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建构游戏中教师的指导策略

2024-07-30

幼儿建构游戏中教师的指导策略(精选6篇)

幼儿建构游戏中教师的指导策略 第1篇

幼儿建构游戏中教师的指导策略

对于游戏大家都非常的熟悉,在《规程》中就明确提出:“幼儿园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在《纲要》总则的第五条也谈到“幼儿园教育应尊重幼儿的人格和权利,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保教并重,关注个别差异,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显然,游戏是幼儿在幼儿园的活动之一,而“建构游戏”在众多的游戏类型中脱颖而出,深受广大幼儿的喜欢。他们在堆、叠、拆、搭的过程中不断的发现、实验、体会许多空间和数理概念,他们会利用各种不同的建构材料,通过思维和创作来反映现实生活的游戏,将操作性、艺术性、创造性融于一体。通过建构游戏,不仅能丰富幼儿感知和主观体验,发展幼儿的动手能力和建构技能,还能使幼儿在协商、谦让、交换的游戏氛围中,学会分享与合作,尝试开拓与创新,体验成功与挫折,从而实现幼儿个性的和谐全面发展。但是,许多的建构游戏它在幼儿园中只是起到了消磨孩子离园时间或者便于老师管理的作用,而且众多教师认为:建构游戏是一种愉悦的游戏活动,孩子们在游戏的过程中满足自己的活动要求,产生愉悦的游戏体验,不需要老师的“教”他们也能游戏。综上所述,我们不得不反思:在幼儿建构游戏时教师可以为他们做些什么?

再次研读《纲要》,发现第三部分的“组织与实施”第十条指出“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教师要善于发现幼儿感兴趣的事物、游戏和偶发事件中隐含的教育价值,把握时机,积极引导。有心的教师在幼儿一日建构游戏中时时处处都会发现他们遇到的种种困题:有的看到漂亮的积木不会玩,有的辛辛苦苦建造的高楼总是站不稳,有的在利用一些建构材料时发现外形符合自己的需要但是总是不能很好的粘合,有的发现自己需要的积木却被同伴拿走了,还有的当整个搭建工程竣工时却发现还没有搭出符合主题的代表建筑······此时,作为教师的我们应该怎么做呢?目前,在幼儿建构游戏中还存在着怎样的问题呢?

问题一:投放建构积木时忽略了幼儿的年龄特点及各种积木的建构功能,教师对孩子掌握建构技能的程度缺乏了解。随着人们对幼儿教育的日趋重视,幼儿园建构游戏材料资金的投入上也是越来越大,各式各样的建构材料琳琅满目,在分配建构积木时小、中、大年龄投放的种类千篇一律,没有充分的考虑各个年龄段幼儿的搭建水平,也不考虑这个积木原本的教育价值,玩法功能,只是没有目的的投放,幼儿也在没有掌握建构技能的基础上进行简单的接、拆。而大部分的教师只看表面现象“孩子们玩得很开心,他们在玩中体验着快乐”。熟不知,他们在没有目的、没有方法的建构中除了快乐体验还得到了什么?提升了什么?领悟了什么?探索了什么?创造了什么?

问题二:教师缺乏对自身在幼儿建构游戏中角色意识的认识。

建构游戏是幼儿自主自由的建构活动,教师对幼儿的这种自主自由的活动要不要施加影响,进行干预或指导?有的教师往往会“迫不及待”地告诉幼儿答案,甚至包办建构,或是放任幼儿完全地“自由活动”,正是由于教师缺乏正确的角色意识,往往会让幼儿的建构游戏失去了原本其应有的教育意义。其实,在幼儿建构游戏中教师仍然起者主导的作用,要根据幼儿建构的兴趣、产生的问题和困难,支持、帮助、引导、鼓励他们去建构,这其实是师幼互动和相互应答的过程。当看见教室中展示的建构作品时,诚实、可爱的孩子们会自豪地介绍:“瞧,这是我和XX小朋友一起合作的,这是我们遇到困难时老师一起帮助我们的,这里是我的想法,怎么样,酷吧!”相信,此时的老师会由衷的感到欣慰,因为教师自身的价值在孩子发展过程中得到了体现。

问题三:教师缺乏有效的、有针对性的指导策略。

在幼儿的建构游戏过程中教师的指导是一个隐性的教育过程,对教师的潜能是一个非常大的挑战,对教师的素质也提出了一定的要求,这种素质不仅仅是专业知识和技能方面的,而且还包括其他的许多方面。在幼儿园的建构游戏中经常发现,教师能观察到孩子的建构兴趣,发现孩子的一些困惑,也意识到要进行相应的指导和引导,但是可能由于对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知识储备的不够,或者由于教育观念转化教育行为的顺节不当,也可能缺乏有效的指导策略,比如幼儿建构规则意识薄弱、建构主题性、目的性不明确、干预不够适宜等,而使幼儿的建构游戏不能达到预期的教育功能。因此,针对这些问题,我们提出了以下几点策略:

策略一:以创设适宜的建构游戏环境为主,激发幼儿参与建构游戏的兴趣。教师在观察、研究幼儿的基础上精心为幼儿创设、服务于幼儿发展的作为幼儿活动对象的环境。由此出发,首先要提供一定的空间区域,提供幼儿建构的场地;然后在幼儿一日作息时间中也要有建构游戏的时间体现;同时教师还应该创设能充分激发幼儿畅想的宽松心理环境。

1、以材料的投放为基础。

作为隐性课程的一部分,建构材料的投放往往影响着幼儿游戏的进程。首先,要明确什么型号的积木适合在班中建构?不同年龄班提供什么样的材料才是适宜的。在我们幼儿园提供 了一中特大型的积木,在建造“跨海大桥”时就显得成果壮观,幼儿也非常有成功感,但是缺点也不容忽视:一是由于积木很长,当竖起来搭建斜拉索时就很容易倒,也可能会砸到幼儿,十分危险,二是由于客观原因,幼儿园的教室面积不大,幼儿搭不了几块就显得地方被占满了,从而影响幼儿的建构。这种类型的大型积木不适合放在狭小班级的建构区。

其次,要符合幼儿年龄特点投放。小班幼儿的小肌肉发展较弱,为了培养幼儿搭建的兴趣,满足成功感,为幼儿提供大中型积木,并配有少量的小型积木,或者专门适合幼儿练习接、堆、插等技能的颜色鲜艳的建构材料为主。中班时为了满足幼儿细致建构的需要,应为幼儿投放小型积木,增添一物多玩积木,加大建构难度。同时,提供一些更适合于建构立体建筑物的积塑,发展幼儿空间想象思维。

再者,要走出建构游戏只用现成积木、积塑的局限,将废旧材料走进幼儿建构游戏,比如:大小不同的盒子、瓶子、罐子、树枝、树叶等组成一个建构游戏的“百宝箱”。

2、以主题的确立为开端

确定建构游戏的主题即是玩什么,是孩子自己商量的,也可以有老师与幼儿一起讨论决定的。主题可以是与幼儿生活密不可分的,如“我爱我家”“我生活的社区” “美丽的幼儿园”“野生动物园”“科技馆”等;也可以建构本土化的主题,就如 “鸡鸣寺”“美丽的玄武湖”“南京长江大桥”等等。有了明确的主题幼儿和教师就有了一定的建构目的,和建构的蓝图。

2、以丰富的经验为后盾

生活经验是幼儿建构游戏的基础,当建构游戏的主题确定后,就应充分利用各种丰富幼儿的有关经验,这样才能保证幼儿能玩得起来。比如:

(1)实地参观。建构主题确定为“美丽的小学”后,教师就带领幼儿参观了解小学具体的布局,幼儿看到多种形状的建筑物,而且有各自的名字:长方形的教学楼、半圆形的舞蹈室、梯形的阶梯教室、问号形的长廊、椭圆形的操场等。参观后和幼儿一起讨论,设计建构地图,加深印象。幼儿在搭建中就比较得心应手,大胆建造出各式各样的房屋、花园、操场等辅助设施。

(2)看图片、照片、录象等也是丰富幼儿相关经验的方式。通过图片、照片、录象可以加深幼儿的印象,帮助幼儿在游戏中再现有关内容,使幼儿的游戏不断的深入开展。当然这个过程中家长资源的充分利用也是不可低估的。因为家长乐意带孩子到社会上观察各种建筑舞、参与社会生活实践、感受大自然的壮观,这会使幼儿获得大量直观的感性经验,为幼儿建构游戏奠定基础。

(3)同伴间的观摩。幼儿间的相互影响,在幼儿的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通过幼儿间的观摩,可以学到互相的方法,受到启迪,积累经验,对幼儿建构游戏的开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策略二:以引导幼儿掌握建构技能为主,挖掘幼儿建构潜能。

一、直接引导和间接引导相结合

幼儿刚开始进行建构游戏时比较盲目,不知从何下手,教师可以以游戏者的身份进入游戏,与幼儿共同搭建。用自己的行动潜移默化地向幼儿传授一些基本的技能。利用孩子喜爱模仿的天性,教师不用刻意去教,幼儿便会通过模仿不由自主地学到这些基本的技能。同时教师不仅要学会观察幼儿,更要注意适时的启发引导幼儿,通过游戏性的语言和非语言引导他们提高搭建的技能。比如幼儿在建构时教师的点头、微笑、摇头、挥手都会对幼儿的建构起到一定的提示作用。

