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念是前进的源泉和动力

2024-07-18

信念是前进的源泉和动力(精选14篇)

信念是前进的源泉和动力 第1篇

国旗下讲话

老师们,同学们:

早上好,我今天国旗下讲话的题目是信念是前进的源泉和动力.先来听一个故事吧,一片茫茫无垠的沙漠,一支探险队在负重跋涉.阳光很剧烈.干燥的风沙漫天飞舞,而口渴如焚的队员们没有了水.这时候,探险队队长从腰间拿出一只水壶.说这里还有一壶水,但穿越沙漠前,谁也不能喝.那壶水从队员们手里依次传开来,沉沉的一种充满生机的幸福和喜悦在每个队员濒临绝望的脸上弥漫开来.终于,探险队员们一步步挣脱了死亡线,顽强地穿越了茫茫沙漠.他们相拥着为成功喜极而泣的时候,突然想起了那壶给了他们精神和信念以支撑的水.拧开壶盖,汩汩流出的却是满满一壶沙.在沙漠里,干燥的沙子有时候可以是清洌的水——只要你的心里驻扎着拥有清泉的信念.是什么使他们挣脱了死亡线是信念——一壶水的信念,使他们走出了沙漠.没有这份坚定的信念,他们很可能陆续在沙漠中倒下,与这些干燥的风沙永远结伴!

信念是呼吸的空气,是沙漠中旅人的饮水,是我们心中的太阳.信念坚定的人,为它无怨无悔地工作,尽心尽力地奋斗,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坎坷与荆棘,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愚公的信念是平掉屋前的两座高山,于是他带领子孙,挖山不止直到感动了天帝.爱迪生怀着发明电灯的信念,先后找了1600种耐热材料,反复试验近2000次,终于制作出世界上第一盏电灯.中国女排运动员们怀着摘取世界冠军桂冠的信念刻苦训练顽强拼搏,勇夺“五连冠”殊荣.作为我们新时代的少年儿童,未来的接班人,在学习的路上难免会遇到困难和挫折,但只要我们有为祖国为人民学好科学文化知识,立志成才的信念,我们要把自己的奋斗目标落实到每一次的行动中去,我们不会因为一道难题而气馁,不会因为一个单词,一个语段没记熟而松懈,我们不能被“算了吧,先玩吧,玩一会儿再做作业”诱惑俘虏,我相信,我们华泰小学的全体学生会百折不挠地战胜学习道路上的一个一个困难,树立远大理想,勤奋刻苦,持之以恒,最终你们会成为祖国的栋梁之材!

信念是前进的源泉和动力 第2篇

尊敬的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早上好!今天我国旗下讲话的题目是“信念是前进的源泉和动力”。

在一片茫茫无垠的沙漠里,有一支探险队在负重跋涉。白花花的阳光很猛烈,干燥枯黄的风沙漫天飞舞,而嘴唇干裂,口渴如焚的队员们却没有了水多时。在队员们绝望放弃的时候,队长从腰间拿出一只水壶,嘶哑地说:“这里还有一壶水,但穿越沙漠前,谁也不能喝!” 那壶水从队员们手里依次传开来,沉沉的、一种充满生机的幸福和喜悦在每个队员濒临绝望的脸上弥漫开来。

终于,探险队员们一步步挣脱了死亡线,顽强地穿越了茫茫沙漠。他们相拥着为成功喜极而泣的时候,突然想起了那壶给了他们精神和信念以支撑的水。

拧开壶盖,流出的却是满满一壶沙。在沙漠里,干燥的沙子有时候可以是清洌的水,只要你的心里驻扎着拥有清泉的信念。

是什么使他们挣脱了死亡线?是信念——一壶清水的信念,使他们走出了沙漠。没有这份坚定的信念,他们很可能陆续在沙漠中倒下,与这些干燥的风沙永远结伴!

信念是呼吸的空气,是沙漠中旅人的饮水,是我们心中的太阳。信念坚定的人,为它无怨无悔地工作,尽心尽力地奋斗,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坎坷与荆棘,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中考,是一次选拔性的考试,人生求学之路的第一次选择。九年的寒窗之苦,今朝验证甜与苦。中考毕竟是我们人生中第一次最神圣的考验,其压力可想而知。有人说,凡是能够经受得住中考考验的人都是勇士。而笔直的脊梁的是我们的信念,用信念勾勒出未来美好的蓝图,用坚持走好未来的每一步路,用奋斗谱写出未来的成就!

无论是现在面临中考的初三的同学,还是在一年或是两年后的道中学子们,时间都是无法倒流的,同学们,你们现在走的每一步路都决定着你们的未来,从现在开始为未来筹划,坚持和勤奋会帮助你们渡过你们现在所处的困境,拼一年春夏秋冬,博一生无怨无悔!同学们,什么是成功?成功就是不停付出,永远比别人多做一点,永远比别人晚睡一点,永远比别人早起一点!同学们,成功很难,不成功我们会更加难!在鲜艳的五星红旗的见证下,让我们为美好的理想作最后的冲刺吧,付出我们艰辛的汗水,必将收获喜悦的泪水和灿烂的笑容!

信念是前进的源泉和动力 第3篇

1. 亲身体验实验, 让学生满怀激情地学习

初三学生刚接触化学, 既对这一门学科产生浓厚的兴趣, 同时又存有一定的畏惧感, 这时教师的情绪就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情绪。怎么样才能让学生放下恐惧的包袱, 能以轻松愉快的心情投入到化学学科的学习中去, 这是每一位教师都应思考的问题。我在学生开学时的开篇引入进行了尝试。

新学期第一节化学课, 我布置学生预习《绪言》, 同时布置了几个家庭小实验: (1) 观察一支蜡烛的颜色、状态, 切下一小块放入水中观察, 点燃蜡烛后观察现象; (2) 找一段电线, 剥开并抽出其中的铜丝, 观察颜色、状态, 然后在火上灼烧, 观察灼烧过程中铜丝的变化; (3) 在一只透明的玻璃杯中倒入约3/4体积的白醋, 观察颜色、状态、气味, 再放入一只鸡蛋后观察现象。要求学生把看到的、闻到的及感觉到的记录下来, 并思考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 第二天在课堂上进行交流。

第二天当我走进课堂时, 发现学生都在开心地笑, 好像在努力控制着自己的情绪, 而当我刚开口讲到什么是化学时, 学生竟异口同声地说了出来, 让我很感动, 也让我感受到学生学习化学的热情。我干脆把准备的教案放到一边, 让学生直接交流他们各自实验的结果。顿时教室里齐刷刷地举着手, 这是我十几年教学中没有见过的场面, 再次让我感动。交流中, 学生在描述实验现象时, 得出同一现象的学生忍不住会附和:“我也看到了这个现象。”而现象不同的学生立即举手想说出自己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比如在交流“铜丝在空气中灼烧”实验时, 大多数学生都看到铜丝在加热的过程中由红色慢慢地变成黑色, 但有一位男生却说铜丝烧没了, 学生便争论了起来。我引导学生进行有序的讨论, 并进一步探究产生不同现象的原因, 最后知道了是因为大多数同学用的是粗铜丝, 而这个男生用的是一束很细的铜丝, 我首先肯定了两种现象都是正确的, 只是他们做实验所用的铜丝的粗细存在差异, 建议那位男生回去再用较粗的铜丝做一下这个实验。……学生兴奋不已, 强烈的表现欲使他们控制不住自己, 争着发言, 与其他同学分享他在实验过程中的收获和快乐。我的角色也发生了转变, 不再只是充当知识的传授者, 而成为了课堂交流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只是在学生交流的过程中给予适当的解释和引导, 引导他们归纳出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物理性质、化学性质以及这些概念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让每一位学生都体验着知识获得的过程和成功的喜悦。

