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与创业的关系论文

2024-07-26

创新与创业的关系论文(精选6篇)

创新与创业的关系论文 第1篇

论文既是探讨问题进行学术研究的一种手段,又是描述学术研究成果进行学术交流的一种工具。下面是关于创新与创业的关系论文的内容,欢迎阅读!

摘 要:创业活动与创业环境息息相关,本文基于对浙江省新创中小科技企业的问卷调查,采用因子分析和相关分析等方法,着重考察融资、政策、人才、技术、基础设施、市场和文化等创业环境对创业活动中创业机会、创业决策、创业导向和创业绩效四要素的影响,并提出改善创业环境的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中小科技企业;创业环境;创业活动

引言

创业是一个复杂的动态活动过程,无论是技术开发型创业还是服务型创业,一定的创业行为和创业活动是在特定的创业环境中产生并发展起来,因此,创业活动的整个过程不可避免地受到一定社会创业环境的影响。已有的文献缺乏对创业环境与创业活动之间关系的系统研究,相关的实证研究更少,深入研究创业环境对创业活动的影响显得尤为必要。理论回顾与研究假设

创业环境是指那些与创业活动相关联的因素的集合,包括宏观环境、行业环境和微观环境。创业环境的诸多要素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构成一个密不可分的系统。一些学者研究表明,外部环境对企业开展创业活动以及活动效果都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有时甚至是决定性的(Covine&Slevin,1991),外部环境特征如复杂性、敌对性、宽松性及动态性,将迫使企业做出战略态势的调整,进行创业活动以应对环境挑战(Guth&Ginsberg,1990)。创业环境不确定时,创业导向对企业的作用效果显著,创业决策发挥的作用更大,创业环境趋于稳定时,企业面临更多的机会,创业导向降低(Dess&Beard,1984;Covine&Slevin,1989;Zahra,1993)。环境宽松性和动态性直接影响企业对创业机会和商业机会的获取,从而导致新创业者的产生(Romanelli,1989)。此外,环境作为调节变量对企业战略与企业绩效关系产生影响,企业战略的选择和制定要与环境相匹配,与环境相匹配才能更为有效利用资源实现绩效(Robert J.Harrington,2oo4)。动态环境下成功的创业企业强调战略灵活性、质量和传达速度而非战略成本。宽松性环境中失败的创业企业往往采取缩减成本战略(Masood,Davis,2004)。市场的多样化、消费者群体以及竞争者的异质性和动态性与环境的冲突使得企业更容易采取多样化战略达到企业绩效(Filipe,Chris,2005)。基于国内外研究成果和理论,本文着重研究了创业环境与创业机会、创业决策、创业导向和创业绩效四种因素的关系,并提出相应假设:

H1:创业环境与创业机会呈显著相关关系;

H2:创业环境与创业决策呈显著相关关系;

H3:创业环境与创业导向呈显著相关关系;

H4:创业环境与创业绩效呈显著相关关系。研究方法与数据收集

2.1 数据收集

本次问卷调查过程共分为问卷预试调查和正式调查两个阶段,第一阶段通过对浙江省2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负责人半结构化访谈,修改调查问卷,第二阶段通过对浙江省十一个地区的550家中小科技企业的负责人进行问卷调查,收回有效问卷433份,并用SPSS17.0等相关软件针对调研企业样本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以验证所提出假设。

2.2 信度和效度

本文把创业环境分为金融、政府政策、人才、技术、基础设施、市场和文化等七个维度,对这七个维度的测度项进行信度分析,结果显示:这七个维度的Cronbach’Salpha值(表1)分别为0.769,0.716,0.811,0.782,0.715,0.735,0.773,均大于0.7,具有较好的内部一致性信度。解释变量的所有题项对各自测度对象均有单维度特点,KMo值分别为0.735,0.701,0.798,0.756,0.693,0.714,0.674(均大于0.6),7个变量所包含题项的载荷系数都大于0.6(最小值为0.674),且具有较强的统计显著性(p<0.01),充分显示了极强的内敛效度。同样,本文还对创业机会、创业决策和创业导向和创业绩效包含的四个方面测度题项进行信度分析,结果显示:创业机会、创业决策、创业导向和创业绩效的Cronbach’S alpha值分别为0.814,0.851,0.734,0.766均大于0.7,具有较好的内部一致性信度。KMO值分别为0.769,0.785,0.774,0.736(均大于0.7),四个变量所包含题项的载荷系数都大于0.6(最小值为0.736),且具有较强的统计显著性(p

2.3 相关分析

通过对浙江省创业环境的七个方面与创业活动的四个要素的相关性分析,可以反映出这些变量间的密切程度。

Pearson 相关分析结果说明,融资环境与创业决策**、创业导向**和创业绩效**之间呈显著正相关,同创业机会没有相关关系。政策环境与创业机会**、创业决策、*创业导向**和创业绩效**之间呈显著正相关。

人才环境与创业决策和创业绩效之间呈显著正相关,与创业机会有弱正相关关系,与创业导向没有相关关系。技术环境与创业机会和创业绩效之间呈显著正相关,与创业决策和创业导向没有相关关系。基础设施环境与创业绩效之间呈弱正相关,与创业决策、创业导向和创业绩效没有相关关系。市场环境与创业机会和创业绩效有显著正相关关系,与创业决策和创业导向呈弱正相关。文化环境与创业决策有显著正相关关系,与创业机会和创业绩效呈弱正相关,与创业导向没有相关关系。研究结论

综合上述得出创业环境与创业活动存在正相关性,创业环境影响乃至决定创业活动,不确定的创业环境和宽松的创业环境都给创业者带来不同的创业机会、采取不同的创业决策、创业导向,影响着创业者的创业绩效,决定创业者创业和企业再创业。基于上述研究结论,提出相关的建议如下:(1)增强创业的金融支持,优化融资环境。资金是影响科技型中小企业创业的主要因素。一是继续加快发展面向小微企业的微型金融组织。积极培育和发展立足当地、特色鲜明的中小金融机构,继续推进金融组织和制度创新。二是着力优化社会融资结构,建立多层次融资体系。鼓励诸如融资租赁、保理、债券、股权私募以及场外市场交易等非信贷融资创新,丰富小微企业融资渠道。三是对民间借贷行为加以规范,推动民间金融规范化、阳光化。四是发展风险投资行业,建立融资渠道与投资主体多元化、资金管理市场化、投资项目分散化的风险投资市场运行机制。

(2)积极推进政策创新,完善鼓励创业的政策支撑体系。坚决改变一切束缚人们创业手脚、束缚发展的做法和规定,坚决抛弃一切阻碍创业、阻碍发展的老框框、旧条条,坚决清除一切不利于公平竞争和歧视排斥政策,建立和完善有利于创业、成事、发展和鼓励创业的税收政策、融资政策、用地政策、人才政策、社会保障政策,切实抓好政策衔接、政策创新、政策落实三个关键环节,尤其是政策落实环节,为创业者提供宽松的政策环境和更大的创业空间。

