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就力量范文

2024-08-04

知识就力量范文(精选6篇)

知识就力量 第1篇

知识就力量

英国著名哲学家说“知识就是力量”,这句话在一些比较专业的领域内体现的尤为明显,比如一场辩论会上,你知道的越多说的越好别人越佩服,前提是你有足够的知识来辩别,知识越丰富语言表达能力就越生动,从而证明了自己的能力也证明了知识本身的强大力量;当今社会调查,学历不高的很多人都做了老板,这又说明了:知识很重要,比知识更重要的是经验,比经验更重要的是悟性。因此我觉得“知识“又延伸了更深更长的意义,“知识”应该理解成“智慧”,它是基本知识、经验和悟性的统称,我们汲取着知识并运用自身的知识改变着生活、改变着命运、改变着周遭的一切。

勇立潮头 超越前人

胡锦涛主席在纪念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90周年的讲话中对各族青年的期许,宣扬传承先人改革创新为核心的中华人文精神,敢于走在时代的前列,拼搏奋进,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始终保持顽强拼搏的劲头和激流勇进、奋发有为的信念。环视周围当前形势,竞争激烈,你追我赶,不甘落后,我们没有理由安于现状;审视自身,社会事业扬帆正当时,我们没有理由停滞不前。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在进入更加繁荣富强的新时期,更要自加压力,把进取精神化为自觉行动,革故鼎新,扬长弃短,挑战自我,超越自我,追求卓越,创造一流,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我们理应争当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敢于实践、勇于承担责任的新一代,努力具备并发扬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完善自己、跟上时代的脚步,立足于时代的需要,并追求卓越开拓更加美好的未来,在人民前进的伟大实践中实现人生理想和远大报负,让祖国在超越中腾飞,让人类在超越中前进。

向徐莉佳学习

纵观徐莉佳创造历史、实现辉煌的奋斗历程,真是让人佩服。她先天性听力和视力的不足未能打消她对梦想的追求,依然选择了自己热爱的运动,并为之不懈努力,持之以恒;注定要比常人付出更多的努力和艰辛,却从未想过放弃;以顽强的毅力和对帆船运动的热爱,克服了种种困难,并不断完善自己,战胜自己、战胜困难、超越常人,最终摘得了桂冠创造了历史。比起她我们无疑是有优势的,身体健康,四肢健全,什么都不缺,我们也有梦想,也在努力,也在坚持,唯一缺少的可能就是徐莉佳那股决心和坚持不懈的毅力,别人能做到的,我们当然也可以做到,只要有了决心和坚持不懈的毅力,相信成功离我们将会越来越近;比起这些,我们还有什么可以埋怨的?还有什么可以称为困难的?对于工作、对于生活中那些小事情还有什么不能释怀的?时间飞逝,时不待我,把握住未来,从现在开始,热爱本职工作,增强自身学习能力,以满腔的热忱和不懈的斗志,追求事业、热爱生命、拥抱生活!

知识就力量 第2篇

身残志坚的张海迪可谓20世纪80年代的杰出代表人物。她的不幸遭遇、同命运勇敢抗争的奋斗历程和取得的辉煌成就,深深打动了每一个中国人。在当今又出现了一位自强不息的张海迪式人物——郭晖。郭晖从小学五年级就被迫辍学,没办法像同龄人一样走进校园,但她以顽强的毅力自考了初中、高中、大学专科、本科、研究生的全部课程,最终取得了北京大学英语系博士学位。

十一岁以前的郭晖,生活充满了阳光。她的成绩在学校名列前茅,还曾任校播音员、少先队中队长等。然而,在一次体育课的跳远训练中,郭晖不慎扭伤了左膝关节,因误诊最终导致下肢高位截瘫。

十二岁,对每个人来说,都该是一个无忧无虑、快乐而甜蜜的金色童年。而郭晖的不幸却在这一年改变了她一生的命运……当时,我国对残疾人还没有融入式教育方式。她没有轮椅,也没有钱请家教,那时也没有家教一说。母亲把她未完成的小学课本和词典、纸笔一起放在她枕边。郭晖就拿起手边的书本和纸笔一页页看,一页页学,一页页写。“我不知道未来的世界是什么,也不知道这个社会中的人们会不会接受我这样一个远离社会的„怪物‟,就这样学了下去。”

