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存款下降原因分析

2024-09-16

银行存款下降原因分析(精选8篇)

银行存款下降原因分析 第1篇

方式一:长期投资你的股票

股票是一种不错的投资方式,可能获得高收益,如果是遇到牛市,一年涨20%是完全不成问题的。即使不是牛市,从长期投资来看,一般做3-5年,甚至更长时间投资,股票的收益也比存银行的收益要高。但股票的投资风险较高,如何避免?其实,可以选择不同风险的一篮子股票来投资,蓝筹股、成长股来组合,则可较好的分散风险。不过,对于股票投资,财大师建议还是要保留好余地,不要一次投入资金过多,总体的投资比例过大,以免产生整体的财务风险。

方式二:配置基金品种

除了直接投资股票,投资股票基金也是一种选择。其实类似于个人选择一篮子股票的做法,基金公司替你用专业的眼光挑选了众多股票,并始终盯盘操作,帮你争取最佳的投资利润。不过,股票基金投资也是风险较大,只是没有直接投资股票那么高,它同样适合作为一种长期的资产配置来选择。

方式三:银行理财产品 银行理财产品,虽然较为稳健、安全,也是过去较为常见的投资品种,但目前来看,其投资的优势并不大。目前,银行理财产品的收益率仅在4.5%-5.5%左右,跟以前的7%那种收益相比,相差了不少。不过较为保守的投资者,还是可以选择银行理财产品。

方式四:固定收益类产品

固定收益类产品的投资,是新兴的投资之一。收益根据不同投资额和投资期限定收益,不过其投资门槛的要求,也较银行理财产品要高。

方式五:优选好的P2P来投资

P2P投资,对,财大师没有搞错。P2P投资,尽管新闻经常报道,有某某平台出现跑路的情况等等,但并非是所有的平台都是这样。

从金融上来看,P2P确实是一种能利用互联网高效配置资金的优势的金融创新业务,具有普惠金融价值。如果平台能处理好风险、稳健经营的话,这类投资还是不错的。一般P2P产品的平均收益率在7%-10%左右。需要注意的是,给出过高收益率(即大大超出行业平均收益率水平)的平台,可能有较大的潜在风险,需要谨慎对待。

方式六:众筹及其他另类投资

众筹也是一个较新的投资形式。包括几个电商网站,也会涉及到一些类似众筹的投资项目。众筹投资,不是不好,可能有点偏小众。最好是选择品牌较大的平台来进行投资。

此外,还有一些其他类型的投资,例如比特币、收藏品等等,财大师小编认为,这些在网络上可能比较火,但是初涉投资场的人,最好还是不要碰这些“另类”投资,把握不好,稍有不慎就很可能大幅亏损,如果是收藏类,更可能是血本无归了,这点需要入门级投资者格外注意。

总之,传统的投资以及较为现代的投资,其实是可以尝试的,但还是要注意投资风险的把控。有时候,第一笔投资就需要讲究个“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只要本金在,未来还是有机会去赚取更多财富的。不要太急,投资可细水长流,慢慢的来。

银行存款下降原因分析 第2篇

截至今年9月30日,16家上市银行的银行存款总额为75.62万亿元,较今年中报时的77.13万亿元,减少了1.5万亿元,降幅达1.97%(11月4日《北京青年报》)。

与2013年年末的70.42万亿元比较,增幅仅为7.38%。这种情况可以说是15年来首次出现。其实,如果不是这几年来商业银行月底、季底和年底疯狂冲击存款时点数,大搞存款月底“一日游”,这种现象早就表现出来了。正因为监管部门对此放任自流,使得月底、季底和年底银行存款数据虚假现象延续多年。

一方面给商业银行自身经营管理带来严重负面影响。主要表现为,月底存款数据猛升,央行将按照这个猛升数据收取存款准备金。央行收走后,仅隔一两天存款就转走了,而准备金需要到下旬才调整。直接导致银行头寸资金紧张。同时,月底增加的大量存款,有些是超过基准利率购买的。而这些存款资金停留几天时间就转走了,银行根本不能使用。银行之所以吸收存款,目的在于通过放贷等运用获取利润等收入的。这种存款资金不仅不能运用获取利息收入,而且还要给存款人支付利息成本,如果是员工购买的存款,员工还要自己掏腰包。这种虚假存款对银行、员工都是百害而无一利的。

另一方面严重误导了金融宏观经济政策的决策。集中表现在对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上的漏洞。一个最为典型的案例是,2013年6月发生的金融机构“钱荒”,与虚假存款数据误导决策不无关系。

既然虚假存款危害性这么大,为何商业银行屡禁不止、乐此不疲呢?这暴露出商业银行内部管理存在的突出问题。主要表现为战线过长、机构庞大、内部效率低下、管理行和基层行考核严重脱节。上级行脱离实际对基层行考核存款任务,又往往以月底、季底和年底时点为考核指标。并且,将存款任务完成程度与基层网点员工工资奖金挂钩。导致基层员工为完成存款任务,为拿到工资奖金甚至为不被处罚工资而不惜弄虚作假,猛冲击时点数。同时,监管部门也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心知肚明,却不管不问,放任自流。

由于金融机构流动性管理越来越难,风险越来越大。一个主要原因是商业银行月底冲击时点数影响到了流动性管理工作,放大推高了流动性管理风险。这个时候才引起央行和银监会等监管部门重视了。9月12日,银监会、财政部和央行发布《关于加强商业银行存款偏离度管理有关事项的通知》,设置月末存款偏离率指标,并根据历史数据及测算情况,要求商业银行存款偏离度不得超过3%。9月底是商业银行首次执行这个“存款偏离度不得超过3%”的规定。哪家银行都害怕执行不力而碰到浪头上,受到严厉处罚。结果是9月末,主要金融机构存款偏离度仅为0.9%,基本不存在“冲时点”现象。不过,笔者认为,监管部门从严监管是原因之一,但不是主要原因。主要原因从宏观层面看,还是利率市场化与金融市场发展严重背离和滞后导致的;从微观层面看,是商业银行自身业务特别是存款竞争力严重下降造成的。

