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者父母心构建和谐医患关系演讲稿

2024-06-10

医者父母心构建和谐医患关系演讲稿(精选8篇)

医者父母心构建和谐医患关系演讲稿 第1篇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评委:

大家好!我是XX,来自XX。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爱心沟通 架起护患桥》。

中国有句古话: “医者父母心”,这是医务工作者的基本职业操守。在疾病面前,所有的生命都是平等的,作为医务工作者,我们永远把病人的生命和健康放在第一位。俗话说 “三分治疗,七分护理”, 患者在医院里接触最多最密切的是护士,护士肩负着保护生命促进康复的神圣使命,因此,护患关系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整个医疗质量。然而近几年,医疗纠纷频频发生,把本应和谐温馨的护患关系推到了风口浪尖之上,护患关系紧张成为了社会舆论焦点,许多医院也出现过病人及家属围攻、辱骂、殴打医务人员,甚至患者在医院跳楼自杀等现象,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我们的护士在护理工作中不是单纯机械地执行医嘱、输液、打针、送药、测体温等,而是重视患者的心理护理,重视护患沟通,让患者具备良好的心理适应能力,悲剧就可大大避免。

每个人都有过患病的经历,除了身体上的病痛,还要承受精神上的压力,此时,除了医生精湛的技术为我们驱除病魔,我们最想得到的就是精神上的慰藉,一个温暖的眼神,一句温馨的话语,一个轻柔的动作,传递的是抚慰,是关爱,是深深的理解,而此时的患者,又会是怎样一种如沐春风的感受啊。众所周知,北京协和医院的护士就有着与众不同的风度和举止,亲切的笑容、轻柔的话语、温暖的`眼神、细心周到的服务让患者看到她们病就好了三分,护患关系和谐融洽,也成为了医院的一大亮点。

因此,作为现代社会的护理工作者,我们要重新审视自己的责任,进一步更新护理观念,告别 “无言服务”的旧模式,以满足患者对护患沟通的需要。那么,我们应当如何做才能在护患之间架起一座理解与信任的桥梁呢??

我认为,从事护理工作,除了具备规范的职业道德和全面精湛的业务素质,更要有一颗敢于担当的责任心,无愧于自己的良心,无愧于病人及家属,更要无愧于“白衣天使”这个美丽的称号,因此,我们要始终坚持 “以病人为中心,构建和谐护患关系”的服务宗旨,心系患者,时时处处为他们提供人性化充满温情的服务,爱岗敬业、尽职尽责,挽救生命,守护健康,不求轰轰烈烈、可歌可泣,没有气吞山河、豪言壮语,从面带微笑到轻轻的一声问候,从轻盈的脚步到温柔细致的动作,把每一名患者都当成是自己的家人,为他们减轻痛苦、驱除病魔,在平凡的岗位上铸就人类健康的钢铁长城。

和谐护患关系,需要有勇于担当的责任心,更需要我们用一颗善良的爱心包容每一位患者,真诚待人,与人为善。护士的言谈举止,对患者会产生莫大的作用,融洽的护患关系就是一剂消除疾病的良药,有助于治疗护理的顺利进行,让患者心里轻松,身体早日康复。我们都渴望成为天使,抚慰痛苦的心灵,带给人们美好和幸福,看看我们身边的白衣天使们,她们也是慈爱的母亲,却无暇照顾年幼的儿女,也是孝顺的儿女,却顾不上为体弱多病的双亲做一顿可口的饭菜,无数个白天黑夜,她们像忠诚的卫士一样守候在患者身边,用自己辛勤的付出和一颗真诚的爱心,赢得患者信任的目光和微笑的面容,相信爱心的涌动,必定会让护患关系变得和谐融洽。

医院如同战场,与疾病作战,好比是在打一场场没有硝烟的战斗,护士和患者共同面对的敌人就是疾病,只有并肩作战,共同抗争,才能赢得最后的胜利。因此,一名优秀的护理人员除了要有责任心和爱心,还要学会与患者进行心灵的沟通,双方互相配合,才能吹响胜利的号角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多站在患者的角度来思考,理解和尊重他们,与他们交流时,用微笑的眼神、温暖的双手、热情的话语传递温馨与关爱,就能充分理解他们的病痛和心情。作为患者,通过沟通交流,就能理解护理人员的辛苦与不易,提高对诊疗过程及其风险性的认识,学习到更多的医疗健康知识,科学战胜疾病,从而减少护患之间的矛盾纠纷。反之,如果护患之间不能良好沟通,理解、信任就无从谈起,不仅病痛无从可治,护患纠纷也由此产生,可见,心灵与情感的沟通是多么重要。由此可见,护患关系对患者疾病诊治有着多么重要的意义,患者的合作程度取决于护士给予的护理,取决于护患关系的密切程度。

当然,作为护理人员,与患者沟通时,要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与技巧,时时顾及患者的感受与情绪。 “赠人以言重于珠玉,伤人以言重于剑戟”。护士对患者要有问必答、有叫必应,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语言随和、亲切,减少紧张情绪,消除恐惧心理,让他们感到放心、舒心和温馨。在患者不理智、不冷静时,语言力求礼貌、客气,留有余地,经得起推敲,耐心开导他们积极配合治疗,给他们战胜疾病的信心、勇气和力量。相信,一个微笑的眼神,可以让沮丧的患者重拾自信,一个温柔的手势可以让自卑的患者变得坚强。真挚的情感沟通是打开患者心扉的钥匙,架起护患和谐关系的桥梁,只要我们用一颗爱心善待患者,加强沟通,为患者提供诚心、细心、耐心的服务,就会赢得患者的尊重和信任。

一滴水之所以能够奔向大海,是因为融入了江河;一棵树之所以能够枝繁叶茂,是因为根植于沃土。让我们手挽手,肩并肩,共同奋战在医疗事业的前沿,把自己融入到百姓中,时刻把患者的生命与健康放在心头,奏响护患关系和谐的音符,架起一座用爱心沟通的五彩桥梁!

谢谢大家!

医者父母心构建和谐医患关系演讲稿 第2篇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人们观念的不断变化,医患矛盾时有发生,医患关系有趋于紧张之势。按照建设和谐社会要求,从医者角度来讲,应该从制度建设入手,不断完善医疗服务保障机制,通过提高医师人文素养,增强医患沟通能力,培养全科医师,提高服务质量,加强医德医风建设,提高服务能力和水平,建立第三方调处机制,提高医患纠纷调处的认同度和有效性,加大媒体正面引导,正确引导社会舆论,建立医患矛盾预防体系,减少和杜绝影响和谐稳定的事件等途径,化解矛盾,努力构建和谐医患关系。

【关键词】医患关系;矛盾;化解;途径

医患关系事关和谐社会建设,是社会民生问题。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人们的观念和人际关系都在发生着变化。在医院,对于医生和病人地位的理解以及医患关系也随之而发生着变化。传统关系正在被平等互助关系所取代,医患关系紧张,彼此缺乏信任,医疗纠纷增加,成为当前一个十分突出的问题,对医院管理、规范医务行为和避免医疗纠纷提出了严峻的考验。因此,笔者认为,作为医疗卫生工作者,应该医者先行,多管齐下,努力构建和谐医患关系。建立健全相关制度,完善医疗服务保障机制

2010年2月27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接受中国政府网、新华网联合专访,并与广大网友在线交流谈到医患关系时指出:“医患关系出现的问题根源在于制度”。由此道破了当前医患关系区域紧张和医患矛盾纠纷呈现上升趋势的根源所在。而在见诸各种媒体报道和各地医疗事故鉴定的关于医患纠纷案例分析中,也不难看出制度不健全、落实不到位已成为医患纠纷和医疗事故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如:从2009年我市受理鉴定的29例医疗纠纷案例分析中发现,在29例申请鉴定的医疗纠纷案件中有6例存在着无执业资质(医生、护士)、执业地点没有变更等问题,占已鉴定案例的20%;有9例存在执行医疗制度不严,病历记录不全,表述不准确,病历涂改等现象,占已鉴定案例的31%。因此,笔者认为,要减少医患矛盾纠纷,和谐医患关系,首先要从建立健全制度入手,并认真抓好制度的执行。一是建立医疗机构和医疗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准入制度,严格依法执业、持证上岗制度,严厉打击和取缔无证非法执业等违法违规行为,从源头上把关。二是建立并认真执行医生分级诊疗制度,明确各级医疗机构诊疗范围和各级医生职责,严禁超诊疗和职责范围开展诊疗活动。三是健全并落实医院规章制度和人员岗位责任制度,特别是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的核心制度,包括首诊负责制度、三级医师查房制度、分级护理制度、疑难病例讨论制度、会诊制度、危重患者抢救制度、术前讨论制度、死亡病例讨论制度、查对制度、病历书写基本规范与管理制度、交接班制度、技术准入制度等,确保医疗安全。四是要建立并认真执行医疗质量、医疗费用监管制度、医疗服务信息公示制度,规范医务人员的医疗行为,确保因病施治。五是探索建立医疗事故保险制度,特别是对因新业务、新技术应用而导致的纠纷、事故,通过建立医疗事故保险制度,以降低医生职业风险,保障病人及家属权益,同时也有利于推动医学科学发展。提高医师人文素养,增强医患沟通能力

