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区部分企业用工情况调研报告

2024-07-23

我区部分企业用工情况调研报告(精选9篇)

我区部分企业用工情况调研报告 第1篇

关于我区部分企业用工情况的调研

报告

为了解我区的企业用工情况,特别是后金融危机时期企业用工出现的新情况、新变化。6月中旬,区政协社联委组织有关委员会同有关部门深入到天一液压、启阳工具、华太电池、宏艺科技等有关企业进行了专题调研。通过调研情况来看,在全区范围内劳动力供求基本平稳,就业难与招工难“两难并存”,“用工荒”现象在劳动密集型企业突出,全区就业形势总体上保持稳定。

一、当前我区企业用工的基本情况

根据调研情况看,我区劳动力资源丰富,农村劳动力供求基本平衡。从调研的55家企业看,目前,有17家企业存在招工难问题,占企业总数的32%,有11家企业存在缺工问题,占企业总数的20%,缺工人数为546人,其中,管理人员12人,技术工人78人,普通工人456人,工业企业用工缺口最大,达350人,占缺工总人数的65%。缺工对企业影响严重或者影响较大的有5家企业,占企

1业总数的9%。

(一)劳动密集型用工企业问题比较突出,主要集中在服装、食品加工、机械加工、家具制造等行业,其中个别中小型私营企业缺工更为严重。

(二)企业效益好、工资高、环境好,用工比较规范的企业没有出现招工难问题。

二、我区部分企业招工难的主要原因

(一)结构性失业矛盾突出。一方面企业经济发展,缺员现象十分突出,另一方面城镇富余劳动力、下岗失业职工和农村劳动力找不到合适就业岗位,呈现结构性失业。

(二)“新生代”劳动者就业要求高。当前80、90后群体受教育程度高、就业期望值高、物质和精神享受要求高,择业观念和求职意向发生很大变化,他们要求找一份既稳定、薪水又不低、还不能太辛苦的职业,能食“皇粮”更好。

(三)我区部分企业存在工资福利待遇偏低、工作环境较差等现象,致使就业岗位缺少吸引力和稳定性,导致劳动力招不进、留不下、稳不住。

(四)部分企业没有严格执行劳动保障法律法

规、政策。企业管理不到位,没有善待外来工,对待工人较苛刻,拖欠工资、加班加点的现象仍时有发生。

(五)劳动者素质偏低,外来劳动力流动性强。很多外来劳动力不愿与企业签订劳动合同,流动性较强,要留住熟练工人很难,企业生产过程很多是积压订单,新招用工人的工作效率较低,需要更多的工人来填补岗位缺口。这就造成低效率、多用人的矛盾。

三、我区企业缺工的趋势判断及对策建议 当前,我区经济稳步发展,产业结构继续优化;工业生产和制造业基地建设良性运行,经济效益有所提高;重点项目建设进展顺利,固定资产投资提速;招商引资势头良好,外贸出口持续增长;企业大多呈现良好发展势头,尤其是劳动密集型的手工工艺、服装、铸造、纺织等行业,用工量很大。以前企业招用技术工人难,现在是招用普通工人也难,周边地区也出现不同程度的“用工荒”。企业用工紧缺与农村劳动力转移、外来劳动力引进困难的矛盾将成为我区企业加快发展中的一个突出问

题。

(一)建立健全就业管理服务体系。一是加快劳动力资源信息化建设。建立完善全区劳动力资源信息库,摸清全区劳动力资源和企业用工缺工情况的底子,对全区人力资源进行动态管理,对企业的劳动环境、工资待遇、工作时间、社会责任等信息进行定期调查和定期披露,以增加企业用工的透明度,为劳动者选择就业单位提供及时全面的信息引导。

(二)建立跨区域的用工协作机制。积极搭建平台,建立一批跨县区、跨市、跨省劳务协作基地,加强与劳务输出大市劳动就业部门的横向联系,推进劳务合作,促进劳动力合理流动。

(三)加快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建立对口专职学校。按照政府主导、市场引导、企业主体、技能有限、配置优化的总体思路,以技能就业、稳定就业、充分就业为目标,以职业能力开发为核心,组织大规模技能培训、提高劳动者技能水平,为推动产业转移和劳动力转移、建设现代产业体系提供技能储备和人才支撑。市场大量提供的劳动力与企

业紧缺的一些技术性工种不匹配。从走访的天一液压、启阳工具这两家公司来看,主要是需要车工、技工,而现在职业中专大都培养这方面的技术人才,同时,启阳工具还与我区的长城技校建立了专门的技校生实习基地;宏艺科技因属于创新型企业,用工少,需要的都是高学历的人才,因此,招工难问题还不是很突出;而据了解,我区的支柱产业如五金、食品、纺织等行业,企业虽有大批订单,但因人员严重不足,很难满足生产,这里面除了现在独生子女多,造成用工难、招工难问题外,还有一个通过以上正反两个方面的对比得出结论:没有建立对口联系培训学校。今年的区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加快发展中等职业教育,创建国家级、省级重点职业学校各1处。因此,建议区委、区政府重视发展职业教育,鼓励学校设置一些食品、纺织等一些对口专业,以便解决我区因专业不对口问题影响企业发展的现状。加强校企合作,努力开展“订单式”培训。

(四)大力改善企业用工环境。促进企业规范用工。开展就业监测制度,及时掌握用工动态,以

掌握合同管理签订、落实工资支付监管长效机制等为重点,开展用人单位诚信评价活动,认真排查欠薪企业,及时预防和处理违法行为,扩大劳动用工年检、日常巡查和专项检查的覆盖面,形成强有力的劳动保障监察机制,彰显劳动保障法规的严肃性、权威性和影响力。引导企业牢固树立靠事业留住员工、靠感情联络员工、靠待遇增加员工的新理念,合理提高工资待遇,尊重提高工资待遇,尊重员工生活、休息等各项合法权益和劳动价值,自觉用环境留人、真情留人、待遇留人,增强员工对企业的归属感、认同感,使员工“招得进、留得下、稳得住”,逐步实现员工工资收入随企业效益同步增长的新机制。

我区部分企业用工情况调研报告 第2篇

根据部分企业的反映,按照调研活动具体要求,由我镇统计站及相关同志深入部分企业、培训学校和劳务中介机构,通过看现场、听介绍,召开不同类型座谈会等形式进行广泛深入的调研,形成如下分析报告:

一、基本情况

1、我市劳动用工由富余到短缺的演变历程。前些年,我市劳动力资源一直比较丰富,各级党委、政府都把劳务输出作为一向最大的富民工程来抓,并将劳动力作为资源优势向外推介。经过努力,在全市40.4万个从业劳动者中,劳务输出高峰时期达26.12万人,其中省内16.66万人,省外9.46万人。近年来随着我市招商引资力度不断加大,新沂经济开发区和锡沂工业园快速发展壮大,全市二、三产业迅猛发展,企业用工需求增大,自2007年开始,我市企业“招工难”的问题开始逐步显现。为此,我市决定将农村劳动力转移由原来的以对外输出为主转向以就地转移为主。使就地转移就业人数迅速增加到6.07万人,其中从事高效农业1.37万人,从事二、三产业4.34万人,自主创业0.39万人。市政府并在2007年元月出台了《关于促进劳动力向开发区企业转移工作的实施意见》(新政发[2007]2号文件),为解决开发区用工短缺问题采取了一系列具体的政策措施,建立了向开发区输送技术工人的激励机制,有关部门也为解决招工难的问题做了不懈努力。使企业招工难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缓解。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近年来,我市不断有农民工陆续返乡,去年7月起,我市外出农民工陆续返乡达7.97万人,占外出务工人数的31%。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解决返乡农民工就业问题,并采取了积极有效的措施。至今年上半年,继续外出务工

5.61万人,占返乡人数的70.4%;就地就近就业1.26万人,占返乡人数的15.8%;自主创业、自谋职业0.45万人,占返乡人数的5.7%;目前尚未就业的0.24万人,占返乡人数的3%。加之我市尚有少数企业由于订单减少而裁减员工,从总体上来看,目前,我市有务工能力和愿望的劳动力仍是供大于求的局面。

2、我市企业用工短缺的现状。部分企业出现用工短缺的问题确是不争的事实。据初步统计,我市开发区企业,特别是科倍、利诚、汇锦等企业因招不到员工,出现了部分厂房和机器闲置的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企业的发展。通过