存款利率上限管制这个最后堡垒,恰恰制约住了“笼子里”的商业银行资金定价权。在市场化资金价格畸高情况下,执行央行存款基准利率已经没有任何竞争力了。从16家上市银行存款下降1.5万亿元主要是活期存款看,情况还尚好。原因是由于银行发放理财产品,吸引一部分存款短暂滞留,否则,活期存款下降的更加严重。

同时,互联网金融理财产品以及社会五花八门甚至高息融资产品泛滥,对银行存款冲击相当大。吸引社会资金流向高收入产品,造成银行存款严重流失。笔者始终认为,银行理财产品与互联网金融理财产品相比较,劣势非常明显。比如:余额宝,不仅仅是给客户提供一定收益的理财产品,而且兼顾了支付结算和网购支付等功能。同时,其随时转进转出的极强流动性是商业银行理财产品无论如何都无法比拟的。

根治银行存款大量流失的治本之策是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彻底取消存款利率上限管制,攻破这个最后堡垒。使得商业银行存款等融资彻底市场化,与现行市场化融资平起平坐、在一个起点上竞争。

中美商业银行存款产品的比较分析 第3篇

1 中美银行业存款产品的比较分析

存款产品的构成要素体现了产品的竞争力和差异性, 定价方式体现了存款产品服务设计的合理性, 中美银行存款产品在这两点上存在很大差异。

1.1 从存款产品构成要素来看

中国存款产品主要由期限和利率决定, 利率水平由期限长短决定, 所以期限事实上成为存款产品的决定因素。这种单一的要素构成方式导致我国存款产品构成要素单一、种类较少、定价工具严重单一化, 仅分为活期存款、定期存款、定活两便、通知存款、协定存款等。若某家银行通过改变期限来创新, 则其他银行也会跟着改变, 又恢复了同质化局面。由此可见市场并没有实现细分, 存款人偏好、支付能力等被默认相同。以建设银行为例, 其存款项目分为活期、定期、协定存款和通知存款, 定期按取款方式分为整存整取、零存整取、整存零取、存本取息、定活两便等, 按期限又可进一步分为三个月期、半年期、一年期、二年期、三年期、五年期等。中国其他商业银行存款产品分类与之大似相同, 整个银行业出现严重同质化倾向。

美国存款产品避免了仅由期限决定的尴尬局面, 构成要素被扩展为七个主要部分, 包括:期限、利率、开户起点、日均余额、存款保险、优惠免费服务 (减免账户管理费等) 、惩罚 (降低利率等) 。多种要素的不同组合构成了丰富的存款产品。利率已经不能成为美国商业银行创新的重点, 银行突破收益率的束缚, 专注多要素权利义务的合理搭配, 满足不同客户需求。要素的不同组合本身意味着客户权利和所承担义务的配比方式, 体现了激励约束对等机制。银行通过个性化的产品设计, 在吸引客户的同时约束客户行为, 实现细分市场, 促进存款产品差异化的形成。

就美国美洲银行而言, 仅存款账户就有Checking (支票账户) 、Savings (储蓄账户) 、CDs (定额存单) 、IR As (个人退休账户) 四种。“Checking”账户根据客户对存款利率、费用及最低余额要求的不同需求分为Advantage和My Access。前者采取按存款余额分级的利率水平, 适合存款量较大、希望享有更多免费服务且对利率有较高要求的客户。后者没有最低开户余额限制, 适合普通收入阶层。“Savings”账户根据对客户熟悉程度、交易方便性、利率及费用的不同分为Platinum、Personal、Regular、和Custodial三种。其中Regular为基本储蓄账户;Platinum利息较高且无账户管理费, 但设有最低余额要求;Personal介于二者之间, 在保证一定利息收入的同时收取一些费用;Custodial则是针对想为孩子设立未来储蓄的家庭, 没有透支保护服务。“CDs”账户中的Risk Free CD、Featured CD、OptUp CD和Standard Term CD四种选择可满足客户对固定利率、期限、资金灵活性的不同需求。除了以上三种基本账户外, 美洲银行还设有“IRAs”个人退休账户, 该账户享有个人长期退休储蓄的税收优惠, 政府以税收补贴的方式吸引人们更早储蓄从而解决养老保障问题。以上仅是美洲银行存款产品设计, 美国上万家银行存款产品各有特点。

由此看出, 美国商业银行对存款产品的设计以市场为导向, 以满足客户需求为目标, 充分考虑细分市场的重要性, 体现了银行与产品间的差异性与多样性。

1.2 从对存款产品的定价方式来看

定价方式的选取反映了银行与客户的关系, 即除了收入和存款之外的转账、取款等关系行为。中美银行定价方式不同主要体现在以下三点:

(1) 中国采用综合定价法, 将决定利率的产品与决定费用的服务统一体现于“利率”。这造成平均者沾光, 被平均者吃亏, 客户只能被动接受。大客户不能享受应得的优惠, 小客户可不计成本地占用银行资源享受服务。虽然银行利益并无太大损失, 但客户丧失了自主选择的机会, 忽略激励约束对等机制。以建设银行的短信银行业务为例, 该业务对所有申请服务的客户均收取每月三元的服务费用而不区分客户贡献程度。

美国采用分开定价法, 将利息与服务分开。客户存款可获得相应利息, 享受服务需支付相应费用。此方法使产品定价更加透明, 服务成本与收益更加清晰, 客户可自主选择相应权利义务, 银行存款额度也得以相对稳定。例如美洲银行的支票类存款, 对余额较多或联合账户的贡献较大的客户免收账户管理费, 而对占用银行资源同时贡献小的顾客收取相应服务费用。

(2) 中国商业银行提供的存款产品在此之前是由中央银行批准实施的, 总体上出现同质化现象。客户与商业银行虽作为市场主体, 但二者实质上没有充分权利设计符合自身业务发展及需求的产品, 市场竞争力与积极性大打折扣。美国金融市场实行利率市场化, 市场在产品及服务定价方面起决定性作用, 市场供求状况与客户需求决定了存款产品的特性与功能。

(3) 美国将客户与银行关系、产品账户的联合以及捆绑式消费融入产品定价, 从而获得稳定客户关系。同时银行可通过关系程度来细分市场, 制定不同服务费用, 高品质服务于高贡献客户, 积极发展中、低贡献客户。这种方式虽然会产生一定技术成本, 损失部分费用收取, 但通过多个账户的联合获得了稳定的客户关系, 利于银行推销更多的产品, 实现交叉销售公开盈利。如美洲银行的储蓄账户在与支票账户“Advantage”联合后, 可免去账户管理费, 且客户余额越多, 越可享受更高的利率水平和更多的服务。