在交流时, 我常常被学生认真的态度、执着的精神所感动, 真诚地为学生实验的成功、准确的解释喝彩。我以热情感染学生, 学生又将高涨的学习激情传递给我。实验让学生保持了持续的学习化学的兴趣, 并提升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动力。

2. 缩短师生距离, 让学生大胆地尝试实验

《学记》中说“亲其师, 信其道”。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 成为学生的朋友, 而不是把自己定位在传道授业和解惑的位置。教师只有缩短与学生的距离, 才能深入学生, 了解学生。也只有打破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这道本不应存在的鸿沟, 才能与学生进行真正的交流, 与学生共同学习、共同成长。

初中生没有太多的化学实验经验, 对一些实验的操作不是很规范, 有些学生天生胆小, 在分组实验时放不开手脚, 担心在实验中出错会招来老师的训斥和同学的嘲笑。所以, 每次分组实验时我都会不停地巡视, 对操作有误的学生进行纠正和引导, 并适当地给予鼓励, 让学生消除胆怯心理, 培养他们的信心和胆量, 尽可能让每个学生体验成功。久而久之, 学生就敢于放手实验, 大胆地与老师交流实验过程中的问题了。先于其他同学完成实验的学生会迫不及待地向老师和同学展示自己的成功, 分享着获得成功的快乐, 一脸的自豪。这样也就更进一步地激发学生学好化学的欲望和提升学生学习化学的动力。

3. 实验形式多样化, 让学生自主观察现象

为了使每个学生都有更多的机会主动地体验探究过程, 尽可能地实现“为每个学生提供平等的学习机会”, 在教学中我尽量使实验形式多样化。

初中教材中有许多演示实验耗时长, 在课堂上演示时由于时间和空间的条件所限, 学生不易或不能全部观察到所有的现象, 我就将可以在家中做的实验安排学生进行家庭实验, 或准备好放在教室让学生利用课间近距离、长时间地观察, 或在学生分组实验中加做。例如, (1) 铁丝生锈条件的探究实验, 需要五六天, 我就提前准备好放在教室里, 安排责任心强的学生负责管理。 (2) 铁与稀硫酸反应的实验, 由于时间的限制, 学生在课堂上只能看到产生的气泡, 而看不到无色溶液变成浅绿色, 我在下课后就将实验继续放在教室里, 指定专人负责管理, 让学生利用课后时间继续观察。 (3) 在学生做“CO2的性质和用途”分组实验时, 我就让学生加做如下两个实验:一个是向石灰水中通入CO2变浑浊, 通入过量CO2又变澄清, 再将澄清的溶液加热;另一个是将CO2通入紫色石蕊试液变红, 再将变红后的溶液加热。使学生能亲身体验这些演示实验, 重温课堂所学知识, 自然而亲切。

物理学前进的动力源泉 第4篇

伽利略年代以前,人们对落体运动的观念是亚里士多德提出的,重的物体下落的快,轻的物体下落的快。由于他的观点与人们的生活实际相接近,所以人们一直深信不疑。但具有敏锐发现力和理性判断力的伽利略发现了其中的不解之处。按照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假如一块大石头下落速度,另一块小石头下落速度为4,当我们把它们拴在一起,再让它们下落,下落快的会拉下落慢的,下落慢的会拉下落快的。整个下落的速度应该比8小比4大。但两块石头加起来的重量比任何一块都要大,速度应该比8大才对。从这两个矛盾的结论中伽利略对亚里士多德的观点产生了怀疑。但是还是有人为亚里士多德辩解,于是他开始研究物体下落到底应该遵循什么规律。要想研究物体自由下落的运动规律,最直接的方法就是让物体从空中静止下落,分析它下落一定高度所用的时间。可是当时只能滴水计时,无法准确测量时间。伽利略想到斜面运动,让小球从斜面滑下,因为斜面角度很小时,小球运动时间较长,更易测量。多次实验结果发现斜面运动是有规律的,当斜面倾角一定时,换用不同质量的小球,从不同高度开始滚动,小球的加速度都相同。伽利略认为斜面倾角不断增大直到等于90度时,小球的运动不就是自由下落运动吗?伽利略相信自由下落运动的规律与斜面运动规律相同,小球下落快慢与物体质量大小无关,之所以与生活实际不相符,是因为存在着空气阻力。

伽利略凭借超凡的智慧和艰苦的努力,通过几百次实验研究,纠正了延续几千年的错误。丁肇中先生有一句名言“实验可以推翻理论,而理论永远无法推翻实验”,可见实验在物理学前进的道路中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客观实验是判断理论正确性与否的唯一标准。

17世纪人们开始探讨光的本质,在之后的一百多年里人们对光的理解主要有两种观点,一种是荷兰物理学家C·惠更斯和英国物理学家R·胡克提倡光的波动说(光以波动形式传播);另一种是牛顿提倡微粒说(光以粒子形式前进)。两种观点哪种观点更接近客观事实,还需要实验判断。理论分析知道如果光是一种波它应该具有波的特性,比如干涉和衍射现象。于是当时的物理学家在理论的指导下做了很多实验,最终是一位早年学医的英国科学家托马斯·杨他采用了同一光源通过两条缝照射到光屏上得出了光的干涉条纹,这就是著名的杨氏双缝干涉实验。托马斯·杨的双缝干涉实验是光的波动说的有力证据,但是波动说在解释偏振光的干涉现象上还存在着很大的困难。在对偏振光的规律分析后,托马斯·杨和法国物理学家菲涅尔几乎同时察觉出如果光的振动不是像声波那样沿运动方向作纵向振动,而是像水波或拉紧的琴弦那样垂直于运动方向作横向振动,问题就可以得到解决。菲涅尔从横波观点出发完美的解释了光的偏振,并参加了法国科学院的论文竞赛,评奖委员会的委员泊松运用菲涅尔的方程推导出关于圆盘衍射的一个奇怪的结论。如果菲涅尔的方程正确,一个圆盘放在光束中,在圆盘后一定距离的光屏上的盘影中出现亮斑。泊松认为这显然是十分荒谬的,可以驳倒他的观点。菲涅耳接受了这个挑战,立即用实验检验了这个理论预言,影子中心真的出现了一个亮斑,后人也称它为泊松亮斑。似乎光的粒子说应该被抛弃了。然而80多年后,赫兹发现了光电效应,发现该实验中很多现象是光的波动理论无法解释的,甚至与光的波动理论相背离。受普朗克能量量子化理论启发的爱因斯坦提出了光电子理论,认为光是由一个个不可分割的能量子(光子)组成,并且他提出的光电效应方程能很好地解释光电效应中的实验现象,后经密立根和康普顿等科学家通过实验更深入揭示了光的粒子性,光的粒子说又被重新认可。现在如果在问光的本质是什么?我们会回答:“光既具有波动性,又具有粒子性,即光具有波粒二象性”。

