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风雨的古诗词

2024-07-26

描写风雨的古诗词(精选8篇)

描写风雨的古诗词 第1篇

描写风雨云气象的古诗词大全

古诗中关于风的描写的.诗句:

1、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孟浩然《春晓》)

2、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杜牧《赤壁》)

3、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白居易《观刈麦》)

4、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李清照《醉花阴》)

5、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6、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古诗中关于雨的描写的诗句:

1、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孟浩然《春晓》)

2、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杜甫《春夜喜雨》)

3、松间沙路净无泥,潇潇暮雨子规啼。(苏轼《浣溪沙》)

4、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李商隐《夜雨寄北》)

5、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辛弃疾《西江月》)

古诗中对云的描写的诗句:

1、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李白《渡荆门送别》)

2、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朱熹《观书有感》)

3、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4、俄倾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5、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李清照《醉花阴》)

描写风雨的古诗词 第2篇

诗人的《有美堂暴雨》

苏轼(宋)

游人脚底一声雷,满座顽云拨不开。

天外黑风吹海立,浙东飞雨过江来。

十分潋滟金樽凸,千杖敲铿羯鼓催。

唤起谪仙泉洒面,倒倾鲛室泻琼瑰。

诗人的《咸阳城东楼》

许浑(唐)

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

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

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

关于风雪的古诗:

诗人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岑参(唐)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犹著。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古诗词里的心理描写 第3篇

具体运用哪些方法进行心理描写呢?

一.直抒胸臆

古典诗词是很讲究含蓄、曲折的, 但也不排斥直抒。有时人物内心的情感激越如江河奔腾, 瀑布直泻, 不可遏止, 因而表达得也较直率。

如吕布中的[采桑子]:

“恨君不似江楼月, 南北东西。南北东西, 只有相随无别离。恨君却似江楼月, 暂满还亏。暂满还亏, 待得团圆是几时?”

既恨君像月, 又恨君不像月, 矛盾的说法却表达了同一种心理———内心的怨恨、遗憾和渴望。全词像一段低沉、郁闷的内心独白, 发自肺腑, 令人同情。

这类词有许多, 如顾瓊的[诉衷情]中的女子, 夜深人单, 孤苦之情难排, 想到自己苦恋, 对方却不知如何消闲, 末尾迸出一句:“换我心, 为你心, 始知相忆深!”她多么希望自己也能被对方如此地思恋, 词中的感情倾诉, 限于篇幅, 大多是一句两句, 凝炼而又深沉, 份量如锤, 灼人如火。

二.言近旨远

与那些较为单纯、质朴的内心倾诉略有不同, 有些词虽然也用直率真切的语言, 但揭示的却是一种更为曲折复杂, 甚至矛盾的内心感情。表现为若隐若现, 微妙回旋。

晏殊[踏莎行]“碧海无波, 瑶台有路, 思量便合双飞去。当时轻别意中人, 山长水远知何处?绮席凝尘, 香闺掩雾, 红笺小字凭谁附?高楼目尽欲黄昏, 梧桐树上潇潇雨。”

前几句写出一种典型的微妙心理———人大都是在美物失去以后才知其可贵, 当时没有珍惜这份情谊, 轻易离别意中人而未“双飞去”, 如今远别千里, 欲归无路, 才感到深深婉惜。然而现在后悔有什么用呢?寄书无凭, 只有看尽黄昏, 复听夜雨了。

词人大多写相别之悲, 怀念之苦, 但也写重逢之喜悦的。晏几道[鹧鸪天]的下片是这样刻画相逢时的心理的:“从别后, 忆相逢。几回魂梦与君同。今霄剩把银缸照, 犹恐相逢似梦中。”由于相思常念, 虽经多次在梦中相见, 今天夜里是真的见面了, 却反而疑惑起来, 以为又在梦中, 只好把银灯举着照了又照, 才放下心来。以前以梦为真, 今天却将真疑梦, 此种久盼成疑的心理写得十分细腻曲折, 真切感人。

