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物理课堂结尾余音绕梁

2024-09-15

让物理课堂结尾余音绕梁(精选7篇)

让物理课堂结尾余音绕梁 第1篇

龙源期刊网 http://.cn

让物理课堂结尾余音绕梁

作者:万琳

来源:《物理教学探讨》2013年第03期

摘要:在新课改物理教学中,有不少教师对课堂教学的结尾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以致出现了教学的随意性,进而使学生对物理课的学习产生厌倦情绪。本文从落实物理教学的三维目标出发,例举了物理课堂结尾的几种形式。

关键词:物理课堂:结尾:总结

让物理课堂结尾余音绕梁 第2篇

凤头豹尾法就是说,起要美丽,有如凤头,“开卷之初,当以奇句夺目,使之一见而惊,不敢弃去”;结尾要有力,有如豹尾“大家之文,于文之去路,不唯能发异光,而且长留余味”。话题作文,篇幅短小,必须重视首尾的设计。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对于高考作文,好的开篇也是成功的一半。“凤头”就是要求文章的开篇要漂亮,能吸引读者的目光。好的开篇应具备以下几个特点:首先,开篇要点题,即简明扼要把你所想表达的主题揭示出来。其次,开篇要新颖,使用一些不新鲜的.开头,即使不令人厌倦,也不会引起读者多大的阅读兴趣。最后,开篇要简洁明快,不能拖泥带水,长篇大论,半天说不到正题上。

在方法上,可以设置疑问,吊起人们的胃口;可以单刀直入,切入正题;可以运用修辞格,营造一种氛围;可以抒情开篇,拔动读者的心弦;可以引用名言,显得精炼又深刻。无论哪种方式,都应力避矫情、堆砌、言之无物。

让语文课堂结尾余音绕梁 第3篇

一、激趣式结尾

语文课结尾时用极富魅力的语言能激发学生的联想, 激发学生的情感及思维。小学生都有很强的好奇心, 趣味性的结尾可以让他们产生对新知的渴望。如《大自然的语言》这一课我是这样结尾的:“大自然的语言真是奇妙啊!瞧, 漂亮的白云、可爱的蚂蚁, 它们都能告诉我们一些气象知识。你们课下也去聆听大自然, 感悟它们的语言, 然后告诉老师和大家, 好吗?”这一课在教学时学生的积极性就很高了, 有马上就出去亲聆大自然的想法了, 结尾老师用有趣的语言去激发他们, 这样学生的兴趣就越发的浓厚了。

二、赏析式结尾

语文的精彩片段很多, 而小学生比较喜欢一些感性的东西。这个时候老师可以通过多媒体让学生进行听读欣赏, 并配上相应的画面, 它既有助于学生对已学知识的巩固, 又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如在教学《三峡之秋》的课终, 可以播放课文朗读录音, 并配上三峡秋天的美景画面。学生听着抑扬顿挫的朗读, 欣赏着这如诗如画的美景, 情不自禁地调动起多种感官, 全身心地进入赏心悦目的情境, 会被三峡秋天的美景陶醉, 迸发出由衷的赞叹:三峡真是人间仙境啊!

三、诵读式结尾

叶圣陶先生说:“学语文要让学生自己读, 自己领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使学生读出自己的体会和感悟。因此, 在新课之余不妨让学生通过朗读, 与作者和课文的主人公在思想感情方面产生强烈的共鸣, 形成“心理相融”。熟读后可以尝试背诵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四、练笔式结尾

有些诗歌读起来朗朗上口, 所表达的情感也很容易懂。在学生理解了诗歌的内容后, 可以让他们仿照诗歌的结构及表达方式写上一两节, 这样既巩固了学生所学的知识, 又能锻炼他们的写作能力。如《礼物》这课围绕“亲情”这个主题, 体会亲人对“我”的关爱和期盼。我让学生自己学写诗歌激发学生感恩家人, 并学着用行动关爱家人。记得有一个学生写道:“去年夏天, 阿姨送我一件泳衣, 畅游在碧波里, 我懂得了生命在于运动。”学生这是情不自禁、言由心生, 感激之情溢于言表!