1990年,高考无望的郭晖报名参加了全国高等教育自考。当时听说有个英语专业辅导班,她就报名入班学习了。那时的郭晖,只认识26个字母和少数几个单词,但她并不气馁。入班7个月后的头一次英语专业自学考试,她就一次通过了3门专业课,成为班里第一名。由于那个班的大部分学生没有毅力继续参加自学考试,这辅导班只得半途解散了。郭晖选择了坚持,孤独地在自学考试的道路上前进。1993年6月,历尽艰辛的郭晖终于取得了人生中第一个文凭——自考英语专业大专毕业证书。郭晖不希望一生靠父母养活。刚有一点自立基础,就开始靠给当地职工的孩子做家教谋生,一做就是10年。在这漫长的10年里,郭晖始终没有停止学习,1995年6月又开始了自考的本科段学习,并在1998年6月取得本科毕业证和学士学位证。

不过这并不是郭晖的最终目标,她还希望继续搏击长空,取得更高成就。自考本科学历后,郭晖又乘胜参加了山东大学外国语学院以同等学历申请硕士学位的考试。2001年报考时,第二外语成绩只有14分,郭晖觉得诧异,试图查分未允。郭晖没有气馁,而是抱定“头悬梁,锥刺股”的精神,继续复习,以期来年再考。2002年,郭晖再次在山东报考,第二外语成绩是71分!于是,在当年的12月7日,郭晖在山大外院进行了硕士论文答辩,并顺利拿到山东大学外国语学院硕士学位。

“我要拿到更高的学历,要进全国最好的学府,我要证明我自己。”这是拿到山东大学硕士学位的郭晖发出的豪言。众所周知,考取北大英语系的博士,对于正常人来说都是一件很难的事,更何况对一个下肢高位截瘫的瘦小女生。郭晖回忆自己的考博之路:“我考1次的成本,等于别人考3次,因为每次我们家都是3个人上考场的。”由于行动不方便,考试时要由哥哥把她背进考场,母亲负责照顾她上卫生间。“为了减轻他们的负担,我尽量少吃饭,少喝水,实在渴得不行了就咽点儿唾沫,这样可以减轻点儿体重,避免上厕所。”郭晖的超常付出,终于换来了回报。2003年,郭晖被北京大学英语系录取,开始攻读博士学位。

在北大的几年里,郭晖终日倘佯在中外学者的圈子里,在图书馆里享受着丰富的图书资源,聆听全国顶尖学者的教诲。在北大的几年里,郭晖掌握了英语、法语、日语、德语、拉丁语5门外语,多次获得国家级奖学金,被评为“全国优秀大学生”,并获得“五四青年论文竞赛奖”……在北大的几年里,郭晖翻译了大量的文学名著,写下了许多诗歌。毕业后,郭晖被分配到河北工程大学教书,终于实现了找一份体面的工作、自食其力的人生理想。

8月悄然而至。伴随着高校录取工作的结束,全国又有一大批考生落榜。北大博士郭晖的奋斗历程昭示我们,人生没有过不去的坎。不要因为眼前的挫折而迷失了奋斗的方向。记住:跌倒了,并不等于失败。站起来,去搏击另一番天地。即使你在高考的独木桥上跌倒了,也可在自考的天地里大展宏图,书写绚丽人生。

知识就力量 第3篇

关键词:知识,力量,创新,知识经济

0 引言

“知识就是力量”自提出以来, 激励了无数人通过学习知识, 改变个人和国家的命运, 从而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然而, 随着时代的变迁, 尤其是科学技术进入突飞猛进的发展时期, 知识的更新不断加快, 创新已经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最主要力量, 知识就是力量的局限性也日益显现。在知识经济和信息时代, 应当与时俱进, 对“知识就是力量”做跨时代的解读, 树立“创新的知识才是力量”的新观念, 为建立创新型国家, 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转型提供观念的力量。

1 弗兰西斯·培根提出“知识就是力量”的背景及历史作用

弗兰西斯·培根被马克思誉为“英国唯物主义和整个现代实验科学的真正始祖”。培根提出“知识就是力量”这样振聋发聩的口号, 是与当时英国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历史条件密切相连的。因为任何一种思想和观点都是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

培根生活的时代正是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和成长的时期。而在欧洲的中世纪, 天主教会严格控制着人民的精神领域, 不允许人民有异端信仰和思想。把新知识作为异端邪说, 残酷迫害知识分子, 严重阻碍了科学技术的发展。要摆脱这种神权的专制统治, 让人民的思想得到解放, 必须启迪人们的心智, 用知识摆脱愚昧, 走向理性。欧洲的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

