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作文参考

2024-09-15

初中生作文参考(精选10篇)

初中生作文参考 第1篇

(一)写景文章《怀念故乡的雪》

今年冬天,我远离家乡,在湖南度过。湖南的冬天与北京大有不同,稀稀拉拉的雨后才是雪的降临。看那漫天飘落的雪,我开始怀念北京的冬天。

在北京,一到冬天,我最期待的就是下雪,每天早晨醒来,我都要拉开窗帘看看外面是不是雪白的,我期待看到的是如柳絮一般的雪花漫天飞舞,地面是那么干净,到处都是一片白色,若看到这种景象,我会高兴的蹦起来,一边呼唤母亲。一边穿戴好准备出门。

走在雪地里,咯吱咯吱响,回头看,一串脚印也称得上美景。雪,覆盖了整个大地,白雪精灵将其改变。田野不再是枯燥的黄,白雪精灵将其点缀。人头不再是一味的黑,白雪精灵给每个人带上不同的饰品。大地不再是冰冷的青,白雪精灵给它铺上温暖的被。大树不再是静静的绿,白雪精灵给它披上薄薄的纱,让树也活跃起来。

打雪仗、堆雪人,是雪天最好的游戏,也是雪精灵给我们最好的礼物,一个个雪人像人一般,各有各的模样,白天它们静静的伫立,那么夜晚呢?栩栩如生的它们会不会跟随雪精灵翩翩起舞?

雪精灵是快乐的,同样也传播给我们欢乐。它们是干净的,单纯的,洁白无瑕的,活波的,真诚的。我想做雪精灵这样的人,我爱雪,更爱故乡的雪。

很可惜,今年没有见到故乡的雪,它是何时下起?它是否如同以前一样美丽?北京的雪,我想念你!

(二)游后感《祭奠雷锋》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在这样的日子里,学校组织我们雷锋学员到雷锋纪念馆去参观。

清明节,是祭奠亲人的日子,我带着复杂的心情去“看望”雷锋,这个家喻户晓的伟大同志,这个我们共同的亲人。

细雨绵绵,仿佛是上天知晓我们的心情,那种对已逝亲人的怀念以及不舍的心情,在流着悲伤的泪水。雷锋的塑像伫立在雨中,就像当初他活着的时候那样给人一种不畏惧一切,奋不顾身的感觉。我也如他一样站在雨中,如他默默注视前方一切那样默默注视着他,亲爱的雷锋同志,虽然你已经离我们远去,虽然现在已不是雷锋月,但你就想我们身体中某个必不可少的器官一般,将永远活跃在我们身体里。你助人为乐、热爱生活、尊重他人等种种精神也将一直在我们生活中体现。

纪念馆里有你穿过的衣物,有你用过的东西,有你写过的日记,有讲述你的故事等等。我看着看着,一种敬佩之感油然而生,就是在如此艰难的时代,面对如此艰苦的生活,你依旧毅然决然地做着你自己,依旧坚持着自己的理念,依旧默默的默默的帮助着人民群众,你就像是人民群众的守护神一般,发挥着你无穷的力量。你愿意舍弃自己一月的酬劳,去帮助一个素不相识的人;你宁愿自己在风雨里瑟瑟发抖,也要去送那妇女和孩子们回家。

看看你,想想自己,再想想我们这些先进时代的孩子们,我自叹不如,我惭愧不已。你可以如此对待素不相识的人,但我们连最基本的孝顺父母都不曾做到。我们和父母反目为敌,父母说一,我们做二,我们让我们的至亲为我们流下了痛苦伤心的泪水„„我对过去的种种感到后悔自责,同时也对未来充满着自信与向往,我在春雷转变着,在春雷发扬着雷锋精神,我想,等我回到家里,一定会让父母亲人刮目相看,也一定会继续发扬雷锋的种种精神。或许,我没有能力做出轰天震地的大事,但我会默默地默默地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从自己做起,让雷锋精神从我内心散发出来,温暖每一个人的心。同时我也希望同学们可以将雷锋精神用到极致,让世界充满爱。

(三)议论文《我们为谁而活》

人生在世,不过短短几十年罢了,但我们却会在一生当中遇到很多问题、事情。其中,“我们为谁而活”就是问题之一。

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与进步,青少年的犯罪率以及自杀率也处于上升状态。有的受不了学习的压力,有的在感情方面受到挫折,有的则是为了别人而做出犯法的事情。这是怎么回事呢?

想必,在他们做出这些事情之前,一定会有人劝过他们,但无非是“想想你的父母,你这样做了他们怎么办?他们会多么伤心啊?身体发肤授之于父母,为了他们也不可以做傻事啊。”然而,在这些处于青春叛逆期的孩子,这个理由,根本不算是理由。

人的一生,谁会陪伴走到最后?是父母?不是的,他们的人生会在我们之前结束。是爱人?不是的,在没结婚之前,爱人随时都会更换,就算是婚后也可能离婚,再者说能够天长地久,但爱人也是在你活了二三十年才走进你的人生的。那么,是谁从我们诞生一直陪伴到死亡?是我们自己。

母亲怀我们的时候,我们的生死确实与母亲紧紧相连。然而在从我们呱呱落地,我们就是独立体,要靠自己维持我们的生命直到生命完结。

处于青春叛逆期的孩子,有时会伤害自己,为了报复别人。然而真正的痛是只有我们自己才能够感受到的,与他人无关。有时会因为别人而想放弃自己的生命。那只会让自己遗憾,因为会错过美好的未来,而别人照常的生活着。有时会为了别人做错事,然而无论有怎样的后果,都是要靠自己承担的,不是别人。

