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家乡语文范文

2024-05-16

画家乡语文范文(精选14篇)

画家乡语文 第1篇

《画家乡》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1、认识“宽、虾”等12个生字,会写“原、贝”等6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已喜欢的部分。

3、大胆、自如地说说自己的家乡,表达对自己家乡的热爱。

4、鼓励学生用画笔画出自己热爱的家乡。

设计意图:

低段的语文学习识字与朗读是重中之重,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初读能大致了解课文简单的主要内容。本班学生有一定的预习能力,生字的认读上减轻课堂的负担,重点在感悟课文上。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用语言、用画笔表达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

1、板书“家乡”

你知道什么叫家乡?

(自己出生、长大的地方)

“( )的家乡”,自由发挥。

2、是的,家乡在我们的眼里是那么美丽、漂亮,今天咱们班来了几位新朋友,他们是用画笔“画家乡”的,一起去欣赏一下吧!

板书:画

齐读课题。

(由“家乡”入手,并用( )的家乡,说说短语,从自己的说家乡转而导入课题《画家乡》,说→画的跨度让学生对课文产生好奇,牵引着学生的那份好奇学习全文,效果会更棒的!都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认为好奇心也是位很好的老师。学生一旦有了好奇,学习欲望也不言而喻了!)

二、初读课文

(一)生字学习

1、请大声地朗读课文,生字再多读读,不懂的地方做上标记。

2、小组学习生字卡片。

3、检查生字。

检查生字卡片,个别较难的`予以指导。

(由于学生都有课前预习课文、学习生字的习惯,在学习生字时更多的是检查指导,对生字的扩展,我想培养学生的预习习惯,这也是先学后教的一个体现吧!)

(二)了解课文大意

1、再读课文,思考:课文写了哪几位小朋友,他们的家乡分别在哪儿?

2、反馈、板书。

3、说说你最喜欢哪儿?为什么?

同桌交流→ 反馈

鼓励大胆自由说。

(通过朗读课文,让学生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进而为精读课文做好铺垫。大致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根据自己的已有经验进行口语交际,选取学生自己感兴趣的话题,展开想象之说。)

三、指导写字

1、观察重要笔画

2、师示范、生书空

3、学生自由书写

(汉字的基本笔画和常用的偏旁部首是写字的一大重点,教师示范书写可以引起学生的注意,间架结构、笔顺方面的失误会大大减少。)

反思:

一、目标完成情况分析

从学生课堂教学情况反馈来看,全班除了王斐都能找出主要内容,即谁的家乡在哪儿?90%左右的学生能较有感情、准确地朗读课文,98%左右的学生认真预习了生字,因此大部分学生能够较为轻松地完成识字任务。本班学生口语表达能力较强,在自由说“喜欢的家乡”时都能说出自己想说的。从抄写本的情况来看,有个别的学生对“贝”、“爱”的出错率较高。

二、目标达成问题分析:

1、从目标达成情况看,本课知识目标落实较为到位,认读的12个生字基本过关,个别差生在写生字时存在问题,如“贝”、“爱”失误较多。写字是本班的一大致命弱点,我觉得自己的字不能见光,对学生的写字指导也找不到准确的定点,一直都有点飘乎乎的感觉。因此,怎么样才能有更漂亮、结构更准确的字是我困惑的一大问题。

2、从目标达成情况看,情感价值目标落实一般,给我一种不太实的感觉。尽管安排学生从说“( )的家乡”入手,初步感知家乡,进而通过朗读全文抓住主要内容,在自己的感观基础上自由说说喜欢的家乡。学生们会说,但总觉得对“家乡”的理解不透彻,而我也实在找不到适当语言来表述“家乡”、“大海”、“平原”、“草原”对学生来说有些陌生,像是个空中楼阁架在学生的认识中,但不管怎么样,目的就是透过这么多孩子的家乡向学生传达爱家乡的思想。有了热爱家乡的意识,再去动手画家乡会更有感触。

三、结论

综合整课的教学情况反馈,第一、二目标完成的较好,三、四目标落实一般,想让一年级的学生能表达出自己对家乡的热爱真的有点困难,但至少有这样一个意识了,我觉得目标还是合理的!

画家乡语文 第2篇

你的家乡在哪儿?你喜欢吗?想画出来给大家看看吗?

二)、初读课文,划出生字,并找找课文写了哪些人的家乡。

(让学生根据拼音自读课文,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初步 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培养学习的自主性。

)

学生读后,找到了“涛涛的家乡在海边。山山的家乡在山里。平平的家乡在平原。青青的家乡在草原。京京的家乡在城市。

”(课文的段落结构相似,学生能找到相关的内容。学生的思维力有一定的发展。

)

三)、再读课文,你喜欢谁的家乡,找出来好好读一读,说说你为什么喜欢?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让学生找到自己喜欢的段落读一读,学生非常高兴,显得兴趣极高,但让他说说为什么喜欢时,显得有些词不达意,或干脆哑口无言。说明这个问题对一年级的学生来说还是比较困难的,尤其只读了两三遍,生活经验不丰富,还不能深刻的理解课文,必须反复朗读课文,理解词句意思,并结合课文插图,全方位理解课文。指导朗读重点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动手画一画, 为语文课堂添彩 第3篇

关键词:形象,激发情感,诱发思维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在课堂上, 知识与能力的培养固然重要, 但教师应更多地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 关注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文章是以语言文字为载体的, 是抽象的符号, 也是具体生活的反映。学生学习语文, 就是要把抽象的文字在头脑中还原成具体形象, 从而获取信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要有计划、有目的地把课文所描绘的情景生动形象地展示在学生面前, 让学生身临其境, 学生才能学得快乐。笔者在教学实践中, 觉得把绘画引入课堂教学, 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儿童是用形象、声音、色彩和感觉思维的。”对小孩子来说语言表达是弱项, 形象记忆是强项。在语文课堂中, 如果能适当地画一画, 他们一定是主动的, 能动的。

