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文阅读读写结合策略

2024-08-26

群文阅读读写结合策略(精选6篇)

群文阅读读写结合策略 第1篇

小学群文阅读教学中的读写结合实施对策论文

摘要:群文阅读作为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有效方式,在实施中与写作教学的融合,更能从阅读、反思、解释、写作应用中,为学生营造不同的阅读环境,增强学生的理解力和想象力。然而,群文阅读不仅在于阅读,更要从阅读中学会阅读,运用好阅读。

关键词:小学生群文阅读读写结合实施方法

群文阅读的兴起对于促进小学语文教学带来了深刻影响。群文阅读摈弃传统单篇文章的教学模式,从多文本的关联度中来梳理相似性文章,围绕一个或多个主题来展开阅读,并从师生集体交流互动中建构知识。可见,群文阅读不仅在阅读过程中注重从文字间撷取闪光点,更重要的是,群文阅读将发展学生的阅读能力,增强学生的语文素养做出了重要导向。显然,从阅读实践中来拓宽阅读与写作的融合,同样是在群文阅读教学中,将读与写作为教学的共同体,实现两者的相互促进。正如康德所言,没有讨论的阅读是无趣的,没有阅读的讨论是空泛的。以交流、分享、情感沟通为基础的群文阅读,将拓宽小学生的写作思维大有裨益。[1]

一、小学群文阅读中读写融合的方式

读与写是既对立又统一的两个方面,阅读的过程是增长心智活动的有效途径,由外而内的吸收知识,写作的过程是对自我心智外化的过程,从自我经验、心得体会中由内向外表达。阅读与写作本身是相互关联又相互促进的,阅读为写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写作是阅读的升华和创造。

1.巧用“留白”来延伸读写结合

留白是书画中的艺术特色,在群文阅读与写作教学中,教师从文本的留白中,让学生从自我想象与语言表达中加强对文章的理解,启发学生读写结合。如在文章叙述讲解中,对于耐人寻味的悬念设置,以情节为空白,展开合理的想象。如对于《将相和》中,蔺相如看到廉颇负荆请罪,会说些什么?有学生写道:廉将军,您为何下跪?在下受不起,快快请起。每个人都会犯错,而知错能改,何罪之有?为了国家兴旺,您我应该以大局为重,共同辅佐君王成就伟业。可见,从文章“留白”中提炼问题,引导学生从课文阅读中进行补白训练,增强对文章情节的理解,也锻炼了学生的读写能力。[2]

2.结合仿写迁移来突显读写训练

仿写是从原文本的表达上进行模仿和叙述,强化学生对文本的领悟。仿写迁移至心理学上,作为写作教学的有效手段,便于学生在阅读教学中,将阅读材料作为仿写对象,并从立意、构思、写作手法上进行模仿,体验写作训练。需要强调的.是,仿写迁移不是“照搬”,而是教师阅读指导下,以新的写作形式来进行训练,促进学生写作能力的养成。在具体仿写迁移训练中,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仿内容,如在《松鼠》一文中,对于松鼠搭窝的过程,教师可以从中启发学生进行模仿。明确仿写的切入点,结合“先……再……然后……”句子格式进行仿写,可以结合学生生活体验,以钓鱼的过程进行训练、以放风筝的顺序进行训练等。对于仿写内容,教师切忌对原文的拼接与组合,要启发学生从原文写作技巧和方法上,结合学生的生活认知和思维特点,明确仿写思路和内容,提升知识迁移。二是仿形式,所谓形式,主要从文章的遣词造句、谋篇布局上进行训练。小学生由于阅读量有限,对事物的认知相对简单,特别是在生活中的观察力较低,不利于对文章主旨的表达。因此在仿形式写作训练上,要从原文的写作手法上进行分析,教师要善于从中来梳理写作架构,开头怎么写、中间怎么写,如何安排详略内容,结尾如何收笔等等。如对《我的家乡》一文,从文章结构的梳理上采用“总、分、总”方式。如有学生写道:我的家乡在豫南一个美丽的田野上,那里有望不到边的麦田,有弯曲的河流,有丰富多彩的风俗风情……;开头结束后,结合春夏秋冬四季变化,对家乡的美丽风景进行了描绘;在结尾处进行总结:我爱我的家乡,她是一个美丽的大公园,我爱我的家乡,她是我人生成长的摇篮。

3.创新改写

对于读与写的融合,要引导学生从阅读中理解文字,从写作中运用文字。创新改写作为高难度的写作训练方法,对学生的语文思维能力要求较高。可以根据群文阅读教学实际,有节奏的开展。改写创新要注重创新性,从题材的选择、从写作手法的运用独辟蹊径,体现二次创作的特色。如对于《狐狸与乌鸦》,在阅读教学中,可以将之改写成情景剧本,让学生从篇幅变换、人称转换、体裁重构中体验改写的过程,激发学生对课文材料的理解力和想象力。[3]

二、读写结合的教学对策

1.读写结合避免走入误区

群文阅读教学中将读写结合在实践中,要避免两者的机械练习与分离,正确理解读写融合的方式。如有些教师过于讲解阅读,偏重于对文章的探究,而忽视写作方法的提炼,在写作教学中,又撇开了阅读训练,进行单纯的写作方法指导,使两者无法有效融合。还有教师在强调读写训练的同时,过于注重形式,忽视读写过程中各要素的衔接与对应,要么只读不写,无法从阅读训练与写作上进行良好平衡。

2.注重群文阅读拓展,服务读写结合

苏霍姆林斯基提出“良好的阅读是提升学生智力的有效途径”。新课标提出要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拓宽学生的阅读知识面,倡导多读书,少做题。群文阅读的开展,要强化阅读量与阅读范围的拓宽,结合群文阅读要求,从课内文章与课外知识的衔接中,来促进学生多读书,拓宽学生的视野,提升学生的阅读思维能力。拓宽群文阅读,一要注重理念上的拓展,将阅读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相衔接,让阅读走进学生的思维,从阅读中学会阅读,爱上阅读;二要注重阅读形式的拓宽,不仅要注重文本阅读,还要通过阅读实践活动,结合网络阅读、音像阅读来丰富阅读方式;三要注重阅读内容的扩展,特别是经典范文、童话故事、科普读物、故事等材料,都纳入群文阅读范围中;四是注重阅读时间的拓宽,如课内、课外、课前、假期等都是阅读关键时间。

3.强调阅读与生活的联系

小学生写作常常遇到“无话可写”的尴尬,其根本在于缺乏自身的生活体验。叶圣陶提出“生活犹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流;泉源丰盈,溪流自然昼夜不息”。因此,要引领学生从生活中吸取素材,从生活中来感知真情。处处留心,时时留意,关注周围的点滴,培养自我的敏锐视觉,用发现的眼睛来观察生活,为写作提供源头活水。

三、结语

小学生群文阅读教学与读写结合实践,在应用中要注意方法的灵活性、适用性。注重对群文文本内容、文本主旨的分析,引领学生从关注身边生活,从联系事物的共性与特点上,拓宽阅读半径,促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的协同发展。

参考文献:

[1]白红梅.形神兼备巧妙迁移——浅谈小学语文随文仿写的训练[J].教育观察(中下旬刊)10期.

