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高中地理学习方法

2024-05-12

经典高中地理学习方法(精选8篇)

经典高中地理学习方法 第1篇

1.宇宙间的各种天体相互吸引、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我们可以通过分析宇宙中不同层次的天体系统,来了解和描述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2.地球存在生命物质的条件和条件有:

3.太阳辐射能维持地表的温度,是促进地球上的水、大气运动和生物活动的主要动力,为人类的生产生活提供能源。

4.太阳大气由里到外分为_光球_层、_色球层和日冕层。太阳活动周期约为_11_年,其重要标志是黑子和_耀斑__。

5.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表现在:

⑴世界许多地区降水量的年际变化和黑子变化周期 有一定的相关性(课本P11活动);

⑵造成无线电短波通讯衰减或中断;⑶扰动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象;

⑷两极地区产生极光;⑸地球上水旱灾害、地震等自然灾害的发生与太阳活动有关。

6.昼夜交替的周期或太阳高度的日变化周期为24小时,叫做太阳日。地球自转的真正周期是恒星日日。地球自转方向从北极看是逆时针,角速度除极点外各地相等_。线速度_赤道地区_最大,随纬度增大而减小。

7.地球公转方向是自西向东_、每年1月初,地球运动到近日点的位置,速度_最快。

8.自1884年开始实行分区计时办法,将全球划分为24个时区,中国跨5个时区。原则上以180经线作为地球上“今天”和“明天”的分界线,并把此界线叫日期变更线。

9.地球运动过程中,因为_黄赤交角_的存在,地球在公转轨道的不同位置,地表的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_之间作往返运动,称为_回归运动_。春分日和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

10.夏至这一天,全球昼夜长短的分布规律是,北半球各地昼长夜短,且纬度越高昼越长。北半球各地昼长达一年中的最大值,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出现极昼。南半球各地昼短夜长,且纬度越高夜越长。南半球各地夜长达一年中的最大值,南极圈及其以南地区出现极夜。全球由北往南昼越短夜越长,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规律是由北回归线往南北两侧递减。

11.以_莫霍界面_和_古登堡界面_为界,可以将地球内部划分为_地壳_、__地幔_和_地核_三个圈层。_地壳__和_上地幔的顶部_合称为岩石圈。地球的外部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等,这些圈层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形成人类赖以生存的_自然环境_.

12.从大气的受热过程看,近地面大气对太阳短波辐射吸收较少,而近地面大气对地面的长波辐射吸收的比较_多_,所以地面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

13.大气运动的能量来源于太阳辐射。太阳辐射能的纬度分布不均,造成高低纬度间的温度差异,这是引起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

14.三圈环流假设条件是地球表面是均匀的,引起大气运动的因素是太阳辐射和地转偏向力。全球共形成七个气压带,六个风带,由于太阳直射点随季节变化而南北移动,导致气压带和风带在一年内也作周期性的季节移动。就北半球来说,大致夏季北移,冬季南移。

15.全年受赤道低压控制下,形成热带雨林气候。全年受副热带高压控制,形成热带沙漠气候。交替受副热带高压和盛行西风控制,形成地中海气候。

16.7月,北半球的副热带高气压带被陆地上形成的低压所切断,尤以夏威夷高压最为强烈,使副热带高气压带仅保留在海洋上。

17.东亚地区因为位于亚欧大陆东部,濒临太平洋,所以季风气候比较明显。东亚冬季盛行

西北风,寒冷干燥(气候特征);夏季盛行东南风,高温多雨(气候特征)。

18.根据冷暖气团所占主次地位不同,可以将锋分为冷锋、暖锋 、准静止锋等类型。冷锋过境时,可能带来阴天、强风、降温、雨雪天气。冷锋过境后,受冷气团控制,气压升高,气温、湿度下降,天气转晴。

19.冷锋在我国冬春(时间)最为常见,暖锋在我国东北地区和长江中下游地区活动较为频繁。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初夏有持续一个月左右的阴雨天气,俗称梅雨,就是由准静止锋造成的。气旋是中心气压低、四周气压高的大气水平旋涡。台风是热带气旋强烈发展的一种特殊形式。台风灾害主要由狂风、暴雨和风暴潮造成。

20.海陆间水循环的主要环节包括蒸发、水汽输送、降水、地表径流、下渗、地下径流。水循环是地球上最活跃的能量交换和物质转移过程之一;水循环的地理意义有:使地球上的水体处于不断更新状态;维持了全球水的动态平衡;塑造地表形态。其中,通过海陆间循环运动,使_陆地上的水不断地得到补充___,_水资源得以再生_。

21.我国东北地区的河流,春季由于冰雪融水形成春汛,夏秋季节由于大气降水形成夏汛,西北地区的河流,主要补给为永久性冰川融水,河流径流量随气温而变化,在夏季形成汛期。

22.纽芬兰渔场由墨西哥湾暖流和拉布拉多寒流交汇形成;日本北海道渔场由北太平洋暖流和

千岛寒流交汇形成;秘鲁渔场成因为秘鲁寒流为上升流,扰动海水,营养物质上泛,形成渔场。洋流一方面有利于污染物的扩散__,加快净化速度;另一方面也使其他海域受到污染,使污染范围扩大。

23.广义的水资源是指水圈内的水量总体;狭义的水资源是指陆地上的淡水资源,人类利用的淡水主要包括河水、淡水湖和浅层地下水,储量只占全球水体总量的十万分之七。

24.衡量一个地区或国家水资源丰歉程度的指标是多年平均径流总量。水资源的数量会影响一个地区经济活动的规模大小;水资源的质量也会影响—个地区经济活动的效益。

25.水资源合理利用的开源措施有:合理开发和提取地下水;修建水库;开渠引水;海水淡化;人工增雨;植树造林涵养水源。节流措施有:控制人口增长;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民节水意识;改进农业灌溉技术;提高工业用水的重复利用率.