因此,在做任何事情之前,先想一下自己值得为了某人某事而让自己痛苦吗?不值得,我们要为自己好好活着,自尊、自强、自爱、自重。

(四)写人《我的舅舅》

那日母亲来看我,除了生活用品外,母亲还给我带来一个不知是好还是坏的消息,我大舅姥爷家的舅舅死了。死,本是一个可怕的字眼,但放在他身上,或许就是种解脱。

从小我就经常听母亲讲起他,他是我太姥爷家唯一的孙子,我大舅姥爷家唯一的儿子。母亲小时候被寄宿在我太姥爷家,和舅舅一同长大,据说那时候太姥爷很宠母亲,太姥姥很宠舅舅,而等母亲被姥姥接回身边,舅舅就享有双重宠爱,也就是这种甜似蜜的爱,成为了舅舅一生致命的炸弹。

舅舅是我从小母亲、姥姥用来教育我的典型反例。什么不要学他那样不学无术啦,不要像他那样啃老,总会坐吃山空啊等等。那时太姥爷还健在,他结了婚可以就没有责任感,无所事事,花太姥爷的钱养家糊口。好在舅妈给他生了个儿子,这是不幸中的万幸。孩子不到一岁时太姥爷病危去世了,舅舅断了财路,他不能再像从前那样逍遥自在了。三舅姥爷家给他找了个工作,然好景不长,他不仅仅用光了自己的工钱,还四处借款吃喝玩乐,完全不管自己的儿子老婆的温饱问题。舅妈仗着还年轻,和他离了婚,丝毫不拖泥带水的寻找幸福去了。而他可怜的儿子被丢给他同样可怜的父亲那里养着。大舅姥爷虽然为自己的儿子这副德行而难过羞愧,不过好在家里没有断后,他用心栽培孙子,希望不要像舅舅那样没用。

江山易改,本性难移,欠钱不能不还,他只得向太姥姥求助。太姥姥年岁大了,但依旧舍不得自己唯一的孙子受苦,背着家里人把儿女给自己的钱交给了舅舅,于是乎增长了他这种恶略的气势。三天两头找太姥姥要钱,一哭二闹三上吊全都用上了,太姥姥把自己的积蓄钱给他了,花着老人的心血,可他呢,一点不安都没有。

去年年初,太姥姥去世,年终96岁,她再没有力气去呵护溺爱他唯一的孙子,撒手人寰。很久没有回姥姥的老家,不知这一年舅舅是如何苟且偷生的,只是近日听母亲说,他自杀了。

不知是不是太姥爷太姥姥舍不得他在人间受苦受难,才把他接走的。也不知道到了那个极乐世界,太姥爷太姥姥还会不会如此溺爱他。我只知道溺爱是慢性毒药,它会毁了人的一生。

(五)议论文《我论早恋》

孩子步入青春期,早恋心理是无法避免的,我也是如此。有人问我:“你知道爱(喜欢)是什么吗?你这个年龄谈恋爱有什么意义吗?”我讨厌他质问的口气,于是不打算作答。他接着说:“你这个年龄谈恋爱图什么?不开心时的几句安慰?时不时给你点吃的?你们就是觉得好玩吧?那样只会糟蹋自己,尤其是你们女孩子。”我真的不明白,为什么他一定要把我们的恋爱看得如此低俗龌龊。就像他不明白我们为什么谈恋爱一样,或许是代沟吧。“现实点吧!”他又说“我那时和一个女的交往,到了想要结婚的境界,可是他父亲一句我给不了她幸福,她就果断和我分手了。不就是那时没什么钱嘛!我算是看透了,我打算40岁在结婚,有钱的话就好好玩。没什么钱就玩到30岁结婚。现实是残酷的孩子!”

我们,青春期的孩子,不就是应该活在幼稚与成熟中间吗?我们不就该有美好的梦想,以及对幸福美满爱情的憧憬吗?为什么要剥夺我们这种单纯的想法呢?就像小时候,我们会想有白马王子一样,就算大人说骑白马的不一定是王子,我们不是依旧那样希望吗?倘若避开这个阶段,这段路程,那么等老了,必定会后悔的。因为人生就是需要脚踏实地,一步一步地走,走出自己的精彩,才有意义不是吗?

我心中的爱情,就是能和自己喜欢的人长相厮守、彼此信任、相互扶持包容。而喜欢,就是你清楚的知道对方的缺点却无法避免想和对方在一起的感觉。

早恋容易出现越轨行为没错,但只是容易,而不是必定会出现。对早恋越轨行为是应该做预防,但在青少年面前直接否定他们心目中的爱情是完全不正确的,那只会激起他们的叛逆心理,从而往更错误的方向发展。

初中生作文参考 第2篇

直到我渐渐长大,我才隐约地感觉到我喜欢的树一直在身边——杨树,从挺拔的角度来看,它的确没有松柏挺拔,从材质上说也没有朋友口中的胡杨树的好,那感动我的是什么呢?我也在思考。

随便爬上一个大的土坡,两侧密密麻麻的全是杨树,站在山坡上向下看去,各个村庄的庄前庄后也都是杨树。夏天时心形的树叶间偶尔会泻出三两道阳光,照在村中儿童稚嫩的脸上,此刻的杨树好似他们健康的小身体中涌动的对未来的激情。

秋天时,叶片也累了,它不想像松柏那样时刻把最坚强的一面留给外人,让人觉得不可触摸,它飘飘洒洒像极了那村妇在忙完农活后在门槛边小憩一会的身影。到了冬天,它只剩下光秃秃的树干,但仍然会有一群老人在树下享受冬日暖暖的阳光。待到春天来临时,枝叶吐绿,一切又有了生机,整个世界都明亮起来。