(3)实施科技创新驱动战略,培育未来创新发展的技术优势。大力培养引进科技领军人才、拔尖人才和创新创业团队。面向国际科技前沿、与未来产业发展,在干细胞、微纳制造、系统生物、云计算、高温超导、数字农业等高技术领域超前部署,大力推进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主动融入国家创新战略,促进应用基础研究、前沿高技术研究与产业关键技术攻关的紧密衔接,努力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广泛应用前景的创新成果。

参考文献:

[1]]Romanelli,E.Organization birth and population vailety:A community perspective on origins.Research in organiza—tional behavior,Greenwich,CT:JAIPress,1989,11:211~246.[2] Yang 30,FeIlg Yuexuan.Study of entrepreneurial叩-portunity recognition under uncertainty environment.Forum on Science andTechnologyin China.july 2OO9,(7):109—112.[3] 肖永红,陈建成,张万艳.高新区创新、创业环境研究[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7,(7):23-27.[4] 张炜,邢潇.高技术企业创业孵化环境与成长绩效关系研究[J].科学学研究,2007,25(1):74-78.

创新与创业的关系论文 第2篇

摘 要: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大学的扩招,大学生已经是这个时代最普遍的学历,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面临毕业后就业的问题,有限的岗位给大学生们的温饱问题带来很大的压力,越来越多的“啃老族”在家闲置,给父母和家庭也带来了不小的困扰。面对这种严重的就业压力,我们必须选择适应社会发展的理念,执行正确的对策,缓解这种严峻的形式。创业是改变现状最好的对策,不仅可以拓展行业领域,还可以缓解家庭、社会压力,带动国民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

关键词:创新 创业 形势 政策

随着大学的扩招,每年都会有几百万大学生相继毕业,有限的岗位面对数额庞大的大学生们,根本无法承担这种压力,使得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面临毕业后找不到工作,只好在家待业让父母养。就业的屡屡受挫还会导致大学生们信心低下,沉迷游戏,荒废斗志心,给家里带来争吵和不安。虽然就业环境日益紧张,但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一群以学生为倡导者的创业团体缓解了这个现状,选择以一种新型的方式打开市场,给大多数待业的大学生找寻自己赚钱的机会。创业是每一个大学生的梦想,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不想当老板的员工不是好员工,创业正是一种实现自身理想的有效途径之一。面对创业过程中的难题,下面就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形势和政策等方面对其进行简要探讨。国家关于鼓励大学生创业的政策

国家为了鼓励大学生创业也提出了相关的政策,支持大学生创业。2012年教育部颁发的《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中,提出了全国各个大学中应该将创业教育放到一个高度上,并且注重学生的创业能力的培养。教育部提出的《教育部高等教育司2014年工作要点》中要求面向全体学生开设大学生网络课堂,迅速将高新技术创业进行推广,不断地进行探索与改革;国务院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做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中强调,要求各大院校积极响应号召,不断的开设有关创新创业教育的课程,引导鼓励更多的人慢慢的投身到这个领域之中来。组建了管理部门以及相关的研发机构,不断的设计新的创业课程,进行新的创业思路的探索。十八大明确提出,“要完善支持自主创业自谋职业的政策,使更多的劳动者成为创业者。”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创业带动就业工作的指导意见》并且针对创业者提高创业能力的要求,提出了提高创业培训的强度,不断的健全创业培训系统。与此同时,李克强在2014年视察学校的时候提出了:鼓励大学生创业:敢为人先 跌倒了重新再来。大学生创新创业的现状

虽然大学生创业有很多优势,国家也给予大学生们很多的优惠和支持,但是大学生创新创业仍面临很多不可忽视的问题。

第一,大学生创新创业起步晚,水平较低,现仍处于初级阶段。大学生创新创业近几年刚刚起步,虽然发展迅速,但是面对百年来其他产业的挑战,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地位岌岌可危。社会发展迅速,竞争残酷激烈,使得大学生对于创新创业的实际操作难以达到大学生的创新创业理论的要求,加之大学生创新创业的理论水平仍处于探索、研究层面,各项认识不成熟,过程中存在大量实际问题。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式,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水平仍有待提高。

第二,创业创新大学生的素质层次不齐。虽然说学历不在是评判人才的唯一标注,但是仍需要一定自身素养的积淀来保证创业创新的水平。对于创新创业的创业者来说,大多数都是在社会中难以找到合适的工作岗位。这种待业者不是自身学历难以达到标准就是能力与企业薪金不能做到很好的平衡。对于他们来说,创业是解决现状最好的途径。但是,由于创业者各方面素养的层次不齐,使得业绩也有高有低。对于自身素质较低的创业者,难以做到对产业信息的即时把握,缺乏管理体系和知识的学习,领导能力的盲目和杂乱使得这部分群体盲目投资导致高消耗低收入,严重者血本无归,无法实现社会对创业的支持,给产业创新带来了不小的损失。

第三,创新创业的大学生在创业政策和形式方面知识很是匮乏。虽然国家积极支持创业行为,部分学校也在以实际的资金在赞助这些有着梦想的孩子们,但是严峻和残酷的社会现实不是理想的乌托邦,缺乏社会产业信息严重的影响了创新创业的水平和能力。对于这种现象的出现,很大程度上归于学校对创业信息指导的匮乏,很多学校难以做到建设对创新创业课堂的建设,使得想要创业的部分创业者在不知社会环境的情况下盲目投资,带来不必要的经济损失和身心伤害。

第四,国家对于大学生创新创业的规范仍处于低级水平。国家虽然在近几年加大了对创业的支持,在经济上减少了对创业基金的利润收取,派遣社会产业调查的相关人员到各大高校做讲座。但是,这种政策的进行仍没有落到实处,资金数量和支持人员数量的限制就是对于创新创业者最大的牵绊。面对毫无社会关系和社会能力的大学生,只得因为孤军奋战导致创业失败。

第五,创业环境严峻,面临老式企业的挤压和打制。老式集团拥有雄厚的资金基础和人脉关系,还有各种高校毕业的高素质人才为其效力,使其占据市场的主导地位。面对老辈们雄厚的实力,创业者们想要在行业中激流勇进、占得一席之地需要面对极大的挑战。

随着时间的推移,形式也更加的严峻。我国创业的大学生数量逐年增长,除了有国家政策的支持外海域当前的时代背景等因素有着直接的关系。下文就大学生创业的具体原因进行了分析。大学生创新创业的相关原因分析