2 中美存款产品设计差异的原因分析

中美两国存款产品存在上述差异不能单纯地责备中国, 更不能盲目地要求突变, 上述现象的产生基于两国不同的历史发展背景。

2.1 两国利率市场化程度不同

中国实行利率管制制度, 在利率由中央银行决定的情况下, 银行业已经产生惰性, 创新积极性不高。美国从1986年实行利率市场化以来, 商业银行竞争加剧, 利率风险加大, 若一味提高利率则易形成恶性竞争, 严峻的生存环境促使银行业专注开发、创新特色存款产品, 满足存款者不同需求来赢取资金来源, 形成核心竞争力。

2.2 中美金融市场的发展程度不同

中国以间接融资为主, 银行地位优越, 高储蓄率使银行在既得利润良好的情况下缺乏主动创新的动力。美国金融市场比较发达, 债券、股票、基金、衍生品等金融工具的发展导致传统存款业务吸引力下降, 推动银行为稳住资金来源而不断创新存款产品, 完善服务系统, 加强产品独特性竞争力。

2.3 法规的限制

中国实行严格的业务管制, 银行缺少创新的政策环境与基本条件, 加之银行天生的优越性使得产品创新一直没有落到实处。美国商业银行则在严峻的生存条件下想方设法绕过法律障碍实现产品创新。例如针对《Q条例》中对于存款利率的限制, 美国商业银行创新出了ATS、NOWs、CDs等可交易储蓄账户, 突破法律限制谋求自身发展。

2.4 两国商业银行经营模式不同

中国商业银行主要利润来源为存贷利差。净利息收入占比较大, 非利息收入结构较简单, 中间业务发展不充分, 客户的高储蓄率倾向使银行具备充足资金, 缺乏创新需求。美国商业银行非利息收入来源广泛、零售业务丰富、服务理念围绕满足客户需求、真正做到以客户为中心, 创新动力充足, 针对不同客户群不断开发新产品, 促使产品差异化、多元化。

3 政策形势和金融环境对商业银行的影响分析

3.1 政策形势对商业银行的导向性影响

自1980年美国实行利率市场化政策以来, “脱媒”的压力加快了银行创新转型的步伐, 美国存款产品呈现构成要素多、种类丰富、创新程度高等满足客户个性化需求的特点。我国自1986年实施利率市场化改革以来, 市场一直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作用”。但目前国家越来越重视市场的作用, 十八届三中全会中明确提出“完善由市场决定价格的机制, 让市场发挥决定性作用, 全面深化金融改革。”这一政策导引将加快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 对我国商业银行存款产品定价能力提出更高要求。现阶段的利率市场化已经到了最关键的时刻——人民币存款与贷款利率市场化开始走向全面放开阶段, 中国商业银行盈利能力短期承压、长期受益, 挑战与机遇并存。

(1) 利率市场化使商业银行的竞争加剧, 银行原有优势消失。国内商业银行长期受益于利率管制体制下的红利影响, 利率市场化的放开使银行可自主决定存贷款利率, 加大银行间竞争。而现实情况是银行将提高存款利率以吸引储户, 借入资金成本被抬高而贷出利润变化不大, 银行业优势消失, 存贷利差空间被挤压。这对业务单一、以存贷利差净利息收入为主要利润来源的银行来说是一次严重打击, 银行业将面临一轮兼并重组的过程。

(2) 利率市场化推进银行改革创新、转型升级, 促进形成银行间差异化。商业银行是以盈利为目标的金融机构, 存贷款业务利润空间的缩减将促使银行对自身产品与服务的改革创新。存贷款利率放开会加大利率风险进而加剧净息差波动, 银行为减少存贷款业务利润下降带来的损失, 将大力发展中间业务、扩大非利息收入占比以改善调整收入结构, 增加盈利能力。同时在竞争激烈的环境中, 银行为稳定客户资源将转变经营理念, 以满足客户为目标, 拓宽思路, 注重市场细分, 注重产品与服务的个性化特征, 为客户提供更好的服务与体验。

3.2 金融环境对我国商业银行的推动性影响

美国金融市场发达, 银行的间接融资模式竞争激烈。而我国金融市场是以银行作为信用中介的间接金融为主, 银行地位优越, 但近年来我国居民的投融资形式不断创新, 群众金融投资意识加强。伴随着“余额宝”、“百度财富”、“网络借贷”等互联网金融模式的兴起, 新型投融资方式以其交易方便、收益率较高等优势逐渐占据市场, 对传统商业银行存贷款业务产生巨大冲击。

3.2.1 银行存贷款的中介职能弱化

来自第三方支付、P2P平台等互联网公司的压力使得以媒介资金的融通为主要职能的商业银行的中介职能呈逐步弱化趋势。第一, 互联网技术向金融领域的拓展加强了信息交流便捷度, 降低了信息获取成本和交易成本, 其支付渠道由现金、银联或POS终端转为网络支付, 由传统的物理网点转为第三方平台支付和移动支付。例如银联在线、宝付、微信在线支付等。第二, 互联网金融打破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 吸引了相当一部分客户通过互联网电商和融资平台直接进行交易。投资者与融资者通过网络平台的交易行为给银行带来了“脱媒”的压力。

3.2.2 银行客户被分流, 部分存款有流失倾向

第一, 互联网金融更注重客户体验。我国银行由于自身体制优越并没有真正为客户着想, 客户体验不到相应的服务从而主动寻找适合自己的终端。当前的互联网金融具有尊重客户体验、强调交互式营销、注重互动式交流维护客户资源、主张平台开放信息共享的特点, 非常注重客户感受与个性化服务方案。春节“微信红包”的推出, 和各大P2P网贷平台不同的奖励措施极大体现了对客户互动的重视, 分流部分银行存款。

第二, 互联网金融为中小企业融资提供便利服务。中国存在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现象, 而商业银行并没有真正做到为企业谋福利, P2P网络借贷业务填补了银行业的不足。借款人通过出示个人资料、抵押物品和借款信息将借款需求公布于平台上, 平台通过制定交易制度和保障措施来对借款人进行初步审核, 最终投资者在信息公开的平台上独立作出判断选择借款标的, 极大方便了企业和公司的融资需求。