1调查我们清楚地看到,用工短缺存在着一定的区域性、行业性、结构性和季节性:一是区域性紧缺。在外来投资企业、项目集中的开发区部分企业用工紧缺,而原改制企业、本地投资者开办的企业及分布在各镇的企业基本不存在用工短缺问题;二是行业性紧缺。服装业等劳动密集型行业缺工量最大,约占缺工数70%;三是结构性紧缺。女工、青工、熟练工和高中级技术人才紧缺,汇锦服饰为了正常生产从广州沙溪县招熟练技术工200多人。四是季节性紧缺。春节期间农民工返乡探亲和农忙季节农民工回家务农,不同程度地造成季节性缺岗现象。

二、原因分析

根据调查认为,我市部分企业用工短缺的原因颇多,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大量劳动力外流给本市企业招用工造成较大的压力。一是前些年的政策导向促使我市大量优秀农村劳动力流向外省外市。不少在外务工农民又以“亲带亲”等传带形式,带走了不少劳动力外出务工;二是近年来大中专毕业生不愿意回乡就业,大部分留在外地就业;三是经济发达地区有较好的用工环境,工资待遇高,文化生活较丰富,劳动保障制度较规范,吸引力大;四是劳动力用工需求竞争激烈,外地用工单位“抢走”大量优质劳动力。

2、就业机会增多后人们的择业观念发生了新的变化。目前,我市仍然存在招工难与就业难并存的问题。原因是除一部分人因年龄偏大、文化偏低、技术缺乏而难以就业外,也有一部分是因为就业观念方面的原因。一些人认为纺织、服装行业噪音大、粉尘多、工时长,属脏苦累工种,不愿涉足。特别是现在独生子女多,他们对工作更挑剔,往往倾向那些工作环境比较舒适的职业和行业。也有一部分人受习惯思维影响,认为外面的世界更精彩,走出去能开阔眼界,发展空间大,不愿在本地就业。同时,随着农村税费改革和种粮补贴等政策的实施,也吸引一部分人立足农业搞创业。

3、生产模式,管理方式是造成企业用工难留人难的重要因素。我市的纺织服装企业大部分属民营企业,且是靠订单生产的外贸加工企业,抗御风险能力小,受宏观经济控制。2008年以来受世界金融危机的影响,外部需求萎缩导致出口大幅下降,造成企业效益下滑,亏损增加,有的企业采取轮岗、待岗培训、发放生活费、稳岗待产、共度难关。有的采取停工停产,裁员减员。而同为民营的润宇服装公司,面对危机和挑战,实行人性化管理,没有外贸订单,开发生产自己的品牌,虽然月工资在1800元左右,但稳定了在岗人员,现正在筹办与上海东

华大学联营,搞服装基地建设。二是工人都是实行计件工资,且都受市场形势,供求关系,季节性生产等影响,企业订单不足时,工人挣不到钱,订单充足时,企业加班加点,一天要工作12小时以上,工人工资仍按计件计算,计件工资代替加班加点工资,饥一顿饱一顿,造成收入不稳定。象前几年,科倍公司订单充足时,每天工人工作12个小时以上,月工资仍仅在1500元左右,近年有所好转,平均在2000-2500左右。三是用工管理不规范,用人机制不健全,大部分民营企业属集团公司的分公司。高中层管理人员频繁调换,使工人没有安全感、稳定感。严重影响了工作的连续性和工作质量,也严重影响了员工的稳定性和企业的向心力。如科倍公司最近一年换了四任人力资源部经理,车间主任、班、组长经常调整,造成管理混乱,这些因素的存在别说留不住员工,连管理人员也留不住。

4、工资待遇偏低,工作时间长是造成企业用工短缺的关键因素。目前,缺工企业与南方同行业相比,职工工资水平存在较大差距。调查显示,很多开发区的外来投资企业老板,追求使用廉价劳动力的观念较强,从主观意识上认为苏北的劳动力给点钱就可以打发了,没有意识到目前劳动力市场的开放性。新沂市企业用工最低工资目前是950元/月,从7月1日起执行新标准,每月1100元。而凡招工难、留工难的企业,工资标准低于外地企业20-40%,月平均工资为1500元左右。外出务工,以服装行业为例,平均在2200元左右。本地企业月平均工资在1500元以内工作10小时的企业普遍招工难,1500-1800元每天工作10小时的企业招工较难,2500元以上工作时间不超过10个小时的用工没有问题。我市有些企业虽承诺工资待遇可以达到2200-2500元/月,但名不符实,因实行计件工资,很少有人拿到。开发区利诚纺织的一线员工,普遍工资已经达到3000元左右;上海桂田制衣马陵山镇分公司的一线员工的平均工资也已经达到2000-2500元。因此,本市近年虽然我们1-3季度举办了多次招聘会,但进入服装行业的人员并不多。这充分说明,工资待遇、工作时间在劳动者就业中发挥着重要的导向作用。

从我们调研的情况看,用人性化管理,真正能够把企业员工作为企业生存发展生命线看待的企业,劳动用工紧缺矛盾就相对较小,而且能够形成劳动用工的良性循环,甚至不存在用工短缺问题。如绝大部分改制企业因社会保险落实到位,企业注重关爱员工,这些年来,职工队伍稳定,招工门槛不断抬高,始终保持“一岗难求”的态势。本市唐店润宇服装厂马

冬菊厂长说:我们的企业从来不专门去招工,工人都是自己找上门来的,还有好多是从郯城、东海等地来的。我们始终坚持做到,给员工一个岗位,要让员工有充分发挥才干的机会,并让员工享受到“家”的温暖。把企业、员工、家庭三个方面结合起来考虑,如对女职工,要考虑她们要照顾孩子,要照顾家庭,就灵活安排作息时间。因此,我的企业5—10年内不会缺工。

三、对策及建议

强化以人为本,营造招得进、留得住的企业用工环境。用工环境对于企业招工及有效留人至关重要。而要有效改善用工环境,一是要靠企业的自律,二是要靠相关部门的依法监管。

首先,企业要逐步形成良性的用工机制。具体要做到“一个降低、两个提高、三个增强”:“一个降低”,即要适当降低招工门槛。针对劳动力结构失衡、专项技能员工存量少的实际,对应聘者的年龄、性别、文化程度等要求不高的劳动密集型企业,招工条件应适当放宽,既要招熟练工,也要招非熟练工,通过培训上岗。“两个提高”,要提高企业诚信度。凡是招工章程上宣传的承诺必须认真兑现,防止员工产生上当受骗的感觉;要提高工资待遇。要根据不同工种、不同岗位,制定科学合理的劳动力工资价位。尽量缩小与经济发达地区的工资差距,确保不低于周边地区及本市同行业职工的收入水平。“三个增强”,即一要增强守法意识。按《劳动法》有关规定签订劳动合同,为职工缴纳社会保险,改善工作环境,杜绝随意拖欠职工工资、延长劳动时间、增加劳动强度现象;二要注重增强员工归属感。企业要留住员工,必须要实行人性化管理,不能把工人也当机器一样看待,只有真心关爱员工,把员工当作朋友,员工才会真心为你付出,才能留得住人才。因此,企业一定要善待员工,按照劳动法的规定安排作息时间,对必要的加班,要付给符合相关规定的加班费。要注重改善职工生产、生活条件,提供较好的食宿、洗浴及文化娱乐设施。如有的企业给职工免费提供住宿,节假日由企业报销返家探亲的车票,给职工送生日礼品,提拔优秀员工进入企业管理层等,使员工对企业产生了良好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值得倡导。三要增强企业文化的感染力。建立能够体现企业价值观、经营理念、团队意识、人文关怀、追求卓越、支持创新,使企业相关人之间形成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的企业文化。让员工溶入企业的生产、生活、文化的各项活动中,激发员工对企业的自豪感、成就感,激发员工热爱自己的企业。

我区部分企业用工情况调研报告 第3篇

关键词:经营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技能操作人员

1三支人才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1 经营管理人员

1.1.1 职级情况

公司高层管理、中层管理和一般管理人员的比例分别为:2%、23%和75%。中层管理人员比例偏大, 不利于机构扁平化发展。

1.1.2 职称情况

截止2011年底, 公司40%的经营管理人员具有中级及以上职称, 一定程度上表明经营管理者的专业水平较高。公司还有34%的中层管理者未具备职称说明公司经营管理者的业务知识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1.1.3 年龄情况