26.形态上来看,背斜一般是岩层上拱;向斜一般是岩层下凹。从岩层的新老关系看,背斜中心部分岩层较老,两翼岩层较新;向斜中心部分岩层较新,两翼岩层较老。在地貌上,背斜成谷的具体原因是背斜顶部受张力,易被侵蚀成谷地;向斜成山的具体原因是向斜槽部受挤压,岩性坚硬不易被侵蚀。

27.在断层中,如果断层的位移以垂直方向为主,则相对下降的岩体形成谷地或低地,如汾河谷地、渭河平原等,相对上升的岩体发育成山岭或高地,,如我国的华山、庐山、泰山.等。

28.河谷是典型的侵蚀地貌;冲积平原是典型的堆积地貌,风力的堆积地貌有新月形沙丘;冰川的侵蚀地貌有冰斗和角峰。黄土高原是由风力堆积_作用形成;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由

流水侵蚀作用形成。

29.岩浆是沿着地壳的线状裂隙流出,往往形成宽广的高原;如哥伦比亚高原;如果岩浆是沿着地壳的中央喷出口或管道喷出,往往会形成火山,如我国阳山、日本的富士_山。

30.岩浆经过上升冷凝形成岩浆岩;岩石经过外力作用作用形成沉积岩;已经生成的岩石经过变质__作用形成变质岩;岩石经过重熔再生作用形成新的岩浆。

31.河湾出现在河流发育的成熟期期,在河湾处,凸岸堆 积(选填“侵蚀”或“堆积”),凹岸

侵蚀(选填“侵蚀”或“堆积”),修筑港口应选在河湾的凹岸(选填“凸岸”或“凹岸”)。

32.自然地理环境由大气、地形、水、生物、土壤等地理要素组成,这些要素通过水循环、大气循环、岩石圈物质循环等过程,进行着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形成了一个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的整体。

33.垂直地域分异与山地所在纬度、高度密切相关,即山地所在纬度越低,海拔越高,垂直带数目越多,垂直带谱越完整。

34.气候变化主要表现为不同时间尺度的冷暖或干湿变化。近百年来全球气候变化的显著特点是波动上升,其带来的后果有(一)海平面上升,这是因极地冰川融化和海水热膨胀引起的海水上涨现象。(二)位于低纬度的国家,全球变暖会导致农作物产量减产,而位于高纬度的国家,农作物产量有可能增产。(三)洪涝和干旱灾害增多,加剧水资源的不稳定性和供需矛盾。

35.山岳地区相对高度高,地形复杂。一般情况下,山岳地区的交通运输线主要以公路为主,然后才是铁路;山岳地区的交通运输线路,主要分布在山间盆地和河谷地带,在其他地区密度比较低;在山岳地区修建公路和铁路往往需要迂回前进。

36.高原地区聚落分布在深切河谷两岸狭窄的河漫滩平原上,形成明显带状;山区的聚落分布在冲积扇、洪积扇和河漫滩平原上,形成明显的条带状状。

37.一个地区人口的自然增长,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共同决定的。世界人口数量变化的总趋势是上升。.一个地区人口数量的变化,包括自然增长和机械增长。

38.以欧洲和北美洲为代表的发达地区,人口增长模式已进入现代型型;世界上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死亡率已经降至与发达国相当的水平,但是出生率仍然较高,所以人口增长模式没有完成由传统型向现代型的转变。因为发展中国家人口占世界人口的80%以上,所以总体来看,世界人口增长模式仍处于传统型向现代型的过渡阶段。

39.人口迁移就是一段时间内人的居住地在国际或本国范围内发生改变,按照是否跨越国界分为国际人口迁移和国内人口迁移。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包括自然环境因素、社会经济因素、政治、文化因素:政策、政治变革、战争和宗教等等,其中社会经济因素对人口迁移是主要的、经常起作用的因素。

40.在某种特定的时空条件下,任何一种因素都可能称为促使人口迁移的主导因素。例如,50年代,各种技术人员迁往西部、内地和边疆支援建设的主要影响因素是政策因素;“安史之乱”后北方人口纷纷南迁的主要影响因素是战争因素。

41.环境承载力是指环境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人口数量是衡量环境承载力的重要指标。是为估算一个地区、一个国家,乃至整个地球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提出了人口合理容量的概念。

42.环境人口容量的大小受许多因素的制约,有资源、科技以及消费水平。其中资源是制约环境人口容量的主要因素。人口合理容量是指一个国家和地区最__适宜__的人口数量。

43.不同类型的土地利用在城市里的集中,就形成了不同的功能区。住宅区是城市中最为广泛的一种土地利用方式,在有的城市,它还分化为高级住宅区和低级住宅区。商业区多位于市中心、交通干线的两侧或街角路口,主要为点状或条状分布。在有些大城市和特大城市的市中心,还会形成一个特殊的商业区—中心商务区。由于工业生产过程中有大量的运输需求,这就决定了工业企业需要寻求靠近公路、铁路、等交通比较便捷的地带来布置其厂房、仓库等设施;为了降低成本、减少对城区的污染,市区的工厂企业纷纷向外搬迁。

44.在城市中,不同功能区的分布和组合构成了城市内部的空间结构,也叫做城市地域结构,比较有代表性的城市空间结构有:同心圆模式、扇形模式和多核心模式。

45.影响城市地租高低的因素主要有离市中心的远近和交通的.通达度两个方面,除了经济因素以外城市空间结构还受到历史、社会等因素的影响。

46.通常以城市人口数量来划分城市的等级。一个城市的服务范围除了包括城市本身,还包括了城市附近的小城镇和广大农村地区。

47.小城市提供的服务种类少、级别低,服务范围小;大城市则相反;不同等级的城市数目和相互距离是不同的:等级较高的城市数目少,等级较低的城市数目多;等级较高的城市相距远,等级较低的城市相距近。

48.位于矿区的城市,能够获得支撑城市进一步发展的资源条件;位于交通枢纽上的城市,能够通过便利的交通为更远的居民提供服务,使其服务范围更大,这些城市有条件发展成为级别较高的城市。

49.城市化是指农业人口转为非农业人口,农村地区转为城市地区的过程。

50.从世界各国城市化进程来看,城市化水平随时间的变化可表示为一条稍被拉平的S形曲线。中国处于城市化的中期阶段,城市化水平较低,但城市化推进很快,已经出现了就业困难、交通拥挤、住房紧张、环境恶化等城市化问题。发达国家大都进入了城市化的后期阶段,其特点是城市化水平高,城市人口比重增长缓慢甚至停滞;一些大城市出现了逆城市化现象。

51.农业的区位有两层含义:一是指农业生产所选定的地理位置;二是指农业与地理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各因素的相互联系。这些因素就是农业的区位因素。农业的区位选择实质就是决策者对农业土地合理利用的选择。

52.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有:自然环境因素有气候、地形、土壤、水源等;社会环境因素有市场、劳动力、科技、交通运输、政策等。

53.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不是一成不变的。相比之下,自然因素比较稳定,而社会经济因素发展变化较快。改革开发以来,亚热带沿海的一些耕地经历了从“水稻田—甘蔗地—鱼塘—花卉棚”的农业景观变迁,其主要是受到市场、政策因素的影响。

54.描述农业地域类型的特点可以从生产规模、商品率、机械化程度、专业化程度等方面描述。

55.亚洲水稻种植业的发展的自然条件有季风气候雨热同期、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社会经济条件有劳动力丰富、种植历史悠久经验丰富、人们喜食稻米。其特点是小农经营、单产高但商品率低、机械化和科技水平低、水利工程量大。

56.商品谷物农业是一种面向市场的农业地域类型,农作物以小麦和玉米为主。主要分布在美国、加拿大、阿根廷、澳大利亚、俄罗斯、乌克兰等国,这些国家的商品谷物农场一般是家庭经营的。