第三, 我国民间具有大量闲置资金, 随着国民金融素质的提高, 投资者对收益率有了更高的要求。网络借贷与余额宝等互联网金融产品的收益率高于银行存款产品, 资金流动性高于银行理财产品, 满足了投资者对存款收益性与流动性的双重需求, 从而商业银行部分存款流失。

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对整个银行业的发展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 进一步改变着银行业的服务方式、管理模式和竞争格局, 使传统银行一步步处于竞争状态。因此可以借鉴美国商业银行的发展历史来调整改善我国商业银行存贷款业务, 真正实现方便大众。

4 美国存款产品创新对中国的借鉴意义

随着业务的拓宽与利率市场化的进程, 我国也在金融改革中取得了一定成绩:定期自动转存业务、本外币一本通、结构性存款产品等。但总体来看产品仍局限于存款方式与收益率的创新, 没有根本解决客户需求, 没有考虑关系、联合、细分市场的重要性, 没有体现激励约束机制。并且现如今“利率市场化”的政策形势和“互联网金融”带来的竞争压力, 需要我国银行业的进一步创新改革。现结合美国存款产品创新历程, 提出如下建议。

4.1 继续推进利率市场化进程, 实现银行自主经营

全国应积极响应十八届三中全会号召, 让市场发挥决定性作用。到目前为止, 我国除存款利率之外大部分利率都已实现市场化, 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必然会更加深入, 在未来开放的金融体系中, 我国商业银行必须通过自己把握主动权, 创新产品, 转变传统经营模式。这将是对商业银行的重要考验。

4.2 转变经营理念, 以客户为中心, 注重对市场进行细分

客户资源是一切银行业务的根本。现有的同质化服务体系已无法满足客户日益增加的多样化、个性化需求。银行应完善银行服务体系, 增加服务便利度, 提高银行从业人员的自身素质, 加强对客户贡献关系的重视, 不断提升客户体验。更加注重信息化建设, 深入挖掘客户信息, 注重积累、整理、分析客户数据信息, 在此基础上对客户进行细分, 针对不同的客户群体开展精细化服务。最终达到为客户提供随时、随地、随心的金融服务, 稳定客户关系, 进而达到金融市场的相对稳定。

4.3 调整存款准备金率制度

定活期存款准备金率相同, 使银行不愿意通过存款服务创新来减少存款人的活期存款量。我国应实行差额准备金制度, 存款流动性越强, 法定准备金越低, 促进产品类别创新。例如美洲银行在差额准备金制度下引进储蓄账户, 该账户利率高于活期存款而流动性高于定期存款。虽然高息增加了银行成本, 但差额准备金制度使银行的可用资金增加, 弥补了利息成本损失, 正面促进银行创新。

4.4 完善存款产品要素设计和内在缺陷

不同年龄、职业、收入对存款产品的需求是不同的, 客户是银行获取利润的来源, 银行应转变经营模式, 以满足客户需求为目标, 完善产品要素设计, 增强存款方式的流动性、变现性和可转让性。通过扩展存款产品组合要素, 突破收益率束缚, 实现要素重组、自动创新、使产品多元化、层次化, 增加客户对银行的满意感、忠诚度。

4.5 引入权利义务对等观念

在我国银行需遵循“存款自愿, 取款自由, 存款有息, 为客户保密”的义务而对客户无任何要求。银行激励过多、约束过少, 忽略权利义务对等性, 结果造成客户随意提前支取, 损失部分利益。所以, 在存款产品定价中应合理运用关系定价体现激励约束对等机制, 规范客户行为, 规范市场交易体制。

4.6 加强同互联网科技企业的合作

银行应顺应大数据时代潮流, 加快转型, 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和银行经营管理经验重塑业务流程、拓宽支付渠道。商业银行适合高度依赖现代信息技术的产品, 为实现更好地管理客户信息与交易, 应形成自身体系的大数据信息平台, 为存贷款者提供更便捷的交易方式。银行只有适应互联网科技的快速发展, 紧贴生活变化和用户需求, 才可能摆脱单纯的支付、资金中介工具的角色, 在新的市场格局中发挥重要作用。

5 结语

本文结合美国商业银行在竞争中谋求创新发展的历程, 针对我国商业银行在面临目前的政策形势和互联网金融兴起的双重压力下, 如何稳固地位进行存款产品的创新提出了参考建议。传统存款业务要想继续占领高地, 是时候实现自身产品的深化改革了。

摘要:存款产品是银行重要的信贷资金来源, 对提高银行竞争力尤为重要。我国的利率管制政策和国民高储蓄率现象使银行业普遍缺乏竞争, 存款产品构成要素单一、种类较少、定价方式不合理, 同质化倾向显著。本文在对中美商业银行存款产品进行比较分析的基础上, 结合中国目前的政策形势与金融环境, 对存款产品创新提出如下建议:推进利率市场化进程, 转变经营理念, 调整存款准备金率制度, 完善存款产品要素设计和内在缺陷, 引入权利义务对等观念, 加强同互联网科技企业的合作。

关键词:商业银行,存款产品,激励约束对等机制,利率市场化

参考文献

[1]张桥云, 陈跃军.银行存款:契约性质, 微观结构与产品设计[J].金融研究, 2009 (8) .

[2]蒋玲.借鉴花期经验打造我国个人存款业务[J].金融经济, 2007 (10) .

