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父爱的诗歌为题的初中作文

2024-08-27

以父爱的诗歌为题的初中作文(精选16篇)

以父爱的诗歌为题的初中作文 第1篇

我说,我们这群不懂事的孩童呀,就如一根根生长在大山上的小草,尽情而贪婪地享受着溪水的滋润哺育,我们牢记了溪水的恩情。我们抬头望天,茫然之中,忘记了,自己的下方,矗立着厚实而沉重的大山。

“拉琴拉琴,难道我就是一个囚禁在小提琴的世界里的机器吗?”我又开始了我对我的家人,以及我的小提琴的抱怨。自从我在开始准备考级的曲目后,爸爸妈妈就一天到晚只知道让我练琴,3首考级曲目,在我手下的琴弓下翻来覆去地练,即使我练得多熟练,拉得再好,我也得不到一点儿休息,这一点我心中十分清楚。我的心中充满了急躁和一丝丝恨意。我似乎被什么力量吸引着似的,来到了书房,强忍着泪朝爸妈吼道:“你们只知道让我练琴,你们有考虑过我的感受吗?”爸妈先是一愣,接着,妈妈便瞪着眼睛斥责我,骂我,说我的不是。而我却把头仰得老高,就像一只高傲的小鹿,忽视着眼前的一切。妈妈被我气得无话可说,而父亲则是在一旁发呆,我想,应该是为我刚才说的那一番话而感到不知所措吧。父亲回过头来。并没有骂我,而是平静地说:“如果要继续学下去就一定要学好,如果厌倦了,就干脆别学了。”“我就是不想学下去了,我就是不想练。”爸爸的脸沉了下去,顿时,他勃然大怒。他拿起身边的小提琴,重重地望往地上一摔,他又拿起身边的铁尺就要打我,要知道,这可是我从小到大,父亲第一次打我呀。我并没有躲,而是蜷缩在地板上,任由铁尺在我身上飞舞。我流泪了,而这泪中却没有一丝悔意。没过一会儿,父亲打累了,把铁尺丢在了地上,像一棵苍老的槐树,站在那儿一动不动。我坚强地爬起来,盯了父亲一会儿,对父亲的恨在一时间油然而生。我回到了自己的房间。妈妈推开了我的房门,她看着我身上的道道红印,只听妈妈“哇”的一声大哭起来,像个伤心的孩子。泪水打在了我的手上,我依旧是那样,头也不会。妈妈对我的关心更使我加深了对父亲的恨。

晚上,我难以入睡。泪水,不停从我眼角划过。无意中,我听到了父亲与母亲之间的对话:“你打算为我买西服衬衫的那几千块钱别给我买衣服了。”父亲说。“为什么啊。”“她在网上看中了一把小提琴,德国的,我看过了,确实挺不错的,就是价高了点,就给买了吧。”“可是,那些钱……”“没关系的,我又不是没衣服了,以后再买也不迟。”我瞪大了眼睛,泪掩盖了我的面颊。这泪代表了什么?我说不清,更道不完。我又轻轻拿起那把小提琴,往日轻巧的小提琴在今日却似乎重如千斤。我举起手中的琴弓,琴弓在琴弦上跳跃,就像一个独舞者,随之发出了悠扬的曲子,依旧是那个调子,依旧是同样的指法,可今日,每拉出一个音符都可让我潸然泪下。没过一会儿,父亲走进了我的世界。音乐停止了,空气随之凝固了似的,我们不说一句话,可是我们已经进行了一次心的对话。过了一会儿,我放下了手中的小提琴,拥入了父亲的怀抱中,泪水再一次掩盖了我的面颊:“对不起,爸爸,我让你失望了,我一定好好练决不辜负你和妈妈的期望。”

考级那天,天很热。是父亲送我去的琴行。他在我考级前,拼命鼓励我,让我千万不要紧张。我的脚步是伴随着父亲的沉重--至少对我来说十分沉重--的话语而进的考级室。我边拉,那夜的情景又浮现在我眼前,我拉的更卖力了。

几个星期后,考级结果出来了,我的3首考级曲目竟然都是优加,我还获得了优秀考级学员的称号。这在人们眼中是多么的光荣呀。我的心中骄傲极了,父亲自然也十分高兴。他把那架小提琴递给了我,我抚摸着琴,似乎正在抚摸父亲那张粗糙而又厚实的脸。

现在,我对父亲那晚对我的发怒又有了新的理解:父爱如山,沉重却易被忽略,许多像我这样如此大意的儿女把他践踏在脚下,从不去低头看一眼。今日,我愧疚地凝视下方,却让我悲哀,父亲的脸已苍老,这迟来的对父亲的爱呵!

以父爱的诗歌为题的初中作文 第2篇

我呱呱坠地,

您泪流满面的看着怀里的我,

您一句话没说,

但是我知道的。

犹如曾几何时,

我站在墙角用黑乎乎的小手擦着委屈的泪水,

您把灰头土脸的我整的焕然一新,

我津津有味地吃着早已备好的饭菜,

您无声无息的看着,

但是我知道的。

犹如曾几何时

我总是青涩的目光夹杂着迷茫和无知,

在中学里度过了一年又一年,

您渐多的皱纹和白发诉说着血与泪的艰辛,

您默默无闻的付出,

但是我知道的。

曾几何时,

我开始执着而不迷茫的前行时,

您那开始苍老的身躯,

您那尽显疲态的话语,

您那……

您虽然不说,

但是我知道的。

曾几何时

我想歇斯底里的呐喊,

岁月请等等,

不要让您老去,

我愿星夜兼程化作您后程遮风避雨的船渡。

以父爱的诗歌为题的初中作文 第3篇

关键词:诗歌,作文,结合教学

我们常埋怨现行的考试模式束缚了学生, 让学生没有时间阅读, 没有时间观察思考, 写起文章来难免肤浅苍白。但是在埋怨客观条件的同时, 我们也应该看到, 割裂的语文教学方式也是其中的原因之一。其实, 我们在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都可以对学生进行写作的指引, 让学生获取知识, 汲取养料, 进而提升作文的层次。本文就诗歌教学中的写作导引进行探讨, 希望能抛砖引玉, 让更多的人关注这方面的问题。

一、对《秋词》与作文结合教学的探讨

如何在诗歌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指引?学生究竟可以从中获得哪些对写作有益的知识呢?下面以刘禹锡的《秋词》为例进行探讨。

