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重要性和审计重要性的联系

2024-06-01

会计重要性和审计重要性的联系(精选11篇)

会计重要性和审计重要性的联系 第1篇

尽管“重要性”在会计和审计中有不同的内涵和表现形式,但笔者认为会计中的重要性概念与审计中的重要性概念存在多方面的联系:

1.重要性概念的提出都是为了在保证会计和审计质量前提下,提高会计和审计工作效率。从理论上讲,会计核算越全面、准确,会计信息的可靠性越高。但由于现代企业规模的庞大、业务的复杂,要达到上述要求是不现实的,也不符合“成本效益”原则。因此,会计和审计职业均采用了重要性概念。

2.重要性概念对会计和审计实务均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会计中以重要性的判断影响固定资产和低值易耗品的划分标准、费用计入方式、明细账的设置依据、项目在会计报表中披露的详细程度等诸多方面。审计中对重要性的判断会影响审计范围的确定、实施的审计程序、审计结论、审计意见的类型和最终审计风险。

3.重要性概念在会计和审计中的运用,很大程度上都取决于会计人员和审计人员的职业判断。会计和审计对重要性判断时均需从数量和性质两方面考虑。但目前会计准则和审计准则对重要性并没有明确规定量化标准;从重要性判断的性质方面讲,也没有明确哪些属于重要的事项或哪些属于不重要事项的指南。因此,会计和审计人员应根据经济主体的性质及其规模的不同并考虑其所处的经济环境,综合会计项目的性质、精确度要求及有关法规对财务会计的要求等因素对其重要性水平作出判断。

4.会计和审计对重要性的判断,无论从性质还是从数量角度,最终都是以会计信息使用者决策的需要为依据。对于会计信息使用者关注的事项,会计应分项核算,力求准确,详细披露。对于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决策影响较大的项目,审计中应实施详尽的审计程序以降低审计风险。由于会计和审计对重要性的判断最终需考虑会计信息使用者的需要,会计中重要性规范的是事前与事中的会计处理,而审计是对会计信息的再次确认,其重要性规范的是对会计处理结果的事后审核。可见,会计重要性的判断会影响审计重要性的判断,笔者认为合格的会计师在进行审计鉴证时应先考察被审计单位对重要性的把握与运用后再选择合理的重要性水平,以期达到审计成本、效益与风险的最佳效果。

5.实证研究是合理确定会计和审计重要性标准的有效途径。会计报表使用者的多元性及多层次性,决定了其对报表信息的使用要求不尽相同,因而对重要性的判断会有多重标准。客观地说,现有的会计和审计准则中的重要性标准多数来自会计师们的经验,即其标准是通过实证方式取得的,实证的依据也来自于会计师的经验。实际上,美国的公认会计原则很大部分是实践经验的总结。所以对会计和审计重要性的进一步认识需从实证研究入手。美国自上世纪七十年代以来一直致力于统一重要性标准的实证探索,取得了一些阶段性进展。但由于在实务中重要性的定性与定量标准皆难以把握,目前理论界也只制定了比较模糊的标准,对其深入认识尚需继续大量的实证调查。

会计重要性和审计重要性的联系 第2篇

《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221号

——计划和执行审计工作时的重要性》

应用指南

(2010年11月1日修订)

一、重要性与审计风险(参见本准则第六条)

1.在执行财务报表审计工作时,注册会计师的总体目标是:

(1)对财务报表整体是否不存在由于舞弊或错误导致的重大错报获取合理保证,使得注册会计师能够对财务报表是否在所有重大方面按照适用的财务报告编制基础编制发表审计意见;

(2)按照审计准则的规定,根据审计结果对财务报表出具审计报告,并与管理层和治理层沟通。

注册会计师通过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将审计风险降至可接受的低水平,以获取合理保证。审计风险,是指当财务报表存在重大错报时,注册会计师发表不恰当审计意见的可能性。审计风险取决于重大错报风险和检查风险。注册会计师需要在整个审计过程中考虑重要性和审计风险,尤其是在下列重要审计环节:

(1)识别和评估重大错报风险;

(2)确定进一步审计程序的性质、时间安排和范围;

(3)评价未更正错报对财务报表和形成审计意见的影响。

二、计划审计工作时确定重要性和实际执行的重要性

(一)对公共部门实体的特殊考虑(参见本准则第十条)

2.就公共部门实体而言,财务报表的主要使用者通常是立法机构和监管机构。此外,财务报表还可能用于经济决策以外的其他决策。因此,在审计公共部门实体的财务报表时,确定财务报表整体的重要性和特定类别的交易、账户余额或披露的重要性水平,可能受到法律法规或其他监管要求的影响,并受到立法机构和与公共部门项目相关的公众对信息需求的影响。

(二)确定财务报表整体的重要性时对基准的运用(参见本准则第十条)1

3.确定重要性需要运用职业判断。通常先选定一个基准,再乘以某一百分比作为财务报表整体的重要性。在选择基准时,需要考虑的因素包括:

(1)财务报表要素(如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人和费用);

(2)是否存在特定会计主体的财务报表使用者特别关注的项目(如为了评价财务业绩,使用者可能更关注利润、收人或净资产);

(3)被审计单位的性质、所处的生命周期阶段以及所处行业和经济环境;

(4)被审计单位的所有权结构和融资方式(例如,如果被审计单位仅通过债务而非权益进行融资,财务报表使用者可能更关注资产及资产的索偿权,而非被审计单位的收益);;

(5)基准的相对波动性。

4.适当的基准取决于被审计单位的具体情况,包括各类报告收益(如税前利润、营业收人、毛利和费用总额),以及所有者权益或净资产。对于以营利为目的的实体,通常以经常性业务的税前利润作为基准。如果经常性业务的税前利润不稳定,选用其他基准可能更加合适,如毛利或营业收人。

5.就选定的基准而言,相关的财务数据通常包括前期财务成果和财务状况、本期最新的财务成果和财务状况、本期的预算和预测结果。当然,本期最新的财务成果和财务状况、本期的预算和预测结果需要根据被审计单位情况的重大变化(如重大的企业并购)和被审计单位所处行业和经济环境情况的相关变化等作出调整。例如,当按照经常性业务的税前利润的一定百分比确定被审计单位财务报表整体的重要性时,如果被审计单位本年度税前利润因情况变化出现意外增加或减少,注册会计师可能认为按照近几年经常性业务的平均税前利润确定财务报表整体的重要性更加合适。

6.重要性与注册会计师出具审计报告的财务报表相关;如果财务报表涵盖期间超过或少于十二个月(如被审计单位是新成立的或变更财务报告期间),则重要性与涵盖该期间的财务报表相关。

7.为选定的基准确定百分比需要运用职业判断。百分比和选定的基准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如经常性业务的税前利润对应的百分比通常比营业收入对应的百分比要高。例如,对以营利为目的的制造行业实体,注册会计师可能认为经常性业务的税前利润的5%是适当的;而对非营利组织,注册会计师可能认为总收人或

费用总额的1%是适当的。百分比无论是高一些还是低一些,只要符合具体情况,都是适当的。

对小型被审计单位的特殊考虑

8.如果小型被审计单位由所有者管理,所有者以薪酬的形式拿走了大部分的税前利润,其经常性业务的税前利润可能一直很低,在这种情况下,将扣除薪酬和税金之前的利润作为选定的基准可能更加相关。

