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政治课堂回归生活

2024-07-18

让政治课堂回归生活(精选8篇)

让政治课堂回归生活 第1篇

让数学回归生活,让生活走进课堂

达玉才

数学生活化是新课堂理念的具体化,它要求数学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学习实际出发,提供学习的探索材料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容易唤起学生的研究兴趣和探索欲望。那么,在学生的知识形成发展过程中,如何使数学教学生活化更具有活力,更加有效呢?本人结合自己的教学就此谈几点认识。

一、精选生活素材,构建数学意义。

荷兰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提出“现实原则”,即数学教学要源于现实,扎根现实。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与人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因此,数学中,教学要善于依据数学内容,去捕捉“生活现实”,精选“生活素材”。为学生学习数学知识提供充分的数学事实,使他们通过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经历生活情境“数学化”的过程,借助生活中的原型构建数学意义,从而真正地获取知识。

例如,红彤彤的糖葫芦学生买过吃过,教师可以利用学生这一熟悉的生活经历,作为学习有余数的除法的素材。在学习小组里,每人领一袋(10粒),分别按每串是2粒、3粒、4粒等情形动手串糖葫芦。同样是10粒,由于串法不同,出现有的正好串成几串,有的还余几粒等现象,由此导出有余数的除法,揭示“余数”的本质特征,帮助学生建立数学认知结构。通过选取“串糖葫芦”这一生活素材来构建“有余数的除法”的数学意义,学生感到现实、亲切,有助于学生在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等多方面也得到一步的发展。

二激活生活经验,学会数学思考。

数学思考是一种心智技能活动,它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内在隐性活动。对小学生而言,往往在生活中形成的常识,经验是他们理解,掌握基本知识,形成基本技能,学会数学思考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基础。因此,教学中,教师要尽量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

三、设计生活情景,培养应用意识。

注重“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数学课程标准》的重要目标之

一。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就要让学生参与一定的含有数学问题的实际活动,在解决实际问题的探索中应用数学,切实提高数学素质。教师要根据数学内容结合校情,班情设计生活情景,开展实际活动。

总之,实践表明抽象的“数学课本知识”无法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割裂数学与生活有机联系的课堂数学难以真正达成数学课堂教学目标。因此,我们广大教师应牢固树立“用教材”的新理念,善于根据数学内容“链接”生活,精选素材,设计情景、激活经验,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与生活实践的“交互作用”中构建数学意义,学会数学思考,培养应用意识,从而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须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让政治课堂回归生活 第2篇

张艳

一、构建“生活化”的历史课堂教学具有必要性与可能性 1必要性

新课程改革呼唤充满生命力的课堂,但传统的高中历史课堂是教师“满堂灌”,学生被动听的机械式教学过程,结果是教学失去活力,学生丧失独立思考。学生手中薄薄的几本教材,居然囊括了古今中外五千年的历史。教材里只有气吞万里的宏观历史,没有鲜活生动的微观历史。以选修一为例,其中涉及到的改革人物基本上古今中外王侯将相,而且都是成功改革的历史。历史教学的好不好评价只局限于一份100分的试卷,实施历史教学的目的沦落于应付高考。所以在历史课上,老师宣之昭昭,学生听之昏昏。这完全背离了历史教学的本质目的。2可能性

朱光潜先生曾经说过 “一切历史都必是现时史„„着重历史的现时性,其实就是着重历史与生活的关联。”可见,历史是凝固的现实,现实是流动的历史。2006年秋季新课程正式在安徽实施,新课程改革要求我们不断更新教学理念,要求我们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回归生活,要求我们培养学生能力,并能学以致用。网络时代的到来,多媒体的引进,标准化课堂的建立,这也为我们创设充满生命力的课堂准备了物质条件。

构建“生活化”的历史课堂教学具有必要性与可能性。我在这个理念引导下,我对生活化教学的一些实践尝试与探索。

二、高中历史教学生活化的尝试与探索 1教学理念生活化

思想是行为的先导,教学的理念指导教学行为。高中历史教师应该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历史学习中来,在让学生了解历史的同时还要让学生能够以史为鉴,此外还要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民族精神。我们只有让高中历史教学贴近学生的生活,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共鸣。构建生活化的课堂教学模式,使高中历史教学与现实生活相融合,是新课程改革下高中历史教学发展的基本方向之一,也是时代的要求。

2教学语言生活化

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良好的语言表达对学生接受知识影响很大,如果教师照本宣科就容易让学生产生抵触情绪,所以教师用生活化的语言来传授知识的话就更加容易让学生接受历史知识,生活化的语言需要教师恰当的将生活中的通俗易懂的语言提炼出来。百家讲坛中的袁腾飞在讲解内阁和丞相的区别时候,做了个非常生动的比喻。他把皇帝、丞相和内阁大臣分别比喻成公司的董事长、总经理和董事长的秘书。在一个公司里董事长具有最终决策权,总经理拥有一定的策划决策权,而董事长的秘书看上去十分的威风,但要始终听从于董事长。这些关系学生是比较容易理解的。丞相是中央一级的行政大臣,对皇帝有一定的约力。内阁是内侍机构,对皇帝没有约束力。学生进而对书本上这些句子就很容易明白。再则学生也很容易理解为什么说从明清开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达到顶峰并走向衰落。

3教学内容生活化

历史教材是我们实施教学的最重要的教学资源,但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可以依据课程目标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学资源作取舍,可以选用当前有针对性时政热点作为素材,可以用学生感兴趣的、又贴近学生实际的生活素材来替换、改造教学资源,也可挖掘自身的资源,“现身说法”。尽可能使抽象内容具体化,学习内容生活化。比如史论一直都是很多学生学习的难点。“一定的思想文化是一定的政治经济的的反映” 是贯穿整个必修三的一条史论,也是常常运用于历史材料解析题中。我在阐释这条原理时我就设计了两个个问题。为什么上海会出姚明,而明光就出不了呢?为什么改革开放后会有姚明,文革时期出不了呢?我让学生从政治经济等方面去考虑,学生就很容易理解了。高三历史第二轮通史复习时,到宋代史部分我给学生编成了一个历史讨论剧《宋太祖赵匡胤睡不着觉的原因及其解决办法》

1、初登皇位的赵匡胤要对付哪几种人?

2、哪些人是赵匡胤可以利用的人?

