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琵琶行》翻译及赏析

2024-07-26

白居易《琵琶行》翻译及赏析(精选11篇)

白居易《琵琶行》翻译及赏析 第1篇

总合上述各方面的打击力量,使得白居易在江州过了四年的贬谪生活。其实,他们所加于白氏的罪名,都是捕风捉影,没有道理、没有根据的,是假公济私、乘机报复的假案、冤案。而罪名中,“伤名教”一罪,更是毒辣。

所谓“伤名教”,具体是说白居易对他的母亲不孝,母亲看花,掉在井里死了,他还作新井和赏花的诗,毫无伤心和忌讳的表现。这种行为,被认为是大逆不道,连作“人”的资格都丧失了的,还哪能做官呢!——这也可以说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件“文字狱”。从现存的白集看,没有新井诗,宋代人也没有看见新井诗。至于赏花,白集中却很多,但据现存的白集看,元和六年白母卒后至九年补官前,白氏在渭村丁忧期间,所作诗不算多,基调大都是悲伤哀痛的,与其他时间的作品很不一样,也根本没有赏花诗。再者,他母亲堕井而死,并不是因为白居易不孝所致,这从白氏自己对这件事的说法和唐代(比白氏稍后)及宋人关于此事的记载中可以得到证明。

白居易对于政治(国家大事)的热情减退,并不始于元和十年的遭贬。当然,这次对他的打击更大,对他的思想转变影响更深,使他的态度更坚决罢了。被贬之后,有时偶然地又被国家大事所激动,而“愚计忽思飞短檄,狂心便欲请长缨(他想请求皇帝让自己从军,去攻打吴元济)”。写到这里,自己又觉得多事、好笑,赶快又警戒自己,说:“从来妄动多如此,自笑何曾得事成!”后来,就干脆发誓:“世事从今口不言”,——因为“忧国朝廷自有贤”,国家大事,自己只好不管,其实也管不了!不过,话虽如此,当自己在其位、有说话的机会和责任时,他仍然为国为民,积极建议,以求尽到自己的职责。

至于他的创作,经过被贬江州这次打击,“讽喻诗”确实少了,这有两个原因:一则,鉴于揭露、讽刺的对象太多,树敌招灾,不愿再冒风险惹祸。二则,元和初年政治上略见转机,有可为之时,自己冒着风险写下的许多诗歌,还有希望在政治上起一点作用,收到一点实际效果。及至洞悉国情的上下内外、种种矛盾和黑暗,知道大势已定,无可挽救,个人不仅无能为力,而且遭到迫害,“讽喻诗”再写多些也没有用了,反而招来无妄之灾,何必再干这样的蠢事呢!但是,经过这场灾难之后,白居易也并非“讽喻”完全绝迹,遇上重大事件,仍然要写几句来抒发自己的感慨和意见,不过,不用“讽喻”之名,也不像过去那么集中、那么多而已。

更多《琵琶行》文章推荐阅读:

1.《琵琶行》--教案

2.《琵琶行》译文及背景

3.《琵琶行》对后世的影响

4.白居易写《琵琶行》中国历史故事

5.试卷《琵琶行》名句默写

6.《琵琶行》高考知识点总结

7.《琵琶行》作者白居易

8.人教版高一必修三《琵琶行》并序优秀教案

9.高中《琵琶行》原文

10.高中必修三《琵琶行》并序原文注释翻译

白居易《琵琶行》翻译及赏析 第2篇

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明年秋,送客湓浦口,闻舟中夜弹琵琶者,听其音,铮铮然有京都声。问其人,本长安倡女,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年长色衰,委身为贾人妇。遂命酒,使快弹数曲。曲罢悯然,自叙少小时欢乐事,今漂沦憔悴,转徙于江湖间。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因为长句,歌以赠之,凡六百一十六言,命曰《琵琶行》。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

轻拢慢捻抺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东船西舫悄无言,惟见江心秋月白。沉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

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

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

钿头银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

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门前冷落车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

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

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

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住近湓城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

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

岂无山歌与村笛?呕哑嘲哳难为听。今夜闻君琵琶语,如听仙乐耳暂明。

莫辞更坐弹一曲,为君翻作琵琶行。感我此言良久立,却坐促弦弦转急。

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诗文解释】

唐宪宗元和十年,我被贬为九江郡司马。第二年秋季的一天,送客到湓浦口,夜里听到船上有人弹琵琶。听那声音,铮铮铿铿有京都流行的声韵。探问这个人,原来是长安的歌女,曾经向穆、曹两位琵琶大师学艺。后来年纪大了,红颜退尽,嫁给商人为妻。于是命人摆酒叫她畅快地弹几曲。她弹完后,有些闷闷不乐的样子,自己说起了少年时欢乐之事,而今漂泊沉沦,形容憔悴,在江湖之间辗转流浪。我离京调外任职两年来,随遇而安,自得其乐,而今被这个人的话所感触,这天夜里才有被降职的感觉。于是撰写一首长诗赠送给她,共六百一十六字,题为《琵琶行》。

晚上到浔阳江头送客人,秋风吹过枫叶,荻花发出声响,一片萧瑟的景像。我下马到客人所在的船中饯别客人,举起杯饮酒,却没有音乐助兴。酒虽然喝得很多,却没有什么欢乐,伤心地要离别,分别时一片江水茫茫映着明月。忽然听到水面上传来一阵一阵的琵琶声,我听着忘了回去,客人也不开船出发。随着声音寻找,悄悄地问弹琵琶的是谁?琵琶声音停下来,弹奏的人似乎想说却又迟疑了。把船移过去靠近了,邀请她出来相见,添了酒,把船灯拨亮,重开宴席。一再地请求,她才出来,还抱着琵琶遮着半边脸。转好了轴,拨弄琴弦试弹了两三声,不成曲调,先流露出感情。弦弦都是掩抑的手法弹出低沉的调子,声声都充满了思绪。好像在诉说一生不得意。低头随手连续弹奏,说尽了心中无限的心事。轻拢慢捻,一抹一挑,起初弹霓裳羽衣曲,然后弹六么。大弦的声音嘈嘈像疾风暴雨,小弦的声音细切急促似切切私语。嘈嘈和切切的声音错杂在一起弹,就好像大小珍珠一起落在玉盘上。像黄莺啼叫着,在花底下飞来飞去,又像呜咽的泉水在冰下面流转。乐声此时就像冰下泉水那样滞涩,弦像要冻断了似的,声音阻塞住了,渐渐停歇下来。隐藏在心底的哀愁和怨恨油然而生,这时无声却胜过有声。忽然间像是银瓶迸破水喷射出来,又像铁骑突然出现:一片刀枪的声音。曲子终了时收起拨子在琵琶中心划了一下,四根弦像撕裂的丝绸一样响了一声。四周船都静悄悄地没有声音,只看见江心一片皎洁的秋月白光。迟疑了一下放下拨子插进弦里,整理衣服起来,神态庄重恭敬。说自己本是京城的女子,家住在虾蟆陵。十三岁学会弹琵琶,名列教坊第一部。一曲唱罢常教乐师佩服。梳妆起来更被其他的女子妒忌。五陵一带的富家子弟争着给赏赐,唱一曲不知道要赏给多少红绡。打拍子击碎了钿头银篦,饮酒作乐弄脏了红色的裙子。一年年地寻欢作乐,青春就这样轻易地度过。弟弟去从军,阿姨去世了,朝朝暮暮,容颜渐渐衰老。门前冷落,车马稀少,年龄大了只好嫁给商人做妻子。商人重利益轻视离别,上个月去浮梁买茶叶。他走了只留下我在江口独守空船,围绕着船的只有明月和寒冷的江水。深夜忽然梦见少年时候的事,梦中啼哭,脂粉和眼泪一起流下来。我听了琵琶声就已叹息,又听她这些话更加叹息不已。我们都是沦落天涯四处飘零的,既然相逢又何必要认识呢。我自从去年离开京城,被贬官来到浔阳城,一直卧病。浔阳偏僻没有什么音乐,长年听不到管弦乐声。住的地上靠近湓江,又低又湿,黄芦,苦竹绕着宅院而生。其中早晚听些什么呢?杜鹃悲啼猿猴哀鸣。春暖花开的早晨或秋天的月夜,往往是拿了酒独自饮。难道没有山歌或笛声吗?声音嘈杂实在难听。今晚听你弹得琵琶曲,好像听到仙乐一样,耳朵一时清爽起来。请不要推辞,重新坐下,再弹一曲,我为你依照曲调写成歌词"琵琶行″。她被我的话感动,站立了很久,再回到原座调紧弦,弦声急促。凄凄切切不像刚才的声音,在座的人听了都掩面哭泣。要问其中谁流得眼泪最多?江州司马的衣衫都湿了。

