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路运输空载现象探析的论文

2024-06-11

公路运输空载现象探析的论文(精选3篇)

公路运输空载现象探析的论文 第1篇

公路运输空载现象探析的论文

一、车辆空载基本情况

1.国内分析

空载是指运输车辆在没有负载的情况下工作,也就是在没有装载货物或运送客人的情况下运行的现象,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拉空车”。虽然空载现象有时是运输环节中不可避免的现象,但它增加了运输成本,降低了经济效益。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我国社会物流总费用9.4万亿元,其中运输费用4.9万亿元,占社会物流总费用的比重为52.5%,由此造成巨大的物流费用损耗。由于公路物流运输网络存在设计不够科学、运输体系构建不够合理,经常导致运输车辆来回行程只有单趟载货,全程空载率近半的情况发生。空载的.成本消耗包括在物流总成本中这也就是公路运输物流总成本居高不下的原因。

2.国外借鉴

欧美国家在公路货运方面发展较早,积累了可借鉴的经验。美国最早采用了甩挂运输方式,就是当配送车将满载的集装箱送到目的地时,车头与集装箱可以分离,车头再将满载的另一个集装箱运回,从而减少配送车返程的空载率,并最大限度地节约等候装卸的时间。日本则是采用共同配送制度,将中小型卡车运输企业纳入新的管理模式,将它们根据货物种类和企业分布地域组成了各司其职的联合货运组织,合理调配车辆类型,减少不必要的浪费。德国重载货车卫星收费系统则最大程度的是货运市场信息化,货运供求双方能实时交流供需信息,在运行过程中及时合理安排运行车辆,并对车辆进行实时监控、优化运输路线,减少空载数量。

二、产生公路运输空载的原因

1.宏观方面

没有建成现代化的公路物流体系。物流企业各行其是,没有形成社会化、集约化的联合经营模式,运输组织分散,运作方式条块分离,导致规模化运输经营难以实现,物流消耗居高不下;政府管理力度欠缺,对公路营运企业的等级、年审等资质审核不够严格和规范,物流监管部门管理僵化,不能结合实际运营情况实施灵活管理。

2.微观方面

物流企业信息化程度欠缺。现代化电子信息管理系统只局限于运输企业的内部业务操作,而没有形成横向的物流信息交互体系,这样导致物流市场信息不通畅,车辆与货物的合理配置得不到实现,公路运输企业与货主之间供需信息滞后、闭塞,有货物车、有车无货的现象时有发生。

三、减少公路运输空载的对策

1.加强政府管理力度,构建规范的行业制度

对零散的、规模较小的个体运输车辆进行规范管理,积极促进大中型货运企业联合运作,为他们的整合货运资源、协调供求关系提供便利条件,建立起有序、高效的货源管理和车辆调配体系。

2.整合物流信息资源,搭建先进信息技术平台

当今世界计算机网络发达,GPS卫星定位系统也已在广泛使用,如今的物流业正是借助于这样的先进技术才得以快速发展和壮大的。这些技术的充分运用是减少运输空载现象、规范物流市场的必要条件。

3.提升运输企业管理水平,降低能耗

运输企业要开阔眼界,积极掌握现代物流业的管理理念,大胆尝试连锁式运输经营模式;具体操作中大力倡导电子信息商务的开展,提高货物共同配送意识,增加车辆与货源的调配能力。企业要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加强与同行的合作,充分利用物流货运交易网络平台,及时扑捉供求信息,最大限度减少空载现象,提高配送效率。

4.消除地方保护主义,加强区域物流协作

政府要在公路运输区域合作中起到监管作用,促进整体统一的货物运输竞争机制的形成,杜绝地方公路运输管理机构对域外车辆的货载限制。

5.结合自身实际借鉴国外先进经验

我国是公路货物运输大国,要想从减少运行成本应该学习借鉴过完先进经验。积极采用甩挂运输方式,减少集装箱空载机会。尝试运输企业横向联合、功能分类式集散配载模式,大力运用现代化配载信息系统,实时掌握空车和货源情况,实现车、货信息及时反馈,有效配载。

四、结语

解决公路货运的空载问题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政府加强货物运输的宏观控制,监管货运企业的运行机制和运行模式;公路运输企业需要更新陈旧管理方法,借鉴国际先进运输方式,加强整体协作意识,最大程度的利用信息化手段搭建车、货供需平台,实现公路货运配载整体化、集约化的发展方向;政府与运输机构共同协调,减少区域保护主义,将空载率降低到对大限度,实现减少公路货物运输成本的总消耗,促进公路货运的长效发展。