公司31-50岁以下经营管理人员三年来增量明显, 截止2011年占到全部经营管理人员的79%, 表明公司经营管理人员总体处于年富力强阶段, 后备人才资源充足。

1.1.4 学历情况

公司经营管理人员在大专及以上学历所占比例方面近年来增量明显, 从2009年的55%, 增加到2011年的65%。但截止2011年高中及以下学历仍占到21%, 公司经营管理人员的学历水平仍有很大的提升余地, 继续教育工作任重道远。

1.2 专业技术队伍

1.2.1 技术职称情况

公司专业技术人员力量形成“扫帚型”, 初级及其以下人员比例严重偏大, 缺乏搞科研的技术专家和学科带头人。公司专业技术队伍中高、中、初级的构成比例分别为:18%、20%和82%, 公司专业技术人员的职称比例出现一头独大的情况。

1.2.2 年龄情况

截止2011年公司专业技术人员公司专业技术人员40岁以下占82%, 较之2009年的76%, 增加了6%, 表明公司专业技术队伍正处于年富力强阶段。但同时也反映了年龄段集中的问题, 这不利于专业技术人员“传、帮、带”的阶段成长和技术人员个人的职业生涯发展。

1.2.3 学历情况

截止2011年公司专业技术队伍的学历结构中, 大专及以上学历人员占到86%, 但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者所占百分比, 仅比2009年增加了5%, 与2010年持平, 这不利于公司钻井水平向“高、精、尖”领域发展。

1.3 技能操作人才队伍

1.3.1 技能等级情况

操作技能人才队伍中缺乏高技能人才, 高技能人才比例不增反减。操作技能队伍初级工及未取证人员所占比例高达61%, 说明公司技能人才整体技能水平偏低。

1.3.2 高技能人才三线分布情况

从表3可以看出, 操作技术队伍中的高技能人才三线分布情况不尽合理, 钻井一线高技能人才54.7%, 辅助生产单位高技能人才35.7%, 后勤单位高技能人才所占9.6%, 一线高技能人才缺口严重。

1.3.3 年龄情况

操作技能人才队伍人员的年龄偏大。截止2011年, 50岁以上操作人员占28%, 相较于2010年的26%增加了2%, 技能操作人员年龄老化趋势在三类人才中最为明显。

1.3.4 学历情况

截止2011年末高中及以下文化程度者所占比例为54%, 比2009年的52%还增加了2%, 而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者, 仅增加了1%。技能操作人员的学历水平低, 提升慢, 理论知识不足, 不利于公司技术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2加强三支队伍建设应对措施

2.1 加强经营管理人员队伍建设方面

2.1.1 加强后备经营管理人才培养

努力形成后备人才在一线发现、从一线选拔, 到一线培养的良性机制。对后备人才进行针对性锻炼, 解决后备人才尤其是年轻后备人才经历相对单一、业务面不宽的问题。

2.1.2 加强经营管理人才深度培养

举办专题研讨班、高级研修班等, 对高层次经营管理人员进行高层次培训;举办青年干部培训班、主体专业班等, 对后备人才进行高强度培训;举办基层干部示范提高班, 对基层经营管理人员进行大规模普及式培训。

2.1.3 注重岗位激励

逐步建立来自基层一线领导干部培养选拔机制, 及时将政治素质好、管理水平高、业绩突出的管理人才选拔到上级管理岗位, 给他们提供更大的发展机会和平台。

2.2 加强专业技术人员队伍建设方面

2.2.1 加强专业队伍人才梯队建设

着力构建技术人才梯队布局, 形成纵向上梯次分布、横向上相互贯通的矩阵式技术人才梯队格局, 把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专业技术人才吸纳到技术人才梯队。

2.2.2 加强与石油高等院校、研究机构和知名企业的交流合作

实行专家研修培训制度, 聘请相关科技界、培训界的高级专家、学者来企业讲学, 同时选派优秀的、有潜力的技术人才进行外培, 把引进智力培训与外培有机结合起来。

2.2.3 建立高层次福利支持机制, 重视精神激励

鉴于高层技术人才的独立性和差别性, 对其福利激励可采用菜单式, 即由企业设计出一系列合适的福利项目, 并平衡好大概的费用, 然后由他们自己进行选择, 既增加选择余地和满意度, 同时也增加了福利的激励作用。

2.2.4 充分发挥专家技术攻关作用

对重点工程项目立项攻关课题, 优先聘请专家担任技术首席, 由专家带头开展科技攻关, 并负责技术把关。鼓励专家组织开展本领域或跨领域学术交流活动。

2.3 加强技能操作队伍建设方面

2.3.1 突出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加强技能操作人才培养

增强培训的可操作性, 强化基本功训练, 提高综合操作能力。增强培训的实战性, 强化实践操作, 让学员在实践中提高技能。

2.3.2 搭建高技能人才成长平台

通过开展职业技能竞赛、技师考评等活动, 选拔一批优秀的高技能人才;推进“以赛促培、赛训结合”的培训模式;充分发挥高技能人才的“传帮带”作用, 带动更多职工进行学习和提高;成立技师协会, 加强高技能人才之间横向、跨专业的协作交流工作。

2.3.3 提高高技能人才福利待遇

对聘任上岗的高技能人才给予相应的津贴;对节约成本增加效益的高技能人才, 按照效益的一定比例给予奖励。为贡献突出的高技能人才提供带薪学习、高校进修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对在国家、集团公司比赛中获奖的选手给予重奖。

关于我县企业用工情况的调研汇报 第4篇

[关键词]企业用工;现状;对策

一、我县企业用工现状

根据我县企业落户情况及经济发展趋势,预计近两年每年将新增用工近3万人。据调查,目前我县各类企业约缺工2.2万人。从理论上讲,我县目前可供转移劳动力可以满足县内企业用工需要,但由于多种因素的存在,我县劳动力短缺现象将会在一定时间内持续。

二、造成我县企业招工难原因分析

1.客观因素——人员“招不进”

(1)大量劳动力在外地务工。因为我县是劳务输出大县,过去多年有大量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不少在外务工农民又以“亲带亲,邻带邻”的形式,带走了不少劳动力;近年来灵璧籍高校毕业生又大多不愿意回乡,大部分留在外地就业。

(2)本地新成长劳动力就业意识存在误区。一些新成长劳动力,特别是初高中毕业后未能继续升学的人员,认为只有到外地去才叫工作,在家门口就业不如在外地工作光彩,所以宁愿选择外出闯荡。还有部分劳动力地主意识较强,认为外地企业来灵投资是来赚灵璧钱的,在心理上有一种抵触感,工作中稍有不如意就与老板对抗,动辄就选择辞职。

(3)年轻人缺少吃苦耐劳精神。“80后、90后”的年轻人在家庭中多是独生子女,即使本人不工作也有生活来源,没有生活压力,因此对待就业机会不够重视,只要稍有不满立即跳槽走人;而且一些年轻人自身素质较低,不能接受用人单位的日常管理,完全的自我主义,没有责任感;同时在家门口务工,跳槽成本相对较低,而一旦外出,他们往往会考虑从辞职到重新就业期间的机会成本,轻易不敢选择跳槽。

(4)我县人力资源市场存在问题。培训机构随意往外地送人,在自身利益的驱使下,甚至出现个别非法机构和个人倒卖劳动力现象,严重扰乱了人力资源市场秩序。

2.企业因素——人员“留不住”

(1)有些企业后勤保障工作跟不上,缺少必要的食宿条件。个别企业甚至没有一间自己的职工宿舍,更没有专门的生活区。

(2)工资待遇明显偏低。调查发现我县54.7%的职工月工资在2000元以下,而外出务工人员中有58.9%的人月薪超过3000元。在工资性收入已经成为农民增收主要途径的情况下,显然外地企业的高薪对劳动力有更大的诱惑力。

(3)企业用工随意性很大。部分企业生产季节性强,往往在生产旺季时千方百计地去招工,而在淡季时又想方设法去让工人离开,好像工人应当听从企业的招呼,让他们“招之即来,挥之即去”,造成员工没有归属感,人员流失严重。

(4)缺少人性化管理。对新招用员工未有全面的岗前培训,缺乏爱岗敬业、厂规厂纪等方面的教育。同时只注重处罚、指责,不能进行人性化的教育、引导和关爱,影响了人员的稳定。通过调查发现,用工比较稳定的企业,除了其市场比较稳定外,还与其有着良好的食宿条件,能够关爱员工有很大的关系。

