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环与大环高考满分作文高考优秀作文美文欣赏

2024-07-26

小环与大环高考满分作文高考优秀作文美文欣赏(精选9篇)

小环与大环高考满分作文高考优秀作文美文欣赏 第1篇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名师讲解免费下载

小环与大环

南京张茜

这两天真的很烦躁,总是会遇到点小麻烦。我在想,今天一定会好些的,因为我是一个乐观的人,乐观的人在不快乐的时候自找快乐,我找了一天,你猜,我发现了什么?

难得的星期天,早上睡个懒觉,又是大冬天,所以起得很晚——这很正常。

起床后,打开家门,用钥匙打开送奶箱,却发现仍然是两个空瓶,难道今天的牛奶送得这么迟?——这不正常。

我关好房门,想出去看看究竟怎么回事,邻居们说,送奶工的车翻了,牛奶全洒了一地,所以他回去重新拿奶了。——这很正常。

可是送奶工怎么会骑翻车呢?我又跑出去问路边做生意的人,在我看来这条街车稀人少,该不会出事儿的。——这不正常。

做生意的人说,那个人车骑得太快,地上又结了冰,所以摔了跤。哦——这也正常。可是,这大清早地上不该有冰的,因为街边的人从不往街上倒水,昨晚又没下雨,怎么会结了冰又让人滑倒?——这不正常。

再继续问下去,别人竟告诉我一个非常令人吃惊的消息,昨晚这儿的路边突然失火了,路人为了救人,纷纷从街边打来水浇在地上,火灭了,水积了许多,所以结了冰,——这也算正常。

我为了自找快乐依旧在想,这天气不算干燥,怎么会失火呢?——这不正常。

别人又告诉我,因为有人扔了个烟头,不小心点燃了一堆旧报纸。哦——这也正常。我终于有了暂停思考、提问,去研究为什么今早没有拿到牛奶的问题的想法。可是别人偏偏指着不远处对我说,“你看,就是那儿有一堆报纸,现在成黑灰了。哦,前边还有一张没烧着的,刚开始给风吹走的。”

“不知道什么人这么没素质,乱扔东西。”周围的人开始议论。

我无意识地往前走了几步,猛然间发现那张仍然在风中翻动的报纸,上面有着清晰的划痕……这不是……

我愣住了。我昨天晚上心烦意乱,为了发泄心中的郁闷,用笔在报纸上随便乱涂,涂完就狠狠地把报纸揉成一团,最后把它们仍出了窗外。没想到……

我自己定了定神,把思路拉了回来。我心情不好,乱涂报纸,把报纸扔出窗外,有人扔了烟头,报纸被点燃了,于是失了火,大家为了救火,浇了水,天冷了,水结成了冰,送奶人骑车在冰上摔了跤,牛奶翻了,我今早没有牛奶喝了。

我为了排解郁闷心情,自找快乐地“调查”一件平常事,结果是所有的问题都由我的郁闷心情引起。这就是我的“大”发现。

生活中交错着些东西,它们一环扣着一环,也就是辩证法中联系的观点。我们无时不处于某一个小环上,如果不去刨根问底,大概谁也不会发现环环套着,最终又回到了你原来在的小环上。相信只要有心,你一定会发现生活中小环间连接着的大环。

【评析】

事物是相互联系的,一环扣一环,环环相生,文章所写的这一发现虽不新颖,甚至近于常识,但因“我”的亲身经历而被发现,这就有了特殊“价值”。所写的具体内容,是说“我”竟为一次火灾根源之所在,足不出户的“我”竟酿成了街道的一次火灾,可见事物之间的联系是何等密切。文章写得生动、幽默、诙谐,前半部分由果及因,步步追溯,后半部分由因及果,步步推演,前后相应相扣,颇见构思功力。

希望大家高考顺利

小环与大环高考满分作文高考优秀作文美文欣赏 第2篇

先看下面这篇2013年高考满分作文:

在平衡的生活中诗意地栖居

四川一考生

生活如酒, 过于浓烈则辣喉, 过于浅淡则无味, 唯有平衡的味道才显醇厚;生活如歌, 过于高昂则刺耳, 过于低沉则抑郁, 唯有平衡的曲调才显悦耳;生活如画, 过于繁杂则缭乱, 过于简朴则无韵, 唯有平衡的笔触才显美丽。

荷尔德林说:“人生充满劳绩, 然而人, 诗意地栖居在这片大地上。”人生漫漫旅途中, 让我们在奋斗的同时学会欣赏沿途的风景, 让我们在平衡的生活中诗意地栖居!

在平衡的生活中诗意地栖居, 我们要在奔跑中学会憩息。虽然“路漫漫其修远兮”, 但我们仍然要在路途中“制芰荷以为衣兮, 集芙蓉以为裳”。

遥望两千多年前, 孔子驾车周游列国。游说, 辅君, 讲学, 座下弟子三千, 他为了心中的理想奔走忙碌。然而, 孔子并不是只知道奔走。他懂得在忙碌的奔走中停下来歇一歇, 他能够在奔走中明白停歇的意义。于是我们眼中的孔子, 便是那两袖清风至贤至雅的圣人!反观当下, 多少人在匆忙的奔跑中丧失了心力, 名利正如那绑在驴子脖子上的萝卜, 诱惑着人们不断地奔跑、追求。驴子的结局是力竭而亡, 人又如何呢?人成了奔跑的机器, 没有了灵魂, 没有了精神, 何其可悲!生活需要平衡, 奔跑中需要停歇, 唯此, 我们才能懂得生活的旋律, 诗意地栖居!

在平衡的生活中诗意地栖居, 我们要在追求中学会享受。因为事业固然是我们必须打造的圣殿, 但在这圣殿之后还应有一个花园。

阿尔卑斯山脚下有一块著名的标牌, 上书“慢慢走, 欣赏啊!”是啊, 在你奋力攀登绝顶、追逐胜利的同时, 别忘了享受沿途如画的美景。生命在追求与享受中圆满, 人生因奋斗与欣赏而美妙!鲁迅先生执笔时庄严肃穆, 那支笔可作棍棒, 敲醒百万愚民;又可化为刀枪, 直刺敌人心脏。于这样的冷峻、肃穆中, 先生为自己心中的事业———中华民族的觉醒耗尽了心血。然而, 在萧红笔下, 我看到的鲁迅却是一个温和的、懂得享受生活的老人。那青花瓷瓶中插着的小花, 那袅袅烟雾中轻缓悠闲的神态, 那一本正经探讨服装搭配的话语, 让我感受到了一个别样的懂得生活的鲁迅先生。他不是一生伏于案头的作家, 他在追求事业的同时, 享受着生活带来的酸甜苦辣, 他在平衡的生活中酝酿醉人的诗意, 铸就了辉煌而又不失美好平淡的人生。

从儒家的中庸之道一路走来, 中华五千年的文明都在向你宣告着平衡生活的智慧。让我们且歌且行, 于平衡的生活中诗意地栖居!

这是2013年高考四川省一篇难得的满分作文, 堪称高考满分作文的“标杆”之作。我们可以通过对这篇佳作的剖析, 再通过与其他省份高考满分作文的比对, 探寻获取满分作文的秘诀, 以利于2014年的考生们备战高考, 摘取作文桂冠。细细咀嚼, 这篇文章有以下几个突出的亮点:

1.开篇精彩, 先声夺人———精“炼”凤头。作者起笔不凡, 连续三次设喻, 把生活比作酒, 比作画, 比作歌, 类比得当, 形象地揭示了平衡之妙。三个句式相同的比喻又构成排比, 语言气势磅礴, 酣畅淋漓。在此基础上, 再引用名言, 水到渠成地引出中心论点, 自然点题。

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从古到今, 人们写文章都十分注重精“炼”“凤头”。大凡传世之作, 无不从“头”精心雕琢。高考作文亦如此。2013年高考全国各地满分作文中, 以开篇取胜的不乏其例:

(1) 当暮霭沉沉时, 我们被劝说要相信楚天辽阔;当草长莺飞时, 我们被劝说要防备前方蜀道之难;当我们成长到某一阶段时, 我们都被提醒着完成那个不合时宜的人物。于是童真就如那风铃声, 渐行渐远。

(2013年高考浙江卷满分作文《遗失的童真》)

本文开篇以排比句式, 铺叙了当下青少年的童心正在泯灭的生活现状, 入题迅捷。少不更事的“我们”总是被人牵着鼻子走, 催得“被成熟”, “被长大”, 变得“大器早成”, 殊不知“我们”丢失了几多童心、童趣, 遗失了宝贵的童真!

