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感器教学中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论文

2024-05-30

传感器教学中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论文(精选9篇)

传感器教学中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论文 第1篇

传感器教学中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论文

【摘 要】创新素质教育是培养学生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造思维、创造能力,德智体美劳等各方面素质都得到全面的发展,并使之成为高素质创造性人才的教育活动。创新教育的任务主是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主要包括发散思维、收敛思维、灵感思维、直觉思维、形象思维和想象等。中等职业学校传感器教学需要创新能力的培养。这也是就业形势发展的要求,社会进步的需要。如何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特别是在传感器教学实践中,如何提升学生的创造力,是当前传感器教学需要思考研究的问题。创新素质教育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是各层次教育共同实施,长期的有效的引导,通过学生自身的内在驱动力来完成。

【关键词】传感器教学 创新素质 创新能力 创新思维 创造力

什么是创新素质教育呢?创新素质教育,就是引导学生学习与研究发明创新的规律和创新方法,培养学生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造思维、创造能力,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素质全面发展,使之成为高素质创造性人才的教育活动。简而言之,所谓创新素质教育,就是全面培养与提高学生创新素质,使之成为高素质创造性人才的教育活动。创新教育的任务主是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主要包括发散思维、收敛思维、灵感思维、直觉思维、形象思维和想象等。

首先是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培养学生进步的先进的创新意识,是引导学生的第一步。意识的培养,就是解决学生思想的问题。让学生有意识的去进行创造,就走好了第一步,也为后面的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传感器的使用在当今以及未来社会的发展,都有着重要的地位。可以说“没有传感器,也就没有人类现代化的生活生活环境和条件。”那么在传感器的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创造性思维性呢?

第一,要营造情境、激发创新意识。营造一个有利于创新能力培养的良好的民主的、和谐的环境。至关重要。教学过程中,本着教师与学生平等的原则。通过讲解传感器在各行各业,特别是在高科技领域的应用,如神舟飞船上天,现代机器人制造。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通过讲解在应用领域不断的创新不断的发展。引导学生从自身生活和学习过程中如何提高综合能力,创造性的.解决各种问题。

第二,提出问题,培养创新意识。通过设计对于同一方案的不同解决途径。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知识结构不断的思索,不同解决方案。如:在飞船上,空气的质量如何监测,你有哪些想法。

第三,发现问题,合理引导创新思维。给学生一定的自由度,让他们能主动地、自由地思索、想象、发问、选择,甚至行为。教师对学生的创造性要善于引导、鼓励;对学生的异常思维方式、顽皮、任性要善于理解、宽容、奖抑。如:在讲解光电传感器时,卫生间自动冲水装置中引导学生自己设计检测传感器。学生想法很多,有的学生借题捣乱。说用于检测尿液时。学生会笑,课堂状态容易失控,此时可以鼓励他。你很聪明,可以用生物量传感器进行,并可用于其他领域的应用。如果用于卫生间是否有更好的方法。学生就会自然的回归到正常的思路,教学效果要好得多。调皮的学生也会对传感器课也就开始感兴趣。可能从此创造思维就开始建立起来了。反之,对学生进行批评或采取打击。学生的创造力可能会被抹杀。采取合理的引导,使之步入正轨。同时根据学生的想法,加以展开。有时候,在错误中也能发现有价值的东西。

其次,创新能力的培育。

第一,在精神方面就要形成一种宽松的、民主的、和谐的气氛。坚持创新性原则,按着创造心理规律给以培养、扶植、拓展、开发、强化,不断提高创造个性素质。传感器课程的作用是其他专业课程承上启下的一门知识。而且在许多的领域都有应用。在教学过程中,合理渗透传感器的重要性是必要的。创造性的应用传感器,可以制造许多的设备和装置。

第二,在物质方面,就要加大投入,为学生们的创造性活动提供时间、空间和材料。传感器教学由于设备材料多且复杂。需要较大的投入。但也可根据学校的条件,结合其他专业的电器来完成教学。还可以为学生举办小的带有传感器小制作。如感应灯、声控灯的制作。在制作过程中引导学生改变功能,改变思路设计其他的控制方式,应用其他领域。为学生安排集体活动之外的自由活动的时间、空间和材料。建立课后兴趣小组。一同完成一个或多个内容,通过查资料、购材料,设计制作。掌握多方面的知识。为综合素质的提升奠定坚实的基础。 教师在传感器创新素质教学中如何去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于指导、监督、评价地位。但也应预先进行创新能力的储备,通过各学科的横向联系和本学科纵向发展。对生活、对社会、企业就业对传感器知识的需求要了如指掌。只有这样才能很好的指导学生。合理引导学生,帮助学生,完成一张白纸,写下美丽的诗篇。

学生要创新的学,教师要创新的教。由老师与学生共同营造一个有利于创新能力培养的良好、和谐的环境。在教学方面,教师要采用启发式、讨论式、竞赛式、调研式等优化教法,不仅传授知识,还要教给学生知识创造的规律,教给学生发现、获取知识的能力;授之以渔。鼓励学生进行设计性或探究性实验,培养创新能力。如引导学生利用磁敏传感器设计防盗报警器。让学生知道转变思维方式、方向也可以实现相同的效果。

再次,创新能力的评价。

创新能力的评价,没有一个系统的标准。可以通过一些活动和比赛对学生进行客观的评价。传感器教学过程中,长期的评价通过活动的开展,能够通过教师的观察以及对作品的检验,评价的准确性比较高。例如设计一个多功能的控制装置。要利用到声控、光控、磁控、温控、触控。不仅学生要了解各种传感器,还要对各种参数要知晓,通过查找资料,购买材料,设计制作。学生动手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都会得到提高。同时还会有新的想法出现。现在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是综合能力的全面发展。特别是创造力的要求越来越高。

通过比赛可以使学生既增强动手能力,又可以在实践中提升创造能力素质的培养。开展丰富多彩的创新活动,使学生的创新视野扩大了,对于发掘学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新个性和创新能力的综合创新素质的人才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通过评价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进一步推进创新意识的形成、发展。结合生活和生产实践,培养学生创造力,加强学生对知识的横向联系。为就业及将来的发展做好准备。

提高国民素质与创新能力,是新世纪教育的培养目标。实现这一培养目标,职业教育必须改革与创新,必须实施创新素质教育,即搞好以创新教育为核心的全面素质教育。在学校通过传感器和其他学科进行创新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造才能,既是重要的,也是可能的,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家庭,父母对创新意识的培养,创造力的形成,也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所以需要全社会共同的努力,为培养高素质创造性人才努力。

参考文献:

[1]王煜东.传感器及应用.机械工业出版社,,5.

