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城市管理与城市建设

2024-08-14

论城市管理与城市建设(精选8篇)

论城市管理与城市建设 第1篇

文章标题:浅论城市管理与社区建设

提升城市管理水平,是城市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各级政府的重要职责。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创造优美生活环境的需求越来越高。做好新形势下的城市管理工作,必须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注重提高公共服务质量,完善城市功能,改善人居环境,推进

和谐社会建设。为此,需要研究城市管理的内涵、模式、机制和有效性等问题,健全城市管理的标准和规范,创新城市管理体制和模式,加强城市管理队伍建设,推动城市管理向科学化、法制化、精细化方向转变,创造优美、文明、和谐的城市环境。

加强城市管理

在“联合国最适合居住城市”排名中,居于前列的是那些规模适中、生态良好的城市。我国城市在发展中既要繁荣经济,也要建设优良的生态环境。同时,注重完善城市的内在功能,努力改善居民住房、交通、通讯等生产生活条件,扩大就业,提高市民素质。除此之外,还应高度重视以下几个问题:

控制城市规模。城市意味着人口、资源、信息、交通等的聚集,聚集的收益在于经济效率的提高,聚集的成本在于土地价格上涨与交通堵塞等。一旦城市的发展超过应有的最优规模,经济效率提高的收益就会被土地价格上涨和交通堵塞等成本所抵消。因此,盲目扩大城市规模的思路是不足取的。

完善社会管理。城市管理所涉及的事务一般都与民生息息相关,“多、杂、细、碎”的特点时刻考验着城市管理人员的管理智慧和执法素质。应进一步完善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改善公共服务质量,提高依法管理社会的能力和水平,推动建立政府调控机制同社会协调机制互联、政府行政功能同社会自治功能互补、政府管理力量同社会调节力量互动的社会管理网络,形成对城市全社会进行有效覆盖和全面管理的体系。

消除城乡分割。从根本上改变城乡布局分割的现象,通过发展地下轨道交通以及立体高架公路等交通网络,把老城区改造和郊区卫星城建设结合起来,积极引导中心城区的产业向郊区疏散。

推进社区建设

社区是城市建设和管理的基本单元,也是城市功能的基本载体。社区发展状况不仅直接影响城市居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也反映城市管理与发展的水平和质量。伴随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社区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社区管理问题日益突出。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政府的社会性职能、企业的社会性职能均向社会转移,各种社会问题和社会矛盾日趋集中在城市社会的基层――社区。这就迫切需要建立一种新的城市基层社会管理体制,培育社区居民的自治意识和参与意识,让居民认同社区、归属社区。

社区发展既有赖于政府和社会组织的介入,更有赖于居民的社区参与。社区参与的形式和途径是多样化的,社区自治是居民参与的高级形式,也是居民参与的条件之一。社区发展的重要目标就是通过居民积极参与社区自治,促进政府行政管理和社区自我管理的有效衔接、政府依法行政和居民依法自治的良性互动。在社区建设的过程中,应兼顾各方面利益,管理措施也应体现人性化管理的理念;从居民需要出发,培育社区居民自己解决社区问题的能力,依靠社区居民的积极参与来推进社区的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管理。

《浅论城市管理与社区建设》来源于,欢迎阅读浅论城市管理与社区建设。

论城市管理与城市建设 第2篇

加强城市社区管理,要从目前我国城市社区的现状为出发点,从建立现代化城市的需要和与世界接轨的高度来考察。在加强和改善城市社区管理的过程中,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推行以服务为中心的行政职能,理顺关系,完善社区的组织体系着手,逐步建立新型的城市社区管理模式。

近二十年来,虽然我国城市社区建设与管理已取得很大成绩,显示出传统的两级政府、三级管理的模式已经不再适应现代化城市建设与发展的要求。我国城市社区服务业的发展历史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应该说是比较短的。它是伴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社会发展应运而生的新生事物。社会运行机制及体制的转换加上我国的基本国情,使我国面临着许多社会问题。其中涉及到社区服务发展的问题主要有:

1、社区服务的发展水平地区之间呈现出严重的不平衡状态;

2、社区服务的资金来源比较困难,缺乏自我发展的能力;

3、尽管存在着广大群众对社区服务的普遍要求,但多数居民家庭尚不具备运些需求的现实支付能力;

3、社区服务队伍整体素质与社区服务的发展要求不相适应,也影响了服务内容和项目的开拓、扩展和服务质量的提高;

4、一些地方的职能部门和领导干部缺乏对社区服务的积极性和巨大优势的充分认识,对社区服务重视不够,投入不多,力度不大,扶持和优惠政策得不到很好的落实;

5、社会福利体制改革滞后于经济体制改革和社会发展,这些问题的存在也就对大力发展社区服务提出了客观要求。

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是我们搞好城市建设,提高城市品位的重要指导思想。“以人为本、服务居民”这是城市社区建设的基本原则。众所周知,人是社区的主体。社区管理的一切活动都应该围绕着人这个中心。因此,在社区管理上要正确处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关系,把社会效益放在重要位置上,重视与社区成员生活密切相关的环境卫生,医疗保健,安全保障,社会服务诸方面的建设,这是体现了社区管理的指导思想问题。只有在管理上做到“以人为本,服务居民”,才能最终实现社区成员对社区的心理归属,真正做到“社区是我家,建设靠大家”。

一.坚持以人为本的城市建设发展观

“天地万物,唯人为贵”,社会的发展,根本就是人的发展。城市建设发展的核心在于为人的全面发展而发展,离开人的全面发展,城市建设的发展就失去了方向。有些城市花巨资甚至负债建设百米宽大道,大搞形象工程,并不能惠及普通老百姓,相反却因占用大量市政建设资金,导致用于改善居民居住环境、建设体育文化设施等方面的市政建设资金严重短缺,造成部分城市社区居民环境恶劣、公共活动场所缺失,严重影响了作为社区居民的身体素质、文化素质等方面的全面发展。这是违背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规律的。

二.坚持以人为本的城市社区建设规划

城市社区是城市社会管理的基层,推进社区建设是实现社区人全面发展的基础,没有社区建设的发展基础,城市市民的发展就失去了依托。因此,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社区建设规划,营造优良的社区人居环境。

人居环境是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综合反映,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必须做好以人为本的城市人居环境的规划,以创建园林社区、卫生社区和文化社区为目标,把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能管理有机结合起来,形成合理的城市格局。坚持“低密度、高绿化、多功能”的城市规划建设理念,集中力量规划建设和改造路街、水电、卫生、体育、文化等社区(市政)公共设施,完善社区服务功能,推进社区人的全面发展。只有社区人的综合素质提高了,才能提高整个城市的综合素质和品位。