【词语解释】

浔阳江:江西九江北的长江一段。

瑟瑟:风吹枫叶荻花发出的声响。

主人:诗人自称。

管弦:管乐器与弦乐器,此泛指音乐。

惨:黯然。

浸:映涵。

发:出发,启程。

暗问:低声询问。

欲语迟:欲说还休,迟疑不决。

回灯:拿过灯来。

千呼万唤:极言多次呼唤。

犹:还是。

轴:琵琶上紧弦的把手。

弦弦:拨响每根琴弦。

信手:随手,自然不受拘束。

拢:抚弄。

霓裳、六么:均为乐曲名。

大弦:指最粗的弦。

嘈嘈:声音沉重悠长。

小弦:指最细的弦。

切切:弦声幽细琐碎。

错杂:错落夹杂。

间关:鸟叫声。

幽咽:水流声。

冷涩:清冷难移。

凝绝:凝结中断。

乍:突然。

鸣:相互撞击。

当心画:指用拨在琵琶槽中心使劲一划。

裂帛:撕裂布帛,声音脆厉。

舫:小舟。

唯:只,仅。

沉吟:情神凝重。

敛容:板起面孔。

京城:指唐朝长安。

蛤蟆陵:在长安东南曲江附近,为歌女集居地。

名属:挂名。

第一部:指教坊内分设的部门。

服:佩服。

秋娘:唐代歌女的泛称。

五陵:唐代五个皇帝的陵墓,为富豪聚集地。

红绡:红色丝织品,即缠头。

击节:打节拍。

血色:鲜红色。此句谓戏笑时酒被打翻沾污了罗裙。

秋月春风:指美好的时光。

走:前去。

阿姨:指姊妹。

故:衰老。

冷落:冷清寂寞。

老大:指大龄女子。

浮梁:今江西景德镇,唐代为茶叶集散地。

去来:离去以来。

阑干:纵横流淌。

唧唧:叹息声。

沦落:失意飘泊。

辞:离别。

谪居:贬官而居。

僻:偏远。

丝竹:弦乐与管乐,此泛指音乐。

湓江:指九江。

苦竹:伞柄竹。

杜鹃:子规鸟。啼声凄惋哀切。

独倾:独自酌酒而饮。

难为听:难以听下去。

君:你,指琵琶女。

仙乐:形容乐声美妙动听,彷佛来自仙界。

更:再次。

翻:指按曲调创作歌辞。

良久:长久。

却:退回。

向前:刚才。

掩泣:以袖遮面而哭。

泣下:指落泪。

青衫:唐吏品级最低的服色。

赏析:

本题为《琵琶引并序》,“序”里却写作“行”。“行”和“引”,都是乐府歌辞的一体。“序”文如下:“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明年秋,送客湓浦口。闻舟中夜弹琵琶者,听其音,铮铮然有京都声。问其人,本长安倡女。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年长色衰,委身为贾人妇。遂命酒使快弹数曲,曲罢悯然。自叙少小时欢乐事,今漂沦憔悴,转徙于江湖间。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因为长句,歌以赠之,凡六百一十二言,命曰《琵琶行》。”“一十二”当是传刻之误。宋人戴复古在《琵琶行诗》里已经指出:“一写六百十六字。”

《琵琶行》和《长恨歌》是各有独创性的名作。早在作者生前,已经是“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此后,一直传诵国内外,显示了强大的艺术生命力。

如“序”中所说,诗里所写的是作者由长安贬到九江期间在船上听一位长安故倡弹奏琵琶、诉说身世的情景。

宋人洪迈认为夜遇琵琶女事未必可信,作者是通过虚构的情节,抒发他自己的“天涯沦落之恨”(《容斋随笔》卷七),这是抓住了要害的。但那虚构的情节既然真实地反映了琵琶女的不幸遭遇,那么就诗的客观意义说,它也抒发了“长安故倡”的“天涯沦落之恨”。看不到这一点,同样有片面性。

诗人着力塑造了琵琶女的形象。

从开头到“犹抱琵琶半遮面”,写琵琶女的出场。

首句“浔阳江头夜送客”,只七个字,就把人物(主人和客人)、地点(浔阳江头)、事件(主人送客人)和时间(夜晚)一一作概括的介绍;再用“枫叶荻花秋瑟瑟”一句作环境的烘染,而秋夜送客的.萧瑟落寞之感,已曲曲传出。惟其萧瑟落寞,因而反跌出“举酒欲饮无管弦”。“无管弦”三字,既与后面的“终岁不闻丝竹声”相呼应,又为琵琶女的出场和弹奏作铺垫。因“无管弦”而“醉不成欢惨将别”,铺垫已十分有力,再用“别时茫茫江浸月”作进一层的环境烘染,就使得“忽闻水上琵琶声”具有浓烈的空谷足音之感,无怪乎“主人忘归客不发”,要“寻声暗问弹者谁”、“移船相近邀相见”了。

从“夜送客”之时的“秋萧瑟”、“无管弦”、“惨将别”一转而为“忽闻”、“寻声”、“暗问”、“移船”,直到“邀相见”,这对于琵琶女的出场来说,已可以说是“千呼万唤”了。但“邀相见”还不那么容易,又要经历一个“千呼万唤”的过程,她才肯“出来”。这并不是她在拿身份。正象“我”渴望听仙乐一般的琵琶声,是“直欲摅写天涯沦落之恨”一样,她“千呼万唤始出来”,也是由于有一肚子“天涯沦落之恨”,不便明说,也不愿见人。诗人正是抓住这一点,用“琵琶声停欲语迟”、“犹抱琵琶半遮面”的肖像描写来表现她的难言之痛的。

下面的一大段,通过描写琵琶女弹奏的乐曲来揭示她的内心世界。

先用“转轴拨弦三两声”一句写校弦试音,接着就赞叹“未成曲调先有情”,突出了一个“情”字。“弦弦掩抑声声思”以下六句,总写“初为《霓裳》后《六幺》”的弹奏过程,其中既用“低眉信手续续弹”、“轻拢慢捻抹复挑”描写弹奏的神态,更用“似诉平生不得志”、“说尽心中无限事”概括了琵琶女借乐曲所抒发的思想情感。此后十四句,在借助语言的音韵摹写音乐的时候,兼用各种生动的比喻以加强其形象性。“大弦嘈嘈如急雨”,既用“嘈嘈”这个叠字词摹声,又用“如急雨”使它形象化。“小弦切切如私语”亦然。这还不够,“嘈嘈切切错杂弹”,已经再现了“如急雨”、“如私语”两种旋律的交错出现,再用“大珠小珠落玉盘”一比,视觉形象与听觉形象就同时显露出来,令人眼花缭乱,耳不暇接。旋律继续变化,出现了先“滑”后“涩”的两种意境。“间关”之声,轻快流利,而这种声音又好象“莺语花底”,视觉形象的优美强化了听觉形象的优美。“幽咽”之声,悲抑哽塞,而这种声音又好象“泉流冰下”,视觉形象的冷涩强化了听觉形象的冷涩。由“冷涩”到“凝绝”,是一个“声渐歇”的过程,诗人用“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的佳句描绘了余音袅袅、余意无穷的艺术境界,令人拍案叫绝。弹奏至此,满以为已经结束了。谁知那“幽愁暗恨”在“声渐歇”的过程中积聚了无穷的力量,无法压抑,终于如“银瓶乍破”,水浆奔迸,如“铁骑突出”,刀枪轰鸣,把“凝绝”的暗流突然推向高潮。才到高潮,即收拨一画,戛然而止。一曲虽终,而回肠荡气、惊心动魄的音乐魅力,却并没有消失。诗人又用“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的环境描写作侧面烘托,给读者留下了涵泳回味的广阔空间。