二、以强带弱、以大带小

同伴之间比师幼之间更容易沟通。我们可以请经常在建构游戏且搭建水平较高的幼儿和一起搭建经验缺乏的幼儿共同游戏,通过孩子教孩子的方法,使幼儿的搭建技能很快的得到提高。另外,我认为还可以通过班级联合游戏的方法,让大班的幼儿和中、小班的幼儿共同游戏。在游戏的过程中他们可以通过模仿学到很多的知识,丰富他们的搭建技能。

三、作品欣赏

我们经常在幼儿建构游戏后将他们的成果拍成照片,并收集成册,供幼儿欣赏。这样不仅增强了幼儿的信心,满足了成功感,还可以促进幼儿之间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同时我们还利用其他的时间带幼儿参观其他班级幼儿搭建的成果。通过参观,幼儿可以观察到其他班级搭建中好的地方,并将这些方法借鉴到自己的搭建中。同时还激发了幼儿的灵感,开阔了思路,使他们在搭建中有更好的发挥。

幼儿建构游戏中教师的指导策略 第2篇

摘要:游戏是儿童早期特有的一种学习方式,它作为幼儿一种特殊的活动,内容丰富多彩,而角色游戏是幼儿最典型、最具有特色的游戏。要真正实现角色游戏的教育功能,就要在教师的引导下发展幼儿的个性。本文笔者从教师在角色游戏中指导时机的选择、指导策略的选择来探讨在角色游戏中教师如何进行合理的介入指导。

关键词:角色游戏

指导策略

游戏是幼儿园的基本活动也是幼儿的基本生活方式,由于其固有的游戏特点,使其成为最适合儿童和最受儿童喜爱、在儿童阶段又是不可缺少和替代的活动。幼儿通过游戏不断地体验成功与失败、不断的认识自我、认识世界,不断的丰富和完善人格的内涵,获得身心和谐健康发展。本笔者研究探讨教师对游戏的介入时机的把握及影响教师选择介入时机的因素,宗旨在为提高教师在角色游戏中引导发展幼儿的个性。

一、角色游戏的含义

角色游戏是幼儿通过扮演角色,通过模仿、想象,创造性地反映现实生活的一种游戏。其中扮演的是熟悉的、了解的角色:模仿的对象是教师、成人、伙伴等;强调游戏中自主性、主动性、创造性的发挥。如,在“小工厂”游戏中有包糖果、做饼干、裁衣服、照相和洗照片等情节,幼儿不喜欢。因为角色没有表现得经验和机会,没有扮演角色,没有角色的语言,体验等只是一种手工制作而已。

二、角色游戏的结构

角色游戏是幼儿的自然游戏的一种,是幼儿期特有的游戏,全面反映了游戏的一种游戏。角色游戏,一般由主题、角色、材料、情景、规则等组成,它包括:角色的扮演、对物品的假象、游戏动作、情景的假设、游戏的规则和主题。本人通过以下三个方面来进行描述:

1、角色的扮演

幼儿在游戏中,扮演假装的角色,而不是他自己,儿童扮演角色对发展想象力和自我意识幼很大作用。在游戏中,角色是游戏的中心,幼儿常扮演他们认为重要的人物。如:幼儿喜欢扮演成人的角色—妈妈、爸爸、警察、司机、医生、老师、营业员、理发师等。

2、游戏中物品的假象

对物品的选择、假象,是由儿童的思维发展水平决定的,“以物代物”即受具体形象性思维的影响、制约。游戏中以物代物的特点,都与他们所想象的、不在眼前的东西在外形上有一定的相似性决定了幼儿以物代物过程中建构象征的方式的共同性,构成了集体象征的心理基础。然后借助言语的固有作用,促进交流。如:(沙想象成米、瓶盖想象成锅、一块积木不同孩子想象的也不同可能四饼干、砖头、面包、枕头等)

3、对游戏动作和情景的假象

角色是幼儿以动作、语言来扮演的。幼儿在游戏中不是单纯地玩玩具,在角色游戏中,幼儿通过使用玩具的动作来表现假象的游戏情节,如,医生看病、司机运乘客、做饭、买菜,以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和体验。

总合看来,角色游戏的要义有两点:一是通过扮演角色模仿现实生活,二是通过扮演角色想象现实生活。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角色游戏既是现实的,又是超越现实的。幼儿的角色扮演过程既有对现实的模拟,又有对现实的想象,而且主要是想象。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加以说明:一是从幼儿在游戏中扮演的角色入手,二是从幼儿在游戏中对角色的变形和夸张入手。

三、幼儿角色游戏的意义

1、幼儿园活动是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保教并重,关注个别差异,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游戏是儿童早期特色的一种学习方式,在游戏过程中幼儿的言语、情感、想象等心理活动都频繁发生,身心也由此得到发展。因此,游戏在幼儿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不可替代的作用。

2、游戏作为幼儿一种特殊的活动内容是丰富多彩的,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而角色游戏是幼儿最典型的、最有特色的游戏。角色游戏是幼儿按照自己的意愿扮演角色,通过模仿和想象,独立自主地、创造性反映现实生活的活动。如:玩娃娃家、开商店,当小老师等。

3、角色游戏给幼儿带来极大的快乐个满足,它不仅对幼儿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培养幼积极的意义,还有助于巩固和加深经验,练习手脑共同活动,发展语言和认识能力,提高社会合作性有积极作用。所以说角色游戏是最适合幼儿身心发展的游戏之一。

因此,教师必须要加强对角色游戏的指导,充分发挥角色游戏的教育作用。教师对角色游戏的指导主要体现现在帮助幼儿按自己的愿望和想象展开游戏,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幼儿有兴致、毫不勉强地、努力地在游戏过程中学习,而不是将教师自己的意图或设计强加于幼儿。

四、教师介入幼儿游戏的重要性

游戏是幼儿自主自由的活动,但并不意味着成人或者教育者对游戏中的幼儿可以放任自流,游戏作为幼儿的基本活动,已成为教育幼儿、发展幼儿的手段或形式,幼儿游戏的过程就是教师给幼儿施加教育影响的过程,教师进入幼儿游戏过程的意义,越来越受到肯定和认同。当然教师介入幼儿游戏能提高幼儿游戏的安全性。由于游戏是幼儿自发的活动,有着较大的不可预知性,游戏的内容是否适合幼儿?游戏的材料是否安全?游戏过程中会突发哪些问题?这些都是幼儿无法预知的,同时由于幼儿身心发展不完善,使其缺乏应对安全隐患的知识经验和能力,因此教师对游戏的及时介入就显得尤为重要。

教师介入幼儿游戏可以提高幼儿游戏的水平,尤其是幼儿的角色意识,社会行为规范和积极情感。在教师有目的、有意识的环境创设、材料投放和指导下,能提高儿童游戏的能力。

教师指导要把握时机,在幼儿需要的时候介入才是最佳时候。我们知道在幼儿游戏过程中并不是教师指导的频率越高,幼儿的游戏热情就越高,更不是教师参与幼儿游戏越积极,幼儿游戏发展得就越快。如何把握这关键的瞬间,在孩子需要帮助或不需要干扰时作出正确的判断满足孩子的发展需要?这个介入时机的适宜性问题就是老师最难把握的。

五、教师如何正确的指导角色游戏

教师对角色游戏的指导应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让幼儿生活经验丰富起来,教会幼儿分配和扮演角色游戏

角色游戏是幼儿对现实生活的一种积极主动的再现活动,幼儿的生活经验丰富,那么就体现了游戏内容的充实新颖,否则游戏将会变得枯燥无味,也不能持久。幼儿的生活经验大多来自家庭和幼儿园的生活和学习,教师要在日常生活学习中拓展幼儿的视野,丰富幼儿对周围生活的知识和经验,这就需要幼儿园每日的游戏活动都应有新的内容,使幼儿感到新奇有趣。教师在幼儿进行角色游戏前,先应让幼儿熟悉所要扮演的角色,教师应当多引导和组织幼儿走入社会环境中,去考察去了解。幼儿观察得越认真越仔细,内心的体验就越丰富,在游戏中扮演的角色也就会越形象越逼真。幼儿玩游戏最关心的是自己扮演什么角色,模仿什么角色活动最为满足。在进行角色分配时,可由教师建议或有幼儿自己报名推选,轮换担当角色;启发幼儿明确自己角色的身份,理解角色,富有创造性地扮演角色。如在玩医院的游戏时,可以让爸妈在医院工作的孩子来扮演医生,因为这个孩子可能比较熟悉医生的工作,在游戏中可以把自己所扮演的角色做得更好,而其他扮演“护士”和“病人”的角色,经过教师的启发懂得一些技术,更学会做人的道理,从而丰富角色行为的内容,达到了“寓教于乐”的目的。