银行存款失踪的相关问题分析 第4篇

关键词:储蓄存款;性质;类型;责任义务

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2014年,中国城乡居民人民币储蓄存款年底余额为485261.34亿元,比上一年度增加37659.74亿元。[1]与此同时,各地不断有存款丢失的报道,引起公众对银行存款安全性的疑虑。

一、相关概念

《储蓄管理条例》规定,储蓄指个人将属于其所有的人民币或者外币存入储蓄机构,储蓄机构开具存折或者存单作为凭证,个人凭存折或者存单可以支取存款本金和利息,储蓄机构依照规定支付存款本金和利息的活动。储蓄的主体被限定在公民个人范围之内。一般认为,储蓄合同是一种要式合同,因储户在办理存款时必须有相应的手续和流程,并且银行会给予储户存款凭证。储户向银行出示存款凭证时,银行要无理由的履行支付义务,储蓄合同因此也成为践行性合同。对于存款人与存款机构之间因存款而形成的存款法律关系的性质,民法上通说认为是一种债权债务关系。

二、存款“失踪”的形式

结合近几年存款失踪案例的分析,所谓“存款失踪”主要有一下几个表现形式:

(1)虚假收存类。不法分子通过与银行“内鬼”勾结,施之高额贴息的名义,将存款存入个人账户,非法集资实际上在此范围内。例如,2015年江西的黎小姐在邮储银行江山市支行青湖镇储蓄所存的3000万存款失踪。这笔巨资是身为储蓄所员工的刘某向黎小姐的堂哥介绍的银行的高息揽储业务,而黎小姐一致认为是普通存款业务,并且另一熟人徐某也曾当储蓄所主任的面明确表示这是储蓄所的存款业务。后经查实,该笔资金被转入他人账户下。在与储蓄所的交涉中,储蓄所拒绝提供相应的转账凭证。

(2)以保代存类。银行柜面有意不向储户标明存款、保险和基金的区别,借收益率高或附带人身保险的噱头,以储蓄之名,暗行理财之实。这种基金或保险产品往往出现“飞单”现象。从已暴露的“飞单”产品可以看到,该类产品承诺的收益率在9%以上,足以让不明就里的普通人动心。

(3)三是冒名转移类。储户身份被冒充,冒充者通过银行柜面、自助终端或网银、手机银行等途径在储户不知情的情况下转移储蓄。一些不法分子通过各种途径获取用户在银行的可用信息,通过伪造相关凭证取得储户存款。

三、存款失踪责任的划分

《侵权责任法》中特殊侵权没有涉及银行存款丢失的情况。因此,当储户存款意外消失而发起诉讼时,应该适用一般诉讼原则,即“谁主张谁举证”。通过案例可以看到,由于银行自身的特殊性,使得储户在诉讼中处于明显的劣势地位。因此在此类诉讼中,如何更好分配双方的责任,以实现平等原则,是值得思考的。在实践中,为了照顾处于弱势的储户,一些法院就在部分案件中有针对性的采取了举证责任倒置原则以更好的维护储户权益。[2]

(1)针对虚假收存类的案件,我们首先要明白贴息存款的概念。贴息存款分阳光贴息存款和非阳光贴息存款。银行在存款额不达标时,为了及时放贷,或者贷款人为了及时获得贷款,一般由第三方中间人寻找到存款人,贷款方愿意在贷款利息之外再拿出一部分钱给予存款人作为贴息。而这其中的第三方中间人,被称为资金掮客,就由银行员工充当。

问题在于,这种存款的储户可能在存入资金而获得贴息后的短时间内就取出存款,银行与贷款人之间的贷款便无法实现,贷款人还白白损失一笔贴息。为了防范类似情况的发生,“阳光贴息存款往往约定不能中途转账,甚至采取多种方式防止储户转账;非阳光贴息存款与阳光贴息最显著的区别在于,非阳光贴息存款一般要求存活期,而且中间除了不能转账外,还不允许查询,但是给予客户的贴息很高,一般在10%以上;非阳光贴息存款存进银行后会立即被转走,一般是转借款给企业。[3]

就江西黎小姐3000万存款失踪的案例中,介绍人刘某是以储蓄所员工的身份向黎小姐介绍贴息存款,并且储蓄所主任也未对徐某关于这笔钱是储蓄所的存款业务的表态表示质疑或者否定。那么储蓄所主任的行为是应该被归为默认的,这笔钱就应该被视为已被储蓄所收纳的存款。而关于刘某的行为,其是否属于职务行为是关键。《民法通则》第四十三条规定“企业法人对它的法定代表人和其他工作人员的经营活动,承担民事责任;”第六十三条规定“代理人在代理权限内,以被代理人的名义实施民事法律行为。被代理人对代理人的代理行为,承担民事责任。”案例中刘某以储蓄所工作人员的身份声成为储蓄所揽储,存款的场所是在储蓄所营业场所并得打储蓄所相关负责人的默许,这已经构成职务行为,那么黎小姐的3000万就是储蓄所的存款,储蓄所要对存款的丢失负责。此外,关于储户存款划拨、冻结等实施的主体,根据《商业银行法》第二十九条规定“商业银行办理个人储蓄存款业务,应当遵循存款自愿、取款自由、存款有息、为存款人保密的原则,对个人储蓄存款,商业银行有权拒绝任何单位或者个人查询、冻结、扣划,但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根据现行的法律来看,一般是行政司法机关依法规要求银行金融机构配合对个人账户进行查询、扣划等。而银行及银行工作人员是无权擅自对客户账户擅自进行操作。因此,案例中黎小姐账户资金被暗中划走的行为本身就是违法的。

(2)《商业银行代理保险业务监管指引》第二条规定“商业银行代理保险业务是指商业银行接受保险公司委托,在保险公司授权的范围内,代理保险公司销售保险产品及提供相关服务,并依法向保险公司收取代理费用的经营活动”。第三十五条规定“销售人员不得进行误导销售或错误销售。在关于银行代理保险主体身份问题上,第二十六条规定“商业银行和保险公司应当按照代理协议约定加强协作。通过商业银行网点直接向客户销售保险产品的人员,应当是持有保险代理从业人员资格证书的商业银行销售人员;商业银行不得允许保险公司人员派驻银行网点。”据此可以看出,商业银行中代理保险业务的推销人员是银行职员,因此也能明确区分银行理财产品和储蓄存款的不同,从而更好地执行《监管指引》第三十五条的规定。但是在现实中由于各种原因,推销人员往往以获取的客户数金可金额为目标,而置相关法律法规于不顾。此类案例大多涉及分辨能力不强的老年人和对理财业务不了解的人。针对这种行为误导储户购买理财产品而使储户受到损失的,由于银行职员在银行业务办理场所进行推荐,并且其所言是银行的储蓄业务,因此与储户间形成信赖利益关系;而银行职员的身份使得这一行为成为职务行为,或者说,至少银行没有尽到合理监管的义务。事实上,在实际操作中,银行对此类行为是心知肚明而视若无睹的。

