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课程建设项目总结

2024-05-30

精品课程建设项目总结(精选6篇)

精品课程建设项目总结 第1篇

《网球》院级精品课程2012年建设总结报告

一、项目在建基础、支撑条件

运动系网地教研室承担全院网球和地掷球两门课程教学工作,在学院和运动系两级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在学院各职能部门的积极帮助下,我教研室不断发展,教学、科研、训练工作均有长足的进步。受此鼓舞,教研室制定了较为详细的课程建设规划,2009年积极申报,《网球》课程被批准为“院级优质课程”,经过教研室全体教师2年的的不懈努力,2011年顺利完成了院级优质课程建设任务。2011年将《网球》课程申报为“院级精品课程”,获得批准。

近几年,我院网球教学条件不断改善,教学设施不断齐全,网球拥有13块标准场地,学院规划的网球馆已动工修建。师资水平不断提升,现有网球专职教师11名,其中副教授3名,讲师6名,助教2名。有7人具有硕士研究生学历,另有1人正就读硕士研究生。

网球教研室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具有以下特点:

(一)技术力量雄厚,运动水平较高。教师普遍技术水平精湛,个人具有较好的运动成绩,半数教师参加过专业训练或参加过全国性大型网球比赛,并获得优异比赛成绩。

(二)同事之间配合默契,团结协作精神强。教研室教师在教学、训练、比赛中有明确的人员编制分工,团结一致,密切配合,具有很强的协作精神。

(三)创造和谐氛围,青年教师进步快。教研室近几年来,几乎每年都有青年教师补充进来,教研室对其成长进步十分关心,鼓励他们参加校内外的学习,提高自己的外语水平和专业基础理论知识。

(四)开展对外培训,扩大学校影响。成立了“西安体育学院网球俱乐部”。能经常开展网球培训活动,发挥了教师的专业之长,丰富了中小学生的文化生活,扩大了学院影响。已于2011年将中国网球协会“快易网球”培训项目引进我院。

(五)在科研中,广大教师积极钻研业务,每个教师都有明确的研究方向,积极进行科研工作,近两年主持省部级课题1项,地市级课题1项、学院课题2项,教师参加过3次全国性学术会议,被ISTP或EI检索论文3篇,在国内公开学术期刊发表网球教学科研论文50余篇。

二、建设目标与思路

建设目标:

《网球》课程已严格按学院精品课程建设标准,基本完成建设任务。下一步,我们将按照省级精品课程建设的标准和要求进行筹备建设,争取在五年内申报为省级精品课程。院级精品课程和省级精品课程只是教研室课程建设规划目标,但这些名号并不是课程建设的最终目的,我们的目的是通过课程建设给学生提供更优质的教学条件,以提高网球课程教学质量,为学院课程建设贡献微薄之力。建设思路:

(一)重视师资队伍建设

网球课程在我院开课较晚(1998年开设网球课),课程建设基础薄弱,在2007年以前,学院网球专职教师严重不足,近几年教师数量有所增加,但以青年教师居多,青年教师正处于成长阶段,教学经验、科研水平、训练水平都亟待提高。因此教研室非常重视青年教师综合能力培养,并一贯发扬老教师的“传帮带”作用。

(二)进行教学模式改革

网球课程虽在我院开展较晚,但其发展速度和发展趋势却非常好,运动系、体育系和社体系网球专项学生数量仅次于篮球专项学生,普修课、选修课上课学生数量也急剧上升。教研室计划根据网球课程教学的特点,逐渐改革传统教学模式,对网球专项课采用“协同教学模式”,对网球普修课和选修课则采用“快易网球教学法”,以此提高教学质量。

(三)开展教学质量评价,以评促建

教研室赵丰副教授主持申报的学院教改课题《我院网球课程教学质量综合评价体系建立的研究》已顺利结题,改研究所设计的网球课程教学质量综合评价体系能够较为客观地评价教师课堂教学质量,教研室计划定期或不定期采用该评价体系对教师网球课程教学情况进行评价,通过评价督促教师对课堂教学投入更多的精力,以此提高网球课程教学质量。

(四)教材建设

目前国内出现在市面上高等院校网球课程教学教材数量不多,而能够适用于体育院校网球专项课教学的教材更是凤毛麟角,因此教研室计划在2-3年内完成一部适合体育院校网球教学的专用教材。

(五)完善网上课程资源

本课程已完成的上网资源有:课程简介、教师队伍、教学文件、教学课件、教学效果、成果展示、教学录像等,教研室计划对已上网的资源进行系统完善,并不断开发有利于学生学习参考的新资源。

三、建设措施

(一)制定青年教师培养计划

为了教研室青年教师快速成长,教研室制定了初步中长期青年教师培养计划,效果较为明显,2007年教研室教师中没有一个取得研究生学历,如今已有7人获得研究生学历。在此基础上,教研室鼓励和支持青年教师继续求学深造,计划在3-5年内有1-2人考上博士研究生。

(二)建立听课、看课制度

为了给中青年教师和教学经验丰富的老教师打造一个交流的平台,教研室制定了不定期听课和看课制度,平均每月组织青年教师观摩老教师授课,从中学习网球教学技巧和积累教学经验;并组织老教师听青年教师授课,在课堂授课结束后对教学情况进行点评,以帮助青年教师提高教学综合能力。

(三)大力开展网球俱乐部活动

教研室充分利用学院网球俱乐部特有的平台,在课外时间积极开展校内学生网球培训活动,为学生网球技战术的水平的提高和网球理论知识的掌握开拓了第二课堂,深受学生欢迎。同时网球俱乐部利用节假日开展对校外网球培训活动,为西安市后备网球力量培养添砖加瓦,更是为提高我院网球教学知名度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四)加大学术研究力度

教研室一直贯彻“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指导方针,充分尊重知识、重视科研成果在教学中的应用价值,鼓励教研室教师参加科研讲座学习,积极申报各级给类科研课题,并将教学中发现的问题和心得体会撰写成教学科研论文,整个教研室科研氛围有了极大的改变。

(五)定期组织教师开展教学心得体会交流

教研室平均每月会利用周三例会时间组织一次教师教学心得体会交流活动,大家畅所欲言,将自己一个月来的教学工作体会与其他教师分享,在这个交流过程中,不仅给大家提供了一个交流学习的机会,更是充分体现了教研室同事共同努力强大的凝聚力

(六)鼓励教师和学生参加全国或省市网球比赛

近几年,教研室青年教师积极参加国内和省市网球比赛,在取得了优异成绩的同时,充分展示了我院教师网球技战术水平,为我院学生树立了优秀的榜样。另外,我校网球院代表队学生积极参加全国大学生网球比赛和全国体育院校网球比赛,取得较好的成绩,为学生学以致用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