3.1 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时代背景因素

随着各大高校对学生们的容纳,扩招成为自1999年来各大学校培养人才的主要策略。有调查统计,每年的大学毕业人数高达数百万,而且每年以15%左右的趋势在逐年增长。岗位职业的数量有限制,僧多肉少的现状使得各大企业越来越提高自身选拔人才的门槛,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在毕业之后不得不面对激烈的竞争模式和无处就业的现状。为了和高速发展的经济现状相适应,缓解因为岗位少、毕业学生多所导致的就业压力,创业成为了解决以上问题最适合的方式。因此,创业也被作为国家、社会最为关注和鼓励的社会问题之一。

为了适应这种就业形势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大学也在鼓励学生们在学习期间多多参与和策划这种创业事宜,组织学校创业策划大赛,更有学校给予学生们一定的创业基金,作为他们在社会创业和发展的第一桶金……无数的支持和认可,标志着创业这一潮流已经顺应历史,为大众所认可和支持。

大学生作为行业中后起之秀,在很多方面有着不可小视好处,成为学校、社会、国家鼓励和支持的主要对象。

3.2 当前就业形势严峻

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实施可以使社会就业压力减小,减少了毕业大学生在家待业的可能性。

每年大学毕业的学生就有成千上万,还不说有专科的毕业生。据相关数据显示,我国2010年毕业生人数631万人,2011年毕业生人数660万人,2012年毕业生人数680万人,2013年毕业生人数699万人,2014年毕业生人数727万人。呈现逐年递增的趋势。越来越多的待业人员给本来就有限的工作岗位带来不小的竞争压力,使得越来越多的企业抬高自己选择人才的门槛,就业压力在逐年累加。但是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实施,正好缓解这一紧张的现象,减少了待业大学生的数量,还可以通过招聘人员增加社会岗位数量,为更多需要工作的大学生带来希望和便利,从而减少啃老族数量,减轻父母养儿养女的压力,自己动手,丰衣足食。

就业问题一直是困扰社会、各大学校、家长和学生们的主要问题。大学科目的选取一定程度上也是受就业限制,只为毕业后寻求一份生存之路。随着近些年来对社会的改革,金钱和权力谋取就业岗位的机会越来越小,使得能力成为决定命运的主导力量。可是,企业门槛之高使得烂大街的大学生们根本无计可施。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实施,不仅可以避免因为企业门槛高导致的学生待业,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靠自己能力获得工作的机会,在锻炼中提升自己的各项能力,为以后的发展奠定基础。

3.3 适应当前我国的市场经济发展

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实施是社会和国家发展过程中的必然趋势,是适应社会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

社会和国家的发展是保证大学生自身发展和能力培育的主要凭借,没有发达的科技就难以保证教学的质量,没有稳定的社会环境,就难以达到工作和生活的基本要求。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实施,正是与社会和国家的发展相互促进,共同实现双赢,以大学生创新创业带动国家经济增长,以国家高效增长的经济,保证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正常进行。同时,创新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之源,是保证国家立足于世界的重要保证。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创新的一大社会实践,效果显著。

3.4 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实施具有很多很明显的优势

大学生创新创业具有很多优势,这是多年来大学生创新创业在被支持的主要原因。大学生受到过较高的知识教育,也会参加很多的社会活动,相比山村和县城的工作人员,有一定的知识理论积累,可以很好的与实地工作人员进行知识交流,改变落后技术的情况,提高城乡科学水平;大学生初出茅庐,对于成熟的经验者多了一份他们因时间的累积而磨掉的坚持,这种永不言弃的精神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支持产业的创新,发展新城镇;最后,国家给予大学生们很多的政策优惠和创业支持,方便产业的拓展和发展。

如何更好的进行创业,提高创业的水平,还需要进一步的商榷。为此,该文对促进大学生创业提出以下建议。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建议

为了使大学创新创业的实践更加可靠,该文就以下三方面提出了粗浅建议。

第一,大学生创业者要提高自身素质素养,努力学习理论,在社会实践中得到充分实现。综合素质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对创业者的创业水平起着决定性的作用。面对现在的知识霸权的信息社会,必须提高对自身综合素质要求。首先,要加大理论知识的学习,掌握足够的理论体系和创业环境现状,并依靠导师引导树立正确的创业意识和观念,配合一定的领导能力,在理论上保证创业的科学性。其次,要多多参与社会实践,在创业前夕要注重对创业成功公司的学习,了解其成功的原因和做法,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规避可避免风险,用实践验证创业的可行性。最后,要树立正确的三观,培养坚强意志,不被困难打倒。坚强的意志是成功的关键,正确的三观是指引政策确立和执行的重要标杆,二者缺一不可。

第二,学校和社会要加大对创业人员的引导,使其了解社会环境,做最明智的创业选择。首先,学校要在创业大学生在校期间,有组织的对有创业想法并有其能力的创业者进行课堂教育;其次,要加强对创业课堂师资力量的培训,保证讲学老师的专业性,还可以请社会知名学者对这些想要创业的大学生做正确的创业理念指引,并以已有创业案例为实例讲解,让大学生更清楚的认清创业现实,有效的规避毕业后创业过程中可以避免的风险,实现创业的高水平、高效率和可发展性。

第三,国家加大并落实对大学生创业的支持,完善监督和实施体系,营造创新创业的良好环境。首先,国家要建立健全的创业支持体系,从资金、政策、条文上入手,规范创新创业的实施政策,保证创新创业支持信息的公开和公平。其次,对那些有能力创业的创业大学生来说,要加大资金和技术、信息支持,定期派可靠指导员进行技术和信息指导和建议,保证大学生创业者们创业前中期的稳定。对于大公司,要给予这些新企业一定的包容和指挥,使得各个公司在竞争中合作,合作中竞争,实现产业的双赢。结语

近些年,随着世界经济形式的不断更新和变化,给各个国家带来了全新的挑战,要想屹立与世界民族之林,我国应该顺应时代的发展要求,努力提高自身的创新素质,尤其是承担如此重要责任的新兴大学生。此外,创新也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昌盛长久的立足之本。为了与时俱进,为了保证国家的繁荣昌盛,为了实现自身理想和价值,我们要加大对创新创业的思考和探索,坚定对创业的信心和执着,不服输不认输,在个人、社会和国家的支持下,在实践中寻求成功。

参考文献

人文素质与创新创业的关系初探 第3篇

当前, 创新创业教育逐步成为教育研究的重点。这一趋势无疑与我国经济发展的现实紧密相关, 是知识经济兴起的直接表现, 也是党中央提出的“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建设创新型国家”、“以创业带动就业”、“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等战略的直接回应。然而, 值得关注的是, 当前创新创业教育的关注点有一定的狭隘性, 人们似乎有意无意的认为:创新创业与发明创造有关, 与自然科学素质有关, 人文素质教育于是在不知不觉中遭到了嫌弃与冷落。

然而, 事实并非如此, 如果我们深入探讨创新创业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的内涵及实践, 我们就可以发现两者之间存在紧密联系, 实施创新创业教育非但不能摒弃人文素质教育, 相反, 两者相辅相成, 密不可分。