针對此种不实行为,2015年6月5日银监会发布的《关于加强银行业金融机构内控管理有效防范柜面业务(下转第页)(上接第页)操作风险的通知》中第三条规定“客户申请办理柜面业务时,银行业金融机构应采取凭证签字、语音自助提示、屏幕自助显示等方式告知客户其办理的业务性质、金额并得到客户确认,确保根据客户真实意愿办理业务”。第九条规定“以滚动屏幕显示、在营业场所醒目位置张贴“风险提示书”等方式,告知客户购买金融产品有风险、私售产品的主要表现形式及危害,提高客户自我保护意识;以抄写风险提示等方式向客户充分揭示其投资产品的风险和应承担的责任,确保其风险知情权”。

(3)冒名转移类案件的发生,一方面缘于储户的主观大意以及相关认知不足导致财产风险;另一方面不法分子实施的伪造信息、票据和财产转移行为,而这其中就更多涉及银行的审查义务。

由于储户信息泄露或被窃取,不法分子伪造相关票据到银行柜台进行交易,银行工作人员在未能识别的情况下导致储户资金丧失。这种情况下,银行的审查义务就值得探讨。有观点就认为,银行的审查是形式审查,不做实质性真伪确认,只需要依照相关规定和正常的操作流程审查,没有恶意和重大过失就不必承担责任;但也有观点认为当今科技发达,要储户自己承担无意识疏忽甚至完全不知情情况下的存款损失,而银行不需审查义务,显然有悖公平。[4]相对而言,后一种观点的合理性更大。银行作为发证机关,对自己所发票据识别能力更强,识别技术要高于普通储户,因此理应承担对自己所发票据真伪的审查义务,这也是一种尽合理注意义务。《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票据纠纷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第六十九条规定,付款人或者代理付款人未能识别出伪造、变造的票据或者身份证件而错误付款,属于票据法第五十七条规定的“重大过失”,给持票人造成损失的,应当依法承担民事责任。付款人或者代理付款人承担责任后有权向伪造者、变造者依法追偿。这是对银行责任最明确的规定。

文章结尾,笔者想到一个中国老太太与美国老太太买房区别的老段子,银行存款一旦失踪,普通百姓一生的奋斗就付诸东流。因此笔者在期望国家能进一步完善相关保障制度的同时,也希望存款人自己能在存款时更谨慎、更明智,以此保护好自己的存款。

参考文献:

[1]数据来自国家统计局网站 http://data.stats.gov.cn/search.htm?s=2014年.储蓄

[2]徐艳华,黎德光.《银行储户存款失踪责任认定相关问题探讨》.《法治与社会》,2005.07

[3]翁晟.《亿万银行存款丢失相关问题研究》.《大众理财》,2015年第4期

[4]吴敏.《存款法律问题研究》.海潮出版社,P270

作者简介:

《储蓄存款和商业银行》教案分析 第5篇

1、知识技能目标:

识记储蓄存款的含义、分类及特点,利息含义及计算方法,商业银行的含义及主要业务。

2、过程方法目标:

明白商业银行的主要业务在国民经济中作用,储蓄在经济建设和个人生活中的意义。引导学生运用材料分析问题、参与经济生活的实践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引导学生学生逐步树立为经济建设服务的观念,经济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积极参加各种投资活动,不仅有利于个人,也有利于国家经济发展。

当我们全面分析了教材、学生并确立教学目标后,就不难理解本节的重难点了。

教学重点是:储蓄存款

这是由于学习这方面知识,有助于增强学生的投资意识,提高学生参与经济生活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勤俭节约的观念。

教学难点是:商业银行的三大业务。

这是由于:只有掌握了商业银行的三大业务才能理解商业银行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

为了讲清教材的重难点,使学生能达到预设的教学目标,我确立了以下教学方法

情景教学法:立足生活实际,从生活中取材,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他们理论联系实际的分析运用能力。

讨论法:针对某些提出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促使学生学会在学习中解决问题。

讲授法:通过教师对教材有逻辑的分析,引导学生系统掌握知识;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才是真正的主体,因而在教学过程中我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

这节指导学生的学法主要采取:体验式学习、交流合作学习、分析归纳式学习。

下面,我将着重介绍我的整个教学过程环节:

首先是,导入新部分

假如你有多余现金2万元,你们会怎么处理呢?

通过大家多元的回答,导入本节内容-----

一、便捷的投资——储蓄存款(板书)

(这里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可以很快投入到新的思维中,为新的学习奠定基础)

下面是讲解新部分

首先用多媒体展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居民储蓄存款情况图片,进而引出

、储蓄存款的含义

2、我国的储蓄机构(板书)

并且通过多媒体展示含义,并进行讲解,讲解时让学生明确几个要点:谁在存?存什么?往哪存?有什么凭证?为什么存?

并在此基础上,请学生说说看自己知道的储蓄机构。

(这里主要通过教师讲解和学生互动的方式,来明确相关含义,有助于学生系统把握要点)

接下来,向学生展示一道利息计算题,请学生现场实践,从而引导学生掌握利息的计算公式。

---

3、存款利息(板书)

同时,向学生明确利息收入按规定的税率向国家纳税。

下面,进一步利用计算题中提到的定期储蓄引出第四个问题:

4、储蓄存款的种类(板书)

这个知识点的教学,主要运用学生完成两者的对比表格,从而掌握知识。

(这里,现场的计算可以拉回学生的注意力,并且实践来掌握公式,另外,表格比较,直观清晰,有利于培养学生对比归纳总结的能力,从而顺利讲清了了本的重点)

这块内容最后我将设置一道堂讨论题:公民储蓄存款是不是越多越好?

(这样呢,起到了知识拓展、发散思维的作用,加深对知识的运用理解)

下面首先展示一组同学们熟悉的商业银行图片引导学生思考:那些银行属于商业银行,并向学生设问:商业银行属于企业吗?