公路运输空载现象探析的论文 第2篇

1引言

空载是指机动车辆等没有载货或载客而空车行驶的现象。根据我国物流企业目前的经营情况分析,大多数物流企业并没有取得很好的经营效果,收入水平并不高。在企业的经营成本中,物流成本占大部分,影响运输成本高低的种种不合理运输的表现形式中,以起程或返程空载现象最为严重,成为导致物流成本居高不下的重要因素。据最新的数据显示,2011年我国的社会物流总成本已达到84000亿元,其中运输成本为44000亿元,占社会物流总成本的52.8%。物流运输成本为何居高不下,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物流网络欠规范,运输体系设计欠合理,尤其是许多汽车运输去程满载,回程空载,以致于全程空载率甚至超过50%,而空载的费用也包括在物流总成本中。如此低的运输车辆利用率,使运输成本以至总成本很难真正的降低。尽管如此,我国的物流业仍在继续快速发展,各企业将物流环节作为“第三利润源”,力图寻找到新的利润增长点。而运输作为物流系统中重要的功能环节,其发展的前提是必须克服汽车空载这一瓶颈。

2我国公路运输中空载率高的原因 2.1物流信息系统不健全

由于企业规模的限制,我国一些规模较小的物流企业很难建立起完善、全面的信息系统。这些企业所采用的信息系统一般都存在信息覆盖面窄、功能服务简单等缺陷,一些个体小型物流公司甚至没有自己的信息处理系统。信息处理能力的低下通常会导致货源信息与车辆信息沟通不顺畅,信息不及时,结果往往是货到车未到,或者车到货未到,而出库单据超过两天即作废,从而错失了合理组合货物进行统一运输的最好时机。

2.2地方保护主义的限制

目前我国很多省份还存在着狭隘的区域观念,比如偏远落后的地区,往往会针对外地各种车辆设置更多的限制条款和规定,使很多外地车、尤其是运输车辆无法在这样的地区获得更多的运输业务,载运量越低,则单位运输成本越高。如山西煤炭运往省外时,必须得持有山西省交通局的出省票和外车进入山西的入省票,这些票据费用占司机运费的三分之一。而且这些重型煤炭汽车只能运送煤炭,还必须空载进入山西,满载出省。

2.3物流市场上供给与需求不平衡

虽然我国物流市场的需求量较前些年相比已获得了一定的发展,但与众多处于“找米下锅”状态的运输企业相比,需求仍比较薄弱,对运力的需求相对也较少,因此客户对物流企业的运输服务水平要求较高,甚至苛刻。为满足客户的要求,提供更高品质的物流服务,服务水平的高低与物流成本是存在效益悖反的,因此物流成本支出的增加也成为必然现象。

2.4特种车辆的使用

有些物流企业利用特殊车辆专门从事特种货物的运输业务,如煤炭车、油罐车、冷冻车、搅拌车等,这些特种车辆由于其专用性和车辆结构等条件的限制,几乎不能与其他普通货物实现配载,而回程中也无法搭载普通货物,因此空载率最高。

2.5存在大量实力薄弱的中小型物流企业

目前我国物流运输市场的现状是,中小型物流企业数目众多,且运营能力低下。在中小型物流企业中还包括一部分一户一车的微型物流企业,而这样的个体经营者货源信息相当有限,依靠物流公司提供信息,或自行揽散货为业务来源。有限的运货量和业务量导致大部分时间和路程浪费在空载过程中。

2.6运输路线规划不合理

由于目前我国物流运输市场上各物流企业各行其事,未实现统一规划,因此在路线选择上处于无序状态。我国的物流行业还没有形成足够大的规模,每个物流企业基本上都是单独作业,很少有物流企业主动要求与其他的物流企业联合完成自己的运输业务,因此在路线规划上也只在自己的业务范围内作选择,不但经常出现单程空载的现象,还可能出现对流运输等其他不合理的现象。

