唠叨是一种幸福

2024-05-19

唠叨是一种幸福(精选18篇)

唠叨是一种幸福 第1篇

什么是幸福?在一千个人的眼中,幸福就有一千种不同的定义。炎热的夏天能喝到一口冰凉的饮料,这是幸福;寒冷的冬天能喝到一碗热气腾腾的汤,这是幸福,在我眼中,唠叨也是一种幸福。

妈妈是一个极其唠叨的人,无论大事小事,自家的事还是别人家的事,她总爱唠叨上几句才行,有时为了一件事甚至可以从上午唠叨到下午。其肺活量大得惊人,令人叹为观止。但我对她的“优点”却是极为讨厌。

明早是妈妈出差的日子,我和爸爸高兴得手舞足蹈,因为总算可以过上2天没有唠叨的清闲日子了。送妈妈出门,妈妈又照常唠叨了一大堆,好不容易把妈妈送走,我就一把躺在床上,兴奋难眠。

第二天早上,没有了妈妈的唠叨,我起得特别晚,一看手表,就要迟到了,我突地从床上跳起来,没吃早餐就慌慌张张地拿起书包跑进学校,上课期间,肚子“咕咕”地抗议着,熬得难受,好不容易到了中午,便以百米冲刺的速度跑向饭堂。

放学回家,我习惯性地把书包扔在沙发上,说“妈妈,我回来了,开饭”但是没人回答我,屋里冷冷清清的,没有往日拽着我拼命唠叨的妈妈,也没有一桌子丰盛的饭菜,望着已经扁了的肚子,我怎么也高兴不起来。

晚上,躺在床上,翻来覆去,怎么也睡不着,脑海里浮想出逝去的一幕幕:那天上学,妈妈边唠叨个不停边强硬着把雨伞塞进书包里,没想到一放学,雨就下了起来,我因带了伞而没被淋湿;春游前天,妈妈嘴上唠叨着要小心,注意安全,边给我一瓶跌打损伤膏,要我带上,没想到春游的时候,我不小心跌了一跤,药膏起了重要作用;还有那一次……

第三天下午,妈妈终于给我盼回来了,一进门,就对着我开始唠叨起来,我满脸幸福地听着……

唠叨是一种幸福 第2篇

因为我爱玩电脑所以一整天我都呆在房间里不出去也不活动。有一次,我从早晨一直玩到晚上,爸爸见了进来就说:“哎呀怎么还玩呀!有这么多的时间怎么不学习就知道玩!”这一次我实在是忍不住了,我的火气不知道从哪儿来的“腾”一下坐起来,恼羞成怒地说:“放假了还不让我玩,你准备让我什么时候玩!我拿出我的考试成绩给他看,并对他说:“看看我考的挺好,怎么就不能玩会儿!”我一气之下扔下卷子就跑了出去。并说了一句不过脑子的`话:“我再也不回来了!”

皎洁的月光照在我的脸上,我漫无目的地走着,突然看见一个孤儿再向人们乞讨。我走过去问他:“你爸爸妈妈呢?”他伤心地说:“死了!”我很惊讶。这时我的脑子里冒出一个想法:比起这些没有父母的孩子,我是多么幸福呀!正在我出神的时候,爸爸走了过来说:“走吧,回家吧。***都快急死了!”这是我的眼泪偷偷地流了出来:“爸对不起,我错了!”“没关系儿子,只要你能理解父母的苦心就好。”

高三,是一种幸福 第3篇

学生们的表情在发生变化。嬉笑逐渐消失了, 调侃声越来越小了, 表情渐渐严肃起来了, 逐渐陷入沉思中……过了三四分钟, 我请同学们发表自己对这句话的理解。

学生1说:“高三没有什么幸福, 但也不必说高三是痛苦的, 高三应该是忙碌。”

学生2说:“高三有压力, 这种压力让我们放弃了许多娱乐和爱好;但是, 正是这种压力, 让我们有了奋斗的目标, 每天的生活都是那么紧凑, 所以高三是充实的。”

学生3认为:“高三有如此多的作业和试题, 我们虽然很忙, 可是每天都有收获, 收获就是幸福。”

学生4说:“我们在每天的复习中弄懂了许多过去没有明白的内容, 让许多的知识系统化了, 所以每天都有收获的喜悦, 其实挺快乐的。”

学生5:高三的紧张学习是难忘的回忆, 是人生重要的财富。

学生们的话题慢慢转到了对人生和社会的观察方面了。

一个学生说, 高三是人生的一段经历, 没有回头路, 也没有退路。高三是有意义的奋斗历程, 我们珍惜这段历程, 因为它有曲折, 有磨难, 有失败, 有成功。经历过高考, 我们也许会说:“高三我都熬过来了, 我还有什么好怕的?”

另一个学生说, 有时模拟考试成绩不理想, 但是这样倒能给自己一些竞争压力, 有压力才有动力, 于是我们会发奋努力, 知耻而后勇;有时考得比较理想, 就想自己离完美还有一段差距, 于是会更加勤奋, 百尺竿头更进一步;最重要的是自己激励自己, 自己为自己的理想努力。因为当一切过去之后, 成功的喜悦或是失败的悲伤都是要自己品尝, 也正是这些或甜蜜或酸涩的味道背后, 我们的人生也因此而丰润厚重。

一位班干部说:“我们在高中前两年中已经建立起了深厚的友谊, 高三阶段将进一步检验和巩固我们的友谊。在这一年中, 我们要倍加珍惜友谊, 珍惜这个班级。以后无论多少年, 我们都要记住这一年, 记住这个班级, 记住这个学校!因为这里是我们梦想起飞的地方。”

讨论还在热烈地进行着, 讨论的主题还是“幸福的高三”, 但是, 同学们中没有一个人再提及在幸福二字上面加引号的问题。

最后, 我谈了谈自己对高三的认识和理解:一提到高三, 大家都会抱怨考试太多, 作业太多, 抱怨高考制度的不合理。但就目前的国情而言, 高考, 为很多学生提供了上大学的机会, 而你们正像那在龙门前跃跃欲试的鲤鱼, 机遇和挑战并存, 跳过龙门, 你们面临的将是一番新的天地, 所以能成为高三学生, 其本身就是一件幸福的事。安提西尼说:“重视你的敌人, 因为他们最先发现你的错误。”卡夫卡说:“真正的对手会灌输给你大量的勇气。”如果我们把高考假想成自己的敌人, 假想成为自己的对手, 那么强大的高考自然会锻造出一个坚强的你、一个敢于担当的你、一个敢于奋斗拼搏的你, 所以高三的你们是幸福的。俗话说得好:“宝剑锋从磨砺出, 梅花香自苦寒来。”只有经历了高三, 只有学会在失败中找回学习的信心和动力, 只有在获得高分时不骄不躁, 仍能找出学习的不足, 只有经历了体力和心理双重的考验, 才会真正体会到或惊叹于曾经柔弱的自己居然走过了压抑苦难、孤独难耐的高三。而在经历了这一段不平凡的岁月之后的你会不经意地发现, 自己已是顶天立地的男子汉, 或者亭亭玉立的美少女。潜伏在你身体里的生命意识苏醒了。你突然滋生了强烈的责任感, 你是大人了。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 必先苦其心志”。高三是人生难得的一次拼搏, 是一场磨炼、一种蜕变, 是生命的华彩乐章, 是理想与现实相撞击迸发出的绚丽火花, 是“不经一番寒彻骨, 哪得梅花扑鼻香”的凛然气质。我想, 经历了风雨的你们, 在看到彩虹出现时, 一定会为彩虹的五彩缤纷而欢呼, 而那正是你们为自己创造的五彩生活。那时, 你们是真正的幸福者。所以, 我相信幸福的高三会给你们一个幸福的将来。

