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企业报道优秀文章

2024-08-04

和谐企业报道优秀文章(精选6篇)

和谐企业报道优秀文章 第1篇

2010年老庄户村和谐家庭主题征文活动方案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在全社会弘扬良好的思想道德风尚,提高村民文明素质,营造和谐家庭氛围,我村组织实施举办“创和谐家庭,建和谐社会”征文活动。

一、征文宗旨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和谐家庭是和谐社会的基石。建设一个温馨和睦、和谐的家庭是社会的需要,也是每个家庭成员的共同责任。开展本次“创和谐家庭、建和谐社会”征文活动,旨在探讨和谐家庭的内涵,寻求影响和谐家庭的因素,并以家庭的社会责任为桥梁架构和谐家庭与和谐社会的关系,让和谐家庭建设成为全社会的责任,成为奠定和谐社会建设的基石。

二、参加对象

全体村民

三、征文要求

征文要求内容真实,结合亲身经历,有感而发,字数不限,题材不限。

四、活动安排

3月5日开始,截止到3月10日。3月15日推选优秀文章。

附:

和谐家庭

人们常说:“家和万事兴”,我们都希望自己的家庭是一幅完美和谐的拼图。夫妻相敬如宾,孩子活泼可爱,老人健康长寿,相处和睦,其乐融融。

对于我的家庭而言,平凡、普通、安逸、温暖是最好的写照。中国有句俗话:“百年修得同船渡,千年修得共枕眠”,组建一个家庭不容易。我们每个人都祁盼自己的人生能够色彩斑斓,自己的家庭幸福美满,然而,任何家庭的锅碗瓢盆协作曲、鸡毛蒜皮的小插曲,都会有跑腔走调的时候,生活的磕磕碰碰是绝对的,和谐是相对的,这就是生活的辩证法,对待这些问题我的经验是:首先,要在家庭中扮好自己的角色,尽职尽责,互敬互爱,互相体谅,和谐家庭是需要用心来经营和维护的,家庭生活中出现矛盾在所难免,关键要加强沟通

和理解,以情晓“安”,以静至“和”,家家有本难念的经,产生矛盾最好的处理办法就是谦让、关心、包容、爱护,毕竟一个巴掌拍不响,想必这也算是维系同一屋檐下和谐的秘诀吧。

与爱人相识、相知、相恋二十载,虽然没有惊天动地之举,也没有什么过人之处,但也过得幸福快乐,人们常这样比喻成功人士,背后一定有一个甘愿奉献的女人,但我要说,象我这样极普通的男人背后,更需要默默奉献,无怨无悔的女人来支撑,在构建和谐家庭中,我的确应当赞扬一下自己的妻子,对于我们这样人到中年,上有老下有小的家庭来说,家庭和谐可以说是工作的动力。

有人说,一个和睦幸福的家庭有利于家庭成员产生积极向上的精神动力。于是我想,如果千千万万个家庭的成员,都能够保持勤奋进取的精神状态,富有责任感,富有谦让之心,富有关爱的美德,那么,我们的社会就会呈现这样的状况,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让我们将构建和谐家庭的美好愿望,化为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使生活中的民主得到充分的发挥,用理解融化矛盾,让宽容驱逐争吵,为构建和谐家庭共同努力吧,幸福美好的生活也将会如约而至。

“幸福的家庭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托尔斯泰的这句名言许多人倒背如流。作为社会最基本的细胞,家庭和我们每个人有着直接联系,家庭和睦是保证社会稳定和事业成功的基础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和谐社会离不开家庭和谐,对于家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解。比如说:家是心灵的歇息地,家是生活的加油站,家是快

乐的安乐窝,家是烦恼时的出气所。总之,家是经受挫折时最觉得温暖的地方,家是我们倾情释怀的小舞台.因此,在构建和谐社会时,需要营造和谐的家庭。

---老庄户村杨文雅

和谐企业报道优秀文章 第2篇

一、把握机遇,勇做创新

每当提起创业时的艰辛,作为吉达牧业发展有限公司创始人的于畅就有无限的感慨。于畅出生于农安县合隆镇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自幼心里就有一股不服输的劲,无论干什么都想争第一。1994年,刚刚从农安师范学校毕业的于畅,在改革开放政策的鼓励下,他积极响应党和政府的号召,毅然放弃了教师这个当时在人们眼里旱涝保收的“铁饭碗”,主动下海经商,开始了自主创业的生涯。自主创业,说起来容易,可当真正开始做的时候,就会发现那是一条崎岖坎坷的路。创业之初,首先摆在于畅面前的问题就是选择哪一个行业进行发展。经过一系列的市场调查,于畅在父亲的支持下,选择了饲料行业。发展的项目确定了,但在一无资金、二无经验的前提下,要在当时饲料生产厂家林立的市场中立足,谈何容易!然而,于畅并没有被困难所吓倒。无资金,他拿出了家里仅有的积蓄,又求亲告邻,千方筹措;无场地,他就租借了别人闲置的院落;无经验,他虚心请教,向市场学习,向高手学习。为做好营销工作,他吃的苦、受的罪,现在想起来都后怕。