1 在素质培育层面上, 创新创业与人文素质有其一致性

所谓素质, 是人在先天生理条件基础上, 经过环境影响和后天教育, 内化而成的相对稳定的心理品质。人文素质是指知识、能力、观念、情感、意志等各种因素结合而成的一个人的内在品质, 表现为一个人的人格、气质、修养, 是一个人外在精神风貌和内在精神气质的综合表现, 也是一个现代人文明程度的综合体现。因此, 人文素质教育就是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 通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以及自身实践, 使之内化为人格、气质、修养等较为稳定的内在品质, 而最终目的则是“是引导学生如何做人, 包括如何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关系以及自身的理性、情感、意志等方面的问题。”[1]

所谓创新创业教育, 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创新与创业两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其中创新为“里”, 意味着不拘现状, 勇于开拓、乐于尝试的精神与态度, 意味着思维层面的创造, 而创业为“表”, 意味着实践层面的创造, 是创新的体现与落实。

不难看出, 创新创业教育本身就意味着“创新、创造、创业”等素质, 在这个层面上, 我们可以认为创新创业教育是素质教育在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进行深入发展的时代产物。因此, 有研究者认为“创新创业教育决不是一种急功近利的精英教育, 而是全员参与、全面覆盖和全程贯穿于整个教育过程的一种素质教育。一方面, 创新创业教育以学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与创业能力培养为核心, 并以受教育者的首创与冒险精神、创业能力和独立工作能力等提升为教育指向, 从而使素质教育的时代目标更加具体、更加升华、更加与时俱进;另一方面, 素质教育以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 从而使创新创业教育的推进更加具有明确性、更加具有实操性、更加具有创新性。”[2]

可见, 创新创业教育和人文素质教育有其一致性———它们都意味着对素质的培育, 都可以理解为素质教育的构成。也正是在这个层面上, 国务院于1999年6月13日做出《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 提出“高等教育要重视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 普遍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和科学素质”, 将创新能力、创业精神与人文素质均纳入到高等教育的目标之中, 可说不为无因。

而且, 更进一步, 我们不难发现创新创业教育对受教育者素质的培育在内容上与人文素质教育有很大的交叉之处, 甚至, 人文素质本身就是创新创业能力的构成根基之一。有研究者认为, 一个合格的创新型人才, 必然具备主动性、灵活性、质疑性、新颖性、自信心、坚韧力、独立性、想象力、洞察力、严密性等特征, 必然拥有敢为人先, 敢于标新立异, 敢于自立、自治、自强, 锐意进取, 依靠自己和所掌握的知识开创新的事业的品质。那么, 这些品质能从何处获得?不难看出, 人文素质教育正是这样的一个途径, 因为它正是要锻造人的品质, 并在此基础上学会处理好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等等关系。

不难看出, 创新型人才的特征表现在其特有的素质上, 而这些素质绝大部分均是人文素质的内容。只不过从逻辑上讲, 创新创业教育更多的从教育的功利目的而言, 其成功标准体现为创新行为的出现, 创业实践的成功, 表现为一种短期行为。而人文素质教育的目的表现为素质的养成, 是一种长期行为。而且, 在人们心目中, 创新创业教育似乎更多的于科学素质有关, 在这种心理的作用下, 创新创业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作为两个概念似乎更加泾渭分明, 不相往来了。

2 人文素质能有效弥补创新创业的不足

正如前文所述, 创新创业教育是当前社会科技进步、经济发展所提出的必然需求, 但不可否认的是, 自20世纪以来兴起的科技革命有其根本缺陷———它在无形中助长了重科学、轻人文, 重自然、轻社会的倾向, 导致了现代人在精神发展、人格发育中的种种缺失。另外, 创新创业教育意味着对市场经济的拥抱, 而市场经济固然在资源配置、快速反应上有诸多优势, 但也同样容易导致人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行为方式发生种种不良变化, 其具体表现即为重物质、轻理想, 重个体、轻集体, 重利益, 轻道德。在西方现代社会中, 一些思想家对此尤为忧心, 如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代表法兰克福学派就认为西方现代科技的发展使得人的“工具理性”得到了极大张扬, 这使得人开始被工具化对待, 人因此出现了“异化”。中国的学者对此也有相当认识, 如原华中科技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杨叔子先生就认为当前的教育存在名为“五荒五疏”的弊端, 即:精于科学, 荒于人学;精于电脑, 荒于人脑;精于网情, 荒于人情;精于商品, 荒于人品;精于权力, 荒于道力。其结果是人们社会责任感之“荒”。[3]

在这样的事实面前, 创新创业教育显出了它的不足———从素质教育的角度上看, 这其实是一种素质发展的不均衡, 是智、劳的一味倾斜和独大, 而德、体、美则相对萎缩。为此, 唯有在发展创新创业教育的同时发展人文素质教育, 让人文精神与科学理性实现互补, 人才能建立更为完美的人格人性, 才能实现与自然、社会进一步的和谐, 才能进一步地发挥出创新创业的潜力。

事实上, 人文素质教育对创新创业教育的作用不仅是弥补其缺陷, 还能促进其发展。市场经济的出现固然会导致重物质轻理想, 重个体轻集体, 重利益轻道德等倾向的出现, 但这是由市场经济本身并不能分辨善恶, 其形成本身与人的利己欲求的特性所导致的, 然而, 市场经济作为一种价值活动, 本身的建立也在一定的道德基础之上, 因此对人的道德素质也有种种要求。市场经济理论的鼻祖之一的亚当·斯密在其《道德情操论》艺术中便认为“自爱、自律、劳动习惯、诚实、公平、正义感、勇气、谦逊、公共精神以及公共道德规范等, 所有这些都是人们在前往市场之前就必须拥有的。”马克思也认为“流通流域确实是天赋人权的真正乐园。那里占统治地位的只是自由、平等、所有权和边沁”。马克思虽然用边沁这位著名的英国功利主义代表人物的名字来说明市场经济的基础是自利, 但他认为自利性的交换会导致共同利益的生成, 至于市场经济对自由、平等、所有权的尊重更是其积极性之所在了。因此,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彼此尊重、诚实守信、平等互利、公平竞争就成为了市场经济的道德维度, 只有遵守这样的道德规定, 市场经济才可能得到更充分的发展。[4]只不过市场经济发展的不充分、法制建设的不全面、道德素质教育的不完善往往放大了市场经济的黑暗面而已。毕竟, 道德素质作为一种调节力量, 在很大程度上在于它是否成为一个群体内所有成员所默认的约定和规则, 在于群体成员对它是真心认同还是阳奉阴违。而这一状况的改变, 最终的落脚处便是人文素质教育的充分实施、对人文精神的深刻认同与全面实践。

