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经验

2024-07-03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经验(精选8篇)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经验 第1篇

1.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的基本经验,主要有以下几点:

首先,必须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正确方向。

其次,必须建立一个无产阶级的革命政党。这个政党,必须以马克思列宁主

义武装自己,并善于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制定正确的斗争纲领、方针、政策;必须同人民群众保持密切联系,代表人民的利益和要求,领导人民进行胜利的斗争;必须坚持集体领导和民主集中制,勇于坚持真理并修正错误,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加强自身的建设。

再次,必须建立一支党领导的人民军队,坚持武装斗争。这支军队,必须有正确的建军原则和战略战术;把武装斗争、土地革命和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三者相结合,坚持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夺取全国政权的路线。

第四,必须建立一个最广泛的革命统一战线,这是中国革命胜利的基础。第五,必须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原则。无产阶级在革命斗争中,必须尽力争取一切可能的国际援助。必须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原则。无产阶级只有依靠对本国情况的深刻了解,制定正确的政策,紧紧地依靠本国人民,把全国人民动员起来,才能取得革命的最后胜利。

2.邓小平对毛泽东的“实事求是”思想的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三点:第一,把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有机结合在一起,科学地阐明了解放思想和实

事求是的关系。邓小平明确指出“解放思想,就是使思想与实际相符合,就是实事求是。”邓小平还强调,真正的解放思想必须在实事求是的基础上进行。

第二,把解放思想的着力面从整风运动提升为制度建设,强调“民主是解放思

想的重要条件”。邓小平认为,解放思想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条件”就是真正实行无产阶级的民主集中制。

第三,把解放思想的标准从实践标准和生产力标准发展为更为完善的“三个

有利于”标准。邓小平在新的历史时期提出了“三个有利于”标准,即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经验 第2篇

1.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

2.广大人民群众的广泛参加和大力支持

3.反革命势力的分化瓦解

4.国际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的援助

5.中国革命的胜利,为我们提供了许多宝贵的经验。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伟大意义和基本经验

首先,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结束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在中国的统治,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新中国。数千年来,中国的历史是极少数剥削者统治广大劳动人民的历史;近百年来,西方资本主义列强又凭借坚船利炮,把中国一步步拖入半殖民地和半封建社会的深渊。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在中国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制度,但是却并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和半封建社会的社会性质。中国人民为了自由、民主、独立和统一整整奋斗了一个世纪,最终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取得了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胜利。最后,中国革命的胜利,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胜利。自鸦片战争以来,无数志士仁人前赴后继为国家的独立和富强而奋斗,但都未能取得革命的成功。只有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进程中,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毛泽东思想的正确指引下,中国人民才顺利地推翻了三座大山在旧中国的统治。由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中国共产党被公认为全国各族人民的领导核心,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核心毛泽东同志被公认为中国共产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伟大领袖,毛泽东思想被公认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在总结中国革命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基础上所形成的这些基本结论,成为中国人民的巨大精神财富。

1、作为中国共产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是正确认识客观实际的科学理论和方法,并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

2、要革命就要有一个革命的党。中国人民从革命实践中感受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才能和崇高威信,感受到了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这一历史真理。

3、建立人民民主专政的新中国是历史的必然、中国革命的基本经验,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在中国是行不通的。

4、在中国离开了武装斗争,就没有革命的胜利,必须依靠一支革命武装去推翻反动派的统治。

5、中国革命的胜利是革命统一战线的胜利,要实现共产党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全国人民的大团结。

6、只有马克斯主义才能救中国,才能正确地揭示中国革命的特点及规律。马克思主义必须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中国革命的胜利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胜利。

中国革命的胜利,也为我们提供了许多宝贵的经验。

首先,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把中国革命引向胜利,是由于她坚持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正确方向。这是党的一条最基本的经验。自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的近80年的时间内,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从来都是没有停止过的。但是,中国人民没有什么思想武器来抵御帝国主义,只是在十月革命以后,马克思主义开始在中国广为传播起来,中国人民才有了新的思想武器。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社会革命论。它的生命力正是在于它是同社会实践紧密结合的,在于它能够在实践中为人们认识真理开辟道路。毛泽东和他的战友们以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采取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

路线的工作方法,独立自主地来思考和解决中国的问题,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实践结合起来,从而成功地使其具有了为中国人民所理解接受和喜闻乐见的民族风格和民族形式。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使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深深地扎下根来,并被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转化为对中国社会进行革命改造的伟大的物质力量。可以说,没有毛泽东思想的正确指引,就不会有中国革命的胜利。

其次,没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就没有新中国。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旧民主主义革命之所以失败,就是因为没有一个像中国共产党这样作为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在革命、建设、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时刻代表着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着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着中国最广大人民的利益的先进政党的坚强领导。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中,中国共产党为中国人民指明了斗争的目标,在长期斗争的实践中找到了使革命走向胜利的道路,并且把被人视为“一盘散沙”的中国人民团结和凝聚成万众一心的任何反动势力也没有可能战胜的伟大力量。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尽管中国人民的革命斗争也经历过重重的挫折,走了许多弯路,但最终取得了中国革命的伟大胜利。“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这是中国人民依据近代中国革命的历史经验所得出的一个科学的结论,是他们基于自己的切身体会所确认的伟大真理。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经验 第3篇