“结外生知”让语文课堂余音绕梁 第4篇

大家知道《草船借箭》这一历史故事选自四大名著之一《三国演义》,讲述的是周瑜和诸葛亮之间发生的故事。故事发生在东汉末年,当时曹操刚刚打败刘备,又派兵进攻孙权,于是刘备和孙权联合起来抵抗曹操,刘备派诸葛亮到孙权那里帮助作战。而当诸葛亮到吴国时却遭到了吴国大将周瑜的百般妒忌。周瑜以公事为借口,让诸葛亮在十天之内造十万支箭,并巧妙的让诸葛亮立下军令状。诸葛亮对周瑜的谋划心知肚明,但他不露声色,只在三天之内用巧妙的办法从曹操那里借来了十万支箭。这一结果让周瑜始料未及。三天后,当周瑜带来五百名士兵来江边搬箭,听了鲁肃告诉他诸葛亮借箭的经过时,只见周瑜长叹一声说:“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故事到此戛然而止。给人感觉故事意犹未尽,此时,我意味深长的说:“同学们,从周瑜的叹息声里,你听出了什么,你想说什么,你还想知道什么?”尽量让学生拓展自己的思维,各抒己见。几分钟后,生1说:“老师,从周瑜的叹息声里我听得出来周瑜很无奈,和诸葛亮相比,他感到自愧不如哇!”生2说:“老师,我想此时的周瑜一定很尴尬,因为他是来看诸葛亮的笑话的,没想到结果出乎他的意料。”生3站起来说:“老师,我很想知道当周瑜和诸葛亮相见时,他们之间会说些什么?”趁着同学们的求知热情,我因势利导的让学生们把江边搬箭的精彩一幕编排成剧搬上舞台。顿时,教室里热闹非凡,同学们根据剧情的需要,定位角色,再根据故事内容揣摩人物的语言、神态、举止、心理活动等,经过一番切磋琢磨后,情景剧表演分组展开了大比拼。从同学们精彩的表演你会发现:他们不仅深刻的理解了这一历史故事,还深深体会到了周瑜心胸狭隘,妒忌心强,而诸葛亮学识渊博,神机妙算的鲜明个性。

又如在教学《将相和》这篇课文时,在学生理解了《完璧归赵》、《渑池相会》两个小故事后,我把第三个小故事《负荆请罪》交给了学生自己学习,让他们首先提出自己想知道的问题,要求每个人至少要提出三个有价值的问题。明确要求后,学生们开始深究起文章来。通过巡视,我发现了奇迹。同学们不仅能提问题,而且还会提出很有价值的问题:是什么原因使廉颇对蔺相如不满?蔺相如为什么总是对廉颇避而远之?身为能征善战、英勇无畏、屡立战功的大将军廉颇为何去负荆请罪?……待同学们提完问题后,我让学生们先自己试着解决问题,再和同学合作探讨,相互交流自己的感受。在同学们的探讨中,我发现好几个小组的同学都在积极表演再现"负荆请罪"的感人场面。扮演廉颇的同学身背荆条,双手抱拳,正跪地真诚的向蔺相如请求原谅,只见蔺相如急忙迎上前用双手将廉颇扶起,将相握手言和,多么感人的一幕!是啊,一个大将军,能屈能伸,能背着荆条主动去请罪,是何等的壮举!而蔺相如为了国家利益,退让三舍,又有着多么宽广的胸怀!从问题的提出与深入理解中,同学们懂得了一个国家的将相都能握手言和,何况我们同学之间,有什么事可以斤斤计较呢?又为什么不能团结友爱呢?