3 人文素质的内容本身可以成为创新创业的实践对象

人文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是文化, 然而在当前文化也是可以产业化并成为创新创业的实践对象的。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 要将文化产业建设为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 要推动文化产业快速发展, 提高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 加快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和文化生产经营体制, 建立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现代文化市场体系,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那么, 何谓文化产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对文化产业下了这样一个定义:文化产业就是按照工业标准, 生产、再生产、储存以及分配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一系列活动。从文化产品的工业标准化生产、流通、分配、消费的角度对其进行界定。而中国文化部制定下发的《关于支持和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则将文化产业界定为:“从事文化产品生产和提供文化服务的经营性行业。”认为“文化产业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产物, 是随着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完善和现代生产方式的不断进步而发展起来的新兴产业。”

然而, 随着当前社会文化产业的发展与繁荣, 人们开始意识到, 将文化产业简单理解为“将历史文化或者民俗、道德等内涵文化直接进行商业化运作的产业”是一种极为片面的行为, 文化产业与其他各个产业不同的核心要素在于其产品的创意价值和精神价值, 其价值生产依赖于主体的人文素质和创造力, 而不是象其它产业那样主要依赖于自然资源和物质资源。[5]事实上, 在英美等西方国家, 文化产业直接被理解为“创意产业”, 如1998年出台的《英国创意产业路径文件》便明确提出:“所谓创意产业, 就是指那些从个人的创造力、技能和天分中获取发展动力的企业, 以及那些通过对知识产权的开发可创造潜在财富和就业机会的活动。”[6]

不难看出, 文化创意产业实践本身便是一种典型的创新创业活动。文化创意产业的核心在于人的创造力的产生及其发挥, 这无疑是创新, 而文化创意产业的最终成功在于创造力的市场化, 这无疑又是创业行为。事实上, 当前在中国文化产业的成功例子可谓是比比皆是。如2013年春节的《爸爸去哪儿》大电影, 这部片子源自于湖南卫视的“爸爸去哪儿”这一热门真人秀节目, 该节目的策划团队在节目热播之后, 敏锐地意识到了其中的商机, 决定将其搬上电影银幕。据说, 这部电影上映后, 影评人一度愤怒异常, 认为“这还是电影吗?”然而, 就是这么一部身份可疑的电影, 频频刷新中国电影的票房纪录:首日票房9167万, 7天内过4.6亿, 刷新中国2D电影首周票房纪录, 12天后, 票房达到6亿。然而, 该片2013年11月才立项, 拍摄不到5天, 预算成本仅为5000万。这种成功, 显然是创新思维、创意产业的成功。

事实上, 法国哲学家鲍德里亚早就指出, 当前我们的社会已经成为了一个消费社会, 一个影像社会, 人们的消费对商品文化价值的注重更超过其使用价值, 所谓的品牌更多的是一个文化概念。因此, 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对象中文化产业是一个重要组成, 而这也为人文素质教育留下了空间。

摘要:本文主要探讨了创新创业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之间存在的紧密联系, 认为创新创业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在素质培育层面上有其一致性, 人文素质教育能有效弥补创新创业教育的不足, 人文素质教育的内容本身可以成为创新创业的实践对象。实施创新创业教育非但不能摒弃人文素质教育, 相反, 两者相辅相成, 密不可分。

关键词:人文素质教育,创新创业教育,文化产业

参考文献

[1]钱源伟.社会素质教育概论[M].广东:广东教育出版社, 2001:287.

[2]李志义.创新创业教育之我见[J].中国大学教学, 2014 (4) .

[3]杨叔子.继承传统, 面向未来, 加强人文素质教育[J].新华文摘, 1996 (5) .

[4]陈剑.市场经济与道德调节[J].特区实践与理论, 2014 (2) .

[5]陈少峰.文化产业业态变化与文化企业经营策略研究[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14 (1) .

打造创业创新与家庭良性互动关系 第4篇

创业创新与家庭冲突是必然

创业创新者,是公司负责人或组织者,也是一位父亲(或母亲)、儿子(或女儿)。源于个人的时间和精力不足以同时满足工作和家庭两种角色,创业创新与家庭存在冲突也非常常见,具体表现为:

时间冲突。时间被分配给一种角色需求以后,很难满足另一种角色需求。如个体把没有完成的工作带回家,或因工作忙无法顾及孩子的教育、老人的照顾,甚至很少回家。这种时间冲突是工作与家庭冲突中最常见表现。

压力冲突。工作或者家庭的角色压力使个人在生理或心理上产生各种压力症状,从而把一个领域的压力带到另一个领域。如家庭领域的不安、焦虑、疲劳、沮丧、冷淡以及易怒等症状带到工作领域,阻碍其完成工作角色需求。

行为冲突。一个角色要求的特定行为与另一个角色相关行为期望不相容,通常会导致行为冲突。如工作角色要求个人自立、理性、侵略性和现实性,另一方面家庭成员更希望他热情、有教养、感性和平易近人。

有研究发现,企业家能更有效地处理工作与家庭冲突。例如,企业家有经济能力为孩子选择好学校,提供更好的教育环境;可以带着孩子一起去谈合同、参加招聘面试,从小培养孩子的沟通能力等。但必须承认,创业创新与家庭冲突更加明显。与普通工作者相比,创业创新是一种自我雇佣行为,属于高风险和高不确定性的工作性质,导致压力冲突更大;与成功的企业家相比,创业创新者拥有的资源有限,不能通过工作资源减缓家庭压力,还需要动用家庭资源推动创业创新。因此,创业创新与家庭存在冲突是必然的,创业创新者和家庭必须有更有效的工作—家庭处理策略。

创业创新与家庭建设可以互动

近期研究越来越发现,工作与家庭也可存在互相促进的关系。

首先,创业创新与家庭建设的总体目标是一致的。家庭是社会最基本的社会组织,也是创业创新者的物质和精神家园。创业创新者作为家庭或社会的一分子,其被社会引导和鼓励的行为,必然也符合家庭目标。具体来讲,对生存型创业创新者而言,创业创新能改善家庭经济条件、生活环境,是就业的一种方式。

以户口为例,众所周知,对当前中国的家庭而言,户口有着深远影响。2015年5月出台的《关于加快建设科技创新中心的22条意见》明确提出,获得一定规模风险投资的创业人才及其核心团队、在本市管理运营的风险投资资金达到一定规模且取得经过市场检验的显著业绩的创业投资管理运营人才及其核心团队、市场价值达到一定水平的企业科技和技能人才、经营业绩显著的企业家人才、在本市取得经过市场检验的优异业绩的创新创业中介服务人才及其核心团队,予以直接入户引进。