传感器教学中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论文 第2篇

随着科技革命的飞速发展和知识经济的即将来临,培养具有创新型的人才已成为社会发展的迫切要求。在中学生物教学中,应注重启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充分调动学生开展创新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切实加强对学生的创新教育,这应当作为科任教师的重要工作目的确定下来,通过科任教师这个重要角色发挥作用,培养具有创新型的人才。

1、创设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努力营造一种民主,平等,相互尊重,信任和理解的教学氛围,允许学生对教师的讲课大胆提出异议,形成师生之问的多向交流,对学生提出的异议要鼓励和表扬,使学生形成探索创新的心理愿望和性格特征,激发学生创新的意识,例如,教师在课堂上组织一些生活垃圾如何处理、克隆及珍惜动植物的保护等社会热点问题的讨论或辩论会,师生随意交流辩论,在这种自由宽松的氛围中进行思想交流,常使学生超越教师,对某些问题产生新的观点和方法,这些观点和想法对专业人士来说也许是陈旧的,甚至有时还显得幼稚,但是对学生来说却是难能可贵的创新思想的“火花”,教师应积极鼓励,支持和肯定,通过开展诸如此类的课堂活动,既拓宽了思路,又增长了知识,开阔了眼界,同时还极大地诱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实在是一举多得。

2、抓好课堂教学设计。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创造性思维不是一种基本思维形式,而是多种思维形式综合作用的结果。创造性思维既是由多种思维组合而成的一种复杂的思维活动,教师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就不能只进行某一种思维能力的训练。

2、1 抓好悬疑探索式教学方法的设计。善于质疑问难是开始创造的第一步,教师在课堂中不但要注意设计好能启发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的问题,也要注意营造一个利于学生质疑问难的氛围。

我在教学中经常采用“设疑指导――阅读思考――共同分析――简要总结”的教学方法。我进行了“三先三后”教学方法的探索:根据计算机屏幕展示的问题和提供的材料,先由学生闯关思考,后由教师开导思路;先由学生发表见解,后由教师整理、提高;先由学生进行条块分析,探索问题,归纳要点,后由师生概括、小结。有些章节,我则让学生在阅读分析教材内容的基础上,先根据教材内容提出有代表性的问题,然后再共同分析这些问题。我还将学生日常所提的具有独特见解的特别是与知识和科技发展有关方面的问题登记造册,深入分析,并鼓励、表扬有关学生。长期这样做,可培养学生深入探索问题的创造意识。

2、2 突出运用比较区别法教学,培养学生鉴别事物的能力和方法。在生物教材中,不管是植物、动物、人体解剖生理、细胞学,还是遗传、进化和生态等方面的内容,很多都可以用比较区别的方法来进行教学。例如,“双子叶植物纲和单子叶植物纲的.五点区别”,“脊椎动物五纲在形态、结构、呼吸系统、血液循环系统、生殖发育等方面的区别”,“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的区别”等很多内容都可以用比较区别的方法教学。重要的是要突出学生思维分析的过程,教师千万不要包办。长期有目的地进行这方面的训练,不但可以使学生掌握比较区别的学习方法,还可以提高学生鉴别事物的能力和思维能力。

3、鼓励质疑。培养创新精神

“质疑”体现出学生对教学过程的一种积极参与,通过调动已有知识对教学内容进行深入思考,在求知中蕴蓄突破,标志着学生由被动学变成主动学,从学会走向会学。科学发明创造往往是从质疑开始,正如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所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心理学研究表明:疑,最易引起思维的不断深入,有疑才能不断拓宽学生的思路,才能促使学生去探索,去创新。

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鼓励学生在无疑处生疑,在其有疑时,则为其释疑。

4、利用媒体教学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传感器教学中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论文 第3篇

(一) 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根本诉求

我国《高等教育法》明确规定:“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1998年1月国家教育部制订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也提出:采取切实措施, 把高等学校建设成为高层次创造性人才培养的主要基地。2001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强调, 实施素质教育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加强对大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 既是我们对高等教育状况和人才质量状况深刻反思的结果, 也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 反映了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根本诉求。

(二) 提高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现实需要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 大学生“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就业制度已经确立, 市场成为我国人力资源配置的基础手段。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 必然要求人们极大地增强各个经济主体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与此同时, 在大学生就业已经成为社会焦点问题的今天, 如何促进大学生充分就业是高校面临的一项重大而又紧迫的课题。只有加强对大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 提高他们的就业竞争力, 才能使他们在激烈的人才竞争中脱颖而出, 才能使他们更好地适应未来工作的需要。

(三)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

一方面, 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是“以人为本”发展观的要求。“以人为本”的发展观必然要求高校在教育教学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 大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另一方面, 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观的要求。当今时代, 科技进步日新月异, 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国与国之间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 是民族创新能力的竞争。要想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最重要的就是坚持创新, 这就必然要求高校加强对大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

二加强文化素质教育对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的重要作用

(一) 文化素质教育有利于培养创新人格品质

创新精神是各种素质的综合体现, 它不仅是一种智力特征, 更是一种人格特征。创新人格是创新活动的内在动力机制, 是创新活动成功的关键, 它集中地体现为强烈的创新动机、执著的创新情感、顽强的创新意志、持久的创新毅力、勇敢的创新行为等良好的人格特征。实践证明, 所有的这些非智力因素都可以在文化素质教育中得到强化和提升。较高的文化修养能使大学生始终保持正确的、理智的、豁达的、乐观的态度, 以积极的心态去追求创新, 实现自身价值。[1]

(二) 文化素质教育有利于完善创新的生理基础

文化素质教育有利于将人的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有机地结合起来, 促进身心两方面的发展。文化素质教育是一种综合性的教育活动, 它注重受教育者的全面发展, 可以促进形象思堆与抽象思维的有机结合, 充分调动人脑“次要半球”的积极性去补偿“优势半球”的机能, 从而进一步完善创新的生理基础。

(三) 文化素质教育有利于夯实创新的知识底蕴

在现代社会, 科学的发展呈现出综合化、整体化趋势, 人们面对的众多经济问题、社会问题、科学技术问题、生态保护问题等都需要运用多学科知识进行综合研究, 加以统筹解决。许多新的发现往往在边缘学科或交叉学科间产生, 广博的多学科知识是创新能力的重要基础。而这种知识基础只靠专业教育是远远不够的。文化素质教育作为超越时间和空间将社会连接起来的纽带, 能促进当代大学生广泛地学习文、史、哲、艺术等人文社会科学知识, 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开拓学生的视野, 夯实文化底蕴, 从而有利于发挥各学科之间的协同作用, 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为培养创新精神打下坚实的知识基础。[2]

(四) 文化素质教育有利于营造创新的人文环境

创新精神的形成非一朝一夕之事, 它是一种先进文化长期积淀的结果。创新精神要有一种求新、求异的思维, 这种思维是人的本质特征之一, 往往表现为对未知世界探索和对现存事物超越的潜能。开发创新潜能, 除学习广泛的文化科学知识外, 还需要营造一种浓郁的人文环境, 通过这种人文环境的熏陶使所学的文化科学知识潜移默化为学生的自我需要, 内化为自身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从而形成一种精神动力, 激发人的创新潜能。高校可通过开展文化素质教育系列活动, 营造崇尚真知、追求真理、刻苦钻研、勇于创新的氛围, 保护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造思维, 为学生禀赋和潜能的充分开发创造一种宽松的环境。