对公共部门实体的特殊考虑

9.就公共部门实体的审计而言,总成本或净成本(费用减收人或支出减收人)可能是适当的基准。如果公共部门实体保管公共资产,则资产可能是适当的基准。

(三)特定类别的交易、账户余额或披露的重要性水平(参见本准则第十条)

10.下列因素可能表明存在一个或多个特定类别的交易、账户余额或披露,其发生的错报金额虽然低于财务报表整体的重要性,但合理预期将影响财务报表使用者依据财务报表作出的经济决策:

(1)法律法规或适用的财务报告编制基础是否影响财务报表使用者对特定项目(如关联方交易、管理层和治理层的薪酬)计量或披露的预期;

(2)与被审计单位所处行业相关的关键性披露(如制药企业的研究与开发成本);

(3)财务报表使用者是否特别关注财务报表中单独披露的业务的特定方面(如新收购的业务)。

11.在根据被审计单位的特定情况考虑是否存在上述交易、账户余额或披露时,注册会计师可能发现了解治理层和管理层的看法和预期是有用的。

(四)实际执行的重要性〔参见本准则第十一条)

12.仅为发现单项重大的错报而计划审计工作将忽视这样一个事实,即单项非重大错报的汇总数可能导致财务报表出现重大错报,更不用说还没有考虑可能存在的未发现错报。

确定财务报表整体的实际执行的重要性(根据定义可能是一个或多个金额),旨在将财务报表中未更正和未发现错报的汇总数超过财务报表整体的重要性的可能性降至适当的低水平。

与确定特定类别的交易、账户余额或披露的重要性水平相关的实际执行的重

要性,旨在将这些交易、账户余额或披露中未更正与未发现错报的汇总数超过这些交易、账户余额或披露的重要性水平的可能性降至适当的低水平。

确定实际执行的重要性并非简单机械的计算,需要注册会计师运用职业判断,并考虑下列因素的影响:

(1)对被审计单位的了解(这些了解在实施风险评估程序的过程中得到更新);

(2)前期审计工作中识别出的错报的性质和范围;

(3)根据前期识别出的错报对本期错报作出的预期。

三、审计过程中修改重要性(参见本准则第十二条)

13.由于存在下列原因,注册会计师可能需要修改财务报表整体的重要性和特定类别的交易、账户余额或披露的重要性水平(如适用);

(1)审计过程中情况发生重大变化(如决定处臵被审计单位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获取新信息;

(3)通过实施进一步审计程序,注册会计师对被审计单位及其经营的了解发生变化。

注册会计师审计的重要性 第3篇

审计重要性定义源于会计的重要性原则。《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221号———重要性》第三条界定了重要性的含义, 指出“重要性取决于在具体环境下对错报金额和性质的判断。如果一项错报单独或连同其他错报可能影响财务报表使用者依据财务报表作出的经济决策, 则该项错报是重大的。”要理解这一定义, 我们就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把握:

1、重要性概念必须从会计报表使用者的角度考虑。这是审计重要性概念最重要的一个特征。重要性概念是针对会计报表而言的, 会计报表是为了满足会计报表使用者的信息需求而编制的。判断一项错报重要与否, 应视其在会计报表中的错报对会计报表使用者所做决策的影响程度而定。所以, 注册会计师在进行评估判断重要性时要切记站在会计报表使用者的角度去判断。审计重要性常常表述为一种错误的程度, 即报表中存在的错报可能影响会计报表使用者决策的即为重要, 反之就是非重要。

2、审计重要性含有质和量两方面的界限。重要性是相对于决策而言的, 因此注册会计师在运用重要性原则时, 应当考虑错报的金额与性质, 也就是说重要性指标具有数量和质量两方面的特征, 它们反应了信息错误的程度。重要性的数量特征是指注册会计师在从事审计时所能够容忍的最低数量界线, 即重要性水平;重要性的质量特征就是指某项错报从数量上看并不重要, 但其性质是重要的。同时, 数量与质量间也存在着密切联系, 如:某企业在某一会计年度中改变了会计政策而未在财务报表中予以披露, 则此错误无论其对当年报表影响金额大小均应视为重要的。所以, 在具体业务中评估重要性以及数量和性质因素的相对重要程度需要注册会计师运用职业判断。

3、重要性在量上是一个相对的概念, 其判断离不开特定的环境。重要性并非有一个确定不变的金额比率或数额界限。而且会计报表的使用者是多方面的, 要想选择一个能为所有的报表使用人共同接受的固定的审计重要性标准是不现实的。由于被审计单位的经济规模和业务性质不同, 审计目的不同, 对于相同的审计项目, 其重要性水平往往是不同的。也就是说, 对于会计报表的同一个项目而言, 在不同的被审计对象中其重要性水平是相对的。而不同企业由于面临的环境不同, 因而其判断重要性的标准也不相同。例如, 一定数额的呆账, 对一家大型企业来说是无足轻重, 但对于一家小型企业而言则可能是致命的, 可能会威胁到其继续生存。而对某一特定企业而言, 重要性也会因时间的不同而改变。

4、重要性的判断是有一定范围基础的, 即主要是针对财务报表层次的。重要性的判断可以分为两个层次:一是财务报表层次, 二是账户和交易层次。账户层次的重要性水平就是实质性测试的可容忍误差, 是检查会计确认计量有无错误, 要不要调账。而注册会计师审计的重要性是站在会计报表使用者的角度考虑的, 所以重要性的判断主要是针对财务报表层次的。

二、重要性的运用

在注册会计师审计过程中运用重要性原则除了可以提高审计效率和保证审计质量, 更主要的是可以降低审计风险和规避法律责任。而重要性的判断与运用贯穿于审计程序的全过程, 在规划审计方案、评价审计结果时, 都必须结合重要性概念来考虑财务报表总体错误的影响。

(一) 运用重要性原则的一般要求

1、对重要性的评估需要运用专业判断。

从重要性的定义, 我们可以看出重要性的判断离不开特定的环境。注册会计师在对某一企业进行审计时, 必须根据该企业的环境, 并考虑其他因素, 来合理地确定重要性水平。但不同的会计师得出的结果可能不一样, 这是因为不同的会计师对影响重要性的因素的判断存在差异。

2、注册会计师在审计过程中应当运用重要性原则。

一是为了提高审计效率。在现代经济环境中, 详细审计已经不可能, 在抽样审计的前提下, 注册会计师为做出抽样决策, 肯定会涉及重要性原则;二是为了保证审计质量。抽样审计下, 注册会计师对未查部分是否正确承担一定的风险, 为保证审计质量, 必须对重要性作出恰当的判断。所以, 注册会计师在审计程序的性质、时间和范围时, 在评价审计结果时, 都需要运用重要性原则。

(二) 金额与性质的考虑

1、数量特征是以重要性水平来表示的, 重要性水平可以分为客观重要性水平和主观重要性水平。我们从上面对重要性的定义看, 这个重要性是指客观存在的重要性。但是被审计单位的会计报表由于受其资产总额、经济业务性质、内控情况等各种因素的影响, 其客观存在的重要性水平高低是千差万别不断变化的, 具有不可确知性。《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221号———重要性》第五条指出:“注册会计师应当运用职业判断确定重要性。”注册会计师对此所做的努力就是正确运用自己的专业判断, 在对被审计单位充分了解的前提下, 对重要性水平进行主观的评估, 并使这种主观评估的重要性水平尽可能地接近客观存在的重要性水平。当评估的重要性水平接近客观的重要性水平时, 审计风险就降低了。财务报表层次的重要性水平通常采用固定比率法计算, 可选择的判断基础包括总资产、净资产、销售收入、净利润等汇总性财务数据, 根据不同的方法计算出不同报表的重要性水平, 注册会计师应该选择一个较低的作为整个会计报表层次的重要性水平, 以降低审计风险。