3、分析赵匡胤的解决办法有哪些利弊,后人又是如何解决其弊端的? 学生们化身成宋太祖赵匡胤,在热烈的讨论中,把散见于必修和选修部分的宋史有机串联起来,深化了学习。4教学手段生活化

我们的历史教学中,大多数情况下依然是粉笔加黑板。虽然老师口若悬河,但是学生反映平平。现在已经是网络时代,如果我们借助于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创设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情境,就能让学生获得更加直观、更加生动的感受。习主席开启了“中国梦”的新时代,“中国梦”也成为今年高考的热门考点。什么是中国梦?在“中国梦“这个热点中囊括了高中历史的哪些知识点?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中,我们应该审视我们的历史,又应该以什么样的胸怀和态度来看待曾经在近现代历史上引领世界潮流的国家呢?带着这些问题,我抽空给学生播放了一部中央电视台记录片《大国崛起》。在这部记录片中涉及很多我们教材上涉及的知识点,同时每个大国的崛起至少可以给学生一些有益的启迪,学生加深对中国梦的理解。学史绝非是简单的背诵,也绝非是仅仅应付高考,学习历史的目的以及历史本身的的广度、深度和厚度在不知不觉中渗透给了学生。实践使我深深地认识到:充分利用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是当前实现历史教学生活化的有效手段。

5教学方法生活化

在历史教学中通过社会热点,引导学生对历史的关注。高中的学生处于青春期,其求知欲特别强烈,但是由于学生的时间限制,接触面比较小,对于国际国内社会热点虽然关注,但是往往了解的内容有限,这样就使得历史教学与现实有了结合的空间,教师应该通过国际国内社会热点的结合,使历史教学走进生活,更加与现实贴近,这样有利于使历史教学增强趣味性。我要求学生遇到热点问题,要不自觉的运用历史思维分析原因,提炼特点,总结影响。2013年彭丽媛女士随习近平主席出访并在南非做演讲,这件事情我曾让学生探讨如果你是出题者你会从哪些角度来出题目考察。学生发言踊跃。有人说从全球化和经济区域集团化的角度,有人说从妇女解放角度,有人说中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历程的角度。从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这样学生在夯实基础的同时体会到学史的乐趣。

6课后作业的生活化

在高中历史课堂的教学中,广大历史老师越来越注重探索与创新教学方法和模式,却往往忽视了历史课后作业,作为教学环节之一,这是不可以轻视的。戏说历史、穿越是影视中的常见题材,其中有些剧情和教材相印证,更多的剧情纯属编者不负责的胡扯,学生是分辨不出来的。学生在观赏电视剧的时候更多关注剧情的发展以及主人公帅不帅,很少去想为什么会这样。有次上完宋史后针对《少年包青天》剧情,我设计如下问题:

1、包青天为民伸冤是不是可以得出结论说包青天就是代表人民的利益呢?

2、在宋代会不会出现“小蜻蜓”这样的人物?

3、包青天在当时担任什么官职,他有什么权限呢?

让初中政治课堂回归生活 第3篇

生活化的政治课堂至少应该包含两层含义:一是课堂教学内容要力求体现学生生活,并能够有效指导学生生活,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服务;二是课堂教学形式——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形式——必须是学生所喜闻乐见的,必须是学生凭借生活经验能够容易感知和有效参与的。将政治课堂生活化有助于使复杂的教学内容简单化,深奥的教学内容通俗化,抽象的教学内容具体化,枯燥的教学内容生动化;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和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参与精神,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利于使学生获得真切的情感体验,形成正确的学习生活态度,确立正确的价值观。

但是,现实的困惑是,作为政治老师,我们不乏材料,关键是储存在我们脑海中充当论据的材料已有点陈旧,有的连老师自己都懒得再用,俗语说“话说三遍没味道”。所以,政治课堂选用的素材要“与时俱进”。只有保持论据和素材的鲜活性,才能使政治课堂充满生机活力、充满时代气息。

这几年的教学,我努力尝试选用当下最新发生的又很有说服力的时政材料来讲课,效果不错,既能引起学生兴趣,又能使他们从材料和事例中深刻体悟课本的理论知识。

比如,在讲到经济常识第四课第一框题《发展生产满足消费》时,提出我国应大力发展生产,满足人民的物质文化消费需求。而我国的主要矛盾是落后的生产力与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之间的矛盾。学生对这一矛盾是知道的,但至于我国生产力是怎样的落后,对这一点学生的认识和感受是模糊的,于是我从《半月谈》杂志上摘了一段最新材料:“由于我们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缺乏核心技术,缺乏自主知识产权,缺少世界名牌,我们不得不更多地依赖廉价劳动力和大量低价开发自然资源甚至严重的环境污染来换取微薄的加工利润,进而成为任发达国家“剥削和无理指责”的低端产品“加工厂”。美国《商业周刊》和国际品牌公司2006年公布的全球100个著名品牌中,美国拥有50个,欧洲有38个,亚洲占11个,而我国却没有一个。我国彩电、手机、台式计算机、DVD产品的产量均居世界第一,但芯片大都依赖进口。我们不得不把每部手机售价的20%,计算机售价的30%,数控机床售价的20%-40%支付给国外的专利商”(摘自《半月谈》2008年第五期)。听完这段材料后,学生对我国国情和生产力现状有了一些感性认识。紧接着提出面对这种落后的生产力现状该如何做,于是学生很快会得出结论提高我国的生产力要靠人才和技术创新,即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尤其是创新素质,推动科学技术的进步,要建设创新型国家。

又比如在讲到经济常识的《新时代的劳动者》的时候,我引入了在社会上有广泛影响的“开胸验肺事件”。28岁的农民工小伙张海超在某耐磨材料有限公司上班,先后从事过杂工、破碎、开压力机等有害工种。2007年身体感觉不舒服,在做了多方检查后,确定身体是被常年的有害的工作环境侵害患了“尘肺病”,为维护其合法权益无奈选择了“开胸验肺”,之后引起社会多方关注和议论。引入这一事件后提问学生:劳动者有哪些合法权益?张海超作为劳动者的什么合法权益被侵犯?大家设想一下张海超事件会产生什么深远影响?国家为什么要制定相关法律法规来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学生会很快进入学习状态,自觉阅读课本,思考问题,而且学习效果良好,影响深刻。

