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地基础教育调研报告

2024-07-16

当地基础教育调研报告(精选8篇)

当地基础教育调研报告 第1篇

学校:淮安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学院名称:xxxxx

专业:xxxxxx

班级:xxx

姓名:xxx

学号:xxxxx

实践单位:徐州市睢宁李集中学

实践时间:2012年1月26日—2月8日

当地教育资源和教育现状

在今年的寒假我参与了我们学校组织的以“当地教育资源与教育现状”为主题的寒假社会实践活动。其间,我们深入徐州市睢宁县李集中学进行了为期14天的社会实践,活动的主要内容有:主动拜会母校班主任(老师)、高中同学、校友,交流心得,培养友谊,提高人际交往能力。也可以就2011届高考学生对于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认识,以及志愿意向、专业意向及考前心里等问题进行调查并进行总结分析。

此次活动使我们当代大学生能够“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的同时,也使我们当代大学生开阔了视野,增长了见识,锻炼了能力,磨砺了意志。对继承和发扬“五四”爱国、进步、科学的光荣传统,把我们爱国热情和成长成才的强烈愿望转化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际行动具有重要意义。

此次活动以调查、采访为主,故所得成果也是与教育有关。现将此次社会实践活动成果汇报如下:

此次关于对“当地教育资源和教育现状”的社会实践活动重点针

对李集中学的现有教育资源利用程度、师生满意度及所存在的一些问题现状为主。其间利用大部分时间,对部分学生进行了家访。通过家

访以及同李集中学学校领导座谈,对农村的教育状况有了大略的认识,并为之作了相应的整理和思考,从而得出了一些初步分析结论和建议。

1、存在的的问题:

经过这么多年的新农村建设,且加上近来大搞素质教育。就目前而言,农村教育的基础设施建设已日趋完善,供水供电不成问题,教室教具给配充足(比如基本全都实现多媒体教学),学生食宿很有保障。所以,现在限制农村教育发展的瓶颈已不再是硬件设备跟不上的问题,而是出现在软件上。具体而言,教师队伍的数量和质量在这种乡镇中学是严重不足的。首先是优秀教师不愿意进来,再者是进来了留不住。这是农村教育长期缓慢发的展的关键因素。

其次,教育往往是双向的,一方面需要学校的管理,但家庭的管理会起更大的作用。但就调查下来的结果来看,家庭这一块基本上没能对学生的教育作多大的贡献。其中的原因有两方面,一是家长大多是农民,平时忙于生计,无暇顾及子女教育。如果是留守儿童则祖父母辈就更没有闲暇也无精力对其进行教育和管理。另一方面,家长大多文化水平不高,对于现在子女所学的课程,基本上是没有能力进行专业的指导的,所谓心有余而力不足。

在采访过程中了解到,多数农村学生并不同城市的学生一样用很多的课余时间来学习,相反,农村的学生自律能力普遍不强,这主要

是观念差异所致。所以谈及如何提高成绩这个问题上,学生和家长由切身体会而得出统一的结论是,老师严则成绩高,反之则低。这也合乎眼下应试教育的规律,这种教育体制下,并不要求学生有多么高的自主发挥,而是看谁肯下功夫,肯花时间,只要拼命做、背,就会成效显著。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应试教育在维系城乡升学公平上还是起了相当大的作用。当然,农村学生的基础不牢固早已是众人皆知的,但通过调查下来的情况来看,基础不厚不过是疥癣之疾,劲头不足才是心腹大患。因为基础不足尚可以亡羊补牢,劲头丧失、锐气大减则是釜底抽薪。曾经想当地以为农村的生活条件大不如城市,人言:困于心,横于虑,而后作。农村的孩子为改善改变这种状况而奋发读书。但实际考察下来与理想大相径庭。具体是何种原因造成今日之农村学生思想之贫大于物质之贫尚待查明。或许是今日农村的物质生活相对提高,也或许是电视网络的舆论作用。总之,摆在眼前的是一个很严重的问题。

此外,地方保护主义也是阻碍农村教育事业发展的一支力量。据了解,当地的初中学生一般不会在中考时填报徐州市的重点中学,其原因并不是没人有那个实力,而是填本县以外的高中,万一落榜,即便是上了本县高中的分数线也不一定能上该中学。所以多数的学生为求稳妥不得不填报本县的一般高中。学生水平有限固然是事实,但当地教育部门为维护自己的利益不鼓励也就算了,还如此设置障碍对学生就太不公平了。升学管道不畅通,也是一个棘手的问题。

2、针对上述问题,结合地方特色和整体优势,提出以下改进意见:

首先是在学生方面,虽然大多学生基础薄弱且学习积极性不高,但其资质还是相当不错的。镇里虽然物质条件不甚丰裕,但基本的能保证青少年健康发育成长的物质所需还是有的。学生大多淳朴可爱,反应敏捷,可塑性强。所以,基于这个还算不错的客观条件,只要老师在学生身上多花心思,严格要求,并且善于引导,积极鼓励,学生的学习成绩是可以也是一定能够提高的。

另外,在采访的过程中,我们也发现有不少专业知识强,敬业程度高的优秀教师。不光如此,也有老师放弃了外调升迁的大好机会,甘愿扎根留在我们这些不太发达的小城镇,十几年如一日,从未止息。对于此种难得的教学资源,当地教育部门,当地政府应该加大扶持,重点关照。对这类安心扎根农村乡镇的优秀教师一方面提高待遇,另一方面可遣至外地进行培训,促成其更好地为本地教育事业服务。

然而以上两点所能解决问题的范围和程度毕竟有限,这个长期形成的差距必然要用长效的机制才得以彻底解决。在这当中,唱主角的正是国家的相关政策倾向和重点帮扶。农村问题说到底是一个穷字,但核心并不是穷经济,而在于穷知识、穷技术、穷观念,归根到底是穷人才。只有想办法让无数的知识人才前赴后继不断地投身到中国的农村建设队伍当中,这个问题才有可能从根本上得以解决。但目前就全国范围的大学生就业去向来看,基本上没有主动积极考虑去到农村

就业的。其中责任并不在于大学生,而是在于国家的政策性导引不够。并没有足够的鼓励来弥补其物质条件的匮乏所留下的空白,大学毕业生不愿意投身农村的建设也是在情理之中的。好在近年来我国对于这方面的重视程度和投入力度正在不断地加强,相信随着城市就业的饱和和相关政策措施的到位,将会不断有大学生到农村去就业、生活,而城乡教育的差距届时将会逐渐缩小。

