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秋景的散文:触摸秋天的温度

2024-07-28

描写秋景的散文:触摸秋天的温度(精选13篇)

描写秋景的散文:触摸秋天的温度 第1篇

在键盘上敲下秋日这个词以后,我很自然地打开了一扇关了很久的窗户。一丝清凉从鼻尖底下掠过,且夹杂着三叶草的气息,淡淡的,仿若游丝。再使劲吸了一口,秋日的气息便弥散周身。是清晨,我努力地扑捉这秋日的气息,草的气息,顺着草的气息一路上溯,目光会抵达什么样的地域呢?

从我眼睛里走来的,是西海固原野上一片绽放的荞麦花儿。荞麦长在坡度很缓的塬上。我踩着被冰草湮没的地埂,穿过一片空荡荡已被打磨平整的土地,来到荞花将要吐尽的边缘。雨过初晴,秋阳娇艳。红色的茎杆被雨水洗刷得干净而亮丽。绿色的叶片之上,覆盖着针尖一般大小的露珠,像一张湿漉漉的蜘蛛网。在红色的茎杆与绿色的叶片之间,粉白、粉红的荞麦花儿,正处在凋谢的边缘。将要成熟的荞麦挤在花的缝隙里,偷窥蓝天的纯净和高远。绵密的荞麦濡染着属于我的眼睛。像她的深处走近,无意间地闯入,惊扰了一对正在传宗接代蚂蚱,从花的枝头飞了起来,在天空,它们依旧叠在一起,那样执着,然后缓缓地落向远一点的荞麦丛里。突然想起“秋天的蚂蚱,蹦不了几天”这句歇后语。秋天对于蚂蚱是末日,但爱情确是永恒的,人也一样!

谁都知道,秋天孕育着成熟和收获。成熟。收获。两个情同手足的兄弟此时不是写在纸上的字,或者两个从日常生活的喉咙里发出的两个简单的音节。它们的一撇一捺,一竖一横里都挂满了各种色彩和味道,鲜活的存在着。它们在土地里欢快,在草尖上游走,在水中将自己一点一点变瘦之后又喂肥了牲畜们的身体。它们是写意与写实兼并的大手笔,赤橙黄绿青蓝紫被恣意地涂抹在大地的任何部分。

一场秋雨一场寒!清晨,村庄还沉睡在昨天夜间的温暖里,那些尚未收割的庄稼上就落下了一层薄薄的白霜,将村庄里的生命缓缓地扼杀,将村庄亮丽的色彩轻轻地模糊。一条坚守了整整一夜的黄狗,一身潮湿,站在南墙根下向着升起的太阳寻找温暖。一片树叶,从村庄里那棵最老的树梢上极不情愿地离开,一个季节开始向大地宣告:“我们完成了自己的使命,后面的活儿由他人来接替。”

秋天,农人把庄稼收回家里,大地也把人揽在了怀里。这个秋天,生活在城市里的我,没有收到一把庄稼,而我身边的两个亲人却被大地收获。外婆就像一棵草,经历了鹅黄、淡绿、墨绿、枯黄、衰败,最后在85岁的路途上被秋天的风吹进大地的中央。我亲眼目睹了寿终正寝这个词演绎在外婆身体上的全部经过。经过那样缓慢,那样绵长,那样安详,仿佛一条季节河。外婆的孙女婿——我的表妹夫,一棵刚刚长成的树,枝叶繁茂,刚劲挺拔,然而一个叫“转移性骨髓瘤”的名词将他击倒在36岁的门槛上。我读懂了英年早逝这个词承载的所有内容。它是那样惨烈,那样剧痛,那样决绝,仿佛一条决堤的河。

为外婆送葬,几乎听不见哭声,只有庄重、严肃、静默在外婆新家的周围。送葬的人陆续离开那堆新鲜的黄土,陪伴外婆的只有一些在淅沥的雨中摇曳的草,等待羊们剪刀一样的牙齿。仔细想想,羊吃了长在大地上的草,外婆吃了奔跑在大地上羊,时间就分分秒秒地长进外婆的身体,我们的身体。最后,外婆的身体,我们的身体,连同属于我们的时间还是被大地吃掉。

我的这个表妹夫,夏天刚刚光临我们身体的时候,他的身体也悄悄地被一个叫“癌”的家伙在黑暗中光临。癌首先从他的嘴里进入,到肠胃,到肾脏,到血液,到心脏,最后在骨髓里安了家。癌温暖了自己的小家,疼痛了我们大家。我们抬着他的身体,他的身体土一样黄,土一样的重,其实比土重的是我们的心啊!他的身体最终被土压住了,压土的是我们的手,我们又是多么残忍,多么狠心!在他看不见的身体面前,是一块我们能看见的石头,石头那样冰冷,而他此时却用自己的名字温暖着石头的体温。抚摸这块石头,此时石头不再陌生,那样亲切,那样温和,沉默中我看见一双手在秋草丛中缓缓挥舞:“回去吧,天寒了,有草温暖着我,这里不需要你们,需要安静。”

披着一身的秋风,在秋风秋雨中,我的外婆,我的表妹夫最终还是走进了传说中的黑暗,而且不会走出,永远不会。

我把自己的身体置于空旷的原野上。天很蓝,云很淡,阳光很灿烂,绿色的草顺着山脉的走向一路远去。薄薄的云翳投在大地上的影子和绿色的草构成了强烈的对比。

这是西海固一年中最美的季节了。一年里,我的目光要接受沙尘过后春天的苍黄,大旱之后夏天的暗黄,长冬无雪后的土黄,只有在秋天,我的目光会涌动起来,在草尖上打转,在树梢上游弋,在细碎的野菊花瓣上舞蹈,在四散的果香里寻觅,在水的波纹里颤抖……这是从心底里折射出的大美。

阳光已经不怎么浓烈了,但在庄稼地里毫无止境地涌动,在高原上涌动。有风吹来,光被庄稼挟裹着缓缓形成波浪,一起一伏,在我的脚下消失。这长长的波浪线多么壮阔,电影慢镜头似的从你的眼前闪过,那么修美,那么动人。

站在山梁的高处,望着这一切,吹着西海固的风,涌动的庄稼,绵密的阳光,移动的云影,舒展的草地……整个山野都在尽情地表达着自我。我的目光能够企及的地域,心也跟着在那些地域上展开,心胸,原野一样广阔!心情,原野一样舒展。

在西坡洼,一些收割掉的青草被捆了起来,整齐地码在地埂下面,等待着霜杀,等待着风干。想想,在这些被捆绑的青草里,一同被捆进去的还有整整一个夏季的阳光,秋天的露水。这些被捆绑的草卷,在失去水分之后,会被农人们用工业革命后的三轮车拉回,摞在避风的南墙根下。驴们、牛们、羊们会把一个冬天的时光用在咀嚼这些青草上面,不为“衣食”担忧,不为干活发愁,休养生息,等待下一个春天地来临。

秋天,在这块地域上,到处呈现着一种辽阔的宁静,一种浑厚的安逸。山峦田野仿佛涂抹在画卷上一般,却又表现得如此平静。就像生活在这片地域上的人一样,习惯了忠厚朴实,习惯了简单纯粹,习惯了拒绝自己不愿做的事情,对于张扬、浮华这些生僻的词语,他们生来就缺少悟性,或者说骨子里就缺少模仿的成分。

我对秋天有种近乎异常地爱恋,特别是西海固的秋天。我在秋天一个破旧的房子里开始学习aoe的发音,第一次坐上汽车进城接受新鲜事物,第一次走进宽敞的机舱在10万英尺的高度俯瞰祖国壮美的山河,第一次在秋天的雨水中为我的亲人送葬,在秋天里恋爱,在秋天里结婚,在秋天里得子,也是在秋天里第一次用心灵、用汉字、用方格稿纸开始触摸秋天的温度,记录秋天的细节。

【本文作者:程耀东】

描写秋景的散文:触摸秋天的温度 第2篇

盼望着、盼望着,炎热的酷暑终于过去了,秋天的脚步近了。一切都是秋高气爽的样子,天高了,云淡了。果子熟起来了,蛐蛐儿的叫声响起来了,天气凉爽起来了。

小草并没有完全从大地中消失,仍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片一片,满是的。孩子们跑着,跳着,翻几个跟斗捡几个落下的果子互相投掷着,比赛着谁投得更远、更准。风凉丝丝的,草绿油油的。

桂树、枫树、常青树,带着苍郁和深沉的格调和各具特色的气质,展示着风采,金子般的黄,玛瑙般的红,翡翠般的绿,宛如画家精心绘制的画卷。鸟儿为迁移忙碌着,蚂蚁正在收集冬天的口粮。雏菊、一串红、矮牵牛,一眼望去遍是的:橘黄的,紫红的,争奇斗艳,铺在花坛里,像地毯,还迎着秋风微笑呢!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不错的,它将变作春泥滋养着大地,毫不眷恋枝头的繁华。秋雨落在红叶和黄叶以及掺着绿与黄的彩叶上。豪华的枫叶,精致的常青叶,普通的梧桐叶……它们在秋雨的洗礼下变得更加艳丽。

树上的果子渐渐成熟了,田里果农也更忙了。城里乡下,工人学生,儿童老人,一个个都出来欣赏美景了,放松放松心情,观赏观赏秋色,各做各的一份事去了。“一份耕耘,一份收获”,辛勤努力,换来了收获,充满了喜秋天像色彩之神,使植物的色彩渐渐变浓。

触摸生本的温度 第3篇

在一次校内教研活动中, 我执教略读课文《学会看病》, 教学预设如下:

一、创设问题情境

1.出示句子:我知道应该不断地磨炼他, 在这个过程中, 也磨炼了自己。

2.读读这个句子, 想一想你有什么问题。

引导学生围绕“磨炼”提问, 存疑, 导入本课学习。

二、初步感受课文内容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2.将课文分为两大部分, 说说为什么这样分。

三、深入感悟课文内容

1.梳理学生初读前提的问题。确定主问题:

(1) 母亲是怎么磨炼儿子的?