(2) 是什么, 让你烦躁时拥有闲看庭前花开花落的心境?

是什么, 让你不安时仍拥有一份闲看天际云卷云舒的畅然?

是平衡, 拥有一种平衡的心境, 画会儿画, 下会儿棋……我愿借得平衡一缕魂。

(2013年高考四川卷优秀作文《借得平衡一缕魂》)

这篇佳作使用设问的修辞格, 自问自答, 点明了“平衡”的题旨。两个“疑问”意在引起读者的注意, 有激发阅读兴趣之妙;一个“答案”抖开谜底, 巧妙点题。在设疑解疑中, 使读者得到了满足, 更留下深刻的印象。

(3) 同样是一锅沸水, 同样的时间, 硬邦邦的胡萝卜出来后软了;易碎的鸡蛋出来后硬了;而咖啡豆, 虽然出不来了, 但它让水变成了咖啡。面对同样的环节, 胡萝卜选择了屈服, 软化自己;鸡蛋选择了防守, 保护自己;咖啡豆选择了改变, 成就了咖啡的芳香怡人。

(2013年高考重庆卷优秀作文《改变自己》)

文章开篇亮人眼目, 十分精彩。在沸水中, 胡萝卜因“屈服”而变软, 鸡蛋因“防守”而变硬, 咖啡豆因为顺势而变, “成就了咖啡的芳香怡人”。孰是孰非, 一目了然。在三者的鲜明对比中, 突出了“改变”的重要意义。

2.恰当引用, 富有意蕴———锤“炼”语言。文章开头引用荷尔德林的名言点明题旨;接着引用屈原《离骚》的诗文, 提醒人们, 漫漫人生路, 要学会享受生活;再引用阿尔卑斯山脚下的名言, 告诫人们:放慢急匆匆追求的脚步, 欣赏路边美丽的风景。大量名言警句的引用, 使文章意蕴丰厚, 表现出浓重的文化积淀, 文采斐然。

“有文采”是高考作文发展等级的要求之一。做到“有文采”, 除了修辞格的综合运用、长短句的交错使用、整齐的句式以及和谐的音韵之外, 巧妙引用名言警句也是重要的手段。它既可以反映考生的知识积累, 表现考生驾驭语言文字的能力, 又可以使文章熠熠生辉, 增添内涵, 真可谓一箭三雕。聪明的考生总是注重在名言的引用上大做文章, 为自己的文章增添亮点。2013年众多高考满分作文正是凭借名言的引用而吸引了阅卷老师的眼球, 从而一举夺魁。请看2013年福建卷满分作文《不做流云愿为花》中的一段:

钱钟书说, 春天需要放在窗口里看才是美的。是啊, 窗口给春天镶上了俏丽的边儿。王蒙说, 河流是一种被辖制的自由。是啊, 河岸为河流提供了宽厚的臂膀, 并在上面挂满了繁花绿荫。艾青说,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是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是啊, 唯有爱得深沉, 才会永久扎根, 同呼吸, 共命运, 而不是任由它沉沦。泰戈尔说, 天空不会留下痕迹, 但我已飞过。是啊, 有梦想的人, 心有慧根, 不会在任何一片空荡的天地久留。

这段文字大量借用中外名人的言论, 运用排比的手法, 形象生动地阐释了“无限制的‘自由’必然会造成为所欲为的后果”的主旨, 语言优美, 底蕴深厚, 一气呵成, 显示了作者广博的文化积淀。读来痛快淋漓, 令人拍案叫绝。

再如2013年高考江西卷满分作文《难易相生怕与不怕相生》一文, 作者一开始就引用道家学派的鼻祖老子的名言, 从对立统一的观点出发, 指出“怕与不怕是相依赖而存在的, 没有绝对的畏惧或喜欢”, 既巧妙地切入了所要论述的话题, 又自然地引出对中学生“三怕”的分析。在具体分析“三怕”时, 先引用理查德·怀斯曼的名言, 进而引出第一个层面的分析, 指出“一个人害怕与否, 其能力的高低是关键因素”。之后又化用林徽因的话, 从第二个层面展开论述, 指出“真正的不畏, 不是避开难题, 而是敢于直面难题”。最后又引用徐志摩的话巧妙地结束全篇。这些直接或间接化用的名言, 既可以作为文中的论据巧妙地证明自己的观点, 又可以作为行文的线索衔接起论证的过程, 同时也彰显了考生丰富的文化积淀。

3.例证经典, 以一当十———提“炼”素材。作者选用“孔子”“鲁迅”两个经典例子, 古今结合, 详略恰当, 有力地论证了观点。孔子能够在奔跑中明白停歇的意义, 然而现实生活中又有多少人在匆忙的奔跑中丧失了心力, 成了奔跑的机器。这一组对比, 突出“生活需要平衡, 奔跑中需要停歇”。“执笔时庄严肃穆”的鲁迅和萧红笔下“温和、懂得享受生活”的鲁迅又是一组对比, 突出“在平衡的生活中酝酿醉人的诗意”。

高考作文素材的选用, 要力求典型、新颖、鲜活, 做到人无我有, 人有我新。只有这样, 才能给阅卷老师带来一种全新的视觉感受。在素材的使用上, 还要注意点面结合, 详略得当, 既保证文章的容量, 又增强论证的力度。2013年高考全国大纲卷优秀作文《爱心暖流带来微幸福》一文, 作者引用了美国的沙利文、三个“最美人物” (“最美教师”张丽莉、“最美妈妈”吴菊萍、“最美司机”吴斌) 、“提灯女神”南丁格尔等人的典型事例, 做到了中西结合, 古今兼备, 感染力、说服力极强。2013年高考全国大纲卷优秀作文《天堂的模样》, 主体部分用天津的哥马志刚、乌鲁木齐的捐款乞丐、汶川地震失去亲人和双腿的女孩廖智三人的事例连点成线, 新颖别致, 有耳目一新之感, 阅卷老师的眼球一下子被紧紧“抓”住了。

再看下例:

反观刘铁男, 一位原本人人敬羡不已的副部长级高官却成了人人唾弃的贪官, 究其原因, 难道不正因他丧失了内心深处的灵魂吗?做人当诚实, 做官当清廉。可是他呢?造假、受贿、骗取国家贷款。在当今这个物欲横流、发展迅猛的时代, 有太多的事物让人偏离内心的初衷, 随波逐流, 比如销售假奶粉、毒大米的无良商家, 肆意排放污水的黑心厂家, 还有那些向黄浦江倾倒了成千上万头死猪的养殖户们。是啊, 一个人如果失去了内心深处的灵魂, 就会像流星一样, 只能于天际漂浮。

(2013年高考福建卷优秀作文《守住内心的“灵魂”》)

示例通过“点”例———刘铁男和“面”例———销售假奶粉、毒大米的无良商家, 肆意排放污水的黑心厂家, 还有那些向黄浦江倾倒了成千上万头死猪的养殖户们, 以“点面结合”的方式, 从反面阐述“偏离内心的初衷”是极其丑陋、龌龊的。这样“由点到面”安排素材, 既显得内容充实, 说服力强, 又显得行文多变, 详略有致, 足见作者组织材料的娴熟技巧。

4.思路清晰, 结构明朗———巧“炼”结构。作者为论述“在平衡的生活中诗意地栖居”这一中心论点, 精心拟定两个并列的分论点:在平衡的生活中诗意地栖居, 我们要在奔跑中学会憩息;在平衡的生活中诗意地栖居, 我们要在追求中学会享受。然后分层论证, 清晰地阐明了“诗意地栖居”的内涵, 思路严谨, 条理清晰, 表现出作者缜密的思维品质和高超的论证能力。

