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描写春景的记叙文

2024-07-11

一篇描写春景的记叙文(精选14篇)

一篇描写春景的记叙文 第1篇

关于描写春景的散文

(一)

又是一年春景。

低檐下,彩蝶纷飞;房梁上,乳燕呢喃;流水中,游鱼嬉闹;河岸旁,杨柳依依。

湖面上,往来轻快的几叶小舟并未惊搅这美好的宁静,木桨轻划,泛起的阵阵涟漪如笑靥上不时漾起的红晕,亦如日落时分,瓦蓝的天际上那抹宛如水粉晕染出的浅粉,娴静而温婉。

想必,郊外的春光,定然也是这般美好。

(二)

刮了一季的狂风。

绫罗旧了,心也空了。

曾经的琴瑟和鸣,曾经的比翼双飞,曾经的海誓山盟,曾经“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美好祝愿,曾经“山无棱,天地合,乃敢与君绝”的`悱恻缠绵,随着那席卷万物的狂风,刮向看不见的过去,刮向不可及的远方。

风停了,伤过了,花开了,春来了。

撩开珠帘,一串串珠子互相碰撞,清脆的声响敲击着耳膜,如同滚烫的岩浆滴在霜冻的眼角,冰冷的泪,温热的血,在心底最柔软的角落,交互相融,绽出春天最凄美的花。

用憔悴得有些蜡黄的手推开散出些许朽烂气味的木门,却在听到那拖沓缱綣的“咯吱”一声后转身回房,在窗前缓缓坐下,隐约闻到了,尘土里挟裹着的落花的芬芳,窗棂上洒下一些疲惫的日影。

春天不是到了么,为何景颓依旧?

镜中的映像失却往日的光鲜,散乱的长发隐约衬出了面容的不堪。

对镜梳妆的感觉,总是带着温暖的,仿佛上了妆粉,就可以或多或少地掩盖一些悲戚,增添几分明媚。

但,妆粉可以掩盖脸色的惨白,填补不了灵魂的空洞;胭脂可以重塑美丽的容颜,却无法唤回过往的欢乐。

世情薄,人情恶,雨送黄昏花易落。

(三)

物是人非。

寻遍千山万水,觅尽天涯海角,终是独守清冷,凄惨悲戚。

额前飘落了几绺柔发,撩起间竟发现几缕青丝。时间催人老,更何况是泪中度日,痛中苟生。

现在是春天吗?

不远外的郊野,此时应是春景最美时。

忆起莺歌燕舞,忆起桃红柳绿,忆起小桥流水……去年的燕子去了又回,去年的花儿败了又开,去年的杨柳枯了又绿,景物依旧,今却非昨。

在明媚的春光里,泛舟湖上应是欢畅愉快之事。只是,一样的湖,一样的舟,昔人已去,一切的美好,皆只留下了只能用眼泪祭奠的回忆。

可是,轻飘飘的一叶小舟,怎能承载起沉甸甸的,无穷无尽的哀愁呢?

一篇描写春景的记叙文 第2篇

春天可美了。春姐姐挥动着手中的彩笔,让大自然爷爷变得年轻又有活力。小树发芽,小草新花,花儿探出了美丽的花朵来感谢春姐姐。麦子慢慢变绿,小草开始发芽,大自然一片新绿,真是太美了。麻雀在枝头唱歌,燕子飞在空中报春,春天变得生动极了。

冬眠的动物遇见春天,纷纷从洞穴中走出,沐浴春天的阳光。水中的鱼儿蹦蹦跳跳,螃蟹在水中自由自在的跳着舞,龙虾的壳都被春姐姐染红了,乌龟也从洞穴里探出了头。春姐姐把春天画成人间仙境,眼前一片生机勃勃。

《春》描写的是江南的春景吗 第3篇

再者作为文学大师的朱自清,在文学创作上的严谨是有口皆碑的,试想作者若写的真是“江南的春天”,那么何不以此为题目呢?翻看朱先生的作品集,其若要写某地某域的风情物候,是习惯于冠以地名的,如《扬州的夏日》《温州的踪迹》《外东消夏录》等等,可是为什么《春》就没有“前缀”呢?试想若“春”前加了地名,那么作者笔下 “春”的特征必定是有别于他处春天的,而从上文分析来看,课文是没有相关个性描写的。我想朱先生以“春”命名自己的文章,是作了周到考虑的。我又翻阅了近20年来,不同版本的语文教材,其都没有将《春》所画景象定格在江南,难道20年来那些编撰教材的先生们,愣是视文中的“江南”于不见?

