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道难经典教案

2024-07-30

蜀道难经典教案(精选7篇)

蜀道难经典教案 第1篇

一、笔下形象带有个人主义,有强烈的主观感情色彩

他以惊世骇俗的笔墨,创造了瑰丽奇伟的意境的同时,又毫不矫饰,真诚的袒露自己的内心世界,将自己的个人感情融入所看到的大自然。在《蜀道难》中主观感受极其强烈。首句即以惊叹词“噫吁嚱”开头,犹如天风海雨,突兀而来,先声夺人,给人一种惊心动魄之感。而“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主观感叹是全诗的基调和主旋律,以反复咏叹的形式抒发强烈的感情。第一次出现在首句“噫吁嚱,危乎高哉”荡气回肠的惊叹之后,是诗人激情的爆发,诗人满腔的感情,奔涌而来,势不可挡。一声惊叹后又用“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提唱,接着用惊人之笔,描绘出一幅巨型的蜀道山川画卷。而末句的主旋律的一声惊叹,更表达了浓郁的主观色彩。虽然诗篇对自然形象的刻画较多,但是诗人自身的形象仍然通过矗立在诗的画卷上的惊人形象及所显示的雄伟的气魄所表现出来了,这一切,无不显示出强烈的主观色彩。

二、夸张大胆,想象变幻莫测,但是却易于人们接受

在《蜀道难》中极力渲染蜀道高峰绝壁,万壑转石的险难,运用浪漫主义的手法,通过奔放雄健的语言,让读者身临其境地领略祖国秦陇、巴蜀一带的奇险。全诗围绕“高”、“危”二字,淋漓尽致地描写蜀道的艰险。李白文中的夸张,往往表现为“无理之理”。文中写到“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就用了夸张手法,“上青天”通俗的夸张手法,使人仿佛感受到了那高耸入云,令人望而生畏的崎岖蜀道。文中诗篇中通过用鸟道和天梯来比喻道路的陡峭、险峻;用黄鹤之高飞,猿猴之善攀援,比喻那些善于穿越险境的人;用“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描写形势之险峻;用磨牙吮血、杀人如麻的豺狼、虎蛇等的一系列高度的夸张手法将蜀道的高、危、险、难等形象地表现出来,既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也突出了作品的浪漫主义色彩。诗人将自身的感情融入文中,以惊心动魄的蜀道比喻不服从朝廷的叛乱者,暗喻政治危机,形象而又贴切。

三、句式的参差错落和韵律的跌宕舒展,音调随文情而抑扬顿挫

在《蜀道难》中的文中有着奔腾回旋的动感。李白把自已的个性融入乐府诗的创作中,形成了行云流水的抒情方式,诗歌在尽情地驰骋豪放不羁,奇情伟志的实践中,往往表现为一种挥洒自如的,幅度极大的诗意跌宕。其大起大落、流动跳跃的内在韵律,成为论者常予肯定的饶有个性特色的抒情歌唱。诗人通过对文中形象的创造、选择、安排,极尽狂放洒脱之能事,其大开大合,感情就像江涛海浪。可谓行云流水,行于所当行,止于所当止。这种动感也体现在情感呈现方面。诗人饱满激动的感情,起荡迅速,如天马行空,一旦迸发,如万斛之水不择地而生。例如,诗篇首句:“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起,

既达到了随心所欲,出口成诗的绝妙境界,参差错落,长短不拘,三字句、四字句、七字句、九字句,自由活泼地交错运用,初看似绝无规律,细味则规律可寻,非常真实地表达了作者奔涌而出,自由奔放的情感。

四、诗句回环反复、一唱三叹,文中情感渲染更为突出

全诗分为三部分,在诗篇的开头出现了“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惊叹,为整个诗篇奠定了雄壮豪迈的基调,使读者对蜀道开辟之难有了最初的感受。在诗篇中间的“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又给诗篇染上一层光陆怪离的色彩,加重了感情基调,表达了诗人越来越激动的情感,增强了诗篇动人心魄的力量。以此诗句不仅仅回应了开头,也对下文进行了暗示。最后诗人又一次发出感叹:“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写蜀道形势的险要和环境的险恶,并有所寄寓,使得整个诗篇的感情有所延伸和收束,从而表达诗人的无限遐想,深化了主题。在对蜀道的深刻描绘中,汹涌着作者的激情,而这又是通过主旋律的反复吟唱,达到感情的爆发、延伸、收束,这构成了诗的基调。

五、古今相称,虚实结合,形成渲染烘托的作用,从而突出诗歌的中心

“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利用远古传说中的古蜀国,来表明蜀道开辟之久远。再以神话传说来道出“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的蜀道開辟之难,接着用诸多鲜明的形象一一展现蜀道之奇险,以上均为写古,但其间有悲叹友人“问君西游何时还”的发问,已是写今了。文中第三部分描写环境和地势之险恶,则是集中笔墨,对当时严峻的社会形势的深刻描绘了。诗人从“西当太白有鸟道”的秦地高耸入云的太白峰写起,一直到剑阁峥嵘,锦城之乐,其脉络遵循着自秦入蜀的轨迹,淋漓尽致地描写了蜀道之难行。同时当时政治局势的艰难。

六、结语

综上所述,《蜀道难》运用浪漫主义的夸张手法,通过奔放雄健的语言,把人们带进神奇惊险的天地,领略祖国秦、陇、蜀一带奇险、壮伟的风光,其笔触着力描写蜀道的艰难与环境的险恶,是诗人描绘大自然形象的杰作。同时,又曲折地抒发了诗人苦闷退却与昂扬进取,失望与希望等错综复杂的感情,抒写政治理想与现实政治间的矛盾。理想与现实,出世与入世,豪情与悲思,都在错综复杂的感情中起伏跌宕。从而,我们看出《蜀道难》不愧是一曲奇情异想的人生悲歌。

蜀道难经典教案 第2篇

唐山市开滦一中 张耀刚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作者生平,感知诗歌内容。

2、能力目标:通过诵读,体会诗人的情感并品味作品的艺术特色,提高鉴赏古诗的能力。

3、情感目标:感受诗人浪漫主义气质和豪迈的情怀。【教学重点】

反复诵读,解析状“难”之法,体会李白雄放诗风

【教学方法】 诵读体味法 【教学手段】 充分利用多媒体设备 【教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台湾诗人余光中的一首诗中有这样几句:“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大家知道说的是谁吗?他就是诗仙李白。我们今天就来学习李白的浪漫主义杰作《蜀道难》。

二、教师提示:李白是“继披香草散步汨罗江畔的浪漫主义诗人屈原之后,又一位才高气逸的浪漫主义诗人。” 今天我们就学习李白一篇浪漫主义杰作——蜀道难。

唐文学家殷璠称李白的《蜀道难》“奇之又奇,然自骚人以还,鲜有此体调”。那么《蜀道难》到底奇在何处?

三、播放视频诵读,初步感受诗歌的情感和风格。

四、教师提示:今天我们将从三个方面来学习这篇诗歌。

(一)通过诵读去体味诗歌雄浑豪迈的风格。

(二)通过分析去理解诗歌新颖巧妙的构思。

(三)通过鉴赏去感悟诗歌雄奇壮阔的意境。

五、合作探究

(一)诗歌的风格主要体现在情感的表达方式和表达效果上,这首诗题目是“蜀道难”,诗人在诗中是如何反复感叹蜀道之难的,请找出相应句子。提示:

①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②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 ③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

(二)要理解诗歌的情感,体味诗歌的风格,首先要读,那么如何去读这集中体现诗歌情感和风格的三句呢?

