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传统文化教育

2024-07-18

中职传统文化教育(精选8篇)

中职传统文化教育 第1篇

在中职学校德育课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

【摘要】当前,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宗旨,使得绝大多数中职学校呈现“重技能,轻理论”的教学特点,最终导致德育课的教与学处于非常尴尬的境地。在分析当下中职学校缺失中国传统文化渗透的现状的基础上,论述了中职德育教学中加强中国传统文化渗透的重要性,并探讨了一些在中职学校德育课教学中渗透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具体做法。

【关键词】传统文化教育 中职学校 德育课 渗透近年来,中职学校的学生素质每况愈下,学生管理工作难度越来越大。究其原因,一方面,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多元文化特别是网络文化的冲击,使部分青少年染上了许多不良行为习惯,整体素质下降;另一方面,中职学校的招生越来越难,招生门槛越来越低,学生质量参差不齐。特别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很多学校把重点更多地放在了对学生职业技能的培训上,而忽略了对学生道德修养的培养。因此,要加强中职学校学生道德素质的培养,重视传统文化教学在中职德育教学中的渗透显得尤为重要。

一、当下中职学校缺失传统文化渗透的现状

(一)学校方面

“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宗旨使得中职学校在实际教学中把重点更多地放在了学生职业技能的培训上,而忽视了对学生道德素质的培养,淡化了对文化课的教学,职业技能课的教学时数远远超过德育课等文化课的教学时数,尤其是传统文化的渗透式教学更是少之更少。某些职业学校的德育课不被重视,成为其他主干课程补空的替补学科。

(二)教材方面

德育课的某些教材在编写上还不是很完善,存在着一定的缺陷,有些内容如《经济政治与社会》的某些章节距离学生很远,已经不符合时代的要求,经济政治理论性极强,教师讲起来枯燥无味,学生听起来无聊无趣。教师很难把传统文化与经济学政治学理论融会贯通,达不到德育教育的育人效果。

(三)教师方面

德育课教师自身的文化素养也是中职德育课中缺失中国传统文化渗透的一个重要原因。个别德育课教师对中国传统文化知识都知之甚少,对传统文化相关的教材和课程缺少深入的了解,无法用传统文化的魅力去感染影响学生。

(四)学生方面

中职学校的学生大部分来自于初中毕业生,这些学生成绩较差,习惯不良,娇生惯养,自私自利。来到职业学校后,他们没有了高考的压力,无需压制自己的情感与行为。有些学生染起了黄头发,穿耳洞,若和他们讲“身体发肤,受之父母”这样的古训,他们大都嗤之以鼻。部分学生没有自己的学习目标,来到职校只是混日子而已,表现为说谎、偷窃、欺侮同学,顶撞老师,不守纪律,玩游戏成瘾,甚至打架斗殴,其学习状态十分令人担忧。

另外,学生对德育课的重视程度不够,把德育课看成是空讲大道理,学习的积极性不高,学生听课味同嚼蜡,教与学都处于非常尴尬的境地,势必影响教和学的效果。

二、中职德育课中加强传统文化渗透的重要性

(一)加强传统文化渗透,有利于发扬中国传统文化的美德

中国传统文化的美德是中华民族经过五千年的文明发展,历代流传下来的宝贵的道德文化遗产,它包含了优秀的民族品质、优良的民族精神、崇高的民族气节、高尚的民族情感和良好的民族礼仪等方面。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只有在德育教学中不断地渗透中国传统文化,才能使学生更清楚地认识我国传统文化积极的一面,才能更好地发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美德。

(二)加强传统文化渗透,有利于提高中职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中职学校德育教育的最基本的目标是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而传统文化在德育方面的精髓包括四个方面:第一,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作为中职生,践行爱国主义就是从自身做起,从点点滴滴做起,努力学习,使自己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具有班级荣誉感,积极参加活动,为班级争光。第二,仁爱教育。对于中职生而言,在人与人交往中要学会恭敬礼让,懂得真诚地对待他人。第三,人生价值观与社会价值观教育。作为中职生,要学会做一个为社会所需要的人格健全的人,学会做一个能正确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的人。第四,理想教育。每个中职生都要清楚自己的理想并为之付出不懈的努力。

(三)加强传统文化渗透,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价值观和健全的人格

传统文化为中职学生的德育教育提供了新的思路,是一个鲜活的载体,具有源泉和指引作用。比如,传统文化包括许多经典之作,研读这些经典之作,学生能够感受优秀文化的魅力,体会并领悟亲情孝心、爱岗敬业、爱国与责任等这些优良品质,然后对照自己,反省自己,从而逐步提高自己,并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价值观和健全的人格。

四、传统文化教育在德育?n中渗透的途径

(一)加大中职德育教材改革的力度,转变德育教师的教学观念

关于中职德育教材的改革可以增加一些有关中国传统文化的知识点,可以适当地编写一些小短文、小故事,介绍一下我国人民传统的生活方式、行为礼节和道德观念等;还可以在教材中附录一些我国传统文化经典的文学艺术作品。

(二)加强中职生日常文明礼仪习惯的养成

礼仪教育,自古以来就是对人进行道德教育、完善人格的一种重要手段。学校应结合实际情况,重视中职生日常文明礼仪习惯的养成,通过设立文明礼仪监督岗,开设传统文化专题讲座、文明礼仪知识大讲堂,举办文明礼仪知识竞赛、职业礼仪展演等系列活动来加强对中职生的文明礼仪教育,纠正学生的不良行为,引导学生的审美取向。