无疑,这种创业创新结果与家庭建设目标是一致的。对机会型创业创新者而言,创业创新是实现梦想、实现自我价值的有效途径,有利于个人和家庭成为生活主宰。

其次,实现工作与家庭良性互动有三个途径。第一,积极面对角色累加。个体参与多重角色,有负效应但也有正效应。如果个体参与多种角色后,充分使用各种角色资源,不仅可以使他对其他角色伙伴变得更为重要,而且也可以再投资于其他角色。另外,遇到一种角色扮演失败,如使用另外角色加以缓冲,则无疑是一种良性循环。第二,充分发挥溢出效应。当个体从一个领域转换到另一个领域时,个体情感、态度、行为和技能具有相似性,且相互影响。如果工作上的满足和鼓舞延伸到家庭或家庭的幸福和满意延伸到工作,则在两个领域存在正面的溢出效应。第三,有效整合工作与家庭边界。工作和家庭有各自的边界,那些频繁在工作与家庭之间转移的个体被称为边界跨越者,那些对定义范围和边界有特别影响的范围成员如家人、上司或同事被称为边界维持者。边界维持者与边界跨越者对工作与家庭范围及组成的不同认识,经常会影响边界跨越者的平衡,两者之间的经常交流可以缓和角色冲突。

上海打造家庭与创业创新良性互动关系现状

上海家庭给予了创业创新者大力支持和鼓励,并呈现三个特点:

积极的理性支持。上海父母不仅非常清楚子女的性格特征,而且相当了解创业创新的困难和风险,他们的支持是经过深思熟虑后的一种选择。一方面,他们会与子女理性分析子女创业创新的条件、环境等因素;另一方面,也不会因支持子女创业创新而完全失去自己的生活。如,有父母认为创业是有出息的表现,需要创新,需要有风险意识、企业家特质;有父母则明确表示“不主动、不推脱、不越位”带孩子。这种理性支持,不仅保证了创业创新和家庭互动发展,也是社会进步的一种体现,是上海在互联网时代能再次引领中国发展的基础。

机会型经济支持。上海家庭同样也在经济上对创业创新者进行支持,但上海家庭的经济支持,通常是机会型经济支持,即保证一定生活水平基础之上,对家庭成员创业创新的经济支持。第一,保证一定房产后的经济支持。如有创业者坦言,因较早解决了住房问题,所以不管经营如何艰难,父母、丈母娘、配偶都不会有太多的担忧,而把积余放心地交给他打理;第二,相对独立的养老模式基础上的经济支持。中国式养老,社会化、靠子女还是靠自己,目前并没有定论,也没有统一模式。但上海的养老模式与内地相比,相对还是比较独立的——即老人普遍参加了养老保险,不需要高度依赖子女经济资助。正是这种类型的经济支持,上海创业创新导致的家庭矛盾相对较少。

出生家庭的支持。机会型经济支持,一方面是上海父母理性支持结果,另一方面也是上海机会型创业占比较大的结果。上海机会型创业居多,且呈上升趋势。2009年占54.4%,2011年上升到57%。而这种源于机会型创业创新,接受出生家庭的支持更为普遍。第一,智力、能力培养和引导非常突出。因为良好的儿时教育、兴趣爱好的培养,有利于提升创业创新者的智力和能力。第二,父母的影响较大。与生育家庭相比,父母无疑是出生家庭的主要成员,通常对子女的影响较大。因此,大学生创业创新受父母影响明显。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提高,父母通常会更加尊重、支持子女实现梦想,实现人生价值。

政策建议

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也先后出台了许多政策给予支持和鼓励。但不能否认,创业创新的最大动力还是来自个体,来自家庭。从推动创业创新与家庭建设良性互动的角度,本文建议:

1. 加快完善家庭建设的社会环境。社会经济转型过程中,子女教育、户籍、养老等许多与家庭息息相关的制度并不完善,创业创新体制和机制也存在许多不足。加快完善上述家庭建设社会经济环境,可以有效减缓这些因素导致的工作与家庭冲突。

2. 加强创业创新者自身的角色定位。创业创新者自身的角色定位、行为处理对减少工作与家庭冲突、获得家庭支持至关重要,建议提高创业创新者自我效能水平,把创业创新积累与孩子教育有机结合,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发展。

3. 切实完善创业创新风险分担机制。一方面,必须切实有效发放使用各类创投基金,为大学生创业发展提供资金支持;另一方面,建议加强金融办、保监局、中小企业办等机构合作,积极探索和完善大学生创业创新保险,运用市场手段在更大范围内分散创业创新风险。

创新与创业的关系论文 第5篇

第1章绪论

1.1研究背景及目的意义

1.1.1研究背景

随着全球化经济快速发展,我国经济已经开始进入快速发展的繁荣时期。在21世纪知识经济时代,打造"创业型经济"是推动我国经济健康可持续快速发展的主要力量。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创业活动,而我国青年大学生群体想要在知识经济时代,将自身拥有的知识资本,投入时间、精为转换为产出,就要摂除擬弃陈旧的就业观念和不良的就业心态,树立自己的人生目标,充分利用自己的社会网络资源,汲取他们的业务管理的经验、技巧和能力,增强自主创业的信心,学会发现并抓住发展机会,创建企业,推动经济发展,为社会发展贡献力量。因此本文结合所学专业和研究方向对大学生创业相关问题进行研究。

研究者分别从创业者个体特质、创业背景、社会资本等方面探讨创业意向的影响因素。创业是个体获取信息,整合资源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创业个体需要广泛依赖其自身的社会网络。研究发现个体在创业过程各种创业信息和资源来源于其所在的社会网络,社会网络在大部分成功创业个体创业过程中产生重要影响。

社会网络研究主要关注个体在社会网络中的信息交换和资源共享,但是关于社会网络对个体的心理特质,特别是对创业自我效能感影响的研究甚少。而在创业自我效能感研究中,Bandura认为在社会网络中信息和资源获取的难易程度,不仅会导致个体对其自身创业能力的认知偏差,更会影响其对创新效能、对机会的识别、风险的容忍程度、关系协调感,进而影响个体创业意向和创业行为。

综上所述,本文选择我国大学生社会网络为自变量,创业自我效能感为中介变量,创业意向为因变量,研究我国大学生社会网络、创业自我效能感和创业意向之间的关系。

.............................

