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勒教育基本原理

2024-07-24

泰勒教育基本原理(精选6篇)

泰勒教育基本原理 第1篇

泰勒《课程与教育的基本原理》读后感

泰勒,1902年4月22日出生于美国芝加哥,先后获得文学学士、文学硕士以及哲学博士学位,之后一直在大学任教,因此泰勒不仅是一名理论家更是一名实践家,这让《原理》这本书非常富有实用性,我通过自己的读后感谈谈我的理解和感悟。

这本书分为四章,第一章介绍了“学校力求达到何种教育目标”,泰勒经过研究总结出教育目标的五种来源,即“对学习者本身的研究”、“对当代校外生活的研究”、“学科专家对目标的建议”、“利用哲学选择目标”和“利用心理学选择目标”。第二章和第三章介绍了“如何选择有助于实现这些教育目标的学习经验”和“如何为有效的教学组织学习经验”。第四章介绍了“如何评估学习经验的有效性”。

由于我现在仍处于研究生水平的学习阶段,对第一章和第四章的理解还不是很深刻,我就二、三章涉及的“如何选择有助于实现这些教育目标的学习经验”和“如何为有效的教学组织学习经验”谈谈我的感想和收获。

在第二章对于“如何选择学习经验”,泰勒强调,必须要考虑清楚哪些种类的经验有可能达成既定的教育目标,也就是必须要构建出能在学生中唤起或产生所期望的学习经验的情境。因此在选择学习经验时,有些情况就必须加以注意。第一,必须选择有机会让学习者去实践的经验;第二,要让学习者在实践时获得满足感;第三,这些经验想要引起的学习者的行为必须在学习者的能力范围内;第四,要选择许多特定的学习经验来实现同样的教育目标;第五,同样的学习经验常常会产生多种结果,因此需要特别注意对学习经验的选择,不仅要选择对教育目标有积极作用的学习经验,还要避免对教育目标造成不良影响,避免造成教育目标的偏差。

学习是通过学生的主动行为发生的,他学到什么取决于他做了什么,而不是教师做了什么。有可能两个学生在同一个班里,却有着两种不同的经验。学生是积极的参与者,环境中的某些特征吸引着他的注意力,他正是对这些特征产生了反应。既然学习是学生积极参与并与环境发生互动的过程,那么教师要扮演一个怎样的角色?首先,教师要对学生的种种兴趣和背景有所了解,能够预见到给定情景是否可能使学生产生反应、是否可能引起他们对期望的学习而言必要的反应。了解了这些,教师可以通过营造环境、构建情景来提供教育经验,来激发所期望的反应。其次,教师要注意到每一个学生,即使在同一个班级,外部条件都是一样的,不同的学生也会获得不同的经验。那么,教师就要构建多方面的情境来唤起期望的所有学生的经验,或者教师要使经验多样化,这样才能提供一些很可能对全班每一个学生都很重要的经验,这也符合课标提出的面向全体学生的要求。

以上这些让我联想到了在教学设计时的导课环节,一个好的导课往往与学生的实际生活密切相关,能唤起学生对即将学习的内容的期望。例如,在生物教学中讲“细胞膜选择透过性”这节课时,可以通过一句学生早已非常熟悉的诗句“出淤泥而不染,濯青莲而不妖”,唤起学生的思考,为什么莲藕生长在污浊的泥土中,却能从环境中获取莲藕细胞需要的营养物质,如水、氧气、矿物质等,而莲藕细胞不需要的物质,如泥土等则不能进入,让学生在教师创设的他们已经熟悉的情境中自行领悟到细胞膜应该具有控制物质进出的功能。还有,在讲“人体内环境稳态”这节课时,可以创设这样的情景,“现在正值杏子成熟的季节,大家吃杏了吗?(学生答吃了),那我们吃了杏后,血液的pH值会不会明显降低呢?又问,我们吃了纯碱馒头后血液的pH值会不会又明显升高呢?食物中有很多偏酸或偏碱的,不同的人口味不同,有人格外爱吃酸,那这种人血液的pH值会不会比其他人低呢?通过这些贴合实际的例子唤起学生对人体内部环境到底会不会由于进食等原因剧烈变化产生求知欲望。

在第二章最后,泰勒通过举例说明了有助于实现各类目标的学习经验的特征,分别介绍了“培养思维技能的学习经验”、“有助于获取信息的学习经验”、“有助于培养社会态度的学习经验”和“有助于培养兴趣的学习经验”,通过四类具体的、具有广泛实用意义的、有助于实现目标的学习经验的特征,向我们做了介绍和说明。在探讨了如何选取有利于实现各类教育目标的种种学习经验后,泰勒在第三章向我们介绍了“如何为有效的教学组织学习经验”。泰勒将对学习经验的组织分为从时间角度的“纵向组织”和跨领域角度的“横向组织”,并提出了有效组织的三大标准,即连续性、顺序性和整合性。“连续性”强调的是对主要课程要素的直线式重复;而“顺序性”相对于“连续性”增加了在广度和深度上的扩展,“整合性”指的是学科间的整合以及学生能够将学科知识运用于其他科学领域和社会生活。显然在组织学习经验时,在“整合性”方面做的远不如“连续性”和“顺序性”。

由此我联想到了新课改提出的“核心素养”,核心素养强调跨学科,重视综合素养。教育部于2014年4月25日正式印发了《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提出全面深化课程改革“五个统筹”的工作任务,其中之一就是统筹各学科,加强学科间的相互配合,发挥综合育人功能,不断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核心素养不是只适用于特定情境、特定学科或特定人群的特殊素养,而是适用于一切情境和所有人的普遍素养,这就是“核心”的含义。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刘恩山教授认为,“核心素养是一种跨学科素养,它强调各学科都可以发展的、对学生最有用的东西。比如核心素养中语言素养的概念,已经不是语文学科的概念,也不是外语的概念,而是一种广义的语言概念,作为有效的表达和交流,远超了语文的范畴”。核心素养的习得与养成必须具有整体性、综合性和系统性,这也决定了对它的测量与评价必须具有综合性和发展性,对于课程设计与开发、教育质量评价技术等提出了新挑战。为适应国内外各领域的变革,教育改革刻不容缓,一个人在一生中会面临各种问题,这就需要运用综合知识去解决,因此泰勒提出的“整合性”在当今新课改提出之际就显得更为重要。通过阅读泰勒的《课程与教育的基本原理》,对我进行教学设计、理解新课改中的核心素养都有非常大的帮助,今后我会在实际备课和教学中渗透这些观念,成为新课改的先锋,勤奋创新,为人师表!