(三)组织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的学习传统文化的活动

为加强对学生的爱国主义和中国优秀文化传统的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加厚学生的人文底蕴,培养审美能力,我们可以将德育课的课堂教学延伸,渗透到课外的引导学习中。如:在全校组织学生开展“诵读中华经典诗文”的活动。可以选读《弟子规》《三字经》《孝经》《大学》《增广贤文》等经典著作。安排固定的诵读时间,师生同诵一起成长。或者利用早晚自习时间让学生自己吟诵,并举行一些“中华经典诗词诵读大赛”,让学生在诵读比赛的过程中,培养语感、积累语言材料,感受中华民族祖先留下来的古诗文的美妙,对学生潜移默化地进行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教育。

(四)以传统节日为切入点,拓宽学生认知结构,丰富学生学习生活内涵

在平日的德育教学中,教师应改变学生的观念,每遇到一个节日,应主动收集一些资料,利用课前五分钟时间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让他们对中国的传统节日有所了解,特别是一些有纪念意义的节日、民俗等。例如,中秋节。在中秋节来临之际,引导学生查询和中秋节相关的一些信息材料,如我们的中秋节是怎样过的?有哪些习俗?学生在调查取材中,学到了许多新知识,不但了解了民族风情,还让学生体验到生活中处处都有传统文化的存在。

总之,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为我们的教学提供了广泛而丰富的德育教育资源。作为德育教师在结合优秀传统文化进行教学时,应该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并且选择合适的教学切入点,不断创新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不断充实教材内容。还应该大胆地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入社会,亲身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做到“知行统一”“学以致用”。此外,还要不断提升教师自身的文化修养,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目的。

参考文献:

[1]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2]罗静.当代中职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探索与实践[J].今日中国论坛,2013,(11):51-52.[3]姚颖麒,李姝睿.传统文化对教学的影响探析[J].时代教育,2014,(01).[4]秦岭,阚先学.中国传统文化在当代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 [J].沧桑,2013,(06):242-243.

中职传统文化教育 第2篇

一、利用戏曲艺术来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中职音乐教学中融入戏曲欣赏,将传统文化精髓与现代文明进行渗透,特别是通过戏曲艺术来提升学生的鉴赏能力。如从戏曲文化中的服装设计、化妆特点、舞蹈形式、表演手法、以及武术、杂技等传统民族元素的引入,将戏曲文化与舞台艺术融而为一,从而增强了极高的艺术审美价值。经典的戏曲名段是有生命的,如“花木兰”所表达的用于承担、自强自立的精神、“小放牛”所营造的诙谐幽默的生活观,更是对学生从体验中来获得良好的情操和修养。还有“小姑贤”、“小女婿”等曲目,让学生能够从戏曲文化中领略到情感的体验,精神的升华。历史戏曲将历史文化,以及历史人物进行充分表现,特别是戏曲艺术风格的渐进发展中,名家梅兰芳、叶少兰、马连良等,以其精湛的艺术修养和表演技能,赢得了世人对戏曲文化的赞誉。我们从课堂赏析和学唱实践中,一方面可以从音视频资料中来听、看;另一方面从引入戏曲表演艺术家,以及鼓励学生组织戏曲表演实践活动,从被动感知到真切体验,是戏曲文化真正走近学生生活。如对于京剧《沙家浜》,从“智斗”戏中来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循序渐进的理解和分析剧中人物角色的特点,并从中来感受戏曲艺术的博大魅力。

二、借助于戏曲艺术来提升学生艺术修养的有效途径

从素质教育实施以来,对于中职音乐教育改革一直在摸索中不断完善。戏曲文化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也是培养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有效载体。借助于戏曲文化艺术,不仅有助于增强学生的革命传统教育,还能够从戏曲文化艺术中,融入爱国主义情操的培养。如我们分析李铁梅,我们讲解杨子荣,我们谈谈郭建光,其艺术形象与表达的思想情感,都是当前社会需要格外关注的隐性教育方式。同时,在戏曲教学中,对于传统戏曲中的如《岳母刺字》、《穆桂英挂帅》、《红灯记》、《杨门女将》等曲目,具有较好的德育功能,从《赵氏孤儿》、《铡美案》、《赤桑镇》等曲目中有助于体现社会正义,惩恶扬善;从《打渔杀家》、《将相和》、《打龙袍》等曲目中来融入历史名著和典故;从《打金枝》、《井台会》、《茶瓶计》等曲目中来挖掘其深刻的思想内涵。总的来说,戏曲教育在推进学生全面发展中,其作用是深远的,而对于中职音乐教育来说尤为重要。

三、推进中职音乐教育中戏曲艺术教育的建议

结合中职音乐教育实际,从戏曲艺术与文化知识的`选择与推广上,主要从以下几点着手:一是注重戏曲基础知识点渗透和推广,循序渐进的导入课堂教学实践;二是注重戏曲欣赏教学,特别是结合具体的曲目来介绍剧情、理解剧中人物角色,激发学生对戏曲人物的认知,特别是经典唱段的学习和欣赏;三是结合实际推广戏曲知识竞赛,或歌唱比赛,营造戏曲文化环境,引导学生爱上戏曲艺术;四是结合当前戏曲教学实践,积极拓展戏曲教育方式,如开展戏曲交流,促进戏曲的宣传与普及。

四、结语

中职传统文化教育 第3篇

一、当前加强中职生传统文化教育的现实意义

(一) 提升中职生民族复兴意识的需要

根据教育部2013年发布的《2012年全国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发展与就业报告》显示, 全国现有中等职业学校13093所, 在校生2205.53万人, 全国每年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人数超过600万人, 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逐渐成为中国产业的劳动大军。[1]“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的综合素质直接关系到未来产业大军的素质, 关系到产品和服务的质量, 关系到我国在世界经济发展中的竞争力。”由于中职学生多数是16~18岁的青少年, 他们正处于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 思想可塑性大,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步伐的加快, 多元文化不断碰撞、交融、冲击, 极易导致学生价值观的偏差和扭曲。借助传统文化道德、文学及艺术方面的内容传承教育, 有助于中职学生知识的延伸和拓展, 有助于升华现代合格劳动者及优秀技能人才的文化情操, 是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新型人才培养的必由之路, 也是提升中职生民族复兴意识的关键环节。

