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题报告研究设计

2024-08-06

开题报告研究设计(精选6篇)

开题报告研究设计 第1篇

《农村小学口语交际教学研究》开题报告

一、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选题意义和研究价值

1、研究现状:

新大纲最引人注目之处是将原大纲“教学内容与要求”中的“听话、说话”改为“口语交际”。这一提法的改变既是社会发展、国内外教育改革大潮催发的结果,也是听说教学改革自身的逻辑延伸。为此学者们分别从不同方面对“口语交际”进行了分析,以下三种观点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1)强调工具与手段。研究者认为提高学生口语能力要通过具体的教学手段来实现,例如演讲、评析、说日记、辩驳、自我介绍、口述见闻、接待客人、求助于人、自由议论、争辩问题等。

(2)强调目的与目标。研究者将口语交际教学的侧重点放在交际上,认为“口语交际”教学的侧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

(3)坚持目的与工具的统一。研究者认为口语交际除了要具备基本的口头表达能力,还应具备在交往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待人处事能力和临场应变能力,而这一切只有通过双向互动的方式才能实现。缺少双向互动性,就无所谓交际。

2、选题的意义和研究价值

关于口语交际的认识,是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以往的语文教学大纲往往偏重于对学生“说”的能力的培养,而忽视了语言交际中“听”的重要性,或者将“听”和“说”两个方面截然分开,把他们看作孤立的两个方面来培养。新的《语文课标》(2001年)则认为:“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公民的必备能力应在具体的口语交际情境中,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使学生具有文明和谐的进行人际交流的素养。”把听说作为密不可分的一个整体,即“口语交际”能力来培养,符合人际交流的实际以及学生学习语文的基本规律,体现了对“口语交际”理念认识的深化,这对于我们的语文教学是有启发和指导意义的。

口语交际能力的心理分析

口语交际能力是人们理解和运用口头语言的能力。语言是交际的工具,交际的功用体现在表达者和接受者之间的心灵沟通,这条相通的道路,言文一致就畅行无阻,言文不一致则滞塞难通。口语发展到畅行无阻的高度,是长期实践和训练的结果。一个人口语表达和交际能力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这一过程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得到说明:

①、语言的习得与形成是一个信息输入与输出的过程。在语言形成的过程中,大脑的第一信号系统和第二信号系统起着关键的作用。所谓第一信号系统,就是将外界的语言信息接受过来的心理机制,也就是输入语言信息的心理机制。大脑的第一信号系统将输入的具有一定意义的语词符号与相关的神经网络组块建立一定的联系,形成具有表象意义或抽象意义的双重编码,从而成为第二信号系统的组成部分。所谓第二信号系统是将输入的信息经过选择加工,然后内化为个体的思维工具的心理机制,也即输出语言信息的心理机制。外部环境的信息或者说社会交际语言输入个体后,只有在大脑神经网络具有相应的解码结构时,才能被正确的认识和反映。每一个神经网络组块都及时的接受外界信息符号。该信息符号又被感知和加工成初级编码储存,并且将初级编码的信息与整个认知系统联网,形成完整的信息编码输出。这就是第二信号系统所起的作用。所以,社会交际语言就是由第一信号系统和第二信号系统相互配合、相互作用,经过输入输出过程,从而使个体的语言习得和形成的。社会交际语言为个体所习得和形成,这就使口语交际能力有了培养和发展的基础。

②、口语交际中语感形成的心理依据。语感的培养是语文教育的主要任务,也是口语交际能力培养的核心要求。语感是人们在长期的语言实践中形成的对语言的感受能力。语感的形成,对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口语交际中的语感,体现为对口头语言信息的敏锐感受能力以及灵活顺畅的运用口语的能力。在口语交际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感,具有一定的心理依据。

语感是一种心理现象。它既是指一种言语心理行为,也指人的一种心理状态。首先,从动态的角度看,语感作为一种言语心理行为,它的特征是迁移。语感有一种极值效应即以最少的言语触发,获取最大的语言信息。这种极值效应的形成是有一个过程的,这个过程就是迁移。这是一个由此及彼的心理过程。这种迁移是建立在个体的生活经验和丰富的语言积淀的基础上的,是语感形成的重要条件。个体的生活经验和个性化的心理特征,通过迁移,成为语感的重要特征。语感是个体经验的心理迁移。其次,从静态的角度看,作为一种言语心理状态,它的特征是图式。图式是外界事物在人们头脑中形成的心理结构。语感和其它认识过程的显著区别就是它在意义建构的过程中,不单是由感性到理性、由经验到思维的认识过程,还在于它能将这种理性和思维继续升华为一种理智的感性和思维。也就是说,感性既包括感性的成分,也包括理性的成分。语感形成的这种心理过程对于形成正确的语感图式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语感图式是言语形式在言语主体内部形成的一种有序、规则的言语结构。语感图式的这种有序性是由语感形成的心理机制决定的。语感图式是言语在言语主体内部形成的一种稳定的心理状态。这种语感图式对于言语主体支配和使用语言非常重要。它是人们敏锐的语言感受力形成的重要条件和必要准备,对于提高口语交际能力极为重要。口语交际能力的智力分析

口语交际能力是人类进行社会交往的基本能力,它是社会经验活动在个体心理中的对象化。与人们的心智能力和心智状态紧密相关。所以,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和发展应重视学生智力的开发。智力的内容是包括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联想力、思维力、创造力在内的多种基本能力。在这里,我要特别强调记忆力对于口语交际能力的重要性。由于记忆力对语言信息的输入和保存具有特殊的作用,同时它又是其他能力尤其是作为智力的核心的思维能力的基础,记忆力与学生思维能力有着必然的本质联系。剖析它们之间的关系对于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与发展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