三.构建以人为本的社区管理与服务体系

城市社区的一切工作必须以社区人的发展为目标,提高社区人的身体、道德、文化等方面的素质,满足社区人的各项服务需求。要提高社区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要健全服务组织,建立一支专职和兼职,社区骨干和志愿者相结合的服务队伍。实现以街道服务中心为主体,居民社会服务站为依托,社区志愿者服务队伍为基础的三级社区服务网站,面向全体居民,实行全方位服务,使城市社区逐步走向正规化、规范化、专业化的轨道。因此,必须建立以下三大服务体系。

一是家政便民服务体系。在每个社区建立家政服务中心,按照市场原则进行运作,在街道办事处的领导下,在民政、文化、卫生、城建、劳动保障部门的支持下,广泛开展便民利民的服务工作。

二是教育文化服务体系。在各社区成立市民学校,由宣传部门牵头,从组织、政法、妇联、团委、卫生、文化、司法、教育等部门抽调人员组织市民文化知识讲师队,定期到各市民学校举办政策法规讲习班以及各类文化知识、技术培训班。

三是体育卫生保健服务体系。在各个社区建立集医疗、预防、保健、计生指导为一体的社区体育卫生保健站,建立体育活动场所,购置体育健身器材,定期举行各种体育活动,建立托老所和老年人活动中心、卫生保健教育室。完善医疗保险保障制度,定期举办体育卫生保健等方面的知识讲座。

论城市规划发展与管理 第3篇

城市规划是一个城市较长时期内的战略性发展指导, 其任务:1) 确定城市的发展方向、城市性质和城市的发展规模;2) 综合部署城市各组成部分的用地, 对工业、交通、住宅、商业、公共事业、基础设施等进行合理的组织和布局。在中国, 汉代以前没有城市规划, 城市规划应从曹操建造邺城时算起, 但那也仅仅是以王权思想为指导的简单规划。一直到新中国成立后, 城市规划才在理论、方法和实践中取得了很大进展。

1 什么是城市规划

城市规划是依据城市发展目标和对城市的整体研究, 通过对城市土地使用进行预期安排, 制定城市发展的行动纲领。通过城市建设活动改造城市的空间状况, 以引导城市有序发展。城市规划是在实践的基础上逐步发展起来的, 现代城市规划是社会改良运动, 政府行为和工程技术的结合体。我认为无论从何种意义上讲, 城市是一种客观现象, 而规划则是一种意识或意志的表述, 两者相互关系的整理, 将有助于我们认识城市规划的本质和内涵。

2 城市规划要坚持的原则

城市规划是一项牵动经济、社会、文化、环境诸多因素的全方位的系统工程。城市规划是城市发展的龙头, 是城市发展的蓝图。只有把城市规划好, 才能逐步建设好、管理好。结合多年实践与理论的探讨, 认为城市规划工作应坚持以下几个原则:

1) 城市规划要坚持科学性。

规划是龙头, 规划是前提, 规划是保证, 因此城市规划编制要坚持科学性。对城市要进行科学的定位、定性、定向。编制城市总体规划、专业规划、分区规划、详细规划要科学, 要符合当地实际。要以科学严谨的态度, 使城市规划具有战略性、广域性、前瞻性、综合性和可操作性。立足实际, 高点定位, 在城市规划理念上力求做到“宽思路、大手笔、高起点、现代化、创一流”, 在规划内容上, 处理好近期与远期、局部与整体、需要与可能、发展与维护、城市功能与城市形象五种关系, 做到“一次规划、分步实施”, 切不能为先天规划不足的原因成为后天建设的制约因素, 导致重复建设, 投资浪费。同时在编制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时力求彰显地方特色。

2) 城市规划要坚持超前性。

也就是说城市规划要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高水平。要根据城市经济发展竞争的需要, 着眼于新经济时代对城市发展带来的新挑战, 高起点筹划城市的发展格局。用先进的规划技术指标来指导城市建设管理和发展, 避免城市建设重复运行。在利用规划对各种城市资源进行配置时有效地运用市场经济规律的杠杆, 以集约合理为条件, 最大限度地释放城市资源资本的潜能, 使城市规划在城市建设发展中发挥最大的效益功能, 成为创造财富的龙头。坚持城市规划超前性, 确保城市规划“至少50年不落后”。城市规划要留有余地, 给城市发展留有充裕的空间, 让未来的城市形象更加雄伟, 让城市下一代规划者的才能得以全面的施展。

3) 要坚持连续性。

城市规划是一项非常严肃的工作。要坚持“规划一张图, 审批一支笔, 一张蓝图绘到底”的原则。城市规划是严格按照程序进行的, 具有权威性和法律效力, 因此市、县政府应该按照上级批准的规划进行实施。城市规划不应该因为领导变化而变化, 应该一届政府接着一届干, 保持城市规划的连续性。

4) 城市规划要坚持群众性。

按照“政府组织、专家领衔、部门合作、公众参与、科学决策”的原则, 为了使规划贴近群众, 更趋于科学合理性, 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代表最广大群众的根本利益, 要充分发动广大市民共同参与, 献计献策。城市规划要实行“阳光规划”。其主要内容是城市总体规划批前、批后要公示。让市民行使对城市规划的知情权、建议权、监督权。规划审批后向社会公示规划图纸和文字内容, 让市民了解、遵守并监督规划的实施。

5) 城市规划要坚持生态性。

城市规划要注意人与自然生态和谐, 使城市复合生态系统达到优化的目标。城市与自然环境、山水融为一体。要处理好城市规划与城市生态平衡的关系, 追求生态城市。在搞好生态平衡的思想指导下, 节约资源, 大力实施生态文明建设, 统筹推进环境治理, 加大节能减排, 摒弃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的外延性经济模式。严格执行区域能耗总量控制和新上项目节能总量前置审批的制度, 大力探索高碳经济低碳发展的路径, 培育低碳产业, 推广低碳生产, 构建“节能型城市”, 努力达到城市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的最佳效益。加强绿地建设, 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坚持不懈的搞城市绿化建设, 建立山水城市、森林城市、海滨城市、园林城市。