当知识遭到垄断和压制, 知识就成为一种可贵的资源和武器, 成为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的动力。培根在1620年发表了《新工具》一书, 他在书中指出:“人的知识和人的力量相结合为一”“达到人的力量的道路和达到人的知识的道路是紧挨着的, 而且几乎是一样的”。培根的这一思想经过其后人的提炼和发挥, 并达成了共识, 形成了“知识就是力量”这一时代宣言, 成为当时推动科学技术进步和社会发展强有力的口号。

知识有2大主要门类———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在培根看来, 知识不仅是改造自然的力量, 也是改造社会的力量。自然科学知识不仅可以推动技术进步, 促进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生产力的提高, 还可以培养科学精神, 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而社会科学知识则可以通过人文主义思想和理性精神, 强调以人为本, 提倡个性自由平等, 反抗教会对人的束缚和压制, 推崇人的理性, 肯定人的智慧和才能, 明确社会与国家, 个体与集体的关系。

随着“知识就是力量”这一口号的提出, 整个欧洲受到了极大的鼓舞, 科学技术得到迅猛发展, 出现了伽利略、牛顿等第一批科学巨匠, 并引发了第一次技术革命———工业革命。从此, 科学技术作为生产力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就成为最基本的力量, 推动一次又一次的科术革命的产生, 把全球社会引入了知识经济的时代。同时, 知识的传播和理性精神的弘扬, 引发了欧洲的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人们从此开始摆脱了蒙昧, 精神获得极大的解放, 社会进入了全新的文明时代。“知识就是力量”使科学思想和人文主义精神相互促进, 缔造了当今世界的繁荣与文明。

2“知识就是力量”的局限性

这里应当首先明确知识的基本内涵。目前在学术界对什么是知识是一个有争议概念。在《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中, 对“知识”条目是这样表述的:“所谓知识, 就它反映的内容而言, 是客观事物的属性与联系的反映, 是客观世界在人脑中的主观映象。柏拉图对知识的定义是:一条陈述能称得上是知识必须满足3个条件, 它一定是被验证过的, 正确的, 而且被人们相信的。如果剥掉理论主义的抽象色彩, 取其概念的内涵, 可以简单得出对知识的一般性表达, 即知识是人们在实践中获得的认识和经验的总结。知识的最本质特征在于它是“已有的”认识和经验。而“知识就是力量”的局限性恰好就体现在这里。在知识匮乏, 或只被少数人掌握或垄断的时代, 知识无疑是潜在的推动社会进步的巨大力量。但是在知识已经广泛普及, 且不断更新的现代, 只凭学习并掌握已有的知识, 已显得远远不够了。

中华民族有着重视知识, 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历史上的科举制为民间通过学习走向仕途之路开辟了道路, 使知识精英成为国家管理人才。当历史步入近代, 欧洲的科学技术和人文思想的发展, 使欧洲迅速走向现代化。相反, 中国却固守传统, 四书五经和八股文等长期居于绝对的统治地位。鸦片战争后, 尤其是甲午战争的惨败, 国人才真正认识到新知识和新观念的重要性, 于是才开始向西方学习。“李约瑟之谜”虽众说纷纭, 但闭关锁国, 缺乏新的思想和新的知识无疑是重要原因之一。

解放后, 为了赶英超美, 人们发现教育落后是国家落后的根本原因之一, 于是开始大力发展教育。时至今日, 中国的教育规模已经位居世界前列, 本科生、研究生及博士生的数量都已居世界第一位。中国的教育取得了巨大成就, 已经基本摆脱了无知和愚昧, 受教育的程度得到了极大的提高。但我国却并不占领科学技术的前沿, 在工业生产中也不掌握核心技术。在国内, 目前在科学领域尚无人问鼎诺贝尔奖, 也少有大师级人物和行业领袖产生。除了古代的四大发明外, 近代中国对世界的贡献确实十分有限。

中国人不仅重视学习和教育, 中国人的聪明也是举世公认的。但为什么会产生“钱学森之问”呢?问题的根本在于中国人自古只注重学习已有的知识, 并且以考试为导向。这种为考试而学习的价值取向必然导致对已有知识的过度学习, 不会对考试以外的事物发生任何兴趣。人们不会忘记黑格尔的名言:“一个民族有一些关注天空的人, 他们才有希望;一个民族只是关心脚下的事情, 那是没有未来的。”没有自由思考和创新思维, 就没有新的知识, 而没有新知识就不会有进步和发展。由此可见, “知识就是力量”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应当历史性的去解读和理解, 并以发展的观点与时俱进, 提出新的理念———“创新的知识才是力量”。