(五) 文化素质教育有利于形成创新的思维方式

我国传统文化非常重视思维方式, 强调“闻一知十”“一以贯之”。我国传统文化也蕴含有丰富的创新哲理思想。强调“修身”“身心自由发展”的人文活动有利于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探索意识, 有利于倡导“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的思维理念。科学研究表明, 文、史、哲、艺术等人文学科的思维活动一般是形象思维, 具有求异、开放、直觉的属性, 对问题多用想象、类比、夸张等思维方式。想象是创新的源泉。想象与感觉、知觉、记忆等心理活动结合在一起, 有利于培养人们的创新性思维方式, 促进人们进行创造性研究。

(六) 文化素质教育有利于积累创新的实践经验

文化素质教育不仅是学习文化科学知识的课堂教育, 还包括各种实践活动, 如生产劳动、职业培训、教学实习、科学研究、社会调查、社会服务、社会考察等。在实践活动中, 学生不但可以熟悉自然的、人为的或社会的工作对象, 学会如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学会如何做事, 而且可以广泛地接触不同文化背景和不同文化习俗的人群, 学会跨文化交流与合作。因此, 通过参加文化素质教育实践活动, 学生能够逐步建立起健康的思想感情和合理的价值观, 并从中提出新问题, 激发创新精神, 成为创新之源。[3]

三加强文化素质教育, 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

(一) 在文化素质教育中贯彻创新的教育理念

高校要牢固树立创新教育的理念, 要重视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和怀疑精神, 在传授知识的基础上“授之以渔”, 启迪学生用掌握的知识去解决问题, 探索未知的世界;要大胆改革现有的文化素质教育教学方法, 有效地帮助大学生从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两个角度构建包含文、史、哲、艺术等比较全面的知识基础;要培养当代大学生追求卓越、不断创新的心理品质, 完善当代大学生包括健康人格、思维方法、发明技巧等在内的能力结构框架体系;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传授知识建立合理知识结构的同时, 注意知识与学习方法并重, 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给学生以思考、联想、创新的启迪, 促进大学生自觉培养创新精神。

(二) 合理设置“显性”与“隐性”文化素质教育课程

一方面, 要合理设置“显性”文化素质教育课程。在深化“两课”改革, 发挥“两课”主渠道作用的前提下, 开设一定数量的文化素质教育选修课,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把创新教育和人文知识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另一方面还要在专业课教学中融合人文教育, 真正做到“传道授业解惑”。通过创设贴近学生实际的“隐性”教育课程, 培养学生的创新人格品质和思维方式, 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 改变我国专业教育课中普遍存在的重视专业知识传授、忽视人文理念传播和创新思维培养的状况。

(三) 建设具有创新意识的文化素质教育师资队伍

培养创新人才, 需要高校努力建设一支具有创新意识的文化素质高的教育师资队伍。教师的创新意识深刻地影响着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创新性较强的教师会主动在教学活动中进行探索和创新, 以良好的创新教育方法培养出创新能力较强的学生。另外, 教师本身所具有的创新精神也会极大地鼓舞学生的创新热情。也只有这样, 教师才能从自己的创新实践中发现创新能力形成发展的规律, 为创新教育提供最直接、最深刻的体验, 在教学过程中自觉地把知识传授和创新思维培养结合起来, 发现学生的创新潜能, 捕捉学生创新思维的闪光点, 多层次、多角度地培养学生的创新个性和创新精神。

(四) 在文化素质教育活动中营造良好的创新文化环境

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 尤其是要重视校园创新文化环境的建设。良好的创新文化环境不是突变式的飞跃, 而是连续性的渐变与升华。因此, 高校要建立和健全长效机制, 大力支持各种形式的校园文化活动,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文化节、读书会、文学社等活动, 充分发挥各种学生社团的作用。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 一方面给学生以多侧面、多层次、多角度的思想文化陶冶, 另一方面可以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创新意识。实践证明, 营造一个健康、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 能够正确引导学生合理安排和充分利用课余时间, 在实现寓教于乐的同时, 激发学生求知和创新的热情, 有利于创新精神的培养和创新人才的成长。

(五) 建立有效的文化素质教育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

建立合理的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制度保障。在教育评价上, 教师要改变以往把考试成绩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 要建立一套综合评价体系, 将学生的实践能力考核纳入评价体系, 以培养创新能力为核心对学生进行全面评价。在激励机制上, 一方面要给师资队伍以激励, 让他们的创新成果得到社会的认可和利益的回报。如建立专项发展奖励基金, 对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成效特别突出的教师实行专项奖励;将教师指导的学生创新实践活动纳入教学计划, 提供资金支持并折算教学工作量。另一方面, 通过设立奖学金、创新基金、创新奖励学分、素质拓展学分等多种措施, 激励学生开展创新实践活动, 并为学生的创新实践活动提供必要的经费支持和专业辅导。[4]

参考文献

[1]王春林, 郑孝萍.文化素质教育与创新精神培养[J].学术交流, 2002 (3) :136-138.

[2]季祝平.文化素质教育与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淮阴工学院学报, 2003 (6) :31-33.

[3]姜俊和.创新精神与人文教育[J].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1 (5) :53-54.

生物教学中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 第4篇

关键词:生物实验;创新;素质;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2-074-01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在今天知识经济年代,尤其需要大批创新型的人才,而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主要靠以创新为核心的素质教育来实现。生物科学实验是以认识生命运动的本质和规律为目标的实践。它不是盲目的行为,而是在理性指导下的变革现实的实践活动。因此,在当今中学生物教学中,教师必须改革传统的教学观念,在向学生传授基础知识,培养基本技能的同时,高度重视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提高学生的创新素质。

一、 激发学生强烈的创新意识

在创新素质中,创新意识是前提,如果没有创新意识,也就无所谓创新能力。培养创造型人才是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教育事业改革与发展的需要。因此,学生的积极学习过程也是一种创新,他们的创新多数是一种学习意义上的创新,这种创新又为其成人后的创新作了准备。同样,学生的独立思考本身也是一种创新活动。自然界的生物之谜很多,教师可利用各种机会使学生产生疑问并激发兴趣。兴趣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前提,是构成创新动机最现实、活泼的心理成分,是形成学生好奇心的基础,是创新动力最重要的源泉。兴趣不仅能转化为创新动力,而且也能促进智能的发展,达到提高学习质量和形成个性品质的目的。创新意识是个人根据社会和个体生活发展的需要表现出来的创造的意向、愿望和动机。教学中,应奉行“主体参与,分层优化,及时反馈,激励评价”的教学原则,其中核心是主体参与。有效的主体参与能提高学生自主活动的质量、充分发挥其自学能力,从而发展创造力。