唠叨也是一种爱 第4篇

妈妈一向唠叨,我总嫌她烦,对她有不少意见。但自从那次我去了表姐家,我就改变了对妈妈的看法。

我和表姐娟娟玩的时候摔了一跤,把衣服弄脏了,手上也擦破了点皮。当时,我便不由得想起了妈妈。没有妈妈的唠叨,我的心里觉得更痛了。现在我知道那是妈妈的安慰,它能像春风般温暖我的心田,抚平我的伤痛!

吃晚饭的时候,我一心只想着妈妈,好像没有的妈妈的唠叨,就没心思吃饭了。等我回过神来,姑姑和姑父都已经吃好了。姑姑说:“快吃呀,晨晨!”我一听,就放声大哭起来,还说:“我没胃口吃。我这会儿想妈妈。我要妈妈,我要回家!”姑父听了,给我讲了个笑话,我才破涕为笑了。现在,我才知道,那是妈妈对我的关心,妈妈无时无刻都希望我拥有健康身体。

要睡觉了,我还是想妈妈,翻来覆去睡不着觉。这时,姐姐说话了:“晨晨,快睡吧,明天还有别的事情要做呢。”不知怎么的,这时,没有了妈妈的唠叨,我反而像缺少了催眠曲似的,好久好久之后,我才迷迷糊糊睡着了。

我知道,妈妈对我唠叨,都是为我着想,那是她望女成凤。一旦离开了妈妈,便会深深感到,还真不能缺了妈妈的唠叨呢!在唠叨中,我就如成长中的幼苗得到春雨的滋润,有时又如航行海中的船只看到了导航灯,原来,唠叨也是一种爱!

被唠叨是一种幸福诗歌 第5篇

远走异乡的我渴望

听到来自亲人的唠叨

如果不是最爱你的

谁还会在一旁耐心唠叨

等待你的是什么

前方的路都不会知道

也许带着我们的自傲

可以短时风起云霄

以后的路漫长

最幸福的时候,是听到爱的唠叨

被唠叨,回忆中甜蜜的味道

被唠叨,幸福的味道

远走他乡,等待乡音

有人唠叨也是一种幸福 第6篇

有人唠叨也是一种幸福,只是没有几个人能真正的体会到它的可贵!小时候听到父母的唠叨,心里总是不服气,总是悄悄地在心里想,快点长大吧,那时就可以自己独立了,就可以不再听到他们的唠叨了。长大后离开父母,当无助的时候或是拿不定主意时是多么希望他们能在身边,多么希望能听听他们的唠叨,而这时才明白,再想听到他们的唠叨已经是一种奢侈了。总是听到大家私下抱怨另一半的不是,总是嫌她太唠叨,吸烟,喝酒,玩牌,晚归……好象自己的一切都得她管着,有时真是叹啊:命苦啊,找了个这样的老婆!而有时你总是觉得他一点也不象男子汉,什么事都为你想到周全,什么都听你的,一点也不象男人,倒象是个老妈子。于是也叹啊:上辈子造了什么孽啊,摊上这样的男人!如果真是这样的,你们都是幸福的。因为爱你,才会什么都管着你,因为爱你才会什么都听你的。爱情和婚姻不仅仅是爱,而更多的是包容。其实唠叨也是一种爱,有人愿意为你唠叨说明你还是幸福的!有一个愿意听你唠叨的朋友,那你也是幸福的。在这个物欲横行的时代,能有一个人原意静静地听你唠叨,真是太难得了。想想所谓的朋友那么多,又有几个人真的愿意听你说生活中那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又有几个人能定下来听你对生活的不满呢?又有几个人会把生活中不愉快说给你听呢?又有几个人真的能没有心计的与你谈论生活呢?其实有人愿意听你唠叨和愿意唠叨给你听,说明你还有朋友还有人当你是朋友!其实有人唠叨真是一种幸福,听人唠叨也是一种幸福,我们都是平凡的人,那就有平凡的烦恼,听听唠叨再唠叨唠叨给别人听,你会发现,原来这才是最真实的生活。

唠叨也是一种幸福初一作文 第7篇

每天早晨都会听到“女高音”的歌喉,不听到这美丽动人的声音,我有可能还起不来呢!起床后,“女高音”又发话了:“赶紧去洗漱,洗漱完之后,过来吃早餐,牛奶已经热好了,书包也收好了。”

我听得晕头转向,终于熬到了出门,又是一阵“大雨”扑面而来,她又说:“现在是冬天皮肤很容易干燥,来擦点护手霜,太冷了,赶紧戴上你的手套!”

中午回家后,又是一阵“小雨”,妈妈说:“快来吃饭,你啊!现在在长身体,多吃点饭,不然以后长不高。”

放学后,又是一阵“倾盆大雨”,妈妈又说:“今天考试没?有什么开心或伤心的事吗?今天作业写得怎么样?面对这些”拷问“,我也如实回答了。

晚饭后,爸妈的.对话教育又开始了:“初中三年很重要啊,你要加把劲,辛苦完这段时间,以后就轻松了,先苦后甜,现在先吃点苦,以后就多幸福一点,加油儿子!”

如果没有爸妈的唠叨,我又怎么能考好成绩,多少次我曾在心里埋怨你太啰嗦,却不明白唠叨也是一种爱,这也是一种幸福。”

幸福是一种能力 第8篇

淮安陆平:《与上帝对话》认为, 左右人成长的只有两点:恐惧和爱。我们的学生因为得到的爱太少, 才会在信息课上寻找。学校教育的长期失衡使得一些学生希望在信息技术这样的小学科课堂上找乐子。信息技术课堂可以观察到孩子的生命百态。我会对学生说:我们的课是幸福课。

小编:“幸福课”这个提法很新鲜。您是怎么上课的?