2、创造良好的游戏条件,建立必要的游戏规则

教师必须给幼儿充足的游戏时间,除了每天规定的教学活动时间,其余时间都可以组织幼儿玩各种游戏,一般而言,角色游戏需要的时间长一些。游戏地点是幼儿做好游戏必备的空间条件。只要充分地利用环境,改造环境,利用已有的设施条件,可以为幼儿提供既安全卫生又美观、整洁有序、富有童趣的游戏环境。玩具和游戏材料是游戏的必备的物质,幼儿往往是在玩具物品或材料的启发下产生联想,引起游戏的愿望,如用小椅子当做公交车,男孩子们边争先恐后的抢着当司机,并鼓励其他小朋友坐车当做乘客。丰富的玩具材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游戏的内容,教师为幼儿提供玩具材料时,还要注意不同年龄特色的孩子的生理特点,从安全角度出发,使每个玩具都发挥其作用,拓展孩子的想象力。教师除了给幼儿提供游戏场地和玩具外,还要在游戏前讲讲必要的游戏规则,这些规则不是束缚幼儿而定,而是在保证卫生与安全的前提下,让幼儿更自由,更充分地参加游戏,从而达到在游戏中进行素质教育的目的,使孩子从小养成讲文明礼貌,遵守规则的良好品质。

3、鼓励幼儿按照自己的意愿提出主题游戏

要根据幼儿不同的特点对他们进行个别指导。幼儿按自己的意愿提出游戏的主题,反映了幼儿活动的有意义,教师可以利用玩具及富有感情的语言,启发幼儿有玩游戏的愿望,帮助他们确定主题,并去实现它。如教师看到几个孩子在点心店做点心,便可以问你们在做什么点心啊?点心怎么卖啊?问一些问题可以引出一些列问题可以产生一个主题,并进行游戏。

六、教师在角色游戏中指导的策略

皮亚杰曾说:“当我们教授幼儿某个东西时,我们正妨碍了幼儿创造力的发挥。”所以并不是教师每次的指导和介入都是有效、可行的。研究表明:教师的指导行为与幼儿的游戏发展、幼儿的游戏体验并不一定成正比,即并不是说,教师在游戏过程中指导的频率越高,幼儿的游戏热情就越高;教师参与幼儿游戏越积极,幼儿游戏发展得就越快。众所周知,角色游戏是幼儿园游戏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幼儿非常乐于参与的一种自主性游戏。

盲目地引导会打断幼儿正在进行的游戏,会影响幼儿独立思考解决问题,以及伙伴间的相互作用,会让幼儿对教师产生依赖,甚至反感。所以,选择引导的时机是相当重要的。

(一)细致的观察,判断引导需求

观察是教师判断是否需要介入游戏的基础和依据。教师首先必须了解掌握各年龄段的幼儿所能表现得游戏特征。如在小班阶段,重点在认知方面,要求幼儿产生游戏的兴趣;在中班阶段幼儿要学会理解角色,表现角色;而在大班阶段,重点是教师能否创设游戏情景,使幼儿创造性地表现丰富多彩的生活情节。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指出:游戏创造了儿童最近发展区。在游戏中,儿童的表现总是超过了他得实际年龄,高于他日常的行为表现。教师要通过仔细的观察,了解幼儿是否能够通过自我调节来解决游戏中出现的问题,准确判断幼儿的游戏需要,不要过早地引导游戏。幼儿在游戏中难免出现停滞不前的现象,即遇到“认知结” 教师要注意这些结,并适时介入幼儿的游戏活动,使这些结成为幼儿注意的焦点,从而使幼儿对问题幼更深层次的理解。

(二)根据游戏内容,选择适当的引导方式

1、语言的提示

当幼儿在游戏中出现了问题,或者遇到问题而无法顺利进行时,教师的一两句简单的建设性提示能帮助幼儿顺利的进行游戏。幼儿在游戏中停滞不前的另一个原因是游戏兴趣处于低潮。游戏与幼儿的兴趣密切相关,兴趣又受经验和好奇心得制约,而幼儿兴趣与好奇心都是短暂的,容易转移。所以幼儿对某一游戏从热到冷是正常的。因此,教师通过重组游戏材料,以重新唤起幼儿游戏的兴趣。如:在精灵城堡中,强强、乐乐都对里面的汽车比较感兴趣,所以一直在玩小汽车。

这是教师就以建筑工地的老板的身份进入游戏,理由是这里有没有停车场,目的是把幼儿引导在搭建停车场上,并需要语言提示“我们这里的停车场可以停多少车啊?停一次多少钱啊?在停车场边上有什么好玩的公园啊?”幼儿一听,边马上开始分工合作,强强开始搭停车场,乐乐开始搭建大公园。这样,幼儿就进入了自己的角色,保证了游戏的正常进行。

2、材料的引导

材料指引是通过教师为儿童提供材料,引发游戏的兴趣,促进游戏的延续和提升的方法。材料可以是实物(半成品、成品和废旧品)和图片、图书等。如中班的温馨书吧已经很多次无人光顾,即使有光顾的也只逗留几分钟便离开了,桌面上的塑料小动物和一些画幼故事背景的图板被冷落在一旁。这一天教师在这里投放了一盒橡皮泥。媛媛来到这里。用橡皮泥造了一座小山,山洞里面躲着一个小动物,加上原来的背景图板,媛媛津津有味地玩了半天。乐乐则用橡皮泥捏一个大恐龙,肚子里装了一只小恐龙,说是恐龙妈妈要生小恐龙了,结果引出了一场争论:恐龙宝宝是从蛋里出来的?还是从妈妈的肚子里出来的?后来孩子们围着这个话题展开讨论。这个例子中说明,一个橡皮泥的投入,无需教师更多的言语,就给了幼儿一个可开拓的空间。

3、环境的隐性引导

对幼儿来说,符合幼儿经验、幼儿看得懂得,他们就会朝指示的方向前进,然后通过与环境的互动不断丰富自己的原有经验。在角色游戏中,教师应通过观察创设游戏环境,并不断改进游戏的环境,促进幼儿在与环境的互动中得到发展。这样不需要过多的语言与行动,就能在潜移默化中使幼儿规范自己的游戏行为。

4、直接干预

当幼儿在游戏过程中出现严重违反规则、攻击性等危险行为,教师就必须以指导者的身份直接介入到游戏中区,对幼儿的行为进行直接干预,否则会影响游戏 的正常进行。如在玩警察游戏时,壮壮来当警察,在他管理人的时候动作幅度较大,出现一些攻击性行为,好几位幼儿来告状说警察打人,这是教师就必须进行直接干预,与壮壮谈谈如何做好一个警察,跟他讲讲警察应该做什么工作,告诉他警察应该为人民服务的不是一直去管别人的。

(三)观察幼儿情况,及时退出游戏

当教师通过游戏介入使得游戏主题得以深化,能够顺利的完成游戏时,教师就应该退出。过多的介入可能会适得其反,可能会阻碍幼儿的自由发展。教师只是起到一个点拨作用,而不是帮助幼儿更好地完成游戏。游戏的主体是幼儿,幼儿游戏是幼儿自愿性地活动,游戏的开展为幼儿提供了自主自由活动的机会。所以在幼儿的游戏时间里应该尊重幼儿意愿,支持幼儿游戏行为的意念,避免不必要的无效干预。

七、小结

幼儿的心理特点和年龄特征决定了游戏和玩具是幼儿阶段认知世界、实现身心发展的主要途径和学习方式,是幼儿自发的自然状态下的主要学习资源,也是实施幼儿教育最基本的途径和手段。利用玩具进行活动和游戏是幼儿的天性,玩教具和活动反映了幼儿特定年龄阶段特有的兴趣、需要和学习特点。让幼儿在活动中学习、探索、发现,不仅能丰富知识经验,有助于认知能力的发展,还有利于意志品质和个性的形成,有助于爱学习、会探究的良好动力的特征的形成,有助于促进每个幼儿在原有的水平上富有个性地发展。参考文献

幼儿角色游戏中教师的指导策略 第3篇

一、提供材料“, 无声”指导

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 玩具是游戏的中心,没有中心,游戏就玩不起来。”由此可见,教师提供的游戏材料尤为重要,游戏材料是进行角色游戏的物质条件,它不仅起着角色的作用,又能增加游戏情节,丰富游戏内容。 调查表明,目前很多幼儿园游戏材料投放基本千篇一律, 很多教师常常在材料的投放上存在很大误区。 为此,教师要以角色游戏开展的情况为根据,提供适宜的游戏材料。

首先,因幼儿身心发展水平及知识经验的不同,教师在选择、 投放、变换玩具材料时,既不能高于也不能低于幼儿的认知水平; 其次,游戏材料的提供应根据幼儿游戏的需要及时调整或更新,也可以随着游戏的不断深入而不断丰富变化;再次,当幼儿生活经验已相当丰富, 能非常有目的地选择所需要的游戏材料, 对游戏内容、 材料的提供也有了一定的要求时, 我们不仅要提供大量精细的、有难度的、创作余地更大的材料,而且要多提供丰富多彩的半成品及废旧物品, 同时也有助于幼儿创造及合作能力的培养;最后,我们还要关注材料的流动性和材料的变化性。 随着幼儿经验的不断丰富,游戏材料也要相应的变化。 教师也可以引导幼儿自制所需要的表演材料,这样幼儿更有兴趣和积极性。 适当变化游戏材料可以激发幼儿的探索欲望。 教育的目标随时补充或更换,继而推动了情节的发展,也发挥了幼儿的自主性。 适宜的材料就像是无声的指导,自然就能推进幼儿的游戏水平,丰富幼儿的游戏内容,又让幼儿回忆起自己的生活经验,使游戏更生活化、情境化。