1.2研究内容及结构安排

1.2.1研究内容

我国对创业的相关研究大部分集中在个体行为特征和创业过程,对创业意向的相关研究还处于"万里长征第一步"。已有研究文献表明;创业主体社会网络对创业意向的影响研究较少,将创业主体的社会网络与创业自我效能感结合起来探讨创业意向影响的相关实证研究更加匮乏。本文以此为契机,针对社会网络如何影响创业意向,引入创业自我效能感为中介变量,试图打开创业自我效能感在在三者作用机理中的黑箱。本文旨在研究在校大学生群体创业自我效能感对社会网络和创业意向的影响机理。

1.2.2结构安排

本文主体结构共分为6章,如下:

第1章为绪论。本章主要以中国特色国情为研究背景,阐述本文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分析问题,提出研究问题,并对本文整体研究结构的划分进行了解释说明。

第2章为理论回顾和文献阐述。针对本文提出的研究问题,分别阐述分析了社会网络的相关概念及测量维度、创业自我效能感的概念及测量维度、创业意向的概念及测量,了解三者相关关系理论的研究现状,试图打开创业自我效能感在H者作用机理中的黑箱,明确本文研究的方向。

第3章为理论模型与假设。本章依据上一章节相关的文献研究和综述,提出创业自我效能感对社会网络和创业意向的的作用机理,提出相关的研究假设,明确各变量数据来源,包括社会网络的度量、创业自我效能感的度量、创业意向的度量,最后构建了本文的结构方程模型。

第4章为实证结果分析。通过问卷发放,收集并整理调査样本数据,对样本的基本信息做了描述性统计,对问卷变量做了描述性统计分析,并验证了问卷的效度和信度,为第5章模型的验证做铺垫。

第5章为结构方程模型验证。针对所得到得样本数据,运用SPSS21.0及AMOS20.0统计软件对文章提出的假设进行统计检验,验证创业自我效能感对社会网络和创业意向的部分中介作用。

最后是本文研究结论与研究展望。本章总结研究结论提出分析建议,并根据文章的研究结果和研究局限提出对未来研究的深入规划。

...........................

第2章理论分析与文献综述

2.1创业相关理论

对于创业的概念,多数研究者都认为创业是和各种创新行为相联系的,创业是企业建立、维持和发展以利润为目标将新产品、新工艺、新组织和新市场组合有目的性的市场行为。也有学者认为创业是一个主动寻求机会或机遇,并借此机遇将资源整合进而创建企业的动态过程。Daviidsson研究发现,创业过程是发现并抓住机遇,并创建或设立新组织、输出新产品或新服务的过程,并在此过程初期构建其化会网络。陈震红等认为创业是发现、把握潜在机会为最终消费者创造或増加价值的过程,此过程需要个体通过特定的组织形式在动态的时间和动态的环境中进行。周伟明和吕长春认为个体创造、塑造、识别并捕捉各种机会,利用自己的网络关系,创造未来增值的创业过程,发挥他们的智慧和才能。Timmons认为成功的创业者需要具备创造、革新的基本能力,高超的商业技能、通盘的管理技巧、及充分的网络关系。

创业是一个独立个体寻求机会,抓住机会,整合资源,开发新产品和新服务并承担相应风险并获取利润的过程。这个过程伴随着风险,风险由创业者自己承担,这就要求创业者必须寻求共同承担人或者分散风隐,最科学有效的方法是创业者付出时间、努力、财力,寻求相应的社会资本的投入,让市场和社会承担部分风险,创造新的产品或新的服务和新的`价值,并得到个人价值的最大化。

...........................

2.2创业意向相关概念及理论

大学生是最具创新、创业潜力的青年群体,激发并了解大学生的创业意向是了解其创业行为的重中之重。创业意向研究在整个创业相关研究中占据很重要的位置,有关大学生创业意向的研究备受研究者青睐,毋庸置疑对个体创业意向的关注是探索该现象的前端研究。

作为目前在创业意向领域运用最广泛、最可信的TPB和SEE模型两者被大量的运用在实证研究当中。在这些模型中,个体创业意向的形成取决于感知创业可行性、感知创业渴求度以及感知创业行为倾向等前因变量。其中,感知创业可行性包含感知行为控制;感知创业渴求度包含感知行为态度和感知社会规范。同时,起到"移置作用"的意外事件也有可能影响个体既有的惯性轨迹,诱发个体的创业行为。

创业意向的研究一直是学术界研究的热点,研究者着重探索的领域,创业意向是创业意愿的决定因素。随着学者对创业意向研究的深入,大学生群体的创业意向研究愈加关注。个体心理特质对创业意向作用研究成果并不突出,在后,关于个体的创业意向的影响因素围绕个体所处的社会网络和背景因素集中呈现。

..........................

第3章研究模型和研究假设...............18

3.1假设模型.............18

3.2研究假设...........18

第4章问卷及变量的数据分析............25

4.1各因素的描述性统计..............25

4.1.1性别分布...............25

4.1.2学历分布..............25

第5章结构方程模型验证..............33

5.1变量间的相关分析..............33

5.2结构方程模型验证................34

第5章结构方程模型验证

5.1变量间的相关分析

本文采用相关分析法来检验多个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变化规律,为后续的研究奠定基础。相关分析用Person相关系数表示变量之间相关关系的强弱,相关系数的绝对值介于0-1之间,系数为正表示正相关,系数为负表示负相关。相关系数的绝对值介于0-0.2区间,表示两变量相关性很弱;绝对值介于0.2-0.4区间,表示两变量间相关性较弱;相关系数的绝对值介于0.4-0.6区间,表示两变量呈中度相关;相关系数绝对值介于0.6-0.8区间,表示两变量间的相关性较强;相关系数的绝对值介于0.8-1区间,表示两变量间相关性很强。

.........................

结论与展望

现代社会是一个发展的、开放的时代,更是一个创新的时代。大学生是社会发展的新生力量,是创业创新的主力军。现在存在的解决方案主要集中在大学生创业意向较低,如何提高大学生创业意向是推动创新创业有待解决的问题。本文的研究为提高大学生创业意向及我国政府鼓励双创政策和太学的创业教育改革提供参考价值。

第一,本文通过对恃定群体大学生创业者进行研究,寻找其创业自我效能感、关系强度与创业意愿之间关系的实证研究,印证了创业者的社会网络关系、创业自我效能感对创业意向具有正向影响的结论,进一步揭示了创业者社会网络关系中所含的强关系与弱关系对创业意向的不同影响,分析了社会网络关系在大学生创业意向的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及创业自我效能感对大学生创业意向的产生的影响。

第二,本文印证了社会网络对大学生创业意向的显著影响。大学生潜在创业者在构建社会网络强度,运用网络关系时,应该耐心积累,潜在创业者在较松散的弱关系维护过程中提高创业自我效能感,也可以将弱关系培植成强关系。我国在校大学生群体的创业意向受到其所处的社会网络强度(强关系和弱关系)和网络规模的正向影响。Bloodgood研究提出家庭和社会支持系统能更好的帮助创业行为,大学生在读期间应该不断强化自己的强关系,例如老师、同院系同学、朋友等强关系增强大学生创业自信和抵御风险的能力,同时,大学生处在高校文化氛围浓厚、创业资源丰富、创业机会集中地高校中更加容易提高自身素质积极参加创业比赛,并参加创业相关活动拓宽自己的社会网络,突破网络的局限性,加强与弱关系的联系频率,不断将弱关系发展成有效的强关系,激发创业意愿。