泰勒教育基本原理 第2篇

——读泰勒《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心得体会

摘要:泰勒原理为各国课程编制提供了可借鉴的模板。我国新课程的教育评价吸收泰勒评价原理中的“评价关注学生的发展”、“评价关注课程的改进”、“评价关注方法的多样化”等思想成分,并结合中国教育教学现状对泰勒评价原理进行超越,提出“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指标的全面化”、“增加对教师的评价”等内容。

关键词:泰勒评价原理 新课程教育评价 吸收 超越

泰勒原理是泰勒吸收博比特、查特斯和杜威关于课程的思想精华,结合“八年研究”的实践提出的课程编制的基本原理。它改变了课程编制无序的状态,为各国课程编制提供了可借鉴的模板。我国新课程的教育评价借鉴了泰勒原理中的评价部分,并针对我国教育教学的现状对泰勒的评价原理加以超越,将教育评价的视角指向人的发展。

一、泰勒评价原理内容

泰勒的评价原理是围绕教育目标开展的。泰勒认为,课程评价的目的是要发现课程与教学计划在多大程度上实现了教育目标,判断学生的行为实际上发生了多大的变化,并指出课程与教学计划的长处和不足。

关于课程评价的程序,泰勒提出了七个步骤:(1)确定教育计划的目标;(2)根据行为和内容来界说每一个目标;(3)确定使用目标的情景;(4)设计呈现情景的方式:(5)设计获取记录的方式;(6)确定评定时使用的计分单位;(7)设计获取代表性样本的手段[1]。

在评价的方法上,泰勒指出,我们应该运用多种方法进行评价。除了常用的比较有效的纸笔测试外,观察、访谈、问卷调查和收集作品等方法可根据评价内容的不同适当选用。

评价结束后,评价结果该如何处理?泰勒认为,每个教育计划包含很多目标,而且每个目标又包含很多行为和内容,所以一个分数不能代表评价结果。评价的 1 结果应该是一组综合的描述,而且这组描述是要指明学生行为的变化,即学生的行为是否达到预期的状态,在多大程度上达到预期的状态。这里的“行为”是学生思维、态度和外显行为的总和。

仅仅将评价结果的处理着眼于学生行为的变化是不够的,泰勒要求课程评价还要发现课程编制的不足和改进课程编制。他指出,课程编制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在编制材料和程序时,要对它们进行试验,并评估它们的结果,指出其中的不当之处,提出改进的意见;然后就是重新规划,重新编制课程,重新对其进行评估;在这个持续的循环圈里,课程与教学有可能在数年中不断地得以改进[2]。

二、新课程的教育评价对泰勒评价原理的吸收

评价关注学生的发展。泰勒认为,评价是要判断已经规划好的课程计划在多大程度实现了教育目标,而他所指的教育目标是实现学生行为向期望的方向变化。所以,与教育目标相对应,评价是要判断学生行为在多大程度上发生了期望的变化。他将评价的着眼点放在了学生行为的变化上。我国新课程评价针对传统教育教学评价中过分注重试卷测试、关注结果、强调标准统一、强调选拔等弊端,指出“评价的目的不是为了检查、甄别和选拔,而是在于如何通过评价来促进被评价者改进,促进其发展”,要求“建立促进学生发展的评价体系,根据分析报告,根据学生发展的成就、潜能和不足,明确促进学生发展的改进要点,并用清楚、简练、可测量的目标术语表达出来,制定改进计划”[3]。新课程吸收泰勒的关注人的变化的思想,改变过去以分数为核心的评价的思维模式,将课程评价的视角转向关注人的发展,增加对人的尊重理解,是教育教学发展的要求,也是以人为本时代的呼唤。

评价关注课程的改进。泰勒认为,评价的一个作用是发现已编制好的课程计划的不足,为改进与调整课程提供依据,从而使课程在不断的实践与改进中趋向于成熟。这一思想也体现了唯物辩证法的一个观点:“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规律,使事物在实践与认识的不断循环中实现其不断发展。新课程教育评价改革的重点之一是建立促进课程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新课程专家主张,结合本次课程改革三级课程管理要求,从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和教师多个层面,周期地对课程执行情况、课程实施中的问题进行分析、评估,包括实验方案、实验准备、实验启动、常规建设、观念转变、教学实施、学习评估以及课程开发与管理等方面,从而调整课程内容,形成课程不断革新的机制[4]。新课程教育评价继承了泰勒关于课程改进的思想,并结合我国教育教学发展的状况,形成符合中国教育教学实际的关于课程改进的评价观念与思路。

评价关注方法的多样化。在评价方法上,泰勒主张采用多种评价方法。他指出,既然评估涉及到获得学生行为变化的证据,那么任何有关教育目标想实现的行为的有效证据,都为评估提供一种合适的方法。纸笔测试的确是一种实用的程序。但是,仍然有大量其他类型的期望实现的行为,而这些行为所代表的教育目标不能简单地用纸笔工具进行评估[5]。他结合评价内容、目的介绍了观察、访谈、问卷调查、收集学生作品等多种评估方法。新课程倡导实现评价方法的多样化,将量化评价与质性评价相结合,丰富评价的方法,采用成长记录袋、学习日记、情境测试、行为观察和开放性考试等多种方法,实现评价的科学性、客观性和时效性。个体的变化是多样的,也是程度不一的。没有任何一种方法可以全面地了解一个人的状态与变化。所以,采用多样化的评价方法是客观、全面认识个体和促进个体成长必需的成分。新课程教育评价吸收泰勒评价方法多样化的观念,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式评价学生,体现了教育关注人的发展的全面性和多样性的思想。