淮安陆平:我的第一次课的话题就是关于幸福课。它是舞台, 可以自由放飞科学理想, 展示数字技能, 提升理性思维, 培养团队协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幸福意味着自由、严谨、创造、和谐、奋发、蓬勃。生命是个过程, 过去的日子不会重来, 唯独可以选择我们生活的态度、学习的态度、做事的态度。幸福课是我们的期望和憧憬, 更是我们选择的一种态度。

小编:很多学校都说要让孩子幸福地学习、生活, 但如果仅仅停留在口号上是不够的, 还是要渗透在每个课堂上。

倾听唠叨也是一种孝 第9篇

我有一个体会,母亲90岁以后似乎话更多。我每次去看她,她总提出不要买补品,不要买吃的,只要陪她坐一会儿,说说话。所谓说说话,就是听她唠叨,听她反复讲几十年前的那些“城南旧事”。我总是耐着性子听一阵,然后乘机岔开话题聊一些其他的事情。分别时,母亲总是和颜悦色,心情舒畅,而且常流露一种“下次再来聊聊”的期待。

人老话多,总想对人倾诉,尤其在子女面前,更想倾诉一下心中的喜怒哀乐,这是人之常情。部分老年人患抑郁症就是因为他们生活中缺少交流,再加上自己也没有任何兴趣爱好。因此,老年人尤宜“勤于动嘴”,这对保健益寿很有好处。因为动嘴可避免孤独寡言,常动嘴常唠叨实际上是一种精神宣泄,可开阔心脑,舒畅气血。但实话实说,老人家的唠叨实在没有什么新内容,若说听者不烦,那是撒谎。不过作为晚辈,应该多从老人角度考虑,为调整老人的心态、促进老人的健康着想,耐心地听老人唠叨。目前,家庭仍是老年人的主要活动场所。老年人精神状态的好坏与家庭是否和睦、家庭氛围是否良好息息相关。和睦的家庭有利于老年人身心愉快。

经常听听老人的唠叨,是对老人的一种精神抚慰,可以促进健康,这是任何滋补品都难以替代的。善听老人唠叨,是一种修养,也是一种尽孝。我们不妨想想,老人家含辛茹苦把我们养育成人,已经默默地承受了多少艰辛!作为子孙后代,花费一点时间,听听老人的唠叨,为老人解解闷,这与老人对我们的付出相比又算得了什么?儿女尽孝内容广泛,善听老人唠叨也应为其中之一。

唠叨是一种幸福 第10篇

【活动目标】

1、学生在体验中感受到父母养育自己的良苦用心,能站在父母的角度看待问题,从而理解父母。

2、分析父母唠叨的原因。

3、学会应对父母唠叨的方法。

4、掌握与父母沟通的方法,和谐家庭关系。

【活动准备】

1、准备歌曲《妈妈唠叨之歌》、《让爱住我家》。

2、信封、红纸、彩笔若干。

3、制作课件,准备小品

【活动对象】

八年级 【活动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主题。

1、播放最今流行全美的《妈妈唠叨之歌》,引起学生的共鸣。

2、提出问题:你也深受父母的唠叨之苦吗?请举手。(老师也把手举高,告诉同学们相当年老师也有这种感觉。)

同学们从小在父母的呵护与关爱中长大,享受着温暖与亲情,为什么你长大了,和父母的关系反而疏远了呢?(学生自由发言)

师总结:你们就处在14、5岁的少年阶段,独立意识越来越强,有一种追求自主、摆脱束缚的强烈欲望。但父母仍然把你们当孩子来看待,父母充满关爱的唠叨与你的独立意识发生冲撞时,同学们往往以自己的逆反行为来表示自己长大了,有时心里明知父母的唠叨是为了自己好,也会反感,觉得父母麻烦多事,甚至和父母产生摩擦,二、情景体验,相互倾诉。

(一)提出问题:我们的父母都会在哪些方面唠叨我们呢? 分小组讨论,学生自由回答。

师总结:看来同学们都能听到父母的唠叨,虽然引起唠叨的原因很多,但归纳起来可能有下面几种情况:(多媒体展示)学习方面:作业拖拉,不复习;书写不认真,成绩不理想。服饰方面:要名牌服装,打扮超前,不符合学生身份。社交方面:外出玩耍不提前交待清楚,让父母担心。卫生方面:房间脏、乱、差。

安全方面:行路安全,骑车安全,谨防陌生人等。饮食方面:挑食,暴饮暴食。

娱乐方面:无节制地玩电脑、看电视等。

(二)欣赏小品

(一)《苦恼的五一假期》 时间:五月一号

地点:家里

人物:小明、妈妈、爸爸

场景:妈妈穿着围裙在拖地,在家里来回走,爸爸在看书,小明在看电视。

妈妈:马上就要地生会考了,小明你的作业写完了没有?抓紧时间复习功课去,别老整天看电视。

小明:知道了,知道了,马上就写。(又过了十五分钟,小明还在看电视。)

爸爸走过来:“你说说你,你现在不好好学习以后怎么办啊?你现在学习为了谁啊,不就是为你以后能上个好高中吗!我们能得到什么啊!不都是为你好吗!我们这是何苦!你说说,现在人口那么多,你再不努力你怎么能竞争的过呢……” 小明:“行了行了,你们烦不烦啊!说够了吗?在学校这个老师说完了那个老师来说,天天说大道理,回家你们又唠叨个不停,还让不让我活啊?”说完走进卧室,摔手关门。(三人鞠躬退场)(师生鼓掌感谢)

提出问题:

1、针对父母的唠叨,小明的做法对吗?

2、你们听了爸爸妈妈的唠叨后,心里是一种什么感觉?(生发言)

想想看爸爸妈妈对我们充满了希望和憧憬,时时处处严格要求,有时看到我们达不到他们的要求,难免会显得着急,有时就会不停地唠叨。而我们很多时候会把“叮咛”当作“唠叨”、把“期待”当作“压力”,母爱无错,而我们对母爱的理解却常常出错。

(三)观看视频《父母的爱》,进一步体会父母那深沉的爱,反思自己的做法。

三、角色扮演,理解父母。

对父母的唠叨我们要么沉默不语,行动拖拉;要么针锋相对,言语刻薄,要么离家出走、伺机报复。你想过没有,父母对于你以上的行为,感受是怎样的?

(一)进行角色扮演

小组活动,找出一个在你生活中经常出现的场景,分别扮演爸爸、妈妈和孩子,进行角色反串。

活动结束,请大家谈谈感受。(体验:自己的说教孩子不接受时的内心感受:着急,好心不得好报,孩子不理解自己很伤心、失望,说教不管用时就开始唠叨,可能是自己方法不对,态度不好引起孩子逆反,可是又不知怎样解决。)

1、父母的唠叨里有什么?(爱、关心、担心、呵护等)

2、父母和孩子之间为什么会发生冲突呢?