我国的西北和东北也有这类农业,我国的商品谷物农场一般是国家经营的。

57.商品谷物农业的区位条件有自然条件优越、交通运输便利、市场广阔、地广人稀、机械化水平高、农业科技先进等。特点有生产规模大、商品率高、机械化和科技水平高、区域化和专业化生产等。

大牧场放牧业和商品谷物农业相比,自然条件最显著的差异是降水丰富 。

58.乳畜业是随着城市发展而形成的面向城市发展而形成的商品化、集约化化畜牧业地域类型,其生产对象主要是奶牛,产品是牛奶及其制品。西欧乳畜业发达的自然条件有温凉湿润的气候适合多汁牧草的生长、广阔的平原;社会经济条件有经济发达,城市化水平高、喜食乳畜产品。

59.不同工业区位选择时需要考虑的主导因素各不相同。原料导向型工业如制糖工业、水产品加工工业等,应接近原料产地;市场导向型工业如啤酒、家具制造业等,应接近市场;动力导向型工业如电解铝工业等,应接近火电厂或水电站;劳动力导向型工业如服装工业、电子装配工业等,应接近具有大量廉价劳动力的地方;技术导向型工业如飞机、集成电路、精密仪器等工业,应接近高等教育和科技发达地区。

60.影响工业的区位因素:劳动力、市场、运输、动力、政策、科技、原料、土地和水源等。

61.近年来随着交通和科技的发展,原料和动力对工业区位选择的影响程度降低。以钢铁工业区位选择为例,其区位选择经历了三次变化:从以煤炭资源为主导区位因素——以铁矿资源为主导因素——在沿海钢铁消费区布局。

62.具有工业联系的一些工厂往往近距离聚集起来,形成工业集聚现象,它可以加强企业间的信息交流和协助,降低中间产品的运费和能耗,进而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和利润,取得规模效益。它还可以共同利用基础设施,节约生产成本。

63.工业集聚而形成的地域,称为工业地域。一些工业地区,例如钢铁工业区、石油化学工业区、汽车工业企业等,其内部的工业联系比较复杂,形成的工业地域面积大、协作企业多、生产规模大,往往形成重要的工业城市,如鞍山钢铁城、大庆石油城、十堰汽车城等。

64.传统工业区,例如德国鲁尔区、英国中部工业区、美国东北部工业区、我国辽中南工业区等,一般都是在丰富的煤、铁基础上,以煤炭、钢铁、机械、化工、纺织等传统工业为主,以大型工业企业为核心,逐渐发展起来的工业地域。传统工业区目前普遍面临着原料和能源消耗大、运输量大、污染严重等问题。

65.德国鲁尔区优越的工业区位条件是煤炭资源丰富、水源充足、水陆交通便利、离铁矿区近、市场广阔,衰落的原因是生产结构单一、煤炭能源地位的下降、世界性钢铁过剩、新技术革命的冲击、重化工业集聚带来的环境污染、用地紧张、交通拥挤等问题,综合整治措施是调整工业结构、调整工业布局、发展第三产业、优化环境。

66.意大利新兴工业区其采用工业小区为独特的发展模式,特点是以以中小企业为主、以轻工业为主、生成高度专业化,生成过程分散、形成了生产-销售-服务网络。美国硅谷的区位条件是地理位置优越,环境优美、气候宜人、交通便捷、全世界的人才高地、市场稳定、创新环境和创新文化。世界范围内,重要的新兴工业区有日本的九州岛、德国的慕尼黑、印度的班加罗尔等。

67.生产活动中主要的地域联系方式有商业贸易、邮电通信和交通运输。在五种交通运输方式中:运量较大的是水运、铁路和管道运输。运输速度最快的是航空运输;灵活性最强的是公路运输。交通运输网中的线和点的布局都要受到经济、社会、技术和自然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

68.交通条件对聚落空间形态的影响表现在聚落空间形态往往沿交通干线扩展,形成聚落的主要发展轴。例如,株洲就是沿铁路发展起来的,是个典型的“火车拉来的城市”。交通线的衰落也会影响聚落空间形态的演变,例如,我国清末京杭运河的淤塞,加上海上运输的发展和京沪铁路的建成,沿运河城市发展缓慢,城市空间形态基本保持不变。

69.平原地区,交通方便,商业网点沿交通线分布,密度大;山区地势起伏,交通运输线路稀少,运输方式单一,商业网点密度小。交通运输不仅影响商业网点的分布密度,还会影响商业网点的位置。

很多商业网点以交通最优的原则,布局在市区环路边缘或市区边缘的高速公路沿线。

70.人类社会在采集渔猎时代,人类与环境保持着一种原始的平衡关系,人类对环境既崇拜又依赖;进入农业文明,与环境的对抗性性明显增强;工业革命以来,人类试图成为自然的住在,但是资源短缺和环境恶化问题逐渐从局部扩展到全球,人地矛盾迅速激化。人类在解决环境问题的过程中形成了协调人地关系应该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71.当人类向环境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资源本身及其替代品的再生速度时,便会产生资源短缺、生态破坏等问题,当人类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就会形成环境污染。环境问题的产生与片面追求经济增长的发展模式密切相关。所以环境问题本质是发展问题。

72.可持续发展有着丰富的内涵,概括起来有三个方面:生态持续发展、经济持续发展和社会持续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遵循三个基本原则:公平性原则、持续性原则和共同性原则。

73.循环经济是新世纪国际社会推进可持续发展的新的实践模式,也是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途径,在工业经济结构调整中,实现循环经济的基本途径是清洁生产。在农业经济结构调整中,我国大力推行生态农业,以实现循环经济。

74.区域是指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它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按干湿程度,我国可以划分为湿润地区、半湿润地区、半干旱地区、干旱地区。有的区域界线是明确的如行政区,有的区域界线是过渡的,如干湿地区。

75.区域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产生很大影响,例如长江三角洲与松嫩平原农业生长期的差异。主要是因为两者地理环境存在显著差异。

76.随着区域,社会,经济,技术的发展,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是不断变化的。长江中下游稠密的水系,在开发的初期是人们交通的阻隔,随经济的发展,其为区域联系提供了天然水道。

77.地理信息技术,主要包括遥感,全球定位系统和地理信息系统。3S是指RS,GPS,GIS,根据卫星云图判断台风将要影响的地区是综合利用了RS和GIS技术。

78.荒漠化是指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及一些半湿润地区的土地退化现象。它是气候变异等自然因素与人类过度的经济活动相互作用的产物。主要表现为耕地退化、草地退化、林地退化,引起的土地沙漠化,石质荒漠化和次生盐渍化。

79.我国西北地区干旱自然特征包含荒漠化的潜在威胁。引起西北地区荒漠化的人为因素一方面是人口激增对生态环境的压力,另一方面是水资源和土地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包括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开垦)。

80西北地区防治荒漠化的主要对策与措施有合理利用水资源,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体系,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控制人口增长。