就这样,吉达牧业发展有限公司的前身——吉达饲料厂建成并投产了。办厂初期,由于企业规模和产量都很难与大企业抗衡,在市场竞争中如何生存,并将企业做大做强,成为一道严峻的课题摆在年仅22岁的于畅面前。通过对一些成功企业的调查,他认为诚信是一个企业成功的基础。所以,从建厂的第一天起,他就将“诚实做人,守信经商”作为办厂的宗旨。正是凭借这样的人生信条和经营理念,他大胆探索改变传统饲料产业的经营方式,从企业正式投产开始,他主动联系养殖大户,与养殖农户订立诚信合约,把自己的产品先无偿的提供给养殖农户,帮助养殖农户解决购买饲料的前期投资难题和畜禽的后期销售风险,在养殖农户有了自己的收入后,再交付购买饲料的款项。正是这种大胆的“诚信经营战略”,使企业从一起步便与养殖农户建立了互信互利,忠实可靠的合作关系,既推动了农户养殖业的发展,也使自己的企业不断地发展壮大。现在“诚实做人,守信经商”已经成为吉达饲料公司独具特色的经营风格和企业文化。

吉达饲料在市场大潮的冲击中站稳了脚,并在当地占有一定的市场份额,企业的利润也逐年增加,于畅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挖到了他的“第一桶金”。但是,于畅并没有满足,他要的不仅仅是使自己身边的市场,他要把吉达饲料推向全省乃至全国。于是,新的一场战役打响了,在于畅的带领下,经过吉达饲料厂全体员工的共同努力,经过六年的拼搏,吉达牌饲料不仅在吉林省市场中打出了一片天下,而且在辽宁省、黑龙江省和内蒙古自治区都拥有了自己的市场份额,占据了一席之地。

和谐企业报道优秀文章 第3篇

几年来,中国移动泉州分公司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不断以创建文明单位、文明行业和青年文明号工作为重点,以提高员工思想道德素质,提升客户服务水平为目标,积极推进创建工作持续、健康、深入发展,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公司先后被授予全国文明单位、全国五一劳动奖状、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先进单位、抗震救灾重建家园“工人先锋号”、全国“安康杯”优胜企业、全国模范职工之家、省级“文明单位”、全省通信行业民主评议行风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

以企业文化建设为载体,推动企业精神文明建设。

在中国移动企业文化理念体系指导下,将文化建设与企业经营管理、本地人文紧密结合,提炼出以“拼搏”为主线的特色落地子文化,并在公司内部倡导“拼搏、务实、执行、创新”四大管理文化,通过开展“彩虹班组”基层团队文化建设活动,培育特色的优秀基层团队,推动企业精神文明建设。

建立完善民主管理制度。通过建立职代会制度,做到企业重大事件向职代会报告;与每位员工签订劳动合同书,建立由劳动关系双方平等协商的集体合同制度,成立集体合同监督检查组及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维护员工的劳动权益;大胆打破用工界限,实行“以岗定薪、同工同酬”制,淡化正式工与招聘工的身份差别,为员工提供医疗保险、社会保险和公积金等福利保障。此外,公司每年还与所辖县市分公司签订“创文明行业”竞赛活动责任书,开展治理商业贿赂专项行动,坚持到泉州第四监狱开展廉政警示教育活动,确保警钟常鸣。

积极加强员工的素质教育。在全省移动系统内首推“内训”模式,建立一支百余人的内训师队伍,先后组织培训500多期,培训员工超过3万人,培训频次和深度均位于福建省前列。同时,推出了以“传、帮、带”教练制度为核心的“企业教练”模式,建立“一对一”的师徒关系,提升被教练者的专业技能、管理技巧。实施“三纵四横”员工培训体系,开设“经理讲堂”,为员工与管理者搭建一个脑力激荡、经验共享、文化内化的平台。泉州分公司员工平均年龄从35岁降到25.7岁,大专以上学历占比从27%上升到51.8%,并涌现出了一批先进典型,先后有6名员工分别获得省“五一”劳动奖章或泉州市劳动模范光荣称号。

深入实施“送温暖工程”。元旦、春节等节日期间,公司坚持开展“五必访”活动,慰问劳动模范、先进员工、困难以及离退休人员,深入基层慰问一线员工。此外,公司认真做好员工劳动保护工作,除了做好员工体检、煤气票发放、登山卡办理、员工生日祝福等各项工作,积极贯彻《福建省企业女职工员工劳动保护条例》,确保女职工在平等就业、职业病防治、生育保险等方面的合法权益得到切实保障。2005年6月3日,经警黄金福不幸被查出身患急性白血病。在公司党、政、工、团的联合倡议下,全体员工热烈响应,合计捐款22.41万元,为挽救同事年轻的生命作出了积极贡献。

