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四气五味考试习题

2024-07-02

药物四气五味考试习题(精选5篇)

药物四气五味考试习题 第1篇

一、药物的四气:

指药物的寒、热、温、凉四种特性。又称四性。寒凉和温热是两种对立的药性,而寒与凉、热与温之间只是程度的不同。另外还有平性,即药性平和。一般寒凉药多具清热、解毒、泻火、凉血、滋阴等作用,主治各种热证。温热药多具温中、散寒、助阳、补火等作用,主治各种寒证。

对于有些药物,通常还标以大热、大寒、微温、微寒等词予以区别。药物的寒、热、温、凉,是从药物作用于机体所发生的反应概括出来的。是与所治疾病的寒、热性质相对而言。能够减轻或消除热证的药物,一般属于寒性或凉性,如黄芩、板蓝根对于发热口渴、咽痛等热证有清热解毒作用,表明这两种药物具有寒性。反之能够减轻或消除寒证的药物,一般属于温性而上,如附子、干姜对于腹中冷痛、脉沉无力等寒证有温中散寒作用,表明这两种药物具有热性。在治则方面,《神农本草经》云:“疗寒以热药,疗热以寒药。《素间.至真要大论》云:“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这是基本的用药规律。

此外,还有一些平性药,是指药性寒、热之性不甚显著、作用比较和缓的药物。其中也有微寒、微温的,但仍未越出四性的范围;所以平性是指相对的属性,而不是绝对性的概念。

二、药物的五味:

原指药物的辛、甘、酸、苦、咸五种味道,后扩展为体现药物功能归类的标志。

有些药物具有淡味或涩味,实际上不止五种。但是,五味是最基本的五种滋味,所以仍然称为五味。不同的味有不同的作用,味相同的药物,其作用也有相近或共同之处。至于其阴阳属性,则辛、甘、淡属阳,酸、苦、咸属阴。综合历代用药经验,其作用有如下述: 辛味有发散解表、行气行血作用,即辛散。一般解表药、行气药、活血药多具辛味,主治表证和气滞血瘀证。一般治疗表证的药物,如麻黄、薄荷,或治疗气血阻滞的药物,如木香、红花等,都有辛味。甘味有滋补和中、调和药性及缓急止痛作用,即甘缓。一般滋养补虚、调和药性及止痛药多具甘味,主治虚证、痛证。一般用于治疗虚证的滋补强壮药,如党参、熟地;和拘急疼痛、调和药性的药物,如饴糖、甘草等,皆有甘味。甘味药多质润而善于滋燥。

酸味有收敛固涩作用,即酸收。一般具有酸味的药物多用于治疗虚汗、泄泻等证,如山茱萸、五味子涩精敛汗,五倍子涩肠止泻。苦味有清泄、燥湿作用,即苦坚。一般清热、泻火、通便、燥湿药多具苦味,主治热证、火证、湿证。泄的含义甚广,有指通泄的,如大黄,适用于热结便秘;有指降泄的,如杏仁,适用于肺气上逆的喘咳;有指清泄的,如栀子,适用于热盛心烦等证。至于燥,则用于湿证。湿证有寒湿、湿热的不同,温性的苦味药如苍术,适用于前者;寒性的苦味药如黄连,适用于后者。此外,前人的经验,认为苦还有坚阴的作用,如黄柏、知母用于肾阴虚亏而相火亢盛的痿证,即具有泻火存阴(坚阴)的意义。

咸味有泻下、软坚散结作用,即咸软。一般软化坚硬、消散结块、泻下通便药物多具咸味,主治大便燥结、瘰疬瘿瘤、啯瘕痞块等证。如瓦楞子软坚散结,芒硝泻下通便等。五味之外,还有淡味及涩味。

淡味有渗湿、利尿作用。一般渗湿利尿药多具淡味,主治水肿、小便不利等证。如猪苓、茯苓等利尿药。

涩味与酸味作用相似,也有收敛固涩作用。多用以治疗虚汗、泄泻、尿频、精滑、出血等证,如龙骨、牡蛎涩精,赤石脂能涩肠止泻。五味的确定

① 味的确定最初是依据药物的真实滋味。如黄连、黄柏之苦,甘草、枸杞之甘,桂枝、川芎之辛,乌梅、木瓜之酸,芒硝、食盐之咸等 ② 后来由于将药物的滋味与作用相联系,并以味解释和归纳药物的作用。