81.森林既是重要的自然资源,又是不可替代的环境资源。三北防护林的主要作用是防风固沙,长江上游林区的主要作用是保持水土,城市的行道树的作用是吸烟除尘,消除噪音,美化环境。

82.在自然界,森林在调节气候、稳定大气成分、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繁衍物种和维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此外,森林还具有净化空气、美化环境、吸烟除尘、防风固沙等方面的环保功效。东南亚地区、非洲刚果河流域和南美亚马孙河流域是世界雨林的集中分布区。雨林的作用突出表现在地球之肺:通过光合作用,深刻地影响着地球上大气中的碳氧平衡;地球的储水库:促进全球水循环、调节全球水平衡的作用;世界生物基因宝库。雨林生态系统的养分主要集中在地上植被体内,而这又正是最易遭受人类破坏的部分。这反映了雨林生态系统的脆弱性。

83.引发破坏雨林的开发活动的主要背景是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增长和贫困导致发展需求,以及发达国家的无度需求和跨国投资手段。面对雨林破坏的严峻形势,应该把保护雨林放在第一位。

84.人类使用的能源可分为可再生能源,包括水能、风能、生物能、潮汐能、太阳能等;非可再生能源,如煤炭,石油,天然气。

85.山西省煤炭资源开发的有利条件有煤炭资源丰富,开采条件好、市场广阔、位置适中、交通比较便利。我国能源供求面临的挑战:①人均资源量少;②人均能源消耗量低;③单位产值能耗高;④以煤炭为主能源消费结构;⑤能源安全受到威胁。

86.山西省能源基地建设的措施主要有扩大煤炭开采量、提高晋煤外运能力、加强煤炭的加工转换(一是建设坑口电站,变输煤为输电;二是发展炼焦业)。变输煤为输电对山西省有利的一面是增加经济效益和缓解运输压力,不利的一面是加剧大气污染和消耗大量水资源。

87.长江流域水能丰富的流域条件有:①流域面积广②支流众多③流经我国地势的三大阶梯,落差大。

水能资源丰富的条件:河流流量大、河流落差大

88.欧洲西部内河航运发达的原因是:

⑴自然原因:地形以平原为主;气候冬暖夏凉,年降水量丰富,季节分配均匀。因此河流流量丰富、季节变化小,河流流速小,有利于通航。

⑵社会经济原因:经济发达,人口密集,城市众多,人流与物流量大.

89.田纳西河以梯级开发作为流域开发的核心,在防洪、航运、发电、提高水质、旅游、土地利用等方面实现统一开发和管理。

90.一般而言,城市化与工业化是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两者的关系是相互促进。

91.珠江三角洲工业化城市化水平迅速提高。有利国际背景是发达国际和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有利的国内条件有国家的对外开放政策,良好的区位,地价低廉,沿海分布,毗邻港澳。

92.珠江三角洲工业化第一个阶段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导产业,发展该产业的优势是丰富的劳动力资源。第二阶段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产业,其原因有,国内⑴对外开放范围扩大⑵珠三角政策优势不明显,⑶工资水平升高,国外世界经济全球化、信息化蓬勃发展和发达国际与地区新一轮的产业结构调整。

93.我国东北地区发展农业有利的气候条件主要是冬季寒冷夏季温暖,降水集中在夏季,地形条件是平原面积广阔,集中连片分布,有利的土壤条件肥沃的黑土和黑钙土分布广泛;有利的社会经济条件有良好的工业基础和交通发达。

94.东北地区农业发展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平原地区发展耕作业,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区发展林业和特产,西部高原发展畜牧业。作为我国最大的商品粮基地,其突出的特点有机械化和专业化。

95.20世纪以来,东北地区农业发展出现的主要环境问题有环境污染和农业生态退化,如水土流失和黑土退化严重、土地沙化盐碱化、草场退化。其主要原因有人口激增和高强度的农林开发。要实现农业的持续发展,各区域发展的重点不同,以平原区农业为例,发展适应加工需要的优质、专用品种,提高产品质量和竞争力;加快发展商品粮豆等的生产,促进粮食转化,延长产业链条;向规模化、专业化和生态化方向发展,建设绿色食品基地。(增强抗衡国外农产品进入国内市场的能力。)西部草原区: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和畜牧业,强化人工草地建设,发展集约化草食性畜牧业。山区农业:森林资源保育,发展特色农业和特色产品,实现由原料型生产向原料及产品加工并举的转变。

96.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原因是个区域自然资源的需求与该区域所赋存的自然资源不匹配。我国的资源跨区域调配工程有南水北调、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北煤南运等

97.我国西气东输以新疆天然气为基础,以长三角、珠三角作为天然气目标市场。实施西气东输的原因有⑴东部沿海地区与中西部地区的能源生产和消费存在显著差异。⑵调整能源结构。⑶我国油气开发的战略重点在西部。

98.西气东输对经济的推动作用有:

A.西气东输对西部地区的影响有1将资源优势转变成经济优势2推动中西部地区天然气勘探开发3推动管道等基础设施建设4增加就业机会5强力拉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B.对东部地区的影响有1缓解东部地区能源紧缺的状况,优化东部地区能源的消费结构2推动相关产业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东部地区的经济发展

C.对资源利用效率和促进东西部的协调发展1加强区际联系2充分发挥各区域的优势条件。

D.对环境的有利影响有1有利于改善东部地区的大气环境质量2缓解沿线地区因植被破坏而带来的环境压力。

99.产业专业是指企业将产品生产的部分或全部由原生产地转移到其他地区。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有劳动力,内部交易成本,市场。此外还有国际经济形势的变化,国家政策的调整,原生产用地紧张,地价昂贵,环境污染严重等。

100.产业转移对区域的影响:促进区域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区域产业分工与合作,改变区域地理环境,改变劳动力就业的空间分布。

经典高中地理学习方法 第2篇

怎样才能学好高中地理?10个经典答题模型

经常有高中生问我地理怎么学,特别是高一的自然地理让他们很苦恼。笔者当年是文科,对地理学习有点>心得体会。其实,在地理学习时是有一些答题模型的,今天我给大家列举一些地理学习的经典答题模型,主要为自然地理方面。

一、问:影响太阳辐射的主要因素?

答:影响太阳辐射的主要因素有:

1、纬度:决定了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

2、海拔高度:海拔高,空气会稀薄,同时太阳的辐射会加强。如青藏高原地区;

3、天气状况:晴天多,阳光丰富。如中国西北内陆地区。

二、问:七大洲地形最主要特点是什么?

答:

1、亚洲:地形复杂多样化,高原山地面积广大;

2、欧洲:地势低平,以平原为主,南北高中部低,同时冰川地形广布;

3、南美洲:西部为南北跨度很大安第斯山脉,东部为高原平原相间排列;

4、非洲:地形起伏不大,以高原为主,地势西北地东南高;

5、北美洲:地势东高西低,中部平原广布;

6、大洋洲:地势低平,东部多山地,中部多平原,西部多高地;

7、南极洲:平均海拔最高的洲,常年冰川覆盖。

三、问:我们西南地区地质灾害严重的原因是什么?