一、理清脉络画一画

理清课文脉络是语文学习的第一步。《天安门广场》是苏教版第七册的一篇文章, 语言优美、词汇丰富, 读来琅琅上口, 而且结构严谨, 层次清晰, 表达明了。文章1到3自然段介绍了天安门广场的地理位置和主要建筑物。让四年级孩子来读, 有一定的困难。绝大部分人没有去过天安门, 而且从语言文字当中弄清空间位置有点云里雾里。我先让他们找出表示方位的词, 如:“广场北端”、“广场中央”、“广场南端”、“东西两侧”, 再教学生“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地理图示, 然后让学生将黑板当作广场, 再请大家根据方位词将这些建筑物一一画出来。天安门、人民英雄纪念碑、毛主席纪念堂、博物馆和人民大会堂地位置就清清楚楚了。

二、理解内容画一画

中国的语言文字丰富多彩, 要想准确熟练地掌握并不容易, 所以语文教学任务并不仅仅是简单机械的积累, 还要注重不断地迁移、内化。动笔画一画的过程, 就是逐步内化的过程。教学古诗《宿新市徐公店》时, 第一、二句, 如果只靠表面的字词理解, 说说诗意, 学生很难融入情境之中。可以让学生先找出这两句写了哪些景, 什么颜色, 然后分工合作画画。篱笆、小路、大树、绿叶, 原先模糊的形象现在清晰了, 学生们很快就理解诗句, 进入情境, 感悟诗情。

《宁宁是个小画家》给我们描绘了一个粗心小朋友的形象。读懂了这首儿歌之后, 设计问题:“宁宁是个粗心的小画家, 粗心可不是好习惯。能不能像老师一样帮他修正一下这些画呢?”随即, 孩子个个动起了画笔, 有的边画边说:“宁宁, 鸭子是扁嘴巴呀!”“桌子腿歪了要倒的。”……在画中学习, 在画中感悟, 调动其他感官参与, 孩子们兴趣盎然, 在画画的过程中也理解了儿歌内容。

三、探究提升画一画

现代教育心理学研究指出, 学生的学习过程, 不仅是一个接受知识的过程, 而且也是一个发现问题, 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的过程。这个过程需要在一定的时空范围内展开, 学生的认知活动才能在探究中深入、拓展。《小儿垂钓》是一首儿童诗:“蓬头稚子学垂纶, 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问遥招手, 怕得鱼惊不应人。”语言简洁, 形象生动。上课时, 有孩子提出疑问:“诗句中小孩子是‘遥招手’, 图上为什么是摇手呢?”仔细看图, 还真是这么回事。插图的编者弄错了?有人说:“小孩子肯定摇手, 让问路的人声音不要大, 要不然把鱼儿惊跑了。”有人说:“小孩不是不理人家, 只不过是让他小点声。”有的说:“摇手之后可以让他过来, 然后再告诉路人怎么走。”“小孩挺愿意帮助别人的。”……有的直接添加了一下“招手”图。于是大家也就兴致勃勃地起来。后来大家又根据诗句内容修改了小孩的“蓬头”、坐姿“侧身”、石头上的“莓苔”、路人的“遥”、小孩的摇手后再“招手”。他们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 感悟具体的语言文字, 体会人物内心瞬间的变化。通过讨论和想象, 学生不仅理解了古诗内容, 也培养了礼貌待人的好习惯, 达到了语文教学中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四、突破难点画一画

一堂作文指导课正在进行, 内容:苏教版第十册习作二。对文章中比赛场面的描写, 右边有如此批语:“很生动。如果再写一两个运动员和拉拉队的表现, 就更具体形象了。”

师:这在写作方面叫做“点面结合”。那你们知道什么叫“点”, 什么叫“面”呢?老师此时在黑板上点出一个点, 边点边问:“这叫什么?”“点。”学生回答。继续画, 继续问, 继续回答。教师一连在黑板上点了接近二十个点。然后, 笔一圈, 问:“这叫什么?”“面。”

“‘面’是指所有的、整体, ‘点’是指其中一个。”

……

简单的点组成了面, 抽象的概念在简单的几笔画中得以呈现, 学生一下子就明白了。一些词语、概念的理解, 用复杂的语言表达, 不如画出来更为清晰。教师易操作, 学生易懂。可见, 动手画一画, 是语文教学中一种极为有效的辅助手段。

五、课外延伸画一画

语文的学习, 不仅是学到知识, 更主要的是掌握技能, 激发情感。一篇篇文质兼美的文章, 课堂上读过, 赏过, 留给学生的影响却是意犹未尽的。课后去画一画是很好的延续方式。《黄鹤楼送别》一文景美, 情真。杨柳, 江风, 举杯, 伫望, 情深, 意长……此景此情, 在画画的过程中, 将驻进心里, 享用一生。

霍华德·加德纳认为每个人都或多或少地拥有七种不同的智能, 只是每种智能的发挥程度和各种智能之间的组合不同。在语文课堂上, 适当地动手画一画, 不仅能有效地激发情感, 增强领悟, 诱发思维, 而且促进学生个体几种智能之间的相应发展, 培养了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参考文献

家乡家乡美如画 第4篇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语文园地一·习作”:在和同学互相介绍家乡的景物时,你一定受到了一些启发。比如,有的同学观察得特别仔细,能说出景物的特点;有的同学能按一定的顺序说得很清楚;还有的同学充分表达了热爱家乡的感情。这次习作,我们就来写一写家乡的景物,写的时候注意学习其他同学的长处,并展开丰富的想象。如果对其他地方的景物特别感兴趣,也可以写。

拓展思路

写景的课文,同学们读过多篇,如《富饶的西沙群岛》、《香港,璀璨的明珠》等,上学期我们也尝试着写过风景优美的地方,已经熟悉了。我们的祖国山水如画,人文景观也很丰富。每个省、市、区都有景色各异的自然风光,都有历史悠久、内涵丰富的亭台楼阁、古迹名胜。如甲天下的桂林山水、深受诗人们赞誉的五岳、闻名遐迩的阿里山、藏传佛教的典范布达拉宫、首都北京的名片天安门广场等,可点可数、可歌可画的美景很多。就在同学们的家乡也有许多可赏可写的美景,如环境优美、市民们每日散步健身的公园,建有各种游乐设施、山清湖漾、景美树多的乐园,有两边大树整齐排列、五彩缤纷的鲜花点缀的坦途大道,还有集科研、种植、观赏、旅游、体验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农业园、植物园等。这些是同学们多次观赏过的地方,是同学们熟悉的习作素材。