(2) 为什么说也磨炼了自己?

2.学生默读课文, 画出相关语句。

3.组织交流, 根据学生的发言, 随机抓住下列两大部分引导学生深入感悟:

(1) 母亲与儿子的对话。

略教, 通过分角色朗读, 知道母亲是如何磨炼儿子的。

(2) 母亲的心理活动。

详教, 通过深入研读心理描写, 感受母亲忐忑不安的内心。

(3) 拓写, 母亲还有可能忐忑不安地想些什么?写一写。

交流, 体悟母亲对儿子的牵挂、自责、良苦用心。

四、读悟课文最后两节

1.再次出示:我知道应该不断地磨炼他, 在这个过程中, 也磨炼了自己。

说说感受到了一位怎样的母亲。

2.母亲这样“残忍”地磨炼儿子, 真正目的是什么?相机学习最后一节。

这节课得到了观课教师的好评, 特别是对“忐忑不安”的教学, 虽然主问题未曾明确指向这个中心词, 但是学生先找到了与之相邻的几段描绘母亲心理活动的语段, 深入文本、联系上下文比较好地解读了“忐忑不安”这个关键词语。

不久后, 在一次选拔赛中, 我再次执教这篇课文。有了上次的经验, 我想不如去粗取精, 抓住“忐忑不安”, 直奔描写母亲心理活动的语段, 感悟母亲的爱 (通过外貌、动作、心理等描写感受父母的爱是本组课文的主题) 。最后结合课题运用“学会____”提升主题。因此, 有了这样的预设:

一、学习字词, 创设问题情境

1.出示本课生字新词。

2.让学生读正确。

3.针对词语质疑:有不理解的吗?

4.思考这些词可能写了一个什么故事。

二、初步感受课文内容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2.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3.理解“忐忑不安”。

(1) 何意? (2) 哪些地方写出了母亲的忐忑不安?

三、深入感悟课文内容

1.学生默读课文, 画出相关语句。

2.组织交流, 根据学生的发言, 抓住两大部分引导学生深入感悟:

(1) 母亲的心理活动。

详教, 通过深入研读, 感受母亲忐忑不安的内心。

(2) 拓写, 母亲还有可能忐忑不安地想些什么?写一写。

交流, 体悟母亲对儿子的牵挂、自责、良苦用心。

四、读悟课文最后两节

1.读最后两节, 联系上下文思考:母亲要儿子学会____。

2.交流, 提升。

忐忑不安地在异地上完这一课后, 我所期望、想象的美好课堂化作泡影。课堂上, 学生完全找不到相关的心理活动描写的语段解读“忐忑不安”, 无法体会母亲焦灼的内心。

【透视课堂】

为什么有一次比较成功的经验后, 反而没有理想的第二次呢?经过一番认真比较, 我似乎找到了答案:

其一, 学习的方式不同。

第一次遵循归纳的思维方式。归纳的过程就是学生由感性体验升华为理性思考的过程。依托课前质疑问难, 学生首先找到了描绘母亲心理活动的语段, 通过研读, 走进了母亲的内心, 有了情感上的共鸣, 并在此基础上水到渠成地理解了“忐忑不安”在文中所承载的丰厚内涵。这样, 从问题到课文整体, 再到问题的相关语段, 最后指向关键词语。阅读指向学生自主归纳建构。

第二次采用了演绎的思维方式。课堂上, 一开始就提出“忐忑不安”, 然后围绕这个词语, 试图经历联系上下文, 一步步递推理解。因此, 学生学习意识上始终都在为这个词语寻找解释的证据, 所以不断将寻找到的文字, 转化成理性的概括来注释词语, 而没有深入文字, 展开与文本之间的对话。这样, 完全是在被动地完成词语解释任务, 而不是在自主阅读。阅读指向教师强势引导学生演绎建构。

其二, 学习的背景不同。

对语言的整体感知, 是理解文本的前提。第一次教学, 有整体感知的环节, 并对课文前半部分“对话”也有感知, 在此基础上步入重点段落的教学。有了大语境的支撑, 学生就不至于游离文本, 为进一步感受性阅读的正确与深入打好了“底色”。

而第二次教学, 直接“跨过”了整体感知的环节, 打乱了阅读过程中“整体———局部———整体”的阅读心理。因此, 学生寻找心理描写的语段, 显得很无序。在学生还没有很好地整体感知的情况下, 教师就脱离了大的语言环境和内容情境进行教学, 结果, 学生所说的只是些枝节、琐碎的东西, 对主要内容的感受也比较片面。即使有所感悟也只是跟着教师的思路走, 更多的是对教师预设“底牌”的猜测。

其三, 学习的效度不同。

两次教学都高度重视学生的提问, 立足点是学生真实的起点。但是, 第一次质疑问难更好地彰显了生本。首先, 课始依据重点语句提出问题, 出发点更多地指向关乎课文真正不懂的问题。其次, 课中珍视来自学生的真问题进行教学, 通过梳理问题, 把解决学生质疑的问题当做课堂学习的主要活动, 学生学得尤为主动。在解决问题的阅读过程中, 学生因为有“困”而主动地沉入文本, 因为有“疑”而主动地与文本进行对话, 这其实就是间接与文本作者进行对话。学生“洗耳恭听”文本诉说后获得的东西, 即经过消化吸收后所形成的新认知, 有利于后面走进作者的内心。这样, 凭借质疑沉浸到课文中去, 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切实从学生的实际问题出发, 也就完全将学生作为阅读的主人。

相比第一次, 第二次对词语理解质疑显得过于理性。通过课始的质疑, 课中一开始就抓住了关键词语, 且要求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 这样, 学生直观地将目标定位为只是理解这个词语, 把语文学习变成了认知活动, 使得学生的情感体验疏离了教学主线, 没法聚焦到母亲的内心, 上下文成了处于学生之外的散乱的客观对象。更重要的是这样一来学生的情感都是浮于表面的, 缺少心灵的交融和碰撞, 课堂上也就没有了百感交集。

另外, 由于异地教学, 对于异地学生的学习方式、兴趣、学习起点了解甚少也是造成教师“独自舞蹈”的重要原因。

触摸“思辨”的温度 第4篇

一、“言论库”中的视角转化与议论文考点的观照

从2002年3月始,我就着手从《人民日报》“言论库”中的“社论”、“评论员”、“人民时评”、“人民论坛”、“今日谈”、“国际论坛”、“望海楼”、“国际随笔”、“文艺点评”、“新语”等栏目,选择适合学生写作的素材油印给学生。一周4篇,一月下来有16篇。10年来,累计油印“言论库”文章达1280篇之多,这可是一座丰富的写作资源库,三届毕业生的心路历程足以滋养其中。“语文的学习,尤其在青年时代,应当和事物的学习联系起来,使我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和对语文的认识,即我们的对事实的知识和我们表达事实的能力得以同步前进。”②写作教学中,我触摸“言论库”中“思辨”的温度,融入独特视角转化,铸就了学生议论文写作的语言风骨。

高中阶段,一年级主要训练记叙文,二年级主要练习议论文。对于议论文写作,最初的感性认识应该始于高一,高二应是理性认知与实践,之后便是灵活驾驭时期,即通过写作练习,深层次地领略我国的社会文化生活。“《教学大纲》特意指出语文‘也是最重要的文化载体’,是有深意的。”③学生因拥有众多文章的积累,因其文化积淀、观察视角、思维方式、想象能力等方面都触及到生活的本质,写作的热情空前高涨。

2012年《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关于“写作”的高考考纲发展等级规定为:深刻、丰富、有文采、有创新等。围绕这些标准,我在作文教学中适当地于“言论库”视角转化能力中,渗透文本素材积累能力,真正做到让学生知晓高考考纲要求,能力、考点观照其中,触摸“思辨”的温度,真正达到思辨能力与紧扣文本能力相统一的目的。