那么我们在读课文时,为什么反觉其景象有些熟识呢?解决这个问题,就要和作者创作本文的背景及作者善用的创作手法联系起来。

本文大约写于1933年前后,是朱先生应约为中学国文教材而作的。当时作者正值人生事业的顺达期,因此他的散文创作风格有了较大转变,文风已罕见其创作初期时的那种淡淡哀怨的情调了,再加之该文专为中学生创作,作者就更有必要创作出一种诗意的美,表现出一种清新的格调和欢乐的情绪,以期来引导学生感受自然美、艺术美③,并激励学生努力学习,奋发向上。正因为这样的写作背景,作者才要用其擅长的写作手法——“以文字作画”,来描绘春天的特征;而作画就要讲求“取法自然,因心造境”,以求得景物描写的形似和神似,因此作者便将那些美好而朴素的、动人情魄的景象或意象拿来,用在作“画”之中,以便使文章的描写达到情景交融、形神兼备的艺术效果。故而我们不难看出,《春》的图景,是作者剪辑了的,也只有这样剪辑了的图景,才会特具春天的特征,才会饱涵诗情画意,而这种艺术化了的景象也就跨越了地域性和时代性。本文自问世以来,屡屡被选入各种版本的中学语文教材,就充分证明了这一点。因此我们读该文时,有种熟识感就不足为怪了。

综上所述,我对教材编者确认“课文《春》就是 ‘江南春’”这一观点,很是费解,难道只要觅得了 “牧童短笛”、“细雨蓑笠”等景象,就可以推断其就是江南的春景吗?这样是不是有些牵强?“江南春”是有独特之处的,如:江花胜火、春江如蓝、杂花生树,群莺乱飞④等,尤其江南多水,为何《春》中就是没有具体的春水图画呢?因此我认为课文“春”是难与江南 “春”画等号的,课文 “春”最多也就是有点“江南‘春’的影子罢了”。也只有弄清了这一问题,我们才可以正确地把握作品风格,正确地理解文章内涵,才可以有效地学习作者的写作手法。

注释:

①②见宋朝虞似良的《横溪堂春晓 》一诗,全文是:一把青秧趁手青,轻烟漠漠雨冥冥。东风染尽三千顷,白鹭飞来无处停。

③其信息见《朱自清》,陈孝全著,中国华侨出版社,1997年4月版。

④由白居易《江南好》和丘迟《与陈伯之书》的相关语句化用而来。

描写春景的句子 第4篇

1、春天笑容是不同的,红灿灿的是太阳,嫩绿的是树梢,湛蓝的是天空,娇黄的是迎春花……怪不得画家喜欢绘画春天,诗人喜欢吟诵春天,因为,春天的色彩是五彩缤纷的,是美的融合。但是我很奇怪,为什么春天里美丽的色彩会不谋二而合。

2、春天的树,嫩嫩的,绿绿的。春天的树,已经开始泛着嫩绿,枝头压满了一片片绿叶儿,一个个花苞。春天的树,就像春姑娘用彩色的蜡笔给大地添上的一道道的美景。春天的树,继续给一只只鸟儿提供温暖的鸟巢。

3、春天一向是温暖的,一切都是新的,充满生机,阳光明媚,天气晴朗,阵阵春风吹过,飘来阵阵花香。而今年的春天却和以往不太一样,总是雨丝不短,所以今年闻到的不是花香,而是风吹来的三折泥土气息的清香的味道。雨过天晴,整个世界都显得那样清新、透明,给人一种舒畅的感觉。

4、今年的初春,来的比平时更晚些,直到几天前才有了一丝春意,柳树上刚刚才展开带绿色的嫩芽,而松柏仍然精神抖擞地矗立着。各种鸟儿在唧唧喳喳地叫个不停,好像为春天唱着赞歌,到处生机盎然,春天是绿色的、多彩的。

5、春天在那里?春天就在嫩绿的草丛里。小草钻出了小脑呆,非常鲜、非常嫩,每一位路过这里的人都要朝着一片嫩绿看一会儿,都被眼前的一切给吸引了,偶尔会有一些蜻蜓在草面上一滑而过,都把着一片绿色的大地看成了碧绿的湖水。

6、春天的颜色真是五彩缤纷,太阳是红灿灿的,天空是湛蓝的,树梢是嫩绿的,迎春花是娇黄的……难怪诗人爱吟咏春天,画家爱描绘春天,因为春天是世界一切美的融合,一切色彩的总会。我很奇怪,这五彩缤纷的色彩为什么会不约而同地选择春天来到大地?

7、春天是充满色彩的季节,在这流光溢彩的日子里,人们尽情地挥洒勤劳的汗水,与春天共舞,和大地同欢。几只小燕子在屋檐上嬉戏,它们是春天纯真的笔调,是春天歌谱中灵动跳跃的音符。百花齐放,万物更新。森林里的鸟儿跳起了迎接春天的舞蹈,田野中蟋蟀为春天到来而欢快地鸣叫。

8、对于春我想说的太多感叹的太多,环顾四周哪里不是葱郁一片,美景放然。而懂得欣赏的能有几个?既然大自然塑造了春、春又塑造了万物我们就该珍惜春珍惜被春塑造的那些而不是等到叶落满地时才想起原来四季中还有过春。

9、春天来到后,继续了冬天的画卷。她用画笔把春的美妙生动地描绘出来:树长出了嫩芽、嫩枝。花儿把土地当成了她的舞台,在那尽情地摆弄着美丽的小脸蛋,伸展着她那细嫩的小腰。小草是花儿的舞伴,在她身边衬托出花儿的美丽。这是多么可贵的无私精神!而树、小虫与人们都是台下的观众。花儿为了感谢小草和观众们,用尽她最美舞姿,散发出令人陶醉的香味来跳舞。树摇着他那嫩叶,似乎在为这场舞蹈鼓掌。

