面向下凹;城市市区等温面一般向上凸。

3.大气的水平运动

1.影响风的三种力

2.风的受力状况与风向

1.等压线图上任一地点风向的画法

第一步:在等压线图中,按要求画出过该点且垂直于等压线的虚线箭头(由高压指向低压,但并非一定指向低压中心),表示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

第二步:确定南、北半球后,面向水平气压梯度力方向向右(北半球)或向左(南半球)偏转30°~45°角,画出实线箭头,即为经过该点的风向。

2.如何根据风向判断气压高低和南北半球

(1)根据风的来向为高压一侧可知:图中南侧为高压,北侧为低压。

(2)根据水平气压梯度力垂直于等压线且由高压指向低压可绘出水平气压梯度力F水。

(3)从图中可知风向比F水偏右,可知该地位于北半球。并在风向的右侧绘出地转偏向力F地,并且垂直于风向。

专题三地球上的大气 第5篇

电视剧《闯关东》中的场景:“主人公朱开山为了避免所种的庄稼遭受霜冻危害,在深秋的夜晚带领全家人及长工们在田间地头点燃了柴草„„”结合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回答1~2题。

1.关于图中a、b、c所代表的内容叙述正确的是()A.a代表大气的直接热源

B.a、b、c所代表的辐射波长的大小关系是a<b<c C.b代表的辐射主要被大气中的臭氧吸收 D.c代表的辐射与天气状况无关 答案 B 解析 从图中箭头方向可判断出,a表示太阳辐射,b表示地面辐射,c表示大气逆辐射。其中b是大气热量的直接来源,其辐射的热量主要被大气中的水汽、二氧化碳等吸收;阴天时,c辐射增强。

2.朱开山一家燃烧柴草防御霜冻的做法,有利于()A.增强a辐射

C.增强c辐射

答案 C 解析 燃烧柴草可放出大量温室气体及大量烟尘,可增强大气逆

B.增强b辐射 D.改变b的辐射方向 辐射,使大气对地面的保温效应增强,从而保护作物免受冻害。

3.读下列四幅海陆风示意图,判断能正确表示近地面大气运动的是()

A.①③

C.③④

答案 B 解析 沿海地区白天吹海风,夜晚吹陆风。

4.下图中,正确的地面和高空等压线分布示意图是()

B.②③ D.②④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答案 D 解析近地面受热形成低气压,高空形成高气压。受冷则相反。5.图中的四幅等压线分布图中(比例尺相同),①②③④四地风力由大到小排序正确的是()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② C.①>②>④>③

答案 C

D.③>④>②>①

解析 在比例尺相同的地图上,相同距离条件下气压差越大,风力越大。

下图为“某地区山顶与河谷盆地降水量日变化曲线图”,读图回答6~8题。

6.图中不能显示的降水规律是()A.山顶日降水量大于河谷盆地 B.山腰日降水量大于山顶 C.河谷盆地夜雨多 D.山顶昼雨多

7.产生图示降水日变化差异的根本原因是()A.地形

C.风向

B.太阳辐射 D.坡向

8.与河谷盆地相比,山顶白天多雨主要是因为()A.气温低

C.山风

答案 6.B 7.A 8.B

B.气压低 D.谷风 解析 图中没有显示出山腰地区降水量的数值。地形的不同位臵热力性质不同,导致气流在昼夜运动的方向不同,是造成降水差异的根本原因。山顶白天多雨是因为白天山顶气温高盛行上升气流。

读下图,判断9~10题。

9.图中正确指示北半球近地面风向的是()A.A

B.B

C.C

D.D 10.从图示来看()A.水平气压梯度力不能影响风速 B.地转偏向力只改变风的速度 C.高空大气运动受摩擦力作用不明显 D.摩擦力只影响风速,不影响风向 答案 9.D 10.C 解析近地面风向因受摩擦力影响与等压线有个交角,在北半球向右偏。高空大气受摩擦力影响不明显。

下图为对流层大气某要素等值面垂直分布图,据此回答11~12题。

11.若a、b、c、d、e为不同温度值,则气压值的大小比较是()A.甲>乙>丁>丙

C.甲>乙>丙>丁

B.乙>甲>丁>丙 D.乙>甲>丙>丁

12.若a、b、c、d、e为不同气压值,则甲、乙、丙、丁四地的气流运动方向是()A.甲→乙→丁→丙→甲 B.丁→丙→甲→乙→丁 C.乙→甲,丙→丁 D.乙→甲→丙→丁→乙 答案 11.A 12.D 解析 对流层大气随高度增加,气温降低。近地面气温高的地方形成热低压,气温低的地方形成冷高压;高空气压高低与近地面相反。近地面高压区气流下沉,低压区气流上升。