三.情景交融

古典诗词描写人物心理, 更多的则是用较含蓄曲折的手法。沈祥龙在《论词随笔》中言:“诗有赋、比、兴, 词则比、兴多于赋。或借景以引其情, 兴;或借物以寓其意, 比也。盖心中幽约怨悱, 不能直言, 必低徊要眇以出之, 而后可感动人。”景物描写在词的心理刻画中占着极重要的位置。

在古典诗词中的彩色世界里, 人与大自然是融为一体的。心与物, 情与景, 彼此渗透, 互相映衬, 几乎大部分词都含有景物描写。然而单纯描写景物的词并不多, 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 词人写景都是有所蓄意, 有所用心的。

以景衬情。以周围的景致气氛衬托人物的内心感情。李煜[清平引]“别来春半, 触目愁肠断。砌下落梅如雪乱, 拂了一身还满。”以落梅烘托作者的心情撩乱和摆脱不掉的愁思, 同时又表明他站在梅树下凝神已久。写得不露痕迹, 又非常传神。

以乐景写哀, 则哀更切, 制造同人物心境不相协调的气氛, 更能突出人物心理。如史祖达的[双双燕]:

“过春社了, 席帘幕中间, 去年尘冷。差池欲往, 试入旧巢相并。还相雕梁藻井, 又软语商量不定。飘然快拂花捎, 翠尾分开红影。芳经, 芹泥雨润。爱贴也争飞, 竞夸轻俊。红楼归晚, 看足柳昏花瞑。应自栖香正稳, 便忘了天涯芳纹。愁损翠黛双蛾, 日日画阑独凭。”

作者以十分细腻之笔, 写出双燕的自由飞翔, 相亲相爱的美满生活, 强烈地反衬出闺中人的寂寞愁苦、孤独凄凉的心境和等待爱人的焦虑心情。

由景生情:一幅破败凄凉之景, 在一个内心愁苦忧郁的人眼里, 自然像一条引线般地抽出了人物心中的愁绪。柳永[卜算子慢]上片:

“江枫渐老, 汀惠半凋, 满目败红衰翠。楚客登临, 正是暮秋天气。引疏砧, 继续残阳里。对晚景, 伤怀念远, 新愁旧恨相继。”

在暮秋时候, 残照之中, 眼见败红衰翠, 耳闻砧杵之声, 怎能不勾起对远人的怀念, 对晚境的伤感, 怎能不旧恨未了, 新愁又添呢?

当然, 在不同的心情下, 景致又变得不同了。如陆游的[秋波媚]:

“秋到边城角声哀, 烽火照高台, 悲歌击筑, 凭高酹酒, 此兴悠哉!多情谁似南山月, 特地暮云开。灞桥烟柳, 曲江池馆, 应待人来。”

陆游此时正在南郑任四川宣抚使司干办公事兼检法官, 正积极向宣抚使王炎献策, 筹划收复长安。踌躇满志, 号致悠扬, 在这种心理状态下便感到那南山月也特别多情, 特地为他破云而出, 那灞桥曲江 (代指长安城) 也似乎在静静等待着宋军的到来了。

四.由表及里

人的行动既然受着心理的支配, 人的外在表现和心理便密切联系着。因此, 有些心理描写并不是直接从人物的心理活动去写, 而是从人物的语言、动作、表情去写。让你感觉到或猜到人物内心深处的思想感情, 这是一种给人更大想象余地、更富有张力的心理描写。美国作家海明威曾说:小说应该写得有立体感, 而且要像一座冰山, 你只能看到浮在水面上的一小半, 但却能推知水下的冰山有多大。古典诗词中不少作品就达到这样的功力。

如纳兰容若[减字木兰花]:

“相逢不语, 一朵芙蓉著秋雨。小晕红潮, 斜溜须鬟心双凤翘。待将低唤, 直为凝情恐人见。欲诉幽怀, 转过回阑叩玉钗。”

作者抓住人物极其细微的举动和表情的变化, 含蓄地表现出年青恋人无法言传的心境, 它使人感到, 在这一对恋人之间, 有着一道无形的墙壁, 在绵绵的情意中, 掺杂着一丝苦涩的滋味。人物虽没有一句话, 但你能感到他们内心中翻腾着千言万语, 全部曲折与悲切也正是因为他们无法说出一句表达心情的话。