有时候,人的追求就像各种各样的树木。世间树木千万种,我只愿安静地坐在杨树下去享受它那种平实,质朴,有规律的一季又一季生生不息给我带来的安全感。

人的一生总有太多的追求,儿时的梦想是考上大学,等大学毕业时又梦想着找一个好工作,或许有了一个好工作后又想拥有什么汽车,豪宅,名誉等等,有追求总是好的,就像杨树从未放弃过坚强地向上生长,可是有时倦了,累了,能否像杨树那样,给自己一个休息的时间,一直以淡淡的姿态生活在这个世界,站成永恒,没有悲欢的姿态,非常沉默,非常骄傲,从不依靠也从不寻找。

初中生作文参考 第3篇

笔者认为, 导致这种现象普遍存在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学生阅读作文参考书籍, 只满足于肤浅地了解文章的大致内容, 没有深入体会作者语言表达的技巧, 难以领悟文章语言表达的精妙。2.大部分学生仍停留在机械模仿他人习作的层面之上。习作时, 缺乏自己的独立见解, 既没有新意, 也难以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甚至容易形成抄袭他人作品的不良习惯。3.阅读时, 既不能及时摘录好词、好句、好段, 又不肯把阅读时的心得、感受及时记录下来, 更不愿自觉动笔练写。这种“眼到手不到”式的阅读方法, 必然会导致事倍功半, 甚至会一无所得。4.只把目光停留在例文上, 忽视对“点评”的理解和探讨。

如何帮助学生克服上述诸种弊端, 使作文参考书籍发挥应有的积极作用呢?笔者认为, 小学高年级学生已具有一定的分析、理解、鉴赏能力, 应加强以下几个方面的引导:

一、引导学生带着审视的目光去研读

作文参考书籍的主要作用是给学生提供作文的范例, 帮助学生提高作文能力。所以, 例文的选择在事例、语言和情感等方面都有平易的特点;所记叙的事例为孩子们所熟悉, 容易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所运用的语言符合学生的阅读水平, 易于学生理解, 吸收内化;所表达的情感具有丰富的童趣, 易于引起孩子的共鸣。因此, 范文往往具有较强的可模仿性, 给学生的习作提供了方便之门。

但是如果一味地进行简单的模仿, 不在借鉴他人的基础上求发展、创新, 必定会使自己的习作之路越走越窄, 最终进入“死胡同”。因此, 指导学生阅读作文参考书籍时, 在强调模仿借鉴的同时, 更应强调融入自己的思考, 多研究、比较、甄别, 由“读”到“仿”再发展到“创”, 循序渐进。

那么, 学生阅读作文参考书籍时, 应着重引导学生从哪几方面进行研读呢?

首先, 应注意对“作文题目”的品评。可先从题目入手, 判断文章的重点, 推测作者行文的思路, 甚至可以考考自己, 这类作文题目能引起自己的哪些灵感, 有哪些可供选择的材料?然后, 再通篇阅读他人的习作, 想想作者这样拟题有何精妙之处, 自己也可以试着根据全文的内容拟几个题目进行比较, 区分优劣。通过这样的研究、比较, 达到训练审题和拟题能力的目的。

其次, 应注意对“作文内容”的研读。这方面所涉及的内容较多, 粗略地讲, 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研究、比较:一是选材方面。看看作者为了表现文章的中心, 选择了哪些材料?所选择的材料是否恰当、新颖、典型?材料安排是否精当、合理?并把自己所选择的材料与他人的材料进行对比, 体会他人选材独具的匠心, 争取有所感触, 有所启发。二是文章结构方面。分析作者是如何分段叙述, 段落层次安排是否恰当?看看作文如何分清主次, 安排详略?想一想, 作者是如何开头、结尾的?有何可供借鉴之处。三是语言表达方面。可引导学生通过捕捉重点段, 体会作者是如何突出中心的。同时, 也应引导学生仔细品评文章的语句, 看看作者遣词造句是否精练、准确, 行文是否流畅, 能否表达了自己的真情实感。

这样的研读, 既可从感知语言文字入手, 由句到段, 由段到篇, 逐步弄清, 从而把握文章的中心, 实现从语言到思想, 从形式到内容, 从外部到内部, 从部分到整体的心理过程的训练, 又能探究作者是如何选材组材、布局谋篇、遣词造句, 实现从思想到语言, 从内容到形式, 从内部到外部, 从整体到部分的作文心理的双重转换, 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和习作能力。

二、引导学生怀着欣赏的情趣去品读

引导学生阅读作文参考书籍, 应在“仿其路, 仿其格, 仿其法”的基础上提高到“仿其意, 仿其神”的层次, 从而达到“仿中有创, 创中有仿”的境界。

作文参考书籍所收录的文章, 虽大部分出于学生之手, 但其中不乏有文质兼美、富有创意的好文章。引导学生潜心阅读这些文章, 无论是从积累语言的角度, 还是从练习习作的角度来谈, 都是大有裨益的。一方面, 由于作者处于不同的地域, 所写的内容往往涉及到各地的人情风俗、风景名胜、自然风貌, 既有写景、状物, 又有叙事、抒情。不妨引导学生把这些作文参考书籍当成一部部小百科全书进行细细品读, 以拓宽语文学习渠道, 丰富自己的写作源泉。另一方面, 应引导学生对精美的片断反复吟诵, 细细品味, 以体会文章语言表达的精妙之处, 不但达其意, 而且悟其神, 从而达到吸收内化, 触类旁通的效果。

值得一提的是, 在引导学生品味例文的同时, 千万不要忽视对文章后面“点评”的品味, 因为这些点评大多短小精悍, 针对性强, 见解独到精辟。品读完例文之后再品读这些点评, 一定会引发自己更多的思索;带着点评者的观点再次回头品读文章, 一定会品得更深, 更细, 品出更多的“味道”。如此周而复始, 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鉴赏能力, 而且可以促使学生提高自改作文能力。