再如:《地震中的父与子》一文,课文在这对父子无比幸福的紧紧拥抱在一起画上了句号。读到这里的时候,学生们疑惑了:为什么作者说这对父子紧紧拥抱在一起呢?难道他们没有话说吗?让学生带着自己的疑问再次走进文本,在反复研读中,他们终于明白:此时的拥抱是多么的幸福!那是父子经历生死的劫难才重逢的。他们是多么幸福,又是多么幸运,因为很多人在地震中丧失了生命,而他们却在地震中创造了生命的奇迹,怎不幸福呢?回想起来,那是怎样的一位父亲啊!在废墟上用自己的双手挖掘38个小时,不吃不喝不睡,听不进任何人的劝阻,尽管自己变得面目全非,伤痕累累,血迹斑斑,别人都认为他由于失去孩子,心情过于悲痛,精神失常了,但他依旧坚信“儿子在等着我”。正是这一坚定的信念支撑着他,驱使着他,所以他忘掉了疲惫,忘掉了危险,也把自己的生死抛到了九霄云外。这是一位多么坚强、多么执着、多么伟大的父亲啊!他仿佛一座雄伟的大山耸立在我们的面前,他更犹如一座高大的丰碑屹立在我们的心间,让我们无不为之而深深感动和折服 。又是怎样的一位儿子呀!当父亲开辟出安全出口后喊他出去时,他说的一句话:“不!爸爸,先让我的同学们出去吧!”这一“让”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让是一种壮举,对于一个七岁的孩子来说,这简直就只有英雄才能做出来的壮举!因为爱的最高境界就是爱别人胜过自己!

学完这篇课文后,那深沉的父爱荡涤了孩子们的灵魂。让孩子们明白了:生活中有多少这样默默奉献的父亲呀,他们用那有力的双臂支撑起了孩子成长的天空,他们把自己对孩子的爱埋藏在内心深处,不溢于言表。其实,只要你用心感受,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无处不沐浴着爱的芳香。父亲的爱深沉如山,母亲的爱柔情似水,老师、同学、朋友、祖国妈妈的爱则像和风细雨滋润着我们的心田。爱的举动并非惊天动地,它或许就是那么不经意的一个点头微笑,那么一眸深情的眼神,那么一句温情的话语……我们相信:有了爱,就一定有奇迹的发生!

让物理课堂结尾余音绕梁 第5篇

关键词:信息技术,课程结尾,艺术

俗话说:“编筐编篓, 重在收口;描龙画凤, 难在点睛。”“头难起, 尾难落。”就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而言, “口”之所以难“收”, “尾”之所以难“落”, 是因为这是一堂课走向成功的最后一步, 也是最关键的一步, 可见对于一堂信息技术课而言, 一节课的成败在相当程度上取决于其结尾。巧妙的课堂结尾不仅可以对课堂教学活动起到梳理概括的作用, 还能拓展教学内容, 激发学生的探究学习兴趣。余音绕梁结尾和创设情境的导入一样的重要, 它应成为每堂信息技术课的追求。下面我结合几年来的一点肤浅教学经验, 谈谈自己的一点看法。

一、总结归纳式

总结归纳式就是通过归纳、概括使整节课的内容系统化和简洁化。在一堂课结束前, 对本节课的知识进行归纳总结, 这是一般教师普遍采用的课堂结尾方式。总结归纳式结尾, 可使学生明确一节所学的重点, 通过总结可促使学生理清知识的结构层次, 掌握知识的外在形式和内在联系, 形成知识系统以及知识的结构框架, 使学生从整体把握整节课的重难点和关键点, 了解本质, 便于记忆。总结归纳的方法可以教师总结归纳, 也可以让学生总结归纳。教师总结归纳一般通过电脑幻灯片或板书设计将课堂教学内容有条理地、简明扼要地归纳出来;学生总结归纳可让学生写出本课知识框架, 列出所学的知识点, 并勾勒出本课知识体系。我在教学中更注重后者。