近年来,卫生部在全国各级医院组织开展的医院管理年活动中,提出了“以病人为中心,以提高服务质量为主题”的活动要求,充分体现了病人和医疗服务质量在医院管理工

作中的重要性。笔者认为,医生、医院服务的对象和客体是人,是处在疾病和痛苦折磨,需要给予医治和帮助的非健康人。因此,作为医务人员不仅要为他们提供针对疾病本身的对症治疗,更需要医护人员给予精神的抚慰和情感的交流,这就要求医护人员不仅要具有精湛的业务技术本领,能够及时有效地医治病人肉体的伤痛,还要提高人文素养,提高自身的情商,加强心理学、社会学、人际关系学等各方面知识的学习,增强与患者沟通的能力。如,笔者从2009年我市受理鉴定的29例医疗纠纷案例分析中发现,在29例申请鉴定的医疗纠纷案件中,有10例是因医务人员同患者及家属沟通不够而产生纠纷,占已鉴定案例的35%。有8例是因术前术后告知不全或不充分而引发医疗纠纷,占已鉴定案例的28%。两种相加,占当年医疗纠纷鉴定总数的63%。以上充分说明,沟通是医务人员的必要技能,是从事临床工作的基本功之一,良好的沟通是取得病人和家属配合的关键因素,可以使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清晰化。各级医院必须将加强医患沟通,把有效沟通,构建和谐医患关系始终作为医院管理和职工教育的重要内容,常抓不懈。加强医患沟通首先是医疗服务的需要,医生、护士和病人,是同志,是亲人,共同的敌人是疾病,只有相互信任,互相尊重,团结起来才能打败敌人,患者希望与医护人员进行平等的交流,获得尊重,享有充分的权益。其实医患沟通也是医护人员开展医疗工作的需要,在西方的发达国家,医生都把病人称为上帝,或者叫做衣食父母,更何况我们社会主义国家,人民的医生,人民的护士呢?所以我们在医疗服务中要尊重病人,关爱病人,方便病人,立足本职,技术精益求精,追求服务的完美和创新,勇于奉献,不计较个人得失和安危,将病人的利益看得高于一切,用实际行动去赢得患者的信任和尊重。加强医患沟通,也是促进医学科学发展的需要,医学科学的许多领域还是未知数,需要我们去继续研究和探索,广大的医务工作者还要不断地去实践,去总结,去提高诊疗水平,在这个过程中,更需要患者的理解支持与配合,要尊重患者的知情权、隐私权和选择权。医院在注重培养医护人员的科学精神的同时,还要关注医护队伍的人文素质的提高,使之成为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完美结合,才能适应时代对医务人员的要求。医院要转变管理思路,建立开放式管理的新机制。要增强和社会人群广泛交流的意识,注重患者的需求和反应,针对群众反映较多的问题,加大整改的力度;要学会用老百姓的说话方式诠释医学术语或医疗常识,让患者听得懂、记得住,减少盲从和误会。要及时处理患者投诉,回复患者提出的问题,杜绝患者投诉无门、拖而不决;要增加服务透明度,公开医疗服务和收费信息;要提供医疗咨询服务,延长有效就诊时间;要改进服务流程,方便患者就医。提高服务意识,改善服务态度,增进医患沟通,转变服务作风,注重诚信服务,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为病人提供温馨、细心、爱心、耐心的服务。培养全科医师,提高服务质量

随着医学科学的快速发展,医院分科越来越细、越来越专,从积极方面讲,加快推进了专业学科的发展,提高了专科疾病的诊疗水平,促进了医学科学的发展;但与此同时,由于医学专业分科越来越细,越分越专,也带来了专科医生非专科知识面的缩水,导致很多外科医生看不好内科的病,肝胆科医生看不好胃肠科的病,就像铁路警察各管一段,非管辖区不闻不问,由此而带来的或是过多依靠仪器设备等辅助检查工具的全方位检查,不仅增加了病人经济负担,导致看病贵;或是因专科外知识的不足,缺乏准确的疾病甄别能力,而导致误诊率、漏诊率的增高,引起医疗纠纷甚至是事故。笔者从2009年我市受理鉴定的29例医疗纠纷案例分析中发现,在29例申请鉴定的医疗纠纷案件中,有6例因对疾病变化认识不足或不充分而使疾病有进一步的发展,占已鉴定案例的20%。有5例医疗纠纷案例存在检查不仔细或不完善,占已鉴定案例的17%。有3例医疗纠纷案例因诊断不及时、误诊或漏诊而引发不良后果,占已鉴定案例的10%。因此,笔者认为,在当前医药卫生体制改

革中,在加快发展社区卫生服务,大力培养社区全科医生的同时,要在二、三级医院全面加强针对专科医生的全科知识培训,特别是针对急诊科医生全科知识的培训,通过培训,让他们不仅精通本专科领域的知识和技术,也能够熟练掌握专科以外疾病的诊疗技能,提高各种病症的甄别、鉴定和诊断能力和水平,减少误诊率、漏诊率,减少医疗纠纷、医疗事故,和谐医患关系。加强医德医风建设,提高服务能力和水平

良好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是社会对公民道德规范的基本要求。唐朝药王、名医孙思邈在《千今方》中说:“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媸,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意思是说,一位医德高尚的医生对待病人不应该区分富贵与贫贱,一视同仁,这是古人对从医者的职业道德提出的要求。我国医学院学生入学时也有誓言:“……我决心竭尽全力除人类之病痛,助健康之完美,维护医术的圣洁和荣誉。救死扶伤,不辞艰辛,执著追求,为祖国医药卫生事业的发展和人类身心健康奋斗终生。”这说明,从古到今,救死扶伤、防病治病一直是医务人员一种崇高的职业追求。我国《医务人员医德规范及实施办法》规定:“救死扶伤,实行社会主义人道主义。时刻为病人着想,千方百计为病人解除病痛。”所以说,“救死扶伤、防病治病”,它既是现阶段医疗卫生事业的根本任务,也是实现医德目标途径的手段;它既是医务人员的神圣天职,也是医务工作者职业道德的最基本要求。因此,笔者认为,作为以救死扶伤为天职的白衣天使,要不断加强医德医风建设,大力弘扬白求恩精神,发扬救死扶伤,治病救人的优良传统,努力提高全员服务能力和水平。要认真纠正医疗卫生领域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坚持不懈抓好医药购销领域商业贿赂专项治理,严肃查处在工程建设、设备购置、药品购销中吃回扣,以及收红包、“开单提成”等违法违规行为,切实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健康权益。要认真学习贯彻落实《中国共产党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严格党风廉政建设各项制度,加强卫生干部职工思想政治教育和党风廉政教育,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和重要岗位、重点部位人员的理想信念教育和遵纪守法意识教育,筑牢防线。要大力推进政务、医务、院务公开,坚持医疗卫生信息公示制度,增强工作透明度,自觉接受社会群众监督。要高度重视医疗纠纷调处和信访工作,积极与病人及家属沟通化解矛盾,建立起和谐的医患关系。建立第三方调处机制,提高医患纠纷调处的认同度和有效性

目前,我国对医疗事故鉴定、处理的主要政策依据是国务院2002年颁布实施的《医疗事故处理条例》。依据《条例》规定,对医疗事故进行鉴定的组织机构是各级医学会组织,而在我国现行的行政管理体制中,有相当比例的地方医学会组织隶属于当地卫生行政部门管理,或者是作为独立法人设置的社会群团组织,其经费来源依靠向医院和医务人员收取会费,不能维持正常运转。因此,对其组织鉴定的公正性问题,已成为时下社会舆论和医疗纠纷当事人广泛议论的焦点,引起了各方关注。应运而生的医疗纠纷第三方调处机制建设问题,也成了时下社会热议的、正在积极探索中的、比较有效的医患纠纷调处机制。目前,各地有不同的做法和探索,但笔者认为,以第三方牵头主导调处医疗纠纷替代原有的医患双方内部调解或实行卫生行业内部机构主导下的鉴定调处方式,其社会认同度和有效性明显较高,是引导、探索和发展的方向,应大力推行。在具体形式上,一是由司法局牵头,卫生、公安、法院、综治办、社会工作者代表等共同参与,成立医疗纠纷调解委员会,负责辖区各类医疗纠纷特别是影响社会安全稳定的重大医疗纠纷的调处工作,同时成立由医疗机构专家和法医共同组成的医疗事故鉴定委员会,承担辖区医疗事故鉴定工作。二是将目前承担组织医疗事故