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中国移动泉州分公司依托党、团、工会、女工委创建了员工休闲活动中心和员工健身中心,组建了公司青年艺术团、青年志愿者服务队和青年计算机协会。举办足球、篮球、羽毛球、乒乓球、登山比赛、员工才艺大比拼活动,组织观看电影,开展“看奥运、谈拼搏、促发展”为主题的系列文化活动,不仅丰富了员工的文化生活,还为员工展示艺术才能提供了平台。公司篮球队、足球队还在系统内各类比赛中频频取得优异成绩,2007年7月初,公司篮球队作为福建省指派的代表队,以全胜战绩勇夺“迎奥运全国县级篮球邀请赛”桂冠。

以客户满意为根本出发点,营造和谐通信消费环境。

中国移动泉州分公司积极贯彻落实“服务与业务领先”的战略,以追求客户满意为目标,树立服务精品意识,构建多维服务体系,培育特色服务文化,打造卓越的移动通信服务品质,使得企业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开展服务专题提升活动。2006年3月,中国移动泉州分公司在全市范围内推出“感动服务”主题活动,征集“感动服务金点子”、开展“十大感动客户人物评选”。短短3个月时间里,共收到客户投稿1 398篇、收到“感动服务金点子”2 369条,为精神文明创建工作铺垫了坚实的基础。与此同时,公司还通过不断优化党团各级组织,为公司各项工作提供组织保障。积极开展“青年文明号一助一扶贫帮困”、“青年文明号爱心助学”、“情系夕阳敬老行动”等多种活动,形成“青年集体争创青年文明号,青年文明号促进服务水平不断提高”的良好局面。目前,全市已有国家级青年文明号1家,省级青年文明号8家和市级青年文明号32家。

打造卓越的服务文化。一是实现服务有“形”。从2005年的“客户关怀”、2006年的“感动服务”、2007年的“服务优立方”再到2008年的“金牌服务”和2009年的“便捷服务”,公司推出了一系列服务主题活动,得到公司内外的广泛响应和关注。二是实现服务有“道”。如:我们针对客户等候时间较长的问题,开发了业务“预受理”系统,缩短了业务办理时长近一半,并在营业厅播放“猫和老鼠”动画片,减少客户等候时的烦躁感,提高客户满意度。三是实现服务“有情”。在做好日常基础性服务的同时,公司还通过发动共青团组织积极开展“一助一扶贫帮困、青年文明号爱心助学”等多种活动,在社会上引起较好的反响。

饮水不忘思源,争做社会优秀企业公民。

作为国有重要骨干企业之一,中国移动泉州分公司一直立足于成为一个品格健全、受人尊敬的优秀企业公民,在承担好基本的商业责任的同时,努力承担起社会责任和环境责任,积极关注民生福祉,参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百万真情关怀弱势群体。2005年开始,公司与泉州市总工会联合开展“百万真情关怀外来务工人员”活动,为当地外来务工人员提供话费赠送、优惠购机等,并向外来工赠送保险额高达3.7万元的人身意外伤害保险及医疗保险。截至目前已连续举办5年,受惠外来工超过120万人,该活动还作为泉州市总工会“外来工维权新模式”项目的组成部分,参加第三届“中国地方政府创新奖”评选,荣膺中国地方政府创新奖最高奖中的优胜奖。

积极参加社会公益事业。几年来,公司通过个人捐资和优号拍卖等形式,捐建德化英山等4所全球通希望小学,为希望工程和需要帮助的学校、学生累计捐资260多万元。积极组织参加各种公益活动,如:到康复中心、敬老院关爱残障儿童和孤寡老人;组织员工为希望工程捐款;坚持每年组织参加无偿献血活动等。在北京奥运会及农运会举办期间,积极发挥移动信息专家优势,圆满完成北京奥运会及第六届全国农运会的移动通信保障活动。此外,在四川汶川大地震发生后,公司通过各种方式共为灾区筹集善款44.41万元,紧急调派两部应急通信车及5名先遣队员奔赴灾区,开展抗震救灾应急通信保障工作。由于保障工作出色,泉州分公司被全国总工会授予“抗震救灾 重建家园‘工人先锋号’”荣誉称号,成为泉州唯一一家获此殊荣的单位。

助推地方信息化建设。公司为政府提供“政务通”,助力政府部门提升工作效能;为本地企业一系列整体信息化解决方案,如进销存管理系统、销售管理信息平台、移动oa办公平台等,九牧王、劲霸等众多知名企业都有实际应用,帮助本地企业走上了信息化发展之路。同时,积极投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金融、医保、教育、税务等企事业单位,开通了“银信通”、“医保通”、“校讯通”、“税务通”等等众多便民、便企移动信息化平台;在农村信息化方面,在实现全市移动通信网络“村村通”的基础上,创新推出“农信通”等方便农民使用、有效促进农业信息化发展的应用模式,服务农民朋友20多万人。

和谐企业报道优秀文章 第4篇

关键词:企业文化;油田;发展

一个企业要想取得更好的发展,要想在竞争激烈的今天立于不败之地,成为百强企业,有着多方面的因素。而在这些因素当中,打造属于本企业的特色文化是其中的关键。现如今,油田需要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打造优秀的企业文化,以激发企业工作人员的积极性,为油田的改革提供精神动力。