另外,在教学时我们还可以充分利用生物学发展过程中的一些史实和生物科学新成果,与学生共同探讨他人是如何提出新方案、取得新成果、建立新理论的。只要在平时的课堂教学、课外实践活动中引导学生开阔思路进行创新实践,创新意识才会嫁 接到学生脑海中,并得到不断强化。当然学生提出的想法或做法不可能都具有可行性和实际意义 ,但对于其个人来说都是新的。此时教师要及时给予肯定、鼓励,让学生树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自信心,强化创新的自觉性,充分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

二、培养学生顽强的创新精神

创新精神是创新意识的基础,也是创新教育的最高境界。它需要有大胆的怀疑精神、勇往直前的开拓精神、科学求实的探索精神、不怕艰难和挫折的顽强精神以及团结协作和合万家的团体精神。一个人,他的创造力能否得到开发,能否取得成就,能否为社会做出创造性的贡献,关键取决于他有没有创新精神。创新是在未知中求索,不可能一帆风顺,甚至有许多创新成果是在逆境中经受了无数次失败和打击才诞生的。因此,在教学中,教师根据学生实验水平,提供材料,提出问题,明确教学目标。鼓励学生自觉地探索新事物,创造性地解决新问题。善于创设问题,留出课堂“空白”,让学生去质疑、解疑。然后引导学生运用已学过的知识及掌握的技能,自行设计合理实验方案,并进行实施,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志。

三、培养学生灵活的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是创新能力的核心因素,它的发展有赖于各种思维能力的发展,特别是发散性思维和聚合思维的发展。创造性思维的标志之一,就是要敢于凭借已知的知识,探究未知的问题,形成思维的连续活动。创新思维决定着一个人创新能力的大小能及否创新,这是创新素质的核心。因此在生物学教学中必须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 逆向思维是有意识地从常规思维的反方向去思考问题,在一定程度上讲,逆向思维更需要勇气,需要树立创新无权威、创新无止境的观点。

发散性思维形式能克服常规思维的单一性、单向性,能有效地锻炼学生的思维流畅性。尽管有的学生提出的方案是幼稚的、不全面的,甚至是错误的,但其中无不包含着创新的成分所在。在生物教学中发散思维训练的主要内容有扩散列举、同解变型和引申发挥等。如在学了“生物与环境”的知识以后,在对环境的保护问题上,学生有了自己意见及建议:多植树造林;少用或不用一次性筷子餐盒;塑料袋要循环使用;提倡使用清洁能源;通过生物工程寻找新能源,如在农村可以造沼气池;多乘做自行车环保又有利身体健康;等等。经常进行发散思维训练,学生的思维会越来越活跃和开阔。

四、多方位指导学生学会学习

学会学习主要是指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具备一定的学习能力,其目的是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使自己成为爱学习、会学习、善学习的人,从而具备终身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从表面看,学生学会学习与创新有着一定的距离,其实不然,这是因为当今世界知识总量的迅速扩张和更替周期的日益缩短,使学习的时间自然而然地从青少年延伸到了人的一生,使学习的场所由学校位移到了整个社会。只有不断学习与掌握,才能始终把握科学技术发展的脉搏,才能始终站在知识创新的前沿。可以这样说,学习的停止,也就意味着创新的终止。可见,学会学习已成为处于知识经济时代的人所必须具备的品质。所以,我们要认真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科学态度。

传感器教学中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论文 第5篇

一、创设情境,诱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语文教学要提高学生的创新素质,首先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意识的培养,需要教师创设情境,让学生获得一种创造的快感,从而激发其创新兴趣。时文赏析、微型故事命题、哲理诗的创作等都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有效途径。如:“柳树责备长青的松柏:春天来了,你怎么还无动于衷?”以此为题材,训练学生命题《柳树安知松柏之志》、《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有眼不识泰山》、《检查团来了》、《半桶子水哗哗响》等各有千秋的妙题,便是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对此,教师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让学生明白创新并非登天难事,学生的创新欲望便会被大大激发,长此训练,学生的创新意识便会渐渐被诱发出来。

二、诱发好奇,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创新精神是进行创造活动的内动力,这种动力来自一个人的好奇心。而好奇心与怀疑精神又是密不可分的。俗话说:“疑为思之始,学之端。”“疑”是学生积极创新的诱因。如教《死海不死》,教学中心目标确定为:要求学生在阅读中辨清确数和约数,理解准确数据的作用。教师在学生阅读的基础上要有意设置多处疑问,想方设法组织学生探求、争论,让学生思维的火花发生撞击,引起认识冲突。

比如:“把各种盐类加在一起,占死海全部海水的百分之二十三至二十五。”句中的数据能否改成“百分之二十四”或“大约百分之二十四”、“百分之二十四左右”呢?学生经过一番交锋和分析,感到原来阅读时很容易使自己疏忽而又枯燥乏味的数据,在说明文中却起着那么重要的说明作用,以后就会引起高度重视,积极思考、创新。我们在教这一课时,经过这一练习,一个平常成绩很差的学生都能从课文当中发现出问题来:“课文讲到死海的深度时写道:‘海水平均深度一百四十六米,最深的地方大约有四百米。’这个数据不科学。”他认为:“既然最深的地方是一个约数,为什么平均深度却是一个确数?”好一种创新精神!这就是智慧的闪烁!学生由此沉醉于知识的探索之中。

由此可见,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要充分发掘教材因素,随机应变,精心创设种种问题,诱发学生的好奇心,使其勇于怀疑、积极创新。

三、辨异求同,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包含两个基本成分:一是求异思维,一是求同思维。

求异思维是创新的主体,它要求学生对同一问题从不同角度去思考,力求突破原有知识、经验、思路的局限,创出新意。比如,大家都说“愚公不愚,智叟不智”,我偏论证“移山是愚昧的做法,迁居才是智慧的行动”;你批评马大傻的浅尝辄止,我赞扬他的触类旁通。这样打破传统的思维就能创新。

当然,求异并不排除求同。语文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发现事物间的相似规律,从而由对规律的认识、掌握而创新,引导学生寻找各种文体的结构特点,进而进行独立创作等。

训练学生的求同思维和求异思维,在比较、分析、联想、综合的基础上有所创新,这是语文教学训练学生创新思维行之有效的方法。

四、积累资料,引导学生掌握创新方法

创新的方法很多,如情报利用法、联想法、适应需求法、缺点改正法、逆向创新法等,但无论哪种方法的运用,都需要学生细心的观察、反复的了解、精确的记录,从而掌握信息、积累资料。因为,一个人的知识愈丰富,生活面越广,引发创新的触点才越多。

