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思维学习的心得体会

2024-09-10

创新思维学习的心得体会(精选14篇)

创新思维学习的心得体会 第1篇

教育应培养造就一批高素质的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创新人才首先要具有创新思维。创新思维是指个人在头脑中发现事物之间的新关系,新联系或新答案,用以组织某种活动或解决某种问题的思维过程。它要求个人在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重新组合产生新的前所未有的思维结果,并创造出新颖的具有社会价值的产物。因此,它是智力高度发展的表现。而传统教育制度的弊端主要在传授知识时采用灌输式,忽略了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忽略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创新思维这种形式在物理思维中占举足轻重的地位。下面就对物理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培养谈一点体会。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学和教育的技巧和艺术就在于,要使每一个儿童的力量和可能性发挥出来,使他们享受到脑力劳动中成功的乐趣”。求知欲,也叫学习兴趣,是力求探索,认识客观世界,渴望获得科学知识不断追求真理。求知欲作为内在力量促使人致力于从各个方面去认识对象,了解对象产生的原因,找出规律性的东西,它是活动动机最现实最活跃的因素。培养创新思维的关键,首先在于是否激发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问号像一把钥匙,打开了一扇又一扇求知的大门。

问号更像种子,在未知的原野上开出一朵又一朵创造之花。如在“牛顿第一定律”教学开始时,教师将一块黑板擦轻轻用手在讲台上推动,问学生:“黑板擦为什么会运动”学生答:“因为它受到力的作用”;马上停止推动,黑板擦静止下来,又问学生:“黑板擦为什么停止了运动”学生答:“因为它没有受到推力的作用;”再问:“空中飞行的子弹是否受到推力的作用它为什么能继续飞行呢”……这样通过步步设疑,牢牢抓住学生的思维,激起学生知慧的火花。

创新思维学习的心得体会 第2篇

思维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精神活动。它是在表象、概念的基础上进行分析、综合、判断、推理等认识活动的过程。创新思维是人们在创造中或在解决问题时产生独创性效果的认识活动过程。它既是非逻辑思维,又与逻辑思维、多维思维相通,是一个辩证的思维统一体。

细细回味我们的教育工作,其实,我们工作和生活中绝大部分的创新都来源于对教育规律的把握和领悟,那些创新思维比较强的同志,在某种方面讲,仅仅是比一般人更能够关注教育规律。来源于细微之处的创新,这些创新正是来自于对教育规律的关注。

正如教育系统之中,对教育规律的把握催生了很多巧妙的教育构想,进而形成了多项教育创新。教育管理工作同样如此,微不足道的小事会收到意想不到的结果,会解决看似无法解决的问题。创新都在于是否有心去发现,是否能够把知识转化为智慧运用到工作中,让小教育规律产生大的收获!

创新思维学习的心得体会 第3篇

创造思维是一种有创造的思维, 它有自己的特色, 主要表现为: (1) 积极主动性, 不搞清问题的性质、成因或解决办法就不罢休的探求态度, 甚至达到入迷的程度。 (2) 求异性, 既不同于传统的一般的答案或方法, 常提出与众不同的设想。 (3) 发散性, 不急于归一, 提出多方面的设想或各种解决办法, 而后经过筛选找到比较合理的结论。 (4) 独创性, 即能产生新的结果, 如发现新事物, 提出新见解, 解决新问题。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 就必须使学生具有以上“四性”, 而兴趣爱好, 甚至是嗜好又是“四性”的前提, 培养创造性思维的关键是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

兴趣爱好的动力来自哪里呢?来自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兴趣, 有了浓厚的兴趣, 就会自然的, 主动的, 毫不勉强的热衷于学习, 乐此而不疲, 俗话说:“学之不如好之, 好之不如嗜之。”学习达到嗜好的程度, 以致痴迷的地步, 还有什么难关能阻挡得住呢?

综合上述, 学生的浓厚兴趣来自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启发、引导学生有兴趣地进行学习。托尔斯泰曾说:“成功地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 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在实际教学中, 我的具体做法如下:

一、营造和谐的学习氛围, 激发学习兴趣

《新课标》中, 很重要的改革是注重学生的情感与态度的培养, 有效的课堂教学可以在教师的激励下, 激发学习的兴趣, 营造和谐、良好的学习氛围, 学生能积极主动, 全身心地投入到探索和学习中去。在教学中, 学生问题答对时, 我就及时评价说“好”、“真棒”、;对有创造性的回答, 就说:“真棒”“真了不起”等。对一时答不上来的同学, 就鼓励说“再想一想”、“谁帮他一下”等。对回答错误的同学以表扬纠正为主, 不要简单批评, 学习差的同学回答问题, 不一定一次就能回答上来, 让他们想一想, 给他们答对的机会, 引导他回答正确, 消除它们的自卑感, 不用“傻”、“笨”、“差”等伤害学生的自尊心。由于坚持鼓励、“无错”的原则评价, 学生的回答得到及时表扬、肯定, 他们就发言踊跃, 课堂气氛活跃。在实验、讨论的过程中, 出现矛盾的现象, 就及时地給予点拨和指导, 让他自己找到问题的答案。和谐的学习气氛让学生敢说敢做敢想, 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二、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激发学习兴趣

在科学课上, 有很多学习内容是学生自主探究的, 在教师的指导或引导下, 学生自主的去进行调查、考察或实验, 但有些学习内容在课堂上是无法用实验的形式来展现的, 如《植物怎样喝水》这一课, 无论怎么讲解, 学生都很难理解, 这时我们就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 虚实互补, 让学生“看到”植物的根, 与植物茎、叶脉向上输送水的缓缓流动的情景, 再稍加点拨, 植物“喝水”这一难点就解决了。利用网络和多媒体教学, 把抽象的知识, 生动、形象地展示给学生观看, 激发了学习兴趣, 使学生的科学探究活动不局限于课堂上, 实现学习时空的拓展。对一些学生陌生的, 不易观察的事物, 为了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可以通过各种现代教学手段, 在教学过程中对这些实验、现象进行模拟演示, 达到仿真效果, 或对现象进行放大、延时等操作, 使事物生动逼真, 激发学习兴趣, 让学生进行愉快地学习, 获取知识。

三、问题质疑, 诱发兴趣

问题质疑, 使课堂教学的开始将对课堂教学的整体优化起重要的作用, 是学生探索中的第一步, 只有善于发现问题, 提出问题, 才能够在此基础上思考和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有疑才有提高, 才有思考才有进步, 因此, 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要大胆提问题。这样才能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 诱发学生求知、探索的兴趣和欲望。如学习《热空气》一课, 出示一条纸蛇, 在纸蛇下面点燃蜡烛, 只见纸蛇盘旋上升, 看到这种现象后, 学生的兴趣顿时高涨, 议论纷纷。此时, 我不失时机地提问:“你们想到什么问题?”问题一提出, 活跃了学生的思维:“纸蛇为什么会上升?”“是什么力量让它盘旋上升的?”……通过观察、讨论, 唤起了学生探索的欲望, 激发了学生质疑的兴趣, 使学生带着问题进行探索未知的活动。

四、观察、归纳, 提高兴趣

每一节课都离不开学生的观察活动, 特别是科学实验教学, 要明确观察实验的目的、要求, 要有一定的顺序, 还要注意培养学生归纳描述的能力。培养学生对同一问题从不同角度去思考, 要求学生对事物的特征或观察的对象进行归纳、描述,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学习昆虫一课时, 我把蝗虫、蚂蚁等准备好, 引导学生抓住特征, 先看蚂蚁的身体可分几部分, 再看每一部分又各生长着什么器官, 再让学生有顺序的说出个部分的特征, 指导学生形成昆虫的概念, 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 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五、发散思维, 激发兴趣