(二) 提高中职生整体道德水平的需要

选择到中职学校就读的学生, 大部分是义务教育阶段学习成绩不理想的学生, 在“劳心者治人, 劳力者治于人”的观念影响下, 包括学生自己在内的大部分人潜意识中都对中职生存有偏见和歧视。在这种状况下, 中职生道德精神方面存在人生理想和目标不明确、缺乏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公德意识不够、竞争方法不当、不懂感恩、诚信意识浅薄等问题。中职生的道德水平和文化素质是国家未来合格劳动者、优秀的技能人才整体文化水平的直接体现。对广大中职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 可以有效地充实中职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 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整体道德水平, 有助于中职学校对学生的日常管理。

二、中职生传统文化教育的内容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语言习惯、文化传统、思想观念、情感认同的集中体现, 凝聚着中华民族普遍认同和广泛接受的道德规范、思想品格和价值取向, 具有极为丰富的思想内涵。中职学生由于受到成长环境、教育观念及从小的学习习惯等因素的限制, 他们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少之又少, 对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和民族特征更是难以理解与把握。所以, 在对职职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过程中, 既要注意对他们进行传统文化知识的普及与传授, 让他们能够较为全面系统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内容和整体风貌, 更重要的是要以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为核心, 以爱岗敬业、自强不息和明辨是非教育为重点, 着力完善中职学生的道德品质, 培育理想人格, 提升文化素养。

(一) 开展以爱岗敬业为重点的工匠精神教育

“爱岗敬业”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也是对公民职业行为准则的价值评价。作为中职学校, 要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 引导学生在实现中国梦的征途上找准定位、放飞梦想, 学习伟大的工匠精神, 指导学生树立“今天为振兴中华而勤学技能, 明天为创造祖国辉煌未来贡献自己的力量”的理想信念, 将爱岗敬业、精益求精、持之以恒、守正创新的工匠精神贯穿传统文化教育的全过程。

(二) 开展以自强不息为重点的奋斗精神教育

《易经》云:“天行健, 君子以自强不息。”自强是我们民族几千年来熔铸成的民族精神。当代中职生大部分是孤独而自尊的独生子女, 除了独立生活能力差等之外, 他们从上小学到初中毕业, 一直生活在应试教育的阴影中, 跟他们考上高中的同龄人比更早地尝到了失败和挫折的滋味, 他们常常会感到沮丧、无奈、无助、自信心受挫。因此, 对中职生进行自强不息的精神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所以, 在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时, 要引导中职学生认识每个人的成才之路都是曲折的, 没有一帆风顺的人生, 只有继承和发扬自强不息、吃苦耐劳的精神, 提高承受困难和挫折的能力, 树立“天生我材必有用”的理想信念, 发扬“世上无难事, 只怕有心人”的执着精神, 扬长避短, 努力成才, 对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三) 开展以明辨是非、扬善弃恶为重点的人格修养教育

明善恶, 辨是非, 是做人的基本品质。据调查, 大多数中职学生具有正义和明辨是非的认知, 有法制、诚信、向善等意识, 但是落实到行动上还比较差, 表现为容易受他人的不良言行影响, 较难抵制不良诱惑, 做事冲动, 法制观念淡薄, 经常出现人云亦云、盲目跟风等现象。“种树者必培其根, 种德者必养其心。”在对中职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过程中, 要培育中职生“以理制欲”的理性精神和“见贤思齐”的内省习惯, 要着力引导中职学生明辨是非、遵纪守法、坚韧豁达、奋发向上, 自觉弘扬中华民族优秀道德思想, 形成“勿以恶小而为之, 勿以善小而不为”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大人不华, 君子务实”的行为习惯, 培养中职学生做知荣辱、明善恶, 辨是非、守诚信、敢创新的中国人。

三、加强中职生传统文化教育的途径

(一) 深挖中专课程中传统文化教育的有效元素浸润民族复兴意识

课堂教学是学校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阵地, 也是培养学生民族复兴意识的主要方式, 是面向全体在校学生传授知识、提升文化素养的主要形式。

第一, 科学合理地设置课程是前提。中职学校要根据学校实际, 结合时代特点和形式需要, 发挥传统文化的育人功能, 根据中职学生的认知特点, 围绕学校的教学工作, 因材施教, 科学合理地开设那些中职学生感兴趣的传统文化教育课程, 灵活地将传统文化教育内容体现到德育、语文、历史、体育、艺术等主要课程中, 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 使广大师生在校园传统文化的教学中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良好行为习惯。

第二, 提升授课老师的素养是关键。“师者, 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在对中职生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教学过程中, 教师是传承者、传播者和创新源泉。教师的道德情操和学识素养及教育教学方法, 将直接关系到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度及接受程度。所以, 通过各种途径, 有效地提升教师的道德修养及学识水平打造一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骨干队伍是传统文化教育教学的关键。

第三, 正确地选用教材和拟定教学大纲是保障。在中职学校开设传统文化教学的目的, 在于可以通过传统文化的熏陶, 让学生可以具备良好行为规范、高雅审美情趣、传统道德操守, 所以选用什么样的教材, 关系到为何教, 教什么, 怎么教, 教材质量的高低会直接影响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所以在选择教材时, 既要考虑体系合理、内容丰富, 又要考虑其生动性与趣味性, 适合中职生这一特殊群体。而教学大纲是进行传统文化教学的指导性文件, 是组织教学、评估教学质量及考核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依据。教学大纲的拟定要具有科学性和思想性, 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时数、教学形式、评价标准、考核方式等都要符合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学生特点和发展要求。