如此绘声绘色地再现千变万化的音乐形象,已不能不使我们惊佩作者的艺术才华。但作者的才华还不仅表现在再现音乐形象,更重要的是通过音乐形象的千变万化,展现了琵琶女起伏回荡的心潮,为下面的诉说身世作了音乐性的渲染。

正象在“邀相见”之后,省掉了请弹琵琶的细节一样;在曲终之后,也略去了关于身世的询问,而用两个描写肖像的句子向“自言”过渡:“沉吟”的神态,显然与询问有关,这反映了她欲说还休的内心矛盾;“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等一系列动作和表情,则表现了她克服矛盾、一吐为快的心理活动。“自言”以下,用如怨如慕、如泣如诉的抒情笔调,为琵琶女的半生遭遇谱写了一曲扣人心弦的悲歌,与“说尽心中无限事”的乐曲互相补充,完成了女主人公的形象塑造。

女主人公的形象塑造得异常生动真实,并具有高度的典型性。通过这个形象,深刻地反映了封建社会中被侮辱、被损害的乐伎们、艺人们的悲惨命运。面对这个形象,怎能不一洒同情之泪!

作者在被琵琶女的命运激起的情感波涛中坦露了自我形象。“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的那个“我”,是作者自己。作者由于要求革除暴政、实行仁政而遭受打击,从长安贬到九江,心情很痛苦。当琵琶女第一次弹出哀怨的乐曲、表达心事的时候,就已经拨动了他的心弦,发出了深长的叹息声。当琵琶女自诉身世、讲到“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的时候,就更激起他的情感的共鸣:“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同病相怜,同声相应,忍不住说出了自己的遭遇。

写琵琶女自诉身世,详昔而略今;写自己的遭遇,则压根儿不提被贬以前的事。这也许是意味着以彼之详,补此之略吧!比方说,琵琶女昔日在京城里“曲罢常教善才伏,妆成每被秋娘妒”的情况和作者被贬以前的情况是不是有某些相通之处呢?同样,他被贬以后的处境和琵琶女“老大嫁作商人妇”以后的处境是不是也有某些类似之处呢?看来是有的,要不然,怎么会发出“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感慨?

“我”的诉说,反转来又拨动了琵琶女的心弦,当她又一次弹琵琶的时候,那声音就更加凄苦感人,因而反转来又激动了“我”的感情,以至热泪直流,湿透青衫。

把处于封建社会底层的琵琶女的遭遇,同被压抑的正直的知识分子的遭遇相提并论,相互映衬,相互补充,作如此细致生动的描写,并寄予无限同情,这在以前的诗歌中还是罕见的。

作者当时正被贬谪,久居偏远缺少知音,心情郁闷;碰到被商人抛弃的琵琶女,得知对方有同样凄惨的遭遇,于是心生共鸣

意思是同样都是沦落世间的人,既然相逢,无论先前是否认识,都会同病相怜,同声相应.那又何必在意是否曾相识呢?

白居易《琵琶行》翻译及赏析 第3篇

唐代自从安史之乱以后, 宦官专权, 藩镇割据, 政局混乱。元和十年 (公元815年) 六月, 宰相武元衡被谋杀, 京师震动。这时, 白居易任左赞善大夫 (东宫属官, 向太子讽过失、赞礼仪。正五品上) , 对这事非常愤慨, 就上书奏论, 主张缉拿惩办凶手。这本是正义的行为。不料他的政敌却加以“越职”的罪名, 并节外生枝, 对他造谣诬陷。因此, 他被贬为江州司马。对于这一次的贬官, 他在精神上是非常苦闷的。这种苦闷的情怀在许多诗中都表现了出来, 《琵琶行》就是其一。

这首诗前面有一个小序, 记录了写这首诗的经过, 可以作为这首诗的说明和注解。诗中突出塑造了琵琶女的艺术形象, 生动地描绘了琵琶女精妙的演奏艺术, 叙述了她的不幸身世, 联系诗人自己在仕途上的坎坷遭遇, 揭露了封建社会的黑暗, 抒发了自己的悲愤感情。全诗分三段。

第一段:写会见琵琶女的情况, 主要描绘了琵琶女精妙的演奏艺术。

“浔阳江头夜送客, 枫叶荻花秋瑟瑟。”上句说明送客的时间和地点。下旬描写送客时的自然环境, 不仅点明季节, 而且寓情于景, 表达了当时的心情。秋风吹动江边的枫叶荻花瑟瑟作响, 一片寂寞荒凉, 给人以冷清悲伤的感觉。

“主人下马客在船, 举酒欲饮无管弦。”上句是互文见义, 是“主人客人下马, 客人主人在船”的省略, 而不是说主人下马站在河岸上, 只有客人在船上, 否则和下句描写的情景就不符合了。下句是说端起酒杯劝酒, 可是没有音乐伴奏。如果主人没有上船, 如何举杯劝酒?“无管弦”三字, 暗示出处地的荒僻。

以上描写送客时的情景, 用的是直叙法, 从江头送客说到闻琵琶, 有故事, 有人物, 有景有情, 情景交融, 生动凝练, 引人人胜。

“大弦嘈嘈如急雨”到“唯见江心秋月白”16句, 集中描写了琵琶的声音, 表现了琵琶女高超的、丰富多彩的演奏技艺。在各类事物中, 声音是向称难写的, 因为它无影无形, 看不见摸不着。但在诗人的笔下, 声音被描摹得淋漓尽致。诗人运用一连串形象鲜明的比喻, 绘声绘色, 写出了琵琶声的抑扬起落、腾挪变化:用“急雨”和“私语”比喻四条弦上发出声音的高低宏细, 用“大珠小珠落玉盘”比喻声音的清脆圆润, 用“间关莺语花底滑”比喻乐音的宛转流利, 用“幽咽泉流冰下难”比喻声音的又滞又涩, 用“银瓶乍破水浆进, 铁骑突出刀枪鸣”比喻乐声的激越、高亢, 雄壮铿锵, 最后用“裂帛”比喻乐声的戛然而止。这一系列连珠缀玉般的比喻, 具体优美, 情趣横生, 把无形的乐声转化为有形的物象, 把诉诸听觉的声音, 转化为具体可感的视觉形象, 创造了优美的意境, 产生了引人入胜的艺术魅力, 达到了艺术的高峰, 成为描写音乐的名篇。

段末“东船西舫悄无言, 唯见江心秋月白”两句, 形象如画, 耐人寻味。由于琵琶的声音优美, 听的人如醉如痴, 忘记了一切, 仍然沉浸在不绝如缕的乐声之中, 只见江心中浸泡着一轮洁白的秋月。照应了前边“别时茫茫江浸月”。