例如:我在讲解浙教版高中《信息技术基础》第五章电子邮件的工作奥秘这节课时, 通过学生收发电子邮件来学习电子邮件的工作原理。最后让学生小结, 学生通过口述和画图的形式描述了邮件的工作原理, 并在描述中说出了两个邮件协议的功能和作用。学生在上机实践后, 更清楚了邮件的收发机制, 通过自己的总结, 达到了课堂教学的最佳效果。

二、作品评价式

新课程更加重视对学生的评价。信息技术课多为动手操作课, 运用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 最终完成自己的作品, 因此作品评价也是很好的课堂结尾方式。能够让学生运用教师提出的一些注意点客观公正地欣赏和评价其他同学的作品, 另外通过欣赏他人的作品也能够发现自己的不足, 从而更好地完善自己。可采用学生自评、小组互评、教师点评相结合的方式。

例如:我在讲解浙教版高中《信息技术基础》第三章第三节内容图片处理这节课结尾前, 教师观察学生上交作品, 有意选择4~5幅有代表性的作品在投影上欣赏, 先让学生自评, 讲述自己的设计思路、方法和优缺点等, 然后其他学生点评, 学生会很直接的评价出作品是美观的, 还是单调无味的, 通过几幅作品对比, 学生会发现图片大小、图片截取、图片颜色亮度对比度调整、滤镜使用等知识点的重要性。

三、悬疑式结尾

知识因疑而生。“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这种悬疑式结尾方式能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能激发学生的思维火花。为此, 教师巧妙地在本章、本书等衔接地方设疑, 可以启发学生, 制造悬念, 将知识点巧妙地衔接起来, 真正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正如美国作家约翰沃尔夫所说:“演讲最好在听众兴趣末尽时戛然而止。”以此来强化记忆的最佳印象。在信息技术教学中使学生有一种“欲知后事如何”, 期待着“下回分解”的想法。作为新课程下一名信息技术教师只会解惑, 是很不够的, 更重要的是会设疑, 并以此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 使由难变易的教学过程再起波澜。

例如:本学期浙教版高中《算法与程序设计》首先讲解的是第一章和第四章, 然后讲解的是第三章VB建立应用程序这节, 经过了前两章的学习, 学生已经感觉算法比较枯燥。在第四章课程结束前, 发给学生几个精美的VB制作的软件, 如守护泡泡大作战、连连看等, 学生马上就可融入其中, 兴趣极高, 这些软件都是用VB程序设计语言编写出来的, 学生很是惊讶, 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思考, 把学生的兴奋点再一次吸引过来。

四、首尾呼应式

首尾呼应, 画龙点睛。通常教师设计疑问来激发学生的思考, 然后再逐步地讲解, 找到解决问题的答案, 这样结尾可以帮助学生利用新知识解决疑问, 巩固深化所学知识, 增强学习的信心, 使学生能对知识形成一种系统的概念。

例如:在教学浙教版高中《信息技术基础》Excel的函数的时候, 首先让学生们帮王老板解决一个月的消费相关问题, 即购买的各类商品的平均价格、最高价格和总价格。学生用上节课所学的公式法进行求解, 然后再具体地操作, 发现用公式不能很容易解决问题, 学生带着疑问跟着老师来学习函数的使用方法, 最后再回应开始的问题, 再次让学生解决开头问题, 使课程的讲解更完整、目的性更强。

结尾有法, 但无定法。课堂结尾的方式有很多种, 无一不体现着课程结尾的艺术。我在这里仅仅浅谈了其中四种方式。在实际的信息技术教学中, 教师可以根据每堂课的教学内容、目标, 灵活地选择充分发挥自己特长的课堂结尾方式, 使整堂课的教学得到升华, 让人体会到“言已尽, 意未了, 思不止”的感觉, 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重视课堂结尾艺术设计, 要让信息技术课堂结尾余音绕梁, 一切尽在回忆中。

参考文献

[1]韩玉珍.课近尾声师不怠, 铃声虽响意犹存[J].信息技术教育, 2006 (9) .