根据自然现象, 鼓励学生创造性思维, 这是科学课的中心环节, 鼓励学生不苟同于一般答案, 想出与众不同的设想, 或提出多方面的设想, 再找出其中最佳设想, 从而激发创造性思维。如:在学习杠杆一课时, 学生探索出使用杠杆有时省力、有时既不省力也不费力、有时甚至费力三种设想, 那么在什么情况下会出现这三种现象呢?略加引导就能使学生得到使杠杆省力、费力、既不省力也不费力的方法。再如:我在教电磁铁一课时, 我让学生课前准备大铁钉、有绝缘包皮的导线、电池, 课堂上, 我将一盘子掺有碎铁片的麦粒放在教桌上, 问:“哪位同学能把铁片选出来?”学生们顿时兴趣大增, 有的说:“用手选。”有的说:“用磁铁吸出来。”有的说:“用水漂。”也有的同学说出:“用导线缠绕在大铁钉上, 并把导线两端与电池连接用大铁钉的一端靠近小铁片, 就能把小铁片吸出来。”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六、知识拓展, 延伸兴趣

学习了知识以后, 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加以运用,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不仅巩固了基础知识, 还运用所学知识进行了小制作, 成功后的喜悦延伸了学生的学生兴趣, 逐步由兴趣转变成爱好, 甚至是嗜好, 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为创造发明打下了基础。

总之, 在小学的科学教学中, 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要善于激励学生, 指导学生自己去实验, 自己去观察, 去体验, 去讨论, 去得出结论, 不但要让学生获取知识, 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经历发现知识的过程, 要让学生真正像科学家那样去探索大自然的秘密。

摘要:学生的浓厚兴趣来自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启发、引导学生有兴趣地进行学习。在小学的科学教学中, 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善于激励学生、指导学生自己去实验, 自己去观察, 去体验, 去讨论, 去得出结论。

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创新思维 第4篇

[关键词]教师;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教学改革是课程改革系统工程中的一个组成部分。我国目前的中小学教学有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那就是:教师很辛苦,学生很痛苦,然而我们的学生却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这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必须面对的一个问题,而且还需要提供多种问题解决的方案。

传统的教学观认为,教材是教师实施教学的依据,又是学生学习的依据,在课堂教学中必须“忠实于教材”严格按照教材的程序组织教学。数学概念和数学符号的形成一般包括逻辑过程、心理过程和教学过程三个环节。逻辑过程能够揭示概念之间的各种逻辑关系,便于对数学结构从整体上理解,有助于学生对數学本质的理解与认识。心理过程是指学生从学习数学语言到掌握数学语言的过程,这种过程往往是因人而异。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所有潜藏的积极因素,并加以热心的关爱和保护,包括他们的好奇心、求知欲、探索精神和创造性的品质。

估算意识和习惯的培养,不能一蹴而就,有一个长期训练积累的过程,需要教师持之以恒,经常给学生提供估算的机会和创设估算情境,会开发出他们无限的创意和智慧,教师也会从中收获意外的惊喜,培养学生养成估算的习惯,强化他们的估算意识和估算能力,让他们估算越来越准确,估算方法越来越高明,是数学教学的任务或目标之一。

在数学课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初步估算技能。如在课堂上组织学生交流各自的估算方法,比较各自估算的结果,从而发展出形式各异的估算方法和技巧。不过,数值估算有其自身的规律,其过程具有一定的逻辑性和条理性,需要运用一定推理和判断等策略。

在解決数学课问题的教学中,可以把具有互逆关系的知识联系起来。让学生经历大数目估算的全过程,经历猜想、探索、体验、实践,才能感受大数目,正确地估算出大的数目。从学生反馈的信息看,原来学生并不了解估算在生活中如此的价值与作用。然后笔者通过实际调查,整理估算的实践题,突出了估算的实用价值,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对于提高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是非常有帮助的。由于在课堂上更多地进行没有固定答案的研讨,就会使更多的学生在集体的争论中体验到思维的碰撞,感受到教学的美感。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来解决问题,学生的思维有较大的“自由度”,这样,既使学生的发散思维得到培养,拓宽学生的解题思路,又增强了学生思维的创造性,发展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其实,教材是教学的基本材料,尊重教材并非唯教材,而是提倡教师在深入钻研教材的基础上,发掘教材中所蕴涵的创新原理,精心构建教学中实施创新的体系,围绕“以学生发展为本”这个主题,把学生终身可持续发展作为数学教学的根本目的。

对教材的加工处理一般从下面几个方面入手:首先是结合学生现有生活实际和现代社会的发展需求合理运用教材;其次是结合学生的思维训练和能力培养处理教材;再者是挖掘教材中孕伏的数学思想方法加工教材;最后是着眼于为学生提供自主活动空间调整教材。如,在执教“观察物体”一课中,教师将课本呆板的主题图教学,灵活处理为观察学生喜闻乐见的实物卡通米老鼠玩具,引导在学生在活动中探究观察物体的方法,有的学生发现“观察小的物体时,可以把物体转动一圈进行观察”,有的学生还发现“观察较大的物体时,可以围着物体走一圈进行观察。”学生的这些发现,正是创新意识的萌芽,需要教师细心呵护。

学生在遇到问题的时候,主动对信息作出整体把握,并迅速运用直觉思维作出判断。以指导解决问题的方向,做到准确无误,使学生思维更灵活、更敏捷。比如在计算前进行估算,可使学生自由而灵活地运用多种方法去思考问题,在计算后进行估算,使学生能获取一种最有价值的方法去检查。总结出经验和教训,教师因势利导,让学生自己得出数学演算的过程。这样,学生对这一定义就会有深刻的了解,尤其是上台板演的那两位的同学,更是终生难忘了。

创新思维学习心得体会总结 第5篇

我们一起来看一下一些成功的 案例,如下:

1、彩色电扇——突破定势思维

日本的东芝电气公司1952年前后曾一度积压了大量的电扇卖不出去,7万多名职工为了打开销路,费尽心机地想了不少办法,依然进展不大。有一天,一个小职员向当时的董事长石坂提出了改变电扇颜色的建议。在当时,全世界的电扇都是黑色的,东芝公司生产的电扇自然也不例外。这个小职员建议把黑色改为彩色。这一建议引起了石坂董事长的重视。经过研究,公司采纳了这个建议。第二年夏天东芝公司推出了一批浅蓝色电扇,大受顾客欢迎,市场上还掀起了一阵抢购热潮,几个月之内就卖出了几十万台。从此以后,在日本,以及在全世界,电扇就不再都是一副统一的黑色面孔了。

只是改变了一下颜色,大量积压滞销的电扇,几个月之内就销售了几十万台。这一改变颜色的设想,效益竟如此巨大。而提出它,既不需要有渊博的科技知识,也不需要有丰富的商业经验,为什么东芝公司其他的几万名职工就没人想到、没人提出来?为什么日本以及其他国家的成千上万的电气公司,以前都没人想到、没人提出来?这显然是因为,自有电扇以来都是黑色的。虽然谁也没有规定过电扇必须是黑色的,而彼此仿效,代代相袭,渐渐地就形成了一种惯例、一种传统,似乎电扇都只能是黑色的,不是黑色的就不成其为电扇。这样的惯例、常规、传统,反映在人们的头脑中,便形成一种心理定势、思维定势。时间越长,这种定势对人们的创新思维的束缚力就越强,要摆脱它的束缚也就越困难,越需要作出更大的努力。东芝公司这位小职员提出的建议,从思考方法的角度来看,其可贵之处就在于,他突破了“电扇只能漆成黑色”这一思维定势的束缚。

2、发散思维——点燃灵感的星星之火

发散思维也叫多向思维、辐射思维或扩散思维。是指对某一问题或事物的思考过程中,不拘泥于一点或一条线索,而是从仅有的信息中尽可能向多方向扩展,而不受已经确定的方式、方法、规则和范围等的约束,并且从这种扩散的思考中求得常规的和非常规的多种设想的思维。