三、要求学生注重积累, 勤于练笔

写作是一种释放, 是自己的思想、情感、智慧的输出, 它的前提是吸收和积累。要使学生心中有话, 下笔流畅, 就必须夯实基础, 扩大学生的词汇量。因此, 要强调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 在阅读品味他人文章的同时及时摘录下好词、好句、好片断, 记下自己阅读时的点滴体会。这样一来, 既可丰富文学积淀, 又达到培养提高搜集整理材料的能力。

其次, 要强化学生的练笔意识, 在阅读他人的习作时, 一旦产生灵感, 就要动笔写一写, 既可写同题作文, 也可写读后感, 甚至可以尝试补充点评, 或学写点评。例如, 大多数的点评往往侧重于评“优点”, 谈“成功之处”, 而很少言及文章的不足之处。针对这种情况, 完全可以引导学生续补点评, 写下自己阅读后的不同看法, 或鼓励学生带着这些问题与同学、老师商讨, 力求获得更大的收获。

初中生作文参考 第4篇

[关键词] 初中数学;教科书;忌

初中数学教科书是专家依据《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标准》)经过深思熟虑、精心选择典型教学材料、按照某种逻辑顺序和呈现方式编写而成的,具有深刻的思想性、科学性和趣味性. 因此,我们在备课时,首先应该独立自主地去认真钻研教科书,领会教科书意图,吃透教科书精神. 但由于教科书文本是静态的,教学现实又是纷繁复杂的,加之教师本身在数学理解上的差异,使得教师在教科书使用过程中出现了一些偏差和误区. 下面以新修订的华师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为例,谈一些自己的看法,以期更好地发挥教科书的育人功能.

我们发现:抛掷两枚硬币,“出现两个正面”的频率稳定在25%附近. 怎样运用理论分析的方法求抛掷两枚硬币时出现两个正面的概率呢?

教科书给出了如图1所示的列表法和画树状图的分析方法.

这里,教科书的意图是向学生介绍通过列表法和画树状图的方法寻求等可能的所有基本事件,在列表的基础上分类,反映的是分类思想,与高中要学习的加法原理紧密联系;画树状图的基础是分步,反映的是程序思想,与高中要学习的乘法原理紧密联系. 如果这个时候去讲加法原理和乘法原理,显然超过了《标准》要求,增加了学生的学习难度,于是不如从思想方法的角度去阐释这两种方法,然后留下一句话:这两种方法分别对应着高中要学习的两个基本原理,它们正等着你们去探索!这样就为学生留下了思维的触角,播下了继续学习的根本动因和希望的种子.

因此,如果在不明编者意图的情况下随意增加某些教学内容,看似好心,实则办坏事.

二忌:迷信教科书,忽视教科书

的瑕疵

需要注意的是,虽然教科书具有深刻的思想性、科学性和趣味性,但它也是人编写的,因此必然受编者的社会阅历、认知结构、知识贮存、现实的客观要求等因素的影响,编写过程中存在错误或不足之处在所难免,有些地方也需要进一步优化,现举两例.

案例3?摇 八年级下册“18.1平行四边形的性质”最后一节课的练习第1题

在平行四边形ABCD中,两条对角线AC与BD相交于点O,AB=4,BC=5,AC=6,BD=8,求△AOB的周长和△BOC的周长.

教科书的本意是让学生根据“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互相平分”得出AO=OC=3,BO=OD=4,然后求出△AOB的周长和△BOC的周长. 但是,这个题目是错的. 因为,在△BOC中,BO=4,OC=3,BC=5,根据勾股定理的逆定理易知∠BOC=90°,所以∠AOB=90°. 又在△ABO中,AB=BO=4,AO=3,显然,∠AOB≠90°,因此出现了自相矛盾的现象.

案例4?摇 八年级上册“12.2?摇整式的乘法——3. 多项式与多项式相乘”

如何引导学生建构多项式乘以多项式法则?如图2,教科书体现的教学设计是:将一块长m米、宽a米的长方形林地的长、宽分别增加n米和b米,用两种方法表示现在这块林地的面积. 先从整体上看成一个长为(m+n)米、宽为(a+b)米的长方形,面积为(m+n)(a+b)平方米,再把这个大长方形看成4个小长形的组合,面积为(ma+mb+na+nb)平方米.

教科书的做法是牵着学生的鼻子走,毫无弹性地直接得出(m+n)(a+b)=ma+mb+na+nb,然后硬生生地来一句:“实际上,把(m+n)看成一个整体,有(m+n)(a+b)=(m+n)a+(m+n)b=ma+mb+na+nb.”这样的处理方式不能很好地契合“七、八年级学生正是具体运算阶段与形式运算阶段的交替期,部分学生已进入形式运算阶段,即已经有能力处理假设,能对命题进行运算,并系统逻辑地进行推理,但另一部分学生很大程度上还要借助具体对象进行操作,形式和内容还不能分开”.

实际地想一想,将一块长m米、宽a米的长方形林地的长、宽分别增加n米和b米,应得到如图3所示的示意图. 这个图形为学生探索、建构多项式乘以多项式法则搭建了一个良好的平台.

这一教学片断可设计如下:

(1)在图3中,长、宽分别增加n米和b米后的长方形面积如何用a,b,m,n表示?用尽可能多的方法表示,完成后,在小组中比一比,看谁的表达方法多. 由此你们能得出怎样的等式?

(2)若学生有困难,可启发性提问:若看成一个大长方形,它的面积表达式是什么?看成两个长方形的组合呢?想一想,你还能看成几个小长方形的组合?相应地,得到了怎样的表达式?

(3)探究:①你们得到如下等式了吗?你们是怎么理解的?请小组汇报.

(m+n)(a+b)=(m+n)a+(m+n)b=m(a+b)+n(a+b)=ma+mb+na+nb

②上式中的a,b,m,n都是正数,对任意的实数,上面的式子还成立吗?