(2012·潍坊高一质检)下图示意某一等高面。M、N为等压线,其气压值分别为PM、PN,M、N之间的气压梯度相同。①~⑧是只考虑水平受力,不计空气垂直运动时,O点空气运动的可能方向。回答13~15题。

13.若此图表示北半球,PM>PN,则O点风向为()A.⑥或⑦

B.②或⑥

C.④或⑧

D.③或④ 答案 A 解析 若此图表示北半球,PM>PN,则O点风向应考虑两种情况,近地面为⑥,高空由于忽略摩擦力的作用,风向向右偏转至与等压线平行,即为⑦。

14.若此图表示高空等高面,PM

)A.③或④

C.③或⑦

答案 C 解析 高空空气不考虑摩擦力,所以风向应与等压线平行。由于不确定此图所在半球,所以在北半球高空应为③,在南半球高空应为⑦。

15.近地面,空气作水平运动时,所受摩擦力与地转偏向力的合力方向()A.与空气运动方向成180°角 B.与空气运动方向成90°角 C.与水平气压梯度力方向成90°角 D.与水平气压梯度力方向成180°角 答案 D

B.②或⑧ D.⑥或⑦ 解析 在近地面,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摩擦力共同影响风向和风速。两力的合力与另一力的方向成180°

二、综合题

16.下图是我国某地阴天和晴天时气温日变化示意图,读后回答下列问题。

(1)表示阴天气温日变化曲线的是________(A、B),形成这种变化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霜冻为什么多出现在晴天夜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B 白天云层反射削弱了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气温较低;夜间云层使大气逆辐射增强,对地面保温作用强,气温不会降得很低,故日较差小(2)晴天夜间大气逆辐射弱,地面降温幅度大。

17.下图是某地高空等高面与等压面关系示意图,读后完成下列问题。

(1)A、B两地受热的是________,空气________;冷却的是________,空气____________。

(2)图中点①至点⑤,气压最高的是________,气压最低的是________。

(3)用“→”完成图中热力环流。

(4)若该热力环流发生于城区与郊区之间,则A、B中代表城区的是____________,说明判断的依据。

(5)若图中A处为海洋,B处为陆地,则该热力环流出现在________(白天或夜间)。

答案(1)B 上升 A 下沉(2)④ ⑤

(3)画图略。(近地面由A流向B,高空由B地的高空流向A地的高空;垂直方向是A地下沉,B地上升。)(4)B B处空气上升,为市区。(5)白天

18.读下面“近地面风的形成图”回答下列问题。

(1)产生大气水平运动的原动力是__________(字母),该力的方向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该图是__________(南、北)半球的空气运动示意图,判断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图中可见,稳定风向中空气质点的受力情况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F1、F2、F3对风速有明显影响的是__________,只影响风向而不影响风速的是__________。

(5)实际大气中,α角随海拔高度的增加而____________,在相同气压条件下,陆地表面α比海洋__________(大或小)。

专题三地球上的大气 第6篇

地球上的大气

教案

教学过程:【导入】师:我们在第一章中学习了地球的圈层结构,探索了地球的内部圈层,也了解了地球的外部圈层,那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地球的外部圈层有哪些呢?水圈,岩石圈,大气圈。我们都知道大气圈作为地球圈层之一,对我们人类生存的意义重大。那我们今天就来学习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请同学们把课本翻到第28页。

【讲解】师:在我们学习第一节的知识钱,我们先来看一个问题。太阳辐射既能到达地球表面,又能到达月球表面,但是月球表面白天的温度高达127℃,夜晚则降至-183℃。而在地球上的昼夜温差却要小的多,这是为什么呢?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一起来进入我们第一节的学习。

(板书)第一节

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

大气的受热过程

师:我们今天首先学习的是大气的受热过程。我们知道万物生长靠太阳,这说明了太阳光热的重要性,而且太阳辐射能也是地球大气最重要的能量来源。那么太阳辐射穿过大气层的过程是怎样的呢?我们一起来通过板书来演示一遍。

师:太阳向外辐射能量,大部分太阳辐射能够透过大气射到地面,使地面增温,这是因为太阳辐射是由可见光,红外线,紫外线等组成,而大气层中的二氧化碳和水则会吸收红外线部分,而大气层中的臭氧则会吸收紫外线部分,所以大部分太阳辐射会以可见光的形式射到地面,使地面增温。所以太阳是地面的直接热源。同时地面也向外释放能量。我们用简洁的语言来表现这个过程就是