这三句话采用反复的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对蜀道之难的感叹之情。但是这三次感叹对蜀道艰难的表达角度(特点)却是不一样的,请同学们结合上下文,谈谈自己的看法。

引导提示:

1.第一句强调什么?有何作用?

第一句感叹蜀道的“高危”,在全诗的开头,为全诗奠定了雄放的感情基调,也领起下面四句神话传说。所以要读得很有声势,特别是“噫吁唏”三个感叹词重叠,更加重惊异之感,所以要读得高亢。

2、第二句强调什么?应读出什么感情?

第二句感叹蜀道的“惊险”。“使人听此凋朱颜”,听了这些内容后,不禁使人红润的容颜都为之凋伤憔损,它总结前面几句,要读得慢而伤感,要低沉。

3、第三句强调什么?

第三句感叹蜀道的“凶险”。它总结了上面8句,要读得缓慢、深沉,读出一种无可奈何的感叹来。

(三)我们通过诵读的方法感受了这首诗的雄豪迈的风格,那么诗人是如何安排这首诗的内容呢?下面让我们一起去分析这首诗的构思的新颖巧妙。

引导提示:

1、这首诗的三个段落是如何分别表现“蜀道之难”的?请分别用一个词或一个字来概括。

①蜀道之“高” ②蜀道之“险” ③蜀道之“凶”

2、我们先分析一下当时的蜀道行程。

长安——太白山——青泥岭——剑阁——锦城(成都)

3、第一段如何描写蜀道之险的?(1)蜀道来历:不通人烟 地崩山摧

(2)蜀道高峻:六龙回日、黄鹤猿猱、青泥盘盘、扪参历井

4、第二段如何叹蜀道险而可畏的?(1)景物凄清:悲鸟号古木、子规啼夜月(2)山水险恶: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砯崖转石

5、第三段如何描写蜀道凶险的? 剑阁险要、杀人如麻

6、诗人为什么要反复铺写蜀道之难呢?其要表现什么样的主题? 根据课后注释,这首诗应当是一首送别诗,为送别友人而作。表达诗人对友人的关切与担忧,表现了一种含蓄而执著的惜别之情。

7、这首诗还有没有其它言外之意?你还可以读出什么? ①仕途难,须早归。

②警告当时的统治者,谨防藩镇割据,表现对时局的隐忧。

(四)我们喜欢这首诗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它创设了一种雄奇壮阔的意境。从文中找出你喜欢的句子,进行鉴赏品味味,看看它创设了一种什么样的意境。

引导提示:

1、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运用夸张手法,时空交错,构成一幅恢弘壮阔的画面,营造了一种苍凉、雄壮的氛围。

2、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五丁开山的神话使蜀道在瑰丽而神奇的色彩中又多了一份凝重、庄严、悲壮和浑厚。

3、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拟人和侧面衬托,表现人行走更是难上加难。

4、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细节描写,写得很具浪漫色彩,突出蜀道之高,表现一种无奈之感。

5、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

运用夸张手法,极言山峰之高,绝壁之险,渲染了一种惊险的气氛。

6、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运用拟人和比喻手法,写出一种排出倒海之势。

(五)综合全篇分析,李白这首诗的浪漫主义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1、夸张大胆

2、想象奇特

3、感情强烈

六、指名朗读(配乐)

七、教师总结:

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神奇的夸张和丰富的想象,使得《蜀道难》直通《离骚》,又完成了鲜明的有个性的超越。诗言志,诗歌应当是诗人个性的外在体现。让我们用一副对联来再现诗仙李白的形象:

胆气锐气酒气剑气,大气成大器; 豪情热情激情诗情,真情写真卿。

下面让我们在庞岩演唱的《蜀道难》歌曲中再一次去领略诗人的豪情和诗歌的魅力。也许李白受当时环境和条件的限制慨叹蜀道艰难难,世事艰难,但它绝不能成为新时代的我们逃避困难的借口。最后送给同学们两句话和大家共勉,这就是:

人生有蜀道,欲度须攀援。

附课外拓展阅读:

阅读李白的《行路难》,完成后面的问题。

行路难 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1.指出诗中借动作细节抒写心情的诗句。

2、指出诗中的用典句及其意义。

3、你从诗中能读出诗人怎样的个性?

(1、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2、“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两句借用宗悫的话展示自己的抱负。

3、豪放不羁,自强不息)

附板书设计:

蜀道难

一叹蜀道高而难行 二叹蜀道险而可畏 三叹蜀道凶而恐怖

人祸 天险

浪漫主义:

《蜀道难》奇在何处 第3篇

“奇”有许多意思,诸如“奇特”、“奇妙”等。经典诗歌各有各的奇妙之处,而殷璠在强调李白文章大都豪迈奔放的基础之上指出《蜀道难》等篇奇之又奇,且自屈原以来鲜有此体调,那么这里的“奇”按照“奇特”理解也许更好。所以笔者以为,《蜀道难》奇在有所创新。而殷评说“奇之又奇”,可见该诗奇特之处不止一处,具体体现在对乐府诗体的改造、对诗歌主题的拓宽、对传统手法的继承以及对山水诗歌的发展四个方面。

一、对乐府诗体的改造

“蜀道难”系乐府古题,是魏晋时代早就有的歌曲,属于相和歌辞中的瑟调曲。这个歌曲的内容,就是“备言铜梁、玉垒之阻”,歌咏蜀道之艰难与行旅之辛劳。李白此诗以“蜀道难”为题,主要描写的也是蜀道的艰险,故属于乐府诗。

初唐以来,乐府歌行的形式,一般都是七言古体诗,以齐言为主,但李白却取法楚辞并推陈出新,创造了新的形式。他善于把各种句法混用,形成一种不同于魏晋的新型杂言体七古。虽然我们按照过去的诗体分类,依然将这首《蜀道难》归为七古,但实际上诗中七言这一基本句式仅有二十一句,而其余二十八句则是三言、四言、五言、九言乃至十一言混用,长短错综,尽显变化。他还大胆地运用散文句法,用了许多语助词、叹词,以造成纵横驰骋的气势。譬如《蜀道难》开头二句,“噫吁嚱,危乎高哉”,七字之中有五个语气词,尤其是三个充满强烈感情色彩的叹词连用,将诗人对蜀道险峻的惊奇感受凸显出来。清代词人贺裳在其《载酒园诗话又编》中赞道,起句七字,“如累棋架卵,谁敢并于一处?”除此之外,全诗的韵律也随着诗歌内容的变化而变化,故一篇之中,转韵五次。当然,这还不算是李白诗歌中的极致,他的《梦游天姥吟留别》转韵多达十二次。

二、对诗歌主题的拓宽

在李白之前,也有不少人以“蜀道难”为题进行创作。例如南北朝时期的诗人张文琮,其创作的《蜀道难》就是描写蜀道险、行路难:“梁山镇地险,积石阻云端。深谷下寥廓,层岩上郁盘。飞梁架绝岭,栈道接危峦。揽辔独长息,方知斯路难。”

相较于乐府诗中的同题之作,李白的这首《蜀道难》虽然也是描写蜀道的艰险,但其重点却在对蜀道雄奇险峻的描绘渲染之上。在诗中,既有古蜀地与世隔绝的神秘,“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又有蜀先民开山辟道之神奇,“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勾连”;既有蜀道的空旷萧森,“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又有蜀道的生机律动,“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这些令前人望而却步的艰难险阻,在李白的眼中,反成了一种美,一种阳刚之美。面对这些奇险壮丽的景观,李白一再用惊叹的语气传达出心灵的震撼,所谓的“蜀道难”,在李白的笔下,实际上成了对蜀道奇险之观的赞叹。