托马斯·杨、菲涅尔和爱因斯坦等人对光本质的研究清晰地看出实验需要理论指引方向,理论在实验中不断完善,两者共同推动物理学前进。但探讨物理学发展史上理论与实验的先后关系,就像是“鸡生蛋,还是蛋生鸡”一样无法回答。在量子论前,物理学的发展大都是由实验到理论,如经典力学、电学、磁学、热力学等几乎都是这样的发展规律。在量子论之后,物理学家大多是建立方程和理论框架,然后再用实验来检验理论的真实性。如狭义相对论、广义相对论、量子力学等都是如此。跨越这两个时期我们可以体会到理论和实验的相互促进是物理学不断前进的动力源泉。

参考文献:

信念是前进的源泉和动力 第5篇

在华南电脑维修培训学校的9个月以来令我进步迅速,首先感谢华南给了我良好的学习环境,感谢维修专业的各位优秀老师;毕业后我更感激就业办的三位老师,在众多公司来华南电脑维修培训学校层层选拔的时候是老师们给了我信心,当我在面试门口紧张不已的时候,老师们跟我说过这样一句话,至今我记忆犹新“你记着,你不比别人差,因为你是在华南学的,你有扎实的功底,有优秀的作品,怕什么呢?”顿时,所有的紧张、忐忑、都不见了,在面试过程中发挥良好。现在我走上了岗位,遇到的问题很多,有时候我还是愿意给学校那边打电话,询问一下老师们的意见,老师们也会给予我很好的解决方案。我的感动已不能用言语来表达;好老师能给你的未来指点明灯;而华南的每位老师都是你未来的指路灯。

一句话总结:我的维修工程师的梦想在来到华南电脑维修培训学校的时候已经实现了大半了,在华南真正触动我的是老师们强调的信念。

客户是我们成功的动力和源泉 第6篇

xx是xxxx的xxxx企业,向xxxx广大客户提供xxx的产品和相关服务。本着客户第一、产品一流、24小时全天侯应对客户所可能提出的各种要求和问题的理念,及时为客户提供全方位的优质服务,为客户创造价值,为社会创造效益。

经过二十多年的经营和发展,xx在xxxx内逐渐树立起自己的品牌和地位,有了相对固定的客户群体,在曾经面对的客户中也赢得了良好的声誉和口碑。然而市场是时时刻刻在发生着变化,客户对我们的要求不断提高,xxxx的科学技术水平也在不断进步和融合,我们更需要持续地提高xx各方面的能力和素质,提升xx的核心竞争力,向广大客户持续提供让用户满意,让我们放心的产品和服务。

在实际的工作过程中,我们每天都可能会去面对客户不同的要求和诉求,都可能去面xxxx的问题。我们数不清曾经有多少个日日夜夜xxxxx,记不清曾经冒着过多少的风霜雨雪在xxxx奔波忙碌,量不清xxxx的道路到底有多长多深,也言不清在那一个一个项目顺利竣工后自己那满意与成就感交织下的心绪。在办公室和工程现场,我们留下过一个个动人的身影;在城镇与城镇之间,xxxx,为社会的经济发展提供着源源不断的绿色能源。

在与客户交往的种种场合里,我们遇到过令人人尴尬的境遇,面对过客户一时的怨气和刁难,也面临过束手无策下的慌乱和不知所措。但坚定的使命感,“让客户满意,我放心”的承诺,驱动着我们迎着出现的种种问题而上,用我们的能力、智慧和职业素养,化尴尬为平和,化怨气为祥和,化不知所措为井井有条,让工程的顺利开展成为我们工作的常态,让成熟稳重成为我们工作的常态,最终让客户成为了我们事业道路上共同前行的坚实伙伴。

在日常工作繁忙的时候,我们不知不觉地将自己的家人放到了工作的后面,对此我们心怀愧疚,更希望我们能以工作上的成绩,来给不经意间疏远了的家人以安慰和自豪。一切以工作为主要的出发点,不自觉地成为了我们工作和生活中的一个默认原则。当xxxx中出现问题时,此时我们可能正与家人团聚,但接到xxxx困境的信息后,我们就可能已经在赶往办公室或工程地点的路上了。在公司,我们的工作岗位可能千差万别,但我们的工作信念始终不变,那就是“客户满意,我放心”。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教案 第7篇

2、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通过矛盾同一性与斗争性、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学习,提高比较分析能力。

学会用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分析问题,以提高辨证分析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初步了解和掌握具体—抽象—具体的科学方法。

(2)方法与途径:

通过机器人换人、中国俄国一带一路的外交情境设计,提高学习矛盾观的兴趣;通过矛盾普遍性的学习,提高用矛盾方法分析自身生活、学习的自觉性,学会理论联系实际,处理好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通过射雕英雄传中五位武学宗师问题探讨,通过学习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学习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同一性和斗争性,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两个重要问题核心进行情景构建,通过三个情景地构建,设计问题,逐步引导学生参与思考,重在引导学生参与思考和推理的过程。通过情境设计,提高学习矛盾观的兴趣。过学习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学习,增强对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解与认同。

(4)教学内容: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联系的根本内容是矛盾,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矛盾,矛盾就是对立统一,矛盾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是否承认矛盾是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两种世界观对立的焦点和根本分歧所在。第一框“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这一框设计了两个目。第一目,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第二目,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现代教学手段:多媒体 电子白板

3、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是让学生理解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包含着矛盾,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以及盾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原理是矛盾问题的精髓。难点在于矛盾两个属性的关系和普遍性与特殊性之间的辩证关系。

二、教学准备

了解准备机器人在中国发展的近况,以及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了解“一带一路”对中国与俄国关系发展带来的新变化;

射雕英雄传中五位武学宗师的基本信息;

精准扶贫相关的信息资料;

搜集图片、文字信息,制作课件。

三、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韩非子·说林上》中记载:“国之交在民相亲,民相亲在心相通”。

信念是前进的源泉和动力 第8篇

高中《思想政治》之《生活与哲学》第九课第一框

【三维目标】

1.知识目标: (1) 识记和理解对立统一的观点。 (2) 识记和理解矛盾同一性与斗争性的概念, 并掌握二者的辩证关系。 (3) 识记和理解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概念, 并掌握二者的辩证关系及方法论意义。

2.能力目标: (1) 通过理解矛盾的含义, 培养辩证思维能力。 (2) 在理解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关系原理的基础上, 提高抽象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能够坚持唯物辩证法的矛盾观, 反对形而上学对矛盾的否定;坚持“走自己的路,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仰。

【重难点】

(1) 矛盾的含义。 (2) 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的辩证关系。 (3) 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

【方法点津】

情境体验法、合作探究法、归纳总结法。

【设计理念】

“哲学源于生活, 又高于生活”, 从现实问题出发, 创设时代感强、有感染力、易启发的教学情境开展教学, 遵循“情境—激趣—互动—归纳”的思路, 通过情境创设, 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 让他们在活动中得到体验, 在参与中得到发展, 凸显新课程重过程、重体验和重探究的基本理念。

【设计亮点】

“形散神不散”:本课情景及学生活动较多, 涉及知识点多, 但设计进行了知识整合, 始终贯穿“矛盾即对立统一”这一主线, 紧扣课程标准。

【教学过程】

一、预设情境, 激发兴趣

(导入) 师设问:同学们都到了吗?没来的请举手! (引起学生注意)

播放视频《脑白金广告》:今年过节不收礼, 收礼还收脑白金! (激发学生兴趣)

师设问:同学们, 我刚说的话与视频上的广告词有什么共同点?