多向思维的概念,最早是由武德沃斯于19提出,以后斯皮尔曼、卡推尔作为一种 “流畅性”因素而使用过。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在“智力结构的三维模式”中,便明确地提出了发散性思维,也即是多向思维。他认为,发散思维是从给定的信息中产生信息,其着重点是从同一的来源中产生各种各样的为数众多的输出。它的特点一是“多端”,对一个问题可以多开端,产生许多联想,获得各式各样的结论;二是”灵活”,对一个问题能根据客观情况变化而变化;三是“精细”,能全面细致地考虑问题;四是“新颖”,答案可以有个体差异,各不相同,新颖不俗。在 50年代后,通过对发散性思维的研究,进一步提出了发散性思维的流畅度(发散的星)、变通度(发散的灵活性)和独创度(发散的新奇成份)三个维度,而这些特性是创新性思维的重要内容。

创新思维学习心得体会总结 第6篇

创新用很简单的话说就是多积累把前人的经验转化为自己的经验在前人的基础上下功夫。要敢于想象要敢于探索多使用发散思维尽量避免惯性思维条件允许的可以多想一想尝试去做别人不敢做的事。

郑老师从新时代与创新思维、多样性思维等不同侧面借助一系列智力问题、游戏和案例阐述了思维创新的全新理论研究成果听来既生动又有趣。通过学习使我对创新思维有了全新的认识和理解。下面我结合本职工作浅显地谈谈学习心得

一、要善于发现问题 在我们的工作生活中或多或少都存在问题。有问题不要紧关键是要善于发现问题及时认识不足。只有发现问题才能解决问题才能为创新思维提供素材。发现问题最主要的是增强观察能力。我作为生产一线的员工对于生产设备和工艺流程是最熟悉的如何在工作中发现问题我觉得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一是要善于从工艺流程入手看一看你的操作程序是否准确是否符合工艺要求是否符合优化操作节能降耗的目标。二是要善于从观察设备入手看一看你的操作过程是否符合设备要求对设备操作程序是否精准。三是要善于在操作过程中观察工艺指标看一看操作过程是否高效节能操作安全措施能否有效落实兑现。这样一来问题就不难被发现。

脱硫分厂熔硫工艺是用于脱硫液回收付产品为硫磺的辅助生产系统自建厂以来一直采用手动控制操作。由于该操作控制系统较落后且控制精度不高生产中由于温度、压力控不稳定操作人员必须随时在现场进行手动调整给生产操作带来不便。并且该岗位操作环境很差操作调整很频繁因此对操作人员和生产控制都不利容易造成熔硫釜进出口堵塞等问题。根据脱硫总控使用的美国OPTO22控制系统的特点我提出了熔硫釜操作改自动调节的建议方案拟在熔硫釜进口处安装一个自动调节阀与温度联锁在熔硫釜出口处安装一个自动调节阀与压力联锁从而达到自动控制操作。该方案易于实施其工艺流程不作改动只在现场对熔硫釜进出口管走向作一定调整即可。20____年分厂采纳此建议并进行实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该建议荣获赤天化股份公司20____-20____年中小技改项目六等级奖励。以上小小的技术改造解决了工艺的优化和设备的堵塞问题。

二、善于学习敢于在新想法中寻找结果【人名】同志指出“掌握新技术要善于学习更要善于创新。”作为青年人要加强学习不论你从事什么工作学习已成为人的第一需要一刻不学习、不进步就面临被社会淘汰的危险。要做到创新思维就要加强学习并且要在工作中要学会反思从中学会积累逐步获得自己专业成长经验。抓住生产实践中的问题对问题进行反思。通过反思审视生产中的操作技能以及自己操作行为的得失指导学习优化操作经验寻找原因明确生产中操作的改进措施。

20____年我结合分厂脱硫工艺和通过OPTO22控制系统学习从中找到了脱硫塔调节阀不能设置自动的原因分析及处理方法。脱硫OPTO22操作系统自投运以来经四川运通公司和脱硫电仪工程技术人员的调试由于没有找出主要原因所以至今12脱硫塔溶液出口调节阀不能使用自动设置。通过对OPTO22控制系统进行学习发现了自调阀不能设置自动的原因12脱硫塔由于溶液循环量较大溶液比重比水重塔直径2.8米较大液位测量高度为2米因此需自调阀自动调节的溶液量较大而溶液经自调阀后从塔底部压入再生喷射器阻力相对配气要大的多所以要求自调阀开度要迅速、流量要大。而根据脱硫DCS操作系统自动设置运行阀门开度比例可以看出PID自调阀的开度速率为每次0.1因此不能满足工艺要求调节时间过长波动较大不能设置自动运行。处理方法通过对OPTO软件和资料的大量学习找到了原因只要修改OPTO操作系统中PID调节的开度速率将现在的0.1开度速率修改为1就能满足工艺要

求所以就能设置自动控制。通过以上小小的修改解决了生产中设备的大问题对生产的安全稳定起到了重要作用。

三、有了创新性的想法要勇于付诸实践 历史上许多人作出重大发现、重大发明、重大贡献一个重要的原因往往是他们在年轻时代就“初生牛犊不怕虎”敢冲敢闯无所畏惧敢于实践。有了创新性的想法如果不去努力实施再好的想法也会离你而去。想努力去做却又因为短期内收不到成效而不持之以恒你也会同成大事者失之交臂。爱迪生说“天才是1的灵感加99的汗水。”这是他的至理名言也是他的经验之谈。只有把创新思维与创新实践紧密结合起来才能不断把工作推向一个新层次、新水平。在实际工作当中能指出工作中弊端的人不少但亲自去付诸实践的人却不多他们缺乏实践的勇气和对工作的使命感、责任感。所以我们迫在眉睫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要增强敢于创新、敢于实践的勇气不断开创本职工作的新局面。

创新思维对于基层员工来说颇为重要它是一种要求也是一种责任。在实现安全生产进程中我们要做创新思维的模范结合工作实践以创新思维把各项工作做好。

创新思维学习心得体会总结篇2

自从学习了我的选修课后,我思考了很多,有了很多的心得,以下就是本人的一些小小的心得。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这是江泽民同志总结20世纪世界各国政党,特别是共产党兴衰成败的历史经验和教训得出的科学结论。近代以来人类文明进步所取得的丰硕成果,主要得益于科学发现、技术创新和工程技术的不断进步,得益于科学技术应用于生产实践中形成的先进生产力,得益于近代启蒙运动所带来的人们思想观念的巨大解放。可以这样说,人类社会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从原始到现代的进化历程,就是一个不断创新的过程。不同民族发展的速度有快有慢,发展的阶段有先有后,发展的水平有高有低,究其原因,民族创新能力的大小是一个主要因素。

创新不容易,第一,创新意味着改变,所谓推陈出新、气象万新、焕然一新,无不是诉说着一个“变”字;第二,创新意味着付出,因为惯性作用,没有外力是不可能有改变的,这个外力就是创新者的付出;第三,创新意味着风险,从来都说一份耕耘一份收获,而创新的付出却可能收获一份失败的回报。创新确实不容易,所以总是在创新前面加上“积极”、“勇于”、“大胆”之类的形容词。因为创新不容易,所以创新成为人才的一大特征,也就有了创新人才的问题。那么,创新人才除了专业知识及技能外,要具备什么个性心理特征呢?首先,要有自信,相信自己有能力改变;其次,要有激情,为实现目标不懈奋斗;

再次,要担责任,控制失败风险和勇于承担失败后果。在培养人才创新本领的时候,不能忽略创新心理的培养。自信心不足,点子不能成为行动,行动不能得到坚持;缺乏激情,创新没有动力,思维会僵化,行动会迟缓;没有责任心,创新风险容易失控,即便成功可能也难取得持续进步。

所以,作为新的一代的大学生,我们必须要有一定的创新思维能力,遇到困难并不可怕,关键是我们可以面对困难而无畏,用我们的头脑,用我们的创新思维能力去解决每一个困难,争取做到最好!