[2]黄荣发.思想政治课的结尾艺术.考试:高考族, 2009 (11) .

让课堂结束语余音“绕梁” 第6篇

用深情的结束语打动人

通过对学生进行情感的激发和感染,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使学生在浓厚的情感氛围中产生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有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

湖北省武汉市吴又存老师执教《难报三春晖》一课,现场布置学生制作献给父母的礼物。临近下课,他用深情的话语结束本课:

同学们,时间太短暂了,很多同学做的珍贵礼物都还没来得及展示。就让我们亲手交给自己的爸爸或妈妈,相信他们会感到无比的幸福!

这里,我也准备了一件送给母亲的生日礼物——用纸扎成的一朵花。这可不是一朵普通的花,它是中国的母亲花一一萱草,也叫“忘忧草”,我希望我的母亲永远忘却忧愁。我还想把这件礼物送给天下所有的父母亲,祝他们永远健康、幸福、快乐,幸福每一天,快乐到永远!(老师深情表达,最后深深地一鞠躬)。

下课并及时播放音乐《天下父母心》……

吴老师为我们展示了名师精品课的结课艺术,临下课时既激活了学生感情的细胞,打开了感情的大门,又培养了学生的思想品德,陶冶了他们的情操,使他们的心灵得到了净化。

这段结束语,是从老师的心灵深处自然流淌出来的真挚感情!每句话都饱蘸了深情,都显得那么意味深长,充满真情,生动感人,入情、动情、抒情。学生听后被深深地打动,留下了无穷的回味——今后应如何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回报父母、孝敬父母……

用激昂的结束语鼓舞人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中指出:“你作为教科学基础知识的老师,不应当单纯是知识的传授者,而应当成为青年思想的主宰者。”

七年级上册《成功需自信》一课,不仅要让学生理解自信的意义,掌握树立自信的方法,最重要的是让学生在生活中充满自信心。一位教师的结束语是:

同学们,

自信是惊雷,是飞雪,是骤风,

横扫一切拖沓、迟滞、犹豫与懒惰。

自信是战鼓,是号角,是旌旗,

催人勇往直前,大胆挺进,日日精进。

自信是阳光,是雨露,是琼浆,

助人思维敏捷,精神抖擞,挥洒一切。

自信使潜能释放,使困难后退,使目标逼近。

自信的人生不一般,不一般的人生有自信。

让我们告别自卑,超越自负,走向自信,好好学习,快乐生活,做未来生活的强者,做主宰自己命运的主人。

让我们每天都对自己大声说出:“我能行,我充满信心,我一定能成功!”

这段结束语语言生动,感情饱满,其作用主要是在“晓之以理”后,再“动之以情”,进而“导之以行”,对学生的情感与心灵产生了巨大冲击,从而把课堂的气氛引向高潮。如此,就激起了学生感情的共鸣,陶冶了学生的情操,真正落实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用升华的结束语启迪人

归纳总结是课堂结束语常见的一种形式,一般是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学习内容。教师在设计结束语时,一定要根据学习目标和要求,抓住关键词语,以期达到画龙点睛的效果。

学校赵鑫老师参加山东省优质课评选获得一等奖,执教的《我们受法律的特殊保护》一课,结束语是这样设计的:

青少年时期是人生的关键时期,党和国家对我们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无限关怀,制定了《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专门法律,从家庭、学校、社会、司法方面设置了四道防线,形成了一把法律保护伞。这是一把爱护之伞,凝聚着父母的呵护,老师的关心和社会的关爱;这也是一把坚强有力的伞,守住了一份安全与祥和,抵制住侵害与伤痛,在人生道路上为我们遮风挡雨。

撑起这把伞,我们与爱同在,让青春之花在爱的阳光下尽情绽放;撑起这把伞,我们与法同行,学会保护自己,远离伤害;撑起这把伞,我们也要担当起一份责任,规范自我,帮助同伴,学会感恩。