一、宪政形式的继承和民主内容的革新

在近现代政治史、思想史中,宪政与革命都是作为延续了几千年的专制政治形态和观念的对立面出现的。“近代革命的实质性最终目标,首先是推翻专制与特权统治的社会制度,确立立宪政体,重新创立以其为依据的新政治秩序,消灭等级身份制社会,建立自由市民社会。”在这个意义上,宪政与革命并没有矛盾,是同一项事业的两个有机联系的步骤。近代以来,由于民族危机不断加深,以及西方国家及日本立宪政治的示范效应,立宪思潮兴起,清末新政作为传统及专制条件下的社会变革运动开启了中国立宪政治的端倪。辛亥革命后建立共和政体的立宪实践,也作了制度形式上的尝试,但这种立宪思潮和制度尝试,具有强烈的“制度决定论”的倾向,随着内忧外患的深化而不断地走向激进,带有引发失范和整合性危机的盲目性。

新民主主义宪政是以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根据地、解放区的新民主主义政权为体现的宪政模式,其特质是无产阶级领导的各革命阶级联合的民主专政。如果按照“民有、民治、民享”三个层面来界定民主,那么,共产党在苏维埃时期追求的是“民有”和“民享”层次上的民主,尽管也有一些“民治”的想法和实验,但没有认真地探索。“三三制”政权则主要是从民治的角度思考的,而且注重治理的开放性和程序性。从政体形式上来说,它没有像孙中山的权能分开、五权宪法那样具有更多的混合性。它的混合特征主要体现在其代表构成上的多元性上面,也就是从制度层面规定一个反映社会阶级构成的比例,由政体直接地反映阶级构成,这是古典混合政体的特征。因此,新民主主义政体继承了三民主义政体的混合特征,但前者更多地反映了古典的混合精神,后者更多地反映了现代的混合精神。

中国新民主主义的宪政如何获得真正意义,既要摆脱资产阶级民主共和的非现实性,又要与国民党统治后期所谓“宪政”的虚伪性泾渭有别。宪政在形式上就是民主政治,宪法是宪政的基础,但不是宪政的前提,在毛泽东看来,宪政的前提是民主。真正的宪政不仅需要民主这个事实,而且需要使广大劳动人民真正获得政治和经济上的解放。近现代政治发展的基本指标就是政治民主的扩大,即在政治生活中享有政治权利的人数的相对增多和政治民主范围的扩大。事实上,任何一个现代国家的民主制度都是通过代议制实现的。毛泽东同样运用了代议与选举的概念,创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种制度,通过人民的二次授权来实现对国家政治生活的参与管理。中国共产党通过制度创新而创制的社会制度体系,不仅迥异于西方发达国家已走了几百年的老路,也不同于苏联、东欧等社会主义国家的模式,这是一条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精髓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走向现代化之路。

二、政治变革中政党推动模式的创新

在通常情况下,一个国家的政治发展有两条道路可供选择:一条是政党、政府推进型道路;另一条是社会自主型道路。由于国内下层的社会主体自主能力发育极不成熟,因此,这一阶段,政党权威成为引导政治变革的决定性力量。

民国初年的“多党政治”实践,形成严重的无序化的党争,是缺乏像西方国家长期孕育的一系列社会自主性支持条件的情况下出现的政治失范现象。这种多党制只具有西方多党制的外在形式,无法像西方多党制那样对社会政治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国民党较早进行了确立政党权威的努力。然而,国民党的资源支持,主要面向官僚资产阶级和地主阶级,部分面向中产阶级,把广大民众排斥在社会动员之外。同时,由于对外国的依赖,国民党的民族主义主张受到影响,虚化了它所声明的民族主义的信度。尽管国民党通过加强精神价值系统建设和强化政治控制等方式试图弥补这方面的不足,但是由此又带来了镇压工农革命、军队干预政权、派系分立等一系列负面影响,从而大大降低了政党的革新能力和整合功能。一些在政治上并无势力,政治动员能力匮乏的中间势力及民主党派,力图通过形成自由舆论来制约国民党权威政治的腐败倾向和专制力量,以实现其政治变革的诉求。他们对于全国性的政治整合并没有实质性的意义,其仿效西方多党制政治选择已失去了原动力。因此,无论是国民党,还是其他民主党派都无力通过政党权威,有效地整合政治资源,进行政党及政府推动的政治变革。

就中国国民的政治文化特点与近代以来中国政治历史来分析,中国的下层民众,没有自发组织政治运动的传统,只有以某种意识形态的理念与他们的切身利益相结合,对他们进行政治动员的情况下,他们才有可能被组织起来,参与政治,投身革命。而且,这个时代,革命阶级中的绝大多数同质性与板块性的政治利益诉求,不同于西方受契约性法制规范维系妥协机制的社会结构中的多元利益集团诉求。中国共产党凭借适合的价值体系,高效的组织系统,以及在战争年代建立起来的党在政治体制中的地位,建立起了强有力的政党权威。中国共产党正是基于这样的现实,把握和代表了中国农民阶级为主力的各革命阶级的政治利益诉求,通过政党组织的扩展和渗透,广泛地动员了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实现了政治革命的目标。