这首诗的第一句是“自古逢秋悲寂寥”, 通过这句诗可以粗略地了解到我国诗文中悲秋的传统。从作为悲情之祖的宋玉在《九辩》中感叹“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 草木摇落而变衰”起, 悲秋便成了我国古代诗文中的一个传统情调。宋玉之后的历代诗文中都有关于悲秋的内容。无论是《西厢记》中崔莺莺秋日离别的哀叹, 还是范仲淹在《渔家傲》中的感怀, 无一不是伤感之音, 都带有很浓重的悲情色彩。悲秋已经作为一种文化传统进入到我们的无意识中去了。像悲秋这一类文化传统的内容在古代诗文中是相当广泛的, 形成了中国古典文学的一系列母题。同一母题从古至今一般会有许多篇文章。例如, 从《诗经·郑风·将仲子》到《孔雀东南飞》, 再到《红楼梦》, 道尽了爱而不得所爱, 而又不能忘其所爱的悲情的母题。还有诗文中经常出现的感叹时光易逝、生命短暂、人生如梦这一历久不衰的母题。所有这些母题都是传统文化的精华, 如果我们在诗歌教学中能够引导学生结合诗歌认真理解体会, 好好把握它们, 那么在我们写作的时候就可以适当借鉴, 在我们的作文中灵活运用。由于这些母题, 都是传统文化的东西, 已经深深蕴藏在人们的头脑之中, 很容易引起人们的共鸣, 从而使我们的作文获得读者的认同。如悲秋这个母题, 如果我们在作文中需要营造悲凉的氛围, 那么就可以将文章的背景设在北方的秋日。落叶、枯草、光秃秃的树, 身处在北方的秋景里, 我们总会有种不由自主的感伤的情绪, 这是传统文化带给我们的影响。因此, 通过对秋天肃杀景色的描写, 就可以将读者带到我们所需要的悲凉情绪之中。而诗词中的环境描写非常多, 手法也多样, 在鉴赏这些手法的时候, 可以让学生用所学的环境描写的手法进行作文片段训练, 将诗歌鉴赏和写作训练结合起来。

这首诗的第二句是“我言秋日胜春朝”, 这也正是这首诗的可贵之处。诗人对秋天的感受与众不同, 一反过去文人悲秋的传统, 抒发了进取的豪情。我们的作文不也应该这样吗?不要人云亦云, 要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我们不仅要继承传统, 而且还应该在传统的基础上有所创新。写作, 作为一种创造性很强的精神劳动, 应该有一定的创新, 即要写出“人人心中有, 个个笔下无”的意思来。我们知道, 一篇好作文要求能写出自己的真实感受, 写出自己的独到见解, 而不是人云亦云, 内容上要有他独到的东西, 要新鲜, 要有真情实感, 要能打动人。人们常说“言为心声, 文如其人”, 一篇文章要想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就要标新立异, 道人所未道, 言人所未言。诗词中这样的例子很多, 如龚自珍的《马嵬驿》, 在当时大唱上层阶级悲歌的时代, 龚自珍咏出了与其所在时代的不同声音, 为后人所称道。又如王勃在《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 一改以往送别诗的伤感之音, 唱出了“海内存知己, 天涯若比邻”的壮志豪情。秦观的《鹊桥仙》中也一改人们长久以来夫妻长相厮守的观念, 道出了“金风玉露一相逢, 便胜却人间无数”的感言。这些诗都以他们的“不同凡响”而千古传唱。

这里强调作文要有所创新, 要“道人所未道, 言人所未言”, 和上文强调的对传统的继承并不矛盾, 两者都是为我们写作需要服务的, 说到底我们还是要表现我们自己的真实想法, 真实情感, 不能为了创新而创新。为了创新而不顾自己的真实想法, 一味的反弹琵琶, 那样只能是写就一篇荒唐的作文。写作的创新离不开长期的思考感悟。引导学生多读诗歌可以让他们在别人的思考感悟中得到启发, 那样就可以从平凡的事件中抒发自己深刻独到的见解, 就能够言人所未言, 写人所未写, 使读者耳目一新, 从中受益。

诗的第三、第四句是“晴空一鹤排云上, 便引诗情到碧霄”。刘禹锡在本诗中一反前人悲秋的传统, 认为“秋日胜春朝”, 他是如何证实这一点的呢?秋色宜人, 可写的东西很多, 但是诗人只为我们描绘出了一幅秋日晴空鹤飞冲天的动人景象, 就将传统的悲秋情绪一扫而空。那排云而上的白鹤, 引发了诗人无限的诗情, 也激发了读者的凌云壮志。有鉴于此, 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在写作中注重选材和抓住景物特征进行描写。

首先, 我们来看作文的选材问题。秋色可人, 可写的东西很多, 作者没有面面俱到, 当然这也是受到诗歌字数的限制, 但是我们也不得不承认作者选材的高妙。作者所选的景致都是非常有代表性的, 很能表现中心的东西。一方面, 这是秋天典型的景物特征, 另一方面, 它又能够很贴切地表现作者如秋日晴空般晴朗的心境, 很有力地说明了作者认为“秋日胜春朝”的原因。这何尝不是中学生面对选材时所要注意的问题。我们必须精选那些贴切的、符合所要表达的中心的素材, 不能因为我们脑子里的素材很多就不假思索、不加选择地信手拈来。我们必须根据作文中心的需要, 精挑细选。这方面的例子在诗文中非常多, 比如白居易的《忆江南 (其一) 》。江南风景秀丽, 气候宜人, 可写的东西实在太多太多, 作者不可能在一首诗里一一道来。怎么办?这就涉及取舍选择的问题, 有许多东西需要作者忍痛割爱。“日出江花红胜火, 春来江水绿如蓝”, 作者为什么会做出如此的选择呢?我们知道, 江南的柔美独具特色, 作者从北方来到南方自然会强烈地感受到这一点。而江南的秀丽, 又以江南的春天最具特色, 于是这两幅图景, 就给北方来的作者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作者在回忆的时候, 自然会首先回忆起这些。我们可以通过作者对这两幅图景的描写, 读出作者对江南的喜爱, 正因为作者对江南的喜爱留恋, 才会去忆江南, 也就是说这两幅图景很贴切地表达了作者所要表达的意思。恰当的选材能够使我们的作文焕发光彩, 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通过诗词的学习, 我们可以让学生更深刻地了解这一点。