答:自然原因:

1、地壳板块交界处,岩石破碎严重;

2、每年暴雨集中,干湿季分明;

3、山区面积广大,岩石破碎程度高,岩石风化严重。人为原因:经济发展较落后,人们对植被破坏很严重。

怎样才能学好高中地理?10个经典答题模型

四、问:我国华北平原地区缺水原因是什么?

答:自然原因:

1、处于温带季风气候区,全年降水量少,同时河流数量少;

2、植被稀疏,春季蒸发旺盛。人为原因:

1、人口稠密、工业发达,需水量大;

2、人为污染严重;

3、我们重要产粮区,需水量大。

五、问:为什么世界上盐度最高的是红海?

答:

1、地处副热带海区,降水量少,同时蒸发旺盛;

2、周围多为沙漠地带,河流注入量少;

3、近些年人们大量截取汇入红海的河水,导致红海面积大范围缩小,盐度急剧上升。

六、问:影响水库坝址建设的因素有哪些?

答:自然因素:

1、多选择在河流流经的峡谷处或盆地、洼地的出口;

2、选择地质条件较好的地区,避开喀斯特地貌区;

3、选择河流流量丰富的地区。人文因素:考虑是否要移民。

七、问:我国的塔克拉玛干沙漠形成的注意原因是什么?

答:

1、深居我国西北内陆,远离海洋,降水稀少,蒸发旺盛;

2、植被稀少,河流短小。

怎样才能学好高中地理?10个经典答题模型

八、问:我国水土流失地区有哪些以及原因是什么?

答:典型地区:黄土高原和南方低山丘陵地区。原因:

1、季风气候区降水集中且多为暴雨;

2、地表植被稀疏,土质疏松;

3、人为植被破坏严重,加上不合理的耕种制度和开矿等。

九、问:智利沙漠南北狭长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答:

1、安第斯山直逼西海岸,使热带沙漠气候难以向东扩展;

2、受秘鲁寒流影响,使热带沙漠气候向北延伸。

十、问:亚马逊河流量大的原因是什么?

答:

1、地处赤道附近,受赤道低压影响,多上升气流,降水丰沛;

2、平原地形及三面高、向东敞开的地形地势,利于大西洋水汽进入;

3、水汽进入内陆后,受高原、山地的抬升,多地形雨。

高中地理自主学习探析 第3篇

关键词:高中地理,新课改,自主学习

一、自主学习的内涵

(一) 主动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中的一个重要心理成分, 只有学生有了科学的良好的学习动机, 才能把外在的要求变作自己内在的学习的需要。有兴趣的学习事半功倍, 相反, 如果学生对学习不感兴趣, 情况就大相径庭了。让学习成为学生的一种精神需要, 而不是一种外在的压力, 改变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学习体验, 使学生从“受逼”学习的状态中解脱出来, 让学生变得爱读书、爱学习, 应成为课程改革的头等大事和教学改革的重要任务。例如:在教学“我国复杂多样的气候”时, 我就让学生了解以上这个事件:家住泉州的小明兄弟两人放寒假后, 哥哥想去长春, 弟弟想去三亚, 妈妈给哥哥准备了毛衣, 毛裤, 羽绒服等许多衣服, 给弟弟只准备了一些短衣短裤。弟弟就有点生气, 认为妈妈偏爱哥哥!针对这个情景提问:有谁去过这两个地方或者附近的城市, 在那里你穿的是什么衣服?为什么?妈妈真的偏爱哥哥吗?学生对这个情景及提问就感觉很有兴趣了, 因为贴近他们的生活, 把学习我们北方和南方的气候类型和特征的知识, 巧妙地融于学生倍感亲切的生活情景中, 使地理内容生活化生动化。

另一方面表现为学习责任。学习责任表现为学习者对学习目标和意义的认识以及由此产生的对学习的积极态度和敬业精神。树立高度的学习责任心是自主学习的前提。

(二) 独立性

独立性是自主学习的灵魂。如果说主动性表现为我要学, 那么独立性则表现为我能学。独立性是学生学习的一种重要品质。如学习“环境污染与治理”, 我对学生们说让他们利用自己的特长, 爱好来表现个人对环境问题, 环境污染的理解和建议, 学生的答案五花八门, 有的擅长绘画的同学用漫画的形式来表达, 喜欢摄影的同学用视频和图像来表达, 喜欢电脑的用电子画册, 演示文稿来表达。这些图文并荗, 充满学生的技能和智慧的作品让人眼前一亮, 你不得不佩服孩子们的创造性, 这种自主的个性的表达方式, 让学生各尽所长, 各有所获。

(三) 自控性

自主学习要求学生对为什么学习、能否学习、学习什么、如何学习等问题有自觉的意识和反应, 它突出表现在学生对学习的自我计划、自我调整、自我指导、自我强化上, 即在学习活动之前, 学生能够自己确定学习目标、制定学习计划、选择学习方法、做好学习准备;在学习活动之中, 能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学习状态、学习行为进行自我观察、自我审视、自我调节;在学习活动之后, 能够对自己的学习结果进行自我检查、自我总结、自我评价和自我补救。培养学生对学习的自我意识和自我监控能力, 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因素。

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义

(一) 促进学生自觉调控学习活动, 顺利完成学习目标

传统的地理教学, 只强调教师的教, 在很大的程度上抑制了学生能力的发展。当我们走进地理课堂, 从开头的导语、结尾的作业布置都是教师预先设计好的。一堂课的重点、难点以及如何突破重点难点都是教师准备好的, 这样的地理课, 学生几乎不需要自主的想什么、做什么、说什么, 其本质是教师中心论、教案中心论。这种课堂形态的结果是扼杀了学生的个性, 制约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 学生学习上依赖性很大, 不能很好地掌握学习方法或运用自身的能力去主动学习。这也导致了他们创新思想不强, 再学习的能力缺乏。要从根本上改变目前地理课堂教学的面貌, 就要改变“教师讲, 学生听”的教学模式, 注重学生自主学习的地理课堂教学。

(二) 有利于学困生的转化

在课堂教学中, 学困生由于基础知识不扎实, 学习方法较死, 其思维的敏捷程度和语言的表达常滞后于其他学生, 加上自信心的缺乏, 严重的自卑心理。因此, 在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中, 他们成为被教师忽视的一族, 谈不上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针对学困生我的做法就是自主学习加上合作学习, 帮他建立一个合作小组, 在小组中, 成员间可以相互交流, 彼此意见不合进可以争论, 互相学习, 学困生也是有些闪光点的, 只是我们不常发现, 而学优生也是有缺点的, 这样子的小组建立起来, 有利于帮助学困生找到不足, 找到努力的方向, 也有利于学优生找到不足。使学生有机会形成良好的人际技能。

