蛐蛐美文范文

2024-05-27

蛐蛐美文范文(精选7篇)

蛐蛐美文 第1篇

蛐蛐美文

昨天,给小孩报完名,躺在窗台上听蛐蛐叫,被突如其来的疼痛击倒(胆结石突发)。

我听蛐蛐叫已经很久了,------从第一次儿子发现,偶然来访的一支蛐蛐后,我就开始留意它们。从夏末起,我每天都有机会听蛐蛐叫。

蛐蛐的偶然到访,吓了儿子一跳,对于他来说,这种东西,面目狰狞,行动敏捷,看起来有攻击力,是危险的。我把蛐蛐带到阳台上,放在光滑的瓷砖上面,这只小虫就只能在原地打滑,怎么折腾也蹦不起来,有几次一用力,甚至弄了个肚皮朝天,腿枉自乱蹬,身子确在砖面上转动,显的滑稽而可笑。儿子相信了它是脆弱的,无助而且滑稽和善的,我把它放到楼下的`草地上,然后在阳台上等了一会儿,听到了蛐蛐清越的鸣叫----------儿子终于相信,这个蛐蛐其实是很脆弱,笨拙,和善的,而且还是一个很好的歌手。

此后有蛐蛐又造访了几次,有大的有小的,我和儿子都相信,第一次来的是鲁莽的蛐蛐小弟,后来的是蛐蛐妈妈,爸爸,外婆,还有小妹。----------甚至它们一家的亲戚也来造放过。--------------那可能是它们的表哥或者表姐--------是漂亮的绿色的螽斯一家,由它们的老外婆一只褐色的老螽斯,领队,分几批造访我家。我和儿子都对它们表示了热烈的欢迎,开放了所有窗户,门让它们可以自由的纵情的参观,玩耍,直到很晚,才送它们回家。

儿子也喜欢听蛐蛐叫,躺着窗台上看星星,听蛐蛐叫----------只是表现的很没有耐心。

蛐蛐在入秋后的叫声尤其清朗,月明星稀的晚上,会有很多只,浅吟清唱或者长啸高歌,我似乎可以听到它们各自不同的心情和境遇。

这些,美好的能存在多久? 或许明年秋天我还可以躺在窗台上听,但是,今年的蛐蛐一家,螽斯一家,还可能造访我们吗?明年,儿子还会跟我听蛐蛐叫吗?

昨天,突然其来的疼痛,让我尤其深刻的体会到了,美好心情的脆弱,也尤其深刻的理解到美好的珍贵。

我祈祷,虽然不见得获得回应,但我不能停止祈祷,正如我不能停止对美好的祈愿。

我所见的,我所爱的,唯愿您们,多福!

蛐蛐美文 第2篇

今天,我和表哥去田野里玩耍。

到了田野,地里的庄稼都收割了,到处是蚂蚱的身影和蛐蛐的叫声。表哥提议说:“咱们一起捉蛐蛐吧。”我兴奋的`说:“好!”

我们开始行动了,我负责听蛐蛐在哪儿,表哥负责捉蛐蛐。蛐蛐一般都在草丛里,我一直在草丛旁待着,听到一点儿动静就马上叫表哥。表哥趴在草地上,用手使劲一扣,便捉住了一只蛐蛐。表哥又一次捉的时候,蛐蛐有点儿“狡猾”,快速蹦起来,让表哥扑了个空。他向前爬着去追蛐蛐,又用手一扣,正好扣住了。我们蹦啊跳啊,多高兴呀!

我们还看到一对蛐蛐母子,那个小蛐蛐爬在妈妈身上。妈妈可能受了伤吧,带着它一步一步艰难地向前蹦。我们觉得它们好可怜,不能这样逗着它们玩,就让它们走了。我们数了数,一共捉了四只。我和表哥一人拿一根狗尾草逗它们,它们就打起来了。

《蝈蝈和蛐蛐》探究性学习设计 第3篇

在赏析英国诗人济慈的《蝈蝈和蛐蛐》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中, 我与学生一起走上探究的幽径, 一起享受着发现和创造的快乐。一堂课, 我只讲了几句话, 而学生和我的思维在讨论和辩论中却不断地被激发。通过这一课例, 我以为对于学生的质疑进行探究性学习大致可以分为“因势利导”、“推波助澜”、“登堂入室”三个步骤。

第一步:善于发现问题价值———因势利导之法

当感知了这首诗的内容 (由“盛夏蝈蝈奏乐图”和“寒冬蛐蛐唱歌图”两幅图画组成) 和主题 (表现了大自然长年歌声不断, 充满了生机和活力) 后, 就进入了学生提问的环节。

生:老师, 这首诗写了两个内容, 蝈蝈奏乐和蛐蛐唱歌, 一个在盛夏, 一个在严冬。如果把这首诗分成上下两节, 用空行隔开, 条理不是更清楚些吗?