[2]房志荣.“为写作而教”应成为阅读教学的主旋律[J].语文教学通讯期.

[3]徐玉英.议题,群文阅读的抓手[J].贵州教育08期.

群文阅读读写结合策略 第2篇

阅读教学中读写结合策略的研究

朱小芹

元代学者、教育家程端礼所云:“劳于读书,逸于作文。”朱作仁教授在谈及学好小学语文的方法时,也曾指出:“大量读写,读写结合。” 可见阅读和写作在语文教学中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它们之间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如今,很多老师都认识到读写结合的重要,但是到底读与写该怎样结合,大家仍然存在着困惑。我们的语文课堂,本色不够突出,甚至有的语文课上起来像品德课、像常识课„„尤其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仍存在着读归读、写归写,读与写的脱离的现象。那么,如何真正上一节语文课,上出语文课的特点?如何通过大量的读,让孩子们的口语能力得到提高,使他们不再发怵写作呢?正是因为诸多的思索,我确定了“读写结合的研究”这一课题。

一、引导学生“读”到位 1.文章题目 “读”到位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学习文章往往从审题质疑开始,引导学生审题质疑是一种很好的读写结合的方法。《蜜蜂引路》这篇课文,一上课,我们就引导学生针对题目进行质疑:“蜜蜂给谁引路?为什么引路?怎样引路?引到哪到了?(也就是引的结果)„„当然学生在质疑过程中,问题的层次并不一定这么清晰,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在板书问题的过程中将孩子们提出的一系列问题,进行归并、整理,并且引导学生通过读找到这一个个问题分别在课文中哪段写到的,这样就使孩子们的读带有目的性。通过这样的引导,不仅为孩子们捋出了文章的线索,还为他们今后写人记事的文章如何围绕题目布局谋篇,列提纲做好了铺垫。

2.文中词语“读”到位

语言是学习其它一切的基础,而词语是语言最基本的要素,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引导学生正确地理解、把握文中的一些重点词语,也就是引领学生将词语“读”到位,使他们能更准确地运用,帮助他们理解篇章乃至整部作品。例如,在教学《葡萄沟》一课,当读到“到了秋季,葡萄一大串一大串挂在绿叶底下,有红的、白的、紫的、暗红的、淡绿的,五光十色,美丽极了。”这一句时,我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从而感受到葡萄的颜色多(品种很多)在阳光的照射下非常美;接着又启发学生:“介绍葡萄颜色多,还可以用哪些词呢?”在对此类词语进行了扩充积累后,紧接着问孩子:“课文为什么“五光十色”呢?用刚才同学们说的“五颜六色”行不行?通过比较,孩子们感受到,五颜六色只写出了葡萄颜色多,而“五光十色”不仅写出了葡萄颜色多,还写出了它粒又大又饱满又有光泽。在这里还是用五光十色更准确。此时继续追问:“孩子们,想一想,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当中,你还看到过哪些五光十色的景象,试着来说一说。在这样的引导下,孩子们联系生活,想到了许多这样的景象:如:夜晚五光十色的霓虹灯、节日里五光十色的烟花、阳光下鸟的羽毛五光十色等等。通过这样的训练,学生们不但理解了词语,还丰富了对同类词语积累,学会了用比较来理解词语的方法,并在实践中学会了运用。

3.段式“读”到位

段式的教学,在中年级是重点。通过深入学习我们发现我们所说的段的教学区别于平常所说的自然段,并总结出 “段”的几种基本结构: 有补充式;比较式;衬托式;连贯式;交叉式;概括式;呼应式等。其中补充式任务是把一个意思写具体写形象。它的基本形式有:“总起+分叙”、“分叙+总结”、“总起+分叙+总结”、“全分叙”(全分叙就是并列关系的段式)。这些段式,正因为我们教师关注的不够,所以学生的理解也不够到位,使得学习了那么多文质兼美的课文后,一部分学生的习作还处于层次不清的状态。因此,这些基本的段式,我们应让学生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引导他们在文章的表达上有一个感悟,这是我们语文教学的一个重点。

例如:“总分”以及“总分总” 的段式的教学,是中年级的一个教学重点,到五六年级学生都有接触,那么怎么引导学生理解到位、读到位呢?(出片)例如《海底世界》第四自然段写海底的动物各有各的活动方式。作者介绍了海参;梭子鱼,乌贼和章鱼;贝类这几种动物,它们的活动方式各不相同。那么海底的动物有成千上万,作者为什么偏偏要写这几种呢?通过这样的质疑,学生进一步读书感悟,理解到作者能够选择典型的、具有代表性材料进行描写。而《神奇的鸟岛》第二自然段介绍鸟岛上的景色令人眼花缭乱时,作者是抓住了天空、地面、湖水三个不同的位置,天空中(重点从鸟色彩多、种类多来具体细致的描写的),地面(重点从数量多来具体细致的描写的),湖水(重点从鸟姿态优美来具体细致的描写的)。每一个位置作者都从不同方面具体细致的进行描写的。同样是分述部分,但是作者的写作方法是不一样的,这就要求我们引导学生在分述方面做文章。

4.语言特色“读”到位

随着年级的升高,学生们会接触到大量的名家名篇,如:在学习老舍的《猫》一课后,我们让孩子们找同样的描写猫的文章去读一读,(或者推荐给学生一些写猫的文章),引导学生去体会,大师笔下的和我们自己眼中的在表达上的不同,从而让学生体会到儿童有儿童自己的语言特色。学了冯骥才的《珍珠鸟》后,让学生去搜集有关这个作家的其他文章来读一读,从而进一步体会到大师的语言特色。当然,这些不是学生一时能模仿到的,但是我们必须要让学生读出来,感受到,这就是语文教学。

总之,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我们一定要引导学生“读”到位,即:读懂、读通、读透文本,不断揣摩不同作者写作的精妙之处,长此以往、潜移默化,学生的思维品质和表达能力就会慢慢地提高,因而也就想写、会写了,也就形成了一定的读写能力。

二、选准读写结合的点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鼓励学生写想象中的事物,激励他们展开想象,发挥自己的创造性。在教学中,我们根据教材中课文的内容特色,本着为学生提供写作素材的目的,设计了多样化的写作训练。这样的训练主要包括续写、仿写、扩写和写读书笔记和读后感等。