三、新型社会政治动员、政治参与基础的造就

从历史的角度分析,辛亥革命在推翻旧帝制之后,革命派并未做好掌权的准备,也没有能力建立一套有效的章法,去规约社会的各个层面。致使在旧的社会体制被打破、传统权威丧失,新的法律制度一时难以形成的情况下,众多利益集团和社会势力都在为确立起自己的权威而角逐,无法形成稳定的社会运作机制。1928年,国民党在形式上统一全国,进入蒋氏政权的一党制统治时期。这一时期,为克服国家所面临的内外危机所引发的对社会动员和政治参与扩大的需求,与国家权力军阀专制式的集中及国家权威资源的不断流失,这两者之间构成深刻矛盾。国民党政权非但无法通过孙中山所设想的“耕者有其田”的政策,来解决自身统治合法性危机,对城市资本主义的发展也没有提供任何推动力和机会,也不可能在面对现代化多方挑战下,对这种传统权威政体进行合理的转化。相反,为扩大和巩固其政治权威,对外通过投靠国外列强,对内不断地采取高压政策排除异己,来强化它的统治合法性。这样导致的直接结果,就是可供动员和利用的政治资源流失殆尽。

四、政治活动中对广大民众利益最大化的体现

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赢得人民,最重要的是在革命过程中由最初对抽象的政治理念的关注,逐渐转变为对实际存在的各个革命阶级阶层状况及其经济利益、政治诉求的关怀,并在政治变革中实行了有效的政治控制的方式——利益机制方式。

(1) 政治上代表了中国人民的愿望和要求。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打倒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富裕,是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主题。它反映了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和共同心声,同时也是中国人民鉴别和取舍各个政党的试金石。中国共产党自成立起,就高举起反帝反封建的大旗,党的“二大”明确以此为党在民主革命时期的政治纲领,并从此锲而不舍、奋斗不懈。中国共产党鲜明的政治主张,进一步唤起了中国人民的民族、民主意识,英勇奋斗的实际行动,吸引、感召了人民,将人民聚集在了自己的周围。

(2) 实行有效的政治控制的方式——利益机制方式,积极而确实地解决中国人民的切身利益。要赢得人民,就“必须给人民以看得见的物质福利”,“给人民以东西”。中国是一个农村人口占绝对多数的国家。农村、农业、农民问题始终是中国革命和建设中的根本问题,其中的核心是农民问题,而其要害是土地问题。中国共产党坚定地把土地革命作为中国革命的主要内容之一,在经济上、政治上解放了农民,使之成为中国无产阶级最可靠的同盟军,并通过农村革命,彻底打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在中国统治的基础。

摘要:新民主主义民主政治建设, 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政治变革和发展过程中对民主政治理论和实践的重大贡献。以政治学视角, 从政治学有关政治权利、政党、政府、民众政治心理等的作用关系原理出发, 探讨和揭示中国新民主主义政治建设具有时代意义的若干历史经验。

关键词:新民主主义,政治建设,历史经验

参考文献

[1][日]中野实.革命[M].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 1991:15-18.

经验主义的年轻人 第4篇

今年我在耶鲁大学杰克逊全球事务学院任教,一位名叫维多利亚·布勒的大四学生观察十分敏锐,她写了一篇论文,谈到了身处她这个年龄层的一些感触。

布勒指出,对12年前的美国大学生来说,他们在成长的过程中经历了1990年代美国国内的经济繁荣和国际上冷战的胜利。因此,他们自然倾向于对“美国式的民主资本主义”深信不疑,相信在这种制度下,“所有人都是平等的,但又允许一部分人通过竞争超越他人”。

然后就发生了9·11恐怖袭击。小布什总统用充满道德评判的语言宣布了“反恐战争”。然而,小布什这种意图复制里根总统对“邪恶帝国”开战的行为不但没有胜利,反而还自取其辱。随后又发生了金融危机,这对于今天的学生们是另外一种警示。危机的根源在金融领域,但其影响却远远超出了单一领域。于是,布勒写道:“虽然资本主义体制许诺每个人都能从中获益,但结果却残酷而不可预测。”此外,今天的美国学生还对他们在国际竞争中的表现忧心忡忡,担心自己不再是最优秀的竞争者。

总之,今天的大学毕业生面临着更加严酷的境况。布勒指出,“有一群人可以被称为愤世嫉俗的年轻人,他们不喜欢体制,但同时对其他替代方案也很警觉,对他们自己改变世界的能力不屑一顾。因此,这一代人对于变革就显得很保守,没什么兴趣。总的说来,这些愤世嫉俗的年轻人不相信行为和结果之间存在着联系。”

布鲁金斯学会(Brookings Institution)的一项调查显示,只有10%的年轻人认同“美国在处理国际事务上应该更加积极主动”这种说法。布勒指出,“‘占领华尔街运动’带来的不是立法,而是交通拥堵。”

我认为布勒的一个观点特别尖锐,她认为这些幻灭的事件使学生们形成了不同的认知框架。“我们对理想主义十分反感。而正相反,这些愤世嫉俗的年轻人相信政策革命,在采取任何行动之前都需要对某种假说进行检验和证实,之后再对结果进行复制。”

也许,这种实证式的思维方式是成熟的象征,但布勒也承认,“这种对‘证据’的要求可能会延缓他们采取行动。面对难以克服的复杂因素,他们有太多的选择。”

她建议将这种思维方式称为“火种效应”(Tinder Effect)。Tinder是一款手机软件,用户可以通过它浏览上百个潜在的约会对象,但却很少有人通过它在真实世界中相遇。

令布勒最感不安的是这个精英管理体系,因为这一体系鼓励人们过度关注自身的进步。“如果不把时间花在提升自我上面,就会带来机会成本,让你在和那些始终把提升自我放在首位的人竞争时处于劣势。”