我想每一位政治老师都想使自己的课饱满生动,使其选用的材料鲜活而又有说服力。但是,怎样才能做到较好地、恰当地收集到这些素材呢?以下是我的几点感悟和拙见。

首先,要对高中思想政治课的知识体系非常熟悉。现在是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接触到的各种信息太多了,哪种信息是能拿来运用到课堂中的,这需要老师具有一定的“筛选能力”,而这种能力的具备的前提基础是对整体知识框架的熟悉。我刚参加工作的时候,不知道哪个信息我可以用到讲课中,总是拿捏不准,尽管当时也明白一堂生动的政治课离不开大量鲜活素材的支撑。现在,经过几年的教学钻研积累,自我感觉已对初中的政治知识体系烂熟在心了,所以,现在面对许多信息总能不自觉的联系到政治理论,这也可能是政治老师的职业习惯使然吧。所以从我自身的经验来谈,能否筛选信息、为我所用,前提是对知识体系了如指掌、融会贯通。

对理论知识融会贯通,就能从诸多的信息渠道中收集到鲜活可用的素材吗?这也不一定。

从自我体验来说,我非常赞成毛主席说的话“不动笔墨不读书”。在阅读报刊杂志、收听收看广播电视、浏览互联网时,对那些感触非常深的信息素材应动笔把它记下来,否则,当时很有感触、记得也清晰,但时间一长,记忆很可能会模糊,等到想用的时候,就非常零乱、不确切了,真是“素材到用时方恨当初没收集”。所以,我觉得作为政治老师在多听、多看的同时,还应多记。动笔墨记一记,才会有确切的依据,才会加深印象,且会使我们对某些问题持续关注和思考,这样在备课讲课的时候才会“信手拈来”,不自觉的把一些鲜活的素材引入课堂。点点滴滴,日积月累,鲜活饱满的素材的运用,才会使一堂政治课摆脱说教感。

让政治课堂回归生活 第4篇

一、开发教学资源,注入时代活水

现行的高中政治教材均以《XX生活》命名,体现了回归生活的理念。但教材是静态的,与日新月异的社会实际相比,其所呈现的材料不够鲜活,跟不上时代前进的步伐。教师应根据教学目标,以"家事、国事、天下事"来充实教学内容,将社会发展的新知识、新材料和新成果引入课堂,把小课堂推进大社会,使静态知识动态化,使教材内容生活化,使课堂显现时代活力,吸引学生想听、乐听、爱听并积极参与进来,激活政治课堂的生命活力。如在讲“影响价格的因素”时,以当下时髦话题“蒜你狠”“豆你玩”“姜你军”为例,课堂气氛一下子活起来,学生竞相举手发言。

二、创设生活情境,增强课堂引力

“一本书、一支粉笔、一张嘴”的传统教学模式是政治课缺失活力的重要原因。新课程要求政治教师做一个有心人,做一个在课堂教学设计上敢于大胆创新的人。在认真分析教材的同时,还需要经常收集一些与生活有关的教学资料,创设生活情境,将问题巧妙地设计在生活情境中,要善于挖掘教学内容中的生活情境,激发学生求知欲。要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课堂,同时拽着问题出教室,不断地追求真理。

首先可创设直观化的生活情境。教师利用看得见、摸得着的身边事物创设探索问题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观察、活动中提出问题--合作探究--交流结论--体验成功。在学习《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时,我要求学生课前调查本地区的经济发展情况,学生通过查找资料、社会调查等方法,写出调查报告。在课堂上我向学生展示一些直观的材料,通过提出问题、合作交流使他们的知识、能力上升到更高的层次。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可以体验成功的喜悦,分享合作的快乐。

其次创设体验性的生活情境。教师创设真实的生活情境,让学生通过现场体验,有话可说,有情可感,深刻理解知识。例如:在学习《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时,带领学生“小记者”走出课堂,采访本地区相关企业、领导干部和村民,调查本地环境变差的真正原因。“小记者”争相向有关企业负责人和相关人员提问、采访。之后在课堂上大家又对自己所提问题进行分析评论,评出“最有价值”“最有深度”的问题奖项。教师趁势引导,分析知识,给学生以无限的情趣。

三、净化师生关系,和谐课堂氛围

要让思想政治课回归生活,必须创设一种多主体的平等对话式的课堂交往模式,在课堂教学中人人参与,平等对话。因此,让思想政治课回归生活首要前提是教师的正确定位,即按照现代生活教育理论建立民主、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教师由居高临下的权威转向“平等中的首席”,珍视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善于倾听学生的声音,把课堂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自己动脑、动心、动情、动手。师生共同营造一种健康、安全、积极、愉快、有爱心、有创意、有人情味的学习生活,让师生的身心在这种积极、有意义的生活中得到滋润。

四、投身社会实践,回归现实生活

政治课程教学生活化的基本步骤可以归纳为“生活(导入)-教学(分析)-生活(回归)”的循环。政治课堂教学应回归生活,加强教学与社会实践的结合,促进学生学以致用能力的发展。因此教师必须不失时机地通过布置课外实践作业,让学生课后收集资料,运用所学知识验证课堂设想,反思课堂体验,找到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例如在学习了《经济生活》模块“树立正确的消费观”以后,让学生以中学生消费现状为主题,拟定一个研究性学习课题,分工负责,展开调查,进行专题研究活动。从而剖析其中的问题,提出自己的解决措施。这样就使学科教学由课内延伸至课外,使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在社会生活这个“大课堂”中一展风采.并且巩固了所学知识,享受了学以致用的快乐。

让政治课堂回归生活 第5篇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认为,教育必须是生活的,一切教学必须通过生活才有效。脱离了生活,语文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人的智慧,陶冶人的品性,促进完满个性和完整人格的形成。然而多少年来,我们的基础教育脱离了学生的生活世界,远离了学生的生活世界,导致了学生对人生与社会自主思考的忽视,导致课堂教学缺乏生命的活力,导致教育丧失生活意义。鉴于学校正在进行“促进学生主体发展的‘五步式’和谐课堂阅读教学模式”的研究,为了激发学生兴趣,促进主动学生学习,因此我们组尝试进行让语文回归生活的研究。

二、研修目标

1、让教师努力研究改进传统的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陈旧的课堂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并要在解放教师教学思想,改变教学理念,提高教师教学能力的基础上,积极引导学生把语文学习和生活实践紧密的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广泛的生活实践与阅读精品中吸取生活素材,增加生活积累,提高语文的实践能力、审美情趣和创造思维。

2、通过课题的研究和实施使学生将语文学习与生活实践紧密结合起来;扩大学生的阅读范围,拓展学生的知识面;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学习语文的综合能力,让语文真正发挥其应有的功效。

3,培养学生在实践中学习、积累运用语文的能力,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引导学生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增强学生语文学习的自信心,体验学习的幸福感,为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三、研修内容

(一)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全面实施语文课堂生活化教学研究

研究改进课堂教学,压缩语文课文的教学时数,提高教学效率;在短时、高效的课堂教学中,加强学生的语文素养:突出自学能力的培养;突出阅读能力和习惯的培养;突出口头表达能力的训练和培养;突出思维能力的训练和培养;突出情感的熏陶与感染。

(二)构建以语文活动和语文环境为双翼的新的语文教学体系,实施“小学语文生活化教学”

在语文教学中实施素质,应该强化语文课外阅读和其他课外活动,沟通语文教学同其他各科教学,语文教育和学校其他各项教育活动的联系,创设良好的语文环境,构建一个开放性的语文教学新体系。

四、研修方法:

文献研究法、调查研究法、行动研究法

五、研修成员:

张晓玲张玉唐宏宇

六、研修过程:

1、提出问题

语文的社会性、工具性、人文性,决定了语文教学必须回归生活。怎样才能让语文教学贴近生活、回归生活,使语文教学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呢?