③ 随着用药实践的发展,对药物作用的认识不断丰富,一些药物的作用很难用其滋味来解释,因而采用了以作用推定其味的方法。例如,葛根、皂角刺并无辛味,但前者有解表散邪作用,常用于治疗表证;后者有消痈散结作用,常用于痈疽疮毒初起或脓成不溃之证。二者的作用皆与“辛能散、能行”有关,故皆标以辛味。磁石并无咸味,因其能入肾潜镇浮阳,而肾在五行属水与咸相应,磁石因之而标以咸味。

由此可知,确定味的主要依据,一是药物的滋味,二是药物的作用。由于药物滋味和作用并无本质联系,两者之间并无严密的对应关系,因而从古至今,五味学说在理论上和实际运用中出现不少分歧和混乱也就在所难免了。三、四气与五味:

由于每一种药物都具有性和味,因此,两者必须综合起来看。例如两种药物都是寒性,但是味不相同,一是苦寒,一是辛寒,两者的作用就有差异。反过来说,假如两种药物都是甘味,但性不相同,一是甘寒、一是甘温,其作用也不一样。所以,不能把性与味孤立起来看。性与味显示了药物的部分性能,也显示出有些药物的共性。只有认识和掌握每一药物的全部性能,以及性味相同药物之间同中有异的特性,才能全面而准确地了解和使用药物。性味合参

① 性和味分别从不同角度说明药物的作用,二者合参才能较全面地认识药物的作用和性能。

② 味同气异者,作用有共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

例如,紫苏、薄荷皆有辛味,能发散表邪,但紫苏辛温,能发散风寒;薄荷辛凉,能发散风热。麦冬、黄芪皆有甘味,前者甘凉,有养阴生津作用;后者甘温,有温养中焦,补中益气作用。③ 气同味异者,作用有共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

例如,黄连、生地黄均性寒,皆能清热,用治热证。但黄连苦寒,清热燥湿,主治湿热证。生地黄甘寒,能清热养阴,用治虚热证。由于性和味都属于性能范畴,只反映药物作用的共性和基本特点,因此不仅要性味合参,还必须与药物的具体功效结合起来,方能得到比较全面、准确的认识。因此,性味与功效合参尤为重要。

药物四气五味考试习题 第2篇

四气五味,就是药物的性味,代表药物的药性和滋味两个方面。其中的“性”又称为“气”,是古代通用、沿袭至今的名词,所以四气也就是四性。性和味的作用,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四气,就是寒、热、温、凉四种药性。寒凉和温热是对立的两种药性;寒和凉之间、热和温之间,是程度上的不同,也就是说药性相同,但在程度上有差别,温次于热、凉次于寒。

药性的寒、热、温、凉,是药物作用于人体发生的反应归纳出来的,例如,感受风寒、怕冷发热、流清涕、小便清长、舌苔白,这是寒的症状,这时用紫苏、生姜煎了汤饮服后,可以使病员发一些汗,就能消除上列症状,说明紫苏、生姜的药性是温的。如果生了疗疮、热疗、局部红肿疼痛,甚至小便黄色、舌苔发黄,或有发热,这就是热的症状,这时用金银花、菊花来治疗,可以得到治愈,说明金银花、菊花的药性是寒凉的。

中草药的药性,通过长时期的临床实践,绝大多数已为人们所掌握,如果我们 熟悉了各种药物的药性,就可以根据“疗寒以热药、疗热以寒药”和“热者寒之、寒者热之”的治疗原则针对病情适当应用了。一般是,寒凉药,大多具有清热、泻火、解毒等作用,常用来治疗热性病症。温热药,大多具有温中、助阳、散寒等作用,常用来治疗寒性病症。此外,还有一些药物的药性较为平和,称为“平”性。由于平性药没有寒凉药或温热药的作用来得显著,所以在实际上虽有寒、热、温、凉、平正气,而一般仍称为四气。

五味,就是辛、甘、酸、苦、咸五种不同的滋味。它主要是由味觉器官辨别出来的,或是根据临床治疗中反映出来的效果而确定的。各种滋味的作用如下:

(一)辛 有发散、行气或润养等作用。一般发汗的药物与行气的药物,大多数有 辛味;某些补养的药物,也有辛味。

(二)甘 有滋补、和中或缓急的作用。一般滋补性的药物及调和药性的药物,大多数有甘味。

(三)酸 有收敛、固涩等作用。一般带有酸味的药物,大都具有止汗、止渴等作用。

(四)苦 有泻火、燥湿、通泄、下降等作用。一般具有清热、燥湿、泻下和降逆作用的药物,大多数有苦味。

(五)咸 有软坚、散结或泻下等作用。一般能消散结块的药物和一部分泻下通便的药物,带有咸味。

在五味以外,还有淡味、涩味,它们的意义和作用是这样的:

(一)淡 就是淡而无味,有渗湿、利尿作用。一般能够渗利水湿、通利小便的药物,大多数是淡味。

(二)涩 有收敛止汗、固精、止泻及止血等作用。

由于淡味,没有特殊的滋味,所以一般将它和甘味并列,称“淡附于甘”;同时,涩味的作用和酸味的作用相同,因此,虽然有七种滋味,但习惯上仍称“五味 ”。

气和味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每一种药物既具有一定的气,又具有一定的味。由于气有气的作用,味有味的作用,必须将气和味的作用综合起来看待,例如,紫 苏性味辛温,辛能发散,温能散寒,所以可知紫苏的主要作用是发散风寒;芦根性

味甘寒,甘能生津,寒能清热,所以可知芦根的主要作用是清热生津„„等。

一般说,性味相同的药物,其主要作用也大致相同;性味不同的药物,功效也 就有所区别;性同味不同、或味同性不同的药物在功效上也有共同之处和不同之点。例如,同样是寒性药,若味不相同,或为苦寒,或为辛寒,其作用就有所差异,如黄连苦寒、可以清热燥湿,浮萍辛寒、可以疏解风热;同样是甘味药,但气有所 不同,或为甘温,或为甘寒,其作用也不一样,如黄耆甘温?可以补气,芦根甘寒、能清热生津。所以,在辨识药性时,不能把药物的气与味孤立起来。

药物四气五味考试习题 第3篇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 三个认识不足

(1) 对中药气味物质基础研究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方剂、证候固然是研究的重点, 中药气味也应当是研究的重点。方剂、证候的研究是基础研究, “四气五味”物质基础的研究应当是其更重要的基础研究, 但现在中医药界对这个问题的认识还不够充分。

(2) 对中医药研究的整体系统性、先后性认识不足。四气五味、升降沉浮、药物归经、方剂配伍、功能主治、毒副反应等具有整体关联和系统性。对其研究, 当先后有序。反之, 则是拔苗助长, 很难得到预期效果。例如:对“四气五味”物质基础的规律未认识清楚, 就去研究方剂配伍;对方剂配伍的规律未认识清楚, 就去研究证候;对“四气五味”的量化标准没有确立, 就去制定“标准规范技术体系”。诚如没打好地基, 就去建高楼大厦。中药的质量标准, 应当以该药的气、味物质基础为指标。离开气味物质基础的指标是西化的, 会脱离中医药理论。

(3) 对以中医药理论指导下的中药化学成分研究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中医药现代化, 需要多学科研究。而在多学科研究中, 中药化学尤为关键, 是揭示中药“四气五味”物质基础的关键。

(二) 三个研究误区

(1) 不是以中医药理论方法来研究“四气五味”的物质基础, 而是取之于西医药理论方法。中药气味反映了中药的阴阳关系, 阴阳互相关联, 不可分割, 是中医药的一条基本理论, 但是几乎所有的有关气味的研究课题都是将气、味分别立项的, 这就不能有效、全面地反映气味的客观规律。要说中医药界对中药化学成分研究不重视, 也不符合事实。国内外花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 对中药进行化学成分分析, 但却突显中药西化趋势, 而与中药“四气五味”理论结合的研究不足。从60年代起, 有人试图从中药的化学成分来探索中药气味的本质, 但是时至今日, 也只是揭示其中的少部分成分而已。在中药性味与化学成分的关系方面, 还没有找出贯通整体、化解矛盾、统一判断的标准。

(2) 检测手段、指标西化。其主要特征:以部分代替整体, 以个别代替一般。其主要表现:检测中药的一些有效成分, 只能说明部分中药药性, 还有多种成分难以明晰, 如黄连、黄芩、黄柏均含有小檗碱, 但所含的其它成分并不相同, 在药物归经上, 黄芩偏上焦, 黄连偏中焦, 黄柏偏下焦。为了弥补单一成分评价中药物质基础的缺点, 而选择几种不同有效部位和有效成分作定性、定量表征, 优于前者, 但由于中药成分复杂, 多达几百种, 甚至上千种, 仍然代表不了整体。检测中药微量元素对检测中药物质基础有效, 但这仅是中药的无机成分。同一微量元素, 由于在化学结构式上的位置变化, 就组成了不同的物质。用指纹图谱检测中药物质基础, 需要通过多种溶剂、多道工序提取原中药的药效物质, 有可能不完全等同于原复方中的配伍比例, 而且同样复方采取不同溶剂与工序制备出来的中成药的药效物质比例也不尽相同。