鉴定的医学会组织从卫生部门剥离,独立设置,作为政府批准成立的社会群体组织,不受任何部门和单位干扰,全权发展医疗纠纷的第三方调处和医疗事故的鉴定组织工作。三是在各个街道、社区组织中成立医疗纠纷调解委员会,发展所辖区一般性医疗纠纷的提出工作。但无论是由何种方式、谁来牵头组织第三方调处,都必须具备三个基本条件,一是必须由地方政府出台医疗纠纷、事故调处办法等地方法规或规范性文件,使纠纷调处有据可依。二是必须由政府认可,保证调处机构或组织的合法性。三是必须是医患双方自愿,这是民事调解的基本原则。加大媒体正面引导,正确引导社会舆论

信息化时代,媒体的作用和影响力越来越大。可以说,媒体关系导向。因此,笔者认为,医院要加强与各种媒体的交流沟通,提高与媒体沟通的能力,用正面的报道,正确的舆论引导社会导向。一是卫生行政主管部门要建立定期召开新闻发布会制度,各大医院也应该建立新闻发言人制度,定期发布医改政策、措施、效果,发布医疗卫生工作动态,发布社会群众关注的热点问题和公共卫生事件调处情况等。二是要建立医疗纠纷、事故或突发卫生事件媒体通气制度,及时、正面通报事件情况,避免猜忌和误传误报。三是自觉接受媒体的监督,支持、配合媒体依法、客观、真实开展舆论监督。四是要宣传部门要加强对新闻媒体监管和从业人员教育,发挥其正确的舆论引导作用。建立医患矛盾预防体系

医者父母心构建和谐医患关系演讲稿 第3篇

1“同理心”在医学领域中的诠释和特点

“同理心”是一个心理学概念,译自英文“empathy”,也译作“神入”、“共情”、“共感”等[3]。“同理心”至今尚未有公认的定义。1957年人本主义心理学家Carl.Rogers提出的同理概念是:“准确察觉他人的内在世界,如同感觉自己的世界一样,但从不失去‘如同’这一条件。[4]”这一概念为目前国内外学者普遍接受。它的基本含义是要想真正了解别人,就要学会站在别人的角度来看问题。现行的医学急需培养善于沟通、懂得对病人表达关心、愿意给病人时间的医生。因此,“同理心”的概念在20世纪80年代被引入医学领域,此后,“同理心”被看作是医务人员的必备素质之一。关注患者的世界,一起感受并进入到患者的世界,包括对患者世界的准确体察和理解,向患者传达自己对其的理解,以及患者察觉和感知医务人员对自己的理解,这是“同理心”在现代医学领域中的诠释[5]。“同理心”不等于同情心,更不是医务人员科学理性的思维。“同理心”在医学领域中具备以下特点:(1)能将心比心感觉病人的情绪及需求;(2)能正确了解病人的情绪及感受;(3)能不加任何主观意见将这种了解传达给病人;(4)站在患者的立场上去思考问题;(5)让患者了解到医务人员乐意为其着想的出发点。

2 外科医患关系的特点

手术是外科治疗的主要手段之一,无论是何种手术,对病人都是一种侵入性治疗,外科患者是一群特殊的群体;同时,手术治疗具备有创性和高风险性。因此,外科领域的医患关系有其独特的特点。

2.1 治疗效果的期望值大

手术是外科疾病治疗的主要手段之一,对某些疾病的治疗,手术也只是其中一环,需要辅助其他治疗措施;在某些情况下手术探查只能明确诊断,无法治愈该病。部分患者及家属对手术治疗期望值过高,认为手术是万能的,要求外科医师“手到病除”,一旦得不到自己期待的结果,就会心理失衡,引起医患冲突。

2.2 医疗纠纷高发性

手术治疗的对象是患病的机体,手术有正面的治疗作用,也有破坏机体组织、增加全身负担的负面作用。无论是何种手术,对病人都是一种心理和生理的强刺激,存在高风险性,医疗安全问题突出,容易诱发医疗纠纷。

2.3 以医谋私易发性

患者对手术抱有重望,担心没有给主刀医师送礼会影响手术效果,术前经常送红包保安全。手术技术复杂,要求条件高,对外科医师而言,手术既是一种脑力劳动,也是一种重体力劳动,因此部分医务人员以自己艰辛的劳动付出为借口,收受红包礼物,以医谋私,滋生了不良的医德医风,容易造成不和谐的医患关系。

2.4 医患沟通要求高

病人对手术治疗的意义、手术的有关情况,特别是手术的必要性、危险性都有迫切了解的愿望,而病人心理状态对手术过程的应激程度、手术的顺利进行及术后康复状况又都有影响,需要适宜的医患沟通,外科医生才能及时了解手术病人的心理,减轻病人的心理应激反应,帮助病人顺利渡过手术期。因此在外科诊疗的医患沟通中需要较高的技巧才能促进医患之间的配合,取得最佳治疗效果。

3“同理心”是构建外科领域和谐医患关系的重要途径

技术性医患关系是以治疗疾病为准则,对医疗效果起着重要作用;非技术性医患关系是指求医过程中医患双方之间的社会、心理方面的关系,对医疗效果有着重要影响。对这两种关系的关注,医患双方存在一定差异。由于医方在技术性关系中具有较多的单向支配性,患者缺乏评判的能力,在对非技术性关系状况的感受和评价方面比较注重,患者不仅要求疾病得到彻底的诊治,还期待获得更好的人文关怀,这就要求医生具备“同理心”,给予患者更多的人文关怀和足够的精神支持。手术治疗容易诱发医疗纠纷,损害医患双方的利益,在外科领域构建和谐医患关系迫在眉睫。我们以创建三甲医院为契机,2006年开始在外科诊疗过程中,践行“同理心”原则,减轻患者身心痛苦,促进医患间的理解与支持,实践证明“同理心”是构建和谐医患关系、提高医疗质量、减少医疗纠纷、实现医患双赢的重要途径。

3.1“同理心”在外科诊疗过程的实施方式

随着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患者的心理感受在医疗过程中日益受到关注。“同理心”是沟通的重要技巧,正确应用“同理心”,有利于医务人员在临床诊疗实践中更好地了解患者的感受,并做出有利于患者的适当的反应。我们实施设身处地、倾听及准确表达的同理反应策略,在外科病人的整个诊疗过程践行“同理心”,把对病人的尊重、理解和人文关怀体现在对患者医疗服务的全过程中。

3.1.1 设身处地的同理反应。

“同理心”是站在当事人的角度和位置上,客观地理解当事人的内心感受及内心世界,且把这种理解传达给当事人的一种沟通交流方式。由于外科患者大多需要手术治疗,给患者造成了极大的恐惧、不安全心理。因此,无论术前、术中还是术后,外科医生都设身处地,站在患者的立场上,体验并理解患者的认知和情感体验,模拟患者的身体和心灵去感知、思考和体验,做到感同身受。在术前安慰患者,用成功的手术病例来消除患者紧张心理,增强其面对手术治疗的信心;向患者讲解术前常规准备的必要性,获得患者的配合。对于应用局部麻醉的患者,在手术中和患者进行有效的交流,合理地调控患者的应激水平,使患者在顺利接受手术治疗过程不受到心理、精神伤害。手术时术者之间有关患者病情的交谈,要注意方式方法,以免引起患者不必要的猜疑、恐慌及医源性疾病。术后向患者或家属明确说明手术情况,重视术后病人的观察,及时处理手术并发的病理心理反应。

3.1.2 倾听并准确表达的同理策略。

“同理心”的倾听是医务人员获得患者的认知和情感信息的主要途径。在倾听中,外科医生除了要了解患者的病史外,更重要的是要倾听患者生命的存在,包括倾听患者的欲望和需求、情感和思想、疾病所带来的痛苦;倾听患者歪曲现实的局部经验,如术前要给医生送红包等。通过“同理心”倾听,外科医师接受、肯定患者的真实感受,在理解患者的认知和情感需要基础上,要把患者的需求准确地表达出来,让患者感受到自己被理解了。外科医生通过倾听和准确表达,从而深入患者的心灵,准确把握病人的情感,随后给与贴切的、人性化的关怀,构架融洽、和谐的医患关系,促进医疗活动的顺利进行。