现总结如下,农村教育问题的成因是多样的,其中最关键的因素是师资配备不足,留不住人才;最严峻的现状是学生学习渐成不够积极主动的氛围。解决这一系列问题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在这期间可以尝试加强严看硬管式的应该教育的传统方法,着重要给学生树立起积极拼搏的意识。其根本的和实质性的改善则必须举全国之力而为之,且要坚持下去。

当地基础教育调研报告 第2篇

自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以来,中国经济飞速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到目前为止,中国已基本上实现了进入小康社会的目标。与此同时经济发展的不协调因素也在逐渐显现,城乡经济差距越来越大。占中国大部分面积的农村仍然处在贫穷落后之中。农民整体素质偏低、农村专业人才缺乏等因素严重阻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因此,如何培养大批能安心在农村工作的专业人才和具有较高素质的农村劳动者、适应农村经济改革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就成为农村改革和发展的主要任务。而其重要内容就是普及农村九年义务教育。

二、农村九年义务教育的一些基本状况

三、国家政策及政府对农村九年义务教育的影响

四、经济因素对农村义务教育影响

2)其他一些影响孩子辍学的因素学生的辍学问题一直以来都是农村教育发展难以解决的顽固性问题。多年来经济因素一直都成为学生辍学的最主要因素,而其阻碍学生求学的主体性地位至今仍未改变,但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国家教育政策的改善,其主体性地位正在显着的发生着变化。在仅随其后的原因中学生的自身因素正在逐渐加强,在农村经济环境不断改变的情况下,很多学生很难在相对枯燥的学习和不断改变的生活条件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使得大多数学生的行为价值取向缓慢的发生着变化,在随后的过程中将使其无法抗拒外界的诱惑而对学习的兴趣日益减弱,最终促使其辍学,而这样的情况在条件越好的地方问题就越突出。而在这一状况的发展过程中,家长所起的作用无疑是特别重要的,如果家长在孩子的着一变化过程中能敏锐的洞察到这一现象或者多跟孩子沟通交流,那么孩子将在很大程度上避免这种结果的发生。还有一个因素就是家长的观念问题,很多家长在读书的认识上存在着很大的缺陷,很多的落后思想占据他们的脑海,使得处于相对被动地位的孩子没办法选择自己读书的机会。

五、关于沟通问题对义务教育的影响

1)关于家长与学校的沟通问题学校与家长是孩子处于受初级教育阶段最为重要的两个客体,他们将对孩子在这个阶段的成长与学习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家长与学校之间的沟通问题就显得尤为重要。但是我们在调查访谈中发现,很多家长所做的仅仅是将孩子送到学校读书而已,而对于孩子在学校中的情况则知之甚少。很多家长都认为教育就是学校的事,学校作为教育的载体其作用就是教育孩子,而自己的作用则不大。这就是家长的自身认识不足使得与学校之间的沟通交流出现了障碍,而其进一步的危害就是造成家长对学校的不信任,家长不能有效的了解到孩子在学校中的学习情况,不利与孩子的学习和成长。而在这个问题中,家长的过失显然要大得多,学校只能通过家访和家长会的形式来向家长传达孩子在学校的信息,而其主动权相当一部分都在家长这里。在通过对学校老师和校长的访谈中我们发现,学校每年都会举行家长会,以便家长能了解到孩子在学校中的信息,但是每次家长的出席率都会很低,使其作用大打折扣。因此,家长与学校之间的沟通交流问题在对义务教育中也是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

2)关于孩子与家长之间的沟通交流问题在关于和孩子的交流问题中有81.6%的家长表示会和孩子进行沟通;有4.9%的家长表示不会和孩子进行沟通;有8.7%的家长反映到自己对这个情况不了解;还有4.9%的家长表示他们根本没考虑过这个问题。这反映出大多数的家长都会有意愿和孩子进行沟通交流,但在我们的访谈中我们发现很多家长在实际生活中根本很少和孩子进行沟通与交流,即便是交流也是“不平等”的交流。就家长们自己的话说就是“小孩子,懂什么”。其实孩子在受义务教育的阶段成长很快,他们特别需要父母对自己的关爱,而父母也应当及时了解孩子心态的微弱变化,以便对孩子的行为进行正确的引导。

六、调查过程中所发现的其他问题

1)学校基础设施建设问题近几年国家财政对教育的投入越来越大,伴随着大量财政的投入,大部分地区的基础教学设施都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改善。我们开展调查的小学分为两个部分,总共6间教室,条件比较艰苦,有的教室没有门,没有玻璃,更谈不上风扇。这样的教室是冬不避风,夏不防暑,孩子在这样的环境下学习确实相当辛苦。学生在课余也没有任何娱乐设施,这样的环境对学生的成长相当不利。只希望国家还能继续加大对基础教育设施建设的投入,改善类似于这样的教育设施,为义务教育在硬件上做好保障。

2)关于教师的系列问题当今义务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师资缺乏,而为了满足孩子的上学要求,地方政府只能从当地去挑选一部分相对有知识的人来代理教师的职责,即为乡村代课老师。这些老师平时在家种地干活,到上课时间就去学校给孩子上课。这无疑会产生一系列的问题。首先这些老师素质问题,因为这些老师的专业水平达不到要求,对很多问题都会缺乏准确的判断;其次是这些老师的教学方法问题,因为他们没有接受过系统的培训,并不懂得该怎样高效的传达自己的想法,使得孩子可能无法掌握该学习的知识,造成对孩子学习的影响。但是中国的一系列实际情况迫使这些问题很难解决,在国家无法提供足够师资力量的时候,当地政府就应该运用自身所拥有的权力,对代课老师进行一系列的系统培训,通过考核的方式来提高代课老师的整体素质,从而逐渐解决师资的缺乏问题。

以上是我在对我们所发现和看到的问题进行的一系列总结,希望能对义务教育的发展起一定的作用。

当地基础教育调研报告 第3篇

关键词:高职教育,服务经济建设,问题,对策建议

高职院校作为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基地, 要义不容辞地肩负起历史使命, 为当地经济建设提供科技支撑和优质的社会服务, 尤其是为当地经济建设输送一批既有文化知识, 又懂专业技术, 同时还需要做事的能力、知识应用的能力, 具备掌握熟练的综合技能人才。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区战略, 提高西藏自治区经济建设又好又快发展, 必须要求我们更加重视和加快高职教育的发展, 更好地为社会经济建设服务。