第本文印证了创业自我效能感对大学生创业意向具有显著影响。创业自我效能感,包括关系协调效能感、机会识别效能感、创新效能感、风险承担效能感的部分中介效应。但是大学生对创业效能感的敏感度在初期创业过程不高,而创业行为伴随风险,拥有机会识别的预先信息和机会认知能力才能快速识别机会,降低信息

大学生创新与创业论文 第6篇

摘要:创新创业教育是品质教育,以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为人才培养目标。创新创业品质包括创新意识、创业精神和创造能力三方面。应在创新意识的引导下,在创业精神的激励下,塑造大学生创新创业品质,使其具备强烈的驱动力、敏锐的洞察力、卓越的决断力、高效的执行力和流畅的应变力。

关键词:创新意识 创业精神 创造能力

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提高是创新创业教育的根本目的。虽然各国对创新创业教育的概念和内涵仍然存在着分歧和争论,但从各国开展的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来看,创新创业教育无不是以培育具有创新创业品质的人才为主要目标。一个人是否具备创新创业品质决定了其创新创业成功与否,决定了其能否成为一个创新创业型人才。

一、大学生创新创业品质

大学生创新创业品质是指大学生创新创业行为和作风所显示的思想、品性、认识等实质。创新创业品质是一种综合素质,它是在具备一定知识和能力基础上所展示出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品格、创新能力和科学精神,其核心要素体现为创新意识、创业精神、创造能力三方面。

(一)创新意识(innovative)

创新意识是指人们根据社会和个体生活发展的需要,引起创造前所未有的事物或观念的动机,并在创造活动中表现出的意向、愿望和设想。“创新意识就是根据客观需要而产生的强烈的不安于现状,执意于创造、创新的要求的动力。”[1]大学生创新意识就是大学生对创新与创新的价值性、重要性的一种认识水平、认识程度以及由此形成的对待创新的态度,并以这种态度来规范和调整自己的活动方向的一种稳定的精神态势,包含创新动机、创新兴趣、创新情感和创新意志等因素。

创新意识是人们进行创造活动的出发点和内在动力,是创造性思维和创造力的前提。创新意识能促成人才素质结构的变化,提升人的本质力量,是大学生创新创业所必需具备的心理素质之一。创新意识具有开拓性、独创性、联想性等特征,主要包括问题意识、发现意识、怀疑意识、捕捉机遇和灵感的意识等。在我国传统应试教育体制下,只重视大学生基本知识的学习和职业资格的获取,而忽视职业品格和为科学献身精神的培养,忽视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能力。[2]所以,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要加强培养大学生的怀疑意识、问题意识和批判意识,培养大学生的逆向思维、发散思维等创新思维,使其在创新创业过程中能够另辟蹊径、独树一帜。

(二)创业精神(entrepreneurship)

“创业精神”概念最早出现于18世纪。20世纪的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Joseph Schumpeter)将创业精神看作是一股“创造性的破坏”力量,管理学专家彼得·德鲁克(Peter Drucker)将这一理念更推进了一步,称创业者是主动寻求变化、对变化作出反应并将变化视为机会的人。[3]我们认为,创业精神属于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范畴,是进行创业活动必须具备的具有开创性的意志、信心、勇气和个性等情操特征。

创业精神是大学生应该具备的素质,它要求大学生有伟大的理想与抱负,强烈的事业心、奋斗精神、开拓精神和奉献精神,把握创新机会,养成自己独特的创业个性和创业意志;以创业心态和创业精神对待工作,并以创业作风和创业品质要求自己,形成创业行为模式。

(三)创造能力(creativity)

创造能力就是创新创业能力,也可以简化为创造力,是在知识学习和的经验积累基础上,对所学知识进行系统和科学加工,从而产生新思想、新概念、新知识、新方法,并应用它们创造性地解决新问题的能力,[4]是战略、计划、实施、财务、项目、时间等管理能力的综合。[5]大学生的创造能力是隐藏在大学生创新创业表象背后的深层次特征,是创新意识、创业精神、创新创业知识的现实体现,是大学生运用已知的信息、知识产生出某种新颖独特的、有社会价值的产品和服务的能力。[6]

创业需要多方面条件的支撑,诸如创业知识、创业能力、创业资金和个人品质等。创业资金是创业的物质前提,创业知识为创业提供了有力的知识体系保证,创业能力则使创业资金增值成为可能。[7]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需求决定了创新创业教育的人才培养定位与发展模式,决定了创新创业教育学科体系建设和教学资源开发,决定了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学方法与培训模式,决定了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实践教学内容。

创新意识、创业精神、创造能力之间是密不可分的,共同体现在大学生的创新创业实践之中。创新创业教育就是通过教育活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业精神、创业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相比较而言,创新意识是一种主观认知,创业精神是一种心理个性,而创造能力更多的是一种将创新创业知识与社会物质条件相结合的过程,并最终体现为创新创业成果。

二、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构成培养创造性人才是我国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以能力为导向”是我国创新创业教育的基本模式。我们认为,由于不同行业或企业对创业者的要求不同,也由于个人能力结构和能力内容的差异性,创新创业能力要求也不一样,从实践状况来看大学生创新创业基本能力素质要求也是大同小异的。但是,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是由社会需求决定的,其应当存在而且可以存在一个通用模型,否则创新创业教育也就失去了根基和方向。我们试图构建这样一个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模型:在创新意识的引导下,在创业精神的激励下,大学生创新创业应当具备强烈的驱动力、敏锐的洞察力、卓越的决断力、高效的执行力和流畅的应变力。

(一)强烈的驱动力

强烈的驱动力是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并获得成功的动力因素,是大学生创新创业的价值观。最终决定大学生创新创业寿命的,不是创新创业的现状,而是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动能,即驱动力。大学生通过创新创业获得的成就感、满足感和自豪感是激励自己创业的不竭源泉。

(二)敏锐的洞察力

大学生创新创业中敏锐的洞察力是指大学生在创新创业过程运用已有的经验和知识,对问题从总体上直接加以认识和把握,以一种高度简练、浓缩的方式洞察问题的实质,并迅速解决问题或对问题作出某种猜测的思维形式。[8] 我们认为,敏锐的洞察力可以包括以下几部分:

(1)观察力:对世界、国家、行业宏观经济形势以及企业内部商业运营态势,有客观的认识,善于把握企业运作的基本技术和技巧;

(2)敏锐力:在收集、处理、分析信息基础上,善于捕捉来自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信息,以获得感知,觉察现存社会中商品或服务的存在的缺漏、瑕疵,发现现有事物的发展方向,并对新兴事物充满浓厚情趣;

(3)独创力:经过科学分析,发现对现有的市场和产品具有很大创新意义的“创新点”,并通过自己的努力达成这些创新点;

(4)平衡力:分辨、平衡自己和他人的创新点;

上一篇:红火的春节作文下一篇:林业局排头兵实践活动阶段总结