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姨多鹤读后感

2024-08-13

小姨多鹤读后感(精选7篇)

小姨多鹤读后感 第1篇

小姨多鹤

第一次看的严歌苓的小说是《第九个寡妇》,觉得她的小说写得特别细腻,形象典型,特别符合人物的背景和当时的社会现状。

看《小姨多鹤》是因为淘宝书城有期免费提供该了电子书。小说写得挺吸引人,看到眼睛酸了,都舍不得放,一口气将其读完了。

因题目是小姨多鹤,我一直觉得多鹤是唯一的主角,开始看一直将注意力放在多鹤身上。多鹤确实是一个受害者,也许是因为她是日本的吧。看这书让我更震撼的是小环。

多鹤当时是个日本小姑娘,在日本战败后,从满洲垦荒开拓团死里逃生跑出来。逃生过程中目击了全村人情愿不情愿地为了战败而自杀,接着又在逃亡的路上,瞬间流离成了孤儿。接着她被土匪被论斤卖给了张家作生育工具。开始她想着跑,可是知道自己怀孕了,后又回到了张家。但就因为此次小环知道了她的身世,对她的态度就变了。后来二孩也被她的纯美她的无辜所打动,他的态度变了,对多鹤产生了爱情!他爱得多么热烈深沉,爱得多么象是传说!可也因为他们俩被抓而中断了。

朱小环,这个二孩明媒正娶的媳妇,张家的主心骨,三个孩子名义上的生母,多鹤名义上的姐姐。她是最可怜的一名家庭妇女,因为日本人,怀孕时胎儿死亡,并且永远都不能生育。可正因为不能生育,在当时的社会,在当时的张家,都是接受不了的。为了不能让张家绝后,她不得不接受了多鹤这个生育工具,随着对多鹤身世的知晓,她竟然能接受多鹤,和多鹤承担抚养、呵护三个孩子,照顾多鹤,尤其后来多鹤和二孩幽会被抓,她竟能替她担待罪责。即使她知道了,对多鹤这个情敌,她还是照顾有加,她真将多鹤成为相濡以沫的亲姐妹。当二孩生病了,为了二孩,她让多鹤接二孩去了日本,又让多鹤接走了丫头和大儿子,张家只剩下她一人孤守空房,与年迈眼瞎的家狗黑子相依为命,时刻盼着二儿子能给她来信。她能做到这些,可能源于她个性开朗、乐观。

多鹤、小环、二孩以及三个小孩组成的畸形的家庭,给三个小孩带来心理缺陷。其实这里面每个人都是战争的受害者,期待社会一直和平。

小姨多鹤读后感 第2篇

当一个女人成为母亲,无论她之前是柔弱还是坚强,大多都会变得勇敢而坚韧。因为她已经不再只是她自己,而是另一个或几个生命的依靠。

然而这本书更打动我的,却不是小姨多鹤,而是朱小环。

多鹤是个有着极强生命力的女子,无论是战败后的逃亡,还是在幸免于难之后被卖给张家做了生育工具,或者后来被男人张俭丢弃、被亲生孩子张铁伤害、被迫做个隐形人才得以生存,甚至最后回归日本成为“低能者”,她都狠命地、默默地、充满热望地活着,而且坚持了自己对生活的原则――洁净、勤谨、柔和、仁慈、爱和笑……她的美是不声不响无怨无悔阴柔却明媚、无边无际的。

书中的小环经历了因战争而失去生育能力、爱人为了家族后继有人而有了别的女人、在丈夫爱上多鹤打野战被抓时强忍遭受双重背叛的悲痛解救丈夫、以母亲的身份抚养3个丈夫和多鹤生育的孩子、丈夫身陷牢狱用尽心机撑起一个家、年老时候3个孩子中的2个去了日本等等的磨难,而最终依然昂扬地活着。这得多大的心量……朱小环常常念叨的“凑合”,忽然让我觉得这俩字其实有着美丽的光环。

在逆境中坚持着美好的心愿,在顺境中不放弃更好的向往,无论顺境还是逆境,都不丢弃善良和坚韧,是越来越好的助力器。

简析《小姨多鹤》的电视剧改编 第3篇

1 故事情节的改编

将小说改编成电视剧,二者在故事情节上必然存在着共同之处,这也是改编的基础所在。无论是小说,还是电视剧,都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日本姑娘多鹤在日本战败后,因为逃难来到中国,被张家夫妇收留;他们收养多鹤的最初目的,是希望多鹤能够帮助他们家生孩子,延续香火,于是想要在多鹤生下孩子后就丢弃她。但是没想到,多鹤在中国一待就是三十多年,并为张家生下了三个孩子,由于中国一夫一妻制的限制,多鹤只能以孩子小姨的身份住在张家;最后中日关系正常化,多鹤回到了日本。这些故事情节是在小说和电视剧中都存在的,也是主要的故事情节。