李白之所以能够将蜀道视为审美对象,从而拓宽原有诗歌的主题,一方面与其不受拘束、爱奇务险的个性有关,另一方面则与其所处的时代有关。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人们对于蜀道只能望而生畏,难以逾越,更难以欣赏,这才有了古乐府《蜀道难》;到了盛唐时期,国力雄厚,人们征服自然险阻的能力增强,视野随之扩大,审美自然会有相应的变化与发展,不但可以观赏奇险的山川,而且可以从中获得精神上的满足。

三、对传统手法的继承

明代文学家胡震亨在其《唐音癸签》(卷九)中这样评价李白的乐府诗:“太白于乐府最深,古题无一弗拟。……不读尽古人书,精熟《离骚》、选赋及历代诸家诗集,无由得其所伐之材与巧铸灵运之迹。”从中也可以看出,李白的诗歌创作其奇特之源来自传统经典,在对传统的创造性继承中彰显自己的特色。这首《蜀道难》历来为人称道的三次“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其于回环往复中层层递进的抒情手法就是对《诗经》中民歌抒情手法的创造性继承和运用。

诗句“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在诗中一共出现三次,犹如一条纽带,串联起整首诗篇;每一次出现,又将诗歌的内容与情感推向更高处,给人以波澜起伏之感。第一次出现是在诗歌开头,夹杂着诗人面对蜀道之危之高的各种感叹凭空而来,神奇而突兀,就像是贝多芬《命运交响曲》的前奏,营造出紧张的气氛,定下豪迈奔放的基调。第二次出现是在一大段淋漓尽致的描绘之后,既是对上一段描写性文字的小结,又是一个暂时的间歇与停顿,让读者稍稍平复一下紧张的心情,回味一下刚刚经历的惊心动魄情景,以迎接下一个高潮。第三次出现是在全诗结尾处,在总结全诗的同时又不由得“侧身西望”,发出长长的嗟叹,也为全诗留下隽永的回味。这三次“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每一次出现都不是简单的重复和强调,它们形成了全诗雄奇奔放的主旋律,在一唱三叹中使情感的抒发达到酣畅淋漓的效果。

四、对山水诗歌的发展

将自然山水性格化是李白《蜀道难》的突出特点,也是李白对山水诗创作的一大发展。近人范文澜说:“写作山水诗起自东晋初庾阐诸人。”(范校本《文心雕龙·明诗》注)那时的山水诗创作刚刚成为一种潮流,仅仅是玄言诗中的几句呆板的模山范水。直到晋末宋初,谢灵运的创作才真正确立山水诗的地位。他的诗歌语言富丽精工,喜爱雕琢,追求形似,如“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等。进入盛唐时代,山水诗又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以王维为代表的山水诗人,追求空明灵动的神韵,以山水为审美对象来表现诗人内心世界,在山水中“安置”诗人的幽独的心灵,诸如“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等。

从诗歌的描写对象来看,这首《蜀道难》当属山水诗,却在创作风格上迥然不同于传统的侧重描绘山水的形貌情状的山水诗。它更着重于展现蜀道山川的“神”,借以抒写诗人的主观感受。在诗中,李白并没有着力刻画蜀道上的具体风景,而是极力渲染蜀道的雄奇险峻的特征:有去天不盈尺的高峰,有冲波逆折的激湍,有砯崖转石万壑雷鸣的巨响,有枯松倒挂斜倚绝壁的生机。而在传蜀道山川之神的同时,也展现了诗人自己的精神性格、神采个性,字里行间隐现着他的豪迈不羁的气概、磊落不平的胸襟、爱奇务险的性格以及对祖国山川的热爱之情。正是由于诗人的精神性格与蜀道山川的自然性格完全契合,才成就了他笔下性格化了的山水。

是“蜀道难”,还是“仕道难” 第4篇

【关键词】李白 《蜀道难》 主题探微 文学解读

《蜀道难》是李白袭用乐府旧题,展开丰富的联想,大胆的夸张,着力描绘秦蜀道路上奇丽惊险的山川风光的诗作。历代学者关注倍至,对其研究的结论,也可谓见仁见智。

诗人大体按照由古到今,自秦入蜀的线索,抓住蜀地山水特点,浓墨重彩地描绘蜀道之难。诗的开篇以爆发式的感情直呼“噫吁戏”,直言“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为全诗定下了雄放的感情基调。以下通过蜀地开国、五丁开山、黄鹤难飞、猿猱愁攀、扪参历井等意象组合,融夸张和神话于一体,虚实结合,层层映衬,把蜀道的难行似乎写到了极处。接着,诗人笔锋一转,借“问君”引出愁旅,把读者带到一个古木荒凉,鸟声悲啼的境界。在此心态下,面对蜀道,连峰去天、枯松倒挂、飞湍瀑流、砯崖转石的惊险景观,只好望而生畏,不禁发出了“其险也如此”的深深感叹。最后,由“剑阁”起兴,生发“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人生感慨,诗人似乎从他描绘的惊险奇绝的幻境中回归现实,不禁再次发出了“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咨嗟”!

纵观全诗,诗人采用复沓形式,一咏三叹蜀道之难,艺术地展现了古老蜀道逶迤、峥嵘、高峻、崎岖的面貌,描绘出一幅色彩绚丽的山水画卷。难怪清代评论家沈德潜评价本诗说,“笔阵纵横,如虬飞蠖动,起雷霆于指颐之间”(《唐诗别裁》)。

正是由于这种认识与思考,多年以来,人们对这首诗的主旨的探讨,定格在“描写蜀道的雄奇险峻,含有入蜀艰难和蜀地不可久居之意”的层面上。对其写作时间,定位于“大约是唐玄宗天宝初年,李白第一次到长安时写的”,“从诗的内容来看,很可能是诗人在长安时送别友人入蜀而作”(上海辞书出版社《唐诗鉴赏辞典》)。

但是,笔者以为,《蜀道难》的主旨仅限于此吗?是否还有它说,还有其它寓意?关于本诗的寓意,明人胡震亨、顾炎武认为,李白“自为蜀咏”,“别无寓意”,而《唐诗鉴赏辞典》的依据盖出于此。

如果,本着对于文学作品应该有多样化的解读,再联系李白的人生历程及创作风格,本着“知人论世”的原则,笔者以为,《蜀道难》不仅仅是“蜀道难”,这里蕴含着更为深广而丰富的潜在内涵,与其说“蜀道难”,倒不如说是“仕道难”。