二、触摸“思辨”温度与文本回扣的力量

辩证性的力量在作者视野里凝固,触摸辩证温度,让其力量化为一种无形的文字诉说,阐明事物间内在的关系。“思辨,思考、辨析之谓也,即所谓立体的思维,求异的思维。我们过去的作文教学中,太多一些平面思维谋求定向求同了,而这往往是对新意的窒息。思辨,讲的就是作文中的思维方法——辩证法,即辩证地看待问题。”④

如施东向《义理、考据和辞章》片断:

事实上,辞章问题虽然是个形式问题,却不只是单纯的技巧,而是同作者的思想作风有密切关系的。语言的丰富多采,往往就是思想的丰富多采的反映。一个思想僵化、粗枝大叶的人,很难写得出生动活泼、严密周到的文章来。因此,不从训练自己的思想着手来加强辞章修养,将很难有大的效果。反过来说,如果我们在写文章的时候总是严格地要求自己,尽最大的努力使文章形式作到准确而优美,那也会有助于我们头脑日趋精密和活泼。

这段文字阐明了辞章修养与思想作风的关系。这是一种互为因果、相辅相成的辩证关系,所以从两方面阐述。一方面,语言是思想的反映,思想作风决定语言形式,因此,加强辞章修养必先训练思想。另一方面,讲辞章也可以使思想受到锻炼,这是辞章对思想的反作用。

本段文字还有一大特色,就是让意义相关的词语前后呼应,紧密勾连。“思想僵化”与“生动活泼”,“粗枝大叶”与“严密周到”分别构成反义相关,强调了思想作风对辞章的决定意义。“准确”和“精密”,“优美”和“活泼”分别构成同义相关,强调了讲究辞章对训练思想的促进作用。这样行文,不但加强了因果联系,使文意鲜明突出,而且通过词语的连缀,使文脉清晰,文章富有整体感。

如学生作文《倾国之恋》片断:

“翻身向天仰射云,一箭正坠双飞翼。明眸皓齿今何在,血污游魂归不得。”天宝十四载,公元755年,安禄山的叛军打着“红颜祸国”的旗帜,欲改朝换代,置我于死地。你,为证明自身清白,为让我苟活于世,为唐朝的千秋基业,含恨而赴黄泉路。也许,周幽王峰火戏诸侯,以博美人一笑,为的是灵魂自身的演绎。也许,凤凰浴火重生,为的是蜕变自己,重获新生。多想自己也会在这场华美的过程中忧伤地谢幕。

然而,我终究逃脱不掉封建枷锁的束缚;终究赎不回内心深处的灵魂;终究不能是你最坚实的依靠。但是,我们拥有一份无与伦比的爱恋,为此,我们付出热血,甚至生命。寻找的只是心灵的安处和爱的存在。“钗留一股合一扇,钗擘黄金合分钿。但令心似金钿坚,天上人间会相见。”

两段文字紧扣“含恨”、“灵魂”、“爱恋”等字眼,真实地展现了《长恨歌》中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悲剧,其文字自诉的生命于无形处呈现。毋庸讳言,辩证的余温流动其间,表述了人世间真挚的倾国之恋。学生感悟生活,激扬文字,真正彰显了语言特质。

文化精粹和以意逆志共存,融事物的透彻性、逻辑性为一体,触摸其概念的温度,真正辨析概念、剖析问题,进而达到丰富写作材料的意旨。

如鲁迅《拿来主义》片断:

这种奖赏,不要误解为“抛来”的东西,这是“抛给”的,说得冠冕些,可以称之为“送来”,我在这里不想举出实例。

我在这里也并不想对于“送去”再说什么,否则太不“摩登”了。我只想鼓吹我们再吝啬一点,“送去”之外,还得“拿来”,是为“拿来主义”。

这两小段文字除去前文已经解释过的“送去”之外,还涉及了“抛来”、“抛给”、“送来”、“拿来”这四个概念。鲁迅先生的文章惜墨如金,并没有对这些概念作具体的分辨,但从文章里作出的判断中,我们可以看到思辨的过程。“概念这种东西已经不是事物的现象,不是事物的各个片面,不是它们的外部联系,而是抓着了事物的本质,事物的全体,事物的内部联系了。概念同感觉,不但是数量上的差别,而且有了性质上的差别。循此继进,使用判断和推理的方法,就可产生出合乎论理的结论来。”⑤

一味“送去”当然是卖国行径,前文已有论述。而帝国主义向我们兜售的剩余产品呢?这不能叫做“抛来”,“抛来”没有“奖赏”的意思,所以是“误解”。实质上是“抛给”的,是主子“赏给”奴才的。“抛给”揭露了帝国主义的侵略本质和国民党政府的奴才嘴脸。说成“送来”,不过是为了“照顾”奴才的体面,是一种讽刺。鲁迅先生主张“拿来”,“拿来”与“送来”,即“抛给”,有本质的不同。“送来”是不平等的、不自主的,而“拿来”,则是独立自主,“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这样的辨析岂止为了明确概念、确定文意?实在是通过概念的辨析来深刻揭露帝国主义的侵略用心和国民党政府的投降卖国罪行。

如学生作文《环境与成才》片断:

身处顺境,因而贪图安逸,玩物丧志,古今中外不乏其例。然而,只要具有远大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则顺境正是登山的索道,航海的风帆。身处逆境,如果矢志不渝,则逆境正可以成为反激的力量,催人发愤图强,有所成就;“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太史公所言极是。但是被逆境压垮的又岂在少数?所以,环境与成才并无必然的因果关系,人的主观意志才是成才与否的决定因素。

本片断只有五句话。前四句对“环境与成才”这一问题进行了剖析,全部涵盖了这一范畴里的四种情况,在重点处安排了一些比喻和引文;最后一句是通过剖析问题而得出的结论。论述这一问题,可以有多种不同的行文思路和方式,但剖析问题的思维方式和剖析结果是不会改变的。

进一步想,如果要就此题目写一篇论证详尽的议论文,那么本文末句正可以作为这篇议论文的中心论点,前四句可以作为分论点,这篇议论文的框架就形成了。只须确定角度,安排重点,添加血肉即可成文。

真实地展现人物生存空间,把握其事物的准确性,触摸其准确的温度,认真分析事理,获得思想的澄清与反思。

如夏衍《包身工》片断:

十一年前内外棉的顾正红事件以后,尤其是四年前的“一·二八”战争之后,日本厂家对于这种特殊的廉价机器的需要突然地增加起来。他们大量用这种没有“结合力”的“包身工”来代替普通的自由劳动者。据说这是一种极合经济原理和经营原则的方法。

日本厂家突然增加对包身工的雇用,当然是有原因的。“对于自己的历史一点不懂,或懂得甚少,不以为耻,反以为荣。”⑥本文指出了这一变化的背景,即两个事件。日本内外棉纱厂的工人罢工虽遭镇压,但它表现了中国工人阶级的觉醒,显示了中国工人阶级的力量;“一·二八”战争则表现了中国人民反抗帝同主义侵略的民族精神和英雄气概。所以日本厂家大量雇用来自农村,年龄尚小,又被带工老板严密控制的没有“结合力”、不会反抗的包身工。

两个事件就是日本厂家对包身工的需要大量增加的社会根源。分析了这样的社会根源,也就暴露了帝国主义侵略者所谓“经济原理”和“经营原则”的侵略和剥削实质,暴露了他们狡诈凶残的面目。

能针对社会生活,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触摸其创新的温度,在拥有鲜活材料的同时,培养写作精巧构思的能力,形成一种反驳的论辩思维。

“高考命题对学生的心灵建构、学养陶铸、智慧养成是具有导向性的。从现状看,大量的命题是脱离高中生实际的,呈现‘低幼化’倾向。”⑦引导学生聚焦社会生活,语文教师义不容辞。

如学生作文《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片断:

有人很推崇“大丈夫当扫天下,安事一屋”这句话,并举了毛泽东的胸怀大志、终成大业的例子来证明。我不同意这种看法。毛泽东少有大志,终成大业是事实,但这恰恰否定了“大丈夫当扫天下,安事一屋”的说法。毛泽东从学生时代就立下了救国救民的大志,但他并没有因此好高骛远,不切实际,而是踏踏实实,从小事做起。没有在北大图书馆当管理员时博览马列主义著作,汲取知识的精华,就没有正确理论的指导;没有深入工人群众,同劳工群众打成一片,就不能联系实际,走上革命道路。这时,他做的都是小事,却为日后惊天动地的壮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正所谓“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

本片断抓住“从小事做起”这一突破口,集中笔力驳论据。所列举的实例,证明毛泽东不但胸怀大志,而且踏踏实实地做了许多“小事”,而且论述了“小事”对于“大业”的基础作用,力求通过推翻敌论据来攻破敌论点。这种反驳的思路也是正确的。只是对“小事”的概念还会有争议,学习马列著作、深入工农群众是不是“小事”?它同“扫一屋”这样的“小事”性质是否一样?身边生活“小事”是不能回避的,不然,又会造成漏洞。实际上,认真做好身边小事,对于成就大业也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提升“言论库”中视角转化的能力,融入议论文写作的思辨视角,触摸其文字的辩证性、透彻性、逻辑性、准确性等温度特质,熏染的力量彰显得愈发明晰。“更重要的是,从言语生命欲求和言语生命意识的呈现来说,在诸多语文能力中,写作最具在言语上自我实现的功能,写作能力是语文能力的最高体现。”⑧我们在议论文写作时只有融入思辨视角,才会让议论文的语言更为灵动、活跃。