10、春天中的万物都是快乐而美好的,一切都那么令人陶醉。在窗前看那绵绵的春雨,在树下看枝头的嫩芽,在花园里观赏万紫千红的花朵,无不让我在享受到春天的美丽,感受到春天的奇妙。

11、春天,我发现在地下睡了一冬的动物也苏醒了,它们探头探脑的把头伸出洞外或地面,先感受一下春天的气息,然后就移动着它们的身躯出来寻觅食物;各种候鸟也陆续飞回。不久,山木里、田野里、小道上、河岸边……到处都是百鸟争鸣,鸟语花香,彩蝶纷飞,各种花儿争奇斗研,到处都绽红泻绿、桃红柳绿、群芳吐艳,鸟儿们欢唱,动物们欢腾。

12、春天还是天国来的使者,她把被冬天冰冻的大地重新唤醒,让森林里的一草一木,再次长出嫩绿的叶子,将无尽的冰冷换成温暖的阳光,将刺骨的寒风变为柔柔的春风,春天是天地间万物的母亲。她虽然没有夏天的枝繁叶茂,没有秋天的秋高气爽,也没有冬天的银装素裹,但她却有着四季中独一无二的勃勃生机。

13、春天到了,大地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一朵朵花儿成为迎春使者,开的火红火红的,仿佛在昭示着春天的到来。因为花开的声音,冬天也会远离,因为阳光的脚印,温暖,走向大地。春天的温暖更是令人企盼。春天的阳光总是那么特别,照在来来往往人群的心上,总是有一种不一样的感觉。

14、春天就在美丽的花园里。花儿伸了伸腰,从睡梦中醒了过来,张开艳丽的花瓣,花心拿着这些美丽的花扇子,把自己包裹在一起,到了一定的时候她就会张开扇子,像一位女王一样坐在花里。还有的花半紫半红,花花绿绿真是太美丽了。

15、春天有着绚丽多彩的颜色,春天来了,柳树发了芽。池塘边,河岸上,那原本光秃秃的柳条上,钻出了一个个嫩绿的小叶芽,还卷着身子呢?就像一个刚睡醒的孩子,还没来得及把眼睛睁开。过了不久,柳芽开始舒展开来,变成了柳叶,远望去,一片绿色,阵阵微风吹来,柳条随风摆动,好像一个个小姑娘在河边梳着那美丽的长辫子。小草在泥中呆了一个冬天,早就迫不及待地想出来看看了。于是纷纷露出了小脑袋,为大地铺上一块绿毯,漂亮极了--春天的嫩绿色。

16、春天来临,小河两岸的野花、小草、杨柳,在小河的轻抚中,柔弄着黄眉绿眼,舒展着轻软的胳膊。当晨雾消失,太阳升起来的时候,阳光洒在河面上,露出一大片红色,多么像美丽少女脸上的红晕。渐渐的,河面上镀上了一层金光,微风吹拂,顿时,金光被扯成无数块碎片,在河面上飘荡着……再看看河中密密麻麻的小鱼儿,嬉戏的鸭子,还有岸边漂浮的像小铜钱般大小的浮萍,这一切的一切使小河春意浓浓,生机勃勃。

17、春天是绿的世界,田野是绿的,枝头是绿的,小湖是绿的;春天还是花的海洋花儿们在春天的召唤下像比赛似的竞相开放,把大地点缀的五彩缤纷。田野里,白色的梨花、粉红的桃花还有油菜花都散发出一阵阵浓郁的香味,花香随着春风荡漾招来一群小蜜蜂,它们不停地围着花打转转;田野上、山坡上、草地上不论在哪里到处都显得生机勃勃,到处都充满了春的气息。

18、光阴似箭,岁月如梭,转眼间春天过去了又进入了夏季,此时此刻,我还在回味着春天的味道。今年的清明节那天阳光格外明媚,天空格外清朗,风儿格外柔和,花儿格外艳丽。我们和侄女艳艳来到了鄱阳湖踏青赏景!远离喧嚣的城市,享受自然,感受田间的恬静与悠然,感受春天。

19、春天在哪里?春天在那青翠的万年青上,你瞧!在密密麻麻的叶子里,冒出几颗绿豆大的小嫩芽,多么像竹笋呀!万年青换上了新装,再也不穿墨绿色的老制服了,而是穿上了浅绿色的T恤衫。找到了,春天在这里!