生回答:自相矛盾。

师过渡:世界是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 联系的根本内容是矛盾, 发展的根本动力也是矛盾, 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何为矛盾?哲学上的矛盾与我们日常生活中所理解的矛盾一样吗?

多媒体展示:欣赏艾青的《光的赞歌》。

每个人的一生

不论聪明还是愚蠢

不论幸福还是不幸

只要他一离开母体

就睁着眼睛追求光明

……

我们从千万次的蒙蔽中觉醒

我们从千万种的愚弄中学得了聪明

设问:诗中包含了哪些反义词?他们之间是什么关系?

生自主探究:聪明与愚蠢、幸福与不幸、蒙蔽与觉醒、愚弄与聪明, 他们之间是相反的、对立的、斗争的关系。

师总结:很好。这些词之间有对立斗争的一面, 其实也有统一的一面, 因为没有聪明也就无所谓愚蠢, 没有幸福也就无所谓不幸。

多媒体展示:“相反的东西结合在一起, 不同的音调造成最美的和谐”——赫拉克利特

总结:哲学关于矛盾的含义, 即反映了事物内部对立和统一关系的范畴, 简言之, 矛盾就是对立统一。矛盾的对立属性是斗争性, 矛盾的统一属性是同一性, 它们是矛盾所固有的相辅相成的两种基本属性。

二、快乐体验, 探究总结

多媒体播放动画视频《猫和老鼠》

探究:猫和老鼠之间是怎样的关系?

学生讨论、回答。

师总结:猫和老鼠自古以来就是“老冤家”, 一个追、一个逃, 二者是相互对立的关系。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属性就是矛盾的斗争性, 它体现了矛盾双方相互分离的倾向和趋势。

学生活动:根据矛盾的“斗争性”含义填空。

善- (恶) 悲- (喜) 攻- (守) 深- (浅) 强- (弱) 攻击- (守卫) 吸引- (排斥) 战争- (和平) 高兴- (悲伤) 民主- (专政)

师提示:以上知识中悲与喜、攻与守、吸引与排斥等都是对立斗争的具体表现, 那么, 日常生活中的斗争能否等同于哲学上所讲的“斗争”呢?如果不能, 这两者是何关系?请同学们再举一些例子。

学生: (讨论、举例)

师总结:二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日常生活中所说的“斗争”仅仅是矛盾斗争性的一种具体形式, 哲学上所说的“斗争性”包括一切差异和对立, 二者是一般和个别的关系。

多媒体展示:

老子说:“天下皆知美之为美, 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问题一:善恶、有无、难易、高下是什么关系?

漫画:《甘苦人生》

问题二:人生由苦到甘的条件是什么?说明了什么?

智力快车——

问题三:一根木棒在不折断的情况下, 怎样才能使它变短呢?

教师把学生分成小组讨论, 看哪一组最先找出答案。

师总结:问题一说明矛盾双方相互依赖、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前提, 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问题二、三共同说明了矛盾双方相互贯通、相互渗透, 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学生活动:根据矛盾双方“同一性”填空:

教 (学) 相长虚中见 (实) 唇寒 (齿亡) 小中见 (大) 乐极生 (悲) 居安思 (危) 祸 (福) 相依

师过渡:矛盾双方既有同一性, 也有斗争性。同学们伸出右手, 跟我一起体验“手就包含着矛盾, 大拇指朝一个方向, 其余四个朝一个方向, 这样才能握得紧, 才能劳动。”请大家根据自己的感悟, 归纳出同一性与斗争性的关系。

生: (答案略)

师归纳总结“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

多媒体播放视频:山东卫视《说事拉理》。

说说百家事儿, 摆摆公道理儿!

学生活动:请同学们当一回小小主持人, 说说百家事儿。

(学生积极发言)

师提示:正所谓“家家有本难念的经”, 生活的道路总是充满苦乐的路, 没有任何矛盾的“理想世界”是不存在的。古往今来, 人们所处的世界都充满着矛盾, 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 这就是矛盾的普遍性, 即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 并贯穿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 简言之, 事事有矛盾, 时时有矛盾。

师引导:说完百家事儿, 咱们再来摆摆公道理儿, 同学们针对各家的矛盾, 应该如何解决?

学生: (回答略)

师总结:面对矛盾, 首先要承认矛盾, 然后分析矛盾, 勇于揭露矛盾, 积极寻找正确的解决方法, 这样才能历经风雨, 又见彩虹。

多媒体展示:一学生提出:“打人与被打有何不同?”

历史老师:“打人是侵略者, 被打是受害者。”

英语老师:“打人是主动式, 被打是被动式。”

物理老师:“打人是施力, 被打时受力。”

教导主任:“各记大过一次。”

探究:不同学科教师的观点说明了什么?

学生回答:不同学科有不同的特点, 研究的矛盾也有所不同。

师总结:不同的事物有不同的矛盾, 这些不同的矛盾构成了某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特殊本质。

多媒体展示: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

毛泽东:带领我们站起来!

邓小平:带领我们富起来!

江泽民:带领我们强起来!

探究:中国社会的发展道路说明了什么?

学生回答:在共产党的领导下, 中国不同时代存在着不同的矛盾。

师总结:同一事物在发展的不同过程和不同阶段上有不同的矛盾, 这些不同的矛盾形成了事物发展的不同过程和不同阶段。

多媒体展示:小品《买卖》

卖方:花言巧语, 软磨硬缠, 目的是以较高的价格尽快把商品卖出去。

买方:半信半疑, 货比三家, 目的是以较低的价格买回称心如意的商品。

探究:买卖双方的不同表现说明了什么?

学生回答:同一矛盾的两个方面各有其特殊性。

师总结: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都各有特点, 这就是矛盾的特殊性。

根据矛盾着的事物各有其特点 (特殊性) , 举行猜谜语比赛 (谜底范围:动物) 。

八只脚, 抬面鼓, 两把剪刀鼓前舞, 生来横行又霸道, 嘴里常把泡沫吐。 (螃蟹)

身披花棉袄, 唱歌呱呱叫, 田里捉害虫, 丰收立功劳。 (青蛙)

名字叫做牛, 不会拉犁头, 说他力气小, 背着房子走。 (蜗牛)

嘴像小铲子, 脚像小扇子, 走路左右摆, 不是摆架子。 (鸭子)

远看芝麻撒地, 近看黑驴运米, 不怕山高道路陡, 只怕跌进热锅里。 (蚂蚁)

两撇小胡子, 油嘴小牙齿, 贼头又贼脑, 喜欢偷油吃。 (老鼠)

学生积极参与, 最后都给出了正确答案。

师:同学们根据事物的特点准确地猜出了谜底, 你们真棒!这仍然说明矛盾着的事物各有其特点, 那么, 针对矛盾的特殊性我们应该如何来解决矛盾呢?

学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师: (肯定学生) 很好。如“因地制宜”“因材施教”“量体裁衣”等, 都体现了针对矛盾的特殊性而采取不同办法的道理, 你们还知道哪些类似的成语或俗语?

学生积极回答:对症下药、看菜吃饭、到什么山唱什么歌。

多媒体展示:

材料一:德国哲学家莱布尼茨在谈到“相异律”时说, 天地间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国王不信, 马上派卫士和宫女到御花园中去找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 结果总是被指出它们之间有不同的地方。后来, 他讲“同一律”时又说, 天地间没有两片完全不同的树叶。国王又派卫士和宫女去找, 结果找来的树叶总是被指出它们的共同性和一般性。

材料二:邓小平说, “不管白猫黑猫, 只要抓到老鼠就是好猫。”

探究:从材料一中, 你可以悟出什么道理?