三忌:按部就班,缺乏深度挖掘

教科书体现的教学设计往往具有“教学通法”的特征,适合普遍情况,因此,很多教师常常遵从教科书的设计,按部就班地组织教学活动,失去了教学个性和生机. 因此,作为数学教师,我们应当不断深化自己对数学的理解,不断总结数学教育的教学规律,获得一些“人无我有,人有我新”的东西,时刻带着一份爱,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健康成长. 正如一位教授所说:“当知识、能力和智慧远远超过需求时,就产生教育机智和幽默.”

案例5?摇 九年级上册“24.2直角三角形的性质”课堂引入设计

nlc202309082354

在研究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之前,我们先来探索和归纳直角三角形的性质.

我们已经知道:

(1)在直角三角形中,两个锐角互余.

(2)在直角三角形中,两条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

下面我们探索直角三角形的其他性质.

探索 如图4,画Rt△ABC,并画出斜边AB上的中线CD,量一量,看看CD与AB有什么关系.

这是教科书的设计. 事实上,回顾的直角三角形的两个性质与探索的性质并无实质联系,而且安排学生做的操作活动目标指向过于直白,对于初三学生而言,缺乏挑战性和探究性. 分析教科书的知识编排体系和学生的认知基础,“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的逻辑基础是矩形的判定和性质等,认知基础是等腰三角形的“三线合一”,因此,新课导入时可设计如下:

(1)如图5,在等腰三角形ABC中,AB=AC,AD是△ABC的中线,那么AD______BC,∠BAD______∠CAD.

(2)问题(1)是等腰三角形的什么性质?我们还学过哪些特殊三角形?类比一下,你能提出什么新的问题?

(3)今天,我们来研究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的性质,刚才提出的其他问题以后再研究,现在你打算怎么做?

……

这样的设计不仅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更重要的是,教给了学生如何提出问题,以及如何通过动手操作、测量和猜想等合情推理,再到演绎推理,以解决问题,从而让学生真正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四忌:脱离现实,缺乏大胆创新

奥苏伯尔说:“如果我不得不把全部教育心理学还原为一条原理的话,我将会说,影响学习的最重要因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根据学生原有知识状况进行教学.”因此,不了解学生的原有知识状况,不找到新知识在学生头脑中的生长点,教学是困难的、低效的. 这就要求我们熟悉教科书的知识网络,仔细分析教科书的教学建议,领会编者意图,再立足于学生的认知结构、现实经验和客观条件,大胆创新,提出行之有效的教学设计.

同时,教科书中的例题、习题都是教科书编写者精心挑选出来的典型题目,具有示范性、典型性,一些题目还有很好的探究性,是教科书的精髓. 它一方面起到了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复习并巩固知识的作用;另一方面,也是培养学生能力的重要载体. 因此,我们应充分认识教科书例、习题所蕴涵的价值,注重对教科书例题和习题进行充分挖掘和研究,创新例、习题,使其源于教科书,高于教科书;源于陈题,推陈出新;源于生活,而又数学味十足,对其深化和发展、全方位探索,挖掘其内涵及外延,把新旧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以达到优化认知、开阔眼界、活跃思维、提高能力的目的.

案例6?摇 八年级上册“13.2全等三角形的判定——3. 边角边”最后一个“做一做”

如图6,已知两条线段和一个角,以长的线段为已知角的邻边,短的线段为已知角的对边,画一个三角形.

把你画的三角形与其他同学画的三角形进行比较,所画的三角形都全等吗?此时,符合条件的三角形有多少种?

这个“做一做”引导学生画图确认“边边角”不能确定三角形全等. 这样教学之后,学生基本上都知道“SSA”不能证明两个三角形全等,但若让他们举出反例来加以说明,则基本上都不能举出.

通过与学生的交流后得知,之所以出现“错用”或“举不出反例”,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对该结论理解不够透彻,或对几何图形的构造不够清晰. 为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为学生找到新知识的生长点. 经过仔细研究,我们发现:其中的等腰三角形是关键,因此,能否以等腰三角形为基架构造反例呢?想到这一点,眼前赫然一亮,原来构造反例如此简单!

请学生完成如下题目:先作一个等腰三角形ABC,AB=AC.

(1)取BC的中点D,△ABD与△ACD全等吗?

(2)当点D为边BC所在直线上任意一点(两底角顶点及底边中点除外)时,△ABD与△ACD还全等吗?请画出图形进行说明.

对于问题(1),容易证明是全等的,对于问题(2),有如图7和图8两种典型情形,易知△ABD与△ACD满足“SSA”,但不全等.

本题让学生经历从“三角形全等”到“三角形不全等”的过程,在运动中感受到图形变化引起的图形结构变化,从而认清“SSA”的结构本质.

教科书使用有法,但无定法. 只要我们时时留心,勤于思考,就随时都可能从教科书中发现数学教育中的“新问题”,这些新问题的解决就是我们专业成长的阶梯,不仅能提高我们的理论修养和教育教学水平,同时也“润物细无声”地影响着每一位学生,这才是最有意义的.