2、注意错报的性质。一般来说, 金额大的错报比金额小的错报更重要, 但在许多情况下, 某项错报从数量上看并不重要, 但从其性质方面考虑, 却可能是重要的。如:蓄意错报比相同金额的笔误更重要, 因为其涉及舞弊或违法行为;某数额不大的错报可能引起履行合同的义务, 以及某项原来认为不重要的错报, 却影响到收益变动的趋势, 如某项错报, 使收益由每年递增1%变为本年下降1%, 就具有重要性。另外, 小金额错报的累计, 可能会对会计报表产生重大影响, 注册会计师对此也应予以关注。

(三) 两个层次重要性的考虑

1、会计报表层次。

由于独立审计的目的是对整体会计报表的合法性、公允性发表审计意见, 因此注册会计师必须对会计报表层次所能容忍的错报加以考虑, 只有这样才能最终对会计报表的合法、公允作出整体性的结论。

2、账户和交易层次。

由于会计报表所提供的信息是由各个账户和交易汇总而来, 在评价审计结果时, 还要汇总各账户的错报数, 然后将汇总数与重要性水平进行比较来决定审计意见的类型。所以, 注册会计师只有通过验证各账户和交易情况, 才能得出会计报表合法、公允的整体性结论。

三、重要性与审计风险、审计证据的关系

1、重要性与审计风险的关系。

《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221号———重要性》第四条指出:“在执行审计业务时, 注册会计师应当考虑重要性及其与审计风险的关系。”同时, 在第十一条又指出:“重要性与审计风险之间存在反向关系。重要性水平越高, 审计风险越低;重要性水平越低, 审计风险越高。注册会计师在确定审计程序的性质、时间和范围时应当考虑这种反向关系。”

审计风险是指会计报表存在重大错报, 而注册会计师审计后发表不恰当审计意见的可能性。由于现代审计大量采用抽样法, 注册会计师不可能将所审会计报表中所有的错报都查出来, 所以审计风险始终存在。审计风险包括固有风险、控制风险和检查风险。前两者取决于被审单位, 所以注册会计师只能通过对被审单位的了解来评估;在此基础上, 据以评估检查风险。如果想尽量使审计风险降至可接受的水平, 同时尽可能提高审计工作的效率, 注册会计师就必须保持应有的职业谨慎, 通过符合性测试和实质性测试合理考虑重要性与审计风险二者之间的关系。首先, 审计风险的高低往往取决于重要性的判断。审计准则告诉我们, 重要性与审计风险之间存在反向关系, 如果注册会计师确定的重要性水平较低, 则审计风险就会增加, 所以就必须通过执行有关审计程序来降低审计风险。这里, 重要性水平指注册会计师从会计报表使用者的角度来判断的金额的大小, 所以注册会计师应当保持应有的职业谨慎, 合理确定重要性水平;其次, 在某种程度上, 审计风险水平的高低又反作用于重要性水平。注册会计师在对重要性水平进行初步判断时, 应当考虑审计风险这一因素的影响。

2、重要性与审计证据之间的关系。

我们知道审计证据越多, 重要错报未被发现的可能性越小, 检查风险就越低, 审计风险也就越低;反之亦然。所以说, 审计证据与审计风险成反向关系。由于审计证据与审计风险成反比关系, 而审计风险与审计重要性也是反比关系, 依此可以推出审计重要性与审计证据成正比关系。但应该指出的是, 审计重要性水平与重要的审计项目是不同的。一般来说, 审计项目越重要, 所需搜集的审计证据就越多, 但由于审计重要性是站在会计报表使用者的角度去考虑错报的可能性对决策的影响, 所以审计证据不能决定审计重要性, 即若认为审计证据的多少决定或影响重要性水平的高低是不正确的。审计证据与审计重要性之间的关系其实和审计重要性与审计风险的关系是一样的, 它们也呈反向关系, 也就是说重要性水平越低, 审计风险就越大, 所需要的审计证据就越多。重要性水平越低就意味着可容忍误差的数额越小, 相对来讲, 审计证据数量就相应增加。反之, 审计证据数量就可以相应减少。所以说, 审计重要性与审计证据之间呈反向关系, 即重要性水平越低, 应当获取的审计证据就越多, 这是对重要性评估所做的总体性要求。如:为了合理保证某一账户的错报不超过10, 000元所需收集的证据, 比为合理保证该账户的错报不超过20, 000元所需收集的证据要多。

综上所述, 注册会计师审计中对重要性的评估和确认是一个非常核心的问题。而在审计实务中重要性水平的评估是非常复杂的, 对审计重要性水平的评估不能偏离其实际水平, 偏高或偏低都是不利的, 注册会计师应该保持应有的职业怀疑态度, 谨慎而合理地确定重要性水平。重要性是审计效率和审计质量的合理统一, 也是审计效益与审计风险的权衡过程。因此, 要做出合理的重要性判断就需要了解影响重要性的因素。注册会计师只有对被审计单位的业务性质、政策选择及应用、被审单位的目标和战略及相关的经营风险、被审单位内部控制的健全及执行情况进行深入了解之后, 才能对审计重要性水平做出合理、恰当的专业判断, 从而作出正确的审计结论。

参考文献

[1]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221号——重要性.2006.

[2]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审计》指定辅导教材[M].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8.4.

论会计和审计中的重要性原则 第4篇

关键词:会计;审计;重要性;比较

重要性原则对于, 提高审计与会计的工作效率, 减少审计与会计工作量,降低审计风险,保证会计信息质量等,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重要性原则的提出.

一重要性概念的提出

(一) 重要性概念的原因的提出

会计重要性被认为是会计人员处理大量数据而无能为力时设定的取舍条件,以提高效率。冗长而无关紧要的细节性信息会影响其他信息的理解。运用重要性提高效率,效用。

审计领域,受审计时间和审计成本等因素影响,已经从详细审计转变为抽样审计,而抽样审计的实质是通过用重要性确定重大风险领域,再对这些领域详细审计。注册会计师在所有重要方面限定下,发表审计意见。审计人员在不重要的事项上审计失败不会招致法律追究,但重大事项上审计失败就不相同了。

(二) 会计中的重要性概念

在会计核算之中对损益、资产、负债以及对交易事项有重大影响应区别其重要程序,并且对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作出合理判断的重要会计事项造成一定的影响。必须严格按照规定的会计程序及方法进行处理,而且要在财务会计报告中进行准确、充分的表述;相对次要的会计事项是准许适当的简化的前提是在不影响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正确判断以及会计信息的真实性。

(三)审计中对重要性的要求

2010 年出台的新审计准则认为假如合理预期错报(包括漏报)单独或者累计起来可能影响财务报表使用者根据财务报表作出的经济决策,通常认为错报是重大的;对于重要性的判断是根据具体环境作出的,且受到错报的金额或者性质的影响,或者受到两者共同作用的影响;认为某事项对使用者是否重大,是在考虑使用者整体对通用财务信息需求的基础上作出的,因为不同使用者对财务信息的需求差异也许很大,因此不考虑错报对个别使用者可能产生的影响。