3 城市规划的管理工作

城市规划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等各个领域, 是一项全局性、综合性、战略性工作。要统一思想, 提高认识, 以改革的精神、科学的态度、求实的作风, 努力提高规划制定和修编工作水平。1) 要加强领导和协调。规划是城市管理的第一要务。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特别是城市人民政府要切实负起责任, 把城市规划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明确具体的工作目标、任务和要求, 发挥规划在城市管理中的龙头作用。有城市规划修编任务的地方要组成专门班子, 提供必要的支持, 拿出高水平的工作成果。各有关部门要根据各自职责, 搞好协调配合, 加强对城市规划修编工作进行指导和监督。城市总体规划及近期建设规划的编制, 要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及相关规划搞好衔接。2) 要推进科学民主决策, 培养规划人才。培训现有工作人员, 提高城市规划的科技含量。城市规划的编制要有长远眼光, 提高战略性和前瞻性, 为经济社会发展留有余地。要改进城市规划编制的组织方式, 完善城市规划的公示、听证制度, 考虑建立规划委员会制度, 就城市近期建设规划、详细规划以及重大项目建设等问题, 充分听取社会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 提高城市规划的公开性和透明度。3) 要依法制订和实施规划。进行规划修编的地方, 首先必须对现行规划实施情况进行评价。查找问题, 分析原因, 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确定修编的目标和任务, 并按法定程序认定、报批和备案。规划一经批准, 就具有法定效力, 任何单位和个人都必须服从, 保证规划的权威性和严肃性。要做好《城乡规划法》宣传与贯彻, 以及有关法律、法规、规章的制定工作, 为规划编制和实施提供法律依据。4) 要完善城市规划的体制机制。建立健全城市规划管理体制, 统一规划城区、各类开发区及城市地下空间。要发挥市级城镇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的作用, 保证市域城镇体系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的有效实施。要完善城市规划工作监督检查机制, 研究建立城市规划督察员制度, 建立必要的责任追究制度, 对规划编制、审批、实施各个环节进行督查, 及时发现问题, 查处违法违规行为。

4 结语

城市规划需要吸收其他学科的科研成果, 但它理应建立在更扎实的基础上得到发展。我国目前城市规划中面临的一些难题, 不是仅借助于其他学科的科研成果可以解决的。它面临整体观念和结构的转变。现代城市规划的发展已经揭示了这一点, 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 我国的城市规划出路在于创新, 在于吸收和借鉴国外先进理论成果的基础上的自主创新, 在于结合中国实际基础上的创新, 只有这样, 中国的改革开放才能向着更深更广的方向发展 。

摘要:对城市规划的基础理论进行了比较深入和系统的研究, 对城市规划科学研究的领域、原则、管理及其发展方向作出了具体的阐述, 以期指导实践, 促进城市规划的发展。

关键词:城市规划,原则,管理

参考文献

论城市公厕的建设与管理 第4篇

本文分析了目前城市公厕规划、建设、管理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为了改善城市公厕现状,应该从公厕的合理规划、精心建设、规范管理等多方面努力。

关键词:城市公厕规划建设管理

现在城市里的厕所是收集、贮存和初步处理城市粪便的主要场所和设施;能够方便人们生活、满足生理功能需要,是城市基础设施的必要组成部分;作为城市建筑的公厕设施本身是人文景观之一,公厕体现着城市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水平,已成为现代城市文明形象的窗口之一。

1 城市公厕存在的问题

1.1 公厕布局不合理,而且数量少。目前许多街道的公厕很难找到,很多城市新建了大量的公共厕所,但面对城市发展的需求,公厕的数量仍然不足。一是城市公厕规划滞后。二是旧有的公厕已跟不上城市发展的要求。

1.2 “入厕难”的问题在全国许多城市普遍存在,这也就折射出“建厕难”的问题。主观上与政府及有关部门引不起重视有关,客观上也不肯用寸土寸金的土地建厕所,单位和居民谁也不愿意把厕所建在自己旁边。

1.3 城市公厕卫生状况虽有所改善,但由于管理人员和使用者素质低下,有的在蹲位之间的隔板上乱涂不堪入目的字画,有的将黑色的脚印留在雪白的墙上,同时也存在舒适程度不足、配套设施不完善,厕所未采取防滑、防臭措施等问题,公厕内的环境还是不能让人满意。

1.4 建筑设计方面不完善,难以表现出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公厕设施中缺乏对儿童、老年人、盲人、残疾人等特殊人群的使用需求,针对这类人群配套的设施,比如轮椅坡道和扶手、盲道、安全抓杆、专用便器、专用洗手盆等的配置缺少,而且部分公厕的设施还缺少梳妆镜、厕内挂钩、洗面台等,不方便让人们使用。

2 城市公厕的规划设计

2.1 落实“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大部分管理部门已然接受并实施“以人为本”的理念,然而在理念的理解上却没有充分。在考虑设计问题时以人为中心来展开设计思考是人性化的本质,将设计方向定位在人性的方面,综合考虑产品开发所涉及的人性方面的需求使用等深层次的问题才是人性化设计。以人为中心应该理解为全方面的为各种群体、有特殊需求以及没有特殊需求的人,考虑群体的局部与社会的整体结合,考虑社会的发展与更为长远的人类生存环境的和谐与统一,而不是仅仅考虑一个人。

因而应根据各种人群设计公厕的设施,比如为能够独力活动的儿童,设置一些较低的符合儿童心理特征的小便斗以及洗手盆。再比如给携带婴儿的父母在大人厕位的前方位置安排一个可以固定婴儿的座位,或者还会设置专门的婴儿台方便大人为婴儿换尿布等。还有为老年人和伤残人士提供的厕位和洗手盆,安装不锈钢管材质的安全抓杆,而且在厕位内适当的地方安装呼叫装置,以便有突发状况时能够得到及时的救治。

2.2 关于公厕布局方面的设计。设计公厕内部的时候,要在布局结构的设计上充分考虑各类人群使用时的需求,设计通风照明设备和隔间以及提供手纸、香皂,还有增加女厕厕位的数量,以解决目前公厕使用时女性排队的频繁现象。国家对城市公厕布局也有相关规范,在人流量较大的繁华地区按300-500m的距离设置一座;流动人口密集的街道应小于300m,一般街道按每750-1000m的距离设置一座;公共绿地按每10000m2或每隔500m设一座,且公厕应设置有明显的标志。

2.3 公厕洁具及相应五金设计。根据使用的环境来设计洁具,例如设计洗手盆的时候,女厕中的洗手盆的数量应适当多些,因为考虑到女性在整理化妆上花费的时间比较多,可能入厕的目的就是化妆。在公共厕所里卫生健康的是蹲式大便器,而在一些高级场所的公测,还是以坐式大便器为主。

整个厕所的使用功能和效果的问题关键在于所使用的管道与五金配件的质量,由于防臭是目前公厕使用过程中比较严重的问题,那些空气质量恶略,地面污水泛滥的公厕,主要原因就是地面的排水设计不合理,存在跑冒滴漏现象。下水应设有存水弯,地漏应有水封。