三、新课程的教育评价对泰勒原理的超越

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在泰勒的评价原理中,评价的主体是评估专家、教师,而学习的主体学生并没有参与到课程评估中,整个课程评价的过程渗透着专家与教师的实验、改进等环节。泰勒的课程评价理念关注了课程实施一方的作用,忽视了课程体验一方的感受与作用。新课程主张建立多元化的课程评价制度,实现课程评价由单向走向多向,实现课程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学生、教师、家长、管理者、社区和专家都参与到课程评价的工作之中,在互动与交流中,以多渠道、多角度的反馈信息促进被评价者的发展。新课程的教育评价强调多元参与,尽可能借助多方面的力量,获取多方面的信息进行评价,从而实现一个人的不断改进、不断发展。

评价指标的全面化。泰勒将评价的目标置于包含学生思维、态度、外显行为等方面的行为变化上,他只是为我们评价课程提供了一个基本的架构。要想实现人的更全面、更深入地发展,评价的指标还要走出思维、态度、外显行为这些较为抽象的词汇。新课程指出,评价不能只关注学生的成绩,还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6]。我们应该在学生道德品质、学习愿望与能力、交流与合作、个性与情感、创新意识、实践能力等多方面进行综合评估。新课程的教育评价涉及到学生发展的许多方面,较为具体与全面,与我国教育教学实情相吻合,并且具有较强的操作性。

增加对教师的评价。泰勒的评价原理涉及到教师和专家对学生和课程的评价,从未提及到对教师的评价。教师是课程的直接实施者。教师的教学观念、工作方式、思维方式和素养等都影响着课程的有效实施、教育教学的质量和学生的健全发展。学生、教师、课程专家、家长对教师的评价可以很好地促进课程的改进和教师与学生有质、快速地成长。新课程倡导建立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它结合时代与教育发展对教师素质的要求,将教师评价分为四个方面:职业道德,了解、尊重学生,教学设计与实施和交流与反思,将其加以概括,可归为两大类即对教师教学评价和对教师素质评价。除此之外,新课程的教育评价还涉及到教师评价的方法,教师如何自评,学生、家长如何评价老师等问题,它为落实教师评价提供了可操作性的思路。

泰勒的课程评价思想为我国课程发展提供了的重要路径,是我国新课程改革的重要思想源泉。新课程的教育评价吸收泰勒评价原理之精华,结合我国教育教学发展现状,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评价理念与内容。它也是泰勒原理中国化的产物。

参考文献:

泰勒教育基本原理 第3篇

拉尔夫·泰勒在1949年写了一本“只有”一百多页的“小书”———《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在《导言》的第一句, 泰勒写道:“这本小书试图阐明一种基本原理, 用于观察、分析、诠释教育机构的课程及教学计划。”直到读完全书后, 我才切切实实体会到, 这本“小书”的含金量究竟有多高。这本书在教育学的历史上具有划时代的重要意义, 具有极高的含金量。

正如泰勒在《导言》中说的那样, 这本书阐释了一种思路, 对于制订一门课程及教学计划所必须回答的问题, 也就是制订一门课程及教学计划所需要遵循的思路。这个思路的初衷并不是制定一个机械化的课程开发过程, 而是在制订一门完整的、系统的、切实有效的课程及教学计划时必须能够很完整地回答这几个方面的问题, 才能被公认为是成功的, 是合理并且完善的。在书中, 泰勒从如何制定教育目标, 到如何选择和组织学习经验, 到如何进行学习经验的评价, 都给出了系统和富有逻辑性的阐释。

本书共分为五章, 前四章按照制订一门课程及教学计划的思路进行章节安排, 首先介绍教育目标, 然后介绍如何选择学习经验, 如何有效组织学习经验, 最后探讨如何评估学习经验的有效性。

二、教学目标的来源和选择

在第一章中, 泰勒向我们介绍的是“学校力求达到何种教育目标”。泰勒经过研究, 总结出教育目标的五种来源, 即“对学习者本身的研究”, “对当代校外生活的研究”, “学科专家对目标的建议”, “利用哲学选择目标”和“利用学习心理学选择目标”, 之后, 泰勒也向我们介绍了该如何陈述教育目标。

在第一章中, 教育目标的五种来源在书中的标题等级是相同的, 但从书里对教育目标的来源的阐释中可以看出, 这五种来源可以分为两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为“对学习者本身的研究”, “对当代校外生活的研究”和“学科专家对目标的建议”, 第二个层次为“利用哲学选择目标”和“利用学习心理学选择目标”。其中第一个层次可以说是教育目标的直接来源, 第二个层次是对由第一个层次确立的教育目标进行的两重筛选。

在第一个层次中, “对学习者本身的研究”, 泰勒强调的关键词是“需要”, 这个“需要”指的是“实然”和“应然”间的差距。普雷斯科特将需要分为三种类型:生理性需要、社会性需要和整体性需要。我们要做的是满足这些需要。而在从“对学习者本身的研究”中抽取教育目标时, 我们要做的是从学习者本身的需要中抽取出“适合教育来满足的需要”, 而满足这些需要, 也就成为了制定教育目标的依据。

在“对当代校外生活的研究”作为教育目标的来源中, 泰勒强调从当代校外生活中获取真正有价值的教育目标。这里的两个关键点是“当代”和“真正有价值”。首先, 从“对当代校外生活的研究”中抽取的教育目标必须以时代为背景, 从已经过去了的时代中抽取出的教育目标显然是不合适的;而从当代生活中抽取教育目标时, 会出现相当多的冗余信息, 我们需要通过进行大量的调查, 对信息进行综合和甄别筛选, 选取最有价值的最具普遍适用性的信息, 来制定教育目标。

