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校长遭遇到熊孩子美文

2024-08-09

当校长遭遇到熊孩子美文(精选3篇)

当校长遭遇到熊孩子美文 第1篇

当校长遭遇到熊孩子美文

刚刚补记与学生的谈话记录,一下子发现,昨天不知不觉的谈了三个“熊孩子”。敲下这几个字,我都要忍不住要笑了。“熊孩子”?——谁发明的这个词,很形象。熊大?熊二?顽劣不化是他们的形象标识,不计后果是他们的一贯作为,特立独行是他们的典型特征。

早上,第一节开完例会,去诚信楼巡视了一圈。发现三六班上周我听课蹲班玩手机的杰同学,又偷偷地在低头玩手机。我敲了敲后门,示意开门。然后,跟他要手机,居然表现出一脸无辜的样子,把书包拉出来,拍打着身上的口袋示意我翻,说他没玩手机。我请他到隔壁办公室里,问他,死不承认。跟他讲了一个严肃的问题:玩手机,是一个习惯的问题,被亲眼看到了还不承认就是一个品行问题了。课堂上管不住自己玩手机可以原谅,但做了不承认就不可原谅了。他才承认手机是同桌的,开门时拿回去了。讲了一番道理,他低了头,有一丝悔改的意思,脸有些潮红。答应我以后不玩了。我追问了一句,如果再玩呢?不要说被其他老师发现,就是被我发现在课上玩手机怎么办?他给了我两个选择,一是揍他,二是罚站。不仅有些悲哀在心底滋生出来。“问题生”的问题,究竟出自哪里?谁才是真正的问题?

第四节课,哲同学大模大样的`端坐在传达室外的长椅上。喊他,让他过来。开始不肯,又喊,过来了。我们俩站在树下,交流。这孩子是所有老师都很头疼的一个孩子。小学没毕业跟着父母去南方打工,读了一个私立学校。后来,初二又跟着父母回来。当时因为没有转学手续,其父母多次到学校、镇上、局里找,迫于在我服务片区,收下了。顶撞老师、不按时上课、不遵守纪律的事情,是家常便饭。这次又是如此,不愿意上的课就溜出来在校园里转悠,是个很大的安全隐患。一般情况下,想和他谈话,他根本不给你机会。喊不到跟前,一说他就有千百条理由等着你,好几次试图和他聊聊,他直接不给面子:“这几天他们唠叨的不轻了,你让我耳朵清静几天吧!”然后就跑了。

在我这段时间不断释放善意的潜移默化下,哲同学见了我会有礼貌的招呼一下,或者开自己个小玩笑逗我一下。周末街道的桃花节上,见他,专门凑我跟前问好,我很真诚的嘱咐了几句安全。这孩子很直、很犟,不好沟通,这是很多老师碰壁后得出来的经验。他有一点是好的,就是很顾及他的父母,周末在家父母打工去后他很照顾他弟弟。在以前的一次师生冲突中,我曾经试图就这个问题,想打开他的心门,未果。他当时边哭边喊道“因为他们不歧视我”。这次能喊到跟前,真是给了我这个校长好大的面子。沟通了几句,先是问他为什么没去上课,理由很简单就是不愿意上。问他老师知道不?说是知道。就又半开玩笑的问他:“你喜欢上保安这个活了?”“不喜欢,晒黑了”。这孩子本身就很黑,前些日子曾自我解嘲的跟我说“自己多白”。我就笑他,他也笑。我就劝他回教室,他摇头。我就又跟他扯去桃花节的情况,问他怎么吃的饭,他说他妈妈也去了,一块吃的。这时候,图书室的王老师过来找我有事,问他是谁。我简单的介绍了一下,估计王老师知道他,对他也很有印象。王老师就夸他说很有礼貌,啥时候见了都问好。我就顺便对着王老师表扬他孝敬父母,看护弟弟,这次他有点高兴。和王老师一块,对他的不按时上下课,在教室里坐不住等进行了劝导,没有辩驳,勉强口头答应了。但我知道,距离做到还有很远很远的距离。下午最后一节课班会课,他躲在厕所里,玩手机游戏。我见了劝他,这么臭,你在这里干嘛。然后出去了。等我出来,又在楼底下玩。我又劝导,班会了,快回教室。回去了!