布勒怀疑,受过教育的美国人可能会认为那些没受过教育的阶层是遥远而不正常的。她也怀疑公共政策的数字化可能会使其失去“守门人”的功效,因为只有精英们才能理解影响大多数人生活的政策程式。

对于布勒的这篇让人眼花缭乱的论文,我有很多想法,但我想强调一点:过去艰难的10年带来的可能并不是青年人的反抗,而是让他们回到了经验主义的思维方式。他们倾向于用“数据分析”、“机会成本”、“可复制性”这些客观的经济学词汇思考,而不再使用那些更加具有道德和理想主义色彩的词汇,他们可能会认为那些词汇的词义模糊,是不可靠的。在经历了嬉皮士、雅皮士和颓废派的时代之后,现在时髦的是书呆子。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经验及启示 第5篇

新民主主义革命(1919年-1949年)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经验及启示有以下四点:

(一)、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把中国革命引向胜利,是由于她坚持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正确方向,这是党的一条最基本的经验。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使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深深地扎下根来,并被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转化为对中国社会进行革命改造的伟大的物质力量。可以说,没有毛泽东思想的正确指引,就不会有中国革命的胜利。

(二)、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中,中国共产党为中国人民指明了斗争的目标,在长期斗争的实践中找到了使革命走向胜利的道路,并且把被人视为“一盘散沙”的中国人民团结和凝聚成万众一心的任何反动势力也没有可能战胜的伟大力量。“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这是中国人民依据近代中国革命的历史经验所得出的一个科学的结论,是他们基于自己的切身体会所确认的伟大真理。

(三)、坚持建立革命统一战线。建立一个最广泛的革命统一战线是中国革命胜利的基础。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始终坚信这一点,并且坚持了在革命统一战线中以无产阶级为领导,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原则,从而在反帝反封建的旗帜下,把全国各族和各阶层人民紧密地团结在自己的周围,历尽千辛万苦,战胜了许多艰难险阻,最终推翻了压在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取得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这是中国革命胜利的另外一条重要的经验。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经验 第6篇

P4 我们从统一战线说起:

我们要实施一个政策,首先要考虑它的必要性和优越性,还要考虑到它可以实施的客观条件。统一战线问题是无产阶级政党策略思想的重要内容,建立最广泛的统一战线,在当时有着三个背景条件。

第一,中国正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阶级状况。此时,革命的领导阶级无产阶级和和作为敌人的地主大资产阶级都只占少数,最广大的人民是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以及其他的中间阶级。要战胜作为地主阶级和官僚资产阶级集中代表的国民党所领导的强大的反革命力量,就必须把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以及其他的中间阶级都团结在自己的周围,结成最广泛的统一战线。第二,是由中国革命的长期性、残酷性及其发展的不平衡性(这些在上节课同学的说明中都有所表现,我们可以请上节课讲解的同学给我们简述一下)所决定的。中国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也造成了革命发展的不平衡性,(两个不平衡各指什么)这就使得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处于敌强我弱的态势,而我国自古就有合纵连横的战略战术,把一切可以团结和利用的力量尽可能团结在自己的周围,以逐步从根本上改变敌强我弱的态势,夺取中国革命的最终胜利。

P5 第三,是由于中国复杂的政治形势,多个政治阶级互相矛盾互相牵制,使中国四分五裂的同时,也为我们建立和发展统一战线提供了客观条件。

P6 这种联盟一共分为两种,一种是与工人阶级同农民阶级、广大知识分子及其他劳动者的联盟,另一个是工人阶级和非劳动人民的联盟,主要是与民族资产阶级的联盟。由于两个联盟对象的立场不同,对两个联盟施行的政策也有所区别。首先,工农联盟是可靠的联盟,因为双方同时受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压迫,有共同的革命目标,这个联盟是统一战线的基础,只有巩固工农联盟,争取农民、知识分子和其他劳动人民,才能实现党对统一战线的领导权。另一方面,民族资产阶级在当时分为城市小资产阶级和官僚资产阶级等多种形势式,对于城市小资产阶级,虽然既有阶级上的软弱性,不能用于领导革命,但他们同时也受风建筑以和帝国主义的压迫,在特定时期可以参加到革命中来。对于官僚资产阶级,其利益和相应帝国主义利益密切相关,所以当革命的锋芒主要是反对某一个帝国主义的时候,属于别的帝国主义系统的官僚资产阶级集团也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和一定时期内参加统一战线。只有建立第二个联盟,联合一切可以联合的力量,壮大自己,孤立主要的敌人,无产阶级及其政党才能掌握中国革命的全部领导权,中国革命的胜利才有完全的保障。

无产阶级的政党在同资产阶级(尤其是大资产阶级)组织统一战线的问题上,必须实行坚决的、严肃的两条战线斗争。一方面,要反对忽视资产阶级在一定时期中一定程度上参加革命斗争的可能性,这就是“左”倾关门主义。另一方面,则要反对忽视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纲领、政策、思想、实践等等之间的原则差别的错误。这种错误,忽视了资产阶级(尤其是大资产阶级)对党内人员思想上的影响,忽视资产阶级(尤其是大资产阶级)遇到革命同他们的私利相冲突时,就实行叛变革命的事实。(陈独秀等人的死法)