习作提示

一年级语文《画家乡》评课稿 第5篇

首先在识字上,对于低段儿童,如何在有趣的教学中让学生习得生字词是关键,对于一年级小朋友来说,如果集中识字势必会让学生感到乏味,注意力也不会十分集中,所以李老师这堂课中采用了随文识字的办法十分的好,抓住了儿童心理,比如在识字“脚”的时候,教师指导脚字时让学生说说月字旁的字你还会几个,非常注重学生的积累。在比如识字“宽”,让孩子把生字放回到句子中,读出海的宽,既注重了字音,也注重了理解。

李老师在教学这篇课文时,结合课文插图,把学习课文变为和小画家交朋友到他们的家乡去游览的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这时,读课文不再是一件枯燥的事,而是一次有趣的旅游。学生在愉快的读书活动中走进了文本,感知了课文内容。

语文《画家乡》优秀教案设计 第6篇

【教材简析】

本课描写了浩瀚的大海,掀起万顷波涛。辽阔的草原,像无边无际的绿色海洋。连绵群山,威武雄壮;一座座现代化城市,高楼大厦耸入云霄。孩子们通过欣赏,能够从小热爱我们的祖国从小热爱自己的家乡,用他们五彩的画笔,绚丽的色彩,画祖国,画家乡。

【教学思路】

根据本课特点,以插图设计教学主线,体现课堂教学的形象性、情感性、创造性。利用插图来组织教学显得新颖别致,符合学生的心理,能给教学增色。

根据课文段落的`特点,可以精读一段,明白学习方法后,指导学生小组合作学习,自已探索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自学能力。

【教学课时】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宽、虾等十二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内容,激发学生热爱自己家乡的情感。

〖教学重点

认识生字,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的内容,激发学生热爱自己家乡的情感。

〖教学准备

沿海、山区、平原、草原、城市的图片。 写有生字的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新课:

提问:你的家乡在那儿?说说你的家乡是什么样。你喜欢吗?想画出来给大家看看吗?

二、初读感知:

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边听边想课文中介绍了那几个小朋友的家乡,他们的家乡分别在哪里?

三、精读第二段,指导感悟:

1、教师出示沿海图片,提问:图上画的是什么地方?有什么景物?小朋友在做什么?

2、抓住美的语言,朗读感悟:

⑴ 教师配乐朗读,学生看图欣赏,整体感受语言的美。

⑵ 学生画出最喜欢的句子读一读,再说一说为什么喜欢。

⑶ 学生自由朗读,认识生字:

图文结合认识生字宽、虾、脚、捡、贝、壳。

⑷ 指导朗读重点词句:

那么那么的句式,表达了对大海的喜爱;

一艘艘装满要重读,体现鱼虾很多。

3、看图介绍涛涛的家乡。

4、师生共同总结学习过程:看图──读文──看图解说

三、小组合作学习第三段

看图:

这是谁的家乡?他的家乡在那里?有什么景物?

读文:

自由拼读──听同学朗读──找好词好句反复读──小组齐声表演读。

解说:

看图,用自己的语言解说图画。

四、自由选择一段自学:

1、学生在第四、五、六段中选自己喜欢的一段自学。

2、自学汇报:

⑴ 抢认生字:

原、奔、密、匹、市、楼。

⑵ 解说员解说图画。

⑶ 表情朗读最喜欢的句子。

⑷ 自学相同段落的同学齐读整段。 质疑。

3、出示读读说说(P106),学生读句子、说句子。

五、实践活动:

画自己的家乡,介绍自己的家乡。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巩固本课生字生词,指导正确书写。

2、教给学生正确、规范的书写方法。

〖教学重点

巩固本课生字生词,正确书写。本课要求写的字。

〖教学难点

写好本课要求写的字。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识:

1、朗读课文。

2、出示生字卡片,学生认读并组词说话。

二、指导认识书写本课的生字

1、观察我会写中的生字,找到结构的规律。

2、学生交流后汇报:

我会写中的生字为独体字、上下和半包围结构的字:贝、爱、男、原。

左右结构的字:虾、跑

3、探寻书写规律:

独体字、上下和半包围结构的字:在竖中线及横中线周围,书写紧凑。

左右结构的字:左小右大。

4、指导书写,教师随机指导。

【板书设计】

24、画家乡

涛涛──海边

山山──山里

平平──平原

青青──草原

小学一年级语文画家乡教学反思 第7篇

读着《画家乡》好像遨游于祖国的美好河山中。你看,辽阔的平原,像无边无际的绿色海洋;茫茫草原一碧千里,别有风光。你看,那浩瀚的大海,掀起万倾波涛,海底蕴藏着丰富的宝藏。你看,连绵群山,威武雄壮;一座座现代化城市,高楼大厦耸入云霄。你将再次感受到我们祖国是那么伟大,它像巨人一样屹立在世界东方,像一只高昂着头的雄鸡在放声歌唱。歌唱壮丽的河山,秀美的风光,歌唱富饶的土地,丰富的宝藏;歌唱勤劳智慧的各族儿女,热爱祖国,热爱家乡。这难得的阅读材料,应该让学生好好感悟,让孩子们好好欣赏,使他们从小热爱我们的祖国,从小热爱自己的家乡,让他们提起画笔,用绚丽的色彩,把祖国大花园装扮得更加美丽,更加妖娆。

识字是写作和阅读的基础,也是学习能力的基础。小学低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是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刚刚入学的一年级学生,一打开课本就是大量的、抽象的归类识字,这就决定了识字教学是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新课标在识字教学中提出“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的要求。要让学生达到这样的要求,浓厚的学习兴趣就显得非常重要。兴趣是激发儿童从事学习的动力。游戏是儿童喜闻乐见的形式,儿童喜欢模仿,喜欢重复,喜欢表现。因此在教学中我把识字融入丰富的游戏活动中,让学生在新奇有趣的识字场景中体验识字的快乐,充分利用游戏的形式调动学生学习抽象文字符号的兴趣,不断采用儿童喜闻乐见的形式来进行教学,如:猜字谜,找朋友、采蘑菇等将这些游戏引入课堂,使课堂成为学生学习的乐园。学生在课堂上感受游戏的乐趣,对识字就会兴趣盎然。