下午第三节课快下课的时候,三六班物理课,老师给我打电话,说那位“带头大哥”被我教育了以后,更能了,上课上不成了。我听了很惶恐,连忙答应让分管这个级部的桑书记去喊这个“熊孩子”。不一会,桑书记带着他来到我办公室。物理老师随后跟着过来了,我怕老师离开课堂会出现其他问题,劝老师先回去上课。了解了下课堂上发生的情况,对他这段时间的表现和进步表示了肯定。闻了闻他的衣服,基本上没有烟味了,他表示基本不抽了。我心里虽然不太相信,但还是表示了肯定。跟他谈了对老师的尊重和对课堂的尊重,要他回去跟要好的那几个同学沟通一下,能不能在课上相互约着都听一点、学一点,别捣乱。他答应。要他回去带着两个在课上违纪的同学,跟物理老师道个歉,他也答应了。但我知道,从答应到做到的距离还很远。因为按照工作安排,分管德育的副校长要给他们班开主题班会,让他先走了。

一个“熊孩子”的诞生,是非常漫长的一个过程,可能要几年。转化一个“熊孩子”,会是一个更漫长的过程,可能穷极一生,也变不回来了。但如果我们不去正向努力,一切任凭其自由发展,最终我们会被他弄得更加焦头烂额。如果我们放任,或者只是简单粗暴的控制性管教,一定是起不到任何作用,甚至会起到相反作用的。昨天图书室的王老师说了句话“因材施教,不同的孩子不同的沟通方法。”我深以为然!

当孩子遭遇“连坐” 第2篇

听到这个故事之后,如果是我们的孩子,应该怎样处理呢?

第一种:告诉孩子你真乖,在大家都吵闹的时候,你并没有吵闹,做了一个好榜样。然后,安慰孩子,虽然你也一起被罚了,但是真正吵闹的孩子一定会觉得内疚的。

第二种:告诉孩子其实老师这样做并不是惩罚,只是她让大家安静的一种手法而已,不需要放在心上。

第三种:告诉孩子,这个世界就是充满了不公平的,不要不开心,因为将来长大了,工作时也会有这样的事情发生的。

第四种:告诉孩子你已经做得很好,虽然你现在不开心,但是你为吵闹的孩子做了榜样,并且你陪他们一起站,你会让吵闹的孩子得到教育。

……

当孩子遇到不公平的对待,回家向我们倾诉时,我们可以做什么呢?

有没有发现,当孩子向我们倾诉不公平或不开心的事情时,我们通常就是说:开心点,没有什么大不了。

其实,当我们感到难过时,最想听的往往不是对方说:没事的。有没有试过,有位朋友对你说:如果你不开心,就哭出来吧。结果会怎样?我们往往可以哭得很痛快,不开心的事情,也随着泪水一起倾泻而出,然后,发现开心很多。

对待小朋友的不开心,道理是一样的。

当孩子表示不开心时,我们首先要尊重孩子的这个情绪。处理情绪是一件很重要的事。当孩子告诉你这件事,她的内心一定是充满了不满或难过。如果我们要她马上忘记或压抑着情绪,就等于将一个装满锈水的水龙头关紧,不让水管里的锈水排出一样。她的坏情绪会一直压抑在心里。这样并不好,高压锅一直加压会怎么样呢?

等孩子心情好了,我们可以尝试让孩子学习多角度思考,把可能的答案转化为发问的技巧,让孩子去思考,并寻找答案。这个时候要相信孩子,有能力去找到答案。

比如,就刚才的小女孩的故事,妈妈可以做的——

首先化解情绪——可以尝试问孩子:你是不是觉得被冤枉了?我知道你现在很不开心,是不是老师让你觉得不开心了?这样问,可以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成为她的朋友。

其次,创造学习的机会,通过事件让孩子学会思考——

提问:(记着,不要用“为什么”开始,为什么老师要你一起罚站?在这里使用“为什么”,并不亲切)尝试了解孩子对事件的理解——是因为老师觉得小朋友吵闹,所以叫大家站起来吗?(我个人理解,父母在这个时候,应该淡化罚站这个概念。并且让孩子知道,站起来3分钟,只是一种方式,而不是惩罚。)

孩子的回答也许是:是的。

以下紧接着尝试抛出问题,让孩子换位思考:

1.如果你是老师,课堂很吵闹,你会怎样做呢?

2.如果你是老师,课堂很吵闹,却不知道到底是哪几个小朋友在吵,你会怎样做呢?

前两个问题,足够孩子去思考我会怎样做。他们开始有点明白老师为什么这么做了。

再抛另外的问题:

1.如果课堂很吵闹,可是老师,不去阻止那些吵闹而影响别的小朋友的孩子,如果你是校长,这时你经过教室门外见到,你会怎样想?

2.如果你是家长,比如你是妈妈,来到你的教室,发现那么吵闹,可老师却不管,猜猜你会怎样想?