其次, 我们再来看看抓住事物特征进行描写在这首诗中是如何体现的。“晴空”抓住了秋日天高云淡晴空万里的节令特征。“一鹤排云上”从侧面衬托了秋日的晴朗, 同时也展现了作者的凌云壮志, 给人以积极向上的感觉, 展现了作者晴朗的心境和愉快的心情, 从而使我们很容易理解作者对秋天的热爱。写作时, 要想让我们的作文出彩, 就必须抓住事物的特征来写, 因为惟有如此, 才能传神。有一副对联“骏马秋风塞北, 杏花春雨江南”, 可以更好地让我们体味什么是抓住事物特征的描写。我们知道南方和北方的地域差异是相当明显的。北方是粗犷豪放, 南方则是柔美秀丽。这两者虽然我们觉得差距明显, 但是由于可说的东西太多, 很难一下子说清楚。如何在一副对联中展现出来呢?这副对联通过抓住事物的特征进行描写, 很巧妙地解决了这一难题。上联“骏马秋风塞北”, 给我们展现的是一幅极具塞北特征的图景:秋风里, 塞北的草原或大漠一望无边, 骏马在这里飞驰, 是何等的粗犷豪放, 这不正是北方的地域特征的写照吗?而“杏花春雨江南”, 则更是妙不可言。春雨如丝, 杏花绽放, 江南的温润秀美不都包含在这一幅图景中了吗?我们在写作时也应该学会抓住事物的特征描写。这当然离不开我们平时认真仔细的观察, 但是古诗中前人的观察体验也是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

二、初中语文诗歌与作文结合教学的启示

通过对刘禹锡《秋词》的分析, 我们粗略地了解中学生是可以通过诗歌的学习, 从中汲取养料来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的。接下来我们一起来总结一下, 看中学生究竟可以从诗歌中获取哪些对他们写作有启示意义的东西。

(一) 学做真人

周作人先生很早就提出了“文学即人学”的观点。朱自清先生也说“作文说是做人的训练也无不可”。佳作要写出作者高尚的情操, 给人以鼓舞教育。很难想象一个品性恶劣的人能写出优秀的作品来, 因此我们认为要想写好作文, 首先要学做真人。我们可以从诗歌中学习到很多做人的道理。学习泰戈尔的诗《金色花》《榕树》, 我们可以深切地体味亲情的纯厚。冰心女士的《繁星·春水》告诉我们该拥有怎样的人生观、价值观。公刘的《致黄浦江》让我们感受到祖国曾经历的屈辱岁月以及作者真挚的爱国热忱, 激发我们的爱国热情, 让我们明白我们这一代人肩负的责任和使命……总之诗歌可以陶冶我们的情操, 使自己原始的、粗糙的、狭隘的、麻木的情感进入一种艺术的、净化的、发达的、灵敏的个性化世界。

(二) 积累写作素材

我国诗歌具有悠久的历史, 拥有数量可观的作品, 可以提供丰富的写作素材。同时, 我们还可以在教学过程中给学生补充一些与诗歌内容相关的材料, 引导学生在课外多读诗多积累。

(三) 增加情感体验

情感的渗入可以让我们的作文充满生气。心有所感, 真情自然会流露, 下笔后自然入神。但是由于学生的生活经历少, 情感体验不多, 作文难免缺乏生气与深度。诗歌的阅读正好可以弥补这一缺陷。我们知道, 诗歌是情感的抒发, 因此我们需要引导学生体会诗歌中所蕴含的作者情感, 学习作者是如何在诗歌中抒发情感的, 从而培养学生在写作文时注入情感。

(四) 培养想象力

要把作文中写得生动形象, 就要善于想象。但是现在中学生想象力的匮乏让人吃惊。这倒不是中学生真的缺乏想象力, 而是现行教育方式使他们的想象力逐渐消退了。教师的任务就是要设法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而通过诗歌教学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是一个不错的途径。诗歌中不乏充满想象的佳作, 我们在进行诗歌教学的时候, 不妨以此为契机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五) 练笔积累

教师要引导学生在阅读的基础上练笔。在诗歌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对诗歌进行扩写或改写, 这是很好的练笔机会。这样做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 领悟诗中情景交融的意境美, 而且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六) 学习观察方法

客观存在的自然万物与丰富的生活的种种特色, 只有通过观察才能发现。鲁迅先生说:“如要创作, 第一要观察。”从作文的角度来说观察就是要有意识地、有目的地知觉自然, 认识社会, 从中获得写作材料。有许多学生不懂得如何观察, 对鲜活的人事熟视无睹, 没有理性的穿透力, 因而不能发现生活、发现美。学生如何进行观察, 对于写作很重要。我们知道诗歌中有许多诗句都是仔细观察的结果, 我们可以指导学生阅读这些诗歌, 让他们体会作者是如何观察的, 从而习得观察方法。

(七) 锤炼语言

诗歌讲究语言精练, 我国古典诗词很强调炼字。王安石在《泊船瓜洲》中有“春风又绿江南岸”句, 试过了许多字后才最终确定了一个“绿”字。宋祁的《玉楼春》中有“红杏枝头春意闹”句, 这一“闹”字可谓传神, 著一“闹”字而境界全出。写作文的时候, 有的词义很相近, 学习如何正确选用词语, 相当重要。因此, 我们要学习诗句中贴切精练的语言, 学习古人写诗炼字的推敲精神, 正确地理解词语, 这样我们写作时才能恰当地选用词语。

(八) 背诵积累

不少名篇、妙句, 在阅读欣赏之后, 若能熟读成诵, 到写作时, 就能整句引用。模仿或迁移, 成为锦上添花的妙笔。中学时代, 是学生记忆力最佳的时期, 教师应当提倡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记诵, 让学生终生受益。

(九) 写作技巧

诗歌中有许多写作技巧供我们学习借鉴。例如古诗中对于“愁”的表达:愁可以是有重量的 (李清照《武陵春》“只恐双溪舴艋舟, 载不动许多愁) , 愁也可以是有长度的 (李白《秋浦歌》“白发三千丈, 缘愁似个长”) , 愁还可以是有形的 (李煜《虞美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又如白居易《琵琶行》中对声音的描写, 杜牧在《赤壁》中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 等等。诗歌可谓是修辞手法展现的大舞台, 几乎所有的修辞手法在诗词中都有体现。岑参在《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所用的比喻“忽如一夜春风来, 千树万树梨花开”是多么的精妙传神。郭沫若《天上的街市》的联想与想象, 臧克家《有的人》的对比运用, 郭小川《青纱帐———甘蔗林》对偶排比句互相映衬, 反复咏叹, 这些都是我们学习修辞手法的好的范例。

(十) 获取体验

在亲身经历的各种实践活动中体验生活的喜怒哀乐和酸甜苦辣, 也是中学生积累写作材料的重要途径。我们可以结合诗歌的教学开展相关的活动, 如诗歌朗诵、读诗交流会等,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 细心观察, 强化体验。在实践中积累的材料, 往往因富有情趣而让人印象深刻, 记忆牢固, 容易再现。写作中运用起来容易抒发情感, 达到文情并茂。