(三) 有利于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

在新世纪的学习化社会中, 具备终身学习能力和自主发展能力的人才能适应社会、创造未来。因此, 学校教育不仅要让学生“学会”, 而且要让学生“会学”, 教师要结合课堂教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使学生学会学习, 学会发展, 促进学生终身可持续发展。

三、结论

主动性是自主学习的基本品质, 它表现为我要学, 是基于学生对学习的一种内在需要。学生学习的内在需要, 一方面表现为学习兴趣。学习兴趣是指一种带有强烈感情色彩的渴望获得知识的个性心理特征, 是对个人学习活动的一种积极认识倾向和情绪状态。让学生自主地学习不仅是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创造型人才的需要, 也是提高学科教学质量、全面完成教学任务的必由之路。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学生具备会学的能力, 才有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参考文献

[1]周正怀.桑代克和斯金纳在学习理论上的分歧[J].湖南第一师范学报, 2005, (03) .

[2]赖伟强.新课标下的中学地理自主学习研究[J].大众科技, 2005, (03) .

[3]王素琴.在地理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尝试[J].教育理论与实践, 2006, (12) .

[4]马宝敬.浅谈地理教学中的自主探究学习[J].科教文汇 (下半月) , 2006, (04) .

[5]王琴.杜威的反省思维思想及其启示[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 , 2006, (04) .

谈高中地理学习方法 第4篇

关键词:地理 学习方法

地理是人类最古老的学科之一。开天辟地之初,大自然就在不知倦怠地塑造着地球的沧海桑田。上至宇宙空间,下到地球内部,还有我们生活的人类社会,这些都是地理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也都属于地理学的研究范畴。地理学还具有极强的实用性,我们可以在生活中观察到许多有趣的地理现象学到许多有用的地理知识。不仅如此,地理学对于解决当今世界所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等问题起着重要作用。那么如何更好的学习地理呢?

一、培养兴趣,轻松学习

地理学科的实用性很强,它引导我们把身边的世界看得更清楚。只要我们留心观察身边事物,就会发现生活中处处有地理,生活离不开地理;只要我们联系实际学习就会感觉到地理非常实用且趣味横生;只要我们热爱生活,关注生活,关心发展,就能培养起对地理的兴趣,喜欢地理,学习地理就会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获取,就一定能够轻松地学好地理。

二、学会阅读理解地理教科书

地理学习的支柱是教材的阅读理解,地理不同另两个文科之处在于,对教材知识点必须理解记忆而不要死记硬背。

第一、抓“概念”重“消化”。在学习地理时,要重视概念的学习,要对所有的地理概念一一消化、理解、吸收。只有概念清楚了,判定、推理问题才能正确无误。要把那些特殊轻易混淆的概念罗列出来,一一对比其差异。

第二、抓“原理”重“理解”。从基础知识抓起,扎扎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地过“地理原理”关。把握了原理、法则和规律,分析事物就有了说服力,就能做到举一反三。

第三、总结和归纳,把握地理学习的规律①先将书读厚:在书上作读书笔记,加上自己的理解或找出自己的疑点②再将书读薄:将知识整理归纳形成主干,构建自己的“思维导图”。用图示的方法来表达头脑中的概念、思想和理论等,把隐性的知识显性化、可视化,便于思考、交流与表达。

三、学会阅读和使用地图

地理学习的灵魂是地图的阅读和使用,地图是学习地理必不可少的工具,“没有地图就没有地理学”,能否运用好地图是学习地理的关键。

第一、“图文结合易学好记”,学习时要做到看书与看图相结合,将地理知识逐一在图上查找落实,熟记;平时要多看地图(还可以填图、绘图),“图不离手”,把地图印在脑子里,并能在图上再现知识。这样,当解答地理问题时,头脑中就能浮现出一幅形象、清晰的地图,可以从中正确而有效地提取需要的信息,从容作答,即形成“脑图”。

第二、抓“读图”明“空间”,地图具有形象、直观的作用,可以培养观察力、想象力,发展思维能力和记忆能力,可以进一步明了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空间联系、空间组合。

第三、地图学习要學会分类、读图、变图、用图。学会分类,包括日照图、统计图表、地形剖面图、原理示意图等。学会读图,读图要留意先后顺序,①先读图的主题;②看清图例、比例尺和方向;③留意细节,观察要仔细全面;④联系实际。学会变图,如图图转换(剖面图转换为平面图),图文转换等。学会用图,如用图归纳总结地理规律或特点,用图记忆等,达到“脑”中有“图”,“心”中有“理”。

四、构建知识体系,完善知识联系

学习中应注意知识点间的前后联系,避免知识点的生疏,并构建知识点间的关系。

第一、纵向联系法:是指沿一定思路使知识向纵向延伸发展,从而掌握部分知识联系。如按地理知识体系的先后顺序来联系;按时间发展演化有从旧到新或从古到今的知识联系等。

第二、横向联系法:是指地理知识间的对比、相关、影响、制约等关系。地理事物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如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就存在着这种横向联系,一个要素的变化引起其他要素相应变化,从而使它们紧密联系起来,组成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五、收集信息理论联系实际

现代社会是个信息社会,生活中处处蕴含着信息,如电视新闻、报刊杂志、媒体网络等,我们要善于收集和处理这些信息,不断补充丰富地理知识。地理知识内容丰富,实践性强,应用性广,学习时要密切联系四周的事物和现象、当地和国家的经济发展、国内外的时事热点等,让学习更贴近生活实际,更为鲜活有趣。将书本、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和能力在野外观察和社会活动中得到应用,培养观察分析、活学活用、理论联系实际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

六、文理交融,学法兼用

在高中的各门课程中,高中地理与其它学科相比,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文理交融。它既有理科的严密性与逻辑性,又具有文科的形象生动与灵活。因此,学习高中地理就要针对不同的内容,分别采用理科或文科的学习方法。

高中地理中的自然地理部分,包括宇宙、大气、海洋、陆地等,主要属于理科内容。特别是其中的地球运动及时间计算、太阳高度角、各种日照图以及气候、洋流、各种等值线图等内容,具有鲜明的理科特点,需要较多的逻辑思维。学习时,应该采用偏重理科的学习方法,强调理解重于记忆,以会用为目的,侧重于对地理原理、地理规律的理解运用。

高中地理中的人文地理和区域地理,主要属于文科内容,适合采用偏重文科的学习方法,在理解的基础上加强记忆非常重要。学习时要多看书,熟悉和掌握知识要点;会看书,把握教材的脉络和主要思想、观点;还要多思多想,善于总结,形成自己的看法。学习人文地理侧重于观点、方法的运用,结合实际进行评价与反思。

总之,要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跟上时代的步伐,在学习中要取得成功,不能仅仅靠能力和勤奋,而且也要靠有效的学习方法,发挥自己的主体作用,培养主动学习的技能与习惯。

