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与生活经典读后感

2024-08-30

心理学与生活经典读后感(精选12篇)

心理学与生活经典读后感 第1篇

刚刚阅读完了《心理学与生活》中的相关内容:注意过程。

作者在文章一开始指出:我们要努力找出,带入我们的注意,一些当时逃出我们注意的东西。选择感觉输入的一部分做进一步的加工。研究表明,至少在某些情况下,刺激驱动捕获会胜过目的指向选择。

事实上,多数情况下,新的物体自动地抓住了被试的注意,尽管这个物体完全与实验者为被试设定的目标无关。一个重要的普遍理论便是:我们的知觉系统被组织起来使我们的注意被自动拉到环境中新的物体上。

研究者发现,当注意已经过滤了所有被忽视的材料使得回忆不可能发生时,有些被试仍能回忆一些信息,这使过滤器理论极端模型受到了挑战。研究者们相信,非注意通道信息在一定程度上获得了加工,但没有足够到达意识觉知。只有非注意信息的属性非常特殊。如果我们没有注意某些信息,可能是教授的讲座,材料是不会被自动了解的。尽管有意识的记忆和对客体的辨认需要注意,但是很多复杂的信息加工是在没有注意和觉知参与的情况下进行的。这个早期的加工阶段称为前注意加工,因为在感觉输入首次由感受器进入大脑的时候,它们在我们去注意之前就已经被加工了。

研究者们通过确定在干扰项数量的作用下发现目标的难度来认识平行搜索和序列搜索的差异。

通过本章的学习,我们了解了作者提出注意过滤器理论把智力看成是有限的资源,非注意信息很少能进入意识觉知。前注意加工允许我们发现环境中那些能用单一明显特征辨认的客体。

一般而言,我们越是注意环境中的某个客体或事件,就越能知觉或了解关于它的更多信息。

 

心理学与生活经典读后感 第2篇

美国的理查德・格里格与菲利普・津巴多通过他们所著的本书证明了心理学知识是可以用于理解和改变在我们的生活中起作用的文化力量的。他们在最后《社会心理学、社会和文化》第18章节里,告诉了我们一个概念:亲社会行为与利他主义。“在每一个灾难发生的时候,你几乎可以看到同样的情形:人们冒着生命危险去拯救别人的生命。”这一点有很多的例子可寻,比如春节期节南方雪灾,有很多群众自发地加入救灾活动中……人们在灾难面前除了表现出人类亲社会行为的潜能外,也经常表现出利他主义――个体在做这种亲社会行为的时候并没有考虑个人安全和利益。比如以前曾报道过的河南救人民工李学诗的事迹。为什么李学诗会冒着生命危险去保护别人呢?理论家们又探究了“互惠性利他主义”,表示人们之所以做出利他行为,在某种意义上是希望其他人也会对自己做出利他性行为,这样的互惠期望赋予了利他主义生存的价值。当别人给你好处时,你会处于一种精神紧张状态,直到你回应了这些帮助,这种紧张才会消失。这种精神上的紧张是有助于个体生存的,因而人类学家发现利他主义是人类拥有的一种本能,有进化的基础,并且可以通过个人传递其基因。

亲社会行为与利他主义的目的在某种意义上就是指帮助别人。一提起帮助别人,人们会很自然地想到一个人:雷锋,一个好事能做一火车的人。他曾在五六十年代被政府树立为模范人物,那时全国上下也掀起了学习雷锋好榜样的热潮。如今,我们的社会进入了经济社会,雷锋精神会在日益商品化的社会中迷失吗?通过学习《心理学与生活》这本书,我们显然明白,人类助人为乐的功能将会跟随基因传递下去,也就是说,你身边包括你,有可能都会做雷锋,不过不会做的如雷锋那般纯粹,这是因为时代的背景已经大不相同了。尽管如此,我们理解出的结论还是令人欣慰的。

物理学的经典与现代 第3篇

现代物理从20世纪初始兴起,由爱因斯坦、玻尔为代表的众多科学家的杰出工作,创立了相对论和量子力学,开创了物理学的新局面。以相对论和量子力学标志的、研究微观、高速物理现象的新的理论和方法体系,统称现代物理学。现代物理学在原子、分子、固体、原子核、天体力学和宇宙学、等离子体、激光技术、基本粒子、半导体、超导的研究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有人称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的创立是“物理学上的一次革命”。更多的局外人则认为现代物理是一种全新的理论,完全推翻和取代了经典物理学,经典物理已经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现代社会已经不再需要她。这其实是一种误解。如果我们从历史和现实的的角度重新审视事实,就会发现,经典物理没有被抛弃,她不仅是现代物理产生的温床、理论与方法的启示、研究的工具,更是现代社会的顶梁柱,仍在现今众多高科技领域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下面,我从以下三个方面讨论现代物理与经典物理的关系,从而说明重视经典是物理发展的需要,是现代科学、社会发展的需要。

1 现代是经典恰当的扩展

爱因斯坦在创立狭义相对论时,提出了两个基本假定:相对性原理和光速不变原理[1]。首先我们注意到,爱因斯坦的相对性原理与伽利略相对性原理惊人地相似,比较一下就可以看到:

伽利略相对性原理(由伽利略等人经过反复多次的实验检验而提出):一个相对于惯性参照系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系统,其内部所发生的一切力学过程,都不受系统运动的影响,或一切惯性系统都是等价的。

爱因斯坦假定,不仅力学过程,所有的物理过程都不受系统运动的影响,即:

物理学的基本规律在相互作匀速运动的一切参照系中都是相同的;或:一切惯性系统都是等价的。

从中我们不仅看出,爱因斯坦对伽利略的相对原理有着非常深刻的、超出常人的理解,已经达到了熟能生巧的地步,自然会有如此随手拈来、为我所用的“上工”境界;也看出创造经典的先贤们的超前意识和睿智之魅力所在。

再看光速不变原理,只要对经典电磁理论稍有了解的人都会发现,麦克斯韦的电磁理论完全可以给出明确的关于光速不变的预言。这是因为,只要从著名的麦克斯韦方程组出发,利用简单的数学推演,可以毫不困难地导出电磁场波动方程,不仅预言了电磁波的存在,还给出了电磁波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用c表示电磁波在真空中的速度,c的大小是:

其中μ0为真空磁导率,ε0为真空介电常数,由于μ0和ε0数值的大小固定,与参照系的选择无关,换句话说,与系统的运动状态无关,这正是光速(光属于电磁波)不变原理。

爱因斯坦在创立狭义相对论时,对当时著名的、能够证明光速不变的迈克耳孙光干涉实验并不知晓,他能参考的资料只有经典电动力学,麦克斯韦方程组和电磁场波动方程表达的深刻内涵才是他提出光速不变假设的根据。

2 现代是对经典的包容而非否定

无论是相对论和量子力学,都无法否定经典物理,也没有否定经典的企图。相反,所有的新理论都试图找到和经典的联系,如果找不到应有的联系,这样的新理论有可能破产。所以,相对论和量子力学实际都包含了经典。这与所有的后世中医大家,在发表自己的新见解时,都要证明自己的观点与《内经》、《伤寒论》有内在联系如出一辙。

相对性原理最著名的数学表示即洛仑兹变换,具体表述如下:设两个相对有匀速运动,速度为v参照系统,它们沿v方向各自建立的直角的坐标系分别为x,y,z,t和x’,y’,x’,z’,t’,若初始时,两坐标原点重合,两坐标系由以下变换公式[1]联系:

式中c是前面提到的光速,具体数值为30万公里每秒。我们通常能见到的物体运动速度,如汽车、火车、飞机,能达到1公里每秒的速度并不多见,宇宙飞船的速度,也最多达到10几公里每秒,即使将来提高100倍,与光速相比仍显得微不足道。而上式表明,当系统的相对速度v远远达不到光速的时候,(日常中大量事实正是如此)上面的公式就变成伽利略变换:

说明洛仑兹变换与经典的伽利略变换并没有矛盾,前者包含了后者,后者用更加广泛。

再看量子力学,量子力学的基本原理是测不准关系[2]。其典型的表述是:粒子的位置和动量不能同时确定。它们在某一方向上不确定量的乘积大于或等于h/2。即

可以看出,h是一个很小的量,小到什么程度呢?小数点后面有34个0!是6的百亿亿亿亿分之一。一般气体分子够小的了,如氧气分子质量为10-23的数量级,常温下速度大约为102的数量级,则动量为10-21的数量级,和h相比大了10万亿倍,完全可以不考虑测不准关系的影响。所以,当我们研究的对象系统中物理量的数量级远远大于普朗克常数时,不确定度数值相对来讲,必然微不足道,量子力学很自然地回归到经典力学。也可以说,测不准关系包容了经典力学,后者应用更为广泛。

3 现代对经典的接收和继承

现代物理不是空中楼阁,它是采用经典的材料和艺术,一砖一瓦构建的绝美珍品。在现代物理学中,经典的概念、定义、研究方法无处不在,发挥着主导的、关键的作用。在相对论力学中,我们可以看到力、加速度和动量以及它们的矢量形式,能量、拉格朗日量、哈密顿量等在经典中熟知的力学量。这些力学量全部统一到了满足洛仑兹协变的四维形式中去。至于经典电磁理论中所有规律,由于自然地满足相对性协变,几乎很少更改地进入相对论,成为相对论的重要的组成部分。

在量子力学中,同样采用了经典力学的所有量,只是为了描述测不准关系、描述系统的状态需要,力学量在不同的表象中可以有不同的形式,可以是标量、矢量、张量算符。如在坐标表象中,动量具有梯度矢量的算符形式,哈密顿量则包含了拉普拉斯算符。量子力学的创立者之一海森堡更是心有灵犀,他把测不准关系表示成为力学量的对易关系[2]:

这很容易想到经典力学中的泊松括号

二者有惊人的形式上的相似。实际上,海森堡正是运用了泊松定理关于守恒量的结论。同样,当h可以忽略时,量子力学中所有的力学量与经典完全一致。

综上所述,经典与现代是“皮”与“毛”的关系,“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没有经典物理的“理、法、方、药”,就不可能有现代物理的“临证权变”。纵观对现代物理有贡献的科学家,他们都是经典物理学的大师,是伽利略、牛顿、麦克斯韦等诸位“至圣先师”的高徒。他们“熟读经文”,“阐发经旨”,达到了“神明变化于规矩之外,而仍不离乎规矩之中”境界。他们的做法,难道不是勤求经典之“古训”,博采经典之“众方”,间以己得,合而成之,欲“愈”当今物理新问题之“诸病”乎?更重要的是,经典就其本身来说,实际应用不仅没有削弱,反而以其独特的魅力得到更广泛的应用。至今为止,经典仍渗透到了高新科技的各个领域和部门,仍然影响着其他自然科学,仍然继续发挥基础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摘要:物理学的发展与中医有相同之处,现今中医的发展离不开经典,现代物理的产生与发展也没有离开经典物理,二者的关系是基础与提高、继承、发展的关系。

关键词:经典,现代,相对论,量子力学

参考文献

[1]郭硕鸿.电动力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7:205-255.

心理健康与国学经典教育策略浅析 第4篇

一、树立理想,净化心灵

国学是中国一切学问的总称,融中华文化于一炉,产生于中华大地,由中华儿女共同创造,不仅是经典文化,也是一种传承,是一种民主精神,是国家发展的精神支柱。作为国家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当代中学生,不能缺少这种精神瑰宝。我们教师有义务、有责任净化孩子的心灵,引领孩子健康发展,并为孩子们的将来奠基。每当课前我听到激昂洪亮的课前词“与经典同行,与圣贤为友。读千古美文,做少年君子”时,就会被一种巨大的奋发向上的精神所震撼,不用听就知道这是一种什么样的课堂,将给孩子们带来什么样的精神食粮。“做少年君子”就是指具备健康的品质、高尚的情操、坚强的意志、良好的个性。学会生活、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创造、学会关心、学会自我教育,是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重要表现,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如,学习《君子与小人》旨在培养做人。“做事先做人,成才先成人”的理念早已被忽视,社会上的利益观、金钱观、享乐观、对孩子影响很大。孩子们每天只知享乐的不在少数,令人堪忧。通过国学经典的教育,可以改变学生的观念,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带领学生寻找民族之根,寻找青少年成长之根,提升人格,净化心灵。每节课后语都是“孝亲尊师,终身自律。仁爱济世,真做实行”。这种荡涤心灵的力量是无比巨大的,唤醒了孩子们沉睡的心灵,吹响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号角。可以说,国学教育可解我之困惑,让我在迷茫的心理疏导之路上看见了领航的灯塔。

二、增长知识,启迪思维

每节国学课前,老师们首先请同学门身体坐正,双脚放平,全身放松,轻闭双眼,倾听古筝演奏的古典音乐。让学生被一种宁静、厚重、博大精深的古韵所笼罩,立刻卸去了些许浮华,些许烦躁,些许杂念,梳理情绪,整顿思路,全身心地投入课堂学习当中,营造了气定神闲、宽松愉悦的学习氛围。影响学生智力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就是环境,这样的环境对于学生集中注意力,启迪思维起到促进作用。丰富多彩的教学方法,不断撞击出智慧的火花。有的老师以诵读为主线,以故事为载体,巧妙地让学生动口、动脑、活跃思维,增强了学生的记忆能力。生动形象、惟妙惟肖的故事引领,使学生进入无限的遐想之中,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有的老师用对照、辨析、评价的方式,启迪思维,明辨是非,增强表达能力,增长智慧,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洞察力。人脑是人的心理器官,是智慧的物质基础,智慧与心理不能自然产生,需人坚持不懈地学习,不断地提升认识。古今文化的交融在不经意中提升了学生的认知能力,对学生今后自学质疑、自主讨论评价、自主练习应用、力求创新、自主反馈调控、自主总结提高等都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三、取其精华,健全人格

国学经典博大精深,应取其精华,感染学生,感动学生,让国学经典的精髓植根于学生的血脉,完善孩子们的心理发育和发展,健全和提升孩子的人格魅力。如,《入则孝》,从“孝身、孝志、孝心”三方面结合现代生活帮助学生效仿古人,明确了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践行国学经典。孔子指出:“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即诗能感发人的意志,陶冶人的情操,使人向善;礼能规范约束人的行为,使人能够单立于世;而音乐能够熏染人的心魄,使人德行圆满。孔子认为文学可以涵养完美的人格,所谓君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了这些美好的品质,我们的学生在品德和心理方面还用担忧了吗?可见国学经典对促进学生的心理发展有潜移默化的力量。从发展的眼光来看,目前阶段多思索和传播一些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的关联性,有助于二者的共同发展。国学教育促进了德育工作的发展,也将对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帮助学生提高认知,拓宽心境,完善人格,克服心理障碍和疏导心理疾病有更重要的作用。因此,心理健康教育与国学经典教育是密不可分的,是相互促进、相互作用的。

《心理学与生活》读后感 第5篇

文中一开始指出了心理分析的治疗目的:它是重建个体心灵内部的和谐,增加本我的表现机会,降低超我的过分要求,使自我的力量强大起来。对于治疗师来说,核心目的是要了解病人是如何采用压抑过程去应对自己内心的冲突的。病人的症状体现的是无意识层次传递出来的信息,说明某些地方出了问题。传统的精神分析工作是尝试使病人长期压抑的记忆得到恢复,然后对痛苦的情感进行修复以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在传统的精神动力学治疗中,治疗师采用许多不同的技术来帮助病人将被压抑的冲突带入意识之中,并帮助解决这些冲突。这些技术包括自由联想、对阻抗的分析、梦的解析以及对移情和反移情的分析。

自由联想让病人头脑处于自由的状态。分析师鼓励病人说出自己的每种想法和感受,而不管这些想法、感受是否重要。弗洛伊德坚持认为自由联想中的内容不是随机出现的,而是事先存在于个体的内心。分析师的任务就是探索这些联想的源头,并确认外显词语背后的重要反应模式。分析师鼓励病人表达自己强烈的情感,这种情感通常是针对某些权威人士的,由于害怕受到惩罚或报复而被长期压抑在无意识之中。在自由联想的过程中,病人有时会表现出阻抗,不能或不愿意讨论某些观念、意愿或经历。这类阻抗被认为是无意识和意识之间的障碍。心理分析的目的`就是要打破阻抗,使病人敢于面对那些使他们感到痛苦的观念、意愿和经历。