(七)定期举办院内学生比赛

按照学院竞赛训练处的统一部署安排,教研室每年精心筹划、认真组织举办两次大型学生网球竞赛活动,5月份举行全院学生网球比赛,11月份举行学生网球精英赛。通过比赛交流不仅提高了学生网球技战术水平,更是激发了学生参与网球运动的积极性,有效地提高了网球课堂教学质量。

(八)定期组织学生参加网球裁判培训

为了提高学生网球裁判综合能力,教研室每年4月和10月定期举办学生一、二、三级网球裁判学习培训,通过培训要求学生掌握扎实的网球规则和裁判知识,并能熟练掌握网球裁判实践能力,同时鼓励学生参加西安市业余比赛裁判工作,在校外裁判工作中开拓学生视野,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四、建设成效

通过教研室全体教师的共同努力,《网球》精品课程建设工作已基本完成,教学资源已上传到学院精品课程网站,但是网球课程建设不会因此而停滞,相反,我们会以前期院级精品课程建设为基础,进一步提升网球课程建设质量。

在网球精品课程建设过程中,教学效果得到了校外专家的高度肯定:武体育学院体育教育学院副院长、网球教研室教师王海明副教授认为:西安体育学院的网球课程教学形式规范,教师的主导地位明确,教学训练方法实用性强,引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自觉积极性,充分考虑到了网球教学的特点,使学生的基本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得以大幅度的提高,教学训练效果显著。同时我院受课学生对此也给予了充分的肯定: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生普遍认为,由于专业的特点,加之身体条件不尽相同,在学习网球之后,深感对于拓展专业的知识面,能够全面的有针对性的提高他们的综合能力,以促进他们的专业能力和运动技术水平有明显的作用,同时对于他们毕业实践以及走向社会增添了信心,开拓了更多的路子,并由被动变主动的学习;社会体育专业的学生普遍反映,网球课程培养了他们能接受任何挑战,不向压力低头的意志品质,并且让他们变得活泼、热情奔放,形成易于合群的性格。使他们走向社会更加充满信心,坦然地面对社会。

《网球》院级精品课程建设以来,教研室所取得的教学成果有:

1、赵丰,主持完成了学院教改课题《我院网球课程教学质量综合评价体系建立的研》,2011年。

2、赵丰,西安体育学院师德先进个人,2011年。

3、赵丰,EI检索,《Training Student Self-confidence in the College Tennis Teaching》,2011年

4、张亮亮,主持省部级课题,2012年陕西省科技计划项目,《陕西省普通高校大学生体质健康状况监测体系的构建及应用》,2012年

5、张亮亮,第一届西安体育学院“教学新星”,2012年

6、冯加付,ISSHP检索论文,《The research of the reform development of young tennis of China》,2011年

7、冯加付,EI检索,《The Study of Stadium Industrial Development Statu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Physical Education Institute》,2012年

8、冯加付,运动系第三届教师基本功大赛获专项技能一等奖,2011年

9、冯加付,西安体育学院第三届青年教师基本功大赛二等奖,2012年

10、冯加付,第一届西安体育学院“教学新星”,2012年

11、冯加付,主持厅局级课题,陕西省体育局常规课题,《西安市小学生体育锻炼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2012年

12、田华,西安体育学院教案评比一等奖,2011年

13、教研室,获2011年西安体育学院师德先进集体,2011年

精品课程建设项目总结 第2篇

一、课程的基本情况

《刑法原理与实务》是我院升格为高职学院后开设的法律事务专业的专业主干课程。在升格之前的湖南省司法警官学校,自1993年开始,在法律专业的课程设置中也有,因此,《刑法原理与实务》至今已有10余年的历史。本课程自开设以来,坚持“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应有别于学科教育,应具有更加鲜明的职业性、实践性和岗位针对性,应更加注重知识的有效传播”的基本要求,在强化基础知识、基础理论教学的同时,突出职业能力和职业技能训练。为此,对本课程提出了“四性”的教学目标,即理论基础的“实用性”、技术理论的“应用性”、教学内容的“有效性”,教学过程的“实践性”。2007年,《民法原理与实务》被确定为校级优质课程,成为学院的精品课程。建设项目。

二、主要建设成就

《刑法原理与实务》被确定为的精品课程建设项目以来。我们的围绕课程建设目标做了大量工作,使学生在理论学习、政策分析以及实践能力培养等方面得到全面提升,课程建设取得了阶段性较好的成绩。具体总结如下:

(一)进一步完善了课程的教学体系

《刑法原理与实务》被批准为院级精品课程后,我们根据形势的变化和《刑法原理与实务》课程自身的发展,不断修改、完善理论教学大纲、实训大纲、教学课件,完成了技能试题库的建设,充实了教学参考书目。

(二)根据我院学生的实际情况,编写了《刑法原理与实务讲义》 为适应高职教学的特点,培养技能型人才,法律系刑事法律教研室总结了几年来刑法教学的经验,从今年3月开始,组成了教材编写组,(成员包括王晖、杨军、侯起舞、毛育军、夏芬芳),着手编写适合高职学生特点的《刑法原理与实务教程》,用于我院刑法课的教学,现已基本编写完毕。

1、教材结构

教材暂定名为《刑法原理与实务讲义》。每一章的编写格式依次如下:(1)引例(即大约百余字的一个典型案例)(2)重点问题(即本章的重点问题)(3)正文(编写分则时分为罪名的概念、特征、司法实务三大部分,司法实务指罪与非罪、此罪与彼罪的区别、此罪的处罚。在正文中可夹叙夹议,列举小案例)(4)本章小结(5)引例分析(6)思考题(可包含问答题和案例题。)

编写刑法分则部分集体开会确定刑法分则中需编入教材的重点罪名(挑选标准为司法实践中常见或各类考试常考)。危害国防利益罪和违反军人职责罪两章简写。

2、教材特色

教材紧扣编写前尚有效的刑事法律规定,特别注意刑法的修改及最新的司法解释。避免进行学术探讨及争议,基本不涉及新旧刑法比较、中外刑法比较,刑法理论争议,有争议的案例等复杂问题。教材语言应言简意赅。刑法总则中的性质、意义、作用等内容应尽量不写或不写。注重学生基本知识的掌握。注重学生运用刑法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