3.2“同理心”在外科诊疗过程的实践与效果

实践证明,“同理心”在外科临床工作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促进了相互尊重、理解、信任的新型医患关系的建立,提高了医疗质量,实现了医患双赢。

3.2.1 设身处地,促进了医患之间的理解和认同。

手术患者普遍存在着紧张和不安,作为医生,在尽心竭力帮病人解除病痛的同时,还应该努力去减轻他们心理上的负担。手术医生如果没有体会到病人的心境,忽略了病人表达的急切,就无法真切地感受一个人面临生命危难时的悲伤和恐惧。当病人在术前惴惴不安地向医生倾诉感受时,医生一句“小手术一个,胡思乱想什么”不近人情的话语会让病人凉透心底,导致患者心理负担重、依从性差,为医患纠纷埋下隐患。医生应用“同理心”,设身处地站在患者的立场去体验并理解患者的认知和情感体验,以患者的角度看待疾病和手术,运用想象力想象患者此时的心情,与患者同步,给患者及家属足够的精神支持。当医生开放感官去接受来自患者的信息、真实体察患者的感受、向患者传递自己的真诚时,患者就愿意诉说心中的郁闷和焦虑,对疾病和手术的态度、认识和感受。医生在倾听患者的倾诉后,向患者及家属充分说明手术的必要性以及不及时治疗可能产生的严重后果,表达医务人员不会把病人及其家属的签字当作推卸责任的信息,以利于患者及家属作出正确决断。当患者充分体会到不进行手术的后果和医务人员治病救人的自信与真诚时,对疾病的治疗方案就会和医生达成一致,调动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主动控制自己紧张、恐惧的状态,理解手术的意外以及可能出现的术后并发症,配合医务人员迎接手术,从而收到较好的效果。

3.2.2 以诚相待,架设了医患沟通桥梁。

医患关系被称作医疗艺术的基础,加强医患沟通是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重要环节[2]。医疗环境的变化,人们对诚信原则的动摇,使医患矛盾层出不穷。“诚信”与治疗无关,但是表达“同理心”所体现出来的“诚信”却能使医患沟通顺畅。“同理心”是一种对他人情绪的认知,在交谈过程中,医务人员适时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展现出对患者的诚意,让患者感觉到作为倾听者的医务人员能理解自己的处境[4]。医务人员以理解和接纳的态度与情怀回应患者的感受,站在患者的立场考虑问题,体贴患者就医的艰辛和巨大的经济困难,传达“救死扶伤是医务人员天职”的职业理念,对诊疗工作的失误勇于承认,及时弥补。当医务人员真诚传递“同理心”时,会让患者有一种“真正被关爱”的感觉,常会发出“你帮我手术我最放心!”的感慨。医务人员拥有了“同理心”,懂得患者的需求,让患者能够有坚强的信念和安全感,并且从中获得快乐和满足,增强了战胜疾病的信心;医务人员通过“关爱患者”获得“患者的理解与信任”。把“同理心”应用于外科病人的诊疗,满足了病人被了解的要求,减轻病人对手术的恐惧感,消除病人“没给医生送礼会影响自己的手术效果”的猜疑,医患双方以诚相待,架设了医患沟通的桥梁,促进医患关系的和谐。3.2.3以人为本,提高了医疗质量。医学的本质是人学,人的本质属性应是医学的核心和出发点。站在病人的角度来开展医疗工作,树立医疗对象首先是“人”其次才是“病”的现代医学模式,是应用“同理心”的核心所在。由于受到医学领域内形成的技术至上观念的影响,产生了只有精湛的手术技术才是外科医生内涵的错误思想,对技术的盲目追求、过分依赖和不当使用等现象屡见不鲜。实际上,“同理心”是优秀外科医生必备的素质之一,“同理心”是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基础,能够促进医疗效果、提高医疗质量,是保证医疗安全、取得病人信任的有力保障。大量研究资料表明:在术前患者普遍存在的恐俱、焦虑的心理会直接影响患者获取信息的能力,严重者降低机体抵抗力,延缓病程。在医疗过程中,外科医生设身处地理解患者及家属的情绪,感受体会病人的处境及需求,倾听患者的诉说,观察患者的表情、情绪,以仁爱之心关爱患者,从患者不同眼神、表情、语言、体态中读懂他们的需要、痛苦和渴望,并适当、贴切地回应其需要的心理活动及言行,帮助和鼓励患者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并以适当的身体接触如在局麻手术中让护士握住患者的双手或抚摸患者,给患者以情感的支持。在诊疗过程中实施“同理心”,以病人为中心,外科医生就能够得到患者的全力配合,从而获得患者更全面、更真实可信的病史,能够激励患者积极参与治疗过程,从而促进治疗效果,提高医疗质量,同时也提高了患者的满意度,减少医疗纠纷。

3.2.4“同理心”实现了医患双赢。

外科医生凭借“同理心”的倾听了解患者的情绪和感受,在医疗活动中真正“视病人如亲人”,患者通过外科医生的“同理心”感受到被了解与被接受,愿意表达自己的处境和想法,通过倾诉缓解自己的心理压力,容易接受手术必要性和风险性的事实,增加了对医务人员的信任和合作,医患双方在战胜疾病这一目标上达成一致。在诊疗过程中外科医生会想患者之所想、急患者之所急,把患者当成自己的家人一样救治,以高度负责的精神投入医疗工作,使患方身心健康得到有力的保障。凭借“同理心”,患者和家属也把医生当成亲人、朋友一样信任,理解医疗工作的高风险性、医疗过程的不确定性、疾病表现的复杂性,体谅医生承受的巨大工作压力,即使出现技术性事故,患方也会理解。“同理心”造就医患双方彼此谅解、互惠互利、达到双赢,促进科室和医院的可持续发展。

在医疗实践中,医者主动地与患者进行沟通是有益和必要的[6]。将“同理心”理念充分应用在外科诊疗过程中,可以使医疗服务更贴近患者、更人性化,从而增加患者对医生的信任,减少医疗纠纷,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提高治疗效果。外科医生在和谐的医患关系氛围下,可以不断丰富自己的经验,促进自己的专业成长,提高医疗技术水平,最终更好地为人民群众的健康保驾护航,达到医患双赢的局面。

摘要:目的:探讨“同理心”在外科领域构建和谐医患关系中的意义。方法:在外科病人的整个诊疗过程践行“同理心”,实施设身处地、倾听及准确表达的同理反应策略,把对病人的尊重、理解和人文关怀体现在对患者医疗服务的全过程中。结果:“同理心”有助于增加患者对医生的信任,提高接受手术的信心,理解手术治疗的风险性,最终促进了医患之间的理解和认同,架设了医患沟通桥梁,提高了医疗质量,实现了医患双赢。结论:“同理心”是外科医生的必备素质之一,在外科诊疗过程中应用“同理心”,可以使医疗服务更贴近患者、更人性化,从而增加患者对医生的信任,减少医疗纠纷,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

关键词:同理心,医患关系

参考文献

[1]石信峰.以人为本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思考[J].中国医院管理,2007,27(11):55-56.

[2]王素香,王拥军.有效沟通是良好医患关系的基础[J].中华全科医师杂志,2006,5(8):491-492.

[3]江光荣.心理咨询的理论与实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111.

[4]Rogers R.当事人中心治疗:实践、运用和理论[M].李孟潮,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19-29.

[5]Maatla M.Closeness and distancein the nurse-patient relation:Therelevance of Edith Stein's concept ofempathy[J].Nurs Philos,2006,(7):3-l0.