一般而言,中国古代积极进取的知识分子,所走的是一条求仕之道,李白也是如此。我们知道,李白接受过传统儒家文化教育,同时,他还接受了道家、佛家、纵横家多派思想的影响。他25岁时曾出蜀远游,以安陆、任城为中心,南达江浙,北上太原,西入长安,东至鲁郡。说到西入长安,清代凌扬藻提出李白三次入长安之说,但近些年经许多学者考证,已确认的为两次。第一次是开元十八年(公元730年),尽管他曾到玄宗妹妹玉真公主别馆作客,虽然“历抵卿相”,但毫无结果。于天元十九年秋西游,翌年暮春复回终南。第二次是在天宝元年(公元742年),李白靠玉真公主的推荐,应诏入京,供奉翰林。起初他满以为多年的政治理想将要实现,不禁喜形于色:“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南陵别儿童入京》)。可后来才知道,玄宗仅仅是把他当作文学弄臣来使唤的,说得直白些,他不过是玄宗笼中的金丝鸟。于是他“浪迹纵酒,以自昏秽”,终于得罪于杨贵妃、高力士诸人,被“赐金放还”。李白两次入京时间不长,而且被卷入政治漩涡之中,然而,他却对上层贵族、官僚、皇帝以及大唐帝国潜伏着的危机逐步有了清醒的认识,后离开长安重新开始他的漫游生活。值得一提的是,天宝六年(公元747年)李林甫嫉贤妒能,他主持的科举考试“无一人及第”,事后他向玄宗上表祝贺“野无遗贤”。他上台后,用阴谋挤掉裴耀卿、张九龄的左右丞相,“公卿为战栗”,玄宗听信谗言,杀掉自己的三个儿子,又残杀了韦坚、杜有邻、裴敦复、李适之、李邕等大臣。这种种现实惨景,在《蜀道难》中有所反映。这不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吗?这不是“磨牙吮血,杀人如麻”吗?另外,安史之乱爆发后,永王李璘以抗敌平乱为号召,由江陵率师东下,李白参加永王幕府,高唱“三川北虏乱如麻,四海南奔似永嘉。但用东山谢安石,为君谈笑静胡沙。”可永王却犯了肃宗(李亨)大忌,至德二年(公元757年),永王兵败被杀,李白逃到彭泽被逮捕,下浔阳狱,以“从逆”罪论死,幸得江南宣慰使崔涣与御史中臣宋若思力救,才改为长流夜郎(今贵州正安西北)。

由此可见,李白所走的“仕道”充满坎坷,他的远大抱负屡屡受挫。纵观李白的人生历程,体察他的求仕经历,然后观照他的《蜀道难》这一文本,我们看到,李白的“蜀道”是多么艰难!想当初,遥望“蜀道”,那是多么崇高而庄严,让人顿生神往之情;再后来,走近“蜀道”,才看清高不可攀,与天相接,怎不让人顿生惆怅之意?到如今,当诗人真正走进“蜀道”,揭开这层神秘的面纱才知,这里充满着“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的险恶,让人防不胜防,不寒而栗,这里充满着“磨牙吮血,杀人如麻”的阴谋与血腥味。难怪诗人一而再,再而三地发出“以手抚膺坐长叹”,“愁空山”,“其险也如此”的感叹。另外,“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一句,在诗中一咏三叹。从情感层面来看,这三叹依次表达的是神往、惆怅、愤懑之情;从诗歌意象角度看,这三叹,与其说“蜀道难”,倒不如说是“仕道难”,世道难。

综上所述,笔者以为,李白的《蜀道难》一诗,借蜀道的雄奇险峻,表达的是诗人自己仕道的曲折坎坷。如果这种说法成立,那么,本诗的写作时间,就不是开元十八年,也不是“大约作于天宝初年”,而是在天宝六年(公元747年),或者稍晚一些。

蜀道难教案 第5篇

教学目的:

1.领会诗歌中语句的含义;背诵诗歌。

2.理清课文思路,理解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3.体会想象夸张的艺术特色。

4.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和声韵美。

教学重点和难点:

1、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设想:

1、布置预习:结合注释,利用工具书,粗通本诗,并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初步感悟诗的思想感情和艺术风格。

2、教学方法:诵读,感悟,讨论。

3、教学手段:课件

教学步骤:

一、诊断预习情况,导入新课

二、诵读全诗,整体感知

1、释题:“蜀道难”,古乐府旧题。这首诗大约作于天宝初年,从诗的内容来看,很可能是诗人在长安时为送别友人入蜀而作。

2、范读全诗(师范读,或指名范读)

要求:读出感情,读出思想,读出气势。

3、自读并讨论全诗基本内容

提问:全诗三节,主要写了哪些内容?(讨论,交流)

明确: 第一节,道蜀道来历,状蜀道高峻——感叹蜀道的高峻难行。

(板书)第二节,写景物凄清,状山水险恶——感叹蜀道的艰险可畏。

第三节,摩剑阁之险要,想杀人之惨景——叹战祸之烈,有申戒之意。

三、研读全诗,重点感悟

1、奠定全诗抒情基调的诗句是什么?它反复出现了三次有什么作用?

2、写剑阁的一段包含哪些内容?联系当时的时代背景说说诗人这样写的意图。

3、作者写《蜀道难》,有无深刻的寓意?(讨论,交流、明确)

4、诵读全诗,感悟其思想内容。

四、布置作业:完成自主探究一、二题;抄写课文。

五、教学反思:诗歌朗读占用时间较多。但本课一定要通过朗诵体悟诗歌的雄阔壮丽的意境,非读不足以现其美悟其义。高中语文新课标对诗歌阅读的要求是:加强诵读涵泳,在诵读涵泳中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获得情感的体验、心灵的共鸣和精神的陶冶。本课时是以诵读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意境,整体感知,以便下节课从内容、表现技巧等方面对作品进行赏析,感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获得丰富的审美感受。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领会诗歌中语句的含义;背诵诗歌。

2.理清课文思路,理解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3.体会想象夸张的艺术特色。

4.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和声韵美。

教学重点和难点:

1、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步骤:

一、诵读全诗,突破难点

1、回顾上节课要点,指名诵读(配乐)

2、提问:清代诗评家沈德潜曾这样评论这首诗:“笔阵纵横,如虬飞蠖动,起雷霆于指顾之间。”(《唐诗别裁》)对此,你怎样看?(讨论,交流)

明确:这段话既形象又概括,涵盖的内容很多,但主要是就《蜀道难》的艺术特色而言的。

3、提问:《蜀道难》的艺术特色是什么?(讨论,交流)

A.善用反复:

文中三次反复“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每出现一次就给读者带拉新的启示,由此自然形成了以主旨句贯穿始终、内容层层深入的格局,使人产生一叹之不足而至于再,再叹之不足而至于三的感受。

B.丰富而神奇的想象:

文中所想象的蜀地与其山峦、山路的情形使人觉得怵目惊心,毛骨悚然,大有见蜀山而回转之意。

C.夸张到极至的技巧:(学生寻找出诗歌中的夸张语句,谈出感受)

D.多样的诗歌意境:为了表达主观感受与目的,诗歌中构织不同的意境:高峻、宏伟、神奇、凄清、恐怖等各种意境均有描绘,而这些意境又统统表现一个“难”字。

E.神秘的传说:“五丁开山”“太阳神回车”“子规哀啼”等传说的出现,使全诗笼罩一种神秘气氛,也从另一个角度表现出了一个“难”字。

4.课堂小结:章法灵活,气象宏伟。

诗人创造性地继承了古代民歌中常见的复沓形式(又称反复)。主旨句凡三见:开头、中间、结尾各出现一次。由此形成了以主旨句贯穿始终,内容层层深入的格局,使人产生一叹之不足而至于再,再叹之不足而至于三的感受,这样的章法可称灵活巧妙,也就是沈德潜说的“笔阵纵横,如虬飞蠖动”。

再说气象宏伟。读这首诗,如从画廊经过一般,一幅幅动人的画面接连不断地出现在你的眼前,它们那阔大的意境,那逼人的气势,使你怵目惊心,叹为观止。

二、拓展迁移,鉴赏美点

4、提问:这首诗中有许多精美诗句,你能就你最喜欢的诗句,作一简要的赏析吗? 讨论明确:

①“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颠”——秦蜀之间,重山叠岭,一览无余。地貌之雄奇,世之罕见。

②“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想钩连”——五丁开山的故事栩栩如生,神力和人工的伟大由此可见!