2、研修实施

a、优化教材,在语文中渗透生活

b、“活用”教材,融入生活素材

c、、拓展语文实践的天地,在生活中学习语文

七、研究结果:

(一)、优化教材,在语文中渗透生活

学生学习语文的过程,本质上就是不断地激活学生生活体验的过程,生活体验越丰富,对课文内容理解就越深刻。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来自生活,蕴含着丰富的生活色彩以及,作者的价值取向、情感、思维。语文课程标准认为,教师“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语文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教师不能只是把自己对某篇作品的感受、理解、体验传授给学生,教师在课堂上要有强烈的“实践”意识,想方设法地引导学生进行丰富、立体的语文实践活动,让其在亲历实践的过程中学习、积累、运用语言,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

(1)还原真实可感的生活画面

教学中,教师应努力还原文本所描写的真实可感的生活画面。唤起学生生活体验,在他们生活和文本之间建立一种相似或相对应的联系,以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引发他们的思考。我们要在课堂上扩展学生学习语文的时空界限,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设备,挖掘有效教学资源,积极创设与课文内容相关的生活情境,引导学生在生活情境中学习课文。根据课文内容特点,如果是生活中真实存在的,可以播放故事情节录象,如《观潮》一课,可以在网上搜索观察实况录象,也可以选择观潮之日观看现场直播,这都是可以做到的,现场的潮水的景象,观潮人的表现,会学生留下终生难忘的记忆,这样的场景使学生如身临其境,对课文内容怎么能理解的不深刻呢?再如《颐和园》,就让学生通过屏幕感受一下颐和园的美丽风光,学生对作者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对颐和园的赞美之情能不领会吗?这样的课文有很多,教师不要怕麻烦,“麻烦”是为了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果找不到真实的画面,可以制作过程性或点拨性课件,如《翠鸟》一课,翠鸟捉鱼的动作非常快,那一瞬间是很难捕捉到的,教师可以进行网上资源共享,利用课件让学生感受一下翠鸟捉鱼的动作之快。需要通过声音来表现的,教师一定要让学生通过声音感受,加强理解。课文的内容都是来源于生活,教师要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将课文中的情境“再现”给学生,激发学生将“再现”的生活情境与现实生活相联系,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对现实生活也会有更深的体验。

(2)模拟喜闻乐见的生活表演

学以致用是语文实践活动的目的,更是语文教学的目的。学生的潜能是巨大的,关键就在于我们能否为他们创设具有挑战性的大舞台。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很多故事性很强的文章,适合于用表演的形式来展示。小学生好奇心强,又特别喜欢表现自己。表演能将抽象的语言文字符号转化为形象的表情动作,促使学生对文本全身心地感受。因此,教师可以根据教材所描绘的生活,精选题材,让学生模拟表演,使课堂生动活泼。如在教学《田忌赛马》、《包公审驴》、《将相和》这一类课文时,在初步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可以让学生即兴表演,把“读”、“演”、“评”融为一体。学生自由组合,积极地投入到表演当中,把抽象的语言文字符号转化为形象的表演。在表演过程中,引导学生不能死背课本上句子,要学会变通,用自己的语言,加上自己的动作,将故事的情节表现出来。学生能依据文本,但又高于文本,表演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全身心地与文本进行心灵对话,提高的不仅仅是对课文理解的程度,而且是整体的语文素养。

课堂上模拟表演的形式也是多样的,如广播、采访、表演、朗诵、讲演、阅读等无不是运用语文知识的活动。这些语文活动就像语文教学的须根,丝丝缕缕,不断地从生活实践中汲取营养,才使得语文教学枝繁叶茂,孩子的学习才变得如此生气勃勃。

(3)引入鲜活可感的生活场景,加强对比感悟

语文课堂教学生活化需要老师有意识地去收集生活中的语文,把它们带进课堂,为教学服务。生活化处理的教材内容,往往最容易唤起学生头脑中已有的生活经验,产生亲切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并驱使学生从丰富多彩的生活中去挖掘更多的生活语文。例如在教学《刻舟求剑》和《郑人买履》这两则寓言故事时,可以将生活中类似的事情讲给学生听,引导学生联系自身加强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有些课文内容是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很紧密的,教师要引导学生将在学生身上发生的或可能发生的事情与同学们分享,让学生将自己的体验讲述出来,对事情曾经的理解是什么,现在的感受是什么,让学生在现实与文本的对比、自我感受的前后对比中逐渐升华自己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促进学生健康和谐地发展。

(二)“活用”教材,融入生活素材

生活的内容是丰富多彩的,是包罗万象的,而教材上的内容是有局限性的,是不全面的,甚至有的内容是落后于时代发展的,与时代特征不符的,这时我们不能“以本为本”,要将过去的情景、观点看法与现实进行对比,在内容上,一些对学生没有教育意义的,甚至起反作用的,要忽略或一带而过。我们尊重教材,但不能拘泥于教材,要“活”用教材,而不能死教教材。要根据实际,对教材内容进行开发,

(1)根据教材状况大胆地“删”

教材的更新周期与教学思想、教学手段、教学方法的更新相比显得要长一些。我们从教材,尤其是一些老教材中,不难发现,有一些教学内容随着时间的推移已脱离现实生活。即使是新教材中,也难免有些课文不符合学生现实生活状况的。像这些教材内容就可以大胆地“删”。

(2)根据教学需要适度地“增”