材料二中, 白猫、黑猫与猫是什么关系?

学生: (答案略)

师总结:天地间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 这是矛盾的特殊性;天地间没有两片完全不同的树叶, 这是矛盾的普遍性。白猫黑猫是特殊性, 猫是普遍性。两则材料共同说明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联结的:一方面, 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 另一方面, 特殊性又离不开普遍性, 二者是共性和个性、一般与个别的关系。

三、心有所得, 情感升华

中国共产党带领我们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是完全正确的, 它就在于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 这是普遍性、共性, 又根据我国实际和时代特征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 这是特殊性、个性。我们做到了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共性与个性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它是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 因而我们要坚定不移地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知识网络】

【教学效果】

由于本节课的精心设计符合当代中学生的求知口味, 学生在体验参与的同时自然地理解了课本知识, 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教后反思】

问题意识是学习数学的源泉和动力 第9篇

【关键词】 数学教学;问题意识;有效策略

问题意识在人的思维活动和认识活动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应成为学校教育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敢于质疑问难,有利于启迪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主动探求,这样学生的数学思维才能得到发展。那么,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呢?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就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的有效策略做粗浅的探讨。

一、激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

好奇心是指在认识事物过程中对未知的新奇事物的积极探索的一种心理倾向。爱因斯坦指出:“并不是我特别聪明,我只是较执着于解决问题;并不是我天资聪颖,只是有无比的好奇心。”所以,好奇心是问题的源泉,是问题意识的典型表现。强烈的好奇心会增强学生对外界信息的敏感性,对未曾见过的事物、情况和新发生的变化做出及时的反应,从而发现问题,并驱使学生积极思考,追根寻源,引起探究的欲望。

因此,教师要注意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例如,在教授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时,教师首先问学生想知道什么;想提出什么问题,教师的问题激发了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学生纷纷提出了一系列有思考价值的问题:“什么是公倍数?”“什么是最小公倍数?”“怎样求几个数的最小公倍数?”“为什么要研究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它能解决我们生活中的哪些问题?”等等。随即教师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组织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小学生对自己提出的问题有着浓厚的兴趣,从而激发了他们主动探索的欲望,培养了其数学问题意识。

二、创设学习的问题情境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积极创设有利于学生生动活泼地进行数学学习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亲自投身到问题情境中去活动,鼓励学生大胆质疑,特别是有主动思维价值的地方,要留有充裕的时间让学生质疑问难,引导学生讨论,畅所欲言,积极发表意见,产生强烈的“问题”需要和迫切的“探究”心理,使他们乐于提出问题。例如,在教学“观察与测量”时,组织学生分组测量数学课本的长度,第一组学生量出课本大约是一枝铅笔长,第二组学生量出大约两个手掌长,第三组量出大约一个文具盒长,第四组量出大约五个橡皮擦长。这时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各组量出来的数不同、量也不同,怎么办?有的学生就会提出“有没有一个统一的长度标准”这样的问题。于是就得出了结论:需要统一的标准长度单位。这样就使学生体会到建立统一标准单位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产生继续学习的强烈愿望。

三、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学生始终以积极思维去探索和发现,同时获得问题解决的愉快情感经验,这就有助于激发求知欲和学习兴趣,增强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和内在动力。在教学中多给学生创造自我活动的机会。让他们通过认真地观察、思考、反思,才能发现问题,鼓励他们自主探索或合作交流来解决问题,才有利于形成真实有效动态生成的课堂。比如,在教学“百分数”时,先设计一个场景:班级要选出一名学生参加全校投篮比赛,现在我班有四个候选队员,平时的成绩如下:小明投过20个球,投中17个球;小东投过25个球,投中21个球;小军投过50个球,投中40个球;小亮投过10个球,投中8个球。要选谁去呢?经过讨论思考后,有的学生提出应让小军去,因为他投中的球最多;有的提出应让小亮去,因为他投不中的球最少;有的提出应该用抽签的办法,谁抽到谁去。那么到底应让谁去呢?应该有个统一的衡量标准才行。最后学生再进行讨论,一致觉得应该用命中率来衡量,也就是用百分比来衡量。这样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学生从这个问题的解决中经历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百分数的过程,不仅有助于他们体会百分数的意义,而且培养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从中获取了解决问题的乐趣,形成了对百分数深入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

四、注重知识的拓展应用

《新课程标准》中指出: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出发。数学源于生活,也服务于生活。在教学中教师要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使他们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因此,教学中教师应注重知识的拓展应用,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发现问题,利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比如学习“统计”后,要求学生进行实践活动,调查统计一周来自家的居民区或所在的楼上,每户人家扔废塑料袋的情况。一周后组织交流:你有什么发现?有什么建议?怎样向各家各户传达你的建议?这个活动,激发了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的信心,又增强了学生的环保意识和服务社会的精神。有的活动也可以不到校外,通过模拟现实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比如,教学“认识人民币”时,创设模拟购物情境,让学生在课堂演练中学习“买卖东西”。这样使学生深深懂得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学会用一双小眼睛去洞察奇妙的数学世界,发现身边的数学问题并为自己会创造数学问题感到自豪。

信念是前进的源泉和动力 第10篇

1.知识目标

理解矛盾的含义,初步懂得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及其相互关系;矛盾的普遍性、特殊性及其相互关系。

2.能力目标

能根据提供的材料,概括哲学观点,能运用知识分析生活事例,培养个别到一般,一般到个别的哲学思维能力,培养理 论联系实际的思维习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关于矛盾的故事导入,提高学生学习矛盾观的兴趣;通过矛盾普遍性的学习,提高用矛盾分析法分析自身生活学习的自觉性;通过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学习,增强对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解与认同,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矛盾的含义

(2)教学难点: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步骤一、故事导入, 目标定向。

通过口述和幻灯 片展示:九道门的 故事 ,提出问题:材料中的男子能找到女朋友吗?为什么?

学生回答:世界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人

教师引导:用哲学语言回答就是世界是矛盾的,矛盾是普遍存在的,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引出课题)

让学生齐读本课的学习目标,进行目标定向。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定向唤起学生的学习欲望,明白本课学什么,怎么学,达到怎样的学习效果。

教学过程步骤二:学案引领, 自主学练。

通过课前预习案,让学生自主查漏补缺,并用幻灯片展示各小组要完成的任务。让学生带着任务自学。

教学过程步骤三:合作探究,交流展示

组内同学对探究问题进行互相交流,并派出一位同学进行板演。

探究的问题:

(一)、问题探究一:

多媒体展示:漫画“他敢剪吗?”

1、他为什么不敢剪?

2、通过这个事例我们可以得出什么结论呢?

(二)问题探究二:

多媒体展示:材料

“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

试用矛盾的观点进行分析。

(三)问题探究三:

1、找出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的思维中存在的矛盾。并根据材料得出你们的研究结论。

2、讨论: 现阶段你最关心的是什么问题?大学毕业后会关心什么问题?问题解决了,还会不会有新的问题?这说明什么哲学道理?