3减少我国公路运输中空载率的对策

基于以上关于空载现象大量存在的原因分析,可以将其归结为两个方面,即协调运力与运量,加强有关部门对物流市场管理。解决空载问题,必须从这两个方面入手。

3.1改善运力结构,使运力与运量相适应

所谓运量,是指全社会对运输作业的需求量。当前社会经济正在快速发展,无论国内还是国际间对运输的需求都随着贸易往来的增加而不断提高。所谓运力,是指全社会所能达到的运输能力。从理论上讲,运力的发展应该与运量的增加保持一致。当运量大于运力时,运力不足会导致运输的不顺畅,会进一步制约社会生活的其他方面;当运量小于运力时,实际上运力已经过剩,则很难达到充分利用所有运输车辆的要求。例如统一饮料在天津市内的配送,根据中外运天津久凌的具体规定以及客户的时间要求,一般是两日的运输时间,完成全部运输作业内容。但有时两日内根本无法调度到适当的车辆将饮料配送到经销商指定的送达地址,因而只能调度并不适当的车型,如用6.2m的高栏货车装运1830件饮料,或用9.6m的箱车装2000件饮料,甚至从天津港调度12m的集装箱到北辰区装运3000件饮料,这样无疑是对运力的极大浪费。就我国的情况来看,汽车运输市场上的运量与运力总的来说基本上能够达到较为均衡的状态。但与发达国家相比,各种类型的货运车辆构成并不合理。主要问题是车型单一,轻型车和重型车的数量较少,与运量相比并不能满足需要,而中型车则较多,因而难免在配载时存在车辆选择不适当的状况。尤其是特种专用货车数目较少,有些地区普通载货汽车数量占到营运性货车的95%,而专用特种汽车所占比例却低于5%。不合理的运力结构必然引起各普通载货汽车抢普通货源,那些在激烈的竞争中没能获得足够运输任务的车辆必定会存在一定程度的空载。相反的是在专用车辆运输领域,运力却往往不充足。

(1)整合普通运输车辆,增加特种专用运输车辆的投入。普通货物可以根据其物理化学特征归入不同的类别,而不同类别的货物在运输中则选用不同的车辆,包括选用一些专用车辆,以完成运输工作。而特种货物如鲜活产品需要使用冷藏车,气态或液态货物需要使用罐装车,危险品、阔大货物等特种货物在运输中同样需要有特种车辆与之相配。在普通货物运力超出需要的情况下,更需要运输业有关管理部门的支持与配合,充分发挥其统筹管理的作用,形成产、销、运相统一的完整的供应链系统,并形成产业集群或联盟,实现运输资源的高度整合,全供应链各环节各企业都能在这场整合中得到最大收获。

(2)适当增加重型汽车投入量,拓展运输空间。发展汽车运输应以市场需求为指导,根据目前的市场发展状况以及汽车车型的保有量统计,发展经济型的重型汽车是符合市场需要的选择。重型汽车以完成远程、大批量货物的运输作业最为经济合理。在有些公路路段,还可以与铁路、水路完成衔接,以公铁联运、公水联运等方式增加汽车运输任务,提高车辆的利用率。这种通过延长重型车辆运输作业距离的方法,既充分利用了其优势,同时也为中小型货车提供了更多的机会,运力结构实现了充分调整,也更趋于合理。

(3)城市内小型货车占主导。在城市中应致力于配备轻小节能型车辆。市区内客户的运输要求一般以小批量、多批次为主要特征,并且运输路线多有重合和交叉,应注意采用科学的方法选择最优的运输路线,尽量以灵活方便的配送方式完成货物的短距离、小批量的运输任务。城市中配送路线的选择比较复杂,为减少不合理现象,应尽量采用更科学的技术手段来辅助运输作业,不但能够提高输送效率、节省时间,同时还降低了运输成本,也符合绿色物流的发展趋势。综上所述,达到运力结构的完善应逐步实现城市中内小型货车占主导、中等运货量与中等距离由中型货车完成、大型重型货车负责长途货运任务、特种车辆为特种货物专用的格局,运力与运量相适应,尽量达到各类型货车的最佳运输条件,使其得到充分使用。从而减少空载,降低运输成本。

3.2加强对物流运输市场的管理

近几年,国家政府和有关部门积极扶持物流业的发展,给予了物质条件、政策法令上的有力支持,使物流业以及物流企业获得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更优越的客观条件。现有及正在兴建的各级公路、物流运输枢纽将成为汽车运输的发展推动力,同时也为物流市场的宏观调控与治理带来了极大便利。

(1)集中管理运输市场。有关管理部门和政府机构对于物流市场的监管与控制应进一步加强,并积极创造促进市场成熟的有利条件。物流市场企业众多,实力悬殊,政府管理部门应通过妥善引导,鼓励货源信息稳定且丰富的物流企业与实力有限的小型物流企业建立合作关系,逐步将其转化为统一的市场资源,通过奖励与行政命令手段相结合的方式,努力扭转物流企业各自为政、独立经营的传统观念,加强全社会运输车辆的总体调度,提高利用效率。