①、语言和思维的关系看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和发展。语言和思维关系密切,不可分割。一方面,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思想的东西总是要通过语言表现出来。也就是说,一个人有了思想,他必须借助一种媒介或工具将他的思想表达出来才能使人们清楚的了解他的思想和意图,才能使人们更好的理解他,以达到交流的目的,或则就不能实现正常的社会交往。所以,语言是思维的凭借,思维只有通过语言表达出来,才能实现固有的价值和意义。另一方面,思维是语言的内核,语言的东西必定是包含着一定的含义的。也就是说,语言总是负载着一定的信息量的。它是言之有物言之有序的思想材料的体现,是作为一个人的思维状况的体现。语言是思维的直接现实。语言是思维状况的晴雨表:思维周密时,表达就有条理:思维敏捷时,表达就很迅速;思维清晰时,表达就很准确;思维混乱时,表达就会含糊;思维存在障碍时,表达就会有吞吐;思维有了缺陷,表达必定“东一榔头西一棒子”,使人不知所云。可见,思维直接决定着语言的质量和效果。所以,思维能力的培养对学生语言能力的形成与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由于口语交际过程中语言表达的效果往往反映了思维的现实,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与思维能力的开发也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因此,在口语交际能力培养的过程中,必须高度重视思维能力的锤炼与开发。②、从思维力与记忆力的关系看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与发展。思维力与记忆力是智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思维力是人们对大脑中的信息进行“去粗取精”的选择加工的能力以及进行判断、推理以解决问题或进行创造的能力。记忆力是摄入和存储外界信息并保存内部信息的能力。在两者之中,思维力是智力的核心,思维能力的高低往往反映一个人智力的高下,思维力的高低决定一个人记忆力的保持与发挥,体现其智力水平。但是记忆力也是智力的重要方面。而且,在这里要强调的是记忆力对于思维能力的提高、对于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来说,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记忆力是智力的储存库,是智力发展的基础。智力要得到发展,首先必须以记忆力为基础。记忆力对于作为智力核心的思维力的发展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只有接受并存储进足够多的进行思想的材料,才有可能使我们的思考有现实的依据,而不是凭空而起的瞎想和空想。只有在自己的思想库中存储进大量的记忆材料,才能使我们在思考的过程中旁征博引,对记忆库中的材料产生触发和联想,才能使我们的思考向广处和深处开掘,体现思维的广延性和深刻性。所以,记忆力对于思维力来说,它是思维发展的丰富而厚实的土壤,只有在大脑中记忆和储存了大量的信息和材料,才有可能使我们的思想之花绽放盛开,放出异彩。同样的道理,学生语言思维能力的发展与记忆力的高低也是不无关系的只有在记忆了大量的信息和材料后语言才会言之有物、富有见地,体现思维的特点。

从以上两点我们可以看出,口语交际能力与思维力和记忆力的关系是极为密切的。既然口语交际能力与人们运用语言的能力密切相关,语言与思维紧密相连,而思维能力的提高又有赖于记忆力的培养与发展。所以,口语交际能力与记忆力是密不可分的。口语交际能力是记忆力水平的一定显现,记忆力则是口语交际能力发展的必要条件。

另外,从口语交际的角度看,记忆力与语言能力的发展也有着本质的天然的联系。由于语言能力是一种信息输入和信息输出的能力,因此,要使信息的输出更为有效,要使说出的话具有内容,达到正确、简明、得体、流畅的要求,就必须使输入的内容尽量的多。就是说,必须记忆大量的信息材料,这样才能保证口语交际水平的提高。而且,从口语形成的语感条件来看,在语感形成的过程中,摄入的语言信息必须比输出的要远远大得多,这样才能使语感图式形成。从而产生良好的语感,促进口语交际能力的提高。所以,从语感的形成来看,记忆力与口语交际能力也是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的。农村小学生口语交际的现状

目前农村小学生在听、说、读、写诸能力中,最差的要数“说”的能力,有关统计显示,农村的学生在数理化方面比城市学生成绩高,而语言表达、口语交际能力普遍比城市学生弱,农村学生普遍不善于用口语与他人沟通思想、交流情感,如无话可说,有话不敢说,不知道在什么场合用什么样的语言使得体等。

导致我国农村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差的主要因素有:

①、学生见识少。有人用“文化的沙漠”来形容农村文化生活的落后。这话虽然有点过,但也多少道出了一点现实。大多数农村没有图书馆,家里没有图书架,学生课外阅读没有书,除了电视,几乎看不到有什么新鲜的东西。除了学校等一些机关单位,报纸、杂志、书籍等文化传播途径,几乎都不存在„„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造成农村学生的见识少。见识少直接导致了学生获取知识的匮乏,学生表达的原材料的缺乏,使口语交际成了无水之源,无木之本。

②、家庭教育差。农村家长的文化水平有限,普遍缺少现代城市文明生活的经验,缺乏最基本的家庭教育知识,既无经验亦无主动意识对孩子进行素质教育。加上农村家长忙于生计、平时无暇与孩子进行平等的交流与沟通,久而久之,形成“只养不育”的局面。近年来农村打工族数量日益增加,农村家庭中很多是母亲成了留守家长,一个人操持家务已经不易,更谈不上家庭教育了。

③、语言环境恶劣。另外家长也只重视笔试成绩而不在意口头表达能力,在我国大部分农村,除了学校外,农村孩子耳濡目染的都是土话、方言,有的学生日常生活中只习惯用方言来交流,不善于也不习惯于用普通话来表达;甚至有很大一部分的学生胆子小,怕说错话,不愿表达。没有良好的语言环境,是导致农村学生口语交际能力普遍薄弱的重要因素之一。

3、课题研究的必要性

①、提高农村小学生口语交际能力,是时代发展的需要。21世纪的社会一个知识经济社会,是一个信息万变的社会,交往活动是21世纪人的最基本、最经常的社会实践活动。人们有强烈交往意识,通过交往,开放自己,大量吸收社会信息,丰富情感体验,接受社会文化和社会规范,使之得以顺利发展。对于农村学生来说,提高自身的口语交际能力,是紧跟时代脉搏的需要。

②、提高农村小学生口语交际能力,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在口语交际过程中,个个参与,人人实践,学生在广阔的互动空间里学习语文、识字用字、用词造句、润饰成文、丰富知识、提高认识、增长才干,交际中能培养学生对社会生活的理解和感受,能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个性品质,口语交际综合性课堂教学能打破过去传统教学“说”与“听”不能同步的环节,把过去“轻说”“轻听”,重“写作”的做法一定程度上予以否定,同时更能打破学生“守口如瓶”的僵局,锻炼学生的胆量与勇气。以贴近生活的话题或情境展开口语交际活动,更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以“听”促“说”,以“说”促“写”,相互结合,提高能力,迎合素质教育。