对教材,教师要充分地理解和把握,应根据教学需要,增加一些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实际的内容。在教学中,教师可以联系、结合火热的生活,把反映现实生活的内容纳入到语文课堂教学中来。如教学《开国大典》时,教师可以结合国庆“大阅兵”的通讯报道来学习。当学生将课文中描写的“阅兵式”与当前军事装备正规化、现代化对照起来读时,他们就会产生强烈的自豪感和幸福感,体会到祖国的强大、伟大。这样的教学,拓展了文本,超越了文本,同时把文本与现实生活有机地糅合在一起。

(3)根据教学实际灵活地“换”

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作为教材,它只是为教师教学提供依据。现行语文教材大体上是整齐划一的,而实际生活情况却是各不相同,再加上我国地域辽阔,教材中的课文并不是每学生都是熟悉的,因此需要教师结合学生生活实际灵活地调换教材,善于“用教材教”。如《翠鸟》一课,文中提到“我们”想捉一只翠鸟来饲养,但是由于翠鸟不容易捉,所以才放弃了这个念头,对于这段内容,最好不去深讲,而要从现实生活中环境保护的角度出发,告诉学生鸟类是人类的好朋友,鸟儿也需要自由,不能随意捕捉伤害。教学中,可以根据实际需要,找一些相关的内容,或从生活中筛选出与课文内容相适宜的素材,补充到语文教材中进行教学。

教师在教学中可以根据教学实际,机动、灵活地处理教材而不拘泥于教材,从而创造性地用好教材,开发好教材,发挥教材的最优效应。“活用”教材,体现语文教学的开放性,但必须遵循语文教学原则,既要以学生实际生活为基础,又不能脱离教材,教师要把握好活用的“度”,才能促进学生认知的发展,提高语文综合素养。

(三)拓展语文实践的天地,在生活中学习语文

陶行知先生曾说,社会即学校。学好语文如果仅靠书本中的知识,还远远不能为学生的感知、理解、记忆和运用提供最佳的语言情景。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不仅要成为学生语文实践的乐土,还要拓展语文实践的天地,引导学生在生活中时时处处都能学语文。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进行语文教学,不仅是学生学好语文获取语文知识技能的需要,更是培养学生应用语文的意识和实践能力的需要,我们要关注的价值取向不能仅局限于语文学科,我们要跳出语文教学,充分发挥语文生活化潜在的发展性教学功能,促进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全面发展。

(1)让学生在走向自然中学语文

教师要沟通学生与自然的联系,组织学生走向大自然、亲近大自然、研究大自然,在大自然中吸纳知识、开阔视野、陶冶情操。如教学《我爱故乡的杨梅》这一课后,学生掌握了本文状物的方法,可以迁移运用写家乡的特产。

(2)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用语文

社会生活五彩缤纷,教师应以课外实践为凭借,引导学生走向社会、走进生活,让丰富的校外教育资源成为学生学习语文的资源,拓展学习语文的天地。如在教学完五年级《家园的呼唤》这一单元后,教师可以组织一次以环保为主题的社会调查。让学生走出教室,走出学校,走进社会,去观察调查,去撰写宣传。这样的活动,既锻炼了学生的文字组织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交际和社会实践能力。

(3)让学生在家庭生活中练语文

家庭是儿童学习语文的第一场所。教师可以抓住每个家庭的特点巧妙地设计语文实践:有的家长是卖衣服的,则可以让学生设计一下服装广告;有的家长是卖家电的,则可以让学生写一写使用说明书;有的家长是卖水果的,可以让学生介绍有关水果方面的知识等等。

在信息化时代,学生每天都可以接受大量的信息,网络、电视、报刊杂志、社会活动等,学生的生活是丰富的,是多姿多彩的。要让学生在生活中会学语文,关键还要靠教师的引导。我们要把课文上的内容“延伸”到生活中去,不能怕麻烦,做得好的话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语文是生活的组成部分,生活须臾离不开语文。”为了全面推进学生能力的发展。必须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走向生活,让他们在语文实践中学语文、用语文,让社会这个大课堂成为学生学习语文的乐园。

语文学习无处不在,语文中有生活,生活中有语文,用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念引领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走进课堂,走进生活,走出课本,体验生活。语文课堂教学生活化要尊重学生主体,关注学生相关的生活经验。强化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加强学生对生活经验的感悟。我们的任务在于挖掘和引导,努力使语文与生活进行相互渗透,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已不是难事。

让学生体验生活化的高中政治课堂 第6篇

冯娟

【内容摘要】:面对新的课程标准及其即将带来的关于高中政治教学的一系列变化,高中政治教师应该如何应对这些变化,让我们的政治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新一轮的新课程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生活性、人文性、实践性、开放性是新课标强调的四个基本特征,生活化教学又涵盖了这四个基本特征,因此,我们要在教学中贯穿“生活化”理念,让思想政治课真正回归生活,提高学生分析、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新课程背景

高中政治课堂

生活化

实践

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长期以来沿袭了传统的教学指导思想,使思想政治课远离学生的实际,成为学生“头痛”和厌烦的课程,渐渐的使学生失去了学习政治的兴趣。在新课改形势下,对于政治课来讲,最迫切和最现实的就在于转变教学观念,转变教师的职能,让我们的教材充满生活化,让我们的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让学生充分的体验生活,热爱生活。因此,从生活实际出发,注重社会实践,在实践中培养学生分析、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他们自主、自立、自强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是政治课教学的重要任务。

一、新课改背景下高中政治课生活化教学的内涵

传统的高中政治课老师以传授知识为主,没有把生活中鲜活的事例引入课堂,教学远离生活世界,尤其是远离学生的生活实际,缺乏生活意义。而新一轮高中政治课改方案中首次出现“模块”设置,要求老师“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象,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能力。”选择一种紧扣政治课各模块的内涵,体现模块教学优势,能促进学生当下和今后发展需求的策略,要达到这一目标,就要使高中政治课教学回归生活,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

新课程改革强调,教学是生活的内容,学习是学生生活的方式,生活是教学的源头,这就说明教学与生活是密不可分的。生活化教学就是“植根于学生的生 活世界,关注学生现实生活,引导学生不断超越现实生活,改善当下生存状态,提升生活质量为主旨的教学状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生活背景出发,以“源于生活,寓于生活,为生活服务”为指导,把课堂教学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会用政治、经济、文化、哲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体会到思想政治课堂就在我们身边,感受到思想政治课的趣味和作用,体验到思想政治课的魅力。

二、让课堂充满生活化的有效途径

本文研究的关键在于如何让高中政治课堂充满生活气息。幸运的是笔者工作之初便搭上新课改的头班车,固然,研究新课标、教学用书和教材是首要任务,但更重要的还在于研究学生,研究他们感兴趣的话题。在此,笔者总结了一些有效的方法,与大家分享。