构建和谐医患关系 第4篇

医患关系矛盾频发

凤凰网2011年11月4日的《广东潮州医疗纠纷,男科医院1死2伤》一文称,11月3日,广东省潮州市男科医院发生了一起血腥惨案。犯罪嫌疑人黄某花了3000元治疗费后,认为治疗效果不好,遂混入该院,砍死副院长宋某,砍伤一名医生和一名工作人员。

《人民日报》2011年10月13日發表题为《医患信任脆弱,暴力事件增多,医生成为高危职业》的文章。文章提到,2011年,医患暴力冲突恶性事件频频发生:9月15日,北京同仁医院发生一起惨烈血案,43岁的女医生徐文被一名患者连刺17刀,倒在血泊中。此后一周,又有一名眼科医生被患者打伤。9月21日,湖北武汉协和医院一名七旬患者因病情复杂,抢救无效死亡,家属纠集数十人持械闯进医院。8月23日,江西南昌市第一医院发生一起血腥械斗。上百人手持棍棒、渔叉、钢管到医院闹事,与保安发生冲突。8月16日,广东东莞市长安医院发生恶性伤害事件。一名男子因治疗后病情不见好转,持菜刀冲入诊室,致医生一死一伤。5月30日,江西省上饶市人民医院一患者家属纠集近百人封堵医院,一名医生下肢被打残……

人民网2011年11月11日题为《中国每年1万名医生被股打,脆弱医患经不起重压》的文章说,医院本应是救死扶伤的场所,却频频成为了“犯罪现场”。一项针对全国270家医院的调查显示,73.33%的医院出现过病人及家属殴打辱骂医务人员的现象;61.48%的医院发生了病人去世后,家属在院内摆花圈烧纸设灵堂、多人围攻威胁医生等事件。据不完全统计,中国每年被殴打受伤的医务人员已超过1万人,2000—2010年的10年间,共有11名医务人员被患者杀害。

医患矛盾

症结何在

“医生和患者本该是同一战壕的战友,他们共同的敌人是病魔,为什么现在医患双方倒打得不可开交呢?”中国医师协会会长殷大奎的话值得人们深思。

看病难、看病贵

《人民日报》2012年4月5日发表《医患需要换位思考》一文。文章称,从根本上说,医患暴力冲突增加,是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滞后造成的。由于优质医疗资源不足、医疗保障水平低等原因,老百姓普遍感到看病难、看病贵。很多人为了挂个专家号,半夜就起来排队,有的患者排队等了大半天,医生看病却是几分钟就打发了。患者由于受疾病折磨,很容易产生烦躁焦虑等心理。在这样的情况下,哪怕发生很小的一点纠纷,都有可能点燃患者心中的不满情绪,从而引发暴力冲突,而医生自然就成了体制的“替罪羊”。

信息不对称

《生命时报》2011年11月16日发表《暴力伤医生何时休》的文章。文章称,中国医院协会门(急)诊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王吉善说,医学是非常复杂的学科,加之人类对疾病的认知本身就很有限,导致在沟通层面,医患间就容易出现明显的分歧。目前,现代医学已经命名的疾病有7000多种,但能够彻底治愈的仅有少数几种。更何况,再成熟的治疗技术,都有发生意外的可能。但患者往往觉得“能叫得出名字的病就该有得治”“别人能治好自己就能治好”。这些信息的不对称,往往是医患间矛盾的诱因。北京协和医院急诊科副主任王仲表示,不少患者认为医生无所不能,希望彻底解决病痛,其实医生没有这个能力。医生能做的通常是3件事:减轻痛苦、适当延长生命、提高生活质量。

沟通不畅

《浙江日报》2011年12月1日的文章《医患关系面临尴尬,健全第三方调解制度或是出路》说,医学作为一门极其复杂的科学,同样的治疗、同样的药物,效果都不尽相同,并发症、医疗意外随时可能发生。即使最高明的医生,也会有诊断失误的时候,绝大多数病人能理解与宽容。但问题在于,当前真正让病人感到不满乃至恼火的,并非医术,而是少数医生的职业道德:态度恶劣、诊断草率、滥开高价药、以医谋私、吃拿卡要……至于令人愤怒的“活婴被弃”“撕毁病历”等事件,虽然为数不多,但社会影响相当恶劣。医生日日面对的,不是物化的躯体零件,不是诸多病症汇聚的人体样本,而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医生的治疗,理应是生命的交流、体察,而非冰冷坚硬的器物扫描。然而,现代医学过于依赖技术、器械,这种看似专业的“职业性冷静”,容易使医患之间的隔膜加深。

新华网2012年3月29日的《制度性互相伤害使医患悲剧频发》一文称,医患关系之所以恶化,问题就出在沟通上。医术、医德是医生必须具备的基本技能。同时,医生还要懂法、用法。事实上,有很多医疗相关的法律都已经规定,医生对病人除了有治疗的义务之外,还有在做检查和治疗前征得病人同意、告知和说明这三种义务。然而相当多的医生没有把这三种义务当回事。在一些医患纠纷中,常常听到医生抱怨:我今天已经看了五十几个病人了,怎么可能好好跟你解释?也有医生认为:面对一个目不识丁的农民,深奥的医学知识我能和他解释清楚吗?如果医生带着这些情绪,其实就是把上面说的三种义务当成了是自己额外的、恩赐给病人的义务,但事实上,这些和给病人看病一样,是他们必须做的。

媒体推波助澜

《人民日报》2012年3月30日发表的《媒体报道医患关系等应多传递温暖希望》一文说,有业内人士表示,这些年来,媒体在舆论监督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对医疗事业的健康发展、患者权益的维护都是重要推动力。但是,在网络时代,有的媒体为了吸引眼球、获得更大的轰动效应,放弃了职业操守和社会责任,出现了过度商业化、娱乐化、媚俗化的倾向。这些做法对于医患关系的恶化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比如“缝肛门”“八毛门”等,这是值得深刻反思的。因为夸大问题的严重性对求真也是一种背离,从效果上看,也会让公众产生认识偏差,甚至会激化医患之间的对立情绪,这对社会和公众都没有好处。

化解矛盾

多措并举

回归医院的公益性质

《东方早报》2012年3月29日发表题为《解决医患纠纷亟需当头一棒》的文章。文章说,针对3月23日的哈尔滨残杀医生事件,卫生部部长陈竺要求严惩凶手、严厉打击残害医务人员的罪行。同时,卫生部下发通知,要求各级医疗机构和卫生行政部门履行好内部治安保卫职责,包括落实24小时安全值班制度,对门(急)诊、病房等重点科室,实行24小时安全监控。卫生部的这个“安全通知”,只能算是“技术”上的扬汤止沸;要真正系统化解医患纠纷,还需制度上釜底抽薪,即要回归医院的公益性质。我国于2009年启动的新医改,旨在纠偏之前的“泛市场化”,提出“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目标。我国政府卫生支出占卫生总费用的比重,从2003年的16.96%提高到2010年的28.56%;个人支出的比重从2003年的55.87%,下降到2010年的35.52%。如果财政投入的增长势头能保持,那么医院回归公益可期。

公立医院应剥离“特需服务”

新华网2011年9月29日的《公立医院应尽早剥离“VIP服务”》一文说,目前国内各级医院大都在借扩建医院之机,纷纷推出VIP病房,有些硬件设施堪比五星级酒店,每天住院价位少则千八百元,多则上万元不等的都有,本来8个人甚至更多病人可住的病房就让给一个人住。一些大医院住院“一床难求”与此不无关系。一边是医院普通病区走廊过道加满病床,人满为患;一边是医院VIP病房大量空置,门可罗雀。

从眼下医疗领域运转情况来讲,特需服务已成为公立医院的一块硕大的“蛋糕”,很多医院,特别是高档医院,所占的收入比例很大。在财政补偿不到位的情况下,这块领域已成为众多医院的“聚财盆”。将特需服务从公立医院中剥离开来,好处是显而易见的。就目前而言,公立医院尽管姓“公”,但走的却是市场的路子。如果公立医院将“特种病房”、大客户“绿色通道”等特需服务清扫出门,不仅可以节省大量的医疗资源,也有利于普通老百姓的就医。

第三方仲裁

2012年3月13日新华网题为《第三方仲裁可减少医患纠纷》的文章说,医患纠纷、医患矛盾有几种情况:一是一小部分社会闲杂人员以“医闹”为职业,把本属正常的医生和患者之间的关系,或者有些是治疗疾病中出现的一些问题闹大,造成对立的医患关系甚至群体性事件。二是有些患者或者患者家属对于医疗行业不太理解,总是认为治疗疾病没有达到他所想象的治疗效果,要求索赔。三是医生主观想把病人治好,但由于医疗水平或者本人的医疗技术没有达到要求,或由于医疗上的失误,产生了不好的效果。四是少数人责任心不强,或者利益上的追求,造成的医患纠纷。