首先,你看待父母的眼光发生了变化,父母不再伟大、智慧。你开始用自己的眼光观察世界,评判事物。其次,你开始有了追求独立的愿望,你希望父母把自己当大人看待。

再次,两代人缺乏了解和沟通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但是无论如何,我们应该学会理解尊重父母,对自己的父母理解多了,也就不会抱怨他们了。

五、真心沟通,和谐亲情

(一)《爸妈我想对您说……》让学生以书信的形式写下给父母的几点小建议。

(建议一般可分为三部分,先表示对父母养育之恩的感激;再表示自己会努力,实现他们的目标;最后语气委婉地提出建议。)

写在纸上,装入事先准备好的信封里,用自己认为最恰当的方式给父母。

(二)出示课件,给出一些提示。

1、感恩父母的唠叨,那是爱的语言。

2、要尊重孩子。我们也是小大人。

3、别只盯着孩子的缺点,这容易挫伤孩子的自信心。

4、孩子需要的是耐心的指导,而不是一味的指责。

5、对孩子的点滴进步,要及时地给予肯定和鼓励。

6、父母应给我们申辩的机会,耐心地听我们把话讲完。

7、父母和孩子说话时要充满爱心和亲切感,态度和蔼。

8、希望每天有10分钟交流的时间。

如果我们父母能接受建议,那我们的家庭一定会更加和谐、幸福、美满。

六、情景重现,让爱住我家

请同学们欣赏小品

(二)《快乐的五一假期》 时间:五月二号

地点:家里

人物:小明、妈妈、爸爸 场景:妈妈穿着围裙在拖地,在家里来回走,爸爸在看书,小明在写作业。小丽写完作业,把书包整理好,把写字台收拾干净。起身伸了个懒腰,看见妈妈还在干家务,说:“妈妈,我作业写完了,我来帮你。”

妈妈:“不用了,收拾完了。”把围裙解下,坐在沙发上休息。小明:赶忙端来一杯水,递给妈妈。妈妈:很高兴地说“谢谢”

小明:端一杯水给爸爸,爸爸对小明笑笑,点点头。这时电话铃响了,有同学找小明出去玩。小明征求爸妈的意见

小明:妈妈,我的同学王立军叫我出玩,在明珠广场,10点半回来。你们同意吗?

妈妈:“你的作业写完了,什么时候复习?”

小明:摇晃着妈妈的胳膊:“妈,我的作业都写完了,你就让我出去玩一会吧,我下午在复习,妈,你就答应我吧!”

妈妈笑了。

妈妈爸爸:好的,玩得开心,要注意安全。(三人鞠躬,退下。同学们鼓掌。)学生谈体会。

在家庭中,孩子应该认真做好自己的事,体贴父母,尊重父母,和同学外出应该先请示父母,征得同意后再走;父母、孩子互相理解,一家人才能其乐融融。

六、情感升华,总结深化

播放《让爱住我家》的伴奏歌曲:

师结语:同学们,我还听过这样一个故事呢,有一位教授已经60多岁了。门外寒风凛冽,教授要出门去作报告。他那80多岁的母亲,年迈多病,在病床上,发出断断续续的、低沉的声音:“儿啊,多穿点衣服吧……” 在父母的眼中,孩子再大也仍旧是孩子,我们就像父母心中的风筝,永远让他们牵挂。父母的唠叨是一首歌,有歌听的人生不会寂寞。很多人长大以后对父母那曾令人心烦的唠叨又有了这样的感受:

唠叨是浓浓的关爱;

唠叨是温暖的呵护;

唠叨是母爱的重叠;

唠叨是亲情的附加; 唠叨是真诚的劝说; 唠叨是殷切的期盼。

唠叨也是一种爱 第11篇

唠叨也是一种爱,这种爱叫——关爱。

“要多吃蔬菜水果;对人要有礼貌;不要到危险地方玩耍;上课要认真听讲……”从早到晚,我都成了奶奶唠叨的最好素材。

唠叨也时时刻刻关注着我们的爱。早晨,正在睡觉时,唠叨又在我耳边炸响:“快起床了!快起床了!别老是睡大觉。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大早上就应起来背一会儿课文……”哎!看来这次的计划又被奶奶破坏了,只好起床。起床一看,一桌子的早点已为我准备好了。奶奶做这些是为了什么?还不是为了让我上学别迟到。

唠叨也提醒着我们改正错误和缺点。我剥开了一颗糖,放在嘴里,随后把糖纸放在了桌上,没有把糖纸扔进纸篓。奶奶又开始狮子吼了:“吃完糖不把糖纸扔进纸篓,你是在搞污染活动吗?纸篓就离你一步路远,就不能把糖纸扔进去吗?这就是习惯……。”奶奶说了一大堆习惯的问题,我听着头都快炸了。自从奶奶说了习惯这个问题以后,我再也没有过“污染活动”。我以前总是分不清“园地”和“单元”这两个元、园有什么区别,奶奶不停的提醒我,此刻我记得可清楚了。

唠叨也让我增加了更多的营养。小时的我从不吃蔬菜,奶奶就吓唬我说:“你不吃蔬菜头发就好掉光,蔬菜里的营养很大,吃了以后能够长出又长又黑的头发……”,听了奶奶的话以后,我既不愿让头发掉光,还想让头发长得又黑又长,所以端起菜盘子,把菜吃光了。我此刻的头发又黑又长,还是多亏了奶奶的提醒。

唠叨也是一种爱 第12篇

我的爸爸是一位52岁的人,虽然他比别人的爸爸大,但他还是会为了我干这干那,但是有时,她唠叨的实在令我理解不了。翻开课本,发现有一篇文章叫做《父爱的高度》,我通读了一遍,才深刻体会到了父爱的价值。

你一言,我一语,讲了大约半个小时,最后才在“理解万岁”的高呼中理解了我的意思。

“怎样又打电话,离了电话就不能写吗!”

我生气的跺了一下脚,气冲冲的朝着我房间走去。爸爸为什么总认为是我给别人打电话?其实别人给我打电话的可能也很大啊!

晚上,爸爸为我送来一杯温热的牛奶,并关照的问我:“这一天顺不顺心?作业多不多?”

在这一瞬间,我感到了浓浓的父爱。

回想那一幕幕父爱的片段:风雨中送伞的父亲,生病时照料我的父亲,上学途中护送的父亲,比赛时,为我默默加油的父亲……他的一举一动无不表现出那可爱女之心。

回想,父亲为了让我添一件衣服而唠叨时,无非是怕我着凉感冒;回想,父亲为了不让我玩电脑而唠叨时,无非是怕影响我的学业;回想,父亲唠叨的一切事情,无不是那种爱女之心的体现。

“时间不早了,快睡觉吧!”父亲又忍不住唠叨起来,“不然第二天我不叫你!”我突然想到,唠叨是父爱的表达。我照办了。

将心比心的想一想,爸妈真好。将心比心,想一想父母对我们的爱有多少,你就会发现他们对我们的爱大大多于我们对他们的爱。将心比心,我们总是要求父母理解子女,做子女的为什么不去体谅自己的父母?你会发现他们理解你其实胜过你理解他们。将心比心,爸妈真的好伟大!

阅读是一种对幸福感的诉求 第13篇

一.在自我与作品的生命世界的交融中体验幸福感

文学是“创造的、个性的、自然的, 是充满了特别的感情和趣味的, 是心灵里的笑语和泪珠”。文学作品是被赋予了生命精神的, 这种生命之气灌注于作品之中, 或壮怀激烈, 或闲适愉悦, 或苦闷忧伤, 或哀怨叹息, 使整个作品从内容到形式都成为作家生命的展现。一切伟大作家的伟大之处也都在于他们用卓绝的思想和超凡的感染力去构筑他们对社会、对历史、对生命无限关爱的博大世界, 这一世界所展示的生命精神是强大而足以包容一切的。

这样的文学世界对我们具有一种怎样的吸引力呢?文艺心理学告诉我们, 文学阅读中常常会出现欣赏的忘我状态、迷狂状态, 出现自居为某一人物的心理认同。这是读者在审美注意的引领下积极的审美行为, 当我们完全投注于作品世界时, 容易为作品的生命世界所左右, 构成二者间的交融整合, 从而获得完全而充分的审美愉悦, 得到情操的陶冶, 心灵的滋养。这对每一个热爱生命的人来说, 难道不是一种最纯粹的幸福吗?