(2)合理配置企业自有运输车辆。一般来说,工业企业和商业企业自有运输车辆的利用率与物流企业相比低的多。对于有些企业来说,维持自有车队甚至可能会影响到其核心能力的加强。根据建立自有车队和运输外包的选择标准,只有企业达到一定规模或经营特种商品,拥有自有车队才有利于车辆利用效率的提高和降低空载。而对于众多的中小型工商企业来说,将运输业务外包出去才是合理正确的选择。这样一方面使运输车辆得到了更充分的利用,降低空载的可能;另一方面也可以令企业将更多的资源放在企业核心能力的开发上。

(3)整合物流信息资源,搭建先进信息技术平台。当今世界计算机网络发达,GPS卫星定位系统也已在广泛使用,如今的物流业正是借助于这样的先进技术才得以快速发展和壮大的。这些技术的充分运用是减少运输空载现象、规范物流市场的必要条件。因此,应建立一个以物流基础设施为物质基础,以现代化物流信息系统为必要条件,集物流中心和汽车运输企业为一体的物流系统。在这一系统中,通过各终端安装信息通讯装置,并通过网络途径的信息传递,实现整个物流系统中货源信息与车源信息的高度整合,通过统一调度运输车辆、统一货车装配,最大限度地降低汽车空载的可能性。

(4)以服务客户为出发点,创新运输方式。整车运输是合理配载的充分体现,对降低空载率作用明显,发展整车运输是发展物流运输的首要任务。与此同时,考虑到公路运输方式的机动灵活,可以发展新的运输组织方式,尽可能地集合零担货物,拼装成整车,以充分利用整车运输的优势。在拓宽运输市场方面,物流企业应尽量利用所占有的各项资源,把握主流货源的主要流向,合理调度车辆,同时科学合理地安排车辆行驶线路,尽量将同一方向的货物拼装在同一货车上,提高整车发车率。

4结语

图书馆学论文写作现象探析 第3篇

关键词:图书馆学 论文写作 写作现象

中图分类号: G250.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6938(2011)05-0124-04

Analyzes the Phenomenon of Library Science Papers Writing

Gao Lihua Zhang Xiucheng (Panzhihua University Library, Panzhihua, Sichuan, 617000)

Abstract:The article holds that the current phenomenon of domestic library science academic writing has the following characteristics: 1.The quantity of the paper increases fast, but few of them are of high-quality; 2. Most people have broad range of the study, but few of them have a stable research direction; 3.More attention is paid to academic, rigorous, innovation of the paper, but the vitality is ignored which is reflected in rare use of rhetoric;4. The majority of the papers expresses personal point of view, but few of them carry on discussion or academic criticism; 5. Some editors of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journals wrote "how to write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papers", but library scientists seldom talk about professional academic writing. The main reasons for this situation are related to the librarians' academic and professional structure. Individual researchers should continue to improve their qualifications, their knowledge structure and the level of research; the library community should further strengthen the training efforts.

Key words:library science; paper writing; phenomenon of paper writing

CLC number: G250.1 Document code: A Article ID: 1003-6938(2011)05-0124-04

图书馆学学术论文既是过去图书馆学理论与实践的结晶,又是未来图书馆工作的指南,高层次、高质量的图书馆学专业论文,对图书馆工作是非常重要和必不可少的。笔者也经常收集、查阅图书馆专业论文,并以此指导自己的工作。在此过程中,笔者发现,目前图书馆学专业学术论文的客观状况既有自己的优势,又存在着某些不尽人意的地方。为此,本文拟对图书馆学术论文写作状态呈现出来的一些表象进行汇总,归纳其特点,并进一步探究了每一种特征性现象背后更为深层的问题,希望能找到原因,并对今后图书馆学术论文的写作提出自己的意见。