(二) 确立高品位的校园文化感染和熏陶民族复兴意识

校园文化包括学校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 是学校特色和历史积淀的体现, 是展现学校领导办学理念、学校师生员工共同价值观念的重要平台, 对学生的品性形成及发展具有潜移默化的导向作用和持久深远的影响功能。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教学中, 中职学校校园文化的建设, 要结合中职学生的特点, 要以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陶冶师生的情操、规范师生的行为为目标, 以增强学校师生民族复兴的责任感、使命感。

物质文化的建设, 要求实用与审美相统一, 营造出和谐统一的境界和氛围, 能起到“熏陶人、凝聚人、引导人、鼓舞人”的“环境育人”的作用。中职学生的整体素质较差, 规则意识相对较弱。孟子有言:“不以规矩, 不能成方圆”。在弘扬“工匠精神”的职业教育背景下, 作为中职学校, 要以人为本, 着重培育学生遵纪守法、诚实守信的规则意识。要把办学理念和办学思想体现在制度中, 让规范化、科学化的制度文化内化为师生的精神追求, 外化为师生的自觉行动, 从而培育优良的校风, 提高管理的效能。在精神文化建设中, 要结合各年级各专业学生的日常生活, 灵活运用教育方法, 开展如经典诗文朗诵比赛、趣味传统文化知识竞赛、国学知识专题讲座等社团活动来品味中华文化与先贤思想的珍贵价值, 筑起学生的精神家园。注重发挥各学科中蕴含的传统文化元素, 通过学科渗透、文化橱窗、班会课、升旗仪式、班级园地、成人仪式等形式, 在校园内广泛开展传统文化教育。通过创办国学社、话剧社、书画社, 出版学生传统文化学习心得体会期刑等形式多样、主题鲜明的传统文化教育, 增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力。充分利用校园广播站, 在早中晚校园广播时间选放经典诗词诵读, 让传统文化中的经典名句名篇, 充满校园的每个角落, 萦绕在每个学生耳边。充分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平台, 建立校园传统文化学习专题微信公众号, 编辑不断适应时代需要的传统文化小故事、校园幽默小品等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传播传统文化知识, 让学生在学校生活中处处与经典同行, 与圣贤对话, 让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成为中职学校的强势文化和主导文化。

(三) 以文体活动及社会实践活动为载体整合校内外有效资源, 增强民族复兴意识

中职生最大的特点是对学习不感兴趣, 但对文体活动及社会实践非常热心积极。中职学校的德育工作在立足于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的同时, 拓宽其外延, 充分利用校外德育资源。以社区为平台, 家庭为基础, 学校为龙头, 整合各方资源形成良好的育人氛围。

1. 结合入学教育, 对全体中职生进行传统文化的认知教育。

学校在新生入校后第一周的新生适应性教育中加入校史教育、当地历史文化教育, 增强学生爱校爱乡荣誉感。逐步让学生内心对中华民族古老而悠久的传统文化加深了解, 发现其优点。在团委、学生会、社团等学生组织面向新生招干过程中, 宣传学校将会开展的传统文化系列人文项目的比赛, 并将其纳入综合附加分体系, 体现学校传统文化工作的导向性。将传统文化教育作为学校基层党团组织主题生活会、党团日、班会的重要内容, 学生既是文学艺术、理念和价值观等传统的产物, 也是创造这些传统的参与者。

2. 充分利用地域文化特色和文史教育资源, 拓展传统文化教育的广度和深度。[2]

通过“请进来”和“走出去”形式, 建立校外专家、高雅艺术定期进校园, 学生定期参观当地的历史博物馆、故居旧址、名胜古迹、文化遗产、具有历史文化风貌的街区等公共文化机构的长效机制, 让学生在实地考察和现场教学中触摸历史文化的脉搏, 感受中华优秀文化的滋养和浸润, 以此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 逐步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3. 利用社会资源, 结合传统节日进行“感恩教育”。

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感恩教育是学校德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中职学校结合传统节日实施感恩教育, 能有效地提高中职学生的道德修养、提升人文素质、促进个体健康发展, 是弘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的需要。如可以在“三八妇女节”开展感恩母亲活动, 在六一儿童节组织学生开展关爱留守儿童活动, 在九九重阳节开展关爱空巢老人、关爱残疾人等公益活动, 引导学生崇尚和践行仁、孝、善等中华传统美德。再比如可以充分利用家长资源, 举办“家长义工进学校”的活动, 让崇尚热爱传统文化的家长走进校园开展传统文化讲座, 使传统文化教育校园内外相互结合、相互渗透。

4. 依托知行合一的社会实践活动, 培养学生的道德高度。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是否得到传承和弘扬, 不仅在于增长传统文化知识, 还在于身体力行, 知行合一, 服务社会。中职学校的教学特点是实践活动较多, 利用这个特点, 学校的教学部门、校团委、相关学生社团等负责传统文化教育的部门, 应以立德树人为根本, 聚焦学生核心素养, 让学生走出教室, 走出校园, 走进大自然, 走向社会, 有序开展以弘扬传统文化为主题的暑期“三下乡”、社会调查、文艺演出、公益服务等社会实践活动, 突出强调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使学生在直观、生动、形象的传统文化教育中, 提升道德境界和文化修养, 增强民族复兴意识, 促进全面发展。并通过建立健全学生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工作体系、评价体系和保障体系, 推动志愿公益服务常态化。

5. 引导学生热爱自然, 敬畏自然, 保护环境, 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和合理念。

[3]中职学校可以通过组织学生去野外郊游等形式, 让学生亲近大自然, 并热爱大自然。利用假期的时间, 组织学生进行环境问题调查, 发现环境污染问题, 以此增强学生的生态责任, 培育学生的生态意识及健康的消费观、发展观, 展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想境界, 从而促进自然、社会、人的精神世界的和谐发展。

摘要: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的综合素质直接关系到未来产业大军的素质, 关系到产品和服务的质量, 关系到我国在世界经济发展中的竞争力。中职学校通过各种途径对中职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 能充分发挥传统文化在人才培养和提升民族复兴意识方面的特殊作用, 解决中职生在道德精神方面存在的各种问题。

关键词:中职生,传统文化,教育,民族复兴

参考文献

[1]党圣元, 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J].中国文化研究, 2014:30-35.