1、立足教材,开展好“课堂探究”

新教材的设置有一个鲜明的特点:在新内容的前面都设置了“课堂探究”活动,另外,每一单元结束都有相应的“综合探究”活动。这些探究活动往往都是取材于现实生活中学生感兴趣的话题。比如:在《经济生活》模块中,从学生天天都见到的商品到货币,谈到价格和价值,再谈到消费和消费观,然后从消费追溯到生产,引出经济制度,谈到劳动和经营、劳动者和企业,再谈到收入和分配、税收和依法纳税,最后专门用一个单元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小康社会的建设、经济全球化与中国的对外开放。在单元综合探究中,设置了“如何正确对待金钱”、“如何做好就业与自主创业准备”、“如何讲效率维护公平”、“如何理解经济全球化与中国”等题目。在这些活动中,通过师生间及学生间的回答、讨论和辩论,或以学生分组活动的形式,在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在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来掌握知识,并参与生活和理解生活。这种互动交流,让老师和学生都融入到创造性的学习过程。正是在这种互动交流之中,学生才能更深刻地理解生活,更深刻地理解生活中的知识。

2、取材于现实,积极创设生活情境

新课程要求政治教师做一个有心人,做一个在课堂教学设计上敢于大胆创新的人。在认真分析教材的同时,还需要经常收集一些与生活有关的教学资料,创 2 设生活情境,将问题巧妙地设计在生活情境中,要善于挖掘教学内容中的生活情境,激发学生求知欲。

例如笔者在给高一新生上第一节课时,脱离了教材“前言”的教学设计,而是让学生说一说他们最近关注比较多的国际国内大事,很多学生都谈到了日本的政坛更迭,谈到了金融危机中的雷曼公司,谈到了甲型H1N1流感病毒,还有中国股市的变幻莫测,本地的房地产市场,中国的油价上调等等,大家畅所欲言。现实生活中的最新事件、巧妙的课堂设计深深的吸引了学生,从而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高中政治课时代性、知识性、应用性的特点在他们头脑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再比如,在《股票 债券和保险》这一框中,笔者以本地一家也是第一家成功上市公司导入,让学生认识到原来股份公司就在我们身边,在运用这一事例之前,很多学生都不清楚我们每天经过的这家企业已是上市公司了,这也让他们感觉到自己知识面的拓宽,感觉到学习政治的用处。在讲授“树立正确消费观”时,通过学生生活中的浪费现象、攀比现象和不恰当的消费行为,引导学生理解“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践行科学消费、节约消费、绿色消费。

3、巧妙合理的运用多媒体课件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新课程越发迫切的需要我们广大教师掌握多媒体信息技术的运用,例如在讲到社会热点问题时,可以用一些相关图片和新闻片段来展示;在讲到具有讽刺意味的问题时,可以用一些漫画来表现;记得讲到《文化生活》中关于当代优秀文化的内容时,为学生播放舞蹈《千手观音》;在讲到资源环境问题时,展示了环境被破坏的漫画。除此之外,教材中也增加了许多插图和卡通人物,如能适时运用,可取得良好效果,能激发学生的思考,比抽象的讲授,既生动又形象。

4、投身社会实践,回归生活

思想政治课程涉及社会生活中的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它们都是来自真实的生活,课堂教学应回归生活,加强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例如在讲到信用卡的申领和储蓄存款的相关知识时,专门组织了10个学生课后分别去几大银行去咨询工作人员,然后回到班级与其他同学分享;在讲到企业经营的成功时,利 3 用放假期间组织学生分别去当地的几家知名的企业,以及去肯德基、必胜客等去采访企业的负责人并做好记录,再回来与大家交流分享。在讲到《政治生活》中关于村委会、居委会、政府的相关知识时,同样安排学生去当地的村委会、居委会和政府大院,通过参观橱窗、采访政府工作人员等渠道了解我国的村委会和居委会如何自治,我国的政府是什么样的政府,它的职能、责任以及与人民的关系等等。生活本身就是非常丰富的课程资源。更多的时候,教师可以放手让学生去做,让他们走进社会,在社会生活中捕捉材料,然后把这些素材带进课堂。这样既可以大大丰富教学内容,活跃课堂教学的气氛,也可以使学生感知到生活的鲜活和生动。

三、高中政治课堂实施生活化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1、片面强调教师的指导,忽视学生的主体作用

真正和谐的课堂应该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的课堂。目前的政治课教学中,我们教师仍然是在唱主角,在尽情地灌输,即使让学生讲,也不能有与自己意见相左的东西,一派教师主体性的体现。其实应该放手大胆的让学生去讨论、去实践,在讨论和实践中增强学生间的交流与合作。

2、片面追求活动的形式,忽视教学的时效性与目的性

新课程要求我们要实施生活化的教学,倡导学生直接参与丰富多彩的活动为主要教学形式,而有些教学在实施过程中有可能出现两种偏差:一是活动无实效性,二是活动的目的性不强。一个探究活动设计出来,设计的目的是什么?为了说明什么问题?还有一些活动的设计太过于杂乱,片面追求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形式,往往表面上热热闹闹,闹完以后半节课就过去了,效果可想而知。因此,课堂教学活动不是越多越好,活动不仅要有表面热闹,更要有学生思想火花的闪现、心灵的共鸣,教师在预设活动时,要以落实课程目标为目的,以教学内容为主题,只有这样,老师在适应新课程的路上才会站得更高,走得更远。

3、片面注重活动的过程,忽视科学的评价体系

良好的评价体系可以对人们的行为起到约束和规范的作用,并帮助人们对自己先前的行为方式和行为结果作出修正,以保证行动之初设定的目标得以贯彻落实。一般来说,完整的评价体系包括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

(1)对学生的实践过程进行评价。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由于认识水平有限,4 社会阅历短缺,在实践中产生方方面面的问题是很正常的。因此,对于出现的问题,我们要指出他们的不足并予以帮助和纠正;对于活动过程中发现的闪光点,要给予充分的鼓励,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2)对学生实践的最终结果进行评价。现在的评价体系中,往往受传统评价体系的影响,将学期末的学业考试成绩作为唯一的评价标准,这导致学生只把注意力放在课本知识的理解上,这显然与新课程的要求不符。所以,应该把平时的实践作为最终评价重要的一环,要有一定的权重比。把最终学科考试成绩与社会生活实践相结合,只有在这种制度的保证下,我们的探究与实践才能顺利的进行下去。