五.托物咏怀

有些思想感情和心理活动, 作者不便直接说出, 常借咏物而托之。写物是虚, 实为“夫子自道”。

如贺铸[踏莎行]:

“杨柳回塘, 鸳鸯别浦, 绿萍涨断蓬舟路。断无蜂蝶慕幽香, 红衣脱尽芳心苦。返照迎潮, 行雨带雨, 依依似与骚人语:当年不肯嫁东风, 无端却度秋风误。”

这首词明咏荷花, 暗以自比。以蓬舟之不来由于绿萍之断路, 比喻自己之遭冷落由于无人汲引。以蜂蝶不知幽香之可爱, 比喻自己的品德才气完全不被人欣赏。因此只能自开自满, 芳心独苦。郁闷不平之情使作者借着荷花之口直接倾出内心的感叹, 在这感叹之中隐藏着作者的矛盾心理以及潦倒悲哀和不平。晏几道的“朝落暮开空自计, 竟无人解芳心苦”也是借咏荷花诉说自己苦闷、孤独和抑制不住的渴望。

这样的例子还很多, 如苏轼[水龙吟]借写柳絮刻划了一个女了的伤感和幽怨, 刘克庄[卜算子]借写落花曲折表现了作者的一种受压抑的心理。

六.梦境幻觉

把梦境写到古代诗词里, 已有很长的历史了。注重于描摹人的内心情感的古代诗词作家们早已不把眼光只局限在白日的情形了。夜晚是人的思想最活跃的时刻, 而在梦的世界里, 人的内心、思想得以最自由、最无拘束地活动。日有所思, 夜有所梦。梦是心理的形象化的体现, 是现实生活一种折光的反映。

“十年生死两茫茫, 不思量, 自难忘。千里孤坟, 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 尘满面, 鬃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 正梳妆;相顾无言, 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断肠处, 明月夜, 短松冈。”

这是苏轼的一首怀念妻子的记梦词。上片写出梦前的复杂心理, “不思量, 自难忘”, 这六字看去平淡, 却含意深挚, 如果说天天思量反而不真实了, 只有潜意识地不思而思, 才见真正的深入内里的思念。死别十年, 可叹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 幻想相见, 但又否定了幻想, 只有托梦了。下片接着出现梦境, 梦境写得真实而又朦胧, 简炼而又深沉, 了了数语, 然而作者对亡妻的思念和感情却渗纸而出。情感的流露显得疏淡而深远, 颇合中年人的心理特征。

以上概括的几种手法并不是孤立的。在一首词中, 常常是兼用各种手法表达人物内心。

如冯延巳的[鹊踏枝]:

“几日行云何处去?忘却归来, 不道春将暮。百草千万寒食路, 香车系在谁家树?”

泪眼倚楼频独语, 双燕来时, 陌上相逢否?撩乱春愁如柳絮, 悠悠梦里无寻处。”

见到行云联想到丈夫, 第一句是内心对丈夫疑问和埋怨:他这几天到哪去了呢?竟不顾春天快要过去, 总是忘记归来。第二句是她的想象, 丈夫大概又在谁家寻花问柳了, 想到这怎能不悲伤呢?第三句便转入外部举动的描写:含着眼泪斜靠楼头自艾自怨, 这些举动流露了她内心的痛苦。在痛苦无聊的自言自语中, 她向燕子发问, 有没有看见她的丈夫?这第四句是人物的语言描写, 通过这痴情的发问, 我们进一步看到女主人公愁苦而无奈的内心。第五句是借柳絮为喻, 将无形的内心愁绪化为有形, 使我们更深一步地理解了人物的心理, 逐渐走入人物的内心深处。