三、破解企业招工难的对策

1.从政府和社会层面上解决人员“招得进”的问题

(1)强化公共就业服务。充分发挥我县人力资源市场公共就业服务职能,为企业和劳动者提供招工、求职登记,定期举办专场招聘会,适时组织乡镇(开发区)开展服务企业用工、促进群众就业专项活动,动员未能升学毕业生等群体到县内企业就业。

(2)引导中介组织服务县内企业用工。对非法中介机构进行清理,实行《职业介绍许可证》制度,规范整顿持证劳务中介机构,禁止任何单位或个人未经批准擅自开展职业中介活动。引导和鼓励县内职业中介机构优先保障县内企业用工需求,扶持一批合法中介机构,为县内企业定向输送劳动力。

(3)规范职业教育秩序。加强对职业技术培训教育机构的管理,对现有职业技术培训教育机构进行重新审核评估。对不符合开办条件的一律取缔。严禁各类职业培训教育机构从事劳务中介活动,对违反规定的,依法处罚。引导各类职业培训机构围绕全县主导产业发展需要,调整专业设置,开展适应企业需要的针对性培训,为县内企业培养输送劳动力;引导各类职业培训机构与企业合作,建立学生到企业实习与预备就业制度,积极推荐毕业生到企业就业;引导培训机构开办定向培训班,学员直接输送县内企业。

(4)吸引外出务工人员和高校毕业生返乡就业。把握外出务工人员和高校毕业生集中返乡节点,通过召开外出务工人员和高校毕业生座谈会等方式,大力宣传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变化、就业环境良好等有利条件,挖掘报道返乡务工人员和高校毕业生在本地就业的典型事例,引导外出务工人员和高校毕业生关注外出务工增加生活成本、引发“留守儿童”、“留守老人”等社会问题,引导就地就业。

2.从企业层面上解决人员“留得住”的问题

(1)企业负责人的用工观念要改变。现在的卖方劳务市场已经形成,劳动者在选择就业岗位时肯定要选择工作条件好、工资待遇高、工作环境舒心的企业。 我们的企业也应当在满足职工日益增长的更高层次的需要上下功夫。

(2)要逐步改善工作环境。企业要按照行业标准来建设、布局厂房,规范企业的生产流程,要根据实际制定合理的劳动定额。同时要严格遵守劳动卫生法律法规,改革生产工艺过程,减少生产中的粉尘、噪音等污染,保持车间的温度和湿度,让员工在一个舒适的工作环境中劳动,这样不仅可以大大提高生产效率,而且可以留得住工人。

(3)改善员工的基本食宿条件。有条件的企业要建设自己的职工宿舍,开办职工食堂,宿舍里要安装空调,食堂的饭菜要经常更新,保证员工可以吃得好、睡得安,以便有充足的精力投入到工作。在此基础上要逐步完善娱乐设施,满足职工文化、体育、娱乐需要,不断丰富职工业余文化生活。

(4)遵守工时制度,减少加班时间。企业要根据劳动者身体承受能力来确定工作时间,尽量缩短劳动时间,同时要保证工人定期有固定的休息日,去处理一些自己的私事。超过国家法定工作时间以外的工作时间应该算作加班,企业要按规定支付加班费用。

(5)不断提高工人工资福利待遇。企业在确定工资标准时既要根据自身效益,也要与劳动力市场供求关系相匹配,同时也要还要充分考虑员工生活成本增加和生活水平提高等现实因素,并建立正常增长机制,将工人的工资福利待遇逐步提高到和苏浙同行业相当的水平,起码不能差别太大。同时企业要及时为员工办理录用备案手续,签订劳动合同,缴纳社会保险,并不得随意裁减人员。对女职工和未年成人要实行特殊保护,还要根据行业不同按时发放劳保用品。

参考文献:

[1]杨晓东.非公企业劳动用工短缺的调查与思考[J].农村工作通讯,2013(8).

[2]寇凤超.解决我国劳动用工短缺问题的对策探析[J]. 北方经济:综合版,2012(22).

[3]邵爱国,韦洪涛.促进企业基层员工稳定就业的对策研究[J].人民论坛,2012(11) .

我区部分企业用工情况调研报告 第5篇

石龙区政协主席陈风云

为了解当前金融危机波及我国实体经济背景下我区工业经济的运行情况,积极探讨应对危机的对策措施,为区委、区政府指导全区经济工作提供参考,区政协主席会议研究决定,由我带领区政协经济委,采取发放调查问卷、现场座谈,研讨咨询等形式,在8月份对全区工业企业经济运行情况进行了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区工业经济运行情况

目前,全区共有各类企业182家,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4家。区属规模以上企业51家,与煤相关企业占80%以上。国际金融危机发生以来,我区经济由于受全国应对危机放缓经济增长和全省粘煤矿焦产整顿的双重影响,煤炭、焦炭等主要产品市场需求减弱,价格下滑,产量减少。2008年第三、四季度,全区工业经济大幅回荡。2009年1—3月份,2009年4月份以来,随着小煤矿逐步复产,原煤生产趋于正常,全区各企业开始复工或加大生产,工业企业经济平稳回升。今年1—6月份,二、调查问卷反映的问题

这次问卷调查了规模以上企业49家,其中煤矿企业19

家,洗煤企业13家,焦化企业6家,煤矸石烧结砖企业4家,水泥企业2家,纺织、碳素、玻璃制品、炼钢添加剂、电力等企业5家。反映的主要问题是:

1、金融危机对我区工业企业的采购原材料、产品销售市场、产品销售价格、经济效益等影响较大。大部分企业今年上半年的生产成本比上年同期上升,原材料及能源的购进价格比上年同期下降,50%的企业盈利比上年同期亏损。

2、企业发展的硬环境(供电、供水、道路、土地供应、环境、通讯等)中,35%的企业供水一般,10%的企业供水紧张(主要是焦炭、洗煤等企业),其它情况较好。

3、企业的科技创新和自主研发能力普遍低。全区只有20%的企业与大专院校研院所合作,研发资金在100万元以下。

三、当前工业企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煤矿企业:

1、原煤销售市场不活跃;

2、管理人员素质不高;

3、受资源研发制约大。

焦化企业:

1、原煤供应紧张;

2、行业内部竞争大,产品销售价格低;

3、融资难,项目建设资金不足;

4、技术工人流动性大,管理水平不高;

5、企业发展受原料、能源价格上涨影响大。

洗煤企业:

1、融资难,行业内部竞争大;2企业发展受原材料、能源价格上涨影响大。

煤矸石建村企业:

1、同行业竞争激烈,经营困难;

2、管理水平不高,融资难;

3、企业发展受原材料、能源价格上涨影响大。

水泥企业:

1、同行业竞争大,产品滞销;

2、市场开发难,银行贷款难;

3、企业发展受原材料、能源价格上涨影响大。

电力企业:

1、市场开拓能力不够;

2、缺乏专业技术人员。纺织、炼钢添加剂、玻璃、碳素等企业:

1、行业内部竞争大,融资难;

2、企业发展受原材料、能源价格上涨影响大。

四、建议

针对问卷反映的问题和当前工业企业存在的问题,结合我区实际,提出以下建议,仅供参考。

(一)建立战略联盟,提高企业抗风险能力

因此,建议区政府及有关部门引导全区企业建立战略联盟,联盟企业可以结合弱势业务,发展各自比较优势,以其稀缺性和特有性重组业务,从而提高企业的抗风险能力。

(二)加大招商引资,做强企业集聚区

建议区政府有关部门要抓住金融危机促进沿海企业向内陆转移的机遇,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通过资源政策等优势招商,引导陶瓷,免烧砖等建材产业进入工业区。

产业采聚区,同时在焦化园区的基础上,依托中鸿、残联、巨鸿三个90万吨捣固焦项目,大力培育煤气制甲醇、发电等

煤化工后续产业,带动新型建材、玻璃加工、化工、碳素等相关产业发展,从而壮大产业集聚区规模,提升产业集聚区实力。

(三)搞好企业服务,帮助企业解决融资难题

针对全区企业普遍存在的融资难以一问题,帮助企业解决融资难建议区政府在做好企业报务年活动的同时尽快开展企业信用担保工作促使商业银行和重点企业积极衔接着力缓解资金瓶欲制度抓好财政支持和信贷融资协调努力缓解企业资金企业紧张状况支持中型企业融资

(四)开拓市场企业发展基础

目前我区工业企业多煤碳开采加工和行业为主投资基本上停留在低水平重复的层面上受原开发和供应影响大对此建议区政府根据企业煤碳资源现状科学规划管理煤碳资源开采工作积极鼓励引导优势企业到区外开发新的资源并加了与区外业务联系扩大原煤供应量保障我区企业发展需求同时随着企业经济的回暖市场需求量的增大指导企业积极开拓