(二)围绕课程教学环节开展了教研教改活动

1、改进了案例教学方法

重新审视案例教学法的内涵,变案例教学为案例法教学。在以往运用案例进行教学时,常用的做法是在上课时把案例摆在黑板上,然后进行讲解分析。这种教学方法的弊端在于:一是案例教学仅仅停留在课堂教学上,案例教学环节单一;二是选用的案例基本上是“过滤”了的案例,许多实践中的细节都忽略了,造成实践针对性非常薄弱,纸上谈兵的现象严重。针对上本现象,我们首先是扩充案例教学在教学上的运用环节,不仅在课中有案例、在课前、在课后都实行案例化教学。课前是在讲下章内容时,提出案例让学生思考,课后是提出案例让学生练习;其次,挑选的案例多选自司法实践中的案例,并把相关素材原汁原味地提供给学生,特别是教师自己办的刑事案件,更具有较强的现实说服力。

2、加强了多媒体教学技术的应用

在对案例教学进行改进的同时,我们意识到加强电子技术和网络技术在教学中的高效性。为此我们从最高人民法院出版社购买《中国法庭》光碟,从中央电视台录制《今日说法》、从东方卫视录制《律师视点》节目。并将这些节目经过整理加以分门别类,然后再呈现给学生。这样做的好处一是可以把找案例、写案例的时间节约下来,将更多的时间用在讲解、分析和讨论上;二是可以比说案例可以更生动的将案例演示出来,注重细节问题,增强教学的现场性。2.开设综合实训课程。为了加大课程实践教学力度,我们修改了专业培养方案,在第3学期期末专门开设为期1周的刑事诉讼模拟实训,以庭审观摩、案例编写、庭前准备和模拟开庭审判为主要内容。刑事诉讼模拟实训极大的促进了刑法的教学。

(三)完成了课程的网页制作

为了给学生搭建更好的学习的平台,让师生之间进行更多的信息交流,我们制作了课程的网页,学生能通过校园网,浏览《刑法原理以实务》的信息与知识,包括课程的教学大纲、实训大纲、实训指导书、教案、课件、习题集、试题库等,学生能通过网络学习,突破了课堂教学的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大大的提高了学习的效果。

(四)考核方式的改革

建立科学的考核评价方式与体系。我们改变了单一的试卷闭卷考试形式,以试卷考试、技能测试、课内实训等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综合考核,不仅考察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还注重对学生动手能力、表达能力、逻辑思考能力、应用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的考察。在考核成绩的评定上,总评成绩由理论成绩(40%)、技能测试成绩(30%)、平时成绩(30%)三部分构成,三、课程建设效果

1、课堂教学质量普遍提高

任课教师100%按教学计划完成教学基本要求。各位任课教师注重课堂整体设计,讲究授课艺术,重视师生互动,学生对刑法的基本理论、原理和方法掌握较好,多数教师乐于与学生交流,了解学生学习生活情况,结合实践进行教学。学生对本课程的学习兴趣浓厚。

2、实践教学效果好

课程组通过创造条件进行实践性教学活动,辅导学生开展模拟法庭,法庭审判观摩,法律问卷调查,法律咨询,法律辩论赛等活动,提高了学习刑法的兴趣,对刑法有了更感性的认识,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了运用刑法原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教师的教研成果 至今为止,课程建设组完成院级专业课题1个,在省部级以上杂志发表论文3篇。

4、教学改革已解决的问题

(1)改变了案例教学法在该门课程教学环节中运用的片面性。(2)解决了教学案例和实践案例的脱节问题,克服了纸上谈兵的理论教学模式。

(3)注重诉讼程序中法庭辩论在实体法教学中的作用,解决了模拟法庭在实体法教学中存在的瓶颈。

(4)较好地解决了电视教学中存在没有针对性地教学的不足。

(5)学生评教普遍较好。根据督导教师随堂听课反馈意见、学生处组织的学生评教结果和教研室组织的同行教师评教结果看,对于刑法课程讲授效果的学生评分普遍较高。

四、师资队伍建设

课程组有一名成员晋升为副教授,新引进了一名刑事诉讼法硕士研究生。

五、经费使用

目前为止,课程组的经费主要用于精品课程的网页设计、制作、教材编写、课件制作、参考资料的购买。

六、存在的问题及发展目标

(一)不足之处

尽管《刑法原理与实务》课程建设已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在本课程的建设上仍存在一些不足,有待不断改革完善,主要体现在:

1、课外辅导资料的使用不够充分。

2、教学时数紧张,课堂讲授和实践性教学的安排在时间上存在一定冲突。

3、多媒体课件教学没有普及到所有教师。

4、网络资源的开发、运用不充分。

5、课程建设经费存在较大缺口,6、课程建设组成员职称结构还需要进一步优化。

(二)建设目标

今后建设的近期目标是课程建设验收。远期目标是力争在2010年成功申报并获准为省级精品课程。

精品课程建设项目总结 第3篇

一、电气控制技术建设的目标和主要任务

1.建设目标。电气控制重点课程在“十二五”期间的建设目标是, 通过课程建设, 建立一支结构合理, 以高、中职称、“双师型”教师为主体, 教学水平领先, 教学效果好的教师梯队。建立与国际惯例相接轨的, 符合市场经济和职业岗位要求以及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的教学大纲和课程体系, 不断更新教学内容。融“教、学、做”为一体, 强化学生能力的培养, 建立独特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来全面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 努力把电气控制技术这门课程建设成为省级重点课程。

2.主要建设任务及建设计划。《电气控制技术》重点课程建设获得院级课题立项以后, 课题组成立了工作小组, 及时研究解决课题实施工程中的重大问题, 指导和监督课题的实施, 召开了多次专题会议研究讨论, 制定了课题的建设进度表, 分解落实建设任务, 实行目标管理, 明确课题组成员的工作责任和任务, 确保课题的各项任务顺利实施完成。

二、重点课程的建设成效

1.优化教学内容体系, 打造重点课程建设。职业教育强调能力本位, 职业课程内容的整合、增删、配置, 主要应该基于岗位能力的培养, 这也是电气控制技术课程教学内容的优化遵循的首要原则。强化岗位的能力培养, 要注重课程的导入, 引导学生迅速进入能力本位的教学情境。该课程以真实的建筑内机电设备的控制案例为针对性的导入内容, 从机电设备基础设备讲解入手, 逐步分解整机的控制过程, 从单机控制开始, 逐步增加控制设备。

强化岗位能力培养, 合理整合配置教学内容。比如, 以往执行的课程教育大纲, 在课程内容配置上将控制设备与过程相互分开讲解、将控制对象与控制电路分开讲解, 这种教学内容的组合配置, 容易使学生孤立理解设备与控制过程的内容, 而忽略两者之间的相互关联性。特别是学生一上课就接触电机设备, 这部分内容比较枯燥, 影响后期的学习兴趣。而此次教学内容优化中, 将这些内容放入到项目中讲解。