创新思维学习心得体会总结篇3

教育应培养造就一批高素质的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创新人才首先要具有创新思维。创新思维是指个人在头脑中发现事物之间的新关系,新联系或新答案,用以组织某种活动或解决某种问题的思维过程。它要求个人在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重新组合产生新的前所未有的思维结果,并创造出新颖的具有社会价值的产物。因此,它是智力高度发展的表现。而传统教育制度的弊端主要在传授知识时采用灌输式,忽略了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忽略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创新思维这种形式在物理思维中占举足轻重的地位。下面就对物理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培养谈一点体会。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学和教育的技巧和艺术就在于,要使每一个儿童的力量和可能性发挥出来,使他们享受到脑力劳动中成功的乐趣”。求知欲,也叫学习兴趣,是力求探索,认识客观世界,渴望获得科学知识不断追求真理。求知欲作为内在力量促使人致力于从各个方面去认识对象,了解对象产生的原因,找出规律性的东西,它是活动动机最现实最活跃的因素。培养创新思维的关键,首先在于是否激发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1、问号像一把钥匙,打开了一扇又一扇求知的大门。

问号更像种子,在未知的原野上开出一朵又一朵创造之花。如在“牛顿第一定律”教学开始时,教师将一块黑板擦轻轻用手在讲台上推动,问学生:“黑板擦为什么会运动”学生答:“因为它受到力的作用”;马上停止推动,黑板擦静止下来,又问学生:“黑板擦为什么停止了运动”学生答:“因为它没有受到推力的作用;”再问:“空中飞行的子弹是否受到推力的作用它为什么能继续飞行呢”……这样通过步步设疑,牢牢抓住学生的思维,激起学生知慧的火花。

又如讲“重力”这一节时,提问一:什么叫力力的作用效果是什么提问二:手推铅球,铅球离开手后,在空中运动过程受到向前的推力、重力和空气阻力等,这种说法对吗为什么提问三:竖直向上抛出的一小球,速度越来越小,这主要是受到空气的阻力,这种说法对吗为什么提问一是复习以前的力学知识,提问二是制造悬念。引导学生注意常犯错误:“受到向前的推力”,为以后的物体受力分析和牛顿运动定律理解打下基础;提问三启发学生直觉思维。通过设疑引入课题,创设情景,制造悬念,启发学生创造思维。从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好奇心和兴趣来说,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使学生整个身心都投入到解决一个又一个问号的情景中,层层迭进,波澜起伏,体会成功的喜悦,激起学生迸发出创造的火花。

2、设计概念冲突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布鲁纳的理论认为:人们同周围世界的相互作用,都涉及对现有类别有关的刺激输入进行分类,如果刺激输入与人们已有的类别全然无关,那么它们是不能被加工的。即使刚学物理的学生,头脑中对物理问题的了解不是空白的,而是早已印上了千奇百怪的东西。这些“前科学概念”中当然包含了理解和误解。这时就需要教师精心设计与该知识有关的实验和教学教案,引导学生进行仔细观察、分析、比较,透过种.种非本质的表象,看清实质性的问题。如关于浮力的问题,学生早已知道浸在水中的物体要受到浮力,但常常认为木块浮在水面是由于木块受到浮力大,而铁块沉入水中是由于没有受到浮力或受到浮力小,这些似是而非的概念常给正确概念的建立和巩固造成许多困难。但如果我们在教学设计时恰如其分地利用学生在这些司空见怪的问题上的似是而非之处,出其不意地在他们面前展开一幅新画面。比如,针对上述学生对物体浮沉的错误认识,设计一个小实验,测出漂浮在水面的木块所受的浮力小于沉入水中铁块的浮力大小。这一情景与学生头脑中原有概念冲突的矛盾,将会激起他们在自然界奥秘面前的惊奇感,促使他们主动思考,探究一个“为什么”的答案,从而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善于利用,巧妙设计,就可以变不利为有利。又如提出:人离镜越远,像看起来就变大。是不是距离变化了,镜中的像大小也变化了呢这个结论显然与正确的平面镜成像规律是矛盾的,但这是学生头脑中的“前科学概念”。这时请学生用两支等大的蜡烛做平面镜成像实验,发现象和物等大,原来的观念就站不稳脚跟,然后再提问:“为什么太阳看上去那么小”于是学生就“顿悟”原来是视觉引起的错觉。

又如:“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等等许多物理概念,在物理教学中一直干扰物理概念的形成和掌握,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设计上多动脑筋,多想办法,与这些“前科学概念”作斗争,同时激起学生学习物理的热情,展开他们丰富的想像力。

创新思维学习心得体会总结 第7篇

20____年5月中旬,组建我们的创新团队。6月,联系指导老师,并与老师沟通交流,定出创新课题的基本方向,并在老师指导下提前学习若干相关专业课程,掌握了相关的专业知识。暑假期间,我留校在老师的指导下阅读了相关书籍,查阅大量国内外文献(其中英文期刊文献二十余篇,中文文献三十余篇),并对每篇文献做了详细总结和思考,并且每周以PPT形式进行一次学习讨论,每次时间近三个小时。在此期间,逐渐形成本团队的创新学术,在老师指导下确定课题具体的研究方向并自主设计项目研究方案,得到初步成果。从9月份开始,每两周进行一次学术讨论,团队每人都参与讲说,进一步提炼创新实验项目学术思想,整理学习交流资料,对课题进行深入研究。

通过参加这次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我获益颇多。从确定项目立意点,到撰写项目申请书;从立项审查的波折,到确定研究方案与寻找创新点;从制定详细的实施计划,到项目的具体研究,一路走来,我开始了解了之前离我们遥远的科研工作,我从中学到了严谨的科研态度、坚忍不拔的钻研精神,敢于创新的实践勇气。历经了近两年时间的查阅资料,数据采集,模型构建和刻苦钻研,使我学到了很多我所感兴趣的、对我学习生活很有用的东西。这是一次难得经历,一次让我得到锻炼、得到成长的经历,作为当代朝气蓬勃的大学生,我们不仅要努力学习,更要懂得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在项目初期,由于知识方面的欠缺,我们进度较慢。通过询问指导老师、及时调整方案,花一段时间学习相关知识,在此过程中我理解到科研最重要的是要抓住项目所要研究的主要问题,再对研究方案做出合乎实际的设计,最后才能取得预期成果。我体会最深的是要勤于思考,要善于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每个课题研究的都是新的问题,没有现成的方案,需要自己去找文献查资料,去抓住问题的本质寻找规律,然后确定要创新的方向,不断地努力,独立思考。在创新方面,首先要确定创新的方向和目标,要始终围绕创新点,不能偏离主题,也不能随意猜测,而要有根据有目的地做出假设,再一步步通过实践去论证自己的猜测。其实,每一个伟大的成就都是这样“平凡”地一步一步实现的。该项目真正做起来才发现并不那么容易,需要做很多的工作,并且这些工作都还需要很大的耐心和毅力。比如早期的文献查阅、数据收集、数据计算及其分析、模型构建。整个过程中我认识到做科研必须具有一丝不苟的严谨态度,要本着对科研负责,对科学负责的态度,进行自己的研究。