企业用工情况调研 第6篇

为帮助企业解决用工问题,我局高度重视,组成了由局领导牵头的调研小组,深入走访企业展开调研,摸清企业的生产用工和技能培训等方面的需求,梳理了当前我区企业“招工难”主要原因,并结合赴贵州六盘水等地区招工、调研、考察劳动力市场的情况提出应对措施、建议。现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及主要原因

根据劳动力市场的统计数据以及我区规模以上企业的用工情况调查,自2009年第二季度以来我区企业用工情况呈现持续上升的势头,表明企业逐步走出金融危机影响,生产用工明显增加。但进场求职人数却一直维持在原来的水平,导致供求失衡,部分企业尤其是劳动密集型和中小型私人企业普遍反映招工难问题。试分析原因,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用工量明显急剧放大。今年以来,特别是三季度以来我区用工量大幅度增长,规模以上企业用工需求由原来第二季度的2125人增加第三季度的5140人,增幅为253.8%,截止到2009年11月,我区预计用工缺口到4000人左右,主要集中在电子、塑胶、五金、工艺品等劳动密集型企业。

(二)进场求职人数相对减少。与企业需求大幅增长形成强烈对比的是进场求职的人员一直保持在原有水平,大概为每天500-600人之间,并且由于市场的好转,人员需求增加,一部分

进场务工人员在厦务工多年,他们也学会根据市场情况待价而沽,改变原有急于找工作马上上班的心态。

(三)工资待遇偏低。通过与企业员工和市场信息的反馈来看,缺工企业主要面临的问题是工资待遇偏低,或者是没有一个完善的工资晋升机制,多数企业以**市最低工资标准750作为基本薪资,造成员工每个月加班后的平均月薪也仅为1400元左右,而长三角、珠三角、渤海湾经济区的深圳、上海、天津等地的最低工资标准分别为1000元、980元820元均高于**,即使是西部的重庆等地最低工资标准为680元,与**相差不多,造成**资待遇水平在同类城市中毫无优势可言,对外来务工人员缺乏吸引力。

(四)农民工返乡就业。通过近期我们组织企业到外地招工了解到的情况来看,随着产业结构的梯度转移,中西部地区的经济较快发展,他们也加入到争抢熟练工的行列,农民工在当地就能找到工作,而且工资待遇与厦门相差不多,考虑到交通、住宿、生活等成本,农民工在当地就业的愿望明显增加,不再是“孔雀东南飞”,而是呈现就业区域多元化的状况。

二、应对措施建议

(一)以人为本,进一步改善企业用工环境。政府和企业要为员工创造一个良好的用工环境,解决农民工的后顾之忧。如果没有较高的工资待遇、较好的吃穿住行条件和人文关怀,是不可能吸引外地技工来厦门工作的,侥幸引进,也无法留住。一是提

高薪资待遇水平,随着中西部地区的发展,企业在工薪方面的优势已逐渐消失殆尽。政府要尽快提高我市的最低工资标准,提高我市在用工市场方面的竞争力,同时,企业方面也要依照我市经济发展水平制定合理的工资标准,建立合理完善的工资晋升机制,逐步提高员工工资待遇。二是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企业要为员工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帮助员工开发各种知识与技能,提供实现个人专长的机会。在目前技工普遍紧缺的情况下,企业要采取有效措施加大对在职职工的培训力度,提高产业工人的技能水平。同时,要积极为员工提供丰富的文化娱乐生活,改善工人的生产生活环境,增强用工的稳定性。

(二)开拓创新,多举措拓宽招工用工新渠道。政府职能部门要搞好有关组织、协调和服务工作,多宣传、多走动,努力向劳动力输出地展示**劳动保障的各项规范化建设。其次,政府要搭建信息平台,拓宽招聘渠道。加强劳动力供求信息的采集、分析和预测,并及时在各种媒体上发布;建立完善的劳动力转移信息服务体系,为务工人员提供信息、指导就业、推荐就业和就业后的跟踪等服务,发挥现代网络作用,通过远程招聘降低企业招用成本。三是企业要适当降低招工门槛。针对劳动力结构失衡、专项技能员工存量少的实际,企业既要招熟练工,也要招非熟练工,通过培训上岗。四是各企业要积极采取措施,实行以工招工、以工带工的有效方式来解决问题。

(三)协调配合,进一步推动就业技能培训工作。一是开展

校企合作对接。要在职业教育机构和企业之间搭建企业工人培训交流的平台,以加强企业与有关职业教育之间的联系,对所需工种进行“定单式”培训。二是加大对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培训力度。大力推广先培训后转移的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模式,进一步提高培训补贴标准,充分调动教育培训机构,用人单位、受训者、社会服务机构和群众团体的积极性,通过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地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拓宽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就业渠道。

(四)更新观念,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一是在招商引资工作中,注意从引进劳动密集型企业向引进技术密集型和资金密集型企业转变,尽可能地多引进科技含量高、自动化程度高、用工少的企业,通过优化产业结构来减少企业对员工的需求量。二是依靠科技进步,促进产业升级,提高劳动生产力,提高产品附加值,促进产业升级,要逐步引进开发科技含量高和自动化程度高的生产设备,努力使企业由劳动密集型向科技型转变,通过技术进步从根本上减少用工需求,减轻招工压力,减少企业经营中劳动力成本所占比重,突破招工难瓶颈。

澄海区企业用工情况调研报告 第7篇

一、我区就业情况及企业用工现状概况

XX区现有各类企业XX多家,其中接受劳动保障部门用工管理企业XX家。其中民营经济占了绝大多数,主要支柱行业有塑料玩具、工艺美术、毛织服装、食品加工、五金机械等,这些企业容纳了大量的劳动力,从业人员达X万多人,其中外来劳动力近xX万人。

年初,我局在全区组织了一次用工单位空岗调查,至6月份,共对使用工人在100人以上企业进行抽样调查,共调查企业64家,职工总数16363人,其中:本地劳动力7681人,占职工总人数46.9%,外地劳动力9057人,占职工总数53.1%;拟招用工人的企业48家,计划自行解决招工问题的49家,计划通过劳务集市或外出招聘的企业15家;这48家企业的需新增工人5660人;从拟招用人员的结构看,拟招用本地劳动力2251人,其中包括拟招下岗失业人员484人,占拟招人数40%,拟招外来劳动力3409人,占拟招用人数60%。使用外来劳动力占的比重较大,这是当前企业用工的主要特点。

劳动保障部门开办的职业介绍机构是我区企业招用工人的主要渠道。随着我区劳动力市场劳动力信息网络和“三化”建设的日益完善,企业用工和求职者择业找劳动力市场的观念也逐渐深入人心。去年至今年上半年共举办劳务集市XX场次,进场招聘单位XX家次,提供空岗XX个,进场求职XX人次。达成意向10278人次。企业委托招工登记XX家次,通过职业介绍所所窗口向企业推荐各类人才XX人次,推荐成功XX人。

二、企业用工需求预测

当前,我区国民经济稳步发展,产业结构继续优化;工业生产和制造业基地建设良性运行,经济效益有所提高;重点项目建设进展顺利,固定资产投资提速;招商引资势头良好,外贸出口持续增长;企业大多呈现良好发展势头,尤其是劳动密集型的工艺、玩具制品产业,用工量很大。从去年进劳动力市场招聘单位提供的空岗看:去年全年XX个,今年上半年已达XX个,比去年同期增长近X倍。预计每年约新增XX万个岗位,未来几年劳动密集型企业仍占大多数,用工需求量继续呈上升趋势,企业招工难情况将更加突出。以前企业招用技术工人难,现在是招用普通工人也难,周边地区也或多或少出现了“用工荒”。企业用工紧缺与农村劳动力转移、外来劳动力引进困难的矛盾将成为我区企业加快发展的一个突出问题。

三、企业用工紧缺的原因

一是结构性失业矛盾突出。一方面企业经济发展,缺员现象十分突出,另一方面城镇富余劳动力、下岗失业职工和农村劳动力找不到合适就业岗位,呈现结构性失业。加上我区企业的发展,用工量日益增加,外来劳动力流入务工数量供不应求,更加凸现我区企业招工难的问题。