2.以课程建设为抓手, 改进电气控制技术的教学方法。在课程建设中, 积极探索融教学做为一体、以学生为主体的行动导向式教学方法、将理论知识融于实践教学中, 实现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室与实训室的一体化实现教与学、师与生之间的“零距离”互动, 提高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比如在2013级人才培养方案中, 电气控制技术课程的课时由40节理论, 12节实验的教学安排全部改成52节, 上课地点也改在了实验实训室, 也有大班教学改为小班教学, 教师通过教材的案例, 通过实验设备, 来讲解课程, 从而让学生边学边做。

3.按照实际职业环境, 进行实验实训条件建设。电气控制技术课程的能力培养采用传统的理论授课方式是行不通的, 而完全采用企业的一对一培训方式也是行不通的, 在建设过程中, 既要学习岗位相关培训的先进理念, 先进设备, 也要遵循客观的教学规律, 努力做到近似企业的培训方式。组件电气控制实训室, 以真实的电气控制设备、控制对象为载体, 设计、开发各种控制程序, 正确使用各种控制设备, 进行控制对象的安装、拆除等工作。正德职业技术学院经过多次高校走访、企业调研, 最终选择了与国际知名企业三菱电机公司共建电气控制实训室, 该实训室内有三菱最先进的控制设备、有根据教材要求制作的控制对象。实验室内有FX系列PLC、FR-D700/F700/E700系列变频器、GOT1000系列人机界面、Q系列大型PLC等企业常用控制设备, 能够完成常规基本电气控制电机实验实训;小型PLC电气控制实验实训;模/数、数/模转换控制实验实训;传感器测试实验;变频器无级调速、多段速控制实验实训;人机界面设计实验实训;CC-Link总线实验实训;PLC+人机界面+变频器+电机实验实训;过程控制系统实验实训;毕业前综合实训 (教改计划) ;可编程序系统设计师考核;职业技能培训认证;全国三菱电机自动化大学生竞赛。

4.双师团队建设。教师队伍是重点课程建设的有力保证。在师资队伍建设中, 一要具有开放的视野, 通过内部培养和外部引进两条途径, 合理谋划和不断改善教学团队的基本结构, 包括职称和学历结构、年龄结构、专业结构和学缘结构等。二是广泛开展各种形式的内部教学和科研活动, 通过团队学习的方式, 在整个电气控制技术教学团队中创造知识、经验共享的氛围和渠道, 改善学习、研究的效率和效果, 强化教师自身的团队精神, 从而快速和持续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教学、科研工作能力和水平。三是采取请进来和走出去两种方法, 鼓励教师利用各种机会与校内外、省内外乃至国内外同行和企业管理实践者进行广泛交流和学习, 开阔视野。

三《、电气控制技术》重点课程建设体会与思考

重点课程建设是教学成果的积累, 是课程建设的总结和提炼, 课程建设是一项需要凝聚集体智慧和力量的工程, 因此, 一个团结、敬业的集体对课程建设的成败至关重要。在课程建设过程中, 所有上过本课程的教师都积极建言献策, 集思广益, 为课程建设贡献智慧。重点课程建设不但是建立丰富的教学资源, 更重要地意义在于建立师资队伍, 通过课程建设, 教师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水平、教学能力、职业道德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重点课程是具有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学管理等特点的示范性课程。青年教师需通过外出培训、企业挂职锻炼、加强教学科研等多种方式, 进一步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促进精品课程的建设向着科学纵深发展。《电气控制技术》重点课程教学内容需进一步整理和完善。2013年8月由课题组成员编写的校本教程《电气自动控制技术项目》教材采用模块化结构, 不同教学条件和教学要求的高等职业学校可选用相应的实训模块及实训课题。2014年经过修改, 2015年准备公开出版。

四、结语

立项以来, 电气控制技术重点课程课题组, 按照建设任务书的要求, 扎实推进各项工作, 抓内涵, 上水平, 取得了很好的建设开局。但是, 建设工作还存在如下不足:校企合作的深度 (特别是校企合作课程建设、教材建设) 仍有待加强;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建设中, 企业和学生的参与度有待提高。

参考文献

精品课程建设项目总结 第4篇

【关键词】 IC版图设计 项目化教学 教学总结

引言

IC(Integrated Circuit)是指集成电路。在现代信息社会中,集成电路扮演着及其重要的角色,计算机中的CPU内存条、手机中的SIM卡、二代身份证的内核,都是集成电路。集成电路产业是信息产业的核心,是推动国民经济发展和保障管家安全的战略性产业,其对信息产业和国民经济具有巨大的辐射作用。在IC设计企业中,专业技术人员的工作是分层次的,包括IP核设计、IC系统设计、IC线路设计和IC版图设计。其中IC版图设计工作的任务量最大、所需人员最多。IC版图设计员是IC设计企业中所需要的高技能应用型专门人才,也是微电子技术专业学生最重要就业岗位。因此,作为微电子技术专业学生,《IC版图设计及应用》是一门重要的必修课。笔者在版图设计的教学和研究过程中,积极采用项目化教学,积累了一些经验,现总结出来供大家参考,交流。

1.项目化教学方法及其特点

项目教学法,其核心追求是:不再把教师掌握的现成知识技能传递给学生作为追求的目标,或者说不是简单的让学生按照教师的安排和讲授去得到一个结果,而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去寻找得到这个结果的途径,最终得到这个结果,并进行展示和自我评价,学习的重点在学习过程而非学习结果,他们在这个过程中锻炼各种能力。教师已经不是教学中的主导地位,成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引导者、指导者和监督者,学生具有90%的积极性。

项目教学法具有的特点:把整个学习过程分解为一个个具体的工程或事件,设计出一个个项目教学方案,按行动回路设计教学思路,不仅传授给学生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的职业能力,这里的能力已不仅是知识能力或者是专业能力,而是涵盖了如何解决问题的能力、方法能力、接纳新知识的学习能力以及与人协作和进行项目动作的社会能力等几个方面。

因此,采用项目化教学法,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体现了“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教学思想,有利于素质教育的开展。

2.项目化教学法在《IC版图设计及应用》教学中的实践

2.1 确定课程总体培养目标

2.1.1能力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运用九天IC版图设计系统设计符合工艺规则的数字电路单元版图,并在此基础上对设计的版图进行电路版图一致性的验证。

2.1.2知识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Linux命令的操作,理解CMOS数字电路的设计规则,加深对集成电路制造工艺的理解,掌握九天IC版图设计系统软件的操作。

2.1.3素质拓展目标:通过项目任务的实施,培养学生协同工作、严谨踏实、耐心细致的职业素质,为将来从事IC版图设计员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2.2确定训练项目