在从“学科专家对目标的建议”中获得教育目标的阐释中, 泰勒注意到, 通常情况下, 学科专家会以青年学生在进入某个研究领域时应具备的基本知识和基本能力为依据制定教育目标, 但会忽视那些不会进入该研究领域的学习者的感受, 因此泰勒要求学科专家在制定教育目标时必须要能对那些外行和普通公民学习者做出合理的解释, 解释他们即使不会进入该研究领域, 也仍能从该课程中获益。这也就要求学科专家在制定教育目标时不能“自私”于本学科。

在第二个层次中, 泰勒提出, 需要用哲学和心理学对教育目标进行两轮筛选, 以便得出合理的教育目标。

在阐释“利用哲学选择目标”时, 泰勒提出学校要采纳的教育目标必须符合“少而精”的原则, 另外, 在各教育目标间必须保持一致性, 不能互相冲突。通常, 在学校的哲学中, 会隐含着对“物质的价值和成功”的蔑视和排除, 那些导向精神价值的目标会被提升到更高的地位。教育哲学在选择目标时需要处理两个比较重要的问题, 也是哲学在对教育目标进行筛选时的两道重要筛子。其一是“学校应该培养年轻人去适应现实存在的社会, 还是应该负担起改革的使命培养致力于改造社会的年轻人?”在这个问题上, 学校的取舍的倾向性, 将会影响对教育目标的选择, 也就表明了学校哲学的性质会影响对教育目标的选择。另一个筛子是“应该给社会不同阶层的人不同的教育吗?”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 也就是对“给不同阶层的人不同的教育是否合理”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对于教育哲学不同的学校, 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显然也是不同的。因此, 在选取教育目标时, 哲学会成为教育目标选择的第一道筛子, 经过学校哲学的筛选, 由第一个层次确立的教育目标, 符合学校哲学的将被保留, 不符合学校哲学的将被剔除。

在阐释“利用哲学选择目标”之后, 泰勒又对“利用学习心理学选择目标”进行了相关阐释。已经提出的教育目标经过了“哲学”这道筛子后, 还得经过第二道筛子, 即“学习心理学”, 因为在“学习心理学”的相关知识中, 仍然隐含着有关教育目标选择的标准。在使用“学习心理学”进行目标的筛选后, 在课程的实施时, 教育目标将能够更加高效地达成, 因为这可以使目标和目标之间, 学习者和目标之间都达到更好的和谐状态, 更加有利于教育目标的实现和教育计划的实施。

在第一章中, 泰勒从选取到筛选, 对“教育目标”的确立进行了系统而详尽的阐述, 从理论上解释了形成一个明确的教育目标所经历的过程。在最后, 泰勒也向我们介绍了一种陈述目标的方法, 即“以有利于选择学习经验和指导教学的形式陈述目标”。在得到明确的教育目标后, 对教育目标进行明确且具有指导意义的陈述也是十分重要的。通过二维表的方式陈述教育目标, 不仅能清晰表明教育目标, 还有利于对学习经验的选择, 并对教学具有指导意义。

在第一章, 泰勒对教育目标, 从选取到筛选, 再到对教育目标的陈述, 都向我们做出了系统的介绍和说明, 这也是泰勒的经典目标模式的核心部分, 接近整本书篇幅的一半, 在以“教育目标”为核心的课程开发模式中, 对“教育目标”的确立远比其他方面要重要得多。

三、学习经验的选择和组织

在第二章和第三章中, 泰勒向我们介绍的是“如何选择有助于实现这些教育目标的学习经验”和“如何为有效的教学组织学习经验”。

在第二章对于学习经验的选择中, 泰勒首先对“学习经验”这个术语做出了解释, “学习经验”有别于一门课程所要传授的内容和教师所开展的各类活动, 它是指学习者与使其他反应的环境中的外部条件之间的相互作用。在“学习经验”这个术语中, 强调了参与的双方是“学习者”和“使其他反应的环境”, 而“学习经验”指的是他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因此也就是说, 对于“学习经验”的选择, 必须考虑清楚哪些种类的经验有可能达成既定的教育目标, 也就是必须要构建出能在学生中唤起或产生所期望的学习经验的情境。对于学习经验的选择时, 有一些情况我们必须要加以注意。第一, 我们必须选择有机会让学习者去实践的经验;第二, 我们要让学习者在实践时获得满足感;第三, 这些经验想要引起的学习者的行为必须在学习者的能力范围之内;第四, 要选择许多特定的学习经验来实现同样的教育目标;第五, 同样的学习经验常常会产生多种结果。因此, 我们需要特别注意对学习经验的选择, 不仅要选择对教育目标有积极作用的学习经验, 还要避免对教育目标造成不良影响, 避免造成教育目标的偏差。

在第二章最后, 泰勒通过举例说明有助于实现各类目标的学习经验的特征, 分别介绍了“培养思维技能的学习经验”、“有助于获取信息的学习经验”、“有助于培养社会态度的学习经验”和“有助于培养兴趣的学习经验”, 通过四类具体的具有广泛实用意义的有助于实现目标的学习经验的特征, 向我们做了介绍和说明。

在探讨了如何选取有利于实现各类教育目标的种种学习经验后, 泰勒在第三章向我们介绍了“如何为有效的教学组织学习经验”。

泰勒将对学习经验的组织分为从时间角度的“纵向组织”和跨领域角度的“横向组织”, 并提出了有效组织的三大标准, 即:连续性、顺序性和整合性。“连续性”强调的是对主要课程要素的直线式重复, 而“顺序性”相对于“连续性”则增加了在广度和深度上的扩展, “整合性”组织标准指的是学科间的整合及学生能够将学科知识运用于其他科学领域及社会生活。在这里, 我想到了我们的中学教育, 显然在组织“学习经验”时, 我们在“整合性”上做的远远不如在“连续性”和“顺序性”上下的工夫, 而要达到“整合性”的要求所要做的工作, 远比前两者需要的工作量要大得多。对于“组织”来说, 一项很重要的工作就是明确“需要组织的要素”, 这里所说的“需要组织的要素”, 必须要为学习者的整个学习过程的连续性、顺序性、整合性所服务, 这个学习过程不是短短的一学期两学期, 抑或是一学年两学年, 而是一个长久的学习过程, 是学习者对于整个学科领域的学习过程。对学习经验的组织包含多项原则, 例如“增加应用的广度”, “先举具体的实例说明, 再用更宽泛的原理来解释这些例子”等, 我们需要根据具体的课程目标和学习经验, 选取合适的组织原则对学习经验进行组织, 才能让这些原则在实现连续性、顺序性和整合性方面达到令人满意的效果。