以谋利索赔为目的的“医闹”,应该由公安和司法部门来研究对策进行打击。患者认为医生或者医方没有达到他的要求,要求索赔的,或者医务人员从主观上想治好,或者技术水平不行,或者当前的医疗条件达不到要求而产生的纠纷,以前是主管行政部门参与解决,但是效果不好,患方认为行政管理部门总是以医院立场来解决问题,是站在了医疗方。所以,现在正在探索第三方仲裁机制。第三方包括学法律的、学医的、学社会学的等等,一起来参与,形成第三方仲裁调解机构,站在第三方的立场,正确客观地判断双方的纠纷,看谁对谁错。医方错了,医方肯定要赔偿的。如果是患方的无理要求,就得不到赔偿。这样通过第三方的仲裁机制可把医患矛盾解开,减少医患之间的纠纷。

域外经验可资借鉴

中国日报网2011年12月17日引自《羊城晚报》的文章《如何处理医患纠纷》称,其实,医患纠纷是一个世界性问题。许多国家在如何科学处置医患纠纷方面获取的经验或教训,可供我们借鉴。

日本:法治之下的“以和为贵”

一、加大对医院和医生的监督。在日本政府的指导下,中央级和地方级的医疗评估机构纷纷诞生,一般每过一年进行综合评分,并在网上或向媒体公示。二、要求医院给医生购买“事故保险”。大多数中、小纠纷可通过保险公司就获得解决,避免了发展为更大的医患矛盾。三、通过法律手段协调医患关系。按相关法规规定,在发生医疗事故后,医院不分大小都须向政府有关部门报告,然后由政府作为“中间人”出面向病人家属作出汇报。

俄罗斯:坚持“法律优先”

与许多国家解决医患纠纷时采取“调解优先”不同,俄罗斯果断地采取了“法律优先”。如果患方认定自己的健康或生命受到了医疗事故的侵害,他们便可向相关医院、医院的上一级领导部门、当地司法机关和医保机构提出索赔要求。不过,俄罗斯法律在大力维护患方权益的同时,对医方造成的医疗事故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而不是“一棍子打死”。

美国:法律和调解“双管齐下”

医患纠纷并非纯法律问题,美国采用的是法律和调解“双管齐下”。所有医院都须设立仲裁委员会。成員包括医院的医生、注册护士、牧师、社区代表、社会工作者、培训工作者、教师、律师等等。仲裁委员会的任务主要有:一、专门负责调查医疗事故。二、担负着类似我国居委会里“调解委员会”息事宁人的角色。同时。相关的保险公司也会对医疗过程进行监督。

构建和谐医患关系演讲稿 第5篇

给病人多一点爱

人们常说:“有啥别有病,没啥别没钱。”每个人都有生病、看病的经历,人们生病以后除了忍受身体上的痛苦之外,还要忍受精神上的痛苦。生病让患者及其家人心力憔悴,如果这时遇到的医生或护士可以真心倾听你的疾苦,热心回答你的问题,那么你一定会觉得如沐春风,如释重负,感觉病情轻了许多。如果这时不仅没有得到医护人员的关爱,相反是冷言相对,那么你的身心就会受到挫伤。我大学毕业前的一次看病经历,让我对看病有了深刻的体会。

去年6月中旬,我因高烧咳嗽不止到某医院看病。但是,我的急病并没有得到急治,我先是排着长队挂号,然后排着长队候诊,还要眼睁睁地看着别人插我的队,一轮炼狱般的煎熬之后,才轮到又冷又累的我。医生简单地询问了我病情后,我又面临检查、检验新一轮煎熬。经过死去活来之后,我终于又回到医生面前,医生瞄了一眼结果,处方跟着就出来了。我试着问一下我的病情,他便不耐烦地说:“普通发烧感冒,没什么大不了的。”冰冷的面孔和生硬的话语,顿时使我无言以对。

当时的我身心正经受着病痛的折磨,倍感孤独、痛苦,我是多么渴望得到医护人员的关爱与救助,多么希望她们可以同情我的处境,理解我的心情,解答我的疑惑,打消我的顾虑,用他们的仁爱之心安抚我身心的痛苦。但某些医护人员冷漠、生硬、差强人意的服务态度让我望而却步。虽然他们医治好了我身体上的疾病,但给在我的心灵深处却留下了医护人员冷漠的身影。

医者父母心。在历史的长河中,医者,在人们的心中有着无比崇高的地位,人们从来不吝于把所有的赞誉授予生命的保护神,那是因为他们用仁爱与智慧铸造了一座座丰碑,仁医仁术是他们最坚持的职业操守。多少年来,广大医务工作者始终遵循这个职业准则,默默地工作着,无私地奉献着。正是如此,人们的身体健康才得以保障,社会才赢来和谐与安定。在“非典”时期,医护人员表现出来的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视病人如同手足的深情厚义,常常令人热泪盈眶。因为他们用仁心与仁术彰显着人性的伟大。

但是不可否认,确实有一小部分医护人员对病人缺乏仁爱之心。也许是因为她们每天忙碌地接诊病人,而变得麻木了;也许是因为她们面对严峻的医患关系,担心言多必失,而变得沉默寡言了;也许是因为她们责任心不强,对病人马虎了事……但是,正因为社会对医护人员和医疗工作不理解,所以我们更应该给病人多些关心;正因为目前医患关系紧张,所以我们更应该向社会展现我们的爱心。无论哪种原因,对于身心遭受疾病折磨的病人,缺乏爱心是不可以原谅的。

我院是一座百年老院,它不仅有着辉煌的历史,而且有着良好的口碑。在这里曾经产生过无数有口皆碑的名医大师,成就了多位杏林泰斗,凝固了多少伟人的足迹。我曾听说过王捷教授为了救一位素不相识的病人,在南海放弃了公务活动,令病人家属感动得痛哭流涕;曾听说林仲秋教授将病人硬塞的红包存入病人住院费中,令病人感到不可思议;曾听说康复科金冬梅老师夫妇,在逛街时为抢救演练受伤的武警官兵而放弃了难得的休假。类似的事迹,我还听说过很多很多……

今天,我站在这里,我也成为古老的、以“博济与仁爱”命名、沐浴着圣人光泽的医院中的一员,我感到非常的荣幸与骄傲,但同时也感到压力无比沉重。因此,我必须与我的前辈们为伍,继承他们的仁医仁术,发扬他们的博爱精神,光大他们的医者品质。在这里,以我的亲身经历,我想跟我的同仁说:“我们肩负着历史的重任,我们应当审视,我们是否在日益忙碌的工作中变得麻木不仁,是否在生活的日益平淡中变的失去了那份职业的高尚,我们是否离心目中救死扶伤、无私奉献的标准还相差很远。”

今天,消除医患之间的不和谐,除了高超的医术外,那就是爱心。唯有爱心,才能更好的为病人服务,唯有爱心,才可以让我们医院吸引更多的病人,唯有爱心,才可以使百年老院迎来新的辉煌!

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演讲稿 第6篇

1、 医患双方互相信任

医务人员和病人是一个战壕的战友,共同的敌人就是疾病。因而,医患只有互相信任,才能战胜疾病,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医护人员只有面对病人的信任,才能将自己的技术为他们治病,才能有信心探索疑难危重病的治疗手段;作为病方,从一进医院开始,他们就把自己的性命交给了医务人员,同时也交出了对医生的信任,只有如此,才能更好的与医生配合,以取得理想的治疗效果,试想,如果病人不相信医生和护士,那么对于医生制订的治疗方案和护士制订的护理措施肯定是不会接受的,或者是心存抵触的,如果如此的话能有利于病人疾病的恢复吗?只有互相信任,病人才能积极的配合医护人员的治疗与护理,才能有利于疾病的康复,才能有一个好的心情,好的心情对于疾病的恢复是至关重要的。临床上我们经常见到医患之间相互信任、团结合作,共同克服困难,最后战胜疾病的事例。如果没有病人的信任,没有病人的理解,没有病人的支持,也就没有医生的探索,就不会有医生的创造,更不会有医学的进步。

2、加强医患沟通,提高服务质量

医患沟通需要医疗机构、医务人员和患者三方共建、理解和信任。医疗机构要坚持为人民健康服务的办院宗旨,责无旁贷地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建立和完善医患沟通制度、投诉处理制度,及时受理和处理病人投诉,定期收集病人对医院服务中的意见,并努力加以改进。

医务人员是治病救人的使者,也是服务者,要转变服务理念,尊重和维护患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体恤患者的痛苦,同情患者的困难,尊重患者的意愿,努力让患者获得最佳的治疗效果。医患双方相对而言,医者处于主动地位,掌握的信息比患者多,应向患方解释、沟通,以求得病人的充分理解,医疗服务和其他的服务不一样,它自始至终渗透着人道主义,充满着对病人的关怀和理解,耐心地向病人作解释是最起码的要求。