因而, 文学作品的阅读就是读者自我与作品的生命世界展开的平等对话, 一种情感的交融、思想的交流, 是一种充满审美愉悦的生命运动。这样的审美运动, 能在阅读主体身上形成情绪高涨、智力振奋的内部状态, 使性灵开悟、人格完满, 促成个人修养、审美能力的渐进上升趋向, 唤醒每一个生命的幸福体验。

学习《我与地坛》, 我们以有声的朗读走进作者丰富的内心世界, 在泪流满面的朗读中, 将心中的震撼和对顽强生命的敬意酣畅淋漓地宣泄出来。阅读, 让我们在与崇高生命世界的交融中体验了幸福感。曹操北征乌桓, 登临碣石, 观瞻沧海, 感慨万千, 从而获得鼓舞生命的力量, 创作了气势磅礴的诗作, 将大自然之勃勃跃动的生命精神元气淋漓地展现在读者面前。通过吟唱涵咏, 我们与作者产生了强烈的共鸣, 获得身心的满足与和谐, 自豪感从心底升腾而起, 得到了一种来自心灵深处的最本真的幸福体验。

二.在审美标准的更新和期待视野的提高中追寻幸福感

阅读的过程是每一个热爱生活、诗意栖居的人不断追寻幸福感的过程。

从文艺心理学来看, 每一读者在阅读之前必然已处在一定的文学感知、接受的层次上, 拥有一定的感知接受能力。与此相应, 他也必然拥有相应的阅读期待视野, 在同文本的相互作用中, 由于新文本对文学创作方式的突破带来了新的审美水准, 读者在阅读中首先感到震撼、惊赞、继而逐步感受到接受能力与文本审美水准之间的差距, 然后在新作品的阅读中改变以前的审美经验, 产生新的审美标准。

不同文本的艺术水准高低不同, 读者接受能力与文本之间的差距也有所不同, 阅读也时而和谐平淡, 时而产生较大的冲突和张力, 主体的审美接受也不断作出调整和改变, 以达到和文本之间的平衡, 阅读主体就进入到较高层次的包含着日益丰富的想象、日益深刻的理解和日益审美化的情感思维的审美感知活动。

就这样, 读者的期待视野依据其审美标准的提高和艺术感受能力的加强而逐渐提高, 其审美活动逐渐充分, 审美愉悦逐渐完满, 获得的幸福感也日益丰富了。

同时, 人的需要有诸多层次, 人的生命活动又极其丰富多变, 因而多层次的阅读视野同时共存, 各应其需, 阅读者的幸福感也就变得更加丰富而立体。

所以, 从教学的角度来说, 我们要通过提供和学生的阅读期待较为接近、审美接受度相对较低的作品, 让学生的阅读注意和审美经验在一定阶段有所保持。但如果我们一味迁就学生的审美经验而停留在提供浅层次的阅读材料上, 那么, 学生通过阅读体验到的幸福感也只能停留在浅层次上。我们要积极提供内涵更丰富、意蕴更丰厚、同学生的审美接受度有一定错位的作品, 以刺激学生的审美积极性, 提高阅读兴奋点。通过渐次提升阅读材料的难度、扩大阅读材料的范围来使学生的审美标准和期待视野得到更新和提高, 使他们在阅读活动的“克服困难”中获得最大最全面的审美愉悦。苏教版语文新教材较好地体现了这一点, 它侧重于以人文性为主线编排文章, 将主题较为接近的一组文章安排在一个板块, 又使难易不同的文章交互出现, 穿插提供具有适度“提前量”的文本, 这就有利于教师和学生积极关注不同作家表现情感的言语智慧, 同时使学生在一定量的阅读后需要努力克服阅读中的困难去面对接受度相对较高的文本, 从而获得全面充分的幸福体验。如必修一中“月是故乡明”板块中, 《乡土情结》《我心归去》《前方》《今生今世的证据》等一组文章相对于其前面的选文来说, 难度有了一个较大的跃进, 人为地给学生的阅读制造了“困难”, 教师就必须引导学生去克服困难, 追寻幸福。

三.在阅读主体创造的能动性乃至传承文化的使命感中提升幸福感

萨特在《什么是文学?》中说:“一切都有待于读者去完成, 而且一切业已完成。读者的接受水平如何, 作品也就如何存在着。当他阅读和创造时, 他知道他总是能够步步前进, 进行更深刻的创造的。正因为如此, 作品才好像是个取之不尽而又不可穿透的对象。”文学文本的语言由于其多意共生的性质, 也由于它所蕴涵的文化传统, 给读者留下众多的艺术空白。读者必须时时以想象去填充这些文字构成的空白, 将文本沉默的符号转化为有声有色、灵动鲜活的心理意象, 将语词形象复活为生机盎然、呼之欲出的形象。因而这种想象只能是在文本导引下的创造性想象, 是一种能动的艺术创造, 这种创造必须诉诸阅读主体的专注、陶醉、迷狂等情感, 主体便进入忘却自我的“神移”状态, 进而复活富于生命质感的文本形象。正是读者的选择和创造性阅读给文学作品以生命, 使作品活在“我在读”的过程中。读《红楼梦》, 每一个读者读到的是他理想中的林黛玉, 其精神、形象、气质乃至装束都是他想象的创造物。

如此神奇而又富于创造激发力的审美活动, 怎能不使阅读者沉迷其间而感受到世界的千姿百态, 从而获得创造者的巨大审美愉悦, 使幸福感得到强化呢?

另外, 优秀的文学作品保持的是一种富有生气的文化传统, 当读者选择了这样的文学作品, 其创造性阅读就实现着文化的再生。当这些优秀的作品不断被选择, 它们就活在读者的富于深度的创造性的审美活动链中, 作品内蕴的文化传统也活在读者的心中, 延续在实践的行动中。这样的阅读唤起的是读者内心对富于生气的文化传统的敬仰以及传承文化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这样的审美愉悦是厚重的、崇高的、富于底蕴的。当《赤壁赋》进入我们的阅读选择, 它所体现的中国古代的人格理想和中国古代文化精神中对人生意义的深邃的哲学思考便启迪和影响着我们, 使我们在清风明月的愉悦中思考文化的传承, 获得人格的完满。

当然, 如果能进入到写作意义上的文化传承, 则更是对幸福感的积极追求和提升, 而这种幸福感也是由阅读行为衍生的。

当阅读成为一种精神需要、一种完满人格的必要手段, 而不是吹嘘标榜的噱头;当阅读成为伴随我们一生的方式、一种生命的常态, 而不是可有可无的点缀;当阅读成为点燃我们创造激情的火种, 而不是浮光掠影的摆设, 那么, 我们将感受到生命中最崇高、最灵动的幸福。正是在这个意义上, 我们说, 阅读是一种对幸福感的诉求!