“一次写作活动不只写一篇作文,它是由一系列的语文活动构成的,以写作为主,听、读、说、写多种活动相辅相成。”⑨触摸思辨温度的同时,我们始终要关注学生的反馈信息,“必须考虑绝大多数人的需要。而注意实际应用,力图用准确、平实、经济的语言,传达最大的信息量,收到最佳的表达效果,正是绝大多数人的需要。”⑩这才是我们触摸思辨的要旨。遵此下去,不断锤炼学生议论文的思辨能力,最终会转化为他们写作中强大的潜质,丰赡智慧,惠泽终身。

————————

注释:

①倪文锦:《高考语文测试研究》,《语文考试论》,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年12月第1版,第169—170页。

②[捷]夸美纽斯著,傅任敢译:《语文教学法》,《大教学论》,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年5月第1版,第157页。

③庄文中:《构建语文教育的立交桥:庄文中语文教育论集》,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年12月第1版,第59页。

④史绍典:《语文永远是语文:史绍典自选集》,湖北人民出版社,2003年11月第1版,第188页。

⑤⑥毛泽东:《实践论》(第一卷)《改造我们的学习》(第三卷),《毛泽东选集》,人民出版社,1991年6月第2版,第285、798页。

⑦潘新和:《写作命题的六大理念》,《语文高考:反思与重构》,福建人民出版社,2009年1月第1版,第151页。

⑧⑨潘新和:《读、写新观念:写作高于阅读》《写作:养护言语个性和精神创造力》,《语文:表现与存在》,福建人民出版社,2004年12月第1版,第530、1162页。

⑩张志公:《张志公语文教育论集》,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5月第1版,第374—375页。

描写秋景的作文400字 秋天 第5篇

秋天,大树上的叶子“绿蝉脱壳”了。月亮娥眉月时像香蕉,满月时像圆圆的月饼,真有趣啊!晚上就显得更美了。路灯的灯光在树枝间窜来窜去,大厦像一朵漂亮的玫瑰花,非常引人注目,在人们的眼里显得格外美丽。

秋天的动物并不引人注目。你猜,为什么绝大多数都不见了呢?哈哈,没错,因为很多动物都准备冬眠了,而晚上的话就更少出来活动了。但明年的春天,一定会再回来的。

秋天的人可没有比动物少,反之,比其它季节多好几倍呢!秋天,不论早上还是晚上,五A级景区或四A级景区都是人山人海,汽车也是非常多,来来往往,川流不息。晚上的马路似大剧院,都被汽车那闪亮的灯光给覆盖了。

秋天的景色非常美丽。比如杭州的“八卦田”,内蒙古的“响沙湾”,“成吉思汗陵”,都是人如水,歌如潮,非常美丽。

秋天,金黄的稻田如金色的海洋,果实陆续在大树上生长,晚上,果实也没有休息,还在……秋天,也是丰收的季节!

描写秋景的作文400字 秋天 第6篇

秋天,是一个果实累累的季节,带来了丰收的开心,高粱直起了腰在风中跳舞,水果也在树妈妈的怀里成熟了。

秋天,是一个美丽的季节,在公园里都可以看到刚从怀里生出来的小花朵孩子。在秋天,我最喜欢的花是菊花,我在菊花旁边走过,就能闻到菊花的清香。菊花的花瓣是黄色的,把我深深地吸引,也可能是它的美姿感染了我。

秋天,是一个很有乐趣的季节。午后,我来到小公园,爬到山坡上,一眼就看到了银杏树。银杏树的树叶像把小扇子。秋风吹来。银杏叶就随风一起摇摆,像在为我们扇风。我看了看银杏树,它似乎在向我点头。银杏树的叶子是淡黄色,用力摇摆,树叶犹如一只只黄蝴蝶翩翩起舞。

秋天,是一个能让树叶变黄的季节。一进公园,我就看到了高大的梧桐树,我捡起地上的一片梧桐叶,仔细观察,发现叶子发黄、干枯,和手掌一般大小。在梧桐树的旁边有两棵枫树,枫叶已随着季节变换,悄悄变成火红色了。远远望去,红色的叶子就像一团团小小的火焰,在深秋如洗的天空映衬下,显得无比艳丽。

描写秋景的作文400字 秋天 第7篇

清早,太阳从东边露出脸来,伸伸懒腰,打打哈欠,将温暖的阳光撒满大地。小麻雀叽叽喳喳地叫着,好像在对大地说:“醒醒!醒醒!太阳都晒屁股啦!”

一切又都活跃起来,新的一天又开始了。

校园里,金黄的树叶在同学们的收罗下,变成了一堆一堆的“树叶堆”。但是,微风轻拂,树叶沙沙作响,互相碰撞着,又唏哩哗啦地落下来,像在弹奏一首优美的乐曲。那场面,如同下了一场焦黄的树叶雨。这样一来,原本干干净净的操场又被铺了一层黄毯子了。 傍晚,夕阳西下,一切事物的影子都被无限的拉长了。突然,一只白色的流浪猫跳上了高高的方柱子,蹲在那儿,将尾巴盘起来,眺望着远方下沉的太阳。它的影子无比高大,映在了已经干枯的向日葵上。

美好的一天就这样过去了。

等待明天那不一样的景色吧。

触摸健康的温度 第8篇

人的体温是指机体内部的温度。正常人体温,口测法为36.2℃~37.2℃,肛测法较口测法高0.3℃~0.5℃,而腋测法较口测法低0.5℃。人体在较长时间(6小时)的睡眠后醒来,尚未进行任何活动之前所测量到的体温称之为基础体温。人体温度相对恒定是维持人体正常生命活动的重要条件之一,如体温高于41℃或低于25℃时将严重影响各系统,特别是神经系统的机能活动,甚至危害生命。机体的产热和散热,是受神经中枢调节的,很多疾病都可使体温正常调节机能发生障碍而使体温发生变化。临床上对病人检查体温,观察其变化对诊断疾病或判断某些疾病的预后有重要意义。了解体温的有关常识,有助于更好地自我保健。

孩子发烧,全家都乱了

彤彤病了,发烧38.4 ,可把爷爷奶奶爸爸妈妈急坏了。奶奶拿来酒精给彤彤擦身,爷爷在抽屉里一阵乱翻,急得大叫:“我那盒退烧药哪儿去了?”妈妈手里拿着水杯,隔几分钟就给孩子喂一次,只有爸爸还比较镇定,正给一个医生朋友打电话询问该怎么办。医生朋友是一位资深的儿科主任,他说儿童体温(以腋下温度为准)超过37℃可认为发热,体温在37℃~38℃为低热,38.1℃~39℃为中度发热,39.1℃~40.4℃为高热,40.5℃以上为超高热。新生儿大脑体温调节中枢发育还不成熟,有时体温高于37℃,但在37.5℃以下,仍为正常体温。

婴幼儿以测肛温为准,儿童可测腋下温度。腋温正常应在36℃~37℃之间,人体温度不受气温影响但腋温易受环境干扰。腋温干扰因素较多,肛温则反之,最为准确。测体温时要求皮肤干燥,腋窝潮湿时应先擦干后再夹紧温度计,否则结果不准确。在冬季从室外进入室内后至少要半小时后测温才准确。

小儿急性发热最多见的原因是各种感染,主要为病毒和细菌的感染。各系统的感染,除发热外,大多还要出现相应的症状。家庭应急处理时要注意以下四点:

一、小儿体温不超过38℃一般不要急于退烧,特别是在没有明确诊断之前,如果盲目急于退烧就可能掩盖病情,干扰对病情的诊断。小儿体温在38.5℃以下时最好采用物理降温,如多饮水,用温水加酒精擦浴等,奶奶和妈妈的做法是正确的。当体温达到38.5℃以上时就要在医生指导下退热。有4%~12%的孩子在高热时会发生惊厥,惊厥反复发作可能造成脑损伤,也是某些癫痫的先兆表现,还可能导致其他危险。因此,凡有高热惊厥史或家族史的病儿,可早些服用退烧药,如体温升至38℃即可使用。

二、能不输液就不输。有的家长认为小儿感冒输液比服药退烧快,一到医院就要求医生给孩子输液,而且要求用抗生素。其实感冒大多为病毒感染,抗生素对病毒没有作用。一般情况下能吃药的不打针,能打针的不输液,因为输液有时会产生副作用。当服用抗病毒药物不能退热,发生继发性细菌感染,血液检查白细胞数明显增多,出现支气管炎或肺炎时,可考虑使用抗生素。但无论用什么药物,都要注意剂量不得过大,服药时间不应过久:退烧药不要和碱性药同时服用,如小苏打、氨茶碱等,否则会降低退热的效果。