师:这倒是一个有趣的问题, 为什么呢?

生:这样两节诗分别由“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和“大地的诗歌呀, 从来没有停息”领起, 反复咏叹, 凸显主题, 结构也更加清楚。

生:我也同意。分成两节, 就像宋词的上下两阙, 上阙写蝈蝈奏乐, 下阙写蝈蝈唱歌。

生:而且盛夏和严冬两个季节并不相连, 勉强连在一起, 显得生硬。分成两节更合理。

师: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探究的问题, 大家还有什么意见?

生:分成两节, 分别对应“盛夏蝈蝈奏乐图”和“寒冬蛐蛐唱歌图”, 两幅图画, 眉目清楚。

师:有道理, 有不同意见吗?刚才的问题很有探究的价值, 我在备课时没有考虑到, 我这里也没有现成的答案。只能靠你们自己解决了。

【回首】

我惊叹于学生不迷信权威的精神, 为学生的思维活跃而暗自惊叹。学生提出的这个问题是我备课时不曾想到的, 我一边听着学生的发言, 一边悄悄地观察学生, 发现一些学生在点头, 还有一些学生在沉思。我发现学生们的思维被这个问题调动起来了。多年的教学经验使我敏锐地觉得它很有探究的必要性。我就丢掉原来的教学设计, 引导学生对这个问题展开讨论。我坦诚地表示, 我也不知道, 让学生自己解决。这样就进一步激发了他们探究的欲望。

教学每篇课文, 最好都要安排提问的环节, 让学生质疑, 这恰恰能检验学生是否理解, 是否思考了。不论学生提问什么, 哪怕很幼稚, 都是可贵的, 因为他在思考, 在钻研。有时老师讲得天花乱坠, 可学生却如入云雾之中, 似懂非懂, 睁着明亮的眼睛, 看着你, 可眼神里分明透露着一丝茫然。这时我们做老师的难道不觉得悲哀吗?爱因斯坦说:“能发现一个问题, 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教师一定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倡导质疑精神, 才能真正引领学生走上探究的道路, 培养他们的理解能力、思辨能力和创新精神。

第二步:善于引导学生辩论———推波助澜之法

师:这是诗人的疏漏吗?还是诗意本应如此密不可分呢? (学生马上转入讨论, 辩论。接着纷纷举手发言)

生:老师, 两幅图画之间没有分行, 正是诗人匠心独运的地方。

师:是吗?你有什么理由呢?

生:因为让“蝈蝈的乐音”连着“蛐蛐的歌儿”更能表现主题。你想啊, 在大地的舞台上, 两位自然的歌手相继登台, 同唱一首歌, 没有中断, 不正表现了大地的诗歌“从来没有停息”吗?

生:可是, 分成两节, 结构更清楚呀。请大家看诗, “盛夏蝈蝈唱歌图”以“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领起, “严冬蛐蛐唱歌图”以“大地的诗歌呀, 从来没有停息”领起。条理多清楚呀。同时这两句又成了各节的中心句。这样就形成了一唱三叹的效果, 也能很好地表现主题。而且使诗歌结构也显得很匀称。

生:我同意, 分成两节, 读者一目了然, 能更容易把握诗意。这样这首诗歌就达到了形式美和内容美的统一。

生:但是不分成两节, 似乎更好。“大地的诗歌呀, 从来没有停息”不仅仅领起下文, 而且总结上文, 就把两幅图画紧密衔接在一起。形式总是为内容服务的。

生:是呀, 犹如小河流水, 奔流而下, 没有阻挡, 也不停留, 更能表现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 一年四季歌声不断的主题。不能因为形式的需要而影响主题的表达。