让政治课堂回归生活 第7篇

关键词:语文教学;生活;回归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倡导的以生活为中心的“生活教育”,给小学语文教学注入新的活力。生活化的语文教学,就是把语文课堂置于生活环境,利用生活现实或情境开展语文教学,让语文散发生活味道。也就是说,教师带领学生亲近生活、接触生活,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基于生活中的知识背景,开展有意义的语文教学活动,让学生在亲自经历中体会到语文源自于生活,感悟到语文知识的生活价值,增强学生语文学习的信心,培养学生应用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在应试教育影响下的语文教学应当走出传统教学模式,使应试语文变为生活语文,让语文教学基于生活,使语文教学为了生活,让学生到生活中知行合一,真切有效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构筑精彩的教学情境,让语文教学亲近生活

审视传统语文教学课堂,看上去整齐划一,循规蹈矩,墙壁洁白无瑕,桌椅横平竖直,毕恭毕敬的学生,严肃认真的教师……学习功能极强的学习环境,拘谨的师生关系,沉闷的学习氛围,如何使学生获得心理自由,怎能让学生快乐学习。为了每个孩子个性的张扬与健康和谐发展,我们要构筑精彩的教学环境,为学生营造宽松而温馨的乐学环境,人与人之间友好交往,师生平等交流。有了良好的学习认知环境,学生才会无拘无束的学习,充分交流感情,表达思想,提高智能,完善人格。要构筑如此环境就必须让语文亲近生活。

首先,我们要大胆创新,合理安排学生座位,使其新颖而富有生活气息。我们要一改以往秧田式的座位形式,可以像家庭一般,几个人围坐在一起;也可以全班围成一个大圆圈,就像一个俱乐部;还可以根据教学需要,带领学生走出固定教室,到外面宽广的空间开展教学活动。这样的改革可以更好的组织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更加充分的互动交流,踊跃展示自己的思想。如在需要学生讨论时,我们就将桌椅安排成四人一组式,有时学生开展辩论,就可以变成“两军对垒”式,在组织表演、游戏时桌椅的摆放更为灵活。尤其在现阶段,我们的课堂更加关注学生的“学”,进行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十分重要,因此,合理安排小组,把座位形成4~6人一组的方式可以作为常态。

其次,室内整体环境要体现浓浓的生活情趣。在教室内设置一些图书角、自然角、科学角等,以创设一种浓郁的生活气氛,让吊篮、水仙等鲜嫩的植物,小乌龟、小金鱼等可爱的小动物与孩子为伴,让新颖的车模、航模等科技手工作品丰富室内环境。我们还可以根据实际教学内容临时创设生活情境,构建丰富多彩的生活课堂。在这样的课堂中,教师不再是高高在上的传知者,更是授业和解惑者;不仅是学业上的导师,也是生活上导师,更是孩子们的学习益友(伙伴)。

二、构建丰富的教学情景,让语文回归生活

“教育必须是生活的,一切教育必须通过生活才有效。”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把生活教育理念讲得如此透彻。小学语文是最为生活化的一门学科,更应当回归生活,让生活成为语文学习的渠道,让语文教学归真返璞,成为充满活力的语文。我们的语文教学,要跟学生的生活紧密相连,要创设相关的情景,让学生在生活情景中学习。

在教学《春天的手》一课时,我在课前组织学生走出教室,去校园里寻找春天,并把自己的发现记录下来。学生一个个欢天喜地,因为有目的的观察和日常生活中的无意观察,对孩子们来说是两回事情。在课堂互动交流中,有的学生说:“瞧,小嫩芽从柳树的怀里钻了出来”,“我看见小草从泥土中探出头来了”。还有的同学说:“粉红的桃花、洁白的玉兰花真美”,“一群群小蜜蜂在花丛中自由的飞舞呢”……孩子们争先恐后的说个不停。“是啊,生活真美啊,你们的观察真仔细,说得也真棒。现在让我们看一看课文中是如何描写春天的。”我的话音刚落,孩子们就迅速打开书认真阅读起来……在课文学完后,我让学生说说书中的描写春天的.美文,再评价一下自己刚才的描述,孩子们一个个都对自己的描述不够满意。接着,我让他们用优美的文字描写出美好的春天。他们这样写道:“校园里的桃树开了粉红的桃花,香味扑鼻”,“小蜜蜂在花丛中飞来飞去忙着采蜜”,“玉兰树上挂满了一个个小铃铛”,“小草赶趟儿似的钻出头来看我们玩”……不难看出,孩子们经过重新思考,将生活中的事物描绘得更生动美妙。生活中充满知识和生趣,孩子们今后将会更加细心观察身边的事物,回归生活的语文是灵动的、生长的。

课后,我还让孩子在家长的带领下再次去寻找春天,结合文本,联系生活,看看生活中的春天还有哪些不一样的地方。几天过去了,利用说话课进行交流,我惊喜的发现孩子们的语言是那样的丰富多彩,孩子们的发现又是那样的与众不同。联系生活,孩子们就会有更多的发现,有更多的收获。把语文知识融入生活,不仅有效提高学生语文学习能力,还能开阔学生视野,提升思想境界,实现资源共享,利用生活中的素材作为活的教材,丰富发展了课程资源。这对孩子来说是新鲜有趣的,对教学本身来说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对教师来说更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达到了多赢的效果。

三、构设现实的教学作业,让语文教学融入生活

在日常教学实践中,我们要有意识地扩展孩子们的活动空间和时间,将课堂教学延伸到课外生活,设计布置一些语文作业,并且改变形式机械烦琐的作业形式,力求做到简单有趣生活化。通过充满趣味的生活化语文作业,把学生引向自然,走向社会,拥抱生活。

我们可以布置创作性的作业。学了诗歌《秋天》,学生对文本中的秋天有了深入的了解,文中的插图让学生有了直观的感受。然而秋天,还应该在学生的现实生活中,布置创作性的作业就能够让学生继续观察秋天,留住秋天。

可以布置查阅性的作业。如学习《人类的老师》一文,学生对大自然的神奇有了初步感受后,布置作业让学生用各种方法了解人类还有哪些奇特之处,为深刻理解课文作铺垫,并培养其搜集、整理、运用信息的能力。学习完课文后,进行了交流活动,学生纷纷展示自己的搜集成果,极大地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也对文章的内容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可以布置综合性的作业。如学习《姥姥的剪纸》一文后,为了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的渗透,让学生小组合作,完成对剪纸的全面了解。从剪纸的起源、功能、类别、创作手法、剪纸艺术家、经典作品、生活中的剪纸、我也来剪纸等多方面入手,全面查找、请教、实践。准备一段时间后,举行专题活动,进行交流展示,让剪纸能够在学生的心中生根。