P7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统一战线,先后经历了第一次国共合作的统一战线、工农民主统一战线、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等几个时期,在这些时期中,中国革命统一战线的内容不能始终一致,而是要随时机发生变化,比如在第一次国共合作的统一战线时期有民族资产阶级参加在内,而在另一时期如工农民主统一战线(土地革命)则民族资产阶级并不参加在内。中国的带买办性的大资产阶级及官僚资产阶级历来都是革命的对象。但是,这些阶级的各个集团的矛盾尖锐化的时候,中国无产阶级为了削弱敌人和加强自己的后备力量,可以同这样的大资产阶级集团建立可能的统一战线。然而在这些大资产阶级参加统一战线并和无产阶级一道向共同敌人进行斗争的时候,它仍然是反动的,它坚决地反对无产阶级和中国共共产党在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的发展,所以在联合的同时要加以限制,并采取欺骗、诱惑、“溶解”和打击等等破坏政策,并以这些政策作为它投降敌人和分裂统一战线的准备。

P8 总结党建立、巩固和发展统一战线的实践经验,主要在于这样几个方面:一是要建立巩固的工农联盟。二是要正确对待资产阶级,尤其是民族资产阶级。在革命斗争中要依据革命的需要对资产阶级实行既联合又斗争的策略。联合民族资产阶级要针对其两面性特点,在联合的基础上要在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进行适当的斗争。三是要采取区别对待的方针。在革命进程中,要坚持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孤立顽固势力的策略方针。四是要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要保持党在政治上、组织上和思想上的独立性。

P9 在抗日最激烈的时期,蒋介石为首的国民政府实行“不抵抗”政策,一心“剿共”,排挤非嫡系派系,内部矛盾尖锐,1936年12月12日凌晨,由张学良率领的东北军和杨虎城率领的第十七路军协同行动,扣留了蒋介石,并囚禁了陈诚、卫立煌等国民党军政大员,随即通电全国,提出改组南京政府、停止一切内战等八项抗日主张,史称西安事变。

P10 事变发生后,中共中央在对国际国内的政治形势进行正确分析之后,确定了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基本方针,主张用和平方式解决西安事变引起的问题,反对新的内战;同时中共中央还主张用一切方式联合南京的左派,争取中派,反对亲日派,以推动南京政府走向抗日。这正是扩大抗日统一战线的积极举措(请同学们思考一下中国共产党为什么不主张杀蒋?如果杀了蒋,中国会是怎样的情况?)。

P11

二、武装斗争

统一战线是运用武装斗争的统一战线,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重要的特点和优点之一(为什么呢?)。因为中国的封建主义统治历史深远,以至于不像西方许多国家一样存在通过议会合法抗争的权利,所以通过武装斗争夺取政权就成为了唯一的方式。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镇压革命的方式也总是通过反革命的暴力武装,革命人民只有武装起来,以武装的革命反对武装的反革命。毛泽东指出:“在中国,离开了武装斗争,就没有无产阶级的地位,就没有人民的地位,就没有共产党的地位,就没有革命的胜利。”

P12 坚持武装斗争必须建立一支人民军队,没有一支人民的军队,便没有人民的一切,就不可能有人民的解放和国家的独立。其中三湾改编是中国共产党建设新型人民军队最早的一次成功探索和实践。在三湾改编之前,已经诞生达六年之久的中国共产党人还没有拥有一支独立的军事武装。我们党虽然整合和影响了一些国民党军队,并在军队中建立了党的组织,但党组织(支部)都是设在团一级,团政治指导员办公室直接管连队政治指导员,政治指导员只做宣传教育工作,因而政治工作没有群众基础。连一级没有党的组织,就难以直接掌握士兵,团一级即使设了党的组织也难以掌握部队。可以说,我们党掌握或影响的叶挺、贺龙等部队所以在三大起义中被逐次击溃,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缺乏是一个主要原因。1937年三湾改编后,毛泽东同志主张推行“党指挥枪”,“党建连上”,“官兵平等”三项政策,丰富了我党早期的统一战线思想,从理论和实践上对统一战线工作做出了很大贡献。

比如“党指挥枪”,即为要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这是建设新型人民军队的根本原则,是保持人民军队无产阶级性质和建军宗旨的根本前提,也是毛泽东建军思想的核心。

“党建连上”则侧重于加强党的建设,增加党对军队的掌控。“官兵平等”即在军队内实行民主主义,设立士兵委员会,在部队内设立各级党组织,又根据实际情况重新设计了党代表制度,等一系列政策,加强了党与部队、群众的联系,从而真正能够建设一支人民的军队。

P13 除了坚持党对军队的唯一领导外,建设人民军队时,必须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人民军队的唯一宗旨。坚持这一宗旨,是建设新型人民军队的基本前提,也是人民军队一切行动的根本准则和一切工作的出发点与归宿。它集中体现了人民军队的本质,是人民军队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所在。再有就是坚持正确的战略战术原则。由于中国革命战争长期处于敌强我弱的特殊历史条件下,面对无论在数量上还是装备上都占绝对优势的强大敌人,p14,p15党在加强人民军队建设的同时,在深入研究中国革命战争的特点和规律的基础上,形成了一整套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人民战争的理论和p16一系列的战略战术原则。1938年,毛泽东在延安窑洞撰写的《论持久战》 算是最为著名的一套战略战术原则。