画家乡语文 第8篇

本学期学校推荐书目中的《父与子》是一本漫画集,学生阅读兴趣浓厚。阅读交流课上,学生们积极性空前高涨,个个抢着上台讲自己最喜欢的故事,台上是眉飞色舞,台下是笑声不断,我注意到连平时从不发言的小琴也举起了手,尽管还有些犹犹豫豫……

在掌声中,小琴略显羞涩地走上讲台,她带给大家的故事是《生发水》:“爸爸买来一瓶生发水,期待自己能长出浓黑茂密的头发,临时有事,他把生发水放在桌上。儿子以为……”我发现,小琴的眼睛闪烁着前所未有的光芒,声音也比平时响亮,叙说绘声绘色,最难能可贵的是她还加入了想象,故事里多了很多画面上没有的内容。要知道,平时课堂上从来听不见她的声音,作文也是干巴巴凑字数,经常需要重写,今天的她和作文课上的那个她判若两人。

这是一节成功的阅读交流课,基本达到了一位语文特级教师提出的“好课”标准:“小手高举,小脸通红,小眼发光。”学生们个个都是课堂的主人,在交流分享中尽情享受名作名篇带来的享受。他们似乎个个成了《父与子》的作者,讲着文本中的故事,也讲着自己的故事,那些画面之外的内容让人惊喜连连。

拓展:由“画”到“话”惊喜多

这节课后,班上的学生阅读《父与子》的兴趣更浓了,他们迫不及待去翻看阅读交流时听到的一个个精彩的故事,课外也常常看到他们谈论漫画的内容,有时候甚至因为不同的理解争得面红耳赤。更有意思的是,经常有学生找到我,问我能不能再让他们讲一次《父与子》的故事。

那段时间,学校正在进行微课程的开发研究,主题为《基于教师优势专业智能的学科性微课程的开发与研究》,引导教师根据自身特长对国家课程进行二次开发研究,选择切入口小的主题,自主开发校本课程。

学生们的热情引发了我对开发语文微课程的兴趣,我想:习作,向来是学生学习语文最头疼的任务,能不能从学生喜闻乐见的漫画入手,引导他们由“画”到“话”,让习作变得轻松,变得兴味盎然,从而减少对习作的畏惧排斥心理?

我的微课程其实就是主题阅读的拓展训练,为了“润物细无声”,我通过以下几个步骤开始了《由“画”到“话”》这一微课程的实施。

活动一:我们班的《父与子》

又是一节阅读课,我让学生们继续讲漫画故事,尽管大家还是兴致勃勃,但书中的精彩故事毕竟是有限的,正在大家意犹未尽的时候,我说:“同学们,只要你愿意,你也可以成为《父与子》的作者呀?想不想来编一个父与子的故事?”大家一下子愣住了,我启发大家想想自己和家长之间发生的好笑的故事,或者课外阅读中发现的孩子和家长间的幽默事例,很快学生们纷纷举起手来。

“小明考砸了,爸爸很生气,让他滚,他立即在地上滚了起来。”

“爸爸爱抽烟,我偷偷在他的烟里滴了辣椒水,爸爸抽烟时辣得受不了,眼泪都辣出来了。”

……

学生们如同兴奋的小鸟,叽叽喳喳里满是亲情的温暖,回忆的甜蜜。我趁热打铁,让他们把这些故事画一画,写一写,于是,我们班有了一本自己的《父与子》。

活动二:整合资源拓展阵地

课文中的插图为我们提供了训练素材,我们以此为基础,设计了很多活动:“画外音设计”“补插图”“续编故事”……这些训练都是在文本基础上的重要内容拓展,成为阅读理解能力提升的另一种有效训练途径。

学校经常有一些主题教育宣传,如禁毒教育、反腐教育、健康教育等。每次都有宣传画、公益广告画展览,这些也成了我们训练的题材,我们走出教室,欣赏漫画作品,谈论漫画中反映的主题,蕴含的道理。回到教室,大家根据主题自己创作,去画,去说,去写。就在这一次次训练中,我发现学生作文中“文不对题”的现象少了,事情能表述具体了,想象也愈发合理生动了。即使离开了画,写作能力的提升也是显而易见的。

反思:让学生成为课程开发的主体

专家指出:“一门微课程就是一棵智慧树,众多的微课程形成智慧林。儿童登山的过程就是培植、欣赏、体验一棵棵智慧树的过程。”为儿童服务,这是课程建构的目的;基于儿童,体现儿童特点,符合儿童认知规律,这是课程建构的立场;教师与儿童一起建构,这是课程建构的主体。

习作教学,更应该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言之有物;指导写作,更重要的应该是引导他们关注现实,热爱生活,培养写作的兴趣和自信心。

走进“画”中学语文 第9篇

案例:《荷花》教学片段

师:作者看着这一池香气袭人、形态各异的荷花,如诗如画,美不胜收,作者深深陶醉其中,忘记了自己是谁,身在何方,让我们和作者一起来美美地欣赏感受一番,请同学们看大屏幕,再根据课文内容展开丰富的想象,说说你有什么感受。(大屏幕显示一池美丽迷人的荷花, 并在柔美的乐曲《采莲曲》中播放第四自然段录音。)

师:谁来说说自己的感受?

生 :我看着池塘里,美丽的荷花,越看越着迷,怎么也看不够。

生 :我仿佛来到了一个童话世界。

生 :我看到一朵朵荷花亭亭玉立,风一吹就跳起了优美的舞蹈,把小鱼和蜻蜓都吸引来了。

师:同学们说的真好,在这么美妙、神奇的境界中,你最想干什么?