二、会计中的重要性与审计中的重要性之比较

(一) 两者之间的联系

二者的提出目的相同。都为了提高会计和审计的工作效率。

二者是从数量和性质两个进行判断。会计核算中,从数量角度来说,重要事项包含了某一会计事项发生额到一定数量可能对决策产生重要的影响;从性质角度来说,重要会计事项包含了该会计事项发生有并且可能对决策产生重要的影响。审计上也相似。审计的重要性是有数量特征,错报金额到一定程度时归为重要错报,否则不重要。且审计重要性同样考虑错报金额的性质,性质严重的错报为重要错报,反之为不重要错报。

一定要站在财务信息使用者的立场上来对各因素具体分析是二者都强调重要性的判断。会计信息使用者关注的事项,会计应分项核算 ,详细表述,力求精准。对于信息使用者的决策影响较大的项目跟在审计中必须实施详细的审计程序。

对重要性的判断也可能存在一定的差异是因为二者都会受不同的审计人员跟会计人员的知识、技能及经验的不同;审计人员与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影响。

( 二) 两者之间的区别

1. 应用重要性概念时的考虑因素不尽相同。

会计信息使用者的要求,企业性质跟业务规模和经纪业务性质以及重要性跟国家法律法规要求和会计报表的种类。但是子啊审计中应用重要性概念时,除上述几个因素外,还要考虑审计目的,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及业务风险水平,各种财务数据变动趋势等。

2. 对重要性判断错误所负的法律责任不同。

会计人员运用重要性时,不故意违反会计准则和制度,即使判断错误,通常不负法律责任。但错误判断审计重要性水平导致出具不恰当的审计意见,会使得审计报告使用的决策出现偏差,假如对决策者的误导影响重大会引起审计诉讼。

三、应用会计重要性和审计重要性时应注意的问题

( 一) 要确立较为通用的重要性判断原则。

因为不同行业和规模下的企业重要性不同,而同一个企业不同时期重要性也不同,所以只能每个企业的特定环境下讨论重要性。但过度强调重要性,会削弱信息的可比性。因此要求强制披露与自愿披露相结合。

( 二) 要防止会计人员和审计人员滥用重要性判断。

虽然审计和会计中对重要性判断是站在信息使用者的立场。但难以指导每个特定情形下的判断。数量化的法则虽然便于具体操作,但重要性判断一旦作为数量化门槛, 很容易被误用或滥用, 成为不正当的会计处理的理由。

( 三) 重要性的判断无论对于会计还是审计人员,都要求有较高的职业素养和道德操守。

要求各单位,机构在聘用会计审计人员时,建立健全谨慎的考核录用机制。

( 四) 运用重要性水平的把握有动态要求。

现实的市场经济中普遍存在信息不对称, 面对日益高涨的充分表述会计信息的呼声, 成本效益先行的经济人不得不重新审视重要性的边界。在新的经济环境使得当前企业面临着不确定性和不断加剧的风险性,然而对其重要性的判断会是随着信息使用者的要求而不断变化的。(江西财经大学; 江西;南昌;330013)

参考文献:

[1] 陈青.对会计与审计重要性原则的几点认识.审计工作,2003年版.

[2] 李婉莹.会计中的重要性和审计中的重要性之比较[A],2006年版

[3] 张莉.论重要性在会计和审计中的运用. 财会月刊,2010年版.

[4] 中国企业会计准则.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M],2006年版.

审计与会计的联系和区别 第5篇

有人认为审计是从会计中派生出来的,其本质还是与会计有关。事实上,审计与会计是两种不同的但又有联系的社会活动。审计与会计的联系主要表现在:审计的主要对象是会计资料及其所反映的财政、财务收支活动。会计资料是审计的前提和基础。会计活动是经济管理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会计活动本身就是审计监督的主要对象。我国古代的“听其会计”和西方国家的“听审”,都含有审查会计之意,检查会计资料只是审计的一种手段和方法。

随着审计的发展,审计和会计的区别越来越突出,主要表现在: 一是产生的前提不同。会计是为了加强经济管理,适应对劳动耗费和劳动成果进行核算和分析的需要而产生的;审计是因经济监督的需要,也即是为了确定经营者或其他受托管理者的经济责任的需要而产生的。

二是两者性质不同。会计是经营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是对生产经营或管理过程进行反映和监督;审计则处于具体的经营管理之外,是经济监督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对财政、财务收支及其他经济活动的真实、合法和效益进行审查,具有外在性和独立性。

三是两者对象不同。会计的对象主要是资金运动过程,也即是经济活动价值方面;审计的对象主要是会计资料和其他经济信息所反映的经济活动。

四是方法程序不同,会计方法体系由会计核算、会计分析、会计检查三部分组成,包括了记账、算账、报账、用账、查账等内容,其中会计核算方法包括设置账户、复式记账、填制凭证、登记账簿、成本计算、财产清查、会计报表等记账、算账和报账方法,其目的是为管理和决策提供必须的资料和信息;审计方法体系由规划方法、实施方法、管理方法等组成,而实施方法主要是为了确定审计事项、收集审计证据、对照标准评价,提出审计报告与决定,使用资料检查法、实物检查法、审计调查法、审计分析法、审计抽样法等,其目的是为了完成审计任务。

会计重要性和审计重要性的联系 第6篇

厦门大学寿强

来源:www2.cnnb.net/personal/zhzxm/wyzg/sj.htm--------------------------------------------------------------------------------

当前,我国审计、会计学界对”审计=会计检查=查帐”这一观点仍有许多不同理解和看法,这个问题,实际上是对审计概念以及审计与会计相互关系的理解,有必要作进一步探讨。

目前,理论界对上述观点有三种不同看法。

第一种认为审计同会计的属性是一致的而对此观点予以肯定;

第二种认为审计产生于会计,但侧重面不同,应是”审计=会计检查”,而”会计检查=查帐”;

第三种认为审计独立于会计并列发展,是两个不同学科而持否定观点。

以上三种看法,以目前各家阐述的观点来看,都因立足于不同的学科,而无客观分析论述,因此,我认为对”审计=会计检查=查帐”这一观点的肯定或否定,应以它们三者的联系与区别,且以科学理论发展规律来进行分析,才能客观地认识审计、会计检查和查帐的相互关系,适应于现在和未来的发展。

现分成几个方面论述如下:

(一)”审计=会计检查=查帐”观点的理论

我国目前的会计学界可分三大学派,一是”大会计”学派,二是”大财务”学派,三是”财务与会计并列”学派。其中”大会计”学派认为:“在现代会计出现以前,会计这个概念包括了会计、统计、计划、财务、审计、分析等这样一些含义。”会计管理的一部分内容是解决人与自然关系的,即解决人类向大自然斗争取得的效果”,另一方面,”会计解决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如财产的归属问题、剩余产品的交换与分配问题,不同所有者之间的经济往来,以及各种债权、债务问题。”①则会计的范畴就包括财务会计、成本会计、财务成本管理(或中国化的管理会计〉和审计,可以看出,”审计=会计检查=查帐”这一观点正是基于”大会计”学派理论作出的。

(二)审计、会计检查和查帐的联系与区别

会计重要性和审计重要性的联系 第7篇

实事求是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在反对主观主义特别是在反对其教条主义的斗争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是毛泽东思想的出发点、根本点,是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坚持的思想路线。坚持党的思想路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中国共产党坚持先进性和增强创造力的决定性因素。实事求是在中国革命和建设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中国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的压迫下,中国人民百年以来,不屈不挠、再接再厉的英勇斗争,经过了艰苦的斗争革命,使得帝国主义灭亡中国的想法化为烟云。