1 论文数量较多,质量高的较少

目前图书馆学专业论文数量越来越多,很明显表现出一些专业刊物进行改版扩版,出版增刊,有的一年还有两次增刊,而且还不乏一些代表图书馆学专业论文较高水平的核心刊物,仔细读来其中不乏高质量、高水平者,但也存在着大量平庸、空泛之作,论述粗浅,内容重复现象严重,有人对论文重复现象进行过统计,多则每年上百篇重复同一题目。数量多,期刊改版是好事,说明大家开始重视学术研究了,学术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研究都将对实际工作起推动作用。但是如果只重视数量,不重视质量,那这种作用就不会很大。目前论文数量多、质量高的少是整个学术界的“通病”,其原因很多,当然跟一些客观因素诸如学术评价指标、职称评审、图书馆员大多数时间和精力都用在业务工作上等方面有关系。本文拟从两个主观因素上进行一些探讨。首先是写作定位问题。《光明日报》曾列举了几位发表论文不多,但其研究却对各自学科的发展起过重要作用并获得过诺贝尔奖的科学家的事例[1 ]以及顾诚先生一生从事明史研究论文数量虽然加起来不过20来篇但却是掷地有声的奠基之作的事例,[1 ] [2 ]希望这些事例能够引起图书馆界论文写作者对写作高度、写作境界以及写作目的的重新定位与思考。不是说论文写作数量越多,就越说明某人学术水平越高。相反数量多但质量低的文章不仅给自己也会给他人带来很多不良影响。一个图书馆学家(或学者)能否蜚声图书馆学界,并不在于他发表了多少篇论文或出版了多少著作,而在于有多少是被多次引用、被很多人认可、能起到推动图书馆事业或图书馆学术繁荣的作用。因此图书馆人首先应该改变重数量、轻质量的观念,以“不求多,只求精”的宗旨来指导自己的论文写作实践;其次,要端正学术态度,其中包括许多方面,也包括前面提到的数量和质量的问题,主要体现在思想上和行动上,思想上以加强学术自律最为重要,行动上主要指的是整个写作过程,在此主要强调一定要重视论文的修改过程。修改定稿是图书情报学论文写作的必经程序,不可缺少。个人认为,与其短时间写几篇文章,还不如花大量时间修改一篇文章,修改文章是最容易提升论文写作水平的过程。修改文章的过程是一个不断思索,不断优化,不断继续思考,继续优化,继续构思写作的反复循环的过程,因此认真修改某一篇文章表面是完成了这一篇文章,实则是磨练自我坚持不懈、孜孜不倦做学问的一个过程,也是探寻和调整、完善论文写作方法、构筑文章框架结构、进行语言锤炼等一系列过程、也可以说是发现自身论文创作的弱点,挑战、超越自我的过程。古有“吟成一个字,捻断数根须”、“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语不惊人死不休”的诗句,近代鲁迅写文章也要修改很多次等等,说明写文章确实要讲究炼字炼句,同时也说明想要写出好的文章绝非短时间能一蹴而就的。文章写好后,一定要反复修改,直到认为尽了自己最大努力为止。当然个人的思考毕竟是有局限性的,可以采用很多人提倡的“冷处理”的方法,也可以请同行或一些知名专家甚至是别的专业的人来帮忙修改,不要认为“隔行如隔山”,其实写作学术论文的一些基本原理是相同的,不同专业的知识也是可以相互交叉渗透的,请其他专业人士来帮忙修改说不定会有新的视角来重新优化文章。

2 大多数人研究范围较宽泛,形成稳定研究方向的少

如今图书馆学论文大量发表,仔细看来,绝大多数作者论文选题涉及领域十分广泛,但往往发过一篇,从此不见下文,长时间反复研究某一方向的很少。究其原因,首先跟大多数人喜欢跟踪热点问题有关。如果图书馆界出现了某个新的热点问题,大家就热火朝天地研究起来,似乎不去发表一两篇文章就落伍了。图书馆界多次出现在某阶段大量研究某一热点问题的论文,比如“数字图书馆”、“云计算”、“RFID”等等一度成为热点,这些问题是新问题,急需解决,因此需要有人研究,又新,所以好发表。于是写的人就多。但这就形成跟风现象。最近图书馆界又出现跟风问题,香港某高校图书馆率先以参加图书馆考试才能拿借阅证的方式来促进图书馆读者培训,沿海一带已有高校效仿,估计过不了多久,有关开发制作考试系统的研究会积极开展,也可能随之出现相关文章,我们不能说此举措没有益处,但很可能流于形式,我们认为学生现场参观、老师当场讲解演示才是最好的读者培训方式。《中国图书馆学报》常务副主编李万健认为“科研和论文选题可以从热点问题中选取,而且热点问题是确定选题的重要依据之一,选题也可不是热点问题,但一定要是事业或工作中需要解决的;热点是在经常变化的。同一个问题,今天是热点,明天可能就一般了,在此地为热点,而另一地也许就冷了。”[3 ]热点问题是图书馆理论界和实践领域都比较关注的问题,我们在此并不是排斥或者否定热点问题,但是不是每个人都有能力去探讨那些热点问题呢?或者,有必要那么多人去研究同一问题吗?大家如果过于重视热点问题,势必会致其他问题因研究不深无法解决。现实问题才是大家该花大力气去研究的问题。图书馆学专家肖希明曾撰文《关注现实问题:图书馆学研究永恒的方向》,笔者十分赞同此观点。张秀华也认为“关注现实问题,强化问题意识,是当今图书馆学研究的必然选择”。 [4 ]河北一位著名作者于新国先生至今所发300多篇文章中,相当一部分是“小”题目、“小”题材,但它们精悍实用,对图书馆的实际工作和学术研究均起到了不可小视的作用,[5 ]也为图书馆学论文写作者起到一定的启示作用。因此,以后应大力提倡写作图书馆界“不热”的、自己熟悉的、在自己能力范围之内的、哪怕是“小”的但很有实际意义的现实问题。目前图书馆界还有很多一直没有解决的现实问题,诸如大小长短不一的艺术类书籍的上架摆放、书架上很薄很小的书籍的查找以及高校图书馆学生占座问题、残疾人利用公共图书馆问题等等。最近还可看到首都图书馆无障碍图书馆投资很多的盲人电脑一年仅用15次、[6 ]有些文献的零外借率问题等等;其次,很多人写论文“打一枪换一炮”的做法跟一般人趋易避难的心理倾向和作者自身的科研水平有关,已经写过的论文如果再继续深入下去必然是很难的,于是就不得不趋易避难。每个人的时间和精力有限,再加上图书馆分工比较细致,图书馆学的研究对象也包罗万象,要求人人成为通才显然不切实际,因此最好形成稳定的研究方向,相对稳定的科研方向才是创新的基础。而且图书馆学专家几乎都有自己较固定、专一的研究领域,作为普通人士更是应该认准一个感兴趣、且能驾驭的方向专门研究,希望有更多的“再论、又论”之类的论文出现。据个人经验,只要有人一提到图书学本土化笔者马上就会想到刘兹恒先生,一提到图书馆战略规划研究就想到柯平先生,等等。在此再举一实例,马恒通先生从2000年到2011年都有研究图书馆学研究对象争鸣问题,他从不同的视角潜心、反复研究[7 ] [8 ] [9 ] [10 ] [11 ],写出了一系列全面、深入地研究此一问题的论文,产生了很大影响,所以一有人提到图书馆学研究对象问题,笔者和不少人马上就会想到马恒通先生。可见,形成稳定的研究方向,是全面、深入地研究某一问题,写出高质量学术论文的关键。