(3) 尚未真正实行多学科交叉研究。因为“四气五味”涉及的学科有中医、西医、中药、西药、中医药文化以及化学、物理、数学等众多现代学科, 能真正做到有机交叉和融会贯通的很难。

到目前为止, 几乎所有的检测方法, 都有一个致命的缺点:用西医药的思维方法来研究中药。指标大多西药化, 与中医药理论结合不足。

(三) 三个研究难题

(1) 要找到中西药的结合点/结合桥梁。中西医药结合已经提出近百年了, 但是至今还没有找到普遍通用的结合点/结合桥梁。

(2) 要化解因中药成分复杂而无法分析中药构性、构效关系。一味中药有几十种甚至上千种化学成分。方剂是由两味以上的中药组成, 要想分析其化学成分, 难度较大。

(3) 要解决中药“四气五味”物质基础的量化问题。特别要落实到可以用现代仪器量化, 如果这一问题能够得到解决, 中医药就可能步入现代化的殿堂。

西药药性是由其化学结构决定的, 中药药性也是由其化学结构决定的。西药研究药物构效关系, 中药药性研究也必须要研究中药药物构性、构效关系。要攻克这一堡垒, 必须破解中药气味物质基础研究中的难题, 才有可能破解中药配伍规律。

二解决问题的对策

新技术、新方法、新理念、新思维对中医药学的发展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中医药学要在保持自身特色和优势的基础上, 充分吸收和应用现代新思想、新技术、新方法、新成果, 在反复实践中将其同化, 为己所用, 使自身向更高层次发展。中药的“四气五味”是药物的物质基础, 但是至今没有一种仪器能够检测中药的“四气五味”。我们在研究的实践中, 提出用电子鼻、电子舌检测“四气五味”[1], 有望解决这一难题。

我们在实验研究中发现“阳-四气-受电体-酸, 阴-五味-给电体-碱”这一规律的存在[2]。同时由此验证电子鼻、电子舌可以检测中药”四气五味”的物质基础。电子鼻检测气为阳, 电子舌检测味为阴。阴阳互根, 将二者同时运用, 能检测中药的气味。

电子鼻的设计原理, 就是用最常用的氧化物气敏传感材料如Sn O2、Zn O、Fe2O3等, 暴露在纯净空气中时, 氧气在其表面产生吸附, 因而具有很高的电阻值, 当它接触到还原性气体, 其电阻值随即降低, 因此测量还原性气体的灵敏度很高。其电阻值的变化, 就是出现了氧气还原反应的原理, 失去电子的过程为氧化作用, 为“阴-碱-味”, 而得到电子的过程为还原作用, 为“阳-酸-气”。

中西药对同种疾病有效, 并且多种中西药能够治疗同一种病症, 一定有其共同的物质基础。现代科学仪器只能检测西药的物质基础, 却不能完全检测中药的物质基础, 这也是导致中医药被人认为“不科学”的根本原因。如何用现代科学仪器检测出其共同的物质基础, 并且用中西医药结合的观点科学地解释这一现象, 就可能破解这一难题, 也是中西医药结合会通的关键点之一。我们使用电子鼻、电子舌检测多种治疗消化性溃疡的中西药物, 发现它们有共同相似的PCA特征指纹图[1,2], 说明可以用电子鼻、电子舌检测中西药共同的物质基础。