3 创新的知识才是力量

人类社会的发展史, 本质上是一部人类的创新史。人类社会的每一次进步, 都伴随着知识的拓展与创新。人类社会求生存、求发展, 必须依赖知识的创新。古代社会之所以长期保持原始而漫长的状态, 就在于知识的匮乏和缺乏创新机制。近代自工业革命以来, 科学技术的发展突飞猛进, 每一次科技革命都极大地促进了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由于创新机制的逐步形成, 知识的创新速度加快, 知识经济的时代已经到来。财富的载体已由物质形态转变为知识形态。知识的创新已经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最直接动力。当下世界经济之所以持续低迷, 回暖乏力, 其主要原因在于第三次技术革命的高潮期已过, 正在孕育新的创新。

创新作为一种理论可追溯到1912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熊彼特的《经济发展概论》。熊彼特认为, 所谓创新就是要“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 就是要把一种从来没有的关于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进生产体系中去, 以实现对生产要素或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周期性的经济波动正是起因于创新过程的非连续性和非均衡性, 不同的创新对经济发展产生不同的影响, 由此形成时间各异的经济周期;资本主义只是经济变动的一种形式或方法, 它不可能是静止的, 也不可能永远存在下去。因此, 他提出, “创新”是资本主义经济增长和发展的动力, 没有“创新”就没有资本主义的发展。

正因为如此, 邓小平指出,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在此基础上又提出要建立“创新型国家”。当今, 创新发展已经成为时代的主题, 创新是竞争力的集中体现。这里强调创新, 并不否定知识就是力量的口号。而是以此为逻辑起点进行跨时代的解读和推演。因为任何创新都必须以现有知识为基础, 而创新的结果又以知识的形式体现。只不过创新的知识又扩大了人类的认识空间, 使生产力得到极大提高, 从而推动经济社会的发展。今天提出“创新的知识才是力量”, 不仅反映了时代的要求, 也有利于改变原有的思维模式和学习方式, 鼓励创新, 形成创新机制, 建立创新型国家。为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转型提供观念的力量。

参考文献

[1]李海凤.浅析“知识就是力量”及其对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意义[J].理论与当代, 2011 (1) .

[2]李彦, 袁帅帅.“知识就是力量”在改革开放中的体现与当代性反思[J].时代人物, 2008 (7) .

有梦想就有力量 第4篇

对人而言,66岁,得六望七,是一个丰满而从容的生命节点。对于一本刊物,66年的风雨辉煌、艰难困顿、素年锦时,也是一笔厚厚实实的积淀,是一段值得骄傲与珍重的历史。

然而,时光的脚步太快,让我们无暇停下来回顾和欢庆。无“网”而不胜,无“微”而不至,大数据、新媒体的先声夺人,正在影响和改变着整个世界的节奏、思维和行动,也影响和改变着我们和每一名亲爱的读者。站在这样一个特别的历史节点,作为承上启下的一代杂志人,我们的内心不能不暗涌着深深忧患。面对全新的媒体环境,面对读者新的阅读姿态,我们能否独辟蹊径、独抒性灵,把老刊物的好传统传下去,继续办一本为读者所信任,为读者所欢迎的杂志?构建一种新型的刊物与读者互动、共赢的办刊模式?我们孜孜矻矻,上下以求。我们期待,“老杂志,新味道”;我们期待,“以品质成就百年梦想”。

坐而谈莫如起而行。还在几个月之前,“改版”“升级”“创新”,这样的语汇已经作为编辑部思考和行动的关键词。今天,与读者朋友们正式见面的2016年第一期杂志,就是所有思考和行动的第一张答卷。我们自知,这张答卷有些匆促、有些稚嫩,更有诸多的不完美、不尽人意。为此,我们也期待着新老读者朋友,为我们提意见、挑毛病,为办好更新一期刊物出点子、献计策。我们有决心在接下来的第二期、第三期……把它做得更完美、更可读、更贴心。

有梦想就有力量。党的十八大提出“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本刊作为一本拥有光荣历史的老牌杂志,也理应继续与时代同频,树立自己的百年梦想。那应该是,在国家文化事业大发展大繁荣中有所作为的百年老刊梦想,是真心真意、全心全意为读者服务、奉献的百年品牌梦想。