二、借助观察,适时指导

观察是了解孩子的重要途径, 它可以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幼儿在游戏中的表现,了解其发展的特点与需要,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分析,从客观实际出发,提高教育指导的效果。 特别是幼儿在活动时,教师不能急于用自己心目中的游戏水平做标准去要求幼儿,要学会观察等待,观察幼儿在游戏中的行为表现、言谈举止,先观察再指导,做幼儿的好朋友、好伙伴,与他们平等相处,将教师是“ 传授者、维持者”的角色转向幼儿活动中的支持者、合作者与引导者, 给幼儿在游戏中自由选择、自主决定的权利,使我们组织的活动真正成为幼儿的游戏。

在观察的过程中,为了不让幼儿受老师权威的影响,应该灵活运用多种观察方法,从而达到最佳观察效果。 首先,观察幼儿的行为。游戏活动中,我们应该仔细观察孩子们是怎样发展情节的,是否有角色意识,有哪些行为表现,出现哪些问题等,尽可能多地关注他们的行为表现。 其次,观察幼儿所选择的材料。 在游戏中教师应该观察孩子们使用材料的情况:他们常用哪些材料,怎样用, 是否有突发性需要的材料, 是否使用其他替代品等一系列的问题。 最后,观察幼儿的能力水平。 在游戏中,应关注幼儿的交往能力、合作意识,能否主动结伴,是否能协调解决同伴间的矛盾和突发事件等等。

三、直接介入,有效指导

在开展角色游戏的过程中,及时介入对角色游戏进行指导是至关重要的,但是作为教师,介入指导首先要根据幼儿的游戏需要,以幼儿的需要为前提,尊重幼儿的游戏意愿,应不中断幼儿的正常游戏,给幼儿更多的自由表现的机会。 其次,还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幼儿角色游戏,顾名思义,主体是幼儿,但是教师不能够放任不管,不能够只是让孩子自己玩,有问题也让孩子自己解决。 其实,角色游戏时,顺应幼儿并不是任其自然,而是要求教师用心去了解幼儿是如何想的,在介入指导时既要尊重孩子游戏的意愿, 发挥幼儿的主体性,同时也不能忽视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以便取得最佳的效果。

由于角色游戏有其特殊的模仿、表演性质,教师在干预方式上也有别于其他游戏活动,更多的是角色提醒或场景再现。 尊重幼儿的游戏角色,保护幼儿的角色意愿是教师进行干预时应遵循的原则。

综上所述,要真正实现角色游戏的教育功能,教师的指导是必要的,且是重要的,它能确保角色游戏教育作用的体现,促进孩子多方面充分发展。 适时的指导,不仅可以丰富孩子的游戏主题,增加游戏情节,促进角色交往,还能提高孩子组织活动的能力,发展孩子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更能有力地提高孩子的角色游戏水平,使角色游戏开展得更好,更有教育作用。

摘要:角色游戏是幼儿园一种非常重要的游戏形式,它符合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能够促进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在幼儿进行角色游戏的时候,需要教师给予强有力的支持和有针对性的指导,从而促进幼儿的健康成长。

幼儿建构游戏中教师的指导策略 第4篇

关键词:建构;指导策略;自主选择

一、根据幼儿的生活经验和兴趣,确定建构主题

建构游戏是自主性较强的游戏,主题确定应该尊重幼儿的兴趣,符合幼儿的生活经验,并根据幼儿的基本情况进行游戏指导。如何捕捉幼儿的兴趣,如何将幼儿的即时兴趣发展成持续兴趣?这些都考验着教师的智慧和细心观察。

我园地处淹城野生动物园附近,孩子们在得知“淹城动物世界”要重新改造的消息后很是好奇,开始讨论起来,教师的一个问题顿时激起千层浪,“如果你是设计师,你会把动物世界改成什么样呢?”大家谈着各自的想法:“老虎馆不能全部用玻璃的,不是特别牢固”“猴子住的地方太冷清了,我要给它们多造点假山,还有秋千”……要不我们一起为动物们建构一个全新的“淹城动物世界吧”这一提议得到了全班幼儿的强烈响应。于是,建构游戏“淹城野生动物世界”应运而生。

所以建构游戏对孩子有强大吸引力的原因之一是:满足孩子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好奇心和探究欲是幼儿创造性的“火花”,而教师在其中的指导则能“点燃”它,并使之“熊熊燃烧”起来。

二、尊重幼儿的自主选择,确定建构分工

确定了“淹城动物世界”的建构主题后,甜甜提出:“动物世界那么大,我们该怎么建构呢?”轩×:“必须先画设计图。”涵×:“我们就先按照淹城动物世界的动物场馆来设计吧!”他们纷纷提出自己的想法与建议。

经过商量,幼儿决定分别为鳄鱼、长颈鹿、老虎、猴子设计场馆,先自由分组,各组选择并负责搭建一个动物场馆,幼儿自由分组后共同商讨并为选择的动物绘制场馆设计图。设计图定稿后,各组成员重点商讨如何分工,有的幼儿搭建大门,有的幼儿搭建围墙,有的幼儿搭建房屋。媛×:“我不太会搭围墙,我能搭别的吗?”轩×:“围墙我来搭吧,要不你负责搭假山,那个很简单,只需要用几个大箱子垒高就可以了。”“你的建议真是太好了,但是有什么好方法能让你们的组员或其他人一看图纸就明白具体分工呢?”听我这么一说,幼儿恍然大悟。纷纷表示做个标记,写上名字或学号。于是在大家的建议下,幼儿迅速将名字贴到了设计图上的相应地方。至此,根据幼儿的自主选择,以动物场馆为单位的小组成立了。

可见,大班幼儿已能自由结伴、共同商讨、共同设计方案、绘制设计图,在这里,老师就是旁观者,就是给予时间,而没有告诉他们先做什么再做什么,这样才是真正支持幼儿去探究、去思考、去尝试。

三、评价幼儿游戏,为再次建构寻找新的亮点

幼儿在游戏过程中参与游戏的体验不同、经验不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不同,开展游戏讲评可以成为师幼之间、幼儿之间交流经验、相互学习、分享快乐的过程。

1.凸显幼儿为主体的评价模式

游戏的主体是幼儿,幼儿是最有权威的评价者。在创造性游戏的每一次评价中,可以让幼儿自评,在自评中反思自己游戏行为或材料运用等的成功之处和存在的问题;可以让幼儿互评,在互评中通过聚焦某一个问题或争论或集思广益,来提高自身解决问题的能力。

2.教师在评价活动中的正确定位

在游戏评价中,要避免教师一言堂的现象,让幼儿在评价中发现,在评价中受启发,在评价中得发展。那么,教师的作用是什么呢?

一是做好评价前的准备工作。例如,细致的观察、瞬间的抓拍图像等。

二是评价的主题要明确。例如,负责鳄鱼馆的丁×和轩×小朋友,他们的发散性思维和创造能力特别强,可是他们缺乏和同伴合作的能力,于是我就把评价主体确定在合作上。通过观察,我请最友好合作的猴山一组来向大家介绍他们是如何分工合作、互相配合的。他们的介绍给丁×和轩×起到了很好的榜样作用。渐渐地他们也能和同伴合作了。

三是评价要注意抓住重点,观察过程,关注、发现每个幼儿的优势,要有针对性,游戏评价能够突出重点,针对性强,是对游戏内容的深化,也对幼儿建构技巧的提高及游戏品质的形成起到了良好的推运作用。

因此,在幼儿建构游戏中,教师有效的指导策略一方面推动了游戏的深入开展,提高了幼儿的游戏水平,另一方面也反映了教师对于教学方法、技能灵活掌握的情况,体现着教师的专业化發展水平。在以后的建构活动中,我们还要不断探索,寻求方法,给予孩子更大更多的自由活动的空间和时间,让孩子大胆想象、操作、嬉戏,积极参与游戏活动,促使幼儿身心和谐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幼儿教师游戏指导策略论文 第5篇

摘要:《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幼儿园要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它可以促进幼儿在情感、社会等多方面的发展,同时对促进幼儿心理健康又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老师是幼儿游戏的组织者,指导幼儿如何健康、有效地游戏显得尤为重要。结合当前幼儿教育中游戏开展的实际情况,从四个方面探讨幼儿游戏中如何提升教师的指导策略,从而更好地指导幼儿开展游戏活动,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关键词:幼儿;游戏;指导策略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我国幼儿教育事业发展迅速,无论是家长还是社会都给予了高度的关注。在幼儿教育中,教师合理指导幼儿开展游戏,对于开发幼儿智力、提高幼儿教育水平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下面对如何提升幼儿教师游戏指导策略做简要分析。