议论文要做到思路清晰, 结构明朗, 通常使用并列式、层递式、总—分—总式等结构形式。与例文一样, 2013年高考满分作文不少也是因结构明朗而力压群雄, 脱颖而出的。

(1) 并列式。2013年广东卷满分作文《谢谢你的好意》, 采用并列式结构, 抓住三个家庭都对富翁“表示感谢”这一关键词展开议论, 对三个家庭的不同态度作出肯定的思考, 扣题严密, 说服力强。“谢谢你的好意, 我真心真意地接受”、“谢谢你的好意, 他日我必定奉还”、“谢谢你的好意, 我心领了”三个分论点, 分别照应三个家庭对捐助的不同态度, 使得文章结构整齐, 层次分明。再如2013年高考全国课标Ⅰ卷满分作文《携勇气前行》, 作者拟定三个分论点构成并列:携勇气前行, 便能不畏人生的顺逆交替, 成就事业;携勇气前行, 便能不畏被浓雾遮挡的前路, 开辟新天地;携勇气前行, 便能不畏生死、荣辱, 坚定心中的信念与信仰。全文条分缕析, 与例文有异曲同工之妙。

(2) 层递式。2013年安徽卷优秀作文《追问让梦想更多彩》拟设了三个层次:“我说, 要让梦想更多彩, 重在方向的确立, 重在方法的选择”;“我说, 要让梦想更多彩, 重在对现实的需求, 重在对未来的思索”;“我说, 追问让梦想更多彩, 因为追问让我们鼓足干劲, 让我们离梦想越来越近”。全文分三层论证, 第一层重在论述要有正确的“方向”与“方法”, 第二层论述要有前瞻性、预见性, 具有长远眼光, 第三层论述要付诸行动, 为实现梦想而战。三个部分层层递进, 论述深刻有力。

(3) 总—分—总式。2013年高考江西卷优秀作文《在怕的背后》属于典型的总—分—总式结构:开头紧扣材料中的“三怕”现象, 提出全文的中心论点“这一系列的胆怯, 有我们自己的原因, 也有学校、国家的责任”, 接着从自己 (个人) 、学校 (老师) 、国家 (教育体制) 三个方面, 设定了三个分论点 (“怕”的背后, 有你我的“惰性思维”;“怕”的背后, 有老师的引导不当;“怕”的背后, 有国家教育体制的不健全) , 并逐一展开论证。最后对这三个方面加以总结, 结束全篇, 铿锵有力, 引人深思。总—分—总的结构, 时时处处紧扣材料, 既不旁逸斜出, 也不拖泥带水, 充分挖掘“三怕”背后的原因, 深入思考学校教育的现状, 既显示了考生善于思辨、精于布局的能力, 也表现了现代中学生敢于直面现实、勇于揭露问题的胆略和勇气, 确实是一篇立意深刻、结构严谨的考场佳作。

5.对比论证, 凸显主题———历“炼”论证方法。例文在论证方法上, 主要采用了对比论证。文中对比主要有两组:一组是孔子与当下一些人的对比, 另一组是“执笔时庄严肃穆”的鲁迅和萧红笔下“温和、懂得享受生活”的鲁迅的对比。通过比较, 孰是孰非不言而喻, 凸显了主题, 催人警醒。

除对比论证外, 议论文常见的论证方法还有因果论证法、假设论证法等。综合运用多种论证方法, 学会因事说理, 不但能有效避免高考作文“观点+材料”式的幼稚病, 更能纵深挖掘, 在深度和广度上纵横驰骋, 获取高分。在2013年高考满分作文中, 因为熟练运用不同论证方法而受到阅卷老师青睐的不在少数。请看以下作文片段:

(1) 面对纷繁嘈杂的社会, 周国平毅然选择坚持自己的精神王国, 面对世人的不解与嘲讽, 他没有退却, 没有犹豫, 而是选择与清风为友, 与天空做伴。心灯在内, 他自斟自饮生命之酒, 别有一番滋味。

……

曾经看过季老的一张图片, 他的目光是那样的清澈, 眼神又是那样的坚定。晚年的季羡林, 一个人, 一只猫, 一前一后, 漫步在燕园中, 成为燕园一道别致的风景。季老抛却浮名, 远离喧嚣, 选择在喧闹的社会保留内心的一片宁静。这样的不浮不躁如一首意味隽永、朗朗上口的诗歌, 如一曲明亮欢快、节奏清晰的交响乐。

……

反观现在的社会, 都市的脚步踏碎了细腻的梦。多少人在钢筋水泥中迷失了自我, 他们感叹良辰美景虚设, 却又有谁肯将浮名换成浅斟低唱, 肯将宝马雕车丢弃, 一蓑烟雨任平生?

(2013年高考江苏卷满分作文《坚守本真》)

周国平在小镇幽居十余年, 晚年的季羡林“选择在喧闹的社会保留内心的一片宁静”, 官场压制下的一群诗人不因浮华、利益而停下追求本真的脚步, 此为正面论证。然后“反观”现实, 概述如今人们迷失自我、心急火燎“熙熙于名利”的事实, 从反面指出坚守本真的难得。正反对比, 有振聋发聩之奇效。

(2) 京剧名旦梅兰芳先生, 在一次演出结束后, 与众人喝彩声中, 听见一老人大喊“不好”。散场后梅先生特意将老人请至后台:“说吾孬者, 是吾师也, 请您指教!”……梅先生不觉得丢脸怨恨, 反而拜老人为师。正是因为感谢挑错, 改进不足, 梅先生才能登上京剧舞台的巅峰, 成为一代传奇。

(2013年高考山东卷优秀作文《感谢挑错》)

作者在列举事例后, 用因果论证法适当展开, 证明了梅兰芳先生因“感谢挑错”而获得成功, 增强了力度, 突出了主题。

(3) 章太炎先生出生于医学世家, 自恃医技高明, 直至有一次自己生病久治不愈, 经名师挑错才知道自己的药方不管用。从此他苦心钻研, 在医学领域也有所建树。假如没有那次生病后挑错, 章太炎恐怕意识不到自己的不足, 发愤学成从何谈起?感谢挑错, 成就大师之学。

(2013年高考山东卷优秀作文《感谢挑错》)

作者先引用章太炎先生“经名师挑错”而“有所建树”的事例, 接着反向假设———如果没有那次“挑错”, 恐怕章太炎也就没有“大师”的美誉了, 从而阐明了“知错就改, 善莫大焉”的道理。

高考满分作文必备 第3篇

一篇耐人寻味的文章,其语言必具隽永的意境美、生动的情趣美和诗意的哲理美,用词生动、句式整齐、善于运用修辞手法。著名作家贾平凹在《丑石》中写科学家观察丑石时“拉直了目光……”。“拉直”一词,生动传神、新鲜蕴藉,把无形的视线具体化,科学家观察丑石的神态活灵活现。鲁迅《为了忘却的纪念》中“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等句式整齐,语言富有哲理,有极大的震撼力。2011北京高考满分作文《竞争是发展的步伐》中“鲜花,因有了绿叶的依偎,才显得清纯、鲜润;天空,因有了白云的飘逸,才显得静穆、安详”等句子也同样整齐而富有变化,语言灵动优美。

利用各种修辞方法润饰语言,是文坛高手的惯用技法。无论是白居易的《琵琶行》,还是李贺的《箜篌引》中,描写美妙的乐声皆因比喻而使诗歌形象可感,如闻其声。现代散文大师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中脍炙人口的经典名句“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亭亭的舞女的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又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那荷花、那月光仿佛就在眼前含苞待放,就在眼前洁白无瑕。作者运用通感手法而臻语言之佳境,尽显文章之风采,从而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2011年高考山东作文题目“这世界需要你”,一考生写的是“文字——这世界需要你”。他在文中写道:“当你被刻在竹简,或是被写在绵帛,构成一册册史书的时候,总是很诚恳地记录下不争的史实;当你被马克思用羽毛笔管书写出来的时候,你就是一种伟大的思想;当你被李白、雪莱吟咏成一段段诗句的时候,你就是一种超脱的情怀和理想。”文中用排比,极富文采。最后质检组专家钦点59分。2011高考四川满分作文《总有一种期待》结尾“以勇于挑战的勇气为桨,驾起人生的巨轮,向着成功的彼岸前行”“勇于探索是人们发挥潜能的金钥匙”等语句都以优美的比喻引人入胜。而“那障碍,可能是罗马宗教裁判所前的熊熊烈火,可能是哥伦布远航中的连天暴风雨,可能是红军长征途中的绵绵雪山、无边的草地”等句子有比喻,有排比,文采飞扬,气势磅礴,读来令人荡气回肠,拍案叫绝。