(板书)太阳暖大地

师:讲到这里我们引入一个物理概念,我们可以看到课本第28页页脚注释部分就是物体的温度越高,辐射中最强的部分的波长越短;反之越长。简单来说就是温度高的物体相对于温度低的物体,他的辐射就是短波辐射。反之就是长波辐射。由于地球表面的温度要比太阳低得多,所以地面辐射的波长比太阳辐射长得多。相对于太阳短波辐射来说,地面辐射则为长波辐射。那么地面辐射被谁吸收了呢?

近地面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水能够强烈吸收地面长波辐射而增温,吸收率为75%到95%,近地面大气又以对流,传导等方式,层层向上传递能量和储存能量。所以地面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请大家记住这个概念,地面才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而不是太阳,请同学们在课本28页倒数第二自然段划下这句话。

(板书)大地暖大气

师:下面我们再来看看大气增温后会出现什么样的情况。大气在增温的同时,也向外释放长波辐射。大气辐射的一小部分向上射向宇宙空间处,大部分向下射向地面,其方向与地面辐射正好相反,故称为大气逆辐射,所以,大气以大气逆辐射的形式将热量还给地面,从而完成了大气的保温作用。

(板书)大气还大地

师:我们通过刚才对大气受热过程的学习,请同学们思考一下我们课前留下的问题,为什么月球表面昼夜温差比地球表面温差相差巨大?

请XXX同学回答一下。

生:

师:因为地球上有大气层,由于大气层的削弱作用,使地球的白昼温度不高,由于大气的保温作用,使地球的夜晚温度不会过低。

专题三地球上的大气 第7篇

【关键词】大气受热过程;大气的直接热源;削弱作用;保温作用

一、教材地位作用

本课是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二章,大气圈层的开篇内容。“大气的受热过程”为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的第一课时。设计将:大气受热过程、大气受热原理的实践运用,两部分内容融合为一堂课,突出地理原理规律的实践意义。其中重要的知识点“地面是大气的直接热源”是后面学习热力环流的理论基础,是深入学习“气压带和风带”等知识的前提条件,各知识环环相扣。所以,本课作为本章开篇,既具有其地理实践意义,又是后面章节的知识、理论基础。

二、教材内容分析

课标要求运用图表说明大气受热过程。

从正文看,教材的编排紧贴课标的要求,以大版面图2.1“大气的受热过程”,结合文字说明,引导学生分析大气受热过程。因此,本图的深入分析是本课教学核心。

与太阳辐射、地面辐射相对应,大气辐射也是一个重要概念。以地球和月球表面昼夜温差的差异现象为案例,运用图示对比呈现的方式,意在使学生通过读图分析,理解大气保温作用的重要意义。

三、教学目标

1.根据图示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明确地面是近地面大气最主要、直接的热源。

2.理解大气热力作用形式、特点、过程和意义。

3.对比青藏高原、成都平原两地太阳辐射状况,理解大气削弱作用的意义。

4.探究“地球和月球表面昼夜温差大”的原因,理解大气保温作用的意义。

5.运用大气受热原理解释相应地理现象,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

6.通过“全球变暖“视频播放,加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重难点:

重点:完整大气受热过程(削弱作用、保温作用)

难点:近地面大气的主要、直接热源——地面(容易混淆为“太阳是近地面直接热源”)

运用大气受热过程原理,解释地理现象,解决实际问题(考查学生热迁移能力,且大气受热过程步骤众多,学生易混淆)

四、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以“美女来找茬”的活动幽默开场。引导学生对比藏族女孩和成都女孩皮肤差异,引发两大问题思考。

问题导学:1、为什么云层厚度会影响辐射强度(地理环境对比);2、为什么青藏高原辐射强烈,温差却那么大(俗语:早上穿皮袄,中午赤膊佬)?