据现代味觉研究, 人的多数味觉细胞能够感受2或3种基本味。当人辨别某一味时, 往往需要1个以上感受体。一个单独的神经纤维可能对多种不同之味作出反应。往往一种味觉不是单一化学成分发出的。嗅觉对气味的反应也和味觉一样。电子鼻、电子舌是指由多个性能彼此重叠的气敏、味敏传感器, 用适当的模式分类方法组成的具有识别单一和复杂气、味能力的装置, 它们模拟人的嗅觉、味觉, 故称为电子鼻、电子舌。二者都是由一定数量的传感器组成的, 每个独立的传感器具有一定的交互敏感能力, 并非只感受一种化学物质, 而是感受一类群化学物质, 在感受某类特定化学物质的同时, 还感受另一部分其他性质的化学物质, 因此, 传感器技术近似于中医药的整体性特征。传感器又具有一定的选择性, 即对不同的组分具有不同的响应能力, 因此它能区分中药的四气、五味。传感器的各项参数以及响应信号稳定, 因而具有重现性, 具有量化检测仪器的重要特征。电子鼻、电子舌与普通的化学分析仪器不同, 得到的不是被测样品中某种或某几种成分的定性和定量结果, 它们测量的不是中药的某一具体化学成分, 而是通过传感器所采集的信号为其总体响应强度, 能描述出被测物整体气味的宏观化学成分。可以根据不同的气味测到不同的电信号, 并可将这些信号与已建立的数据库中的信号加以比较, 进行判断。电子鼻、电子舌可以通过一系列的辨认软件进行多变量统计分析。多变量统计分析, 有利于我们将收集的分析数据, 进行由繁至简的信息处理, 其中PCA主成分分析就是从多个数值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入手, 利用降维的思想, 将多个变量化为少数几个互不相关的综合变量的统计方法, 找出其主要规律性, 对中药来说就是检测其“四气五味”的宏观化学成分。

目前, 中药有效成分、有效组分说是中药构效关系的依据, 但往往一药有多种有效成分、有效组分, 如人参多达上百种有效成分。在临床应用中, 究竟是哪一种有效成分在发挥作用, 常常难以确定, 而且有效成分的测量也十分困难。中药成分很多, 如茶叶之香气成分就达300余种。食物中大致有1000种以上的化学物质。如果用西药的检测方法来研究中药, 非常困难。我们的研究工作显示, 用电子鼻、电子舌来检测中药“四气五味”的物质基础, 具有可能性和可行性。

将电子鼻与电子舌相结合, 一个味觉与嗅觉的总体感观就有可能呈现出来, 电子鼻检测气为阳, 电子舌检测味为阴, 这样阴阳、气味兼备, 比较符合中医药的阴阳思维和研究方式。电子舌、电子鼻模拟哺乳动物的嗅觉与味觉系统结构和机理, 破解了这一难题。人对药物的嗅觉与味觉, 是由人的感受器官得到的, 是与其化学成分之间的相互作用而产生和感知的。对药物中含有几十种乃至上百种能够产生气味的化学物质, 电子舌、电子鼻使用了由对每种化学成分有不同响应的传感器构成阵列, 阵列的响应是多种化学成分作用的集合。电子舌、电子鼻与被测挥发性化合物接触的活性材料一般是噻吩、吲哚、呋喃等成分构成的导电聚合物, 当气体分子与上述聚合物材料接触时会发生电离或共价作用。味觉传感器是用类脂薄膜的一侧与味觉物质接触时, 膜两侧的电势发生变化, 从而对味觉物质产生响应。应用DOPH (二油基磷酸脂) 作为生物类脂膜的材料, 它的分子结构会随着浓度的改变而改变, 因而它具有疏水性和亲水性。亲水性和离子键有关, 疏水性和共价键有关。

中药的“四气五味”始于鼻闻舌尝, 就是与鼻、舌细胞发生化学反应的过程, 鼻、舌的细胞就是最好的传感器。现在各种电子鼻、电子舌的产生, 就是通过传感器来模拟鼻、舌的细胞功能。我们的祖先在临床实践中发现, 药物不同的“四气五味”, 具有规律性的治病效果与养生功能。后来在感知的基础上, 将各种具有治疗效果的药物以“四气五味”理论来归纳总结, 这就是推理功能之“气”和“味”。我们前期的实验研究显示[3,4], 电子鼻、电子舌可以检测和分辨中药的“四气五味”, 能揭示中药“四气五味”的物质基础。

摘要:指出“四气五味”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三个认识不足, 三个研究误区, 三个研究难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引进新技术与新方法, 应用电子鼻和电子舌检测中药“四气五味”的物质基础, 探析作用机理, 并由此促进中西医药理论会通。

关键词:四气五味,问题,对策,电子鼻,电子舌

参考文献

[1]盛良.用电子鼻、电子舌检测中西药物共同药效物质基础[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8, 17 (18) :2778-2280.

[2]盛良.再论用电子鼻、电子舌检测中西药共同药效物质基础[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8, 17 (28) :4386-4387.