另外,语言求新还可借助于亲切自然、新鲜活泼的流行歌曲。我布置过一篇以“欣赏”为话题的作文,其中有一个学生写的文章题目是《无与伦比》。内容是周杰伦从初进歌坛的《双节棍》到《十一月的肖邦》《黑色毛衣》《千里之外》《听妈妈的话》《青花瓷》等等。小作者对周杰伦的歌如数家珍,歌词信手拈来恰当而感人,赞美了周杰伦从一个吐字模糊、含混不清的小歌手到一名歌坛实力唱将的成长历程。他的歌是无与伦比的,他在歌坛的地位是无与伦比的。由于流行歌曲强烈的社会“轰动效应”,歌词及歌名的“知名度”,容易使读者产生强烈的共鸣。况且有的歌词蕴藉丰富,魅力十足如果运用得体,定能妙笔生花。

经典文言文历经百年、千年的考验,语言洗练、意蕴丰富有着极强的说服力。学生作文中经常见到“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天将降大任于斯人矣,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盖西伯(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等语句,使文章庄重而大气,严肃而厚重。2001年高考满分作文蒋昕捷的《赤兔之死》令许多资深语文教师感慨良多。作者非凡的艺术想象力和卓越不俗的古白话运用功底叫人叹为观止。作者以三国故事为基础,编撰了赤兔马为诚信而殒身的感人故事,表现了“真英雄必讲诚信”的主题。艺术手法独特娴熟,将赤兔马拟人化,使之有了人的情感和特征,文章因而生动、婉丽、有底蕴,把诚信的主题表现得淋漓尽致,慷慨激昂。高度浓缩的古白话,散整错综,明白晓畅,文采飞扬,让众多考生无法望其项背,只能感叹书读得太少。可见,文言文无尽宝藏中有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丰富材料。在我们语言越来越时尚的今天,不仅要增加新词外来语,还应在经典古文中寻找我们的营养。只有当语言有了深厚的文化积淀,它才更有品味。

高考作文除了吸收经典的文言文的精华外,还更要联系现实,关注现实。从现实生活当中撷取有价值、有教育意义的事例,这样文章才能跟具有说服力。而作为中国人每年精神盛宴的非中央电视台《感动中国》莫属。一个个鲜活的形象,一个个感动的人热泪盈眶的事件诠释着真、善、美;鞭挞着假、丑、恶。而获奖人物的颁奖词写得优美、洗练、凝重、感人肺腑,有些我们可以引用。而最有意义的是,平时学习中让学生去模仿,可以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尤其是可以锻炼语言运用的能力。下面是2012感动中国张丽莉老师的颁奖词:冰雪为容玉作胎——别哭,孩子,那是你们人生最美的一课。你们的老师,她失去了双腿,却给自己插上了翅膀;她大你们不多,却让我们学会了许多。都说人生没有彩排,可即便再面对那一刻,这也是她不变的选择。这样的语句经常拿来让学生体会、模仿,必然能有效迅速提升学生的写作水平,为高考作文得高分做好充分的准备。

高考优秀作文给我们的启示是:语言是作文的基础要素,语言表现力的强弱,直接关系到作文的得分。因此,考场作文语言应力戒俗话套话,尽量运用鲜活且底蕴丰富的语言,从而为文章注入新内涵,创设新意境,使读者产生新感觉,获得新体验,触发新感悟。

俗话说,得作文者得语文。距离2015年高考越来越近了,希望高三学子能够妙笔生花,写出一篇语言流动优美的高考考场作文,从而取得优异的高考成绩。

高考满分作文解密 第4篇

“直”如开门见山, 一睹全貌;“曲”似曲径通幽, 别有洞天。具体有下列三式:

第一, 开门见山, 可以快速将阅卷老师带入规定情境和思路中。考生可以用自己对题目的感觉和热情去点燃老师内心的感觉与热情之火。如2008年全国 (Ⅰ) 卷高考满分作文《生命!生命!!》是这样切入的:

“老师, 老师, 你快醒醒呀!”孩子们一边抽噎一边摇着关老师。

此时的关老师满脸的水泥沫, 两条腿压在水泥板下。

就在5分钟前, 8.0级地震袭击了这个偏远的村落, 在这个简陋的教室里, 关老师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 果断地将仅有的8个学生护到了墙角, 自己却慢了下一步, 被掉下来的水泥板砸到了双腿, 疼昏了过去。

文章一开头, 作者就用别致的方法塑造出了关老师的形象, 关老师的形象一开始便深深烙在读者的脑海里, 挥之不去。这样的开头有先声夺人之妙, 非常“抓人”。

第二, 讲究悬念和曲折, 以引起阅卷老师的关注。“文似看山不喜平”, 有时候入题更需要讲究曲折和委婉, 尤其要讲究一点悬念, 才能引人入胜。因此, 有时候, 我们不妨多用一点言辞, 以悬念抓住读者心理, 引起他们的注意和重视。如2008年广东卷满分作文《不要轻易说“不”》就是这样切入的:

流水之畔, 红尘滚滚。问生命:成, 你能否有朗月照花, 深潭微澜的美艳?你能否有不计顺逆、不计成败的超然?你能否有扬鞭策马、登高望远的旷达?败, 你能否有滴水穿石、汇入洪流的意志?你能否有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的傲岸?你能否有苟利国家生死以, 岂因祸福避趋之的倔强?

不要轻易说“不”, 因为——你能!

此篇命题作文, 开头是讴歌生命和考问灵魂的交响乐, 如此气派, 有波澜也有悬念, 叫读者和阅卷者不能轻易说“不”吧。

第三, 用强烈的反差、对比和映衬来引出题旨, 在读者心目中留下深刻的印记。如2008年上海春季卷满分作文《细微深处》一文开头:

这个世界真的是“大”千世界。大人物, 大环境, 大趋势, 大事件等等, 可以说, 一个“大”字, 充斥了我们这个日益发达的社会。不论正确的还是错误的, 凡是跟“大”粘上边, 就是大新闻, 就能吸引无数人的眼球。

可那些细微之处呢?我们能够忽略吗?无论是艺术、科学, 还是人生, 我们都无法忽视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东西。正是细微, 才有深度。

作文开头一系列的“大”似有离题之嫌, 接着笔锋一转, 便进入自己早已拟定的题目了。开始的“大”与“小”形成鲜明对比和反差, 巧妙、贴切而又发人深省。这样的开篇, 不是做到了“开门见山”和“曲径通幽”的完美统一了吗?

二、辞真意深, 点“睛”活“龙”

点睛, 即点明主旨。因为考场作文阅卷时间少, 所以不提倡内容过于含蓄, 句可以有“睛”, 段有“睛”, 文有“睛”, 不时地点题。这些点题的语句, 位置不拘一格, 可前可后, 也可在中间;关键是要有新意, 要有底蕴, 尽可能做到理性与情趣的融会贯通, 给人以隽永、深刻而耐人寻味的印象。

第一, 用感情浓烈的语词来点睛, 引起共鸣。文章在写景、叙事或对论点进行了论证之后, 结尾才运用凝练简洁的抒情、议论性的语句点题, 水到渠成地归纳出中心, 戛然而止。如2008年上海卷高考佳作《他们》的结尾:

他们是父亲, 伟大而坚韧;他们是父亲, 这个世上最爱我们的男人。也许, 我们走出考场时, 该给他们来个拥抱, 我想他们一定会尴尬一下, 然后直至老去, 也铭刻于心。

文末写到回报父爱, 等待已久, “千呼万唤始出来”。如果此篇是父亲之歌, 那么最强音在篇末。

第二, 用点明主旨的警句, 以期留下难以磨灭的余响和值得咀嚼的东西。如2008年上海春季卷高考满分作文《细微深处》结尾是这样的:

细小之处, 微而不浅, “夫祸患常积于忽微”, “微言大义”, 古人早就明白这个道理了。我们呢?