描写春景的写作 第5篇

春天在人的眼睛里总是温暖的、可人的、美丽的。春天里,有满山遍野的花香,有解冻了的湖水静静流淌,春天,象一个美丽的女人,展示着她妩媚的容颜、婀娜的身姿,如诗如画。

桃花开了,粉红的花朵争奇斗艳。最是那娇嫩的一朵,羞答答地红了笑颜,在枝头顾盼回眸,目光如水,所到之处,无不令人心生怜爱。才不过几日的光景,便只见落英满地,凋零的是花的灵魂,破碎的是飘零的心。那满地的粉红,就让心微微地疼。没有人读懂我的眼睛。

其实,喜欢春天,不是因为春天的美丽,春天,原是没有生命的,有生命的,是人的心灵。心启程的刹那,春天是妖娆的,春天的花是香的,春天的水是活的,春天的风是柔的,就连春天的雨也是缠绵的。所谓春天的美丽,只是人的一种渴盼,一种对美好的向往,对生命的赞赏。而这一切,也许,与春天无关。

就象,远远地看一个人,远远地喜欢一个人,远远地思念一个人,远远地念着你的好。若雾里看花,朦胧的景致里,依稀的轮廓里,缭绕的清雾里,你的容颜总会有了别样的美丽、清秀,让我不忍离开,让我心生怜惜与牵挂,让我在冷清的月光里可以枕着你的影子入梦。梦里你走来,依然是朦胧的,我依然看不清你的脸。可我依然欣喜若狂。所谓距离产生美,就是如此的解释吧?也许,走近了看,可以看得更加清晰,就连花蕊里那滚动着的露珠,我都可以听到它的呼吸。也许,走近了看,可以离你更近,就连你的发梢,沾了几许寒霜我都可以看得明白。可是,我不会走近,就这样与你保持着朦胧的距离,只让心轻轻靠近,这样在某个寂静的夜里,我依然可以听雨轩窗,把酒东风,任窗外的雨敲打着红尘的风景。可以在那样的夜里想你,想你的时候嘴角会有微微的笑轻启,只是,与你是没有多少关系的。

描写春景的成语 第6篇

2、春暖花香:来源明·无名氏《打韩通》头折:“春暖花香,和风淡荡。我则见东郊上,男女成行,处处闲游赏。”形容春天美丽的景色。

3、春蚓秋蛇:比喻字写得不好,弯弯曲曲,象蚯蚓和蛇爬行的痕迹。

4、春色满园:园内到处都是春天美丽的景色。比喻欣欣向荣的景象。

5、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春天萌生,夏天滋长,秋天收获,冬天储藏。指农业生产的一般过程。亦比喻事物的发生发展过程。