3 重视论文学术性、严谨性、创新性,轻视论文生动性

很多专业论文都比较重视理论或思想的广博与厚重,较轻视论文理论或思想的表达,图书馆学也不例外。不少图书馆学的研究者,也比较重视论文的学术性、严谨性,以及目前经常提到的要有创新性,但轻视语言幽默风趣等生动性要求,修辞语很少被人使用。罗金增调查过203篇图书馆学专业论文,发现“论文没有文采的占近70%,文章里偶尔有一点文采(1~10个修辞)占约1/5,论文中含有11~20个和21个以上的精彩文句明显少了,而文采斐然的文章更缺乏了”。目前语言板滞,文路不宽,文笔单调、乏味、老套,干巴枯燥,有骨无肉,已是本专业论文的一个弊病。因为有了这样的弊病,有时即使作者提出了新的见解、新的观点,恐怕也会被湮没在干涩的语言之中,收不到预想的效果,这就会降低文章的水平。[12 ]一提到修辞,一些从事科技论文写作的作者对此颇不以为然。他们往往认为修辞是从事文学作品写作的作者所必须掌握的语言技巧,与科技论文写作关系不大。这种在科技论文写作中忽视修辞的看法是对修辞的一种误解,至少也是一种偏颇之见。即使是很有价值的学术理论,由于缺乏完美的表达形式,往往会使内容本身大为逊色。在科技论文写作中恰当地运用修辞,会使科技论文的语言表达形式更趋完美、精炼,文从字顺。[13 ]图书馆学家黄宗忠在《谈论文写作(一)》中也提到“论文要具有生动性。论文要有形容、比喻、描写、有感情、有生气、语言准确等。”[14 ]于鸣镝先生在讲到几种论证方法时也提及“活用”形象比喻,还提到蝉联回环、排比等修辞手法。[15 ]王波先生的《图书馆学论文写作与投稿全攻略》“写得情真意切,极具说服力,语言生动,妙语连珠”,被认为“是值得作者、编者一读的好文章。”的确,这两篇文章最独特的地方在于其大量运用修辞手法,例如“缺乏语言美的论文就像蓬头垢面的女子,自然引不起别人的重视,难以登上选美的擂台,更不用说夺冠封后了”。[16 ]此处明喻的运用通俗易懂,鲜明形象,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其效果完全是单调平淡的语言描述不可比拟的。另外,“标题要醒目”、“文章一开始就要吸引住人”之类的话比起文中“常规的容易见效的做法是像程咬金耍板斧一样开门见山,尽力把新概念甩出,使之骄傲地戳在标题和引言中。让编辑和读者一眼就能发现这个亮晶晶的新货”[17 ]的功效也要逊色很多倍。有道是“言而无文,行而不远”,图书馆学论文在具备学术性、科学性等基本属性的同时,适当注重修辞,讲究生动性也是很有必要的,这既可以增强论文的可读性、提高读者的阅读兴趣,也可以产生强大的吸引力、感染力等。