一、存在问题

第一, 认识不足。西藏自治区少数民族受地理位置和传统思想的影响, 在语言、文化、心里、风俗和生活习惯上与汉族地区的人有较大的差异。他们有自己的饮食习惯和生活习俗, 长期处于集体劳动之中, 加之交通不便, 对外面的世界了解甚少, 在思想认识上满足现状, 不愿冒风险去外地谋生路, 寻找更好的就业机会。他们接受职业教育的愿望也不强, 只满足基础教育的需求, 来获取一定的文化知识, 劳动力技术转移较低。此外, 社会各界对职业教育重视不够, 人们对职业教育的认识不足, 长期以来老百姓不让小孩上学, 只需要劳动力的观念仍然存在, 他们没有充分认识到现代职业教育对于服务当地经济建设所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 不重视高职教育, 特别是农村职业教育, 教育只注重文化知识的灌输, 忽略职业技能的作用, 所以, 教育与农业生产、农村经济发展的实际相脱离。

第二, 办学机制不灵活。以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为切入点, 在西藏自治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基础上全力推进各项教学建设和改革, 并建立与此相对应的运行保障机制, 方能突显办学特色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举措。高职教育在专业设置、课程设置上还不能完全适应西藏自治区经济的发展, 教育主管部门对学校办学卡得过严, 高职院校在专业设置上缺乏自主权。

第三, 服务新农村建设的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尽管西藏高职院校对服务西藏自治区经济建设和新农村建设的实践途径、方式、手段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 但受各方面因素的制约, 无论在其思想方法、内容的深度广度上, 还是在途径、手段的多样性与系统性上都是初步的, 仍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是服务层面有待拓展。当前集中表现在主要利用科技“三下乡”活动进行宣传、教育、服务基层, 对于怎样培养学生掌握现代专业理论知识、综合技能, 去完成具体的工作活动, 解决实际问题;让专业教师深入基层生产第一线, 为基层工作出谋划策, 切实解决生产过程中的困难和问题等还处于表面层次。二是服务能力有待提高。有的专业过于陈旧, 没有按照“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的职业教育目标, 没有根据人才市场的变化对专业的需要来办学, 专业设置不灵活, 课程设置不具连贯性和逻辑性, 无法适应新时期农业产业化、农村劳动力转移、农村二、三产业发展的趋势, 导致培养出来的学生无法适应新农村建设的实际需求, 服务能力欠缺。三是服务模式有待完善。尽管现在形成了校企联合、校校联合等服务模式, 但校企合作、校校联合停留在表面上、形式上, 要通力合作, 进一步深化合作项目、内容, 共同进步与发展。如何创新运行机制才能更加适合高职院校为社会、农村、企业经济建设服务的问题, 需要政策扶持。

第四, 教师的指导实践能力较差。由于西藏自治区高职院校是由两所不同中专学校合并而成立的, 来自于行业、企业实践一线的教师很少, 大部分教师也没有到行业、企业锻炼实践, 有些新进的年轻教师也只是刚刚从大学毕业的学生, 缺乏实践工作经验, 他们更没有教学经验和实践知识, 对行业、企业和社会了解得很少, 一部分职教老师不懂“职业”, 不了解专业市场和人才市场, 对行业、企业的岗位需求、职业需求也不是很清楚, 因此, 教师对学生的指导实践能力较差。尽管现在高职院校大力提倡加强“双师”队伍建设, 提高“双师”素质, 但真正的双师型教师比例还是偏低, 大多数教师在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方面差距较大, 只会动嘴, 不会动手;只懂专业, 不懂“职业”;只具有专业的系统知识和理论, 不具有熟悉的“系统的应用知识”的实践和能力, 这样的教学团队怎能培养好高技能人才, 去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服务?

二、高职教育服务当地经济建设的对策建议

第一, 用科学发展观统领西藏自治区职业教育。要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科学发展观统领西藏自治区职业教育全局。西藏地处边缘地区信息文化较落后, 学生成绩普遍较差, 能进入高一级学校学习的学生较少, 绝大多数学生只能选择进入各级职业院校学习深造。为了充分发挥高职教育的作用, 西藏自治区的高职教育, 要围绕当地经济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大目标, 全面提升劳动者的综合素质。为培养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者, 有技能、有文化的适用型人才, 而设置专业, 并把农村干部、科教人员纳入到高职教育与职业培训项目当中, 提高基层干部和科技人员的综合技能。

第二, 与时俱进, 创新西藏自治区职业教育模式。一是根据西藏自治区的产业特点, 针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要求, 灵活调整和设置专业。围绕“一产上水平、二产抓重点、三产大发展”的经济发展战略目标, 依据特色产业和市场需要来进行专业设置、调整专业结构、进行课程设置、编写实用教材、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式、实行“教、学、做”“做、中、学”的教学模式, 根据当地行业、企业工作过程, 来设计工作任务、设计教学内容, 编制专业教材, 从而提高高职教育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在专业设置上, 寻求高职教育和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的专业结合点, 建设好相关专业, 培养岗位人才需求, 让学生毕业后到社会上有用武之地和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要注重开发本民族文化产业中不可替代性的专业, 实现高职教育更好地为当地经济建设服务的思想, 从而保持民族文化产品生产的区位优势。二是要建立完善的西藏自治区高职教育培训和信息服务体系, 开展形式多样的科技培训, 以新技术、新成果为主要内容, 建立各级教育培训机构, 利用西藏自治区农业广播电视学校的教学资源, 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和远程教育模式完善信息服务体系。三是在义务教育中渗透职业教育。首先, 是在文化课中进行职教渗透, 充分利用科学文化知识, 加强教学同现代工农业生产的直接联系, 在文化知识教学中重视实践环节, 加强观察、演示、实验、操作、练习和实训的演练, 组织学生通过各种社会实践活动, 理解和掌握生产技术知识, 并将所学的科学文化知识和原理运用于实际生活和工作当中, 为当地经济建设服务。其次, 是对现行的义务教育课程体系进行反思和重构, 根据本民族地区地域特点, 在义务教育课程体系中拓展职业教育内容, 开设适合民族地区产业发展与职业教育发展相适应的专业课程, 为将来到高职院校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为今后更好地为当地经济建设服务。

第三, 加强政府统筹, 推进有效配置。一是引导并激活办学机制。各级政府要落实在发展职业教育中的责任, 切实加强对高职教育工作的领导和对高职教育发展规划、资源配置、条件保障、政策措施的统筹管理, 关于高职院校的发展, 要为高职教育提供强有力的公共服务和良好的发展环境。二是政府要营造行业、企业参与高职教育的发展环境, 加快速度制订激励政策, 鼓励行业企业参与高职教育。彻底实现学校与企业的互动和合作。校企合作是激发高职教育发展活力, 破解高职教育发展难题的有效举措, 对于发挥校企双方积极性、加快培养应用型人才、促进高职教育与地方经济结合具有重要作用。