让孩子换一个身份来思考老师让孩子站起来安静的目的是什么。

好了,这时,孩子也已经明白,老师并不是有意或不公平地去惩罚她了,只是,采取了一种方式让大家安静下来。就这样轻易解决了孩子的“不公平待遇”的问题。

当孩子遭遇挫折…… 第3篇

抓对时机说对话

赵建宇(5岁男孩的父亲):我的儿子上幼儿园中班。可能是心理素质差吧,他经常回家的时候闷闷不乐。问他,他也说不出个所以然。老师反映,我儿子像个女孩,文文静静的,很多游戏不敢尝试,总是最后一个学会,好像很怕失败。今年放暑假前,幼儿园组织亲子趣味运动会,我和孩子的妈妈都去参加。我惊讶地发现,儿子对输赢非常在意,输了就哭。我责备他小家子气,没点男子汉气概,他哭得更伤心了,弄得我非常尴尬。以后再遇到这种情况,我该怎么办呢?

孙培方(6岁女孩的母亲):我的女儿也是这样,遇到点小挫折就哭得昏天黑地的,半天都哄不过来。

主持人:您都是怎么哄孩子的?

孙培方:比如做竞赛性的游戏吧,她输给小朋友,一定会哭。我哄她:“没什么大不了的,不就是玩嘛,开心是主要的,输赢有什么关系呢?”或者说:“小朋友都想赢,都不想输,可是,如果总是你赢,别人总输,那别人也会不高兴的,多不公平呀。”实在不行就说:“这个游戏不好玩,以后咱玩别的。”

主持人:您这是在单纯地安慰孩子,而且还是不高明的安慰。请罗先生点评一下吧。

罗继伟(教育心理学硕士):现在的家长都很注重对孩子进行挫折教育,起码都很关注孩子面对挫折时的感受。这是个好现象,如果家长再掌握几点技巧,效果会更好。

首先,挫折教育要掌握好时机。要点是等到孩子情绪稳定的时候再进行。孩子,哪怕是幼儿,也和成年人一样有尊严,即需要别人的尊重。孩子刚刚在竞争中失败,心情肯定不好,因为承受能力有限,孩子会把在成人看来小小的失败无限夸大,而且他们还不会控制自己的情绪,所以哭闹是正常的,是幼儿排解强烈情绪的基本方式。这时候,如果家长不考虑场合和时机,当即责备孩子,对孩子无异于雪上加霜。这时候,最好的办法是寸步不离地陪伴孩子,说:“我知道宝宝很生气很难过,我也失败过。”或者什么也不说,只拍拍孩子的后背,表示你理解他的感觉。对孩子来说,这样的安慰就足够了。等到孩子的情绪稳定下来以后,家长再跟孩子一起反省失败,孩子才能心平气和地接受家长的劝慰和鼓励。

其次,家长要知道孩子不能接受失败的原因。一般来说,孩子不能接受失败,主要有三个原因:第一,胜利可以带来成就感和愉快感,错过了很遗憾;第二,失败了很丢人,会被别人看不起;第三,失败了会被家长责备。第一个原因是很正常的,也不会给孩子造成太大的困扰,家长说“失败乃成功之母”“胜败乃兵家常事”之类的话就足以打消孩子的坏情绪。千万不要说“小小失败没关系”之类的话,因为对孩子来说,那是相当有关系的。再说,输了没关系,赢了是否也没关系?那么比赛的动力又是什么?意义又是什么?孩子不会做这样的哲学思辨,但他有理由认为家长不理解他,而家长的不理解足以让孩子大哭一场。后面两个原因恐怕很少有家长能想到。比如刚才两位家长,就忽略了孩子的这两种常见的幼儿心理。其实,家长只要等孩子情绪稳定以后,耐心跟他讲道理:“宝宝很想赢是吗?宝宝是觉得输了很丢脸是吗?宝宝觉得输了爸妈要批评是吗?”孩子一般是愿意说心里话的。如果孩子告诉你他只是想赢,即体验胜利的快感,那就鼓励他继续努力,多加练习,去争取胜利;如果孩子只是觉得输了很丢脸,就告诉他没人会以一次成败论英雄,不认真、不努力、没勇气才让人瞧不起;如果孩子是担心爸妈批评,那就告诉他爸妈不看重结果,只看重过程,他只要努力了爸妈就满意。当然,不只是说说而已,家长必须真正做到。通过一次次重复,孩子会很快学会如何面对挫折,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绪。

排除干扰找原因

曹羿蓉(小学六年级男生的母亲):我儿子学习不好,考试成绩在班里只能排到第20名左右。眼看该小升初了,这样的成绩想上好中学是痴心妄想!每次期中期末考试结果出来,我们全家都要经历一次磨难。孩子的爸爸大发脾气,孩子害怕得像一只给猫赔不是的老鼠,我则唉声叹气,无计可施。我知道,儿子已经失去自信心了,也没什么自尊心了。这样下去可怎么办呢?