连用警句, 加以疑问作结, 激疑促思, 启人心志;驻目沉思, 浮想联翩, 余韵悠长。

第三, 艺术地运用俗语民歌等, 以期读者受到感染并乐于接受自己的观点。我们对俗语、歌词等能艺术地加以改造和利用, 并糅进其他修辞手段加以强化, 也有可能赋以新意并铸成自己的“名句”, 给人以艺术享受与心灵震动, 从而达到王蒙所说的“亏他想得出来”。如2008年辽宁卷高考满分作文《坚守心中的道德律》的结尾:

“不论是黄昏, 还是晨曦初露, 茉莉花, 总是洁白的。”正如希腊诗人乔治·赛福斯的这首小诗所说, 我们青少年要想有所成就, 就一定要坚守住自己的洁白, 坚守住自己的芳香, 坚守住自己心中的道德律!

高考满分作文解密 第5篇

一、巧饰凤头,“直”“曲”尽妙

“直”如开门见山,一睹全貌;“曲”似曲径通幽,别有洞天。具体有下列三式:

第一,开门见山,可以快速将阅卷老师带入规定情境和思路中。考生可以用自己对题目的感觉和热情去点燃老师内心的感觉与热情之火。如2008年全国(Ⅰ)卷高考满分作文《生命!生命!!》是这样切入的:

“老师,老师,你快醒醒呀!”孩子们一边抽噎一边摇着关老师。

此时的关老师满脸的水泥沫,两条腿压在水泥板下。

就在5分钟前,8.0级地震袭击了这个偏远的村落,在这个简陋的教室里,关老师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果断地将仅有的8个学生护到了墙角,自己却慢了下一步,被掉下来的水泥板砸到了双腿,疼昏了过去。

文章一开头,作者就用别致的方法塑造出了关老师的形象,关老师的形象一开始便深深烙在读者的脑海里,挥之不去。这样的开头有先声夺人之妙,非常“抓人”。

第二,讲究悬念和曲折,以引起阅卷老师的关注。“文似看山不喜平”,有时候入题更需要讲究曲折和委婉,尤其要讲究一点悬念,才能引人入胜。因此,有时候,我们不妨多用一点言辞,以悬念抓住读者心理,引起他们的注意和重视。如2008年广东卷满分作文《不要轻易说“不”》就是这样切入的:

流水之畔,红尘滚滚。问生命:成,你能否有朗月照花,深潭微澜的美艳?你能否有不计顺逆、不计成败的超然?你能否有扬鞭策马、登高望远的旷达?败,你能否有滴水穿石、汇入洪流的意志?你能否有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的傲岸?你能否有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倔强?

不要轻易说“不”,因为——你能!

此篇命题作文,开头是讴歌生命和考问灵魂的交响乐,如此气派,有波澜也有悬念,叫读者和阅卷者不能轻易说“不”吧。

第三,用强烈的反差、对比和映衬来引出题旨,在读者心目中留下深刻的印记。如2008年上海春季卷满分作文《细微深处》一文开头:

这个世界真的是“大”千世界。大人物,大环境,大趋势,大事件等等,可以说,一个“大”字,充斥了我们这个日益发达的社会。不论正确的还是错误的,凡是跟“大”粘上边,就是大新闻,就能吸引无数人的眼球。

可那些细微之处呢?我们能够忽略吗?无论是艺术、科学,还是人生,我们都无法忽视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东西。正是细微,才有深度。

作文开头一系列的“大”似有离题之嫌,接着笔锋一转,便进入自己早已拟定的题目了。开始的“大”与“小”形成鲜明对比和反差,巧妙、贴切而又发人深省。这样的开篇,不是做到了“开门见山”和“曲径通幽”的完美统一了吗?

二、辞真意深,点“睛”活“龙”

点睛,即点明主旨。因为考场作文阅卷时间少,所以不提倡内容过于含蓄,句可以有“睛”,段有“睛”,文有“睛”,不时地点题。这些点题的语句,位置不拘一格,可前可后,也可在中间;关键是要有新意,要有底蕴,尽可能做到理性与情趣的融会贯通,给人以隽永、深刻而耐人寻味的印象。

第一,用感情浓烈的语词来点睛,引起共鸣。文章在写景、叙事或对论点进行了论证之后,结尾才运用凝练简洁的抒情、议论性的语句点题,水到渠成地归纳出中心,戛然而止。如2008年上海卷高考佳作《他们》的结尾:

他们是父亲,伟大而坚韧;他们是父亲,这个世上最爱我们的男人。也许,我们走出考场时,该给他们来个拥抱,我想他们一定会尴尬一下,然后直至老去,也铭刻于心。

文末写到回报父爱,等待已久,“千呼万唤始出来”。如果此篇是父亲之歌,那么最强音在篇末。

第二,用点明主旨的警句,以期留下难以磨灭的余响和值得咀嚼的东西。如2008年上海春季卷高考满分作文《细微深处》结尾是这样的:

细小之处,微而不浅,“夫祸患常积于忽微”,“微言大义”,古人早就明白这个道理了。我们呢?

连用警句,加以疑问作结,激疑促思,启人心志;驻目沉思,浮想联翩,余韵悠长。

第三,艺术地运用俗语民歌等,以期读者受到感染并乐于接受自己的观点。我们对俗语、歌词等能艺术地加以改造和利用,并糅进其他修辞手段加以强化,也有可能赋以新意并铸成自己的“名句”,给人以艺术享受与心灵震动,从而达到王蒙所说的“亏他想得出来”。如2008年辽宁卷高考满分作文《坚守心中的道德律》的结尾:

“不论是黄昏,还是晨曦初露,茉莉花,总是洁白的。”正如希腊诗人乔治·赛福斯的这首小诗所说,我们青少年要想有所成就,就一定要坚守住自己的洁白,坚守住自己的芳香,坚守住自己心中的道德律!

这样就增加了语言的密度、力度。

小环与大环高考满分作文高考优秀作文美文欣赏 第6篇

修辞手法是文学作品中的常见手法,是指在文章中通过运用优美的语言、整齐的句式和一定的形式来使文章更加具有文采,使文章赋予读者美的感受,增加文章的语言魅力。的确,在烦琐复杂的高考阅卷中,面对着千千万万份高考作文,一些修辞手法的巧妙运用,可给阅卷教师留下一个好印象,从而为文章加分,但在运用修辞的时候不能改变文章的本意,换句话说,修辞本身是无意义的,它的使用是使文章锦上添花。所以在作文中过多地使用修辞,不但使修辞失去了其特有功能,还使文章有“滥用”的嫌疑。

一、滥用修辞的主要表现

1. 排比的滥用

排比作为一种常见的修辞手法,运用广泛,在文章中使用排比可使句子读起来更富有音韵美,铿锵有力,朗朗上口,而且句式整齐,一目了然,为文章的整体表达效果增添色彩。

在高考满分作文中,大多会运用排比这一修辞手法。如2011年某省满分作文《走出自我》,这篇940字左右的文章,三处都运用排比。在文章的开头,就用三个排比句“蓝天不应该看到自己的宽广,忘记彩云的点缀;大海不应该只看到自己的浩瀚,忘记百川的付出;草原不应该只看到自己的苍茫,忘记万物的滋养;大树不应该只看到自己的粗壮,忘记落红的哺育。”由此引出作者的论题,接下来,又分别用三个排比句引领三段文字进行论述,在文章的最后,作者又用了一个排比段来总结全文,“走出自我,让蓝天因彩云的点缀更美丽,让大海因百川的汇合更浩瀚,让草原因万物的滋养更苍茫,大树因落红的哺育更高大,走出自我,走向灿烂辉煌!”在这篇文章中,排比的运用过于繁多,一篇简短的文章,除去这些排比句,又有多少是作者自己的见解?不得不说是一种滥用。又如2015年高考满分作文《我的人生,我的范儿》,在文章结尾用了这样一组排比句,“生活就像一棵大树,有苍翠也有枯萎;人生就像一条大河,时而波涛汹涌,时而细水长流;人生更像是一首动人心弦的乐曲,快慢缓急,演奏出动人的音符。”不难看出,这里的排比式没有任何针对性。再有,2015年新课标卷Ⅰ,在考场14篇高分作文中至少两处运用排比有5篇,所占比重非常大,这是排比修辞手法滥用的表现。