第四, 更新办学理念, 坚定服务宗旨。高职教育必须树立为社会、生产一线服务的思想, 积极探索、创新办学模式, 通过在服务当地经济建设中无可替代的作为, 发展和壮大自己;与时俱进、开拓进取, 积极开展与行业、企业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让广大教师参与行业、企业发展研讨, 让行业、企业专家到学校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和教学工作, 增进彼此的合作与交流。坚持以服务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为宗旨, 以就业为导向, 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发展道路, 培养能够胜任工作任务、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熟练的岗位能力、扎实的专业知识、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职技能型人才。

第五, 突出技能培养主线。根据高职教育的规律和特点, 确定专业的能力目标, 进行重组教学内容, 设计能力项目, 制订考核方案, 进而有机地整合教学资源, 实行项目化教学和任务驱动式教学。根据岗位标准要求、设置课程标准, 将各个工种职业技能标准要求、职业资格证书内容纳入人才培养方案。通过举办校内职业技能大赛和全国技能大赛的演练, 积极开展职业资格鉴定, 将职业技能鉴定与技能大赛有机结合, 引导学生学技能、练技能、赛技能, 在取得技能大赛优异成绩的同时, 获得相应职业资格证书。学生学有目标, 做有标准, 实现由“要我学”向“我要学”的转变。这样, 学院培养出来的学生既懂理论、又懂技能, 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同时, 也为社会培养了高技能型实用人才, 将来能更好地使高职教育服务当地经济建设, 实现地区经济持续、健康、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桑擎中.当前部分农村中等职业学校存在的一些问题[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8 (23) .

[2]、刘文志, 刘增安.融于社会, 服务社会[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8 (23) .

当地特色是文化事业繁荣的基础 第4篇

[关键词]当地特色 文化繁荣

文化惠民工程是繁荣文化事业、提升文化软实力、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①的重要内容。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坚持面向基层、服务群众,加快推进重点文化惠民工程,加大对农村和欠发达地区文化建设的帮扶力度,继续推动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向社会免费开放。为了更好地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各级政府行政机关以及企事业单位等部门纷纷掀起了一波波的学习高潮,大家学精神,做笔记,写心得体会,把十八大报告精神学了个通透。作为群众文化播种者的文化馆在这方面则是加大了力度,要求各个部门一定要以党的十八大精神为导向,以坚持面向基层,服务群众为基础,以推动群众文化全面发展为契机,深入推进免费开放服务项目,加大培训辅导力度,推出惠民服务品牌,提升惠民水平,多渠道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群众文化活动。

一、文化惠民工程普遍存在的问题

在十八大报告之前,各地文化部门在推进文化惠民工程方面下了不少的功夫,电影院定期定量到边远山区的农村放电影,图书馆不定时送书到乡镇的一些农村书屋,文化馆每年送几十场戏到镇村,当地的政府部门在每年的四大节日中也相应的举办一些综合的文艺晚会等等,给当地广大的人民群众送去了丰富多彩的精神食粮,让大家感受到了党的温暖。而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广大人民群众对文化的需求也在不知不觉中发生了变化,对送电影、送书、乃至送戏的热情从高涨到骤减,一场乡村电影的观众从几百人下降到几十人乃至几人,农家书屋的人气越来越弱,看戏观众的年龄已经难寻年轻的脸庞反而是老幼居多。从这些变化来看,文化惠民工程在一个时期内确实是给大家带去了实惠和欢乐,而从文化惠民服务项目的现实来看,也给我们从事群众文化工作的群体带来了一些思考。惠民,不但是要让广大人民群众从中感受到温暖,得到实惠,更重要的是能够让大家愉悦身心,参与其中,享受其中,以文惠民。本人从事群众文化工作多年,常年和广大人民群众打交道,对他们的需求比较了解。以本人之见,不妨以地方特色为抓手,开创出一条以文惠民的路子。

二、以地方特色为抓手,开展形式多样的惠民工程

每个地方都有其不一样的特色,就拿肇庆地区来说,当地的八个县市区都有着各自的民间民俗风情,封开有全国民间艺术之乡,高要有春社活动,德庆有龙母诞,四会有柑橘、玉器之乡著称等等,如何抓住这些地方特色去开启惠民之旅,对当地的文化部门是一个考验。以地方特色为抓手去开展以文惠民工程,不妨抓住以下几个方面:

(一)抓节日,开展形式多样的群众文化活动。

国家法定的节日有春节、三八节、劳动节、六一儿童节、七一、八一建军节、国庆节、元旦等,作为当地的文化馆不妨以国家法定节日和当地传统节日活动为核心,以各自的活动内容和形式来组织策划开展形式多样的群众文化活动。如春节,建议由市委、市政府牵头组织举办全市各直属机关参与的春节综合文艺晚会;如三八妇女节,则建议由市妇联组织牵头举办妇女健身风采展演;五一国际劳动节,可建议由市总工会牵头组织举办全市厂矿企业的文艺晚会;如是传统的开耕节活动,不妨由当地的镇政府牵头,组织全镇各村的农民参与举办一场地方特色浓郁的耙田和插秧比赛,如此类推。

(二)抓项目,推进文体活动进镇村的进程。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使农民拥有了自己的文化室、篮球场等运动场地。篮球、乒乓球、羽毛球赛等一些体育竞技项目在城里不是什么新鲜事,但对农民来说,要参与一项赛事就绝对是一件稀罕的事。要推进文体活动进镇村的进程,一是要抓好项目。文化馆首先要针对各镇农民群众的不同年龄层次、文化程度和不同群体的需求去投放项目,如老年喜欢耍太极、下棋、打保龄球,青年农民、中小学生喜欢打篮球、乒乓球、羽毛球,而青年妇女则喜欢跳广场舞、踢毽子等。项目投放后,然后以镇为单位分批抓落实,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丰盛的文化大餐。其次是办农家竞技场。通过开展一系列的文体竞技活动,激发广大群众自觉参与全民健身活动的热情,让大家在竞技场上秀出成绩、秀出水平、秀出友谊,给新农村文化建设注入新鲜血液,推进文体活动工程,达到以文惠民的目的。