1.根据表达方法选

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引导学生体会文章是怎样写生动形象的,引导他们学习课文的表达方法,能使学生的语言也更生动形象。例如:教学《五彩池》一课。文中介绍五彩池大大小小,玲珑多姿,大的面积将近70平方米,水深近3米;小的呢,比菜碟大不了多少,水浅得用手指就可以碰到它的底。学习这段时,让学生认真读,说一说你从这段的描写中感受到了什么?通过品读分析,孩子们体会到了作者用了具体数字和做比较的的方法,把五彩池介绍得既形象又生动。然后让学生仿照这种写法写一段话。通过这样的引领,学生确实是领会到了这种表达的方法,并且运用上这样的表达方法写出了榕树的高,竹林的美等。

2.根据段式结构选

教材中,一些课文在段式结构上非常有特点,那么我们就可以让学生来仿照这样的段式来进行读写结合的训练。例如:教学《我希望有一支神笔》一课前,我先让学生重温《神笔马良》的故事,从中体会马良的神笔的神奇;学习课文时,通过引领学生品读感悟,体会到作者美好的心灵及纯真的爱心,然后引领学生们发现每一小节的结构特点都是一样的,都是先写给谁画的,再写画了什么;接着,激发学生的想象:“如果你也有一只马良的神笔,你想给谁画什么呢?”在这样的引导下,再让学生仿照段式结构仿写就很容易了。

3.从文章的留白中选

教材中,有些作品给读者留下了丰富的联想和再创造的空间,这就需要我们注意引导学生把作者未尽的东西合理地想象出来,参与教材的再创作。针对这种文章留白,我们引导学生联系课文前后内容展开想象,去思考、去发现,为学生的练笔提供机会。学习课文《六个馒头》一课,当学到“女孩子和班长一起来到饭厅,喝着热腾腾的粥,吃着香喷喷的馒头,她的眼圈红了。”这一内容时,我抓住作者为读者留的思考的空间,引导学生抓住这一细节,展开合理的想象:假如你就是这个小女孩,当时会怎么想呢?孩子们在认真思考后,进入到课文的情境之中,设身处地的去体会人物的内心,从而感悟到了文章所要表达的情感。

4.根据课文内容选

在学习了冰心的《肥皂泡》一课后,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也让学生写一写自己吹肥皂泡时那难忘的景象。学习了《我爱家乡的柿子》,让学生去观察自家的柿子树,然后写一写。另外,我还根据课文内容引导学生简练地表达。在教学中,我们往往很关注学生具体地、全面地、生动地来表达,而忽略了学生全面地、概括地进行表达的训练。但在电视中我们常看到,一些大赛上要求选手在一两分钟内作最后的陈述或规定时间内完成一个话题,而这些只一味地训练学生具体、生动地表达是不行的,因此我把过去传统的概括主要内容、写段意、列小标题等也当作读写结合的点来训练。课堂上,引导学生抓住这些有特点的段落及文章,让学生把归纳段意、归纳主要内容的练习落实在笔头上,从而培养学生了简练地、高效地进行表达的能力。

中学语文群文读写结合运用策略 第3篇

一、议题的确定

群文读写的议题不是按文章的主题来确定的,如爱国、友善、诚信等有关思想内容的话题不是群文读写的议题,而是按照构段谋篇的写作方法、表现手法来确定可以供师生展开议论并仿写的话题,如反复结构的寓言形式,欲扬先抑的构思方法,红线串珠的组材特点等。议题可以是微观方面的片段练习,如景物描写的角度,人物描写的方法,记叙文中的议论,也可以是宏观方面的作文训练,如托物言志的方法,象征手法的运用,对比的结构形式等。读写结合的议题确定具有如下特点:

1. 议题的唯一性。

群文读写议题的确定不能想当然,随意定。因为选入教材的文章都是文质兼美的经典之作,可圈可点的地方肯定不少,不管是谋篇布局,还是遣词造句,不管是结构特色,还是语言特点,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地方一定很多。如果面面俱到,蜻蜓点水,浅尝辄止,收获就不会很大。“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议题一定要基于课文最突出的特点,选择课文与众不同的地方,独到的创新之处。抓住重点,不及其余,教师讲透,学生学会。一课一点,一点一练,一练一得,点点相加,练练相连,得得相聚,聚点成线,连线成面,积线成体。

比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可选的议题从篇章看可以是对比,也可以是衬托;从片段练习看,可以是景物描写的角度,也可以是一系列动词的准确运用。但是纵观全文,再根据课后练习编者的设计意图,对比和衬托手法的运用都不是本文的主要特色,况且后面还要学到对比、衬托特点十分明显的课文,那就等以后再学习也不迟。本文的场面描写很有特色,一处是写景的,一处是写人的。因此可以把本课读写结合的议题确定为点面结合写场面。课文第二段“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其中“不必说……,也不必说……”是对面的描写,“单是……”是对点的描写。这样既写了百草园丰富多彩的自然风物,又突出了“泥墙根一带”的局部景观,让人感到百草园到处都有乐趣。课文21-23段写课读的场景也是点面结合的写法,先写“有念……,有念……,有念……,有念……”,后写“只有他……”,以此来表现先生的自我陶醉之状,又隐含作者的调侃之意。

2. 议题的系统性。

确定议题要有整体意识,一要建构初中三年甚至初、高中六年的写作训练系列,根据教材制定每一学期、每一学年的训练重点,确定每一单元或每篇课文的议题。七年级可以侧重记叙文,八年级可以侧重说明文、应用文,九年级可以侧重议论文。二要囊括作文训练的方方面面。如表达方式的议题就有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方面的训练,仅景物描写就要训练描写景物的角度,描写景物的方法,至于人物描写可训练的议题就更多了。再如红线串珠的议题就要搞成序列化,红线可以是时线、物线、事线、人线、景线、情线等。写作方法的议题,可以是点面结合、动静结合、正侧结合、虚实结合、叙议结合,可以是联想想象、情景交融、烘托渲染、伏笔照应、铺垫悬念,可以是开门见山、卒章显志、承上启下、总分结构、详略结合,可以是以小见大、一线串珠、对比映衬、欲扬先抑、托物言志等等。

3. 议题的反复性。

每一个议题不是训练一次就万事大吉了,不要指望能够一劳永逸。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是渐进的、螺旋式的。因此要根据课文的表达特色重复确定相同的议题,反复照应,强化训练。如对比的议题在七年级学习臧克家《有的人》时初步学习,八年级学习刘白羽的《日出》时进一步训练,到九年级学习吴敬梓的《范进中举》时强化训练。

4. 议题的可操作性。

我们确定的议题确实能够将读写结合落实到常规的语文教学中,在阅读教学中渗透作文教学指导,视课文为宝藏,以课文为例子,提炼出能够让学生学习写作的议题,根据议题进行仿写或者创作,真正达到用“课文教”的目的。如果一篇课文的表达特色再明显,但是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较远,学生的写作能力一时还达不到,还找不到读写结合的“训练点”,即使这种方法再“高大上”,我们也要勇于割舍,不学也罢。