(四)问题探究四:

从中国古代老子“小国寡民”的构想、陶渊明对“ 世外桃源”的向往,到英国莫尔的“乌托邦”,他们都在期望发现或建设一个没有任何矛盾的“理想世界”。然而这样的世界是根本不存在的,他们的理想也只能是一种空想。

思考:为什么“他们的理想只能是一种空想” ?我们应如何对待现实生活存在的矛盾?

( 五)问题探究五: 多媒体展示图片,思考:这个人犯了什么错误?在哲学上给我们什么启示?

各小组学生代表把本小组讨论的结果进行板书,板书结束后,请 另外的小组成员一起讨论该小组的答案,并进 行打分。

设计意图:通过事例探究,小组学习讨论,小组代表进行讲评,其他学生进行质疑,让学生在课堂体验中理解矛盾的两个基本属性的关系、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实现过程与方法的统一,知识和能力的统一。

教学过程步骤四:启发引导,精讲点拨

通过探究一,老师总结:在图中 ,甲、乙二人的上与下是互相对立的,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处于平衡状态,构成矛盾的统一体。双方相互依 存,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互为存在的前提。因此,结论是“不敢剪”。剪断绳子的后果会是什么呢?——失去矛盾的一方(乙),另一方(甲)也就不存在了。任何矛盾的双方都存在着这种相互依存的关系。

通过探究二,老师提示:矛盾双方相 互贯通,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通过两个具体的学生生活中的事例对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进行讲解

教师:经过上面的分析,我们知道矛盾斗争性与矛盾同一性之间的辩证关系是:同一以差别和对立为前提,没有斗争性,就没有矛盾双方的相互依存和相互贯通,事物就不能存在和发展;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并为同一性所制约,没有同一性,就没有矛盾统一体的存在,事物同样不能存在和发展。因此,矛盾的两个基本属性相互作用推动事物的发展,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通过探究三,引导学生总结出: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从而得出矛盾的普遍性,承认矛盾的普遍性是坚持唯物辩证法的前提。

通过探究四,教师:我们怎样来对待现实生活中的诸多矛盾呢?

教师提示引导学生:承认矛盾,分析矛盾,勇于揭露矛盾,积极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方法论)

通过探究五,引导学生认识矛盾具有特殊性,要学会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设计意图】:在学生活动探究的基础上,对学生中存在的问题,教师进行点拨,使学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最后形成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步骤五:通过师生的共同回顾,借助多媒体,形成课本知识结构图。

【设计意图】:通过构建知识框架,帮助学生回顾所学的内容,有利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知识,避免知识点的碎片形成。

信念是前进的源泉和动力 第11篇

第九课矛盾,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在第三单元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同时也是本册教材的重点课。本课不但要注重知识的讲授,更要注重能力的提高,和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总结这堂课,有以下几点值得深思:

1、本课时的内容原是旧教材中三课时的内容,现在压缩成一课时,需要教师做很多的工作,既要完成课时任务,又要让学生学明白,听得懂,对老师来讲,压力是很大的。在本课最后,如果能给学生再进行一些当堂练习,效果应该会更好,只是时间紧迫,不能完成。

2、在课时最后,应再次为学生理顺思路,理清知识点,指出重点,让学生对本课有一个整体上的把握,会更直观,只是时间不够。但是对知识的整理和前后的联结,对于整个教材的学习是十分必要的。

3、听了其他教师的课以后,发现每个老师都有自己的`优点,都有值得我学习的地方,如:武老师讲课时资料非常丰富,可以看出是十分用心地准备;田老师、郑老师虽然不用多媒体,但是经验丰富,能把问题引申来讨论,显现出了高水平;陈老师准备的资料都是很用心的在找,做了很多次的修改和调整,十分耐心;刘老师不愧是有经验的老师,带领实验班的学生把知识点各个击破,板书清楚明白,让我印象深刻。总之,我们的老师都是高水平的老师,在听课的同时,也让我受益良多。

回头再看自己的课,刚开始的时候还是感到有些紧张,而对于老师这个职业来讲,这是不应该的,老师在学生面前绝不能有紧张、慌乱的情绪出现,这是应该注意的一个问题;其二,对于学生所讲的哲学家,还应有些评论,当时考虑到时间问题没有多少,往常都有一些小结,不应该跳过;其三,语言应更放缓,板书做好后,应该学生足够的时间消化;其四,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和学生互动较少。也许由于学生比较放不开,还没有平时课堂气氛热烈,而这节课本身也确实不是一节容易懂的课,就导致学生不大积极,现场有些冷清,应把学生调动起来,多鼓励学生发言,师生间应有一个良好的互动。这是非常值得注意的问题。课后我认真询问了其他老师的意见,发现这是这节课最大的一个问题,应引起我自己的足够重视,也是在以后的课程中应改进的地方。

信念是前进的源泉和动力 第12篇

2010/6/24/14:3来源:内蒙古消防总队巴彦淖尔市消防支队作者:蔺润喜

【慧聪消防网】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同时,胡锦涛总书记还在落实科学发展的讲话中强调了文化建设对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极端重要性,对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发展大繁荣作出全面部署。这给我国新时期的文化发展进行了科学定位。站在时代的高度,这就给部队的文化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充分说明丰富的警营文化是建设和谐警营的内在要求和动力源泉。下面我就“和谐警营”建设和新时期加强部队警营文化建设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一、警营文化是社会主义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丰富和发展警营文化,既是建设和谐警营的内在要求,也是促进和谐警营建设的文化源泉和精神动力。

首先,发展警营文化,各级公安消防部队领导干部要起带头作用。在公安消防部队如果各级领导对于发展警营文化表现出积极的态度,潜移默化下整个队伍就会树立人人重视文化、人人重视修养、人人重视道德、人人重视责任的意识,当队伍整体都对文化产生浓厚兴趣的时候,部队的自身素成养成自然而然就会提高。

其次,发挥党委班子的战斗堡垒作用。组织建设是创建和谐警营的前提和基础,基层党委要把制度建设作为推进“班子和谐”的重要举措来抓,把民主集中制建设作为班子建设的重中之重,在部队内部大兴民主之风,营造班子成员之间、上下级之间、官兵之间平等团结、健康向上的氛围,党委班子要充分发挥战斗堡垒作用,激发部队活力,树立部队正气,推动部队整体素质和战斗力的不断提高。

再次,各级公安消防部队要尽可能的多组织集体活动。一方面以满足广大官兵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为着眼点,积极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演讲比赛、知识竞赛和文化体育比赛等活动,丰富警营文化生活,努力提升广大官兵的自身素质和精神追求;另一方面要通过扩大警营宣传文化阵地,推动警营文学作品、影视作品以及其他文艺种类的创作,创作出官兵和群众喜闻乐见的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俱佳的文艺作品,陶冶官兵的人文情操,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引导官兵对公安消防部队的价值取向、敬业精神产生认同感、归属感和自豪感,使公安队伍形成强大凝聚力和向心力。

最后要本着以人为本、士兵至上的原则,引导官兵安心服役,扎根消防事业,以队为家,为部队的进步与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坚持每月召开思想分析会,认真分析每名官兵的思想动态,及时发现和解决个别人员的思想问题,把握战士的思想脉搏,根据实际调整思想政治工作的方向,让官兵始终保持积极健康的心理状态,使部队永葆战斗力;坚持谈心制度,及时的摸清官兵的思想情况,拉近官兵间的距离,使官与兵之间建立起真感情,努力营造一个理解人、关心人、塑造人的和谐警营氛围,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消除不和谐因素。

信念是前进的源泉和动力 第13篇

(多媒体课件展示材料)

美国对我国包围圈由“V”型逐渐变为“C”型,国庆六十周年庆典上,国防工业成就展。某处路面曾经非常泥泞、破烂,而今路基实在路面平整;锁具的不断升级换代得益于小偷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

二、推进新课

以上材料共同说明了什么道理?