首先,电视剧对于多鹤逃亡情节进行了改编。小说一开始,就讲述了多鹤逃亡的情节:多鹤亲眼目睹杜志民被扫射随后开枪自杀;代浪村村民集体逃难……这些场景在电视剧中都没有进行演绎,而是直接删除了,电视剧在一开始就直接讲述了张俭父母将多鹤带回家的场景。从这一情节的改变上来看,电视剧和小说在情节和主题上有着极大的不同:小说中的战争场景是作者严歌苓突显人性的重要内容;同时,通过战争的血腥场面及带给人们的伤痛,作家奠定文本悲凉的基调。而电视剧将战争逃难的情节进行了删除,当然也有自己的原因。一方面,过于血腥的场面不宜通过影视的形式再现出来,影响观众的审美观、价值观;另一方面,电视剧会将更多的主题放在展示人性美好的一面,以此来美化大众的心灵。将战争逃难的场景删除,直接转入张俭父母带多鹤回家的场景,可以营造一种积极、美好、温暖的氛围。从故事情节上来看,小说多采用多条线索同时进行的形式,保证文本内容的精彩;而电视剧多采用单一线索展开,充分考虑观众的视角。

其次,电视剧对于张俭丢弃多鹤情节的改编。电视剧中对于张俭丢弃多鹤的情节进行了较大的改编:读过小说后,就发现,张俭是自己内心里想要丢弃多鹤的,是主动的,于是张俭将多鹤丢在长江边上;而在电视剧中,编剧却进行了改编,将张俭的主动变为了被动——张俭内心深处是不想丢弃多鹤,只因为在舅舅的唆使之下,他才将多鹤丢弃在荒山野岭的古庙之中。无论是小说,还是电视剧,都将张俭内心的矛盾、纠结心理展露的无疑,但是从剧情上来看,二者却表现出了极大的不同。小说中的情节符合文本的整个基调,意在真实地讲述历史,通过人性的丑陋来突显人性的光辉;电视剧中的情节,无论如何发展变化,无论有多少矛盾,始终都围绕人性的光辉、亲情的伟大来进行叙事,引发观众情感上的共鸣。可见,由于表达方式不同,二者在故事情节的安排上也存在差异。

2 人物形象上的改编

人物形象作为小说的三大要素之一,无论是在故事情节的发展上,还是主题思想的表达上,都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同理,对于电视剧来说,故事情节的演绎、主题的表达都是通过人物的言行举止来完成的。由此可见,在小说的创作上、电视剧的编排上,人物形象的塑造和凸显都占据重要的地位。但由于小说和电视剧不同的表现手法,因此在人物形象上也表现出了不同之处。

首先,解析多鹤这一形象在小说和电视剧中的不同。在严歌苓的小说《小姨多鹤》中,我们看到了一个单纯、善良、有个性、有脾气的日本女人多鹤。作家通过小说开端,多鹤逃亡的情节,显示出了多鹤的坚强和乐观。在一场死亡的逃难中,年仅16岁的多鹤却坚强地活了下来。在小说中,多鹤似乎成为了战争的象征,苦难的象征,正是通过她的生活经历,人们才深刻地感受到战争的残酷及日本侵略战争的可耻之处,小说也就将更多的重点放在了这一层面之上。但在电视剧中,多鹤的形象不再局限于是战争和痛苦的象征,不再突出表现自己的刚烈的一面,而更多的是表现出了一个美丽、善良、温顺的女性形象。多鹤以生育工具的身份在张家生活,因此自己生下的孩子,却不能相认,只能以小姨的身份自居;对于张俭,这个和她有着下一代的男人,她也只能默默地爱着;对于张俭的原配妻子朱小环,多鹤有时也只能是忍气吞声。但这一切的种种都没有让多鹤彻底消沉,而是依旧坚强乐观的生活,用自己的善良、温顺影响着张家的每一个人,最终得到了张俭的爱、朱小环的谅解,以及孩子们的喜欢和同情。简而言之,在电视剧中所塑造出的多鹤,是一个集真善美为一体的女性,而少了战争和苦难的成分。此外,小说中朱小环的形象与电视剧中的形象也有了极大的变化,小说中的朱小环是一个宽容隐忍的传统女性,而在电视剧中更多得表现出了朱小环内心的妒忌和狭隘。