二、群文的选择

阅读既能开阔学生视野,积累语言,丰富知识,陶冶情操,又能为学生提供表达形式、写作方法的范例。群文阅读就是为了进一步掌握议题所涉及的写作知识,学习其写作方法,借鉴其写作技巧,真正能够熟练运用议题所提出来的写作方法进行习作。群文就是运用这些方法技巧的“组合”,就是学习这些方法技巧的“板块”。因此要想把群文读写结合落到实处,根据议题选择好群文就显得尤为重要。群文读写是课内一篇带课外多篇的形式,根据提取的“公因式”即议题,选择“同类项”即同种写作方法的文章,也就是根据课内一篇确定的议题,选择课外三至五篇同类文章。学生在反复阅读同一种议题的文章中,加深对此类文章写作方法的认知、理解,进而学会运用。如根据《我的叔叔于勒》设置悬念的议题就可以选择彭荆风的《驿路梨花》、何为的《第二次考试》、魏巍的《谁是最可爱的人》等文章组成群文。

群文的选择要慎重,选文要具有典范性。一般要选取名家的经典文本组成群文,真正能够引领学生走进文学的殿堂,浸润在先进文化的氛围中。让学生享受精神大餐,吸收文学精华的同时,学习其绝妙艺术,借鉴其高超手段,从而掌握构段谋篇的策略,遣词造句的技巧,语言运用的规律,科学思维的方法。群文选择要尽可能立足于各个版本的教材,因为不同时期不同学段不同版本的语文教材中的课文都是经过编辑苦心经营的名篇,是我们群文阅读的首选文本。比如鲁迅《阿长与〈山海经〉》一课的议题是欲扬先抑,那就可以选择北师大版欧·亨利的《最后一片叶子》、人教版茨威格的《列夫·托尔斯泰》、北师大版梁实秋《猫的故事》、苏教版杨朔的《荔枝蜜》(人教版也曾经选过)。有时为了学习的需要也可以对教材进行调整组合,优化教学资源。比如打乱单元教学的顺序进行调整,甚至还可以把下期的内容调到上期进行教学。另外,一些名著、名家的文集、著名杂志也是群文选择的重要渠道。

三、议题的讲练

教师一旦确定议题进行习作,那就要给学生讲解这个议题的有关知识,不仅要讲“是什么”的陈述性知识,而且还要讲“怎么办”“如何做”的程序性知识。

比如欲扬先抑的写作方法讲解和练习。

第一步:让学生明白什么是欲扬先抑。它是一种写作方法,也叫先抑后扬,指的是为了对某人、事、物、景进行肯定、歌颂、赞美,但是不从正面平铺直叙,而是先从反面下笔,用曲解、嘲讽、挖苦的方式尽可能去贬低甚至否定,最后才显示出自己真实写作意图的一种构思方法。

第二步:结合主读课文《阿长与〈山海经〉》分析讲解鲁迅先生是怎样运用这一写作方法的。文章以“我”对阿长的感情变化为线索来组织材料,开始写她饶舌多事,睡相不好,愚昧落后,“不佩服”,“最讨厌”到买回《山海经》时新的敬意,再到最后的怀念。这样,文章有了四次转折,就会波澜起伏,波折动人。这种写法符合“文似看山不喜平”的读者心理,前后还会形成鲜明的对比,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

第三步:学生自读群文《最后一片叶子》《荔枝蜜》《列夫托尔斯泰》《猫的故事》等四篇文章。老师提出阅读要求:

1.仔细阅读四篇文章,分别找出描写“抑”和“扬”的段落,并概括作者前后态度的变化。

2.从群文阅读中明白欲扬先抑应该“抑”什么?应该“扬”什么?

学生通过群文阅读基本上理解哪些方面是能批评的,哪些方面是能赞扬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与分析,再次去感知这种写法及其作用。

第四步:教师总结。1.在安排线索时,特别要注意“变化”的重要性,比如《猫的故事》的变化是“厌恶—憎恨—同情—痛恨—赞美”。2.在选择题材时,一般是选择几件使人讨厌、憎恶的事,再加上一两件令人改变态度的事。3.在详略的处理上,不可等量齐观,而是应该重在后扬。“抑”的内容先写,相对要略,只起铺垫作用,目的是为了衬托后面的“扬”,为“扬”蓄势。“扬”的内容在后,要详写,因为是文章的重点,也是表明写作意图、点明文章中心的地方。比如《阿长与〈山海经〉》一文中,前6件事都是略写而第7件为“我”买《山海经》一事详写,因为这件事深深打动了“我”,产生了新的敬意并深切怀念。

第五步,实战演练。写一个你熟悉的人,题目是“特别的爱”。要求:1.采用欲扬先抑的写法;2.以对人物的情感变化为线索:“不理解—讨厌—理解—敬重”;3.详略处理得当。

群文阅读读写结合策略 第4篇

关键词:群文阅读 学生 读写结合

一.当前阅读教学的弊端

通过对我校当前阅读教学现状深入调查,笔者发现阅读教学有以下弊端:

1.教学方法单一,模式陈旧。传统阅读教学教师指导多流于应试层面,忽视学生主体体验与感受,忽略阅读本质。没有把学生个性发展、特长培养、主体意识当成阅读教学的目标,关注的是学生对语文知识的掌握程度和技能训练达到的水平。

2.师生辗转于题海,学生阅读量少。在应试教育环境下,师生往往辗转于题海中,学生阅读量少,课余时间里只能看看电视,很少看书,或者根本不看书。另外,相当一部分学生属于留守儿童,这部分孩子课外阅读近乎是空白,总之,学生缺乏正确的阅读价值导向,没有养成读书的良好习惯,相应也导致了习作水平的低下。

3.家长思想观念落后,择书感到迷茫。我校位于城乡结合部,学生家庭经济条件、家长素质良莠不齐,据调查,25﹪的家长认为学习任务完成即可,13﹪的家长认为看课外书是浪费时间,愿给学生买练习题、试卷,而不愿买课外书;65﹪的家长有为孩子买课外书的意识,但在选择图书方面盲目,要么深,要么浅,除了通常情况下的四大名著便是所谓的百科全书,漫画,作文之类,学生进行浅层次的表象阅读后便觉得乏味,买回的书多是压箱底。

二.群文阅读指导学生读写结合的优势

与传统的阅读教学相比,“群文阅读”在目标、过程和意义上既有相同之处,也有自身的特质。因此,精心构建的“群文阅读”具有以下优势:

1.增加阅读数量,让学生读得更多。群文阅读开展以来,能得到专家学者和广大一线教师的欢迎,其中非常重要的原因就在它的形式与单篇阅读完全不同, 师生可以读到更多的文章,而且这些文章都是教师自主选择的, 是教师喜欢、学生感兴趣的,阅读材料的可读性非常强。