一、从幼儿实际出发,创设符合幼儿喜好的游戏

幼儿教师在创设幼儿游戏时,要全面考虑幼儿各方面的情况,如幼儿的认知能力、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幼儿的喜好等等。在创设幼儿游戏主题时,先掌握了解幼儿近期的各方面情况,根据幼儿不同的实际情况创设游戏主题。如创设以“我的`好朋友”为主题的幼儿游戏,可以将情绪稳定和情绪不稳定的幼儿编在一个小组,在游戏中幼儿彼此间当作初次见面,需要向对方介绍自己的名字和爱好,一起听故事、玩玩具等。在游戏中幼儿教师要鼓励孩子们多与小朋友交往,要互相帮助,加深幼儿间的集体感情。在幼儿游戏开展前,教师要合理分配游戏中幼儿所扮演的角色,教师要认识到在幼儿心目中角色的重要性,幼儿是非常关心游戏中自己扮演的角色的。分配角色后,教师要对这个角色进行讲解,使幼儿在角色扮演中不能只停留在模仿的阶段,而要对角色有深入的了解,清楚游戏中自己的身份,并发挥自身在游戏中的重要作用。

二、创设游戏环境,提供游戏条件

在幼儿游戏开展过程中,游戏环境很重要,教师要通过创设适宜的幼儿环境,促进幼儿更好地发展。实际上幼儿园的环境差距是很大的,幼儿教师要注重结合幼儿园本身的条件开展游戏,尤其是欠发达地区的幼儿园,在开展游戏活动时,更要充分发挥出地区优势条件,运用现有的资源丰富游戏内容。在幼儿游戏中,一部分教师时常以幼儿人数多、玩具少、空间小等原因作为游戏不能高效开展的理由,还有些教师认为游戏材料不够,游戏材料不足使得教师不知道该如何组织游戏,为此教师要鼓励幼儿动手制作玩具,在制作过程中进行综合性学习,亲手制作自己喜欢的玩具材料。

三、通过游戏活动,丰富幼儿的游戏经验

幼儿园开展游戏过程中,在创设游戏主题和分配幼儿角色之后,要使幼儿在游戏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使幼儿的游戏经验更丰富。虽然在游戏中,学生对于自己扮演的角色已经很熟悉了,如警察、教师和服务员等,在游戏中幼儿会将自己对角色的认识通过表情、肢体和语言表现出来,虽然有时动作有些机械化,也缺乏创造力,但这是幼儿情感的一种表达,这时教师要给予幼儿及时的引导和帮助。如在以“妈妈下班”为主题的幼儿游戏中,幼儿在游戏中要扮演爸爸、妈妈、孩子等,这时便要引导孩子们,想一想妈妈下班后都要干什么呢?妈妈工作一天累不累啊?在教师的引导下使幼儿在潜意识中体会到妈妈工作一天是很辛苦的。再如以“超市购物”为主题的游戏,带领学生回忆平常与妈妈去超市的情景,鼓励孩子们学习超市服务人员的服务态度,体验超市购物。

四、在游戏中勤于观察,及时对幼儿行为进行指导

在幼儿教育中游戏是围绕幼儿展开的,但是在游戏中教师不能放手不管,而要仔细观察,观察幼儿在游戏中的表现,及时对幼儿进行指导和干预。在幼儿教育中,每个孩子间是存在个体差异性的,幼儿的身体素质、认知水平和行为表现等都存在一定的差异,游戏活动的开展,使得每个幼儿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和表现机会,这就要求教师要全面了解每个幼儿的情况,发现孩子身上的闪光点。如在游戏中有些孩子总是喜欢自己能够扮演主要角色,这样的孩子通常组织能力和表演欲望很强,但是对他人的态度却不够温和,针对此种情况,首先要对这类孩子的优点给予肯定,并帮助他们改正自身的不足。对于游戏中不善于表达、性格内向的孩子,要适当地引导,在游戏中可以提前询问这类孩子,喜欢哪个角色,多与这类孩子沟通交流,引导其主动与其他孩子沟通合作,增强其自信心。另外,对于游戏中幼儿出现违规行为时,教师要及时纠正,使幼儿清楚自己在游戏中的定位,明确自身角色的重要性。总之,幼儿游戏的开展,不但能够提高幼儿的认知水平,还能够加深幼儿对知识的理解记忆。在幼儿游戏中,教师要从幼儿实际出发,加强与幼儿沟通,了解幼儿的想法,及时帮助幼儿改正违规行为,为幼儿创建一个愉快的游戏环境,使幼儿在游戏中更好地学习知识。

参考文献:

[1]龚诗远.教师对幼儿游戏指导策略和能力的调查[J].中国校外教育,(24):147.

幼儿建构游戏中教师的指导策略 第6篇

区域游戏是幼儿园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幼儿园的一日生活中,除了生活活动以外,占据时间最多、空间最大、物质材料最丰富的就是区域游戏了。按照幼儿的兴趣和发展的需要,区域游戏分为角色、表演、美劳、建构、益智、运动六大类。各类游戏在内容上又有所细分,全面勾勒出幼儿园区域游戏的系统结构。什么是建构游戏?

幼儿园的建构游戏是指在幼儿园建构区域进行的,利用各种不同的玩具建构材料等通过与建构活动有关的各种动作塑造物体形象、反映周围生活的游戏叫做建构游戏。

建构游戏分为积木搭建类、积塑插接类、自然物(沙水、雪、土)雕塑类三种类型。积木搭建类建构游戏

第一节目标、材料与环境创设

一、积木搭建类建构游戏的定义

利用拼接、垒高、砌接等方法把材料连接起来,表现建筑物体的玩法是搭建类游戏。

二、积木搭建类建构游戏的目标

培养幼儿对搭建活动的兴趣,发展幼儿的空间、运动智能和小肌肉的协调性,促进幼儿的想象力、创造力的发展。细化为以下目标:

1、喜欢玩积木或参与积木区游戏,兴趣持久,情绪愉快。

2、搬运与使用积木,制作与使用建筑辅材,发展手的力量和灵活性。

3、感知积木的数、形和整体与部分之间的关系,在建构过程中能恰当使用。

4、感知搭建物内部与外部和各物体之间的比例对称关系。

5、在搭建过程中获得空间感和方位感。

6、综合运用堆高、围拢、延长、增宽、盖顶等基本技能,富有创造性地搭建。

7、感知搭建物在搭建整体中的方位与布局。

8、通过主体搭建和背景装饰表达对周围事物美的认识与感受。

9、有独立自主的意识和完成任务的能力。

10、能协商制定并共同遵守游戏规则。

11、游戏逐渐体现出计划、分工与合作。

12、能相互交流个人经验,丰富搭建内容和题材。

13、愿意向他人介绍自己的搭建成果,表述清楚。

14、学会按类别收拾整理玩具物品。

三、积木区的环境创设

积木区的环境创设要体现出搭积木的游戏氛围,使孩子们来到这里就能产生搭积木的联想,激发想要动手搭积木的游戏冲动,为了引发幼儿搭积木的行为,环境的创设还要考虑空间的整体性,注意:上部与下部一致,墙面与地面一致,背景与前景一致。

四、积木区的活动材料

积木与自制积木是搭建积木的主要材料,应该由幼儿园提供,玩具和材料是促进幼儿发展的物质基础,不同年龄班的孩子玩的积木与材料在品种上、难易程度上应有所区别,辅助材料有助于激发幼儿玩积木的兴趣。

小班幼儿的辅助材料主要有教师提供。中班幼儿的辅助材料可由幼儿从家里带。

大班幼儿的辅助材料应该鼓励幼儿自己动手制作。

五、幼儿常见行为表现及问题

1、对搭积木有很大兴趣,能主动参加积木区活动。

2、有搭建积木的经验,喜欢使用常见材料进行建构。

3、搭建目的不甚明确,容易附和他人。

4、搭建比较模式化并爱模仿他人的构建,所搭建筑物没有明显特征。

5、能根据环境气氛和辅助材料的提供进行主题建构,但建构计划比较简单。

6、在搭建过程中有一定的想象力,并愿意与同伴交流自己的想法。

7、有初步的合作意识,但不能很好地解决与同伴之间的纠纷,容易为规则问题告状。

8、喜欢让别人欣赏自己的作品,并希望得到表扬和鼓励。

9、搭建完毕后场地常有散乱积木。

10、收拾积木时总是先推倒再整理,推倒时还发出快乐的喊声。

11、对搭建物体的结构交待不清楚。

六、教师的指导策略

1、创设与积木数量匹配的活动空间,提供有利于数学能力发展的基本积木和有利于思维发展的异型积木与建构板材。

2、创设有建构氛围的活动区,提供符合兴趣和游戏发展需要的建构辅材,如建筑图例、交通标志、树、房子、动物、人物、汽车模型等。

3、创设有主题氛围的活动区,提供有助于表达主题的辅助材料,并引导幼儿通过多种渠道解决建筑物特征问题。

4、有目的的引导幼儿丰富生活经验。如带幼儿观察周围建筑物和图片、照片,讨论其造型和结构方面的特点,使其知道建筑物有塔楼、板楼、平房等基本样式,房顶有梯形、三角形、平面等基本形状,建筑群有整齐划一或高低错落等分布特点。