[3]王光耀, 盛良, 王兴华.应用电子鼻研究中医药[J].医学信息, 2013, 26 (8) 下:243-244.

摸清食物脾气 巧辨“四气五味” 第4篇

结交一个朋友,我们往往要了解他的爱好、脾气等,以便更好地相处。同样,要结交食物这个朋友,使它更好地为我们的健康保驾护航,也得了解它们的底细,摸清它们的脾气。

天有四时,食有四气。“四气”,通常是指食物的寒、热、温、凉四种特性。

如果大家吃过某种食物后,有清凉、清爽之感,该食物就是寒、凉性质的。

寒、凉性质的食物,如紫菜、萝卜、梨等,其作用重在清热泻火、凉血解毒、平肝安神、通利二便。要是你口渴心烦、易热易怒、小便赤黄、大便干结,这就是身体提醒你:是进食寒、凉食物的时候了。

如果大家吃过某种食物后,感到有些温暖、发热,该食物就是温、热性质的。

温、热性质的食物,如羊肉、大蒜、猪肝等,其作用重在散寒温经、益气养血、助阳活络等。假如你畏寒怕冷、四肢冰凉、小便清长、大便稀薄,这就是身体向你暗示:需要食用温、热性质的食物了。

还有一类食物,寒热性质不明显,称之为“平性”,具有平补气血、健脾益胃的功效,寒证、热证者都可食用,如大米、玉米、甘蓝等。

气味气味,有气自然有味,除了“四气”,食物还有酸、辛、苦、咸、甘这“五味”。

酸味,如猕猴桃、梅子、醋等,可收涩,是有久泻、多汗、遗精、遗尿等症状患者的福星。

辛味,如芥末、辣椒、生姜等,可疏通经脉关窍,疏散郁结之气,感冒恶寒、吃不下饭、胃胀胃满、两肋胀痛的朋友不妨找找它们。

苦味,如苦瓜、枸杞苗、青果等,可排热泄毒,经常虚火牙疼、眼睛涩痛、心烦发热的朋友要和它们多多亲近。

咸味,如海带、螃蟹、墨鱼等,可软化肿块,被各种肿瘤、淋巴结核、甲状腺肿瘤缠身的朋友,就得多仰仗它们。

甘味,如大米、南瓜、鲢鱼等,可补益气血,缓解疼痛,是常常疲倦乏力、饮食减少、胃部胀痛者的良友。

药物四气五味考试习题 第5篇

2、什么是两种食物(药物)同用后,相互牵制,使原有的功能降低甚至丧失。8. 指两种食物(药物)同用后,相互牵制,使原有的功能降低甚至丧失。(单项选择)B A.相须、相使

B.相恶

C.相畏、相杀

D.相反

B.温、平、寒、凉

C.温、热、平、凉

D.温、3、什么味具有行气、行血、发散的作用。(单项选择)B A.苦味 B.辛味

C.甘味

D.酸味

4、什么是性能基本相同的食物(药物)配合使用,具有协同作用。(单项选择)A A.相须、相使

B.相恶

C.相畏、相杀

D.相反

5、什么是当两种食物(药物)同用时,一种食物的毒性或副作用能被另一种食物降低或消除。(单项选择)C A.相须、相使

B.相恶

C.相畏、相杀

D.相反

6、什么味具有收敛、固涩、开胃作用。(单项选择)D A.苦味 B.辛味

C.甘味

D.酸味

7、什么味具有和中、缓急、补益的作用。(单项选择)C A.苦味 B.辛味

C.甘味

D.酸味

8、什么是两种食物(药物)同用时,会产生毒性反应或明显副作用。(单项选择)D A.相须、相使

B.相恶

C.相畏、相杀

D.相反

9、多少年以前,就有“神农尝百草”之说。(单项选择)D A.3000年

B.4000年

C.5000年

D.6000年

10、什么味具宣泄、清热燥湿作用。(单项选择)A A.苦味

B.辛味

C.甘味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药物四气五味考试习题】相关文章:

抗菌药物处方权考试08-21

中国医科大学2016年12月考试《药物化学》08-21

药物化学心血管系统药物习题及答案06-15

药物分析练习题及答案08-18

药物成本05-16

高效药物05-21

药物渗漏05-22

药物检测05-22

药物生产06-01

药物防护06-03

上一篇:国学《千字文》第一课时教案下一篇:法人机构入股的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