五、营造和谐的氛围,培养创新意识。

实践证明:和谐、活泼的课堂气氛有助于学生的创新意识得到发展。压抑、专制的课堂氛围则会给师生、生生之间的信息交流带来不必要的障碍。作为课堂的组织者----教师自身要把自己作为普通的一员置身于学生主体中,与学生和平相处,感情上会更融洽,心理上会更沟通。学生就更愿意把自己的奇思妙想说给老师、同学听。在创设美好情境的同时如果把情感教学的艺术带入课堂,让每个学生都有一种美好的心境,创新意识就孕育在了这种心境之中。

传感器教学中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论文 第6篇

摘要:素质教育的要求是使每个学生的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开发和培养,使每个学生都能主动适应未来学习和科研环境。素质教育培养人的目标是特长和创新,物理本身就是强调实践和创新结合的学科,而对学生进行物理竞赛培训就是实现此目标的重要手段。

关键词:物理竞赛;素质教育;提高;创新能力

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广泛地开展物理竞赛活动,能够有效地提高教育质量,它是常规教育的有益补充,更是教学改革的深化和提高。

一、物理竞赛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

(一)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

在物理竞赛活动中,教师不仅给学生知识,还要教他们做人,教师在教学中注重教材的思想性,对学生进行正面教育,经常通过介绍物理学史,科学家的生平事迹,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勤奋求实、献身科学的教育。

例如我国著名的物理家钱学森,是我国核物理工业的先驱和奠基人,两弹元勋。他潜心研究核技术,打破了帝国主义对核技术的垄断,让学生学习他那种不屈不挠、勇于拼搏的精神,学习他那艰苦朴素、勇于实践、不断进取无私奉献、执着爱国的高贵品德。

作为竞赛的参与者,他们不但有激情,还有集体荣誉感。他们把个人竞赛的优劣与集体荣誉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每一次竞赛都是一次生动的集体主义、爱国主义教育。将他们参加竞赛的激情转化为对社会、对祖国的责任感,从而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

(二)提高了学生的科学素质。

科学素质是一个人成才的基础,而科学素质的提高是后天勤奋努力和培养的结果。

兴趣是培养学生科学素质的前提。物理竞赛具有兴趣性、竞争性和创造性的特点,符合中学生的好奇、好胜心理。参加物理竞赛是学生的自主选择,因而学生会以极大的兴趣和爱好自觉地参与。兴之所致,甚至废寝忘食。参加物理竞赛的学生都主动地阅读过课外物理读物,做过一定量的物理竞赛题,参加过物理课外活动,这对于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变厌学为乐学,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勤奋上进的优良品质都很有好处。

物理竞赛活动还具有良好的激励功能,每一次活动都是竞赛选手个人价值的自我发现和自我体现的机会,也是他们提高能力的过程。学生在参赛过程中经常研究一些富有挑战性的问题,在思考这些问题的同时既提高了抽象思维能力,也提高了形象思维能力,同时还培养了创造思维能力和自学能力。在激烈的竞赛环境里,每一个选手都面临着强手的挑战,要想在竞争中取胜,就必须善于独立思考,要有较强的综合、推理、分析、判断、评价的能力。

物理竞赛活动为学生提供了在课堂教学之外获取新的.知识信息的机会,与在课堂上获取的知识信息相比,这种新的知识信息既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同时又开阔了学生的视野。

(三)造就了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物理竞赛活动造就了学生追求科学发现的百折不挠的心理品质。物理竞赛活动的经验告诉我们:竞赛者要有好奇心,求知欲,自觉的学习动力;竞赛要有坚强的意志,冷静的头脑,灵活的应变能力;竞赛要有强烈的竞争意识,有不服输的精神,必须好强而不逞强;竞赛要有很强的自信心,而不是盲目乐观,善于调整竞技状态,抑制临考前的紧张情绪。因而要从点滴做起,持之以恒,直至成功。

物理竞赛活动给予学生的上述经验,为学生未来的发展和攀登科学高峰奠定了良好的心理基础。

二、物理竞赛还能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培养学生学习物理兴趣。

增强学生创新意识,发挥物理竞赛在初中阶段的物理教学是青少年学生进入物理知识宝库的入门和启蒙,是培养学生学习物理兴趣,具有初步观察事物、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关键。所以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物理竞赛启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调动其学习积极性,为今后的深造打下良好的基础,有着不可忽略的作用。

(二)设置物理竞赛内容的趣味性。

物理竞赛内容设置的趣味性及开放环境的创设使得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这是师生们发展创新思维所渴求的。如果课堂气氛过于严肃,那么学生就会有一种无形的压抑感,这将严重制约学生智力和创新精神的发展

(三)提高物理教学和开发学生创造力。

物理竞赛创设的实验中的趣味性及对创新能力的培养使每个学生都得到锻炼。我们每个人的启蒙教育一般都是从游戏(动手)开始的。物理是一门以观察、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在物理竞赛的实验题中加强动手能力是提高物理教学和开发学生创造力的有效手段。

通过物理竞赛各方面的锻炼和实践的培养,学生学习的创新思维,创造力得到进一步的提高。通过竞赛这把钥匙,可以打开参赛学生的智力闸门,使他们的各种能力,得到充分地发挥。虽然许多竞赛选手未来并不以研究物理为职业,但他们从物理竞赛的文化熏陶中所获得的洞察力和创造力将受益终生。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上来。素质教育要求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树立正确的教育观、质量观、人才观;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为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思考打下扎实基础;素质教育的真谛是使每个学生的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开发和培养,素质教育培养人的目标是特长加创新,物理竞赛就是实现此目标的良好途径。

参考文献:

[1]谢连荣.通过化学竞赛促进素质教育的全面提高[j].希望月报(上半月)..12

[2]刘明东.小议如何调动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j].东西南北教育观察..6

[3]马良.浅谈高中化学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j].科海故事博览科教论坛.2010.2

[4]侯军.浅谈初中语文教学如何进行美育渗透[j].科海故事博览科教论坛.2010.2

[5]信息动态[j].新课程(教育学术).2010.7

[6]胡红彬.“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教学设计[j].中学生物学.2010.1

[7]陈允飞.学科知识竞赛与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j].中学生物学.2010.1

传感器教学中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论文 第7篇

摘要:中学生物学教学,在培养新世纪人才的创新素质启蒙教育中,具有不可替代的特殊地位和启蒙教育功能。

关键词:创新素质,生物,教学

生物学是一门建立在实验基础之上的具有广阔发展前景的自然学科,因此,中学生物学教学在培养新世纪人才的创新素质教育中,具有其不可替代的特殊地位和启蒙教育功能。

一、唤起强烈的创新意识。

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就是要使学生不满足现状,善于观察,思维敏捷,能抓住稍纵即逝的机会和观念来追根究底,能形成一种自觉的创新意识,使“创新”成为一种“习惯性”的思维方式与行为方式。只有在强烈的创新意识引导下,学生才能产生强烈的创新动机,充分发挥创新潜力和聪明才智,释放出创新热情。