二是劳动者没有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我们在XX年的农村劳动力调查中,很多本地有就业意向的农村青年都希望能找一份既稳定、薪水又不低、还不能太辛苦的职业,能食“皇粮”更好;部分农村富余劳动力和下岗失业人员年龄偏大,很多人本身无一技之长,要找到合适的岗位很困难。

三是随着“长三角”的经济迅速发展,企业的工资福利待遇比较好;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内地省份的经济有所发展,这些地区同样拥有招商引资的优惠政策,也拥有一定的就业空间;我们原来吸引外来劳动力的优势已日渐淡化,甚至不复存在。有位私营企业主反映:几年前每天都有人来见工面试,多的一天几十人、甚至上百人,现在只能靠员工来介绍员工,回家介绍亲友或老乡,企业给予一定奖励。中国人的传统观念是“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狗窝”,如果家乡有就业机会,大多数人会选择就近就业。

四是我区企业中很多旺、淡季节性明显,这在工艺行业尤为突出,旺季用工量急增,而淡季只保留少数管理、技术人员,本地劳动力都觉得这种季节性就业收入不稳定,何况外来工,淡季就没有固定生活来源,难以留住人心。

五是部分企业主没有严格贯彻执行劳动保障法律法规、政策,管理不到位,没有善待外来工,对待工人过分苛刻,拖欠工资、加班加点的现象仍时有发生。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面上企业的招工。外来工也一样是要讲效益的,他们分布在全国各地打工,各地工资高低,待遇好坏,就业环境是否优越,这样的信息也会在他们的圈子里一传十、十传百地交流,通过比较,引导他们到适宜打工的地方。

六是劳动者素质偏低,外来劳动力流动性强。很多外来劳动力不愿与企业签订劳动合同,流动性较强,要留住熟练工人很难,企业生产过程很多是落了订单,要赶货期的,新招用工人的效率较低,需要更多的工人来填补岗位缺口。这就造成低效率、多用人的矛盾。

四、切实加强用工管理,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

我区对劳动用工管理工作十分重视,紧紧围绕服务经济建设和社会稳定这个中心,强化管理服务,规范用人单位用工行为和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有益地调动了广大劳动者为澄海建设多做贡献。

一是党政高度重视,加强组织领导。我区党政高度重视用工管理工作,把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规范用工秩序作为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政治高度去抓紧抓好,经常听取工作汇报,分管领导在保障农民工权益等专项行动亲身挂帅指挥。先后下发有关用工管理、维权的文件,每年“劳动法宣传周”,区管线领导发表电视讲话,使劳动保障法律家喻户晓,深入人心。

二是完善管理体制,实施综合治理。我区已健全分级管理体制。区劳动保障局、街道(镇)设劳动保障事务所、村(居)有专管员。全区已初步形成三级劳动用工管理服务网络。建立综合治理工作机制。在用工管理,特别是外来工管理工作这一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中,在区委政的统一领导下,劳动保障部门加大监察执法力度、公安部门加强对外来流动人员管理、工商部门取缔无照经营户,“堵住”违法用工源头、宣传部门加强对发布虚假招工广告的审查把关、工会和妇女组织充分发挥监督作用,制止违反妇女劳动权益和非法使用童工行为,各部门都各司其职,综合治理,形成全区劳动用工管理的强大合力,进一步优化了就业环境。

三是加强劳动监察,维护合法权益。为全面规范劳动用工秩序,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我区加大劳动监察和执法力度。第一,常规性检查与完善企业用工制度相结合。我们结合每年的劳动年审等常规性检查,加强对用人单位劳资人员的业务指导,引导和帮助他们修订厂纪厂规,完善用工制度。第二,专项检查与查处违规用工行为相结合。我区劳动监察部门根据不同时期的工作重心和工作特点,集中开展取缔非法职介活动、劳动合同管理、克扣拖欠工资、超时加班加点、社保扩面征缴等多项专项执法行动。今年来,我区在5月份,组织了为期1个月的劳动用工大检查,本次行动共检查企业XX家,受检员工XX人,对执行劳动法律法规不到位的45家用人单位发出《限期补办用工手续通知书》,补办就业证811份,补签劳动合同811份。同时,我们切实抓好农民工维权工作,6月份由各成员单位派员组成联合检查组,在14日至18日组织对全区各类企业进行检查。第一阶段由各街道(镇)对辖属企业进行自查。第二阶段由区检查小组检查区直单位。包括检查企业18家,其中国营企业2家,集体企业1家,外商投资企业2家,私营企业13家,涉及人数2367人,补办用工手续310,补签劳动合同310人。第三,实施监控与调处劳动纠纷相结合。我们局设立了咨询投诉电话、举报信箱,建立局长接访日制度,及时处理劳动资纠纷案件;对重点地区、重点企业实施重点监控,及时掌握用工单位与职工的劳资关系情况。第四,及时、依法、妥善处理劳动争议案件。区仲裁办上半年共接待来访XX人(次),已受理劳资纠纷案件xX宗,结案XX宗,各类劳动争议案件的公平、公正、公开处理,及时化解了劳资矛盾,有力地维护我区社会稳定和促进经济发展。

四是强化服务职能,优化就业环境。我们始终坚持寓管理于服务之中,以优质服务促进管理。我们的劳动力市场设施配套较齐全,已初具规模,为企业和求职者提供优质的服务;组织教育培训,我们为外来工举办上岗前培训,每年六月都进行观看图片展览、播放电教片等系列禁毒教育,在外来工中开展“携手共建第二故乡”活动,增强他们的参预XX经济建设的责任感;每年春节开展系列慰问活动;组织评选和推荐“优秀外来工”,增强他们的荣誉感;组织好区性文娱活动,丰富和活跃外来工精神生活。

五是抓好队伍建设,促进依法行政。我们从抓好思想作风建设、抓好业务学习培训、抓好规范执法行为入手,建立了一支作风过硬、廉洁奉公、机动高效、依法行政的劳动监察队伍,有效地推进我区劳动者权益保护的落实。

五、促进企业用工难问题解决的几点建议

一是加快完善劳动力市场。劳动力市场在市场经济社会的市场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市场对资源的配置作用是最科学、最合理也是最有效的;劳动就业问题最终是要通过市场来解决。目前市场培植缺乏远景目光和科学规划,劳动力市场供需双方都注重眼前利益。这与劳动力市场机制作用相悖,劳动力资源不能得到合理配置,劳动力供求双方搜寻对方带有严重的盲目性。建议省在劳动力市场建设方面拨出专项资金,进一步完善基层劳动力市场的“三化”建设,使劳动力市场真正达到专业化、制度化、社会化的要求,最大限度地满足企业和求职者的需要,成为供需双方最迅捷、最可靠的交换场所。

我区部分企业用工情况调研报告 第8篇

1.1 规模以上企业用工基本情况

黄岛办事处规模以上企业42户, 共有正式在岗职工3749人, 平均每户正式在岗职工89人。其中外资企业29户, 共有职工2832人。占规模以上企业总户数69%, 占职工总人数的76%。

在岗职工100人以上的企业有11户, 2314人。占规模以上企业总户数26%, 占职工总数的69%。

电气电子行业共有职工977人, 占职工总数的26%。汽车产业共有职工856人, 占职工总数的23%。化工产业共有职工316人, 占职工总数的9%。建材加工行业共有职工309人, 占职工总数的8%。其他行业有1281人, 占职工总人数的35%。

职工中男职工2211人, 占职工总人数59%。职工中女职工1538人, 占职工总人数41%。

农民工1947人, 占职工总数的52%。城镇职工1802人, 占职工总数的48%

年龄在16~30岁职工2426人, 占职工总人数65%。年龄在31~40岁职工1067人, 占职工总人数28%。年龄在41~50岁职工226人, 占职工总人数6%。50岁以上职工30人, 占职工总人数的1%。

月均收入在1500元以下的职工有1829人, 占职工总数的49%。月均收入在1500~2000元的职工有985人, 占职工总数的26%。月均收入在2000元以上的职工有935人, 占职工总数的25%。

1.2 用工情况特点

综合以上数据, 黄岛办事处规模以上企业用工情况呈现以下特点:一是用工相对集中。76%的企业职工集中在外资企业, 69%的职工集中在11户大企业中, 65%的职工集中四个行业中。二是职工年龄结构相对年轻。65%的员工年龄不到30岁。40岁以上职工仅占职工总数的7%。三是低收入职工比例较大。接近一半的职工月均收入不到1500元, 月均收入在2000元以上的职工仅占25%。四是农民工比例较大, 男女职工比例均衡。农民工占到正式职工的52%。