初中生作文爱参考 第5篇

星期一的早上,我懒洋洋地爬了起来,洗了脸,吃了两个包子,喝口水,直接向公交车站跑去。今天等车的人可真多,车来了,我怕抢不着座位,赶紧上了车。车上有两个座位,我抢了一个。车上站着很多人,连站再挤,肯定是相当难受,有的人脸上淌下汗来。刹车时,人们向前拥去,向波涛一样,前面的人受不了了,大声叫嚷:“干什么,干什么,都要倒了!”于是,波涛又向后边涌来。这一会前一会后的过程中,人们吃尽了苦头。

一个上了年纪的男人,是个大舌头,他问司机:“车票多少钱?”司机说:“一元。”老人挤上前,要把钱给司机,司机说:“投箱子里去!”老人慢慢走向投币箱,把钱投了进去。突然一个刹车,老人一个趔趄,险些摔倒。老人七十多岁,脸上全是皱纹,颤颤巍巍的,仿佛站都站不稳。他紧紧地攥住扶手,很拍摔倒。汽车还在开动着,不停地刹车、颠簸,老人就像一片树叶一样,晃来晃去。老人两只眼睛里流露出急切的目光,可能他不想再在车里了,想赶紧到地方。他嘴里动了两下,可能想问路还有多远吧,但他没说出来。

我看着老人,心里想:老人这么大的年纪,站着该多么难受啊?我想起身给老人让座,这时,前面座位上站起来一个大姐姐,大约有十_岁,脸很白净,穿着粉色的羽绒服。她走到老人跟前对老人说:“老爷爷,你坐到我的座位上吧。”说完就扶着老人坐到她的座位上。

初中生写景作文参考 第6篇

我那疲惫的双眼望向了窗外马路旁的樟树,想要给我的双眼放几分钟的假,目光却飘向了斜上方的蓝天——啊,好久都没有看到过如此湛蓝的天空了,我的心情一下子舒畅起来——毕竟已经连续好几天因下雨在家中宅了好几天,这久违的阳光令人倍感温暖与亲切。

我走到了窗边,默默地凝视着窗外还未全干的地面——半黄半棕的地面上,在砖块间的缝隙里,几株绿苗已冒出了头。“春天来得还真是快啊,”我自言自语道,“前几天给人的感觉还像是在寒冬,这几天温度一回升,生物们便躁动起来了嘛。”

一个突然闪过的影子,将我的思绪闪断了——我回过神来,目光又飘向了铁栏杆外的马路上——一辆又一辆各型各色的车辆在马路中央来来往往,一个又一个形形色色的行人从人行道上匆匆走过,我又开始了沉思:人们这样忙碌但却盲目地拼命奔波究竟是为了什么呢?为了快乐?不,他们如此忙碌,又怎么可能会快乐呢?为了名利?不,他们这样无闻,又怎么可能会扬名呢?——那么,他们所追求的,似乎只能是金钱了——不错,现在的人们愈发贪婪,为了金钱不惜付出一切代价——这样真的有任何意义吗?如果有,又有什么意义呢?

一条流浪狗的呜咽,再次将我的思绪拉了回来——只见它乱跳着,正躲避着一辆飞驰而来的电动车——让流浪狗“无拘无束”地在小区内乱跑乱跳,这样真的好吗?

我又陷入了沉思……

初中生写人作文参考 第7篇

母亲是我心中的阳光,在以前母亲带我去游玩的时候,找到了一家蛋糕店,这家蛋糕店最具有特色的就是黄油面包和巧克力蛋糕了,当然越好吃的东西,就放得越久,因为你加入了你那浓情。

这家蛋糕店的主人是一位女老板,和母亲一样大,都是心灵手巧,母亲买了一些面包和我一起回家了,刚回去母亲就对我说“儿子,我们也来试一试做好吃的面包吧,刚好现在有空,说不定我们自己做的会比老板做的更加好吃呢。”我开心的答应了母亲,并准备好了做蛋糕的用具和材料,这样我们就开始做起了理想中的蛋糕,并且想象着自己做出来的精美蛋糕,好吃又好看,比那老板的蛋糕还要好吃。

我和母亲各自分工开始比赛起来了,又是一手搓面粉,一手放开水,而母亲呢,也是在搓着面粉和调黄油,真是不甘落后。来回几次,终于把弄好了的面包放进微波炉去烤了,当一阵阵香气飘来时,面包烤好了就可以吃了,当我们拿起面包开心地吃下去时,我想起了母亲做面包的忙碌的身影,以及开心的笑容时,我只想对母亲说“母亲啊,你是我心中的阳光,是一盏不灭的灯,你是我生命的来源也是我可以依靠的港湾,我们虽然有时候会吵架,容易发脾气,容易打架,但那都不是我们想要的,最终我们还是会和好如初,不管是谁对谁错,我们都会低下头来认错,因为我们是亲人啊。”

语文考试如何参考“参考答案” 第8篇

我们再来看近年来在省级考试题中,命题者所提供给我们的参考答案值得商榷的部分试题:2004年沈阳市中考语文试卷第20题;2005年长沙市初中毕业会考语文试卷第11题和第19题;2006年山西省(课改区)中考语文试卷第16题。

我们不妨静下心来,回过头来,再来回味一下已经离我们很长一段时间的2004年上海用全国卷语文试卷第2题的答案,高考命题者给出的答案是D项,其中四个词语固然没有一个错别字,但A项中的四个词语也没有错别字。许多参考答案注明“班配”的“班”是“般”的误用。查阅一下《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发现既有“般配”又有“班配”。“班配”一词注释为“bānpèi般配”;“般配”一词注释为“bānpèi结亲的双方相称(chèn)”,“也指人的身份跟衣着、住所等相称(chèn)”。而在《现代汉语常用常考字词类解》(中国文史出版社,2003年版)中,竟然将这两个词作为异形词收录在第92页中并作注释。其实,“班配”和“般配”是一组异形词;这一题C项中的“流言蜚语”与“流言飞语”也是一组异形词。固然同形词“一词多形”给人们读写交际带来了一定困难,但是并不能认为它是错字或别字,既然考题中出现了异形词“班配”“流言蜚语”等,那也不要紧,只要答案不认为它们是别字就行。所以,“班配”的“班”与2003年全国卷第2题的“伶牙利齿”的“利”一样,都不能看作别字(注:2003年全国卷的第2题的参考答案并不唯一,A、B两项都没有别字,都属于应选答案)。如此说来,第2题A项中“班配”中没有别字,其他三个词语中也没有错别字。这一题的答案应该有两个:A与D。