1、巧设创新问题情景。

良好的情景创设,可以使学生产生一种心理上的期待感,形成对问题深究的强烈热情,从而有助于创新意识的培养。生物教学中可以紧紧抓住每一个创新情境,渗透创新意识的教育,不断去点燃学生创新意识的火把。我们在教学时可充分利用生物学发展过程中的一些史实和生物科学新成果,与学生共同探讨他人是如何提出新方案、取得新成果、建立新理论的。比如,在学习了密码子后,告诉学生第一个被破译的密码子UUU(苯丙氨酸),接着启发学生思考怎样知道UUU决定的是苯丙氨酸。学生可能感到无从下手,这时教师介绍尼伦伯格的实验,人工合成一段仅由尿嘧啶核苷酸构成的RNA(…UUUUUU…),以此为模板合成出了一段仅由苯丙氨酸连接而成的多肽。至此学生自然会体会到尼伦伯格实验的巧妙之处,产生出“我也能”、“我也行”的自信心。

2、运用现代评价观念,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新课程标准要求对学生的评价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考察,不仅关注学业成绩,而且更需要关注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及积极的情绪情感体验和心理素质的培养等。而传统的评价体系的后果使学校教育的学生成为就是缺乏个性的“标准件式的产品”,其最大危害就是扼杀了学生的个性和创造力。有鉴于此,我把“人人有个性,人人有创新意识”作为教学评价的一个目标和尺度,我常常用“这种想法真不错”,“你的思考能力真强”,“这一点我都没有想到”,“你这样做很有创意”等激励性语言鼓励学生积极创新、勇于探索。有时把“比一比,看谁想得妙”鼓动性的激励评价从个人之间的竞争变为小组之间的竞争,形成了“组内成员合作,组间成员竞争”的新格局,使得整个评价的重心由鼓励个人竞争达标转向大家合作达标。尤其是“基础分”和“创新能力提高分”相结合的评价方式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起到一个非常显著的效果。

3、运用多媒体教学促进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课堂通过多媒体教学,把传统的形声教学与现代的电化教学(视听教学)结合起来,强化直观教学。通过自制的课件,展示直观的生物现象和一些抽象的生理过程,引导学生对生物规律进行探索,把原本抽象的概念、原理变得形象、具体、可感,让学生完成由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过程,调动学生的多种感观,产生复合刺激,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得到培养。

二、培养顽强的创新意志、创新情感和个性品质。

创新意志是指在创新过程中表现出来的那种自觉的、顽强的、勤奋的甚至是冒险的精神。创新是在未知中求索,不可能一帆风顺,或可能是“千呼万唤不出来”,更有许多创新成果是在逆境中诞生的,经受了无数次失败和打击,有的甚至使人心力交瘁。美国学者阿瑞提在《创造的秘密》一书中提出:“尽管创造者要具有一定的智力,但高智商并不是高创造力的先决条件。”可见,创新过程并不仅仅是纯粹的智力活动过程,它还需要以创新情感为动力,以良好的个性品质作后盾。在生物教学中,要激励学生树立像周恩来同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远大理想。具有像爱迪生发明灯丝一样的坚定信念。在“探究性学习”中培养学生具有敢于求异、勇于创新的气魄、自主探索、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利用“实验操作”,培养学生坚忍不拔,持之以恒,不怕困难和挫折的顽强意志和良好的人格特征。从而培养学生健康的创新情感和个性品质。

三、形成灵活的创新思维方式。

创新思维决定着一个人能否创新及创新能力的大小,是创新素质的核心。爱因斯坦早有断言:“创造并非逻辑推理的结果”,因此在生物学教学中必须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等。逆向思维是有意识地从常规思维的反方向去思考问题,也就是常说的“唱反调”。在一定程度上讲,逆向思维更需要勇气,需要树立创新无权威、创新无止境的观点。在这方面孟德尔等为我们树立了很好的榜样,他以叛逆的勇气和创新的精神由一位天主教牧师而成为遗传学的奠基人。发散性思维是一种多方向、多数量、全面展开的辐射型思维方式,是创新思维中最可贵的思维形式,是学生将来成为创造性人才的基础。它能有效地锻炼学生的思维流畅性。一个人创造性的高低是由他的发散思维的素质和具有的价值所决定的。一个人的创新,无非是想到了别人还没有想到的可能性,或者说,就是别人思维尚未扩散到的领域,被你的.思维扩散到了。发散思维又是创造活动的起点,其广度和深度都将大大影响学生创新精神和能力的形成与发展,尽管有的学生提出的方案是幼稚的、不全面的,甚至是错误的,但其中无不包含着创新的火花。例如,在学习了基因的分离规律和自由组合规律后,再来重新认识豌豆作为杂交实验材料的几大优点,以及分析实现F2代分离比的条件,鼓励学生大胆猜测,以培养发散性思维方式。

四、养成良好的科学态度。

科学是老老实实的学问,在寻找客观规律的过程中,需要严密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需要及时分析试验过程中出现的种种现象,哪怕是极偶然的一个发现,否则就会与即将获得的新成果擦肩而过。例如贝特森和潘耐特用香豌豆作杂交实验材料,首次发现了F1测交结果不遵循1∶1∶1∶1的孟德尔遗传规律,而是亲本组合明显多,重组合明显少。这似乎是一个意外,但他们还是以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肯定了这一“意外”,最后因此获取成功。

五、学会学习。

学会学习主要是指养成良好的学习品质和具备一定的学习能力,其目的是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使学生成为爱学习、会学习、善学习的人,从而具备终身创新能力。从表面看,学会学习与创新有一定距离,其实不然,这是因为当今世界知识总量的迅速扩张和更替周期的日益缩短,使学习的时间自然而然地从青少年延伸到了人的一生,使学习的场所由学校位移到了社会。有人说“学习就是工作的组成部分。”只有不断学习与掌握,才能始终把握科学技术发展的脉搏,才能始终站在知识创新的前沿。可以这样说,学习的停止,也就意味着创新的终止。因此“学到老,用到老”更具时代意义,学会学习已成为知识经济时代的人所必须具备的创新品质。

语文教学中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 第8篇

一、实施课堂开放,培养创新意识

1. 把时间还给学生

培养创新人才,教师必须彻底转变观念,由课堂教学的主角转变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指导者、协调者、促进者,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成为知识的探索者、实践者。只有从教师身上省下时间,学生能读懂的就不再去讲,学生能自己领悟的就不再去分析,才能把时间真正还给学生。