2 金融危机前后企业用工增减变化分析

2.1 规模以上企业人员减少情况。

2010年9月各企业共减少173人, 其中农民工115人, 占总数的66%。其中月均收入低于1500元的职工153人占减少总数的88%。减员最大的行业为玩具制造业 (大普玩具) , 减员30人。

2010年10月各企业共减少204人, 其中农民工165人, 占总数的81%。其中月均收入低于1500元的职工188人占减少总数的92%。减员最大的行业为玩具制造业 (大普玩具) , 外方恶意撤资。

2010年11月各企业共减少85人, 其中农民工49人, 占总数的58%。其中月均收入低于1500元的职工62人占减少总数的73%。减员最大的行业为电气电子行业, 减员19人, 各行业均有减员且较为平均。

2010年12月各企业共减少163人, 其中农民工107人, 占总数的66%。其中月均收入低于1500元的职工150人占减少总数的92%。减员最大的行业为工艺品制造业, 减员59人。

2012年1月各企业共减少207人, 其中农民工113人, 占总数的55%。其中月均收入低于1500元的职工187人占减少总数的90%。减员最大的行业为工艺品制造业, 减员53人, 各行业均有减员。

2.2 规模以上企业人员新增情况

2010年9月共新增员工198人。其中农民工80人, 占新增总数的40%。其中月收入中月均收入低于1500元的职工146人占新增总数的74%。新增最多的行业为汽车业新增45人, 其次电子行业34人。

2010年10月共新增员工102人。其中农民工43人, 占新增总数的42%。其中月收入中月均收入低于1500元的职工59人占新增总数的58%。新增最多的行业为汽车业, 新增47人。

2010年11月共新增员工81人。其中农民工42人, 占新增总数的52%。其中月收入中月均收入低于1500元的职工72人占新增总数的89%。新增最多的行业为电气电子业, 新增49人。

2010年12月共新增员工104人。其中农民工46人, 占新增总数的44%。其中月收入中月均收入低于1500元的职工68人占新增总数的65%。新增最多的行业为电气电子业, 新增53人。

2011年1月共新增员工125人。其中农民工65人, 占新增总数的52%。其中月收入中月均收入低于1500元的职工98人占新增总数的78%。新增最多的行业为电气电子业, 新增66人。

2.3 人员净增减情况分析

从企业人员新减少数据来看, 除去2010年11月份, 企业每月新减少的人数都在160人以上, 且人员减少规模有继续增长的趋势。从企业人员新增加的数据来看, 除去2010年9月粉, 企业每月新增的人数都在130人以下, 人员增加规模有继续增长的趋势, 但幅度较小。从企业人员净增减的数据来看, 除去2010年9月份企业总人数出现了25人的净增长, 其他月份企业人数均为负增长。且负增长规模有增大的趋势。2012年1月份较2011年9月份人数净减222人, 净减人数占人员总数的6%。

从综合数据来看, 金融危机以来, 黄岛办事处规模以上企业人员增减变化呈现以下特点:一是净减少的人员中农民工比例较大。在每月新减少的人员中, 农民工所占的比例分别为66%、81%、58%、66%、55%, 均高于农民工实际占职工总数的比例 (52%) 。从每月新增人员情况来看, 农民工所占的比例分别为40%、42%、52%、44%、52%, 低于或等于农民工实际占职工总数的比例 (52%) 。二是净减少人员中低收入员比例较大。在新较少的人员中, 月均收入低于1500元的职工各月比例都达到了70%以上, 均高于低收入员工占职工总数的实际比例49%。同时, 低收入员工占新增员工的比例均低于占新减少职工的比例。三是减员集中在玩具制造和工艺制造等行业。2011年9月和2011年10月企业减员最多的行业均为玩具制造业。2010年12月和2011年1月减员最多行业为工艺品制造业。四是化工产业及汽车行业人员变化相对平稳。五是企业用工总数有递减的趋势。除去2010年9月份用工人数出现25人净增长外, 2010年10月至今四个月的用工人数呈现递减的趋势。

3 相关建议

3.1 健全企业用工信息预警机制, 预防群体性劳资纠纷

从金融危机后的企业用工情况来看, 企业减员有增大的趋势。2011年1月份新减人员达到了207人。随着企业减员规模增大, 容易出现群体性劳资事件。应该积极健全企业用工信息预警机制, 加强突发事件信息的收集和报告。并以社区为基础, 强化劳资纠纷信息基层反馈网络, 充分发挥劳动协管员的作用, 及时掌握企业劳资动态, 对工艺品加工等外向型出口加工企业用工情况及早进行调查摸底, 密切关注企业经营危机中可能引发的群体性事件的因素, 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控制、早解决, 将劳资矛盾消除在萌芽状态。有效的预防和防范因劳资关系恶化引发的重大突发公共事件, 最大限度地保护劳资双方合法权益, 促进区域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发展。

3.2 积极落实相关政策, 加大中小企业扶持力度

与企业共度难关, 树立信心。进一步优化政府服务、帮扶企业解困, 加强政银、银企对接合作, 探索建立中小企业信贷绿色通道, 推动企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对企业经营比较困难、对促进就业有贡献的行业和企业, 考虑进行资金奖励。对企业经营比较困难、失业压力大的行业和企业, 专门开展一些有针对性的人力资源配置活动, 协助企业加强转岗培训, 帮助员工尽快实现岗位转换。

3.3 加强农民工职业培训工作, 为农民工就业创业搭建平台

从企业减少人员构成情况来看, 农民工所占比例较大。农民工的就业状况受金融危机的影响最大。政府部门应因势利导, 及时为农民工就创业搭建创业指导和市场服务平台, 有针对性地对农民工就业创业开展经营理念、企业管理、技术创新、市场开拓和制度建设等方面的培训, 并及时提供金融、技术、信息等服务, 帮助农民工掌握技术, 了解市场, 寻求商机。同时, 对农民工提供免费的就业政策咨询、岗位信息提供、职业介绍和职业指导等“一条龙”服务帮助其及早实现新就业。

3.4 优化创业环境, 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

认真落实各项再就业优惠政策, 加大公益性岗位开发力度, 重点围绕社区建设和管理开发一些公益性岗位, 对家庭生活困难、难以通过市场就业的失业人员实行托底安置。同时, 发动劳动协管员在全街范围内进行一次拉网式排查, 使符合条件人员都能享受政策的实惠。对有自谋职业意向的失业人员进行创业培训、创业意向选择、帮助申请小额贷款、协助办理选点开业手续、开业后巩固经营等全程帮助, 跟踪服务。

摘要:从金融危机后的企业用工情况来看, 企业减员有增大的趋势。随着企业减员规模增大, 容易出现群体性劳资事件。应该积极健全企业用工信息预警机制, 加强突发事件信息的收集和报告, 最大限度地保护劳资双方合法权益, 促进区域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发展。

我区部分企业用工情况调研报告 第9篇

一、广西工业园区基本情况

据统计,目前广西拥有各类工业园区76个,被确认为自治区A类、B类工业园区有60个,属自治区重点监测的工业园区有37个,园区企业3000多家,从业人员35万人。本次用工调查主要在自治区重点监测的37家工业园区中进行,占全区工业园区的48.7%;调查的企业有450家,占园区企业的15%。调查由自治区就业局发放调查问卷、工业园区管委会组织人员入户登记、调查组到园区实地核查及召开座谈会等方式进行。

二、工业园区企业用工现状

截止到2012年12月底,被调查的企业在职职工157512人,人员构成如下表:

三、2013年企业用工需求情况及主要特征

(一)2013年工业园区企业用工需求情况

被调查的企业中有用工需求的企业396家,占企业总数的88%,需新招员工75615人。

(1)按行业划分

电子行业35641人、机械制造12450人、金属冶炼9207人,分别占用工需求总量的47 %、16 %、12 %,三大行业用工需求占园区企业用工需求总数的75%。

(2)按性别划分

企业对女性的需求是男性的两倍多。

(3)按年龄划分

(4)按文化程度划分

企业越来越注重求职者的文化素质。

(5)按企业岗位划分

企业用工需求主体仍为普通工人。

(6)按月工资待遇划分

(二)工业园区企业用工呈现的几大特点

特点之一:企业用工量增大。2013年企业用工需求占企业在岗职工的48%,用工规模持续扩大,主要得益于各地坚持自治区党委、政府提出“打造千亿元产业、千亿元园区”的目标,加大重大项目的引进力度,一大批重大项目落户园区,用工量明显增大。如南宁市引进的富士康企业,2013年用工需求就达到22000人。