百年有梦想,今天再出发。请亲爱的读者,见证我们每一个真诚的脚步。

团结就力量议论文 第5篇

如今,在日益发展的社会中,科学的分支越来越繁多,社会分工也越来越精细,而个人的智力、能力、精力是有限的,谁也不可能事事精通、面面俱到。因此,在生活工作中,合作就显得十分重要。

合作的范围也日益扩大,小到同学之间的合作,大到国家之间的合作。俗话说得好:“一人拾柴火不旺,众人拾柴火焰高。”只要有了精诚合作,相信你距离成功又近了一大步。

合作中,“精诚”所体现出来的团队精神尤为重要,而团结则是团队精神的核心。在寒冷的冬天,动物们是怎样过冬的呢?咱们先来看看蜜蜂是怎样做的吧!从春到秋,蜜蜂们天天忙碌不息,酿造甜蜜。冬天,是蜜蜂唯一的短暂休闲期。

但是,寒冷的天气、蜂巢内的低温,却给作为变温动物的小蜜蜂带来了麻烦。不过,没关系,智慧不凡的小蜜蜂已想出了特殊的办法来抵御严寒。每当巢内温度低到13℃时,它们就会在蜂巢内互相靠拢,结成球形团在一起。温度越低,它们团得就越紧,这样就会使蜂团的表面积缩小,密度增加,防止巢内温度散失得太快。不仅如此,它们还用多吃蜂蜜和加强运动来产生热量,以提高蜂巢内的温度。天气寒冷时,蜂球外表温度比球心低,此时在蜂球表面的蜜蜂向球心钻,而球心的蜜蜂则向外转移,它们就这样互相照顾,不断地反复交换位置,并通过互相传递的办法得到食物,安全度过寒冷的冬天。蜜蜂虽小,却也懂得用团结的力量来战胜天敌——寒冷的冬天,它们是智慧的。

曾经听过这样一个古老的故事:从前有个国王,他有十个儿子,这十个儿子平时因争权夺利而相互勾心斗角。一天,老国王把十个儿子都叫到身旁,拿出十支箭来,让儿子们每人折一支,十个儿子都轻而易举地将箭折断了。然后老国王又拿出十支箭,并紧紧地捆扎在一起,让十个儿子折,可他们用尽力气,谁也折不断。这时十个儿子都明白了老国王这样做的目的。他们知道,他们就是那十支箭,只有团结一致,他们的国家才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他们的利益才会得到充分的保障。否则,他们便不具备任何威力。“兄弟不和旁人欺”,教育儿子团结的老国王是智慧的。

同样,现代社会的发展也离不开团结。奥运会,我国取得了51枚金牌的辉煌成绩,这与我国奥运健儿的团结协作、勇往直前是分不开的。跳水“梦之队”的郭晶晶和吴敏霞合作,技压群雄。她们的双人跳水,配合得十分默契,空中翻腾姿态优雅,举手投足之间散发出一种成熟的魅力。

最终,她们战胜各国选手,获得了冠军。“默契”是团结协作精神的最高境界,因此,日日追求默契感悟默契的“晶霞”是美丽而又智慧的。从自然界到人类社会,从古代到现代,甚至从中国到世界,无数事例都在证明着一条规则的正确性,这条规则就是“团结就是力量”。一滴晶莹的水珠虽然美丽,但经不起太阳的曝晒。个人的力量再大,也不能单枪匹马杀出天下。孟子说得好,“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团结起来吧,让我们这些晶莹的水珠汇入社会大海的怀抱,共同谱写一首和谐共进的歌!

人多就一定力量大吗作文素材 第6篇

大家多听过《三个和尚没水喝》的故事吧,这个故事中有三个人,可由于他们的懒惰 自私,不仅自己喝不上水,还使观音菩萨前的净水瓶里的花草也枯死了。它们人并不少,可是连水都喝不上。人多一定力量大么?

还有,《小白兔拔萝卜》的故事。如果帮小白兔拔萝卜的.人都不团结一心,一个往东拉,一个往西拉,一个往北拉,一个往南拉,各使各的劲,萝卜能拔出来么?

《淮南子 兵略训》有句话是这样的:千人同心,则得千人之力;万人异心,则无一人之用。就是再多的人,心不往一处想,劲不往一处使,力量也不会大啊。

上一篇:九如山800字作文下一篇:房地产价值评估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