(三)抓骨干,激活农村群众文化活动阵地。

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②,对构建农村公共文化体系具有重要意义。随着时代的发展,广大农村新颜焕发,农民群众享受到了城市人一样的生活环境,虽然物质丰富但精神贫困。农村是一个大舞台,农村是文化的沃土,一大批农民艺术家藏匿其中。在农村,农民缺少的不是文化,而是舞台。没有舞台,他们只能躲在自家里自弹自唱自娱自乐。作为群众文化中心的文化馆就要想方设法去激活农村群众文化,繁荣农村群众文化,那就一定要抓住文艺骨干不放。具体做法是以行政村村委会牵头,村干部为主体,党员为骨干;以青年农民或农民艺术家为成员,利用当地乡土文化优势,建立一支政治强、素质高、业务通,才艺精,即能舞文弄墨又能歌善舞和吹拉弹唱的文艺队伍;由骨干带动队伍成员开展排练和组织演出工作;由文化馆专业人员每年定期对文艺骨干进行培训辅导;文化馆专业人员定期到村进行指导和监督。

(四)抓节庆,激发群众参与文化活动的热情。

节庆,是一个地方特有的一种传统的民间习俗活动,它以浓厚、热烈、喜庆的民间色彩给当地人民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增添了无限的乐趣。肇庆的民间习俗有很多,其中比较有特色而具有较大影响力的有河台镇开耕节,白土、金渡、回龙一带有宋隆茶果节,金利镇有龙舟节,活道镇有放炮节。这些节庆都有着特定的地域性、时间性的特点,活动的形式和内容各有千秋。由于受传统文化的影响,这些活动的形式基本是单一的,内容也不够丰富多彩。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变迁,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对文化需求的日益增长,人们对传统节庆的传承意识淡薄了,注重的仅仅是形式,而不是内容,导致一些带有浓厚民间色彩的传统的节庆的活动内容正在慢慢的淡出大家的视野和退出历史文化的舞台。比如说河台开耕节,传统的开耕节,活动形式和内容都非常的丰富,每到农历二月初二这一天,全镇上下村村有调菩萨、调禾楼、动土开耕、拜祭天地、放炮等活动,但是现在能够把这种传统历史文化的一部分传承下来只有罗仁村。具有600年历史的开耕节,如今展现在公众面前的是少了传统多了现代的东西。要激发人民群众参与开展群众文化工作的热情,就要围绕节庆的主题和特点开展形式多样的群众性文娱活动。1、挖掘、整理传统的节庆活动项目,增加适合广大群众参与的趣味性活动项目,为节庆活动补充新鲜血液,充实当地群众业余文化生活。2、指导当地群众做好组织、策划、统筹和开展节庆活动相关工作。3、把节庆活动作为常规性活动每年举办,确保节庆活动的可持续发展。

(五)抓服务,深入推进免费开放工作。

2011年初,文化部、财政部联合发文要求全国美术馆、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开展免费开放服务工作,全国文化馆站要实现无障碍、零门槛进入,公共空间设施场地全部免费开放,所提供的基本服务项目全部免费。按照通知的精神,许多文化馆现对外免费开放的功能室有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厅、美术书法摄影展览厅、外来工活动室、舞蹈室、美术书法辅导室、娱乐室、少儿活动室,图片宣传走廊。要让广大的人民群众享受到文化发展的成果,抓好基本服务项目是关键。1、完善功能室的配套设施。如在舞蹈排练室安装便民式音响器材,给前来享受免费服务的人民群众提供便利,安装录象、电视器材,现场提供广场舞、民族舞、交谊舞等DCD光盘,给有需求的人民群众享用;其次是结合少年儿童的娱乐需求,给少儿活动室添置毽子、呼啦圈等游乐工具。安装便民式音响器材,提供一些适合少年儿童身心健康的CD音乐光盘,给广大少年儿童营造一个舒适祥和的环境。给美术书法辅导室配备人头像、蔬果、静物等水彩和素描器具。 2、提供基本服务项目。在馆内开设广场舞、交谊舞、民族舞等大家学课堂;开设毽子、哗啦圈大家秀课堂;开设美术作品我画你学小课堂;开设红歌大家唱等课堂。3、当好服务员。实行责任落实到个人,每一个免费开放项目都有专人负责跟踪、落实,提供优质的服务。

结语

文化惠民是一项庞大的工程,是一项关乎广大人民群众生活幸福指数的工程,工程的好与坏,质量的高与低直接的影响着当地人民群众的生活。一项惠民工程要真正做到惠民,使广大人民群众从中得到实惠,光靠耍嘴皮那只能算是纸上谈兵,要使其落到实处,就要有实际行动,从制定方案到实施,靠的不仅是当地主管文化部门的支持配合与关怀,更需要的是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不但要给予充足的经费做保障,还要在政策上给予扶持与倾斜。只有这样,才能使以文惠民工程得以顺利实施,使广大人民群众感受到党的温暖,从中得到真正的实惠。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2015年1月4日:P1;

[2]陈吉瑶.浅谈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文化建设.屯基层文化发展论坛,2008年8月14日:P1。

当地基础教育调研报告 第5篇

地点:沈阳市大东区大北街2号

冠亚美式英语学校创立于1997年,是国内办学最早、最早实行中外教师联合授课、培养优秀学员最多的外语品牌学校之一。建校以来,学校实行规范化管理,网络化办公,不断创新、超越,与国际模式接轨,实现跨越式发展。先后被辽宁体育总局定为“奥运健儿指定英语培训基地”,被国家民政部授予“自律与诚信建设先进单位”,并在“沈阳市民最信任英语教育品牌”、“辽宁省优秀民办学校”等多项评比中荣居榜首。

“做就做第一、第二,要不就不做”,秉持着这种信念和精神,冠亚始终摒弃浮躁与浮夸,致力于为广大学员提供最优质的教育和服务,以国际化的教学环境,多元化的课程体系,严格的管理体系,丰硕的教学成果赢得了社会的高度认可和一致赞誉,成为了学员心目中的“英语专家”。

目前,冠亚在沈阳设立了14所分校,在大连、鞍山、锦州设立了3所学校、6个教学点,教学辐射辽宁省多个城市。规模宏大、管理科学的学校,阶梯上升的课程体系,使任何年龄段、任何英语程度的学员都能在冠亚找到适合自己的教材和班级,真正解决了学习的后顾之忧。

冠亚的竞争对手像瑞博外语、新东方教育、思瑞外语等都是很有力的对手。冠亚重视教学研发及突破,办学特色、教学优势深入人心。每位学员入学都经过程度测试,由专业教师为其制定个性化学习方案及动态电子学籍档案。中外教师联合授模式,让学生得到最优质、最深入透彻的英语教育,保障课堂的每一分钟都被高效利用,学生理解、学习无死角。冠亚注重人才的选拔及培养。外籍教师全部来自美国、加拿大等以英语为母语的国家,并且持有外籍专家证,拥有丰富英语教学经验,2006年至2008年,冠亚外籍教师连续三年荣获了辽宁省政府颁发的“辽宁外国专家荣誉奖”;中方教师团队汇聚博士、硕士、海归、专业英语八级等精英人才,多次荣获辽宁省政府颁发“沈阳市先进教师奖”。冠亚教师的“梦之队”,帮助无数学员突破了考试,以优异的成绩走向社会、走向世界。