老师衷心祝愿在座的每一位同学永远沐浴着爱的阳光,健康成长;衷心祝愿天下每一位孩子平安快乐每一天。

赵老师将这堂课的板书设计成了一把伞的形状,边板书边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归纳本节课所学的主要内容,提升教育主题,进一步提炼、升华学生的认识,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同时启迪学生珍惜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增强自我保护意识,撑起法律的保护伞,健康成长,回报社会。

用深刻的结束语教育人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指出,要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道德实践,“在教学中,不断创造条件,促进学生的道德践行,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感悟和理解社会的思想道德价值要求,逐步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和良好的行为习惯”。

《两代人的对话》一课主要教育学生要理解、尊重父母,学会与父母交流沟通。辽宁省大连市魏滨老师执教这节课时,整堂课流淌着爱的暖流,弥漫着浓浓的情意。临近下课,魏老师趁热打铁,赠送给学生《心灵鸡汤》:

“妈妈,是不是你一定会变得很老很老,并且一定要死,死了以后要烧成灰的?”

“你问这个干什么?”

“我要知道。”

“是的,孩子。”

“那我就把你的骨灰撒进大海里,变成一些鱼,再把这些鱼捞出来,给一个很美丽又很好的阿姨吃,变成她肚子里的小女孩。你要记清楚回家的路!那时候你愿意做我的妹妹,还是做我的女儿?不管你是谁,我都要好好地爱你!”

此时,魏老师设计了这样的结束语:

我们的父母终将离我们远去,那时候,再也看不到他们的面孔,再也听不到他们的声音,再也吃不到他们亲手煮的饭菜,再也穿不上他们亲手洗的衣服。那时候你可以告诉我,把父母变成什么永远留在你身边吗?其实关爱父母、善待父母不是将来的事。我们要从小事做起,从身边做起,生命不息,孝心不止。

这饱含深情的话语作为精彩的课堂结尾,进一步深化了主题,引起了学生情感的共鸣,课堂的功能被放大、延伸和拓展。魏老师赠送的《心灵鸡汤》,使学生的心灵受到强烈的震撼;老师饱含深情的话语深深地打动了学生,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课虽尽而意无穷、思未尽。生命不息,孝心不止,学生定会铭记在心,会用一生去践行。

俗话说:“编筐编篓,重在收口。”结束语是一堂课的“终曲”,一堂好课不应该是一个完美的句号,而应该是一个让人浮想联翩的省略号。精妙的结束语,或真情告白、诗意延伸,或亮明观点、画龙点睛,或启迪思维、提升情感,或创设高潮、意味无穷,或设置悬念、激发兴趣……能引起学生咀嚼、回味、联想、创新……让每一节课的“终曲”都能余音“绕梁”,言有尽而意无穷。

响亮的开头,绕梁的结尾 第7篇

结合笔者的上课实践和听课所得,谈谈我的一些粗浅认识。

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曾说过:“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起他们思维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一开始上课就要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诱发他们好学之乐。以下,我就介绍几种常用的导入方法:

1. 猜谜激趣

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小学生年龄尚小,活泼好动,他们对猜谜语都有浓厚的兴趣,用猜谜的方式揭题,既能使学生喜闻乐见,又能高度集中他们的注意力,还可以使学生愉悦的进入课文的学习中来,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学《海底世界》一课,在课前导入时,教师采用猜成语的游戏与学生进行互动,出示成语意思或提示,让学生猜猜这些分别是什么成语。最后一个成语时让学生猜“最慢的速度”是哪个成语,学生都猜不到,教师就告诉给学生“蜗行牛步”这个成语。学生学得很感兴趣,而这些成语正是教师在本课教学海洋动物的爬行方式时要让学生积累的成语。这一导入,起到了一举两得的妙用。