③、提高农村小学生口语交际能力,是促使农村孩子知行统一发展的需要。心理学认为,人的知、行一旦分离,必能导致活动变形。口语交际是训练聆听、表达、合作、收集信息、处理信息能力的综合训练,口语交际课把口语和交际结合,避免了孤立的听话、说话训练,学生通过口语交际的实践,规范了口头语言,培养的是交际能力。这种能力是一种在交往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灵活、机智的听说能力和待人处事能力,不仅表现在说的准确,流利上,更表现为说的状态、形式上,也就是要求在口语交际的时候,要表达自己的思想,体现自己的修养和素质。是对学生道德认知和社会交际能力的综合要求。使农村学生们对语言的认知、语言的运用、语言的交际结合,增强了农村孩子们对语言的知、行统一,有利于提高语文听说教学效率。

二、本课题的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和特色与创新之处

1、研究目标:

构建口语交际课典型课例的教学模式;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促进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和专业化成长。(1)、学生层面上的目标:

①、学说普通话,逐步养成说普通话的习惯; ②、能认真听别人说话,努力了解讲话的主要内容; ③、与别人交谈,态度自然大方,有礼貌;

④、有表达的自信心,积极参加口语交际,踊跃发表自己的意见。口语交际的特点决定了它必须由多种因素构成,其中主要因素是:良好的语音能力、敏捷的思维能力、快速的语言组合能力、得体的举止谈吐能力、为人处事的能力等等,这些都是口语交际训练的目标。(2)、教师层面上的目标:

通过该课题的研究,我们将透视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经验和教学智慧,透视教学设计、教学操作和教学行为的针对性、合理性和有效性。强调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分析与反思,使教师从多渠道获得信息,不断提高教学水平,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3)、教学结构上的目标:

“生活即教育”,生活就是口语交际的内容,口语交际是生活的工具,丰富多彩的生活就是学生交际的舞台,就是学生交际的源泉,教师在课堂中创设情境,教给学生交际的方法,还应利用课外时间,让学生在学校、家庭和社会生活中实践交际的本领。即“在游泳中学会游泳”。

2、本课题主要研究以下几个层面的内容:

(1)、口语交际训练途径多样化的研究。

凡是有人际交往的地方就可以进行口语交际的教学,这是由母语学习的广泛性决定的。“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生活就是口语交际的内容,口语交际就是生活的工具,这应当成为教师的教学追求。所以口语交际训练的天地是广阔的,途径是多样的。教师应充分利用课内课外资源,双线训练,立足课文,创设多种多样的情景,开展丰富多彩的口语交际实践活动。

①、利用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口语交际课是口语交际训练的主阵地,而口语交际课的落脚点是语文,大量的训练还应该在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中进行。所以语文教师课堂上要有训练的意识,融口语交际训练于识字课、阅读课和作文课中。

②、充分利用农村独有的资源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我们生活的母语环境,存在着大量的交际活动,无时、无处不需要口语交际。生活是实施“口语交际训练”的无边课堂。法国思想家卢梭认为,适合儿童的知识首先是儿童在现实事物中寻求的知识和真理,应该让儿童通过活动,积累对周围事物的经验,对儿童来说,“他周围的事物就是一本书”。因此,教师应当从农村孩子的生活环境出发,充分发挥农村自然资源的优势,全方位、多角度地选择活动素材,利用各种场合、采取多种方式、组织有价值的活动,为学生创造交际实践的机会,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可以利用语文活动课和课余活动时间,组织一些模拟社会交际活动,也可在社会交往中进行口语交际的训练。

(2)、口语交际指导方法情境化的研究。

教无定法,正如吕叔湘先生所说,灵活多样的方法中有一个总钥匙,即一个“活”字。《课程标准》提出:“(口语交际)教学活动主要应在具体的交际情境中进行。”“努力选择贴近生活的话题,采用灵活的形式组织教学,不必过多传授口语交际知识。”因为生动、逼真的情境展现,极富感染力,能够调动学生内在真实的情感体验,激发他们强烈的表达欲望。因而要上活口语交际课,这个“活”的金钥匙就是要有一种交际的情境或氛围。可以这么说,没有具体的情境,学生就不可能承担有实际意义的交际任务,也不可能有双向互动的实践过程。

(3)、口语交际课堂评价多元性的研究。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评价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应重视考察学生的参与意识和情意态度。评价必须在具体的交际情境中进行,让学生承担有实际意义的交际任务,以反映学生真实的口语交际水平。”

口语交际教学的过程是一个无纸化的过程,因而,教师的课堂评价语言显得格外重要。我们提倡口语交际课堂上采用多元性评价。评价视点既有听说还有交往,既要关注语言因素也要关注非语言因素。在语言因素方面,不仅要继承听话说话课的一贯做法,借助评价激活学生语言储备,规范口头用语,还要借助评价,培养学生语言的应变性和得体性。在非语言因素方面,要把交往态度、习惯、方法、沟通能力、处事能力等也置于评价的视野,以全面完成口语交际课教学的任务。

当然,评价并不是教师的专利,因为口语交际课讲究的是师生双方的互动,所以教师应下放评议权,让学生一起参与到我们的评价中,让学生成为评价的主体。让学生在自评和互评中,互相欣赏、互相悦纳、相互促进,共同提高。同时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和合作能力。

3、本研究的特色与创新之处。

本课题研究的理论假设是:积极构建开放、创新的口语交际课堂,通过对教与学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评价,优化学校的教育教学过程,为学生创造具有丰富的口语交际素材、宽松的交际环境和充分的口语表达空间,激发学生的表达愿望,变羞于表达为主动表达,变不善表达为善于表达,乃至能说会道,能言善辩,从而使学生的综合能力达到长足发展,促进学校素质教育的进一步深化。同时,以本课题为契机,推动学校各学科的大胆改革,为实施素质教育服务。