4 个人观点的多,商榷、争鸣或学术批评的少

受中国传统“明哲保身”思想的影响,绝大多数图书馆人都选择很保守的写法,即只是发表个人观点、见解,很少有人与同行进行学术上的争鸣、商榷,进行学术批评更是少之甚少。但商榷、争论和学术批评是学术交流的一种突出表现。不同观点、理论和学派之间的讨论与争鸣,有利于激活思维,提示对方在观点或论证上的缺陷甚至错误,从而克服认识上的偏颇或失误,形成学术观点或理论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18 ]而且在很多情况下,只有通过一轮一轮的争论和思辨的交锋,真理才能得以发扬。学术问题通常比较专门精深,往往要通过同行间的反复切磋和驳难才能使问题得到解决,从而使学术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我国著名的语言学家、文字改革家、教育家黎锦熙先生还打算把别人的批评和攻错作为自己著作《新著国语文法》的序言。[19 ]因此,我们首先要端正自己对待学术批评等的态度,要认识到与人商榷或争鸣、进行学术批评是一种很有效的学术交流,可以有效地推进图书馆学术的前进和本专业的提升。目前,我国图书馆学术期刊有的已开始专设学术批评或争鸣栏目,刊登有关学术讨论和商榷类文章。夏旭等曾对2002-2007年12种优秀图书馆学期刊稳定栏目和特色栏目进行研究,[20 ]从调查结果来看,12种期刊中有以下期刊设置类似商榷、争鸣、学术批评类栏目:《中国图书馆学报》的“探索·交流”、《图书情报工作》的“评论论坛”、《大学图书馆学报》的“探索与交流”、《图书馆论坛》的“争鸣·探索”、《图书馆》的“探索与争鸣”、《图书馆理论与实践》的“争鸣”等。相信通过学术界尤其是科技期刊出版界的重视,并采取积极措施倡导学术交流,以及广大作者积极参与学术讨论和争鸣,积极开展学术批评来吸取有益的观点和思想,对图书馆学学术氛围的推进和个人学术研究都是大有裨益的。

5 有一些图书情报期刊编辑撰文探讨如何写作专业论文,图书馆学家讲述专业学术论文写作的太少

经检索有十几位图书情报期刊编辑撰文研究过如何写作图书情报类论文的问题,有代表中国图书馆学论文较高水平的《中国图书馆学报》、《大学图书馆学报》、《图书情报知识》、《图书馆论坛》、《图书馆理论与实践》、《图书与情报》等期刊编辑,也有一些目前非图情核心刊物如《新世纪图书馆》、《图书馆学刊》、《晋图学刊》、《科技文献信息管理》等编辑撰文,的确这些编辑为我们写作图书馆学专业论文提供了很好的指导,经常搜集这些论文可以使我们少走弯路,扬长避短,也可以规范自己的学术写作,形成良好的写作习惯。但目前进行此类论文写作的图书馆学专家极少,经检索我们可以看到于鸣镝先生的《图书馆学论文写作技巧浅谈》,另外黄宗忠先生也撰写了一系列论文写作文章,但并不是专门讲述图书馆学论文写作。一般而言,能够称其为专家学者,无论是学术精神,还是专业水平、写作水平肯定都有超越一般人的地方,如果能让大家分享他们的成果,其自身论文写作提升的历程、体会与经验对图书馆界后辈们定能起到良好的指导、引领作用。如上提及于先生在文中举了很多的事例来说明标题要言简意明,[21 ]读后对如何做到这一点的确是一目了然,颇有启发。最近有人谈到了著名图书馆学家吴稌年老师完成了一篇又一篇出色的论文,为我国图书馆史研究留下了不朽的篇章,还谈到吴老师背后所付出的艰辛和汗水,原来“吴老师在周末和寒暑假的时候,每天夜里三点多起来一直到早晨六点,在灯光之下奋笔疾书;六点至七点健身;七点吃完早餐之后继续写到午饭;午饭之后午休;午休之后继续写作……”,[22 ]这样的实例是需要用心的博主去发现的,如果有更多的专家学者自发的跟大家一起分享其真实学术之路,这比起“做学问需要有顽强的毅力和刻苦的精神”诸如此类的话语要有影响力得多,期待有更多的专家们讲述如何进行本专业学术研究和论文写作。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目前国内图书馆学学术论文写作现象说明,目前国内图书馆学研究与写作的总体层次还不是很高,主要表现在:高质量论文数量不足;大多数人研究范围较宽泛,形成稳定研究方向的少,因此有不少基本问题尚未得到解决;多数论文生动性不够;多数人局限于发表个人观点,还没有上升到和其他学者进行商榷或争鸣的高度,上升到对其他学者展开学术批评的更少;撰文讨论图书馆学术论文的写作问题还没有引起图书馆学专家学者的普遍重视。图书馆学学术论文写作现象的上述特点,前面两条涉及的是图书馆学学术论文的质量问题,后面几条则涉及到多数论文质量不高的原因问题。但如果从更深的层次看,形成这种状况更深层的原因则可能和图书馆人的学历、专业结构有关。图书馆工作人员学历层次各有不同,有高有低,图书馆学又是后起专业,同时也是社会不很重视的学科,开设图书馆学专业的大学又很少,硕士、博士点更少,所以,图书馆工作人员中本专业出身的极少,本专业的硕士、博士更是少之又少;图书馆专业人员专业有优势,但不一定象中文专业人士一样专门受过写作训练。其他专业出身的,有中文、法学、英文、计算机、工程等专业人士,这部分人员又未受过图书馆学专业训练;而出身编辑专业,而从事图书馆工作的人可能则更为罕见。要真正写出高质量的图书馆学论文,知识结构上以中文、图书、编辑三结合为最好。但这几乎是不可能的。因此,我们希望编辑和图书馆学家都能研究图书馆学学术论文的写作问题,要从更高层次引导我们进行论文写作。作为研究者个人,则应不断提高自己的学历、完善其知识结构,提高研究水平;作为图书馆界,也应进一步加强对人员培训的力度,并要同时开展图书馆学、中文写作学和编辑知识的培训。