5、建议家长带孩子观察生活中所遇到的各种建筑,并有目的的收集一些资料供孩子参考。

6、帮助幼儿养成制定搭建计划和分工合作的习惯,并经常对其计划提供一些启发性意见。

7、在幼儿搭建工程中,及时说出自己对所搭建筑物的理解,使幼儿能够通过别人的看法发现问题,改进工作。

8、适时参与幼儿的搭建活动,并根据情况提出一些问题,号召共同解决。如搭建物特征问题,道路畅通问题,建筑群分布合理问题等。

9、帮助幼儿根据实际需要适当调整游戏规则,使自己解决游戏冲突。

10、保留搭建作品一定时间,使幼儿之间有自由观摩交流的机会。

11、发现有讨论价值的搭建作品组织幼儿集体讲评,促使幼儿之间互相学习。

12、鼓励建筑师有条理的介绍自己的建筑成果,发展语言和思维。

13、引导幼儿把积木和材料合理分类,用适宜的方法收放积木。小班的搭建活动

一、目标

1、初步感知搭建材料的属性,发展知觉、触摸觉和空间感。

2、学会基本的搭建技能(简单的垒高、围拢、延长、盖顶等),训练小肌肉的灵活性。

3、根据造型需要选择合适的积木与材料,发展比较和对应的思维能力。

4、在游戏中培养幼儿相互间的初步的交流,发展亲社会情感。

二、环境与材料

为小班幼儿提供的积木应该是色彩鲜艳的彩色积木(空心、泡沫、自制混合积木),彩色积木能促进幼儿感知颜色;标准积木能让幼儿在搭建时感知积木的硬度、大小、轻重等物理属性;体会形状比例、薄厚等数学概念;还能发展视觉、触摸觉、方位知觉。辅助材料:

1、地面:地板(木制、人造革)、地毯等;

2、箱:积木筐、积木柜等;

3、模型玩具:人物、动物、植物、食品、车辆、房屋等;

4、板材:硬纸板、木板、有机玻璃、塑料板等;

5、废旧物品:易拉罐等;

6、资料:搭建图例。搭建区的积木与材料对于初入园的小班幼儿来说,要能引发他们的好奇心,使孩子们想用多种感官观察他们,尝试用多种方法来探究、了解这些积木可以怎样玩? 小班布置环境时,要考虑幼儿的具体形象思维特点,小班初期可在游戏区域的墙壁上或玩具柜上贴一些简单的图例,以给幼儿明显的、简单易懂的提示,也可提供一些简单的搭建图例手册(图书、照片、卡片)。在幼儿有了一定的搭建基础后,教师可将其搭建成果画成图画或拍成照片放大布置在建构区环境中,以激发幼儿的兴趣,增强他们的自信,并给幼儿更加直观地引导。在建构区的玩具柜上及小筐上,也可以贴上一些小标记,以助于幼儿有了一定的主题意识后,布置主题背景。

三、幼儿特点

小班幼儿是把积木当作搭建成品来用的,即:一块积木就是一面墙、就是一扇窗、就是一扇门,或者就是整个房梁,一开始,他们可能是随意摆弄,到后来在搭各种“家”等过程中,就可能意识到有的积木长短不合适,于是就开始尝试有目的的选择积木。幼儿在这种搭积木的过程中出现的目的性和选择性就是儿童思维对应能力和比较能力发展的反应。

四、教师的指导

摆弄积木的过程也是幼儿对积木的探究过程,在游戏初期,小班幼儿也许会用手仍、会敲敲打打、会无意识的堆积,反反复复的重复各种动作,建立对积木的感性经验。但是,当幼儿的新鲜感过去了,这种探究活动可能就进行不下去了。这时,老师的介入就成为十分必要的事了。老师可以坐在幼儿中间,以游戏伙伴的形式参与搭建积木。可以边搭边表达,用自己的兴趣感染幼儿,用自己的动作示范给幼儿。让幼儿在不知不觉中模仿老师,从模仿中获得基本的搭建技能。让孩子在搭积木的过程中渐渐体会到与伙伴在一起玩的快乐,他们在一起时,也开始关注到其他小朋友的动作和行为,于是,相互之间受到启发,还会产生相互间的初步交流,获得了亲社会情感的发展。中班的搭建活动

一、目标

1、综合运用基本技能(堆高、围拢、延长、增宽、盖顶等),提高搭建水平。

2、探究更复杂的搭建主材,促进空间知觉的发展。

3、运用辅材使搭建作品形象鲜明、主题突出。

4、体会和掌握数、形、比较、对称等数学概念。

5、运用语言与伙伴沟通合作,发展社会交往技能。

二、环境材料

为中班幼儿提供的积木应该增加数量和使用难度(彩色空心积木、本色实心积木、塑胶积木、软体积木、自制混合积木等),使积木只能成为半成品材料,需要在搭建过程中组合使用,搭建材料难度的增加可以促进幼儿思维的分解组合能力的发展。辅助材料:

1、地面:地板(木制、人造革)、地毯、地板块等;

2、箱:积木筐、积木柜等;

3、模型玩具(辅材):人物、动物、植物、食品、车辆、房屋等;

4、板材:硬纸板、木板、有机玻璃、塑料板等;

5、废旧物品:易拉罐、塑料瓶、包装箱等;

6、资料:搭建图例。中班幼儿已经具有了一定的搭建基础,游戏区面积要大,有扩展余地,可以出示一些较复杂的建筑物彩图或立体图示供幼儿参考。教师平时应注意引导幼儿保留典型的搭建成果,可以绘成图画,在装订成作品集。有条件的幼儿园还可以把幼儿的搭建作品拍成照片,整理成资料册,在平行班中进行交流。教师还应有目的的引导幼儿共同收集寻找与主题内容相关的资料(照片、画片、挂图等),使环境对幼儿游戏的指导更加符合幼儿的兴趣需要,有利于开阔幼儿的游戏思路。

三、幼儿特点 中班幼儿的搭建技能已经比较熟练,认知水平和空间知觉能力也有了一定水平的发展,这样,他们对搭建作品就有了更高的要求,希望形象更高大,更复杂,在幼儿搭建作品中体现了垒高、围高、增宽、盖顶等基本技能的综合运用。中班幼儿已经有了一定的交往能力,他们能够有意识的商量搭建主题,并共同围绕一个主题进行搭建,但是,在分工和搭建过程中,由于交往水平和合作能力的局限,中班幼儿有时会出现意见分歧,影响游戏的开展。

四、教师的指导

老师可以为幼儿提供搭建图例和成果照片,帮助他们获得直观学习和参考借鉴。提供辅助材料,因为,在搭建游戏中使用更多的辅助材料,不仅可以突出作品形象,使作品更加鲜明,更易于被人理解,还有助于提高搭建本身的目的性,使幼儿对事物的特征把握越来越准确。幼儿在搭积木的过程中,要对各种各样的积木和材料进行比较,选择出大小、形状、数量合适的积木,并尝试搭法的合理和对称。这样的过程对幼儿数学能力的发展是极有好处的,老师可以引导幼儿学习比较的方法,让他们用目测、或测量的方法来选择恰当的材料。另外,也可以有意识的让幼儿欣赏有对称特点搭法的图片,或运用示范的方法,让幼儿直接理解什么是对称。

中班幼儿已经有了一定的交往能力,他们能够有意识的商量搭建主题,并共同围绕一个主题进行搭建,但是,在分工和搭建过程中,由于交往水平和合作能力的局限,中班幼儿有时会出现意见分歧,影响游戏的开展,这是,教师启发性的帮助,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指导的重点可以放到帮助幼儿有层次的完整表述的意见上,也可以放在帮助引导幼儿学会解决交往意见的分歧上。大班的搭建活动

一、目标

1、运用基本材料进行比较精细的搭建。

2、扩展主材与辅材(综合运用堆高、围拢、延长、增宽、盖顶等基本技能,进行灵活的创造性搭建),发展有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3、计划较大的建构题材,发展空间布局的能力。

4、兴趣与优势互补,发展合作学习的能力。

二、环境材料

为大班幼儿提供的积木是造型简单、块数多的纯积木,它类似于实际生活中的建筑材料,使搭积木的过程更贴近解决生活中实际的建筑问题。随着幼儿搭建水平与认知能力的发展,大班幼儿细致的建构能力逐步增强,对游戏材料有了更高的要求,他们不满足只限于房屋外面的结构,而对其内部结构发生极大兴趣,产生了对房屋内部格局和户型设计的愿望。因此,象有机玻璃板、废旧物制作的小家具等这些特殊材料应随着游戏的需要及时补充到区域中。辅助材料:

1、地面:地板(木制、人造革)、地毯、地板块等;

2、箱:积木筐、积木柜等;

3、模型玩具等辅材:人物、动物、植物、食品、车辆、房屋等;

4、板材:硬纸板、木板、有机玻璃、塑料板等;

5、废旧物品:易拉罐、塑料瓶、包装箱等;