学生回答:(略)。

教师总结:以上材料共同说明了,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包含着两个方面,这两个方面既有对立的一面又有统一的另一面。由此构成了矛盾。

(一)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任何事物都是对立统一的。任何事物的运动、变化、发展都是矛盾对立统一的结果。

板书:1.矛盾的含义

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对立和统一的哲学范畴,简言之,矛盾就是对立统一。

把握矛盾的含义我们应注意: (1) “事物内部”是指一个事物的内部,也指事物与事物之间。 (2) 不能把哲学上讲的矛盾与日常生活中的矛盾混为一谈。比如说某某同学和另外同学闹矛盾了,这里的矛盾只是我们哲学上讲的矛盾的一种具体形式,是矛盾斗争性的具体表现。 (3) 也不能把哲学上讲的矛盾与形式逻辑中违反逻辑规则,出现前后不一首尾打架的现象,即逻辑矛盾混为一谈。比如说“整个校园漆黑一片,只有一面窗户亮着灯”;“他是三好学生,是大家学习的楷模,就是劳动不积极,时常浑水摸鱼;身体像林黛玉经常咳咳哈哈”。逻辑矛盾是在思维领域中主观上违反了思维规则出现的一种错误现象。哲学上所讲的矛盾包括日常生活中形形色色的矛盾,具有客观性、普遍性。同学们能举例说明吗?

高矮、胖瘦、强弱、有无、难易、进步落后、成功失败、运动静止、民主法制、自由纪律、化合分解、同化异化、遗传变异等。

板书:2.矛盾的两个基本属性

板书:(1)同一性: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联结的属性和趋势。

同一性的含义包括:一是矛盾双方是相互依赖的,一方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前提,双方共同处于一个统一体中。二是矛盾双方相互贯通,即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问题情境:(多媒体课件展示)胖和瘦也可以相互转化,胖要变瘦,条件是吃减肥药或参加体育锻炼;瘦要变胖,就多吃高脂肪、高能量的食品。进步如果骄傲自满目空一切,就会落后;相反落后者如果发奋努力积极进取就会取得进步。

问题探究:上述材料说明了矛盾双方存在什么样的关系?

学生讨论、回答过程略。

教师总结:矛盾双方相互贯通,即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注意:矛盾双方的转化是有条件的。失败转化为成功,并不是随心所欲的,我们必须找出失败的原因,总结经验教训,并更加的发奋努力才可以把失败转化为成功。

问题情境:(多媒体课件展示)生物体在新陈代谢过程中,同化作用贮存能量,异化作用释放能量,它们是两种相反的作用,是相互排斥的。

物理学上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在1949年以前中国社会,代表资产阶级的国民党是统治者、剥削者,而代表无产阶级的共产党是被统治者、被剥削者,它们的地位和利益是根本对立的,是相互斗争的。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是启发与传授,学生的学是领悟与接受,两个方面是相互区别的。

问题探究:上述材料说明了什么样的哲学道理?

学生回答(略)。

教师总结:上述材料说明矛盾双方是斗争的。

板书:(2)矛盾的斗争性: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属性。这里的斗争是对立、区别、差异、冲突等的通称。

板书:(3)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

同一以差别和对立为前提,没有斗争性,就没有矛盾双方的相互依存和相互贯通,事物就不能存在和发展;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并为同一性所制约,没有同一性就没有矛盾统一体的存在,事物同样不能存在和发展。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由此推动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

这里的“寓于”,也就是存在于、包含在其中的意思,是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特别说明:斗争性和同一性是指矛盾两个方面之间的关系性质,不能把它们就看成是矛盾的两个方面。矛盾的两个方面是指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

板书:3.唯物辩证法矛盾的观点的方法论意义

既然事物包含两个方面,这两个方面既有对立的一层关系,又有统一的另一层关系那么我们在生活和工作中,想问题、办事情就要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全面的观点、两分法,两点论。反对片面的观点看问题。

问题探究: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有没有违反一分为二的观点,片面地看问题的表现呢?

同学回答(略)。

二、课堂小结

本节课主要讲了矛盾的含义、矛盾的基本属性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唯物辩证法矛盾观点的方法论。同学们要重点把握矛盾的含义及全面地看问题的方法论。在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强化对基本原理的理解和运用。

三、随堂练习

(一)单项选择题

1. 曹植七步诗的后两句是: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其实,曹植和曹丕如果不是“同根生”,曹植的才华和抱负就不能对曹丕的皇位构成威胁,曹丕也无须去“煎”他。丕、植两兄弟的真实关系应该是:“只缘同根生,相煎分外急。”由此可知()

A.矛盾双方没有对立,就没有统一

B.矛盾双方没有统一,就没有对立

C.矛盾双方互相依存,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

D.矛盾双方依据一定条件各向其相反方向转化

2.2006年3月,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举行记者招待会时说:“形势稍好,尤需兢慎。”其中,“兢慎”见唐诗《泾溪》“泾溪石险人兢慎,终岁不闻倾履人。却是平流无石处,时时闻说有沉沦。”这首唐诗所包含的哲学道理主要是()

A.矛盾双方各向自己相反的方向转化%%%%

B.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C.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

D.事物发展是量变与质变的统一

3. 古语云: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这就要求我们()

A.要在对立中把握事物的同一性%%%%

B.要善于抓中心、抓重点、抓关键

C.要学会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D.要看到事物的对立性

4. 挫折既是人生路上的“绊脚石”,又是前进道路上的“垫脚石”,这种看法()

A.是全面看问题的辩证观点%%%%

B.正确发挥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C.说明意识能反作用于物质%%%%

D.说明量变会引起质变

5. 图中的漫画,蕴涵的道理是()

A.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B.矛盾是普遍存在的

C.矛盾是主观自生的

D.人脑是认识的来源

6. 李政道说,科学与艺术是一枚硬币的两面,连接它们的是创造力;福楼拜说,科学与艺术“从山麓分手,又在山顶汇合”。从哲学上看,这两句话都强调了()

A.矛盾的双方各有其特点

B.矛盾的双方对立统一

C.矛盾的双方相互转化

D.任何事物之间都是矛盾的

信念是前进的源泉和动力 第14篇

【关键词】地方政府;财政;激活;旅游资源;财政支持

一、引言

旅游产业以其附加值高,经济环保、产业链长、辐射面广等优势,逐渐成为我国新的经济增长极。我国旅游产业已发展近30年,无论在规模上还是影响上都取得了让人瞩目的成绩。区域经济是我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发好全域旅游产业,不仅可以创造环境友好型社会,还百姓绿水青山,更是地方政府增加财政收入的来源。因此,地方政府应该加大对旅游事业的财政投入力度,发挥财政的杠杆作用,做大做强区域旅游产业。