陈浩东(初二女生的父亲):自从开了物理课,我女儿就像霜打的茄子——蔫了。都说初二是学习成绩的分水岭,不擅长数理思维的女生多半要落到男生的后头,没想到真的应验到我女儿头上。我是学美术出身,对物理不在行,只好给女儿报一对一的补习班,可是效果始终不明显。现在,女儿对物理几乎是放弃了,考试只能得个四五十分。关键是,她整天沉浸在失败情绪里,说自己是“垃圾”“废物”,其他功课也有下滑的趋势。我怎么做才能让她勇敢面对挫折,重新振奋起来呢?

主持人:两位家长说的情况很普遍,许多家庭的气氛都是跟着孩子的考试排名走的,孩子考得好就欢天喜地,考得不好则凝重压抑。也就是说,孩子在学习上遇到的挫折变成了全家的挫折。

罗继伟:其实,倒过来说也成立:全家的挫折感变成了孩子学习上真正的挫折。

主持人:您的意思是说,家长的高期待给孩子的正常学习添乱了?

罗继伟:家长望子成龙,无可厚非,但一定要注意控制自己的言行,以免给孩子造成干扰。

陈浩东:您快说说,都会造成哪些干扰?

罗继伟:第一,夸大竞争态势,给孩子造成虚拟的恐慌。成绩排名早就被教育部门明令禁止,为什么屡禁不止呢?因为老师指望用这种方式激励学生进步,同时用来考核老师的工作业绩,家长为了知道孩子的学习情况,也欢迎这种量化的形式。但事实上,成绩排名这种极具竞争意味的方式使孩子的学习生活充满了火药味,不利于孩子的身心发育。

第二,信奉锦标主义,只重考试结果,忽视学习过程,对孩子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拿不出解决办法。考试是对学生学习情况的检验手段,要想得高分重在平时努力,还要找到适合学生的学习方法。这方面,许多家长没有具体作为,而是把学习任务一股脑地抛给孩子,动辄责怪孩子不用功。试想,哪个孩子不想考好?考不好不是态度问题,而是方法问题,如果家长不提供实质性的帮助,孩子恐怕只能在困扰中艰难度日,甚至在厌学情绪中苦挨到毕业。

第三,过分关注他人的评价。孩子一般在两岁时就有了很好的自我意识,同时在内心建立起一个评价系统,小学高年级和初中生则非常关注自我,关注他人对其行为的评价,而考试成绩正是被大家广泛认同的量化评价方式,所以,孩子对考试成绩通常过于在意,加上家长的推波助澜,平时成绩好的学生也会产生考试焦虑,更何况落后生。这种心态也会对孩子的学习造成干扰。

曹羿蓉:您分析得非常在理,我要好好反思。

罗继伟:我有两点建议,供家长朋友们参考:第一,给孩子的心灵成长提供正面环境是挫折教育的关键。每个孩子都有专长,有不足,专长会带给他自信心和荣誉感,不足则会给他挫折感和焦虑感。所以,家长应该在孩子遇到挫折的时候更多地强调孩子的长处,给孩子良性刺激和成功体验,以维护孩子的自信心。第二,在面对人生挫折方面,家长可以做孩子的导师,为什么不现身说法,给孩子一些真实、具体的建议呢?当孩子把挫折看成成长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经历时,不就可以正确对待了吗?孩子的成长,其实都是在模仿父母,包括模仿父母不畏挫折、克服困难的态度。

刚柔相济树信心

方语涵(高一男生的母亲):对性格内向的孩子,当他遇到挫折时,家长是不是应该以安慰为主?

谭子旭(高三女生的父亲):我正想问这个问题。我女儿是“野蛮女友”型的,没少受打击,对她是不是应该多来点硬的?

罗继伟:无论对什么性格的孩子,都要刚柔相济。

“刚”的要点有二:其一,家长要舍得让孩子经历挫折,过度保护只会剥夺孩子学习、体验的机会,结果必然是遭遇更多挫折;其二,当孩子遇到挫折,家长要坚定地告诉孩子,任何失败都有补救的机会,不要灰心丧气。

“柔”的要点有三:其一,给孩子确立目标要切合实际,不要因为虚荣而制造无谓的挫折;其二,评价孩子时语气要婉转,但一定要实事求是,因为孩子还会从别人那里获得评价;其三,当孩子遭遇挫折时,家长的安慰、鼓励必不可少,因为未成年人的独立意识尚未发展完备,家长的爱、欣赏和支持是他们自信心的源泉。

上一篇:回忆的时节下一篇:楞次定律知识点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