其次,电视剧中对于“小彭”这一人物形象的塑造,与小说中也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无论是小说中,还是电视剧中,对于张俭形象的塑造出入都不是很大,虽然在某些具体情节上表现出了张俭不一样的心理状态,但都在一定程度上突显了张俭忠厚的形象。但在对张俭的工友——小彭的形象塑造上,电视剧中却发生了极大的改变。在严歌苓的小说中,小彭是一个有着革命热情、积极进取的青年,为人正直实诚,直言不讳,没有做出什么过分的事情,总体来说是一个正人君子。但在电视剧中,小彭却由一个正人君子变成了一个“无恶不作”的小人。小彭本身是有家室的人,但是在见到多鹤后,仍然想要占有多鹤,采用各种卑鄙的伎俩来诱骗多鹤。当诱骗不成时,竟然动用暴力逼迫多鹤,甚至于为了得到多鹤,采用一切不正当的手段来打击张俭。对于小彭形象的改编,在很大程度上突显了电视这一媒体的独特性,为了突出电视剧的主题,人物的设定上必然要遵循非善即恶的模式,这样才能增加故事的戏剧性,适应广大观众的审美需求。

3 电视剧改编的得失

小说与电视剧作为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有着不一定的创作特征:小说隶属于文本形式,无论是在塑造人物形象上,还是在设置故事情节上,会根据作者想要表达的需要适应融入连贯性不强的内容;而电视剧不同,要充分考虑观众的需要,而且有一定篇幅的限制,要在几十集的空间里,将众多的故事情节融入其中,并保证情节的完整性和连贯性。

首先,导致电视剧《小姨多鹤》与小说不同的原因是多方面。第一,艺术形式的差异,是小说与电视剧不同的根本所在。小说旨在通过自身的文学性来引发读者的感悟和思考,而电视剧更多的是通过视觉和听觉艺术,来吸引观众的眼球,从而引发观众情感上的共鸣。同时,小说与电视剧两种艺术形式之间的转换,有着多方面的意义,一方面,小说通过电视剧这一媒介,获得更广阔的知名度,从而引起人们对于作者及作品的关注;另一方面,将小说的内容融入到电视剧的制作中,为电视剧的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第二,电视剧是编剧、导演、演员再创造的结果。编剧的改编、导演的指导、演员的演绎,三者缺一不可,只有有效地将三者结合起来,才能创作出真正有观赏价值的影视作品。此外,将小说搬到电视荧屏上,不仅需要编剧、导演、演员的联合,而且需要充分考虑市场的因素,只有遵循市场发展的规律,迎合大众的审美需求,才能获得观众的好评,提高知名度,发挥电视媒介的社会价值。

其次,小说《小姨多鹤》改编成电视剧,有得亦有失。如同上文所提到的,凭借电视媒介的有效传播,《小姨多鹤》极大地提高了作者和作品的知名度,增加了影响力。此外,在丰富大众的业余生活,促进文化交融,传播人文情怀等方面也产生了重要的社会价值,促进了多样化文学形式的产生和发展。当然,在改编的过程中,也表现出了一些不足之处:第一,小说中所突显的对于人性的深度解读,在电视剧中没有表现出来,或者说是对于人性的解读不够,使小说和电视剧在主题思想上有着极大的不同;第二,电视剧更加注重迎合大众的审美需求,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小说的文学性,原本的文学作品可以给读者创造极大的思考空间,而电视剧中积极的叙述基调、大团圆的结局,都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文本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目前,中国乃至全世界都要面临着一个媒介文化转向的问题,也即传统的纸质媒介的地位正在逐渐被电子媒介所取代,这也就造就了以图画、影像为中心的大众文化。电影、电视剧便是当代电子媒介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凭借着在视觉上的传播优势不断为观众传播快感,生产梦想。但这并不意味着文学的“黄金时代”彻底终结,相反,影视剧的强势使得文学与影视之间产生了越来越紧密的联系。由于受表现形式的不同,无论是在故事情节的改编上,还是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与小说文本相比,《小姨多鹤》电视剧都表现出了一定的差异。从整体上来看,将小说《小姨多鹤》改编成电视剧,并非是一个“非好即坏”过程,既有成功之处,又有缺失的地方。