6、料峭春寒:料峭:微寒。形容初春的寒冷。

7、枯木逢春:枯干的树遇到了春天,又恢复了活力。比喻垂危的病人或事物重新获得生机。

8、春事阑珊:阑珊:将尽,将衰。指春天就要过去了。

9、春回大地:好象春天又回到大地。形容严寒已过,温暖和生机又来到人间。

10、春满人间:指生机勃勃的春意充满人间

11、枯树逢春:已枯之树又重获生机。喻绝境逢生。

12、春暖花开:本指春天气候宜人,景物优美。现也比喻大好时机。

13、花明柳暗:垂柳浓密,鲜花夺目。形容柳树成荫,繁花似锦的春天景象。也比喻在困难中遇到转机。

14、丽藻春葩:比喻美妙的言谈。

15、半晴半阴:又晴又阴,阴晴不定。形容春天至初夏季节阴晴不定的天气。

16、春蛙秋蝉:春天蛙叫,秋天蝉鸣。比喻喧闹夸张空洞无物的言谈。

17、柳暗花明:垂柳浓密,鲜花夺目。形容柳树成荫,繁花似锦的春天景象。也比喻在困难中遇到转机。

18、向阳花木:向阳的花木光照条件比较好,春天早早发育。比喻因占有方便的条件而获得利益或照顾。

19、枯枝再春:枯死的树木又恢复了生命力。比喻历经挫折又获得生机。

20、大地回春:指冬去春来,草木萌生,大地上出现一片生机景象。有时亦用比喻形势好转。

21、春意阑珊:阑珊:将尽,将衰。指春天就要过去了。

22、春晖寸草:春晖:春天的阳光;比喻父母对儿女的慈爱抚养。寸草:一寸长的小草;比喻子女对父母的养育之恩的无限感戴心境。

23、春生秋杀:春天万物萌生,秋天万物凋零。

24、口角春风:原指言语评论如春风之能生长万物。后比喻替人吹嘘或替人说好话。

25、春诵夏弦:指应按季节采取不一样的学习方式。后泛指读书学习

26、春雨如油:春雨贵如油。形容春雨可贵。

27、春梦无痕:比喻世事变幻,如春夜的梦境一样容易消逝,不留一点痕迹。

28、春秋无义战:春秋时代没有正义的战争。也泛指非正义战争。

29、漏泄春光:①透露春天的信息。②指密传消息或泄露男女私情。

30、有脚阳春:承春:指春天。旧时称赞好官的话。

31、春华秋实:华:同“花”。春天开花,秋天结果。比喻人的文采和德行。也比喻事物的因果关系。

32、春意盎然:春意:春天的气象。盎然:丰满浓厚的样貌。形容春天的气氛很浓。

33、寒木春华:寒木不凋,春华吐艳。比喻各具特色。

34、春花秋月:春天的花朵,秋天的月亮。泛指春秋美景。

35、春笋怒发:春天的竹笋迅速茂盛地生长。比喻好事层出不穷地产生。

36、柳暖花春:指花柳荣茂,春意正浓。

37、春深似海:春天美丽的景色像大海一样深广。形容到处充满了明媚的春光。

38、春宵一刻:欢娱难忘的完美时刻。

39、柳绿花红:形容明媚的春天景象。也形容颜色鲜艳纷繁。

40、春兰秋菊:春天的兰花,秋天的菊花。比喻各有值得称道的地方。

41、虎尾春冰:踩着老虎尾巴,走在春天将解冻的冰上。比喻处境十分危险。

42、腊尽春回:腊:指腊月,即农历十二月。腊月过去,春天又来了。

43、春秋鼎盛:春秋:指年龄。指年富力强,精力充沛

44、春露秋霜:比喻恩泽与威严。也用在怀念先人。

45、春去秋来:春天过去,秋天到来。形容时光流逝

46、回春之术:回春:本指冬去春来,比喻医道高明,能治愈难治之病,挽救垂危的病人。术:医术。指起死回生的医术。参见“妙手回春”。

47、春山如笑:形容春天的山色明媚。

一篇描写文化之秋的文化散文 第7篇

我以为,《故都的秋》就是一篇描写文化之秋的文化散文,而非情景交融的抒情散文。

造成误读的“结”在哪里?如此改判的理由何在?

一、顾此失彼的解读缺失,形成思路死结

文本解读,首先必须理清全文思路。“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这个道理谁都懂,但现实情况是,我们对于《故都的秋》并没有真正做到遵路阅读。赏析该文我们总是只围绕1-11段、13-14段这两大块,而占五分之一篇幅的第12段常被视之如鸡肋,甚至弃之如敝屣,教学中常常把它剔出文外。这种顾此失彼的解读缺失当然是无法摸清全文思路的。

作者究竟在第12段中具体阐述了什么?它在全文中该有怎样的地位?显然,作者是分三层阐述的:第一层,举例归纳论证了不论国别人种阶级,秋之于人总是一样的特别能引起深沉、幽远、严厉、萧索的感触来的(秋味的普遍意义);第二层,中国的文人,与秋的关系特别深了(秋味的中国特色);第三层,秋的深味非要在北方才感受得到(典型秋味的渊薮)。作这三层论述,至少彰显出两大信息:其一它显豁昭示,前者所谓景中之情“特清特静特悲凉”并非作者个人的心境,所谓清、静、悲凉的感触是具有普遍意义的,因此该文当然就不会是所谓情景交融的抒怀之作;其二论述的三个层次,层层推进,层层剥笋,有力揭示了中国典型秋味文化的渊薮。反观1-11段,两相比较,第12段无疑处于居高临下之位,具有警策全文之功。由此可以认定,1-11段尽管是写“饱尝秋味”,其地位也不过是为后者的议论作层层铺垫。前者为宾,后者是主,主宾关系分明了,行文思路之结也便解开了,对该文题材及主题的认定也便有“洞穿复杂是简单”的轻松之感。

局部与局部的关系理顺了,整体思路也清了,主旨自然就明了。归并该文段落可知:1-2段对比反衬突出故都秋味的总体特征(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而非“清、静、悲凉”);3-11段作者选取寻常巷陌中的平凡小景进行描绘(赏玩秋味),旨在突显故都秋味的特点;12段层层揭示中国之秋的文化渊薮;13-14段表达赞美眷恋故都的秋之情。由此观之,主题便可初定为描写文化之秋,揭示文化渊薮,饱含眷恋之情。其中暗含着解读的指向——文化。

二、景观内蕴的错误判读,形成赏景死结

对于故都之景,我们总是用“一切景语皆情语”的思维联系方式,对“清静悲凉”作平面肤浅的解读,于是该文不可避免地被归于那种文人学士或悲秋或颂秋的旧式题材之列,把本是浸润文化气息的人文景观判读成情语景观。

“遵路阅读之,入境始相亲。”纵观全文,作者写故都之景,目的不在于传达拘于个人小天地之中的所谓景中情语,而是以景显秋之故都的风物人情,以独特的视角展现故都文化之深厚。如写“小院秋景”,在点数了故都秋景名胜之后,随之退步假设“即使不出门去吧……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向小院一坐,你(而非‘我)……自然而然地也能感觉到十分(非七八分)的秋意。”这一退步假设不仅突显了故都秋意之“十分”,之“特别”,而且带有较强的招引意味,招引着一个个“你”。请注意,这一个“你”字,意味深长,它让赏景之“我”转瞬之间不觉变身为故都出色的文化导游,带着大伙体验小院秋景,体验传统文化中宁静淡泊的境界(“天色”、“飞声”、“日光”、“蓝朵”)。段末的“我以为”几句,透出“赏玩十足”的心态。作者在此重点赏玩秋草衬花的“悲凉”艺术,这秋草衬花的悲凉意境,其实就是一种托物喻人的隐喻,他暗含的就是那种中国秋士的品格:安贫乐道,洁身自好,孤芳自赏。因此,此景之悲凉,绝非个人心境,作者借赏玩“悲凉”,艺术地传达出中国秋士文化的内核(悲凉的文化内涵)。