以父爱如山为题目的诗歌推荐 第4篇

农村正忙着收小麦和插秧

布谷鸟在头顶上盘旋

父亲忽然就得了恶病

/

所有的亲人和朋友

都只有一个信念

不管花多少代价

因为这个生命还很年轻

/

那时,父亲很冷静

他说,“人活千岁也要死

农村人花不起那个冤枉钱”

父亲的话缄封了所有的想法

/

就这样,放弃了治疗

甚至是去医院

我们眼睁睁的看着父亲

一天天消瘦

一天天被病魔折磨

/

十年后的今天

公公竟也得了相同的病

癌症,也许是农村人的宿命

两位父亲却做出了相同的决定

/

都说父爱如山

要有怎样的爱和胸怀

才能宁愿放弃生命

也不愿拖累孩子

/

六月的路上风儿很暖

阳光也很明媚

可我们做子女的良心

以父爱为题的作文 第5篇

那天,我开车去一个村庄采访,结束时已近黄昏,晚上又有朋友约着吃饭。走到一条僻静的沙石路,远远地,我看见一个矮小的身影,近了,看清是一位老人,佝偻着背,拄一根拐杖,走起来十分吃力。我落下车玻璃,说大爷,您去哪儿,要不要我捎你一程?

老人耳朵有些背,明白了我的心意后,满是皱纹的脸上显得很感激。我下车,扶他在后座上坐下。

车启动,我才知道我犯了一个错误,老人要去的村子跟我并不顺路,简直就是南辕北辙。可我已经不能把他放下了,只好掉头加速前进,边走边和他拉着家常。

他说,他是去看女儿的,从昨天早晨一直走到现在,也不知怎么回事,这路走起来就这么长,昨晚,他就在一间破屋底下蹲了一夜。

我有些惊讶,心想这雷锋还真当着了,要是寒冬腊月,还不得把人冻死?我回头看了他一眼,大声说,大爷,您是迷路了,这样走下去,再走十天也到不了您女儿家的。

老人眯缝着眼,微微地笑着,不住地说着感谢话。

我说,您女儿家没有电话吗,怎么不叫她来接您呢?您这么大年纪,真走丢了可怎么办呐。

这一问不打紧,老人干裂的嘴唇蠕动两下,眼窝里就噙满了泪。他说女儿病了,家里的人都瞒着他。他一共有六儿一女,女儿最是孝顺,每半月必定回来看他跟老伴一次,这次两个月没回来了,他生了疑,后来就偷着听孩子们说话,知道女儿查出得了那种不好的病。

他说的不好的病我知道,就是癌症。

他怕女儿突然死去,见不到女儿一面,所以就瞒着家人跑出来了,谁知却迷了路。

我不由得一阵感慨,说大爷,您这么一声不响地走了,家里人不知道该怎么着急呢,您知道家里的电话吗,我先跟他们说一声。

他摇了摇头。

一个小时后,到了老人说的那个村庄,很顺利,我找到了他的女儿家。

她的女儿五十多岁,看上去气色还好。老人一下车,扔掉拐杖就向女儿跑过去,一把抱住她,老泪纵横。女儿一边抚着他的肩膀,一边用疑惑的眼神问我怎么回事,你怎么把他送到这里的?我家里出了什么事吗?

我把事情的原委简单解释一下,说你爸为了来看你,走了两天,昨晚还在一间破屋底下蹲了一夜呢。

以父爱为题的作文 第6篇

几年前的一个夜晚,爸爸没顾上看天气预报就去接在体委学围棋的我了。

正当我们准备离开体委,爸爸看了看天,说:“一会儿有可能下雨,我忘记带雨披了。”爸爸犹豫了一下,又说:“应该还来得及,出发。”爸爸蹬上自行车,快速冲出体委的大门,带着我往家赶。刚走没一会儿,迎面就刮起了大风。爸爸弓着腰,费力地蹬着自行车,我明显感觉到车子的速度慢了很多,可谓寸步难行。紧接着,我们闻到了空气中弥漫的土腥味儿。爸爸蹬自行车的频率更快了,我看了看马路上,只有几个行人,还是在快速地跑着。突然,一道明亮的光打破了可怕的黑夜。伴随着隆隆雷声,蚕豆大的雨点迅速砸下来,打在我和爸爸身上,我都有些睁不开眼睛了。此时,我感到非常害怕,除了能听见雨点打在地上和身上的声音,还有爸爸蹬自行车的声音,再就什么也听不见了。这时,一个有力的声音说:“儿子,把头钻进我的衣服里。”为了保护我的五官,我也只能照做。我掀开爸爸的衣服,把脸贴到爸爸的脊背上,小手抱住爸爸的腰,感到一丝温暖,等待着到家。爸爸依然淋着大雨。不知过了多久后,爸爸拍了拍我,气喘吁吁地说:“小落汤鸡,快下来,到家了。”我跳下来,只见爸爸的脸上全是水,爸爸用手抹了一把水,笑了。我也笑了。

外面虽然下着大雨,但我却感受到了浓浓的父爱。

以父爱的诗歌为题的初中作文 第7篇

笔者作为一线的初三教师,也常犯这样的错误:坚守应考阵地,默写大纲规定的古代诗歌及文言课文的名句。每年重复向学生讲解翻译,学生只管记忆、翻译名篇名句,偏重于分析诗歌内容、主旨及写法特点,把学生讲得昏昏欲睡,既没效果,也没激情感悟。

反思:学生的应试心理、教师的教学模式肯定扼杀学生的审美情趣。学习诗歌,不仅体现在对诗歌背诵、情境的理解上,更应是体现在对诗歌的运用之上。可是面对中考任务重、时间紧的情况,怎么办?有没有更好的解决方法?教师如何既引导学生感悟古典诗歌的美又合理地把中考结合起来呢?由此笔者进行了尝试。

一、优化“读”“诵”

古典诗歌教学中,我们都明白教师引导学生理解和感悟古典诗歌的美时,如果创设情境,帮助学生进入古典诗歌的意境,学生会更好地体会古典诗歌的美。

笔者给两岁半的女儿教读《静夜思》时,女儿的反应让笔者喜出望外,她不仅能跟着读,还能背出一句:床前明月光。再教她读一遍,效果没有之前理想,记住前半句忘掉后半句。继续教她读几遍,结果还是一样。心想:是年龄太小了达不到她年龄认知水平的范围,还是教的过程出了问题?小时候把《鹅》变成了催眠曲哄她入睡时,从来没有教她读过、背过,只是每天在她耳边重复,如今她却能倒背如流像呼吸空气一样自然,脱口而出啊!于是尝试让女儿站在窗前指着天空问:“看见了什么?”她一下子就回答月亮和星星。“对了,抬起头就看见了月亮,所以‘举头望明月’。记住了,宝宝。”过了很长时间,想起来又叫小孩子背背《静夜思》,她把解释过的“床前明月光”“举头望明月光”两句诗牢牢地记住了,可是没有意境解释的“疑是地上霜”“低头思故乡”两句却忘得一干二净。笔者想:学生学习诗歌也是这样一个过程。学生经过默写环节还是很快把诗歌忘掉的主要原因也是如此,机械记忆,不理解诗歌的意境,找不到记忆的可靠依据。诵读只是基础,意境才是学生牢牢记住诗句的关键。如果不理解,诵读百遍,还是不理解,而且很快就会遗忘。通过意境理解、反复重复优化学生的记忆,是笔者首先要实践的。