描写风雨的精彩段落 第4篇

2.雨,猛砸下来,打在窗户上、路上、汽车上,发出噼里啪啦的声响,一切都变得模糊了。窗外的杨树,被砸得树枝乱颤,被压得低下了头,又刷一下猛弹起来,向左歪倒又向右斜,像一个喝醉酒的人在跳舞。杨柳的叶子被砸得上下翻飞,疯狂的风猛地将它卷起来,往上飞去,又猛拍下来,树叶如同暴风雨中一只孤独无助的小船,任由大海摆布,却一点办法也没有。草地上一株美丽的红玫瑰,雨拍打它娇弱的花瓣,风去猛撞它柔弱的茎,茎一阵乱摇,茎上尖利的刺没有任何作用,花瓣被呼的一下卷起,在风中无力地升腾着、翻滚着,上下旋转,像一只凄美的蝴蝶,茎再也受不了风无力的冲撞,啪的一声倒在了泥里,风放出巨大的叹息,似乎在哀悼又一个生命的离去。

3.满天的乌云黑沉沉压下来,树上的叶子乱哄哄地摇摆,地上的花草却笑得浑身抖动。突然哗哗下起了倾盆大雨,雷越打越响,雨越下越大,地上的积水越来越多。路上的水一会儿漫过人的脚底,它们汇集在一起像一条条小溪流入地下。慢慢的雨停了,打开窗户清醒的空气迎面扑来,真舒服!霎时,天空中出现了一道绚丽多彩的彩虹,真美啊。

4.突然遇到大雨的人们,个个狼狈不堪地往躲雨的地方跑;几个正在玩耍的孩子赶紧收了手中的风筝,急急忙忙往楼道里跑,你指着我脸上的泥巴笑,我上去不服气的踩你一脚,嘻嘻哈哈地扭成一团;极少有那几个有先见之明的人,撑开准备好的伞,不紧不慢地往家里走。

5.雨,来得快去得也快,太阳将云拨开,露出灿烂的笑脸。天底下,不少植物折了腰,几片花瓣落在泥水里,落叶一圈一圈儿打着转儿,一个红色的塑料袋在天空中飘着,被风一卷,马上就不见了踪影,一片黄色的蝴蝶翅膀落在泥水中,好像在质问风雨为何如此残忍。与这些景色产生鲜明对比的是,一群孩子拥着跑出楼道,重新玩耍起来,鸽子又在天空中飞翔,麻雀们唧唧喳喳地站在电线上聊天,只有太阳微笑着,静静地洒下阳光,仿佛什么事都没有发生。

6.雨,渐渐大了,我望着窗檐上那断了线的“珍珠”,情不自禁打开了窗户,扑面而来的是徐徐春风,顿时让人觉得清爽无比。几滴雨滴落在我的面颊上,凉凉的,很舒服,顺势带来一股清新的泥土气息,我瞬间被这天然的美酒所陶醉。

7.不知何时,窗外开始下雨,那是唤醒万物细如牛毛的春雨。它太细小了,你若是不注意,是不会发现雨正慢慢地斜斜地飘下来。雨中夹着的微风,带着一丝泥土和青草的香味。是的,这场雨带来了春天。

描写天冷的优美段落

1.这几天好冷啊!只要一出门就口罩、帽子、手套、围巾“武装”齐全,本来不胖不瘦的我被这么一打扮,嘿!就像个大面团!做课间操的时候就更冷了,我们跺着脚、拍着手(这样还能热乎一点点),刚一解散,一回头,班里人都跑了一大半了,边跑还边嘟囔着:“冷啊!好冷啊!早知道这样就多穿点了!”

2.快到中午了,太阳却不知道躲到哪里歇着去了,难道它也知道冷,现在还钻在被窝里睡大觉?天上慢慢飘下一些细细的小雪粒,提醒着我们冬天已经来到了!我昂起头、张开嘴,想尝尝这免费的“冰淇淋”的滋味……啊!冰、凉,这两个字同时出现在我脑海里。

3.北风叔叔发怒了,它早早地起了床,呼呼呼地吼叫着,好像把所有的力气都用上了,小树被吹得东倒西歪,太阳公公也吓得不敢出来。

4.小朋友们穿上了厚厚的羽绒服,像一个个小胖熊;爱美的阿姨们也不得不戴上了大口罩;老人们换上了毛绒绒的帽子,捂得严严实实,眉毛上结了白霜,像圣诞老人了!等车的人们脸冻得通红,有的把脖子缩进衣领里、有的搓着手,往手上吐着哈气、有的捂着耳朵,不停地跺着脚。他们终于等来了一辆公交车,就迫不及待地挤上了车,他们多想快点回到自己温暖的家呀!