当人们入睡时,超我对来自本我的那些不能被接受的冲动的戒备有所下降,所以那些在清醒时不能表达的动机就可能在睡梦中出现。治疗师为了揭示那些隐含的动机就要采用梦的解析,这是考察人的梦的一种技术,以发现那些潜在的动机或象征性背后的重要生活经历或愿望。个体处于过去某种情绪冲突的中心,而最为常见的是针对其父母一方或所爱的人的情绪冲突,这种情绪反应被称为移情。反移情是指当治疗师感到喜欢或不喜欢一个病人时,他是把病人感知为类似于自己过去生活经历中的某个重要的人了。

精神动力学治疗在不断地建构着弗洛伊德的理论,最为重要的新发展方向之一是现代对于自我概念的强调,自我概念是个人在需要进行防御时体验到的。自我心理学强调自我的体验,特别是那些会导致自我分裂的体验。治疗师的任务是尽可能理解来访者的各种心理学状态,并接受来访者对于其体验的看法。精神分析治疗需要很长的时间才能达到治疗目标。然而受心理障碍折磨的人们却希望尽快得到康复。新弗洛伊德治疗更强调病人当前的社会环境、个体生活经历中具有持续影响的事件,以及社会动机和人际关系的作用和自我概念的发展。

《心理学与生活》读后感 第6篇

导语:日前,该书第16版由北京大学心理学系的18位教授、副教授参与翻译,由人民邮电出版社出版了中文版,并被列入“教育部高等教育学校心理学教学知道委员会推荐用书”。这本书除了作为教材之外,因其贴近生活、深入实践的风格,使它成为一般大众了解心理学和理解人性、提高自身全面素质的通俗读物。

《心理学与生活》读后感

心理学到底是做什么的呢?心理家们说,他们的任务是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人类的行为,提高人类生活的质量。听上去有点玄,不是吗?还是举个例子吧。

人人皆知美国曾经存在着种族隔离。在改变这一状况的历史进程中,心理学家也发挥了作用。肯尼思“克拉克,在美国最高法院作证时报告了他对一群黑人儿童进行的研究,表明种族隔离对黑人儿童造成了严重心理伤害。最终,最高法院判定将黑人和白人儿童分隔在不同学校就读是非法的。

这个例子来自《心理学与生活》,一本美国斯坦福大学的心理学教科书。

什么是“好的教科书”?该书的作者说,他们的目标是“写一本学生喜欢读的教科书,他们可以通过它学到心理学众多领域中激动人心的和与众不同的内容”,“使之成为当今心理学的最新的、最准确的、最能被理解的论述”。

他们对自己的要求可是不低。我不知道中国教师写教科书时是否心里想着学生,是否敢如此“高标准、严要求”,是否肯在结构、体例上下那么大的功夫创新。

套句中国的老话“功夫不负苦心人”,我想他们的目标是达到了。《心理学与生活》已经出了16版,成了普通心理学的经典教科书,而且也成为普通人了解心理学的极好读物。

我非常喜欢书中特别设置的一些专栏,比如“我们如何知晓”这个专栏,它介绍了200多个经典的心理学实验,让你知道心理学的一些结论是如何得出的,而这些结论通常加深了我们对人性的理解。

还有“生活中的心理学”这个专栏,让心理学从象牙塔来到你的身边。看看这些题目吧:“生活经历如何影响你的脑?”“闲着棒子,宠坏了孩子?”“记忆研究怎样帮助你准备考试?”“你的人格会影响你的健康吗?”“群体如何影响决策?”“人们为什么要加入教派团体?”———原来,你每天都用得到心理学!

还有“21世纪的心理学”这个专栏,介绍的是心理学中那些前沿性的研究课题。它们好似一团香饵,把有兴趣的学生引向心理学的新领地。在那里他们将开疆辟壤,施展抱负,为人类了解和改善自身做出贡献。

请带上一个巨大的空行囊,跟着理查德”格里格和菲利普"津巴多踏上旅程,去学习这门“与人类幸福密切相关”的科学吧,相信你会满载而归。

《心理学与生活》读后感

心理学,一个既熟悉又感到陌生的词。一直以来我都对心理学充满了好奇与兴趣,但却很少有机会接触与之相关的知识,这次有幸拜读了《心理学与生活》。

拿到它时我抱着怀疑的态度,毕竟自己是个心理学的“门外汉”,但让人欣慰的是,对于一个对心理学感兴趣,但是又没有系统地学习过心理学的人来说,这本教材是非常合适的一本入门书籍。这本书给我的第一感觉是一本很实际、很基础的心理学入门书籍,如果想了解一些心理学最根本的知识,看这本书是一个不错的选择。这是本最普通的心理学书籍,里面没有心理测验、没有心理故事、没有人力资源、社会任何一个方面的专业内容。它能让一个对心理学毫无所知的人,有能力一步一步的走进心理学更深奥的世界。看了这本书,让我发现原来生活真的到处都有心理学,真切地感受到心理学和日常生活息息相关。

它就是一本心理学最根本的书,但是却很全面。这本书有十八章,主要介绍了生活中的心理学、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学习与行为分析、智力与智力测验、理解人类人格、心理障碍、心理治疗、社会过程与关系、社会心理学与社会文化等内容。书中还包含了由600余条词汇及解释构成的“专业术语表”、XX余条“参考文献”以及近1000条“人名和主题索引”,对教学、研究和学习都极具参考价值。

我很喜欢书中特别设置的一些专栏,比如“我们如何知晓”这个专栏,它介绍了200多个经典的心理学实验,让你知道心理学的一些结论是如何得出的,而这些结论通常加深了我们对人性的理解。

还有“生活中的心理学”这个专栏,把心理学和我之间的距离拉近了很多。看看这些题目吧:“幸福感的遗传性”“青少年在想什么?”“感觉和知觉组织的分离”“清醒梦境的试验事实”“你无法忽视数字的“意义””“在“疯狂“的地方做个正常的人”———原来,你每天都用得到心理学!

“21世纪的心理学”这个专栏也很好,介绍的是心理学中那些前沿性的研究课题,把有兴趣的学生引向心理学的新领域。在那里他们将开疆辟壤,施展抱负,为人类了解和改善自身做出贡献。

要学习一种知识,就象是在一个陌生的地方行走。你可以跟着别人的指示走,而不管对错;也可以自己摸索着走,看看运气好不好。但是,最好的方式是有一张地图,让自己知道自己在那里,这个陌生的地方到底有多大,有多少条路,然后你选择你喜欢的道路走下去。这本书就是心理学世界的地图,它没有把所有的知识给你,但是,它给了你全貌,给了你路径,要了解心理学,这本书足够了,要想要深入,这本书也告诉你该如何寻找道路。

如果有机会的话我想多点了解一些关于心理学的专业知识,深入学习现代心理学,了解心理学的发展史,学习一些团体活动的知识,通过在参加活动课的过程中体会人生的知识。我想掌握更多的心理学方法,认识自己和他人,提高自己和帮助他人的能力。希望老师能在心理学与生活的课程中多讲一些关于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的知识。当今社会,在物质得到满足的情况下,如何让自己浮躁的心态,归于平静,如何放松自己,寻找心理的健康与和谐,已成为现代社会重要的新课题。

《心理学与生活》读后感

对于大学的生活,我们都曾有过着那么强烈的渴望,那么美好的憧憬。以往一切都只能说明过去,我必须接受眼前的一切,开始新的生活。大学生活将会是一段全新的生活,每个人站在起点上都要自己决定未来。谁都有可能成功,谁都有可能遇到坎坷,唯一可以确定的是:只有自己才能使一切美好的愿望得以实现。