高中地理区域地理复习方法 第5篇

二、人文地理特征。复习的思路与内容依次是:农业特点、工业特点、人口与城市特点。

对区域地理的复习,方法看似简单,但复习时掌握复习方法,理清复习思路显得尤为重要。

高中地理区域地理复习方法:加强区域地理与系统地理的联系

高中地理学习方法 第6篇

2.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去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细心观察就会发现,人们的许多生活习惯与地理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如:南米北面、南船北马、南经北政、南甜北咸等。在我们日常生活中,还有许多谚语、成语、诗歌等与地理有着密切的关系。 如九九歌: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开八九雁来; 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如成语:滴水穿石——流水的侵蚀作用。沧海桑田——地壳是不断处于运动和变化之中 学习地理要充分利用生活中的各种媒体,如电视、广播、网络、书报等。它们能开阔了我们的眼界,丰富了我们的知识。如中央和各地方电视台播放的一些知识性、趣味性栏目,如《开心辞典》、《幸运52》、《探索与发现》、《人与自然》、《环球》、《天气预报》、等,都给我们带来了丰富的地理知识。

3.活动与探究 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做一些小实验,尝试一些小制作、,也可以探究一些自己感兴趣的地理问题。比如:在乒乓球上绘制经纬网;体验生活中辩认方向的方法:树冠、年轮、房屋朝向(农村的房屋一般座北朝南)。同学们还可以利用业余时间,将自己感兴趣的地理知识和国内外地理大事以及学习地理的心得和体会等编辑起来,出一期以地理为主题的小报。办完后同学们之间可以相互交流、相互学习。

高中地理学习方法 第7篇

地理环境空间广大,地理事物多种多样,地理关系错综复杂.学习地理尤其要注意学习方法,只有掌握好学习方法,才能化难为易,学得扎实而灵活.学习时注意方法是“桥和船”,只要有良好的、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则可做到事半功倍.

一、学会使用课本 教科书既是掌握知识、技能的工具,又是培养自学能力的依据.目录提示着全书的要领和前后的联系,要经常翻阅,以便对全书内容心中有数.精读课文、常看深思,抓住要点,记下问题,要特别重视插图和表格,领会图表所说明的问题.

二、学会使用地图 地图是地理信息的载体,它能将我们不能亲眼见到的广大地理环境变得一目了然. 地图又是学习地理的工具,通过分析地图,可以认识地理特征、原理、成因,找到利用改造的途径,要学会读、用各种地图,首先要记住最基本的地图.对于世界地理而言,首先要记住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分布.地图是学习地理的重要工具,它具有感官刺激强、信息容纳量大、表述简明扼要等优点.借助地图可以更好的掌握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理解地理概念、原理.

1地图的阅读

要运用地图,首先必须会读地图.这也是考试大港中能力要求的重要部分.

一般的地图都会涉及比例尺、方向、图例注记等要素,读图时必须先看一下这些要素. 接下来要根据提供的图表特点,判断这是哪一类地图,分布图、原理图、统计图、景观图还是其他的图.根据具体图类,运用具体方法读图.如等高线图,就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读:等高距为多少,何处为山峰,何处为山谷,何处为山脊线,何处为集水线,等等.究竟读哪几个方面要视题目要求而定.

2、地图运用

地图的运用主要有这么几个方面:

(1) 运用政区图,记国家、省(区)、市的空间分布及彼此相对位置关系. 读政区图,要注意观察国家、省(区)的轮廓特征,境内河流等地理事物在此基础上多次重复阅读,渐渐的在自己同形成有关国家与地区图.这样当时卷中出现某国家图形时,头脑中存储有关国家的图形会立刻浮现出来,经过联系、核对,片刻即可判断出该图所示国家.

(2) 运用地形图、记地势变化、地形区分布、河流流向、河流形状. 现行的图册中的地形图均为分层设色法所绘制,给人的感官刺激强,印象深,反复运读后,可在头脑中形成立体感很强的地形图,借此科教容易地记注大洲、国家、地区的地势起伏、地形区分布及受制于地形的河流流向、水系形状.

(3) 运用示意图,及有关概念、地理规律、地理原理. 在复习中要记的概念、原理、规律很多,有的在文字表述上还较相似,这就给记忆带来了麻烦.若能借助于示意图,寓文于图,则十分简单得一幅示意图就会把有关概念、原理的本质反映的淋漓尽致、印象深刻、难以忘记.

三、重视地理观察 观察就是边思考边细看.看一看当地的地理环境的面貌,以及人们在当地是怎样活动的.通过报刊、电视节目、图片获得地理信息,锻炼我们的才智.

四、善于地理想象 观察只能得到局部直观,地图只能提供位置直观,想象才能使二者联系起来,使你获得地理环境的全面景观,进而向你展示地理的未来.

五、要善于动脑 经常向自己提出问题,地理问题的一般思路是: ①学什么?如黄河及其水文特征. ②在哪里?如黄河流经的省区和流域范围. ③为什么?如黄河的水文特征是怎样形成的. ④有何利弊?如怎样评价黄河对我国北部地区提供的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 ⑤怎样协调好人地关系?如怎样使人类与黄河的关系协调起来,应当怎样合理利用改造它.

六、要勤于动手 经常用手写,动笔画,动手制作学具,这不仅使你心灵,还能使你手巧. 方法对头,事半功倍,你将越学越爱学.

地理奇闻趣事

一、

动植物一边倒的神秘地带

在北纬30度附近的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圣塔柯斯小镇的郊外,有一个神秘地带。这里是

一片茂密的树林,

所有的大树都向同一个方向大幅度倾斜。

人也毫不例外,

进入此处无论如

何也无法垂直站立,

身子竟会不由自主地与树木向同一个方向倾斜而不跌倒,

且还能不费力

地行走,

即使从空中落下的物体,

包括鸟类也都往一个方向倾斜。

此神秘地带出现的种.种怪

异现象,完全违反了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

二、

动植物一边倒的神秘地带

在北纬

30

度附近的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圣塔柯斯小镇的郊外,有一个神秘地带。这里是

一片茂密的树林,

所有的大树都向同一个方向大幅度倾斜。

人也毫不例外,

进入此处无论如

何也无法垂直站立,

身子竟会不由自主地与树木向同一个方向倾斜而不跌倒,

且还能不费力

地行走,

即使从空中落下的物体,

包括鸟类也都往一个方向倾斜。

此神秘地带出现的种.种怪

异现象,完全违反了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

百慕大?魔鬼三角区?