一、打造优秀企业文化的主要意义

企业文化就如同一种无形的力量,当企业遇到经营困难时,这种无形的力量能够帮助企业战胜困难。当一个企业的企业文化已经初具规模时,不管是在市场竞争中,还是在激励企业员工共同奋斗时,企业文化都能够成为其中的指导思想[1]。企业要想取得长远的发展,那么就需要制定一个较为科学、较为完整的管理体系。一个优秀的企业文化能够提供必要的企业管理机制,故此,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企业要想取得更好的发展,就需要打造属于自己的特殊企业文化。企业文化能够强化企业的凝聚力,对企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能够为企业的发展指明方向

企业文化能够对企业的工作人员进行引导,引导他们对企业的发展有着一个正确的认识,认识如何操作才能够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才能够与国家政策相符合。通过企业文化的引导作用,能够使企业职工在工作过程中仅仅围绕企业的经营目标,让企业的发展能够朝着一个正确的方向发展。

(二)能够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要想打造一个优秀的企业文化,那么就需要在实践过程中逐步的去树立企业文化,形成一个独特的企业精神,形成一种合理的经营之道,要让广大职工认同这个企业的精神,认同这个企业的经营之道,并且能够自觉的去遵守这个道德规范[2]。要想打造一个优秀的企业文化,以促进油田的和谐发展,那么就需要在企业文化建设的同时,要配合企业的物质设施建设,如此,企业的竞争力也会逐渐提升。

(三)是企业树立良好形象的重要策略

打造优秀的企业文化,能够有助于企业全体职工形成一个统一的价值观,能够有助于企业职工看清未来的发展方向,并且为之努力奋斗。并且在对外交流、对外开展业务之时,形成一个共同的行为取向,这样一来就有助于处理好与其他企业之间的关系,进而保持一个良好的企业信誉。

二、打造优秀企业文化的主要方法

(一)在制度管理方面

企业的管理需要依靠有效的规章制度,那么在企业管理之中,如何去提高企业职工的适应性则是其中的主要问题。制度是硬性的,是死的,但是人却是活的,不能够因为有了规章制度,所有的问题都解决了,谁违反了企业的规章制度,我们就去处理谁。在党风廉政建设中,企业开展了惩防体系的建设,关键是在于防,防才是根本目标。那么如何才能够做到“防”呢?这就对我国各级党组织领导提出了更好的要求,要求他们在日常的工作当中,除了做好党员干部的思想教育工作,还应该将眼光放到创新管理方面,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要多宣扬制度建设的必要性,宣扬企业管理的重要性,以提高人们的自觉性。

(二)在人才培养管理方面

随着知识信息时代的来临,现如今是人才的竞争,人才已经成为各大企业争夺的第一资源。要想打造优秀的企业文化,促进油田的和谐发展,人才是其中的关键因素。经过调查研究表明,一个企业如果拥有众多的人才,那么这个企业也必将会取得更好的发展[3]。故此,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一定要加强对人才的培养,要让人才对企业产生归属感,只有这样,他们才会为了企业奉献出自己的心和力,为企业的发展奉献终身。那么企业就需要为他们创造继续教育的机会,或是去其他优秀企业参觀学习,或是去国外企业进行专业培训,要让他们有上升的空间,这样他们才愿意继续留在企业,在企业为他们创造的平台上去发挥自己的能力。

(三)在诚信建设方面

在企业管理过程中,诚信是企业的无形资产,是企业实现和谐的基础。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诚信是企业经营的重要准则,也是企业取得可持续发展的基石。如果一个企业失去了诚信,那么也就没有其他企业会与之合作,企业内部也会失去团结,从而失去了和谐发展的基础。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看到许多交易欺诈现象,每年都会被曝出企业纠纷案件,这也说明了许多企业缺乏诚信建设。故此,要打造优秀企业文化,促进油田的和谐发展,那么就必须要进行诚信建设,要让每一个企业职工都守诚信,将诚信作为做人之本,作为立企之本。

三、结语

综上,企业要想取得进一步的发展,油田要在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取得更好的发展,就需要打造一个优秀的企业文化,要使每一位企业职工产生归属感,能够更加努力、舒心的工作,以提升工作效率;需要加强企业的制度管理建设,使企业的管理行为有据可依;要加强对企业人才的培养,为企业职工创造上升的空间;要注重企业利益的分配,要尽可能的维护广大企业职工的利益;要加强企业诚信建设,将诚信作为做人之本,作为立企之本。如此,才能够打造一个优秀的企业文化,才能够促进油田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田春艳,王刚.打造特色企业文化促进企业更好发展——大庆油田第四采油厂企业文化建设掠影[J].石油政工研究,2008,05:81.