2. 比喻的滥用

比喻就是打比方,是指在描述事物时抓住互不关联的两个事物的相似点,然后用常见的事物和深奥难懂的事物进行比较,使深奥难懂的事物变抽象为具体、化无形为有形,帮助人们快速理解。在文章的记叙、说明以及描写中运用比喻可使文章的语言生动有趣,但如果在高考作文中,考生随意使用这种修辞手法可能会适得其反。

如在2010年某省高考满分作文《小议“浅阅读”》中,文中指出“浅阅读就像是吃快餐,好吃没营养”,“阅读的过程就像是泡茶的过程”,接下来把在酷热夏季的一杯清凉的食盐水比作考场中的“浅阅读”,把在严寒冬季的一杯温热茶水比作闲暇时的“深阅读”。一篇短短800字左右的文章,就有四处使用比喻,确是一种滥用,而丝毫彰显不出比喻句应有的魅力。又如在2010年满分作文《与你为邻》中,作者指出“诚信是一张爬上成功大殿的通行证”“诚信是一朵美丽的鲜花”。再如,在2012年某省高考满分作文《感恩让生命之花常开不败》的结尾,“感恩如春风,吹出了花红柳绿。感恩如春雨,洗涤了心中尘埃。感恩如秋叶,飘出了瓜果清香。感恩如冬雪,装帧出动人纯真世界”。针对后面的两个例子,其对比喻的运用完全就是一种模式化的做法,此类型的句子在高考作文中屡见不鲜,甚至可以称之为“万能句”,换成其他大众化的议题,同样也适用。而在文章开头或者结尾运用比喻,无非就是为了点题或者吸引阅卷教师的注意力。

3. 比拟的滥用

比拟包括拟人和拟物,需要借助作者有创造性的想象,把物赋予人的思想和感情,有人的动作和语言,或者把人当作物来写,或把此物当作彼物来写。这种修辞手法的采用,能使读者对所表达的事物产生鲜明深刻的印象,产生强烈的感情,引起感情上的共鸣。在高考满分作文中,比拟这种修辞手法在考生的作文中更是随处可见。如2010年在全国卷高考满分作文《我的老鼠你的鱼》和《午餐的道白》中,通篇都采用比拟修辞,作者直接赋予猫以人的情感,猫与猫之间进行各种对话,以此来反映社会问题和作者的主题思想。文中,作者以丰富奇特的想象力写出猫与猫之间的种种对话,想以这种“创新”方式取得高分,其实这样的作文形式并不是很新奇,也并不是在高考作文中第一次出现。又如,2012年某省高考满分作文《忧与爱》,文章开头指出“茶与水的相遇,实在是一种前世今生的缘分”,接下来又说“滚烫的开水大口呼吸着涌进茶壶,仿佛迫不及待去拥抱一个早已注定的誓言。茶叶以近乎疯狂的姿态旋围、舞动,一瞬间充斥了茶壶中的天地”。此文在文章开头就采用比拟修辞,无非是为了吸引读者注意,似乎就是要达到一种“先声夺人”的效果。而这种做法,在许多文章中都可以见到,是模式化地运用比拟修辞的表现。

二、针对滥用修辞问题的解决策略

1. 加强思想教育,丰富文章内容

叶圣陶先生在谈到思想和作文的关系时说,作文的内容主要是由情感表现出来的,所谓文字只是它的形式而已。只有思想深刻健康,写出来的作文才可以称得上是佳作,那些只注重遣词造句的文章,是很难得到认可的。无独有偶,魏书生认为最能体现文章质量的是文章的“神”,是写文章人的力量,所以教作文首先是教做人,我口说我心,嘴上的文字是表达人的内心。没有较高的思想觉悟,没有较好的品德素质,语言文字再美的文章读起来也让人感觉干瘪无力、缺乏力量。教师要在作文的训练中加强学生的思想教育,让学生认清作文教学的本质,丰富学生的思想,让学生有话可说,而不是通过使用大量的修辞来增加文章的魅力。

2. 作文教学循序渐进,稳扎稳打

吕叔湘先生认为,语文这一学科的性质决定语文不同于其他学科,语文更侧重于在不断的训练中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这就需要不断地仿写和循环练习。即使仿写,也有先后阶段,在开始阶段,可从简短的语句或者名言入手进行训练,其中既可以仿同学的佳作,也可以仿一些名篇佳作中的优秀范例。然后进行文体模仿,根据不同阶段的学生进行问题训练,最后上升到文意的模仿,从内容、选材到风格的形成。目前作文教学的训练过程存在急功近利现象,教师总结模板,学生仿照写作,这就使得学生的作文表面看起来文采非凡,却毫无生命力。

在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高考满分作文给许多考生提供了参考,阅卷教师要看到满分作文的影响,慎重评分。要想脱掉作文身上的“模子”,使它变得更加完美,除了以上措施外,还要不断完善作文评分机制,作文的“根”应在生活,在对生活的细心观察和感悟思索中。而各种各样的写作技巧只能说是“末”,不能舍本逐末,本末倒置。

摘要:高考是目前最受关注的大型考试之一,高考作文也已成为近几年媒体的关注热点,而高考满分作文更是热点中的热点。分析研究高考满分作文,特别对一些学生为追求高分而不惜大量使用修辞的问题进行探讨,结合近五年的高考满分作文分析高考满分作文中的滥用修辞现象。

关键词:修辞,滥用,高考,满分作文

参考文献

[1]胥林.高考满分作文的几点启示[J].教育改革与实践,2012,(10).

[2]严敬群.最新五年高考满分作文[M].石家庄: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

[3]李玉山.高考“满分作文”批判(序):“满分作文”的真面目[J].语文教学研究,2012,(11).

高考满分作文批判(一) 第7篇

笔者专门收集了这类作文,研究了一下它们的“满分之道”,其中还真有不少彼此相承相通的“特色”:花团锦簇,文采粲然;勾古连今,博采众长;处处点题,条理显明。我想,把满分作文当作抽检的样本,其所暴露出来的问题,无论是代表性还是可信度,都是相当高的。笔者无意于自出新论,只想罗列诸多非正常现象,以引起同行方家的深思与警觉,也希望高中生朋友能从中得到一些启示,汲取经验教训。

时下的高考作文,写题记成为颇为流行的时尚。不管有无必要,不管什么文体,也不管运用得是否准确得体,都喜欢在标题与正文之间插入一句或一段题记。水村也好,山郭也罢,到处斜矗着题记的酒旗。笔者无法精确统计高考中写题记的作文占有怎样一个比重,但是从公布出来的那些为数不多的满分作文来推测,写有题记的作文确实占据着一个相当高的比例。笔者随手收集到如下题记——2006年,《那些永不停息的人》(浙江考生):“心若在,梦就在,天地之间还有真爱;看成败,人生豪迈,只不过是生无所息。”2007年,《梦里花开》(重庆考生):“我们在过去与未来,在时光的边缘,寻找属于自己的梦。只为在梦里,听见花开的声音。”《品尝高考》(重庆考生):“品尝高考,就是在品味一段酸、甜、苦、辣的人生。”《母语如河》(湖北考生):“唐诗过后是宋词,那么国内的‘英语热’过后呢?我们是否该拾回对母语的尊重和热爱?”2008年,《擦干眼泪前行》(陕西考生):“灾难降临,我们痛苦,我们流泪;痛苦之后,让我们,擦干眼泪,昂首前行。”《夜的最后一章》(陕西考生):“夜仔细想想,灯便亮了。风想吹灭灯光,却吹来了黎明。”《一起动起来》(河北考生):“地震来袭的那天,整个世界仿佛都塌了,同胞们不要害怕,全国人民一起动起来,天佑中华。”《在自然中生活》(重庆考生):“心有自然,满城风景。”《在自然中生活》(重庆考生):“人因自然而生,因自然而亡,只有天人合一才是正道。“《给父亲的情书》(福建考生):“父亲,当别人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时候,谢谢您让我选择做了我自己。”《举手投足之间》(湖北考生):“我本风雅。”