此导入有趣且具启发性,贴近现实生活,意在激发学生兴趣,引发学生思考。自然过渡至学习主题。

新课学习:

环节一:知识铺垫:对太阳辐射的认识

大气受热过程涉及较多物理知识,其中,关于太阳辐射原理、太阳辐射能量分布以及大气成分和分层,这三点学生理解较困难。虽新教材将此部分内容删除,但要使学生全面认识大气的受热过程,有必要对以上知识做补充。

环节二: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探索

向学生展示大气削弱作用图示,从图中获取:

1.各大气成分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强调:O3吸收紫外线CO2、水汽,吸收红外线,为理解地面为大气直接热源做铺垫)。

2.大气削弱作用分类。

在对削弱作用原理阐释后,回归课堂开始“问题导学”第1问。引导学生得出“大气削弱”所起作用。并给出常见自然现象,考查学生对三大削弱作用的迁移运用情况。

环节三1:大气受热过程图解梳理(总)

环节三2:地面辐射形成过程分析(分)——太阳暖大地——大地暖大气

环节三3:保温作用分析(分)——大气还大地

1.以教材图2.1的分析,引导学生读图归纳大气如何受热增温,使学生从总体了解大气受热各过程。

2.以动画形式,带领学生描述大气受热各步骤,并总结归纳为“太阳暖大地、大地暖大气”两大步骤,为学生理清思路。自然引发出“谁是近地面大气直接热源”的思考。解决第一大难点。

为使学生更深刻认识近地面大气热源这一难点、易错点,以山地温差实例调动学生感官积累,理解:地面是近地面大气直接热源,使得气温从山脚到山顶依次降低。

3.对大气受热过程的全面理解,还应深入分析大气逆辐射带来的保温作用。这一重点将结合教材活动开展。

环节四:活动探究:月球昼夜温差为何比地球大?

前面已对大气受热过程进行了分析,此活动将采用“学生为主体进行探究,教师以原理动画分析指导”的方式进行。

具体操作为:引出大气逆辐射概念后,学生阅读图2.2,小组讨论探究问题(2);最后,教师采用动画演示,对比分析得出大气保温作用的深刻意义,并引导学生迁移解释“问题导学”第二问;为使学生全面、辩证看待问题,以正反两面案例,启发学生思考。

正面案例为:农业生产利用保温作用原理,采用塑料大棚、人造烟雾等预防农作物受冻害。

反面案例为:温室效应(视频)

(人类的肆意破坏给自己带来恶果,从而激发其环保意识)

环节五:知识总结(三大削弱作用、保温作用、大气受热完整过程)

课后探究:阿拉伯人的服饰和当地气候有怎样的联系?

(进一步贯彻”人地关系“理念)

【参考文献】

[1]王德,冯文和.“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教学的几点思考.地理教育.高中地理,2010(17)

[2]王玉芹.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教学设计.地理教育.高中地理,2010(4)

[3]刘阳平.江西省景德镇市第七中学.学生如何学好自然地理———以《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为例.学苑教育,2012(13)

【作者简介】

专题三地球上的大气 第8篇

设计意图:

大气层是地球最外部的圈层,它的存在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因此,了解和认识大气层是非常应该和必要的.为了让学生关注大气层与我们生活的关系,了解地球大气层的基本情况,通过观察,搜集整理资料,使学生认识到大气层对地球及地球上的动植物、人的意义,进而认识科技发展的两面性。

教学目标:、了解大气层的重要性。

2、了解大气温度的垂直分布特点。

3、能借助实验分析大气具有保温作用和避免流星撞击作用。

4、通过科学分析资料,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实事求是的作风,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难点

重点:对大气层的各点重要性知识点的建构及大气温度的垂直分布特点的理解。

难点:大气温度的垂直分布特点,培养学生读图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出示三个塑料袋(两个有物品,一个空)师:袋子里分别有什么物质呢?

学生讨论:空的袋子中充满是无色的大气。引出新课---地球的大气层

师:地球周围被一层很厚的空气包围着,它一直延伸到3000千米的高空(主要集中在1000千米的高度)。包围地球的空气层叫大气层,空气也叫大气。

2、出示橙子剖面:橙子皮模拟大气层,橙子肉模拟地球,大气层约占地球半径的1/6。

3、展示:气球中充了100升无色大气,图示颜色表示各种气体成分所占体积含量,你能说出各部分所代表什么气体吗?

师:大气的成分:由氮气、氧气、二氧化碳、稀有气体、臭氧、水蒸气以及悬浮在其中的固体杂质等物质组成,以氮气和氧气为主。

4、师:大气中各种成分中你对哪种气体比较了解,它对我们人类和地球有什么样的作用?

学生回答。

师:大气还有什么作用呢?