中华民国成立、二次革命、新文化运动开始、五四爱国运动爆发、中国共产党成立、香港中国海员大罢工、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秋收起义、井冈山会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中央红军开始长征、遵义会议、中共中央发表八一宣言、红军第一方面军长征到达陕北、红军第二、四方面军长征到达甘肃会宁等地,长征结束、西安事变、凇沪会战、平型关大捷、台儿庄战役、百团大战、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政治协商会议召开、人民解放战争开始、人民解放军开始全国规模的反攻、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国民政府覆亡、直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一系列的中国革命都表现了中国人民不甘屈服于帝国主义的顽强的反抗精神。

中国共产党为了坚持中国革命,结合实际提出必须进行武装斗争,并遵循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原则,依靠实践经验的积累,提出的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在与国民党的对抗中,共产党依靠农民和领导农民进行了土地制度的革命。建立了农村革命根据地。这都是结合共产党自身的实际所走的道路。

中国经济建设所采取的措施: 新民主主义经济三大纲领和七项政策、恢复时期经济建设采取的重大步骤、争取财政经济状况的根本好转、抗美援朝与我国的经济建设、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的经济建设、计划经济、“大跃进”和调整时期的经济建设、十年文革时期的经济建设、基建肓目地冒进、新时期经济建设的发展---“三步走”战略目标的提出、国民经济发展的两次调整、两个阶段和两次治理整顿、对外开放。在这些措施的结果中,得出的经验必须实事求是的发展经济。

实事求是指从实际对象出发,探求事物的内部联系及其发展的规律性,认识事物的本质。指按照事物的实际情况说话办事做学问。

自邓小平同志发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伟大号召,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恢复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以来,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我们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就必须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践过程

中的运用、丰富和发展,是制定并贯彻执行正确的政治路线的思想基础,是加强党的思想作风建设和提高领导能力的重要内容,是我们认识新事物、适应新形势、完成新任务的根本思想武器,是关系我们党的生死存亡的思想路线。我们党80年的历史证明:能否确立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关系到革命、改革和建设的成败。思想路线问题的解决不是一劳永逸的,必须经常讲、反复讲,始终不渝地坚持,从而才能不断取得改革和建设的伟大胜利。

毛泽东同志在概括革命实践经验时说过,要想取得中国革命的胜利,就必须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按照中国的特点去应用它。这也就是说一切要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在谈到什么叫理论联系实际时他还特别强调:中国共产党人只有在他们善于应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并且进一步地从中国历史实际和革命实际的认真研究中,在各方面作出合乎中国需要的理论性的创造,才叫做理论和实际相联系。这里,毛泽东同志所强调的“理论性创造”,不只是理论联系实际的应有含义,是实事求是的题中应有之义,而且是它的精义和真谛所在。毛泽东当年对中国国情的科学分析,他所提出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观念、新论断,他所开辟的中国革命的道路;邓小平对当代中国国情和时代特征的科学分析,他所提出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观念、新论断,他所开辟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都体现了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是实现一系列“理论性创造”的结果。

邓小平理论是在改革开放初期形成的,指明了社会主义建设的

道路方向,是在坚持社会主义的前提下对马克思主义的深化和补充。他科学地概括了实事求是在整个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体系中的重要地位,阐述了实事求是与解放思想的一致性,阐述了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对于制定和坚持正确政治路线的意义。邓小平同志多次说过,现在搞建设,也要适合中国情况,走出一条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只有解放思想,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我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才能顺利进行”。随着客观过程的推移和实践的不断深入,新事物层出不穷,新情况、新问题需要人们不断地进行研究。因此,坚持实事求是,也必然是研究新矛盾、概括新经验和在实践中不断创新、开拓前进的过程。江泽民同志说:面向经济全球化和世界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的形势,我们必须加快国家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勇于创新,开拓前进。他还明确指出:“科技创新是生产力的重要变革,经济体制创新是生产关系的重要变革,把这两种变革都搞好,我国经济就会更好地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无论是体制变革还是社会、经济的有序运行,都是与是否具有创新精神紧密相联的。坚持实事求是,就要关注实践和科技发展的新形势,就不能没有创新精神。三个代表思想是在新时期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又一大创举,解决了党的建设问题。综上所述,他们都是在不同历史时期结合中国的具体实际形成的,因为他们又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形成的,所以说他们都坚持了

实事求是的原则,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最集中体现。

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指出:“坚持党的思想路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我们党坚持先进性和增强创造力的决定性因素。”这就从内涵上丰富和发展了党的思想路线。在世情、国情和党情发生重大变化的今天,在充满机遇和挑战的新世纪,把与时俱进确立为党的思想路线的重要内容,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与时俱进更加突出了思想路线的进取性。与时俱进昭示和要求人们要有一种时不我待、不进则退的紧迫感,一种深切的历史忧患意识,一种昂扬向上、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一种不甘落后、奋起直追、实现民族复兴的雄心壮志和能力。唯有坚持与时俱进,才能使我们党永葆先进性,带领全国人民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与时俱进更加突出了思想路线的时代性。与时俱进昭示和要求党的理论和人们的认识要跟上社会的进步和时代的发展,不仅要与时代同步,正确反映时代的主题和本质,更要具有一定的前瞻性,认清并把握时代和世界发展的大趋势,进而始终站在时代发展和世界潮流的前列,否则就要落伍,甚至被淘汰。

与时俱进更加突出了思想路线的开放性。与时俱进昭示和要求人们要具有世界眼光和战略眼光,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时,既要着眼国内,也要着眼世界;既要着眼现实,也要着眼未来。只有把这些要求有机结合起来,对大局了然于胸,才能确保决策的科学性和预见性。思想路线自身就是一个开放的而不是封闭的体系,它将随着实践的发展而 5

不断发展。

与时俱进更加突出了思想路线的创新性。认识的最终目的和最高价值是发现和掌握真理。与时俱进的真谛是昭示和要求人们不断发现和掌握新的真理,从而避免真理可能因跟不上事物的发展变化而变为谬误,避免认识可能因跟不上事物的发展变化而产生偏差,使我们始终在科学理论的指引下,进行卓有成效的社会实践,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全面把握与时俱进的精神实质

会计重要性和审计重要性的联系 第8篇

我国财政部2006年2月发布的《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221号——重要性》指出:“重要性取决于在具体环境下对错报金额和性质的判断。如果一项错报单独或连同其他错报可能影响财务报表使用者依据财务报表作出的经济决策, 则该项错报是重大的。”

1. 审计重要性与会计重要性。

会计重要性作为一个概念, 渗透于财务会计和报告程序的每一个部分。在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 (FASB) 成立之初, 重要性就是FASB日程上的七个最初问题之一。1975年, FASB发行了名为“重要性的确定标准”的讨论备忘录, 在这份讨论备忘录中, FASB阐述了它的“宏伟目标”——要设立重要性标准, 通过执行这一标准将获得财务报告的一致性。FASB设立重要性标准的意图是要让这一标准适用于各种环境下的不同项目。根据当时已有的研究成果, FASB最初对重要性的定义是:“重要性一般被认为是某一事项或其会计处理的披露是否足以使人合理、全面地理解企业的财务报表, 或可能影响一个谨慎投资者的行为。”