生:不分成两节, 全诗结构更显得严谨。开头以“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领起全诗, 中间又以“大地的诗歌呀, 从来没有停息”承上启下, 结尾以“仿佛就是蝈蝈在草茸茸的山上鸣叫”又将蝈蝈的乐音和蛐蛐的歌儿通过联想叠印在一起。正是这三句话把全诗上下勾连, 连成一体而不可分, 从而有力地表现了诗歌的主题。 (这位同学的总结发言, 赢得了大家的掌声。)

生:虽然如此, 但是盛夏和严冬并不相连, 你能把秋天省略掉吗?强行把它们合在一起, 这不是拉郎配吗? (同学们被逗笑了, 讨论却似乎进入了僵局。)

【回顾】

对于学生的质疑, 教师不要急于表态, 轻易下结论, 更不能越俎代庖, 熄灭学生燃起的智慧的火花。教师应该把解决问题的权利交给学生, 做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在教学中, 我让学生去选择, 去思考。至于后面将会出现怎样的结果, 我不得而知, 教师尽可以把皮球踢给学生, 激发学生辩论, “真理越辩越明”, 学生在互相辩论中, 会互相启发, 激发灵感的火花, 思路会变得异常开阔, 而且会激起他们的斗志。教师要相信学生, 放手让学生自行解决问题。即使当时不能获得圆满的答案, 但他们头脑中有了问题, 会有意无意的去思考, 也许会在某个时间豁然开朗。

学生在发言中互相辩论, 针锋相对, 双方似乎都很有理由。教师大可不必做终极裁判, 让他们自己去判断, 得出自己的结论。他们探究的过程才是最重要的。

第三步:善于引导学生探究———登堂入室之法

师:同学们都发表了自己的见解, 让老师也很受启发。可是诗人只描写了“盛夏图”和“寒冬图”, 而诗歌的主题却是“大地的诗歌从来没有死亡”, “从来”, 是一直未曾间断的意思。这怎么解释呢?请同学们反复读诗, 品味。 (学生读诗, 思考, 讨论, 又一个个举起手来。)

生:老师, 我是这样想的, 酷暑、严寒尚且有歌声, 更不用说温暖的春天和凉爽的秋天了。诗歌贵含蓄, 要能引人联想和想象, 读起来才有味。

生:诗歌是以简洁的语言表达最丰富的内容, 这首诗选材典型, 选取夏、冬, 省去描写春、秋的笔墨, 达到了言简义丰的艺术效果。

生:诗人也写了春天, 诗中写道“所有的鸟儿因骄阳而昏晕”, 春天, 是鸟语花香的季节, 我们能经常听到鸟儿的鸣叫。鸟儿已经唱了整整一个春天, 所以有些疲倦, 有些昏晕, 于是鸟鸣刚歇, 蝈蝈就登台演出了。

师:很有道理, 他能调动自己的生活体验来理解诗歌, 与诗人产生共鸣。

师:刚才有一位同学说诗人省略了秋天, 是这样吗?

生:老师, 我曾经在一本书中看过, 一听见蛐蛐儿叫唤就入秋了, 天气渐凉, 提醒人们该准备冬天的衣服了。蛐蛐在秋天里最为活跃, 叫起来声音最响, 这应该是一种常识。它唱了整整一个秋天, 在严寒的冬天还要弹起最动听的歌谣。

生:也就是说, 春夏秋冬都能听到大自然的歌声, 所以说“大地的诗歌从来没有死亡”, “大地的诗歌呀, 从来没有停息”。

生:诗人是明写夏冬, 暗写春秋, 详略得当, 构思巧妙, 主题突出。

师:同学们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 学会了赏析诗歌, 能不能总结一下, 应该怎样欣赏诗歌呢?

生:诗歌语言凝练, 讲究含蓄。要读懂诗歌, 需要调动自己的生活体验和知识积累, 激发想象和联想, 补充其中的空白, 才能体会到诗歌的妙处。

【回味】

在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 教师并不是毫无作为的旁观者, 要能够四两拨千斤, 引导学生的思维登堂入室。这要求教师在课前深入解读文本, 有足够的准备, 才能在教学中巧妙点拨, 应付自如。教师还要善于应对课堂上种种不确定的因素, 敢于根据课堂情境, 发现并有效利用有价值的信息, 随机应变, 这是对学生学习能力的一种尊重, 最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探究的热情。

蛐蛐的故事 第4篇

这段文字是《诗经·七月》里的句子,上大学时老师讲得津津有味,使我也喜欢起司空见惯的蛐蛐来。之所以想起它,是因为今晚家里不绝于耳的蛐蛐声。大概是迷路的它们误入了我家墙角下吧?蛐蛐在声声欢叫,叫声时短时长,时低时高,是呼唤梦中情人,还是在这天高云淡的初秋开起了歌唱大赛?