③“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神气而美妙的画面:六龙拉着太阳车被挡住,不得不绕道而行;急流被大山所阻激起无数旋涡!极言山之高大。

④“清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言登山之难,壮山之高大。如一组镜头,从眼前闪过。这是奇特的想象,这是蒙太奇的手法。

⑤“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途中所见景物,画面如此凄清,使人感到孤寂可怕。

⑥“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画面极为惊险,使人望而生畏,闻而心惊!„„

课堂小结:如此多的画面此隐彼现,其境界之阔大,自不待言;且无论写山之高,水之急,河山之改观,林木之荒寂,连峰绝壁之险,皆有逼人之势,其气象之宏伟,确非他人可及。再从总体来看,其变化之速,愈变愈奇,又往往出人意料,使人目不暇接,故沈德潜云“起雷霆于指顾之间”,岂虚语哉!

三、研究性学习:

1.本诗热烈奔放的情感和豪放飘逸的艺术风格体现在哪些方面?讨论明确:

第一,表现在夸张手法的运用上。诗人以“四万八千岁”夸张叙述蜀国亘古闭塞的状况;以黄鹤飞不过,猱猿愁攀援夸张描写蜀道难行;以百步九折夸张山路的曲折盘桓;以“六龙回日”“去天不盈尺”“扪参历井”夸张山峰的高峻。

第二,表现在民间传说和神话的运用上。诗人以羲和驾六龙载太阳神的神话传说表现蜀道之上壁立千仞的险峻,以五丁开山的传说表现蜀道开凿过程中人和自然的斗争,表现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强烈愿望和开天辟地的伟大力量。

第三,表现在作者丰富的想象上。作者借助神奇的想象:想象六龙回日,想象扪参历井,想象畏途上的凄清感受,使全诗罩上了一层神奇的色彩。

第四,表现在本诗以散文化句式入诗而形成的不同凡响的节奏和旋律上。

2.这首乐府诗以七言为主,却有不少杂言句,试举例划分节奏,说说它们对本诗的风格起什么作用?

明确:本诗中有许多散文化的诗句,它们的节奏变化多端,例如:①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②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③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④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它们是诗人在描写奇险无比的蜀山蜀水蜀道时,感情的熔岩奔涌而出,不能自已,冲口而出的诗句。这样的散文诗句夹杂其间,显得辞气起伏,荡气回肠,表现了诗人炽热奔放的感情,形成了诗歌豪放飘逸的风格。

四、作业

1、结合我们学过的李白的诗歌,再查阅相关资料,就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及其表现手法作一探讨。

五、教学反思:课堂容量太大,拓展鉴赏的步骤其实是让学生在感受诗歌的同时既完成背诵的目标更得到美的陶冶,所以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让他们畅所欲言。研究性学习的内容只能在下一课时进行。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探究《蜀道难》热烈奔放的情感和豪放飘逸的艺术风格。

当堂背诵并检查。

教学重点和难点:

探究《蜀道难》热烈奔放的情感和豪放飘逸的艺术风格。

教学方法:讨论、交流、背诵。

教学步骤:

课前诊断,交流作业。

二、研究性学习:

1.本诗热烈奔放的情感和豪放飘逸的艺术风格体现在哪些方面?讨论明确:

第一,表现在夸张手法的运用上。诗人以“四万八千岁”夸张叙述蜀国亘古闭塞的状况;以黄鹤飞不过,猱猿愁攀援夸张描写蜀道难行;以百步九折夸张山路的曲折盘桓;以“六龙回日”“去天不盈尺”“扪参历井”夸张山峰的高峻。

第二,表现在民间传说和神话的运用上。诗人以羲和驾六龙载太阳神的神话传说表现蜀道之上壁立千仞的险峻,以五丁开山的传说表现蜀道开凿过程中人和自然的斗争,表现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强烈愿望和开天辟地的伟大力量。

第三,表现在作者丰富的想象上。作者借助神奇的想象:想象六龙回日,想象扪参历井,想象畏途上的凄清感受,使全诗罩上了一层神奇的色彩。

第四,表现在本诗以散文化句式入诗而形成的不同凡响的节奏和旋律上。

2.这首乐府诗以七言为主,却有不少杂言句,试举例划分节奏,说说它们对本诗的风格起什么作用?

明确:本诗中有许多散文化的诗句,它们的节奏变化多端,例如:①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②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③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④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它们是诗人在描写奇险无比的蜀山蜀水蜀道时,感情的熔岩奔涌而出,不能自已,冲口而出的诗句。这样的散文诗句夹杂其间,显得辞气起伏,荡气回肠,表现了诗人炽热奔放的感情,形成了诗歌豪放飘逸的风格。

三、朗诵,进一步感受诗歌的魅力。

四、背诵,同位间相互检查。老师提问默写。

五、布置作业:

1、预习杜甫诗三首之《秋兴》,并将它改写为写景抒情散文。

六、教学反思:

《蜀道难》气势磅礴,风格豪放,汪洋捭阖,变幻莫测,处处险中见奇,展现了

蜀道难教案 第6篇

教学目标

1.了解诗人李白的生平和创作

2.品味诗人热烈奔放的情感和豪放飘逸的艺术风格,雄奇险峻的写法。3.感悟寓于诗中的思想感情,体味其对待生活的态度。教学课时:共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听过最近特别流行的一首歌李荣浩的《李白》吗?

是不是特别好听,可是同学们想没想过一个问题,为什么是李白,而不是”如果要重来,我要做杜甫”呢?(提示:李白 诗仙)

现在让我们走进作者,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李白性格豪迈,其诗多强烈抨击当时的黑暗政治,深切关怀时局安危,热爱祖国山川,同情下层人民,鄙夷世俗,蔑视权贵;但也往往流露出一些饮酒求仙、放纵享乐的消极思想。他善于从民间文学吸取营养,想象丰富奇特,风格雄健奔放,色调瑰玮绚丽,语言清新自然,为继屈原之后,出现在我国诗坛的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称为“诗仙”。他和杜甫齐名,人称“李杜”。杜甫曾说他“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这样的一个伟大的浪费主义诗人,他的眼中的黄河是“黄河之水天上来”,那么他眼中的蜀道又是怎么样的呢?让我们走进课文,感受它奇特的想象和奔放雄浑的风格。请同学们跟我一起朗诵一下第一部分:

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读完过后,同学们有没有发现其中的隐含密码,是不是发现作者隐藏的小心机呢,使读者读来也感受到爬山气短。

好的,我们来看看,在刚刚的朗诵中同学有没有注意到这些读音呢? 我相信对于同学们,这个都是小case,那么字词呢?