这一段对琵琶乐声的精彩描绘, 是为下面琵琶女自叙身世作铺垫。

第二段:写琵琶女自叙身世。

“沉吟放拨插弦中, 整顿衣裳起敛容。”这两句承上启下, 写琵琶女弹完乐曲之后的表情和动作。

“自言本是京城女”到“秋月春风等闲度”12句, 是琵琶女自叙从前在京城时的欢乐生活。“自言”二句, 说自己原来是住在繁华的京城。相比之下, 现在流落荒凉江边是多么寂寞;“十三”二句, 是说自己学琵琶, 学得早, 而且学得好, 专门在国家设立的教练歌舞的机关中学习过, 而且名字还排列在教坊的第一部中;“曲罢”二句, 从侧面述说自己弹奏技艺的高超和容貌的出众;“五陵”二句, 是说长安的富贵子弟争先恐后地给她送钱财, 弹完一支曲子所得的绸缎就不知有多少, 用衬托的手法进一步述说自己技艺和容貌的超群;“钿头”二句, 写自己当年生活的豪华, 不以财物为惜, 也显示自己当年身份的高贵;“今年”二句, 是说自己在欢乐中过了一年又一年, 美好的青春在不知不觉中, 竟然消磨过去了, 对过去欢乐生活的消逝充满了无限惋惜和留恋之情。

这一段琵琶女的自叙身世, 在人物的塑造和叙事的方式上浸透着诗的情绪。琵琶女技艺虽好, 但到美人迟暮, 也就生活无着, 孤苦伶仃。诗人通过艺术形象的刻画, 真实地反映了封建社会女艺人的悲惨生活, 具有典型的社会意义。

第三段:由琵琶女的不幸遭遇, 联想到个人的迁谪, 抚今追昔, 泪湿青衫。

“同是天涯沦落人, 相逢何必曾相识。”咱们同是受迫害、受委屈流落在江湖的人, 现在相逢在一起, 何必管他原来认识不认识。诗人从琵琶女的悲剧形象中, 也看到了自己的形象。既同情歌女, 又感伤自己, 表露出他们之间共同的不幸遭遇和悲愤感情。这两句直抒胸臆, 画龙点睛, 是全诗的主题所在。

“感我自言良久立”以下6句, 正面写听者又一次昕到琵琶声的直接反应。前面都是写琵琶女的弹奏和自叙身世引起诗人共鸣。这里写诗人的话引起琵琶女的共鸣。琵琶女也把诗人看作“同是天涯沦落人”, 因此, 感触更多, 感情更深, 弹起琵琶来音调更为凄切, 满座的客人为之掩面哭泣, 其中哭得最伤心的是诗人自己———“江州司马青衫湿。”这感情是沉痛的、真实的。一个人在悲伤的时候, 容易触动感情。江州司马青衫上的斑斑泪痕, 来自琵琶弦上的声声愁思, 也是来自诗人心弦上的迁谪之恨。这青衫泪绝不单是为素不相识的琵琶女而洒的, 更是为自己的天涯沦落之苦而流的。在当时宦官专权, 互相排挤倾轧的政治环境里, 诗人的形象也是具有典型社会意义的。

《琵琶行》是一首偏重于抒情的叙事诗, 叙事和抒情水乳交融, 完美统一。诗人很善于叙事。在这首诗中, 无论是琵琶女的身世, 或是自己的身世, 都叙述得有首有尾、曲折生动。就全诗来看, 从“江头送客”到“泪湿青衫”, 有故事, 有情节, 布局完整, 首尾详尽。在叙事的过程中, 先造成萧瑟凄凉的境界, 然后水到渠成, 直抒胸臆, “同是天涯沦落人, 相逢何必曾相识”, 悲人而又自悲, 哀伤而又气愤, 寓意深远、情韵悠长, 令人一唱三叹, 成为古典诗歌中的精典。

白居易《琵琶行》赏析 第4篇

白居易是中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发起新乐府运动,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强调和践行诗歌的通俗性、写实性,在中国诗词史上占有重要的位置。他的诗词名作很多,流传极广,对当代和后代影响极大。最有名、艺术性最高的当数长篇叙事诗《长恨歌》和本文要赏析的《琵琶行》。

《琵琶行》写作背景和故事概况,作者在序中作了交待。这首长诗写于公元816年,也就是白居易从京城贬到江州任司马的第二年,当时白居易正经历着遭受排斥打击的时期。故事是,这年一个秋夜,作者送客到浔阳江头,在船上听一位从京城流浪来的倡女弹奏美妙琵琶,诉说不幸身世,联想到自己沦落的处境,不禁泪湿青衫。

一、谋篇布局艺术

绝句、律诗需要谋篇布局,长诗就更需要了。《琵琶行》谋篇布局的艺术突出表现在以下6个方面。

1、结构合理

开头:精巧如凤头,引人入胜。从首句到“犹抱琵琶半遮面”。写琵琶女出场,未见其人,先闻其声,闻其声后却“欲语迟”,以至于“千呼万唤始出来”,使人欲罢不能。

中间:丰满如猪肚,全诗重点。从“转轴拨弦三两声”,到“为君翻作琵琶行”。有琵琶女酣畅淋漓弹琵琶,声泪俱下叙身世,还有作者联系境遇发感慨,精彩纷呈。

结尾:有力如豹尾,简明扼要。从“感我之言良久立”,到“江州司马青衫湿”。不再重述弹者琴技,只说闻者落泪,戛然而止,余味无穷。

2、繁简得当

相同事物重复出现,先繁后简。例如弹琵琶,第一次充分展开描写,用了24句;第二次,结尾再弹,只写了6句。

不同事物对比出现,主繁次简。例如讲身世,琵琶女为主角,用了24句;作者是“配角”,只讲了“我自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2句。接下来讲作者的处境,突出“地僻无音乐”,也是为了衬托琵琶女弹奏之妙。

抒情和叙事相较,抒情繁叙事简。叙事以首句为例:“浔阳江头夜送客”,将地点(浔阳江头)、时间(夜)、人物(“我”和客)、事件(送客),压缩作一句交待,非常简洁;对弹奏琵琶的抒情则不惜笔墨,一任挥洒。

3、前后照应

写月:前有“别时茫茫江浸月”,后有“唯见江心秋月白”。照应了环境的一致性。

写客:开头有“浔阳江头夜送客”,结尾有“满座重闻皆掩泣”。没有把客人丢掉。

写音乐:前面有“举酒欲饮无管弦”,后面有“终岁不闻丝竹声”,遥相呼应。

4、虚实交替

写琵琶女弹奏,大段实写;再次弹,只说闻者落泪,从侧面虚写。

写琵琶女弹奏是现场,用实写;写琵琶女讲身世是回忆,用虚写。

写琵琶女讲身世用虚写;写作者讲处境用实写。

描写同类事物,虚实交替进行,避免了单调呆板,增强了节奏感。

5、韵脚和谐

韵脚之和谐,最典型的当数从“转轴拨弦三两声”到“唯见江心秋月白”琵琶女弹奏琵琶这一段。为了表现音韵跌宕起伏,变化多端,本段用韵密集,24句就用了8个韵,每2句或4句就换一韵,而且依照平—仄—平—仄—平—仄—平—仄顺序,平仄交替变化。更加神奇的是,在仄韵中,又将去声、上声、入声交替使用,形成平(声、情)—去(思、志、事)—平(挑、幺)—上(雨、语)—平(弹、盘、难)—入(绝、歇)—平(生、声、鸣)—入(帛、白)。毫无雕痕,浑然天成,这就是艺术的魅力。

用韵疏密,因情而定。如前所述,表现琵琶女弹琵琶用多变的密韵;琵琶女叙述身世,则基本上用了“住、部、妒、数”等一个韵,显得连贯通达。与琵琶女诉身世相对应的“我”感叹处境一大段,也基本上用了“京、城、声、生”等一个韵,使之一气呵成。所不同的是,琵琶女叙述用了仄声韵,而“我”感叹用了平声韵,整齐中有变化。