摘要:把优秀的文学作品改编为电视剧的形式,既扩大了优秀文化的传播范围,也提高了大众的文化素养,丰富了大众的业余生活。严歌苓作为我国当代著名的小说家,她的作品尤其是《小姨多鹤》改编为电视剧后,又引发了一次热潮。小说改编为电视剧,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在观众满意度上也有所不同,本文从故事情节的改编、人物形象的改编以及改编的得失三个方面,简析小说《小姨多鹤》的电视剧改编。

关键词:小姨多鹤,小说,电视剧,改编

参考文献

[1]王恒升,郭金娥.略论《小姨多鹤》由小说到电视剧的改编艺术[J].名作欣赏,2012(26).

[2]蒋琳.严歌苓小说改编电视剧的探究——以小说《小姨多鹤》的改编为例[D].重庆:西南大学,2014.

《小姨多鹤》读后感 第4篇

在这部小说里,我很喜欢朱小环这个人物。她作为妻子,因为逃避日本人,失去了肚子里的孩子,被迫接受自己的丈夫买了多鹤给张家传宗接代。在对待多鹤的问题上,她有过嫉妒,有过恨,有过委屈,她的撒泼打骂都让我为她心疼。

可以说,朱小环这个人物是张家的定海神针。没有小环,就没有朱多鹤。小环对多鹤的保护,是姐姐的保护。对多鹤的三个孩子,都视为己出。为了张家,她也是受尽了委屈和磨难。特别是多鹤和张俭结婚去了日本,丫头也去了日本,她最爱的丈夫和女儿都走了,她自己孤独的活着。她才是最坚强的,最让人钦佩的,最让人感动的。

小姨多鹤读后感 第5篇

事实上,似乎这种和文革相关的小说在中国存在着很多,谓之伤痕文学。不过用我们现在的视角来理解的话,可能难以真的接触到其中的痛楚。

但人性都是极其相似的,艺术起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我们在看到这些的时候也定然是明白了,短暂而又深刻的美好会伴随着阵痛。

多鹤作为书中的女主角,严歌苓将其塑造成为一种没有存在感却最有责任感的存在。

她明白,周围的一切已然和她没有联系,而自己需要通过一种最为原始的方式来换取亲情的慰藉,换取自我存在的`价值肯定。

但随着时间的不断发展,她发现自己爱上了这个眼睛同骆驼一般的男人,这个把她当成生育机器的男人。这种爱在开始的时候还有些朦胧,但后来却变得十分清晰。

爱,是一件多么美好的事情,是一件多么让人激动的事情。

小说中的另外两位主角却也是传统的中国人的代表,他们有着中国男人和女人特有的生活态度。同时在特定的场合中,依旧存在着历史和现实的矛盾。

多鹤是他们的爱人、亲人,胆也是敌人的后代。不仅仅是这些,还有的是那种夹杂在其中的额无法言语的内涵。

随着时间的不断推移,似乎这种微妙的关系正在逐渐放大,但又在某一瞬间消然逝去。但有一点其实是完全可以肯定的。

那就是对于对于多鹤呈现出一种逐渐接纳的态度,最终这三个人都完全是一体了。他们互相影响,又互相排斥。

当然,也正是因为这样,多鹤的家庭内部就显得十分扭曲,这样也使得后来他们的子女对于自己的家庭多多少少有一种不满甚至怨恨。

但这其实也是一种时代的悲哀或者人性的悲哀。尽管显得十分荒诞,但也真的是一种极其真实的存在。

小姨多鹤读后感 第6篇

但我终究还是不敌这文字的魅力,终究还是要为自己当年稚嫩的言语付出极其惨痛的代价。我还是我,可能不再是我。一直到现在我都记得当年在看完《平凡的世界》之后我的那种落寞之感,当然,我每看完一本小说都会有一种落寞感。

当时同现在这般一样,有着如同井喷似的话语想要找人诉说。但此时此刻同彼时彼刻一般无二,同样是找不到人来诉说这种感受。有一点其实是十分肯定的,那就是我没有或者缺乏这种抑制这种情感的自我。这么多年来,我已经是陷到了一个我自己挖好的大坑中。