三、使用退烧药以下几个方面需要注意:1、应选择儿童剂型的退烧药,6个月以下儿童必须遵医嘱服用,6个月以上儿童应严格按照说明书上的剂量服用。爷爷找的退烧药如果是成人剂型的,那可万万不能给孩子服用。2、如果需要用退烧药,两次服药间隔一般不少于4个小时,要在医生的指导下选用,在此期间,如体温下降不理想,可配合物理降温。3、服药后应多喝水,以利于药物的吸收和排泄,减少药物对小儿身体的毒害;每半小时测一下体温。4、服药后,应适当减去儿童身上的衣服,别捂得太严实,这样不利于散热,甚至会影响服药效果。

四、发烧时可根据宝宝的食欲,为宝宝安排平时食量的70%即可。水分则应充分满足。吃母乳的小婴儿应该坚持母乳喂养,宝宝能吃多少就喂多少。添加的辅食或为宝宝准备的饭菜应选择易于宝宝消化的流食或半流食,比如:酸奶、牛奶、藕粉、大米稀粥、小米粥等。可以采用少吃多餐的方式喂给宝宝。每餐之间还可添加一些西瓜汁、绿豆汤水(绿豆汤要和退烧药隔开)等给宝宝喝。一般情况下,只要烧一退,身体不是那么难受了,宝宝就可能会感到饥饿,主动要东西吃。可以根据宝宝食欲好转的情况,安排宝宝的饮食逐渐从流食转向半流食和软食。但这时宝宝的消化机能尚未完全恢复,大人不能一高兴就一下子给宝宝安排肉呀鱼呀之类不太容易消化的固体食物。应该给宝宝做一些清淡可口的面片汤、鸡汤挂面、肉末菜粥,素馅的小馄饨、小包子等。等宝宝完全恢复后,为了弥补宝宝生病期间亏损的营养需要量,恢复体力,可以每天以少吃多餐的方式,给宝宝加一次餐,每餐之间间隔不宣太短,一般以3小时以上为宜。这时宝宝肠胃功能仍较弱,虽可以开始和平时一样进食,但一定不能过量,以免加重宝宝消化系统的负担。有的医生还建议,发烧期间暂时不要给宝宝吃鸡蛋,因为鸡蛋清中含有某种致敏物质,可能会引起一些宝宝的过敏反应。身体健康时可能不发作,而发烧时抵抗力下降,就有可能会有反应。

链接:新生儿体温调节功能不完善,体温易受环境温度影响,家长要随时注意给宝宝增减衣物;儿童的基础体温为36.9℃~37.5℃。一般当体温超过基础体温1℃以上时,可认为发热。

我吃退热药了,还看医生干吗

刚把孩子送上大学的何梅正打算办一张健身卡,约几个朋友一起健身,可她76岁的老父亲这几天身体出了问题,让何梅给他买些扑热息痛,说感冒发烧。何梅觉得父亲年纪大了应该去医院,扑热息痛又不是万能药,父亲以前一发烧就吃。可老父亲就是不听,没办法,只好把社区医院的大夫请到家里给父亲看病。

医生说,老年人服用退烧药必须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原因有:第一,引起老年人发烧的原因有很多,不排除身体内的恶性病变,吃退烧药只能一时降低体温,容易掩盖病情。第二,老年人往往伴有多种慢性疾病,日常服用的药物较多,若自行服用退烧药,可能会导致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或降低原先服用药物的疗效。第三,老年人体质情况相差较大,服药剂量也各不相同,若把握不好,轻则不起效用,重则损伤肝肾功能。

听了医生的劝告,何爸爸轻轻点头。医生又提醒何梅说,由于老年人机体免疫功能下降,身体抵抗力降低,当身体受到风寒刺激或病毒、细菌侵袭时,就很容易发烧。发烧时,由于体温升高,机体免疫力降低,胃

肠道的消化和吸收功能减弱,因此人体会发生营养消耗增加与消化功能减弱的矛盾。无论服用退热药还是自然退热,都是以出汗的形式来实现的。人体在发汗散热的同时会丢失大量水分及盐分,以及水溶性维生素。因此,发烧时最需要补充的是水,其次才是营养物质。发热老人每天应喝1 500毫升~2000毫升左右的水,白开水、糖盐水、绿豆汤,菜汤、蜂蜜水等都不错,但要注意少量多次饮用。

维生素可以促进产生抗体、增强抗病能力,有利于机体早日康复。由于发热期间机体代谢增强,消耗的维生素增加,而人体又不能及时合成,故发热期间需要补充维生素,特别是维生素c和维生素B1。富含维生素的蔬菜和水果属碱性食物,摄食后会抑制病毒等微生物的繁殖,有助机体的恢复。

因发热时体温升高,体内新陈代谢旺盛,此时不应给予高热量和高蛋白饮食,因为这些物质在体内分解后,会产生一定的额外热量,使机体热量增大,加剧发热症状,并延长发热时间,增加病人痛苦。因此,发热时不宜进食油腻食物,肉类和鸡蛋也尽量少吃。按照中医的理论,“表证”未解,不宜进补,以免“闭门留寇”。

老人发热时一般胃口都比较差,此时,要想办法给病人吃些容易消化的食物,应以流质、半流质食物为主,如西红柿面片汤、菜粥、酸奶、藕粉粥、小米粥、小白菜挂面汤、素馅的小馄饨等。

链接:老年人由于代谢率低,体温在正常范围的低值;正常人清晨2时~6时体温最低,下午2时~8时体温最高。

她想生宝宝,要注意观察体温弧线

去年是猪年,很多年轻夫妻都抢着生金猪宝宝,后来又听专家辟谣说去年是土猪不是金猪。到了今年,听说又扎堆生奥运宝宝,这两年是生育高峰是定准的了。已经32岁的楠子心里不平,因为她可没想要生奥运宝宝,如果自己也赶上生育高峰年,以后孩子入学考学工作压力都很大。可楠子觉得自己的年龄也该要个宝宝了,于是她去医院妇产科咨询。妇产科医生耐心地对楠子说,育龄妇女首先要了解一项与生育有关的生理常识,那就是自己的体温变化。基础体温是指人体在较长时间的睡眠(6小时)后醒来,尚未进行任何活动之前所测量到的体温。正常育龄女性的基础体温与月经周期一样,呈周期性变化。这种体温变化与排卵有关。在正常情况下,女性在排卵前的基础体温较低,排卵后升高。这是因为,卵巢排卵后形成的黄体以及分泌较多的孕激素刺激了下丘脑的体温调节中枢,导致基础体温升高,并一直持续到下次月经来潮前才开始下降。下一个月经周期的基础体温又重复上述这种变化。如果把每天测量到的基础体温记录在一张体温记录单上,并连成曲线,就可以看出月经前半期体温较低,月经后半期体温上升,这种前低后高的体温曲线称为双相型体温曲线,表示卵巢有排卵,而且排卵一般发生在体温上升前或由低向高上升的过程中,在这期间最容易受孕。

医生告诉楠子,可以自己制一个正方形表格,纵轴坐标表示体温的度数,每一小格为0.1℃。横轴坐标表示日期或月经周期日,每一小格为1天。从月经来潮的第1天开始,将每天所测量到的体温度数用小点画在相应的体温记录单的格子中,一直到下次月经来潮的前1天为止,最后将各个小点用直线按顺序连接起来,就成为1个月经周期的基础体温曲线。如遇有感冒、发热、腹泻,失眠、饮酒、使用电热毯等情况,往往容易影响基础体温,应在表格的下面加以说明。有人认为体温上升前的最低点是排卯日,但多数不存在,仅有20%左右女性有此表现。在基础体温升高3天内为易孕期,从第4天起直到下次月经来潮前即为“排卯后安全期”。

基础体温测量法仅能提示排卵已经发生,而不能预告排卵在何时发生,因此它只能确定排卯后安全期,不能确定排卵前安全期。如果能配合日历法及宫颈黏液观察法,就能解决这个问题。在多数情况下,基础体温测量法对判断排卵后安全期十分可靠,但有时也会遇到体温曲线不规则,因此不能确定排卵的准确时间,这种情况就不能用于安全期避孕了。

看到楠子想生宝宝的愿望很迫切,医生告诉她,一个人的体温受外界环境和机体内在活动的影响而有所波动,为了排除这些外来的和内在的各种影响,常常把早晨6点~7点醒来尚未起床之前的体温作为基础体温。基础体温是人体一昼夜中的最低体温。测量基础体温的方法虽然简单,但要求严格,还需要长期坚持。从月经期开始,于每日早晨起床前,在不说话和不作任何活动的情况下,把体温计放在口腔里或腋下5分钟,口腔测温5分钟,腋下测温10分钟,然后把测量到的体温度数记录在体温记录单上。为了提高测量基础体温的正确性,应在每晚临睡前把体温计上的水银柱甩到35℃以下,并把它放在床头柜上或枕头边,以便使用时随手可取,尽量减少活动。如果起床拿体温计,就会使基础体温升高,使这一天的体温数值失去意义。对于上中班或夜班的女性,把测量基础体温的时间放在每次睡觉4小时~6小时后初醒的时候。基础体温一般需要连续测量3个以上月经周期才能说明问题。如果月经周期规则的话,测量了几个月经周期的基础体温后,基本上知道了自己的排卵日期。为了减少麻烦,可以选定从排卵日前的3天~4天开始测试体温,待体温升高后再继续测试3天~4天就行了,也就是说只要测量排卵期内的基础体温,以用于避孕的需要。