或许我们正为进入大学而沾沾自喜,也许我们正为过了学生会的面试而庆祝。但想到以后的路还很长,等待我们的将是无尽的压力和挑战。现在的虚度或许我们还很满足,但真正让我们再回首往事时,我们可能更多的是伤感和悔恨。死亡,一个可怕的字眼。但它却是非常现实的。我们如果一味的沉沦和堕落,那么等待我们的将是无尽的黑暗和可怕的死亡。我们正直青春年少,大好的机遇等着我们,只要我们掌握现在,做到问心无愧,也就没有什么值得去悔恨的了。我们一定能迎着大浪勇敢向前,踏着坚实的步伐永往向前,胜利的明天在等待着我们!心理学与生活读书笔记 大学生活是缤纷多彩的,你可以参加各类社团,可以出去爬山野炊旅游等,心情好时还能邀上几个老同学一起出去聚一聚,就这样我慢慢地爱上了这种生活,喜欢一有空就泡在图书馆里享受知识带来的无穷乐趣,探索一切未知的领域;喜欢拎上小包,挎着同学漫步街头感受城市的繁华,感受人类智慧的结晶;也喜欢和室友们坐在一起闲聊,谈理想谈未来,诉说自己的伟大抱负;更喜欢感受自己在经过一天的学习之后那种无比的充实,无比喜悦的心情。

当然大学生活中不仅仅只是轻松自在,也还有着其紧张的一面。看着身旁匆匆而过,为英语过级或是其他证书忙碌的师兄师姐们,我默默地告诉自己:我要不断努力,不断拼搏。前途是自己的,自己不努力谁也帮不了,高中时老师就一再告诫过我们,莫斯科不相信眼泪。我希望当我划过大学天空后,我能大声对自己说:“我无悔!”然而在摸索中我渐渐明白,大学的学习贵在自觉,大学的生活也得要靠自己计划。

大学里除了课堂上老师教授知识以外,还会有很多专家、名家的各种讲座、报告,还有学生社团等各种的实践活动等等。这些资源要充分的利用,选择适合自己的积极参与,从中培养和锻炼适应环境的能力,提高自身的认知能力。了解自己,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学习必要的知识,加强体育锻炼。学会了解自我和接纳自我,进而认知别人、尊重别人,与人互助合作,从而给自己创建一个良好、健康的生活氛围。在学习中健康成长,从求知中获取快乐。

心理学与生活读后感 第7篇

这本书给我的第一感觉是一本很实际、很基础的心理学入门书籍,如果想了解一些心理学最根本的知识,看这本书是一个不错的选择。这是本最普通的心理学书籍,里面没有心理测验、没有心理故事、没有人力资源、社会任何一个方面的专业内容。它能让一个对心理学毫无所知的人,有能力一步一步的走进心理学更深奥的世界。看了这本书,让我发现原来生活真的到处都有心理学。

它就是一本心理学最根本的书,但是却很全面。这本书有十八章,主要介绍了生活中的心理学、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学习与行为分析、智力与智力测验、理解人类人格、心理障碍、心理治疗、社会过程与关系、社会心理学与社会文化等内容。书中还包含了由600余条词汇及解释构成的“专业术语表”、2000余条“参考文献”以及近1000条“人名和主题索引”,对教学、研究和学习都极具参考价值。

我很喜欢书中特别设置的一些专栏,比如“我们如何知晓”这个专栏,它介绍了200多个经典的心理学实验,让你知道心理学的一些结论是如何得出的,而这些结论通常加深了我们对人性的理解。

还有“生活中的心理学”这个专栏,把心理学和我之间的距离拉近了很多。看看这些题目吧:“幸福感的遗传性”“青少年在想什么?”“感觉和知觉组织的分离”“清醒梦境的试验事实”“你无法忽视数字的“意义””“在“疯狂“的地方做个正常的人”———原来,你每天都用得到心理学!

“21世纪的心理学”这个专栏也很好,介绍的是心理学中那些前沿性的研究课题,把有兴趣的学生引向心理学的新领域。在那里他们将开疆辟壤,施展抱负,为人类了解和改善自身做出贡献。

要学习一种知识,就象是在一个陌生的地方行走。你可以跟着别人的指示走,而不管对错;也可以自己摸索着走,看看运气好不好。但是,最好的方式是有一张地图,让自己知道自己在那里,这个陌生的地方到底有多大,有多少条路,然后你选择你喜欢的道路走下去。这本书就是心理学世界的地图,它没有把所有的知识给你,但是,它给了你全貌,给了你路径,要了解心理学,这本书足够了,要想要深入,这本书也告诉你该如何寻找道路。

心理学与生活经典读后感 第8篇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深刻揭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涵, 明确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在这个大背景下我们来探讨我国女性的价值观就显得尤为突出。而作为价值观体系中的一项重要内容——生活价值观, 便成为我们探讨的重点。

价值观是人们用来区分好坏标准并指导行为的心理倾向系统[1]。有什么样的价值观就决定了人们有什么样的态度、信念, 进而决定了人们的信念。而生活价值观是社会价值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是人们在生存、发展过程中选择和判断区分什么样的生活目的最有意义, 什么样的生活态度最积极, 什么样的生活方式最令人满意等基本而重要问题的概念体系[2]。渗透到生活方方面面的生活价值观往往会影响到人们的生活心理。这里我们所探讨的生活心理主要指的是生活心理状态, 所谓的生活心理状态是指在生活中人们的心理活动在一段时间里出现的相对稳定的持续状态, 通常是指人们在一定时间内各种心理活动的综合表现。本文所探讨的生活心理状态主要包括自我幸福感的评价、对他人幸福感的评价、长期的心理状态和近期的心理状态。

本研究的目的就在于考察女性生活价值观和生活心理状态的现状。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通过使用赵伶俐等人编写的《重庆女性特质与素质调查问卷》, 对791名重庆女性进行了问卷调查, 从中选取了关于生活价值观和生活心理的题项进行分析, 考察了女性生活价值观和生活心理状态的现状。具体题项如表1

三、结果与分析

3.1 女性生活价值观的现状分析

对被试在生活价值观各选项上的选择人数进行描述性统计, 具体结果见表2。

可以看出女性更多看重的是家庭和孩子, 工作、父母、丈夫、自己、朋友次之, 而她们会更少的选择学习、休闲、恋人。而孩子、丈夫、父母都属于家庭的范围, 可见女性心中是把亲情排在第一位的。由此可见对亲情和对工作的重视是女性主要的生活价值观取向, 而且对亲情的重视高于对工作的重视。

3.2 女性生活心理状态的现状分析

这里的生活心理状态包括了自我幸福感的评价、对他人幸福感的评价、长期的心理状态和近期的心理状态四个方面的内容。

表3显示了女性对幸福感的评价。就自我幸福感而言, 幸福感指数的平均数为7.23, 标准差为2.02, 与预设题目的平均数5存在显著差异 (t=23.62, p<0.001) , 说明女性更多的认为自己是幸福的。就对他人的幸福感的评价而言, 幸福感指数的平均数为6.76, 标准差为2.01, 与预设题目的平均数5存在显著差异 (t=17.11, p<0.001) , 说明女性更多的认为他人也是幸福的。女性对自我幸福感的评价和对他人幸福感的评价两者的相关性很高且极其显著 (r=0.71, p<0.001) , 自我幸福感越强烈的女性越会更高的评价他人的幸福感。

注:*p<0.05, **p<0.01, ***p<0.001, 下同。

表4显示了女性对自己长期心理状态的评价。从选择的人数看, 紧张繁忙>饱满充实>快乐愉快>空虚无聊>痛苦无助。有42.5%的人认为自己长期处在紧张繁忙的心理状态中, 有14.8%的人处于痛苦无助、空虚无聊的消极心理中, 有42.7%的人处于饱满充实、快乐愉快的积极心理状态中。不难看出, 女性的长期心理状态是以紧张繁忙和积极心理为主旋律的, 二者占了总人数的85.2%。

表5显示了女性对近期自己的心理状态的评价。从选择人数上看, 多数女性的近期心理状态是平静的, 满足、开心和舒心次之, 选择无聊、失望、郁闷、烦躁、痛苦的人相对较少。从积极心理状态和消极心理状态的角度看, 我们把快乐、开心、舒心、满足、平静划归为积极心理状态, 把无聊、失望、郁闷、烦躁和痛苦划归为消极心理状态, 则女性的消极心理状态与积极心理状态之间存在显著差异 (t=11.75, p<0.001) , 说明女性的近期心理是以积极心态为主要倾向的。