此后四景,虽不著一“你”字,但无一处不是领你同行感受。

“秋槐图”中,那种脚踏落蕊的触觉,那种落叶清扫的细腻,突出了细微之处见清静之意。同时,段末收尾一句“古人所说的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的遥想,大约也就在这些深沉的地方”。用“大约”推测:正是这深沉的北方之秋不知启发了多少古人智慧,催生了多少中华文化。

“秋蝉啼唱”一节,可分两个层面解读。其一,故都的秋蝉无处不在,蝉声无处不闻,较之于南方,秋蝉所营造的悲凉氛围要浓重得多,以此突显“特别之悲凉”。“秋蝉啼唱”为故都笼上一层浓重的苍凉色彩。其二,秋蝉意象的文化内涵,古诗词中虽早作定论,但其意象文化之深味“非要在北方,才感受得到底”,与第12段相照应。

“闲话秋凉图”中,那些都市闲人着符号之衣,吟京腔京韵。行动是清闲的(“咬着烟管”,“上桥头树底去一立”),语调是平静的,感叹是悲凉的。作者抓拍这些细节,定格都市闲人的典型瞬间,让读者从一个侧面体会到那些历经风雨变幻的皇城子民,在“人生几度新凉”时淡定达观的处世态度。这个精彩的片段,从世态人情的角度着笔,丰富了故都胡同文化的内涵。

由于此文是应急之章,“秋果奇景”较之于前四景,选材下笔都似显仓促,个中情味稍逊前者,本人不再赘述。

该文景观内蕴的判读指向,作者不光在第12段中作了暗示,典雅的四字文题——故都的秋,更强调了这种判读指向:故都,不称北平只言故都,不仅饱含眷恋之情,而且潜藏着浓浓的文化底蕴,再与“秋”结合,暗含着一种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相融合的境界。而文题的这种秋之文化的浓浓气息又真真切切地弥漫在故都的每一幅秋景里。沿着这些判读指向,跟随作者来赏秋景,读文化,那种长达七十余年的“颂秋”与“悲秋”之惑的死结也便迎刃而解了。

至此可以作结:《故都的秋》就是一篇描写文化之秋的文化散文。

三、先入为主的“背景情结”,形成“套解”死结

第三册人教社《参考》第80页编者云:“这是一篇情深意浓的抒情散文,按理很容易打动读者心灵,但由于

写作年代久远,作者抒写的思想感情让学生感受和理解起来可能有些困难……‘清‘静好理解,‘悲凉就不好理解……可以提示学生,在30年代旧中国,连年战乱,民生凋敝,读书人也衣食无所安,居无定所。为了谋生,郁达夫辗转千里,颠沛流离,饱尝人生的愁苦与哀痛。他描写自己心中的‘悲凉已不仅仅是故都赏景的心态,更是整个的人生感受。”更有甚者有些同仁唯恐背景之不详不周,补充其“两岁丧父,少小离家,异地求学,二十几岁得肺结核,日本侵华等等导致性格抑郁,感情脆弱”,以此印证“悲秋”之说。这是典型的先入为主的“背景情结”。

解读文本,“披文入情、披文入理”之法首当其要。若要辅之以背景,其前提条件是,那个背景是否是作文之时的境况。即便是那时那刻的境况,还得看两者之间联系的多寡、深浅,尤其是境况之真伪。《故都的秋》之真实背景又是怎样的呢?在郁达夫后来发表的《故都日记》里,1934年8月16日的最后一段是:“接《人间世》社快信,王佘杞来信,都系为催稿的事情,王并且还约定于明日来坐索。”17日的头一句又是:“晨起,为王佘杞写了两千个字。题名‘故都的秋。”可见《故都的秋》这一经典之作,还是编者函索坐索逼出来的急就章。一篇意欲解脱坐索叨扰的急就之章怎会有那些繁复的背景呢?

自鸣得意的“背景情结”套住了一篇又一篇精美诗文,严重阻碍着文本的解读,其惯性之大,流毒之广,令人摇头叹息。

新课程背景下如何解读文本甚是关键。我们要善待文本,走进文本,聆听文本,披文入情,披情入理,而非浮光掠影,走马观花,甚至人云亦云。实施新课程,首先要狠练文本解读的基本功,一名语文教师如果缺少整体把握之能、细节品味之功,又何谈让自己走进新课程?又何能让学生走近真语文?这也是重读《故都的秋》带给我的真切体会。

描写春景的作文 第8篇

公园里有很多花,男孩、女孩都来这里观赏。走进一看,海棠树只到我的腰,根上面带有刺,紫红色的花苞鼓鼓的,像是喝了许多的水。远处,还有麻雀、黄鹂、鸽子的鸣叫,伴着花儿、小草、大树,我们享受着这里美好的一切。

春天的花都开了,开得五彩缤纷的。迎春花开了,开得金灿灿的;桃花开了,开得粉嘟嘟的;杏花开了,开得白白的……这些花儿把姹紫嫣红的,清新醉人的,无与伦比的美丽都献给了大地,献给了我们。小草映衬着花儿,阳光也映衬着花儿,花儿的清香引来了一群群的蜜蜂和蝴蝶,它们的美丽引来了一群群的孩子,这是一幅多么欣欣向荣的春之风景。