二、以“训”导“练”

“训练”包含着“训”和“练”两个方面。“训”就是对学生的“练”作规范化要求,作指导、点拨、矫正,使学生的“练”由不正确到正确,由不熟练到熟练,逐渐形成技能。可以从写好字形、读准字音、读准节奏等基本功抓起,及时对学生练习的正误、优劣作反馈评价。

1. 课堂训。

在古代诗歌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各种手段来唤起学生最原始的心理体验。“读”是学生对诗歌的原始感知, 它让学生粗浅地感知到了诗歌意境、作者情感等方面的轮廓,给诗歌的深层鉴赏奠定了基础,导明了方向。开学第一天就给每个初三学生下发古诗词曲50首,用一周的时间让学生自己翻阅工具书、互相合作或通过齐读让学生扫除读的障碍,并有初步把握。可以让学生早读(指每周2天,每天15分钟的早读时间)、放声齐朗读。开始时读得比较慢,到一定程度就让学生加快节奏朗读。目的就是激发学生高昂的朗读情绪,通过听扫除不会读的字,通过听感受诗歌的情感起伏,调动内在的积极性,更聚精会神。学生有意无意中也记住了诗句,感悟到诗歌的美,体会到作者的情感。在整体把握50首诗歌的基础上,老师只作简单的点拨:第一,读正字音和停顿;第二,读准节奏和语调;第三,读出感情和韵味。

2. 课外练。

“口”与“手”双管齐下,通过各种手段来唤起学生最原始的心理体验。要求学生每天课外练,统一进行以诗歌为内容的钢笔书法练习,并提出具体要求: (1) 每天练习2首古诗,把诗歌写在统一印发的练字方格内。 (2) 把字写在方格的“回”字型里。 (3) 笔画直,结构对。 (4) 一个月内把50首诗歌的内容练习完一遍,一个学期每首诗歌练习5遍。这样既可加强诗歌的练,也提高了书写的质量,更可在中考中占书写绝对优势,学生也不亦乐乎。

三、从“析”到“赏”

在教学中,品诗环节是学习诗歌的关键环节, 让学生有方向可寻,有格式可依,有信心可做,也是教学的难点环节。

1. 格式入手。

在学生的心目中,赏析诗歌是一个难点,是“只能意会不可言传”的。许多学生望而生畏,也就没有了再读下去的兴趣。为了能让学生是化难为简,让学生重新亲近古诗词,笔者觉得可以尝试用现代文品味语言的方法进行,从几个特定的格式入手,例如指导学生分析诗歌的修辞、哲理、描写方法(环境、人物)、关键字词等初三学生所熟悉的技巧,通过以点带面,使学生对整首诗的理解豁然贯通,让学生赏出感觉和想法,尝到思考的甜头,对古典诗词鉴赏不再“望洋兴叹”,建立赏的信心,也可以把现代文与诗歌赏析融会贯通。“析”的格式一般有:运用了什么修辞,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什么的什么特点,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或运用了什么的描写方法,写出了什么,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等。

例如析《春望》“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时,格式可以写成:这两句诗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花鸟拟人化,写出了感时伤别,花也溅泪,鸟也惊心的伤感场面,表达了诗人那种伤乱思家的情感。赏《江城子·密州出猎》中“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时,格式可以写成:本句用“牵”“擎”“卷”等动词,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出猎时的雄壮场面,表现了猎者威武豪迈的气概。

诗人在创作诗歌时,常常使用比喻、拟人、象征等修辞手法来刻画意象,以期达到诗歌意象的鲜明、具体、生动。我们在赏析诗歌的语言时,可以重点以诗句修辞手法进行多次训练,让学生学会举一反三,掌握一些要领。

2. 赏以致用。

通过不断的具体实践,让学生在一系列心理体验中感悟美、鉴赏美、创造美。在作文训练时设定格式训练,鼓励学生在作文中赏以致用、学以致用,由形式到内容质量的提升。 (1) 运用作文题目训练赏:“为有源头活水来”可以用作“以书或考试”为话题的作文题目。 (2) 运用作文题记训练赏:“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可以用作作文《我该怎么办》的题记。 (3) 运用作文语言表达训练赏:我爱那“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庐山瀑布;我爱那“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的泰山极顶;我爱那“两岸猿声啼不住“的长江三峡。学生每学完一首古诗就找出自己喜欢的诗句进行训练,形成运用的习惯,也加深了对诗句的理解,同时提升了写作能力,在不知不觉中应考能力与诗歌的赏析能力逐步加强。

以父爱为题的作文 第8篇

而如今的父亲,仍是那番模样,但总让人觉得少了些什么,直到有一天。

那是一个与平常无异的夜晚,漆黑的夜空闪烁着点点星光,一轮明月高高悬挂在空中,绽放着银色的光芒。

而在卧室中的我正刚刚洗漱完毕,拿起了一本书,躺在床上翻着。

儿子,时间不早了,快睡觉吧。父亲温和的声音响起,我将书放下,嗯了一声,正当父亲转身,准备关灯离去的刹那,我骤然看到父亲的脑后有着一抹灰白,当我准备细看时,父亲早已伴着一声轻微的关门声,离去了。

次日清晨,父亲吃早饭时,我又看到了那么灰白,这次看到的更加真切,那是一簇头发,一簇灰白的头发。

刹那间,曾经对父亲的不满抱怨,全部化为了感动充斥在心间。曾经父亲的一举一动,在我眼中,全部充满了爱。

以父爱为题的作文 第9篇

那是一个下午,天阴沉沉的,仿佛随时都会下起雨来,让同学们的心提到嗓子眼。到了傍晚,天空过果然不作美,哗哗哗地下起瓢泼大雨。雨中很多家长站在学校门口焦急地等待自己的孩子,学生一拨接着一拨地往校门口涌去,我和其他同学一样伸长脖子在拥挤的人潮中寻找家中的亲人。雨越下越大,学校门口的积水已经漫到膝盖了,在学生的簇拥下我艰难地向前挪动。