三、本课题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和实施步骤

1、研究思路、方法与技术路线

(1)就现在小学生目前已有的口语交际能力和习惯作调查分析,制定调查实验方案。

(2)对与本课题研究相关文献资料、现在成果的收集、整理、学习。

(3)课题组成员围绕如何培养小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开展专题研讨活动。

(4)实施调查实验方案

(5)课题组成员围绕如何培养小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开展专题研讨活动。

(6)课题组成员围绕如何培养小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开展专题研讨活动。(7)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测试评价(8)如何培养小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研究

2、实施步骤

(1)、2011.9—2012.1 ①、就现在小学生目前已有的口语交际能力和习惯作调查分析,制定调查实验方案。

②、对与本课题研究相关文献资料、现在成果的收集、整理、学习。

③、课题组成员围绕如何培养小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开展专题研讨活动。

(2)、2012.2—2012.7 ①、实施调查实验方案

②、课题组成员围绕如何培养小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开展专题研讨活动。

(3)、2012.8—2012.12 ①、社会、家庭与小学生口语交际培养关系的研究。②、小学生口语交际训练途径多样化的研究。

③、课题组成员围绕如何培养小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开展专题研讨活动。

(4)、2013.1—2013.7 ①、课题组成员围绕如何培养小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开展专题研讨活动。

②、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测试评价。③、如何培养小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研究。

总结阶段:系统整理过程资料,总结研究经验、成果,撰写研究报告、工作报告,汇编成果集。

四、研究组织 成立课题领导小组:

组长: 罗小冬

成员: 徐剑锋

邓诗礼

成立课题研究小组:

组长:刘

成员:肖家明

曾祥娥

徐剑锋

邓诗礼

罗小冬

五、成果形式

研究报告,论文集,课例集(包括课堂实录)等。

开题报告研究设计 第2篇

1、选题目的

传统文化对于现代园林建筑的设计意义重大,但是通过相关的资料搜集发现,目前国内外关于传统园林在新中式住宅园林环境设计中的相关研究不足,深度不够,缺乏案例分析,很难符合现代建筑发展需求,本文意在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分析中国传统园林、现代中式住宅景观。结合现有的中式住宅景观案例,摒弃传统园林不符合现代社会生活的局限性因素,给现代中式住宅景观以借鉴作用,古为今用,打造科学舒适中式住宅景观。同时,希望能通过本文的研究,更好的挖掘出传统园林设计的精髓,以更好的为新中式住宅园林的设计提供新的发展思路。

2、选题意义

(1)探索新型中式住宅区景观设计方法。实例考察分析传统园林造园理念与手法,探究其对现代住宅景观的指导性、实践性、艺术性。

(2)改善人们的居住环境。小区环境空间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最重要的空间, 为人们的工作、生活和娱乐提供了现实的物质基础。

(3)提升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可以大大提升同行竞争力,形成消费热点有利房地产经济发展。

二、选题依据

随着社会科学和信息技术的创新,世界文化朝全球化方向发展,西方文化的介入是的人们一味追求异域风情,而对于中国传统古典园

林艺术则渐渐忽视。而传统园林艺术对中式住宅景观具有指导意义,虽然时代不断进步,但传统中国传统园林文化中天人合一、营造意境、小中见大等思想与传统造园手法对现代景观设计仍具有借鉴作用,而且在现代生活中继承发展为“新中式”风格。

进入新世纪以来,人们对于居住的基本要求也越来越高,对于现代住宅景观设计亦是如此,对于现代优秀中式住宅景观进行案例分析,可以探究传统园林与新中式景观的联系,为更好地改进现代住宅景观设计提出建议。

三、国内外研究概况

(一)国内研究现状

目前,国内学者对于新中式景观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以后,属新兴领域,仍具有较为广阔的前景。目前为止,国内关于新中式景观以及传统园林建筑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新中式景观的设计风格

中式住宅景观是对传统园林艺术的传承发展,秉承了中国古典园林的设计理念,有其独特的建筑和设计风格。胡洋、刘红薇认为,新中式景观的设计核心是“天人合一”的思想,设计风格体现为“和”,也就是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融合;王娇()指出,新中式风格是一种把传统中式风格与现代的经典设计元素结合,同时在实用的基础上迎合现代审美的一种中式风格,尊重原有传统中式风格基础上的简化或者解构重组设计;解辉,付军()认为,新中式风格在布局上讲究开合有序配合,主客、动静结合,同时沿袭传统园林中的自然形、多层次、多品种的植物配置模式,处处流露出中国传统文化气息。

2、传统文化对新中式景观的影响

在传统文化对新中式景观的影响方面,王晓燕()认为,新中式景观与传统的造园和建筑实践相一致,运用传统的虚实表现手法,使中式建筑在整体风格上充分保留了传统文化的神韵与精髓;而徐晓鸥(2012)则指出,文脉是影响新中式景观设计的重要因素,景观中的形态、色彩、材质等都应从文脉中提取;与此同时,李娟等人(2012)提出,新中式景观承载了对中国传统景观继承、创新的伟大使命,必须将传统景观的“神、形、意”在现代设计中完美展现,以实现文化自觉。

3、新中式景观在现代的应用

郭恺(2012)以深圳万科第五园的景观设计为例,分析了新华总是设计风格在景观设计中的应用情况;张研(2012)则结合中国景观的设计现状分析了中国现代景观的发展趋势,对中国传统古典园林造园手法在现代景观设计中的应用进行了探讨;此外,郭岚()以中国传统住宅环境的解析为基础理论,来界定新中式传统居住空间景观,认为新中式居住区是传统文化的继承和现代生活需求之间的结合点;而丁雅岚(2012)则以五个不同区域的新中式居住区为具体分析案例入手,归纳出新古典派、折中派以及抽象派三种新中式居住景观的设计风格,并对未来新中式景观的发展提出了一些建议。

4、新中式居住区景观设计发展展望

中国传统文化是我们国家得以壮大发展的重要支撑,必须继承和发扬,而对于建筑方面亦是如此,只有积极创新,开拓出自己的`道路,才能得到更好的传承。

朱利军(2012)认为,现今,我们应该更加积极地完整的去探究中华民族古典园林的艺术成就,了解其造园手法,去粗取精,结合新技术和新材料,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园林景观;刘荣(2013)则在新中式古典主义风格居住区植物景观方面提出了一些发展建议,一是要选择宁静、雅致的植物,二是种植方式要富有中国气息,三十要运用经典造园手法吧植物与其他景观邮寄结合。