①危:形容词,高 ②于:介词,比 ③何:副词,多么 ④塞:名词,山川险要的地方 ⑤横:动词,横渡,横穿 ⑥钩连:动词,沟通相连 ⑦回:使动用法,使„„回转;回旋。⑧尚:副词,尚且⑨度:动词,越过 ⑩愁:为动用法,译为“为„„发愁”

3.赏析第一自然段:这一段可分为几层呢 一层:总写蜀道之难;

二层:蜀道的历史、地貌、来由; 三层:蜀道的高危。第一层:总写蜀道之难

不知道同学们有没有听过《笑傲江湖》的片尾曲,“咿呀”跟这个咿呀一样,噫吁嚱就是一个语气助词,(唉呀呀多么危险多么高峻伟岸!蜀道真太难攀简直难于上青天。)

①“噫吁„„难于上青天”

这两句统摄全诗,奠定了诗的咏叹基调,感情是豪放的,要读得很有声势全用散文化的句子,表明这是诗人在仰望蜀道时情不自已,脱口而出,也显示了感叹的强烈“噫吁”是惊异之辞“危”“高”,一义重出,极言蜀道高峻“乎”“哉”,皆可有延长音“蜀道之难”,可读得平缓,略作停顿后,再用升调读“难于上青天”五字,如此则全诗主旨自明

第二层 蜀道的历史、地貌、来由

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

这几句叙述蜀国长期闭塞的状况,其中有高山阻隔,秦蜀之间重山叠岭。“四万八千岁”为夸张写法; “有鸟道”寓无人行之意。

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这两句叙述蜀道来由。引用了五丁开山的典故。问:引用五丁开山的传说有什么作用?

表现人和自然间的斗争以及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强烈愿望,赞扬了神力和开路者的勇力,点染了文章神奇的色彩,吸引了读者。

第三层:蜀道的高危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蜀山太高,连太阳的车子遇到它也只好回去,水波也被冲拧倒流。善飞的黄鹤和善攀的猿猱都不能越过。山路曲折盘旋,蜀道极高处,登者可以在山上摸到星辰。

这一段的第三层诗人是如何把想象、夸张和反衬融为一体的?

《蜀道难》教案 第7篇

教学目标:

1.基础知识目标:了解作者、整体感知诗的寓意;

2.思想教育目标:了解李白的放达;

3.能力培养目标:结合诗歌内容讲解诵读要求。

教学重点:

诵读。

教学难点:

诵读要求。

教学时数:

两课时

教学过程与步骤:

第一课时

一、范读全诗

二、诵读提示

1.“噫吁唏„„难于上青天。”

这两句统摄全诗,奠定了诗的咏叹基调,但感情是豪放的,要读得很有声势。全用散文化的句子,表明诗人在仰望蜀道时情不自已,脱口而出,也显示了感叹的强烈。“噫吁唏”是惊异之辞。“危”“高”,同义重出,极言蜀道之高。“乎”“哉”,皆可有延长音。“蜀道之难”,可读得平缓,略作停顿后,再用升调读“难于上青天”五字,如此则全诗主旨自明。

2.“蚕丛及鱼凫„„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这一层写蜀道来历,当用叙述调读。“蚕丛”四句说秦蜀两地长期隔绝,无路可通;“西当”两句说“太白鸟道”,意即无人能攀越——这些,都是为下文作铺垫的,应

当读得轻而平缓。最后两句为正意所在,应着意加以渲染,如同亲眼见到那怵目惊心的场面,表明蜀道的开通是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

3.“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以手抚膺坐长叹。”

这一层紧承上文,写蜀道的高峻、含虽有道而人难行之意,当用咏叹凋诵读。“上有”二句从不同角度展示蜀道的概貌,要读得慢些,使听者产生视线移动的感觉,重音要落在“六龙回日”“冲波逆折”二语上。“黄鹤”二句,有徒唤奈何之情,读后可稍作停顿,为下文蓄势。最后四句近似特写,专叙人在青泥岭上行走的情形,读时须有身历其境的设想,“百步九折”“扪参历井”二语可重读,速度不宜快,至“仰胁息”作一顿,再读末句并作较长停顿。

4.“问君西游何时还„„使人听此凋朱颜。”

诗题下未注明送何人入蜀,所以这里的“问君”无妨假定实有其人,可以读得亲切一些。将行而问“何时还”,已有不可行之意,重音要落在“不可攀”三字上,当用劝说的语气读。以下四句借鸟声渲染旅途中悲凉凄清的氛围,读时要放低声调,有千里孤身之感,至“愁空山”徐徐而上。然后用感叹的语调读主旨句,至“凋朱颜”略作一顿,以示意犹未尽。

5.“连峰去天不盈尺„„胡为乎来哉!”

仍是说不可行,但内容加深了一层,因为说的是蜀道的险恶。前四句不是纯客观的描写,读时须设想这是旅游者攀援于“连峰”“绝壁”之上,置身于“飞湍瀑流”之间,要使听者感到惊心动魄。读后可作稍长停顿,再用“其险也如此”缓缓收住。末句是诗人借用蜀人的口气,对历险而来的游者深表叹息——“胡为乎来哉”不是询问,当用降调读,暗含“何苦而来”之意。

6.“剑阁岭炼而崔嵬„„化为狼与豺。”

读第一句当突然振起,以再现剑阁的险要景象。“一夫”两句应该得顿挫有力,表明剑阁有易守难攻的特点。但重点是最后两句,这是告诫西游的人:剑阁既为蜀之门户,形势又如此险要,自然易生军事叛乱,决不可以久居蜀地。

7.“朝避猛虎„„不如早还家。”

开头四句直承上文,写蜀地军事叛乱中的残酷景象。全用四字句,节奏短而有力,读时当两字一顿,有惨绝人寰之意。稍作停顿后,改用诚恳劝说语气读最后两句。

8.“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

这是全诗的结束语。主旨句第三次出现,要读得缓慢些,有深沉的慨叹意。“侧身西

望”后稍作停顿,再用渐慢渐弱的声调读“长咨嗟”三字,若有余音,以发人深思。

三、整体感知

《蜀道难》是乐府《相和歌辞·瑟调曲》旧题,内容多以山川之险言蜀道之难。本篇诗人袭用乐府古题而推陈出新,以丰富的想像、奔放的语言、雄健的笔调生动地描绘了由秦人蜀道路上奇丽惊险的山川景色。既写了蜀道的艰难,又写了人生旅程的艰难,并寄予了对国事的忧虑和担心。全诗以强烈的咏叹凭空起事,继之以浩渺混茫的古代传说和高危险峻的山水景物。大起大落的跳跃式的诗歌情感结构,给人以奔腾回旋的动感;流走于其中的气吞山河的宏伟气魄,给人以涤荡心灵的强烈震撼。全诗气势磅礴,风格豪放,汪洋捭阖,变幻莫测,处处险中见奇,展现了诗人杰出的艺术才能和丰富的想像力。

诗的开首4句是全篇的总纲,以后按蜀道的由来、历史,蜀道沿途各处高峻、阴森、险恶和动荡不定的社会情况等内容次第写来,镜头一组比一组惊心动魄。“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在诗中反复叠现吟唱,作者以酣畅淋漓的笔墨,创造出了一个神奇惊险、雄健开阔的高远境界,使全诗的情感始终处于高昂、澎湃之中,回旋激荡,余韵悠长。

第二课时

一、学生读诗

二、鉴赏要点

先说章法。

诗人创造性地继承了古代民歌中常见的复沓形式(又称反复),主旨句凡三见:开头、中间、结尾各出现一次。这并非简单的重复,因为它每出现一次都给读者带来新的启示,由此自然形成了以主旨句贯穿始终、内容层层深入的格局,使人产生一叹之不足而至于再,再叹之不足而至于三的感受。

再说气象。

读这首诗,如从画廊经过一般,一幅幅动人的画面接连不断地出现在你的眼前,它们那阔大的意境,那逼人的气势,使你怵目惊心,叹为观止。

“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在诗人的想像中,他仿佛将秦蜀之间重山叠岭千里不绝的图景一望无余。如此雄奇的地貌,真是罕有其匹啊!