忽然我被一个高大的身躯挡住去路,我不满地抬起头,是父亲!我张大嘴巴激动地说不出话来。在我的记忆中,父亲从没有到学校接过我呀!我有点不相信自己的眼睛,“还不快上来!”父亲转过身弯下腰,“爸爸……要……背着我吗?”我有点语无伦次地小声问道。“当然啰,门口水这么深,你穿的鞋子又不好走。”“没关系,鞋子早湿了。”

“不行,水太凉了,小心着凉。快点啦,挡道了。”父亲不禁责备道。我趴在爸爸的后背上,忽然觉得父亲的背好宽也好温暖。我抬起头仔细端详着爸爸的后脑勺,猛然发现爸爸昔日满头的乌黑油亮的头发不知什么时候开始发白了,一根,二根……数不清的白发仿佛在告诉我,爸爸为了这个家一生操劳已经不再年轻了。我情不自禁地搂紧爸爸的脖子,泪水决堤而下。

以父爱为题的作文 第10篇

两年前的一天上午,我和往常一样来到学校值日。前几天,下了几场大雨,地上的积水有很多,使我的工作难度更大了。到了最后一节课竟下起了大雨,最后一节课是音乐课,雷鸣声给我们伴奏,闪电给我们伴舞,可是我心里又十分担心:“下雨了,我又没带伞,只能让爸爸来接我,很快下课铃响了,同学们的家长带着他们的孩子回家去了,只有我和几名同学在教室里等待,但是很快他们也走了,我一个人在教室里,听着雷鸣声和雨滴声,看着一道道闪电在天空中划下的弧线,我不禁毛骨悚然,突然一阵阵脚步声传来,我一想,是爸爸!

我马上锁好门,向爸爸跑去,只见爸爸的鞋湿了,衣服也被雨淋湿了。由于爸爸只拿了一把伞,爸爸抱紧我,把自己的衣服的一半让给我,像母鸡护小鸡一样还把大部分的伞给我打。回到家以后,我看了看爸爸,他的衣服一半都湿了。裤子和头发也湿透了,而看看我,除了衣服上的几点雨外,都是干的,看到这,我不禁留下了眼泪。

以父爱的诗歌为题的初中作文 第11篇

一、播放动画,引出主体

初中英语老师在讲解牛津初中英语8A Unit 7 Reading部分过程中,可以播放迪斯尼动画片给学生观看,通过生动有趣的动画片让学生了解四季的变化,这样能够充分唤起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动画片的内容不仅能使得课堂气氛活跃起来,并且与本课的主体也紧密相连,老师可以巧妙地将教学方式与教学内容融合在一起。在看完动画片后,老师可以让学生说说动画片的内容,从而自然而然地引出课文的主要内容—Sea-sons。然后,老师可以与学生谈论有关季节的名称,并向学生问到:“Which season do you like best? Why?”学生的思维一下会活跃起来,会积极地回答老师的问题:“I like summer best because I can go swimming...My favou-rite season is winter because we can make snowmen and play with snowballs. We always enjoy ourselves....”不同的学生喜欢不同的季节,每个季节的特点也是不同的,有着不同的美丽。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让学生分小组讨论自己喜欢的季节,从而使得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为学好英语诗歌打下基础。在这个过程中,老师可以了解学生的生活经历,体现了以学生作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二、读懂意思,巩固知识

对于阅读诗歌,最基本的教学目标就是让学生读懂诗歌的意思。对于不同的诗歌题材,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注意以下几点:(1)领悟意象。诗人在创作诗歌过程中会借助一定的意象。这些写入作品的意象是诗人通过挑选写入的,已经融入了诗人的主观认识以及情感。意象虽然是我国诗歌的范畴,然而在理解外国诗歌时也可以用到它。初中英语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对英语诗歌的意象展开领悟,这样能够促进学生更好地理解英语诗歌。老师在讲解Unit 7 Reading部分过程中,首先可以让学生自行阅读,领悟诗歌中出现的有关四季的意象。阅读教学注重的是学生对文章的理解,以及表达出自己的心得,而通过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能够提出自己的想法。因此老师在教学中可以尝试让学生绘画出诗歌中所表达的意境,或者利用网络找到符合诗歌描述的意境的图片,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学生在欣赏并理解教材中的诗歌后,老师可以让其完成教材中的Part B2的练习。在学生完成练习后,老师可以引导学生用整句话说出有关季节的内容。比如:“Spring is a perfect time to fly a kite. Bees and butterflies play among flowers. The flowers is so beautiful....”鼓励学生用连贯的语句进行表达,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口语能力,还能够巩固前面所学的知识,从而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读出节奏,品味语言美

英语诗歌有很强的音乐性,一般都比较押韵。对于初中生来说,从其现阶段的英语知识水平以及认知能力出发,在诗歌教学过程中,老师应当注重最基本的规则,引导学生展开有节奏、充满感情的朗读,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对于初中生来说,只要求其掌握英语诗歌的基本押韵规则,押韵主要体现在重音节上,而英语诗歌的节奏正是通过诗行的重音节来体现,因此对于初中生来说应当通过体会与感悟来把握诗歌的节奏。在教学过程中,英语老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诗歌朗读,让学生在背景音乐中朗诵诗歌,接着老师再讲述英语诗歌的节奏特点,让学生跟读, 用心体会。老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现几个英语句子,让学生体会其中动词运用的妙趣之处。比如“When trees and flowers forget to grow. Bees and butterflies play among flowers...”学生体会了其中forget/play都采用了拟人的手法,使得诗歌更加可爱,充满生趣。老师可以对这些句子展开朗读指导,引导学生读出韵味,领悟诗歌的美,激发出学生对学习英语的兴趣。

以父爱为题的作文 第12篇

在我的儿时,父亲十有八九都对我充当一个反面角色。每当他在我干事的时候出现,那么,就预示着一个不好的事会发生,无疑是一顿痛骂。有朋友说这是疑心生暗鬼。但是不管怎么认为,父亲这个耳熟能详的人称代词,在小学时我一直排斥着,就连小学作文父亲这个词,从来没有让我提起过,对父亲的排斥有时也会变为卑微的‘恨’!

上了初一的我,根本不懂怎样规划时间,总把很多时间浪费掉。总把一家人给托累,每天也很晚才睡。一次背诵,让我重新认识了我的‘父亲’。我的记忆力在这个星期三的晚上死机了。可以说,我能够把一句精简的课文理解背上半个小时。这对任何人来说都无疑是十分痛苦的。我的父亲,他在我陷入水深火热之中的时候帮助了我!