每一位走进冠亚的学员,都能感受到冠亚独特的教育文化。有专业的教师为其进行免费测试,为学员选择最经济、最实用、最高效的培训课程,制定个性化的学习方案。每一位入学的学员都拥有一份电子学籍档案,时时记录学生的学习进度、效果,800教学监督热线直通总裁办公室,最大程度保障学员的权益。

3.关于成人的2:

名称:新东方教育学校

地址:沈阳市大东区小津桥路78号

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由1993年11月16日成立的北京新东方学校发展壮大而来,目前集团以外语培训和基础教育为核心,拥有短期培训系统、高等教育系统、基础教育系统、职业教育系统、教育研发系统、出国咨询系统、文化产业系统、科技产业系统等多个发展平台,是一家集教育培训、教育研发、图书杂志音像出版、出国留学服务、职业教育、在线教育、教育软件研发等于一体的大型综合性教育科技集团。

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目前拥有十余所新东方学校,新东方教育发展研究院、新东方文化发展研究院两家专业研究机构,以及北京新东方大愚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北京新东方迅程网络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北京新东方职业教育中心、北京新东方前途出国咨询有限公司、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北美分公司等子公司。

经过十年奋斗,作为短期培训系统的新东方学校已成为中国出国考试培训、国内考试培训、基础英语、中学英语、少儿英语、多语种培训、IT教育等领域规模最大最有声望的教育培训基地,在北京、上海、广州、武汉、西安、天津、南京、成都、重庆、沈阳、深圳、长沙、济南、杭州、哈尔滨、襄樊、太原、多伦多、蒙特利尔等地设有十九所新东方学校。

截至2005年5月,新东方已累计培训学员达250万人次,其中仅2004年就培训学员75万人次。

当地基础教育调研报告 第6篇

企业地址:浚县城镇建设路西段

企业类型:个体经济

业务范围:成人教育、高等教育注册资本:500(万元)

该企业在经营项目上涉及计算机及应用、电子技术应用、幼师、旅游、电子与信息技术等;由于成人教育机构主要业务是以继续教育为主。

基础设施、师资队伍:

浚县职业中专是在原浚县职业高中的基础上于二○○六年年底被市、县批准成立的一所职业中等专业学校。

浚县职业中专包括职业类中专班、普通类中专和聘专家成立的普通高中班。现已成为职教、普教兼容,全面发展的综合性学校。浚县职业中专建有高标准的教学楼,学生公寓楼,学生餐厅,实验楼和标准的田径场、篮球场。有教学班36个,在校生人数2300多人。教职工180人,本科学历占95%以上,其中中学特级教师一人,中学高级教师40人,中学一级教师62人。雄厚的师资力量,一流的硬件设施和优美的教学环境为学生成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普高分校由原浚县一中校长,河南省著名教育专家张芝英、原浚县二高精通高中教学管理的业务副校长刘章林任正、副校长。现有24个普通高中教学班和三个复习班,学生共计1800名,学校单独设立教学区。近几年来不仅借鉴了其它名校的先进教学管理经验,同时还结合本校实际,实行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新措施,逐步形成了一套独具特色的、符合学校实际的办学模式。2007年高考本科上线133人,位居本市同类学校升学第一名。

学校实行封闭式公寓化管理,坚持“以人为本,以德立校,依法治校,科研兴校”的办学目标,突出培养“宽基础,强技能,善创新,高素质”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坚持“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一切”的管理理念,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努力把浚县职业中专办成新的大学生的摇篮,新的人才就业基地。

由创办至今纵观这几年来该机构的成长表现及今后几年该企业所面临的宏观环境可能对企业造成的影响:

一、宏观环境因素

1、政治法律环境:

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第一章第六条说明:国家鼓励企业事业组织、社会团体及其他社会组织和公民等社会力量依法举办高等学校,参与和支持高等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而显然该企业是在这一点上占了优势,该企业是河南省鹤壁市教育厅、民政厅批准的一所合法院校,也是属于国家支持的民办教育学院。

2、经济环境方面:

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国民收入的提高,以及国民对于知识的渴求度的加深,这些都使得居民用于教育的费用逐步增多,与此同时居民对于教育的质量及教育项目的多样性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成人教育这个领域拥有多样的进修专业,精良的师资力量只能算是一个基础的成人教育机构,想要在此基础上提高就需要更多的硬软件条件。

随着大学教育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企业对于员工的基础硬件要求逐步从大专学历提升到了本科学历,在这样的社会文化影响下,越来越多的人选择成人教

育,继续学习显然成为了现下在职或即将入职人员的第一选择。

3、人口因素:

我国人口众多,受教育水平低;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对文化素质水平要求逐步提高。包括在职人员在内的其余人群均为有能力自主消费且极有可能必须通过继续教育成人教育学习完成自我目标,企业需求的人群。所以相对于人口老龄化而言成人教育的生源问题要容易解决的多。

4、技术环境:

二、竞争特点、竞争激烈程度

1、竞争特点:主国由公办教育为主、不规范的竞争。

1)公办教育与民办教育的竞争。2)国内教育与国外教育的竞争。3)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竞争。

2、竞争激烈程度

业内人士指出,教育培训行业经过10多年的发展,已初具规模,但严格地说,培训行业尚未成长成真正的产业,产、供、销及相关产业分工没有形成。80%以上的培训机构不具备市场竞争力,规模小、研发能力弱,盈利模式单一,大部分培训机构处于为生存而奔波的阶段。整合资源、优势互补、分工合作、专业服务,是培训业的出路,也是未来发展的趋势。

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从最初的互联网到现在即将诞生的物联网,我们现下社会的发展已经可以用飞速来形容,在成人教育中越来越多的机构选择网上教学,网上互动,相对于面授课,网络授教成为了现下成人教育中的一大热门话题,虽然现在的网教授课也只能算是一种新的尝试,可是随着生活节奏的日益加快,相信在未来会衍生出更多的授课方式。

对于成人教育机构而言只要具备必要的办学条件者,不论是国家、政府,还是各个地方;不论是普通高校、独立设置的成人高校,还是各种教育机构;不论是集体、社区,还是个人,都可以举办成人教育。现在我国不但有1000多所普通高校和独立设置的成人高校在举办成人教育,还有大量的工矿、企业、公司、社区乃至公民个人在举办各种形式的成人教育,从而形成了成人教育主体多元化的大格局。由于大多数的成人教育机构选择开设的成人教育科目基本一致,所以使得其在现今这个需求变化和多样性的社会环境中不断倒退,最终不再有竞争力。