6、资料:搭建图例。大班幼儿已经具备了较强的搭建水平,在环境布置上可以出示一些较为复杂的立体图示,以帮助幼儿提升对搭建水平的要求。教师平时应注意引导幼儿保留有价值的搭建成果,以供他们在相互学习交流时使用。收集作品的形式可以鼓励幼儿思考决定,以幼儿完成为主,教师辅助(例如幼儿设计制作图册,教师帮助完成文字记录)。幼儿的作品也是他们人生发展的记录,可以做为幼儿发展评价的依据,也可以让家长留念。在大班建构区环境创设中,应特别注重幼儿的意见和创设活动中的参考性。结合主题设计环境是调动幼儿潜能的有效方法。可以让幼儿自己设计搭建图示,收集自己感兴趣的各种图片、照片、图书资料等。这样使环境对幼儿的指导更加直观,也更加适应幼儿的不同兴趣和在能力上的个体差异,还可以拓宽幼儿的创作思路。

三、幼儿特点

大班幼儿在搭建活动中已经能够考虑到建筑物的布局了,他们通过交流意见,研究建筑物整体与布局的关系,思考建筑群体的大小比例,即前后位置的合理性,并学会了参照全景建筑图,对作品进行创造性地设计。大班积木区的游戏特点是分工合作,幼儿依据各自的兴趣、性格特点和技能水平分配角色和任务,其中,小领袖式的人物非常了解小伙伴的特点,能够帮助大家协调分工,使优势得到互补,让每个人在设计、布局、搭建、装饰、介绍等不同环节中找到发挥自己特长的机会。

四、教师的指导

大班的幼儿不再需要“情境的支持”,他们需要的是满足创造的需求。幼儿关注自己的兴趣所在,对建构的具体内容及细节产生了强烈兴趣。老师更多的是要注重适宜的材料的提供。(如能看到里面的做房顶用的有机玻璃板)第二章积塑插接类建构游戏 第一节目标、材料与环境创设

一、积塑插接类建构游戏的定义

运用插接、嵌接、叠接、扣接、齿轮接、组装接等方法,把建构玩具材料连接起来,表现建筑物体的方法是插接类游戏。

二、积塑插接类建构游戏的目标

玩插接类游戏有助于发展儿童的空间、运动、和小肌肉力量与协调性,并促进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发展。

1、喜欢玩插塑或参与插塑区游戏,兴趣持久,情绪愉快。

2、使用插塑材料拼插作品,发展手指的力量与灵活性。

3、感知插塑的数、形和连接方式,在插接过程中体会运用。

4、感知插接物各部分之间的比例对称关系。

5、在插接过程中获得空间感。

6、有目的的选择插接材料,尝试在生活经验和插接材料之间建立联系。

7、综合运用各种插接材料表现创作题材,表达想象力和创造力。

8、在插接过程中发现事物美的规律。

9、游戏逐渐体现出主题与分工,体现出与其它区域游戏的合作。

10、能相互交流个人经验,丰富插接内容和题材。

11、愿意向他人介绍自己的插接成果,表述清楚。

12、学会按类别收拾整理玩具。

三、积塑区的环境创设

插塑区的环境创设要充分体现出建构游戏活动的氛围,使幼儿来到这里就产生出插建活动的联想,引发出表现的冲动,插塑区要给幼儿提供出插和玩的地方,提供展现插接成果的地方。

四、积塑区的活动材料

插塑和木工材料是插建游戏的主要材料,主要由幼儿园提供。玩具和材料是促进幼儿发展的物质基础,为各年龄班提供的玩具和材料应有所区别,辅助材料有助于激发幼儿游戏的兴趣性。(如胶质的小动物)

小班幼儿的辅助材料主要有教师提供。中班幼儿的辅助材料可由幼儿从家里带。可以来源于不同的渠道和方式。大班幼儿的辅助材料应该鼓励幼儿自己动手制作。

五、幼儿常见行为表现及问题

1、对小型建构充满浓厚的兴趣,百玩不厌。

2、具备一定的拼插能力,但是拼插形象单一。

3、手部肌肉发展尚不健全,手眼协调性和动作的灵活性均较差。

4、喜欢参看图片、模型进行拼插,独立建构的目的性差。

5、掌握了运用多种材料插接的方法,但不能合理运用辅助材料。

6、能够运用插塑围拢、插高、延长,但缺少镂空、盖顶的经验。

7、有合作意识,愿意为同一题材、为主题需要而插接,但合作过程中自控能力较差。

8、插接过程中有交流意识,但不能充分的表达。

9、能够分类整理玩具。

六、教师的指导策略

1、丰富幼儿的创作经验,如提供图例、玩具、插接作品等。

2、提供操作小型建构材料的良好条件,如创设独立的插塑区。

3、介绍新玩具,鼓励幼儿了解插接的基本方法,探索适宜的表达对象和表达方式。

4、鼓励幼儿为其他区域进行建构成品的提供,体验成功感。如为手机店插手机、为娃娃家插用具、为积木区插汽车、为商店插小商品等。

5、鼓励幼儿结合自己的经验进行主题式创作。如:利用材料表现公园的场景,表现马路上的热闹场面等。

6、引导幼儿通过自己的探索了解材料之间的关系,并有目的的进行玩具材料的选择。

7、建议家长与孩子一同玩游戏。

8、制作插接范例,启发幼儿的思维并引导产生联想。

9、收集整理幼儿的拼插作品供观察了解。如开展家园拼插比赛并把作品拍成照片制作成册。

10、鼓励幼儿按图插和创造插。

11、提供机会让幼儿相互交流自己的拼插作品。

12、利用家长资源,帮助幼儿积累经验和收集制作辅助材料。

13、参与游戏,及时发现幼儿遇到的困难,适时适度给予帮助和指导。

14、用欣赏的态度鼓励幼儿大胆表达、评价自己的作品。

15、有计划地补充和更换能吸引幼儿插接兴趣和能力发展的新材料。第二节小班的插接活动

一、目标

1、感知插接材料的物理属性和插接方法。

2、插出物体的简单造型,发展空间知觉和思维能力。

3、欣赏和玩自己的插接作品,发展游戏兴趣与自信。

4、关注伙伴的插接活动,发展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环境与材料

为小班幼儿提供的插接材料体积要比较大,插法简单容易,以适应他们小肌肉发展不太灵活的年龄特点。大块的插塑也容易使幼儿有成功感。辅助材料:

1、地面:地板(木制、人造革)、地毯等;

2、箱:积木筐、积木柜等;

3、模型玩具:人物、动物、植物、食品、车辆、房屋等;

4、板材:硬纸板、木板、有机玻璃、塑料板等;

5、废旧物品:易拉罐等;

6、搭建图例。

三、幼儿特点与教师的指导

小班幼儿的空间思维和造型能力比较薄弱,在对游戏材料熟悉的基础上,能够进行延长、围拢等简单的基本技能,插出物体的简单造型。小班幼儿的游戏特点是缺乏明确的插接目的,兴趣重在对动作的重复,教师可以用游戏的情景和实物照片引发幼儿的游戏动机,增强幼儿的目的性。

小班幼儿对自己插出的作品非常喜欢,有着很大的成功感,并把自己的作品当成了玩具,在这种为自己制作玩具的游戏过程中,幼儿的游戏兴趣和自信心得到了很好的发展。小班幼儿处于独自游戏阶段,但在活动中容易受到伙伴的影响,喜欢模仿其他幼儿的活动,模仿也是学习的过程,在这种互相模仿、互相交流的过程中,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很好的发展。中班的插接活动

一、目标

1、探究较为复杂的插接材料,培养观察与思考的能力。

2、插出较为复杂的造型,发展空间知觉和组合思维的能力。

3、运用插接材料的造型特点与连接方式表达对事物的认识和想象。

4、展示作品并与同伴交流,发展语言表达能力。

二、环境材料

为中班幼儿提供的插接材料要比小班品种多,个体小,以适应中班幼儿思维能力和小肌肉发展的需要。

辅助材料:

1、地面:地板(木制、人造革)、地毯等;

2、箱:积木筐、积木柜等;

3、模型玩具:人物、动物、植物、食品、车辆、房屋等;

4、板材:硬纸板、木板、有机玻璃、塑料板等;

5、废旧物品:易拉罐等;

6、搭建图例。

三、幼儿特点和教师的指导

随着幼儿空间思维和组合思维的发展,幼儿已能够运用多种插接方法相互组合,拼插出比较复杂的形象。

为了扩展幼儿的创造思维,培养幼儿对图的理解能力及操作能力,在活动中应有目的的投放各种图例,在这种不断的培养中,幼儿创造能力很快得到了提高。不同插接材料的造型特点与连接方式是各不相同的,中班幼儿已经能够根据特定主题合理运用插接材料表达对事物的认识,在活动过程中,教师需要帮助幼儿抓住事物的造型特点,加深他们对事物的认识,促进想象与创造。

插塑区的作品展示空间,为幼儿提供了相互学习的机会,在幼儿相互交流的过程中,幼儿的创作思维更加活跃,更有效的发展了语言表达能力。大班的插接活动

一、目标

1、探究更复杂巧妙的插接方法,发展思考与动手能力。

2、多种材料综合运用,发展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

3、表现规模大的插接题材,发展构思能力和想象力。

4、将插接活动与其他区域游戏相结合。

二、环境材料

为大班幼儿提供的插接材料个体小、数量多,体现出插接材料的特点,也更能适应幼儿表达精细事物的需要,单纯一种材料已经不能满足大班幼儿造型的需要了。他们非常了解每种材料的造型及连接的特点,因此,会按照自己的创作需要选择多种材料巧妙结合,进行复杂的造型,从而更加丰富的表现事物。