对语文教学而言, 文学作品的教学是体验生命的教学, 近年来随着素质教育的发展、新课标的实施, 新编教材大大增加了文学作品的数量, 文学教学越来越显示出它的人文价值, 为高中语文教学生命的复苏创造了条件。帮助学生不断追寻幸福感, 强化和丰富幸福感, 这是语文教学应该努力达成的人文性目标之一。我们的语文教学只有唤醒学生的生命意识, 唤醒学生的创造意识, 唤醒学生对幸福感的渴求, 才能从源头上唤醒学生对阅读的真正兴趣。

爱,是一种幸福 第14篇

唠叨也是一种爱 第15篇

“儿子,起床了,该吃早饭了”妈妈温柔地喊着。

“烦~~今天是双休日,让我多睡会嘛。妈妈。”我大声地说。

过了没多久,炮火硝烟,妈妈走进我房间,硬是把我从美梦中拽了出来。妈妈看见我后笑了笑说,“哎呀,怎么我们家宝贝成国家保护动物了”

“妈啊”我昨晚玩得太晚了,所以就……。“嘻嘻,不好意思”我装作出可怜的样子。

我心想得知,妈妈的唠叨战又要开打了,果然不出我所料。妈妈又长气唠叨着:“我的好儿子啊,跟你说了不知多少遍了,你怎么还是这样子,都说了这样对身体不好了,你还这样做,你存心想气死我”

“最好”我喃喃自语着。“你说什么”,“没有啊”。好险啊。

妈妈发完唠叨后,就帮我收拾东西,我刚要走出房间,前脚都已经踏出了一大步了,妈妈的唠叨就又来了,妈妈边收拾边气着说,“你看看你自己的房间,你都那么大人了,还不懂得自觉收拾啊,老是要老妈帮你弄”我急忙地踏出后脚根,赶紧地关上门。

我正吃着妈妈煮给我的心爱早饭时,“妈妈要离开家几天,你就很爸爸好好生活哦”妈妈插了句话说。

我听了挺惊讶的,顿时感到解放了,全身心地放松愉快。就好像鱼儿在水中欢畅地戏水着;鸟儿在天空中开心地唱着歌谣,寒冷走了,大阳老人笑着照着大地。

可,这不会让我高兴许久,因为这是一个即将来临悲剧的开始,开始。

妈妈走的第一天,我和爸爸都落着耳根清净。生活不知有多好。我们父子俩想怎么样就怎么样,简直就是为所欲为,想几点钟睡就几点钟睡。我们摆脱了妈妈的束缚。

但在接下来的第二天,第三天。我开始想念母亲了,想念母亲在的时候带给我的唠叨,我心里想着,妈妈你快回来吧。

妈妈不在的那些日子里,我老是会找不到东西,不知道东西的下落。爸爸不会煮饭,所以我也没吃过一餐有营养的。

我现在才明白妈妈的唠叨是好的,我想念妈妈的唠叨,其实,唠叨也是一种爱。现在想想,也真后悔。

我正在渐渐地长大懂事,却不知道母亲却在慢慢地老去。我怕那一刻的发生,我害怕听不到妈妈的唠叨。我不想长大,妈妈也不会随着老去,死去。

因为有爱,才会有母亲烦人的唠叨,因为有爱的唠叨,我才会成长懂事。

“叮铃铃”电话声响了,爸爸接了电话。我听到电话声,迫不及待地跑出房间。“是妈妈”爸爸笑着说。

我接着电话,听到妈妈那亲切的声音,我真的很激动。“我好想你哦,妈妈”我笑中带着点泪珠。“妈妈很快就回到的了”我唏嘘着。

挂完电话后,我独自一人坐在沙发上,静静地等待着。不知等了一小时还是俩小时。总之是很久。

我望着门,周围暗了下来。开始想念着母亲,泪水惊不起打击,一颗一颗地滚落下来。滴答在衣服上。

门铃响了,我赶紧地打开门。看见母亲那美丽的容貌,我的泪水落得很快。我抱住母亲,狠狠地哭泣着说:“妈妈……”

作文《唠叨是一种母爱》 第16篇

“简直受不了了!要命!”

朋友在那头总是抱怨,受不了父母的唠叨。

“他们总是不理解我的想法,我干什么他们都要唠叨半天。太不理解人了!”

“就是嘛。”

“太对了!”

你一言,我一句,讲了大约半个小时,终于才在“理解万岁”的高呼声中挂断了电话。

“讲什么讲了这么久?”妈妈问。

“怎么,电话也不能打了?”我生气地说。

妈妈沉默了。

晚上书桌前放着一杯温热的牛奶,妈妈送来的。妈妈没说话,出去了。平时总要问上一两句。

我意识到自己犯了错,刚才的话,或许伤了妈妈的心。可妈妈还是给我送了牛奶。在那一瞬间,我感到了浓浓的母爱。

回想那一幕幕母爱的片段:风雨中送伞的母亲,生病前照料的母亲,上学路上护送的母亲,比赛场外等待的母亲。。。母亲的一举一动,无不表现在她有一颗爱女之心。

回想,当母亲为了我添一件衣服而唠叨时,无非是怕我着凉;回想,母亲为了不让我看电视而唠叨时,无非是怕我影响学业;回想,母亲唠叨的一切事情,无不是那颗爱女之心的表现。

“时间不早了,收拾睡觉吧!”妈妈又忍不住唠叨起来,“睡晚了明天起不来会影响学习的。”我突然想到,唠叨是母爱的表达,我照办了。

月光从窗口射进来,柔和的月光,像妈妈的手。

唠叨也是一种爱书信 第17篇

“知道了,”我边回答,便快步走出家门。妈妈每天都要这样唠叨,烦的人家耳朵都要出茧子了,我边走边在心里默默的埋怨着。

说实话,我冲小到大最讨厌的就是妈妈的唠叨了,嫌妈妈的唠叨烦。可妈妈似乎越来越爱唠叨了。这让我呀,老是开心补起来。不过,自从哪两件事后我便爱上了妈妈的唠叨。

有一天早上,我正准备上学。妈妈又赶忙从衣柜里拿出一件大衣追到门口说“孩子听说,今天冷空气下降,还有可能下雨呢,你穿这点衣服怎么够呢。来,多披上一件吧,不然……”“好了,好了。”我打断妈妈的话,指着天说“天气那么晴朗,怎么可能下雨呢,您呀,就是爱杞人忧天。”“可是……”眼看妈妈又要开始唠叨了,我忙一把夺过衣服,“夺门而逃。”“唉,别跑那么快,要注意安全啊……”唉,背后又传来了妈妈那烦人的唠叨。

到学校后,刚上两节课,老天爷便开使出了他那“变脸大法”转眼间,乌云密布,紧接着豆大的雨点儿便犹如一个个小伞兵冲天而降。此时,班里的不少同学都以为衣服穿得太少因而瑟瑟发抖。我呢,由于多穿了件衣服,此刻暖暖的,心也暖暖的。