2.议题贴近儿童,让学生读得更深。群文阅读开展以来,能受到师生的喜欢,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是议题的选择贴近儿童。有意思、可讨论、较开放的议题,让学生读得进去,也谈得起来,如蒋晶军老师的《创世神话》,在这个议题下孩子们有三次发现,不断地推动了孩子们的阅读和阅读兴趣。其实,对于读书,交流讨论的乐趣甚于读书本身,正如康德所言:“没有讨论的阅读是无趣的,没有阅读的讨论是空泛的。”

3.强化阅读主体,让学生读得更乐。当前我们的语文教学,一节课教一篇文章,学生很快读完,内容基本理解,教师只好不停地问、不停地讲,学生被动地答、被动地听,主体意识缺失,阅读兴趣降低。群文阅读教学,学生在一节课中读五篇左右的文章,新的閱读内容不断激发学生的阅读期待,教师不得不少问少讲,学生忙着进行看书、思考、陈述、倾听等语文实践,真正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

三.群文阅读指导学生读写结合的实践

1.做好相关准备。A.学习、收集有关群文阅读方面的资料;并在此基础上结合我校的实践经验、体会与理解。B.基础调查与测试。通过问卷、访谈、课堂观察等途径进行调查,了解学生的阅读、写作情况,以及教师对阅读策略的认识与实际的阅读教学情况。C.观看群文阅读的相关课例,比较当前主要的课堂教学模式,总结经验,寻求启发。

2.初步建构适合我校学生的群文阅读教学模式。A.假期读书活动展评,实验教师汇编阅读材料、拟定本阶段研究计划。B.借鉴其它地区研究成果,结合我校阅读教学现状,通过各种读书活动展评、班级读书活动的设置、课内单篇阅读教学、课外阅读指导、群文阅读教学研讨等途径激发学生阅读兴趣、了解学生在有效信息提取方面的能力缺陷。C.收集整理本阶段研究资料,撰写阶段研究总结,继续学习与课题研究相关的理论知识。

3.指导学生领会同一议题的不同表达方式。A.根据假期读书活动展评,调整本期阅读活动方案。B.指导学生在默读静思中,体会文字背后的内涵,掌握群文主旨。并指导学生将习得策略运用到写话、习作表达和课内外自主阅读中,使学生“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从而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C.回顾、反思,对实验操作及时调控,进行阶段成果评估。

4.完善群文阅读模式,强化阅读策略运用。在基本完善的群文阅读课堂模式中,强化学生阅读策略的综合运用,充分调动学生自主阅读、自主探究的能动性,用有效阅读的策略进行广泛、个性化阅读实践活动,组织课题组进行校内成果展示,结题总结。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各阶段研究内容贯穿进行,不是孤立的,始终围绕课题研究目标逐层推进。总之,通过群文阅读指导学生读写结合的研究,会带来阅读教学的真正的变革,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也会给我们带来真实的惊喜。

(作者单位:河南周口市五一路小学)

群文阅读读写结合策略 第5篇

学策略研究》 课题研究报告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要“培养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因此,阅读教学应该把课堂延伸到课外,把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结合起来,做到立足于课内,着眼于课外,以课内带课外,以课外促课内,使学生得法于课内,受益于课外,形成一个内外联系、学用结合的教学整体。为此,我校在2014年3月向阿坝州教育科学研究所申请了四川省2014年小学语文群文阅读课题下的子课题《小学语文教材内外结合的儿童文学故事群文阅读教学策略研究》的研究,作了大量的前期准备工作,于2014年6月16日得到立项。于2014年9月顺利开题。于2016年3月结束,历时两年,分准备、实施、总结三个阶段进行。两年来,在县教研室、州教科所各位专家及总课题组专家的精心指导下,在学校领导高度重视下,经过课题组老师辛勤的工作,艰苦细致的探索与实践,我校的课题研究已经取得初步成效。我校学生已养成良好学习习惯,阅读兴趣明显浓厚,阅读能力明显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显著增强,写作的质量显著提高,促进了学生可持续发展。现从以下几方面做具体汇报:

一、课题的确立

1、新课程的需要。

《语文新课程标准》对阅读的要求是: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 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

2、教学现实的需要。

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语文教师接受了比较前沿的阅读教学信息,并将之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如阅读感悟、探究性阅读、个性化阅读等等。随着新课程的深入开展,如何让学生轻松、愉快地学习语文知识,在阅读教学中得到主动和谐地发展?如何让学生得法于课内,发展于课外?

3、学生实际的需要。

通过我们的调查研究发现,绝大多数学生有阅读的渴望,但由于缺少阅读的对象,缺少阅读的方法,更缺少阅读的氛围,因此,他们所读的读物少之甚少,阅读量小之又小。然而,21世纪需要的是“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 “具备创新意识,合作精神和开放的视野”的新型人才。为此,课内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想方设法刺激学生课外阅读,实现课内外阅读的整合,是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二、课题研究主要进程

1、构建研究组织 课题研究领导小组:

负责人:郑萍(负责课题研究的全面工作,组织学习,撰写课题研 究方案及课题研究报告)

专家指导:胡素兰(负责课题研究的指导、培训,撰写课题研究报告)

实验教师:殷翠梅(负责制定各阶段研究计划、做阶段工作总结,具体实施教学实验。)泽仁亚(负责网络搜集资料,制定阶段调查表并写调查报告,具体实施教学实验。)

白怀英(负责课题研究工作的记录,具体实施教学实验。)

2、健全课题规章制度

为了保证课题研究的顺利进行,确保实验的准确、科学,课题组健全了各种规章制度,如《课题研究奖励制度》《课题小组学习制度》《课题组沟通汇报制度》《课题组负责人管理制度》、《课题负责人成果汇报、提交制度》等,通过制定各种制度,加强了课题研究的管理,规范了课题研究的程序,保证了课题研究的顺利进行,从而保证了课题研究的严肃性,避免了课题研究的随意性。

3、明确实验方法

一是调查法:调查农村小学生阅读现状及存在的各种问题。二是行动研究法:关注教师在实施阅读策略时的具体操作过程,不断总结完善阅读学习策略。

三是个案法:分析研究学生在实施阅读学习策略中取得的阅读学习成果包括学生阅读学习兴趣,阅读学习习惯及阅读学习能力。四是经验总结法:对学生阅读学习能力的提高过程本身就是教师自我学习、自我提高的过程,教师在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过程中边应用、边总结、边提高,分阶段对整个过程中取得的成果进行反馈提炼,摸索出能提高学生阅读学习能力的策略。

三、把握阶段目标

第一阶段:启动准备阶段(2014年3月——2014年7月)我们首先建立了课题研究组织,确定实验教师和实验对象,并对课题实验人员进行分工;组织学习了课题研究的相关知识材料,收集资料并相互通报信息;对学生的阅读现状进行调查问卷,写出《调查报告》,并研究制定研究的方向和途径;组织召开研究对象动员大会,让教师、学生,明确实验目的、实验步骤。