★ 创新思维论文

★ 关于创新思维的经典故事

★ 创新思维的心得

★ 创新思维培训学习心得

★ 关于写思维创新的范文

★ 创新思维个人总结

★ 创新思维的作文

★ 关于创新心得体会范文

★ 创新性思维的名言

例说学生学习数学的创新思维 第8篇

关键词:学习数学,创新思维,策略思考

一、学生学习数学思维的创新应当立足于课堂

现在,学生学习的渠道可以说是十分丰富的,网络世界给学生创造了探究数学奥秘的无限时空. 但笔者以为初中学生学习数学的主阵地应当仍然是课堂,初中学生学习数学的创新思维还应当立足于课堂,让课堂去充分发挥学生创新创造的效率,才是其必有之旅. 就笔者平时的教学实践看,学生课堂学习是极易产生创造力的,也是极易产生其创新效果的. 因为在比较有效甚至高效的课堂里,学生之间的思维摩擦是比较容易促进学生去创新思维的,而作为一个单纯的个体而言,众多学生是不可能去自个儿冥思苦想而获取成功的. 所以,学生数学思维的创新应当立足于课堂. 因此在平时的数学教学中,力求把学生创新思维的立足点和归宿完全意义上放在课堂,则取得了比较好的创新思维培养和形成的良好效果. 譬如在平时为了学生思维的创新,笔者注意课堂训练题目的高度开放,这里所指开放就是题目内容的开放,进而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1]. 如把“已知圆的直径为14cm,如果直线和圆心之间的距离为4.6、6.7或8. 2cm,那么直线和圆有几个公共点? 理由是什么?”改成这样的一道题: “去年一台风,以其为中心,直径70km的范围均受影响,现在一城市正南的60 km处,向以北偏东约30°的方向前进着,该城市可以免受到这样的台风袭击吗? 必须说出其理由. ”这是一道几何题,经过改变题型后而且又是我们学生在课堂上的探究,而且是近乎互助性且又比较激烈的争辩,学生的创新理解以及创造性解决这样的数学问题完全可以说是达到了一定意义上的高潮.

二、学生学习数学思维的创新应当立足于和谐

和谐应当是我们整个社会都在追求和探究的目标和问题,学生学习数学的创新思维,应当是众多学生课堂学习的心情愉悦积极探讨并争辩意义上的高质量和谐. 平时的数学课堂教学,以学生所耳闻目睹或亲身经历的生活事件去形成数学问题,并以此让大家都去思考和探究,让大家通过共同探究去形成一定意义上的思维品质和质量,那创新思维的效果则很不一样. 生活离不开购买商品,商品经济最明显的特征是商品价格的不统一性,不少商人为了促销,总要以一定的手段或者就是花样去达到自己盈利的目的. 作为我们顾客就要多有一份心眼儿,在张家、李家都打折促销的前提下,就要看看购买谁家的产品是自己最划得来的. 我们和学生一起探讨“一元一次方程和生活实际问题”,利用这样的生活素材是极易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去自主探究的. 应当说各家促销的方法不一样,有的商家是以直接降低钱数为促销手段的,如空调购买一台就直降多少元; 有的商家则以打折为主要,以百分之几的形式进行打折. 购买谁的合理? 购买得多是否也是这样,笔者让学生去探究这类数学问题时学生不但利用创新思维解决了数学问题,还真正认识了商家的真实面目[2].

三、学生学习数学思维的创新应当立足于开放

数学是一门具有极强的严密性、逻辑性、精确性、创造性和想象力的学科课程. 极为严密的数学、相当精准的逻辑意义的数学,没有活跃的思维应当说是根本不可能去探求到真正意义上的数学奥秘的. 而学生数学课堂思维的活跃,从一定意义上讲与我们学生所探究的数学问题有着比较密切的关系. 从平时的数学教学学生数学思维的实践看,学生所去探究的内容不是极具其探究性,那么学生也是不可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思维创新的,这就需要我们让学生能够探究的内容要基本意义上都具有一定的开放性. 这里的开放性并不要求我们去钻研数学上的前沿科学,而是说所探究的内容要让我们初中学生是感到完全一样的开放的. 这里的开放性应当与学生的能探度以及初中学生的学习兴趣密切结合起来,譬如,学习“用字母表示数”,有人就用SMART技术用儿歌的形式演示1只青蛙1张嘴,2只眼睛2条腿,2只青蛙、3只青蛙、4只青蛙等. 学生开初还显得比较有兴趣,后来则感到像幼儿园的娃娃们去读这样的儿歌太无聊了. 这个时候如果我们能够话锋一转,导入用字母表示数的话题,学生则会比读儿歌要有兴趣多了. 这个时候如果引导学生去利用比较合适的字母去替代青蛙,学生立马进入替代的探究角色. 应当说这只是兴趣上的开放,我们还有不少内容上的开放题,作为一种资源等待着我们去挖掘. 这就需要我们做严格意义上的有心人和热心人,同时也需要我们发挥自身的聪明才智,让所适用的开放性资源既能够提高学生的探究兴趣,又能够增强学生的探究能力,促进学生活跃思维[3].

善用学习错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第9篇

案例1:在“梯形面积”的教学中,学生掌握梯形面积的解法后,我让学生求这样一个梯形的面积,如下图:

这道题的一般计算方法是:

(3.24+4)×2÷2=7.24×2÷2=14.48÷2=7.24m2

可就在巡查的过程中,发现一位学生直接列式为:4+3.24=7.24m2。很显然,算式列错了,但我没有草率地责令他改正,而是让他抄在黑板上。结果,学生们看了哄堂大笑,这位学生红着脸不好意思说:“我发现梯形的高是2,可是计算面积时,又要除以2,乘以2再除以2互相抵消了,实际上就是上、下底的和,所以是4+3.24=7.24m2。”听他这么一说,所有的孩子都愣住了,发觉他说的有道理。一个个瞪大了眼睛看着我。通过我的启发,这个孩子终于明确4+3.24求的是上下底两边的长度和,得数7.24的单位应是“米”,而不是平方米。而算式(4+3.24)×2÷2求的才是梯形的面积,只是在计算中,并不一定要先算4+3.24的和与2的积,再去除以2,而是可以打破常规计算顺序。这时,学生们恍然大悟,明白了该生的解题思路,有些计算打破常规运算顺序可以使计算简便。我表扬了这个孩子善于观察,敢于创新的解法,同时指出,计算过程可以简便,但列式不能简化。

由此可以看出:当学生出现错误时,教师要善待错误,不要马上给予否认,而是因势利导,把他们的错误引入到正确方向上来。作为一名教师要保护学生的这种积极性,为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供一个良好的机会。

案例2:植树节到了,老师带领同学们去植树,4名同学2小时植树16棵,照这样计算,六年一班32名同学6小时植树多少棵?

大多数学生都根据归一应用题的解题思路列式为:16÷4÷2×32×6,有一位同學却列式为:16÷4×6×(32÷4),我发现该同学解法有创意,于是板书于黑板上,大家异口同声说“不对”,我笑了笑,请该同学大胆说出他的想法。他说:“六年一班的人数是条件中人数的(32÷4)倍,前两步16÷4×6表示4名同学6小时植树的棵数。”说到这里,该同学说“16÷4”不正确,应改为“16÷2×6×(32÷4)”。在该同学的启发和影响下,其他同学也不再局限于“常规思路”,分别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重新思考,列出了16÷4×32×(6÷2),16×(32÷4)×(6÷2)等不同的解法。

学生发生学习错误时,作为老师的如果大喝一声:这堂课你听什么了?你看人家学得多好!那学生创新的“火花”就会在瞬间被无情地“剿灭”。反之,如果能善待、宽容、善用错误,则能为学生开辟出一片创新的“新天地”,达到激发创新情感,激活创新是思维的目的。

由此可见,教师应该与学生建立民主、平等的和谐关系,不给学生的“错误解法”判“死刑”,充分给学生讲理的机会,顺应学生的思维,挖掘错误背后的创新因素,适时、适度的给予点拨和鼓励,保护学生难得的创新火花。

战略创新思维学习心得 第10篇

本人有幸参加了战略创新思维的讲座学习,肖老师在课堂上进行了深入浅出,有理有据,生动形象的讲解,可谓内容丰富,讲解透彻,让我受益匪浅。讲解过程中,肖老师举了一些例子,比如如何让小孩不吵闹,湘大校训的选择,一个字加一笔成什么字等等,思考问题的方法可谓出人意料,但是又在情理之中,而且还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这就是创新思维。