P17

三、党的建设

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都是战胜敌人的两个重要武器,那么运用武器英勇战斗的则是党的组织,所以,中国共产党要领导革命取得胜利,必须不断加强党的建设。党的建设主要分为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三部分。由于我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制度的国情,我们党的队伍中农民阶级和小资产阶级出身的党员占主要部分,再加上前期党对于思想建设不很重视,必然导致党内无产阶级思想和非无产阶级思想之间的矛盾成为党内思想上的主要矛盾,加之党长期在农村发展,且处于战争环境之中,随着革命形势进行党的建设是要建设一个广大群众性的、马克思主义的无产阶级政党的重要前提(以上为党的建设的必要性)。

P18 中国共产党在加强自身建设中也总结了丰富的经验:第一,必须把思想建设始终放在党的建设的首位。加强党的思想建设,关键是要以无产阶级思想克服和改造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对应主要矛盾)。P19 第二,必须在任何时候都重视党的组织建设。加强党的组织建设,根本的是要贯彻民主集中制这一党的根本组织原则,坚持在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在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相结合,个人服从组织,少数服从多数,下级服从上级,全党服从中央。P20 第三,必须重视党的作风建设。党在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过程中,把党的建设作为一项“伟大的工程”,P21 逐步形成了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相结合的三大优良作风,这是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显著标志。P22 第四,必须联系党的政治路线加强党的建设。党的政治路线是党的纲领在一定历史时期的具体体现,是完成党在一定历史阶段的政治任务的总政策,为全党的团结统一奠定政治基础。加强党的建设,必须同党的政治路线紧密联系起来,在贯彻执行党的政治纲领和路线中推进党的建设(政治纲领和总路线也是上节课介绍的内容,可以请上节课讲课的同学替大家做一下复习)。

-23 四、三个法宝的相互关系

抗日战争时期,党的组织已经从狭小的圈子里走了出来,变成了全国性的大党。毛泽东系统地论述了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和党的建设三者之间的关系。他指出,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两个基本特点,是战胜敌人的两个基本武器。统一战线是实行武装斗争的统一战线,武装斗争是统一战线的中心支柱,党的组织则是掌握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这两个武器以实行对敌冲锋陷阵的英勇战士。

P24

五、两次成功和两次失败

大革命时期,处于幼年时期的党对于中国的历史状况和社会状况、中国革命的特点、中国革命的规律都懂得不多,在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和党的建设三个基本问题上都没有经验。因此,这一阶段党的组织虽然有过很大的发展,但是没有巩固;党的手里有了一批革命武装,但是没有掌握住。

大革命失败后,党对武装斗争的认识有了提高,发动了武装起义,建立了党领导的人民军队,开展了农村游击战争,开辟了建立人民政权的道路。党创造了坚强的人民军队,逐渐掌握了战争的艺术。但在这一时期,党内“左”倾教条主义者仍主张“城市中心论”,特别是对统一战线的重要性缺乏认识,(没有做到联系中国实际国情确定革命道路)在同国民党反动派进行斗争时,把中间势力当作最危险的敌人,把反对资本主义同反帝反封建相提并论,而在革命战争的指导上又犯了“左”倾教条主义错误。其直接结果是红军被迫进行长征,革命事业遭受严重挫折。

抗日战争时期,党总结了以前两个阶段的经验,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进行了伟大的抗日战争。

以上总结也化用于毛泽东同志发表的《共产党人》发刊词 /////////// P25

三、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意义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是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在认真总结中国革命实践经验基础上形成的具有独创性的革命理论。

P26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解决了在一个以农民为主体的、落后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东方大国里进行革命的一系列理论问题,科学地回答了近代中国革命向何处去的问题,正确地解决了中国革命的发展阶段问题,揭示了近代中国革命的发展规律,极大地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宝库。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理论成果,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道路。(意义)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是在实践中反对各种错误思想倾向的过程中形成的。它是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出发,不拘泥于已有的结论,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独立自主地分析和研究中国革命的实际问题,对中国革命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指导下,党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结束了中国几千年来封建地主阶级统治的历史,结束了帝国主义、殖民主义奴役中国各族人民的历史,实现了民族独立和国家的基本统一。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实现了中国从几千年封建专制制度向人民民主制度的伟大变革,根本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等一系列胜利。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是20世纪继俄国十月革命以后改变世界面貌的伟大历史事件,有力地鼓舞和推动了世界上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反抗帝国主义、殖民主义的斗争,极大地增强了他们反对帝国主义斗争的信心,有力地支持了世界人民反对帝国主义的斗争,增强了世界人民争取世界和平的力量。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经验 第7篇

首先,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结束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在中国的统治,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新中国。数千年来,中国的历史是极少数剥削者统治广大劳动人民的历史;近百年来,西方资本主义列强又凭借坚船利炮,把中国一步步拖入半殖民地和半封建社会的深渊。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在中国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制度,但是却并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和半封建社会的社会性质。中国人民为了自由、民主、独立和统一整整奋斗了一个世 纪,最终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取得了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胜利。从此,劳动人民成了新中国的主人。这是中国历史上的伟大转折点,标志着中国社会进入了新的时期。