本课程在北京华大公司的鼎立帮助与支持下,获得了来自企业第一线的大量实际芯片版图设计项目案例,我们对这些项目案例进行综合分析,找到适合用于学生学习的版图设计项目——锁相环路(Phase Locked Loop简称为 PLL)版图设计,并基于IC版图设计典型工作过程对项目进行提炼和序化,以达到对学生IC版图布局布线和设计检查能力的全面训练。选择PLL版图设计作为教学内容实施的载体,主要原因如下:

⑴PLL版图是IC设计企业的一个成熟产品,而且它包含了全部电路基本单元;⑵在PLL电路中,既有数字部分,又有模拟部分,学生可以学习到数字电路的版图设计,也可以学习到模拟电路版图设计的基本方法;⑶PLL版图设计项目,难度适中,所用到的设计方法普遍使用。

为了让学生体验版图设计的协同工作方式,同时能在一定的学时能完成PLL版图设计任务,我们按照功能将PLL电路分成四个子项目:①VCO电路②PFD电路③LPF电路④I/O驱动电路。从这四个子功能模块中提炼出六个最基础的、最公共的元件与电路,把这些最基本元件与电路的版图设计,作为课程的前六个学习项目,它们是:⑴MOS晶体管版图设计;⑵CMOS反相器版圖设计;⑶CMOS与非门版图设计;⑷CMOS传输们版图设计;⑸CMOS异或门版图设计;⑹CMOS触发器版图设计。同时这六个元件与电路它们也是构成其他电路的最基本元件与电路。第七个学习项目是PLL子项目版图设计;第八个学习项目就是PLL版图设计。

2.3合理的组织、执行

这是学生学习知识技能的阶段,也是学生自主探索的阶段。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尽量不要直接告诉学生如何去解决面临的问题,但可以适时进行适当的启发,给出合理建议,充当一个学习活动的引导者,而学生则是学习的主体。

根据IC版图设计工作的特有方式,结合课程本身项目的特点,课上主要采用了项目团队的教学方式来完成教学过程。在此基础上,结合每个不同学习项目的学习和训练内容,适当地运用了角色扮演、分组讨论、案例分析和引导纠错等教学方法。

在教学手段上,现代教育技术与虚拟现实技术完美结合,大大提高学生学习效果。课程教学网站提供了与本课程相关的教学信息和在线学习功能,同时还提供了大量的行业信息资源,通过论坛,QQ群、电子邮件、MSN等现代化交流技术,实现了师生、生生之间的多样化交流,适时或不定时进行作业布置、答疑、讨论等教学活动。

对于课程中的重点和难点,采用虚拟动画的方式,将抽象的知识直观化,有利于帮助学生理解和运用,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对于学习项目中的操作环节,网站中提供了屏幕视频教学,可以对实际操作进行模拟仿真。网站中提供了以游戏形式进行课程内容的动画——芯随我动,将枯燥的专业知识直观化、形象化,寓教于乐。

2.4总结、评价

每完成一个项目,组织全班交流设计思想。着重探讨各自的设计理念、绘图方法、过程和相关命令的理解。教师对学生成果进行点评,这个评价不仅是对学生成果的静态评价,还包括对学习过程的动态评价。通过教师的点评,帮助学生总结完成任务的过程和方法,促使学生反思自己的思路和行为,把所学的知识与技能内化。

结语

在《IC版图设计及应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笔者积极采用项目化教学,坚持以能力培养为目标,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通过8个训练项目的实施,使学生对Linux命令及集成电路制造工艺有了更深刻的认识,熟悉了CMOS数字电路的设计规律及九天IC设计系统软件的操作,熟练掌握了数字集成电路版图设计布局布线及设计验证,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专业素质和创新能力,取得了比较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王志功.集成电路设计技术与工具(M).东南大学出版社.2007.7.

[2]黄大勇.《建筑CAD》课程项目化教学总结[J].现代企业教育.2008.11.下期.

[3]陈立香.《数字电子技术》一体化教学的几点体会[J].职业教育研究.2005年03期. 112-113.

[4]张金美.高职高专《数字电子技术》课程教学总结[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8年34期.

作者简介:许金星(1981-),男,湖南衡阳,讲师,淮安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电子工程系,研究方向为集成电路工艺与设计。

毕浩娟(1985-),女,江苏淮安,技师,淮安信息职业技术学院SMT实训中心技术员,研究方向为SMT设备管理与维护。

精品课程建设项目总结 第5篇

目录

一、数学建模校级精品课程建设总结报告

二、附件

1、本课题组制定的精品课程建设规划

2、与学校签订的精品课程建设协议

3、本课题组教师的获奖证书

王向东,2006-2010年教育高等学校数学与统计学教学指导委员会数学类专业指导分会员会委员证书

王向东,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教育部规划“有效教学的行动策略研究”课题组核心成员、特聘专家证书

王向东,华南师范大学兼职教授聘书

王向东,“KTGP系列超霸节能系列刮平粗抛机研制与开发”,2005 年佛山市科技进步一等奖

王向东,聚醚改性氨基硅油,2005年中山市科技进步三等奖

王向东,地方高校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和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2008年佛山科学技术学院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

王向东,21实践数学教育专业普通高校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的改革与实践,2006年佛山科学技术学院优秀教学成果三等奖

王向东,2004-2005学生“第二课堂”与实践活动优秀指导教师

杨灵娥,Camassa-Holm型方程古典解和拟周期解的存在性2006年佛山市自然科学优秀论文一等奖

杨灵娥,2004年佛山科学技术学院“三育人”优秀工作者

杨灵娥,2004-2005学年佛山科学技术学院教学质量优秀奖 杨灵娥,2005-2006学年校教学质量优秀奖 杨灵娥,2006-2007学年校教学质量优秀奖 杨灵娥,2007-2008学年校教学质量优秀奖

戎海武,2008年佛山科学技术学院“三育人”优秀奖

戎海武,非线性随机动力学的分岔与混沌及其控制研究”,2007年陕西省科技进步一等奖,排名第二。

戎海武,2007年佛山科学技术学院教学质量优秀奖 戎海武,2006年广东省高校“三有一好”优秀共产党员 戎海武,2006年被评为广东省“千、百、十”工程“百”级重点培养教师.戎海武,2006年被评为华南师范大学兼职硕士导师(应用数学方向)戎海武,2005-2006学年教学质量评估优秀 戎海武,2005-2006学年教学质量优秀奖

戎海武,数学建模的思想与方法融入高等数学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2006年佛山科学技术学院优秀教学成果三等奖,第二完成人.戎海武,随机噪声联合作用下强非线性系统的响应,2006年佛山市自然科学优秀论文一等奖,第一完成人