2.4 环境设计。公厕的设置影响着人类的生存环境。一方面是从设计方案上来讲,大部分人将厕所视为放松的地方,所以在设计公厕内部坏境时,应该将主题定位在轻松与健康上,那么就需要在整体色调的设计以及建筑材料的质量还有通风换气和及时清理这些方面加强设计意识。另一方面是粪便等废弃物,将粪便冲入化粪池对水冲式公厕不是问题,对于环保要求来讲,并不是说公厕内干净无臭,其有可能将是周围环境的污染源。那么当设计一座公厕时,不能只单纯从公厕本身考虑,应该从环境的产物和与环境相互依存的物体方面多加考虑,将其从保护环境的最终目的出发,要强调我们保护自己生存环境的责任与义务。将公厕作为一个建筑来设计不是难事,难的是将一个公厕合理的设计到整个环境中。

3 城市公厕建设标准

《城市环境卫生设施设置标准》:

公共厕所:每1000~1500户设一处;宜设于人流集中处,建筑面积30-60,用地面积60-100(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

城市环卫设施设置标准上要求公共厕所,按城镇道路人流量确定设置间距,流动人口高度密集的街道和商业闹市区道路,间距为300~500m。一般街道间距不大于800m。

按地区面积确定设置数量:旧区成片改造地段和新建小区,每平方公里不少于3座。

公共厕所建筑面积应根据人口流动量因地制宜,统筹考虑。一般建筑面积规划指标规定如下:

①居住小区内6~10m/千人;

②车站、码头、体育场(馆):15~25m/千人;

③广场、街道:2~4m/千人;

④商业大街、购物中心:10~20m/千人;

⑤城镇公共厕所一般按常住人口2500~3000人设置一座。其建筑面积一般为30~50m2。

房产及其他单位经环境卫生部门核准在街巷内建造供没有卫生设施住宅的居住使用的厕所,一般按服务半径70~100m设置一座。厕所建筑面积按所服务的人口数量确定。

垃圾收集点:服务半径一般不应超过70m。

4 提高城市公厕管理水平

一是要加强公厕日常管理。制订完善公厕日常管理制度和保洁标准,加强公厕管护人员的教育和培训,增强管护人员的责任意识和服务意识,经常保持公厕内外卫生,常净常洁;要逐步引入质量认证体系,采取招标、承包等方式选择专业服务公司和养护人员,达到降低养护成本,提高管理水平的目的。二是要严格遵守开放时间。城市公厕要按照统一规定的时间开放,公厕管护单位和管护责任人不得缩短开放时间或擅自停用公厕。因维修等原因确需停用的,管护责任单位和管护责任人应提前向主管部门提出申请,并采取设置移动公厕等办法解决群众入厕问题;对一些特殊路段确需延长开放时间或需昼夜开放的公厕,按需要进行调整,保证群众正常入厕。三是要规范设置公厕标志。公厕的标志牌、导向牌、服务制度、监督电话必须设置在明显位置,便于群众寻厕和监督;及时擦拭、维护公厕标志牌、导向牌,保持整洁完好,字体规范。四是要确保设施正常使用。公厕的管护单位和管护人员要经常检修、保养公厕设施,及时维修损坏的设施,保证公厕设施始终保持正常使用状态。五是要取缔违规经营活动。公厕内除配备纸巾等入厕卫生用品外,不得从事经营、储存物品等活动,凡是从事经营活动的公厕要立即停止经营活动,恢复公厕正常使用功能。

5 结束语

自从人类的居住环境出现了城市,各种城市的基础设施就成为了一个城市运作的保障。从宏观层面来看,它决定着一座城市的张力、规模、结构、地位、前途以及城市的运作水平等;从微观方面来看,它刻画着城市的每一个细节,显示着一个城市的品位、特质,默默地传达着城市的人文气息。一座城市,如果忽略了它的细节——公厕建设就属于这类“小事”和“细节”,那么,这座城市的建设将不可能是丰满的,甚至是失败的。让公共厕所成为一个舒适、漂亮、有文化气息的地方,让人感受到市区的文化细节,清洁方便、舒适宜人,有所感悟,小事中体现出大的文化价值。

论城市管理与城市建设 第5篇

城市生活垃圾,是指在人们日常生活或者为日常生活提供服务的活动中产生的废弃物,它伴随居民生活而产生,成分和产量也伴随居民的消费水平、消费方式的变化而改变。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及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生活垃圾产生量也迅速增加;加之生活垃圾中有机物含量高、成分复杂,任意堆放或处理不当,都会对周围的大气、水体、土壤环境及景观造成严重污染。因此探讨适宜的垃圾处理方法和管理对策就成了城市管理者和广大市民极为关注和亟待解决的重大环保问题之一。

1.城市生活垃圾概况

1.1城市生活垃圾产生量及构成近十几年来,我国城市生活垃圾的产生总量大幅度增加。据资料表明,1990年我国城市生活垃圾清运量为6766.8万吨,2000年为11818.9万吨,到2002年增至13650万吨,年均增长率为8.20%[1],少数城市的垃圾增长率则超过15%,大大高于工业发达国家的数值(2.5%-5%)[1],预计到2010年将达到3.1亿吨。城市生活垃圾的构成主要受城市的规模、性质、地理条件、居民生活习惯、生活水平和居民燃料结构的影响。我国城市垃圾在产量迅速增加的同时,垃圾构成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表现为有机物增加,可燃物增多,可利用价值增大[2]。

1.2城市生活垃圾污染现状

我国传统的垃圾消纳倾倒方式是一种“污染物转移”方式。由于现有的垃圾处理场数量和规模远远不能适应城市垃圾增长的要求,大部分垃圾仍呈露天集中堆放状态,对环境即时的和潜在的危害很大,污染事故频出,问题日趋严重。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

(1)污染大气。城市生活垃圾中有50%-60%的易腐性有机物,它们能在短短的数小时之内自行降解,同时散发出硫化氢、氨、苯、丙酮等多种令人厌恶的臭味,这在集中堆放垃圾的垃圾处置场周围更为明显。

(2)污染水体。垃圾中除易腐有机物降解产生的水和自身携带的水分外,有时还接纳一些外来水(主要有降水和径流水),这些水分总量若超过垃圾对水分的吸收能力,就会渗流出来形成垃圾渗滤液,这些渗滤液若流入周围的地表水体和渗入土壤,会造成地表水和地下水的严重污染。

(3)侵占土地,对农田破坏严重。堆放在城市郊区的垃圾,侵占了大量农田;未经处理或未经严格处理的生活垃圾直接用于农田,或仅经农民简易处理后用于农田,破坏了土壤的团粒结构和理化性质,致使土壤保水保肥能力降低。

(4)垃圾爆炸事故不断发生。由于城市生活垃圾中有机物含量的提高和由露天堆放变为集中堆存,只采用简单覆盖易造成厌氧环境而使垃圾产生的沼气量增加,爆炸事故不断发生,造成重大损失。