在处理问题的时候,常规思维也许能解决我们的问题,但同时我们要是能够打破常规思维,加以优化和改进,进行一些创新的思维方式,这样我们或许会得到更好的结果。这种思维方式,要求我们在遇到问题时,能从多角度、多侧面、多层次、多结构去思考,去寻找答案。既不受现有知识的限制,也不受传统方法的束缚,思维路线是开放性、扩散性的。它解决问题的方法不是单一的,而是在多种方案、多种途径中去探索,去选择。这种思维的目的不是着力寻找陈旧的知识,也不是去重踏别人走过的老路,而是把注意力引向发现新的事物、新的规律、新的理论、新的观点,促进我们向更高、更新、更复杂而广阔的方向开拓前进。创新思维是相对于传统思想而言的,没有受到现成思路的约束,寻求对问题全新的独特的解决方法的思维过程.创新思维的过程是开发大脑的一种发散思维的过程。

创新思维课程学习体会 第11篇

本以为自己是一个挺有创新意识的人,并且发现现在我国的教育和工作企业等等方面也越来越重视创新思维的培养,所以在上学期末的时候我选择了您的创新思维课程。

在第一次课时,您对创新的系统讲述与概括,让我明白自己的创新只不过是灵光一现的好点子,并不能称之为真正的创新思维。摆火柴棍问题以及扔鸡蛋问题,我在以前也接触过,思考过。但是在您的课堂上,大家积极思考,活跃轻松的氛围中,竟然得到了这么多种答案。我深深地为自己的所思所想感到惭愧。

这几周以来,我在课堂上学到了很多知识。创新体现在我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学习中,工作中,只要是和原有的,固有的模式不同的都可以叫做创新,说别人没说过的话叫创新,做别人没做过的事叫创新,想别人没想的东西叫创新。我们有的东西之所以叫它创新,就是因为它改善了我们的工作质量,改善了我们生活质量,有的是因为它提高了我们的工作效率,有的是因为它巩固了我们的竞争地位,有的是对我们经济,对社会、对技术产生了根本影响。所以我们叫它创新,但是创新不一定非得是全新的东西,我旧的东西以新的形式包装一下,包装旧的东西叫创新。我旧的东西以新的切入点叫创新,我总量不变改变结构叫创新,结构不变改变总量叫创新。

创新一次在我们生活中出现的频率日益升高,但是很多同学都不在意这方面的能力,因为从小的教育模式并没有单方面提出要培养我们的创新能力。那么我们要怎样才能更好的提升自己的创新能力,培养自己的创新思维呢?我们要突破思维定势,只有敢于思考、敢于向前,才可能有新的东西出现。然后我们要抛掉习惯性思维,用不一样的思考角度来思考问题。这样就具备了创新的前提条件。具备了要创新的意识和创新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如果只是心里想创新,但是在遇到实际问题时,不敢努力,依旧沿用以前的路,最终也不会有结果。所以在遇到问题时,我们要敢想敢做,把自己的想法在实践中应用,也许你会的到很大的提高。

作为一名机械系的学生,我认为创新思维应该更多的运用到产品和设计当中。前人的例子经过实践的多次调整是人类的生活有了很大改观。但是为了更好更快的适应世界进步与发展的潮流,提升我国的劳动生产率,我们应该在工业上有更大的努力。而作为工业基础的机械行业,更是要运用创新思维,打破传统的生产方式,得到质的提高。我这里所说的创新是在前人基础上的改进而不是完全走另一条路,那可能会浪费很多的人力物力。

但是创新并不是一味的图新求异。像老师所讲,只有把创新思维规范起来,才能更好的进行创新。而不是脑中有很多的新点子却毫无章法,无从表达。但是大家不要把自己的思维局限住,只有有了丰富的想象力,在遇到事物时善于进行联想与想象,才能提升我们的创造力。有人戏称什么叫科学,他说科学是

满足科学家好奇心的一个东西。好奇心,要充满好奇心。其次要有丰富的想象力,丰富的想象力是创造性发挥的前提是基础,哪怕是异想天开,哪怕是异想天开,要有丰富的想象力。

其次我们要在大学期间积累足量的专业知识,要使得我们的创新、创造力变为现实,很重要的要有丰富的知识,丰富的知识是和创新思维创造力的发挥成正比,丰富的知识从哪儿来?是靠我们辛苦勤奋学来的。虽然说学海无涯,我们不要为自己已有的知识觉得骄傲自满,殊不知越有知识越要学习,就是我们说的“学而知不足”,就是我们有个英文词组说得好,Live and learn,活到老学到老。要真正具有创新性思维,要真正具有创造力的充分发挥,要学习学习再学习,活到老学到老。

就比方说我,作为一名机械的大一新生,虽然没有高深的专业课,但是在业余之时,我经常会去看一些机械方面的杂志、报刊,来提升自己对我专业的敏感度与热爱。等到以后学习了专业课程以后,我会努力思考,进行创新。在以后的学习或者是工作中,假如要我设计一套新的机器,首先就要运用专业知识,其次就是创新思维,只有两者兼具,才能设计出一套新颖、实用的机器。

创新性思维论文学习心得 第12篇

在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语文教学发生着巨大变化,传统的教学方式也不适应培养新世纪创新性人才.语文教学工作者在教学过程中,应自觉地将语言知识传授和培养创新思维相结合,发现学生的创新潜能,捕捉学生创新思维的闪光点,多层次多角度地培养学生的创新个性和创新能力。

1 .教师应有广博的知识和创新性精神

要培养创新性思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不断学习,不断完善自我,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掌握教育自身独特的规律和方法.还必须有广泛的知识做基础.教育家苏霍姆斯基说过:“教师所知道的东西,就应当比他们课堂上要讲的东西多十倍,多二十倍以便能够应付自如地掌握教材.”要培养创新性人才,教师要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教师在教学中要勇于创新,培养自己的社会责任感和创新意识,发展自己的创新性人格,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用自己人格品质去影响学生,这样在教师的教育熏陶下,学生增强了创新意识,他们积极探索,积极思维,形成了勃勃生机,学生的创新性思维能力才能得到培养.

2.创造民主宽松开放的教育氛围

创新性教学需要民主和谐合作的教育氛围的支持.作为语文教育工作者,对学生要热情,不是板着面孔传授知识,而是作为一名导演情感丰富地引导学生在知识的海洋里去遨游去探索去发现。

建立相互尊重信任平等合作的新型师生关系,教师在创新性教育活动中进行计划组织,与学生一起讨论,相互影响,激励学生独立思考大胆质疑,敢于提出与众不同的观点及问题,并积极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指出:“当教师走进课堂,不是带着一本教科书走向学生,而是要营造一个个性得以自由发展的宽松氛围,为具有差异性发展性的学生提供发挥潜能的领域,让他们展现各自的才能智慧,体验成功,增强自信.”

在宽松民主开放的课堂氛围里,师生平等,和睦相处,在这种关系中,学生感到教师在尊重自己的人格,尊重自己的兴趣爱好,尊重自己的自由发展,他们才敢于并积极活跃的进行创新立意,释放无限的创造能力。

3.语文教学中开发学生创新性思维的方式

(1)教师设置问题语境,促进学生积极思考.