其次,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对世界历史的发展也发生了巨大的影响。中国革命的胜利,是十月革命胜利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最 重大的事件。它冲破了帝国主义的东方战线,使帝国主义殖民制度遭到一次致命的打击,从而大大改变了世界政治力量的对比。中国从帝国主义统治的后方基地变成 了反帝斗争的前哨阵地,大大增强了世界反帝国主义反殖民主义的力量。中国革命的胜利,大大激励了许多类似中国这样遭到帝国主义、殖民主义剥削压迫的国家的 人民,增强了他们斗争的信心和决心;它对国际局势的发展和世界人民的革命斗争也具有深刻而久远的影响。

最后,中国革命的胜利,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胜利。自鸦片战争以来,无数志士仁人前赴后继为国家的独立和富强而奋斗,但都 未能取得革命的成功。只有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进程中,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毛泽东思想的正确指 引下,中国人民才顺利地推翻了三座大山在旧中国的统治。由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中国共产党被公认为全国各族人民的领导核心,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 集体核心毛泽东同志被公认为中国共产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伟大领袖,毛泽东思想被公认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在总结中国革命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基础上所 形成的这些基本结论,成为中国人民的巨大精神财富。

中国革命的胜利,也为我们提供了许多宝贵的经验。

首先,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把中国革命引向胜利,是由于她坚持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正确方向。这 是党的一条最基本的经验。自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的近80年的时间内,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从来都是没有停止过的。但是,中国人民没有什么思想武器来抵御帝 国主义,只是在十月革命以后,马克思主义开始在中国广为传播起来,中国人民才有了新的思想武器。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社会革命论。它的生

命 力正是在于它是同社会实践紧密结合的,在于它能够在实践中为人们认识真理开辟道路。毛泽东和他的战友们以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采取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 群众路线的工作方法,独立自主地来思考和解决中国的问题,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实践结合起来,从而成功地使其具有了为中国 人民所理解接受和喜闻乐见的民族风格和民族形式。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 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使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深深地扎下根来,并 被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转化为对中国社会进行革命改造的伟大的物质力量。可以说,没有毛泽东思想的正确指引,就不会有中国革命的胜利。

其次,没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就没有新中国。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旧民主主义革命之所以失败,就是因为没有一个像中国共产党这样作为 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在革命、建设、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时刻代表着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着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着中国最广大人 民的利益的先进政党的坚强领导。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中,中国共产党为中国人民指明了斗争的目标,在长期斗争的实践中找到了使革命走向胜利的道路,并且把被人 视为“一盘散沙”的中国人民团结和凝聚成万众一心的任何反动势力也没有可能战胜的伟大力量。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尽管中国人民的革命斗争也经历过重重的 挫折,走了许多弯路,但最终取得了中国革命的伟大胜利。“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这是中国人民依据近代中国革命的历史经验所得出的一个科学的结论,是他们基于自己的切身体会所确认的伟大真理。

再次,建立一个最广泛的革命统一战线是中国革命胜利的基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革命对象是极其残暴和凶恶的,同时,无产阶级和地主 大资产阶级都只占人口的少数,最广大的人民是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以及其他中间阶级。因此,无产阶级如果要取得革命的胜利,就必须争取和联合广大的中间 阶级。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始终坚信这一点,并且坚持了在革命统一战线中以无产阶级为领导,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原则,从而在反帝反封建的 旗帜下,把全国各族和各阶层人民紧密地团结在自己的周围,历尽千辛万苦,战胜了许多艰难险阻,最终推翻了压在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取得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 命的胜利。这是中国革命胜利的另外一条重要的经验。

最后,在中国实行人民民主专政制度,是中国革命发展的历史必然。在中国民主主义革命的进程中,曾经实验过资产阶级的民主和资产阶级共 和国的方案,但是,它们

最终都失败了。事实证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之所以能够取得胜利,就是因为以人民民主代替了资产阶级民主,以人民共和国代替了资产

阶级共和国,正如毛泽东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中总结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斗争28年来的经验时,所指出的:“总结我们的经验,集中到一点,就是工人阶级(经 过共产党)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我们完全可以依靠人民民主专政这个武器,团结全国除”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经验 第8篇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成功实践

1. 广大党员干部牢固树立了马克思主义信仰。

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党员队伍不断壮大。从建党之初全国仅仅有几十名党员, 到建国前发展到440余万名党员。正是越来越多的人民群众笃信了马克思主义理论, 才加入到党组织当中。二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党员干部面对流血牺牲无所畏惧、坚贞不屈。不论是面对敌人的血腥杀戮, 还是在残酷无情的战场, 绝大多数党员干部不怕牺牲、勇往直前, 用鲜血和生命来捍卫理想信仰。这些都充分表明,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广大党员领导干部已经牢固树立了马克思主义的信仰。

2. 广大人民群众坚决拥护马克思主义。

新民主主义革命如果没有人民群众的支持, 就不会取得最后的胜利。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党紧紧宣传群众、组织群众、依靠群众来开展革命和建设, 坚决贯彻群众路线, 从群众中来, 到群众中去, 使群众对共产党从接触和了解到支持和参与, 把群众团结在党的周围, 得到了人民群众的拥护。通过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 以及符合中国革命实践的党的理论, 使人民群众认识到马克思主义是最先进的理论形态, 共产党是实现民族复兴的决定力量, 因此能够坚决支持和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并积极参与新民主主义革命事业。

3.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最终胜利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取得成功。