2.城市生活垃圾处理方法

为了实现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的目的,国内外均在研究城市生活垃圾的处理方法,目前国内成熟且常用的方法为焚烧、堆肥和填埋三种。

2.1焚烧

焚烧是对城市生活垃圾高温分解和深度氧化的综合处理过程。将生活垃圾作为固体燃料送入炉膛内燃烧,在800℃-1000℃的高温条件下,垃圾中的可燃组分与空气中的氧进行剧烈化学反应,释放出热能并转化为高温燃烧烟气和少量性质稳定的固体残渣。热能可回收利用,烟气必须净化,性质稳定的残渣可直接填埋处理。焚烧技术的特点是处理量大,减容性好,无害化彻底,并且热能可回收利用,因此这种方法是我国和世界上大多数国家普遍采用的一种垃圾处理技术[3]。随着焚烧技术工艺研究的完善,国产化成套焚烧设备的开发,生活垃圾焚烧余热综合利用技术将进一步得到提高,焚烧处理的比例也将逐步上升,未来几年内在部分城市中将建成若干个和国外接轨的城市生活垃圾焚烧厂[4]。

2.2堆肥

堆肥是依靠自然界广泛分布的细菌、放线菌、真菌等微生物,人为的促进可生物降解有机物向稳定的腐殖质转化的生化过程,它不仅可以杀死垃圾中的病原菌,有效处理垃圾中的有机物,而且可生产有机肥料,特别适用农业为主的国家。但是垃圾堆肥并不能处理全部垃圾,它只针对城市生活垃圾中易腐、可被微生物降解的有机物,所以堆肥处理是垃圾中可腐有机成分的处理技术,而不是全部垃圾的最终处理技术。另外堆肥时,垃圾中的石块、金属、玻璃、塑料等废弃物不能被微生物分解,这些废弃物必须分拣出来,另行处理。而且城市生活垃圾堆肥一般周期较长,处理量小,单纯的堆肥处理不能满足日益增多的生活垃圾,并存在产品长期使用会造成“土壤渣化”、质量不稳定、销路不畅等问题,所以堆肥处理还必须优化生产工艺,提高产品质量。但由于堆肥技术具有良好的减量化和资源化效果,随着技术、设备、工艺的不断改进,生活垃圾堆肥技术将进一步得到重视,处理的比例将逐步增加[4]。

2.3填埋

填埋是城市生活垃圾处理中必不可少的最终处理手段,也是现阶段我国垃圾处理的主要方式。与其他处理方法比较,填埋是一种独立销毁垃圾的方法,填埋场是各种生活垃圾的最终处置场所。但是填埋技术也并非是一种完美的垃圾处理方式,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垃圾填埋占用大量土地;

(2)垃圾渗滤液的处理仍是难以解决的问题;

(3)填埋法的无害化程度低,对水源和大气的潜在影响较大,同时填埋法的资源回收率低,加上填埋场征地、运转费用日益上涨,此法在我国有下降的趋势,因此我国应根据具体情况,引进先进科学技术,研究适合我国城市生活垃圾的填埋技术。总之填埋法在我国生活垃圾处理领域的主导地位,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不会改变,但处理的比例将稳步下降[4]。

根据中国城市生活垃圾的特点,中国环境卫生部门制定的垃圾处理技术对策已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的着重发展填埋和高温堆肥向填埋、焚烧、堆肥与循环利用、综合利用技术并举的方向过渡,逐步实现垃圾处理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的总目标。

3.城市生活垃圾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城市生活垃圾的污染防治问题得到国家和政府主管部门的重视,陆续出台了一些政策法规,并作为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由于治理历史欠账较多,生活垃圾对环境的污染仍日趋严重。主要表现在:

3.1管理体制不顺

我国主管城市生活垃圾处理的归口部门是建设部,各个城市由市政府领导下的城建环卫部门主管垃圾的收集、清运、处理等工作,垃圾清运处理过程的管理、运行、监督基本是由一家完成,政企不分,政事不分。由于体制管理不到位,致使垃圾无害化处理的监督体系也不健全,一些城市的垃圾处理收费制度难以落实,并存在一定的垄断经营。现有体制不能形成有效的监督和竞争机制,制约着垃圾管理的发展;市容环境卫生管理队伍庞杂,多层次而不集中,遇到问题互相扯皮,未能把人力、财力用到关键地方,不利于对城市生活垃圾的管理。

3.2收费制度尚未建立

随着城市生活垃圾产生量的增加和环境保护要求的提高,需要政府投入越来越多的资金,才能建设足够数量的无害化处理处置工程,使垃圾的无害化处理率达到既定目标。由于城市生活垃圾治理一直视为公益事业,其经费来源主要靠国家和地方财政拨款,给政府的财政造成了巨大压力,一般用于市容环境卫生的固定资产投资在市政设施投资中所占比例普遍偏低,大多为1.5%-4.5%[5],且大部分用于城市垃圾的清运。为促进城市生活垃圾处理的发展,2002年国家发改委同有关部门印发了《关于实行城市生活垃圾处理收费制度,促进垃圾处理产业化的通知》(计价格[2002]872号),出台了垃圾处理收费政策,但目前仍未落实到位。资金缺口越来越大,难以满足垃圾无害化治理的要求。与此同时,公众和企业则袖手旁观,指责政府没有解决好垃圾问题。其根本原因在于缺乏相应的经济手段和垃圾收费制度,没有使公众和企业认识到垃圾问题与自己息息相关[2]。

3.3垃圾混合收集

目前我国大部分城市生活垃圾还是采用混合收集方式,突出表现为有机垃圾与其他垃圾一同收集,造成垃圾含水率偏高而发热量较低的特点。这种垃圾若采用填埋的方式处理,将会显著增加渗滤液产量,提高二次污染的控制成本;若采用焚烧方法处理,须加助燃剂才能满足处理的最低要求,而使得运行费用大大增加[6];此外,垃圾中还含有塑料、橡胶类组分,若采用焚烧技术处理,还会产生有毒有害的气体。3.4法规不健全,全民环境意识不高

目前我国已颁布的《固体废弃物污染环境防治法》、《城市生活垃圾处理管理条例》等对防治城市垃圾污染作出了全面规定。一些城市还制定并颁布了地方性的环境卫生管理条例,作为城市环境卫生管理的法规基础和依据。但是由于缺乏相应的“子法”及实施细则,给依法管理带来了困难,执行力度不够。同时要处理好城市生活垃圾问题,全民的环境卫生意识也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比如在一些公共场所人们随地乱扔垃圾,人为的破坏一些环卫设施,将垃圾倾倒在禁止倾倒的地方,环境意识不高给环境管理工作也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只有在一个全民环境意识较好的社会,各项管理规章、防治措施才能得到顺利实施。