在教学新知识时,教师要激起学生的自信心和好奇心,善于设计一些新颖别致妙趣横生唤起学生的求和欲的问题,使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去思考去探求新知如在教《听潮》一课时,教师在平静高昂的音乐氛围中,充满激情的朗读全文,学生们用听觉视觉感觉体会潮起潮落的壮美,他们仿佛置身于大海边,与作者一起感受大海的美.在这样的情境下,教师及时提问:A.朗读时的速度是如何变化的?B.朗读者情绪的变化怎样?C.文中哪些段落体现了用文字塑造声音的形象?D.作者对大海有什么样的感情?E你对大海的感情呢?学生们在语感中感悟到了作品的神韵.以及作者的思想情怀.回答这样的问答他们热烈讨论积极发言.然后教师让学生们感情投入的朗读这篇文章,让他们再次同作者一起领略海潮的美.教师提问:“‘欣幸’前后两次出现,作者的感情变化是怎样的?能不能用什么声音把海潮音模拟出来?”学生们在理解的基础上朗读,在朗读中加深理解,教师适时设置问题,学生积极思考,并能创造性的回答一些问题,教师给予鼓舞.这样形成了以学生为中心的生动活泼的学习局面,激发了学生无限的创新激情.

(2)学生质疑讨论。

质疑是学生创新思维的桥梁。宋代学者朱熹说过:“学贵有疑,大疑则大悟,不疑则不悟。”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有了自己发现的问题,才会进一步思考,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创新。如在教学《卖炭翁》这首诗,学生弄清诗意,然后让他们去寻找问题。其中针对“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黑”两句诗,学生提出了许多问题。A.卖炭翁为什么是满面尘灰呢?B.烟火色是一种什么样的颜色?C.十个指头为什么都是黑的?D.他这副模样是怎样造成的?针对学生提出的种种问题,教师引导学生去分析解决问题。在回答第四个问题,同学们议论纷纷,他们分析了多种原因,教师都给予了肯定。并表扬了他们。学生们在愉快的教学环境中,在思维中提问,在提问中思维,发挥了他们的潜能,展现了各自的才能智慧,创新得到了培养。正如波利亚所说:“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因此在教学中激发学生去寻找问题发现问题,比教师提问学生答更能培养学生创造思维能力。

(3)利用多种教学组织形式激发学生创新思维。

语文教师要拓展教学内容的形式与渠道,使语文教学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生动活泼。利用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进行教学,开展丰富多彩的故事会,朗诵会,课本剧。还要引导学生利用图书馆,阅览室,网络等查阅资料,培养初步的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通过多种语文实践活动,学生多种感官参加了活动,他们在接受知识的同时,也进行了创造,甚至有许多新的发现,新的创造,这样就会铸造学生的创造素质。

1).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

传统的教学手段单调,枯燥,落后,严重窒息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随着现代科学技术不断进步,传播信息的媒体已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我们语文教师要积极将录音,录像,投影,幻灯,电脑等多媒体引进教室,利用声光电构成的立体画面和色彩纷呈的视觉效果,开阔学生视野激发学生兴趣,开拓学生想象空间,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如在教学《钱塘湖春行》时,可利用录像展现早春花草烂漫燕莺欢唱的场面,让学生感悟“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的诗的意境,领会作者热爱大自然,歌颂春天万物的感情。由这些画面引导学生想一想,春天景色就只有这些吗?还有哪些景色可以歌咏春天的。作者为什么只写这些景物。通过录像展现的画面促进了学生的语言思维,开拓了学生的想象空间,有书本已有的知识形象联想到多姿多彩的春天,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主动地学到了语言知识,积极的进行了探索,进行了创造。

2).开展丰富多彩的故事会,朗诵会和课本剧。

在进行语文教学的时候,可适当让学生开展故事会朗诵会和课本剧。通过这些活动可大大激励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培养他们语言表达语言思维能力,鼓励学生离开课本思考创造,要求学生只要讲得清楚合理就行。

故事会可据图讲故事,续讲故事,根据剧本改讲故事,也可拟一主题讲故事,鼓励学生在讲故事的过程中利用语态,表情和动作使故事生动形象有趣,并具有个性。同一故事不同的学生讲会有不同艺术效果。

朗诵会由一人朗诵,二人小组或全班进行,朗诵内容学生可以自选,诗歌散文古诗词小说都可以朗诵。

通过朗诵可以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陶冶学生情操。在优美的语境中,学生领会作品的精华,沉浸在作品的美感里时,学生会有所发现,有所创造。

课本剧可根据课文内容来编剧,如《赫耳墨斯和雕像者》《蚊子和狮子》《孔乙己》,《最后一课》《鲁提辖拳打镇关西》等都可以改为课本剧。鼓励学生尝试着用编写的课本剧进行简单的舞台表演。通过学生言行举止的表演,对人物形象的塑造,可充分体现他们对作品的领会程度。

3).指导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创新人格和创新思维。

基于研究性学习的创新思维设计 第13篇

(一) 什么是创新设计思维

创新设计思维, 是指在设计过程中, 通过抽象思维、形象思维、灵感思维的思维方法训练, 形成创新的思维模式。培养创新能力, 培养思维综合能力, 包括独立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学习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二) 创新设计中, 设计思维的重要性

在工业设计中, 不仅要谈设计程序与设计方法等涉及“怎么做”这一“行”的方法论问题, 更要论及“为什么要这么做”这一涉及设计本体论的“思”的问题。《2001汉城工业设计家宣言》中提到:“工业设计应当通过将‘为什么’的重要性置于对‘怎么样’这一早熟问题的结论性回答之前, 在人们和人工环境之间寻求一种前摄的关系”因此, “思”的问题, 即“为什么”的问题, 应该成为工业设计教学, 尤其是研究生设计教学的首要内容, 可见, 在工业设计中, 培养设计思维, 理论和方法的创新是非常重要的一课。

(三) 基于研究性学习, 创新思维设计的必要性

研究性学习, 是一种全方位、多层次的学习方式, 是学生独立的、灵活的运用的所学知识的综合能力。设计是创造性的活动, 设计师的创造力高低直接决定设计作品的品位的高低, 广告大师奥斯本说过:“创造力每个人都拥有一百分, 所不同的是只有少数人学会了应用它, 有的人没有形成创造的意识, 创造力被深深埋藏在自己的心中。”所以, 如何把每个人心中的创造力, 即所谓的最大潜在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思维, 通过正确的方式, 激发和挖掘出来, 引起我们深深的思考。

二、基于研究性学习, 进行创新思维设计培养的方式

(一) 增加外延学科的探究

随着心理学、符号学、经济学、人类学、社会学等等学科的专业知识, 在设计领域的应用和发展, 使产品的结构方式、加工工艺, 甚至包括形态细节和色彩倾向, 都发生了一定程度的改变, 由此促使人们开始注意对消费者心理需求、语意、品位、品牌战略和可持续发展等问题, 进行重新思考。这类研究成果, 不仅对产品的消费、产品的使用方式产生了深刻影响, 而且对当今社会意识形态或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的变革也产生着积极的作用。所以, 如果我们想在设计领域取得创新和进步, 就应该扩大自己的视野, 从不同行业和领域透视设计。

通过查阅资料, 我们可以发现, 目前, 国际艺术设计发展的趋势与潮流, 呈现出艺术设计学科与多学科相互参透、相互优化的倾向, 呈现出综合性的发展趋势。耐克公司生产设计的运动鞋, 是普通运动鞋价格的几倍甚至几十倍, 就是因为它的生产中有丰富的知识含量, 运用多领域方面的知识。它不仅利用了流动动力学原理, 又将空气动力学及人机工程学的原理运用到其设计中, 使其生产的运动鞋不但穿着舒适, 而且可以帮助使用者在运动场上创造新的纪录, 这便是从多领域做设计的重大影响。

(二) 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我们生活的世界是一个充满矛盾和斗争的世界, 事物是不断的发展和变化的, 事物和事物之间存在着联系, 只要我们拥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和一颗细腻的内心, 就有可能启发到我们的设计思维和设计灵感。