2. 把空间让给学生

我们认为:第一,教师要让学生有想象的空间。没有想象就不可能有创新。语文教学中,教师随时都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想象力,给他们提供想象的空间,有时也许只有一点小小的提示,就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那就是智慧的火花、创新的萌芽。例如,我教《狼和小羊》一课时提问学生“最后的结局如何呢?”学生立刻情绪高涨,纷纷发挥想象,有的说狼吃掉了小羊,因为小羊太弱小了;有的说当狼向前扑去时,小羊向旁边一闪,狼掉进小溪里,小羊趁机跑掉了;还有的说,正在这时,一位猎人从这儿路过,开枪把狼打死了……学生的想象如此丰富,教师根本不必再讲了。第二,要让学生有选择的空间。当前的语文教学很少考虑学生的学习差异和个性特点,一个学生要学什么,怎么学,自己不知道,也无权做主,更谈不上培养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了。教师要让学生有选择的余地,学会选择,提高自我意识,发挥主体性,满足求知欲。例如,教学生生字时,不要千篇一律地进行“读音、析形、释义”,可让学生去选择识记;在朗读上不是指名学生读课文,而是请学生任意挑选一节自己喜欢的课文,读给大家听;另外分析课文也可以让学生去选择某个词语或一句话来分析,而不要逐段逐句地去讲解。

3. 把机会留给学生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要营造一种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大胆质疑,让学生有敢说、敢问、敢于发表自己意见的机会,做到课堂上不只是老师问学生,也可以学生问老师,学生问学生。例如,教《尊师爱生》时,我让学生在理解图意的基础上互相说,说着说着就有了争论了,有一学生说:“图上画的是上学路上的事,因为学生们背着书包”。马上有学生问:“放学时就不能背着书包了吗?而且假如是上学路上,同学们在出家门时就会带上雨具的。”另一个学生又说:“如果是走到半路上才下的雨呢?”就这样,课堂气氛活跃了,思路也在争论中清晰了,我再及时鼓励开动脑筋的同学,为后面的学习铺好了路,奠定了基础。

另外,我还认为,教师还要给学生欣赏的机会、表演的机会、游戏的机会、动口动手的机会,充分利用课堂40分钟,让尽可能多的学生参与尽可能多的活动,获得尽可能多的实效。只有这样,我们教师才能走得进新课堂,针对当今的新教材,适应新教法。

二、营造和谐氛围,培养创新精神

1. 创造民主宽松的环境

在课堂上,学生是有潜能的人,是正在成长中的人。我们应尊重他们,创造民主的氛围,允许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如果对学生过分苛求,一点错误都不能犯,他们创造的勇气就会受打击。因此,我想办法减少学生犯错误的忧虑,避免引起学生害怕的压力。例如,在教学《跳水》一文中,思考“你还能想出别的办法来救孩子吗?”这一问题时,我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大胆地说,即使说的办法不够好也不正面批评。这样,学生有表现欲,非常希望把自己的观点告诉别人。

2. 允许学生敢于向权威挑战

美国学校中鼓励学生和老师“抬杠”,鼓励学生多想几招,因此,不怕权威的思想先要在不怕家长和老师中培养。学生不怕不等于胡闹、不听劝告,而是指敢于提出自己认为是正确的想法,坚持自己的意见。教师遇到学生挑战时要冷静,不可摆出一副“老爷子”的架势,勃然大怒起来。理智的教师,正常的反应应该是:聆听、接受或者引导。对学生的精神应给予鼓励。如:教学《两个铁球同时着地》,学生懂得意大利伟大的科学家伽利略在青年时代向权威亚里士多德提出挑战,并通过试验取得胜利的故事。学生明白了不迷信权威,敢于提出疑问,以此鼓励学生要避免有权威性的思想。这样,学生有了挑战精神,也就有了创新精神。

3. 鼓励学生标新立异

曾听说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农村小学校门前有一条河,老教师天天背着学生过河,年年评上劳动模范。后来,换了一位青年教师,他逆向思维,不是背学生过河,而是组织全村人在河上架起了一座桥,结果未评上劳动模范。因为,按传统的思维方式只有背才勤劳,才能评上劳模。像这样的压抑创造性的例子太多了。

教师千万不要把学生束缚在传统思维方式里,要鼓励学生标新立异。学生提出一些新观点,有时成人看来这是很幼稚的,甚至是离奇的、荒唐的,但教师要正确对待,不可训斥、压抑。对于学生的标新立异一要允许,二是鼓励,三要引导。教学中,我允许学生标新立异,结果学生们创造性思维非常活跃。讲松树象征革命时,学生提出松树一年四季是一个颜色,太单调。讲愚公移山时,学生提出愚公不应“搬山”而应“搬家”……这些对于如何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特设计是十分有利的。

4. 教给学生创新的技能

(1) 打破定式法。思维定式是一种倾向于用习惯了的固定方式进行的思维。它是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的最大障碍。教学中,我引导学生克服或放弃这种固有的方式,让他们换一个角度或开辟另一种思路来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如曹冲称象、司马光砸缸、乌鸦喝水、田忌赛马等课文,就是打破定式解决问题的典范。教学中,我让学生发散思维,求新求异,想出自己认为更好的办法。

(2) 逆向思维法。这是一种与常规思路或习惯思路相反的思维方法,在解决问题或发明创造中,反向而思,有时可以收到异乎寻常的好效果。如在《鲸》一文中“须鲸主要吃鱼和小虾”,我引导学生如果去掉“主要”意思有什么改变,进行逆向思维,对理解课文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5. 进行教学改革

(1) 教学过程不仅是一个掌握知识、发展智能的过程,而且是一个完整的人的成长和形成的过程,是学生身心素质各个方面内涵不断丰富、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因此,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有书,更要有人,而且要有完整的人。所以,课堂上,我时时处处从尊重人、爱护人、促进人的角度,以对学生的一生负责的态度,去关注他们的整体素质的提高,去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全面发展。

(2) 搞好开发性教学,注重学生心灵的开放,引导学生广泛关注世界的发展与变化,鼓励多方面的兴趣和爱好,摄取广博的知识、吸收广泛的信息,接触多方人士,学会多项思维,集思广益。为了搞好开发性教学,根据课文内容,我让学生走出课堂、图书馆、校园,走向社会、大自然,为学生创造潜能的开发提供广阔的天地。

(3) 每一节课都要精心设计,为学生提供仔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机会,让学生在做中学,手脑并用、学用结合,使学生的才干在生动活泼的教学环境中得到发展。

未来社会对人的创造力要求更高,为了使我们的学生适应未来社会的需要,从小就要帮助学生掌握知识、训练大脑,让其有真才实学,有高超智能。

三、优化教学过程,培养创新能力

1. 激发创新动机———使学生想创造

看自然。结合作文教学、阅读教学,带领学生走出课堂,到大自然中去学习语文,去增长见识。看生活。“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社会相等。”社会是语文的源泉,教师要引导学生留心观察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看荧屏。荧屏虽小却包罗万象,它是个特殊的窗口,学生通过荧屏,能了解那些日常生活中直接观察不能了解的知识,丰富生活,拓展视野。同时教育学生学会选择看的时间、看的内容,达到一举两得的效果。看插图。小学语文教材中配插了许多生动形象的插图,我们对这些插图不能“视而不见”,而应充分利用插图,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2. 营造互动情趣———使学生敢创造