那么,测量基础体温有什么用途呢?第一观察卵巢功能:正常育龄女性的基础体温曲线呈双相曲线,即月经周期的前半期低,后半期高,这种情况表示卵巢有正常的排卵功能。如果基础体温呈单相曲线(没有前低后高现象),表示卵巢没有排卵功能。第二诊断早期怀孕:测量基础体温是一种最简单且诊断效果又快的妊娠诊断法。月经周期一向规则的女性,如突然停经,而基础体温上升后不再下降并持续18天以上,通常就可以诊断为怀孕。因为卵巢排卵后,卵泡形成黄体,分泌孕激素,孕激素可使体温升高,如果卵子受精怀孕,则黄体继续分泌孕激素,所以体温便一直维持在较高水平。第三指导避孕:测量基础体温可以知道女性的排卵日期,从而可以采用安全期避孕。第四指导生育:与避孕恰恰相反,如果想生育,就应选择在排卵期或排卵期前性交。因为测量基础体温可以测定女性的排卵日期,所以能用来指导生育。特别是某些不易怀孕的女性如果在排卵期前性交,可以增加受孕的机会。

链接:女性体温较男性平均高0.3℃,运动、沐浴、进食、饮酒、突然进入高温环境、精神紧张等因素的影响均可出现体温一时性增高。安静、睡眠、饥饿、服用镇静药后可使体温下降。而妇女月经期前或妊娠期体温稍高,月经期体温可较平日低。

下雪了,下雪别忘穿棉袄

健康是人生第一财富,拥有健康才能拥有一切。自然温度变化对健身锻炼的影响最为直接和明显。众所周知,人体有完善的体温调节机能,在不同的气温条件下,机体的代谢强度和散热方式会发生相应的变化,以保持体温的恒定。

但这种体温调节功能是有限的,当气温过高,超过35℃时,健身锻炼就有个预防中署的问题。年长者和儿童,此时就不适于进行体育运动了。而对热环境较适应者,如运动员和身强体壮的年轻人,可进行适当运动,但必须注意补充水分和维生素,也要注意平衡饮食,运动量要由小到大,逐渐达到预定要求,且运动时间不要过长。当出现体温上升、头昏,头痛、口干等身体不适症状时,要立即停止运动,并到凉爽处休息。

也不可忽视低气温对健身锻炼的影响。低气温对人体的损害主要是造成局部冻伤和全身体温过低。在寒冷环境下进行长时间室外运动如长跑等,体温散失过多,会出现头晕、协调能力下降,步履不稳等现象。此时,切不可躺下休息,否则体温会进一步降低,以致引起昏迷,甚至死亡。正确的方法是多摄入富含热量的食物,衣服穿着适当,控制运动时间,以维持体温水平及机体正常功能,使体育锻炼真正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

正是因为人体对高低温环境的适应能力比较有限,所以医疗保健专家提出“耐热锻炼”和“耐寒锻炼”的理念,即在春夏之交进行耐热锻炼,而在秋冬转换之际进行耐寒锻炼,锻炼方式可选择一般的健身方式,如慢跑、打太极拳等,也可采取古人“春捂秋冻”的办法增减衣物,这样就使得人体的生理机能主动适应越来越大的气温变化,从而逐渐适应即将到来的高温或低温环境。

链接:一年有四季,一日有晨夕。人体的温度是相对恒定的,正常人在24小时内体温略有波动,一般相差不超过1℃。正常人的生理状态,可因年龄、昼夜、性别和情绪等因素变化的影响而引起正常波动。为了适应环境温度的变化,加强日常锻炼,增强自我保健意识是十分必要的。

四大体征,支撑生命的四兄弟

生命四大体征包括呼吸、体温、脉搏、血压,医学上称为四大体征。现在疼痛已被列为继呼吸、脉搏,血压、体温之后的第五大生命体征。生命体征就是用来判断病人的病情轻重和危急程度的指征,它们是维持机体正常活动的支柱,缺一不可,不论哪项异常都会导致严重或致命的疾病,同时某些疾病也能导致这四大体征的变化或恶化。因此,判断它们的正常和异常,已成为每个人的必备知识和技能。

大量实验研究和临床证实,心跳因各种伤病因素骤停后,呼吸也即终止,脑组织发生不可逆转的损害。心跳停止3秒钟即发生头晕:10秒~20秒钟即发生晕厥,血压下降:40秒钟出现抽搐,摸不到脉搏:60秒钟后,大小便失禁,体温下降,甚者生命终止等。可见,呼吸,脉搏、体温、血压这四大生命体征在正常情况下互相协调,互相配合,互为作用,来维持人体正常生理活动,维持生命;而在人体异常情况下,它们也会互相影响,互相抵制,继而发生危险症候群,甚者危及生命。所以说,呼吸、体温,脉搏、血压是生命的支柱,是生命的基础,是支撑生命的四兄弟。

测量体温也要有正确的方法:

1、口测法:先用75%酒精消毒口测体温计,放在舌下,紧闭口唇,放置5分钟后拿出来读数。此法禁用于神志不清病人和婴幼儿。测量者不能用牙咬体温计,只能上下唇闭紧,不能讲话,防止咬断体温计和脱出。

2、腋测法:此法不易发生交叉感染,是测量体温最常用的方法。擦干腋窝汗液,将腋测体温计的水银端放于腋窝顶部,用上臂将体温计夹紧,测量者不能乱动,10分钟后读数。

3、肛测法:多用于昏迷病人或小儿。测量者仰卧位,将肛测体温计头部润滑后,慢慢插入肛门3厘米~5厘米,放置3分钟后读数。

链接:1、体温升高:体温升高多见于肺结核、细菌性痢疾、支气管肺炎、脑炎、疟疾、甲状腺机能亢进、中暑、流感以及外伤感染等。

2、体温低于正常:见于休克、大出血、慢性消耗性疾病、年老体弱、甲状腺机能低下、重度营养不良、在低温环境中暴露过久等。

描写秋景的作文400字 秋天 第9篇

秋风扶着树木花草,好像在唱摇篮曲,催它们快快地进入梦乡。

夏天在空中飞来飞去的蝴蝶,现在已经回屋睡觉去了。可是,又有一些“蝴蝶”活跃了起来,它们替了真正的蝴蝶。你们也许会问“秋天哪有蝴蝶呢?”有,那就是被秋风吹落了的树叶。秋风一吹树叶纷纷飘落,它们在空中尽情飞舞。有黄的,有绿的,有半黄半绿的。它们虽然不像真正的蝴蝶那样色彩缤纷,花样繁多,但也颇具一番情趣呢!树叶纷纷落下,在地上积的多了,自然而然地成了厚厚一层树叶“地毯”。孩子们踩在上面,跺得“地毯”吧唧吧唧地直响。他们嘻嘻哈哈地笑着跳着,为秋天增添了生机。

金色的秋天,正是收获的季节,街头的柿子树上挂上灯笼似的大柿子,秋风吹来,柿子们摆来摆去,我真怕它们掉下来!市场的小摊上出现了许许多多的果实,有葡萄,柿子,橘子,心里美萝卜······这些果实只有秋天才有。啊!多么美好的秋季呀!

描写秋景的散文:触摸秋天的温度 第10篇

秋天来了,我在这个秋高气爽的季节里快乐地奔跑着。

我跑到大树下,悠闲地坐在草地上,它们已经变得金黄稀疏。一阵清风吹来,树上飘下几片落叶,在空中翩翩起舞,像一只只展翅高飞的黄蝴蝶。

我跑到田野里,向远处眺望,“哇,是一望无垠的稻田!”我赞叹道。往近处一瞧,发现了各种姹紫嫣红的菊花,白的似雪,粉的似霞,红的似火。各各香气扑鼻。

我跑到硕果累累的果园里,每棵果树上都结满了成熟的水果,而且还散发着阵阵淡雅的香味呢!有红通通的苹果,有黄澄澄的梨,有橙色的柿子,像一个个小灯笼;有好似珍珠的葡萄,最特别的是石榴,有的像娃娃绽开了张张可爱的“笑脸”,还有的像吃多东西了一样,把肚子都撑爆了。

我爱着迷人的秋天。我爱这丰收的季节!