第二阶段:全面实施阶段:(2014年8月—2015年11月)以中、高年级学生为对象,进行研究,及时反思和小结,根据实验的进展,对课题方案做必要的调整。

课题组教师以中、高年级学生为对象,统整现行教材,引入大量优秀儿童文学作品,以课堂为主阵地,课内外沟通,将课外阅读移入课内,以实验教师推荐的儿童文学群文阅读篇目为依托,整合课内外资源,开展系列儿童文学群文阅读的读写活动。对活动进行及时反思和小结,提出困惑,讨论对策。这个阶段,我们主要开展了以下工作:

一是我们向中高年级学生发放了150份二小学生阅读现状问卷调查表,其内容分八个方面:读书兴趣,读什么样的书,读书方式,读书习惯,读书的方法、策略、态度,阅读量,课外阅读时间,阅读 收获。从中了解课内外阅读学习现状,掌握课题研究第一手资料,分析归纳学生在阅读中存在的各种问题。

二是召开课题组教师针对学生课内外阅读现状的讨论会,分析寻找解决课题研究的方法及出路。

三是分析不同年级学生在教材内外阅读学习中存在的各种问题,结合教师实践和先进教育理论及本校已有研究成果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

四是大力营造良好的外部阅读学习环境,让研究的小学语文教材内外结合的儿童文学故事群文阅读教学策略在阅读实践中充分彰显。

1、营造“晨读”风景线。俗话说,“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早上是学生诵读课文的最佳时间,我们通过语文教师的指导,给学生布置当天的阅读任务,让学生在诵读中体会,感悟。然后通过学生在小组中的议论,评价来筛选获得知识。

2、每周每班设立1节语文阅读赏析课。师生一起共同交流阅读学习的方法或心得体会,促进师生共读,从而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在校本教研中,我们特别对语文教师提出要求,在语文教学中,我们不仅要让学生在课堂中得到基础知识的掌握,得到基本技能的训练,在应试教育还未彻底根除前,我们还要让学生学会赏析。让他们充分体会语言文字的魅力,从中得到享受。

3、利用午间校本活动及文体活动等时间,充分利用好学校的“爱心书廊”,组织学生进行自由阅读。这一做法主要是贯彻教材内外阅读的整合,教材内的阅读,学生主要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 针对性的学习。学生教材外的阅读就完全是按自己的喜好,按自己的需求去获取。当然,在阅读的内容上我们还是做了一些正确的引导。

4、通过多种途径,广泛宣传,鼓励家长每天“聆听阅读”五分钟。

5、每位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录读书的收获与感受。有的学生根据自己阅读的数量来绘画童话树,每片树叶代表自己的阅读内容。有的制作读书卡,图文结合写收获。有的写读书日记。有的在书上写批注,准备参加“读书分享会”。

五是开展各种形式的阅读竞赛活动,让阅读能力强的学生介绍教材内外阅读学习方法,激发学生课内外阅读兴趣,让学生间互相促进。

1、开展了“诵读会”、“读书分享会”,“讲故事比赛”,“经典诵读比赛”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实验班的学生在比赛中成绩明显优于非实验班的学生。

2、组织学生撰写童话故事,参加各种征文竞赛活动。近两年,实验班级的学生有65篇优秀作文参加各种征文大赛。分别获得不同奖项,其中,我校左明霞等同学在县、州级竞赛中获一等奖、二等奖。在全校范围掀起了写作热潮。

六是围绕课题研究,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教研科研活动。首先,我们加强了阅读学习策略理论学习与教学实践探讨交流。一方面,我们组织课题组教师学习了相关的理论文章,另一方面,我们要求教师进行相关的学习,并加强自身的阅读,以推动整个课题研究的进程。其次,开展校际教研联谊活动。课题组成员围绕课题,在校内认真上好教改实验课、观摩课,边实验、边总结、边推广。参与课题研究的老师以中高年级为研究对象开展研究,在研究中始终本着这样的原则:要求学生大块读,大块悟;坚守三要点:抓重点,突出要点,把握难点。群文阅读的落脚点最终落实到写作方面,在群文阅读的过程中,我们通过开展读书比赛,创建图书角,充分利用学校的“爱心书廊”开展读书实践活动等形式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和写作的积极性,让学生体验成功的欢乐。实验老师泽仁亚重点指导学生学会阅读的方法,如:浏览、默读、跳读等,并上了课题研究课《落花生》。上了六年级上册《人与动物》群文阅读优质视频课。本堂课的设计意图是以“单元整合.群文阅读”策略为指导,以知识树为线,实现教学内容、教学时空、教学方法的全面开放,使学生的学习方法相互渗透,有机整合。在分享教材上有关动物的感人故事的同时,唤起学生热爱动物,保护动物,与动物和谐相处的意识。殷翠梅老师在教学中主要以提高学生群文阅读兴趣着手,开展了“诵读会”,与全体学生共同参与诵读比赛,指导学生快乐习作等。白怀英老师重在 引导学生大量群文阅读,举办的“读书分享会”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同时,学校课题领导小组还组织成员到德阳庐山路小学、茂县河西小学、威州民族师范学校附属小学等校观摩学习。不断地研究拓展教材内外结合的儿童文学故事群文阅读教学的策略。

七是认真分析实验得失,写好阶段性研究报告。课题组在做好平时过程工作的同时,还作好每个阶段的总结工作:总结研究的成果,撰写阶段性成果报告;分析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措施与方法,制定下一阶段的研究计划。

第三阶段:总结评估阶段(2015年12月—2016年3月)在此阶段,我们课题组对实验班学生(尤其是“学困生”)的阅读兴趣、阅读习惯、阅读能力进行后期的调研测试、分析研究。整理课题组成员的课例、论文、经验总结等原始材料,编辑成册。撰写课题研究报告,还邀请专家鉴定,进行课题成果交流。

四、课题研究取得的成绩

在进一步深化课程改革,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今天,我校课题研究组的老师在研究小学语文教材内外结合的儿童文学故事群文阅读的教学策略这方面可谓沤心历血,同时也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主要表现在:

1、更好的探讨了课内与课外阅读的有效性,使课外阅读的方式更加明确,课外阅读的评价更加多元。

2、克服“散乱”阅读,无的放失的弊病,建立读写中的“读”与“写”并重的科学理念。实验老师结合教材内容,对中高年级的群文阅读篇目进行了推荐。课题组的老师通过开展多次的读写活动,总结了教材内外结合的儿童文学故事的读写策略。

3、加强书本与生活相联系,让课外阅读融入生活。

在课题研究中,我们竭力引导学生睁开双眼,用心感受,多从生活中吸收信息充实自己,拓宽学生的阅读空间,加强与生活的联系,在阅读中体验生活,在体验生活的基础上进行阅读。它是对陈旧陈腐 的课堂教学模式的屏弃,也是对自然主义教育和生活教育的发展。