春风梳理着柳姑娘的长发,花坛旁边的池塘里面有几座小喷泉和一群小鱼儿。鱼儿在玩捉迷藏,在嬉戏玩耍,在追逐打闹。这番情景让人忍不住的赞叹。

描写春景的作文 第9篇

春姑娘来到了公园。小草脱去了黄色的旧衣,换上了绿色的礼服,柳树的枝条也开始发芽了,远远望去,大山上不仅有绿油油的树木,也有许多我叫不出名的.花草,它们把大山装扮的格外美丽。

春姑娘来到了花园。她轻轻的唤醒正在熟睡的桃花妹妹,告诉它们冬天过去了。

春姑娘来到了小朋友们的家门外,轻轻地敲打着窗户,小朋友们把窗户打开,请春姑娘进去坐客,暖暖的春风吹在他们的脸上,他们每个人都笑了。

春姑娘又来到了学校。唤醒了这里的花草树木,送给每个孩子一幅五彩的画,止面描绘的是一同春天欣欣向荣的景色,桃花红了,小草绿了,太阳公公和白云奶奶都在天空中微笑着把一片金色洒给大地,在大地上,昆虫不停的爬来爬去,寻找新的食物,一棵绿油油的大树旁,几个孩子正在放风筝,一旁的草坪上,还有几个孩子正躺在上面心情地享受着春天的阳光,欢声笑语不断地从他们口中传出,大人们开始上班了,在这忙碌的生活中,人们依然很开心。

描写春景的作文 第10篇

瞧!一阵明丽的阳光洒来片片绿叶睁开朦胧的睡眼抖抖身子,在这阳光的沐浴下尽情享受。听!大概是几只燕子吧,一阵欢快的小曲儿流溢田间小道。咦!无意间看到什么小东西在水里游来游去,原来是黑乎乎的小蝌蚪在找妈妈呢!

一阵爽朗的笑声飘过我的耳畔,原来风儿不知说了什么笑话正乐的桃花前仰后合呢!只见桃花姐妹们个个风情万种;这朵害羞地躲到绿叶儿后面,却微露那红艳的脸庞;那朵却截然不同,大大咧咧得合不拢嘴,直不起腰;在看那个,嘴角微微扬起,好一个醉人的笑!竹笋听到外面热闹的世界,兴致勃勃地探出脑袋;柳树摆弄身姿,准备尽展歌喉;小溪已敲响锣鼓,激情昂扬……

描写春景的作文 第11篇

草地绿油油的,像一层绿色的地毯。微风轻轻一吹,小草轻轻摆动着,好像在悄悄地点头,向自然展示着自己的妩媚。草地上开满了小花,红的、黄的、蓝的、紫的……应有尽有。五颜六色的小花争着把脑袋对准阳光,尽情汲取大自然这美妙的馈赠,不时发出阵阵清香,令人心旷神怡!

小河清澈见底,如同一条透明的蓝绸子,静静地躺在大地的怀抱里。河边有一片树林,枝头上正抽出嫩绿的芽,黄眉绿眼的,好像在窥视着春天美妙的舞姿。柳枝儿显得特别飘逸,随着风儿轻拂水面,真可谓“拂堤杨柳醉春风”了。

放飞几只风筝,让心也像风筝一样无拘无束,自由自在,在春风里笑,在春风里唱,让整个春天亮丽起来。

描写春景的作文 第12篇

一天,我的皮鞋脱胶了,我就拿去给他补。这位鞋匠看起来已是五六十岁的老大爷了,他穿着陈旧的普通得不会再普通的老式服装,身材矮小,脊背微弯。按他的年龄应该是在家里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人了,可是他却在路边,每天面对着一双双又臭又脏的鞋子,满脸沧桑,脑门头上还有一条条深沟似的皱纹。他热情地问:“哪里坏了?”我说:“脱胶了。”然后熟练地补起鞋来,一边补一边同我们说起国家大事,什么“台湾快回归祖国了,祖国统一可是件大好事;这几天有了非典,大家可要小心但不要担心,要相信党中央会战胜非典的……”,然后又谈起了自己的理想,他说:“我有一个儿子,已经上大学了,学习成绩不差,还有一年就毕业了,出来后我要叫他多为国家做点事,找个好工作。等事业有成了娶老婆生个男孩,那时我可就是爷爷了……”。谈话间他已把我的鞋补得结结实实,我问他:“多少钱?”他笑嘻嘻地说:“五角钱。”我原以为他至少要收一元钱,而他只收了五角钱。

春天的街景实在太美了!但我感到最美的还是那位貌不惊人,最不被人注意的老鞋匠。他不因年老而无所作为,不因人们的不屑而自卑。他在关心着我们的祖国,设计着自己的美好明天,他比那些身居高位而一天只想着如何为自己谋私利的人更崇高!