一说感受。结合阅读教学,让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感受。让学生“实话实说”,充分说出自己读后的感受,有则长,无则短。教师则大力表扬、鼓励、引导,使学生在自由的“说”中理解课文内容,锻炼口头表达能力。说见解。教师针对一定的教学内容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认知欲望。如教学《骄傲的孔雀》一课时,提出“孔雀听了花喜鹊的话会怎么想?怎么做?”这样一个问题,学生争先恐后地发表自己的见解,有助于理解课文内容,提高表达能力。二说想象。结合阅读教学、作文教学让学生利用插图想象说、填补空白想象说、续补结尾想象说、扩充情节想象说、转换角度想象说等等。三说生活。小学生作文是生活写实。想和写之间有一个过程,在作文教学中,课堂上的“说”起一个衔接作用。让学生大胆地说、积极地说、完整地说,把心中所想用有声的语言表达出来,而其他同学在听中也产生共鸣。

3. 突出开发意识———使学生会创造

在空白点思考。许多优秀的文章总是留下了许多空白之处,所谓“不著一字,尽得风流”。教学中,应抓住这些空白之处,引导学生去思考、去想象、去创新。在矛盾点思考。很多课文在内容或文字上看起来“自相矛盾”,其实,这正是作者的独运之处,教师可引导学生在矛盾点上思考,培养学生思维的创新性。在疑难点思考。记得一位大科学家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为此,教师要鼓励学生多提问,让学生学会提问。学生能在学习中发现问题,本身就是一种好学、乐学的体现,是开启创新之门的钥匙。在兴趣点思考。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说的就是兴趣的作用。在语文教学中,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地方总是那么津津乐道,教师也要抓住学生的这个特点,让他们在对自己感兴趣的地方多思考,能达到事半功倍之效。开发学生的双手———多做。让学生动手操作的过程,其实质是学生手、眼、脑等多种感官协同参与学习活动的过程。它不仅能使学生学得生动活泼,而且对所学知识能理解得更深刻。美国教育家杜威有句名言:“让学生从做中学。”的确,让学生真正动起来,将会把他们带入一个新的“情境”,使之在求知欲的驱使下学习,促进其思维的积极活动,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巢宗祺, 雷实, 陆志平.语文课程标准解读[M].长沙: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2.

[2]王尚文, 吴克强.中学语文教学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

[3]郑国民.语文课程改革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传感器教学中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论文 第9篇

一、巧妙设疑,激发情趣

孩子获取知识一般始于好奇和兴趣,也只有对知识充满好奇和兴趣,才能在学习中发挥孩子的潜能。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可见学生的积极思考往往是从疑开始。因此,在学生学新知识前,我经常有意识地创设一个障碍或一个悬念,或通过不同的角度寻求数学问题的多种解法,以巧妙的构思激起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探索研究新知识,以达到疑中求知,开发智力的目的。

比如,我在教“年、月、日”时,新授课前我创设疑问情景,问同学:“张丽的爷爷从出生到今年二月份只过了18个生日,谁知道张丽的爷爷今年是多少岁?”学生们七嘴八舌一轮起来,有学生说:“18岁”,我接着问:“爷爷18岁,他的儿子几岁?能有孙子吗?”学生们都笑起来说:“不可能有孙子”。那么,张丽的爷爷今年到底是多少岁呢?带着这样的疑问,学生好奇地、兴致勃勃地进入了学习。当学完“年、月、日”的基础知识后,学生们知道了日历中二月份有“平年”、“闰年”之分,而课堂上谈论日历的课题就多起来了。“这日历是谁编的,为什么把二月份规定为平月、闰月?”“那么一年到底是多少天呢?”我又给学生补充了一些历法知识。

二、动作操作,拓展思维空间

在数学教学活动中,顺应学生的认识和思维规律,巧妙的安排学生亲自动手操作,能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深奥的道理形象化,枯燥的知识趣味化,有利于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例如,我在教学圆柱体的侧面积计算,为了开发学生的智力,我让学生自己设法把圆柱体的侧面展开来,看看展开后的侧面是什么图形?怎样计算其面积?学生各自演示学具,结果有的学生把侧面沿高剪开,展开后是长方形;有的学生把侧面沿着斜线剪开,展开后是平行四边形。学生针对不同情况各抒己见,激烈地讨论,最后,这两种情况又逐渐一致。原来学生发现长方形的长与平行四边形的底都是圆柱的底面积的周长,长方形的宽与平行四边形的高,要求圆柱的侧面积不论是长方形还是平行四边形,都可以用“底面周长×高”的方法来计算。事实上平行四边形与长方形运用割补法也可相互转化。

学生人人动手操作,大家从各方面接受不同的认识,最后取得统一的结论,这样同中求异,异中又求同,大大开拓了学生的思维空间。

三、加强实践,提高创造能力

我在设计教学过程中尽可能地理论联系实际,安排学生“做”的内容,让他们运用所学的知识自己去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例如,学习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以后,我不知学生回家帮助父母测量并计算出房间地面面积,计算出装修房间地面需要的地砖面积,所需地砖块数等。这样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都得到了培养。

又如,学习了“时间与时刻”之后,我要求学生自订作息时间表。学习了“年、月、日”之后要求学生尝试制当年的年历等。

可以肯定地说,这种训练不是课堂教学的机械重复,而是课堂教学的必要补充。也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意识和创造能力的有效途径。

四、把握时机,拓展创新思维

对于小学生来讲,敢于发表发表自己得见解和不同的思考方法,这就是创新的闪光点,我们要加以肯定,给予鼓励和扶持。不仅要鼓励学生多提问,多思考,还要鼓励学生有主见和自信从而激发创新意识。

例如,在教学“20以内退位减法”时,就不拘泥于教材中所介绍的计算方法,而是让学生充分发表各自不同的意见,例如11-2=?

第一种做减法想加法

因为2+9=11,所以11-2=9

第二种把11分成10和1

因为10-2=8 8+1=9,所以11-2=9

第三种把2分成1和1

因为11-1=10 10-1=9

所以11-2=9

第四种把11分成2和9,所以11-2=9

学生提出的几种不同想法,老师都给予肯定和表扬,学生学得积极,气氛活跃。这种利用知识之间的沟通达到异途同归的教学方法,对培养学生创造性地学习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五、加强训练,培养模仿能力

初写书法者,一般是从临摹开始,等工夫深了才会形成自己的风格和特点。学习文化知识也一样,培养学生的模仿能力,也就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基础。学生学会了新知识,完成了作业,但教师的指导与训练并没有就此结束。我又出示两道弹性练习题, 要求学生去完成课本制定的作业后,自由选作,讨论完成。

(1)依照例题的结构自己编一道本节课没有出现过的应用题,并画出线段图、列综合算式解答。

(2)如果把例题的所求问题变成已知条件,把其中的一个已知条件变成所求问题,编写一道应用题,你能编吗?会解答吗?试试看。

这样的练习是课堂教学的眼神,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发展和创新能力。

上一篇:新校区项目建议书下一篇:广东小金库十大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