因题记而夺高分,因高分而引爆题记大流行。一位满分作文得主不无自豪地介绍了满分的经验,原来她的作文就用了一组排比来作为题记,她估计就是这别出心裁的一招,吸引了阅卷老师的眼球,从而得了满分。题记并非她的创举,原来她的语文老师给她找来往年的满分作文让她学习模仿,并传授给她一个技巧:写文章前,用一个题记将作文的中心思想表达出来,整篇文章的内容就一目了然,不会偏题了。曾经的满分作文对后来的作文满分有着怎样巨大的“示范效应”,这就是一个生动的明证。

我无意于过多地指责这位老师和这位同学,以他们的能量尚不足以影响当下的文风,他们不过是这种风气的顺应者而已。但在关乎一个人命运的时刻,顺应未必是发自内心的认同,也许是出于一种被逼无奈或者自我保护。我们真正要思考的是:为什么阅卷者特别钟情于题记?为什么写有题记的作文那么容易获得高分?当写题记的风气不断升温并脱离常态时,一些专家为什么不是给以降温提醒而是推波助澜,火上浇油?

小环与大环高考满分作文高考优秀作文美文欣赏 第8篇

你们好!

2010年第4期4 9页《2005-2009年我院抗菌药物配伍不合理处方分析》中提到“β内酰胺类药物与大环内酯类二者不宜联用, 可产生拮抗作用”。而同期第80页执业助理医师继续教育讲座栏目中《老年人肺炎》一文建议:β内酰胺类药物与大环内酯类二者联合用于治疗老年人肺炎。谁说的对?我在临床工作中有时也联合应用, 请给予指导。谢谢。

读者:郝香山

郝医生:

您好, 来信所提问题解答如下:

传统观点认为,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通过抑制蛋白质合成从而抑制细菌生长、减缓细菌合成细胞壁, 而β内酰胺类抗生素正是在细胞壁合成过程中发挥杀菌作用;因此联合使用β内酰胺与大环内酯抗生素 (简称双药联合) , 二者表现为拮抗关系。近年来, 国内外医界在社区获得性肺炎 (C A P) 经验性治疗中都提倡双药联合。到底这两类药能否合用?

早在上个世纪50年代, 人们发现β内酰胺类和以大环内酯类为代表的快速抑菌药物间在治疗细菌性脑膜炎上存在相互拮抗[1];以后在体外或者动物实验中也发现, 对于肺炎链球菌上述双药联合应用存在相互拮抗作用。由于肺炎链球菌是肺炎的常见致病菌, 所以推荐单用β内酰胺类药物治疗肺炎。

然而从上个世纪9 0年代开始, 一些临床试验陆续发现双药联合治疗CAP比单用β内酰胺类临床疗效好。Waterer[2]发现对于肺炎严重指数 (PSI) 大于9 0的患者, 双药联合比单药治疗的病死率低。Martinez[3]通过对409例肺炎球菌肺炎患者的研究, 认为初始治疗没有使用双药联合是病人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Garcia[4]分析了1391例CAP病人, 发现无论病情轻重, 双药联合均比单用β内酰胺类治疗病死率低。

这些研究的结论相互印证, 均提示联合治疗更好, 而反对者的证据大多来自于体外实验或动物实验, 显然不如临床研究更有说服力。由于积累了比较多的类似研究, 现在国内外C A P指南均推荐采用β内酰胺与大环内酯类双药联合。

双药联合更有效的原因可能有: (1) 抗菌谱。CAP中有相当一部分存在支原体、衣原体感染, β内酰胺对这些病原体无效, 两药联用无疑能覆盖到这些病原体。刘又宁等[5]观察中国城市的6 1 0例CAP患者, 其中2 0.7%是支原体感染;195例细菌感染者中62例同时存在非典型病原菌感染;在支原体或衣原体感染的CAP患者中, 双药联合的临床治愈率好于单独使用β内酰胺类抗生素。 (2) 红霉素具有免疫调节作用。 (3) 红霉素抑制蛋白合成, 具有抗炎作用。Karlstrom[6]发现在流感后继发肺炎的小鼠, 单用大环内酯类药物比用阿莫西林病死率低, 推测这与大环内酯类的抗炎作用密切相关。 (4) 其他途径, 红霉素可以抑制肺炎链球菌黏附能力[7], 具有不依赖细菌合成途径的抗肺炎球菌作用。

以上这些临床研究资料大部分为回顾性研究, 并未采取双盲和随机, 从证据级别上仍有所欠缺。与欧美不同, 在我国城市大环内酯对于肺炎链球菌属于高度耐药, 在我国农村是否适合双药治疗还没有高质量的研究。总之, 双药联合在理论上虽然存在拮抗的可能, 但疗效已经被临床研究肯定;今后应对我国农村双药联合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Lepper HM, Dowlling HF.Treatment of pneumococci meningtitis with penicillin compared with penicillin plus aureomycin[J].AMA Arch Intern Med, 1951, 88:489-494.

[2]Waterer GW, Somes GW, Wunderink RG.Monotherapy may be suboptimal for severe bacteremic pneumococcal pneumoniae[J].Arch Intern Med, 2001, 161:1837-1842.

[3]Martinez JA, Horcajada JP, Almela M, et al.Addition of a macrolide to a beta-lactams regimen is associated with lower in-hospital mortality for patients with bacteremic pneumococcal pneumonia[J].Clin Infect Dis, 2003, 36:389-395.

[4]Garcia VE, Mensa J, Martinez JA, et al.Lower mortality among patients with community-acquired pneumonia treated with a macrolide plus a beta-lactam agent versus a beta-lactam agent alone[J].Eur J Clin Microbiol Infect Dis, 2005, 24:190-195.

[5]Youning Liu, Minjun Chen, Tiemei Zhao, et al.Causative agent distribution and antibiotic therapy assessment among adult patients with community acquired pneumonia in Chinese urban population[J].BMC Infectious Diseases, 2009, 9:31-39.

[6]Karlstrom A, Boyd KL, English BK, et al.Treatment with protein synthesis inhibitors improves outcomes of secondary bacterial pneumonia after influenza[J].J Infect Dis, 2009, 199:311-319.

从高考满分作文看作文评价 第9篇

满分与完美——理性

写作是感性的,而对于作文的评判应该是理性的。高考满分作文的增多说明语文教育工作者对“满分”的认识更加理性了。

有人说,高考作文60分就是满分,满分就意味着完美!完美就意味着增之一字太多,减之一字太少,挑不出任何毛病,这种说法实在太理想化了。从满分作文中找几个瑕疵或者错误还不是很容易?就算是国内顶级文化学者、散文小说大家的作品中,错误也是有的,所犯毛病有时也并不比一篇高中生的作文高级到哪去。满分作文一定是完美的,这是一个误区,以绝对完美的标准衡量一篇在非常紧张、非常匆忙中完成的高考作文,实在是苛刻得很。我们不妨换位思考,在紧张的1小时内,写出一篇非常优秀的作文,有人字斟句酌、挑三拣四,你恐怕会跟他急。有些阅卷老师不敢贸然打满分,恐怕也是怕人家说自己没水平,找不到文章的错误或问题,所以碰到极好的文章,也不敢打满分。

作文评分是可以量化的,是可以测量的。但是如果理解成一定可以精确量化就大错特错了。1987年,国家教委考试管理中心正式成立了“高考作文评分误差控制课题组”,课题组成员经过调查,研究归纳出影响作文质量的18个因素,分别归属于三大类,即语言表达、层次结构、思想内容,再加上书写就构成了高考作文的评分标准,完全符合标准的就可以得满分,作文出现满分是正常的,也是这个标准正常的体现,如果这个标准制定的满分只是个象征符号,又有什么意义呢?高考作文阅卷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满分作文的评定经过若干个阅卷老师,层层审查最后才确定,从公开的满分作文来看,绝大部分是经得起推敲的。