6、善于借鉴

中国古典艺术门类,越到精妙之地,越有相通之处。不同门类艺术精品,经常互相借鉴。《琵琶行》不仅是用诗歌表现音乐的典范,而且在布局上,巧妙借鉴了古建、戏曲、书画等艺术门类。

借鉴古建:古建妙在曲径通幽。即使是民间四合院,也讲究在一进门处立一面照壁,防止一览无余。《琵琶行》表现琵琶女出场,先是“忽闻水上琵琶声”,不见其人,“寻声暗问弹者谁”,则“琵琶声停欲语迟”,以至于“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迂回曲折,与古建布局异曲同工。

借鉴戏曲:演戏要搭建戏台,将人物、事件聚焦于台上;《琵琶行》也在浔阳江头用船搭建了一个“戏台”,将“主人”、“客人”和琵琶女安置在上面,将琵琶女几十年遭遇浓缩在船搭的“戏台”上一夜表现出来,十分紧凑。

借鉴书画:书画铺排有浓有淡,还要留白以透气;《琵琶行》演奏有高有低,直至“凝绝不通声暂歇”,相当于书画的留白,写出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神来之笔。

二、语言修辞手法

修辞就是修饰语言,借以提高语言表达效果。文学是语言的艺术,修辞是艺术的语言。《琵琶行》中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大大提高了这首长诗的艺术性。下面列举 17 种:

1、起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物。一般用在开头。《琵琶行》开头句:“浔阳江头夜送客”,就是起兴手法,由“夜送客”引起听琵琶。

2、渲染。通过对环境等的描写,突出形象,增强艺术效果。《琵琶行》第二句:“枫叶荻花秋瑟瑟”,给人以寒秋孤苦的感觉,为琵琶女出场作了环境渲染。

3、互文。两个相对独立的语言结构,相互代表或补充语义,避免重复。《琵琶行》第三句:“主人下马客在船”,“主人下马”也代表了“客人下马”,“客在船”也补充了“主在船”。完整的意思是,主人和客人都下了马,主人和客人都坐在船上。

nlc202309040719

4、借代。以乙事物的名称来代替甲事物。《琵琶行》第四句:“举酒欲饮无管弦”,以“管弦”借代音乐,将抽象事物具体化。

5、顶针。又称连珠或蝉联。将前句句尾的字词作为后句句头,像缝衣针脚接连不断。如“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别”字将前后两句连结起来。

6、夸张。即夸大其词。“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千呼万唤”显然是夸张手法。

7、比喻。比喻是最基本的修辞之一。诗中对琵琶女弹奏琵琶音响,用了“急雨”、“私语”、“珠落玉盘”等等多种比喻,使之形象而生动。这一段是古典诗词运用比喻的典范。

8、通感。也叫“移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感觉相转移,造成新奇精警的效果。如“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不仅看得见莺和泉,而且听得见莺语和泉流,而且触摸得着莺语的滑和泉流的幽咽,把弦音表达成视觉、听觉、触觉的多维立体感觉。

9、迭字。即字词的重迭,可加重加深词意。《琵琶行》中多处使用。如:“弦弦掩抑声声思”。

10、复辞。相同的字隔离使用于句子中,是复辞手法。可增强节奏,使前后呼应。如“相逢何必曾相识”。

11、对比。两种相反事物放在一起比较。如:“此时无声胜有声。”无声和有声对比,比出胜负。

12、对偶。这也是修辞学上的辞格之一。在长篇古风中往往点缀一些对偶甚至对仗句,提升韵律美感。如:“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13、衬托。从侧面着意描写,使所要表现的事物鲜明突出。如:“曲罢曾教善才伏,妆成每被秋娘妒”。用“善才伏”和“秋娘妒”衬托琵琶女的艺高和貌美。

14、倒装。将事物顺序倒置,以达到某种用意。如“秋月春风等闲度”、“暮去朝来颜色故”。春和秋、朝和暮时序倒置,起到拉长时间的作用。“春风秋月等闲度”是闲度了一年,“秋月春风等闲度”则是闲度了多年;“朝去暮来”是一天,“暮去朝来”则是很多天的过渡词,从“秋娘妒”过渡到“颜色故”。

15、用典。引用史事成语典故,升华作品意境。如:“杜鹃啼血猿哀鸣”,杜鹃啼血就是个典故。昼夜啼叫,直到啼血,加重悲哀氛围。

16、省略。省略一些字词,使诗句精炼。如:“满座重闻皆掩泣”,省略了“满座客人”中的主语中心词“客人”,而由修饰词“满座”来替代。

17、设问。为提高读者注意力,用设问。如:“座中泣下谁最多?”

各种修辞手法,配合使用效果更佳。如:“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就是将比喻、通感、迭字、对偶等多种手法交替使用的。

三、思想感情表达

谋篇布局艺术和语言修辞手法都是为思想感情表达服务的。全篇突出一个情字,即沦落人对沦落人的同情。

1、表现是琴贯全篇,实质是情贯全篇。

第一段:“举酒欲饮无管弦”,写无管弦,是无琴趣,更是无情趣。

第二段:“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情景交融地写情。

第三、四段:写倡女和作者二人的沦落情。

结尾:“满座重闻皆掩泣”,“江州司马青衫湿”,泪湿青衫,因情而为,还是写情。

2、两大亮点

调动多种艺术手段,围绕思想感情,突显了两大亮点。

亮点之一:对秋江月夜琵琶声声的描写,运用一连串比喻等修辞手段,揭示琵琶女复杂的内心世界,使人如临其境,耳目一新。

亮点之二:拿京城女伎的坎坷身世与被贬朝臣的痛苦处境相比,道出深切的人生感受:“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两个亮点,由三段精彩叙述完成,扣人心弦。

3、成批佳句

诸如“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以及“门前冷落马鞍稀”、“江州司马青衫湿”,等等。这些佳句以至警句,道破了一般人的说不出来但又是人们共同的心声,因而深受人们喜爱,一千多年来广为流传和引用,至今仍有极强的生命力。

总之,《琵琶行》谋篇布局艺术之精,语言修辞手法之妙,思想感情表达之深,以及亮点段落之亮,佳句警句之多,在众多古今作品中十分突出,这就是《琵琶行》的不朽之处。

责任编辑:王国伟

《琵琶行 》白居易原文及赏析 第5篇

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

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

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

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水下滩。

水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渐歇。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沉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

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

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

曲罢常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

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消不知数。

钿头银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

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

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

门前冷落车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

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

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舱明月江水寒。

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

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

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

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

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

岂无山歌与姑笛,呕哑嘲哳难为听。

今夜闻君琵琶语,如听仙乐耳暂明。

莫辞更坐弹一曲,为君翻作琵琶行。

感我此言良久立,却坐促弦弦转急。

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

琵琶行白居易高中课文原文及翻译 第6篇

秋夜我到浔阳江头送一位归客,冷风吹着枫叶和芦花秋声瑟瑟。

我和客人下马在船上饯别设宴,举起酒杯要饮却无助兴的音乐。

酒喝得不痛快更伤心将要分别,临别时夜茫茫江水倒映着明月。

忽听得江面上传来琵琶清脆声;我忘却了回归客人也不想动身。

白居易琵琶行赏析 第7篇

宪宗元和十年,我被贬官为九江郡的司马。第二年秋天,送客人到湓浦口。夜里听到有人在船中弹琵琶,听那铿锵清脆的弦声,带有长安京城的韵味。就打听那个弹奏的人,原来是长安的歌女,曾经向穆、曹两位琵琶师学过琵琶。现在年纪大了,容貌衰老了,只好委托终身给商人为妻子。于是命人摆上酒席,请她尽情地弹奏几支曲子。曲子弹完了,她带着忧伤的神情叙述年轻时候欢乐的往事。如今却漂泊沦落,容貌憔悴,辗转流浪,迁徙各地。我由京中外调已经二年了,一直是安逸自适的,被这歌女的话所感动后,这晚才觉得我有被贬官远放的感伤;因此作了这首七言歌行送给她。共六百一十六个字,命名为“琵琶行”。