和谐企业报道优秀文章 第5篇

关键词:和谐企业;以人为本;企业文化;人企共赢

创建和谐企业既是企业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本文就如何构建人企共赢和谐企业谈几点认识。

一、以人为本抓管理,保障劳动关系和谐

职工作为企业的主体以及和谐企业建设的主要力量,对企业改革发展和稳定工作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维护和落实职工权益是构建劳动关系和谐企业的基本要素,是“以人为本”理念的直接体现。

(一)深化厂务公开,强化民主监督,保证职工参与民主管理的权利

为确保职工享有对本单位重大决策和重大事项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要始终坚持“深化一个公开,畅通两个渠道,用好三项制度”的运行模式,确保职工民主权利的实现,营造公开、民主、互信的内部管理环境。

一是深化厂务公开,推行“阳光队务”。在单位网站开辟厂务公开窗口,悬挂厂务公开栏,对企业阶段工作部署、评比奖励等职工关心的热点工作进行公开,确保职工的知情权、监督权。二是畅通两个渠道。通过“干群谈心”活动和网上“书记信箱”两个渠道,强化一对一的思想政治工作,及时倾听职工的心声、了解需求、化解矛盾,增进党群、干群之间的交流、理解和信任。三是落实三项制度。定期召开职工大会制度、厂务质询制度、班组民主管理制度。通过召开职工大会,对重点业务、工资发放、先进评选等事项进行通报和讨论,确保职工在企业管理上的参与权。坚持厂务质询制度,探讨和解决涉及职工根本利益的热点、难点问题。召开班组民主管理会,征集职工的意见与建议,对职工反映强烈的问题及时上报,确保职工参与管理的常态化。

(二)维护职工权益,加强困难帮扶,是构建和谐企业的基本保证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只有真诚听取职工群众呼声,为他们解决实际困难,维护职工权益,关注职工身心健康,加强困难帮扶,做好做实得人心、暖人心的工作,才能促进劳动关系的进一步和谐。

一方面强化困难帮扶,排忧解难。及时为职工缴纳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办理团体意外保险、女工四病等各种保险的投保、索赔工作;积极开展党员干部“结对帮扶”、“走访慰问”、“爱心捐赠”等送温暖等活动;对大病、重病职工积极协调车辆、人员陪护等事宜;建立非在职群体档案和联系点制度,定期组织召开非在职职工和特殊群体座谈会,向他们宣讲政策、征求意见,使广大职工时时处处体会到组织的关心。另一方面关注职工身心健康,协调发展。坚持为职工进行查体,做到疾病早发现,早预防,早治疗;注重环境改善,配套办公设施,为职工营造宽敞、整洁、舒适的办公环境;加强思想教育,引导职工面对当前改革发展形势、时代特征、社会环境和目标任务,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引导职工长存感恩之心,摆正心态看得失,做到身心协调健康发展。

二、以文化为引领,构筑人企共赢和谐环境

特色的企业文化是企业发展的根基和动力,构建和谐企业离不开文化的支撑。加快构建和谐文化,形成具有本单位特色的和谐文化。要注重和谐文化与实际工作的相互融合、相互渗透,真正实现人与企业的和谐共赢。

满足职工自我完善的基本需求,强化学习培训,提高整体素质。“培训是最大的福利”,通过扩大培训范围、丰富学习内容、创新学习形式,最大程度地满足职工完善自我的需求。扩大培训范围,通过班组共享会、聘请专家授课、外出学习等方式,将培训学习覆盖到每一名职工。丰富学习内容,除了本岗位专业知识、技术技能外,还要学习党的方针政策、经营管理、安全环保等内容,拓展职工知识面。创新学习形式,针对重点、难点、技术攻关等组织职工开展专项讨论活动,互相学习,共同提高;开辟网络课堂,将科研成果、技术应用传输到网上,方便职工随时学习;创新“一对一传帮带”的培养模式,促进青工快速成长;提高培训层次,选派技术骨干参加专题研讨和脱产学习,为岗位创新准备条件。

满足职工自我实现的价值需求,为实现自我创造条件、搭建平台。分层次开展岗位交流活动,针对具有多年工作经历的职工实施内、外部的轮岗交流,给予人才充分施展才能的空间,释放潜能;对刚参加工作人员实施主体岗位的轮岗见习,使其快速熟悉和适应环境,为定岗提供依据;通过召开“优秀成果发布会”,鼓励职工立足岗位开展创新活动,给予人才展示自我的机会;实施干部竞聘上岗,为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畅通渠道。

满足职工自我发展的职业需求,引导职工立足岗位不断成长。面对日益繁重的生产科研任务和近年来油田内外部环境变化,引导干部职工树立“发展企业、成就个人”的理念,立足岗位,积极工作,实现企业基础管理、队伍建设等各项工作上水平。

三、创新活动形式,营造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和谐氛围

健康向上、特色鲜明的文化活动是培养团队精神和企业向心力的有效途径。注重组织各类职工能够普遍参与的活动,以活动为媒介增进职工之间的交流,营造出了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大环境、大氛围。