二、全域旅游产业在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分析

1.区域旅游尚未找准品牌定位

地方政府在发展旅游产业前未进行充分调研,只靠主管领导的主观愿望对旅游资源进行开发建设,缺少科学系统的规划。有些地区领导跟风上项目,做表面功夫,只求政绩而忽略百姓利益,有的地方政府过度利用资源进行开发,盲目实施项目,不仅破坏优美自然环境,而且使部分不可再生资源受到破坏,有些地方片面追求高、洋、奇等现象。在品牌形象树立上,地方政府很难因地制宜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形象标志和口号,或者过度简洁粗糙,或者笼统难记,一味求全求大,缺乏个性,很难在旅游市场上立足品质品牌,提升品牌知名度,形成品牌竞争力。

2.追求短期利益,破坏旅游资源

目前很多地方政府在开发旅游资源过程中,不顾及环境的可承受范围,看见收益大的项目便盲目开发,一拥而上,不仅导致旅游产品同质化严重,更是使旅游资源遭受严重破坏,也许短期内可以为地方政府财政收入带来可观收入;或随意招商引资,引进的企业占着优质旅游资源,不按合约的规划进行投资开发建设或应付性的搞点小搭盖,就收门票,使得优质的旅游资源和形象遭到损坏,负面效应明显,积累起来的旅游品牌形象变成一块“鸡肋”。

3.专业人员数量短缺,服务水平有待提高

我国旅游业发展近30年时间,大部分旅游区集中在大中旅游城市,辐射度不够,全域旅游发展时间不长,积累的经验也不丰富,加之地方从事旅游产业的人才流失严重,特别是旅游专业管理人才、市场推广人才和导游人才;此外,从事旅游服务的一线员工缺乏专业能力和职业态度,不能提供给游客周到的服务。这样的资源配置无法带动地方旅游走出低水平发展状态,很难实现旅游产业的大发展和快发展。

三、全域旅游产业发展对于财政扶持的必要性

区域旅游资源的保护需要资金的支持,旅游景区开发同样需要政府财政提供扶持,由于两者在旅游产业中起到基础作用,仅靠市场调节效果不佳,因此财政扶持就显得尤为必要。

1.财政政策是做好旅游资源开发的基础

长期以来,区域旅游产业主要依靠自然资源,一是因为区域经济财力有限尚不能大规模进行旅游资源的人力开发。二是依靠一些景区门票费用还不能支持旅游景区的日常开支。近年来,地方政府给与了相应的财政支持,区域旅游产业便开始大力发展,但由于历年累积投入的财政數额较少且分散投资,区域旅游产业发展确实需要财政支持,力争各地旅游产业能百家争鸣。

2.旅游资源开发的不确定性要求财政政策的扶持

由于地方政府将有限的财政资金投向旅游基础设施,对景区开发更多侧重市场调节机制,采取招商引资的办法经营。对旅游景区的开发来说,投资大、时间长、回报慢,很难得到投资商的欢迎,久而久之导致开发景区积极性不高,信心不足,即使政府也出台了优惠的投资政策,也未必能像其他产业那样收到预期的回报。只有加大各级地方政府财政对全域旅游产业各环节的投入,确保为旅游产业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3.旅游资源区域合作需要地方政府财政扶持

我国的旅游资源主要分布在沿海、山区、湖泊等旅游带,由于缺乏统一的城乡规划及配套的财政扶持,这些区域存在低质量的重复开发,新壶装旧酒的问题普遍存在,这样的发展模式导致各地方景区之间恶性竞争,之后演变为“地方保护”,曾经完整的旅游产业链,被迫分割成几块旅游区域,没有了整体规划配合,可能会导致建设成本增加,投资收益下降。从全局来看,这样各自为战的情况造成政府的财力、人力的极大浪费。

4.走旅游“精品”路线需要财政政策扶持

目前,区域旅游除了已经具备规模和知名度的景区外,打造新的精品旅游项目,就需要大量资金做支持。各地方政府或企业依靠自筹资金组织“小打小闹”形式的开发,这样在本区域内也许会有一定影响,但很难开发成省内外一流的旅游产品,更难以打造成知名的精品旅游路线。要打造精品,应坚持政府主导统一编制旅游规划,树立地区“一盘棋”的开发思想,明确本区域内的功能分区,落实地方政府旅游规划,通过地方政府财政支持,逐步打造上规模、讲档次的旅游精品。

四、激活全域旅游业的对策

1.加大对目的地旅游服务产业的财政支持力度

地方政府财政对全域旅游产业的支持力度直接关系到全域旅游产业发展水平。从道路桥梁等交通设施的改善到目的地旅游景点公共服务设施的改善,涉及到的内容方方面面。地方政府财政部门应加大对旅游产业支持的力度,会同相关部门制订一整套地方旅游发展纲要,聘请专业机构编制旅游规划,制定一套的扶持当地旅游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按照规划根据财力有计划建设好景点并逐步完善旅游相关配套服务设施。同时,也要注意区域间的协同发展,开发当地特色旅游,调整旅游产业结构,从而塑造本地区对外的形象。此外,地方政府应该协调相关部门把旅游产业同文明创建、脱贫攻坚等民生重点工作结合起来,全方位多角度发展本区域的旅游产业。

2.加大对目的地广告宣传的财政支持

不同地区都拥有着各自独特的旅游资源,发展潜力巨大。地方政府要重视对旅游产品市场调查和分析,找到一个合适的定位并开展相关宣传工作。首先明确创立的旅游品牌,并着力建设好该品牌,作为对外的窗口,旅游部门可以利用互联网和移动终端进行网络推广,发布最新的旅游信息,并可以同相临近地区建立区域旅游联盟,共享旅游信息资源,扩大网络宣传的规模,提高本地区旅游品牌的知名度。

3.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增强旅游人才教育培训力度

地方政府应该重视本地区中高等院校旅游专业的建设和旅游人才培养,特别是对发展当地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旅游专业的财力投入。地方政府可以出台扶持旅游产业发展吸引旅游人才的优惠政策,对获得全国、省级优秀导游员的个人进行表彰,并在境内从事旅游服务工作满两年以上的,对获得全国外语导游员资格的个人分别给予奖励。对在境内从事旅游行业,并在全国、省级旅游部门组织的技能竞赛中获奖的企业和个人(公职人员除外),地方政府財政给予一次性奖励。对获得全国导游资格证书,并在本地从事导游工作满两年以上的导游员,高级导游员、中级导游员、普通导游员分别给予的奖励。另外,定期对旅游行业相关服务人员采取岗位培训继续教育工作,使从业人员了解自身工作的影响力和重要性,不断提高旅游服务人员和专业导游素养和能力。

4.通过招商引资倒逼地方政府加强财政投入,发展地区旅游产业

一个地区旅游业发展的好,直接会给该地区增加印象分,提高该区域形象,打响地区品牌,这对地方政府招商引资大有裨益。旅游业发展的好,说明该区域活跃度高,带动娱乐业、批发业、餐饮业等服务行业发展。从近些年招商引资的工作经验来看,要想顺利进行招商,就必须要有良好的城市形象,让投资商对该区域产生兴趣,进而对发展有信心。可以说,政府重视旅游产业,就是重视招商引资工作,旅游业发展的好,招商引资工作便事半功倍。

参考文献:

[1]郑颖莉.内蒙古生态旅游资源开发模式研究[D].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11.

[2]工娟.辽宁省加快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则政政策研究[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14. (1).

[3]郭建华.财政支持旅游产业发展的思考[J].中国财政,2010(3):54-55.

上一篇:建筑工程类职称论文下一篇:房地产认购协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