在五年级的农中社会世界过程中,由于少了妈妈的唠叨,花似乎不那么香了,草似乎不那么绿了,就连天也似乎不那么蓝了;我自己呢,也似乎笑了好几岁,什么事也做不好。

像早晨起床时由于没有妈妈那关心的唠叨,因而少穿了衣服冻得直发抖。吃饭是由于没有妈妈那贴心的唠叨,因而没吃饱,肚子饿得咕咕叫。由于少了妈妈的唠叨,零食吃得太多,结果拉肚子。由于……那时,我才深深的体会到妈妈的唠叨是多么的珍贵。以前老是嫌妈妈的唠叨烦,可如今才发现妈妈的唠叨是那么的动听、温暖。

“上课要忍着听讲,别做小动作啊!”我停住了脚步,回头给了妈妈一个灿烂的微笑,并甜甜的应了一声“知道啦,您也回去休息吧!”此时,我清楚的看见,妈妈的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我转过身,披着妈妈爱的唠叨,向学校大步走去。此时,我的步伐变得轻盈了,那是因为有了妈妈的一声唠叨,一份爱……

你的孩子:

感恩是一种美德,也是幸福的源泉 第18篇

关键词:感恩,美德,幸福,力量,教育

知恩不报非君子。感恩是人们判断一个人道德品质高低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 古今中外历来如此。对于一个人来说, 感恩既是一种美德、又是一种力量, 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 同时还是幸福的源泉。对于一个社会来说, 感恩是社会文明的风向标, 是促进发展、文明、和谐的影响因素。培育人们的感恩之心, 感恩之情, 是提高人们的道德素质、激发力量、促进社会发展, 文明、和谐、进步的重要途径。

一、感恩的含义

“感恩”, 在西方, 最初源于基督教教义, 本意是要信徒感谢上帝的慈爱与宽容。《圣经》说:“要不住地祷告, 凡事谢恩。”感恩一词在牛津字典中的定义是:“乐于把得到好处的感激呈现出来且回馈他人。”感恩节是北美洲独有的节日, 始于1621年。1863年, 美国总统林肯将它定为国家假日, 并且规定每年11月的第四个星期四为美国的感恩节。感恩节有四天假期。借着长假, 很多人都会赶回家庆祝佳节, 所以, 美国感恩节的热闹程度绝不亚于中国的中秋节。

在中国, 感恩一词最早出现在《三国志·吴志·骆统传》:“今皆感恩戴义, 怀欲报之心。”《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对别人所给的帮助表示感激。”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丰富的感恩思想, 散见于“四书五经”、古代诗词、名人家训中, 仁爱、孝德是其主要内容, 表现为尊祖敬宗、孝顺父母、爱悌同胞、敬畏天地、忠君爱国、尊师重友等。在人生的重大活动中, 一对新人举行婚礼的时候有“三拜”, 一拜天地、二拜祖宗、三是夫妻相拜。意思就是要人们在成家立业之时, 要牢记大自然给予我们的一切, 牢记父母对我们的养育之恩, 牢记是夫 (妻) 使自己有了家, 有了终身的伴侣, 能够享受人间的欢乐。在《说文解字》中“恩”为声形字, 一方面, “因”是声旁, 表音, “心”是形旁, 表意;另一方面, 其会意效果也意味深长, 因心生恩。因此, 笔者认为, 感恩应该有两层含义, 一是感悟, 感悟恩情、懂恩。一个人如果不能去正确理解人类、自然的施恩行为, 或因错误的判断, 感悟不到自己享受的恩泽, 则难以有感恩之心, 常常会发生“好心被当做驴肝肺”的现象。二是感激、感谢, 当感悟到自己享受的恩泽之后, 产生回馈他人、自然的思想和行为, 即所谓感恩于心、感谢以行。

二、感恩既是一种美德, 又是幸福的源泉

“感恩”对于个人来说, 是每个人都应有的道德准则, 也是做人的起码修养, 更是一种责任意识、自立意识、自尊意识和健全人格的体现。“滴水之恩、涌泉相报”。“鸦有反哺之义, 羊有跪乳之恩”。当一个人的行为不属于应尽的义务, 而属于奉献时, 其行为不仅仅具有道德的价值, 而是具有美德的价值。感恩是发自内心, 对于万事万物、众人的感激之情和感恩之举, 它超过应尽的义务范围和程度, 所以感恩并不是一般的道德规范, 而是一种美德。正如卢梭所说, 一个不懂得感激、感恩的人就是一个最无知、最失败的人, 也是最不值得别人尊重的人。因此, 感恩是美德, 感恩也成为人们立身于世的重要影响因素。

感恩是拥有健康心态, 获得幸福的源泉。一个人如果有了感恩的心, 他就是一个幸福的人;反之则容易长期处于痛苦之中。现实生活中, 往往存在两种人, 一种人是成天怨声载道、怨天尤人, 总觉得这也不好, 那也不对, 以最坏的恶意来揣测他人, 总是怀疑他人要坑害自己, 疑神疑鬼使自己惶惶不可终日, 痛不堪言。有的人对自然、社会、领导、同事、下属、客户等, 甚至父母妻儿的付出漠然置之, 认为那是自己应该得到的, 是天经地义的, 在得到了金钱、地位、名誉之后, 在鲜花与掌声中, 并没有我们想象中的那么幸福, 甚至叫苦连天, 口口声声说上司不理解他, 同事不理解他。这种人, 即使天天穿金戴银、日日山珍海味也未必幸福, 心里很苦, 因此而时常四处设防, 整天提心吊胆, 没有一丝快乐。究其根源就是一个人的道德认知、一个心态问题。如果总觉得欠自己的, 不想到自然、社会、他人对自己的给予, 这种人心里只会产生抱怨、不会产生感恩。有位哲学家说过, 世界上最大的悲剧或不幸, 就是一个人大言不惭地说, 没有人给我任何东西。一个拥有感恩之心的人, 常常记住的是社会、他人的给予、帮助, 觉得世间的美好, 感受的是家庭的温暖、天伦之乐, 爱情的美好, 朋友的情谊, 自然的阳光雨露, 心情舒畅, 所以快乐无比。感恩是一份美好的情感, 是一种健康心态, 是一种良知, 是一种动力。感恩不纯粹是一种心理安慰, 也不是对现实的逃避, 更不是阿Q的精神胜利法。感恩, 是一种歌唱生活的方式, 它来自于对生活的爱与希望。有了感恩的心情, 即使遭受挫折, 也不会怨恨失望、自暴自弃。人有了感恩之情, 生命就会得到滋润, 并时时闪烁着纯净的光明。永怀感恩之心, 常表感激之情, 原谅那些伤害过自己的人, 人生就会充实而快乐。怀着一颗感恩的心来面对身边的人和物, 就会感到世界的美好, 成为一个幸福的人。

“感恩”又是一种前进的力量, 促进个人健康发展和社会进步。“哀莫大于心死”。感恩使人们在失败时看到差距, 在不幸时得到慰藉, 怀有感恩之情, 则会保持健康的心态、进取的信念。一个没有感恩之心的人, 常常愤世嫉俗、心灰意冷, 只会指责他人和社会, 愿上帝不公, 怨社会不平, 破罐子破摔, 没有力量, 蹉跎岁月。而一个知恩的人, 常常生活在幸福之中, 在生活、工作中都充满激情, 遇顺境会勇往直前, 遇逆境则英勇顽强, 百折不挠, 披荆斩棘, 铸就辉煌。一个感恩的人, 常常想到的是回馈自然、社会和他人。他们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热爱父母和子女, 感谢他们给予自己丰富的资源, 无限的关爱和温暖。感恩使他们具有责任、奉献的精神, 想的是如何通过自己的劳动、奋斗创造丰富的成果使人间更美好, 父母、妻儿以及社会所有的人生活更加美满和幸福, 祖国的山河更加美丽, 大自然更加绚丽多姿。因此, 一个具有感恩之心的人, 不仅是一个高尚之人, 而且也是一个充满激情、力量, 富有生机与活力之人。