和谐企业报道优秀文章 第6篇

2006年的一切传媒事件,渐行渐远,但其所产生的影响却深刻印记在人们心中。或许,正是传媒业发展、变化、创新中的点点滴滴,成就了全年传媒业的喜怒与哀乐、光荣与梦想。着眼于梳理中国传媒业发展、变化、创新的足迹,继去年本刊推出“2005年中国传媒十大创新报告”产生较大反响后,今年本刊再次推出“2006年中国传媒十大创新报告”,分为报道思想、报刊、广电、新媒体四篇,希望能引发读者相关思考。

2006年我们聆听到了很多至今让人记忆犹新的信息:令人振奋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青藏铁路通车,中非合作论坛;让人感念的纪念长征胜利70周年到唐山大地震30周年;让人担忧的重庆四川遭遇罕见旱情,假药事件以及红心鸭蛋事件……社会不断变化,传媒报道的世界也在不断改变,而对这些事件的报道折射出的正是媒体报道思想变革与创新的关键词——更重和谐、更多责任、更讲文明。

一、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系列报道贯穿全年——从“急农民之所急”切入,凸显责任传播

2006年3月21日,新华社受权播发《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这份2006年中央“一号文件”显示,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2006年将迈出有力的一步,这充分显示了党和国家领导人解决“三农”问题的决心。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不能没有信息和文化的支撑,面对这一新的历史使命,如何“动员全党全社会关心、支持和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成为媒体的重要使命。

在建设新农村的报道上,国内诸多媒体在内容上准确定位,有的放矢、全面推进、重点突出,以建设新农村为主旋律,充分发挥舆论引导作用,营造强大声势,统一和聚集了各方面的力量参与新农村建设。

《人民日报》发表的《三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六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评论员文章《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举措》等,论述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意义、建设重点等等。

2006年7月30日,央视经济频道组织策划《重访大别山 建设新农村》大型宣传活动,关注农村教育、医疗、致富三大问题,展现大别山革命老区在新农村建设中的新探索、新面貌。央视还与河南、安徽、湖北三省电视台联合共同报道,形成合力,录制、播出《我们的新农村》特别节目。

这些报道贴近农村、农业、农民的实际,关注农民自身的创造,突出农民的主体意识,从农民的现实需要出发组织、策划,提高了吸引力和感染力。可以说,2006年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核心的报道,在内容、形式、语言、视角等方面都有创新,并且紧紧抓住了农民的“心”,“急农民之所急”。这一切都得力于众多传媒坚持以开阔视野、独到眼光、强烈责任感为准则的传播理念。正如新华网一名网友感言:“新农村最需要阳光!真正负责任的媒体就是光源……”

二、强势报道中共中央十六届六中全会胜利召开——和谐社会形势下的和谐文化、和谐媒体、和谐传播为传媒业发展指明新的方向

2006年10月20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讨论通过《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决定》中“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这一新观点引起海内外舆论的高度关注。“构建和谐社会”逐渐融入到人们的日常传播语境之中,并得到了社会的普遍认同。胡锦涛同志在第八次全国文代会和第七次全国作代会上的讲话中,提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战略任务,为思想文化战线和传媒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构建和谐社会,新闻媒体肩负着建设“和谐文化”、引导社会舆论、维护社会安定、促进社会协调发展的神圣使命,责任重大。中央和地方媒体都在积极倡导和记录社会和谐,同时,还努力探索多途径多方式参与构建和谐文化,营造健康的传播环境。

三、纪念长征胜利70周年宣传报道——媒体赋予长征新的时代内涵

国内诸多媒体为了纪念长征胜利70周年,策划了各种专题与活动:“重走长征路”、“我的长征”“红色故土行”、“她们的长征”、“话说长征”、“两万五千里的感动”、“循诗读长征”等等。长征精神是每一个“重走长征路”媒体的人都希望挖掘出的东西,他们用各自独特的方式纪念诠释着“新长征精神”:中央电视台组织策划的《我的长征》大型电视活动,由崔永元带着一支队伍沿着当年先辈们曾经走过的路线,涉河流,爬雪山,过草地,徒步重走了长征路。

中国教育电视台及其网站发起“百万青少年网上重走长征路”活动,在网上策划制作长征路线图,将长征中发生的事件、故事等以各种惊险形象的游戏设置层层关卡。通过游戏的形式吸引全国的青少年参与到本活动中,网上重走长征路、铭记长征历史、弘扬长征精神。

此外,诸多媒体对“纪念长征胜利70周年”进行了专题报道。这些媒体所挖掘的长征精神,不管角度多多、视野多宽都不约而同落在了“新”上。难怪,现在各行各业都在学习长征精神,用长征精神在岗位上建功立业。

长征,曾以“革命理想高于天”的斗争信念,为一个政党的光辉历史谱写下了伟大的精神史诗。今天,这种伟大的精神被媒体赋予了无数不同版本的新的解读方式,而定位为“长征精神”的精神信仰,却在影响着不断前进的中国社会,这就是红军长征精神的伟大所在。今天,不同的人在迎接着一次次不同的新的长征!