夜里在浔阳江头送客,秋风吹着枫叶和荻花瑟瑟作响,我和客人一起下马上船,饯别时,我们对举着酒杯要饮酒,却没有音乐助兴;我们将要分别,心中悲伤,纵使醉了也不能使我们尽情,在这行将分别时,只见广阔的江面上,沉浸着一轮明月。这时忽然听到水面上传来琵琶声,使我忘了辞别,客人也不想启程。

依循着声音,探问这位弹琵琶的人是谁?琵琶声停了下来,弹琵琶的人似欲回答,却又迟疑不作声。我们将船移近,邀请她和我们见面,我们添了酒,重新张灯,重新设宴。经过再三催请,她才出来,出来时还抱着琵琶半遮着脸。她才转动弦轴拨动琴弦,调整声音高低,顺手拨弹了三两声,虽然还没弹出曲调,却已流露出感情,一弦一弦掩藏抑制,音调不畅,托出幽怨的心惰,声声充满无限的愁思,好像在倾诉生平的不得意。她低着眉头,随手继续弹下去,说尽了心中无限的心事。

白居易《琵琶行》的创作心态 第8篇

(一)从永贞(公元805年)革新的历史影响看白居易贬官江州时的“无情”。《琵琶行》提到“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有迁谪意”,看似“无情”。从表面上看,白居易贬官江州,是因为大唐宰相武元衡被刺(笔者按:淮西彰义军节度使吴少阳死后,其子吴元济与河北淄青节度使李师道、成德节度使王承宗沆瀣一气,他们又勾结朝中宰臣,派刺客行刺主战派领导人物,以减轻宪宗皇帝专心剿杀的淮西节度藩镇的危难,宰相武元衡被刺死,御史中丞裴度受伤。主战的宰相杜黄裳、李吉甫先后辞世,副宰相欲捕刺客,但刺客很嚣张,副宰相见一句“勿急我,急则杀汝”则作罢。温和派和反战派说武元衡任职宰相两年间,使中原及两河连续突发叛乱,责任在武元衡,武元衡咎由自取。甚至有人上疏“请罢(裴)度官,以安二镇(淄青、成德)之心”。但宪宗中兴,时装度眷顾信任之心甚隆,升其为宰相,把求和的宰相李逢吉及其亲信调离朝廷,裴度得以数年专征淮西,最终削掉盘踞多年的淮西重镇),白居易首上疏论其冤,急请捕贼,却被指责乃至贬官。朝臣认为,即使是宰相被刺杀,“丞郎、给舍、谏官、御史尚未论请,而赞善大夫(白居易)何反忧国之甚也”。作为太子属官,白居易也明白不应该越俎代庖,但朝廷大小官员对此“大唐国耻”都保持缄默,于是白居易挺身而出,言辞恳切。岂料居心险恶者竟然捕风捉影地说白居易浮华无行(疑指白居易父母“舅甥联婚”,白居易反对父母的包办婚姻,执着于男女自由恋爱),其母因看花堕井而死,而白居易作《赏花》及《新井》诗,甚伤名教。裴度后来查验此诗是白居易在熬压尉任上所作,方信无看花坠井之事,裴度奏任白居易为河南尹刑部侍郎事。执政方恶其言事,奏贬为江表刺史。诏令一出,中书舍人王涯(永贞革新时的中间派,元和三年即公元808年制科案中为翰林学士,审核卷宗时没有回避外甥皇甫浞受宰相李吉甫打击,后死于“甘露之变”)上疏论之,说居易所犯状迹,不宜治理州郡,宪宗追诏授江州司马(由五品赞善大夫降为从九品将佐郎)。

白居易贬官江州的真正原因是他的直谏,无异于揭穿了上文所提到的藩镇与某些守旧宰臣及宦官相勾结的微妙关系,而这些人还忌讳着永贞革新中白居易对韦(执谊)王(叔文)之党的支持。韦执谊拜相不到十天,九品闲职的校书郎白居易抓紧时机向韦上万言《为人上宰相书》(宋绍兴本《白氏文集》卷四十四),全面地陈说了国家大计、当务之急,并提醒韦应不失时机、赶紧推行新政,以疗救天下人的疾苦。考查永贞革新与白居易的主张,在裁抑宦官、罢免宫市、削弱地方藩镇势力等问题上大略相合。

况且,白居易冒犯过众多显贵人物。白居易为左拾遗、翰林学士时,淄青节度使李师道进私钱六百万,为魏征子孙赎宅,白居易切谏而止;白居易上《论太原事状》抨击了听命于权宦的藩镇严绶、裴均,还谏止宪宗授予河东王锷平章事。对既有拥立宪宗大功又掌大权的宦官李辅光、刘贞亮(即俱文珍)的跋扈,白居易视若嫉仇。白居易谏阻神策中尉吐突承璀为招讨使,他还说宪宗皇帝犯下了大错,宪宗皇帝脸色突变,愤愤不平道:“白居易小子,是朕拔擢致名位,而无礼于朕,朕实难奈!”

白居易与河南元稹相善,同年登制举,交情隆厚。浙西观察使杖死安吉令、河南尹诬杀太学生等十余事,元稹都加以论奏。之后,河南尹房式犯罪,元稹又加以弹劾,按旧例先停止职务,然后对薄公堂,朝廷召元稹回朝,途中,元稹住宿敷水驿,宦官仇士良夜至,元稹礼节不周被宦官打伤脸皮。宰相及朝臣以为元稹年轻,没有树立威信,有失谏臣体统,因而贬为江陵(今属湖北省)士曹参军,后又移官通州(今四川达县)司马。翰林学士李绛、崔群论稹无罪,对于争驷馆而鞭辱御史元稹的宦官,再三上奏论理。白居易也累疏切谏。

凡此种种,无不刺激着那些权贵,从而为白居易贬江州埋下了祸根。

父母的“舅甥联婚”及白居易五六岁便学写诗、九岁识声律,但直到二十九岁才参加进士科考试、白居易反对父母的包办婚姻、三十多岁迟迟未婚、父亲白季庚死后家庭生活的窘困等等情况都加重了白母的病情,白母陈氏看花堕井而死,白居易回老家丁忧三年后,这件事仍被人作为乖违名教,可见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辞”!而不遵守名教的人是不能治理天下的,这无疑剥夺了白居易从政的权利。这是最恶毒也是最具有釜底抽薪意义的攻击办法!