5.窗外,鹅毛似的大雪从天上纷纷扬扬地落下来,北风呼呼地号叫着!太阳公公怕冷,躲在棉花似的云朵里不出来,大树爷爷也穿上了厚厚的草衣。

6.大家都穿着棉衣,戴着帽子手套,有的摩拳擦掌,吐着哈气,就是刚刚流出来的鼻涕也都很快地结冰了。路边,等车的人手揣在兜里,伸进袖里,想尽办法暖和一点。公交车披着雪白的棉衣,冒着白白的雾气开来了,等车人一拥而上,把车厢挤得满满的,而那些没挤上车的人不得不再次把手伸进兜里,跺着脚,继续等待。

描写风雨的作文 第5篇

过了一会儿,天上出现了一层层漆黑的乌云,不一会儿,天空下起了小雨,雨渐渐大了,只见地上的水坑里装满了水,小狗生气地叫着,好像在骂老天爷把它弄鼻塞了。突然,一阵大风吹来,树叶就发出“沙沙沙”的声音,接着又来了一个大雷,差点儿就把电线杆***了,顿时,人们被吓得不敢动了,雨越下越大,只见雨把掉下来的树叶冲走了,但是大树还是像“乱扔垃圾的坏人”把树叶仍在地上,那个“工作人员”还在把树叶冲走……

这场暴风雨下了差不多一个小时,雨才渐渐变小,然后渐渐停了。

在雨后的天气,空气就变得更加清新了,树叶上的灰尘被雨水冲洗后,变得更绿了!太阳公公高高兴兴地出来了,把地上的水蒸发掉,不会跌倒小朋友。突然,天空出现了一条彩虹,漂亮极了!

描写风雨的作文 第6篇

我站在窗前,耳边是呼呼的风声,像一头发怒的巨兽,暴风把树木吹得东倒西歪,,树枝犹如鞭子在狂风中胡乱抽打,树叶就像迷失了方向的蝙蝠打着旋儿乱飞乱撞。塑料袋、纸屑……也随风飞到了半空中……

天上的乌云越来越黑,像无数魔鬼在空中翻涌奔腾,路上的行人、汽车都是匆匆的,一两个来不及避雨的小贩骑着三轮在路上飞驰。忽然,天空钻下来一条“银蛇”,“轰隆隆”“轰隆隆”……雷声跟着来了,这时的雨点更大、更密集了。狂风卷着雨点开始撞窗……我站在窗边看着顺着窗户流下来的水,像是有人拿着一个大盆从上往下倒。不一会儿,到处都弥漫起巨大的水雾。大得连最近的一栋大楼都模糊不清了。

描写风雨的诗句 第7篇

1) 小雨空帘,无人深巷,已早杏花先卖。 ——史达祖《夜行船·正月十八日闻卖杏花有感》

2) 黄叶古祠寒雨积,清山荒冢白云多。 —— 于谦《岳忠武王祠》

3) 铿然忽变赤龙飞,雷雨四山黑。 —— 陆游《好事近·秋晓上莲峰》

4) 笑携雨色晴光,入春明朝市。 ——吴文英《金盏子·赋秋壑西湖小筑》

5) 海榴初绽,朵朵簇红罗。 —— 元好问《骤雨打新荷》

6)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出处: 孟浩然《春晓》

7)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杜牧《清明》

8)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志南《绝句》

9)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刘禹锡《竹枝词二首其一》

10)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王维《山居秋暝》

11)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 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12)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李商隐《夜雨寄北》

13)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杜牧《江南春》

14)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李商隐《夜雨寄北》

15) 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 ——晏几道《临江仙·梦后楼台高锁》

16) 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 ——黄庭坚《寄黄几复》

17)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 陆游《临安春雨初霁》

18) 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 翁卷《乡村四月》

19) 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 周邦彦《苏幕遮燎沉香》

20)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 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