“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16个字就将民间传说中关于五丁开山的故事栩栩如生地再现了出来,使我们仿佛听到了五丁拽蛇时的大声呼喊以及随后

一声使山河改观的巨响,也仿佛看到无数勇敢的人在高山上开辟道路、架设栈道的情形,不禁要赞叹神力和人工的伟大!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这是诗人想像自己在蜀道中的所见:当仰望眼前的最高峰时,他看见六条龙拉着的太阳车被挡住,不得不绕道而行;再俯视下面,只见波涛汹涌的急流为大山所阻而激起无数的漩涡——这幅画又是多么神奇而美妙!

“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这是诗人设想自己沿着盘山道攀登青泥岭的情形。

“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这是写登上顶峰以后的情形。——这很像一组摇镜头,而有趣的是后一幅:诗人从星星中间穿过,有时还好奇地触摸它们,看看是个什么样子。这是何等奇特的想像!

“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这是诗人设想游者在途中所见到的景物。画面是凄清的:鸟鸣,使山林显得更加幽静,像原始森林一样荒寂无人。跟此前的画面相比,色调是变了,也表现了蜀道景物的多样,但气氛是逼人的,使人感到孤寂得可怕。

“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虺,砯崖转石万壑雷。”这是一幅极其惊险的画面,与上文着重写蜀道之高不同。连峰绝壁,砯崖转石,都会危及游人的生命,使人望而生畏,闻而心惊,故下文云“其险也如此”。

如此多的画面此隐彼现,其境界之阔大,自不待言;且无论写山之高,水之急,河山之改观,林木之荒寂,连峰绝壁之险,皆有逼人之势,其气象之宏伟,确非他人之可及。再从总体来看,其变化之速,愈变愈奇,又往往出人意料,使人目不暇接。

最后说说这首诗的基调。

这首诗以主旨句“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贯穿始终,已经显示了它的咏叹基调。统观全诗,诗人之叹有三:一叹蜀道之高,二叹蜀道之险,三叹蜀中战祸之烈。这三叹其实也蕴含在诗人的具体描写和抒情直白中。例如“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这是叹蜀道之高,因为黄鹤之飞至高,猿猱动作最灵,二者皆不得过,人又何能翻越?再如“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这是叹蜀道之险,用劝游者的口吻写出,意味尤为深长。又如“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这是叹蜀中战祸之烈,诗人用具体描写方式,再现了“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孟子·离娄上》)的图景,有不忍目睹之意。

三、亮点综述

1.诗人是怎样来表现蜀道的雄奇险峻的?

神话传说:五丁开山、六龙回日——写出历史上蜀道不可逾越之险阻。

虚写映衬:黄鹤不得飞渡、猿猱愁于攀缘——映衬人行走难上加难。

摹写神情、动作:手扪星辰、呼吸紧张、抚胸长叹、步履艰难、神情惶悚——困危之状如在眼前。

借景抒情:古木荒凉、鸟声悲凄(悲鸟号古木,子规啼夜月)——使人闻声失色,渲染了旅愁和蜀道上空寂苍凉的环境氛围,有力地烘托了蜀道之难。

运用夸张:“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极言山峰之高,绝壁之险,渲染了惊险的气氛。

李白正是以变幻莫测的笔法,淋漓尽致地刻画了蜀道之难,艺术地展现了古老蜀道逶迤、峥嵘、高峻、崎岖的面貌,描绘出了一幅色彩绚丽的山水画卷。

2.“连峰去天不盈尺„„砯崖转石万壑雷”这几句描写好在哪里?

诗人先托出山势的高险,然后由静而动,写出水石激荡,山谷轰鸣的惊险场景,好像一串电影镜头:开始是山峦起伏,连峰接天的远景图画;接着平缓地推出枯松倒挂绝壁的特写;而后,跟踪而来的是一组快镜头:飞湍、瀑流、悬崖、转石,配合着万壑雷鸣的音响,飞快地从眼前闪过,惊险万状,目不暇接,从而造成一种势若排山倒海的强烈艺术效果,使蜀道之难的描写,简直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如果说上面山势的高危已使人望而生畏,那么此处山川的险要更令人惊心动魄了。

3.“蜀道难”这样一个难以表述的事物,李白为什么描绘得如此动人?

李白之所以描绘得如此动人,还在于他融贯其间的浪漫主义激情。诗人寄情山水,放浪形骸,他对自然景物不是冷漠地观赏,而是热情地赞叹,借以抒发自己的理想、感受。那飞流惊湍,奇峰险壑,赋予了诗人的情感气质,因而才呈现出飞动的灵魂和瑰伟的姿态。诗人善于把想像、夸张和神话传说融为一体写景抒情。言山之高峻,则曰:“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状道之险阻,则曰:“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诗人从蚕丛开国说到五丁开山,由六龙回日写到子规夜啼,天马行空般地驰骋想像,创造出博大浩渺的艺术境界,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让我们透过奇丽峭拔的山川景物,仿佛看到诗人那“落笔摇五岳,笑傲凌沧州”的高大形象。

唐以前的《蜀道难》作品简短单薄,李白对这一乐府古题有所创新和发展,他运用了三言、四‘言、五言、七言,直到十一言等参差错落,长短不齐的句式,形成极为奔放的语言风格;韵脚也不断变化,适合表现自由不羁的气魄,描写蜀中险要环境,一连三换韵脚,极尽变化之能事。这对他表现丰富奇特的想像和笑傲现实的浪漫主义精神也起到了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作用。

4.全诗最后一段写剑阁,对天宝初年的唐朝社会有什么现实意义?

探究学习:在风云变幻,险象丛生的惊险氛围中,最后写到了蜀中要塞剑阁。在大剑山和小剑山之间有一条30里长的栈道,群峰如剑,连山耸立,削壁中断如门,形成天然要塞。因其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历史上在此割据称王者不乏其人。诗人从剑阁的险要引出对政治形势的描写。他化用西晋张载《剑阁铭》中“形胜之地,匪亲勿居”的语句,目的在于劝人引以为鉴戒,警惕战乱的发生,并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揭露了蜀中豺狼的“磨牙吮血,杀人如麻”,这既是描写蜀道猛兽,又是影射政治黑暗的双关语句,表达了对国事的忧虑与关切,为诗篇增加了现实的内涵、深厚的意蕴。

附:练习答案要点:

一、这些诗句都仿佛是诗人在炽烈感情的驱动下,不能自已,脱口而出,生动地表现了诗人奔放豪迈的风格。

二、李白善于从民歌中吸取养料。这首诗中“一咏三叹”的写法,明显地是对《诗经》中复沓形式的继承,同时又有很大的发展。

三、l.分三层:第一层叙述蜀国长期闭塞的状况、已寓高山阻隔之意,“四万八千岁”为夸张叙述;第二层描述秦蜀之间重山叠岭的地貌,“有鸟道”寓无人行之意。第三层叙述蜀道来由。第二问:表现人和自然间的斗争以及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强烈愿望,赞扬了神力和开路者的勇力。

2.此题涉及点面结合的写法和夸张的运用,也表现了诗人想象的丰富和奇特。①“上有”四句写的是“面”即蜀道的整体形象;“青泥”四句写的是“点”,即青泥岭的情况,这是点面结合。②“六龙回日”“们参历井”是诗人的想像。