四、强烈关注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召开——传媒向世界展示中国“和平崛起下的大国责任”

去年11月3日至5日,中非友谊和团结的盛会——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暨第三届部长级会议胜利召开,中国领导人和48个非洲国家的国家元首、政府首脑或代表相聚北京,《人民日报》2006年11月6日社论《共同开创中非友好合作新局面》中写到:“共叙中非友谊,共商合作大计,共谋未来发展,共同谱写下新的友好篇章。”

香港《文汇报》引述外交部发言人姜瑜的话:“在北京举行的中非合作论坛将成为中国建国以来主办的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的国际活动。”与会采访记者人数接近1300人,其中非洲记者338人;新闻功能上也实现了新突破,即可为与会记者提供全功能一站式服务,确保了“无阻碍、无延时”的新闻发布。

此次会议主题是:友谊、和平、合作、发展,围绕这个主题,国内外媒体都做足了文章。如在论坛召开之前,《新京报》就策划了中非合作论坛特稿,回顾中非50多年来友好交往,并认为这种“全天候朋友”般的长期稳定、全面合作关系堪称“南南合作”的典范;论坛进行期间,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环球资讯广播和国际在线中文网联合直播非洲合作论坛特别节目《你好,非洲!》。

与此同时,国外媒体也把焦点对准了此次峰会,当然,其中不乏一些人散布所谓的“中国威胁论”。国内媒体针对这些言论展开报道,共同发出一个声音——“中国同非洲国家是全天候的好朋友、真诚合作的好伙伴、情同手足的好兄弟。”

可以说,此次峰会中媒体报道为传播国家外交理念开辟了新途径。向国际社会尤其是非洲人民充分展示中国在和平时期的国际责任,并描绘出一幅美好的世界和平发展远景,也显示了中国新一代领导集体提出的“建立和谐社会、和谐世界”理念。

五、全线报道青藏铁路全线通车——媒体传承国人梦想:路通、人通、心通

2006年7月1日,举世瞩目的青藏铁路全线正式开通运营。胡锦涛同志在格尔木庆祝大会上表示,建成青藏铁路这一壮举将永载共和国的史册。青藏铁路全线通车运营受到海内外媒体高度重视,媒体在报道这一举世瞩目的事件上,并不只是把它作为单纯的媒介事件来报道,而是站在宏观角度,从细微之处着手,以小见大。“天路”、“拉萨”、“格尔木”、“青藏铁路”成为全世界新闻媒体频繁出现的关键词。仅2006年6月上中旬,就有海内外20多家媒体的100多名记者向青藏铁路公司提出采访申请。

“两岸四地千里走青藏”、“问路青藏”、“天路”、“最长的哈达”、“世界屋脊拉响第一声火车长笛”、“青藏铁路全线通车——天路穿越世界屋脊”、“青藏川藏大PK”等系列报道全方位展示了青藏铁路通车的伟大壮举。然而媒体报道的铁路通车已远远超越了通车本身的意义。中国传媒还向世界共同传递出一个深刻的发展观——路通带来的是人通、心通、梦想通。这条世界上海拔最高、线路最复杂、穿越冻土里程最长的青藏铁路是中国“敢为”精神的见证,中国人将被带向一个新的高度;同时,这条铁路就像哈达铺就的一样,满载着友谊、和平和团结。

六、追悼唐山地震30周年——媒体勇于直面危机与历史

去年7月28日,是唐山大地震30周年祭日,缅怀死难者和颂扬军民抗震救灾精神的活动和文章屡见报端,如“唐山大地震30周年祭”、“唐山寻亲”、“地震孤儿”、“关注唐山地震后肢残人”等等。

然而,新华社有一篇报道《唐山大地震死亡人数是如何披露的?》引起了众多媒体的思考,因为其涉及的不仅仅是唐山大地震,更涉及到媒体自身的责任。

30年前的唐山大地震中有24万人死亡,但这一数字的“解密”却在三年之后。“地震死亡人数为什么三年后才报道?”这个多年来为群众议论、受到不少文章诘问和批评的话题,再次被提出来。原新华社副总编辑徐学江曾说,作为写那篇“迟到新闻”的记者,他觉得有责任利用唐山地震30周年的机会把那条消息如何发出的真相告诉人们,也希望政府部门和新闻从业的后来者们通过这个典型实例认真总结教训,进一步改进重大自然灾害类事件的新闻发布。

自2003年抗击SARS以来,中国政府和新闻界在对突发事件的报道上已发生转折性变化,努力把及时、公开、透明作为第一原则。如今,在追悼唐山大地震30周年报道中,媒体不耽于缅怀和纪念,不流于形式和庸俗,勇于正视危机与历史,显然是一种勇气,也是媒体负责任的表现,弥足珍贵。

七、深刻披露公共卫生事件——媒体监督由事后监督走向同步监督或事前监督

去年11月12日,中央电视台“每周质量报告”节目披露:一些色泽鲜艳、卖相好的红心鸭蛋,含有毒工业染料“苏丹红四号”。随后,北京市、河北省相关部门采取行动。同月18日,农业部调查组初步查明河北“红心鸭蛋”事件中养殖环节苏丹红使用情况……