描写秋景的散文:触摸秋天的温度 第11篇

秋天到了,学校组织同学们去长兴郊野公园秋游。

今天的天气非常好,秋风送爽、阳光明媚。我们穿着整齐的秋季校服,高高兴兴地出发了。

一路上欢声笑语,不知不觉中就到达了期盼已久的目的地。

公园里风景如画,天空湛蓝深远,秋高气爽。道路两旁的树叶好像换上了艳丽多彩的新衣裳。有的穿上了褐色的衬衫,有的穿上了桔色的毛衣,还有的穿上了黄色的运动服。地面上满是它们换下来的旧衣服,仿佛给大地盖上了一床毛毯。草地也变得枯黄稀疏,不再像春游时看到的那样郁郁葱葱了。

秋天是收获的季节,也是螃蟹成熟的季节。这次秋游还有让同学们抓螃蟹的活动。这里的螃蟹又肥又壮,看起来很美味的样子。它们有的藏在泥巴里,有的躲在草丛中。我们戴上手套,拿着容器,挽起袖子,准备大干一场。

快乐的时光总是过的飞快。午饭后我们坐上了返程的大巴。看着窗外迷人的秋色,捧着亲手抓的螃蟹和清香扑鼻的金桔,心满意足地回家了。

秋天可真美啊!

触摸灵魂的温度 第12篇

不成想,认识作者竟也是缘于这“思想者”的“温度”,这“温度”是作者的“发现”,也是我的“发现”。作者发现了这“温度”传递的精神意蕴,而我发现了作者这一现实生活中带有生命分子扩张跳跃“温度”的真正的 “思想者”。“思想者”遇到作者这样具有活跃的生命体征的“思想者”是他的幸运,而我遇到了作者,又何尝不是我的幸运?

法国最伟大的青铜作品远涉重洋在长春世界雕塑公园安家落户,这是世界文明对古老中国文明的一次访问,也是世界艺术家深邃的卓识和见地对国人的一次熏染和震撼。所以,作者一看到他,体内油然而生一种涌动感,就感觉到有一种神秘的灵体在他的周围出现,任他想象着。举手投足间,思想,隐藏在人或动物的体内,指使肉体变换出百种形态,表达属于他们心灵密码的体语,使如他一样的人们产生了无比的好奇。好奇心,是人类思想的雏形。爱因斯坦说:“对于一切来说,热爱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好奇,才有了人类从蒙昧到文明的蜕变;有了好奇,才有了人类力量的无穷发展;有了好奇,才有了人类科技的突飞猛进。好奇是最初的生产力,是人类思想发展的起点。这样的好奇,是作者思想的助推器,它推动着作者思想向纵深和广阔的领域发展。于是,作者的内心作者的头脑也洞开了一片天地,他的思想腾空而起,深入到那个“强有力的男子”弯着的腰、屈着的膝、右手托着的下颌、以及他深沉的目光和拳头触及嘴唇的姿态里。就像血溶于水一样,思想与思想的契合,就那么自然地在一种绝对的“冥想”状态中走向升华。

寥寥的游人从《思想者》洞开的“地狱之门”走过去,目不斜视、步履匆匆,他们以为自己从容地走向了天堂,他们无暇思考关于“地狱”的种种,奔忙的生活已经让他们丢失了思想。他们奔着金钱、名誉、地位、利益而去,他们以为这才是他们的天堂,而他们活着的最主要目标就是奔向天堂。

而作者,这深刻的思想者,却在这裸者面前,在这裸者千年不变的坐姿面前哀从心生。这种悲哀之气凝结在他的心中,让他的思想酝酿发酵,以一种窖藏千年而后启封的状态,他品出了“思想者”比雕塑公园里陈列的主雕更沉重、更耐人想象和忖度的气息。在这弥散在“思想者”面

前的气息里,他仿佛听到了“思想者”体内血液汩汩流淌的声音、脉搏突突跳动的声音,还有他那均匀有力的呼吸声,所有这些声音都将一个带有体温的“思想者”呈现在他的面前。正如罗丹自己说的那样:“他不仅用大脑、张开的鼻翼和紧闭的嘴唇思考,他还用胳膊、腿、背上的肌肉思考,用紧握的拳头和紧张的脚趾思考。”这分明是一个活生生的“雕像”,他的周身都汹涌着思想的波涛,就连他宽厚雄健的脊背上,组织明确的肌肉群都在有节奏的涌动起伏,让你无时无刻不感受到那雄健的身体会产生出连绵不绝的雄健的思想;而我们中的有些人却的的确确成了“雕像”一般的人,他们似乎凝固了、静止了、沉睡了,他们失去了思想,缺失了灵魂,他们是一群眼珠间或一轮,只会不停地喃喃自己利益的一群,是活着的木乃伊,他们远离了思想,远离了温度。

来看作者为他们雕刻的塑像吧:“自从经历了长期的贫困折磨之后,有些人认定‘人不为己,天诛地灭’,‘人活一世,草活一秋’,这些才是人生的要谛,其他都是扯淡,早将思想与人格弃之如敝屣。”面对这些冷漠与麻木、愚昧与贪婪的面孔,作者心中的“哀”转化为一连串的问号,重重地悬挂在这些冰冷灵魂的心上,仿佛一记记重锤敲响出时代和社会的强音,产生强烈的震撼。“他千里万里为什么要来到这里?”“《思想者》今天到了异国他乡,是否想到了这些?”“为什么大家对金钱如此的痴迷而忘乎所以?炎黄的子孙们怎么啦?”“如果人与人之间,只重利益而少仁义,只有物欲而无人伦,缺失诚信,财富诚然会越累越多,而你又有多少安全感?人生又有多少乐趣?”“思想者,你是否还在孤独地为之寻找答案?”……作者的思想以井喷的方式展现出了灼热的温度,这温度融化着一切丑恶与落后。这是对人生终极意义的思考,这思考有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尤其在很多人的思想都朝着物化的焦点奔驰而去,思想在空间的市场化、世俗化中,变得越来越稀薄的状况下显得质朴而可贵。鲁迅在文字中“呐喊”,作者在他的文字中“思索”,“呐喊”和“思索”都是文字的灵魂,这灵魂有着触手可感的温度,这温度温暖人心、也感染人心、更震撼人心。

从公元前几百年到公元前后,雅斯贝尔斯称之为“轴心时代”。因为在这几百年间,在世界各地,有了孔子、老子、庄子、孟子,有了苏格拉底,有了释迦牟尼,有了耶稣。他们之所以成为“轴心时代”的“轴心”,就是因为他们像景仰日月光辉一样景仰着思想,他们像辛勤的农人一样播种着思想的光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他们让这个世界沐浴在思想的光辉里。在世俗功利的意义上,孔老夫子是一个一辈子都不成功的人,但他流淌着血液温度的思想告诉我们;这世上还有比混得好更重要的事情,那就是人类要讲求“仁义礼智信”,要去追求一些无法用是否成功来衡量的价值。

他思想着“思想者”的思想,他甚至想做“思想者”书房里的一名男仆。这样质朴的思想绝不是他的突发奇想,而是他对人生对社会深层思索之后的一种精神渴望。而在我心目中,早已把他想象成“轴心时代”那些“轴心思想家”书房里的男仆,他目睹着他们书写、目睹着他们思考、目睹着他们传播人类思想的火种,他在这样的目睹中靠近、接受、丰富、欣喜。他接过他们带有体温的思想接力棒,薪火相传,让思想之光历久弥新。

现代人的生活有三个层面;物质生活、精神生活、灵魂生活。而只有追求精神生活和灵魂生活的人,才能有一定的思想高度,才能站在一个制高点上高屋建瓴地去洞悉时代的需求。才能看到当今社会民众信仰与民族自信力急需凝聚,亟需思想家的理论指导。人类在返璞归真的航程上需要大思想家高擎一盏思想的航标灯,将人类引入一个正确的思想航线上。否则,偏离或背道而驰都将把人类社会引入发展的黑洞,远离文明的曙光。显而易见,作者正在靠近这样的精神生活和灵魂生活,他的富有思想的写作,是他对精神田园的开辟,也是对当前文坛浮躁的写作态度的一种警示。

nlc202309012106

这不由得让我想到了作者的另一部散文集《生命的姿态》,这是他2008年与死神赛跑获胜之后在医院的病榻上完成的作品。劫后余生,使他原本就丰富深邃的思想随着灵魂的攀升更发生了质的演变。正如史铁生的“扶轮问路”,残缺的身体问的却是一条通往人类至真至美境界的精神之路。他没有将自己的灵魂趸进一条一意孤行的名利之路上去,他没有像一些出了名的作家渐渐忘记了文学唤醒社会、呼唤人性的使命,他对那些将文学变成唯利是图标签的作家始终不齿,他坚守着文学的道义,在他“扶轮问路”的

道路上,精神之花一路开放;而作者病榻上虚弱的身体,问的也是一条摒弃浮华、抛却物质、通往精神家园的道路。他的一句朴素的话,“有的人则手不释卷,饱学治问,欲将天下的道理由他而将给人们听从,日日年年负载着提升人类心灵的重压,使命缚身,死而后已”!字字句句都跃动着思想的毫光,都让我们倾听到一个执笔为文者最朴素而又最撼动人心的声音。