说到底,还是不愿意面对真实的自我。怀揣着那种焦虑和不安,空洞地望着这个世界。但都不是什么空想,都不是什么埋怨。看完这本书之后,我迫切地想写下这些文字,迫切的希冀同你分享这些内容。万幸有着这样一个平台,我自由地,激烈地想要表达自己的那种热切。

在不断的自我排解之中,似乎文字对我而言成为了一种没有温度的事物。我每天固定写着一些无趣的东西,换来一些可怜的面包。

我常常在追问自己很多事情,同时也是在不断地否定自己的很多事情,但是这些都敌不过自己最为真挚的那颗心。扭曲且狰狞的面孔正在不断地舒缓,紧紧握住的拳头也渐渐松开。对于未来,我有着过多的期盼,有着过多的谋划。

似乎不按照某种格式我就无法很好地存在,似乎不把自己完全体制化我就得不到一种快乐。曾几何时,读书于我而言是一种十分欢喜的享受,我翻遍自己可以触及到的每一处土地,想要找寻到那本散发着神秘光芒的书籍。

但如今的我居然是这般浑噩,仅仅是潜意识中告诉自己尽快地阅读。当阅读真的是成为了我的一种生活方式,却同吃饭一般变得不再有新鲜感。尽管不愿意去承认,但是这种带着功利化目的的阅读似乎伴随了我很久。我儿时最为迫切的一个梦想,不就是有着大把的时间来阅读吗?

这几天的很多事情都被串联到了一起,我为什么要听信那种没有根据的鬼话,又为什么要强迫自己爱上原本就热爱的事物。我才十九,又为什么让自己变得老气横秋。细细想来,这些都是那样地可怖,那样地让人感到畏惧。

差一点就把自己消灭了,差一点就不是自己了。长短今天就说到这里,关于《小姨多鹤》系统的一些笔记整理我还是看完几篇论文之后再写一下吧。

小姨多鹤读后感 第7篇

关键词:《小姨多鹤》,姐妹情谊,“凑合”哲学

严歌苓作为一个华文作家近年来越来越受到大陆学者的关注, 而且评论家对其评价颇高, 陈思和先生在99年中国文坛回望研讨会上提出“1998年海外的作品也很精彩, 如虹影的《饥饿的女儿》, 严歌苓的《人寰》等长篇都比较大气……给文坛带来了新鲜的气息”。虽然严歌苓一直否认自己的先验的女性主义写作, 只承认“我只觉得女人比男人有写头, 因为她们更无定数, 更直觉, 更性情化”, 但无疑严歌苓的作品暗合了历史的女性主义写作的诉求, 我们也看到了她以女性关注的视角完成的又一部女人的史诗——《小姨多鹤》。

单看名字无疑多鹤是作品中要表现的中心人物, 但我们在研读作品时能感受到多鹤的命运总是与一个叫小环的女人紧紧缠绕联系在一起的。多鹤与小环本是情敌, 非妻非妾是她生命和地位的尴尬处境, 这一点从“小姨多鹤”这一作品名中即可看出, 多鹤和小环同侍一个男人, 所以两个女人在一开始是彼此生疏和戒备的。但是在多鹤生了孩子, 尤其是讲述了自己悲惨的身世后, 这一家人的关系发生了微妙的变化, 小环和张俭明白了这一家人是纠缠得怎么也分不开了的。小环和多鹤在苦难的生活中结成了跨越种族、跨越语言、跨越女性弱点的姐妹情谊。美国当代著名黑人女作家艾丽丝.沃克是最早提出姐妹情谊的概念的, 在小说《紫色》中“鲜明地体现了她的妇女主义观和黑人女性寻求自我解放的互助精神——姐妹情谊”, 她认为姐妹情谊是一种宝贵的友谊, 是对同性的爱 (性爱或非性爱) 。她认为女性在受到打击时, 会转向同性寻求安慰。肖瓦尔特也说, 姐妹情谊标志着“女性团结一致的情感”。严歌苓在表现多鹤和小环在生活的躲藏中结成的友谊时并不囿于西方理论界在性的满足上来解读姐妹情谊, 她们的姐妹情谊是超越民族性和意识形态性的, 是患难中命运维系的纽带, 是弥足珍贵的。在父权制意识形态主宰的文化史中, 女性由于私欲往往是无法众志成城的性别群体, 同性相残的例子也不胜枚举。但严歌苓以自己独特的女性视角和女性关怀, 让小环和多鹤这两个不同国度的女性跨越了情敌间的世俗对立, 在不无痛苦的生活中完成了情感的穿越, 在对方的身上汲取到生活的勇气和力量, 也实现了精神的成长。