2006年,对于百姓健康而言是一个挑战之年:齐齐哈尔第二制药公司生产假药、安全水与健康水的争论、北京福寿螺致病、奥美定叫停、欣弗风波、上海发生瘦肉精中毒、阳澄湖大闸蟹被指含致癌物、红心鸭蛋等,让人们“应接不暇”。在这些关系公众生命安危的事件披露过程中,百姓看到的不是食品药品质量监督、工商行政管理等职能,而是走在前列的媒体。

对于公共卫生事件报道,以往媒体大多是报道政府职能部门所查获或处理的结果,如今,媒体监督从以前的事后报道变成现在的事前监督,这显然是媒体监督进步的表现。

当然,媒体披露并不能代替政府机构的监督,媒体要想发挥好更实更有效的监督,需要建立全面有效的监督机制。在相关职能部门工作缺位的情况下,媒体监督提前也不失为应对公共卫生事件的良策。

八、积极应对重庆、四川遭遇严重旱情——媒体深入抗旱一线报道,成为抗击灾难中一支不可或缺的队伍

去年入夏以后,重庆、四川遭受百年不遇的特大旱灾,重庆因此成为全国第一个旱情红色预警地区。3个月时间,重庆人民手挽手、肩并肩战胜了百年一遇的特大干旱。

在这场惊心动魄的战斗中,全国媒体第一时间报道了该市人民抗旱救灾的顽强拼搏精神,鼓舞了士气,为夺取抗旱救灾的全面胜利提供了强大的舆论力量和精神支柱,可以说,媒体在此时已经成为一支强大的抗击旱情的队伍,一支强大的精神队伍。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高度重视精心组织实施,共投入采编力量近200人,推出特刊10多个,全面、真实、客观、生动地记录和再现了旱象初现、红色预警、全民抗旱、夺取胜利四个阶段波澜壮阔的历程,成为该集团有史以来,抗旱救灾新闻报道投入人员最多、投入版面最多、报道规模最大、报道效果最好的一次战役性报道。

除了遭受旱灾地区的媒体,其他媒体也深入抗旱一线,通过报道给予处于旱灾中的百姓以精神支撑和物质支持。去年9月11日,北京市网络媒体协会携新浪网、搜狐网等全体54家会员单位联合发出《关于支持重庆开展“网上募捐活动·帮助灾民共渡难关”赈灾活动的响应书》,号召各地网民和社会各界奉献爱心、支援灾区,帮助重庆抗旱防汛。重庆、四川抗旱报道告诉人们,在精神和信仰异常重要的年代,在灾难面前,媒体已成为一支必不可少的抗灾队伍。

九、“责任造就公信力”办报理念的率先提出——党报改革进入全力打造公信力阶段

去年1月1日,《湖北日报》进行了该报有史以来最大规模、最强力度、最具影响的全面改版。改版后的《湖北日报》在全国省级党报中率先提出“责任造就公信力”的办报理念,并醒目地刊于报头之下。一年来,《湖北日报》着力实践“责任造就公信力”理念,大力改进主旋律报道;加强新闻策划和新闻资源调配,多方位解读主流新闻;强化新闻深度发掘,准确引导主流舆论;创新形式,创新内容,创新手段,使重点报道精彩纷呈。中宣部阅评组撰文称改版后的“《湖北日报》令人耳目一新”。

在党报遭遇“边缘化”待遇的今天,“责任造就公信力”理念为党报改革提供了新标尺。公信力是新主流媒体、政经大报的基石。不负责任的媒体就不可能有公信力,没有公信力也就意味着会失去市场,偏离媒体本质属性。

目前,在当今传媒生态条件下,公信力要在具有亲和力的平台上来体现,这就意味着,党报要使之最大程度地与大众舆论场契合,使主流舆论的发声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湖北日报》办报理念的提出,改版的成功显示党报改革的一个突破,在一定程度上预示着传媒“全力打造公信力”时代的来临。

十、千龙、新浪倡议“文明办网、文明上网”活动——开启文明媒体新风尚

去年4月份,一份《文明办网倡议书》屡现各大网站首页,参与倡议的网站有:千龙网、新浪网、搜狐网、网易网、TOM网、中华网、百度网、北青网、西祠胡同网等14家网站,它们向全国互联网界倡议并发起“文明办网、文明上网”的号召。

在人们印象中,网络与娱乐化、低俗化有着密切联系。如何在民众中树立文明、负责任的良好形象,是当前网络媒体所必须思考的问题。过去,文明是传统媒体的“专利”,内容海量的网络往往与文明相去甚远。

“文明办网、文明上网”倡议对于一直以来处在尴尬地位的网络媒体来说,无疑开启了它们的“文明之旅”,让它们逐步远离“低俗”、“不健康”、“无责任感”的误解与指责。为此,有专家指出,这一倡议有利于“推动互联网界文明办网,把互联网站建设成为传播先进文化的阵地”。

更重要的是,这个倡议对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文明和责任感提升有很大的推动作用,甚至可以说,文明办网已开启文明媒体新风尚。

上一篇:3综治和平安建设宣传月活动总结下一篇:多项选择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