遗憾的是, 在事件的重要与不重要之间没有一条明确的界限, 做出重要性的认定需要根据主观判断, 试图为职业界提供一个清晰的重要性标准无疑是徒劳的。所以, FASB不得不调整其原初设定的目标。1980年FASB更新了对重要性问题的认识, 并将其纳入财务会计理论体系。在FASB归纳的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层次体系中, 重要性居于“承认质量的起端”, 不具有重要性的信息一般就不再进一步考虑会计信息的主要质量特征 (相关性和可靠性) 和次要质量特征 (可比性和一致性) 等。虽然重要性是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之一, 但并非会计信息的主要质量特征。

我国会计准则也要求企业会计核算必须遵循重要性原则, 《企业会计准则第30号——财务报表列报》规定, “重要性, 是指财务报表某项目的省略或错报会影响使用者据此作出经济决策的, 该项目具有重要性。重要性应当根据企业所处环境, 从项目的性质和金额大小两方面予以判断。”该准则还规定, 性质或功能不同的项目应当在财务报表中单独列报, 但不具有重要性的项目除外。性质或功能类似的项目, 其所属类别具有重要性的, 应当按其类别在财务报表中单独列报。

由此可见, 会计之所以提出重要性概念, 一方面是从提供会计信息的成本效益方面考虑。重要性可被认为是特定客户在处理大量数据无能为力时所设定的一个取舍条件。如果对一切会计事项不分轻重主次和繁简详略, 采取一样的会计处理方法, 必将增加许多不必要的工作量, 却不一定能带来额外收益。因此, 对不重要的信息可以简化处理。另一方面, 可防止信息过载。将重要的信息和不重要的信息并列起来不分主次, 会给报表使用者带来阅读上的不便。同时, 与过少的信息一样, 过多的信息也会产生误导。因为列报的信息过多, 真正相关的项目就可能被掩盖, 冗长而又充斥诸多无关紧要的信息会影响对其他信息的理解, 也会影响预测和决策。而重要性是决定会计信息是否提供的关键。只有具有重要性的信息, 才需要考虑相关性及可靠性, 也才需要单独列报, 故重要性被称为是“承认质量的起端”或“确认的门槛”。

虽然重要性出现在会计领域的时间先于在审计领域, 但重要性在审计理论中的地位与其在会计理论的地位相比, 是完全不一样的, 这也是许多学者提议设立单独的审计重要性概念的根源。虽然审计理论未像会计理论那样, 由权威机构制定公认的会计概念体系, 但不少中外学者均将重要性视为审计概念体系的核心构件之一。综上所述, 笔者认为: (1) 从概念角度来讲, 审计重要性与会计重要性并无差别, 都需要执业人员站在会计信息使用者的角度作出事前判断, 既要代替会计信息使用者进行重要性判断, 又要承担重要性判断不符合会计信息使用者期望的风险。 (2) 从理论地位来讲, 会计重要性与审计重要性差异很大。会计重要性在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层次体系中居于“承认质量的起端”, 但并非会计信息的主要质量特征;而审计重要性处于审计概念体系的核心领域, 通过风险导向审计模型, 整合审计抽样技术、审计证据, 形成完整的审计逻辑体系, 贯彻审计过程的始终, 发挥着一种不可替代的统驭作用。

2. 审计重要性与法律重要性。

美国关于法律重要性的定义最早出现在1934年《证券交易法》中, 指出“一个事实, 如果正确地表达或披露, 会或者可能会阻止普通投资者购买该证券, 那么这个事实是重大的”。1951年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 (SEC) 将“重大事实”表述为“根据编制报表的环境, 使所编制的报表不致产生误导所需要的事实”。其后, SEC在规则S-X (Regulation S-X) 中将“重要事实”定义为“普通谨慎投资者应当被合理地告知的事实”。

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 SEC采用综合信息披露体系, 在规则S-X (Regulation S-X) 中将重要性限定为“一个理性投资者在决定是否购买注册证券时会认为该信息是重要的实质可能性”。SEC于1999年8月发布了旨在规范公司财务管理人员与独立审计师判断“重要性”的规则。在SEC看来, 仅仅因为信息披露低于某个数字标准而认为该不实陈述不具有重要性的做法是不合适的。因此在评价一项不实陈述时, 给予数量与性质同样的关注是非常重要的, 而且证券市场价格对某项披露的波动也可以表明重要性。

同时, 在重要性标准的发展与修正过程中, 法院的判决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在《证券法》颁布后的首例财务欺诈大案——巴克雷斯建筑公司案 (1968) 中, 法官裁定巴克雷斯建筑公司发行债券申请表中的错误披露是否属于“重大”时, 认为“每股收益”高估15.3%不属于重大错误, 营业净利润高估16.5%也不算重大错误, 但流动资产和由此计算出的流动比率高估18.8%属于重大错误。法官的理由是:与公司股东相比, 债券持有人或未来投资者对公司资金流动状况高估的关心更甚于对公司收益高估的关心, 尤其对曾发生过资金流动困难和将面临严重营运资金短缺的公司更是如此。法官在判决中写道, “如果正确地陈述了或披露了事实, 将会导致一般的精明的投资者推迟或趋向于推迟购买本案所涉及的证券, 则应被认为是重要的。”

1976年美国最高法院在TSC证券公司诉Northway公司这一委任文件遗漏事实的经典案例中, 对上述标准进行了修正, 认为“如果遗漏的事实极有可能被合乎情理的股东认定为会左右他行使投票权, 则应被认为是重要的”。TSC案所确定的定义经常被后来的司法判决引用, 成为确定虚假记载或遗漏信息是否重大的标准。

法律上确定重要性标准基于以下两个目的:一是不应当给信息披露者施加过重的信息披露负担, 二是不应当遗漏投资者做出合理的投资决策所需要的信息。比较审计重要性与法律重要性, 笔者认为: (1) 审计重要性需要审计师站在会计信息使用者的角度作出重要性的事前判断, 而财务报表的某项或累计错报或漏报是否构成重要性, 只有在事后产生争议时通过法庭的认定来完成。 (2) 审计重要性主要着眼于项目的数量和性质, 并要求考虑当时的环境, 而法律重要性则很少提及重要性的数量标准, 主要依赖于法官根据案件的特殊情况进行判断。 (3) 法律对重要性的界定是最为根本的。因为在涉及虚假陈述民事诉讼, 法官是根据当时的情况而不是根据审计准则的规定来作出判断。实际上, 法律上对重要性的界定标准具有根本性的影响, 在制定审计准则时应考虑法律要求。

二、结论

笔者认为, 虽然目前执业界对审计重要性概念的模糊性一直争论不休, 但在目前的执业环境下制定单独的审计重要性概念尚不成熟。换句话说, 在信息使用者对错报的重大程度忍受不均匀的情境中, 试图确定统一量化的重要性标准以指导审计师的执业过程, 几乎是不可行的。

1. 重要性概念的二元属性是审计重要性无法单独定义的根源。

虽然国际审计与鉴证准则委员会 (IAASB) 曾在其征求意见稿中表达了对是否应制定更适应审计环境的重要性概念的犹豫不决的心情, 但IAASB并不否认审计重要性概念与会计重要性概念的一致性。重要性概念是具有会计与审计领域的二元属性概念, 两者并无差别。这也从侧面反映审计准则制定机构目前尚未能制定出更理想的审计重要性概念来替代现有的概念。笔者认为, 目前仍不具备制定更适合审计环境的审计重要性概念。