从而引出--

二、我国的商业银行(板书)

、商业银行的含义(板书)

讲解定义是注意抓住商业银行的业务和经营目标。

(这里通过回顾旧知识的运用,来学习新知识,温故而知新,图片的运用更直观具体,加上教师的讲授有助于学生明确含义)

接下来引导学生思考商业银行可以办理那些业务?让学生积极思考,并小组讨论

引出

2、商业银行的三大主要业务(板书)存款、贷款、结算

这也是本节的教学难点

为了突破难点

首先展示银行业务流程图引导学生根据插图分析存款业务、贷款业务及二者之间的联系,明确银行利润。

并引导学生思考书中的探究题:

李先生能否贷到款?通过讨论使学生明确贷款的原则并理解诚信与贷款的关系。

关于银行的结算业务

引导学生关注自己的学费上缴情况、以及家庭如何办理水电费。

从而理解结算业务

(这里循序渐进,由浅入深来学习,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流程图的运用吧复杂的知识具体直观化,便于学生把握,合作探究调动了学生参与堂度)

接下来呢是堂小结,引导学生根据板书巩固知识。

(这里我运用的是提纲式板书:这种形式的板书能够突出文的重点,便于学生抓住要领、把握内容、加深印象,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

布置作业:也就是教学评价环节

引导学生后可以亲自去银行体会一些基础业务办理。

(这样设计旨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谢谢大家,我的说就到这里。恳请大家批评指正。

板书设计:

储蓄存款和商业银行

一、便捷的投资——储蓄存款

、储蓄存款的含义

2、我国的储蓄机构

3、存款利息

4、存款储蓄的种类

二、我国的商业银行

、商业银行的含义

2、商业银行的三大主要业务

(1)、存款业务

(2)、贷款业务

储蓄存款银行业务统计分析 第6篇

如:教材p60~61,参考书p3

3例题:

3、表3是1994年到1999年我国储蓄存款总量数据,试根据它分析我国相应期间的储蓄存款总量变化趋势,并给出出现这种趋势简单的原因。

表3 1994年到1999年我国储蓄存款

E borderColor=#000000 cellSpacing=1 borderColorDark=#000000 cellpadding=0 width=“80%” borderColorLight=#999933 border=1> face=宋体>年份

T> face=宋体>储蓄存款(亿元)

T> face=宋体>1994

T> face=宋体>21519

T> face=宋体>1995

T> face=宋体>29662

T> face=宋体>1996

T> face=宋体>38520

T> face=宋体>1997

T> face=宋体>46280

T> face=宋体>1998

T> face=宋体>53408

T> face=宋体>1999

T> face=宋体>59622

T> face=宋体>

答案:

解题思路:

第一步:计算储蓄存款的发展速度和增长速度;

第二步:画出增长速度变化时序图;

第三步:根据图和表,观察储蓄存款变动的趋势,分析相应的原因。

储蓄存款发展速度和增长速度计算表:

T> face=宋体>年份

T> face=宋体>储蓄存款(亿元)

T> face=宋体>储蓄存款发展速度(%)

T> face=宋体>储蓄存款增长速度(%)

T> face=宋体>1994

T> face=宋体>21519

T> face=宋体>—

T> face=宋体>—

T> face=宋体>1995

T> face=宋体>29662

T> face=宋体>138

T> face=宋体>38

T> face=宋体>1996

T> face=宋体>38520

T> face=宋体>130

T> face=宋体>30

T> face=宋体>1997

T> face=宋体>46280

T> face=宋体>120

T> face=宋体>20

T> face=宋体>1998

T> face=宋体>53408

T> face=宋体>115

T> face=宋体>15

T> face=宋体>1999

T> face=宋体>59622

T> face=宋体>112

T> face=宋体>12

T> face=宋体>

实际解题过程:

第一步:如上表,计算出储蓄存款的发展速度和增长速度;

第二步:如上图,画出储蓄存款增长速度的时序图;

第三步:由图和表中可以看出,94年到99年我国居民储蓄存款总量是逐年增加的(这与我国居民的习惯以及居民投资渠道单一有关),但是增长速度却是逐年下降的,出现这种趋势主要原因有:第一,由于经济增长速度的下降,居民的收入明显下降;第二,自96年以来储蓄存款利率连续7次下调,储蓄资产的收益明显下降;第三,安全性很高的国债,由于其同期利率高于同期储蓄利率,吸引了居民的大量投资;第四,股票市场发展较快,尽管风险很大,但由于市场上有可观的收益率,也分流了大量的储蓄资金;第五,1999年起,政府对储蓄存款利率开征利息税,使储蓄的收益在利率下调的基础上又有所降低。

银行XX月个人存款分析报告 第7篇

截止4月30日,支行个人存款余额为xx元,较上月末新增xx元,较年初新增xx元。其中,储蓄存款余额xx元,较上月末新增xx元,较年初新增xx元。

二、主要工作措施及存款变动原因分析

(一)主要工作措施。

一是对存量客户进行梳理,全面维护存量客户,实施一对一营销方案,通过与每一个客户的沟通和互动,与客户逐一建立持久、长远的双赢关系,为客户提供定制化产品。

二是开发潜在客户,综合分析个人存款业务客户的关联账户,力求将关联账户全部营销入我行。

三是树立以市场为导向、客户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充分挖掘客户需求,及时告知客户理财信息,增加客户的黏性,以此,来守住存款量。

(二)存款变动原因分析

4月份,我支行存款较上月有所下降,下降额为xx元,存款余额变动主要集中在活期存款。

一是理财产品收益性不强。我行的理财产品并不能满足所有存量客户和潜在客户的需求,收益性不高,办理理财业务时间有限,最终造成客户个人资金的转移。

银行存款下降原因分析 第8篇

1 农村商业银行建立存款保险制度的必要性

1.1 加快推进金融开放和竞争进程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 以及WTO的加入, 我国的国门逐渐向世界敞开, 我国金融市场的开放程度也越来越高, 无论是在规模方面, 还是在经营业务方面, 都逐渐与国际金融市场接轨, 由于我国金融机构在制度以及管理等诸多方面存在着问题, 因此, 很容易成为国际金融市场竞争的牺牲品, 破产倒闭事件时有发生。从目前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 在国家政策的影响下, 房价总体呈现下降的态势, 股票市场较为低迷, 部分中小企业资金来源渠道窄, 经营资金严重不足, 导致经营出现困难, 上述种种现状都极有可能导致农村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不良资产出现反弹。因此, 建立存款保险制度迫在眉睫。