生:我想画一幅画,画出荷花的多姿多彩。

生:我想唱一首歌,歌唱荷花的美丽动人。

生:我想吟诵一首小诗,赞美荷花的美丽、纯洁。

生:我真想变成一朵荷花。

师(惊喜地):想的真好,你们也想变作一朵荷花吗?请想象一下你就是站在荷花池中的一朵荷花,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请互相交流一下。(播放一段轻柔、富有幻想的音乐,把一个荷花娃娃头像粘在荷花丛中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自由练说。)

生:我穿着雪白的衣裳,站在阳光下,一阵微风吹来,一池的荷花都跳起优美的舞蹈,池水叮叮咚咚地流着,像是在为他们伴奏,我也情不自禁地跟他们一起翩翩起舞。

生:温暖的阳光照在我的身上,舒服极了,一阵微风吹来,我掀起用荷叶做的裙子,跳起了欢乐的舞蹈,。风停了,我静静地站着,抬头往上看,看到一只只蜻蜓在我的头上飞来飞去,是那么快活,低头往下看,一条条鱼儿在我的脚下游来游去,好像在玩捉迷藏。

生:我在微风中和荷花姐妹们一道轻歌曼舞。风过了,我们停止了舞蹈;这时,一只蜻蜓飞过来,自豪地对我说:“荷花姐姐,今天清早,我和兄弟姐妹们消灭了许许多多的害虫,心里真高兴啊。”话音刚落,小鱼儿连忙游过来说:“荷花姐姐,昨天晚上,月亮那样亮,池子里静悄悄的,我甜甜地睡了一觉,还做了一个好梦呢。

师:(满意地)同学们的想象力真丰富,还说得那么有声有色,连老师都被深深陶醉了。现在再请大家有感情地读读这一段,把自己的感受读出来。(学生配乐朗诵这一段)

……

评析:

《荷花》主要描写了荷花的美丽、迷人。第四节,作者展开了丰富美妙的想象,仿佛自己也变成了一朵荷花。这节是全文的精彩片段。教者首先通过多媒体、音响等手段,把学生带入如诗如画的情景中,让学生感知美的意境。接着,教者进一步采用情景教学法,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假如你就是一朵荷花,说说自己的所见所闻。想象是人的创造性必不可少的因素,学生在宽松和谐的气氛中,在美妙奇特的意境中,入神地看,大胆地想,尽情地说,其学习欲望、创造意识得以增强,观察力、想象力、表达能力都得到较好的发展。引导学生走进”画“中学语文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教学语言要生动优美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的程度上决定着学生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一个语文教师,要提高自己教学的效果,尤其是想对学生进行美的教育,首先自己必须具有较高的语言修养。教师运用美的教学语言,给学生以美的感染和熏陶,引导学生去探求真,获得善,享受美,从而使他们在知识上得到充实,智能上得到发展,思想上得到陶冶,灵魂上得到净化。课堂教学语言生动、丰富、形象,最容易将学生引入课文的艺术天地里,使学生的形象力得以发挥,“语言不是蜜,但可以粘东西。教师语言不是蜜,但可以牢牢粘住学生的注意力。”教师要学会提炼自己的教学语言。一是要积累丰富的词汇,平时广为采撷,大量储存,上课时便会涌入脑际,信手拈来。二是要运用各种修辞手法,句式要富有变化,贴切的比喻能启发孩子的联想,精当的设问能造成悬念……。三是语言要节奏和谐,抑扬顿挫,给孩子以美的享受。

除了上面语言自身的直观性以外,还必须重视语言的另一种直观性--辅助语言,即体态语,包括手势、姿态、表情等。据研究,人的手势可以作出进两百个不同的意思的动作。至于面部表情,特别是为心灵窗户的眼睛,其表现力则更是丰富了。可见,教师传播信息除了语言这个载体之外,还有眼、手、身等辅助性载体,在某一特定的语言环境中,辅主载体的作用很大,因为他能弥补语言不足,以直观的动作来表现形象。在语文教学中,用眼睛和手势说话,把语言手段和非语言手段结合起来,能使学生如临其境,如闻其声,达到形神俱胜,声形并茂的效果。学生很快就会在教师的引导下步入进入课文描述的情境中。

二、教师的情感要真挚充沛

教师要通过自己的情感刺激学生的情感,用自己的饱满热情去调动学生的学习情绪,用自己的智慧去点燃学生的智慧,使师生共同步入一个情感相融的教学境界。罗丹曾说:“艺术就是感情。”要引导学生入情,教师必先入情,只有自己深刻感动的东西,才能感动别人。教师要准确地把握作品的时代背景,深刻挖掘作品的思想感情内涵,努力与作者的思想感情融为一体。此外,还应设计恰当的教法,用充满感情的语言与学生交流,创造一个适合作品基调的情感氛围,让感情弥漫在课堂之中,融汇在学生心田。

三、创设情境、生发情感

叶圣陶说:“作者胸有境,入境始觉亲。”作者写文章,胸中有境才能妙笔生花;孩子读课文,入境才能情真意切。教师要善于把握课文内在的思想感情,由景入情,以情观景,启发想象,步入情境。“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在教学中,教师运用多媒体手段创设课文的情境,启发孩子展开想象,唤起孩子已有的生活体验和情感积淀,启动情感。刘勰说过:“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教师要充分利用文章优美的语句,精彩的片段,让孩子充分地感受,全身心地诵读,让语言所抒发的情感溢出纸面。如何让孩子进入“以我观物,物皆著入我之色彩”的境界呢?“牵一发而动全身”。教师要调动孩子全身的感觉器官,让孩子进入角色。在精美的图画中,在优美的音乐中,孩子情不自禁地站起来、跳起来,眉飞色舞、欢呼雀跃,仿佛觉得自己就是荷花,在池塘里翩翩起舞……这样,学生真正走进“画”中,与“画”融为了一体,进一步感受、体验到美的意境。

画家乡语文 第10篇

一、看拼音写词语

bǎo bèi yuán lái nán nǚ ài xīn duì xiā kuài pǎo

( )( ) ( ) ( ) ( ) ( )