4、激发兴趣、指导写作、让学生体验成功。

课外阅读的落脚点最终落实到写作方面,经过两年的实验和探索,学生们课外阅读实现了从“无序”到“有序”从“有序”到“高效”的转变。在课外阅读的过程中,我们通过开展读书分享会、读书比赛,创建图书角,开展实践活动,教师创编儿童文学故事,学生练习写儿童文学故事等形式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和写作的积极性,让学生体验成功的欢乐。两年来,实验班级的学生有65篇优秀作文参加各种征文大赛。分别获得不同奖项,在全校范围掀起了写作热潮。

5、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

课题研究过程本身就是对教师专业成长的一种提升。课题研究过程中,为了形成具有指导意义的课题研究报告,课题组成员查阅、搜集了大量资料,同时撰写教学随笔,参加县、州各类比赛。提高了教师的科研意识,成为“学习型”、“反思型”、“科研型”的新型教师。通过科研研究,学校教师的教育观念得到了较大的转变、科研能力、理论水平、业务能力都有了大幅度提高。实验教师殷翠梅执教的《桂林山水》在2015年“优课”评选中获得小学语文学科二等奖。在研究探索过程中,参加实验的老师不断反思,结合自己教学实践潜心撰写了18篇论文。其中郑萍撰写的《拓展小学生群文阅读的空间,实现小学群文阅读教学的价值》和白怀英撰写的课例《以“惊弓之鸟”为例的课内外群文阅读教学案例》在四川省教科所组织的论文评比中获得三等奖。白怀英、郑萍老师撰写的论文《浅谈课内外结合的儿童 文学故事群文阅读教学的有效策略》在“阿坝州小学群文阅读案例和论文展评活动”中,获二等奖。白怀英老师撰写的《浅谈课内外结合的儿童文学故事群文阅读教学模式》获教育部中国人生科学学会教师发展专业委员会举办的“中国梦、全国优秀教育教学论文评选大赛”一等奖。

实验教师各自总结出了群文阅读的教学模式,最后课题组的老师进一步实验和讨论,总结出如下教材内外结合的儿童文学故事群文阅读的教学模式:

(1)群文阅读的素材开发

群文阅读教学避开了传统阅读教学时间花费多、学生阅读效果不好的弊端,是为落实《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小学生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的要求,为实现学校培养“具有国际视野、民族情怀、高洁幸福的公民”的目标而践行的阅读教学模式。它能把各种教育资源整合,多角度、全方位、立体化地进行德育渗透,将阅读养料内化为学生的道德、人格。在此,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对群文阅读的素材开发进行探讨。

(A)依据同一主题,进行多元开发

当前的小学语文教材中,通常每一单元的课文都有一个共同的主题,其开发空间非常广阔。因此,教师在实施群文阅读时,不妨围绕这一主题进行多元开发。首先以教材的单元主题为基准,在整合教材的同时对教材进行补充,使得学生对该单元的话题产生多角度、全方位的认知,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在知识教育的同时也全方面对学生 进行德育教育。

例如,在学习《桂林山水》这篇课文时,不仅要结合同一单元的《记金华的双龙洞》《七月的天山》这几篇课文对祖国美景进行赞扬,同时还要围绕祖国美景这一主题进行素材开发,补充《黄山记》《壶口瀑布》《石林》这3篇文章,学生对其进行赏析,体会我国河山壮小学语文教学中“群文阅读”教学模式初探.阔、风景秀丽之美,从而激发学生对自然风景的保护观念和意识。

(B)依据同一作者,进行素材开发

名家的各篇名作常常分散于不同阶段语文教材中,学生对作者的了解通常零散而片面,不能形成一个整体而完整的映像,导致知识体系的建立也存在缺陷。依据同一作者开发素材,将其代表作品进行整合,通过对同一作者的文章进行群文阅读,方便学生了解作者生平和时代背景,感受作者的写作风格,使名家的精神光辉照耀学生成长之路。

例如,在学习李白的诗歌《静夜思》时,补充李白《春夜洛城闻笛》《望庐山瀑布》和《赠汪伦》这几首诗进行群文阅读,对比《春夜洛城闻笛》和《静夜思》都是抒发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在表达方式上有什么差异;体会《望庐山瀑布》中作者磅礴大气的语言风格,感受《赠汪伦》中作者抒发亲友离别之情和思念之情的异同。

(C)依据同一体裁,进行素材开发

统一体裁的文章之间既具备相同点,又各有千秋,将统一体裁的素材进行开发,不仅能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拓展其阅读量,更重要 的是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和审美观。有学者曾说:“美育者,与智育相辅而行,以图德育之完成。”可见美育也是教育的重要目标。教师应高度重视对学生的审美能力的培养,通过对“同体裁”的文章进行群文阅读,培养学生对自然、社会、人生美的感受、理解和鉴赏能力,努力培养学生健康积极、美好高尚的情操和审美素养。

例如,在学习《秦兵马俑》这篇课文时,补充同类型文章《颐和园》《卢沟桥》,使学生在群文阅读的过程中学习同类型文章的写作策略,帮助学生积累写作材料。

(2)实施“群文阅读”的教学策略

当前,完成一篇约500字课文的教学大致需要两个课时,这种教学方式阻碍了学生阅读速度的提升,而如果采取群文阅读的方式,略读完5篇文章仅需一个课时,这无疑大大提升了阅读的速度和效率。在积累了阅读量、提升了阅读速度的同时,还有利于学生综合分析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的提高。在小学语文课堂中开展群文阅读可采用以下几个方面的教学策略。

(A)设计理由,展开自学

这一过程的设计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学会略读和默读的阅读策略,找出文章的关键信息,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在读后进行交流活动能帮助学生读懂课文内容,同时还能推动学生间的交流,将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统一起来。在交流过程中,使得学生、作者、教者的心灵火花进行碰撞,让孩子走进文中人物的内心世界,从而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使文章的主题得以升华。例如,在学习《只有一个地球》这篇课文后,补充《特殊的葬礼》《沙漠中的绿洲》这两篇文章,并设问:这3篇文章有哪些共同点?你更喜欢哪一篇?为什么?然后小组交流理由的答案和读后的感受,从而唤醒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加深对作者情感的理解。

(B)充分运用教材,分析对比单元主题

这一设计的目的在于帮助学生提高概括分析能力,这一环节还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真正做到了以学生为本,突显学生的主体作用。当前的语文教学模式较为枯燥,教师一味地讲,学生一味地听,对课文的讲解占用了课堂的大部分时间,而留给学生自主阅读的时间却较少。在阅读完文章之后,教师提问、学生回答这样被动的学习方式,不利于学生自主学习。开展群文阅读的优势在于,多篇文章内容不同,风格各异,却有某种相通之处,这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在阅读的过程中学会深思、陈述和倾听。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学习效率也会大大提高。