在这样无耻的污蔑和打击下,白居易的济世之志顿时烟消云散。

(二)白居易怎样做到“无情”和“恬然自安”的?江州崔刺史礼待白居易,白居易因此得闲散。白居易在九江,地近陶渊明隐居地,为学陶渊明提供了方便,陶渊明于是成了白居易的人生偶像之一。能诗意地栖息在陶渊明的人生艺术与艺术人生的精神境界里也是一大乐事。白居易将陶渊明的隐逸情怀和生活情趣引人“中隐”的生存方式之中。“既失志,能顺适所遇,托浮屠生死说,若忘形骸者。”(《新唐书》卷一百一十九)“浔阳迁客为居士,身似浮云心似灰。朝餐惟药菜,夜伴只纱灯。除却青衫在,其余便是僧。”《旧唐书·白居易本传》补充道:居易与凑、满、朗、晦四禅师,追永、远、宗、雷之迹,为人外之交。每相携游咏,跻危登险,极林泉之幽邃。至于悠然顺适之际,几欲忘其形骸。或经时不归,或逾月而返。早在贞元十九年(803年)他就感到:“浮荣及虚位,皆是身之宾。唯有衣与食,此事粗关身。苟免饥寒外,余物尽浮云。”(《初除(京兆)户曹(参军),喜而言志》)早期接收的北宗思想在这时又得以滋长。白居易心中知足不辱、贵生乐生之思渐长,“身着居士衣,手把南华篇”。可以说,在江州的四年多时间正是白居易实现儒释道三教思想交汇的时期,用释、道思想和五柳先生的生活方式来安抚困顿的儒家胸怀是最好的调剂办法。

(三)从白居易与朋友、亲人的情感来看,他又是有情的,有至情的。母亲惨死后,三岁的独生女金銮子夭折,白居易出于名门而无子,至亲亲人的离去使白居易更感孤独。朋友情成了此时慰藉白居易的精神支柱。白官职低

微,生活困难,同科进士、一生中最好的朋友元稹时常分俸援济。白居易没有钱给母亲买药治病,母亲惨死后白居易丁忧居渭村老家,是元稹的关照才使他度过了难关,这份友情是难能可贵的。白居易贬江州时,元稹移官四川通州,元稹正患疟疾,听说白居易也贬官非常吃惊:残灯无焰影幢幢,此夕闻君谪九江。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人寒窗。(《闻乐天授江州司马》)白居易有感于“笼鸟槛猿俱未死,人间相见是何年”,报以“把君诗卷灯前读,诗尽灯残天未明。眼痛灭灯犹暗坐,逆风吹浪打船声”(《舟中读元九诗》)。不仅如此,由于长时间不见元稹,白居易往往借助梦境会晤好友,白居易《梦微之(即元稹)》感慨道:晨起临风一惆怅,通川湓水断相闻。不知忆我因何事,昨夜三更梦见君。白居易在《问刘十九》仍津津乐道于这种友情:“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可见,友情是白居易此时驱遣苦痛的安慰剂。在山寒水瘦凄凉地,能有“客”和琵琶女这样的朋友是莫名的快慰。长兄等亲人是元和十二年才来看望他的。

然而从另一方面说,拥有朋友是好事但有时也会受连累。白居易与牛党的重要人物牛僧孺、令狐楚相互敬重;白居易在李宗闵的密友杨虞卿牵线下,娶了杨汝士的妹妹为妻,妻从兄杨虞卿后来就被奉为牛党之首。因此白居易与牛党人物关系是密切的。正是因为这一点,他预感有必要和他们保持一定的距离以求避祸。白居易又与李党元稹、裴度过从甚密。元和三年四月,贤良方正直言极谏科举人牛僧孺、李宗闵、皇甫浞皆指陈时政之失,翰林学士、左拾遗白居易上疏,说:“今陛下明下诏令,证求直言,反以为罪,此臣所以未谕也。”“陛下纵未能推而行之,又何妒忍罪而斥之乎?此臣所以为陛下流涕而痛惜也。”因此招致宰相李吉甫的不快,终为李党及李吉甫之子李德裕剪抑。闻琵琶而心有戚戚焉的朋友成了同悲戚共欢乐的天下士人的写照。

(四)从白居易的爱情观来看他的至情至性。白居易父亲白季庚建中元年授彭城县令,后自彭城令擢拜徐州别驾,白居易居徐州符离,与湘灵互相爱恋。当时,白居易十九岁,湘灵十五岁。但父母坚决反对,父母给他包办了门当户对的婚姻因拗不过他而作罢。白居易38岁左右才与杨氏成婚。白、杨夫妻燕婉情深。从《寄湘灵》《冬至夜怀湘灵》等诗中,可以看出这段纯真、自由、平等的恋情在白居易心中仍然是不可磨灭的。年老色衰的琵琶女惨遭商人无情地抛弃,强烈地刺激了白居易的愤愤不平之情。二人思想共鸣之处除了出自京都、才华出众而落魄失意外,爱情遭际恐怕也是一个因素。在文人狎妓之风盛行的唐宋时代,白居易也喜欢和歌妓酬和,白居易老年时候仍蓄养多名歌妓。在白居易时代,有的歌妓竟然以会歌唱白学士《长恨歌》来提高身价,但在这场浔阳江边的歌诗会中,与其说白居易和琵琶女是他们指望通过双方的艺术作品彼此提携,倒不如说二人借此以达成感情的共鸣与代偿,暂时弥补彼此身心疲惫的缺憾。白居易完全把琵琶女当成了精神上平等的朋友看待。

[参考资料:]

①据《白居易集卷四十四·与杨虞卿书》,白居易给杨虞卿的信中说:“朝廷有非常事,即日独进封章,谓之忠,谓之愤,亦无愧矣。谓之妄,谓之狂,又敢逃乎?且以此获辜,顾何如耳?况又不以此为罪名乎?此足下与崔、李、元、庾辈十余人,为我悒悒郁郁长太息者也。”

②“舅甥联婚”还是“中表结婚”?罗振玉:《贞松老人遗稿》甲集之一《后丁戊稿》,陈寅恪《元白诗笺证稿》附论《白乐天先祖及后嗣》。“中表结婚”:岑仲勉《隋唐史》(415)。两说并存:朱金城《白居易年谱》(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笔者认为,中表婚不会被世人所诟病,舅甥婚才为世人诟病。

③据高彦休《闽史》记载,白母因“悍妒”得了心疾以及自杀事件京兆尹裴度曾经过问,又据《香山白公年谱》(清道光十三年1833年木刻本《白氏宗谱》卷八)裴度辨识其诬,并对白居易加以保护。

④《旧唐书》卷一六六《白居易传》,《新唐书》卷一一九类同。

⑤张学忠毛妍《白居易诗歌的道教情怀》。

⑥《故巩县令白府君事状》:白氏乃芈姓白公胜后代,有秦将白起等,据白剑《白氏家族考》:白氏郡望太原,曾祖父迁居下邦(今陕西渭南北),其祖父自湟又迁居河南新郑。白季庚任职河南时,白居易就出生在河南新郑东郭官宅,白居易丁忧时回下邦闲居。从李商隐为其撰写的墓碑铭中可知白居易以兄幼文次子景受为嗣子。

⑦元和十二年白居易四月十日夜致元稹书信。

⑧(日)渡边孝《牛李党争研究的现状与展望》认为:在对藩镇、对外问题上李党积极;牛党消极。在科举诗赋取士及座主门生等问题上,关陇地区牛党中小地主热心科举,山东地区李党则重门第。

牛李两党自宪宗元和三年(808年)因科举问题结恨,中书侍郎同平章事李吉甫认定应制科的伊阙尉牛僧孺、陆浑尉皇甫浞和前进士李宗闵攻击自己,结果主持考试的户部侍郎杨於陵、吏部员外郎韦贯之、翰林学士裴珀、王涯被贬。至宣宗大中三年(849年),李德裕死于贬所崖州(海南岛),党争以牛党取胜结束。然而朝臣“列为朋党,皆挟邪取权,两相倾轧……纷转排陷,垂四十年”。以致文宗有“去河北贼易,去朝中朋党难”之叹(《旧唐书》卷一七六《李宗闵传》),双方之间斗争之激烈可想而知。

在费正清、崔瑞德主编的《剑桥中国隋唐史》中,牛僧孺、李宗闵和李逢吉被当作牛党的领袖,核心人物有杨汝士、杨虞卿等;相应地,李党的领袖是李德裕、裴度和李绅(元稹)。

白居易琵琶行原文赏析 第9篇

琵琶行

原文:

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明年秋,送客湓浦口,闻舟中夜弹琵琶者,听其音,铮铮然有京都声。问其人,本长安倡女,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年长色 衰,委身为贾人妇。遂命酒,使快弹数曲。曲罢悯然,自叙少小时欢乐事,今漂沦憔悴,转徙于江湖间。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因 为长句,歌以赠之,凡六百一十六言,命曰《琵琶行》。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