(二)国外研究现状

相对来说,国外在此方面的研究比较缺乏,且国外的研究大都是集中在住宅景观设计等技术层面,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是Juan Antonio Cortes 所著的中指出妹岛与在设计方案时用“最简单的与直接的方式”来组织基本空间关系,从而呈现出关于拓扑学(议题的基本组织形式:群集或分区(、集中或分散、紧凑或分裂、缝隙或封闭、室外或室内、限制与联系、连续与断裂。)新中式建筑对于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若从类型上来说,可以借鉴拓扑学原理一二。

四、研究内容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主要分为以下几部分: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选题目的及意义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

1.4.1 文献查阅法

1.4.2 比较分析法

1.4.3 举例分析法

1.4.4 辩证批判法

1.5 研究思路

第二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概述

2.1 概念界定

1.2.1 中国传统园林

1.2.2 新中式住宅园林景观概念

2.2 中国园林的发展脉络

2.2.1 中国古典园林

2.2.2 中国近代园林

2.2.3 中国现代园林

2.3 中国园林发展现状分析

2.3.1 当代中国园林的突破

2.3.2当代中国园林的困境

2.4 新中式住宅园林的产生与发展

2.5 传统园林与新中式住宅园林结合必要性

第三章 新中式住宅园林对中国传统园林的传承与创新

3.1 新中式住宅园林对中国传统园林精髓的传承

3.1.1对传统园林哲学思想的传承

3.1.2 对传统园林意境表达的传承

3.1.3 造园手法

3.1.4 对传统园林空间布局的传承

3.2 新中式园林对传统园林的发展

3.2.1 概念化再现——抽提与简化

3.2.2 现代语言诠释再现——变形与重整

第四章 案例分析研究

4.1 中国传统园林设计风格分析——以北京颐和园为例

4.1.1 景观布局

4.1.2 造园手法

开题报告研究设计 第3篇

因为传统的作文存在以下弊端:一是学生讨厌作文, 缺乏写作的兴趣;二是没有主动性, 在教师的指导中被动地去写, 从而内容空乏;三是没有教材, 写作的指导出现“天马行空”的局面;四是教师的批改不及时, 或一天两本, 或两天三四本, 时间上的拖沓, 不能使学生的作文得到及时的评价, 从而使学生失去习作的兴趣;五是学生养成对教师和作文书的依赖。但限时作文从形式上看, 是对学生的作文时间做出了限定, 实际上它是在教师的指导下, 涉及如何进行写作积累, 如何调整写作心态, 如何提高写作效率等一系列问题。因此, 快速限时作文之“快”的实现不在于约束, 不在于规范, 而在于“放”。“工夫在诗外”, 想要能在限时写出优秀篇章来, 就必须长期地多读、常悟、勤写, “腹有诗书气自华”……这都是前人的经验之谈, 是指导我们学习的金玉良言。

二、研究的意义

作文教学牵扯学生成长的方方面面:可以培养学生健康的情感、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学生书面表达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包括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能力, 激发创造潜能。限时作文它是一定时间内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训练, 写作过程中它既从语言文章方面训练学生识字写字、用词造句、布局谋篇、润饰成文, 发展学生的语言, 提高学生的局面表达能力, 又能从思想认识方面训练学生积极思维, 加深对社会生活的理解、感受, 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社会主义思想品德, 树立良好的文风。

三、研究的理论依据

1. 科学的教育理论。

中国最伟大的教育家孔子曾说:“学而时习之, 不亦说乎。”心理学家表明:学习本来是一个伴随终身的自娱过程, 生命就是在这种自娱的过程中打开所有的器官, 不断吸取生命成长的营养。

2. 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

心理学告诉我们, 兴趣是获取知识和能力重要的因素。学生的作文兴趣来源于“有材料可写”, 一旦有了材料, 他们就会跃跃欲试, 表达兴趣浓厚。在这种情绪下, 限时作文教学就会取得显著的效果。

四、研究的目标

1. 通过课堂上精心设计的限时作文训练, 增加学生写作训练次数, 降低学生写作训练难度, 激发学生写作训练兴趣, 提高学生写作的水平, 实现学生写作易写、乐写、善写的目标。

2. 冲破封闭、僵化的写作教学模式, 沟通课堂内外, 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 拓宽学习的学习空间, 增加学生语文实践机会, 实现写作教学的内容创新、方法创新, 为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创设宽松、和谐的环境, 为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和审美情趣、发展个性特长、形成健康的人格提供正确的引导和有效的帮助。

五、课题研究的内容

1. 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使学生在训练过程中做到乐写, 把写作当作一件快乐的事去体验。

2. 精心设计, 正确引导, 积极参与。以课堂训练为主, 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 学生的主体性。

3. 训练过程做到由浅入深, 逐步提高。一步一个台阶, 不同时期提出不同的要求, 使学生在习作训练中, 写作能力、情感发展、认知水平得到提高。

4. 运用先进的思想, 灵活的方法去训练。传统的作文教学中, 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 习作氛围呆板, 沉闷, 拖沓。学生讨厌作文, 两节作文课, 只开个头, 于是愁眉苦脸利用课下时间继续写, 把娱乐、休息、课外阅读的时间都挤占而去, 造成孩子学习负担过重。而快乐的限时作文, 要求教师必须调整教学思路, 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 在灵活多样的训练过程中, 促使孩子自主地扩大阅读量, 去体验生活, 在习作中使自己的情感得以释放, 达到提高语文素养的效果。

六、课题研究的过程及方法

课题研究过程:本课题的研究, 拟定为一年。

第一阶段:2013年3月, 课题准备阶段。

确定课题, 制订方案, 认证研究方案。

第二阶段:2013年4月~2014年4月, 课题实施阶段。

根据方案实施、探索、研究, 并对方案进行修改、补充, 及时调整, 阅读相关文献, 进行相关教学实践和调查研究, 确保课题研究顺利进行。

第三阶段:2014年5月, 课题验证和结题阶段。

总结课题研究的经验, 整理课题研究成果, 撰写结题报告, 并请有关专家给予鉴定。

课题研究方法:

(1) 文献研究法。通过学习《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小学语文新课程教材教法》等相关文献及与本课题相关的基础理论, 为此课题奠定理论基础, 同时, 了解同类课题研究的现状, 为本课题研究提供借鉴, 为创新性研究奠定基础, 为课题提供理论依据和研究方法。

(2) 调查研究法。通过观察、问卷、访谈、案例研究等科学方法, 收集研究素材, 整理分析、修改后实践, 反馈研究的成效。

(3) 行动研究法。根据课题的设计, 对研究对象进行观察、记录和分析, 收集有关资料, 定期进行整理、分析。

(4) 个案研究法。确定研究对象进行跟踪调查, 记录备案, 在理论指导下开展教学实践活动。

开题报告研究设计 第4篇

常言道:“越是民族的,越具有世界性。”中国画作为美术学科中独具表现形式的民族绘画,是中华民族引以为豪的艺术瑰宝,有着数千年的悠久历史,是诗、书、画、印相结合的文人画,是中国文化、哲学、审美情趣、智慧的大综合,区别西方概念的纯绘画。那中国画继承状况如何呢?一个中国学生去国外学习美术,但外国人告诉他,真正的艺术在中国。然而现在确实学习外国的美术教育多于中国画,高考的科目全是西洋画、艺术院校的国画专业课程有的结合西方课程失去了国画特有的特点,更可怕的是有的艺术院校因国画专业就业率很低,取消了国画专业,这样大部分老师对国画不够了解。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国画教学是不少美术教师感到为难的课题,原因有以下几点:(1)国画教学的过程比较繁琐,一节课40分钟需要解决的问题太多(工具准备、知识传授、技能学习、乐趣的培养、体验实践、卫生……)。(2)小学生对毛笔的控制能力较弱,对笔力、意境等一些抽象的名词不易理解,教学上颇有难度。(3)教师自身的专业素质不够扎实,对国画的教学心有余而力不足。(4)教材中对于国画课课程安排偏少、不集中,开展国画教学有一定的难度。

二、小学阶段的国画课程及分析

人民美术出版社小学阶段的国画课程有:《彩墨游戏一》(三年级上册)、《彩墨游戏二》(三年级下册)、《用彩墨画鸟》(四年级上册)、《用彩墨画鱼》(四年级上册)、《娇艳的花》(四年级上册)、《动物的脸》(四年级下册)、《山水画》(五年级上册)、《有趣的汉字》(五年级上册)、《花鸟画》(五年级上册)、《有特点的人脸》(六年级上册)、《戏曲人物》(六年级上册)、《画故事》(六年级下册)共十二课。三年级是尝试用毛笔、水性颜料、墨和宣纸等工具、材料,运用点线面来体验趣味性。四五年级是尝试用中国画的表现方法、技法,表现自己对花、鸟、鱼、虫的认识与理解,体验笔墨趣味。六年级运用笔情墨趣来创作生活。

三、选择国画为课题的理由

1.中国画具有广阔的胸怀,能容纳百川。

2.字如其人,我认为画也如其人,画品即人品,其人不正,其行不远,能对孩子的人格品行进行教育。

3.符合美术课程追求人文性、强调愉悦性,学生在美术学习中自由抒发情感,表达个性和创意,增强自信心,养成健康人格。

4.让国画成为大众教育,“从娃娃抓起”,学校教育是很重要的途径,增强学生的民族感。国画的延续往往是通过一代代地传授学习得以实现的而中小学学生又是接受这种传授的主要对象。我们沿着历史发展的规律,今天做好国画教育,明天后继有人继续做国画教育工作,相信,国画艺术会在中国民族文化发展轨迹上开出继续传承、更加绚丽的花朵。

5.我校要营造书香氛围,学生对诗歌理解水平较高。

6.教师虽然不是国画专业毕业,但认真学习、钻研、请教,相信能胜任教学。我校专任教学副校长王立峰书法、篆刻都很在行,可以随时请教。

四、我校的现状和实施途径

东方实验小学是新建5年的学校,低年级学生多,高年级学生少,而且半路转来的多,大部分学生是外来务工子弟,基础相对弱,美术教师有4位(王锐、乌丽雅斯、孙海珍、金萍)。

具体措施如下:

1.先从每个班级选出约2名基础相对好的学生,在每个星期二到五第七节课进行培训,最后成为班里的“领头羊”。课程不脱离课本的意图。低年级1~2年级主要以彩墨游戏的方式接触中国画、熟悉中国画。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让孩子在刚开始接触中国画时能感受到乐趣,对学习充满了期待,在每个阶段的学习中保持愉悦的心情。主要参考对象为吴冠中的作品。3年级从儿童喜欢的简笔画入手,以简单的线条画出有趣的图像和表情,同时贯穿并应用简单的国画理论(墨色、用笔、干湿)。4~5年级以具象的为主,鸟、鱼、花、动物为主。6年级根据生活创作,可以画人与人的组合、人和环境的组合故事。

2.每个学期定期开展国画讲座(可以由优秀的学生担任,也可以聘请知名学者)。

3.多让孩子参观画展,多利用多媒体教学,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充分利用网络提高自己,为国画作品多又质量好的学生举办个人画展,邀请全校师生及家长参观,增强学生创作的动力。

五、课题研究预期成果

教师根据实验研究中总结的经验,编写专著、培训、撰写论文,成果展示,并将有价值的经验在全区推广。

结题时间:2017年9月至2017年11月

1.提交科研论文、撰写研究实验总结报告。

2.提交研究实践中相关的电子成果资料,集册和个册成果展示等。

3.出版专著地方特色初中校本课程《校园国画》及国画欣赏读本。

4.通过活动课、课堂教学、公开课等形式,开展国画教学实践,形成较为完整的教学设计体系并积累优秀活动案例。整理、汇编活动案例、优秀教案及孩子的感想体会,随时随地了解各大杂志的国画比赛信息,交流、展示本校的阶段成果,为交流、提升搭建平台。

5.收集校外美术培训班的国画作品,交流学习技法,提高思想认识,鼓励学生当小老师,增强学生自信心的同时,其他学生也学到了新知识。

6.整理各种活动照片,编辑国画课题等活动影像资料。

参考文献:

[1]谢文兰.粤北仁化中学国化教学实施研究[J].重庆师范大学,2016.