这使我担忧,又得责备我了。但是在现在,父亲拿起了复习卷,和我一起背诵了起来。开始,我兢兢战战,但是在后来,我一口气和父亲全干掉了这些万恶的文章,可已经很晚了,午夜也已经去了,我发现父亲正用他那粗糙的手,揉着眼角。

我知道,这个作业对他来说只是让我完成,与自己应该毫无关系的。但,他没有,他拿起了本应该不属于他的那份责任!和我一起,熬到现在。

以父爱为题的作文 第13篇

不知道过了多久,隐隐约约听到远处父亲和母亲喊我的乳名的声音,我刚要开口,可一摸头上的“包”,又气生生地牛着耳朵没有答应。夜越来越深,在周围一片漆黑的寂静之中,我心里不由一阵阵发怵,害怕的要命。接着是蚊虫的叮咬。我开始后悔起来,后悔没有答应父亲,跟他回去。半夜,我羞怯地敲开家门。见我回来,父亲半是歉意半是高兴地把留在锅里的饭递到我面前:快吃吧,快吃吧。

多少年过去了,我也成人立家,女儿已经长大了。不久前,她因为考试成绩不好我批评了她几句,他竟跟我顶撞起来,我一下火了,给了他一拳,就在他妈拉我的时候他趁机逃出家门,很晚没回来。整整半天,我的心吊到嗓子眼上,会不会出事呢?透过窗口,我无数遍眺望着茫茫雨夜:女儿,千万要回来呀!

深夜,女儿终于落汤鸡似地回家了。那一刻,我真想走上前给她擦干身子,问她冷不冷,饿不饿。可转念一想,那样岂不是原谅了她的错误吗?当然,我也知道打人不对,应该向女儿说句对不起,但又觉得长期下去岂不失去了父亲的威严?

尽管如此,我还是透过门缝悄悄看她吃没吃饭,换没换衣服,还怕我在家她不好意思吃便轻轻咳嗽了一声,走上了大街。走着走着,雨水,泪水慢慢挡住视线DDD我忽然想起走了我逝去的父亲,理解了他的默默为我所做的一切,那是他心灵深处无声的爱,那是他生命中无心超越的真情啊。

父爱深沉细腻

父亲在我童年的记忆里,最清晰的便是我屁股上的巴掌印,红红的一个手印,生疼生疼的。那时我从来不体会父亲可曾与我有些许柔情,一丝父爱。

懂事后常有静坐回味过去岁月的习惯,才日渐悟得父爱也如丝如缕,总在不经意的琐屑杂事中得以体现,只是粗心的儿女不曾用心去体会罢了。

就在那劳碌终年难得温饱的年头的一天,父亲带我去缴公粮。粮站离家十多里地,当时农村还没有机动车,我们只有用手推车推着粮食送到粮站。路远,缴公粮的人又多,我们尽管起了个大早,可缴完粮,结完款的时候,已是下午四五点钟了。此时我已零零散散地吃完了父亲带的干粮,可一看到粮站周围小吃摊上的吃食,我还是情不自禁地咂了一下嘴。看着我的馋相,父亲犹豫半天,最后下定决心似的,从一把毛票中抽出两张,给我买了一碗羊杂碎泡饼吃。津津有味地吃着泡饼时,我问父亲:为什么只买一碗?父亲说他不吃羊肉。谁知在我吃饱后抹着嘴站起来时,父亲说着不能浪费,便将我吃剩的东西三下五除二喝了个精光。

初中毕业那年的暑假,和父亲一起到沟里去整地。三伏天温度本来就高,沟里不通风,温度更高。为了除草有好效果,整地又要在大晌午进行。忙活半天,汗流浃背、精疲力竭的我们收拾农具,准备回家。父亲将一应的锹、耙、锄等农具一一向自己肩头收拢,只留给我一把锄头。看着父亲疲惫的身影,我竭力要些农具自己扛。父亲只淡淡地说:“走吧,忙活大半天了,正长个子呢,别累着。”上沟的时候,父亲佝偻着腰前倾着,脖子上的青筋暴起,脚步蹒跚,额头上的汗滴滴答答落下,显得很是吃力。跟在后边的我,一下子就想起了朱自清的《背影》,泪水和着汗水流了下来。

这就是父亲。这就是父爱:普通又高尚的父爱,用瘦削的双肩,以自己的所能,维持全家温饱的父亲所能表现出的父爱。

以父爱为题的作文 第14篇

不知不觉,您离开整整四年了。可想念您的心却从未停止过,不知远在天堂的您,是否安好?

您走后,妈的头发刷地花白;您走后,我再也看不到生活的希望;您走后,世界似乎停止了转动,您走后……

总说父爱如山,深藏不露。等女儿明白却为时已晚,一定是生活的重担把您给压垮了。所以上帝不愿看您活得太累,太痛,便匆匆地把您给带走了,甚至连一声再见都没来得及说。此生遗憾,此生痛。

重拾儿时的记忆,点点滴滴,刺痛心里。而今只有您的声音萦绕耳边,容颜那么模糊那么清晰。

父爱渐渐清晰却突然模糊消失不见,留给女儿一生遗憾,一生的痛。

常言道:“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在”。您刚把我养育成人,而我却还没来得及孝顺您便要撒手而去,铸造了女儿一生的痛,撕心裂肺般……

您走了,再也不回来了。

时光带不走的是记忆,那段父爱如山的记忆。愿我的思念随风而去,飘向天堂,飘向您。

消逝的父爱,一生的痛。

以父爱的诗歌为题的初中作文 第15篇

一、导读入手,检查预习

1.快速浏览导读部分,说说本组课文的主题是什么?学习本组课文的要求是什么?

2.检查预习。

(1)区分钓和钩,正确书写“钩”。试着做填字练习。

我和父亲在鱼( )上放好鱼饵,把( )线抛了出去,不一会儿,大家伙上( )了。

(2)读词。

出示两组词语:告诫、抉择、操纵、嘴唇;沮丧、诱惑、皎洁、翕动,解释第二组词语意思。

二、整体感知,概括内容

1.课题是《钓鱼的启示》,你们一定知道课文由几部分组成。(一是钓鱼,一是启示)

2.默读课文,根据课题的提示,试着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3.小结:概括课文主要内容有方法,像刚才那样根据题目提示,把每部分内容补充完整,这就是题目扩展法。

三、抓住人物,重点研读

1.快速浏览课文,哪几个自然段是写作者小时候钓鱼的事(1-9),哪几个自然段写作者成年以后得到的启示(10-11)?作者这样的详略安排想告诉我们什么?(钓鱼是因,启示是果。得到启示的事件更重要,这就是在告诉我们说话不仅要有理更要有据)

2.我们就先看看“钓鱼”这件事。父亲和我在处理鱼的问题上产生了矛盾,一个要?(留鱼)板书“留”;一个要?(放鱼)板书“放”。我们先来看“我”。“我”想要留鱼,会用什么理由说服父亲呢?请你默读1-9自然段,找到儿子留鱼的理由,用波浪线画出相关句子,并标上序号,然后把你的理解和体会写在旁边。

3.汇报。

生1:“啊,好大的鱼!我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大的鲈鱼。”这条鲈鱼这么大,“我”从来没有见过。所以“我”要把它留下来。

师:你们想知道这条鲈鱼到底有多大吗? (出示未改编过的原文“詹姆斯的眼珠都瞪圆了:我的天哪,足有10公斤!”)你们知道吗?一般的鲈鱼只有3、5斤重,这条有20斤,真是太难得了。所以,当时的“我”什么心情?