多鹤和小环的友谊是在相互的影响中结成的, 多鹤其生活习惯和思维习惯对于张家来说是完全陌生的, 但她却固执地把代浪村的生活原封不动地搬到了张家。小环对多鹤的影响更多地表现为潜移默化的精神层面。多鹤作为异域女子在血液中流淌着身为日本人的“特有的地狱一样的怒气”, 而且她还有着代浪村人特有的自尊心, 所以当张俭对她视而不见时她骂“中国人都是撒谎精”。但小环这个个性泼辣又有点好吃懒做的中国妇女却改变了多鹤骨子里的人生哲学, 这种影响主要是通过多鹤的三次自杀未果完成的。第一次是多鹤被张俭有意抛弃后, 这时的多鹤是有着美狄亚式的复仇情绪的, 但却在小环唠叨丫头的小乳牙时自然地消失了。第二次是多鹤和张俭偷情被发现后, 为了宽慰小环张俭对多鹤的热情视而不见之时, 但是二孩的突然坠楼打乱了她的计划。最后一次就是张俭被判处死缓, 小环的热鱼汤和善意的谎言让多鹤“把那个可怕的念头暂时留在了门外。”多鹤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了小环“凑合活吧”的生活哲学, 小环的“凑合”不同于中国传统的“好死不如赖活着”, 它是洞悉世事之后的清醒和坚忍, 是将泪水流在心里而将笑容挂在脸上给别人看, 是用刀子嘴豆腐心对整个家庭的安慰, 小环的隐忍是因为她明白他们三个人是缠在一起分不开的。小环的生命哲学对多鹤的影响是巨大的, 在多鹤一开始掌握不多的词汇中就有小环的“凑合过吧”, 从日本回到中国后她也是满嘴的小环的词汇, 这种影响之深切也让多鹤适应不了日本的生活了, 在历史的夹缝中她再次处于尴尬的境地。

小环和多鹤虽属于不同的国家, 但作者对她们各自的精神都是抱着一种欣赏的态度的, 小环和多鹤在性格上来讲是完全区别开来的, 小环懒散、好吃懒做, 多鹤勤劳能干;小环大大咧咧、嬉笑怒骂, 多鹤沉默寡言、任劳任怨;小环过日子凑凑合合, 多鹤较真固执。多鹤和小环是两面一体的, 她们是女性本体的不同方面, 是严歌苓理想中完美女性的分身。多鹤沉默、坚毅、执着, “ (在中国) , 话说得好的女人太多了, 没有沉默得 (多鹤) 这样好的。”而小环不比王熙凤的手腕和才情差, 但与其不同的是小环有一颗坚忍宽厚的心。纵观小环的一生其实是一出悲剧, 接受一个陌生女子共侍一夫, 丈夫的爱中有一部分被分给了多鹤, 因被二孩咬了一口伤着了心, 大孩张铁和女儿远赴日本, 最后只剩下黑狗和她为伴, 小环的人生就是“从一无所有到一无所有”, 这也延续了严歌苓一贯的“女性创伤主题”。小环的幽默和乐观使我们在读的时候似乎很轻松, 但轻松的背后是难掩的怅然, 是穿透历史和人生的沉重。在看似幽默滑稽的背后是小环为一家人的生计付出的艰辛, 作者正是在这种悲剧和喜剧的冲突性处理中展现了人的生存的尴尬状态。

严歌苓以其独特的人文关怀为我们展现了不同女性的美丽, 这些女性虽历经忧伤却在世俗生活中阐释着独特的生命哲学。《小姨多鹤》是严歌苓酝酿二十年的故事, 这两个女人的史诗是作者又一次才情的释放, 也是作者对女性生命本真的又一次关照, 从而发掘出女性被埋没的另一种美。

参考文献

[1]严歌苓.小姨多鹤[M].北京:作家出版社, 2008.

[2]李宛悦.爱丽斯.沃克《紫色》中的女性主义观.山东文学.下半月.2008年第01期.

[3]庄园.严歌苓访谈.华文文学.2006 (1) .

[4]贝尔.胡克斯.女权主义理论.从边缘到中心.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

[5]李娜.论《小姨多鹤》中两位女性人物塑造的优缺点.东南大学学报.2009 (11) .

上一篇:开学了日记300字下一篇: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不足及改进措施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