四、讨论

4.1 突出性别角色的重庆女性生活价值观

我们所处的现代社会以复杂化和多元化为特点, 而与其相对应的社会价值体系也有着多样复杂的一面。可是通过调查我们发现, 就生活价值观而言, 对亲情和对工作的重视是女性主要的生活价值观取向, 而且对亲情的重视高于对工作的重视。这与女性在社会中所扮演的性别角色是分不开的。

从古代, 女性就在家庭中扮演着重要的社会角色。角色是指由一定的社会地位和身份所决定的、并符合于一定的社会期望的行为模式。社会中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地点扮演着不同的社会角色。而性别角色则是依人们的性别不同而产生的符合一定社会期望的的品质特征, 它往往是后天环境和经验作用的结果。传统女性的任务——结婚、生育、家务, 女性在家庭中扮演着母亲、妻子、女儿等极其重要的角色[4]。可见女性主要沿袭了中国传统女性以家庭为重的生活价值观。

可是现代女性同时也和男性一起走向了社会参加工作, 于是现代女性就有了双重身份——传统女性和职业女性, 这也就是为什么女性在看重亲情的时候, 同时也看重了工作。是否能够处理好这二者之间的干系也就成了我们现代社会的一个关注焦点了。

4.2 女性生活心理状态的特点——幸福、积极并忙碌着

生活心理状态是一种主观体验, 它包括了很多内容, 而本项研究主要考察了女性的幸福感、长期心理状态和近期心理状态。对于幸福感, 她们更多的认为自己和他人都是幸福的, 而且自我幸福感越强烈的女性越会更高的评价他人的幸福感;女性的长期心理状态是以紧张繁忙和积极心理为主旋律的;她们的近期心理是以积极心态为主要倾向的。以上我们可以归纳出当代女性的生活心理状态的特点——幸福、积极并忙碌着。

五、结论

本研究得到以下结论

(1) 就生活价值观而言, 对亲情和对工作的重视是女性主要的生活价值观取向, 而且对亲情的重视高于对工作的重视。

(2) 生活心理状态而言, 对于幸福感, 她们更多的认为自己和他人都是幸福的;长期心理状态是以紧张繁忙和积极心理为主旋律的;近期心理是以积极心态为主要倾向的。

参考文献

[1]黄希庭:《心理学导论》.北京市: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1

[2]“中国研究生价值取向嬗变研究”课题组.二十城市研究生生活价值观调查.青年研究, 1997 (5)

[3]章志光:《社会心理学》.北京市: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6

[4]巴莺乔:《女性心理学》.北京市: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2006

[5]国分康孝:《女性心理学》.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1987

心理学与生活经典读后感 第9篇

中华传统智慧经典诵读可以有效解决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

一、通过智慧经典诵读,培养学生意志力

中国古人说:读圣贤书,做圣贤人。要学习做圣贤之人,必先要有克服困难的毅力和勇气。当前青少年普遍缺乏坚定的意志,从小养成好逸恶劳,拈轻怕重的习气,做事不敢勇往直前,遇事畏葸退缩,怕挑担子,这样的人,怎么能够做成大事,成就大器?

孟子说:“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也,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诵读经典,时时谨记圣贤教诲,自然可以培养钢铁一般的意志,即使面对再大的困难也谈笑自若,安之若素。

二、诵读智慧经典,培养宽容无私、博施爱众的品质

中国古老的智慧经典其大无外,其小无内,洞穿隐显,穿越时空。智慧经典具有共同的目标指向作用,就是指引我们通过学习圣贤行宜,成就幸福人生。而在此过程中,最重要的内容就是教育我们放下自私自利,以宽厚仁德博施爱众。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幸福人生不是一味索取,而是快乐奉献。这些深刻的人生哲理在圣贤经典中阐述得很清楚,只要我们经常诵读经典,时间久了,潜移默化,就能发挥经典对我们的教化作用。

三、诵读智慧经典,可以使学生具有良好的人际关系

诵读经典的根本目的是改善自己的不良習气,提高自身修养。长期坚持进行经典诵读,通过经典的滋养,沐浴在经典的能量中,学生就会变得心气和平,彬彬有礼,不容易和周围的人起冲突,善于团结人,交往人,常常以微笑待人,就会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

四、诵读智慧经典,能使学生很好的控制自己的情绪,具有阳光心态

儒家经典《大学》中说:“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智慧经典的学习,最好的效果是因戒得定,因定开慧。得定是任何智慧学问的必经途径,没有定,学问、智慧、做人均难以达到高境界。所谓定,就是能够自如的控制自己的心意识,让心理意识完全不受外界的影响。智慧经典教导我们要有静定的心理状态,不论外界发生怎样的事情,我们都要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保持乐观的心态,冷静的头脑。

五、通过诵读智慧经典,能使学生更好地热爱生活、热爱学习

经典告诉我们如何快乐生活,如何成为一个幸福的人;经典告诉我们只有学习才能得到人生的真正智慧,才能更好的生活。孔子说:“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学习经典,是为了更好的生活。长期诵读经典的人,更懂得生活的美好,也更懂得珍惜生活。长期诵读智慧经典能够使学生建立正确的生活观。在今天这个时代,国家富强,社会安定,民族复兴,更需要我们热爱生活,热爱学习,让自己投身到社会主义事业的大舞台当中,这才是最幸福的人生。

六、通过诵读智慧经典,能使学生学会与人积极沟通

良好的沟通能力是每个公民必备的基本素质,也是个人事业成功、家庭幸福的重要因素。然而,现代社会,很多孩子有不同程度的沟通障碍,一些孩子有自闭症,与人沟通的能力很弱。一个缺乏良好沟通能力的人,在人生各个方面可能都会受到影响。诵读经典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沟通能力,能够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与人和谐相处,平等相待。一些自闭症患者,经过长期的经典诵读后,也能逐渐好转,甚至康复。在各地进行经典诵读的过程中,有许多案例,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七、确立崇高的抱负和理想

当今社会,人们的道德水平普遍下降。人们学习的目标大都为了个人自私自利的目的,只有极少数人怀有崇高的理想。古人读书学习,大多具有修齐治平的理想。宋代大儒张载说:“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是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相同的抱负和志愿。然而,时至今日,这种抱负已经不复存在,许多人的理想就是为了私利。我们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首先要培养具有家国情怀,为国为民的人才,只有这样的人才才能担当中华民族复兴的大任。

中华智慧经典诵读可以使学生最高效的汲取中国古人智慧,学习古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崇高抱负,成为真正有理想的新一代。只有这样,中华文明才能源远流长而不衰,继往开来而不败。

《心理学与生活》读后感 第10篇

心理学离不开生活,生活也离不开心理学。

这本书给我的第一感觉是一本很实际、很基础的心理学入门书籍,如果想了解一些心理学最根本的知识,看这本书是一个不错的选择。这是本最普通的心理学书籍,里面没有心理测验、没有心理故事、没有人力资源、社会任何一个方面的专业内容。它能让一个对心理学毫无所知的人,有能力一步一步的走进心理学更深奥的世界。

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对许多人来说是一门既熟悉又陌生的学科,但人的生活主要是由人的心理与行为支撑的。无论生活中的衣食住行,还是工作中的为人处世,都离不开心理学,我们都需要心理学知识的帮助。所以,认真学习心理学非常重要。

要学习一种知识,就象是在一个陌生的地方行走。你可以跟着别人的指示走,而不管对错;也可以自己摸索着走,看看运气好不好。但是,最好的方式是有一张地图,让自己知道自己在那里,这个陌生的地方到底有多大,有多少条路,然后你选择你喜欢的道路走下去。这本书就是心理学世界的地图,它没有把所有的知识给你,但是,它给了你全貌,给了你路径,要了解心理学,这本书足够了,要想要深入,这本书也告诉你该如何寻找道路。