三、竞争对手及竞争实力

浚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的竞争对手是那些同类型的办学机构,相较于其他同等级成人教育机构而言,此企业无论办学模式,师资条件,理论专业等各方面条件都较好,可是随着国家对于成人教育办学机构的条件逐步放宽,越来越多的成人教育机构如雨后春笋般的蜂拥而上,如何在这些教育机构中脱颖而出,显然光是靠吃老本行是不够的,只有多发展手中的参与授课项目,跟多的与其他知名学校进行联合办学等方式扩大自身的硬件设施力量,广受人才,多听取学生提议、增强与学生的互动,积极研发新型授课方式,在坚实的根基上不断拓展企业内部自身文化,加强建设自我意识,需求新的突破。

当地基础教育调研报告 第7篇

业务范围:成人教育、高等教育

注册资本:1000(万元)

陕西国际商贸学院是步长公司于1997年6月投资创建的。2002年6月经

陕西省人民政府批准,教育部备案,升格为具有国家统招资格的 “陕西国际商

贸职业学院”,2008年5月,经教育部和省人民政府同意,学院升格为本科

院校“陕西国际商贸学院”。成为陕西省七所具有招收本科生的民办大学之一。

2009年学校被评为“全国民办院校毕业生执行力最强样本院校”,2010

年1月6日,中国校友会网和《21世纪人才报》正式公布最新一期中国大学排

名,在2010年中国民办大学排行榜100强发布中,我校名列第30位。

学校南北两个校区,占地1000余亩,建筑面积20余万平方米,在校生14000

余名。建有各类实验室86个,多媒体教室17个,实训基地31个;图书馆藏书

91万册,各种期刊800余种;标准化运动场及各类体育运动设施、学术报告厅、学生活动中心、音乐喷泉广场、餐厅、公寓等生活学习设施一应俱全。

学院设有商学院、金融与会计学院、国际经济学院、医药学院、信息与工

程学院、文化与艺术学院、珠宝学院、服装学院、成教学院等9各二级学院和

一个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形成了以本、专科教育为主,全日制、成人教育和订

单式教育等多类型教育并存的格局。专业涵盖了经济学、医学、工学、管理学、文学、法学等学科门类。其中,本科共16个专业,专科(高职)层次共27个

专业。努力打造商贸类、医药类、服装类、珠宝类、文化创意与动画制作类、酒店旅游类、国际贸易类专业群,使其特色鲜明。

多年来,学院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努力

把学院建成让学生成才、家长放心、人民满意的大学。目前,学校按照国家中

长期教育规划纲要制定了学校十二五发展规划,学校坚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锐意改革,全面加强内涵建设,不断提高教育质量和提升学校综合实力,为社

会培养更多的高质量人才,为创建一流民办本科院校努力奋斗。

该企业在经营项目上涉及海外留学、外国语学校、网络工程师培训、理财规化师培训、清华大学高级工商管理培训、QAI软件测试工程师培训、四助一全程针对性辅导(初高中教育)在内的十余种,由于成人教育机构主要业务是以继续教育为主,所以该机构在行业市场细分中所占的位置比其他几种都要高。由创办97年至今纵观这几年来该机构的成长表现及今后几年该企业所面临的宏观环境可能对企业造成的影响,我个人认为以下几点值得分析讨论:

一、政治法律环境: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第一章第六条说明:国家鼓励企业事业组织、社会团体及其他社会组织和公民等社会力量依法举办高等学校,参与和支持高等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而显然该企业是在这一点上占了优势,该企业是省人民政府批准,教育部备案,也是属于国家支持的民办教育学院。

二、经济环境方面: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国民收入的提高,以及国民对于知识的渴求度的加深,这些都使得居民用于教育的费用逐步增多,与此同时居民对于教育的质量及教育项目的多样性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成人教育这个领域拥有多样的进修专业,精良的师资力量只能算是一个基础的成人教育机构,想要在此基础上提高就需要更多的硬软件条件。

三、社会文化环境:随着大学教育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企业对于员工的基础硬件要求逐步从大专学历提升到了本科学历,在这样的社会文化影响下,越来越多的人选择成人教育,继续学习显然成为了现下在职或即将入职人员的第一选择。

四、人口因素:我国现在正在走向“低收入阶段进入老龄化“的道路,在新一轮人口普查还未完全结束的情况下,我们先来看看截止08年底,我国人口占比:65岁人口占全人口8.3%,60岁人口占全人口12%,0-14岁人口占全人口的16.6%,其余的50%左右的人口均为15岁至59岁的轻壮年人群,在这50%的人群中刨除在校的学生外,包括在职人员在内的其余人群均为有能力自主消费且极有可能必须通过继续教育成人教育学习完成自我目标,企业需求的人群。所以相对于人口老龄化而言成人教育的生源问题要容易解决的多。

五、技术环境: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从最初的互联网到现在即将诞生的物联网,我们现下社会的发展已经可以用飞速来形容,在成人教育中越来越多的机构选择网上教学,网上互动,相对于面授课,网络授教成为了现下成人教育中的一大热门话题,虽然现在的网教授课也只能算是一种新的尝试,可是随着生活节奏的日益加快,相信在未来会衍生出更多的授课方式。

对于成人教育机构而言只要具备必要的办学条件者,不论是国家、政府,还是各个地方;不论是普通高校、独立设置的成人高校,还是各种教育机构;不论是集体、社区,还是个人,都可以举办成人教育。现在我国不但有1000多所普通高校和独立设置的成人高校在举办成人教育,还有大量的工矿、企业、公司、社区乃至公民个人在举办各种形式的成人教育,从而形成了成人教育主体多元化的大格局。由于大多数的成人教育机构选择开设的成人教育科目基本一致,所以使得其在现今这个需求变化和多样性的社会环境中不断倒退,最终不再有竞争力。

陕西国际商贸学院的竞争对手是那些同类型的办学机构,相较于其他同等级成人教育机构而言,此企业无论办学模式,师资条件,理论专业等各方面条件都较为优异,可是随着国家对于成人教育办学机构的条件逐步放宽,越来越多的成人教育机构如雨后春笋般的蜂拥而上,如何在这些教育机构中脱颖而出,显然光是靠吃老本行是不够的,只有多发展手中的参与授课项目,跟多的与其他知名学校进行联合办学等方式扩大自身的硬件设施力量,广受人才,多听取学生提议、增强与学生的互动,积极研发新型授课方式,在坚实的根基上不断拓展企业内部自身文化,加强建设自我意识,需求新的突破。