在对学习经验提出了评价标准, 筛选出“需要组织的要素”并提出了组织的原则后, 我们还需要对学习经验进行结构化, 使其不处于散乱状态。对此, 我们需要将这些选择好的学习经验进行划分, 按照合理的规则进行搭配, 形成一定的机构, 才能将这些学习经验真正合理地进行组织安排, 也使之更加符合哲学和学习心理学。在第三章最后, 泰勒也向我们介绍了“设计组织单元的过程”, 提出了形成课程组织的一般步骤, 并且从研究观察中我们也可以看出, 对于规划课程经验的组织, 不仅包含大量的预先计划, 还包括随着工作进行而开展的规划。也正是这样, 才能从各种不同的学习经验中获得最大的积累效应。

四、学习经验的评估

在探讨过如何选择和形成教育目标, 以及选择和组织学习经验所涉及的操作步骤后, 泰勒在第四章介绍了“如何评估学习经验的有效性”。

首先在泰勒对“评估的需要”的介绍中可以看出, 评估帮助我们指出这门课程在哪些方面是有效的, 而在哪些方面还需改进, 也就是说, 评估最重要的意义在于帮助课程的改进。在“有关评估的基本观念”中, 泰勒明确指出, 评估包含两个重要的方面。第一, 对学生行为的评估, 也就是学生在经过学习后发生了哪些改变, 变成了什么样子;第二, 评估必须进行两次以上, 至少包括学习前和学习后的两次评估, 已进行对比发现学生经过学习后发生的改变有多大。对于如何有效并高效地进行评估, 泰勒也给出了访谈、调查问卷及抽样等方法并做了阐释。对于描述一项评估手段, 泰勒在书中提出了三个标准:客观度、信度和效度。客观度即该评估手段是否掺杂主观因素, 信度表明此评估手段是否可信, 效度则表明此评估手段是否做出了有效的评估。使用评估, 可以帮助课程进行自我完善, 在这种持续的循环圈里, 课程和教学计划都能得到不断改进和完善, 有理有据而非主观的对课程和教学计划进行评估和逐步完善。

在第四章最后的“评估程序的其他价值和用途”中, 泰勒提到, 纽约州评议会的调查显示, 该州的评议工具 (这个评议会的考试) 对该州学校的教学内容的影响比课程大纲更大。可以看出, 在泰勒的年代, 如果一项考试足够重要, 考试的内容起到的指引作用就会超出教学大纲。考试只是一种评估机制, 并且是对学生和教育工作者的双重评估。我们理想达到的教育状态, 是完全无功利化的教学, 即考试只是为了检验学生在知识和技能上的不足和教师在教学上存在的问题, 通过考试反映出来这些问题, 使学生和教师都得以改进和提高, 对课程进行逐步完善。

五、总结

纵观全书, 泰勒从目标的精确确立到筛选经验, 直到最后的评估, 提出了一套完整且逻辑极为系统的课程开发模式, 也就是到现今仍占据主导地位的课程开发模式———目标模式。在与其他课程开发模式的对比中可以发现, 泰勒的目标模式确实具有更大的优越性和普遍适用性, 在大多数课程的开发过程中, 目标模式普遍适用。

参考文献

泰勒教育基本原理 第4篇

【关键词】泰勒 试卷 评语

·G423

一、引言

美国著名的教育学家、课程理论家泰勒在他的著作《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中第四章里这样写道:在大多数情况下,对人类行为的评价应该是一个分析性的过程,而不是一个单一的分数总结。只是通过使用一些评估工具,知道约翰·史密斯得了97分,玛丽·琼斯得了64分,并不是一种对改进课程极其有帮助的恰当总结,更加有用的是,是做出了表明优点和缺点的总结,至少按照每一种目标做出的总结,在很多情况下,最好是可以为每种目标打出几个分数,做出几个总结,以便更好地描述这类特定目标的实现情况。因此,即使学生在发展成熟的阅读兴趣方面进步较小,知道学生是否在培养广泛的阅读兴趣方面有了进步,有时候很有用的。尽管学生的阅读兴趣可能不像期望的那样令人满意,知道他们在解读技能方面有了进步,也是有用的,这种表明了特定优点和弱点的分析性总结,在使用评估的结果以改进课程的过程中是很有价值的。 泰勒在这里旨在说明在对学生能力和水平进行评价时,单一的分数是远远不够体现的,要对学生在试卷上每一种目标的达成进行优缺点总结,这使笔者不禁想到试卷评语。试卷评语正是将评价的重点放在评价过程之中,不把分数等级的结果作为学生发展的终结,而且寻求学生个体的迷惑点、闪光点、创造点,在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终极关怀的参照下,以试卷为媒介,从不同的视角、层面去看待、评价每一个学生,让学生在老师的关注下快乐地学习、愉悦地成长、平等地分享。

二、现状分析

一直以来,在各种考试测验中,老师们在批改学生试卷时,几乎总是参照标准答案来改,学生答对了则划上一个“√”,答错了则划上一个“×”,于是很快便算出整张试卷该得多少分,写上一个醒目的分数后,试卷便发给学生了,至于最后统计总分、班级平均分、名次等,只要老师记下每个学生的分数也很快算出来了。整个过程看起来教师在批改试卷时迅速快捷、效率很高,这里我们不禁对其充满了疑惑,学生看到的知识一个个赤裸裸的分数,他们只会简单的互相对比,仅此而已,丝毫没有其他作用,而且我们试问一下,假若A同学在考试中得了90分,B同学得了85分,能直接说明A同学比B同学优秀吗?针对一个同学而言,B同学即便得了85分,他仅凭分数能知道自己哪里不足,哪里需要加强吗?