它就是一本心理学最根本的书,但是却很全面。这本书有十八章,主要介绍了生活中的心理学、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学习与行为分析、智力与智力测验、理解人类人格、心理障碍、心理治疗、社会过程与关系、社会心理学与社会文化等内容。书中还包含了由600余条词汇及解释构成的“专业术语表”、2000余条“参考文献”以及近1000条“人名和主题索引”,对教学、研究和学习都极具参考价值。

心理学与生活读后感 第11篇

由于当时对心理学方面的东西也比较感兴趣,朋友推荐了这本书,我便选择性的看了看。原本我以为这只是一本普通的心理学方面的书,但是看过后,在网上百度了下,原来心理学教材中的经典。

是我孤陋寡闻,实属惭愧。这本书不仅在美国,在全世界许多国家的心理学界都有着极高的知名度,还是心理学基础教材中第一品牌书、被美国ETS推荐为GRE心理学专项考试的主要参考用书。是美国斯坦福大学多年来使用的教材,也是在美国许多大学里的“普通心理学”(General Psychology)课程选用的经典教材。

这是本最普通的心理学书籍,里面没有心理测验、没有心理故事、没有人力资源、社会任何一个方面的专业内容。它能让一个对心理学毫无所知的人,有能力一步一步的走进心理学更深奥的世界。看了这本书,让我发现原来生活真的到处都有心理学。

至此,这本书我已经完整的读过一遍,其实它就是一本心理学最根本的书,但是却很全面。这本书有十八章,主要介绍了生活中的心理学、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学习与行为分析、智力与智力测验、理解人类人格、心理障碍、心理治疗、社会过程与关系、社会心理学与社会文化等内容。

此书中虽然只是从生活入手,深入浅出的与心理学知识联系起来,让你在不知不觉中领悟到心理学的魅力,从心理学的角度讲述生活中一些习以为常但又从没注意过的生活琐事,但这些可能就是我们生活的传播过程中所发生的微小的细节。这本书它让我学会试着如何去思考,如何去分析受众的心理现象以及由此决定的行为方式。

《心理学与生活》内容上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最后归纳为以下几大点:首先,就如我介绍中提到的,它运用了很多心理学在生活中运用的例子来让初学者更加容易的理解心理学的一些原理,并且大大提升了对学习心理学的兴趣;其次,这本书的作者并不会简单的罗列一些概念和方法,作者始终是以一种循序渐进的方法对你进行启发,或者用提问的方法,或者举例,或者运用一些图案,他能充分的从初学者的角度出发,而不是从一个心理学专家的角度出发去编排这本书,这点让我很敬佩;还有,这本书每章后都有一个总结性的句子,把提到的重点列出来,在这点上,我国出的很多教材也有类似的做法,但是更多都是出一些习题在后面,并没有做一些总结性的归纳。

最后,我也推荐大家有时间就去看看这本书,如果是心理学的初学者,就更应该去看看这本书!

心理学与生活读后感2

一提到心理学,我的第一反应是神秘难懂,然后是接着想到心理咨询师这种职业,甚至有会闪现“变态”这样贬义的词汇,总之就是觉得深奥但又很好奇。读了《心理学与生活》这本书后我发觉,原来心理学也可以这么幽默有趣且生活化,容易被非专业学生理解和接受。我想就其中的“恋爱心理学”阐述自己的一些观点。

爱,是世界上最美好的事物,它从我们出生就紧密相随直到我们逝世。亲人的疼爱,友人的友爱,情人的相爱都是人一生中不可或缺的美好感情。而对于爱情,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看法和体会。不管正确或科学与否,这都是个人的感受和追求的方式。

爱情的成分有三种:激情、亲密和承诺。事实证明,激情会随着时间流逝而慢慢减少,而亲密和承诺却恰好相反,它们随时间的增加而越来越高。但在学生时期的校园恋情,我觉得会存在以下一些误区。一、把友情误认为爱情。有些同学不能真正区分爱情和与异性之间友情两种不同性质的情感,然后会相互揣度彼此的心思,平白增加彼此的烦恼。二、把爱情置于最高地位。有些同学完全沉溺于恋爱的甜蜜,时刻都想和对方在一起,甚至点点滴滴都为对方着想导致忽略了学习,这是不可取的。因为在大学时期,学生还是得以学习为主。如果彼此能在这个关键时期努力奋斗,那么毕业后走到一起的机率就会更大,未来也会更有保障。三、跟风式的恋爱。有些同学看到周围的人都恋爱了,然后认为自己也不能落后,所以就随便找个人满足自己寂寞的心理,同时也维护了自己的面子。但这种恋情不会长久,因为没有投入自己真正的情感。四、片面化的恋情。有些人会因为对方出色的外貌或者优越的家庭条件而产生恋情。这种恋情也会很短暂,因为他们看到更好的人后移情别恋的可能性极大。相比较之下,我认为校园恋情都比较单纯,希望每个人都能好好珍惜。

两个陌生人为什么会相爱?在心理学上把相爱的原因分为三种:有条件的爱、无条件的爱和有原因的爱。在我看来,无条件的爱才是最高境界。众所周知,建筑界才子梁思成和才女林徽因之间的爱情一直被传为佳话,让我印象深刻。梁思成曾经问过林徽因:“有一句话,我只问一次,以后不会再问,为什么是我?”林徽因淡淡回答:“这个答案很长,我需要用一生去回答你。”这简短的对话却感人至深,让人感受到彼此的深情和长情。而民国第一才女林徽因身边一直不乏追求者,和英年早逝的诗人徐志摩为她写诗对她炽热的爱相比,我更欣赏哲学家金岳霖对她默默温存一生的爱。他在林徽因的追悼会上写了一副挽联:“一身诗意千寻瀑,万古人间四月天”,表达了林徽因在他心中无可取代的地位,最后金岳霖先生也终身未娶。他自始至终都以最高的理智驾驭自己的感情,显出一种超脱凡俗的襟怀与品格。这使我想起了柏拉图的那句话:“理性是灵魂中最高贵的因素。”正因为金岳霖先生对林徽因这份一生无条件的爱让膝下无子无女的他在晚年得到了林徽因子女周全的照顾。

爱情除了年少时的激情、爱慕和沟通之外,最重要的是要经得起平淡的流年。著名女作家三毛曾经说过:“爱情如果不落实到穿衣、吃饭、数钱、睡觉这些实实在在的生活里去,是不容易天长地久的。”三毛和荷西的爱情也让人唏嘘不已。虽然婚后他们在撒哈拉沙漠只生活了六年因为荷西出海捕鱼不幸逝世,但这六年却是三毛生命中最充实最幸福的时光。因为他们彼此珍爱着对方,也喜欢在沙漠那样朴素简陋但却温馨美好的生活,恰如他们的爱情——虽然短暂坎坷却足以刻骨铭心一生。

每个人都有爱人和被爱的权利。有人说:“白头偕老这件事其实和爱情无关,只不过是忍耐……但忍耐却是一种爱。所以,真正爱你的人,其实就是愿意一直忍耐你的人。”我同意这个说法,其实在很多事情中爱和包容是关键。这道理很多人都懂,但在关键时刻却很少能做到。因为很多人都会说“我的忍耐也是有限的”,所以从古至今这句“执子之手与子携老”才显得如此弥足珍贵。生活中如果每个人都能多懂点心理学,可能能避免一些不必要的冲突,让相处变得更简单。

心理学与生活读后感3

人生,每个人都在演绎着一场属于自己的人生,我们都有着不同的思想和心理,向往成功的道路都是我们一生的追求。

时间每分每秒都在过去,这对于宇宙来说虽然毫无价值可言,甚至可以忽略不计,但是对于我们来说,是难能可贵的。也许,当你在迷茫着的时候,颓废着的时候,不知所措着的时候,你已经抛弃了一段你作为在这个世界上生活的一段仅有一次的机会。我们的生命,虽然渺小,但却应该活得有激情,有意义,因为,这是我们向世界证明自己,是有价值存在的最好途径。世界上最宝贵、最值得珍惜的是时间,最容易消逝、过得最快的也是时间。著名物理学家爱因斯坦认为,人与人之间的最大区别就是在于怎样利用时间。莎士比亚也曾这样描绘过时间:“在时间的大钟上,只有两个字‘现在’。我们应该永远珍惜眼前的一分一秒,着眼于现在,因为没有现在,也就没有未来。”时间不像金钱那样可以储存起来以备不时之需,每个人能用的只有“今天”和“现在”。我们无法把握昨天,因为昨天已经成为历史,回忆只能是学习和总结,或许更多的仅仅是后悔和遗憾。我们也无法把握明天,因为明天还没有来到,只能给予希望和向往。我们能把握的只有今天。古人说:“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把握不住今天,也肯定把握不住明天。综观古今中外的伟大人物,无一例外不是紧紧地抓住一个个稍纵即逝的“现在”、“今天”,立足于“今天”,运筹“明天”。