文翰,2004-2005年佛山科学技术学院优秀班主任 文翰,2005-2006年佛山科学技术学院优秀班主任

文翰,2007年学生“第二课题”与实践活动优秀指导教师

4、本课题组教师发表的教研论文

陈纯馨,王向东等,地方高校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与创新能量培养的探索与实践,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6,26:184-187.刘晓莉,王向东等,新形势下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思考,大学数学报告论坛(2007)论文集,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171-174.文翰,黄国顺,“软件工程”课程双语教学模式的探讨,计算机教育,2008,23,83-85.文翰,胡诗国,面向对象数据库“联系—选择”查询操作的优化,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2005,23:59-61.王向东,戎海武,文翰,作为教学任务的数学实验, 国际教育工程,2004,(5)467-468.文翰,王向东,戎海武,论数学建模与素质培养, 国际教育工程,2004,(7)671-672.刘晓莉,王向东,戎海武,数学建模的思想与方法融入数学教育中的探索, 国际教育工程,2004,(7):689-690.杨庚华,戎海武,吴幼明,利用矩阵方法计算数列通项公式,高等数学研究,2005,8(3):35-36 戎海武,王向东,关于无穷大和无穷小的几个问题,高等数学研究,2007, 5:3-4.5、本课题组编写的专著与教材

王向东,梁喜庭,戎海武,索伯列夫空间论,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王向东,戎海武,文翰,数学实验(教育科学“十五”国家规划课题研究成果),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郭柏灵,杨灵娥等,Gamassa-Holm方程,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

6、本课题组教师的科研课题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非光滑非线性系统的随机分叉(10772046),2008.1-2010.12, 14万元,戎海武项目负责人。

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04011640),非线性系统随机混沌及控制研究,2005.1-2006.12,4万元,戎海武项目负责人。

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某些非线性发展方程的整体解及其渐近性质(05300566),2006.1-2007.12, 2万元,负责人:杨灵娥

佛山市科技发展专项资金项目,佛山市陶瓷业R&D资源统计分析研究,2006-2007,5万,负责人,杨灵娥

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010407),非光滑系统随机分叉的研究,2007.10-2010.12,5万元,戎海武项目负责人。

横向课题,地区教育信息化绩效研究,2007.1-2008.12,30万,项目负责人:朱珍,戎海武为主要参加者

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034071),基于扰性结构多体系统主动控制振动与镇定的研究,2004.1-2005.12,5万元,项目负责人:徐建国,戎海武主要参加者

7、本课题组教师的科研论文

王向东,一类蜕化椭圆方程组广义解最大模的先验估计的注记,2004,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 王向东,一类不可微泛函拟极小问题的C1,正则性,2005,应用数学

王向东,Maximum Principles for Generalized Solutions of Quasi-Linear Elliptic Equations,2004,Appl.Math.Mech(SCI)

王向东,On the Priori Estimate of Maximum Moudulus of solutions to a system of Diagonally Degenerate Euiptic Equations,2004,Journal of systems Science and Complexity(SCI)杨灵娥,Ginzburg-landan 方程的非齐次初边值问题,2004,应用数学与力学(SCI)杨灵娥,Existence of the classical solution and almost periodic solution for the Caanassa-Holm type equation,2004,Progress in nature science,(SCI)杨灵娥,Global attractor for a Camassa-Holm type equations with dissipative term,2005, Acta Mathematica Scientia(SCI)杨灵娥,Global boundary stabilization of the shallow water equation with dissipation,2005,数学进展杨灵娥,The existence of global solution and their weak limit of generalized Ginzburg-Landau equations in two dimensions,2006,Progress in Natural Science(SCI)杨灵娥,双向传播水波方程的周期边值问题,2006,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

杨灵娥,带粘性项的Camassa-Holm方程柯西问题H1解的衰减估计,2007,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Feng Jinqian, Xu Wei, Rong Haiwu, Wang Rui, Stochastic response of Duffing-Van der Pol vibro-imapct system under additive and multiplicative randmon excitation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Non-Linear Mechanics, 2009(44):51-57.Xu Wei,Feng Jinqian, Rong Haiwu, Melnikov’s method for a general nonlinear vibro-impact oscillator, Nonlinear Analysis,H.W Rong, X.D.Wang,W.Xu, T.Fang,Erosion of safe basins in a nonlinear oscillator under bounded noise excitation, Journal of Sound and Vibration, 2008,313, 46-56.(《SCI》:296RI,《EI》:081311168976)

戎海武, 王向东, 徐伟, 方同,谐和与随机噪声联合作用Duffing单边约束系统的响应,,物理学报,2008,57(11):6888-6895.(《SCI》:,《EI》:)

戎海武, 王向东, 徐伟, 方同,多频谐和与噪声联合作用下Flickering振子的安全盆分叉侵蚀与混沌 ,物理学报,2008,57(3):1506-1508.(《SCI》:275UJ,《EI》:081611207372)牛玉俊,徐伟,戎海武,王亮,冯进钤,非光滑周期扰动与有界噪声联合作用下受迫Duffing系统的混沌预测,物理学报,2008,57(12):7535-7540.戎海武, 王向东, 徐伟, 方同,谐和与噪声联合作用下Duffing振子的安全盆分叉 ,物理学报,2007,56(4):2005-2011.(《SCI》:159CZ,《EI》:071910595307)

Wu Cunli , Fang Tong, Rong Haiwu, Chaos synchronization of two stochastic Duffing oscillators by feedback control, Chaos, Solitons and Fractals 2007,32:1201–1207.(《SCI》:128SQ,《EI》:064910295651)

H.W Rong, X.D.Wang,W.Xu, T.Fang,Saturation and resonance of nonlinear system under bounded noise excitation,Journal of Sound and Vibration, 2006,291(1-2), 48-59.(《SCI》:010ZP,《EI》:06039647943)

戎海武, 王向东, 徐伟,方同,有界随机噪声激励下一类非线性系统的共振与饱和现象,应用力学学报,2006,23(2):213-217.(《EI》:063210056566)

戎海武, 王向东, 孟光,徐伟,方同,谐和与随机噪声联合作用下Duffing振子的双峰稳态密度,应用数学和力学,2006,27(11):1373-1379.(Applied Mathematics and Mechanics, 2006,11(27):1569-1576)(《SCI》:112QU,《EI》::070310372356)

Haiwu Rong, Guang Meng, Xiangdong Wang, Wei Xu , Tong Fang, Largest Lyapunov exponent for second-order linear systems under combined harmonic and random parametric excitations, Journal of Sound and Vibration , 2005, 283: 1250-1256.(《SCI》:921JB,《EI》:05159035758)

戎海武, 王向东, 徐伟, 孟光, 方同,窄带随机噪声作用下Duffing振子的双峰稳态概率密度,物理学报,2005,54(6):2557-2561.(《SCI》:934CO,《EI》:05459460317)