当地基础教育调研报告 第8篇

关键词:西南联大,蒙自分校,教育

1937年, 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爆发, 为保存我国的文化资源和教育设施, 国内很多高等学府和文化机构向内地迁移, 其中, 由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南开大学联合组成的西南联合大学从华北平津南下, 前往湖南长沙, 合组为国立长沙临时大学, 立足未稳, 又奉教育部命令继续向南迁移, 经过艰苦的长途跋涉, 最终抵达西南边陲的云南。西南联大入滇, 对当地的思想、文化、教育等方面产生了积极影响。

一、西南联大蒙自分校的形成及其时代背景

战时的昆明, 因校舍紧张, 一时难以安置下所有的师生。后经过调查, 蒙自县城有中法战后的领事馆、中法海关、哥胪士洋行等不少空房可用, 商议后, 于1938年5月不得已把文、法学院安置在滇南蒙自县城, 称为西南联大蒙自分校。8月, 文法学院迁回昆明新校址。西南联大蒙自分校在蒙自办学的时间仅为三个月, 却给这个偏僻沉寂的边城带来勃勃生机并对当地的思想、文化、教育影响至今。

当时的蒙自只是一个边陲小邑, 自滇越铁路避开了县城, 从碧色寨通过, 蒙自经济大受影响, 各方面发展较为落后。蒙自坝子周围的居民生活十分艰苦。西南联大师生们的到来, 给这个城市增添了勃勃生机, 惊动了小小的蒙自县城, 人们纷纷议论着北大、清华、南开三所名牌大学文、法学院师生不远千里南迁蒙自办学之事, 整个县城都沸腾了起来。地方政府和各界人士竭诚协助, 特地把海关旧址拨给学校作为办公处、教室、图书馆和一部分单身教授的宿舍。许多居民还把自己的一部分房子腾出来租给有家眷的教授居住, 只收取低廉租金, 如桂林街王府、大井巷杜府等, 当地的学校还让出了楼房作为西南联大师生的宿舍和教室, 如早街周宅中的颐楼 (三层楼房) 作为女生宿舍, 东门外的哥卢士洋行作为男生宿舍, 从这一切足以看到蒙自人民对于“南渡”学子们的关怀。西南联大蒙自分校的师生们在蒙自学习生活的时间仅为三个月, 但却给这个小小边陲小邑带来了知识文化, 启迪了人们的智慧。

二、西南联大蒙自分校师生在蒙自生活学习期间的思想教育行为

1938年, 南湖堤岸上突然出现了一群风度翩翩的读书人, 倩影映入明净的湖中, 搅动了一池春水。当时的蒙自经济落后, 思想封闭, 城里学校只招收男生, 且几乎没有一个能上到大学。联大师生到蒙自后, 办起了学校并开办夜校, 招收男女学员同时上学, 吸引了不少男女老少居民报名学习知识文化。师生们还开展了爱国抗日宣传, 教小城居民唱爱国歌曲, 向居民宣传公共卫生知识等, 一个文化水平很低的小城一下子聚居了那么多学生和学者如闻一多、朱自清等, 小城不再平静。

师生们有的穿长衫, 有的穿学生装, 还有的不穿袜子……并非人们想象的男的是西装革履, 文质彬彬的阔少爷, 而女的是浓妆艳抹、衣着华丽的大小姐。这一幕幕的事实, 让蒙自人民知道了, 人穷志不穷, 只要刻苦勤奋学习, 穷人家的孩子也可以考上大学;让蒙自人民知道了, 女孩也照样可以读书, 并且其精神也不亚于男子。而且, 每天清晨, 在南湖公园, 人们都能看到学生们刻苦用功的身影。西南联大学生们刻苦学校的精神, 特别是女学生千里迢迢负笈求学的精神感染了蒙自人, 激励了人们的求学欲望, 从此学生们刻苦勤学, 上学的女孩子也多起来了, “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封建传统观念动摇了, 学校开始招收女生且男女同校。半个多世纪过去了, 蒙自的变化已不是悄悄地而是翻天覆地。这一切, 与当时西南联大在蒙自留下的历史影响有着极大的联系。

三、西南联大蒙自分校对当地教育的影响

西南联大蒙自分校的迁入为蒙自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提高了蒙自县人口受教育程度。西南联大蒙自分校迁入蒙自后师资力量增加, 求学的人也增加了, 这对蒙自当地的教育事业起到了积极的导向作用。这一作用的发挥, 又为解放后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和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处于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蒙自县, 受教育程度较低, 假如没有当年的西南联大蒙自分校的迁入对蒙自基础教育的影响, 那么, 别说从教育上缩短同其他地区的差距, 实现我国“普九”战略目标, 就是完善自身的学校教育结构, 恐怕都需要经历更长期的发展阶段。

西南联大蒙自分校的迁入, 从一定程度上带动了蒙自教育事业的发展。蒙自教育事业的发展, 恩泽于西南联大蒙自分校的迁入。没有西南联大师生从内地带来的先进的教育思想, 办学理念, 就不会有蒙自教育事业的大踏步发展。虽然从客观上讲, 尽管西南联大蒙自分校在蒙自办学的时间并不长, 但在当时动荡的时局中, 蒙自为师生们提供了一个相对安宁的学习环境, 在这里学生们用功读书, 教师认真授课, 蒙自分校的师生就是用这种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影响着蒙自当地的社会生活。然而, 也恰恰是这种相互关系, 才成就了蒙自教育事业的发展。

四、结语

西南联大蒙自分校虽然在蒙自办学的时间仅为三个月, 但却给这个边陲小邑带来了极大的影响。师生们的言行举止都润物细无声地影响着蒙自当地居民的社会生活, 如开办夜校, 招收男女学员同时上学, 宣传男女平等思想等;不仅让人们看到了女性的智慧与男人相当, 从而大受鼓舞;而且也让家长们看到了培养女儿的可为, 从而冲破了重男轻女的封建思想。联大走了, 但却使蒙自在“教育方面进行着重大改革, 提高了当地学校的水平, 这就是联大对蒙自的影响”。

参考文献

[1]西南联合大学北京校友会.国盘西南联大大学校史——一九三七至一九四六年的北大、清华、南开[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6:32.

[2]浦薛风.蒙自百日[M].蒙自师专, 蒙自县文化局, 南湖诗社编.西南联大在蒙自[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 1994.

[3]朱自清.蒙自杂记.朱自清散文全集[M].中国致公出版社, 2001:848.

上一篇:《十七大政府工作报告》解读下一篇:吉林省高考真题与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