描写春景的诗句 第13篇

作者:杜甫年代:唐朝

阳翟空知处,荆南近得书。

积年仍远别,多难不安居。

江汉春风起,冰霜昨夜除。

云天犹错莫,花萼尚萧疏。

对酒都疑梦,吟诗正忆渠。

旧时元日会,乡党羡吾庐。

城东早春

作者:杨巨源年代:唐朝

诗家清景在新春,绿柳才黄半未匀。

若待上林花似锦,出门俱是看花人。

《春别曲》

作者:张籍年代:唐朝

长江春水绿堪染,莲叶出水大如钱。

江头橘树君自种,那不长系木兰船。

寒食二首

作者:李山甫年代:唐朝

柳带东风一向斜,春阴澹澹蔽人家。

有时三点两点雨,到处十枝五枝花。

万井楼台疑绣画,九原珠翠似烟霞。

年年今日谁相问,独卧长安泣岁华。

风烟放荡花披猖,秋千女儿飞短墙。

绣袍驰马拾遗翠,锦袖斗鸡喧广场。

天地气和融霁色,池台日暖烧春光。

自怜尘土无他事,空脱荷衣泥醉乡。

遣闷戏呈路十九曹长

作者:杜甫年代:唐朝

江浦雷声喧昨夜,春城雨色动微寒。

黄鹂并坐交愁湿,白鹭群飞大剧干。

晚节渐于诗律细,谁家数去酒杯宽。

惟吾最爱清狂客,百遍相看意未阑。

清明二首

作者:杜甫年代:唐朝

朝来新火起新烟,湖色春光净客船。

绣羽衔花他自得,红颜骑竹我无缘。

胡童结束还难有,楚女腰肢亦可怜。

不见定王城旧处,长怀贾傅井依然。

虚沾焦举为寒食,实藉严君卖卜钱。

钟鼎山林各天性,浊酒粗饭任吾年。

此身飘泊苦西东,右臂偏枯半耳聋。

寂寂系舟双下泪,悠悠伏枕左书空。

十年蹴踞将雏远,万里秋千习俗同。

旅雁上云归紫塞,家人钻火用青枫。

秦城楼阁烟花里,汉主山河锦绣中。

风水春来洞庭阔,白萍愁杀白头翁。

绝句漫兴九首

作者:杜甫年代:唐朝

手种桃花非无主,野老墙低还是家。

恰似春风相欺得,夜来吹折数枝花。

《春郊》

作者:钱起年代:唐朝

水绕冰渠渐有声,气融烟坞晚来明。

东风好作阳和使,逢草逢花报发生。

苏溪亭

作者:戴叔伦年代:唐朝

苏溪亭上草漫漫,谁倚东风十二阑

描写春景的诗句 第14篇

1).春风催客醉,江月向人开。 —— 刘长卿《喜李翰自越至》

2).搓得蛾儿黄欲就。 —— 赵令畤《清平乐•春风依旧》

3).曾苦伤春不忍听,凤城何处有花枝。 —— 李商隐《流莺》

4).万里乘云去复来,只身东海挟春雷。 —— 秋瑾《黄海舟中日人索句并见日俄...》

5).秋千慵困解罗衣,画堂双燕归。 —— 欧阳修《阮郎归•南园春半踏青时》

6).十日春寒不出门,不知江柳已摇村。 —— 苏轼《正月二十日往岐亭郡人潘古...》

7).才过清明,渐觉伤春暮。 —— 李冠《蝶恋花•春暮》

8).寒山吹笛唤春归,迁客相看泪满衣。 —— 李益《春夜闻笛》

9).愁颜与衰鬓,明日又逢春。 —— 戴叔伦《除夜宿石头驿》

10).明日重扶残醉,来寻陌上花钿。 —— 俞国宝《风入松•一春长费买花钱》

11).过尽征鸿来尽燕,故园消息茫然。 —— 赵长卿《临江仙•暮春》

12).依然一笑作春温。 —— 苏轼《临江仙•送钱穆父》

13).年年游子惜余春,春归不解招游子。 —— 贺铸《惜余春•急雨收春》

14).休近小阑干,夕阳无限山。 —— 纳兰性德《菩萨蛮•春云吹散湘帘雨》

15).街南绿树春饶絮。 —— 晏几道《御街行•街南绿树春饶絮》

16).客思似杨柳,春风千万条。 —— 王安石《壬辰寒食》

17).夜市卖菱藕,春船载绮罗。 —— 杜荀鹤《送人游吴》

18).炉香闲袅凤凰儿,空持罗带,回首恨依依。 —— 李煜《临江仙•樱桃落尽春归去》

19).年年负却花期!过春时,只合安排愁绪送春归。 —— 张惠言《相见欢•年年负却花期》

20).人不负春春自负。 —— 辛弃疾《玉楼春•风前欲劝春光住》

21).小怜初上琵琶,晓来思绕天涯。 —— 王安国《清平乐•春晚》

22).忽闻歌古调,归思欲沾巾。 —— 杜审言《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

23).送春春去几时回。 —— 张先《天仙子•水调数声持酒听》

上一篇:立诚中学德育管理制度下一篇:高二送别高三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