二、按课文内容填空

1、涛涛的家乡在( ),他画的海( ),( )。

2、山山的家乡在( ),他画的山( ),水( )。

3、平平的家乡在( ),她画的平原( ),( )。

4、青青的`家乡在( ),她画的草原( )。

5、京京的家乡在( ),她画的城市( )。

6、我喜欢( )画的家乡,因为 。

7、我的家乡在( ),那里有( )。

三、照课文插图画一幅海边或草原的景色。

四、实践活动:

1、去山上树林里采蘑菇,去海边捡贝壳。

画家乡语文 第11篇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认识“宽”、“虾”等12个生字,会写“原、贝”等6个字。2.技能培养: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3.情感目标:

(1)学习运用课文中章节的语言,表达自己对家乡的热爱。(2)让学生用最美丽的彩笔构画出自己可爱的家乡。教学用具

媒体资源:视频《画家乡》,动画课件《画家乡:生字学习》。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新课引入:

1.出示课题——画家乡,读题。2.你的家乡在哪儿呢?喜欢吗? 3.你想把自己的家乡画给大家看看吗?

二、展示家乡图,说说自己的家乡。1.把画好的家乡图展示给同学看。

2.用几句话来说说自己的家乡。A、自主说;B、同桌互说。3.整体感知课文。

①我们都有一个美丽可爱的家乡,让我们来看看几位新朋友的家乡,他们的家乡是怎样的呢?

②看视频《画家乡》(课文范读),整体感知课文。③听后说说谁与我们是同乡?

三、在比较中学习课文段落,自主体验感悟课文内涵(以“山山”、“平平”的家乡教学为例)。

1.分组,以相同的生活区域为标准。2.欣赏景色美。(先欣赏同乡的美景)①看课件——(以“山山”的家乡为例)

②请学生讨论说这画是什么地方?是谁的家乡?哪些景物最喜欢?画中的小朋友在干什么?

3.朗读第3自然段,感受语言美

4.说话训练:请生活在同地区的学生说说自己与山山的家乡有哪些相同、不同之处。5.欣赏语句,运用语句。

①用“~~~~”划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多读几遍。

②学会用“那么……那么……”句式,表达自己对家乡的喜爱。③结合动画课件《画家乡:生字学习》,随文教学有关生字。

四、在学习第3自然段的基础上,让学生自学自己认为比较熟悉的家乡。1.选一个自己认为比较熟悉的家乡图片,自学。2.完成口头练习。

____________的家乡在__________。他画的__________那么___________那么______________。还有___________,那个孩子___________。

3.指导感情朗读。

4.会欣赏美的语言并背诵。

五、感情朗读有关章节。

六、作业:

1.选择自己喜欢的部分背诵。

2.了解、搜索自己不太熟悉的生活区的有关情况。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知

1.检查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2.用“那么……那么……”说说已学的句子。

二、介绍自己搜集的有关资料。1.介绍自己搜集的是谁的家乡资料。

2.汇报是通过什么方法搜集到资料的。(上网、查书……)3.说说自己资料中介绍的与课文内容有哪些相同,有哪些不同?

三、根据学生的交流合作,学习有关段落。1.分组,以搜集相同区域资料为标准。2.以“涛涛”的家乡教学为例。

①作为海边长大的孩子,涛涛最引以自豪的是什么?

②“涛涛”又是怎样来介绍自己的家乡呢? ③教学生字“虾”“贝”的音、形、义。④配乐,感情朗读。

⑤自己认为写得好的句子多读几遍,并记住。⑥看课件读课文,用自己的语言来解说涛涛的家乡。⑦根据自己手中的资料,你会怎样说说自己的家乡。3.拓展:

①学着课文中的介绍,给你自画的家乡图旁边写上一段话,要求用上“那么……那么……”来赞美自己的家乡。

②写好后请你当导游,说给小组内的同学听一听,评一评,改一改。

四、作业:

画家乡语文 第12篇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学习运用语言,表达对自己家乡的热爱。

4、鼓励学生用笔画出自己的家乡。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能够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出自己的家乡。

【教学准备】

课件(也可用挂图代替)、学生准备画笔、生字片、小黑板。

【教学课时】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亲爱的小朋友们,你们喜欢画画吗?

(喜欢)

你们喜欢画些什么?

(生说出自己喜欢画的东西)

太好了,大家都喜欢画画,今天,老师要给你们介绍几位朋友,他们也喜欢画画。我们来看看他们是谁。

(出示课件或挂图:你们好,我叫涛涛,很高兴认识你们,我和同学们一样也喜欢画画,瞧,这就是我画的家乡,漂亮吗?欢迎大家到我的家乡来做客。)

我们应该怎么回答?

(谢谢涛涛)

你们喜欢画家乡吗?我们今天一起来画家乡。

(出示课题)

二、新授课:

1、看图学文:

⑴ 你们猜猜,涛涛的家在哪里呢?为什么?

⑵ 出示第二自然段:请大家快速地阅读第二自然段,说说这段话有几句?哪一句告诉我们涛涛的家在哪里,涛涛的家乡是怎样的?涛涛在干什么?

⑶ 考考你:

刚才大家阅读了第二自然段,现在老师来考考你。

(出示生字卡片)

谁会读又好又准,还会帮它找一个朋友?

宽 虾 脚 捡 贝 壳

双胞胎兄弟站一块,我们大家来认一认。

(说说他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你是怎么记它们的?)

贝见 捡脸 壳亮

⑷ 指导朗读:

① 教师范读,学生闭上眼睛感受课文中的句子。

② 你觉得这段写得美吗?请你把这段美美地读一读。(注意读句式那么那么应该重读,应读读出对大海的热爱。)

⑸ 假如你是涛涛,你会怎样向别人介绍你的家乡。请你当导游,咱们一起去涛涛的家乡去玩一玩。

(请生当导游,并给予优秀导游的称号)

2、小组探讨学习:

⑴ 你们还想认识其它朋友们,你喜欢跟谁交朋友,你就选谁:

(请生来点击课件或挂图)

我们来看看他的家乡是怎样的?

⑵ 根据老师的问题,请一位同学上台点击课件,小组讨论,说说这个自然段介绍了谁的家?在哪里?是怎样的?他(她)在干什么?