21) 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 —— 刘长卿《别严士元》

22) 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 ——杨万里《舟过安仁》

23) 连雨不知春去,一晴方觉夏深。 ——范成大《喜晴》

24) 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 ——王维《山中》

25) 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 —— 司空曙《喜外弟卢纶见宿》

26) 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 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27) 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 ——辛弃疾《鹧鸪天·陌上柔桑破嫩芽》

28) 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 —— 王勃《滕王阁诗》

29) 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 —— 苏轼《鹧鸪天·林断山明竹隐墙》

30) 淮南秋雨夜,高斋闻雁来。 ——韦应物《闻雁》

31) 春雨楼头尺八箫,何时归看浙江潮?芒鞋破钵无人识,踏过樱花第几桥? ——苏曼殊《本事诗十首选二》

32) 此身合是诗人未?细雨骑驴入剑门。 ——陆游《剑门道中遇微雨》

33) 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 —— 陆游《临安春雨初霁》

34) 昨夜风兼雨,帘帏飒飒秋声。 ——李煜《乌夜啼昨夜风兼雨》

35) 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 —— 柳永《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

36) 闲梦江南梅熟日,夜船吹笛雨萧萧。 —— 皇甫松《梦江南·兰烬落》

37) 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 ——韦应物《观田家》

浅谈古诗文中的音乐描写 第8篇

一、摹声

直接模拟声音, 再现音乐的悦耳动听, 属于正面描写。例如白居易《琵琶行》:“大弦嘈嘈如急雨, 小弦切切如私语。”用叠字拟声词“嘈嘈”和“切切”来摹拟大弦声的急促和小弦声的轻细。韩愈《听颖师弹琴》:“昵昵儿女语, 恩怨相尔汝。”用摹拟声音法和以声写声法来表现琴声袅袅升起, 轻柔细屑, 仿佛小儿女在耳鬓厮磨之际, 窃窃私语, 互诉衷肠。中间夹杂些嗔怪之声, 那不过是表达倾心相爱的一种不拘形迹的方式而已。

二、以声写声

即用彼事物的声音来比此事物声音的写法, 属于正面描写。从修辞上讲可以看作是比喻。例如白居易《琵琶行》:

大弦嘈嘈如急雨, 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 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 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 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 此时无声胜有声。银瓶乍破水浆迸, 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 四弦一声如裂帛。

这篇作品堪称描写音乐的经典之作, 其中作者大量运用以声喻声的手法来描写琵琶声的复杂多变。在借助语言的音韵摹写音乐的同时, 兼用各种生动的比喻以加强其形象性。乐曲如“急雨”般粗重急促, 如“私语”般细促轻幽, 如珠落玉盘般错落有致、清脆圆润, 如“莺语”般婉转流畅, 如“银瓶乍破”“刀枪鸣”般激越雄壮、高亢激昂, 如“裂帛”般强烈清脆、戛然而止。短短五十六个字, 写出了琵琶声的变化:舒徐流畅→逐渐沉咽→间歇停顿→激越雄壮→戛然而止, 给人以艺术的享受。

又如李白《听蜀僧浚弹琴》中的“为我一挥手, 如听万壑松”。“一挥手”写蜀僧弹琴的姿态 (动作、技艺) , “万壑松”写出了琴声的音乐效果。小小一支琴, 仅凭指弹, 却有如万壑松鸣, 涛声澎湃, 令人感到琴声之不凡。

三、以形写声

亦称通感, 即利用人类五官通感的生理机能, 把难于捕捉的声音转化为易于感受的视觉形象来表现, 通过由声到形的联想, 使音乐声更有质感, 把音乐的特点更准确、更生动地表现出来, 属于正面描写。

如韩愈《听颖师弹琴》中的“浮云柳絮无根蒂, 天地阔远随飞扬”。“浮云柳絮”本不发声, 看似与音乐无关, 但它们“无根蒂”“随飞扬”, 诗人取这一特点, 比喻琴声的自由奔放。又如张祜《听简上人吹芦管》:“细芦僧管夜沉沉, 越鸟巴猿寄恨吟。吹到耳边声尽处, 一条丝断碧云心。”那隐隐哀伤的芦管声远远地传来, 传到耳边, 已越来越细, 终于消失, 仿佛是“一条丝断”了, 诗人的“碧云心”也彻底地抛弃了。作者把声音由细微到消失的听觉感受, 比喻为可以看见的“一条丝断”, 显得别致新颖。