满分作文一定不是完美的。满分作文为什么会得满分?因为满分作文一定有其“亮点”,能让阅卷老师在千万份卷子中一见到它就会耳目一新、精神为之一振。当笔者看到2003年甘肃省文科考卷满分作文《蓝色蛹·金色蝴蝶》时被深深打动了,在结构上,该文匠心独运,精心设计了四个小标题,四个小标题连起来,又恰好是文章的总标题。四个小标题下,贯穿着两条线索。一条线索是“我”的家庭生活发生变化的过程:丧母——父亲再娶——“我”与后母的隔膜——后母带“我”去看日出——“我”重新发现并找回家庭的爱;一条线索是“我”的感情和认识变化的过程:情感上由迷茫、忧郁转为清新、明朗,认识上由偏执转向理智,两条线索交织在一起。有些语句也是耐人咀嚼:“我站在堤岸上看海,那些蓝色的波涛向我涌来。我深深地理解着堤岸的悲哀:想远远退开,却又动弹不得。”“一个孩子站在广阔的芦苇丛中,没有云,没有风,没有走出去的方向,只有寂寞来来回回穿行的声音。”“我感到背后隐隐的痛,转过头,惊奇地看到了一双金色的翅膀。”文章的语言也可以说是一个重要的得分点。

当然,作为考试作文,该文章还有不恰当之处,例如:文中“我却总也找不到出口”中的“却”字结合上下文意就显得多余;第一节里的“割离”改为“割裂”,表达更准确。这些瑕疵笔者觉得应该理性地认识,它是完美基础上的瑕疵,可谓白璧微瑕。正如有的考生看到自己的作文后也为自己的失误感到惊讶,在高考中能够不紧张的又有几人,笔者认为理性地对待这些缺憾,是对未来人才的爱护,这样可以让考生大胆地说自己想说的,而不是畏首畏尾,担心出错。这样带来的将是整个高考作文的创新、自由与繁盛,长期下去将形成一个良性循环,使高考作文更加接近作文本真。

满分与违规——创新

2003年陕西考生吴斌凭借一篇209字的《无题》诗得了满分,很快引起了争议。诗应该说是一首好诗,扣题也比较准确,有相当的文采,但对照高考作文不少于800字这一基本要求,显然有违规的嫌疑,这样的“违规”作文怎能得满分?

满分诗歌在一定程度上还得归功于文体创新。高考诗歌满分也不是从《无题》始,2002年诗歌《选择》同样也得了满分,而且每年都有一部分同学选择诗歌文体。从考题来看,对诗歌这种文体没有做限制,但对字数却做了不少于800字的规定,从题目要求来看还不够准确。不过需要指出的是,在实际阅卷过程中,对考生的诗歌作文,阅卷指导小组有明确规定:诗歌按行数计算(含题目和小节之间的空行)。绝句和律诗更不受字数限制。凡是诗歌作文,全部集中起来,先给指导委员们传阅评审,后集体讨论,最后定分。这一点,高中毕业班的老师和学生都是清楚的。

有人说一篇“违规”作文怎能得满分?并指出能无视“规矩”的考生,不是优秀的选拔对象,如果这样的作文得满分,对其他的考生不公平。

把高考作文写成诗歌的考生是无视“作文要求”的存在吗?笔者认为还没有哪个考生胆子大到这个地步,与高考过不去。《无题》诗的作者吴斌在接受采访的时候说,高考前老师曾说过,高考作文阅卷诗歌不是按照字数计算,而是按照行数计算,另外诗歌也是他一贯擅长的文体,有风险也要写。看来吴斌也算是敢于吃“螃蟹”的人,我们是不是也该为他的勇敢与自信而喝彩,为他打破常规力求创新而鼓掌呢?

这首诗歌得了满分,把它拿出来给大家看,的确有过人之处。其他考生可以拿来作一个对照,自己是否能够写到这个水平;此外高考是非常严肃的事情,考生也会好好考虑一下,自己能不能写出这样的水平,能不能拿到高分,当然,绝大多数高中生并不能驾轻就熟地运用诗歌这种文体。

把“违规”这样的罪名加到一个高中毕业生的头上,不免有失包容。这对以后的高考作文会带来许多负面影响,考生只求四平八稳,最后只能是千人一面,毫无创新可言。

满分与“疑似抄袭”——包容

每年高考过后,一定会有几篇满分作文陷入“抄袭门”。抄袭是将整句、整段、甚至是整篇文章完全照搬,整篇文章没有丝毫独创性的构思、立意、语言表达,甚至文题、人名、地名也是照用不误,这样的文章只要能够找到原文,就可以确定是抄袭了。而模仿是一种再创造,学生作文常常从模仿入手,目前作文教学也是基本以此为重要方法。语文教材中的选文实际上就是学生模仿的主要对象。如何区别两者,有人认为根据有关版权法的规定,90%文面相同的就可以确定为抄袭。笔者以为对于学生作文的抄袭判断,还是应该从“量”与“性”相结合的角度去判别。找到原文,根据文面雷同的程度、主题、题材、结构、语言等进行比较,判别一篇作文是否为抄袭作文对于语文教师并不是困难的事情。

如何确认抄袭作文呢?笔者认为:一是利用现代技术手段搜索原文。判别抄袭作文的核心问题其实就是找到被抄袭的原文,网络为原文查询提供了很大的便利,各省阅卷组可以组织专人对疑似抄袭作文进行查询。二是尝试实行满分作文公示制度,各省可以及时通过网络、报纸等媒体公示,接受全社会的监督,不必要等到高考积分过后,甚至是录取之后,再回头算账。这可以大大减少对于阅卷、积分、招生的影响。三是细化作文评分标准,对抄袭作文的判定做出明确的说明,让阅卷老师有章可循。如浙江省高考阅卷组2007年发给每位阅卷教师一份《关于“套话作文”的说明》,重拳出击“套话作文”。其实“套话作文”也就是在题材、主题、语言上抄袭成分较重的、又不构成抄袭的作文。这种做法很有借鉴意义。

对于行走在抄袭和模拟之间的“疑似抄袭满分作文”,笔者以为,作为一名语文老师还是要多包容。一名学生平时阅读积累多了,遇到自己能够进行“变题”写作的作文试题,有什么不可以轻车熟路地争取高分呢?如一度争议颇多的海南高考满分作文《最美丽的鸟》一亮相,就有人指称其是“克隆”的一则寓言,情节、立意与波兰寓言《猫头鹰和它的孩子》极其相似。还有人反映《最美丽的鸟》抄袭自刊物《故事会》中的《爱的误区》,“揭发者”都说,这篇满分作文与上述两篇文章几乎一模一样。细细比较一下就会发现,作者受到两篇寓言故事影响的可能性是极大的,但是作者还是做了一定的改动,根据自己的记忆适当加以修改,不是照搬原文,而是对它有所取舍,语言也是自己的,故事开头也有较大变化。另外考生能结合现代家庭生活,做了丰富合理的想像,改成了猫头鹰要找保姆,这应该说是有一定创新的。笔者以为确定为“模仿”更为准确。

学生作文的源泉是生活,有的是直接体验,有的是间接体验,看到一则材料拿来为我所用有何不可。否则我们整日强调的课外阅读究竟用来干什么呢?能够在高考中运用课外阅读材料,也并不是每个考生都能做到的,前提是这个考生要进行广泛的阅读,机遇总是垂青有准备的人,另外还要求考生对阅读内容要有较好的理解和把握。我们对模仿或借鉴要包容,随意指称他人为“贼”,岂不也成了“智子疑邻”的宋国富人。

满分作文的日渐增多说明高考作文阅卷的专家、老师的教育理念更加包容,更加成熟,不拘泥于固有的一种标准去考察作文,不再视满分作文为“雷池”,作文评改中能“不拘一格降人才”,选拔真正有才识的考生。高考作文表现出理性、创新、包容精神,对高中作文教学一定会产生积极影响,开创作文教学“百花齐放”的局面。

上一篇:在石家庄职场新人报个java培训班多少钱下一篇:乡村2021年工作总结及来年工作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