分数不是考试的目的,考试只是一种对学生在不同阶段学业水平的一种评价,一个赤裸裸的分数能说明什么呢?所以显然需要有评语。评语是一种运用描述语言,是根据教育目标对学生行为进行的价值评价,要求教师对学生的思想行为进行带有“主观”色彩的质的分析,进而对学生人格各个侧面进行综合性肯定和鼓励。 国内学者对于评语的研究成果已经很多了。在90年代中期,我国基础教育领域开始掀起学生评价研究的第二次浪潮。1997年,原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在全国中小学素质教育经验交流会上指出:“评价学生只看分数,而且是百分制,差一分都会给学生造成很大压力,这很不科学。评价学生要按照全面发展的要求;取消百分制,实行等级制,淡化分数;用正面、积极和充满情感的语言给学生写评语,激励学生努力向上。”

三、案例分析

对于试卷评语,国内在这方面研究相对不是很多,但是很多一线教师已经有作出过这方面尝试,而且对于学生的发展起到了很好的效果。笔者查阅有关资料,当前这种方兴未艾的试卷评语基本包含两种形式,一种是针对试卷中学生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的评语。如XX:为什么会在试卷中出现这么多错误,老师分析可能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1、没有认真审题,不清楚题目要求;2、课堂上主动动脑思考时间太少;3、课外关心时政不够;另一种是鼓励性的评语。如XX,好样的,继续努力!XX: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

试卷评语的意义对于学生的成长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一下一则小案例便足以说明。

五年前的一次毕业生家长会中,一位学生的家長拉着我的手:方老师,你知道我女儿阿波现在为什么思政、社会成绩提高得那么快,而且学习兴趣劲头这么浓。因为我不是班主任,仅是一个学科老师而已,而且还兼着行政工作,说实在的没有更多地去了解学生的心理情绪变化。我笑着说,学生明白了各学科在中考中的地位,你们家长也重视之故吧!家长似乎早有准备,从口袋里拿出一张试卷模样的东西,一看明白了:大概是我在她试卷上的一行评语给了她力量吧!(红波:老师知道你是一个不会让我失望的好学生!)她母亲真是高兴。她说女儿拿到试卷上你送给他的一句话,不知高兴了几天,我们父母也高兴,因为很少有老师会表扬我女儿,她成绩仅是一般,更没有见到象你一样赠言激励她的老师。怪不得家长把这张试卷珍藏得如此,怪不得阿波最近上课很爱回答问题,想不到我的小小举动竟引得了家长、学生如此地关注,如此地渴望,我也因而尝试到了试卷上初写评语的甜头,自此我坚信能尝试下去,会获得更多的收获,而且每当我写下一行,我会以一颗学生的心、家长的心去细细地品位、体味其中的“乐”、“励”、“鞭”。

从以上这个老师的博客中,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出评语的重要作用,当然,案例中只是试卷中评语的一种。

四、结语

评语是教育反馈的一种重要手段。它应该对学生具有导向作用,告诉学生怎样朝着教育者所期望的方向发展,同时也告诉学生自己有哪些优点,哪些缺点,总之,评语应从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出发,督促、改善他们的行为,提出善意的建议,指出今后努力的方向,正如泰勒提出在对学生能力和水平进行评价时,单一的分数是远远不够体现的,要对学生在试卷上每一种目标的达成进行优缺点总结,通过评语帮助学生更好更全面的成长,这也是我们在今后教育教学中努力的方向。

参考文献:

[1]【美】泰勒著 罗康 张阅译.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3):238.

[2]杨维倩.中学班主任评语的分析与研究 [D].辽宁师范大学,2008.

泰勒《科学管理原理》书评 第5篇

谢世仪 2011811051工商管理二班

历史上留下了太多对泰勒的非议,而这对泰勒这样一个推动了历史前进的伟人来说是极为不公平的。至今仍然有很多人认为,泰勒及他所发明的泰罗制是充满血腥的,并随之衍生了这样一个名词—血腥制度。我倡议所有不了解泰勒并对其抱有非议的人怀着一颗严谨的心去拜读下他改变历史的著作《科学管理原理》

美国古典管理学家、科学管理的创始人泰勒是第一个认真研究劳动并把管理当作一门学科的人。其科学管理思想形成于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其根本内容在于如何提高企业生产效率。当时,美国的资本主义正处于上升期,经济发展迅速,企业规模快速扩大。遗憾的是,管理手段并未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出现明显的进步。于是,生产混乱,劳资关系紧张,“磨洋工”似乎成了工人们的共识,从而致使企业生产效率底下。泰勒通过自己的思考,找出了这些现象的原因,即管理部门缺乏合理的工作的定额,工人缺乏科学的指导。为了解决这些难题,泰勒进行了许多实验,其中就包括了著名的“搬运实验”和“金属切削实验”,通过这些实验,泰勒通过这些实验得出了许多著名的结论,其中就包括了“动作研究”、“标准化原理”、“计件工资制”、“计划和执行职能分离”、“实行计件工资制”、“实行职能工长制”、“例外原则”等著名的理论和方法。或许今天的我们看重这些东西会感到稀松平常,但是,在当时那样一个一片混沌的社会中,用科学的眼光和手段去看待管理问题并提出这些影响深远的制度、原理,并且无谓地致力于其实践推广,是非常人能及的,这,也正是泰勒的伟大之处。1898到1901年期间泰勒在伯利恒钢铁公司将他的理论进行试验,并且大获成功。这引起了无数渴求科学知识的其他企业的向往,很多企业邀请他前去讲学和指导,其中包括大名鼎鼎的美国陆军军械部、布鲁克林海军造船厂等。在这些工厂中,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同样取得了成功,这导致了泰勒的后半生几乎就是专门以宣传科学管理为职业,也导致了世界第一个职业管理咨询师的产生。在泰勒及一大批同样杰出的追随者,如甘特、吉尔布雷斯等的推广下,科学管理运动兴盛一时。由于科学管理以提高企业生产效率为宗旨,以泰勒为首的工程师也因此被称为效率工程师。由于科学管理运动,1906年泰勒本人担任了声誉很高的美国机械工程师协会主席。从1909年起,泰勒每年冬天都被邀请到哈佛大学讲课。可以说,上个世纪初期美国的大规模生产运动就是以泰勒的科学管理思想为指导的,福特的流水线生产方式就是其中的典型。在东方,新生的社会主义国家急切希望提高生产效率以和资本主义世界进行竞争。泰勒科学管理的神奇功效极大地鼓舞了列宁,他对泰勒制极为推崇。他说,泰勒制是资本主义的最新发明,同资本主义的其他一切进步的东西一样,一方面是资产阶级剥削的最巧妙的残酷手段,另一方面是一