作为一名医生,只许成功不许失败是很难做到的。但必须在医疗服务中尽职尽责、全心全意,在失败中汲取教训,医生应真诚地对待每个病人,一切为病人着想,一切从病人出发,各方面的有关问题对他都说清楚、征得病人的理解,即使出了事,他们也会表示理解,一般不会闹事的。医患之间沟通不到位,尤其是医生的服务态度不好,是双方矛盾的助推剂。

3、加强医德医风建设

在当前,重申加强医务人员的医德医风建设,是非常有必要的,尤其是在目前医患纠纷空前增多的时期。医生不但要有精湛的技术,更要有为人们所敬佩的职业精神。职业精神中最重要的就是医德。其实,崇尚医德是中国的传统美德,所谓“医者父母心”就是最好的概括。中国古代名医,有着“药王”之称的孙思邈在解释自己的两本医药学著作为什么取名《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时,曾这样说:“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故以为名也。”也就是说,人的生命是世界上最重要的东西,比千斤黄金还要珍贵得多。如能用一剂方药来拯救人的生命,所积的大德真要远远超出千金黄金的价值。这种把人的生命价值放在医学的首位,把维护和保障人的生命和健康作为医学研究最终目标的思想,正是孙思邈崇高医德的表现,也是我们当代医生需要继承的品德。

在我国当前的医疗卫生体制下,在医院和医生对患者和社会承担的责任越来越大的情况下,在医务人员所面临的空前的社会压力和舆论压力下,如果医院和医生对自己的职责和使命感到疑惑,放弃自己应恪守的职业道德,进而摆不正患者的利益和自己的位置,甚至甘愿放弃治病救人的社会职责,那么在病人及其家属眼中,医院就成了榨干百姓钱财的“冷血”机器,就会被社会千夫所指。所以,医务人员应时刻牢记自己的职业道德,树立全心全意为病员服务的思想,已白求恩同志为榜样,做一个有道德的医务工作者!

4、加快卫生事业发展

尽管目前绝大多数医疗机构都是公立医院,但是相当多医院的正常运行主要靠为患者提供医疗服务收取的费用,医院设备购置、规模扩大靠收费的积累,医疗服务收入由医院自行支配。这种机制的直接后果是医院过分注重经济收入,而忽视群众利益。这也是造成医患关系紧张的一个重要原因。要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就必须研究如何完善医院的运行机制,维护医院的公益性质,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必须坚持走适合中国国情的卫生事业发展道路,坚持卫生事业为广大人民群众健康服务的宗旨和公益性质,坚持政府承担公共卫生和维护群众健康权益的责任,为构建和谐医患关系提供坚实的基础。

5、加快医疗卫生体制的改革

加快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尽快地建设覆盖我国城乡的城镇社区医疗和农村的新型合作医疗网络,从根本上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对于和谐医患关系的建设,也是十分重要的,目前,由于卫生资源分配的不合理,致使病人不正常的流动,大部分病人流向城市大医院,大医院的患者有70~80完全可以在基层医院解决,而这种不正常的流动,使大医院人满为患,医院门口经常像电影散场一样,人挤得里三层外三层,挂号、看病、买药都要排长队,实际上这是医疗体系不健全,缺乏基层医疗机构,乡村、城市社区医疗机构发展不够的结果,假如说医疗体系健全,人们在家门口就可以看病,就不会出现大医院看病难的事了。大医院病人太多,使得病人的就医环境、医生的执业环境都非常糟糕,双方情绪都不好,医生看病看得头昏眼花、累得要死,能保证质量吗?病人看病像打仗,双方稍不注意就会起冲突,极易导致纠纷,而基层医院则门可罗雀,形成鲜明的对比。因而,尽快地改革现行的医疗体制,已是和谐医院关系得当务之急。

6、政府加大对医院的投入

如前所述,政府对医院的投入不足致使医院过的追求经济利益,而这些都是靠医生来完成的,这也是医患关系紧张的原因之一,所以,政府加大对医院的资金投入,恢复公立医院公益性的本来面目,是广大的群众感到不再看病难看病贵。这也是构建和谐医患关系得重要一环。

7、加强舆论的正面宣传

新闻和舆论在和谐医患关系得构建中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新闻媒体应从正面大力报道医务人员的事迹,在医务人员中间,有许许多多的感人的事迹,试想,如果没有广大医务的积极工作和无私奉献、没有他们的辛勤工作,没有他们的刻苦攻关,医学上能取代如此多的奇迹吗?许都疑难危重疾病能转危为安吗?广大医务人员永远是人民群众的健康守卫者,虽然他们现在受到前所未有的误解和不公正的待遇,但他们一如既往,永不忘记自己的神圣职责。所以,我们的媒体应深入医院、深入到医务人员中间,去发现,去挖掘他们中的真、善、美!

医者父母心演讲稿 第7篇

熟悉这位老者的人都知道,他叫郑新。资深中西医结合专家、中西医结合主任医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成都中医药大学兼职教授、国家临床重点专科(中医专业)肾病科创始人……

20xx年10月30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家卫生计生委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共同在京举办第二届“国医大师”表彰大会,授予包括郑新在内的29 人“国医大师”荣誉称号,郑新由此成为重庆市历史上第一位、也是目前唯一一位全国中医最高级别的“国医大师”,重庆市领导专程看望大师。没人知道,当89 岁的郑新捧起“国医大师”荣誉证书时,心头是否百感交集,是否回望过自己走过的中医路。

1925年5月,在河南郏县呱呱坠地的郑新,并不知道这个世界会给他带来些什么。从记事起,他只知道自己跟别的孩子不一样,因为,他没有看到父母亲人的身影,没有看到温暖的怀抱,满眼看到的都是孤儿院冰冷生硬的墙壁、门窗,还有同他一样神情凄惶、落寞的一群孤儿。

在那样一个年代,或许郑新是幸运的,毕竟他还有一个遮风避雨的地方,没有流落街头。但他幼小的生命,却没能逃脱体弱多病的折磨。小时候,他三天两头被送到许昌教会医院看病,成了那里的常客。虽然很多人都害怕上医院,但郑新似乎对医院没有丝毫恐惧,反而有一种与生俱来的亲切感,尤其是看到西装革履的医生,还有穿着旗袍的护士,他稚嫩的内心甚至生出羡慕与向往。

正是这样的向往,撒下了学医的种子。1947年,高中毕业的郑新毅然报考了河南大学医学院,并顺利进校学习西医。在医学院,郑新孜孜以求地苦读,希望毕业后能成为医术高超的西医大夫。但人生并没有按照他预想的那样发展,1949年,随着解放大西南的号召,正在读大二的郑新坐不住了,一腔热血在胸中冲撞激荡,催促他作出放弃学业参军入伍的决定。

1949年12月,郑新来到地处大西南的重庆,开始了崭新的人生旅程。然而,常常看见伤者或疑难杂症患者痛苦不堪,而自己又束手无策,他便会捶胸顿足,痛恨自己没能系统地完成大学学业,成了“半吊子”医生。那时他总在想,哪怕自己知道几个中药方子也好啊!

其实,过去郑新对中医知之甚少。原因很简单,打小生病他都是被送到教会医院,接受的是西医治疗,看到的是西装革履的医生,是听筒、温度计、针管、药片之类的东西,对中医没什么印象,也不太相信。但1953年的一天,郑新打球手腕扭伤,疼痛难忍,中医科的医师只扎了几根银针,第二天他的手腕如同被施了魔法一般,痊愈了。从此,他对中医的神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甚至生出膜拜之情。

兴趣总是能产生令人惊异的激情,同时为了摆脱“半吊子”医生的尴尬,1954年,已经29岁的郑新再次考入四川医学院医疗系,进行了3年的系统学习。毕业后,他被分配到重庆市中医院工作,从此开始了他的中医之旅,也开启了大医之旅。

跨入杏林的郑新,并不清楚自己在中医领地能走多远,更不会想到后来自己会成为全国中医急症学的开拓者之一,会取得令人瞩目的卓越成就。

很多人认为中医不能治疗急症,这种误解让郑新心头很是憋屈,并产生一种强烈的冲动―――那就是探索中医治疗急症。他与一批老专家成立了中医急症研究团队,组建了药化、药理、病理3个研究室,创建完善了中医急症医学体系。

虽然起步时条件十分艰苦,但郑新没有丝毫退缩,他同著名中西医结合专家黄星垣一起,携手并肩,首开中医急症研究之先河,从传统中医理论和经方中寻找切入点,以益气、滋阴、养心为根本治法,对休克、心律失常、心绞痛等内科急症进行了深入细致的临床观察和研究,总结出中医内科急症基本治则,对温病理论、中医急症理论等大胆创新。