⑶ 你喜欢他的家乡吗?为什么?

⑷ 你能当导游向大家介绍介绍吗?

(先在小组里介绍,再在讲台上向大家介绍)

三、自由选择一个自然段读:

1、你还喜欢谁的家乡,那你就按着刚才的方法,把那个自然段读一读。

2、看看谁最棒:

你能读出这些词语吗?

原 奔 密 匹 市 楼

3、同学交老师请你当个小小解说员,请你来介绍给大家。

四、运用语言:

大家看,这是我们这一节课出现最多的句式,也是最美的句子,我们来读读。

他画的海那么蓝,那么宽。

他画的山那么高,那么清。

她画的平原那么平坦,那么宽广。

你还能学着它的样子说几句话吗?

五、爱家乡,赞家乡朗诵会:

选一段你喜欢的文字,参加你们小组中举行的朗诵会,再从你的小组当中选出一名同学来参加比赛,看看代表哪个小组的同学念得好。

六、画一幅我爱故乡的画,然后夸夸自己的故乡:

1、画家乡:

今天,我们认识的五位朋友来自祖国的大江南北,这些小朋友通过画家乡,表达了对家乡的热爱和赞美,你爱家乡吗?那就用你的五彩的色笔画出自己的家乡吧。

在画的时候,请你画出家乡的特色,比如:家乡的毛竹,家乡的小河,家乡的田野把自己也画进去。

2、夸家乡:

先说说你的家乡在哪里?你的家乡是怎样的?自己在那儿干什么?

第二课时

一、复习生字:

1、认读生字,给生字找朋友。(可以采取开火车的方式)

宽(宽大)虾(小虾)脚(洗脚)捡(捡东西)贝(宝贝)壳(贝壳)

原(草原)奔(奔跑)密(秘密)匹(一匹马)市(城市)楼(楼房)

2、把你准备的生字卡片拿出来,把你生字卡片上的字念给你的同学听。(鼓励学生互相帮助,互相合作,让一组的成员每个人都会读。)

二、看看谁最棒:

1、你最喜欢课文中谁的家乡,你能把这个段落背下来吗?看看谁背得好。

2、把上节课画过的画拿出来,请你来当解说员,把你的家乡介绍给大家,画得漂亮的,说得好的,请你写下来,老师把它装订成一本书,书名叫做《美丽的家乡》,我们把这本书拿给校长、老师、还有你们的爸爸妈妈们看,他们一定会竖起大拇指,骄傲地说:瞧,我们的小朋友也会写书了。

三、完成读读说说的练习:

他画的海那么蓝,那么宽。

他画的平原那么平坦,那么宽广。

那么,那么。

鼓励学生大胆发言,说出自己想说的句子。

四、指导书写:

1、出示要写的生字,让学生认读。

2、千里眼:

观察生字田字格中的位置,比比谁是千里眼,看得最认真,最仔细。

3、师范写原、爱、跑。重点指导原下面的小不能写成水,贝的最后一笔、不能写成乚。

4、在写字之前,你想提醒同学们要注意什么?(正确的写字姿势,关于生字的写法等等)

5、指导学生练习在田字格中描红、临写。

6、送红星:

谁写得好,老师就在你的书上画一颗红星。教师一边唱童谣,一边送红星。

如:师:红星送给谁呀? 生:红星送给我呀。

师:红星到谁家呀? 生:红星到我家呀。

【板书设计】

24、画家乡

姓名 家乡 特点 爱好

涛涛 海边 蓝、宽 捡贝壳

山山 大山 山高水清 采蘑菇

平平平原平坦宽广 捉蝴蝶

青青 草原 一眼望不到边 赶羊群

画家乡语文 第13篇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试行) 》指出, 我们要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育资源, 优化语文学习环境, 努力构建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语文教育体系。这一指导性的纲要对我启发颇深。我自幼酷爱文学和美术, 从教以来, 又长期从事语文和美术教学工作, 因而教学中总是自觉不自觉地将二者融合起来, 且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进行新课程改革以来, 我认真学习了《语文课程标准》和《语文课程标准“解读”》, 发现我的一些做法与新课改所提倡的“跨学科沟通融合”的思路不谋而合。现将我的几点做法总结如下, 以祈与同行们探讨、完善。

字词教学, 以画相辅

现行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一、二册课本大都为字词配上了精美的图画, 以求在学生学习字词时, 把学生引入特定的情景之中, 激发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学生有了感官上的感受, 理解了字词的内涵, 识字就又快又牢固。因而, 教师在教学时就要充分利用课本上的图画这一可贵的资源。有条件的学校, 可将这些图画制成多媒体课件, 因为活动的画面会给孩子们留下更加深刻的印象。没有这些现代化设施的学校, 可将课本上的图画放大画在纸上或者制成小卡片, 以便上新课或者复习、巩固时用。

如, 春天、春风、春雨、春回大地、万物复苏、柳树、小草、嫩芽、柳绿花红、莺歌燕舞、布谷、燕子、蜜蜂、百花齐放、百鸟争鸣、梨花、杏花、桃花、万紫千红、五彩缤纷这些描写春天优美景色的词语或短语, 意境优美, 内涵丰富。如果教师利用多媒体播放出体现每一个词语意思的画面, 那么在学生的心里留下的不仅仅是这些词语, 更有美的熏陶和感染。

诗文教学, 文画相配

诗画相通, 为中国绘画理论所公认。苏轼的“诗画本一体, 天工与清新”之句, 朴素而精辟地概括了这个道理。当学生理解了“诗情”, 并将之发诸于笔端变为“画意”, 不仅会使他们对诗歌的理解“更上一层楼”, 还会使他们对绘画的意境有更深的体会。如, 在教学《独坐敬亭山》《赠汪伦》《宿建德江》《望庐山瀑布》等诗时, 让学生在反复吟读之后将诗意画下来, 可以使学生在画的过程中对诗中所描绘的意境了然于胸。