2. 审计重要性的主观确定服从客观需要使审计重要性标准的统一界定无法实现。

在现代风险导向审计中, 审计师通过审计抽样技术和审计证据的选择控制审计风险, 运用重要性概念评价审计风险, 以发表适当的审计意见, 为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决策提供有用信息。审计重要性判断的结果本身就是一个主观判断的结果。这本身与审计程序的可选择性以及职业判断的灵活性是相关的。对于同一个事项和交易, 审计师在不同的时间和空间都可能产生不同的结果, 可能存在偏差。因此, 当审计师进行审计重要性判断时, 就报告主体的财务报表是否公允地表达了该主体的财务状况和经营业绩发表意见时, 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审计师主观上的职业判断, 是不可能通过数学公式来定量表达的。另外, 审计重要性判断的结果是以是否影响“理性使用者”的决策作为评价依据。重要性的使用几乎完全取决于审计师的职业判断能力。正是由于重要性概念的这种固有缺陷, 使得审计重要性的判断不具备可重复性, 不同审计师重要性判断的结果可能很不相同。

参考文献

[1].财政部会计准则委员会.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大连:大连出版社, 2005

[2].蔡春.审计理论结构研究.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1

[3].刘明辉.高级审计理论与实务.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6

[4].李若山.巴克雷斯建筑公司审计案例.注册会计师通讯, 1998;6

[5].罗伯特·K.莫茨, 侯赛因·A.夏拉夫著.文硕等译.审计理论结构.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 1990

[6].汤云为, 钱逢胜.会计理论.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1997

会计重要性和审计重要性的联系 第9篇

关键词:联系群众;党务公开;必要性

一、前言

党务公开工作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重要内容和举措,是落实广大党员和职工群众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权力的有效形式。如何加强党务公开工作,使之成为密切党群关系的桥梁,使之成为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有力举措。本人结合单位实际,浅谈一些做法,起个抛磚引玉的作用:

二、统一思想,充分认识党务公开工作的必要性

党务公开工作必须统一思想,加强认识,才能顺利有效地推进。要通过召开“四会”(党政联席会议、党委及党支部书记会议、科室负责人会议、职工大会)加强学习,广泛进行动员部署,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宣传到位、发动到位,让广大干部、党员充分认识到党务公开工作的必要性:一是有利于加强党的自身建设,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二是有利于优化发展环境,推动率先发展和科学发展;三是有利于强化党内监督,积极有效地预防腐败,促进党内民主和团结统一;四是有利于进一步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号召力和战斗力。

三、加强领导,力求党务公开工作的规范性

为确保党务公开工作的有效开展,要成立由党政一把手任组长,党政副职、纪检监察负责人任副组长,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党务公开工作领导小组,以此加强对党务公开工作的领导。并下设办公室,由党群、人事负责日常工作的开展,做到有组织、有机构、有专人负责;要研究制定党务公开工作实施方案,明确党务公开的形式、内容、程序、时限,确保党务公开工作的顺利开展。

1.在党务公开形式和内容上,要坚持注重实效结合,力求全面真实

可以分四类进行党务公开。一是对党的基层组织建设进行公开。内容为:本单位领导班子自身和党组织建设情况,领导干部廉洁自律规定执行情况,干部选拔任命和人事任用情况,班子成员分工、党建工作要点、发展党员、民主评议党员、党费收缴情况等。主要采取通过党内会议、文件、定期通报、设立党务公开意见箱、公开电话和党务公开栏等形式进行公开。二是对干部职工关心的热点问题进行公开。内容为:重大设备采购;工作目标管理,财务预决算、绩效考核、奖金分配、重大工程项目、各种评先择优情况等。主要采取班子会议、科室负责人会议、专家论证会,职工代表大会公开,并辅以文件、政务公开栏进行公开。三是对日常主要工作进行公开。内容为:领导干部、各科室的周工作安排,各项工作开展、领导干部下井带班等情况。主要采取公开栏、“双龙煤业党务信息反馈中心”公开。四是对与职工有直接关系的事情进行公开。内容为:工资分配、劳保发放等。采取在LED大屏幕滚动播放,同时以会议、文件、双龙简报等形式进行公开。通过这些途径,规范党务公开,给党员、干部、职工了解情况和行使监督权利提供了平台。总之,凡是职工关心的党内热点问题和中心重大事项,只要不涉及党内秘密,都进行公开。

2.在公开制度上,确保机制完善

为确保党务公开工作不走过场,不流于形式,能够持之以恒,取得良好的效果。我们研究制定了两种制度。一是制定了党务例行公开制度。党组织书记对党务公开工作负总责,党务公开工作领导小组对公开方案、公开内容、公开的组织实施负具体责任,由党务公开工作办公室具体实施,各科室对职责范围内事项的公开负责。二是实行党内情况通报制度。党委在决定或办理与利职工益、干部选拔密切相关的重要事项前,先公开初步方案,在充分听取职工和群众意见后,进行必要的调整,并在调整后及时公开。

3.在党员发展等工作中,执行预公开制度,广泛听取各方意见和建议

一是实行聘请监督员制度。聘请党外干部、职工代表担任党务公开监督员,对党务公开的内容、形式、时限等提出合理化建议,通过召开专门座谈会和发放征求意见表的形式及时收集、反馈党员、群众的建议和意见。二是制定意见收集处理反馈制度。对党员、群众提出的意见和建议派专人收集整理,认真研究处理,特别是对署真实姓名的信访件,要将处理结果告知当事人。三是建立公开工作资料归档制度。指定专人负责收集整理党务公开台帐,并及时归档。四是建立党内事务问询制度。由党务公开办公室负责人负责接待党员、群众的来访,随时接受对党内事务的问询。若党办负责人当场答复不了的问题,向领导小组报告,研究出意见后再给予及时答复。

四、立足实际,增强党务公开工作的持续性

党务公开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要深入、持久、有效地开展,在推行党务公开过程中要注重和把握以下几方面的环节:

1.积极稳妥、有序推进

抓党务公开是一项全新的工作,为了使这项工作稳步推进,我们本着积极稳妥、结合我矿工作实际的原则,做到既大力推进,大胆创新,又科学安排,规范操作,有序进行。

2.相互结合、协调运转

党务公开和矿务公开是一个有机统一、密不可分的整体。开展党务公开的过程中,要注意结合矿务公开的内容、形式,科学选择党务公开的有关内容,突出党务公开应有的特点;积极借鉴、总结矿务公开的工作机制(如职代会制度),并在此基础上加以完善,使党务公开在高起点、高标准上运作。在推行党务公开过程中,对矿务公开中重大决策事项在党务公开中必须体现;注意防止党务公开大包大揽,削弱矿务公开应有的作用;要将两者有机结合,达到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互动推进、互为促进的效果。

3.精心组织、分段实施

要明确党务公开工作的实施步骤和工作要点,制定详实、具体、操作性强的实施方案,做到早安排、早行动、早见效。通过完善议事规则和决策程序,保证各项工作的有力实施,进一步扩大党内外民主,提高干部群众参政议政的积极性,进一步密切党和群众的血肉联系。

综上所述,加强现阶段企业的党务公开是改进党的工作作风密切党和职工群众血肉联系,弘扬延安精神的根本途径,只有让职工群众知道你在干什么,明白你在做什么,职工群众才能相信你,才能支持你,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进一步密切职工群众的血肉联系。

作者简介:

会计重要性和审计重要性的联系 第10篇

浅析重要性在会计、审计应用中的异同

本文通过对会计重要性与审计重要性的比较分析,论述了两者的`联系与区别,着重阐述了会计重要性与审计重要性在现行实务中的具体差别.