系列最丰富的科学成就。

到如今,我们仍然认为泰勒的科学管理原理是现代管理科学的发展源头。这之前,人们对管理一无所知,而泰勒,则义无反顾的承担起了历史先行者的重担,其后,他的追随者甘特用甘特图进行计划和控制的做法,实现了管理思想的一次革命;而亨利福特在泰勒的单工序动作研究基础之上,进一步对如何提高整个生产过程的效率进行了研究。他充分考虑了大量生产的优点,创建了第一条流水生产线———福特汽车流水生产线,使成本明显降低。拜科学管理体系所赐,美国企业的生产率有了大幅度的提高,一度出现了高效率、低成本、高工资、高利润的新局面。这些局面所反映的,不正是泰勒在《科学管理原理》中所提倡的完美结果,雇主和雇工达到双赢,并且使更为广泛的第三者,全美国公民得到了切实的利益的完美结果吗?

历史总是充满了戏剧,泰勒这样一个影响了人类工业化进程的人竟然被滞后的历史深深的误解了........工人称其为残忍的野兽,工会与其水火不容,现代管理学学者也对其充满了各种各样的批判。与大多数伟大的管理思想一样,泰勒的科学管理思想在获得荣誉的同时,也引起了世人极大的误解。在这一点上,泰勒尤其严重。早在1911年,工会就开始有组织地对泰勒制发动全面的斗争。工会认为,泰勒制是现代的奴隶制度,是资本家用来剥削工人的新方法,影响了工人的健康和工资,增加了工人的工作强度。由于工会的罢工,美国国会众议院组成了特别调查委员会进行调查,泰勒被迫在4天的时间内出庭作证12个小时。证词中充满了工人对泰勒的尖锐提问和敌视。在学术界,泰勒制也一直被视为人际关系学派的反面典型进行批判。人们批判泰勒有关经济人的假设,批判泰勒制造成了工人和管理层对立的局面。

但是,泰勒并未被这些所谓的困难吓到,让我们看看泰勒在面对这些困难时的反映。泰勒在他的著作《科学管理原理》中不止一次的提出过,他的研究,不仅仅是为了雇主的利益,同时也为了雇工本身的利益,更是为了范围更广的第三者——全社会公民的利益。泰勒甚至在国会上作证时的讲话进一步阐明了什么不是科学管理,什么是科学管理。他说:①“科学管理不是一种有效率的方法,不是一种获得效率的方法,也不是一串或一批有效率的方法;科学管理不是一种计算成本的新制度,不是一种支付工人工资的新办法,不是一种计件工作制,不是一种奖金制度不是一种付酬制度,也根本不是一种支配工人的计划;科学管理不是拿着秒表观察一个人的工作并记下他的情况;它不是工时研究,不是动作研究或对工人动作的分析;科学管理不是印制一大批表格并将表格发给一些人,而且说:‘这就是你们的制度,照着办吧’;不是分工工长制或职能工长制;不是在谈到科学管理时一般人所想到的任何方法,一般人在听到‘科学管理’这个词时就会想到一种或几种上面所谈到的方法,但是科学管理不是其中的任何一种方

法„„那么,科学管理在实质上包含着要求在任何一个具体机构或工业中工作的工人进行一场全面心理革命——要求他们在对待工作、同伴和雇主的义务上进行一种全面的心理革命。此外,科学管理也要求管理部门的人——工厂、监工、企业所有人、董事会——同样进行一场全面的心理革命,要求他们在对管理部门的同事、对他们的工人和所有日常问题的责任上进行一场全面的心理革命。没有双方的这种全面的心理革命,科学管理就不能存在。”

泰勒不仅仅解决了科学管理的问题,并且解决了他认为是实施科学管理的核心问题的劳资双方的精神革命。泰勒希望依托“稳定工资支付率”和“标准作业量”,找到劳资两利的接合点,消除劳资对立,实现管理的目标———“使雇主的财富最大化,同时也使每一位雇员的财富最大化。”泰勒的这一贡献无疑是具有巨大意义的,今天仍然困扰这我们,并且只能通过构造施行的价值观才能部分解决的难题,泰勒竟在一百年前就找出了一种解决方式。虽然,这种方式在今天这个企业多元化,组织结构多元化的时代已不适用。但是,在泰勒所生活的时代,正如他所叙述的那样,确实解决了一部分企业雇工雇主的双赢问题,虽然人性和时代的特性决定了这种双赢是极少的并且脆弱的。可是,就如黑夜中出现的一颗火星一样,我们显而易见的看到了它耀眼的光芒。

任何的事物都具有两面性,光芒的背面就是阴暗面。“经济人”的假设,计件工资制等等在经济结构日益复杂的今天暴漏出来越来越多的缺点,然而,我们都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成长的,正如黎明前的第一缕光明一样,泰勒的科学管理思想不仅在当时历史条件下具有伟大的进步意义,在如今同样也闪烁着思想的光芒。