我不禁想起女儿四岁时的事情:那时的她,非常喜欢蛐蛐,不过她的喜欢却透着一丝自私。她要爸爸捉了蛐蛐来放在蚊帐里,然后在床上跳着捉那停在帐子上的蛐蛐。她极想捉住它们,却在小手要碰到蛐蛐时吓得犹豫了一下,蛐蛐便趁着她犹豫的当儿,一下子跳到别处了。女儿没有因蛐蛐跳走了而不高兴,在她看来这反倒是捉蛐蛐的真正乐趣,此时的她往往一边咯咯大笑着,一边又去帐子另一边捉那蛐蛐。

如今,女儿八岁了。昨晚,她又缠着爸爸捉了一只蛐蛐。她耐心地逗蛐蛐玩,见蛐蛐没有反应,她沉思一会儿,放掉了那只蛐蛐,还感叹道:蛐蛐也需要自由。四岁的女儿和八岁的女儿是多么不同,成长,是多么奇妙呀!

捉蛐蛐作文 第5篇

暑假的一天,我和我的好朋友xx在体育场玩。

我们正在花坛边跳皮筋,突然,一只跟大拇指差不多大长的又黑又亮的蛐蛐从花坛里飞了出来,正好落在我们的皮筋上。

“哇!好大的一只蛐蛐!”我也不跳皮筋了,扑过去想捉住它,没想到我扑了个空,它一下子飞进了花坛中,我赶紧跑到花坛边,但却不见它的踪影。我们围着花坛了好几圈,还是没找到。我们一边喘气,一边坐在花坛边休息。突然我感到脚上痒痒的,低头一看,原来一只特大的蛐蛐正爬到我露出凉鞋外的脚趾上!我沉住气,悄悄地探下身,两手使劲一扣,竟然把它扣在了我的掌心里!依依急忙找来一个空瓶子,我们把这只大蛐蛐放了进去。

捉蛐蛐作文 第6篇

我们全家出去散步,我们一起去贾鲁河,因为有一点昏暗,所以爸爸打开了手电筒。我看见一只跳来挑去的小东西,我用灯一照,发现这是一只蛐蛐,爸爸对我说,树坑里可多呢。我用灯一照,哇!太多了。我惊讶得快说不出话来了。它们一只只全都是黑色的,头上长着长长的触角。我和爸爸一直在着出去玩,妈妈则趁我们不注意偷拍我们。

我们住到一只大大的蛐蛐,结果它一挣扎,跑掉了。可是他的一只长长的后腿居然在爸爸的手里。

捉蛐蛐作文 第7篇

今天我在路边突然听见蛐蛐悦耳的叫声,我急忙跑过去一看,一只乌黑的蛐蛐正在石台上唱歌呢!我悄悄的靠近它,刚开始我还有些害怕,我慌忙一扣,蛐蛐被我吓跑了。我在后面穷追不舍,我看准它的方向猛地一扣,啊,终于捉到了!我拿纸把它包好,小心翼翼地带回了家。回家之后,我把它放进我的小桶里仔细的观察。它长有乌黑发亮的身体,又细又长的三条尾针,透明的翅膀,小巧玲珑的头上长着两条细长的触须,显得格外的美丽。我每天都给它喂鲜嫩的青草,让它为我唱出更美的歌声。我爱我的小小歌唱家!

★ 捉蛐蛐三年级作文

★ 蛐蛐小学作文

★ 捉蝴蝶四年级暑假作文

★ 作文:暑假捉蝉记

★ 捉蜜蜂优秀作文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蛐蛐美文】相关文章:

蛐蛐大战09-12

蛐蛐i范文05-17

蛐蛐和蝈蝈范文05-22

蝈蝈和蛐蛐范文05-22

斗蛐蛐的乐趣作文06-10

捉蛐蛐作文400字06-28

作文 我是一只蛐蛐07-24

阅读美文06-18

美文08-26

经典美文07-01

上一篇:一次远足作文800字下一篇:转户口个人申请怎么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