我们再来分析一下2005年长沙市初中毕业会考语文试卷第1 1题和第19题。命题者在设置答案时沿袭教参说法,有失周密。如第11题“域民不以封疆之界”的节奏划分参考答案沿袭教参说法,将“不以”与“封疆之界”断开,与实际朗读不符,准确划分应是“域民/不以封疆之界”;19题要求学生回答“母亲”“突然抱紧我”“在我肩头啜泣”的原因,准确答案应包括:为儿子懂事而感动和为自己无力改变现状而内疚、心疼、痛苦和无奈两个方面。但参考答案却只注重了后者而忽视了前者,有失周密。另外像2004年沈阳市的第20题,在给出的参考答案中,缺少必要的术语,2006年山西省课改区的第16题的参考答案并不是唯一的答案。

作为权威性考试的中、高考,命题者在设置参考答案时,都或多或少出现一些失误,我想并不奇怪,作为命题者,他们恐怕也一定会想到万一命题时出了问题,在一定程度上会失去权威考试的权威性,其中包括参考答案的提供。这么多年以来,几乎是每年都出现参考答案值得质疑的试题,这让我们对参考答案心有余悸、信心不足。既然如此,是否就意味着参考答案没有参考的价值呢?毫无疑问,如果我们缺乏对具体问题的具体分析,往往就会作出错误的回答。

而在现实生活中,尤其在我们平时的考试中出现这种参考答案严重缺乏规范性甚至缺乏参考性的现象更是偶有发生,甚至在实际教学和课外辅导过程中,我也曾不止一次地听到有些学生这样说,我们的老师在评讲试卷时,总是把命题者所提供给老师的参考答案照本宣科,根本就不作具体的分析,当我们还没有完全弄懂这道试题时,他就已经开始宣第二条的答案了。我想出现这样的现象,恐怕并不是哪一个教师的问题,可能还不在少数,所以我觉得很有必要跟大家来共同探讨参考答案的问题。

那么我们该如何应对参考答案,尤其是像语文这类学科,命题者在给试题提供参考答案时,有时的的确确会涉及到弹性较大的答案,甚至就根本无法提供一个科学的相对标准的答案,在这种实在没有办法把握的情况下,是不是阅卷老师就听便于参考答案呢?我想这绝对不是科学的学习方法,也完全违背了我们语文学习的初衷。

一、必须认真研究参考答案

所谓“参考答案”,是一帮成年人的答案,尤其是现代文阅读部分命题老师所提供的参考答案更是值得我们去研究,可以这样说,只有命题老师想不到的,没有在试卷上见不到的。所以我们在阅卷之前必须研究答案、讨论答案,必须研究学生的答案、讨论学生的答案。我们在平时的教学和阅卷过程中,往往会遇到这样一种情况,老师没能解读出来的答案,竟然会在学生的答案中出现,有些学生在答题时所给出的答案确实有水平,其对问题的认识深度、考虑问题的周密很令人阅卷老师钦佩,他们的答题可以说比命题老师提供的参考答案更加精彩、更有道理,这种现象并不少见。

因此,研究、讨论参考答案就更有必要。研究之后,命题组、阅卷组可以根据研究和讨论的结果,再提供一个相对比较完整的参考答案供阅卷老师在阅卷时参考。不少参加过中、高考阅卷的老师都有这样的体会,每一次阅卷都会有一次不小的收获,都会对自己未来的教学产生一次不小的冲动,尤其是阅卷老师对待参考答案的态度,让这些老师学到了不少的东西。事实上,研究参考答案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次互相学习、共同提高的过程。

二、必须仔细参阅参考答案

尽管命题老师在给试题拟参考答案时,冠上了“参考”的字样,并不是没有参考的价值,相反倒是有很多的地方非常值得参考,因此,我们的学生在完成试题以后,在缺乏老师评讲的前提下,可以参阅参考答案,看自己的答案与参考答案还有哪些不到位的地方,然后再充分利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去重新审题,认准答题的角度,理清答题的思路,最后再用最为精练的语言文字把答案较为详细完整地列出来。

实际上,通过这种与参考答案的交流,可以达到让学生在参阅参考答案的过程中进行自我学习和训练的目的,从而让学生在组织答案的过程中发现自己思维和操作中存在的问题,并获得大量的感性知识,为以后的进一步完善答题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必须严格规范参考答案

参考答案是部分命题老师所提供的,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每一个老师的教学风格不尽相同,对学生的要求可能也不会一样,这就导致命题老师在给题目设置参考答案时的要求也不会一样。

那么怎样才能克服这种弊端呢?没有别的办法,唯有规范答题,不该省略的一定不能省,特别注意规范性的训练,不仅思路上要规范,表述上更要规范。比如,试题问“为什么”,你答题时必须有“因为”这样的字样,试题问“比喻”修辞手法的作用,你必须有“形象而生动地……”这样的字样。也就是说答题时该掌握的一些重要的“术语”,你必须学会运用,尽管有时在命题者提供的参考答案中并没有这些字样,但我们在平时的训练和考试中必须运用。所以我们的老师在对待参考答案时也就必须注意这个问题,在参考答案中没有的字样,你必须在平时评讲试卷的过程中有意识地把这些“术语”加进去,以培养学生良好的答题习惯。

作为考生,你必须弄清楚,答案虽然有时是开放的,但并不意味着你想答什么就答什么,随心所欲,天马行空,而要注意答案用语的规范性和专业性,少用白话、口语。不同的文体还得用符合不同文体的要求去答案,这样以不变应万变,以减少扣分的机会。