例如,在学习《富饶的西沙群岛》这篇文章时,要求学生对同一单元的《美丽的小兴安岭》和《香港、璀璨的明珠》这两篇文章进行对比,引导学生概括和分析本单元的主题,并向学生提问在课外是否读过相同类型的文章,自己读过的文章和课文之间存在什么区别和联系。

(C)开展阅读,进一步加强主题理解

阅读的策略可以分为精读、略读、浏览等几种,当前的小学语文教育大多注重精读能力的培养,却忽视了对学生略读能力的培养。群 文阅读通过对多篇文章进行比较分析、综合归纳等多种手段的运用,引导学生综合使用各种阅读策略,提升阅读能力。

例如,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主题是“爱”,笔者引领学生在对课本中的3篇课文进行学习的基础之上,开发拓展了5篇文章——《地震中的父与子》《钓鱼的启迪》《落花生》《背影》《谁是最可爱的人》,要求学生对这几篇文章深刻体悟,因为这几篇文章内容丰富,风格各一,从不同的角度体现了“爱”这一伟大主题,展现了人性的光辉和爱之美。

实验教师所任教的班级的学生学科成绩在平行班名列前茅。白怀英:四二班 语文平均分89,98,年级平均:85.7 殷翠梅:六二班 语文平均分86,93 年级平均分:82.5 泽仁亚:五二班 语文平均分81.7 年级平均分:77.1

五、努力的方向:

(一)课题组的教师在实验的过程中研究、反思深度,对成果的提炼还不够。

(二)一节群文阅读课上完后,常出现在规定的时间内不能完成既定教学目标的问题。究其原因,可能是教师在选择文章进行群文组合时,没有选好文章,未充分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但最主要的原因是,群文阅读信息量大,我们的孩子因为先天条件不同、背景知识多寡、阅读水平参差不齐,造成孩子在阅读获得过程中的层次差异。对于阅读速度慢、能力差的孩子来说,他在阅读过程中学得比较吃力,获得也比较少。怎样缩短学生能力间的差异,使这部分孩子也能在群 文阅读中有较大的收获,能力得以锻炼,是我们老师今后要追寻的方向。

教材内外整合阅读的研究让学生恰当运用阅读的策略,快速提高阅读效果,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当然,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整合学生课内外阅读能力是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的永恒追求,它需要我们坚持不懈、持之以恒,不断探索和创新。我们坚信:只要大家一起努力,我们一定会取得更大的收获。

六、参考文献:

1、李开忠 小学语文群文阅读教学策略研究【J】学周刊2014(02)

2、李晖 链接生活,点击教学----小学语文群文阅读教学的实践探索【J】学周刊2015(04)

3、孙巧蕊 小学语文群文阅读教学研究【J】学周刊2015(28)

定稿于2016年5月23日

群文阅读读写结合策略 第6篇

语文作为一门语言类教育学科,其主要功能是让学生能熟练掌握语言技巧,运用于口头交流和书面论述,用于人际交流。因此,就要求授课教师要把传统的阅读教学改革成读写结合。用读助写、以写养读,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不断积累语言技巧,在今后的写作中运用积累的文学知识,逐渐提高自身的文学素养和知识储备。那么,在实际教学中,如何对学生进行阅读和写作相结合能力的培养呢?笔者结合教学经验和其他老师分享的心得,根据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模式的特点,探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读写结合的策略。

一、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读写结合的教学意义

阅读教学对学生学习语文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学生通过阅读可以锻炼读写能力,加强对知识点的理解和巩固。积累大量的文学知识,提高自身的文学素养。通过写作可以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学生把阅读的知识点进行消化后,合理地应用在写作中。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而且写作能力也会同时提高。现在的小学语文教学中,普遍存在着阅读和写作独立进行的问题,学生只能单纯得到阅读训练和写作训练,两者不能很好地结合。阅读和写作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写作又反过来促进着阅读。所以,现在的语文教学应该注重阅读和写作的结合,使学生在阅读能力提高的同时,写作水平也相应得到提高。

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读写结合的教学特点

尽管阅读和写作存在着不同之处,但两者的结合不容忽视。阅读和写作相互促进,共同提高。在小学语文的教学中,对学生阅读和写作的要求存在差异,因此在教学中侧重点也不同,但是,阅读和写作对基础阅读都有不同程度的要求。在基础阅读中,主要采用精读的方法,对文章进行理解性阅读,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在此基础上,辨别词语在语境中的感情色彩,体会词语的表达效果,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领悟文章的主要表达方法,学习文章的写作技巧,注意写作素材的积累。这样,将阅读和写作结合起来,真正做到读写结合。

三、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读写结合的教学技巧

(一)学习文章的写作方法,加以练习

在新课改下,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掌握作者的基本表达方法,使学生在阅读学习中,写作能力也逐渐提高。在进行阅读教学时,授课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然后采用这些表达方法进行练习,对这些表达方法加以巩固。比如在写景的文章中,了解作者是如何选取观察角度,抓住景物的何种特点,按照怎样的写作次序,对景物加以描写的;比如写人的记叙文中,作者是如何描写人物的外貌、心理、姿态、动作等,对人物进行描述的。比如,在对《白鹅》一课进行教学时,丰子恺笔下的白鹅架子十足,他对白鹅的步态、叫声、吃相的描写生动有趣、活灵活现,作者很注重细节方面的描写,这时授课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回想生活细节,并进行描绘,在多次类似的练习之后,做到对这一写作方法的熟练掌握。

(二)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交流感悟

在阅读教学中,要密切关注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情感,充分尊重学生的看法和观点。要注意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牢牢地树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作为引导者,要摒弃传统的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不断鼓励学生积极探索、独立思考、勇于发言,让学生在理解全文的基础上进行小组交流。在合作学习中,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动口、动脑能力,同时学生还可以交换彼此的心得体会,对有疑问之处进行讨论,加深对文章主旨的理解,加强对文章情感的把握,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表达能力。此外,学生可以通过写读后感的方法,将自己的感悟记录下来,使学生的写作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

(三)展开联想,对文章进行改写

在日常的教学中,可以将文章的精彩部分拿出来让学生进行改写。在恰当的练习中,不仅可以拓展学生的写作思路,丰富学生的写作语言,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这样,学生在写作时会很轻松。

(四)发挥想象力,对文章进行续写

在进行阅读教学时,授课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将文章的情节续写下去。这样的续写,使得学生可以直接参与到文章的创作中,将自己对于文章的理解、情感注入到写作当中。学生不但加强了对文章情感的把握,而且提升了写作能力,激发了写作欲望,培养了写作兴趣。

总之,小学语文的学习是培养学生阅读和写作兴趣、养成良好阅读和写作习惯的重要时期,授课教师应寓教于乐,发挥好引导者的作用,在教学中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多读书、读好书、勤练习、好写作,真正落实读写结合的方法。在提升学生阅读能力的同时,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能力,让学生树立起学习语文的自信心,帮助身边其他同学共同进步。

上一篇: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典型调研报告下一篇:门诊护士个人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