4.管理对策

4.1改革环卫体制、促进垃圾产业化发展。

按照产业化发展、市场化运作、企业化经营、法制化管理的要求,城市中行政建设主管部门要加强对环卫体制改革的力度,制定具有可操作性的改革方案,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实现政企分开、政事分开,以保障社会公众利益和城市环境效益。同时全面开放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投资、建设、运营市场,建立健全市场准入和特许经营制度,完善垃圾处理市场竞争机制和企业运作机制。

4.2建立健全垃圾处理收费制度

根据污染者负费的原则,全面开征垃圾处理费[5]。在环卫体制改革没有到位的情况下,在部分城市暂按行政事业性收费收取垃圾处理费。各地可采取供水、污水和垃圾处理费统一征收的方式,或与水费、电费、燃气费等联合征收的方式,提高城市生活垃圾处理费的收缴率,降低收费成本。逐步提高收费标准,使其可以补偿垃圾收集、运输和处理的成本,并使垃圾处理企业有合理的利润。通过垃圾处理收费方式还可增强人们的“环境消费”意识。

4.3城市生活垃圾实行分类收集方式

生活垃圾分类收集是将垃圾按照种类的不同分别收集,以提高废品回收率和便于分类处置[6]。分类收集方式在我国刚刚起步,人们对它的认识还不够,缺乏经验。可以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在经济条件优越的城市先进行试点,然后向全国推广,这样“以点带线,以线带面”逐步在全国实现垃圾的分类收集。首先提倡居民在家中分类收集;其次在机关、学校、公园、车站等地设置垃圾分类收集容器,将废塑料、废纸张、废玻璃、废金属加以分类收集。为了生活垃圾的分类收集和资源回收能顺利开展,要制定与之相应的废品回收价格和奖罚制度,以保证垃圾分类收集和废品回收的可持续发展。

4.4提高公民环境卫生意识

要处理好城市生活垃圾问题,全民的环境卫生意识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要广泛开展环境保护系列宣传活动,教育和引导公众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消费观和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责任意识,大力提倡绿色消费,引导消费者自觉选择有利于节能、节水、节材、节粮等有利于发展循环经济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

5.结语

我国城市生活垃圾问题已经是一个严重的环境问题,由于经济、技术相对还比较落后,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城市生活垃圾处理仍将以填埋为主,但其比例会稳步下降。生活垃圾堆肥技术因其有良好的减量化和资源化效果,将会进一步得到重视,在垃圾处理中的比例也会逐步增加。由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及城市能源结构的优化,使得利用焚烧技术的因素不断增多,焚烧技术在我国的应用前景将越来越广阔。同时针对我国城市生活垃圾管理现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改革环卫体制、垃圾分类收集、提高公民环境意识等相应对策。在此基础上,相信我国城市生活垃圾的处理及管理水平会更上一个台阶,早日实现垃圾处理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的总目标。

参考文献

论城市管理与城市建设 第6篇

从数字城市是信息产业发展和城市化进程加快的必然要求出发,介绍了数字城市的技术背景,分析了数字城市对规划城市、建设城市、调控城市、预测城市的影响,指出其必将大大地加速城市科技和城市文明的`进程,增强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作 者:吕小彪 周均清 王乘 作者单位:吕小彪,周均清(华中科技大学水电与数字化工程学院)

王乘(华中科技大学)

论城市管理与城市建设 第7篇

关键字:城市规划管理体制 垂直管理 集中 分权 改革 城市规划管理体制是一种由城市规划管理机构的设置、管理权限的划分、管理方式的确定和管理机制的运用等综合起来的一种比较稳定的体系。城市规划法赋予了各级人民政府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主管相应本行政区域内的城市规划工作,并赋予了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具有城市规划编制权、审批权和总体规划的调整权、行政处罚权、复议裁决权等十种权,这就从法律上对城市规划管理体制提出了要求,即从国家到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建制市、县人民政府都要层层建立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负责行政区内的城市规划工作。

为了使我国城市的各种功能得以充分发挥,使它在我国现代化建设中起到更大的作用,有必要对现行的城市规划管理体制进行改革。这种改革,要在充分调查我国城市规划的历史和现状的基础上进行。改革的目标就是使我国城市规划管理体制能符合城市和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更好地发挥它在城市建设中的引导与控制作用。

一、我国城市现行规划管理体制模式 从规划管理权限的角度来划分,我国城市的规划管理体制中具有代表意义的可分为以下四种模式:

1、集中管理的城市规划管理体制模式

采用这种模式的城市主要以北京、贵阳、常州为代表。北京市城市规划委员会是北京市的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在各区设有规划分局。市规委其主要职能是负责编制城市总体规划、分区规划、重要地段的控制性规划,道路、交通、市政设施规划的编制和审批也集中在市规委管理;规划区内的较小面积的详细规划由区规划分局负责组织编制,但区规划局无规划审批权,需报市规委审批;区规划局负责檐口在4米以下或面积在300平方米以下的建筑的审批;建设项目的批后管理是市规委在审批建设工程后,将《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附件》及建设工程总平面图转至区规划局,由区规划局进行建设项目的监督检查工作。区规划分局由所在区人民政府和市规划局双重领导,即区实施行政领导,市局实施业务领导。

贵阳市人民政府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城市规划,并负责负责市辖各区以及市人民政府规定区域的城市规划管理工作。在贵阳市辖云岩、南明、花溪、乌当、白云五区设立规划分局,性质为市规划管理局派出机构。成立后各分局将负责组织辖区内建制镇、乡的规划编制工作和参与组织本地区的控制性详细编制工作。还将负责辖区内的建设用地规划管理,受理建设项目用地规划的申请,并提出初审意见按程序报批,审批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的延期使用等。

常州市规划局是常州市的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市规划局在各区设立规划分局,各分局人、财、物由市局统管。市规划局的主要职能是进行市域的规划研究和规划编制管理,各区规划分局的主要职能是规划实施管理。同时常州市还在各区设立规划执法检查分队,加大各区的规划执法监察力度。在新一轮的改革中常州市还正式将村镇规划及其管理职能由原市建委划入市规划局,以加强对规划区以外所辖各县市的规划指导。