特点之二:产业升级加快,技能需求增多。在自治区党委、政府确立的发展十大新兴产业、做大做强做优工业发展目标的指导下,全区各地加大了工业园区招商选资和产业转型升级力度,一大批电子、光电、新能源、生物医药等新型产业企业落户园区,园区用工要求不断提高,技术工人需求量进一步增大,2013年企业对技能人才比2012年增加了5.1%。

特点之三:薪酬待遇整体提高。据调查,2012年广西园区企业员工月平均工资约为1800元,只有11%的企业月平均工资在1500元(含1500元)以下,有23%的企业月平均工资在1500—2000元,有66%的企业月平均工资在2000元(含2000元)以上,整体上与沿海地区的待遇差距逐步缩小。

特点之四:企业用工环境待遇有所改善。各地十分注重改善工业园区的用工环境和待遇,调查显示:企业与职工合同签订率76%。有70%的企业与职工签订劳动合同,有80%的企业能提供住宿,有97%的企业有正常休息日,有66%的企业有娱乐设施,有70 %的企业为职工缴纳社会保险。

四、工业园区企业用工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从调查的分析看,广西工业园区企业用工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一是部分企业用工过度依赖政府,自身主体作用发挥不够。近年来,随着园区规模的扩大,部分企业在招工中未能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过度依赖政府为其招工,缺乏招工统筹安排,缺乏系统科学的薪酬设计,有的企业简单地把为其招工作为企业入园的附加条件。另外,不少企业未建立职工工资增长激励机制,致使企业陷入员工流失加快、招工难的恶性循环。

二是部分企业用工条件过于苛刻,求职者难以满足企业过高的要求。当前,部分园区企业用工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多数企业用工年龄要求在30岁以下,一些劳动密集型企业招工更是苛刻,只选择年轻女性。还有一些企业延长劳动时间,休息日加班未按规定增加薪酬、调整工休,存在劳动环境差、强度大、劳动超时的现象,使求职者望而生畏。

三是部分企业用工季节性强,不注重技能人才的培养和储备。在调查中发现,全区园区约有80%的劳动密集型企业不同程度存在季节性用工,造成企业集中在一个时间段内用工需求激增。还有一些外向型企业为了减少劳动力成本,在生产淡季大量减员,一旦拿到生产订单,就向政府提出用工需求。此外,一些企业缺乏长远考虑,缺少对技能人才培养的投入,造成一线普工和部分技术工人用工双缺乏。

四是部分园区、企业位置偏僻,生活设施不配套。广西不少工业园区更多的注重生产设施建设投入,忽视生活配套设施建设。大多数的园区企业距离城区较远,公共交通网络不便捷,生活设施不够配套,文化设施匮乏,企业职工工作生活不便,尤其对城镇新增就业人员与新生代农民工缺乏吸引力。

五、工业园区企业用工形势分析及判断

从调查总体情况看,2013年广西工业园区企业用工总体需求旺盛。“十二五”期间,在就业总量和结构性矛盾并存的情况下,结构性矛盾将更加突出,在国家调整收入分配格局的政策影响下,企业和员工的博弈更加激烈。随着广西承接产业转移升级和区域经济发展步伐的加快,将有四个因素对全区工业园区企业用工产生直接影响。

(一)企业用工将出现新的高峰

“十二五”期间,广西将完成中马产业园、糖果产业园等重点园区以及防城钢铁重大项目投入使用,用工规模进一步扩大。完善园区服务平台建设,加大用工信息对接,引导更多的广西在外省务工人员回到园区就业,是解决园区企业用工的关键。

(二)企业用工成本将明显增加

企业季节性、结构性缺工的常态化,将加剧不同经济区域企业对技能人才的争夺,经济发达地区或条件相对较好的企业将利用其薪酬待遇、用工环境、生活条件、企业文化等比较优势,吸引欠发达地区劳动力流入,这种区域间、企业间争夺人力资源的竞争将会更加多元化。提高工资待遇、改善用工环境,用待遇和环境留住员工、吸引员工是企业无法回避且必须认真思考研究的问题。

(三)企业对技能人才需求将更为迫切

随着北部湾经济开发区发展战略的深入实施和产业结构的快速升级,园区企业对技能型人才需求越来越大,对务工人员的技能要求也越来越高。改进培训方式、加速职业院校发展,完善人才引进机制,使更多的技能人才入园就业是政府和企业必须共同关注的问题。

(四)新生代劳动力对用工环境要求高

90后新生代劳动力进入人力资源市场后,逐渐成为工业园区企业用工主体。注重个性发展、要求高薪待遇、讲究务工环境、岗位变换频繁是新生代劳动力的主要特点。完善保障政策、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使新生代劳动力更体面就业是各级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

六、对策建议

解决工业园区企业用工问题,既有市场机制作用发挥的因素,也有相关企业和劳动者主观的因素,还有政府部门正确引导的因素,是一个系统工程和社会问题,需要统筹兼顾和综合治理。建议做好以下七个方面的工作:

(一)开展人力资源调查,做到就业服务工作有的放矢

一是要开展农村劳动力资源摸底调查,摸清广西农村富余劳动力总量、年龄结构、文化结构、培训及就业需求等,依托现有的“市场与就业”网络,建立全区性劳动力资源数据库,有针对性地指导全区就业服务机构开展培训、职业介绍、跨地区劳务协作等工作,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流向广西工业园区企业;二是要开展职业(技工)院校情况调查,摸清在校生总量、专业设置及人数分布等情况,为进一步开展院校与工业园区企业交流对接,引导院校合理设置专业课程,引导院校毕业生流向工业园区企业打下坚实基础。

(二)坚持市场配置原则,全方位服务园区企业

加快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平台建设,构建以市场为导向的用工机制,围绕园区产业及行业特点,及时掌握工业园区企业用工需求,及时发布企业用工信息,通过专场招聘、送岗下乡、劳务协作等多种方式,为劳动者求职就业和企业招聘用人提供及时有效的常态化、精细化、专业化服务,提高对接成功率。发挥广西驻外省劳务机构的作用,在广西跨省务工人员中宣传广西经济发展及用工的形势,引导他们回到广西园区企业就业。发挥劳动保障监察作用,规范企业用工行为,提高劳动用工合同签订率,保护劳资双方合法权益。及时建立人力资源市场工资指导价位发布制度,让更多的求职者了解广西工业园区企业工资的增长情况,引导他们进入园区就业。

(三)推进政策落实,全面促进劳动力向园区转移

要通过落实职业介绍补贴、培训补贴,引导社会职业中介机构、培训机构为工业园区企业提供用工服务;要抓好职业(技工)院校定向培训补贴,积极引导技工学(院)校毕业生入园就业。探索建立职业(技工)院校毕业生到区内工业园区企业就业补贴政策,进一步完善园区就业支持政策,研究出台在园区企业就业满三年并续签了三年以上(含三年)劳动合同的农村或外地务工人员,享受城镇居民社会保障、子女入学方面同等待遇的相关政策。

(四)开展培训对接,培养企业需求的技能人才

充分利用现有的培训场地和机构,更新培训科目,采取委托、联合、就近培训等多种手段培训园区企业急需技能人才。对全区职业培训资源重新进行整合,做大做强职业培训产业,鼓励有条件的园区企业开展“招工、培训、就业”三位一体的培训。积极引导园区企业与大专院校建立长期合作关系,根据园区企业和项目特点,结合院校专业和师资资源,强化对接服务,采取长训、短训、轮训等形式为园区企业培训合格的技术工人。

(五)抓企业责任,强化企业招用工主体作用

引导企业积极探索现代企业管理模式,坚持以人为本,实行人性化管理,根据人力资源市场供求和自身经营状况,合理确定薪酬待遇,增强岗位的吸引力和竞争力。探索在园区企业开展用工诚信等级评定、和谐劳动关系创建活动,帮助企业合理制订全年用工计划,避免发生生产淡季大量裁员、生产旺季又招不到工的现象。

(六)改善园区功能,优化用工环境

加速推进园区配套功能和基础设施建设,金融、邮政、工商、医院、商店、旅社、餐饮、娱乐等基础配套设施应尽快入驻园区,力争做到与企业发展同步。完善园区公交网络,为企业和务工人员提供生产和生活上的便利,实现劳动用工良性循环。

(七)加强用工监控,及时掌握园区企业用工状况

上一篇:青年教师简介下一篇:中国国际收支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