[2]周建松, 邹宏秋, 民族复兴进程中的高校传统文化教育新思维[J].继续教育研究, 2015 (12) :4-8.

中职传统文化教育 第4篇

摘要: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精髓,值得我们传承和发扬,中职生正处在人生的关键时期,加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让中职生认识、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精神,有利于他们的成长和成才,对于他们的就业和生活都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中职生 传统文化 德育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1

2015年教育部发布《关于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要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系统融入课程和教材体系,在相关课程中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比重。各地、各职业院校要充分挖掘和利用本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资源,开设专题的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有条件的职业院校要开设经典诵读、中华礼仪、传统技艺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修课,并拓宽选修课覆盖面。本文仅以日照市海洋工程学校为例探讨如何加强中职传统文化教育。

一.中职生道德情感现状

目前,中职生的德育情感现状令人堪忧,首先普遍存在厌学情绪,对于学习不感兴趣,对于未来没有目标和规划,成天浑浑噩噩,生活迷惘。其次个人价值观缺失,存在功利主义、拜金主义的现状,早恋、沉迷网游者比比皆是。另外,个人素质方面,例如文明礼貌,尊敬师长,团结友爱等传统道德缺失,待人冷漠,自私,敏感,缺乏自律意识、合作意识等。

二、加强中学生传统文化教育的意义

1、对中职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有利于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提高人文素养,塑造健全人格。从职业教育的生源现状来看,中职生多数来自农村家庭,家庭教育普遍缺失,周围生活的环境中缺乏文化教育熏陶,缺乏良好的道德品质和人文素养,从学生学习经历来看,这些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都是学校的“差生”,不仅学习习惯差,在学校往往也遭受歧视,常常成为班级忽略的对象。因此,加强传统文化教育,有利于让中职生找回自信,树立人生的目标,提高自己的道德和人文修养。

2、对中职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是传承我国优良文化的需要。

文化一旦形成,具有“化人”的作用,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中华文化具有五千年的文明,是我们祖先留给我们的珍贵遗产,她所蕴含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对于中华儿女具有深远的影响,中华传统文化是我们的民族之根,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中华传统文化的历史影响和重要意义。然而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中华传统文化受外来文化冲击巨大,让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发扬面临很大的挑战,很多中职生不了解中国的传统节日,但是却对西方的圣诞节、万圣节的很感兴趣,不了解中国的历史人物,却对国外动漫文化反映的外国历史津津乐道,这种现象要求我们必须加强对于传统文化的教育和培养,让中职生不要忘记自己的文化之根,不要忘记自己民族和国家的文化传统。

3.对中职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是创新职业教育教学,提升教学层次,促进学生就业的需要。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的转型升级,对于职业技术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而我国中职片面强调职业技能教育,要求学生对于职业技能的要求较高,但是其他方面却并不重视。给人们造成中职教育仅仅是“学技能的教育”。但是职业教育却包括,职业技能,职业能力,职业知识,职业道德,职业精神。而中职学校对于后四个方面却并不重视,而传统文化教育中例如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礼记》,“口言之,必行之”,“道虽迩,不行不至的,事虽小,不为不成”等,有利于让中职学生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并且利用中华传统文化的指导有利于提升职业能力,让学生脚踏实地,认清现实,让学生树立合适的就业意识。

三、加强中职生传统文化教育的措施

日照市海洋工程学校近几年来从学生的长远发展考虑,不仅注重传授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而且注重加强学生的传统文化道德素养,将传统文化教育纳入校园文化中,成为德育教育中重要的一部分,注重传统文化的在教学中的渗透,逐步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有利于中职生的做法。

1、将传统文化教育纳入教学常规中。日照市海洋工程学校通过早读时间,阅读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如《三字经》、《论语》等,每日通过一名学生领读的方式,其他学生跟读的方式让学生读在口头,记在心头。通过学生会检查,教师抽查的方式,保证学生的阅读质量;每日一节晚自习,进行《新闻播报》,主要板块为时事新闻、传统文化、道德力量等栏目,拓展学生的视野,加强学生的文化内涵教育。

2、在相关科目教学中注重传统文化的渗透。對于语文教学、美术教学等与传统文化联系紧密的学科,学校鼓励教师挖掘教材中的传统文化内容,通过视频、音频各种教学资料以及借助多种教学方法,加强传统文化的教育,让学生在课堂上体会中华文明的珍贵大气,如在学习杜甫的文章时候采用学生教师表演等方式,将爱国主义,忧国忧民的情感表达展现出来,引发学生的共鸣。

3、进行中国传统文化的表演展示。学校组织中华文化经典诵读比赛,要求师生根据中华文明的经典篇章,借助服装、道具等再现当时的情境,让学生亲身参与表演,亲身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既丰富了学生的校园生活又展现了学生的才能,受到广大师生的强烈反响。

4、编写校本教材,挖掘本地传统文化素材。学校根据当地实际和结合教学需要,编写了《国学礼仪》校本教材,内容涉及到生活的方法面面,每个单元都有一个国学典故、经典诵读等组成,加强学生的传统文化学习。寓传统文化教育与教学中,同时注重挖掘当地传统文化内容,作为孔子的教师项橐的故乡,夏朝尧的古城等有着优秀灿烂的传统文化,贴近学生的实际,注重该方面的挖掘。

参考文献:

[1]李春来.浅谈传统文化在当代中职德育教育中的意义[J] 科教文汇 2011.(7)

[2]林燕.用传统的优秀的文化思想引导中职生就业创业[J]职业 2015(23)

[3]刘高宏.挖掘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夯实中职生德育根基[J]现代语文2013(9)

中职传统文化教育 第5篇

一、什么是网络文化

网络文化是指网络上的具有网络社会特征的文化活动及文化产品,是以网络物质的创造发展为基础的网络精神创造。网络文化的鱼龙混杂、包罗万象,对身处学校的中职生产生了复杂而深远的影响,并逐步渗透、影响着校园文化,逐渐成为校园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二、网络文化对中职学生产生的影响

网络文化犹如一把双刃剑,在丰富学生课外生活、增长知识本领的同时,也产生了不少负面影响。正确认识网络文化对中职学生的影响,提出科学合理的育人策略,是当前中职学校加强文化建设的重要课题。综合各种调查结果显示,网络这把双刃剑,一方面,它给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另一方面,在这个虚拟空间又充斥着大量的不良信息和有毒文化,对学生的思想道德观念构成了威胁。

(一)积极影响

1.活跃了思维能力。互联网络空前的开放与自由,为中职学生提供了一个宽松、平等、自由的虚拟环境。丰富的知识、各色的人物、多样的观点,开拓了中职学生的视野,为中职生思想的多元化和创新性提供了信息保障。中职生积极参与其中,通过与不同领域、不同年龄的人交流思想、发表观点,使自己的思维更加活跃。

2.提升了综合素质。信息多样化、知识多元化的网络,为中职学生巩固理解旧知识、了解把握新动态、开拓创造新信息提供了有利条件。他们可以通过网络社会去接触了解更多的现代科技知识,从而丰富中职生的知识体系,提升中职生的综合素质。

3.拓宽了社交渠道。网上的交互性、虚拟性在一定程度上锻炼了中职生的社会交往能力。学生们通过各种交互性的网络平台接触到各种优秀人物,像学者、智者或一些对某些问题具有独特见解的人,将社交面从校园扩展到了网络世界,也因此学到了更多知识,提升了社交能力。通过参与网络文化沟通交流,中职生与无数其他个人乃至世界进行普遍的跨时空的文化交流,有助于摆脱地域和民族的狭隘性,拓展自己的社交渠道。

(二)消极影响

1.影响中职生的个人价值观。面对网络上各种与传统文化相悖的文化,由于青年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还没有完全形成,我国现在又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社会思想价值观念处于激烈的动荡和交锋之中,中职生很容易受到网上内容所隐含的意识形态的影响,在价值观上产生倾斜。这甚至导致部分学生爱国主义思想和民族观念淡化,社会责任感和社会公德水准下降,思想认识混乱。

2.影响中职生的思想品德。网络社会“数字化”、“虚拟化”的特点,使图像、文字甚至人以数字的终端和符号显现,很难确定网民的身份,因而很难对网民的行为加以有效监管。面对网络世界的秩序漏洞,一些自制力不强的中职生,往往抵制不住一些不良信息的诱惑,再加之网络世界追求的是平等、自由,对这些中职学生的思想行为会很大程度上造成不良影响,从而使个人的思想观念发生扭曲。

3.影响中职生正常社会交往。当代中职生使用网络的频率持续上升,影响他们对社会、他人以及相互间关系的判断,导致他们一方面对网络极度迷恋,同时又感到孤独和郁闷,患上信息孤独症。中职生在互联网络创造出的虚拟环境中,体验着一种虚拟的情感,沉醉于虚拟的满足中,利用虚拟的“人机交往”替代实体的“人际交往”,这造成了中职生对于近距离沟通的疏离,忽视了近在咫尺的亲情和友情。

三、如何改良网络文化影响下的育人政策

面对网络给学校教育工作带来的机遇和挑战,中职校园必须充分认识开展网络教育的重要性,不断拓宽学生教育的渠道,扩大教育工作的辐射面和影响力。

(一)发挥网络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中的作用

首先,要将网络信息引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之中,这样不仅可以丰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而且可以进一步拓宽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空间。其次,要充分发挥网络交互性的特点,将信息交换方式引进课堂,提高育人的教学效果。

(二)建设高素质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队伍

调查表明,目前中职学校思想政治教育队伍难以满足网络时代提出的一系列挑战,主要表现为对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开展教育意识淡漠;没有掌握一定的计算机网络知识和技能;对有关网络法规、网络道德缺乏了解等等。因此,学校教育工作者只有加强网络知识技能学习,增强网络意识,创新教育方式、载体和手段。充分借助网络技术的支持,采用声、文、图并茂的综合表现力来表达教育内容,增加教育信息容量,增加教育的感染力和吸引力,才能提高网络教育的实效性。

(三)加强网络伦理规范建设

网络道德规范的建设要根据我国的国情,根据我国传统道德和网络道德的现状来进行。网络对中职学生的影响不仅仅体现在信息的多元化上,尤为明显的是中职生对事物的认识、理解和接受更趋于相信自己独立的判断。为此,中职学校教育工作者在培养学生的主体性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正确的网络观,塑造其良好的网络道德人格,提高中职学生的自律意识和自控能力,使他们在面对各种网络信息时,能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并最终承担起维护网络文化秩序的重担。

中职传统文化教育 第6篇

摘要:校园文化是学校师生共同创造和享受的学校各种文化的总和,是一所学校的灵魂。语文教学是文化知识的传承、文化精神的积淀与挖掘的过程,与校园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如何通过语文教学促进校园文化建设,从三个方面提出一些看法:优化语文教学为校园文化奠定基础;语文学习与生活融为一体;开展丰富的语文课外活动,推动校园文化建设。