“医者父母心。”从跨入杏林那天起,郑新就告诫自己要时时处处善待病人,以仁德之心对待患者。无论是曾经默默无闻,还是后来声名远播,他从来没在病患面前摆过谱,端过架子。他总是把患者的疾苦放在第一位,设身处地替病人着想,常常把自己的电话号码告诉患者,患者有什么病情变化,不管是白天还是深更半夜,他都要回复。

由于蜚声海内外,患者从四面八方赶来求诊。郑新的号总是在几分钟内就被抢光。为了排上他的一个号,很多病人头天下午就在医院守着。面对一个个远道而来的患者,面对焦急而期待的眼神,郑新比患者更着急,恨不得自己能像孙悟空那样会“七十二变”,瞬间长出七十二双手为病人把脉诊治。但他只有一双手,只能拼尽全力。

他总是在7:30甚至更早就到诊室,经常看完门诊已是下午三四点,连吃午饭的时间都没有。虽然他有糖尿病,却从无怨言,也一点不敷衍患者。他对每个病人都非常仔细认真地询问既往病史,参看病例记录,再处方用药,整个过程一丝不苟。

从尝百草的神农氏,到医圣张仲景、药王孙思邈、撰写《本草纲目》的李时珍,再到今天涌现出的一个个国医大师,中医药特有的香气几千年不散,靠的是什么?是一代代的传承,是师带徒。

传承和弘扬中医药,是每一个中医人的责任和使命。在自己探索进取的同时,郑新总是满怀激情为后学传道授业。他从医60余年,也从教了60余年,学生多达1000余人,遍布全国各地,可谓是桃李满天下。

在郑新看来,学习中医首先态度要端正,要始终怀着一颗虔诚之心,要脚踏实地,要一丝不苟,切不可急于求成、急功近利。照他的话说:学医行医,对医者而言或许只是一门手艺,只是为了讨一个饭碗;但是,对于患者而言却意味着生命,面对生命,谁都没有资格马虎大意。也正因如此,他对自己的弟子总是严加督促鞭策。近年来,虽年事已高,但他仍坚持教学查房,定期门诊及讲课,坚持点评医案,积极传授学术思想及经验总结。

他常说,“人生在世,必须有所担当。作为中医人,只要自己还活着,只要还能发出一丝光和热,就应为中医药的传承和发展尽一份心,尽一份力,尽一份责任。”

化解医患矛盾构建和谐医患关系 第8篇

一、增强医患和谐意识, 促进双向沟通

造成医患矛盾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医患沟通不畅。日常工作中, 每个医生由于每天都要面对很多患者, 难免会对个别患者了解不够深入, 照顾不够周到。而作为患者, 则容易因为疾病的痛苦而变得敏感、情绪不稳定, 加上一般患者都缺乏医疗相关知识, 所以就容易怀疑医生不认真给自己看病。如果患者的要求过高, 期望值过大, 医患沟通的效果不仅不能达到, 甚至适得其反, 结果就导致医患关系不和谐。因此, 化解医患矛盾的第一步, 就是要增强医生的医患和谐意识, 促进双方的互动沟通, 防患于未然。增强医生的医患和谐意识, 就是要从以疾病治疗为工作中心的传统工作理念转化为以患者为中心的新型工作理念, 将商业关系转变为和谐的医患关系。促进双向沟通, 要以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为宗旨, 树立医生的医患和谐观念, 加强医生的沟通技能。例如, 对于患者的不稳定情绪要及时安抚, 而不是火上浇油或听之任之;对于患者的无理要求, 要耐心解释, 而不是无动于衷甚至针锋相对;对于患者的不信任, 要用心去化解, 用爱去感化, 而不是漠不关心。

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增强医德医风建设

如果说导致医患沟通障碍的原因主要存在于医生和患者身上, 那么基础设施不完善、即政府的投入不足, 导致医疗资源配置不合理。一方面, 医院迫于生存压力, 只能走向市场化, 另一方面, 国家的宏观政策还不完善, 市场竞争规则也还没有形成, 容易导致“市场失灵”, 具体表现为目前的医疗资源逐步集中于大城市的大医院, 这些医院有着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 而其他中小城市的医院则面临着严重资源不足和缺乏卫技人才。医疗服务缺乏应有的公平性这也是医患矛盾发生的重要原因。为了化解医患矛盾, 医院要在自身可控的范围内,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同时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增强医生的医德医风建设, 用一流的“人工服务”弥补医疗基础设施不健全的缺陷。加强医生的德风建设, 一方面要加强医生的自律, 同时还有赖于职业道德培训和道德管理体系的建立;一方面, 加强医生的职业道德培训, 使他们牢固树立敬业奉献精神;另一方面, 建立职业道德管理体系, 设立有关医德的奖罚制度和社会监督机制, 从激励和监督两个方面促进医生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

三、创建多元医患纠纷解决机制

针对社会转型期医患矛盾迅速增加的状况, 医院要加强自身制度建设, 尽快建立一套多元的医患纠纷解决机制, 以便解决已经发生的医患矛盾。这套机制主要是应对突发事件的工作机制。医患矛盾发生后, 医生要采取冷静、理性的处理方式, 同时, 医院或医疗机构要设立专门的部门接待、处理患者的投诉和矛盾纠纷。对于患者投诉的问题, 要采取实事求是的态度, 本着认真负责的精神, 尽快查明真相, 分清责任;对于有争议的医疗问题, 可以利用各种相关法律文件, 组织院内外的有关专家会诊, 形成缜密的书面意见;从而加强法律效力。对于医患双方仍然不能达成一致的意见, 如患者无理取闹, 坚持高额赔偿, 一定要坚决回绝, 不能使其抱有任何幻想, 必要时, 可以通过司法途径来解决, 此时医疗机构要积极配合司法机关的调查工作, 提前准备好各种证据和材料, 方便司法机关取证, 并做好应诉准备。此外, 医疗机构还可以建立外界干预机制, 例如对于特殊的民事纠纷, 第三方调节机构的介入可以为患者做思想工作, 将纠纷从医院内部转移给第三方处理 (如医患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 , 从而弱化冲突矛盾, 避免矛盾激化和事态升级。

四、重视媒体对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作用

媒体对于构建和谐医患关系具有重大作用。过去由于公众普遍缺乏医疗知识, 不理解医患工作的高风险和局限性, 加上个别媒体片面强调患者的弱势群体地位, 放大医疗机构中的不良现象, 在一定程度上对医患冲突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近年来随着公共关系行业的引进, 利用媒介加强组织与公众的沟通, 促进双方相互理解, 帮助组织树立良好的形象的作用已经得到普遍应用。作为为大众服务的医疗机构, 也要树立公关意识, 改变以往不重视与媒介沟通的观念, 高度重视与媒体的沟通联系, 主动、及时为媒体提供真实、全面、准确的信息, 让媒体及时了解情况, 从而发挥正确的舆论导向作用。医疗卫生是社会关注的热点, 也是新闻宣传的焦点, 不重视与媒体的关系, 医疗机构就不能让公众及时了解真相, 不能掌握话语的主导权, 从而导致流言四起, 危机四伏, 进一步激化医患矛盾。重视媒体对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作用, 在公众心目中树立一个良好的组织形象, 对于维护健康有序的医疗秩序、构建和谐健康的医患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五、结语

和谐社会并非是没有矛盾的社会, 而是可以有效缓解矛盾的社会。医患关系作为一种社会关系, 其矛盾是永恒存在的, 医疗机构不能试图让其消失, 只能让其在一定程度上处于相对平和的状态。医患矛盾成因错综复杂, 医疗机构要找准原因, 对症下药, 规范和提高自身, 用合理的解决方式化解医患矛盾。

参考文献

[1]王卫华.医患矛盾报道中媒体的社会责任[J].医学与哲学, 2012, (08) :22-24.

[2]陆新娟.提高认识正确对待医患矛盾[J].价值工程, 2013, (20) :316-317.

[3]祝司霞.医患矛盾的产生原因及解决方案探讨[J].医学信息, 2013, (23) :55.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医者父母心构建和谐医患关系演讲稿】相关文章:

医者心范文05-17

医者淡心范文05-20

新时代医者公益心08-06

医者仁心范文05-20

药医者仁心范文05-26

医者的初心范文05-26

医者仁心护士范文06-10

歌颂最美医者诗歌07-13

医者仁心经典语录08-12

医者仁心大爱无垠05-11

上一篇:国庆见闻作文作文下一篇:设备操作维护保养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