有人毕生充实,硕果累累;有人早生华发,一生无为。一个追求成功的人,需要养成一种良好的习惯,一定要把“现在”看成是你最想做的事情的最佳时间。学习是一个特殊的认识过程,不能由别人代替,只能自己去完成。“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陶行知先生告诫年轻人,要做到“年无废月,月无废日,日无废时”,要珍惜人生的每一寸光阴,不要让时间白白流逝。我们应该记住:每天的太阳都是新的,损失的每一天都不会再回来。

时间又是无情的,最终表现在对人生命的剥夺上。人生数十年光景,转瞬即将过去,身死之后,万事皆空。再没有感知,再没有思想,世间万物都与你无关,等待人的不是冰凉的地狱,而是无极度的虚无。从古至今,人们对时间表现出了极大的恐惧。德行美好的圣人,位高名重的权贵,功勋盖世的英雄,无一能躲避撒手西去的结局,临终时嘱子托孤,多有不舍之意。

我们,不是时间的追赶着,而是时间的指挥着。命运掌握在手中。珍惜每一分每一妙,我们一定能创造永恒的价值。心理学的大笔挥毫必定能绽放光彩!

心理学与生活读后感4

《心理学与生活》让我印象最深刻有几大点:首先,就如我介绍中提到的,它运用了很多心理学在生活中运用的例子来让初学者更加容易的理解心理学的一些原理,并且大大提升了对学习心理学的兴趣;其次,这本书的作者并不会简单的罗列一些概念和方法,作者始终是以一种循序渐进的方法对你进行启发,或者用提问的方法,或者举例,或者运用一些图案,他能充分的从初学者的角度出发,而不是从一个心理学专家的角度出发去编排这本书,这点让我很敬佩;还有,这本书每章后都有一个总结性的句子,把提到的重点列出来,在这点上,我国出的很多教材也有类似的做法,但是更多都是出一些习题在后面,并没有做一些总结性的归纳。

我曾经向很多同学和朋友推荐过这本书,我认为,如果是心理学的初学者,就一定要看这本书,而如果是一个已经对心理学很有研究的人我也觉得这本书同样很值得去看。我自己也已经读过几遍,有时候闲下来的时候,也会偶尔翻开某些章节看看,里面写得很多东西都很有意思,对生活似乎很有启发的样子,让你不由的从心理学的视角去观察和理解这个世界,这个社会、周围的人和事。

《心理学与生活》读后感 第12篇

认真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让我们好好写份读后感,把你的收获和感想记录下来吧。可是读后感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心理学与生活》读后感范文(精选5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心理学与生活》读后感1

接触开始学习心理学时,才发现,心理学并没有所想的那么强大、并不能无所不知,但是,生活中处处充满的心理学的实质,你的感觉、记忆、情绪、想像……这些都与心理学有着不可分开的联系。既然想要更好的了解这么学科,那么课外书肯定必不可少。

我选择《心理学与生活》这本书来阅读是经过自己的考虑、调查的。这本书是一本关于心理学入门的“教科书”,因为这本书比较适合初涉心理学的人,它把心理学的内容实质与生活中的人和事相联系起来,所以这本书也是广受好评,但是这本书有点厚,我也是瞎翻阅,看到感兴趣的栏目就了解了一下,就忍不住来写书评了!

《心理学与生活》揭示的其实是世间万物的产生必有其原因,只有找到根本的原因,才能真正意义上解决问题。读了这本书之后,我也开始明白效率的重要性,某天的过量工作势必会导致人们心理上的厌烦,不知不觉就会抵制这样的工作,所以做事情不可以心血来潮,需要究原因、有计划、有方法、高效率地完成。其实生活中还有许许多多类似这样的东西,都等待着我们去开掘。

除此之外,我认为不能将这些学习到的心理学知识和方法仅仅停留在恍然大悟的阶段,应该充分利用这些知识,提高自己。我们学习心理学最本质的目的就是为了更好的可以抓住小学生的心理,为教育教学能够更好的开展。所以,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应该把心理学的实质于日常生活中去实践。

最后,一句好的摘抄分享一下——“好心情才会有好风景,好眼光才会有好发现,好思考才会有好主意”。人生如水,是平静,亦或是激涌,这个由你自己来谱写。所以,我们更需要了解心理学,了解这个与生活无限贴近的学科,正是因为有了心理学,世界才会如此多姿多彩!

《心理学与生活》读后感2

这本书给我的第一感觉是一本很实际、很基础的心理学入门书籍,如果想了解些心理学最根本的知识,看这本书是一个不错的选择。这是本最普通的心理学书籍,里面没有心理测验、没有心理故事、没有人力资源、社会任何一个方面的专业内容。它能让一个对心理学毫无所知的人,有能力一步一步的走进心理学更深奥的世界。看了这本书,让我发现原来生活真的到处都有心理学。

它就是一本心理学最根本的书,但是却很全面。这本书有十八章,主要介绍了生活中的心理学、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学习与行为分析、智力与智力测验、理解人类人格、心理障碍、心理治疗、社会过程与关系、社会心理学与社会文化等内容,我很喜欢书中特别设置的一些专栏,比如“我们如何知晓”这个专栏,它介绍了200多个经典的心理学实验,让你知道心理学的一些结论是如何得出的,而这些结论通常加深了我们对人性的理解。

还有“生活中的心理学”这个专栏,把心理学和我之间的距离拉近了很多。看看这些题目吧:“幸福感的遗传性”“青少年在想什么?”“感觉和知觉组织的分离”“清醒梦境的试验事实”“你无法忽视数字的“意义””“在“疯狂“的地方做个正常的人”———原来,你每天都用得到心理学!

要学习一种知识,就象是在一个陌生的地方行走。你可以跟着别人的指示走,而不管对错;也可以自己摸索着走,看看运气好不好。但是,最好的方式是有一张地图,让自己知道自己在那里,这个陌生的地方到底有多大,有多少条路,然后你选择你喜欢的道路走下去。这本书就是心理学世界的地图,它没有把所有的知识给你,但是,它给了你全貌,给了你路径,要了解心理学,这本书足够了,要想要深入,这本书也告诉你该如何寻找道路,对于初学者和对心理学有兴趣的任何人来说都是一本非常不错的书,本书从生活入手,深入浅出的与心理学知识联系起来,让你在不知不觉中领悟到心理学的魅力,从心理学的角度讲述生活中一些习以为常但又从没注意过的生活琐事,能帮助你逐渐产生对心理学的浓厚兴趣,学心理学的都该读一读这本书。它教会了我如何思考,如何去分析人类的心理现象以及由此决定的行为方式,我觉得这是最大的裨益。

《心理学与生活》读后感3

最近看了一本关于心理学的书,书名是《心理学与生活》,作者是美国的理查德·格里格。

由于当时对心理学方面的东西也比较感兴趣,朋友推荐了这本书,我便选取性的看了看。原本我以为这只是一本普通的心理学方面的书,但是看过后,在网上百度了下,原先心理学教材中的经典。

是我孤陋寡闻,实属惭愧。这本书不仅仅在美国,在全世界许多国家的心理学界都有着极高的知名度,还是心理学基础教材中第一品牌书、被美国ETS推荐为GRE心理学专项考试的主要参考用书。是美国斯坦福大学多年来使用的教材,也是在美国许多大学里的“普通心理学”课程选用的经典教材。