关键词:校园文化;语文教学;人文教育

校园文化是学校师生共同创造和享受的学校各种文化的总和,对学生的成长有着促进、导向、规范、约束的教育功能。语文教学是对文化知识进行传承,对文化精神进行积淀与挖掘的过程。语文教学与校园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对如何通过语文教学推动校园文化建设,谈几点看法。

一、优化语文教学,为校园文化奠定基础

(一)语文教学重视人文教育

在漫长的人类发展历程中,我国古代先民积淀了丰富的人文教育资源,如,中国文学中屈子独醒、司马迁受刑、班昭续书等。语文教师必须注意渗透人文主义的精神理念,让学生从经典作品中感受人类对自己命运的关注、对人类精神需求的关注,从而肯定人生价值,明确生活意义,尊重人生,热爱生命。

(二)语文学习与生活融为一体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教师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不能把全部的希望寄托在课堂和语文课本的.教学上,而应把课内课外,校内校外,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感受到语文与自己的生活息息相关。这样也必然能将自己在课外学到的各种知识运用到课堂语文学习中,使学生的语文能力从根本上有所提升。

(三)语文教学重视阅读品味

好的文学作品能启迪人的心灵,同时也是社会的一面镜子,反映着时代的特色,所以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对学生是一种美的熏陶,也是对社会的一种考察,教师应该多给学生提供这些有文化内涵的精品读物。“腹有诗书气自华”,我们应让课堂教学成为提升学生素养的精神家园。

二、开展丰富的语文课外活动,推动校园文化建设

语文课外活动是课堂教学的有效补充,通过课外活动可以把在课本上学到的知识和能力用到课外。

(一)结合课本上的有关内容上一节语文活动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比如课本上有关书信的内容,我就让学生摘抄和背诵古今中外有关亲情的诗句,甚至歌词,让学生欣赏歌曲,比如《烛光里的妈妈》等。

(二)开展各种形式的技能比赛,如朗诵、演讲、辩论、读书笔记等

为丰富学生的课外生活,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语文能力,校团委、校学生会和系学生会可以联合语文组在校园内开展各种各样的竞赛,组织学生看立志书籍如《把信送给加西亚》,然后让学生写读后感;一学期后让学生写体会,包括有关《弟子规》的黑板报比赛。

三、语文教学要对校园文化起引导作用

我校的学生大部分是中考失利者,平时的学习习惯就不太好,而且自制力差,对校外不良文化缺乏抵制力。如今在青少年中流行的一些网络文化、音像资料、图书等包含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对学生都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其中不乏一些不良的价值观和意识形态,这些都会破坏学生已有的价值观和文化理念,导致他们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发生变化。针对这一情况,我校的语文课要配合学校通过多种方式对学生进行正确引导,在语文课内和课外活动中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进行思想品德和审美情趣的教育,使学生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其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校园文化是学校教育教学特色的呈现方式之一,是全校师生精神世界的缩影。在提高素质教育的今天,校园文化发挥着课堂教学无法替代的价值功能,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体现着学校的内涵和精神底蕴。我们的语文教学应该为之做出贡献,并必将从中获益。

★ 试析中职德育教育的现状论文

★ 学生德育教育的工作教育心理学运用论文

★ 中职教育的论文

★ 学生德育教育发言稿

★ 小学德育教育论文

★ 论述德育教育与小学体育教学的关系的论文

★ 学生德育教育案例分析

★ 英语教学的德育教育论文

★ 小学德育教育教学论文

中职传统文化教育 第7篇

2.1 明确英语学习的目的

英语学习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进行国际交流和沟通,而畅通高效的交流和沟通是基于一定的文化背景认知之上的,可见英语跨文化知识的掌握非常重要,因此中职英语教育,需要明确英语学习的目的,纠正学生应付等级考试的学习动机,避免耗费太多的时间背诵单词、词组、句型,而忽略英语读、写、听技能的同步提升。笔者认为中职英语学习,应强调教材的文化内容,中职英语教材中,包括诸多的跨文化内容,在实际学习中,这些文化很容易被忽略。英语教育过程中培养跨文化意识,需要重拾对相关跨文化内容的重视程度,将相关文化内容融入到课堂学习当中,譬如某段英国社会文化对话内容的学习,有必要讲解对话内容所对应的文化背景内容,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对话内容的含义,也便于从中汲取有用的`文化知识。

2.2 丰富课堂的教学方式

当前中职英语教育的授课方式,大多围绕老师的讲解,学生课堂学习相对比较被动,即便教材有精彩的文化内容,也可能被老师轻描淡写地带过。笔者认为,跨文化涉及到各个周家的文化内容,譬如国家的建筑文化、科学文化、服装文化等,这些内容均可通过形象的声像表现出来,如果通过多媒体的方式授课,将文化以图片、视频、声音等方式表达出来,自然可以加深学生对文化内容的印象,英语知识的掌握也能够得以进一步巩固。另外很多英语影视作品,同样蕴含着宝贵的英语文化知识,老师应该鼓励学生利用课余的时间,或者组织学生在课堂上观看英语影视作品,这样一来,既可以大大提高课堂学习的趣味性,还能够让学生同步掌握更多的英语知识和英语文化。

2.3 采用多文化教育方式

很多学生将英语文化的学习,局限于英国与美国两个国家,其实这种观点是错误的。在实际教学中,老师要围绕更多国家的英语文化内容,实行多文化教育方式,纠正学生对英语文化的片面见解。多文化教育方式,要求学生把握各个文化范畴的知识点,着力提升学生多文化交流的能力,增强英语学习的宽容性和敏锐性,尤其是文化差异问题的处理能力,这样方可适应社会文化的多元化发展,满足国际交流的实际需求。英语教师应尽快摒弃“语言文化二元论”的落后教育理念,除了需要讲解英语发音、翻译、语法和句式,还应该让学生透彻理解英语的文化内涵,将语言和文化完全融合起来,这样反而能够让学生加深对所需知识的印象。