生活化的作业形式多种多样,还有参观性、操作性等生活化作业形式,这些都可以让学生充分接触生活,引导学生去了解身边的生活,在生活中边做边学,成为学习的主人。

四、构思互动的教学体验,让语文教学拥抱生活

“儿童是用色彩、形象、声音来思维的。”人类的情感和认知活动有着密切的关系,所有认知活动都是在一定的情感诱发下产生的。教师要有意识地创设教育情境,把课文所描绘的客观情景和现象生动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给学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再联系已有的生活经验,去体验,去感悟,加深感受。在教学中,我们要积极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寻找与文中相似的生活体验,使学生的情感和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进而更好的进行教学实践活动,这样往往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教学《蚂蚁和蝈蝈》一文,我在“巩固复习”后就进入“细读课文”的部分,从整体文本入手,首先通过第一自然段中的“他们有的背,有的拉,个个满头大汗”,让学生去想象蚂蚁劳动的各种不同情况,抓住“满头大汗”一词体会蚂蚁劳动的辛苦。接着抓住第二自然段中的“他们躲到大树下乘凉,有的唱歌,有的睡觉,个个自由自在”等词句,让学生自己读,感悟体会,适时提出问题:“你想做蚂蚁还是蝈蝈,为什么?”引起学生的讨论,提出课文所设置的矛盾,让每个学生去积极思考。同时在学习的过程中,始终关注学生与文本的联系,让学生通过文本回忆自己的生活,通过生活帮助理解文本的内容。通过这些环节的设置,让学生明白做什么事情都要及时、认真,都要符合事情发展的规律,从而感悟幸福生活来自辛勤劳动的朴素道理。

再如教学《慈母情深》的重点句“我穿过一排排缝纫机,走到那个角落,看见一个极其瘦弱的脊背弯曲着,头和缝纫机挨得很近。”的导读。为了丰富学生的体验,我构思设置了这样三个层次的阅读体验:

(1)自由品读后谈谈自己的阅读感受。

(2)想象母亲的背是一个怎样的背。

(3)演绎生活情景,体验生活,把课桌当作缝纫机,弯曲着背脊,身子往前倾,头和缝纫机挨得近一点儿,手扶在桌面上,眼睛盯着桌子上的一个点,再踩动双脚踏缝纫机一分钟。放手让每一个学生去表演、去体验。情景的创设,不但让学生学得有趣,而且体验也特别真切。学生在专注投入的演绎中获得真实体验,真情流露,真切感受到母亲的劳累与艰辛。

最后我让学生齐读:昨天的母亲这样工作着,明天的母亲又将这样工作着;春天,母亲这样工作着,秋天,母亲依然这样工作着;母亲就是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工作着。演绎母亲工作时的那一举一动,学生从中获得主观感受,感受母亲工作的枯燥,感受母亲工作的乏味,孩子们再次体验感悟到母亲的不易与母爱的伟大。

让政治课堂教学回归生活 第8篇

一、建立和谐、平等、民主的新型师生关系

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 当我们处于轻松愉悦的状态时, 视觉、味觉、嗅觉、听觉和触觉都会更灵敏, 记忆力会大大增强, 思维也会更加活跃。在这样的状态下, 学习效率会大大提高, 学习潜力可以得到更大的发挥, 学生常常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从而使自主性得到发展, 创造性得到培养, 自信心得到提高。教师的艺术在于唤醒、鼓励和鼓舞。

当老师走下传统“师道尊严”的圣坛, 把学生当作自己的朋友、合作学习的伙伴时, 学生的心灵才能得以自由放飞, 才敢于质疑, 敢于分析, 敢于辩论, 敢于畅所欲言。民主平等的氛围, 孕育出自由的思想, 课堂才会有“灵光”闪现, 才能真正成为学生成长的乐园。

二、教学过程生活化, 创设具有生活气息的政治课堂

在讲政治生 活中“政府 的职能”一课时, 我列举了“中卫市旅游兴市计划”的相关方案 ( 部分摘取) : 建立健全城市安全巡逻制度, 积极创建平安中卫; 在旅游区 ( 点) 和游客集中场所配备专职安全保卫人员, 为游客提供安全保证; 建设与城市类别相适应的旅游交通网络和良好的服务, 在旅游行业中普遍开展创“青年文明号”活动, 并且成效显著。这一措施贴近学生生活实际, 引领学生领悟生活, 感受现实, 导入新课, 引发思考“中卫市政府是怎样履行其职能的?”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启发、引导学生用课本的有关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通过这一生活中的案例, 达到解决了这节课的难点, 提高课堂质量的目的。

三、政治课堂教学生活化思路

1. “生活—教学”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生活经历的实际情况, 结合课堂内容引入生活案例。“从生活到教学”, 使学生的学习从熟悉的生活原型、感兴趣的问题情境着手, 学习研究学科知识, 使课堂成为学生感悟体会、辩论反思、概括提升的场所。

例如, 在讲经济生活中的“供求影响价格”一课时, 我创设这样一个情境: “2014年8月份以来, 宁夏西吉县的芹菜价格均呈下降趋势, 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芹菜价格的下跌?”学生的参与意识被激活, 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有的学生说因为去年价格比较高, 导致菜农扩大种植面积导致当市场供过于求时, 芹菜价格下降; 有的学生说芹菜的品质, 种类影响价格; 有学生说由于雨水天气原因, 芹菜也应声下跌……通过创设这个生活情境, 学生了解了影响价格的因素, 解决了这节课的重难点。

2. “教学—生活”

“从教学到生活”, 让学生将学到的书本知识运用于现实生活, 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是政治课的活力, 在政治课堂中强调理论联系时政、联系生活、联系实际, 引导学生学以致用,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学以致用是教学的最终目的。例如, 学习了优秀传统文化 中的“孝”文化, 我要求学生回家后与父母交流, 为父母做一件体现“孝”的事, 并写一篇真实的感悟, 与大家一起交流。一周后的班会课上, 学生积极发言, 感慨万千, 甚至有学生在谈自己的感悟时流下了泪水。最后总结了交流发言: 作为子女, 父母把你从小养大, 为了你们的成长, 任劳任怨, 辛辛苦苦, 只想付出, 不计回报。作为子女的你们, 最好的“孝”就是取得好成绩, 这也是对父母最好的回报。

上一篇:招聘外国人注意事项下一篇:空鼓开裂修补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