泰勒科学管理原理读后感 第6篇

一个在去世后被尊称为“科学管理之父”的人,一个影响了流水线生产方式的人,一个被社会主义伟大导师列宁推崇备至的人,一个影响了人类工业化进程的人。一个由于视力被迫辍学的人,一个被工人称为野兽般残忍的人,一个与工会水火不容、被迫在国会听证会上作证的人,一个被现代管理学者不断批判的人。

这个人就是弗雷德里克〃泰勒,管理发展史中最重要的,同时也是最富有争议的人。泰勒于1856年出生在美国费城。年轻时,他先在液压机厂做学徒,之后加入一家钢铁公司,在那里开始奠定科学管理的理论基础。1898年,泰勒来到伯利恒钢铁公司,开始他著名的改革。1901年,他离开公司,进行无偿的咨询工作。期间,他的《工厂管理》与《科学管理原理》相继发表,泰勒的影响日渐广泛,遍及全球。

《科学管理原理》出版于1911年,标志着一个管理新时代的到来。至今,这本书仍然带给管理人无穷的启示,是不可不读的管理经典。我花了一些时间把泰勒大师的《科学管理原理》这本书读完了,准确来说,从内容上来讲这不是一本书,而是泰勒大师的一篇科学管理智慧结晶的论文。

18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工业革命的蓬勃发展,资本主义的社会生产力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同时管理思想也随之发生了深刻变化,产生了影响世界的管理思想,如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提出的劳动分工思想,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为资本主义赢得了极大的经济效益。然而,社会的大分工、分层使资本主义国家中劳资双方矛盾突出,工人普遍认为如果她们迅速工作将会导致大量工人失业,于是出现了大家所熟知的“磨洋工”现象。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泰勒科学管理原理应运而生,泰勒抱着解决劳资双方矛盾,提高劳动生产率,解决由于没有管理或管理不当造成的巨大浪费的目的,通过大量的贴近实际的实验,提出了科学管理原理。

泰勒对科学管理作了如下定义:“诸种要素——不是个别要素的结合,构成了科学管理,它可以概括成如下:科学,而不是单凭经验的方法;协调,而不是分歧;合作,而不是个人主义;最大的产出,而不是有限制的产出;实现每个人的劳动生产率最大化,富裕最大化,而不是贫困。”这个定义,既阐明了科学管理的真正内涵,又综合反映了泰勒的科学管理思想。

全书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作者从“磨洋工”这一现象出发,讲述其三个主要原因,阐述了自己科学管理原理形成的背景、基础。

第二部分,作者认为,在管理实践中,存在着积极性加鼓励的制度,但是与科学管理原则比较起来,科学管理所产生的优越性是积极性加鼓励制度所无法比拟的,在积极性加鼓励制度下,实际上全部问题由工人决定,而在科学管理制度下,一般问题由“管理者决定”。接着,作者从搬运生铁、铲运、砌砖、检验钢珠、金属切割这五个实例中,分别阐述了科学管理的存在与有效性。这个五个实例,作者分别讲述了动作时间、工具、(辅助工作)方法、个人系数,变量模型在科学管理中的运用。作者在举上述五个例子的过程,也讲述了一些关于组织、福利等的管理知识。

谈到组织,在铲运例子中,他认为工人数量不易平均分,即应以任务量来分,并且大班组存在其固有的缺陷,应加以消除。而对于分红,在检验钢珠的例子中,作者认为,比起一般的福利,个人的雄心大志已经并且永远起到强大的激励作用,以促使工人竭尽全力的工作,并且分红要讲究时效性,要准时奖励,1+1>2的原理在这里是存在的,以此,也引出了科学管理的别称“任务管理”,并且得出合适工作由合适人来做的观点。在砌砖例子中,作者认为管理者不应只站在一旁,他应该整天和工人工作在一起,帮助工人,鼓励工人,需要时自己模范做工。在金属切割例子中,作者拿经验比较和科学管理来比较,并进行了实验,证明了科学管理的存在性与经验管理的不可攀比性,他指出了在一定情况下,即使没有任何经验的工人,如果有金属切割科学原则(理论)的应用指导,也能比经验顶级的老工人,生产出高其几倍的产量。

最后,就是这本书的总结,也是泰勒先生这篇论文的结论。科学管理是过去就存在的各种要素的“集合”,即把原来的知识收集起来,加以分析、组合并归类成规律和规则,从而形成的一门科学。“它将为全世界带来最大的收益。”

泰勒科学管理的对管理学而言有着极大的贡献。他在历史上第一次使管理从经验上升为科学,而其讲求效率的优化思想和调查研究的科学方法也被后人所重视。所以,科学管理的确胜利了。它运用于企业管理中,使得许多企业生产效率成倍提高。它的许多效率措施至今还被人们广泛使用。泰勒科学管理揭开了几千年来罩在管理上的“神秘”的面纱,谱写了管理理论和实践史上新的一页,成为人类管理思想史上的一个里程碑。人们把泰勒所处的时代称为“泰勒时代”,把他的管理理论称为“泰勒制”。虽然他已作古近百年,但他的科学管理思想对于经济比较落后,管理水平不高的国家,仍然有着现实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我国现在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所以需要学习借鉴泰勒的科学管理思想。

但是科学管理思想仍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泰勒认为工人的主要动机是经济的,工人最关心的是提高自己的金钱收入,即坚持“经济人”假设;科学管理仅重视技术因素,不重视人群社会的因素;“泰勒制”仅解决了个别具体工作的作业效率问题,而没有解决企业作为一个整体如何经营和管理的问题。

此外,还应当注意到,泰勒的一系列工时研究所用的时间并非一两个月,而是几年甚至十几年。这也启示我们,做研究要有一个平和的心态,不应急功近利。这样,经过纵向与横向的比较、综合的比较后,我们得出的结论才会更具有说服力。

正如编者按:他提出的管理问题依然存在,他总结的管理经验依然有益,他研究的管理逻辑依然普遍,他创造的管理方法依然有效。

上一篇:课程设计阶段实习报告下一篇:风的颜色作文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