2、规划管理权分散的规划管理体制模式

采用这种模式的城市主要以上海为代表。

1980年代末期,配合中央向地方“放权让利”式的改革,上海市政府向区、县政府下放计划、财政自主权,包括城市规划管理权也随之下放。权限下放后,除少数重要地段的建设项目许可申请须由市规划局批准外,大多数土地开发、房屋建设项目的许可申请(即“一书二证”)由区、县部门批准。同时,一般地区的详细规划也由区、县政府组织编制,报市规划局批准。但总体规划、分区规划、重要地段的详细规划、全市性的道路、交通、市政设施规划的编制和审批仍集中在市规划局管理。区县规划分局人事任免由区县政府决定,市规划局对其无人事干预权;对区县政府批准的“一书二证”也不具体干预,只在特殊情况下经行政复议程序行使否决。

3、垂直管理的规划管理体制模式

目前大部分的城市都是采用这种模式,下面仅列举深圳、南京、南宁、重庆等城市。

深圳市城市规划管理局分为市局、分局、国土所,共有5个规划国土分局和38个国土所。市局的派出机构受市规划局和区政府的双重领导。业务上受市局直接领导,区政府予以配合。干部实行垂直管理,即分局的主要领导由市局提名,征求区里意见后,由市任命。三级垂直管理体系的设立对深圳市城市规划管理起到了很大推动作用。下一级是上一级的派出机构,这样既保证了规划管理落实的快捷和规划成果层层落实不走样,又利于规划管理与城市具体各地段的实际情况相协调,不发生太大的冲突,保证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的协调,还有利于将规划思想、内容等迅速宣传到城市各个角落。

南京市规划局是全市的规划行政主管部门,为市政府的组成部门,内设七个直属管理分局,各分局行政和规划业务管理工作完全由市规划局领导。市规划局主要负责城乡规划的战略研究以及市域城镇体系规划、城市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重要地段修建性详细规划及城市设计等编制、修订和调整的组织工作,负责修建性详细规划的审批,并总体负责各类建设项目的规划实施和监督检查等工作,协调和处理跨分局间的区域性工作和重大基础设施项目管理,机关各处室分别负责对相应进行扎口管理;而各分局则是在市规划局领导下具体负责各辖区内的规划编制组织工作,办理辖区范围内除跨区外的各类建设项目规划管理业务,包括核发“两证一书”等具体业务工作。

南宁市规划局主要负责市城市规划编制、规划审批、规划管理等方面工作。各区分局是市局的派出机构,根据市规划管理局的授权负责所在辖区的城乡规划管理工作,包括:①协助组织辖区内村、镇、场规划编制,参与辖区内城乡规划的审查;②负责管辖区内乡村建设规划管理核发“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③负责个人住房翻建及农民安置小区单体建筑工程等的建设项目的审批,代市规划局核发“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各县的住房和城乡规划建设局受县委、县政府和南宁市城乡建设委员会、市规划管理局、市城市管理局、市住房保障和房产管理局、市园林管理局等部门的多重领导。

重庆市规划局的主要职能是贯彻执行城乡规划、测绘法律、法规、规章和方针政策;起草城乡规划和测绘地方性法规、规章;承担由市政府组织编制的重庆市城乡总体规划、市域城镇体系规划的具体工作;承担实施城乡规划的责任。重庆市各区分局为市规划局的派出机构,受市规划局垂直管理,其主要职能是按权限负责所在地区的城乡规划管理工作;负责受理建设用地规划方案报建,提出审理初步意见;负责受理建设工程规划方案报建,参与规划方案审查;负责“一书三证”的核发。边远郊区设规划局,由市规划局对其规划管理工作进行业务指导。

4、“两级政府、三级管理”的规划管理体制模式 该模式虽然类似于分散的模式,但其管理权的分散程度较低。采用这种模式的城市主要以广州和成都为代表。

广州市规划局主要负责市城市总体规划、中心发展区分区规划、市发展地区控制性规划的编制。各区规划分局由所在区人民政府和市规划局双重领导,即区实施行政领导,市局实

施业务领导,其主要职能是负责辖区内的区属单位小区详细规划、建制镇(村)和一般地区建设项目的详细规划的编制,报市规划局审批;而根据市、区总体规划要求编制的区属小区和一般地区建设项目的修建性详细规划,由区规划分局审批。此外,区分局可审批辖区内除国道、省道、铁路和规划宽度40米以上的主干道临街建筑及重点地段外的各类建设工程。区分局审批的规划、用地、报建和查处违法建设案必须在7天内报市规划局备案。如有违反规划法规和要求,市规划局有权随时否决,区规划分局必须重新审定。

成都市规划局主要负责编制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中心城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和城市设计;参与编制全市江河流域规划、区域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承担中心城区建设项目的规划管理职责。各区分局是市局参照公务员法管理派出机构,主要负责辖区内控规编制、修改、城市设计的组织编制、协调工作,并报区政府初审,交由市规委会审定;负责辖区内建设项目“一书两证”的审定工作以及城市公共绿地、广场用地范围内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规划审批工作。

二、各种规划模式的分析比较

以上四种规划管理体制模式中在我国运用的比较多的是分级垂直管理和集中管理的模式,但无论哪种模式都在我国城市的发展现状中体现着自身的优点,也客观反映着存在的一些不足。以下从主要从规划管理权、规划管理体制是否统一于市级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层面、规划管理效率等方面对四种模式进行比较。

集中的规划管理体制基本能将规划管理权统一在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同时各区政府通过对派驻的区规划管理部门实施行政领导而表现出较好的积极性。但规划管理权的过度集中会降低城市规划决策质量和城市管理效率,市局因管理人员有限而管不过来,区局和街道又因缺乏管理权限和责任而难以管理,这同时也会降低区级、街道规划管理部门的工作热情。另外该模式也不利于推进城市规划管理民主化。

分散的规划管理体制使城市行政主管部门能集中精力研究总体性战略和全局性规划政策问题,同时各区享有较大的规划管理权限,而表现出很大的积极性,规划行政审批工作效率相对较高。但同时由于局部利益的驱动,一些区不能很好的树立全市整体规划的全局观念,就会造成重局部、轻整体的现象,城市整体调控能力随之下降,伴随而来的还会有低水平重复建设现象严重,区与区之间缺乏相互协调的机制等现象。

垂直管理的规划管理体制使城市规划管理权限能完整地集中于市规划主管部门,各派驻直属管理分局能从全局角度有效地贯彻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的工作意志。但会使市规划主管部门所承受的工作压力较大,工作任务较重,规划行政审批工作效率相对较低,且由于各区规划管理权限较少,难以发挥各区在规划管理工作中的积极性。

“两级政府、三级管理”的规划管理体制模式可以使得规划管理权虽较多地集中在市级管理机构,但由于区规划局主要是对区政府而非市归划局负责,因此在城市规划执行和实施的推进上也存在一系列矛盾。

三、对我国规划管理体制改革的建议

针对我国城市的规划管理体制现存问题,从规划管理权限、市、区规划部门关系、规划管理监督机制等方面提出以下对于我国城市的规划管理体制改革的建议:

(1)确定规划管理权限划分的依据,应当根据城市规模的大小,规划管理对象的属性确定规划管理权是否下放,并根据城市的发展阶段确定规划管理权下放的时机和大小。

(2)强化跨城市、跨区域的规划管理权限,不仅要加强城市与城市之间在区域基础设施、环境保护等问题上的合作,也需要加强区域内地方政府的横向合作,进一步扩展现有城市规划管理宏观调控的职能。

(3)进一步理顺市、区规划管理部门之间的关系,明确市级规划管理部门宏观管理的主要职责,同时要坚持街道办事处和居委会作为城市管理的基础,以社区为支撑点来组织城

市管理运作。

(4)建立社区、公众及其它政府部门参与规划管理的监督机制,健全人大、政府、建设主管部门等对城市规划管理的监督制度,定期听取城市规划管理机构对城市规划实施情况的汇报,及时督促规划管理部门查处和整改存在问题,保证规划部门依法行政,严格执法。同时应逐步建立起公众参与规划管理的机制,过公众舆论来监督各级规划行政部门的行政行为。

城市规划管理不仅仅是指导规划建设的“技术行为”,更是政府公共政策导向的“政策行为”,城市规划管理权限划分直接关系到规划业务行政管理的效率、效果,过分集中会降低规划行政审批的效率,过度的分散则容易使规划执行力度减弱,从而造成规划实施效果打折扣,而城市规划管理体制是规划管理权限划分的载体。此外,不论哪种规划管理体制模式,都有其自身的优点和不足之处,并且有其特定的社会经济环境。因此,城市规划管理体制模式需要与社会经济发展和公众诉求相协调,随着城市发展阶段而进行适当的改革。参考文献

(1)迟志武,构建合理的城市规划管理体制,规划师,1998,14(3):24-25。

(2)仇保兴,当前我国城市规划管理体制改革的若干重点,规划师,2004,20(1):5-9。(3)周建军,对我国城市规划管理体制若干问题的思考,城市规划汇刊,2000,(5):54-57。(4)张宇星,城市规划管理体制的建构与改革——以深圳市规划管理体系为例,城市规划,1998,22(5):20-23。

论城建档案管理与城市文化建设 第8篇

都市的规划与建筑是城市文化的集中体现。而城建档案正是记载着城市规划的足迹,保留着城市建筑的蓝图。可见,城建档案在城市文化的发展进程中起着不可估量的重要作用。

1 城市文化的内涵

城市是一本打开的、立体的书,城市外在的风貌也可以透露出城市文化的内质。城市精神风貌,是一个涵盖了很多内容的庞大系统,它由整个城市体现出的整体综合素质包括物质环境以及人文素质展现出的精神面貌两个方面构成。

“硬件因素”是指物质的、人为造成的、直观性较强的城市体现出来的风貌,是物质文明经过时间与空间的整合得出的,是人类自己为日常的生活建造的大舞台,也是体现人类聪明才智和发挥创造能力的产物。它包括城市建设群、城市道路铺设、城市交通体系、工艺雕塑、活动场地、植被绿化、施教环境建造、通讯设备完善、文化体育硬件设备建造、公益环境设施、城市空间布局规划以及人类日 常活动的文娱场所。

“软性因素”是指内涵 , 这包括精神层面的,可通过感官受到熏陶和陶冶情操的人文环境,人文环境又细化为历史传承、文化传统积淀、民情风俗的传播和感染、一个城市对文化理念的认知、道德层面的展现、文娱活动是否丰富、全民素质教育、全面义务教育的水平和等级、共同的价值观念、社会风气和舆论导向、人与人之间的和谐 相处、城市建设的规划合理、城市各方面的综合治理水平、治理设备是否具备智能化与先进化、信息流通和获得是否及时、受文化感染力的程度等。

2 如何对城市发展历程做到有迹可循

城市建设档案的含义是在城市建设和管理完善的过程中形成的。档案内容包括很多直观的内容,例如,文字性文档内容记录,特定建筑相关图纸表格,还有有声制品如电子文件,音频或视频及图片文件。城建档案就是通过这些不同载体进行记录的。它对城市规划、建设及其管理起到宣传记录的作用,是城市建设和发展的重要见证。这项建档工作包括收集、整理、鉴定、统计、保管利用等6项工作环节,每个环节在技术档案工作中有着不同的地位与作用,城建档案管理工作是城建档案工作的基础。

目前,我国的城建档案大多由各地市的城建档案馆来管理和建设。城建档案馆为现代城市建设提供了精准、详细的数据、信息和成果,有助于科学研究的进行,加大文化发展的进度。以烟台市为例,烟台市城建档案馆成立于1981年10月,三十多年来,根据烟台市城建档案形成的特点及馆藏内容,按照国家建设部颁布的城建档案分类大纲,结合本市的实际情况,将馆藏档案分为18个大类,馆藏各类城建档案5万余卷,建立了门类齐全、结构合理、内容丰富的馆藏体系。

3 城建档案和城市文化的关系

城建档案记录了城市建立和完善工作过程中的文化要素,它本身涵盖的内容较为丰富,是城市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建档案是城市的政治、科技、经济和文化等各方面的发展水平及时代差异的缩影,一个城市的城建档案代表的是这个城市丰富的文化资源和文化底蕴,也是重要的城市历史文化遗产。

在城市文化建设的发展过程中,通过有计划、有组织、规范的城建档案工作,使城市建设项目中的各个环节都被有条不紊的记录、保存起来,保证了城市文化建设能够科学合理的稳步发展。

4 城建档案管理在城市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随着城建档案资源内容的丰富化、形式的多样化、保存传播手段的电子信息化,城建档案工作潜在的文化建设功能也日益突显了出来。通过有效的开发和利用,能使城建档案在促进城市文化建设中,发挥其固有的作用。

“以史为鉴、存史育人”,城建档案可以让人们重新领略一个城市进步的历程,也可以向世人展示自己特有的文化层面。在有效的研发城建档案资源过程中,找出配合城市文化建设的内容,进行有效的宣传、利用等,既推动了城市文化建设的发展,又得到社会各界对城建档案的进一步认知,使城建档案工作在城市文化建设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研究一个城市发源建造并越来越先进的溯源,通过进行宣传教育、古文物展览、制作视觉上直观的视频或音频文件以及宣传片来加深人们对所居住城市的文化知识了解,加深人们热爱城市的感情。这些宣教活动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注:唐春莲,通讯作者

参考文献

[1]刘洁.浅谈城建档案工作与城市文化建设同步协调发展[J].石河子科技,2004(1).

上一篇:努力学习的小学作文下一篇:清明节的思念作文10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