生:吃惊、惊喜、开心……

师:你能读好这句话吗?

师:说到鲈鱼我想起一句诗“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说的是鲈鱼味道鲜美,鲈鱼无论怎么烹饪都是一道美味佳肴。请你再来读读这句话。

师:鲈鱼如此之大,又如此美味,应该留下,我也认为这条理由很充分。

生2:“可是不会钓到这么大的鱼了”,说明我以后都不能钓到这么大的鲈鱼了,失去了就太可惜了,应该留下。

师:真是机不可失,失不再来呀!这条理由也很充分。

生3:“过了好长时间,渔竿突然剧烈地抖动了一下,一定是个大家伙上钩了”,说明我钓鱼很辛苦,不容易。这鱼就应该留下。

师:他究竟钓了多长时间呢?我们再来看看原文。

(突然,詹姆斯的渔竿猛地被拉弯了,他马上意识到那是个大家伙。他吸了一口气使自己镇静下来,开始慢慢地遛那个大家伙。父亲一声不响,只是时不时地扭过脸来看一眼儿子,眼光里是欣赏和赞许。

两个小时过去了,大家伙终于被詹姆斯遛得筋疲力尽了,詹姆斯开始慢慢地收钩。那个大家伙一点点露出水面。)

师:单单遛鱼就用了两个小时,还不算没钓到之前等待的时间,看来真是辛苦所得,难怪会这样珍惜。理由也很充分。

生4:“我抬头看了一下四周,到处都是静悄悄的,皎洁的月光下看不见其他人和船的影子”。因为没人看见我们违反规定,我们就可以把鱼留下。

师:“我”通过劳动钓到的鲈鱼,就应该归“我”所有,为什么这么纠结?

生:因为当时是鲈鱼捕捞开放日的前一个夜晚,距离捕捞鲈鱼的时间还有两个小时。

师:什么是鲈鱼捕捞开放日呢?(出示资料:由于鲈鱼的繁殖能力很差,所以在鲈鱼生育期间禁止打捞,每年的10月—11月为盛渔期,开放捕捞的那一天,叫鲈鱼捕捞开放日)原来我们真的违反了规定。可是老师问问你们:“我”提前钓到鲈鱼谁知道?天知地知父亲知,有谁会批评“我”?有谁会来处罚“我”吗?所以“我”可以留下鱼。

4.小结:同学们,刚刚我们替作者詹姆斯找了四条理由帮他留下鲈鱼,而且每条理由都那么充分,说明我们读懂了詹姆斯的心声。可是我们是怎么读懂的呢?我们抓住了描写“我”的动作、神态、语言的句子,揣摩人物的心理,触摸人物的心灵,透过文字看到文字背后的含义,这是学习语文的金钥匙,下面我们接着用这把金钥匙打开父亲的心门。

5.请你先找到描写父亲的那个自然段,读一读。描写父亲的话中,哪个词引起了你的注意?(盯着)“盯着”是怎样的看?透过“盯着”这个词,你还能读出什么呢?(矛盾、犹豫)

6.即便这样矛盾、犹豫,左右为难,父亲还是做出果断的决定,那就是——放鱼。父亲放鱼的理由又是什么呢?文中没有说,请同桌之间讨论讨论。然后动笔写一写。

7.汇报所写内容。

生1:你钓到鲈鱼的时间毕竟是在鲈鱼捕捞开放日前的两小时,私自留鱼明显违反了规定。

师:这是自觉遵守规定的父亲。请你读读描写父亲的这句话。

生2:我们做任何事不是为了给别人看,而是要有道德,不违背自己的良心。

师:这是位严守道德底线的父亲。请你读读描写父亲的这句话。

生3:父亲也非常喜欢这条鲈鱼,这也是他从未见过的大鲈鱼,可是他是詹姆斯的父亲,是詹姆斯的榜样。如果这件事他做不到以身作则、严守规定,以后我将无法教育孩子。

师:这是位懂教育的父亲。请你读读描写父亲的这句话。

生4:如果这次让詹姆斯留下鲈鱼,将来他见到喜欢的东西就会想着据为己有,这才是真正害了他呀!

师:这是位真正爱孩子的父亲。让我们一起读读描写这位可敬的父亲说的话。

8.刚才,我们动用学习语文的金钥匙,从作者极其传神、简练的语言和神态描写中,读懂了父亲复杂的心理活动,知道了一个父亲对孩子最真挚的爱。

以父爱为题的作文 第16篇

冬季的夜是寒冷而漫长的。我家的屋后是一座立满青松的山头,时时传来呼啸的寒风刮过松林的“沙、沙”声;屋旁的小溪,在此时水也大了起来,“哗、 哗、哗”地一夜响个不停,在寂静的山村里分外清楚入耳。我们与父亲围坐在桌前,桌下是畏畏缩缩的炭火,桌面上摆着一盏布满油渍的火油灯,豆大的懦弱火光在 朦胧中发抖着,宛如也怕冷一样平常。农村本来生活单调,在这夜灯瞎火的冬之夜,更是无甚活动可搞。我们吃完晚饭后便在一起闲聊,以此来丁宁这漫漫长夜。

刚进家门,父亲就躺在了地板上,我急遽打电话给妈妈,妈妈一返来就给爸爸量了体温,40°c !妈妈顿时带爸爸上了医院,打了针之后,爸爸轻微好了一些,他对我说:“小肖,你老爸不惬意,你一定要好好照顾本身,好好上学,等老爸病好了,我还去接你!”这句话像一股寒流冲入我的心房,泪珠在眼中打转转。

父亲,您为我付出的心血,如海中的水点一样多。父爱如火,那团火一直燃在心头,那团火是你的生命源泉,那团火是你自大的来源。那团火是不论多么寒冷的冬天也不会灭的。父爱如火!

上一篇:了如指掌的近义词是什么下一篇:医院观察室工作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