型录设计开题报告 第5篇

关键词:型录设计;系统化设计;视觉元素整合

型录于20世纪90年代开始进入中国市场,并渐渐成为我们生活中获取信息和宣传推广的重要组成部分。型录设计指的是以直接或间接的手段通过邮寄、派发、自取等方式传递到受众手中的各种宣传印刷品。从本质上来看,型录是一种广告媒介,主要是将商业、文化、产品等各种实用信息通过视觉化的表现方形式进行传达,是受众认识企业、了解商品和文化信息的有效途径。型录以灵活多变的形式、创新独特的视觉表现力、低廉的制作费用等优势,越来越受到大众的接受和喜爱,也是企业主在宣传推广活动中的经常用到的设计品类。因此,市场和大众的需求要求着设计师必须重视型录设计的创意与应用,如何将数量繁多的内容信息通过合理的整合设计,使型录信息能够在清晰、完整的传达的基础上,赋有良好的视觉体验,是值得我们深入探讨的问题。

一、型录视觉元素系统整合设计的重要性

型录设计隶属于视觉传达设计范畴,其主要目的在于宣传企业或品牌的商品或者服务,并且在此过程中树立企业形象,加深受众对于企业的认知度。因此,好的型录设计可以通过最快的速度、最恰当的方式、最合理的创意与表现准确传达信息。目前,由于市场需求的不断增长,形形色色的型录充斥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由于数量的增长,设计者专业技能的高低,其中充斥着许多设计花哨、版面信息混乱的粗制滥造的型录广告,造成这些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很多设计者在进行创作时没有将型录的视觉元素系统整合设计作为主旨,想到哪儿做到哪儿,没有整体化的全局概念,这样的设计作品势必会造成视觉上的混乱,让人产生审美疲劳,从而影响阅读,影响信息的传播。型录视觉元素编排设计目的在于使内容清晰、有条理、主次分明、并具有一定的逻辑性,以促使视觉信息快速、准确、清晰的传达给受众,视觉元素系统整合设计可以使版面效果整体划一,以有序、完整、协调的样貌将型录内容做详尽的说明。因此,掌握好视觉元素系统整合设计是设计师必须要具备的艺术修养与基本的设计技术知识。

二、型录视觉元素系统整合的设计原则

型录设计相较于其他视觉传达设计门类来讲,所包含的内容信息种类更加多样和复杂。在设计中,有两种错误会常常出现。一是没有把型录设计作为一项严肃的工作,设计行为过于随意。二是把型录设计作为单纯的自我意识表达,忽略了型录设计本身应当具备的.功能与意义,从视觉元素系统整合设计的角度出发,想要避免以上常见错误,必须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整体性

型录设计的主要目的在于传播信息。因此,在视觉元素的系统整合设计中,应当以追求用完美形式恰当表达主要思想内容为目标,这是型录设计的基本要求。只关注形式而忽略内容,或者只求内容而缺乏艺术表现,这样的型录设计都不是成功的。只有将内容与形式进行合理统一,强化整体布局,通过对版面中的文字、图像、色彩的整体性规划和协调性编排,使型录的版面具有秩序美、条理美,从而获得更良好的视觉效果。使型录实现自身价值,在受众心中留下深刻印象。

(二)艺术性

型录的视觉元素系统整合设计不是机械枯燥的将内容信息进行分类摆放,而是为了使整体版面更好的为内容服务,要充分利用视觉语言做合乎情理的创新设计,以达到最佳的诉求效果。充满艺术性的整合设计,既美化了型录的版面,又提高了传达信息的功能,使传媒信息如虎添翼,从而使型录设计更加具有吸引力,获得打动人心的效果。缺乏艺术性的型录设计,可想而知,它的记忆度有多少,更谈不上信息的有效传达和视觉上美的享受。

(三)层次性

型录的视觉元素系统整合设计的主要任务是进行版面元素的有序排列,以建立合理的的阅读次序。因此,在元素的排列中,首先要对型录需要展现的所有内容信息进行主次的分类,不同元素的分量不能平等对待;相同元素的分量也应该按照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分明的层次感可以使画面产生律动的变化效果,在增强型录版面的节奏的同时,提升了整体性,并且为设计师有序的进行元素编排提供了直接的参考依据。在具体设计中,根据内容层次的秩序,顺从人们的一般视觉心理,进行科学合理的整合设计,才能完成信息的准确传达。

(四)连贯性

型录设计的形态多种多样,大多数型录都是以多页的方式呈现的。但与书籍不同,书籍为了保证书籍内容的完整体现,在视觉元素的编排上整体化的设计要求更加严格,不容设计师做过多的创意。但是,由于型录形式的灵活多变,内容信息种类的多样化,在具体设计中,型录的每一页都可以做不一样的变化,所以,针对每个页面的相对独立性,要做相应的设计。因此,由于这样的独立性,版面与版面之间的统一协调的连贯性就成了重中之重,也是型录的视觉元素系统整合设计的核心。良好的连贯性能够将型录串联起来,使其获得视觉上重复、连续、流畅的感觉,对受众获取信息以及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型录视觉元素系统整合设计的基本方法

型录视觉元素系统整合设计是对型录版面中存在的各元素做有机系统化的设计编排,也就是要求设计者在设计之初,针对设计要求与目标,将图像、文字、色彩、排版整合起来做全面考虑,以整体性为目标进行创意设计。

(一)统一图像形式

图像是视觉传达设计要素中,最具有视觉表现力的设计要素。因此必须根据想传达的信息和想表达的内容选择最合适的图像,尤其是型录设计,往往在型录的设计过程中,我们会有许多的图像需要安排,如何使图像获得整体感,首先我们可以从图像的表现风格入手,选择同一或者相似风格的图像可以较为快捷的整合版面,若是风格不一致可以采取删减、取舍,或者通过图形处理软件统一图像风格,来减少差异性带给版面的凌乱感。其次,图像的编排位置也是系统整合设计的关键,预先对型录的图像编排做全局安排,并形成一定的设计秩序,通过规范图像的编排手法,让型录的视觉效果整体有序。