分组讨论。

(二)创设实验情景,探究大气层的作用

:探究大气对避免流星的袭击作用

有相同的两直筒,其中一直筒空、另一直筒放有松散的棉絮(模拟大气层)由金属球相同高度下落,观察对复写纸的撞击情况,媒体投影。

2:探究大气地球具有保温作用

(展示一块海绵)师:海绵里是否存在空气?能否能通过实验证明得出?(放入水压,产生气泡)

学生演示。

师:除海绵外,棉花中是否存在空气呢?教师展示两块质量的“棉被”(一松一实),冬天选择哪一条比较暖和,为什么?

展开讨论,积极发言。

师:大气是热的不良导体,松的“棉被”空气含量高,保温性能好。而我们地球同样也被这样“棉被”——大气保护着,起着保温作用。

总结得出:大气作用:保护地球,如避免流星的袭击;大气中的各种气体,都是人类不可缺少的资源(举例:氧气进行生命活动必需的;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重要原料);臭氧层能保护地面上的生物免受太阳紫外线的伤害;对地球具有保温作用。

(三)游戏活动,研究大气层的分层

师:根据大气层垂直分布特点,可以把大气层分成几层?把讨论结果填写在报告单中。

学生讨论交流。

师:假如你是大气层中的一员,请你介绍自己的特点。

学生汇报展示。

(四)欣赏图片,了解“大气污染”

师:这些图片所描绘是什么现象?这说明大气层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我们有何感想?如何治理?

学生讨论设计治理方案。

交流汇报展示方案。

(五)自由活动

师:假如没有大气层,我们的地球会怎样?

小组内交流。设计研究方案进行活动。

学生汇报研究记录:从对动物、植物、人类的意义分析。

(六)总结拓展、师:学完这一课,你有哪些收获?

学生交流。

专题三地球上的大气 第9篇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师地球表面的热量主要来自哪里?

生太阳辐射。

师对流层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又来自哪里?

生地面辐射。

师地球表面高低纬度间获得的太阳辐射相同吗?

生不同。

师高低纬度间大气获得的热量相同吗?

生不同。

师热胀冷缩是大气十分显著的物理特性,地球表面高低纬度间的大气存在着热量和温度的差异,必然引起大气的运动。因此各地冷热不均是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大气运动能输送大气中的热量和水汽,引起各种天气变化。

(板书)

二、热力环流

推进新课

师下面我们分组做一个实验。

(活动)P32活动2 实验用品的准备:长方形的玻璃缸(长100 cm,宽30 cm,高40 cm左右),塑料薄膜,一盆热水,一盆冰块,一束香,火柴等。(投影)活动步骤:

(1)将一盆热水和一盆冰块分别放置在玻璃缸的两端。(2)用平整的塑料薄膜将玻璃缸上部开口处盖严。

(3)在塑料薄膜的一侧(装冰块的盆上方)开一个小洞。(4)将一束香点燃,放进小洞内。

(同时投影)观察烟雾在玻璃缸内是如何飘动的。问题:你发现了什么规律?由实验可以得出什么样的结论?(引导学生根据此实验过程进行总结,从中抽象出一般规律)

生香的烟雾先下沉,从装冰块的盆向装有热水的盆飘动,然后在装有热水的盆向上升起,最后飘向装冰块的盆的上方,形成一个循环。结论是:地面冷热不均带来空气环流。

师非常好。请大家看投影(引导学生分析,完成热力环流形成的简图)(投影)

用心 爱心 专心

生(1)如果A地受热,近地面大气膨胀上升,上空空气密度加大,形成高气压;B、C两地冷却,空气收缩下沉,上空空气密度减小,形成低气压。

(2)同时,A地受热,近地面大气膨胀上升,近地面空气密度减小,形成低气压;B、C两地冷却,空气收缩下沉,近地面空气密度加大,形成高气压。

(3)由于同一水平面上产生了气压差异,并且在水平方向上,空气总是从高气压流向低气压。所以,高空空气就从气压高的A地向气压低的B、C两地扩散,近地面的空气又从B、C两地流回A地。

(4)这样,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热力环流形成了。(根据讲解完成热力环流形成的简图)

师(总结并板书)

大家分析得很准确。在热力环流中谈到的高压与低压都是指同一水平面上不同的地方相比较而言。在理解热力环流时,还要注意以下几点:(1)近地面与高空的气压分布状况正好相反;(2)大气的水平运动,总是由高压指向低压;(3)大气的垂直运动,近地面冷—气压高—气流下沉,近地面热—气压低—气流上升;(4)“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中最简单的形式。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热力环流是自然界常见的一个自然现象,请你注意观察和思考自己身边热力环流的实际例子。海陆风是热力环流在自然界的具体体现。下面请你利用热力环流的原理,完成教材P33活动3。