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不得志 一作:不得意)

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

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六幺 一作:绿腰)。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暂歇 一作:渐歇)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沉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

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

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

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

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

钿头银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银篦 一作:云篦)

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

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

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

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

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

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

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

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

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

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

岂无山歌与村笛?呕哑嘲哳难为听。

今夜闻君琵琶语,如听仙乐耳暂明。

莫辞更坐弹一曲,为君翻作《琵琶行》。

感我此言良久立,却坐促弦弦转急。

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

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赏析】

第一部分写江上送客,忽闻琵琶声,为引出琵琶女作交代。从“浔阳江头夜送客”至“犹抱琵琶半遮面”,叙写送别宴无音乐的遗憾,邀请商人妇弹奏琵琶的情形,细致描绘琵琶的声调,着力塑造了琵琶女的形象。首句“浔阳江头夜送客”,只七个字,就把人物(主人和客人)、地点(浔阳江头)、事件(主人送客人)和时间(夜晚)一一作概括的介绍;再用“枫叶荻花秋瑟瑟”一句作环境的烘染,而秋夜送客的萧瑟落寞之感,已曲曲传出。惟其萧瑟落寞,因而反跌出“举酒欲饮无管弦”。“无管弦”三字,既与后面的“终岁不闻丝竹声”相呼应,又为琵琶女的出场和弹奏作铺垫。因“无管弦”而“醉不成欢惨将别”,铺垫已十分有力,再用“别时茫茫江浸月”作进一层的环境烘染,构成一种强烈的压抑感,使得“忽闻水上琵琶声”具有浓烈的空谷足音之感,为下文的突然出现转机作了准备。从“夜送客”之时的“秋萧瑟”“无管弦”“惨将别”一转而为“忽闻”“寻声”“暗问”“移船”,直到“邀相见”,这对于琵琶女的出场来说,已可以说是“千呼万唤”了。但“邀相见”还不那么容易,又要经历一个“千呼万唤”的过程,她才肯“出来”。这并不是她在意身份。正象“我”渴望听仙乐一般的琵琶声,是“直欲摅写天涯沦落之恨”一样,她“千呼万唤始出来”,也是由于有一肚子“天涯沦落之恨”,不便明说,也不愿见人。诗人正是抓住这一点,用“琵琶声停欲语迟” “犹抱琵琶半遮面”的肖像描写来表现她的难言之痛的。这段琵琶女出场过程的描写历历动人,她未见其人先闻其琵琶声,未闻其语先已微露其内心之隐痛,为后面的故事发展造成许多悬念。

第二部分写琵琶女及其演奏的琵琶曲,具体而生动地揭示了琵琶女的内心世界。琵琶女因“平生不得志”而“千呼万唤始出来”,又通过琵琶声调的描写,表现琵琶女的高超弹技。用手指叩弦(拢),用手指揉弦(捻),顺手下拨(抹),反手回拨(挑),动作娴熟自然。粗弦沉重雄壮“如急雨”,细弦细碎如 “私语”,清脆圆润如大小珠子落玉盘,又如花底莺语,从视觉和听觉角度描述。“弦弦掩抑声声思”以下六句,总写“初为《霓裳》后《六幺》”的弹奏过程,其中既用“低眉信手续续弹”“轻拢慢捻抹复挑”描写弹奏的神态,更用“似诉平生不得志”“说尽心中无限事”概括了琵琶女借乐曲所抒发的思想情感。此后十四句,在借助语言的音韵摹写音乐的时候,兼用各种生动的比喻以加强其形象性。“大弦嘈嘈如急雨”,既用“嘈嘈”这个叠字词摹声,又用“如急雨”使它形象化。 “小弦切切如私语”亦然。这还不够,“嘈嘈切切错杂弹”,已经再现了“如急雨”“如私语”两种旋律的交错出现,再用“大珠小珠落玉盘”一比,视觉形象与听觉形象就同时显露出来,令人眼花缭乱,耳不暇接。旋律继续变化,出现了先“滑”后“涩”的两种意境。“间关”之声,轻快流利,而这种声音又好象“莺语花底”,视觉形象的优美强化了听觉形象的优美。“幽咽”之声,悲抑哽塞,而这种声音又好象“泉流冰下”,视觉形象的冷涩强化了听觉形象的冷涩。由“冷涩”到 “凝绝”,是一个“声渐歇”的过程,诗人用“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的佳句描绘了余音袅袅、余意无穷的艺术境界,令人拍案叫绝。弹奏至此,满以为已经结束了。谁知那“幽愁暗恨”在“声渐歇”的过程中积聚了无穷的力量,无法压抑,终于如“银瓶乍破”,水浆奔迸,如“铁骑突出”,刀枪轰鸣,把“凝绝”的暗流突然推向高潮。才到高潮,即收拨一画,戛然而止。一曲虽终,而回肠荡气、惊心动魄的音乐魅力,却并没有消失。诗人又用“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的环境描写作侧面烘托,给读者留下了涵泳回味的`广阔空间。

第三部分写琵琶女自述身世。从“沉吟放拨插弦中”至“梦啼妆泪红阑干”:诗人代商妇诉说身世,由少女到商妇的经历,亦如琵琶声的激扬幽抑。正象在“邀相见”之后,省掉了请弹琵琶的细节一样;在曲终之后,也略去了关于身世的询问,而用两个描写肖像的句子向“自言”过渡:“沉吟”的神态,显然与询问有关,这反映了她欲说还休的内心矛盾;“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等一系列动作和表情,则表现了她克服矛盾、一吐为快的心理活动。 “自言”以下,用如怨如慕、如泣如诉的抒情笔调,为琵琶女的半生遭遇谱写了一曲扣人心弦的悲歌,与“说尽心中无限事”的乐曲互相补充,完成了女主人公的形象塑造。女主人公的形象塑造得异常生动真实,并具有高度的典型性。通过这个形象,深刻地反映了封建社会中被侮辱、被损害的乐伎们、艺人们的悲惨命运。

白居易《琵琶行》翻译及赏析 第10篇

白居易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

白居易《琵琶行》原文及内容考证 第11篇

琵琶行(白居易)

原文

(诗前小序)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明年秋,送客湓浦口,闻舟中夜弹琵琶者,听其音,铮铮然有京都声。问其人,本长安倡女,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年长色衰,委身为贾人妇。遂命酒,使快弹数曲。曲罢悯然,自叙少小时欢乐事,今漂沦憔悴,转徙于江湖间。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因为长句,歌以赠之,凡六百一十六言,命曰《琵琶行》。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di)花秋瑟瑟。

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

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

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

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沉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

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

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

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

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

钿头银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

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

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

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

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

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

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

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

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

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

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

岂无山歌与村笛?呕哑嘲哳难为听。

今夜闻君琵琶语,如听仙乐耳暂明。

莫辞更坐弹一曲,为君翻作《琵琶行》。

感我此言良久立,却坐促弦弦转急。

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

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内容考证

关于司马青衫的考证现说法有三:

1、自谦说琵琶行

琵琶行

江州司马官位为五品。白居易在《与元九书》,明确地指出自己的`官阶是五品:“今虽谪佐远郡,而官品至第五,月俸四五万;寒有衣,饥有食;给身之外,施及家人,亦可谓不负白氏之子矣。”

唐代官服有‘五品浅绯’一说,故白居易实为“红衫”,用青衫只是为突出自己的位卑。

(现中学课本均用此种说法解释)

2、官卑说

陈寅恪先生在《元白诗笺证稿》一书中引用清人笔记,认为白居易当时的官阶是将侍郎,从九品,所以服青衫,即唐朝八品、九品文官的服色。

3、便服说

上一篇:西方社会的法律价值读书笔记下一篇:市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班子述职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