(二)统一文字风格

型录设计不仅会因为使用的图像、素材对人们的视觉感受产生影响,使用的字体的种类、文字的编排也能带来很大的影响。π吐甲髌房匆谎劬湍芨惺艿讲煌的印象,这就是字体的力量,因此,在设计时,根据需要传达的内容和想表达的形象需要设计者选择合适的字体风格,黑体给人活力、时尚、醒目之感;宋体给人典雅、秀丽、高级之感;不同字体带给人们的感受是不同的,把握字体的个性,精选一个型录作品所使用的作品,通常来说使用的字体种类控制在3种以下,有目的的使用不同的字体,不但可以体现出不同信息种类之间明确的区别,还能够使版面效果整体美观。

(三)统一各元素的间距

在进行系统整合设计的时候,“间隔”这个概念也是非常重要的构成要素。各元素之间的间隔包括图像与图像之间的间隔、图像与文字之间的间隔,文字之间的间距。统一各元素的间距有助于形成有序的版面效果,提高内容信息的阅读度和版面的整体感。

(四)服从色彩规划

色彩在型录设计中具有打动人心的力量,有利于营造完整的视觉氛围,表现型录意味,同时通过色彩的规划还能够协调版面中的所有元素,使型录的各个版面有所关照形成整体美,便于流畅的阅读。在具体设计中,可以选用一种颜色作为基调将所有元素串联起来,也可以根据主题内容选择合适的配色方案,灵活穿插使用,以此为受众提供一种整体的视觉效果,加强整本型录的视觉冲击力和记忆力。

四、结语

型录的视觉元素系统整合设计是为了为受众能够更好的获取信息,确保受众在阅读是能够在元素、信息、页面等空间转换的过程中保持体验的一致性,对受众在浏览不同层面的信息时提供指导性的帮助,以实现信息传达的准确完整度。因此,设计师应当重视型录的视觉元素系统整合设计,凭借对视觉元素的创意运用和有效把控,努力让受众持续保持良好的视觉体验,对作品形成统一的、清晰的印象。

【参考文献】

[1]彭娟,刘斌.型录设计[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

[2]陈青.编排设计[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3]王绍强,编排设计法则[M].广西:广西美术出版社,.

道路设计开题报告 第6篇

一、设计的任务与内容

1.根据设计公路的.交通量及其使用任务和性质,确定公路等级。在此基础上,结合沿线地形、地质等自然条件与主要技术指标的应用,进行路线方案论证和比选(至少两种路线方案),确定合理路线设计方案。

2.推荐一个最佳路线方案进行详细技术设计,内容包括:路线的平、纵、横设计,路面设计,路基设计,排水设计和其它构造物的设计。设计阶段为一阶段施工图设计。

3.完成施工图设计阶段应完成的各种图表及设计说明书。

二、设计原始资料

1.地形图:比例尺1:;图纸数量:7张或8张A3图幅图纸

2.交通资料:据调查,近期(起始年)交通组成及数量如下:

小汽车:XXXX辆/日(年平均,下同)

载重汽车:XXXX辆/日

其中:解放CA10B XXX辆/日 黄河JN150 XX辆/日 东风EQ140 XX辆/日

依士兹TD50 XXX辆/日 黄河JN162A XX辆/日

预测交通量年平均增长率:X%。

3.初定设计年限:XX年。

4.自然地理条件:该区位于四川盆地,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12~17℃,极端最高气温40℃,极端最低气温-5℃。年平均降雨量1034mm,年平均雾日50天,平均风速3.15m/s。本地区地震烈度为Ⅳ度。山坡地段上覆1~3m粘土表层,下为粉砂质泥岩及砂页岩,呈互层状产出;水田段淤泥0.3m,其下2~5m粘土。

5.材料供应:沿线附近可采集到砂、碎石、块石、片石、条石,沥青、水泥、钢材、木材、石灰、煤渣等主要材料可根据计划需要供应。

三、毕业设计进度安排

第1~2周:下达任务书和选线;

第3周: 公路平面设计;

第4~5周:纵断面设计;

第6周:横断面设计;

第7周:路基排水设计;

第8周:路面设计;

第9~10周:毕业设计论文撰写。

四、设计完成后应提交的文件和图表

1、计算说明部分:

(1)本公路的建设意义;(2)公路等级的确定及技术标准的论证;

(3)路线方案比选说明;(4)路线、路基、路面、排水、挡土墙、涵洞等设计说明及计算;

2、设计图纸部分:

(1)路线平面设计图;(至少5km); (2)路线纵断面设计图;(至少5km);

(3)路线横断面设计图(1Km); (4)路基标准横断面设计图;

(5)路基防护工程图; (6)路面结构设计图; (7)综合排水图;

3、表格部分:

(1)直线、曲线及转角表(全线) (2)纵坡、竖曲线表(全线)

(3)路基设计表(1km) (4)路基土石方数量计算表;(1km)

(5)主要技术经济指标表(全线) (6)平曲线上路面加宽表(全线)

五、设计任务要求

1.设计必须符合“西南科技大学城市学院本科毕业设计撰写规范”的内容,并按《公路工程技术标准》执行。

2.所有设计图均要求用计算机出图。

3.说明书必须用计算机打印;表格采用计算机绘制。

4.设计文件在答辩完成后进行装订,共装订成两册,第一册为说明书,第二册为设计图表。

5.设计文件(包括说明书)严禁雇人代做、抄袭。一经查出,无毕业设计成绩。

六、毕业设计参考资料

1. 交通部.公路路线设计规范(JTG D20-).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6

2. 交通部. 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 D30-).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4

3. 交通部.公路排水设计规范(JTJ 018-97).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

4. 交通部.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 B01-).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3

5. 交通部.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设计规范(JTG D40-2003).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3

6. 交通部.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JTJ D50-2006).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6

7. 交通部.公路桥涵设计通用规范(JTG D60-2004).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4

上一篇:中国大能手看后有感下一篇:纳税会计练习题与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