另外, 还有一种诗歌是这样的欣赏流程:听乐声→辨曲名→以曲名为意象进行联想。如李白《春夜洛城闻笛》:“谁家玉笛暗飞声, 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 何人不起故园情。”这首诗中, “折柳”既实指曲名, 又代表一种风俗、一种情绪。中国古诗词中, “折杨柳”就是“离别”的同义语。置身在这种文化习俗中的人, 便自然而然地被它唤起家园故人之思。

由乐声联想到音乐形象的表现手法, 也是诗家所说的“通感”。如高适《塞上听吹笛》:“雪净胡天牧马还, 月明羌笛戍楼间。借问梅花何处落, 风吹一夜满关山。”这首边塞诗写出了入侵之敌被击退后, 边境月夜美丽宁静的景象和气氛, 也隐约透出一种思乡的情调。开头两句是写实景:胡天北地, 冰雪消融, 敌人被击退, 边烽暂息, 明月朗照, 战士们在戍楼上吹起了羌笛。这两句写景为全诗定下了一个天朗壮阔的基调。三四句写虚景, 将“梅花落”拆开, 而上下两句相连, 使得“梅花”和“落”都具有贴切的双关意。一方面写出风送笛曲, 一夜之间声满关山;另一方面也写出战士由听曲而想到故乡的梅花, 想到梅花之落, 从而抒发了一种思乡的情调, 当然这种思乡情绪并不低沉。

四、侧面烘托法

即不对声音作直接的描写, 而是通过描写其他事物对声音的感受或反应来烘托曲调的优美和演奏者技艺的高超。如白居易《琵琶行》:“东船西舫悄无言, 唯见江心秋月白。”描写周围环境, 从侧面烘托琵琶女高超的技艺。李贺《李凭箜篌引》:“吴丝蜀桐张高秋, 空山凝云颓不流。”用空旷山野上的白云为之凝滞、仿佛在倾耳谛听, 来侧面烘托箜篌声的神奇美妙。李白《听蜀僧浚弹琴》:“客心洗流水, 余响入霜钟。不觉碧山暮, 秋云暗几重。”写倾听者的反应或内心感受, 从侧面烘托音乐之美, 从而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艺术效果。

当然, 一段有关音乐的精彩描写, 采用的方法往往不是单一的, 常常运用多种方法从不同角度来表现声音的写法。如李贺《李凭箜篌引》:“昆山玉碎凤凰叫, 芙蓉泣露香兰笑。十二门前融冷光, 二十三丝动紫皇。”第一句用以声写声法, 展示乐声的清脆和嘹亮;第二句用以形写声法, 展现乐声的圆润和曲调的欢快;两句体现了乐声的多变。第三、四句用侧面烘托法, 体现了音乐不可抗拒的感染力、穿透力。又如韩愈《听颖师弹琴》:“昵昵儿女语, 恩怨相尔汝。划然变轩昂, 勇士赴敌场。浮云柳絮无根蒂, 天地阔远随飞扬……推手遽止之, 湿衣泪滂滂。”第一、二句用摹拟声音法和以声写声法来表现琴声袅袅升起, 轻柔细屑;第三至六句用以形写声法来表现琴声骤然变得昂扬起来, 接着又由刚转柔, 呈起伏回荡之势;最后二句用侧面烘托法, 写出琴声的优美动听。

我们大多数人并不懂乐理知识, 可这些有关音乐的描写让我们拍案叫绝。因为这些生动的比喻、奇特的想象、高超的手法将这种抽象的却能给人带来艺术享受的音乐呈现给了我们。教师在授课过程中, 要善于引领学生归纳总结, 提升鉴赏能力。了解了古诗文中有关音乐描写的基本技巧, 我们便可借以欣赏有关音乐描写的诗文。

参考文献

上一篇:执法(效能)监察材料下一篇:学楷模 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