作 者:纪丽伟 作者单位:江苏方正会计师事务所有限公司刊 名:会计之友 PKU英文刊名:FRIENDS OF ACCOUNTING年,卷(期):“”(3)分类号:F239关键词:

会计重要性和审计重要性的联系 第11篇

摘要:音阶和琶音练习属于技术类型的训练,在钢琴教学训练中占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学生要打下良好的基本功,就必须通过大量的音阶、琶音练习。文章主要论述了音阶和琶音练习在钢琴教学中的作用和意义。

关键词:音阶;琶音练习;钢琴教学。

所谓音阶,就是将音乐中所使用的乐音按音高的顺序依此排列起来,形成阶梯状的序列。所谓琶音,就是将同时发音的和弦各音按从低到高或从高到低的顺序依此奏出而不是同时奏出音。

在钢琴教学中音阶、琶音属七和减七和弦双八度以及双三度等这些基础训练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许多曲子都是巧妙地运用了各种音阶琶音和弦和分解和弦(包括它们的种种变体)作为表现音乐的手段。音阶和琶音等基本功训练不可取代的作用可以从以下事实中得到印证。拉萨列夫是俄国著名钢琴家,他常常告诫他的学生,每天应该练一小时左右的音阶、琶音。鲁道夫塞金也十分重视音阶、琶音等技术训练,他认为没有技巧,即没有音乐。巴克豪斯也强调音阶、琶音的练习,他每天都练半小时以上的音阶、琶音而且都加上表情。钢琴大师们尚且如此,可见一个学生在他学习技术的七、八年里,音阶、琶音是非常重要的学习内容。

教学实践也证明,虽然音阶琶音弹起来和教起来都枯燥乏

味,不易有“立竿见影”的教学效果,但是由于钢琴演奏技艺性很强,在学习过程中需要进行大量的、长期的音阶和琶音训练。如果一个学琴者缺乏这种扎实的训练的话,当他开始跨入中级程度后不久就会遇到困难,使他无法再取得更大的进步。

由此可见,要想弹好乐曲的前提是先打好基础,把音阶琶音等基本功练好。那么用什么样的练习方法才能做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呢?下面我们从两个方面谈一下音阶、琶音在这方面的重要性。

1.音阶作为基本功的重要性

人的十个手指天生能力不一样,而音阶练习要求每个音的力度要均匀一致,练习音阶能够使手指得到平衡发展,并提高控制手指、运用手指的能力,还可以帮助学生熟悉键盘的位置。

全部的音阶,是由24个大小调式组成的。我们接触最多的欧洲钢琴音乐,几乎全部属于这些调式。熟悉了音阶,也就熟悉了这些调式、调性。而在乐曲中,常有音阶和音阶式的进行,往往这也正是技术难点。平时练习音阶,就为克服乐曲中的难点事先做好了准备。相反,没有音阶练习的基础,一旦在乐曲中遇到音阶临时练习,就要延误正常的学习进度了。表面上,音阶的音符是按顺序排列的,认起来并不难。但实际上,把音阶弹奏得较快而又均匀是很难的。我们必须每天认真地练习并长期坚持才能弹好音阶。

那么,要用什么样的速度和力度练习音阶呢?要将音阶弹得

速度快而又力度强,不是短时期练习所能达到的。对于初学者,尤其是小孩,在速度力度的要求上,应有一个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过程。在开始阶段,应该慢而又弱,要求在最自然、最省力、腕和指最协调的状态下弹出最均匀的音阶。然后依次过渡到比较快比较强。在经过长期的慢练达到快而又强时,本质上应当依然是自然、省力、协调的状态和感觉。

2.琶音作为基本功的重要性

钢琴音乐是一种和声音乐,和声的基础是和弦的连续,琶音又是和弦的一种形式。因此,琶音在钢琴音乐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在欧洲古典音乐中,琶音或琶音类的进行相当普遍。弹好了琶音,也就是弹好了许多钢琴曲的片断。

由于琶音是和弦的一种形式,练习琶音的过程也就是熟悉各个调性、调式的各种和弦的位置、和弦的不同色彩的过程。弹琶音时,由于手位迅速转移,其难度比弹音阶要大。其中,关键又在于手腕灵活的协调配合。所以,琶音练习可以帮助获得良好的感觉和状态。弹好琶音,也离不开手指的积极主动。而且,手指是在比弹音阶时更大的范围里运动,必然对手指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所以弹琶音,也就是训练手指的灵敏和活力。在速度方面也可以和弹音阶一样,先慢后快。相比而言,练习琶音的速度可略慢于音阶。但最终掌握技术之后,并不存在于两者之间的差别。琶音所能达到的速度并不低于音阶。由于琶音的音和音之间的距

离较宽,在慢速练习中比音阶更容易显得孤立,所以尤其要强调动作、线条、观念意识上的整体感和连贯感。

综上所述,音阶、琶音的弹奏水平是学生技术水平的标志之一。所以各种“考级”都把音阶、琶音作为基本考试内容之一。它是钢琴技术最基本的两种技术。可以说不论演奏哪种风格、哪个时代的作品,都离不开大量的音阶和琶音。可见音阶、琶音在钢琴教学中是多么的重要。

3.音阶、琶音在技术训练中的重要作用

3.1弹好一首乐曲还要有很好的技巧训练。技巧训练从本质上讲就是提高手和手指的机能,同时让大脑能加以完善的控制。也就是所说的基本功的训练。这只有通过练习的量的积累才能达到。当掌握了合理的弹奏手法以后,练习的量就是决定因素。集中的、大量的手指技术训练,在一定阶段上能使学生的手指功能在短时间内实现质的飞跃。总的来说,在这方面,音阶、琶音练习比练习曲或乐曲更需要大量的练习。只要连续弹上十几分钟的音阶、琶音,手掌就会有隐约发酸的感觉,如果连续弹上半小时到一小时,手指的活动量就相当可观了。这就是练习音阶、琶音的一个很重要的作用。

3.2还有些特定的技术要求。要想把这些特定的技术弹好,就必须让手得到很好的训练,就必须通过大量的练习才能达到。而在弹奏音阶、琶音的练习时才能得到集中的、大量的训练,才能达到训练目的。一个学琴者要想把音阶、琶音都弹好,不花费

很大的功夫是办不到的。

3.3练习音阶、琶音最好每一遍都能弹得持久一些,使手能够得到充分的连续活动。车尔尼通过他的练习曲集作品337和作品365阐明了这一点。他要求弹奏每一小段都要反复弹十几遍,使手得到大量的练习。

前辈们的经验告诉我们,学生通过大量的练习音阶、琶音,能在很少的几个月里达到纯熟的程度,而用通常的办法练习,只有通过几年辛勤刻苦的练习才能取得一定的成绩。

3.4弹奏音阶、琶音时如果把同向、反向法结合起来弹并加以一次或几次反复,就能达到持久弹奏的目的。反向练习还能够增加弹奏中的趣味。半音阶也可用相同的方法来弹。这一部分练习会花去很多的时间,但也会从中得到很大的收益。不仅加强了手的锻炼,还加强了手指的独立能力和整只手的力量,可为弹好乐曲做好充分的准备。本来钢琴技术各种类型之间,都存在着有机的联系,能互相补充、互相促进。一个学琴者要想弹好大的乐曲,不弹各种各样的类型的基础练习是不行的,只要将各种类型的练习有机地结合起来练习,技术才会进步很快,才会弹奏得越来越好。

上一篇:继续教育个人学习总结范文下一篇:扩大会议宣传标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