不独诗歌, 对于许多文质兼美的散文, 我们也可将文字描写的内容用图画的形式再现出来。苏霍姆林斯基认为, 描写大自然的美景, 可以最有效地进行审美教育。这一类文字优美的散文, 借助于绘画, 可使孩子们感受到世界的丰富多彩。孩子们通过绘画感受和体验到了美, 就能更深刻地领悟文章的内涵。对于另一类科学性的说明文, 如《赵州桥》《古井》, 可通过读、写、画结合的方法, 把有关的科学理论知识用具体、形象的画面展示在学生面前, 使抽象的思维过程在生动、形象、表象的基础上进行, 从而使学生能够直观、有趣地认识各种事物的本质和特征。

作文教学, 以画相导

新课标对一、二年级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要求是:“结合语文学习, 观察大自然, 热心参加校园、社区活动, 用口头或图文等方式表达自己观察所得、见闻感受。”儿童美术日记正适合初学写话和作文的少年儿童。孩子们都爱看图和画画, 因为图画有形有色, 容易看懂。当他们开始咿呀学语不久, 就喜欢拿起画笔涂抹, 急于进入形象的图画世界。等到他们对形体有了观察的能力后, 便想将他们看到的东西都画下来, 甚至想将他们幻想中的事物画下来, 这是他们认识世界、发展智力的一种锻炼方法。儿童美术日记就是少年儿童用图画配合文字, 记录一天生活中观察到的或经历过的有意义和有趣的事情。它既可以培养孩子们的形象思维能力和构思想象能力, 还可以锻炼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同时, 也是对他们实施美育的一种形式和途径。

在语言文字上, 我指导学生参照语文课本中的日记格式, 写上年、月、日、星期、天气、题目和内容, 要求文字内容须生动、形象、简练, 可以叙事、议论或抒情, 也可以写成诗歌、儿歌或打油诗。

文字的位置应和画面有机地结合, 横式、竖式、中间都可以安排。从画面效果上看, 则可以不拘一格, 形式多样。钢笔、蜡笔、铅笔都可以用。

语文配画教学事例浅述 第14篇

一、诗配画教学

在初中阶段语文教学中,每册都有课后推荐的十首古诗,为了扭转学生刻板记忆的方法,在和学生共同探究之后,力求更好地拓展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内心潜在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我设计了诗配画这一教学方案,要求学生发挥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在十首古诗中任选一首诗配画。这一要求很宽泛,学生们没有任何压力,从内心出发,不论选哪一首,只要围绕诗的内容,意境,有感而发即可。近几天我们正在学习八年级上册的课后十首诗,我讲清要求后,学生们欣然前往,互相探讨着画哪首诗,用哪种色彩,哪首诗的内容画出来的效果会更好,在画面上题上哪几句诗……课堂上自然而然地展现出一种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有画《秋词》的,有画《鲁山山行》的,有画《黄鹤楼》的,还有画《早寒江上有怀》的……画哪一首的都有,展现在大家面前的是一幅幅清新而亮丽的画面。一幅幅画面带给大家一份份惊奇,不同的古诗不同的感受。其中有几位同学都画了《秋词》,顾丹阳同学画面上题着“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背景都是黄褐色的树叶,一轮红日悬挂空中,周围白水环绕,黑色的“对号”式线条构成一群鹤飞向远方,近景一诗人,在落花中凝望远方,张开双臂,恰似引吭吟诵。

而郭伟同学同样画了《秋词》,题着:“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近景是用线条勾勒出的金黄色的芦苇,倾斜的芦苇让我们感受到好似有清风拂过,远景是群山挺立,山的上空,一群鹤飞向远方,可我们奇怪的是,芦苇塘的上空还有几只鹤在“盘旋”,我便问郭伟,为什么这几只鹤没有跟着大部队,他说:“老师,这几只是打扫战场的,他们是‘后勤部’的!”几句话逗得大家哈哈大笑。简单的画面却都让我们感受到了孩子联想空间之广远,只要老师给他们一双“翅膀”,他们的思绪就会飞得好远!

学生对诗配画的理解绘声绘色,充满喜悦,在教师点拔时,同学们个个脸上洋溢着笑容,眼睛里散发出夺目的光芒。试想这样的学习,学生自然印象深刻,而且轻而易举地把诗弄懂,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我感受到了诗配画教学的艺术魅力。

二、现代文配画教学

讲朱自清先生的《春》,我首先以问题入境,播放四季风景画,通过看课件让学生在对比中,初步感受春天景色的特征,在学生自读、自悟、讨论,全班交流中入情,学生兴趣浓厚,教师在讲解中适当点拨,课堂气氛活跃,事半功倍。课后我布置了作业,让同学们以春为背景,根据课文内容画一幅画,第二天拿来共同交流。学生们的作业多姿多彩,有画春草图的,孩子们在放风筝、踢足球、追逐、嬉戏;有画春雨图的,细雨微斜,让我们感受到了春风在拂,细细的柳枝正在吐绿,小溪里面的鸭鹅在嬉戏追逐……学生在这种学习活动中享受充分的思想自由,思维活跃,思路变得更清晰,真正体现出其创造性,在和学生们的合作探究中我体会到了寓教于乐的真正。

三、文言文配画教学

语文可以从其他学科中吸取营养,并且将之用于语文的学习和实践中,如学习《三峡》,当我们畅想三峡的美好风光时,完全可以结合美术、音乐来展现我们祖国的江山如此多娇,教师可引导学生们想一想描写三峡的古诗、词、歌赋,吟唱一曲《长江之歌》,同时播放三峡风光的优美图片,在乐曲中看着三峡风光:两岸崇山峻岭,悬崖绝壁;其江水汹涌奔腾,惊涛拍岸,可谓险中生美,体会着三峡的雄伟。在此情境中学生们那颗热情的心在内心中自然会勾勒出一幅三峡图。教师再加以时代背景点拨,学生们很容易就理解了文章内容,把握了文章主旨。再布置作业,让学生画一幅三峡图,这样,既丰富了学生的想象,又锻炼了他们的绘画和音乐学科,实现了跨学科渗透式教学,从而提高了学生们的综合素质。

上一篇:中小学生禁毒知识题库下一篇:段考后的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