作者的文友认为这部散文集体现了一种飞翔的姿态,冲破生命中的阴霾,以生命的力度一飞冲天。我则以为体现的恰恰如这青铜塑成的“思想者”一样的“思想”的姿态。这是一种“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般的沉静姿态;这是一种“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般的深远姿态;这是一种“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般的博大的姿态。他体现的是“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般的力度和强度,这样的力度,是基于他长期对人生对社会的深刻观察、认真思索、仔细品味后,披沙沥金般经验的积淀和智慧的彻悟,因而给人以洞穿的震撼。

这样的生命姿态,才能让他的心中生出无限的悲悯,这悲悯因了这思想的稀薄的人群而生,因了这物欲泛滥的思潮而生,所以当那些自以为有思想的所谓的思想者,附庸风雅地站在“思想者”面前装腔作势地进行所谓的思想的时候,或者当人们的目光轻描淡写地扫过“思想者”那富于思想的全身心而漫不经心地走向《平安》《春、夏、秋、冬》《火鹤》的时候,他却以思想者的姿态伫立在“思想者”的面前,他把全部的思想投注进去,他的思想在这“千年缄默、妙不在言”的“思想者”面前沉浸、而后升华。

读着作者带有思想温度的文字,我周身的血液渐渐沸腾起来,它有秩序地、清晰地在我的体内流动,它冲开了我思想的“栓塞”,打破了我思想的混沌状态,我的眼前豁然开朗,仿佛有一只手正引领着我向前,在我的前方,“思想者”深邃的目光正俯视着我,也俯视着人间万象。

触摸指尖的温度 第13篇

一、历史悠久,乡土奇葩——常州梳篦工艺的传承

“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这句《木兰辞》中的著名诗句,形象地表达了人们对于美的追求。梳篦作为古时人手必备的梳头工具,尤其妇女,几乎梳不离身,便形成插梳风气。常州梳篦制作始于魏晋南北朝时期,距今已有1600余年历史,其制作繁复,纯属手工。一般从取材至成品,篦需72道工序,木梳需28道工序。如今您若是漫步常州,还能见到着名的“梳子街”、“篦箕巷”。常州民谣云:“宫梳名篦,情同伉俪”已将常州梳篦的历史与春秋时周灵王二十五年(公元前547年)吴王封季札于延陵联系在了一起。据《常州梳篦厂志》载,常州梳篦的实物可考历史,应从东晋算起:“1973年在本市东郊出土古墓中,发现有半圆形木梳,用漆雕菊花形图案,长度116毫米,高度52毫米,是东晋末期(公元420年)的木梳。”距今已有1600年历史。

几千年来,常州梳篦自始至终沿着传统民间工艺的规律和自身的特色不断传承与发展,梳篦工匠都是城乡百姓,他们大多数是最下层的农民,只能在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的慰藉中出卖劳力和副业手艺求生。正因为如此,他们世世代代虔诚真挚地保留着从始祖那里传承下来的民间文化遗产,并不断提炼、不断向高层次升华。

“三十六行,行行出状元。”在人文荟萃的常州这方土地上,历代出了许多状元,有文的,有武的,都曾名噪一时,独占鳌头,但曾几何时,便被人们逐渐忘却了。唯有民间工艺百花园中的并蒂奇葩——“宫梳名篦”,千百年来一直作为常州特色的形象代表,始终独步全国。正如民歌所咏:“民间文艺古文化,乡土风采遍中华。永葆青春花并蒂,常州梳篦甲天下!”

二、独具魅力,技术精湛——常州梳篦工艺的特色

(一)木梳的工艺特色

木梳用树木作为主要材料,所采用的材料必须是细腻坚韧的,不容易变形和翘起裂开,经过打磨之后表面光滑,干缩性要小。通常满足这些要求的有黄杨、枣木、龙眼杨梅、枇杷树等等。这些都可以用来制作梳子。其中以黄杨、枣木的使用最为普遍。木梳的制作有一定的顺序,依次为锯树、切片、问齿、齐齿、锉尖、方根、出样、磨光。(图2)

(二)篦箕的工艺特色

篦箕制作是精湛的民族技艺,用料精良,制作过程颇为讲究,工匠们制作一把工艺篦箕所需要七十二道半的工序。它的主要材料为毛竹,同時还佐以牛骨、生漆、棉线和桐油等材料。常州制篦箕的毛竹大多来自江苏宜兴的张诸和涤湖以及浙江长兴泅安一带,质地坚韧,经久耐用。篦箕的制作过程是非常复杂的。(图3)

(三)梳篦装饰的工艺特色

梳篦可以分为好几个品种,这些小小的东西,制作工序一点都不含糊,其中极为讲究的雕、描、烫、刻、磨等工序至今都需要手工制作方能完成。在继承和发扬传统的“雕、描、刻、烫”技艺的同时,揉合日用品、工艺品、装饰品种种特点,不断推陈出新,使梳篦成为富有民族传统风格和艺术魅力的日用工艺品。

三、千姿百态,栩栩如生——常州梳篦艺术的特色

(一)多变的梳篦形态

历史上梳篦的形态蔚为大观,杨晶在《中华梳篦六千年》中依据考古发现,总结为长方形,扁方形、凸字形、鱼尾形等十四种。由于材料和工艺不同,常州的梳篦形态远没有这么复杂,但这并不意味着常州的梳篦形态单一,缺少变化,事实上特色依然很鲜明。

常州梳篦按功能来说,主要有实用型梳篦和装饰型梳篦两类。

实用型的梳篦造型简洁大方,虽然装饰性弱,但更注重实用性和操作的合理性。按照不同的适用人群和使用方式,梳篦把手的形状及梳齿的密度、长度、锐度均有不同。装饰型梳篦造型多变,它注重梳篦的观赏品味。明代注重镂雕、镶嵌等工艺;清代注重表面的描、烫、印等工艺。现在的梳篦工艺更加多样,雕、描、刻、烫、嵌五种装饰手法。按照纹饰和木梳造型的结合方式,可以分为型纹独立型和型纹结合型两类。按照题材可分为人物、动物、卡通、静物。吉祥图案五大类。每一大类又可以再细分为小类。(图4)

常州梳篦属于中国传统民间工艺美术范畴,其造型和装饰纹样始终带着浓厚的乡土气息。但是,它又能吸收传统文化的精华,并迎合文人清高淡雅的追求,充分显示了常州梳篦艺术的开放性和包容性。

(二)细腻富有神韵的彩绘

常州梳篦中的彩绘梳使用中国的毛笔来描绘图案,一般先要画好稿本。一幅完整的稿本需要反复地修改才能定稿,然后复在梳篦上,先用狼毫小笔勾勒,然后随类敷色,层层渲染,从而取得形神兼备的艺术效果。常州梳篦彩绘装饰的技法,笔法精谨细腻,花鸟能画出禽鸟活跃之态、花卉芳艳之色,人物脸谱能画出人物的表情神色、性格特征。画面制作的线条清楚,轮廓分明,表情丰富,精彩动人,具有概括、简练、逼真等特点。色彩上一般设色艳丽、沉着、明快、高雅,有统一的色调,具有浓郁的中国民族色彩审美意趣。例如在装饰梳(金陵十二钗)中,画面的人物描绘笔法娴熟生动而富有细节,颜色搭配与人物性格、身份相协调。人物探春的头饰与服饰的蓝色形成统一联系,使整个画面呈现出了完整的色彩意象,给人以调和的色彩关系和平衡美的体味。

尤其是装饰型梳篦,它的装饰性是不可缺少的因素。从构图、线描、设色到形象的细部处理都带有一定的平面感和装饰性。关于装饰性,一方面是来源于传统的程式化手法,一方面是作者对生活中的形象通过提炼、夸张创造而形成的美感效果。

(图5、图6)

(三)梳篦艺术的审美

也许一般人看来,梳篦不过是日常生活中的一类小工具而已,梳子人人在用,却很少有人追问它的历史、工艺、装饰等方面信息。也许正是因为它的微小廉价,才被世人所忽略。那些制造梳篦的工匠们更是被历史所以遗忘。其实,了解梳篦对我们来说很重要,它的传承和发展演变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人类社会的变革。

梳篦和美有着密切的联系。在历史上,梳篦不仅是人们梳妆打扮和除虱的必备工具,而且也是插在头上,作为美的象征的装饰器具。当然,在头上插装饰的时代已经远去,在现代化的产业发展浪潮中,传统的梳篦行业正经受着严重的生存危机。常州梳篦作为传统手工艺的一个代表也难免受到冲击,但是我们依然应该保持敏锐的审美感知力,用审美的眼光去审视它曾经辉煌的历史、精良的工艺以及优美的装饰。在一定意义上来说,能够发现美,才能找到存在的价值。常州梳篦的美和价值需要我们去发现,去挖掘。

四、总结

上一篇:大学生大一个人小结下一篇:工作申请英语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