“感恩”对于社会来说, 具有整合和稳定功能, 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在一个社会里, 如果人们没有感恩之心, 则容易出现人性恶化。在那样一种环境里, 没有感恩心的人, 常常会以一种敌意的心态、眼光来对待、看待世间的万事万物, 总会有“赵家的狗又看了我两眼”, 以最坏的恶意来对待社会、他人和自然界的一切。在这种心态之下, 他对待社会、他人乃至自然的万事万物都会充满敌意、产生对抗、报复的行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岌岌可危, 无爱可言, 导致父母子女之间强调的是代沟, 兄弟姊妹之间突出的是个人私利, 夫妻之间论的是自己的所得, 朋友之间之间既无义更无爱, 讲的是利用等等, 整个社会硝烟弥漫, 充满仇恨、斗争, 生杀予夺, 家庭里没有天伦之乐, 单位里没有平静、理解, 更无友谊可言, 社会生活中, 有的是掠夺、索取, 毫无仁义之心、怜悯之心。历史事实已经证明, 没有感恩的社会, 必然是缺乏幸福、缺乏生机, 充满矛盾和危机, 动荡不安, 其结果必然是家庭不和、社会动荡、倒退。

在一个社会中, 如果人们具有感恩之心, 则人们的心理、生活中充满阳光。人们记住的是大自然对人类的赐予, 感激脚下这片土地的养育之恩, 自觉地爱护大自然中的一草一木;人们记住的是父母的养育之恩、兄弟姊妹的情、子女给自己带来的无限欢乐, 邻里的帮助。因此, 一定会父慈子孝, 兄弟姊妹情深, 夫妻恩爱, 邻里和睦, 其乐融融;学生记住的是老师的教育之恩, 是老师给我们智慧, 老师则记住的是一份重任和学生那渴求知识的眼睛, 以及学生的成长给自己带来的满足、骄傲和幸福, 它催生的必然是教师的诲人不倦, 学生的孜孜以求, 人才辈出。在单位里, 人们记住的是领导的关怀, 同事的帮助、情谊, 下属的支持, 必然催生相互支撑、团结有爱的集体, 这样的集体一定是一个朝气蓬勃, 具有战斗力的集体;在社会生活中, 人们记住的是他人的帮助、社会的给与, 产生的是对社会的回馈、奉献, 用自己的努力帮助他人, 为社会发展做贡献。这样的社会一定是处处充满阳关, 时时拥有欢乐、政通人和、国泰民安的美好的和谐社会。

“感恩”是社会发展的动力, 促进社会和谐健康发展。“感恩”对于一个社会来说是一种文化, 是影响社会发展的软实力。感恩文化是一种基于自身需要的文化自觉和行动自觉, 意味着平等与尊重、服务与回报、付出与牺牲, 一种根植于日常生活的常态精神, 是透过行动和机制的情怀实践和价值实现。感恩会让人们和谐相处, 消解矛盾, 保持社会的稳定。感恩可以使人们拥有幸福感, 激发奋发向上的激情, 全面调动建设国家, 促进发展的积极性, 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推动社会的文明进步。感恩可以让人们热爱大自然, 使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 促进生态平衡, 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生, 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天地有大恩, 造就万物, 化育众生;不知感恩者、心无真爱, 恶念丛生。而当贪婪、嫉妒、仇恨等恶念控制了我们的心灵, 幸福快乐也就远离我们。境由心造、因心生恩。当感恩之心、报恩之念、施恩之举, 在我们的方寸之间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天地祥和安宁、世界一片光明。

三、加强感恩文化教育, 培育高尚人格

感恩文化对于社会建设非常有益, 它可以让人保持一种平和的心态, 团结合作, 相互关爱。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需要弘扬感恩文化, 培养人们的高尚情怀, 让人们具有感恩之心, 产生感恩之行。

加强感恩教育, 培养青少年感恩精神, 创造祖国美好明天。“少年强、则中国强, 少年智则中国智。”少年文明则中国文明。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 也是构建和谐社会主义中国的重要力量, 加强青少年感恩教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提升人口道德素质, 增强人们幸福指数的重要内容。

感恩教育要从娃娃抓起, 家庭、学校、社会齐心协力。一个人的道德品质的形成必然是一个知、情、意、行的过程。马克思主义伦理学认为, 良心是一个人所受的教育与生活经验决定的。教育是培养人们感恩情怀的重要环节。中国有句俗话说, 从小看大, 三岁看老。一个人的道德品质的形成, 虽然与其终身教育有关, 但关键在于青少年时期。因此, 感恩教育要从娃娃抓起, 从幼儿教育抓起, 贯穿于青少年成长发展的全过程, 让他们在感恩教育中成长。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 家长则是他们的第一任教师, 培养孩子阳光的心态、感恩的情怀, 高尚的人品, 是引导他们健康成长的关键, 也是实现自己的后半生“老有所养”的必然要求。社会是一个大熔炉, 是孩子们成长的决定因素, 应当大力宣传、弘扬中华民族的感恩文化, 颂扬具有感恩美德之人, 抨击恩将仇报之行, 形成知恩、报恩的良好社会风尚, 使知恩、感恩、报恩形成主体主流的舆论攻势, 真正把中国构建成一个文明和谐的社会。

感恩教育要弘扬中华民族感恩美德。中华文化浩如烟海, 感恩文化是重要内容。“滴水之恩, 涌泉相报”, “鸦有反哺之义, 羊有跪乳之恩”, 是中国人为人之基本要求。只有知恩, 才会感恩。感恩教育首先要教育青少年学会感知恩典, 具有阳光的心态。同时要培养他们学会感激, 感激养育自己的人, 因为他们给予了自己的生命;感激教育自己的人, 因为他们丰富了自己的心灵;感激关爱自己的人, 感激世间的万事万物, 心存感激, 知恩图报。

感恩文化具有传递性, 个人无论作为施或收的对象, 感恩教育都会增强其感恩心态, 从而更加自觉地关爱社会或他人, 整个社会的感恩文化上升到一个新的水平。

参考文献

[1]陈爱华.解读作为美德的感恩德性[J].道德与文明, 2009, (1) .

[2]马丽.感恩与主观幸福感:中介效应与调节效应的探讨[J].南京大学学报, 2011, (5) .

[3]喻成甫, 张卫, 李懂平, 肖婕婷.感恩及其幸福感的关系[J].心理科学学报, 2011, (7) .

[4]廖非.感恩的价值及其培养[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 2009, (4) .

上一篇:2020学校月份个人工作总结下一篇:最高人民法院公布十起涉家庭暴力典型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