戎海武, 王向东, 徐伟, 方同,有界随机噪声激励下软弹簧Duffing振子的安全盆分叉 ,物理学报,2005,54(10):4610-4613.(《SCI》: 972GU,《EI》:05259172528)

Xu Wei, He Qun, Fang Tong, Rong Haiwu, Global analysis of crisis in twin-well Duffing system under harmonic excitation in presence of noise, Chaos Solitons and Fractals, 2005, 23:141-150.(《SCI》:858JO,《EI》:04318289277)

林伟,戎海武,谐和与随机噪声作用下二阶参激系统的Lyapunov指数,西北工业大学学报,2005,23(2):227-230.(《EI》:052691845987).Haiwu Rong, Guang Meng, Xiangdong Wang, Wei Xu , Tong Fang, Response statistic of strongly non-linear oscillator to combined deterministic and random excitatio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Non-Linear Mechanics, 2004,39(6): 871-878(《SCI》:768LM、《EI》:03507777554)

宋春玲,L-fuzzifying topology, 2004, Journal of Computational and Mathematics Application(EI)宋春玲,局部有限超拓扑的局部紧性,2004, 数学研究与评论

宋春玲,拟可微约束优化的次线性Lagrange乘子法则, 2006,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

宋春玲,An optimality condition for quasidifferentiable programming with an abstract constraint , 2006,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ure and Applied Mathematics

8、本课题组教师的科研鉴定

KTGP系列超霸节能系列刮平粗抛机研制与开发,负责人: 王向东,2005年 省级鉴定,评价为“国际先进” 非线性随机动力系统的响应、稳定性和分叉研究,负责人:戎海武,2004年 省级鉴定,评价为“国际先进”

9、学生的数学建模获奖证书

2004年以来共获各类奖励59项,其中国家一等奖1项,二等奖6项,省级一等奖7项,二等奖16项,三等奖29项; 获广东省“挑战杯“竞赛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

10、学生的部分数学建模作品

11、《数学建模》课程教学大纲

体育课程建设总结 第6篇

体育是推进素质教育和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的重要途径。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社会对人才全面素质和创新能力的要求,即对高等教育的要求将会越来越高。高校体育课程在这一新的历史条件下,也在不断地进行改革。如何不失时机地把握和顺应高等教育发展的大趋势,更新课程观念,打破僵化单一课程结构,拓展课程领域,开发课程资源,充分发挥体育课程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已经成为我国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课题。2002年8月,教育部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促进学生健康发展,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精神,在总结高校体育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经验基础上,制订并下发了新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同时要求全国所有高校从2003年新学期开始施行。这标志着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改革进入一个崭新时期。《构建高校大体育课程的实践与研究》改革实践在这一背景下启动,是对高校体育课程模式、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学方法、课程管理等方面进行的全方位、综合性的改革研究与实践。整个过程长达5年,包括方案制定与论证、课改实施与验证、特色形成与凝练等阶段。2003年体育课程被学校确定为第一批校级重点建设课程,2005年,我校体育课程被重庆市教委命名为市级精品课程。

1.方案制定与论证

2003年,我们在认真学习和领会《纲要》精神实质和总结高校体育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经验基础上,对21世纪普通高校体育教学思想观念、普通高校体育课程体系改革现状等广泛调查和深入分析论证,确定课程改革的宗旨、基本思路和改革目标。

课程建设宗旨:‚紧扣纲要,立足本校,突出特色‛。即课程改革必须符合《纲要》的要求,体现《纲要》的精髓,实现《纲要》规定的课程总体目标。立足学校自身实际,服务学校育人目标,突出师范院校特色。

课程建设思路:‚更新课程观念、开发课程资源、拓展课程领域、改革评价方法、重构课程体系‛。即打破单

一、狭窄、封闭的传统体育课程结构和评价办法,充分开发利用学校现有课程资源,将体育课堂、课余体育锻炼、运动竞赛训练、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等纳入体育课程,打破课内外界限,构建大体育课程体系,发挥体育课程的最大功能。

课程建设目标:‚通过3—4年的努力,构建起具有本校特色的大体育课程体系,全面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和体育能力。将体育课程建成市级重点课程‛。

基于以上的基本认识,我们制订了《涪陵师范学院体育课程建设总体规划方案》,组织编写了《涪陵师范学院体育课程教学总纲》和十三门系列课程教学大纲;自主开发了网上选课系统;出台了体育课程质量标准、体育教学规范;成立涪陵师范学院学生体育协会和七个单项体育俱乐部,建立健全了体协和体育俱乐部管理办法;出台《涪陵师范学院学生体育竞赛管理办法》等。经有关专家和学校教务处对课程总体改革方案审议,从2003年秋起开始在全校施行。

2.课改实施与验证

按照课程建设总体规划方案,围绕课程建设目标,在‚创新一个模式、开发一个平台、改革一个办法、构建一个体系、建设一支队伍‛上,对体育课程进行了全方位、综合性改革研究与实践。取得了显著成效。

2.1拓展教学内容,推行‚必学+选学‛的课程模式

按照《纲要》的要求,改革陈旧、过分强调‚综合性‛教学内容,推行‚必学+选学‛的课程模式。‚必学‛内容的设置充分体现体育教学的统一性,又特别强调服务于师范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将与师范生未来工作密切相关的师范生体育素质(队列队形指挥、广播体操、运动竞赛组织方法、游泳、体育文化基础理论等)作为必学内容,提高学生未来工作的适应性。‚选学‛内容充分体现‚以生为本‛,满足学生兴趣、爱好需要。陆续开出了13门系列课程供学生选学,变‚拼盘式‛修读方式为‚自助餐式‛的修读方式。专家认为,‚‘必学+选学’的课程模式既符合高校体育课程改革发展趋势,又具有师范院校的特色‛。

调查表明:学生对选课制表示‚支持‛的比例达89%;实行选课制后87%的学生对体育课变得‚更喜欢‛;学生对体育课表示‚满意‛的达82%。改革实践证明,大多数学生学习态度有了显著变化,基本上走出了过去‚喜欢体育,但不喜欢体育课‛的怪圈。

2.2开发选课系统,搭建网上选课平台

基于web,依托校园网,自主开发建立网上选课系统,并不断完善其功能。选课系统以让学生自主选择合适的教师、课程、上课时间为目的,同时增加管理员管理功能和任课教师对所上课程学生的成绩管理功能。搭建网上选课平台为学生选课提供了便利,同时,也为提高教学管理人员和教师处理课程信息的效率奠定基础。2003年以来,我们有计划地将任课教师信息、体育课程介绍、课程大纲、教案、教学录像上网,为学生深入了解课程信息、自主学习创造了条件。专家认为:‚网上选课平台的建立,充分利用了现有课程资源,实现了课程信息的信息化和开放化,拓展了课程的时间和空间‛。