3 结束语

中职传统文化教育 第8篇

一、中职语文教学加强传统文化教育的意义

传统文化教育可以为中职学校的德育教育提供思想源泉, 找到鲜活的载体。“经典是文化之母, 文化的继承和发展, 只能从阅读经典开始。”《弟子规》《楚辞》《千家诗》《百家姓》等大量富有人文内涵的经典古诗文, 是中职学校最好的德育教材。《弟子规》的行为规范:“苟日新, 日日新”的积极进取, “岂曰无衣, 与子同裳”的团结互助, “文质彬彬, 然后君子”的内修外养, “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的理解宽容, “敏而好学, 不耻下问”的勤学好问, “鞠躬尽瘁, 死而后已”的爱岗敬业, “谁言寸草心, 报得三春晖”的亲情孝心, “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宽阔胸怀, “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的责任感和爱国心等, 正是中职生所欠缺的。中职语文教学, 就是要让学生通过接受优秀文化的熏陶, 提高思想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 形成良好的个性、健全的人格, 促进职业生涯的发展。

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是宣扬和继承祖国传统文化的必须和必然。改革开放带来了先进的科学技术, 也带来了多元的文化。外来文化和价值观良莠不齐, 潜移默化中改变着学生的价值观与生活方式, 也严重影响了学生对民族文化的理解接纳。在承担着近40%初中毕业生的中职教育中, 语文教学是教育学生传承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通过传统文化教育, 学生能够了解民族文化的源远流长, 欣赏汉赋骈文的华美, 感叹唐诗宋词的丰韵, 感受诗词曲赋的民族精神, 在吟咏背诵之中传承民族传统文化。

可见, 中职语文教学加强学生的传统文化教育势在必行, 意义重大。

二、中职语文教学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良好条件

中职生大多十七八岁, 虽然相当部分的学生未达到九年义务教育的语文合格水平, 但他们大体能够理解课文内容, 能背诵或默写其中的名句、名段、名篇。他们不良的行为习惯、道德品质, 都可以在传统文化中找到纠正的方法和标准。他们在日常生活中会遇到一些困惑, 如不理解各地富有传统色彩的婚俗、葬礼, “钟鼓乐之”、“亲迎于渭”、“天作之合”、“失怙”、“失侍”、“椿荣萱茂”的不理解, 这些都能激发学生学习古代诗文的兴趣, 增强热爱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思想感情。

中职学校没有升学压力, 学生的课余时间多;拓展模块学时不作规定, 教学时数较为宽余;允许自己开发教材, 教学方式灵活等, 都能使教师放开手脚, 在教学中加入大量传统文化内容, 加强传统文化教育。

近几年, 通过一些著名学者、政协委员的提议和呼吁, 全国各地学习传统文化之风日盛。“百家讲坛”等媒体栏目的传统文化讲座效果明显。各地在不断举办传统文化讲座, 组织了较多的古诗文诵读和竞赛活动, 这对中职生有较大影响。青少年学生学习传统文化有了良好的社会环境。

三、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教育的实施

第一, 学校管理者和语文教师要提高对传统文化教育功能的认识。

五千年的传统文化浩如烟海, 承载着中华民族的修为和精神, 是我们民族的精神源泉。所以, 传承传统文化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的责任, 更是语文教师的重任。中职教育要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素养, 培养学生自尊、自信、自爱、自强等民族精神, 就必须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和吸收人类进步文化, 加强传统文化教育。学校管理者要给语文教师宽松环境和大力支持。语文教师要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熏陶感染、潜移默化的功能, 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

第二, 依托教材内容, 拓展教学外延。

文以载道, 教材是教学的主体, 更是教学的主导。中职语文课本中一些文质兼美的文言诗文和近现代诗文, 为我们提供了一定数量的传统文化内容。我们要充分挖掘和展示课本中的各种传统文化因素, 并广泛而有选择地向课本外辐射, 充满激情地讲, 浅显明白地教, 让学生受到感染和熏陶, 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传统文化。如, 教学《山居秋暝》后, 可以拓展到对陶渊明、谢灵运、孟浩然等诗人山水田园诗的诵读, 也可辐射到对李白《蜀道难》《梦游天姥吟留别》的诵读理解。

第三, 改进教学方法, 用生动活泼的课堂吸引学生。

新《语文教学大纲》对文言文教学内容做了大幅调减, 将教学要求确定为诵读教材中的古代诗文, 大体理解内容, 目的是重在增加积累;《大纲》对文言实词、文言虚词及文言句式等, 未作数量和程度要求。所以, 在教学中, 学生疏通文意后, 教师可以简介文化常识, 其余时间用于学生的读、背, 教师的拓展辐射上。课堂上多采用电化教学, 优美的图片和诵读, 既让学生得到美的享受, 又让教学直观, 易于学生理解和记忆。也可以阶段性地在课堂上组织古诗文阅读交流会、诵读赛、演讲会、辩论赛, 引导学生了解和学习传统文化。

第四, 密切联系生活, 重视课外学习的引导。

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语文教师要把语文教学引向现实生活, 把传统文化与现实生活有机地联系起来。如, 有机会时让学生看看某家寿礼上的寿星是男的还是女的, 或某家丧礼上的亡者是男的还是女的, 再讲解“椿荣萱茂”、“天作之合”、“失怙”、“失侍”等及相关对联或诗句。引导学生到生活中去寻找何时何地因何事应用了古诗文名句, 充分利用课外时间阅读古诗文, 让学生获得收获感。这样, 就能激发学生阅读、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 促使学生从“要我学”转向“我要学”。

上一篇:眼科护理半年工作总结下一篇:2024年内科主治医师考试模拟试题第九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