百慕大是一个奇怪的地方。

在这里不明不白失事的飞机多达数十架、

轮船

100

多艘,

仅如此,百慕大还出现过许多穿越时间隧道失踪,而又突然出现,且?使人年轻?的传闻。

在全球,当人们一提到百慕大,

就会感到毛骨悚然。一个科学团体认为,此处可能有一块巨

大的陨石。约

1500

年前,有一块巨大的陨石从太空飞来,掉入大西洋。这块大陨石犹如一

个大黑洞,具有极大的吸引力,连光线也能吸引进去,何况飞机、轮船。墨西哥半岛上的伯

利兹也曾经飞落过一块陨石,摧毁了地球上的万物生灵,其尘埃在地球的上空弥漫

10

年之

高中地理的学科特点及学习方法 第8篇

一、地理学科特点

1. 以人地关系为线索。

地理学是研究人类居住的地理环境及其与人类关系的科学。高中地理学科体现了人类与其居住环境之问的密切关系, 在教材安排上, 上册组织了地理环境的各个方面的内容, 从地球的宇宙环境、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等五个方面阐述了自然地理知识;下册则组织了人类与环境关系突出的几个重要方面;资源与能源, 既属自然环境的一部分, 又是人类和环境联系的重要媒介, 农业称工业是人类生产活动的重要方面, 人口和城市是人类自身发展的表现和重要过程, 最后以人类和环境的关系总结全书内容。它选取了人文地理知识的九个突出的内容, 是当前人类面临的重要问题, 这是以系统地理的形式组织教学内容的特点。

2. 注重基础知识的阐述。

高中地理以阐述地理概念、原理、规律和地理理论等理性知识为主, 这符合高中学生认识规律和知识水平、智力发展特点。如在教材中介绍了天体概念及其运动, 大气运动及其原理, 水平衡与水循环的原理, 地壳运动及其构造理论,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 资源能源的概念分类、特征, 农业工业的发展条件, 经营方式或布局原则等, 这些知识都是在理论上进行说明的, 能使学习者逐步树立科学的人地观、环境观、资源观、人口观等观点。

3. 与我国的经济建设相结合。

地理课的作用就是要进行地理教育, 阐明人类与环境的关系, 提高文化科学素质, 将地理知识应用于实际建设中。高中地理更是紧密结合了人口问题、环境问题、资源能源与粮食问题、城市化问题等, 使未来的建设者能从小了解这些情况, 树立正确观点, 以便将来能参与解决这些问题。对我国经济建设中的实际, 如国土整治、资源开发、农业经营、工业布局、水利建设、城市规划、人口发展、环境保护等也都有所涉及, 使学习者对国情、国策从理论上进行理解。[1]

4. 注重思维训练和学习能力的培养。

高中阶段正是智能发展的关键阶段, 各学科知识的学习都应为学生的智力发展提供条件, 高中地理学科为培养学生观察、实习、调查、评价环境、运用图表和数据分析地理问题的技能和能力方面, 提供了充分的条件与可能。在使学生独立思考问题, 说明地理事实、印证地理原理、总结地理规律、掌握学习方法和驾驭知识方面有一定的体现。教材中引用大量图像, 如原理示意图、等值线图、分布图、景观图、数据图表、关系式图等, 为训练学生思维, 培养综合分析、比较判断能力提供依据。[2]教材中还有部分选讲内容, 也可促使学有余力的学生扩大视野、丰富知识, 满足他们自学和独立获取知识的需求。

二、地理学科基本学习方法

1. 整理知识系统。

高中地理原理说明初中地理事实, 初中地理事实可印证高中地理原理。以高中自然地理知识统帅初中中国地理和世界地理中的自然部分;以高中人文地理知识统帅初中中国地理和世界地理中的人文部分。这两大知识系统打破了六本书的界限, 使原理与事实、理论与实际、抽象与具体、理性知识与感性知识更好地联系和结合。

例如:高中地理有关工业布局的基本要素和布局格局, 可解释、说明、评价初中所学过的许多具体的工业中心、工业区、工业基地的分布。这些工业城市的形成发展可印证工业布局的有关原理, 并作为例证进行分析或评价。

2. 掌握重点与难点。

重点知识常常是全掌或全节的关键问题, 与其他各部分内容联系密切, 有些是从知识体系看属重要环节, 必须掌握;有些是内容的要点或重要组成部分, 也应该掌握, 因此在学习时要突出重点, 注意其多向联系, 反复加深印象, 理解含义。难点知识属于难于理解的抽象概念或原理, 或距生活实际较远无法联系、体会和想象。既为重又为难点部分应设法突破, 仅为难点而非重点部分则可作一般了解:有的只了解结论不必弄清过程, 有的只了解论点不必了解论据, 有的则只知道结果即可而不必深入了解原因。

例如:在学习有关大气的运动知识时, 教材中有许多原理示意图和实际等压线分布图, 这里既有模式图, 又有实际图, 前者说明典型情况为讲原理规律进行观察之用, 后者则反映实际的复杂情况, 其中又分一般原理与特殊情况、局部运动与全球运动、平面团与剖面图等不同情况, 掌握各图像之间的联系, 有助于加深理解原理, 突破难点, 不致使知识孤立割裂。

3. 加强知识练习, 建立思维线索。

地理知识与生产生活实际及其他学科知识联系密切, 必须在联系中掌握知识, 才能学得扎实又灵活。我们在学习过程中, 一方面要不断丰富知识储备, 扩大知识领域, 另一方面要联系综合, 灵活运用, 才能使思路畅通, 举一反三。也就是说, 在头脑中要联系知识, 建立思维线索, 使知识不是孤立存在的个体, 便于融会贯通, 引申迁移, 从多方面思考, 超越空间与时间的跨度, 寻觅显现问题中潜隐的联系。加强知识联系的途径有:知识的纵向联系;知识的横向联系;知识的多向联系;知识的逆向思维与假想性推测。

4. 加强课内外基本训练。

地理知识的实践性很强, 高中地理同样具备这一特点, 它需要通过广泛地接触自然、观察社会, 不断扩大知识领域, 理解原理, 培养观察、分析、调查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高中地理学习过程中, 要重视课本中文字系统、图像系统和作业系统三方面的有机结合, 使课堂内外结合, 重视基本技能的训练。[3]为了加强实践环节, 使学习从封闭式变为开放式, 在教学大纲中都安排有“基本训练要求”, 这些要求一般是由易到难, 由具体到抽象, 由单项条件的简单模仿到多项条件的综合运用, 由依靠课本提供的材料到实地调查、观察或查阅资料。

三、结语

高中地理的学习和其他课程学习一样, 不仅要掌握书本知识, 还要形成相应的地理学科能力, 树立科学的观点, 熟悉学习内容, 讲求学习方法, 明确各部分的基本要求, 以便达到要求, 有的放矢, 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张娟.彰显地理学科特点, 注重地理图表分析[J].武汉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学报, 2006 (10) :67.

[2]商治平.授之以鱼, 不如授之以渔——谈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学法[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 2004 (01) :99.

上一篇:《会计实务》单项试题下一篇:五年级下语文教学设计-青海湖,梦幻般的湖-鄂教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