1.2 保护存款人利益, 提高社会公众的信心

在建立农村商业银行存款保险制度的前提下, 如果银行的资金周转和业务经营等出现问题, 导致农村商业银行破产倒闭, 此时, 存款人就可以根据保险合同到存款保险机构获取资金援助或赔偿, 也可以被接收、兼并, 这样一来, 就能够最大限度保证存款人的利益, 不仅在公众心目当中树立了良好的银行形象, 同时, 刺激了存款数量的增加, 为农村商业银行开展贷款等业务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1.3 提高金融体系稳定性, 维持正常的金融秩序

通过前文所述, 我们可以看出, 一旦农村商业银行出现问题, 其损失由存款保险机构来承担, 因此, 为了尽量避免此类风险的发生。存款保险机构需要对农村商业银行的日常经营等进行监管, 发掘存在的隐患, 及时报告给银行相关部门, 督促其进行调整, 并给出合理的建议, 是保证农村商业银行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 相当于为农村商业银行增设了金融安全网, 有利于提高金融运行的稳定性。

1.4 促进银行业适度竞争, 为公众提供良好的金融服务

国有商业银行的经营时间长, 无论是在规模上, 还是在实力上, 都要远远优于农村商业银行等中小银行, 这也意味着, 国有商业银行在吸收存款资金方面具有优势, 中小银行处于劣势地位, 在这种情况下, 极易出现国有商业银行的垄断局面。而存款保险制度的建立, 能够有效解决上述问题, 营造良好、健康的金融市场环境, 是促进公平竞争的主要手段。在该制度下, 存款者形成一种意识, 即无论把钱存在国有商业银行等大型银行, 还是存在农村商业银行等中小型银行, 其存款受到的保护是一致的, 在制度保护上并无差别。此时, 银行业之间的竞争重心将转移到服务质量上, 从而促进银行提高服务质量, 并且使银行业竞争保持适度和公平。

2 存款保险制度对农村商业银行的影响

2.1 公众存款流向国有商业银行等大型银行

一般来说, 存款保险制度的建立应当遵循以下三个原则:其一, 强制性原则, 存款保险覆盖全部金融机构;其二, 限额赔付原则, 如果是在规定的限额内, 可进行全额赔付, 超出部分从该机构清算资产中获取追偿;其三, 风险差别费率原则, 其作用就是在达到辅助监管的同时起到正向激励作用。目前, 农村商业银行的存贷款余额增长迅速, 但是独立经营的性质分散了农村商业银行的规模优势, 削弱了风险抵抗能力, 信用度远远不及国有商业银行等大型银行。存款保险制度下, 允许银行倒闭, 因此, 公众在存款时, 必然会选择抗风险能力强的银行, 主要是因为大型银行的信用度高、规模大, 对于存款数量较大的客户来说, 存到大型银行减小了风险, 此外, 在“大而不倒”的影响下, 即使大型银行出现风险, 但是由于其规模和地位, 国家相关部门不得不采取救助措施。

2.2 农村商业银行经营成本增加

存款保险制度的实质是存款机构按存款余额 (或资产规模) 的一定比例, 向保险机构缴纳存款保险费, 由此可以看出, 该制度将会增加银行支出。通常情况下, 存款保险费率取决于理赔范围和存款机构风险的大小。如果某机构的资产质量和经营效益都非常好, 内控较为严密且拥有较高的监管评级, 其存款保险费率相对来说就比较低, 反之, 存款保险费率就高。一般来说, 小额和储蓄存款是存款保险的对象, 所以, 在银行存款中, 比例较高的就是零售和储蓄存款, 需要支付较多的存款保险费, 而大部分农村商业银行的监管评级都比较低。所以, 从前文两个方面的分析来看, 与国有商业银行等大型银行相比, 农村商业银行的经营成本显著增加。

3 构建博弈视角存款保险制度的模型

3.1 假设模型设计

3.2 模型建立

3.3 模型分析和求解

通过上述博弈分析, 我们能够得出以下结论, 在现实的金融市场环境下, 如果仅仅推行单一保险费率是无法实行的, 保险费率的制定必须根据金融机构的风险等级划分, 只有这样, 逆向选择的问题才有可能解决。国家在推行存款保险制度时, 如果只是让银行选择性地加入存款保险体系, 也就是说银行可以选择会否加入, 这样必然会导致逆向选择的出现, 在这种情况下, 只有一些风险较高的金融机构会加入, 而风险较低的金融机构不会加入, 因此, 鉴于上述后果, 国家在推行时, 必须采取强制性加入的方式。在博弈模型中, 虽然很多影响因素不在考虑范围内, 但是从理论角度来看, 我国农村商业银行建立存款保险制度是必然选择。

4 结语

综上所述, 农村商业银行引入存款保险制度, 必然会面临着一定风险, 因此, 需要建立行之有效的制度对这些风险加以约束, 存款保险制度引入, 从强制金融机构入保、实行有差别的费率、加大风险监测等手段, 为存款人慎重挑选存储银行起到了指导作用。

摘要:在存款保险制度下, 农村商业银行之间的博弈证明, 存款保险的实施效果不仅受到市场规律的约束, 同时监管水平和手段也能对其产生较大的影响, 行之有效的监管制度是实现存款保险制度价值的前提和重要手段;反之, 将会给农业商业银行带来更大的经营和发展风险。从目前来看, 我国农村商业银行在监管制度上还存在着诸多漏洞, 业务经营不透明, 难以控制由于存款保险制度带来的道德风险。新形势下, 只有建立完善的存款保险制度, 不断提高监管水平, 才是农村商业银行的唯一出路。

关键词:农村商业银行,存款保险,博弈分析

参考文献

[1]田芳仪.探讨存款保险制度下商业银行的转轨之路[J].现代金融, 2014 (10) .

[2]武甲强.基于农村商业银行视角下的存款保险制度影响研究——“大而不倒”困境下的路径选择[J].北京金融论坛, 2014 (04) .

[3]冯玉虹.农村商业银行加入存款保险制度的博弈分析[J].企业导报, 2015 (6) .

[4]黄天恒, 史文杰.中国建立存款保险制度的道德风险分析——基于银行间博弈视角[J].经济研究导刊, 2014 (34) .

上一篇:规范的请假条模版下一篇:煤矿企业文化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