(投影)活动3(活动设计中注意让学生动手和动脑,通过探究式学习,对海滨地区陆风、海风对气温调节的作用得出自己的结论)

生(1)白天陆地气温比海洋高,因此陆地上为低气压,海洋上为高气压。夜间的情况正好相反。据此,图2.4A:陆——低,海——高;图2.4B:陆——高,海——低。

(2)风从高气压吹向低气压。据此,一日之内,白天风从海洋吹向陆地;夜晚风从陆地吹向海洋。(3)略

(4)白天来自海洋的风比较凉爽湿润,对滨海地区能够起到降温的作用;夜晚来自陆地的风比较温热干燥,对滨海地区能够起到增温的作用。海陆风共同作用的结果是使滨海地区的气温日较差较小。

师答得非常准确。

(投影)海陆风

用心 爱心 专心

海陆热力性质不同,海洋热容量大,陆地热容量小,因此海洋升温降温较慢,陆地升温降温则较快。

白天:陆地受热升温较快,海洋受热升温较慢,从而产生了冷热差异,近地面风由海洋吹向陆地。夜晚:陆地降温较快,海洋降温较慢,从而产生了冷热差异,近地面风由陆地吹向海洋。在图中画出近地面大气的运动方向。

师如果将白天换成夏季,将夜间换成冬季,情况又会怎样?城市与郊区之间也存在着热力环流——城市风,它们是怎样形成的?了解城市风的出现有何重要意义?如果地球上在赤道和两极之间存在热力环流,这个热力环流应该怎样?这几个问题,请大家课后慢慢思考。

(小结过渡)近地面空气的受热或冷却(气温差异是原因)→引起气流的上升或下沉运动(空气垂直运动是气温差异的结果)→导致气压的差异(水平气压梯度是空气垂直运动的结果)→大气的水平运动(风)。

(板书)

三、大气的水平运动

师什么是水平气压梯度呢?

生同一水平面上单位距离间的气压差叫做水平气压梯度。

师很好。气压的高低是在同一水平面上进行比较的。那么什么是水平气压梯度力?

生只要在水平面上存在着气压梯度,就会产生促使大气由高气压区流向低气压区的力,即水平气压梯度力。

(投影)北半球水平气压梯度力示意图

师水平气压梯度力的大小由谁决定?

生水平气压梯度力的大小取决于气压梯度,气压梯度越大,水平气压梯度力越大;反之越小。

师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应该是怎样的?

生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是垂直于等压线,并由高压指向低压。

师很好。水平气压梯度力是形成风的直接原因(原动力)。在水平气压梯度力的作用下,风向垂直等压线。水平气压梯度力越大,风速越大。

(板书)

生(阅读)教材P34“阅读:地球自转与沿地表作水平运动物体方向的偏移”(投影)在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共同作用下的北半球风向示意图

用心 爱心 专心

师地球上水平运动的物体,将会受到地转偏向力的作用,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风是大气的水平运动,也会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地转偏向力只改变风的方向,不能改变风的速度。

投影的图片中,空气质点在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共同作用下,始终是按两个力的合力方向运动,而水平地转偏向力始终是垂直于运动方向之右侧,最终达到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其合力为零,达到平衡状态,空气运动不再偏转而做惯性运动,形成了平行于等压线吹的稳定的风。

高空大气中的风向,是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共同作用的结果,风向与等压线平行。

(板书)

(过渡)

师近地面的风除了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的共同作用外,还会受到摩擦力的影响,其风向还能与高空大气的风向相同吗?

生不能。

师那近地面的风会是怎样的风向呢?

(投影)在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共同作用下的北半球风向示意图

(引导学生探究分析)

师在近地面,大气的水平运动受哪几个力的作用?

生在近地面,大气的水平运动受到三个力的作用: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

师摩擦力的方向与风向是什么关系?

生永远和风向相反。

师摩擦力能改变风向,对风速有没有影响?

生有影响。

师大气的水平运动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共同作用时,风向与等压线平行;那么北半球近地面大气的水平运动同时受到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三个力的作用时,风向又会发生怎样的偏转呢?

生风向与等压线之间有一个夹角。

师大气在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的共同作用下,风向与等压线平行。此时若再加

用心 爱心 专心

等压线密集,单位距离内气压差大。(2)甲处吹西北风,乙处吹东南风。

上一篇:九年级理化备课总结上学期下一篇:科比退役魔术师致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