3.此题涉及细节的运用和夸张写法。“但见”四句渲染了凄清的气氛;“连峰”四句渲染了惊险的气氛。

4.剑阁为蜀之门户,写剑阁,正如胡震亨所说,是为了“著其戒”。此题涉及诗的寓意,应当联系全篇内容和时代背景进行分析,使学生对这一段内容获得正确的认识。在思想比较活跃的教学班上,也可稍带说说某些错误的解释,让学生经过反复思考作出自己的结论。

示意图:

开篇:主旨句一见————————————————

一叹 高 蜀道来历

难行 蜀道高峻

二叹 险 景物凄清——以“何时还”起

可畏 山水险恶 主旨句二见

照应

三叹战祸之烈 剑阁险要

申戒 杀人惨景——以“早还家”结

结尾:主旨句三见————————————————

蜀道难

(同步练习)

一、基础部分(18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粗字的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A.鱼凫(fú)咙言(lóng)巉岩(chán)飞湍(tuān)

B.喧豗(huī)砯崖(pīng)吮吸(shǔn)黄鹄(hú)

C.崔嵬(wéi)峥嵘(zhēng)参(shēn)万壑(hè)

D.猿猱(náo)秦塞(sè)咨嗟(jiē)趑趄(zī jū)

2.下列词语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地崩山摧 天梯石栈 扪参历井 万壑雷

B.峥嵘崔嵬 冲波递折 横绝峨眉 倚缺壁

C.飞湍瀑流 猿猱攀援 匪亲弗居 萦岩峦

D.磨牙吮血 以手抚膺 蚕丛鱼凫 仰胁息

3.下列词语中对加粗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开国何茫然(完全不知道的样子)

B.扪参历井仰胁息(扪,触摸;参、井均为星宿名,相传为蜀、秦的分野)

C.凋朱颜(使„„凋谢,这里指憔悴)

D.以手抚膺坐长叹(抚摸着双腿)

4.填入下面语段中横线处的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诗人沿用古代民歌中常见的复沓形式,展示丰富的想象,着力描绘了由________入________道路上惊险绮丽的山川风光,展示了祖国壮丽河山的千姿百态,为大自然奏响了一曲________的赞美乐章。同时以山川的险要告诫世人,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社会某些现象的________。

A.秦 蜀 气势磅礴 忧虑与关切

B.蜀 秦 气势磅礴 忧伤与无赖

C.秦 蜀 气贯长虹 忧虑与关切

D.蜀 秦 气贯长虹 忧伤与无赖

阅读李白的《送友人入蜀》,回答5~6题。

见说蚕丛路,崎岖不易行。

山从人面起,云傍马头生。

芳树笼秦栈,春流绕蜀城。

千沉应已定,不必问君平注。

注:据《汉书》记载,蜀有严君平,卜筮于成都市。有问卜者,则依著龟为言利害。

5.选出具体表现“崎岖不易行”的句子()

①山从人面起 ②见说蚕丛路 ③云傍马头生 ④芳树笼秦栈 ⑤春流绕蜀城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⑤

6.这首诗的诗眼应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部分(32分)

(一)阅读《蜀道难》中的下列诗句,完成7~10题。(14分)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岩不可攀。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7.李白丰富和奇特的想象,充分表现蜀道的雄奇险峻,请结合节录的诗句。分析诗人怎样运用点面结合和夸张手法的?(4分)

8.诗人给“畏途”营造了凄情、惊险的气氛,请对此作简单分析。(4分)

9.结合选段,概括古老蜀道的特点。(不超过10个字)(2分)

10.结合选录的二段,分析《蜀道难》的语言特点。(4分)

(二)阅读下列文章(有较大删节)完成第11~14题。(18分)

①在想象的奇异性的领域中,“无理而妙”的出奇联想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联想,是由生活中此一表象联想到彼一表象的想象活动。没有联想,就没有诗。在我国古典诗歌中,想象是十分丰富的,表现形态也多种多样。属于反常合道范畴的,就是这种无理而妙的奇想。

②在西方的诗论中,虽然找不到诸如“无理而妙”的字眼,但却有类似的看法。例如莎士比亚就曾说过:“最真的诗就是最假的诗。”奥地利诗人格利尔巴泽也认为“逻辑不配裁判文艺。”在中国诗论史上,最早提出“无理而妙”的观点的,是清初的贺裳,他说:“诗又有以无理而妙者,如李益‘嫁得瞿塘贾,朝朝误妾期。早知潮有信,嫁与弄潮儿’,此可以理求乎?然自是妙语。”商人妇因贾客无情而江潮有信,于是发出早知如此,悔不当初嫁与弄潮儿而免得空房独守的慨叹。诗通过反常的无理的联想,巧妙而生动地抒发了商人妇的内心感情。贺裳提出的“无理而妙”的观点,是对中国诗美学艺术的可贵贡献。

③无理而妙的美学目标仍在于动人地抒情,而且是抒发那种情深一往的痴情,正所谓“意似无理,翻见情痴”,在表面的无理中把实际上可以理喻的丰富隽永的意义内容,蕴含于表面上看来不可理喻的矛盾的语言形式之中,使欣赏者感到诗的意象不是平板地模拟生活的常态,而有无理之理,奇趣无穷。在我国古典诗歌中,这种无理而妙的诗例俯拾皆是:“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狂风吹我心,西挂咸阳树”“露胔(尸骨)白骨满疆场,万死孤忠未肯降。寄语行人休掩鼻,活人不及死人香”„„诗人们违反常情、常理,对客观的事物,予以主观的想象改造,运用主观的假定与推理,变无情为有情,看似无理,却生妙意,使读者获得耳目一新的强烈美感。想象是诗人的通行证,“无理而妙”是诗人的特权。这样,我们才可以读到古今中外许多美妙的诗篇。

④“无理而妙”的想象,以深刻的抒情为其审美目的,创造了令人遐想的艺术世界。但是,它却不是纯主观性的。诗的想象,根植于生活的沃土,也不排斥理性的指引,否则,诗的风帆就会在无理性的大海上迷失方向了。生活是想象的基地,理性是想象导航的指南针,而感情则是想象的发动机。

11.在第①段末句,作者用了“反常合道”这一词语。

(1)这里的“反常”用段内的另一词语说就是_________________;它在本文的具体意思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含标点不得超过30个字)(3分)

(2)说它“合道”,这里的“道”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含标点不得超过15个字)(2分)

12.在第②段作者引用了莎士比亚的句言。(1)其作用在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含标点不得超过20个字)(2分)

(2)这句话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含标点不得超过15个字)(2分)

13.作者在第③段末说:“‘无理而妙’是诗人的特权”。这一说法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含标点不得超过30个字)(3分)

14.选文末句说:“生活是想象的基地,理性是为想象导航的指南针,而感情则是想象的发动机。”如果不用比喻,而直截了当地陈述其意思应当怎样说?(字数不得超过15个字)

①想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②想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③想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参考答案

一、1.D 2.B 3.D 4.A 5.C 6.笼

二、(一)7.“上、下”四句写面,整体形象:“青泥”四句写点。

8.“但见”四句渲染凄清气氛;“连峰”四句渲染惊险气氛。

9.逶迤千里,峥嵘高峻。

10.奔放、散文化语句。使用设问,感叹句和排比句式,语势参差错落有致,又极其酣畅。

(二)11.(1)无理 诗人凭借主观的想象改造所反映的现实,违背常情常理。

(2)植根于生活,接受理性指导。

12.(1)说明西方诗论中有类似“无理而妙”的说法。

(2)机械地反映生活的诗不是好诗。

13.在正常情况下,只有诗人才展开“无理而妙”的思维活动。

上一篇:孟庄镇卫生院整改方案下一篇:四职场礼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