2.3改革评价办法,构建多元开放的评价体系

按照《纲要》‚淡化甄别、面向全体,重视激励、促进发展‛的评价原则。在评价方式上,由过去教师‚说了算‛改变为‚学生自评、学生互评与教师评三结合‛评价方式;在评价内容上将学生学习进步幅度、运动竞赛获奖以及参与课外体育锻炼等情况纳入评价内容。构建起多元、综合、开放的课程评价体系。专家认为:‚多元、综合、开放的课程评价内容体现出人本价值和课程特点,有助于培养学生民主意识和个性‛。

2.4强化领导,加大投入,搭建平台,确保大体育课程目标实现

通过强化体育工作领导,加大经费投入力度,充分发挥学生体协和单项体育俱乐部的作用,精心安排和设计运动竞赛活动,构建了与课堂教学紧密配合的、全面的课外体育活动内容体系,确保大体育课程目标实现。

首先,学校调整充实校体委领导机构,设置群众性体育部和运动训练竞赛部两个科级单位,配备专职管理干部和人员,划拨专项经费。制定《涪陵师范

学院关于加快体育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和《长江师范学院体育事业‚十一五‛发展规划》,将课程建设、校内外运动竞赛训练、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学生体协和体育俱乐部建设纳入统一规划、指导和管理。从制度上为实现大体育课程的建设目标提供了保证。

第二,加强对学生体育协会及其下设的各单项体育俱乐部的领导和指导,积极支持和帮助学生体协和各单项体育俱乐部开展工作。目前,每周星期二和星期五的校园健身辅导活动时间已经固化,每周有5000余人次参加各健身辅导站组织的活动,学生体协的各单项体育俱乐部会员达到8000余人。‚立体式、多渠道,广参与‛的校园体育健身服务体系已经形成。

第三,精心安排和设计运动竞赛,并实现了学校体育竞赛活动的多样化、常态化。目前,每两年一届的‚体育文化节‛和全校性的田径运动会、足球比赛、篮球比赛、羽毛球比赛、乒乓球比赛、‚12.9‛长跑比赛、健美操比赛、新生广播体操比赛等校内运动竞赛已形成传统。

调查显示:学生对目前学校开展课余体育活动的‚满意‛度为80%;对校园健身指导‚满意‛度为76%。专家认为:‚既有制度保障和经费支持的课内外一体化大体育课程体系的建立,是大教育观在学校体育课程建设中的具体体现,成效显著,无疑值得其他高校的学习借鉴‛。2004、2005、2006年全校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合格率分别为97%、97.5%、98%,优良率分别为?%、?%、?%,呈逐年提高的良好态势。学生体质健康状况逐年好转。

2.5抓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

制定师资队伍建设规划,坚持培养和引进并举的方针,采取多种措施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在青年教师培养上采取‚一帮一‛(一个具有中级以上职称教师结对帮助一个青年教师),取得了明显成效。在不断增加师资队伍人数的基础上,师资队伍的职称结构进一步优化,学历层次进一步提高。2006年,开展了以提高教师教学能力为主要内容的教师技能培训活动,教师参与面达100%。通过培训,教师的质量意识、以人为本意识进一步增强,教学能力普遍有所提高。通

过近几年的建设,初步形成了一支以高级职称教师为中坚,中青年骨干教师为主体,老中青结构合理,专兼职结合的教师队伍,发展态势良好。

3.特色形成与凝练

3.1‚必学+选学‛的课程模式既符合《纲要》的要求,又具有师范特色

高等教育既强调统一性,又重视个性。‚必学+选学‛的课程模式充分体现了《纲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和‚熟练掌握两项以上健身运动的基本方法和技能‛的要求,满足了学生的需求,保障了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的权利。同时,考虑到我校大多数学生今后将奔赴农村中小学工作的实际,将师范生体育素质(队列队形指挥、广播体操、运动竞赛组织方法、游泳、体育文化基础理论等)作为必学内容,提高适应农村中小学工作的能力。彰显了课程特色。

3.2政策支持,制度保障,构建与课堂教学紧密配合、全面的课外体育活动内容体系,确保大体育课程目标实现

一、狭窄、封闭的课程结构显然无法实现《纲要》确立的课程目标。宽领域、多元化课程目标的实现仅靠课堂教学是远远不够的,相反,更多的要依靠学生主动、经常性地参加各种校内校外体育活动来达成。学校通过强化对体育工作的领导、加大经费投入为构建大体育课程提供了制度保障;通过加强对学生体育协会及其下设的各单项体育俱乐部的领导和指导,积极支持和帮助学生体协和各单项体育俱乐部开展工作,使‚立体式、多渠道,广参与‛的校园体育健身服务体系得以完善;通过精心安排和设计运动竞赛,实现了学校体育竞赛活动的多样化、常态化,起到了良好地示范和带动作用。与课堂教学紧密配合、全面的课外体育活动内容体系,确保大体育课程目标实现。

4.应用情况

(一)2005年,我校体育课程被重庆市教委批准为市级精品课程。该成果得到市教委领导和有关专家的充分肯定。

(二)该成果受到兄弟院校关注,重庆三峡学院、重庆教育学院、重庆工学院、重庆邮电大学到我校学习了解体育课程建设情况。该课程的改革思路和做

法得到兄弟院校的赞赏。

(三)《构建高校大体育课程的实践与研究》的教学成果在长江师范学院5年的体育教育实践中起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受到了学生的一致好评。对学校其他课程改革起到了示范作用。在2007年校级重点建设课程结项验收中被评为优秀等级。

(四)该成果在学校实践5年中,受益学生超过15000人。实行选课制后87%的学生对体育课变得‚更喜欢‛;学生对体育课的表示‚非常满意‛和‚满意‛的达82%。2004年、2005、2006年全校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合格率分别为97%、97.5%、98%,优良率分别为?%、?%、?%,呈逐年提高的良好态势。学生体质健康状况逐年好转。对我校毕业生(2005年以后毕业)跟踪调查发现,85%的学校领导认为我校毕业生‚素质全面‛,‚班主任工作能力‛,有82%的毕业生能够‚指导学生开展班级体育活动‛,有21%的毕业生‚担任过兼职体育教师‛。

(五)研究成果在国内多家体育类期刊上发表。其中在《武汉体育学院学报》、《成都体育学院学报》、《西安体育学院学报》、《山东体育学院学报》等体育类核心期刊发表论文4篇,在《渝西学院学报》、《四川体育科学》、《吉林体育学院学报》等体育类期刊和《高校教育教学管理观念与实践》发表4篇。

课程组

上一篇:善学习调研报告下一篇:干部作风建设知识测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