2. 设置悬念

设置悬念能够引起学生对课堂教学的兴趣,使学生产生刨根问底的急切心情,在探究的心理状态下接受教师发出的信息。笔者在执教《爱因斯坦和小女孩》一课时,首先出示爱因斯坦的头像,设问:认识图上这个人吗?他是谁?能介绍一下他吗?在学生介绍了爱因斯坦的相关资料后,揭示课题。让学生齐读课题后设置悬念:看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吗?学生提出了自己许多的疑问:小女孩是个怎样的人?他们俩是怎么认识的?世界著名的大科学家爱因斯坦与一个小女孩之间到底发生了怎样的故事呢?爱因斯坦到底是不是一个伟大的人呢?然后我以爱因斯坦的名言“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寻找答案。

3.由此及彼

由此及彼的导入方法是借助与新教学情境密切相关的旧知识,引导学生对新知识进行预测、设想,从而激发他们对学习新知识的兴趣。一般来说,学生对新的教学情况能产生好奇心,但要转化为学习兴趣,则必须借助于新旧知识的联系。正如孔子所说的“温故而知新”。教学《埃及的金字塔》一课时,在复习词语之后,教师让学生用两个词语来形容对埃及金子塔的印象。然后让学生回忆之前学过哪些说明性的文章,询问学生学习这类文章要学习些什么。然后出示两个提示:(1)了解作者是从哪几方面来介绍事物的;(2)作者在介绍事物中用了哪几种说明方法,是怎样把事物说清楚的。让学生利用旧知识,用同样的方法来学习新课文,学生能循序渐进,由此及彼的层层深入学习,这也是导入的一种很好方法。

通过导入,能使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兴趣,迅速地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而一堂好的语文课结尾也是应该讲求艺术的,完善、精要的结课会使课堂教学再起波澜,从而为教学活动画上一个相对完美的句号。为与新课标接轨,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可采取以下几种行之有效的结课方法:

(1)延伸拓展式结课

课堂教学并不是孤立、静止的,而是运动的、发展的。延伸拓展式结课就是引导学生运用本课所学知识向课外延续、向实践拓展的一种教学方式。笔者在执教《我为你骄傲》一课时,学生学完课文,已经知道了小男孩具有勇于承认错误,敢于担当责任的品质。在此基础上,可以向学生推荐一些相同类型的故事让他们进行阅读,如《诚实的孩子》、《好吃的樱桃》等,并希望学生们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能向里面的主人公学习,让诚实、知错就改的品质能延伸到课外。

(2)布置作业式结课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要达到这一要求,教师还应依据教学目标,紧扣教材的重点、难点,精心设计最具典型意义的作业,达到巧结课的作用。教学《太阳》一课,教师布置的作业如下:电和我们的关系也非常密切。请你也用“总分总分”结构,说说下面一段话:我们的生活离不开电,有了电,才能 ,如果没有电,就 ,一句话,没有电,就没有我们这个美丽可爱的世界。这样的作业与课文中学到的构段方式相同,而且写的是与我们生活紧密联系的电,这样的结课能让学生具有可操作性。

(3)首尾呼应式结课

在导入时,我们会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学习,结课时也应该与导入相结合,起到首尾呼应的效果。教学《山谷中的谜底》一课,在导入部分,教师让学生默写四个词语:大义凛然 、义正词严、威武不屈、宁折不弯。并让学生知道这些词语都是表达在困难面前要具有不屈不挠、正面抗争的精神。在结课部分,教师进行了一次练笔:读着《山谷中的谜底》给我们的启示,我思绪纷飞。并给出相关提示:可以联系阅读过的历史故事,可以综合生活中的具体事例,可以引用谚语、俗语、成语等。在学生交流后,送给学生词语:忍辱负重、能屈能伸。并揭示课伊始部分默写的词语就可以用在此处。她的整堂课起到了首尾呼应的效果。

导入的方式很多,结课的方法也不少,在此不一一罗列了。如果导入与结课能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相信我们的课堂教学会更精彩!

上一篇:党团知识赛总结下一篇:七年级上生物学情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