毕加索把一个自行车车座和车把焊接在一起, 成为一件非常有名的雕塑, 这是画家通过事物之间的联系, 转换思维角度, 从两种不同物体形象之间看到的相似点的结果。

《室内设计与装潢》中的, 2004年第一期吴家烨先生写的《创作的话语权》中, 评价了一个具有突破惯性思维的例子——《红色蜗居》作者从观察花生的形态获得了独特的设计灵感。该作品以民间俗称的长生果——花生果作为设计概念, 挖掘出“长生不老”“长盛不衰”的概念内涵, 将花生壳的花生仁的不同形态, 经过形态的放大重组, 创造出花生形的房子、餐桌、书架、摇篮、灯具等等室内环境器物, 用花生的颜色和肌理创造出温馨的家庭气氛, 烘托出幸福的祝愿。

(三) 改变固有的设计思维方式

有人说:“为什么别人能看见的东西, 我也能看见, 别人看不到的东西, 我也没看到。”这是因为你和常人使用了一样的观察方法和一样的视角看问题。任何事物都具有多面性, 通过不同视角的观察和透视, 也许你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19世纪中叶, 美国西部曾出现一股“淘金热”加州的一位叫大维的年轻人和许多人一样蜂拥前往, 当人们都在忙着挖金时, 大维却选择了挖井。因为, 山谷里气候干燥, 水源奇缺, 人们口渴难耐, 所以, 大维就把挖出来的井水, 卖给挖金的人们, 从而大大赚了一批。

所以, 从改变设计思维来讲, 我们要改变以往做设计的思维方式、设计观念, 使用嫁接和整合的方式, 借助于和设计相关的外延学科和交叉学科, 整合、创新来做设计。

(四) 整合思维做设计

整合设计, 是设计师对周围社会各因素, 包括对当今世界多元化的动向, 以及各种历史背景的理解、认识、吸收和把握。它反映了一个设计师对世界与本土文化、艺术、社会因素理解的广度。它反映一个好的设计师对美学、人机、市场、技术因素综合把握能力, 是衡量一个设计师的社会素质、文化修养与设计技能的尺度。所以, 从某种意义上说, 设计的过程是一个整合的过程。

浙大教授, 罗仕鉴老师曾说过, 交叉领域整合做设计, 总能够把你从困境中解救出来。日本的“双轨式”设计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它的禅宗文化, 是在借鉴和吸收中国隋唐、朝鲜李朝的艺术形式基础上, 逐步形成了有自己民族特色的艺术形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 它逐步丰富了日本民族对自身感情的表述。例如, 艺术上有形式独特的话道、茶道;美术上有大和绘、浮世绘;书法上有“和风”特征的书道。这些艺术本身就是外来艺术形式和民族审美相结合的优秀典范。日本设计的发展史, 可以说是一部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的“和”文化不断交织的历史, 也是外来文化移植后被摄取与文化的同化的历史。

三、总结

谈英语学习的创新思维能力培养 第14篇

一、精心备课,渗透创新教育理念

新课程倡导教师“用教材教”,而不是简单地“教教材”。 教学要求遵循教学大纲,但教学内容不拘泥于课本,可以联系社会、生活、科学选取素材,学科知识渗透。备课时,教师要钻进教材之中,解读、钻研和思考,力求创新,创出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学生的内在驱动力,激励学生由自发到自学,激发出学生的创新欲望与热情,挖掘学生的创新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如在学完JEFC Book 3中Lesson26这一课了解到爱迪生是一个伟大的发明家之后,可作如下教学设计:问学生们是否也想成为发明家,在学生回答“YES”之后给几分钟让他们分几小组讨论“What kinds of spirit do you need if you want to be an inventor?”学生们在积极讨论过后会得到诸如下列的一些答案:1、We must try our new ideas and always ask questions.2、 Hard work is the most important.3、 Internet is the best teacher. 4、One must be crazy about work and never give up.5、We must have confidence in what we are doing and try until we succeed.此教学内容并非属于教材,但它与学生的生活世界相联系,学生对此会比较感兴趣,乐意表达自己的感受和体验,并能从中受到教育和启发。不仅扩大了知识面,更重要的是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得到了提高。

二、运用电教媒体,创造氛围,激发兴趣,培养思维能力

人的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一定的场合下产生的。对于语言的学习,更需要教师创造一个让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下学习特定的语言。教学中我注意用实物演示情境,用图画再现情境,用音乐渲染情境,用语言描绘情境,把学生带入情境之中,从而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掌握所学语言内容。我借助录音、录像、电视、语言、实物、幻灯等多种媒体进行教学,创造良好的氛围,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和浓厚的兴趣,使学生一个个精神饱满、全神贯注,有利于他们创新思维的开发。如在教学对语时,我都给学生放一段有趣的课文配套动画卡录像,录像中卡通动物有趣的动作、幽默的语言、丰富的语调和录像鲜艳的颜色一下子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并使学生对教学内容初步了解。随后,我又出示有关的幻灯片,用简单的语言向学生描绘情境。逼真的画面、优美的乐曲,加上教师贴切的解释,学生一下子便对所学课文熟悉了。接着,我放课文录音,学生模仿着说。经过这样学习,学生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和兴趣,很快便掌握了对话内容。在此基础上,我又让学生利用表演体会情景。整节课学生兴趣盎然,注意力高度集中,良好的教学氛围促进了学生积极学习。

三、激发想象力,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

英国诗人雪莱说过:“想象是创造力”。培养想象力不仅对发展创造力有价值而且为思维的发展也很有意义。 我们在英语活动课中常让学生根据图画或教师提供的情景自编小品,学生在设计小品中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也使他们的创新思维得到锻炼;有时我们改编一些熟悉的歌曲的歌词,再进行演唱。例如,“两只老虎”是首学生十分熟悉的儿歌,我常在教学中把所学的语言知识改编成这首歌曲.如:What would you like? What would you like? I’d like a pear. I’d like a pear. Would you like an apple? Would you like an apple? Yes, please. Yes, please.久而久之学生也能改编一些歌曲。如:一个学生把Let Your Kite Fly High改成 Ride, ride, ride your bike ,slowly on the road. Carefully, carefully, carefully, life is happy. 这样的活动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力。想象使学生进入所学情景之中,又超越了教材本身其思维呈现了多元态势,创造性思维得到了体现。

四、提供充分的实践机会,培养学生的创新激情

一般的外语课堂教学,往往重复运用教师读,学生听,教师写学生看,然后再逐句翻译的这种单向式练习模式,由于时间、 空间的规定,限制了参与者的人次, 电教室的对讲系统设备和特殊座次环境,可以在相同的时间内让学生进行多向性语言操练, 如人机对话:一段对话借助语言符号与图像出现后,再复现对话一方的提问,介绍等话语内容和相同图像,要求学生根据刚刚感知, 记忆的情节假设为另一方来即时应答; 学习者之间对话:屏幕上画面内容下常进行但没有声音,A、B两人根据屏幕上的动作, 表情做配音式练习; 师生间对话: 老师着重就语言提出要求, 由被问者即时回答。

五、积极评价,鼓励创新思维

课堂上,学生只有处于一种和谐宽松的关系、环境之中,才能激起主动的内部活动。这要求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行为及学习结果,反映等作出积极的评价,鼓励学生的创新思维。 活动课可以减轻学生学习和运用新的语言知识时常有的紧张情绪。这是因为,一方面在活动课中,学生的身份已转变,他们在活动中是主体,教师是导演,是观众;另一方面他们不再为用错了语言而担心,因为活动中没有错误纠正而伤害自尊心,或因教师插话改变、打消学生继续说话的念头。活动不仅为学生出差错提供了相对安全的“避风港”,而且还创造了一种平等的气氛。有了活动,一切就变得轻松活泼,学生的思维也因此活跃起来了。伟大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生来学校里,不仅是为了取得一分知识的行囊,更主要是为了变得更聪明。”

上一篇:李尔王读书心得体会下一篇:快乐的植树节初中作文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