四、必须指导评点参考答案

参考答案被冠上“参考”的字样,这就意味着命题者所提供的答案往往并不是唯一答案,也不一定就是标准答案(当然,绝大多数参考答案还是具有权威性的,不能一概而论),因此,要让学生敢于怀疑参考答案。一般可让学生自己组织在一起寻找答案的漏洞,对答案进行增删,也可以尝试从不同的角度或引用不同的知识作答,进行多向思维,然后重新组织答案。

比如命题者在命题时给出的分数是3分,但是在提供参考答案时只是给了2个要点,我觉得这样的答案就很值得商榷,因为这么多年以来,从没有出现过0.5分的试题,很有必要重组一下这个试题的答案。在重组答案的过程中,要注意到试题的综合评价要求,这是一个难度较大的过程,甚至对老师也是如此。所以老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和试卷评讲过程中一定要精心准备,在学生评点参考答案时要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指点,以引导他们思维发展的多向性,从而达到生生互动、生生自动和师生互动的目的,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应试能力,更主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当然,这里我之所以就参考答案这一问题与大家进行讨论,并没有贬低我们的命题老师以及我们的授课老师的意思,只是觉得我们要正确地去对待参考答案,让参考答案真正在我们的语文教学过程中起到“参考”的作用。

初中生评语初中作文批改参考评语 第9篇

字 迹

A、本子清秀、整洁,犹如海滨小城的街道一样,找不到一点脏端端正正的字迹,让人看了真舒服你的字像印的一样漂亮很惭愧,我字没有你写的好看

B、随随便便,字哪能不像猫掏的似的字不在格子中间,当然看起来不顺眼你的字东倒西歪,是不是今天风太大,才刮成这样的我不相信你的字写不好,永远就这么潦草认真耐心地写,你会写的比我还要棒

内 容

A、这般丰富的内容,简直和作家写出来的差不多呀你的习作有血有肉,读起来真是一大享受你的作文内容具体,我读的十分过瘾你平时肯定爱看作文书,才写出这么多字

B、干巴巴的内容如同白开水,一点味道也没有,多加些优美的词句就好喝了不如刘维维字数多(或者举其他差生名字),你不觉得有点难为情吗你的作文像90岁老太太的嘴,干瘪空洞,讲话直漏风

语 句

A、流畅生动的语句,好似庐山瀑布,飞流直下,通顺极了比喻得十分贴切,说明你一向观察细心你怎么想出这么巧妙的拟人句的反问句运用在这里多么合适这个感叹句表达了你当时真实的感情古诗引用恰到好处,我以后也要把学过的诗用到作文中去歇后语用的妙啊妙啊,把我肚子都笑疼了

B、作文疙疙瘩瘩,读起来很难受,如同走在乡下凹凸不平的小路上,不小心就容易跌一跤句子像被谁切断了,不完整写好后仔细读一读,就会发现不通的地方不要怕麻烦,好文章都是改出来的`不能老指望别人替你改,要学会自己修改每句话

层 次

A、小节分的清清楚楚小节划分合适一个小节讲一层意思,段落分明

B、层次混乱,一节包含那么多内容,读着有喘不过气来的感觉小节分的太少,你舍不得多分吗中间一节还能再分几个小节一、二小节不该分,要合并这一节与上面小节内容联系不上

详 略

A、重点突出重点部分写的详细,不错事情的经过一五一十都叙述清楚了按游览的顺序记叙了各个风景点,重点描写了

B、第X节写的过于罗嗦看不出这篇作文重点是什么不是重点的内容应该简单写一写

题 目

A、题目新鲜,像春天的竹笋,又嫩又脆题目很有意思,让人忍不住想看下去告诉我,你从哪想出这么绝妙的题目题目加标点符号(省略号、问号、感叹号、破折号),与众不同我很喜欢你这个有趣的题目

B、题目老一套,人家就没多大兴趣看你的作文了这样的题目人人都会起,太一般内容写的似乎和题目对不上号动动脑筋,换个啥题目更合适我看题目不如叫《xx》更恰当一些

标 点

A、标点打得规规矩矩,看出来你是个做事顶真的人标点用得十分准确

初中作文书籍参考 第10篇

我从6岁开始读的书,我读的第一本书是“虎王子,”我对这本书可是爱不释手,现在我还时不时拿出来看看。这本书讲了虎王的孩子们被猎人杀死,悲痛的虎王开始报复人类,人们凄惨的哭声在回荡.…….在老婆婆的指引下,国王将小王子送到了森林,只有这样才能拯救百姓。虎王看到了小王子,就要一口吞下他,可母爱战胜了复仇,虎王叼起了小王子把他照顾大。我非常感动。从此我爱上了读书它悄悄的进入我的生活,成为我生命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从囫囵吞枣,到细细品味,我收获了一个有一个的知识,懂得了一个又一个的道理。也丰富了我的生活。

有一次,我正在读虎王子,妈妈叫我去睡觉。我以最快的速度躺下了,可心里还念念不忘的想着那本书。我辗转反侧,怎么也睡不着,老是想起虎王及小王子,他们怎么样了?我只好等屋里的灯都关了,我悄无声息的拧开门,踮着脚尖慢慢地走向客厅。那本书竟然不见了,我心急如焚,想这可怎没办呀?在那,我抱起那本心爱的书,往房间走,我担心极了,害怕弄出响声,嘎吱,地板发出了响声,我的心怦怦直跳,吓得大气不敢出。心想这次可完蛋了。过了两分钟,我才慢慢抬起脚往回走。回到屋里,打开我事先准备的手电筒,一照,顶上的字异常清晰,我高兴极了。一页,两页,我像一匹饿狼贪婪的读着。可满足我的心愿了。我读的如醉如痴,完全被里面的故事情节迷住了。 “母爱是多么的伟大!”我自言自语道。

上一篇:有趣的贝壳制作作文下一篇:强化肇事患者管理交流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