这是本最普通的心理学书籍,里面没有心理测验、没有心理故事、没有人力资源、社会任何一个方面的专业资料。它能让一个对心理学毫无所知的人,有潜力一步一步的走进心理学更深奥的世界。看了这本书,让我发现原先生活真的到处都有心理学。

至此,这本书我已经完整的读过一遍,其实它就是一本心理学最根本的书,但是却很全面。这本书有十八章,主要介绍了生活中的心理学、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学习与行为分析、智力与智力测验、理解人类人格、、心理治疗、社会过程与关系、社会心理学与社会文化等资料。

此书中虽然只是从生活入手,深入浅出的与心理学知识联系起来,让你在不知不觉中领悟到心理学的魅力,从心理学的角度讲述生活中一些习以为常但又从没注意过的生活琐事,但这些可能就是我们生活的传播过程中所发生的微小的细节。这本书它让我学会试着如何去思考,如何去分析受众的心理现象以及由此决定的行为方式。

《心理学与生活》资料上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最后归纳为以下几大点:

首先,就如我介绍中提到的,它运用了很多心理学在生活中运用的例子来让初学者更加容易的理解心理学的一些原理,并且大大提升了对学习心理学的兴趣。

其次,这本书的作者并不会简单的罗列一些概念和方法,作者始终是以一种循序渐进的方法对你进行启发,或者用提问的方法,或者举例,或者运用一些图案,他能充分的从初学者的角度出发,而不是从一个心理学专家的角度出发去编排这本书,这点让我很敬佩。

还有,这本书每章后都有一个总结性的句子,把提到的重点列出来,在这点上,我国出的很多教材也有类似的做法,但是更多都是出一些习题在后面,并没有做一些总结性的归纳。

最后,我也推荐大家有时光就去看看这本书,如果是心理学的初学者,就更就应去看看这本书!

《心理学与生活》读后感4

心理学到底是做什么的呢?心理家们说,他们的任务是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人类的行为,提高人类生活的质量。听上去有点玄,不是吗?还是举个例子吧。

人人皆知美国曾经存在着种族隔离。在改变这一状况的历史进程中,心理学家也发挥了作用。肯尼思“克拉克,在美国最高法院作证时报告了他对一群黑人儿童进行的研究,表明种族隔离对黑人儿童造成了严重心理伤害。最终,最高法院判定将黑人和白人儿童分隔在不同学校就读是非法的。

这个例子来自《心理学与生活》,一本美国斯坦福大学的心理学教科书。

什么是“好的教科书”?该书的作者说,他们的目标是“写一本学生喜欢读的教科书,他们可以通过它学到心理学众多领域中激动人心的和与众不同的内容”,“使之成为当今心理学的最新的、最准确的、最能被理解的论述”。

他们对自己的要求可是不低。我不知道中国教师写教科书时是否心里想着学生,是否敢如此“高标准、严要求”,是否肯在结构、体例上下那么大的功夫创新。

套句中国的老话“功夫不负苦心人”,我想他们的目标是达到了。《心理学与生活》已经出了16版,成了普通心理学的经典教科书,而且也成为普通人了解心理学的极好读物。

我非常喜欢书中特别设置的一些专栏,比如“我们如何知晓”这个专栏,它介绍了200多个经典的心理学实验,让你知道心理学的一些结论是如何得出的,而这些结论通常加深了我们对人性的理解。

还有“生活中的心理学”这个专栏,让心理学从象牙塔来到你的身边。看看这些题目吧:“生活经历如何影响你的脑?”“闲着棒子,宠坏了孩子?”“记忆研究怎样帮助你准备考试?”“你的人格会影响你的健康吗?”“群体如何影响决策?”“人们为什么要加入教派团体?”———原来,你每天都用得到心理学!

还有“21世纪的心理学”这个专栏,介绍的是心理学中那些前沿性的研究课题。它们好似一团香饵,把有兴趣的学生引向心理学的新领地。在那里他们将开疆辟壤,施展抱负,为人类了解和改善自身做出贡献。

请带上一个巨大的空行囊,跟着理查德”格里格和菲利普"津巴多踏上旅程,去学习这门“与人类幸福密切相关”的科学吧,相信你会满载而归。

《心理学与生活》读后感5

一提到心理学,我的.第一反应是神秘难懂,然后是接着想到心理咨询师这种职业,甚至有会闪现“变态”这样贬义的词汇,总之就是觉得深奥但又很好奇。读了《心理学与生活》这本书后我发觉,原来心理学也可以这么幽默有趣且生活化,容易被非专业学生理解和接受。我想就其中的“恋爱心理学”阐述自己的一些观点。

爱,是世界上最美好的事物,它从我们出生就紧密相随直到我们逝世。亲人的疼爱,友人的友爱,情人的相爱都是人一生中不可或缺的美好感情。而对于爱情,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看法和体会。不管正确或科学与否,这都是个人的感受和追求的方式。

爱情的成分有三种:激情、亲密和承诺。事实证明,激情会随着时间流逝而慢慢减少,而亲密和承诺却恰好相反,它们随时间的增加而越来越高。但在学生时期的校园恋情,我觉得会存在以下一些误区。

一、把友情误认为爱情。有些同学不能真正区分爱情和与异性之间友情两种不同性质的情感,然后会相互揣度彼此的心思,平白增加彼此的烦恼。

二、把爱情置于最高地位。有些同学完全沉溺于恋爱的甜蜜,时刻都想和对方在一起,甚至点点滴滴都为对方着想导致忽略了学习,这是不可取的。因为在大学时期,学生还是得以学习为主。如果彼此能在这个关键时期努力奋斗,那么毕业后走到一起的机率就会更大,未来也会更有保障。

三、跟风式的恋爱。有些同学看到周围的人都恋爱了,然后认为自己也不能落后,所以就随便找个人满足自己寂寞的心理,同时也维护了自己的面子。但这种恋情不会长久,因为没有投入自己真正的情感。四、片面化的恋情。有些人会因为对方出色的外貌或者优越的家庭条件而产生恋情。这种恋情也会很短暂,因为他们看到更好的人后移情别恋的可能性极大。相比较之下,我认为校园恋情都比较单纯,希望每个人都能好好珍惜。

两个陌生人为什么会相爱?在心理学上把相爱的原因分为三种:有条件的爱、无条件的爱和有原因的爱。在我看来,无条件的爱才是最高境界。众所周知,建筑界才子梁思成和才女林徽因之间的爱情一直被传为佳话,让我印象深刻。梁思成曾经问过林徽因:“有一句话,我只问一次,以后不会再问,为什么是我?”林徽因淡淡回答:“这个答案很长,我需要用一生去回答你。”这简短的对话却感人至深,让人感受到彼此的深情和长情。而民国第一才女林徽因身边一直不乏追求者,和英年早逝的诗人徐志摩为她写诗对她炽热的爱相比,我更欣赏哲学家金岳霖对她默默温存一生的爱。他在林徽因的追悼会上写了一副挽联:“一身诗意千寻瀑,万古人间四月天”,表达了林徽因在他心中无可取代的地位,最后金岳霖先生也终身未娶。他自始至终都以最高的理智驾驭自己的感情,显出一种超脱凡俗的襟怀与品格。这使我想起了柏拉图的那句话:“理性是灵魂中最高贵的因素。”正因为金岳霖先生对林徽因这份一生无条件的爱让膝下无子无女的他在晚年得到了林徽因子女周全的照顾。

爱情除了年少时的激情、爱慕和沟通之外,最重要的是要经得起平淡的流年。著名女作家三毛曾经说过:“爱情如果不落实到穿衣、吃饭、数钱、睡觉这些实实在在的生活里去,是不容易天长地久的。”三毛和荷西的爱情也让人唏嘘不已。虽然婚后他们在撒哈拉沙漠只生活了六年因为荷西出海捕鱼不幸逝世,但这六年却是三毛生命中最充实最幸福的时光。因为他们彼此珍爱着对方,也喜欢在沙漠那样朴素简陋但却温馨美好的生活,恰如他们的爱情——虽然短暂坎坷却足以刻骨铭心一生。

上一篇:员工关爱平台下一篇:客服售后服务承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