经过28年的浴血奋战, 共产党领导广大人民群众开展了新民主主义革命, 实现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 推翻了三座大山, 建立了新中国, 结束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 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最终胜利。这个胜利充分表明了马克思主义从“十月革命一声炮响送来了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 到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建立政党, 到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革命实践结合形成新的理论, 再到取得了国家政权, 马克思主义这个真理在传播和接受的过程当中, 能够为广大人民群众理解、掌握和信仰, 充分表明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践取得了圆满成功。

二、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史经验

1. 理论成果较为丰富深厚。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一批先进知识分子积极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 如李大钊的《我的马克思主义观》、《庶民的胜利》等。党先后创办了《劳动周刊》、《先驱》、《妇女声》、《向导》、《中国青年》等等。据统计, 从中国共产党成立到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结束, 出版和发表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达60多种;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 中央苏区和国统区出版和发表的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达到100多种。更重要的是, 在宣传马克思主义与实践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中, 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进行了丰富和发展, 形成了毛泽东思想, 并在党的七大写入党章, 作为党的指导思想, 这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的重要成果, 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实践取得丰富的理论成果。

2. 宣传形式较为通俗大众。

作为在西方孕育生长的马克思主义理论, 本身包含着许多深奥的理论, 如果将这些理论直接向广大人民群众进行宣讲或灌输, 只会事倍功半, 毕竟当时中国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水平层次普遍不高。因此要想让人民群众了解、认识和接受马克思主义, 就必须让马克思主义理论进一步通俗化、大众化。艾思奇的《大众哲学》采用大众常用语言, 结合大众熟悉的历史神话故事, 社会生活中的人和事例, 通俗化的阐述深刻的道理, 使马克思主义理论由抽象变得通俗易懂、具体生动;毛泽东会将马克思主义理论用一些容易理解的语言表述出来, 如他把马克思主义武装革命学说表述为“枪杆子里面出政权”;把关于中国革命道路表述为“农村包围城市, 武装夺取政权”等等。

3. 理论实现契合群众利益。

理论在群众中能否得到认同与拥护, 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理论是否能够解决群众的实际问题, 是否满足群众的利益诉求。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非常注重解决群众利益问题。在土地革命时期提出“打土豪, 分田地”, 解决了农民群众最关心的土地问题;对部队提出“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不拿群众一针一线”, 切实维护了人民群众的利益。这些政策措施使人民群众感受到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是为自己谋利益的, 于是他们就自觉地认可、接受了马克思主义。

4. 理论内容结合客观实际。

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基于西方文化背景和19世纪欧洲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的, 是无产阶级革命和解放的基本理论。但如果离开中国实际, 被教条、机械地照搬照用, 就不容易被人民群众理解, 就不会被人民群众拥护。这就需要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进行有机结合, 更好地适应中国实际。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继承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础上, 结合中国实际, 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 从而完成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 创立了毛泽东思想。毛泽东思想对于推进新民主主义革命发挥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最终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

三、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现实启示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成功实践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这些经验对于推进新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实践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1. 要深入思考当前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出现困境的根源。当前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实践面临着一些棘手的问题亟待解决。比如:在市场经济逐步深化确立的过程与背景下, 价值多元化与思想多元化让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成效不够明显;一些党员干部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存在着理想信仰不够坚定;一些较为通俗易懂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仍然是停留在过去的记忆当中, 当下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却较为抽象、不好理解。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那种非常艰苦、非常危险的环境和时代下,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都能取得突出的成效, 在物质发达、社会稳定的今天, 为什么还不能超越以往?这就要结合新民主主义革命和当前两个时期的时代背景, 深刻分析出现这种困境的内在根源与本质原因, 从而为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奠定实践基础。

2. 要大力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深入研究。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马克思主义理论之所以能够取得突出的成绩, 首先是与当时社会理论界百家争鸣、百花齐放是紧密相关的, 因此在当前也要以较为宽松的形式努力营造一个氛围民主的理论争辩、商榷的理论环境, 从而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其次是与理论表现形式紧密相连的, 一些抽象的理论转变为琅琅上口的话语, 就容易被人们接受, 因此就要摒弃那些晦涩、抽象的理论话语, 努力探求通俗易懂的话语表现理论内涵;再次, 是与理论载体紧密相关。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马克思主义理论大众化依托和承载的平台非常丰富, 有报纸、刊物、民间社会团体来共同推动, 当前就要利用各种有效平台如报纸、电视、广播、网络等形成立体覆盖, 进一步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灌输。

3. 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实践过程中要切实满足人民群众利益诉求。理论在群众中的实现程度, 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理论是否符合群众的根本利益。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能够取得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 马克思主义让老百姓得到了实惠, 老百姓感受到马克思主义是为人民谋福祉的, 于是认可、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当前我们在维护和实现人民群众利益上还有许多工作要做。因此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实现真正的“以人为本”, 关注民生疾苦, 坚持群众路线, 切实为老百姓服好务, 真正实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 只有这样, 才能使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取得真正实效。

摘要:作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史开端,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一次具有重大意义的成功实践。许多宝贵经验值得当前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所借鉴和学习。认真总结这些历史经验, 并从中得到启示, 对于改进和提高当前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具有重大意义。

关键词: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经验,启示

参考文献

[1].陈兴华.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 2008

[2].吴学琴.马克思主义著作宣读[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 2008

[3].罗会德.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经验[J].理论导刊, 2009 (3)

[4].陈中奎, 罗晶.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史进程及经验启示[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1 (10)

[5].孙卫芳.论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经验[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 2009 (6)

上一篇:日语北京导游词下一篇:学生没背书检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