参考文献:

[1]王业宁等.正确评价基础研究成果[N].光明日报,1996-1-13(8).

[2]肖玉华. 顾城先生的惭愧[N]. 光明日报,2003-7-4(A1).

[3]张欣毅,张京生. 关于图书馆学科学研究和论文写作——与《中国图书馆学报》常务副主编李万健编审的访谈录[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01,(6) :4-5.

[4]张秀华. 构建理论体系抑或研究现实问题——关于我国图书馆学研究的思考[J]. 情报杂志,2006,(8):33.

[5]郭庆华. 与作者交流:如何提高投稿命中率——兼谈图书馆学学术研究及论文写作[J].晋图学刊,2001, (2):66.

[6]无障图书馆冷清清·首图盲人电脑一年仅用15次[EB/OL].[2011-05-09].http://news.xinhuanet.com/edu/2011

-04/20/c_121324455.htm.

[7]马恒通.新中国图书馆学研究对象争鸣50年(1949—1999)[J].图书馆,2000,(1):22-27,37.

[8]马恒通.新中国图书馆学研究对象争鸣六十年——一个“知识说”的视角[J].图书馆论坛,2009,(6):97-101.

[9]马恒通.图书馆学研究对象争鸣六十年——一个“非本质说”的视角[J].大学图书馆学报,2010,(4):33-38.

[10]马恒通.新中国图书馆学研究对象争鸣六十年——一个“近似本质说”的视角[J].图书情报工作,2010,(13):130-136.

[11]马恒通.新中国图书馆学研究对象争鸣六十年[J].图书馆学刊,2011,(3):5-10,30.

[12]罗金增.内容分析法与图书馆学论文写作特点的研究[J].图书馆杂志,2002,(5):35.

[13]于华东.科技论文写作中修辞的运用[J].写作(高级版),2006,(11):15.

[14]黄宗忠.谈论文写作(一)[J].图书馆杂志,1999,(4):47.

[15][21]于鸣镝.图书馆学论文写作技巧浅谈[J].图书馆界, 1985,(4):33-34.

[16][17]王波.图书馆学论文写作与投稿全攻略(上)[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 2008,(1) :13-14.

[18]朱大明. 应加强论文发表的学术交流意识[J]. 科技导报, 2010,28 (2) :120.

[19]王庆.诚邀学术批评[J].社会科学论坛,2010,(1): 204-206.

[20]夏旭等.中国优秀图书馆学期刊特色栏目研究[J]. 图书馆论坛, 2007,(6):112-113.

[22]著名图书馆学家吴稌年老师印象记[EB/OL].[2011-05-04].http://blog.sina.com.cn/s/blog_50d484850100qr

mt.html.

上一篇:我身边的教师榜样下一篇:广场喷泉周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