辅助材料:

1、地面:地板(木制、人造革)、地毯等;

2、箱:积木筐、积木柜等;

3、模型玩具:人物、动物、植物、食品、车辆、房屋等;

4、板材:硬纸板、木板、有机玻璃、塑料板等;

5、废旧物品:易拉罐等;

6、搭建图例。

三、幼儿特点和教师的指导

随着大班幼儿的造型能力及认知水平的发展,他们已经不满足于插接单一的形象了,而是更关注于事物之间的联系及情节的发展,在大规模的插接活动中,幼儿能够大胆的构思和想象,以集体的智慧共同完成搭建作品。大班的各游戏区域之间相互开放,联合性逐渐加强,经常体现为幼儿在共同的主题下合作与分工,因此,插塑区往往成为集体任务的组成部分,参与到集体活动中,有目的的插接有效的激发了幼儿的游戏愿望,进一步培养了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幼儿在活动中相互合作,伙伴间形成了优势互补,不仅每一名幼儿能较好的体现自身价值,还发展了合作的意识和能力。第三章自然物类建构游戏 第一节目标、材料与环境创设

一、自然物类建构游戏的定义

运用沙水、冰雪等自然材料表现建筑物体的玩法是自然物类游戏。

二、自然物类建构游戏的目标

1、快乐地参加玩沙玩水活动,并能体会到其中的乐趣

2、探究和感知干沙的明显特征,体会干沙的流动性

3、探究和感知湿沙的明显特征,体会湿沙是可以用来建构的

4、通过造型游戏,探究沙水的比例。

5、探究和感知磁铁、石头、泥土、空气等的明显特征

6、通过造型游戏,发展空间知觉和方位知觉。

7、使用工具,发展手的灵活性,并掌握基本的玩沙技能

8、玩有题材的游戏,发展想象力和创造力。

9、喜欢在小组中用多种方式表现、交流、分享活动的过程,培养合作能力。

10、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能保持环境整洁。

11、收拾整理玩具物品。

三、沙水区的环境创设

沙水区的环境创设要考虑幼儿玩沙和取水的方便,使幼儿可以毫不顾忌的积极探索、自由玩耍。较理想的设备是在户外设置沙池,并考虑为幼儿提供脱放鞋袜的地方,还可以使用沙箱。沙池和沙箱是自然物类游戏的主要材料,主要由幼儿园提供。

四、沙水区的活动材料

玩具和材料是促进幼儿发展的物质基础。玩干沙的用具和玩具有大小不同的塑料勺子、铲子、杯子、漏斗、砂轮、空心管子、小桶、筛子、小竹子、木棍、各种模具等。玩湿沙的用具大部分与干沙相同,但不用漏斗、砂轮,更多的是提供各种模具,辅助材料如:纸盒、积木、草、小树枝、车、小动物和人物模型、贝壳等,有助于激发游戏的兴趣性。小班幼儿的辅助材料主要由教师提供。

中班幼儿的辅助材料可来源于不同的渠道和方式。

大班幼儿的辅助材料应该鼓励幼儿自己动手制作和寻找。

五、幼儿常见行为表现及问题

1、喜欢探索沙水的物理属性,发现新事物。

2、喜欢并熟练使用沙水玩具,发现新乐趣。

3、喜欢从小容器向大容器倾倒沙或水。

4、爱模仿生活中感兴趣的制作活动,如生日蛋糕、汉堡等。

5、喜欢在发现的所有空洞和缝隙中灌注,探索空和满。

6、喜欢挖洞、倾泻、倒空、拍打、过筛等动作。

7、喜欢表现象征性情景。

8、能利用沙水玩角色游戏。

9、喜欢玩沙水混合游戏。

10、经常对沙水材料的质地、作品的数量等方面进行探索。

11、尝试合作,喜欢模仿别人的做法。

12、十分珍惜自己的作品。

六、教师的指导策略

1、创设玩沙水的环境。如设置沙池、沙箱。

2、提供玩沙的工具,如桶、铲子、勺子、小碗、筛子、漏斗、砂轮、空心管子、各种搅拌的和抹砌的工具,各种模具等,使幼儿能够自由选择,尽情发挥。

3、提供辅助材料,如石子、贝壳、植物、人物、动物模型及各种自制玩具。

4、创造宽松、愉快的游戏氛围,鼓励幼儿积极探索。

5、关注幼儿的作品,并给予激励性评价,为其创造条件与机会与他人交流。

6、家园合作,有目的的丰富幼儿经验,引导在作品中的呈现。

7、引导幼儿制定游戏计划,分工合作。

8、鼓励幼儿爱惜沙水材料,注意安全卫生。如讨论“沙土对我们的五官会造成什么危害?”

9、提供游戏所需的围裙、套袖、小拖鞋等。第二节小班的沙水活动

一、目标

感知沙水的物理属性,体会沙水的变化。使用沙水工具,发展小肌肉的灵活性。共享游戏环境和工具,发展亲社会情感。

二、环境与材料

辅助材料:

1、脸盆、毛巾等;

2、模型玩具:人物、动物、植物、车辆、房屋等;

3、废旧物品:小碗、塑料可乐瓶等。

三、幼儿特点与教师的指导

为了让小班幼儿充分感知沙水材料,可以先引导幼儿徒手玩沙,体会干沙和湿沙在手中的特别感受,在幼儿脱去鞋袜去踩沙时,及时提出一些感受性问题让他们去体验和做出回答。如:幼儿抓一把干沙然后放开手指让沙粒从指缝中漏下,用手在干沙中打转,用手指在沙中随意画出图案,都会得到很特别的感受,把湿沙堆成小山,在湿沙中印手印,光着脚在沙子里来回走,都是乐趣无穷的。

在游戏中,教师可提供各种玩具和用具让幼儿自由选择。教师也要注意幼儿之间的关系,引导他们互相观察,体会其中的乐趣。中班的沙水活动

一、目标

进一步探究沙水的物理属性,了解沙水的建构特征。积极与伙伴交流探讨,相互启发、分工合作。

二、环境材料

辅助材料:

1、脸盆、毛巾等;

2、辅材:动物、人物、植物、车辆、房屋等模型类玩具等;

3、物品:瓶、罐、碗、盒等。

三、幼儿特点与教师的指导

中班幼儿玩沙应更多地注重开动脑筋,想办法使游戏玩得更丰富、更有趣,教师可向幼儿提出一些启发性的问题,如:用手指缝漏干沙什么样?湿沙什么样?两者有什么不同?还可以提一些富有挑战性的问题。如:用干沙能团成冰激凌球吗?通过这些挑战性的、有趣的问题,丰富了游戏内容,促进了幼儿探索、观察能力的发展。

幼儿玩沙时,教师要注意引导幼儿制定小组计划,互相献计献策,发展他们的合作能力和交往能力。

大班的沙水活动

一、目标

探究多种玩法,发展科学意识与概念。发挥兴趣与特长,实现合作学习。

二、环境材料

辅助材料:

1、水桶、脸盆、毛巾等;

2、主题辅材:动物、人物、植物、车辆、房屋等模型类玩具等;

3、废旧物品:瓶、罐、碗、盒、板等。

三、幼儿特点与教师的指导

游戏中应该让大班幼儿自己提出问题,自己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在中班基础上,启发、引导、鼓励幼儿开展一些科学小游戏,充分感知沙水的特性。如果提供了一些漏斗、筛子、水车等玩沙的器皿,就应该提出一些关于物体流动或运动、守恒、分类等问题,在幼儿用沙来堆砌时,就应与幼儿一起讨论他们想表现的题材与内容,并提出如何使沙丘堆得高或使沙滩平展,沙洞怎样挖才结识等探究性问题。

游戏前进行分工,有利于培养幼儿的计划能力,游戏过程中的交往、交流有助于幼儿经验的分享,游戏结束时的讲评,不仅能促进小组间的相互了解,还可以使其他幼儿也有机会了解游戏情况,从而扩大他们的知识和兴趣。游戏结束时,提醒幼儿收拾好玩具,并在老师协同下清理好卫生。幼儿积木游戏评价表 项目

评价标准

1、材料的运用

1.光拿着玩,不会搭

2.对积木形、色有选择,意识不强 3.有意识选用材料,反复尝试

4.迅速选定材料,并能综合运用材料,运用有特色

2、建构的形式

1.简单排列、堆高、铺平2.能架空搭出门

3.能围封建构,造型比较复杂,能命名,但形象不逼真 4.按特定形象逼真建构,运用对称并能装饰

3、主题目的性

1.无目的,无主题

2.目的不明确,易附和他人 3.能确定建构主题,但不稳定 4.主题明确,能坚持并深化开掘

4、情绪专注力

1.注意水平低,情绪呆滞

2.一般情绪状态,注意力易分散 3.情绪良好,注意力较集中 4.情绪积极,专注、持续时间长

5、社会性水平

1.独自搭建 2.平行搭建 3.联合搭建 4.合作搭建

6、常规

1.遵守积木规则 2.爱护玩具

3.能收拾积木,整理动作迅速

7、创造表现力

上一篇:今日中秋节祝福语下一篇:适合宝宝取名的古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